一个民族要生存下去,不能没有说真话的人。让谁来说出真理?命运不仅要选择有识之士,还要选择无畏之人。

奏谤

清朝有个规定,要出使各国的大臣都写日记。日记要将所见所闻、所作所为,详细记载,随时咨报。郭嵩焘将他的出使日记抄寄一份,给了总理衙门。这份日记两万来字,总理衙门以《使西纪程》为名刊印出来。书一问世,就引爆了舆论。

有个名叫何金寿的人,时任翰林院编修,为日讲官,出来弹劾郭嵩焘,说他有二心于英国,欲中国臣事之。何某同事、翰林院侍讲张佩纶更积极,请朝廷撤换使臣,否则将有违民心。还有那位李慈铭在日记里对郭诛心:诚不知是何肺肝,居心何在!

那时,皇帝尚未亲政,一切都由太后做主,慈禧太后似乎忘了她曾经对郭嵩焘的承诺,放任朝野上下攻击他,并下令将《使西纪程》毁版。

后来,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里还提起此事:光绪二年,有位出使英国的大臣郭嵩焘,做了一部游记。里头有一段,大概说,现在的夷狄和从前不同,他们也有二千年的文明。嗳哟!可了不得。这部书传到北京,把满朝士大夫的公愤都激起来了,人人唾骂闹到奉旨毁版,才算完事。

当《使西纪程》被诏令禁毁时,李鸿章却自称反复看了四遍,并在给友人的信中为郭嵩焘鸣不平,说筠仙虽有呆气,而洋务确有见地,朝野却如此参毁奏谤,恐怕达官贵人从此皆引为鉴戒,噤声若寒蝉,中土必无振兴之期,日后更无自存之法,可为寒心。

郭嵩焘远在国外辩解了几句,便遭严旨申斥,斥他固执任性,所见实属褊狭,本应立即撤回,严行惩戒,姑念其驻英以来,办理交涉事件尚能妥帖,所以宽大处理,如若固执己见,则以国法论处。

郭嵩焘想起太后召见时,言犹热耳:你只一味替国办事,不要顾别人闲说,横直皇上总知道你的心事。这话还算不算数?如今太后却变成了一块落井的最大石头。他明白了,自己只是被人利用来救一时之危机,危机一过去,自然卸磨杀驴,维持大清朝的国体,这便是太后的与时俱进。

他光明磊落,怎么有辱国体了?就因为在日记里赞美了大清朝的敌人那个发动了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还要大清朝去道歉的英吉利?李慈铭《越缦堂日记》说他极度吹捧英国法度严明,仁义兼至,富强未艾,寰海归心,这哪里还是大清朝的臣子!

辞官

清流汹涌,看来必须辞职了,他上了一道请辞的奏折,销差去也。但他内心为集权制下的权力制衡忧愤不已,慈禧安排刘锡鸿做他的助手,其实是安插耳目,以监督外臣。刘出京时,携带一堆空白奏本,就是为弹劾之用。这时,郭嵩焘才幡然醒悟,原来出京之日的和衷共济,实则早已异心,而捏造各种罪名向朝廷打小报告,足见其蓄谋之深远。但郭嵩焘没有归咎于自己的言论,他坚信自己所说的是真理,没有一句不实;他也没有归咎于制度安排,王权就是制造矛盾找麻烦的。不管这些了,他由衷地赞美了英国的民主制,因为只有民主制,才能一味替国办事。

威妥玛来访,两人谈起俄罗斯与土耳其战事。威妥玛说,我在中国很久,知道中国的情形与土国差不多。郭嵩焘说,中国有胜于土耳其者,也有不及者。胜之者,在以礼自处,无胜人之心,不喜黩武。若从仿行西洋兵制,设立议政院言之,则中国还不及土耳其。威妥玛还说,中国若能内修,则无惧强敌;不内修,则东西两洋皆将为敌。又说,中国有地利,有人才,就是没有好政治,所以,不能发挥作用。购买几尊西洋大炮,几支小枪,修造几处炮台,于事无补。何况近年才知有外交,尚蒙昧不知有内政,于百姓民生,不管不问,如此国家岂能自立?

郭嵩焘说,中国说的人多,做的人少,做的人被说的人折磨,我在这里也没什么用了,不如销了差,早点回国去。

接替他的人,朝廷终于安排好了,是故人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当初朝廷以他为使,本就是不得已,但凡有人能接替,就不会用他。

曾纪泽来电,提出在法国接印,郭嵩焘不高兴,致书曾纪泽:吾以英使兼法,接任大臣不至伦敦,无可交卸之理。持印赴法以求交涉,非所闻也。曾纪泽想节俭,以为郭嵩焘回国要途经巴黎,顺便把印带来交接倒也省事。但经郭嵩焘一说,曾纪泽就来伦敦了。

曾纪泽公事公办,公事办完了,再论亲情。一起告辞了英国外相,晚上,曾纪泽请他吃饭,曾纪泽的所有随员都在。后来,有人告诉他,说这一顿饭是曾纪泽要所有随员凑钱请他,以省公费。他心里明白,此举是要让所有人都有机会向他表示尊敬和感激。

恶制度难免有恶习,但人心还是向善的。郭嵩焘早就是中国传统的另类,如今又成了王权主义的异己。而曾纪泽还要在大清朝的制度安排下做事,即便恶习,也得坚持。郭喜欢英国方式,并不认为英国方式是英国人独有的,总以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查看更多奋斗的人励志故事相关内容,请点击: 奋斗的人励志故事

文章由儿童故事迷(http://www.gsm600.com/g/430873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 自传难写
下一篇: 有个性的辫子
相关推荐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