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课件资料 > 导航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5-06-03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实用七篇)。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 篇1

写出自己的行走经历,独特体验和感悟。


要求: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3、字数在800字左右。


  [评分细则]


一类文:45分-50分主题格调高雅,自己的体验和感悟独到;内容充实,选材典型;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生动;文体特点突出。


二类文:40分-44分主题格调清新,自己的体验和感悟鲜明;内容充实,选材不俗;结构合理,思路较明;语言流畅;文体特点明确。


三类文:30分-39分主题格调不高,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内容具体,选材一般;结构欠合理;语言平淡;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四类文:0分-29分主题格调低下;选材平庸,内容空洞;没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结构散乱;语病较多。


[注]1、总分评定前,根据书写情况好坏,适当给予奖惩,在3分内浮动。


2、总分评定后,错别字另行扣分。3个错别字扣一分,每篇扣满3分为止。


在“为什么写”层面,要提升“行走”的立意。“行走”除了“双腿走路”的本义,更有“人生姿态”和“精神历程”的比喻义和引申义。立意是一篇文章的核心价值,我们应当在自己的认识水平内,尽量赋予自己的作文一个高层次立意。在“用什么写”层面,要精选“行走”的内容。可以在提供的“自然风景、街头巷尾、艺术长廊、茫茫书海、仁爱温馨”诸多“行走经历”中任选一项,更可以另辟蹊径精选叙述文字中没有列举的其它一项材料。填写标题决定了写作内容,选材确定后,才可以把标题补充完整。“写什么”永远比“怎么写”重要。要努力保证自己的写作材料比别人独特和个性。


在“怎么写”层面,要重视“行走”的感悟。“行走”的快乐,“行走”的感动,“行走”的徘徊……都是对经历的升华。无论就事论事还是借题发挥,无论“行走”中“渐悟”还是“行走”后“顿悟”,感悟都应当针对经历,由事而生;依附经历,浑然而成。要控制感悟的篇幅,特别要讲究感悟的文字表述。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 篇2

看完了《居里夫人自传》,感觉确实是一本励志的好书,尽管本人已经早已变得百毒不侵,不再需要励志和脑的年龄,但还是把它一字一句的看完了。这本书很薄,而且包含了居里夫人为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写的传记,属于自传的部分就更少了,就这么少的内容还不是居里主动去写的,是在一个记者(麦隆内夫人)的强烈要求下写的。所有尽管是《居里夫人自传》却包含了她的自传和她为她的丈夫写的传记两个部分。

书中涉及到了很多关于镭的发现的部分,讲述了发现镭所付出的艰辛(还记得在提纯矿石时的艰苦描述,还有身体受到辐射还在坚持着实验)和快乐以及缺乏资金的`窘迫,镭的发现,会带了巨大的商业价值,而居里夫妇却把它献给了全人类,以至于自己都没有足够的资金去建立一个更好的实验室,还有去靠捐款。居里夫人因放射性元素的研究曾两度获得诺贝尔奖,而且对科学的痴迷,与坚韧不拔,注定了她的伟大成就。对实验研究的陈述,不知不觉中在激励读者的意志。

居里夫妇的人格是非常伟大的,邀其写自传的麦隆内夫人这样评价: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每隔一定的时期就会有一名男性或女性公民降生到人间,并为人类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玛丽·居里就是这些人中的一个。她发现了镭,这不仅推进了科学的发展,还减轻了人类遭受疾病和增加了人类的财富。她的意志和极度热情的工作精神,对男性是一个挑战。

爱因斯坦这样评价: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道德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还要大……我对她人格的伟大越来越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纯洁、她的严于律己、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她一个人身上……大家快乐的事情往往是童年时代,而且越是快乐的事情,越喜欢去回忆,越会有更多的笔触去详细描述,居里夫人对自己的童年描述非常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快乐在感染着你,那花、那草、那美景会在读者的脑海中清晰的勾勒出来。

然而对于越是痛苦的事情,越会不想触及,这些不想触及的部分可能就是大的伤痛,书中在自传时对丈夫的去世没有描述原因只是说是一场灾难,接着就是对带来的痛苦的描述,以至于我只知道她的丈夫不是正常的离开了这个世界,翻到书的后去查居里夫人生平大事年表才知道皮埃尔因车祸去世。后还要提及的是这本书翻译得非常好,尤其是对居里夫人的童年,以及居里夫妇郊游时,对景色的翻译非常优美,看得出译者的文学功底非常深厚。

居里夫人是法国的物理学家、化学家。她和丈夫皮埃乐·居里先后发现了钋和镭这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出版了《放射性通论》、《放射性物质研究》等著作,推动了原子核科学的发展。1903年她和丈夫居里、同事贝可勒尔共同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她个人又获得了化学诺贝尔奖,成为历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女性科学家。

居里夫人的品格更像她的科学成就一样卓越,第世界大战时,别人都在逃离战火,而她却又带领着医疗小组,用她和丈夫发现的X射线,投身到抢救伤员中,从一个科学家变成了一个舍己救人的白衣天使,那高尚的精神可歌可泣。

我读完这本书,感触很多,也领悟出了许多道理,如:她勤奋好学、孜孜不倦的精神让我明白只要有目标,再困难的事也变得容易;她追寻梦想不会半途而废的精神又让我明白只有下定决心,不怕追寻不到梦想。

我也下定决心要向我们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学习:好好读书,追求梦想,永不松懈。我会以居里夫人为榜样,热爱科学,脚踏实地,将来为祖国贡献一切。

居里夫人就是一位这样的女性,不管经历了怎样的挫折,不管遭受了多大的打击,还是依然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是很多人做不到的,这种精神多让人敬佩,又让多少人自愧不如,我们都应该向她学习,学习这种不怕困难的精神,一定坚持到底,有理想有出息的人必定是乐于吃苦的人。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 篇3

又打开书柜,感受着扑面而来的浓浓书香,我略有些自豪地看着排得满满当当的书籍,翻出一本本再熟悉不过的书,回忆着自己在书海中的旅程。


拿出一本置在前的,原来是《三国演义》。看着这四个饱经沧桑的字眼,我的心中就已经如同回到了三国一般澎湃起来了。这些都付笑谈中的英雄事迹和残酷战争,在我却是如同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对白,一幅幅真真切切的画面,一部部动人心弦的影片。小时的我尚难以看懂,却早已明了了桃园结义的兄弟情深,官渡之战的冷酷无情,赤壁之战的火烧巧计,三足鼎立的无限繁盛,六出祁山的倾力北伐,天下归晋的分久必合。那时,懵懂的我就已经在一个个晦涩难懂的字眼中,渐渐地萌发了对汉字这中高深古老文字的喜爱,也让我在书海中留下了第一个足迹。


抽出一本沈石溪的《狼王梦》,我的眼前就浮现起我坐在床边,身边随意地堆了十几本书的情景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读书量的增大,我已经不是单纯地喜爱看书,而是觉得每一本书中都蕴含着它特有的灵魂。而我的任务也不单单是畅游在书的海洋里,自然还有找到这些灵魂并让自己消化,占为己有。《狼王梦》中紫岚誓要培养孩子成为狼王的坚持,《草房子》中桑桑在朋友和亲人伴随下的成长历程,《鲁滨孙漂流记》中鲁滨孙的无畏、自信和善良,《藏地密码》中卓木强巴对于理想的执着和不懈追求……正是这些不尽相同的灵魂让我深爱上了比电视电影枯燥许多的书,寻到了这世间伟大的艺术表达形式。当床边堆的书一本本的减少时,我也在书海中站稳了我的脚跟,一步步地向前走去。


找到一部沉甸甸的《资治通鉴》,我自然想起那个热爱历史的我了。小学快毕业时,我早已不满足于所谓的儿童书籍,而是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这话在我看来,就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学。”历代帝王的事迹、各个王朝的兴衰,年代始末的趣事,无不让我觉得兴味盎然。从通俗风趣的白话史书,到如同天书的文言文,没有任何知识是我无法汲取的。那些在他人看来枯燥到极点的历史事件,我却能够如数家珍。当我努力去做到将古今之事都付笑谈时,我忽然觉得,并不是我在读书,而是书在读我。它们在了解我的同时将它们所知道的一切一字一句地都告诉了我,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在这一页文字的末端之后还会出现何等的精彩。就这样,逐渐长大的我随着书籍次穿越了时空,看到了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衰败与恢宏。


在书籍无声的传授下,我一直漫步至今。


书伴随着我成长,我在书海中长大。


行走在书海中,我仿佛感受到了所有的故事都向我敞开了心扉,所有的门锁都让我觅到了钥匙,只等待我去寻找那墨香中的黄金屋,在书海中进行又新的冒险。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 篇4

我是一个不懂欣赏美景的人,好山好水在我的心中激不起波浪,对于写景的文章也是没有丝毫兴趣。


但那天,我在书中读到了季羡林写到的朱自清笔下的那面荷塘。“他或许在夜下耐不住寂寞吧,还是对水中的月影产生了兴趣。”季羡林先生这样写道。


荷塘?朱自清笔下月夜荷塘?我感叹自己的见识窄。原来,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清华大学校园里还有一池别具风味的荷塘里呢。月下的荷塘会有怎样的雅致?有朱自清笔下的月夜荷塘那样美吗?


闭上双眼,悄悄入睡。月光洒在床前,难道月儿也想溜进我的梦境,去寻找我心中的那份向往?那里应该有小桥流水吧,不知当年的朱自清坐在哪儿?是望月亭?还是那颗樟树下的石凳上?一簇簇从水中涌出的荷花,在绿叶的衬托下格外亭亭玉立,引人注目。不过,花瓣上滚动的水珠,如少女眼睛一样晶亮,这就是打动朱自清的荷叶吗?


旁有柳条摇曳在眼前,像没有愁绪的孩子,飘啊,飘啊,打个旋儿,北风托起,多惬意。池中的水应该很清很亮吧?可以望见整日与莲相伴的幸福的小鱼儿吗?或是一池碧绿,熠熠生辉。


此情,悠闲洒脱。


此景,宁静纯美。


穿牛仔裤,太野;穿超短裙,太时尚。我该着一身什么呢?一袭长袖,一身旗袍,手捧一杯香茗,或手执一把折扇,或许还可以“轻罗小扇扑流萤”呢。或许这样,才不会破坏那份静谧。


心在遐想,梦在继续。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 篇5

海伦·凯勒,20世纪一个独特的生命体以勇敢的方式震撼世界。可以说生理上她是个弱女子,但在精神上,她绝对是个巨人。聋、哑、盲的生理缺陷注定她要付出比常人更多几百倍的汗水去面对生活,可以说生活对她是不公平的,但是她没有憎恨生活,而是用颗真挚的心去感谢生活。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正是她坎坷人生的写照。

她,一个失聪、失声、失明的女孩,一个因为一场灾祸而被夺取视觉、听觉的孩子,一个一生只感受过19个月光明与声音的天使。同每一个孩子一样,海伦有着一个难忘的童年。当她再次睁开双眼,眼前呈现一片漆黑时,小海伦的内心是无比恐惧的,在幼小的内心里面,黑暗与寂寞扎下了根,她如何面对未来的人生……但是我看到后面时,我越来越佩服她了!正是这样一个高度残疾的弱女子,靠着自强不息,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德克利夫学院,为残疾人造福,建起许多家慈善机构。她以行动证明:人,是可以战胜生命的挑战的。她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虽然出身不幸,但以一颗不屈不挠的心,接受生命的挑战,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创造伟大的奇迹!名副其实的成为了:成功用笔征服世界的人。

海伦说过:“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要不断努力。”这点我可是真切的体会过的,因为:在我小学时,学校要举行运动会,我报了一个自己喜爱的项目—女子100米竞赛,可我们班有14人都报了这个项目,但比赛才需要5个人,所以老师决定从我们14人里挑出5个,我为了成为那5人的其中一个,就在下午放学时,独自一人在跑道练习,我跑啊跑,扑!我累得摔倒在地,当时我真的非常想放弃,但是我想到了海伦的那句“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要不断努力。”,想到了她的努力时,我就决定了,绝不认输!所以我要更加努力的跑,就站了起来继续跑,可我跑的过程中,还是一摔一起、一起一摔的,不知摔了多少回,后我还是站了起来。终于在老师选人的这天我的速度提高了许多,当老师喊道:“一!二!三!跑!”时,我顿时凝固了我练习时的努力,地向前冲去。后我到终点了!我成功了!而且成为了第一名。

人类的精神虽然远远超过了时空的限制,但无论在什么时代,自强不息、努力、毅力与勇气都是我们生存的基础。生理上的残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灵的“残疾”,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残疾。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勇敢地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与困难,努力去解决这些困难,只要把一个个困难决绝了以后,才可以迎来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 篇6

《司马光警枕励志》中,司马光用“自残”的方法改掉自己睡懒觉、不爱学习习惯的故事让我感到非常惊讶和敬佩!

故事中大文豪司马光幼小的时候贪玩贪睡,也不爱学习。因此,他没少挨老师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自己也丢尽了面子。老师见他是个聪明的孩子,便苦口婆心地谆谆教诲他。司马光也有决心改掉贪玩贪睡、不爱学习的毛病。开始那几天,他试着早早起床,可是,“懒虫”像恶魔一样缠着他起不来。于是,他就想到一个“自残”的办法,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让自己在第二天早上憋醒。可事与愿违。第二天早上,他非但没有被憋醒,反而把床尿了个尽透,还挨了妈妈一顿斥责。于是,司马光又想到了一个“自残”办法,用圆木头作了一个枕头。枕上去,头会感觉硬硬的很不舒服,且早上一翻身头就会从木枕上滑落下来磕到床板上,这样自然就会醒来了。果真,这一招儿还真管用。从此,他再也睡不着懒觉了,每天早早就起床读书了。这样,他刻苦钻研,坚持几十年不放弃,终于写出了流芳千古的《资治通鉴》,成了一个学识渊博、名副其实的大文豪!

读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了司马光为什么不怕遭罪,用喝水憋尿和木枕的方法来“自残”了,也懂得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苦中苦,哪有甜上甜”的深刻道理。司马光,太值得我敬佩和学习了!

司马光这种勇于吃苦、不怕遭罪,持之以恒的精神,在我的身上可难以找得到。平时作业多了些我就心烦,懒得来写,干什么活累一点,我就放弃。记得有,我去帮助爷爷干农活,拔草啊,间苗啊,补苗啊,挖坑啊,浇水啊,施肥啊……开始,我干得还开心,因为觉得很新鲜,也很有乐趣。可不一会儿,手也疼,腰也酸,腿也发硬了,累得都要瘫了似的,我赶紧跟爷爷耍赖:“爷爷,累死我了。我可不干了。”爷爷笑了笑说:“看花容易,绣花就难了吧!爷爷一辈子都是这么干过来的啊。”不论爷爷咋说,我还是放赖,回屋子里休息了。

读了《司马光警枕励志》的故事,我很受教育,一定改掉懒惰畏惧的心理,像司马光那样做事不怕苦和累,坚持不懈,成为学识渊博的人!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 篇7


这是一个关于爱、恨的故事,这是一次魔鬼的复仇,这是一场跨越生死的激情,这是一段无法获得宽恕的人生。


呼啸山庄作为一部英国古典文学名著,很多人会认为像其它十九世纪初女作家的作品一样,充满了温文尔雅的贵族气派,弥漫着浪漫的庄园气息,带着典雅和小资品味,展示着俊男靓女的谈情说爱。这是绅士和淑女应该遵循的爱情原则,像奥斯丁一样都是美好的,幽雅的。


但是人生从来都不是千篇一律的,有时残酷的现实会突然降临到你面前,就像呼啸山庄里面,你看不到浪漫的品味和高尚的生活,看不到阳光、草坪、洋伞和咖啡,看不到值得效仿的得体举止,也无法领略英国贵族特有的典雅气质。相反,你只看到狂风肆虐下的荒凉原野,只看到因压迫和虐 待导致的刻骨仇恨,只看到跨越生死、超越天地的激情,只看到人性的撕裂、堕落和冰冻。


这就是呼啸山庄,“爱”和“恨”的极端对立;这就是呼啸山庄,像一把利剑,直接刺穿人性丑恶的本质。


这样一部作品,可以领悟的实在太多太多,但是,正如一名翻译家所言,许多人在看过第 一遍后,就没有勇气再看一遍。每一次阅读,都会害怕深陷激情里而无法自拔,害怕被那源于人的本性、连死亡都无法得到宽恕的爱燃烧殆尽。


这就是小说*奇特、*神秘、*激动人心的内核---爱与恨的反复纠缠。克里夫和凯瑟琳的爱,爱到彼此的灵魂合二为一,感受彼此的痛苦和欢欣,承担彼此的灵魂和生命;克里夫和凯瑟琳的恨,恨到死后也不得安宁,在彼此纠缠、彼此折磨中期待团聚。的解脱就是,死亡。


很难想象一个十九世纪终身未婚,保守、内向、沉默寡言的女性会写下如此惊世骇俗的爱情宣言。自从小说问世那天起就备受争议,在女作家活着的时候恶评如潮、骂声不绝,在女作家死后二十世纪中后期,却被认为是英国文学*重要的十部作品之一。


小说不断争议的关键,就在于男主人公克里夫的角色定位。这是一个受尽不幸、嘲笑、身世凄惨的孤儿,他的内心在长期的压抑下变得阴暗狂野,耍尽一切手段要报复世界。


他从一出场就是一个被欧肖收养的,没有来历的街边乞丐,在老主人去世后受到凯瑟琳兄长亨德利的长期虐 待和压迫,性格扭曲变 态,仇视人类,甚至仇视世界。在他得知深爱的凯瑟琳嫌弃他而选择嫁给富有的贵族林顿后,愤然离家出走,三年后重返呼啸山庄,开始了邪 恶的复仇计划。*终,他用卑鄙的手段毁灭了两个家族,用上一代的恩怨惩罚下一代的生活,在这片狂风肆虐的平原上,把所有人的心冰封。


用原著中一句话来形容:“克里夫先生他可是个人?如果是人,他可是疯了?如果不是,他可是个魔鬼?”


为什么?为什么女作家要选择这样一个魔鬼作为第 一男主角?又或者,她更多是想挖掘一个人是如何从人变成魔鬼的过程?


我更倾向于后者。


克里夫也曾经被欧肖家的老主人疼爱过,也曾和凯瑟琳一起平等的读书、学习,生活的很快乐。可自从老主人去世后,他的生活权利就被完全剥夺了,他过着被亨德利仇视,被任意打骂、处罚,猪狗不如的生活,关心他的是凯瑟琳,爱他的是凯瑟琳,安慰他狂躁、仇恨之心的也是凯瑟琳。她是他的朋友、爱人和偶像,是他为之生存的一切。可是,凯瑟琳却在选择婚姻时,选择了自己不爱的林顿,理由很简单:林顿年轻、英俊、善良而且富有。在那个灾难性的夜晚,克里夫偷听到了凯瑟琳的自白:她喜欢林顿,但并不真心爱他;她全心全意爱着克里夫,但却无法降低身份忍受贫穷。在那个夜晚,克里夫带着一颗破碎的心离开了这个无可留恋的伤心之地,被一场激情折磨的痛彻心扉,被一场绝望的爱撕裂的身心俱碎。


我们无法想象克里夫在出走那三年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和磨难,我们只知道当他衣着体面、气度不凡的回到呼啸山庄时,那个粗野悲惨、绝望心碎的克里夫已经消失,现在克里夫带着刻骨的仇恨、带着处心积虑的复仇计划、带着血腥屠 杀的快感回到了旧日的故居,他要把曾经的仇人、情敌一一逼上绝路,把对手的财产一步步占为己有。这不是基 督山伯爵的快意恩仇,这是来自地狱*邪 恶的诅咒。


克里夫终于完成了从人到魔鬼的蜕变,完成了人性的彻底扭曲和堕落。而在这痛苦的变化过程中,是仇恨还是狂爱起了更大的作用呢?


我更相信是---爱,是对凯瑟琳发自灵魂的爱,但是这爱却遭到了背叛、逃离、出卖,把克里夫从人折磨成了魔鬼。


这是怎样的“爱”和“恨”?凯瑟琳致死还对克里夫当年的不辞而别耿耿于怀,对克里夫为了复仇娶她人为妻怀恨在心。凯瑟琳折磨他,用明知残酷却伤透了心的冷言冷语刺激他、伤害他。克里夫对凯瑟琳当年的背叛深恨不已,对凯瑟琳至今还怀疑他的深情而伤心绝望。克里夫咒骂她,带着绝望、痛苦的火焰和泪水不肯宽恕她,甚至在她死后,诅咒她的灵魂永无安宁之日。


昔日紧紧相拥无法分离的恋人,用*刻薄绝情的话语刺伤彼此的心灵,用无法遏制的仇恨燃烧彼此的生命。


在凯瑟琳死后十八年,克里夫逼死了自己的老情敌,占有了他所有的财产。在这十八年中,他无时无刻不被凯瑟琳的幽灵缠绕,他无时无刻不感觉到她的气息,感觉她近在咫尺,可是无法碰触。他的神智被无时无刻的幻觉折磨,无法吃饭、安睡、劳作、生活,他怀疑她没有离开,只是故意和他捉迷藏,直到他去打开她的坟墓,亲眼验证她躺在坟墓为止。


如果说克里夫是魔鬼,那么凯瑟琳就是制造魔鬼的魔鬼。


克里夫终于在一个大雨磅礴、狂风肆虐的晚上死了,死在当年他和凯瑟琳一同被关禁闭的小屋里。


我们已经可以理解女作家为什么被称为超越时代的天才,她笔下的克里夫在被所有人唾弃的同时,永恒的爱和至深的恨赋予他独特的魅力,一种散发着狂野欲望、不受约束的个性魅力。正如小说开头所描写的荒野之树,它是扭曲变 态的,却是*不加修饰、自然生成的。克里夫的一切都是环境造成的,他就是那荒野之树,努力地生存,抗拒着狂风暴雨,在变成这样的丑态之后,用丑恶对抗、报复这制造丑恶的严酷环境。


一个遵循传统、保守道德规范的英国淑女,以此独特、敏锐的视角揭示了人性,探讨了人性,理解了人性。在她笔下,爱与恨以一种*本质、*自由的状态释放出来,她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美也是*丑的一面,让我们探讨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善与恶。


文章来源:http://www.gsm600.com/kejianziliao/49352.html

相关文章

  • 答李翊书读后感(分享七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答李翊书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答李翊书读后感 篇1高贵的施舍讲述一位母亲运用了一种特殊的施舍方法帮忙了一名乞丐,也让乞丐认识到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我敬佩文中的母亲,因为她有善良的`心和...
    时间:04-11 答李翊书读后感    
  • 论语一则读后感(精华七篇) 论语一则读后感 篇1寒假中,我在爸爸的要求下,背完了《论语》,使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初步的体会。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是语录体著作,涵盖了哲学、政治、文学、道德等诸多方面,内容十分广泛,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
    时间:03-15 论语一则读后感    
  • 弗兰肯斯坦读后感(汇集七篇) 弗兰肯斯坦读后感 篇1“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看《月亮与六便士》,第一遍是骂克兰德这个渣男————他可真是渣...
    时间:03-04 弗兰肯斯坦读后感    
  • 最新奔向太空读后感(范例七篇) 奔向太空读后感 篇1振奋人心的那一刻,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后续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我国高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神舟七号发射成功,5G互联网研究与产业化获得重大突破,我国"首条国际一流水平的高速铁路在京津两大城市间开通,"首个中国人基因组序列研究成果发表,"北京正负电...
  • 藏羚羊大迁徙读后感(集合七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7篇读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藏羚羊跪拜》读后感600字(精选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藏羚羊大迁徙读后感 篇1最近,我读了《藏羚羊的跪拜》一文,很有感触。文章主要讲了一只藏羚羊...
    时间:03-12 藏羚羊大迁徙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