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舟唱晚》教案(通用五篇)。
渔舟唱晚》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作品《帕米尔的春天》,感受塔吉克族音乐风格,提高多元文化鉴赏能力。
2、通过聆听歌曲、演唱表演、小组探究等方式,分段赏析本首乐曲。
3、理解变音记号,准确的分段赏析本首乐曲,进一步理解塔吉克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变音记号,准确的分段赏析本首乐曲。
【难点】
进一步理解塔吉克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通过多媒体播放《掀起你的盖头来》,并提问这首歌是哪个民族的民歌。
学生自由回答之后,教师总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尤其是西北地区居住的少数民族既能歌善舞又热情好客,今天就带着大家去了解塔吉克族的音乐风格,领略《帕米尔的春天》。
(二)初步感知
1、教师播放音乐并提问:歌曲的速度与情绪是怎样的?是用什么乐器来演奏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本首歌曲是F大调,7/8拍,速度自由、节奏欢快热情。乐曲中大量的装饰音,给人自由奔放、热情酣畅的感觉,是吹管乐器笛子来演奏的。
2、教师再次播放音乐后,为学生讲解变化音记号:每个音组都有12个不同的音,但用以表示音名的子目却只有7个(相当于键盘乐器的白键),其余5个(相当于黑键)采用“附加”变音记号的办法来标记。常用的变音记号有3种,分别是升记号:表示将本位音升高半音;降记号:表示将本位音降低半音;还原记号:表示将已升高或降低的音还原。
(三)深入赏析
1、教师再次播放音乐,并提问:乐曲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进行总结:乐曲以塔吉克族民歌为素材,描绘了帕米尔高原壮丽多姿的风光,表现了塔吉克族人民淳朴的性格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赞美。
2、教师再次播放乐曲,并引导学生以音乐兴趣小组的形式,5分钟的时间,进行段落划分,并试着分析每段不同的速度与情绪。
学生展开讨论,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讨论完成后,教师引导小组进行回答,从而得出本首乐曲共分为四段。第一段:快板,欢快的塔吉克舞曲主题;第二段:跳跃的快板,快速的'旋律极富生气;第三段:舒展的小快板,有没得旋律歌唱春天的到来;第四段:扩展的中板,是全曲高潮部分。最终在欢快热闹的场面中结束乐曲的演奏。
教师对各小组进行鼓励评价。
3、教师引导学生视唱谱例最后四小节,并注意谱例的变化音以及装饰音,拍击节奏。
(四)巩固提高
教师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展示笛子的图片,并进行讲解。
梆笛:流行于北方,音色高亢清脆,音区较高;曲笛:流行于南方,音色圆润柔美,体型稍大,音区较低。梆笛和曲笛均为竹制。
(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回顾今天所学知识,变音记号、塔吉克族音乐风格。
布置课后作业:搜集其他塔吉克族的歌曲,下节课分享展示。
四、板书设计
渔舟唱晚》教案 篇2
古筝独奏《渔舟唱晚》是近代古筝家娄树华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加工改编而成的一首传统筝曲。表现了夕阳西下、湖面歌声四起,满怀丰收喜悦的渔民,驾着片片白帆,纷纷而归的动人画面。
为了让孩子们了解我们的民族乐器古筝,并激发他们的聆听兴趣,我首先请学古筝的同学结合古筝的.图片,向同学们介绍古筝的结构及演奏手法,接着聆听乐曲,让会弹奏古筝的同学,继续担任小老师,上台跟着音乐,徒手模仿弹奏乐曲,接下来让他们分别视唱两个主题旋律,请其他同学在黑板上板书图形谱。接着集体跟着音乐模仿弹奏乐曲,当听到第二个乐段出现时,让他们边模仿弹奏,边一起哼唱主题曲调,进一步感受乐曲优美、舒缓、宁静、悠长的音乐风格及古筝特有的音色。
为了让孩子们喜欢我们的民族音乐,聆听此曲后,又让他们聆听了《高山流水》、《浏阳河》、《战台风》等古筝曲片段,听后小组讨论谈感受,并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民族乐器,它们的模样、音色有什么不同。通过此活动,激发他们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做个民族音乐传承的小使者!
渔舟唱晚》教案 篇3
《渔舟唱晚》是一首筝独奏曲。这是近代古筝家娄树华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加工改编而成的一首传统筝曲,表现了夕阳西照、湖面歌声四起,满怀丰收喜悦的渔民,驾着片片白帆,纷纷而归的动人画面,标题取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
经过在不同层次上的反复聆听及亲身体验、合作参与后,使学生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得出音乐的旋律进行及节奏变化与音乐所表现的情绪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再次合作,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这样的欣赏教学,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实践能力均有提高;思维及反应能力较前敏捷;自修心增强;研讨气氛形成。
本节课,我一开始演奏古筝导入课堂,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很好的创设了教学情境,吸引了学生.随后通过采用音画结合的教法,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创造性,在强调欣赏的同时分析乐曲,让学生听了想,想了说,说了动,动了画。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一直处于积极的参与中,课堂自始至终有很浓的音乐气氛。在分段欣赏时,我配上解说词朗诵,帮助学生想象乐曲所塑造的音乐形象,使直观、生动、感性的图象与抽象、理性的音乐节奏、意境有机联系起来,还引导学生通过关注旋律、节奏、速度、力度四要素,明白了不同的音乐语言表示不同的情景,提高了学生音乐鉴别能力和分析能力。
这首《渔舟唱晚》给我们描绘了一个非常美的画面,但是,这个画面是存在于学生的想象之中的,如何让学生想像并表述这个画面呢?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如“柔和、温暖、宁静”等表述第一部分的音乐,要求学生创编表现“柔和、温暖、宁静”的动作,想像“夕阳映万顷碧波”的情景,第二部分音乐“激动、快乐、热闹”,表要求学生创编表现“激动、快乐、热闹”的动作,现了心情喜悦的渔民悠悠自得,片片白帆随波逐流,渔舟满载而归的情景。通过两部分音乐的对比感受一静一动,以及律动的感受,动静结合,体会音乐要素给我们展现的丰富性。乐曲的第三部分音乐时回归宁静,深入感受渔民捕鱼归来的画面的变化,体会中国渔村渔民的幸福生活。
渔舟唱晚》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找出身边的音乐,了解这些音乐的作用;
2、识别音乐的情绪,发挥创造想象力为生活中的不同场景配置背景音乐。
设计思路:
学生发掘自己身边的音乐,对生活中、社会中音乐的功能进行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到音乐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生活中不能没有音乐”,“音乐伴随我成长”的道理,并能为生活中的不同场景配置音乐。
教学重点:
在音乐听赏中了解音乐的情绪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为场景配置音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学生听音乐进入教室。(音乐为《欢迎进行曲》,由几名学生列队进入,并挥手向其他学生致意。)
2、师生相互问好。
二、感受与探索
1、教师提问:刚才播放的这首音乐大家都很熟悉吧,曲名是什么?那几位同学随音乐进入教室时是什么样的神态呀?谁来模仿一下?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神态呢?
(让学生初步感知音乐的情绪与人的情绪之间的关系)
2、我们再欣赏几段音乐,听完之后,请同学们说说听到这些音乐时的感受,然后请几位同学来表演一下。
(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找出身边的音乐)
3、教师播放音乐片段,学生听赏。
(《运动员进行曲》、《摇篮曲》、《国歌》等)
4、学生自己探索,寻找音乐。
教师提示:除了刚才我们都非常熟悉的乐曲以外,还有哪些在你身边的音乐,请大家开动脑筋,找一找,比如你在电视中听到的.,在书店听到的,在超市等很多地方都有音乐,你能唱一唱,哼一哼都可以。
5、对找出来的音乐进行简单的情绪情感分析。
6、试对已经分析的音乐设置场景,学生合作表现。
(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表现音乐,在熟悉的音乐中创设场景,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对音乐的兴趣)
三、创作与表现
1、试配场景
刚才我们自己找出了许多身边的音乐,也为找出来的音乐配置了一些场景,下面我们来为场景试着配一配音乐。
2、将学生分组,各小组自行确定要表现的场景,并为场景构思配置什么样的音乐。
(学生讨论,教师下去指导)
3、教师提供音乐片段,学生自由选择音乐。
4、分组展示交流,教师与学生一起对每个小组进行评价。
(以学生自评为主,教师只指导学生如何评价,不作结论性的评价,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但都要充分给予肯定)
四、教师小结,下课。
渔舟唱晚》教案 篇5
【教案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吕其明及其作品;初步了解管弦乐的构成;初步了解节奏、节拍、速度、力度、旋律等音乐要素对塑造音乐形象的作用。
2、能力目标;能视唱《红旗颂》的“歌唱性主题”;能感受,体验作品的音乐情绪,跟随作品展开想象和联想,并应用音乐要素及表情术语描述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内容。
3、情感目标:通过演唱和欣赏,在音乐实践中感受、体会、表达爱国之情,热爱民族音乐文化。
【教案重点和难点】
重点:听赏《红旗颂》;能唱一唱“歌唱性红旗主题”;能分辨“歌唱性红旗主题”和“进行曲式红旗主题”的异同点。
难点:引导学生在听赏过程中展开想象和联想,增强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能区别相同主题不同体裁的表演风格特点。
【教案过程】
(一)组织教案:课堂礼仪,检查出勤,稳定情绪,准备上课。
(二)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五星红旗》(刘媛媛演唱),创设课堂教案情景。
(三)、讲授新课:
1、赏画:油画《开国大典》
2、讨论:★从画面感受到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身临其境假象,我们置身在那样一个场景中,感觉如何。
3、播放开国大典视频,感受氛围。
4、听赏吕其明《红旗颂》(管弦乐曲):
①、简介吕其明及其代表作品。(师生共同交流)
②、简介管弦乐队构成。(弦乐组、铜管组、木管组、打击乐器组)
③、聆听引子主题片段。
思考:你听了《红旗颂》号角主题后有什么感受?它的旋律来源于哪一首歌曲?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
感受:激动、振奋、具有强烈的号召力
来源:聂耳《义勇军进行曲》(国歌)
④、聆听红旗主题。
教师播放“歌唱性红旗主题”和“进行曲式红旗主题”。
思考:这两个主题有何异同点?能激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感受?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
异同点:乐曲的节奏、旋律没有变,节拍、速度、力度、音乐情绪变了。
结论:节拍、速度、力度的.变化会产生旋律的风格特点的变化。
歌唱性主题的感受:红旗迎着朝阳,烈烈招展;深情、眷恋、真挚赞颂的情绪。
进行性主题的感受:在红旗的指引下,无数的革命先辈们英勇战斗,奋勇前进的步伐;坚定有力、斗志昂扬的情绪。
⑤、分别用不同的节拍4/4和2/4,唱一唱两个主题,加强对作品的。感受和体会。
⑥、听赏再现部。
思考:你能感觉到音乐情绪发生变化了吗?请用手势示意。
请学生听辨出东方红主题,并在聆听过程中用手势示意,强化学习的目标,增强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⑦、完整听赏《红旗颂》。
5、课堂小结:
比较相同主题(红旗)不同体裁(歌曲、乐曲)的表演风格特点。
相同点:都能以真挚的情感打动人的心灵,引发内心的共鸣。
不同点:
歌曲——动听的旋律,动人的歌词,动情的演唱,使得歌曲在表达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上更容易让人理解和感受。
乐曲——丰富的和声,多层次的配器,大型的管弦乐队,使得乐曲在表达上更到位,更有层次,更感人肺腑,得到的感受更深刻难忘。
6、布置作业:
课后唱背红旗主题,尝试为红旗主题填上合适的歌词并演唱出来,下节课同学之间交流一下,比一比谁的创作更精彩。
红旗颂
一面用鲜血和精神凝结的旗帜在飘扬
飘扬在一个用五千年文明传承的地方
就是这面旗帜摧毁了旧时代的腐朽
就是这面旗帜迎来了新中国的朝阳
就是这面旗帜埋葬了屈辱
就是这面旗帜揭开了中国崭新的篇章
从此
一个民族告别了被压迫奴役的历史
昂首阔步走向了新时代的万里康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