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李翊书读后感(分享七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答李翊书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答李翊书读后感 篇1
高贵的施舍讲述一位母亲运用了一种特殊的施舍方法帮忙了一名乞丐,也让乞丐认识到了一个重要的道理。
我敬佩文中的母亲,因为她有善良的`心和充满智慧的脑袋。我相信大家必须会在道路两旁遇见一些可怜的乞丐吧。同样本文的母亲也遇到了一名乞丐,这名乞丐的一只手断了,样貌很是可怜。母亲见了并没了即时给乞丐钱打发他走,而是让乞丐把砖块搬好,乞丐慢慢的搬动着砖块,我十分佩服这位母亲的良苦用心,母亲其实根本不必要让乞丐搬没必要搬的砖头,但母亲让乞丐劳动,母亲就应付,工钱,这样,乞丐就不会有被施舍的感觉,这样还帮了乞丐树立起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做人的尊严!
我们在生活中不能有不劳而获的想法,仅有你付出了,才会有收获让他明白不是仅有健全人在世界上才有价值,残疾人在世界上也是有自我的价值,让他对自我有信心。
答李翊书读后感 篇2
《答李翊书》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此时正是韩愈考取进士未能经由吏部考核,胸怀用世之志而无从施展的时期,韩愈在当时已三十四岁,而李翊的仕途却才刚刚开始,这正是韩愈为了让李翊未来之路走得更加清明而写的一封书信。
韩愈一生宣传古文理论的重要性,此文正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对于李翊这个学生,韩愈倾囊相授,先回答了对方的问题并给予称赞其文词高卓而态度谦恭,接着感叹世人久已不谈道德,道德之外的文更无人问津,于是他寄希望于李翊,认为李翊是个可造之材,希望他树立志向,不要为一般文章所满足,指出要写出好文章,必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仁义之人,再又举了从古至今的许多例子,说明好的古文得来不易,需有思想内容,也得表达新鲜有力,再次督促李翊重视思想道德的修养。最后韩愈将气和言的心得具以告之,表明对李翊的劝勉之意。全文行文严谨,虽是古文却齐具自然与人工美,表明了韩愈从事文学的根本态度。
韩愈一生不得志,却还如此重视道德问题,认为道德和好的'文笔息息相关,而当今社会,道德问题日益突出,却极少有人关注,道德问题好似永远都只是那些文人墨客,政治大腕挂在嘴边的词,实际上却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一个国家的整体素质,是与每一个国民的思想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的,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这根和膏就是人的道德修养,实和光就是人的文学成果,假若没有根和膏,也就得不到实和光,这道理和国家的发展是一样的,假若没有每一个个人的素质提升,也就没有整个国家的水平提升。道德素质,影响的不仅仅是行文写作和思想水平,还在你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韩愈说做仁义之人才能其言如,治学应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反对形式主义之风,从古便有,至今仍需坚持。
上到国家的核心成员,下到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都需坚持这不畏艰辛,不怕非议,持之以恒的作风做派,日行一善,赠人玫瑰,注意自己的谈吐举止,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修养,像韩愈对李翊所说的那样,个人有了根和膏,才能汇聚成实和光,最终用丰富的果实和璀璨的光芒充实照亮国家,使国屹立于世界之巅。
答李翊书读后感 篇3
《西游记》讲述了唐僧师徒从东唐到西天经历八十一难的故事。
在这本书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孙悟空——孙悟空。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他吧?是的,他就是从石头里跳出来的石猴。后来因偷仙桃、闹天宫之罪,佛被压在五星山下。观音菩萨告诉他,五百年后会有和尚救他,他要当徒弟。五百年后,和尚终于来了。他走到五星山脚下,想起观音菩萨对他说过的一句话:“五星山脚下有一个封印。如果你解开封印,你的徒弟就会出现。”于是他撕掉了封印,于是孙悟空又自由了!
因为唐僧帮他重获自由,悟空一路效忠保护唐僧西天,我被他的忠诚感动了。
在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旅途中,孙悟空一直救唐僧,努力保护唐僧。唐僧经常误判他。孙悟空即使委屈,也没有怨言。《三打白骨精》,白趁孙悟空不在,换了个模样,编造各种谎言勾引唐僧,引起唐僧的同情。但最终,孙悟空及时赶到,识破了白的阴谋。唐僧怪他滥杀无辜,重复他的魔咒。然而,孙悟空宁愿忍受痛苦,也要救他主人的命。即使他被主人赶回郭华山,他也总是想念主人的`安全。
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孙悟空尽力保护唐僧,因为他感激师父的拯救和开悟。父母日夜操劳养育我。为了教育我,我努力了。但是有时候我会厌倦他们的唠叨,走自己的路。现在想来,是对父母不忠不孝。我现在能真心对父母做的就是好好表现自己!
答李翊书读后感 篇4
当我读完小说《简爱》,我深深地被小说中简爱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思想品质而感动。小说成功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
在《简爱》里渗透最多的也就是女性的独立意识。让我们试想一下,如果简爱的独立,早已被扼杀在寄人篱下的童年生活里;如果她没有那份独立,她早已和有妻女的罗切斯特生活在一起,开始有金钱,有地位的新生活;如果她没有那份纯洁,我们现在手中的《简爱》也不再是令人感动的'流泪的经典。所以,我开始去想,为什么《简爱》让我们感动,爱不释手,答案就是她独立的个性,令人心动的人格魅力。小说还在不经意间告诉我们一个经劝坎坷的生命,在世间跋涉时随即获得的生命感悟!坚持是一种跋涉,当生命的旅程完成了这场跋涉的时候,我们就会体会到一种人生的壮美;坚持是最重要的生命品质,真正对生命负责的人,不仅仅懂得创造,而且要耐得住寂寞,要脚踏荆棘的去坚守。
答李翊书读后感 篇5
“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这是他的终身追求;“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这是他的片刻失神;“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他的不懈努力。他“手持文柄,高视寰海”“三十余年,声名赛天”,他是文坛领袖,政治精英,他是韩愈!
不拘于时,倡导古文,不惧潘镇,天下归一。跨越岁月长河,你的言辞依旧清晰,经历青史蹉跎,你的气魄依旧挺立。“今之世不闻有师,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招后学”,宁负千古骂名,行心中大义之举。
因相信“业精于勤,荒于戏;行成于思,毁于随”,你进书君王,整顿朝政,改革教育,不耻于师。因相信“本深而末茂,形大而声宏”,你倡导习圣贤之文,“师其意,不师其辞”。因相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你亲授学业,论说师道,激励后进。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生尽臣子事,死辅帝王家。
常言“文以载道”,一篇答书尽显你“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耳”之风采,借李生之事,阐己所思所想,“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竢其食,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要写好文章,不要只是想去寻找一盒能让东施变西施的外用美丽霜,不要被狭隘的功利所驱谴,而要像为树养根,给灯加油那样,去加强道德修养,有了教高的道德水准,诗之树、文之灯才根深叶茂、光焰万丈!有了较高的道德修养,就有了经济苍生的.使命感,就有了悯难怜弱的同情心,就有了正道直言的方正人格,遇不平则鸣,有愤激则书,敢于为民请命,敢于为一切正义和真理摇旗呐喊、奔走呼号。金银财色不能动其心,酷刑利刃不能钳其口。“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我将以明道也,非以为直而加人也。”欲修其文,先修其身,立言先立身。接己身经历,教导求学者,亲切而不失庄重,严谨而不失现实,用心良苦,不愧为人师表。“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寥寥几笔尽显积累重要性,成如其所言“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道德修养非一日之事,经年久月,水到渠成。
文辞有据,育人有方,“文起八代之衰,”当之无愧。
答李翊书读后感 篇6
“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这是唐代文学大家韩愈在《答李翊书》中对写文章,写好文章的看法。“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是因为他明白文以明道的真理。儒家经典《大学》也曾说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如此《答李翊书》一文便表明了为人与为文、立行与立言之间的关系以及道德修养对治学为文的重要作用。
而“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这一句也体现了韩愈自己对于古文的态度。刻苦专研,不求速成。坚持君子正不欲苟合取用于世俗之人,而是以坚持其道,立言不朽,传请后世为乐事。对比于今世之文人,抄袭者有之,狂妄自大者有之,专注于名利者有之……对于著文不专注,不坚持其道的人比比皆是。这是这个信息爆炸时代的弊病,是这个浮躁之风盛行时代的弊病。
然而韩愈的崇古不是一昧的推崇古文,全无自己的考量,而是结合了自己对于古文的思考,汲取了古文中的精华所在进行推崇。因此,他在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时,才重点强调了自己在研读古籍时“惟陈言之务去”,致力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的精细功夫。这又不禁让我想起了《大国工匠》这档节目。大国工匠们以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致力于作品的完美程度,这和写文章,做学问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和自己硬磕到底,与难题硬磕到底,也不为求什么功名利禄,只为求得自己内心的一份满足,一份自得。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需要有韩愈先生这种对著文刻苦铭心,坚持本真,不忘初心的态度。这种即使他人非难与讥笑自己的文章,也淡然处之,坚持自己的为文之道的态度。当今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阶段,社会大众对于文化创建工作的重视度,关心度在一步步提升。这对文化科学领域的.学者们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中国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对于中国大学生适当增负文件的下发便是最好的证明。作为新中国建设的中流砥柱,作为祖国未来发展的建设者,广大青年学子都应学习韩愈先生对于著文的精神与态度。“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有着普遍意义,对我们新一代的祖国建设者有着不落时,不落俗套的启发与鼓舞。《答李翊书》不仅是对李翊不要坏势利之心,以求真正有成的勉励,也是韩愈先生对广大文人学子的勉励。期望我中华之学子能抛势利之心,求真正之学;怀道德之心,铸中华辉煌。
答李翊书读后感 篇7
早看《城南旧事》这本书时,大约刚刚上学。对那名叫英子的小女孩有着一种疑惑,此刻一想也就释然了。今日再读这本书,真觉得有一种亲近的感觉,好像童年又重过了一遍。我羡慕英子的`善良与天真,也为自我的童年感到自豪。此刻回忆童年,真是感慨万千呀!
《城南旧事》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活泼、天真、可爱的小女孩——英子所发生的故事。它分为六部分,分别为:《冬阳·童年·骆驼队》、《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作者林海音用儿童独特的视角为大家讲述了它自我独一无二的童年故事,让大家不禁怀念起自我完美的童年时光。其中,最让我难忘的就是《惠安馆》了。
-
需要更多的答李翊书读后感网内容,请访问至:答李翊书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