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教案 > 导航

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发表时间:2023-05-01

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集锦。

愿作园丁勤浇灌,甘为蜡炬尽燃烧。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写好每一份教案。教案可以让老师有备无患,胸有成竹。那么你有对写教案感到苦恼过吗?以下内容是小编特地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集锦”,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本册教材分为生活中的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实践活动四大内容。

(二)教学要求:

1、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境,通过数铅笔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生活情境,学生将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100以内加减法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根据具体问题,估计运算的结果;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通过购物活动,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元、角、分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结合购物情境进行简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能估测和使用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

5、经历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采,并能设计有趣的图案。

6、通过简单的调查活动,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和同伴交流。

7、在一些实践活动中,学生将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总体思路

1、在丰富多采的活动中,保证基本的运算技能。

2、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运算方法,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

3、结合生活情境发展学生的数感,发展估算意识和技能。

4、重视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解决生活问题。

5、重视调查活动,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6、陪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并与同伴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篇2)

教学计划

周光道WwW.gSM600.cOM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新教材学习,已经初步的适应了新课程的教材特点,并能有一定个性的去完成学习任务。两个班,总的来说,基础是差不多的,(2)班的尖子生稍比(1)班多。

两个班的学习习惯是(2)班的教好,所以,(1)班这个学习的教学重点还是要放在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上。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通过数铅笔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第七单元“加与减(三)”结合生活情境,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探索并掌握100以内加减法,会估算,初步学会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第六单元《购物》。学生将通过购物活动,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元,角、分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观察与测量》。学生将通过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

2、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学生将经历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通过动手做的活动,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能设计有趣的图案。

(三)统计与概率

1、第八单元《统计》。学生将通过简单的调查活动,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和同样进行交流。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大的实践活动,即“我和小树一起长”,“小小运动员”,“今天我当家”。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安排了动手做,小调查等活动,旨在对知识进行实际应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点

(一)在数与代数的学习中,重视结合生活情境发展学生的数感。

发展数感,是课标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数感主要体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汇总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示和交流信息,理解运算的意义。

1、关于100以内数的认识。

(1)经历从生活清净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理解数的意义,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

(2)经历运用适当的方式表示数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位值制。

(3)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2、关于100以内的加减法

(1)结合生活情境,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发展估算意识和技能。

(3)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

(4)把加减运算的学习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保证基本的运算技能。

(二)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注重通过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在实际观察物体的活动中,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图形可能不同。

(2)在测量活动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理解常用的长度单位。

(3)在从立体到平面的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经历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

(4)在操作,思考和交流中,积累有关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三)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注重通过调查活动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四)在整理与复习中,注重发展学生回顾与反思的意识。

四、教学建议

1、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3、引导学生思考,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

4、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五、评价

1、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2、恰当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3、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评价。

六、教学进度安排:

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篇3)

单元教学内容: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单元教材简析: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20以内的退位减法;二是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螽铁实际问题,即用数学。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对进一步学习多位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与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同等重要,都是基础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一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后学习打好基础。学会计算并动用于生活中解决问题,对理解运算的意义,体会数学的作用,和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4、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5、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单元教学重、难点:

理解算理,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单元课时安排:约12课时

例13课时左右

例24课进左右

例3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3课进左右

NO:1

教学内容:第10-----12页的内容(十几减9的减法)

教学目标:

A:知识技能性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十几减9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B:过程性目标

1、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发现数学问题,初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理解数学的价值

2、初步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点。

3、通过不同方法的选择,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经历探讨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小鸟卡片房子卡片题纸一张一支彩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师:前几天,我们刚过完了正月十五,小精灵那天也参加了一次生动有趣的游艺活动,活动中有一些奖品,你们想去看看吗?(电脑出示主题图)

二、探索方法,解决问题

1、观察主题图,提出问题

师:仔细观察,小朋友正在进行哪些活动准备颁发哪些奖品?(观察后指名回答)

点击电脑出现画外音:

泡泡:同学们,在这幅图里,我发现了很多的数学问题,你们愿意和我一起解决吗?

那好,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小明和他的小伙伴们正在干什么?(电脑出示套圈图)

师:这是什么活动?让学生介绍。

泡泡:小明投了14个圈,有9个圈没套中,套中了几个?师:泡泡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你们能帮助他解决吗?如何列式?为什么要用14-9呢?14-9怎样算?把你的想法告诉你小组的同学们,看哪一个小组的计算方法最多?

2、小组交流,探讨算法

指名回答,教师将算法板书在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算法,你最喜欢哪一种?请用你最喜欢的方法再说一说这道题。

师:今后在计算的时候,你就可以选择你最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电脑出示泡泡伴有画外音)

泡泡:咦,那边怎么那么热闹,同学样,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电脑出示汽球图)

3、选择算法,进行计算

(出现画外音)

(1)泡泡:哦,原来老师正在发奖品,数一数,老师手中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手中的气球发生了什么变化?

(电脑演示分气球的过程)

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怎么列式?板书:15-9=

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并让几个学生说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2)师:顽皮的小泡泡又不见了,让我们找一找,它跑到哪里去啦?(电脑出示谜语图)

原来泡泡在猜谜语,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能试着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同桌互相说一说,并列式

(有13条谜语,猜出了9条,还有几条没有猜出?或者说:还差几条就猜完了?然后指名学生向全班汇报)

三、熟练算法,进行应用

1、看图列算式(第12页)

要求:看懂图意,独立列式,指名上台进行订正

2、圈一圈,算一算(第13页)

要求: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圈?

四、观察算式,找出特点,发现规律

1、师: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些算式,它们都有什么特点?

2、除了这些,你还能写出十几减9的算式吗?谁能给这些算式排排队,让它一个也不少。(指名板演)

3、再观察,你还能发现什么?

师:那我们找到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处呢?

4、抢答练习

利用找出的规律,同桌进行练习

如:学生A:13-9学生B:4

五、游戏小鸟找房子(第13页的图)

游戏要求:先让学生计算出小鸟身上的算式,然后和房子上的号码一一配对;

游戏形式:小组合作,全班订正;

游戏结果:有一只小鸟没有房子,同学们帮它建造一座。

扩展阅读

认识图形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


优秀的老师不仅懂得教育学,更懂得孩子的心理学。在上课前,老师应该提前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的编写可以让教师设计出更优秀更适合学生的板书。如何撰写省时省力的教案呢也许"认识图形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就是你要找的,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认识图形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识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6袋各种形状的物体,图形卡片,计算机软件、投影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情:

小朋友们,我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智慧爷爷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智慧爷爷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二、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可能回答可分成这样几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3)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随机板书名称。

2.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说出:

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

球:是圆圆的。

(如果学生说出长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等,教师应给予肯定,但不要求学生必须说出来。)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抽象实物图形。

投影出示实物图鞋盒,引导学生说出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然后抽象出长方体图形。

用同样方法出示魔方、茶叶桶、足球等实物,抽象出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

2.记忆想象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辩认,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再拿出相应的实物。

(2)学生闭眼想四种图形的样子。(教师说图形,学生想。)

(3)学生闭眼按教师要求拿出四种不同形状的实物。

(4)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教师给出一种实物,由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5)出示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让学生进行辩认。

3.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四、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做一做1题。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会轱辘,然后教师说明,圆柱可以滚动。

(2)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搭。

通过搭,使学生明确:球没有平平的面,能任意滚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有平平的面,搭在一起很平稳。

2.游戏看谁摸得准。

(1)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准。(参照做一做第2题)

(2)教师说物体形状,学生摸。

3.数图形。

投影出示练习五第2题,问:这只小动物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各用了几个?让学生完成在课本上。

五、小结: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六、游戏:先让学生想一想,用不同形状的实物能搭出什么来?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搭一搭。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35页做一做,练习五1、3、4、5题

教学目标:1.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3.能辨认各种图形,并能把这些图形分类。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

教具、学具准备:图形卡纸、实物、学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探究新知:

1.小朋友们上节课你认识了哪些新朋友?

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

2.你能把这些图形平平的面画下来吗?

学生在纸上画一画

你们画下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

小组小结

派代表全班交流

学生小结

不同点共同点

长方形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平面的

正方形4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不断开的

圆没有角(即封闭的)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二、巩固发展:

1.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

2.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图形?

小组内评一评,各小组展示作品。

3.练习五第一题

请小朋友涂一涂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知道各涂什么颜色吗?

小组讨论合作

反馈汇报哪些涂成黄色,哪些涂成蓝色,哪些涂成紫色,哪些涂成红色?

4.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拼一拼图形。

同桌合作比一比哪一桌拼的最好?

全班交流展示。

5.数一数由几个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个()个()个()个

独立完成

说说你是怎么数的?有什么好方法?

小结方法。

三、提高练习:

1.取长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角折再对角折

观察结果

独立完成练习五第五题

用哪个物体可以画出左边的图形?请把它圈起来。

小组交流,全班反馈。

小结:如果物体的一个平平的面是什么形,那么它就可以画出什么形状来。

四、小结: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个有什么特点?

你有什么想问的?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本课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4单元《有趣的图形》中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之后进行教学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

本课面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一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在参与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掌握了一些基础的学习技能:能够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有目的尝试,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等。

设计理念

1.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2.在实际情景中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3.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要随时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给予适当的评价。在设计时,注重设计开放式的学习环节,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想像的空间;注意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组织适当的小组合作学习,重视学生的语言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与数学思考结合起来。/PGN0114.TXT/PGN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与讨论,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初步认识什么样的图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能根据它们的特征从具体的情境中辨别这四种图形。

2.通过摸、画、找、说等活动,初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并在小组活动中培养探索意识和协作精神。

3.通过创设情境,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欲望。

教学流程

课前交流:今天我们请来了三位老朋友和大家一起来上这节课,来看看它们是谁?(出示课件)它们想和大家比一比,看谁最爱动脑筋,最会听别人发言?敢和它们比一比吗?那让我们一起开始这节课吧!

一、创设情景,游戏导入。

师:小朋友们喜欢搭积木吗?现在想试试吗?那我们就把自己带来的盒子当成积木,合作搭一件作品。先在小组里商量一下准备搭什么,可能用到哪些形状的盒子?(师可控制一下时间。)开始完成你们的作品吧!(小组合作。)

生交流汇报:你们的作品是什么?用到了哪些形状的物体?

找两个小组介绍,引导学生发言,你们商量了吗?(生说,师将其用到的形状贴在黑板上。)

二、组织活动,进行教学。

1.画面。

(1)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看老师做了什么?(师取盒子。)

这是老师最喜欢的盒子,你也拿一个你喜欢的盒子给老师看看(师边摸其中的一个面边说),请你也摸摸你拿的物体的一个面,有什么样的感觉?

师:那怎样才能得到你刚才摸的那个面呢?你来想个好办法。/PGN0115.TXT/PGN

(学生回答:画的方法,在沙滩上盖的方法,印章的方法......如果学生只说出画的方法,师可引导:想想看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师:小朋友们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请你选一种合适的方法得到你刚才摸的那个面吧!

生操作,师收集作品。

(2)智力游戏。

师:老师邀请小朋友们一起来玩一个智力竞猜的游戏。

(师出示一张作品,问:猜猜看,这个图形是从什么形状上画下来的?你知道它是什么图形吗?)

(3)出示三棱柱。

师简介三棱柱,并按照刚才的方法从三棱柱上画下一个图形(在展示台上画)展示。提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

(4)小结。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图形。(师拿图形,生说,师贴。)请你观察一下,今天认识的图形与以前认识的物体的形状有什么不同?

今天我们学习的图形都是平平的,只有一个面。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平面图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图形。(板书:认识图形。)

【此处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创设出让学生摸一摸、画一画、找一找的学习活动,注重让学生以自己的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意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的表面,获得对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初步认识由体出面。】

2.找面。

师:其实现在我们身边就有这些图形。不信,咱们找找看。从你的桌子上拿一个长方体,看看能不能从长方体上找到一个长方形。

(指名演示,边摸边说从什么形状上找到的什么图形。)

拓展:聪明的小朋友,看你还能不能从桌子上其他形状的物体上找到其他图形。/PGN0116.TXT/PGN

【教师先引导学生从一个长方体上试找出不同的长方形,之后,又提出拓展性的问题,那你们能不能从桌子上的其他形状的物体上找到其他图形?意在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先扶后放,使学生从具体实物操作和形象发展到抽象地认识图形,进一步体验到面由体得,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总结。

师: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引导学生说),揭下长方体并同时板书长方形(边说边揭)......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有......(生回答,师板书。)

我说你想:试试你掌握的本领。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也可以试试边想边用手指画一画。(给学生留出想的时间。)

三、练习。

1.说面

(1)师:让我们一起到生活中去看一看,出示课件。

问:你看到了什么?老师把它们搜集一下。你能从这些标志中发现什么数学问题?你知道这些标志是什么意思吗?他们提醒我们要注意交通安全。

(制成课件,在道路上滚动出标志,引导学生发现,教师进行搜集,师在课前将标志中的数学问题分别做成可闪动状,当学生说到时,可方便大家辨认。)

(2)讨论、交流。

你在生活中认真观察,还在哪里见过这样的图形?

【此处设计了一个问题,即:在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这些平面图形?创设出问题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找名字(第38页:连一连)。

师:有几个小朋友不小心把自己的名字弄丢了,请你用今天学习的本领帮忙找一找吧!

独立练习,同桌互查。

3.猜谜语。/PGN0117.TXT/PGN

师:我们今天请来的三个朋友看到了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要来考考我们了。他们出了几道谜语,你有信心猜出来吗?

(演示课件:出示三个朋友,可出声,出示谜语,点击谜语会变大。淘气:先看我的谜语。)

指名扮演淘气、笑笑、机灵狗,给大家读谜语。

指名说答案,老师画连线。

4.涂颜色。

指导学生发现图形,并按要求涂色。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略)

五、布置作业。

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的本领,找找看,你们家里有哪些今天认识的图形。

认识图形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3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P36页的第1、3、4、5题

教学目标:

1、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了解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在小组合作开放型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敢于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从物体表面抽象成平面图形

教学准备:

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积木若干;剪刀、印泥、橡皮泥等工具

2、学生每5人一组,每人备有3支水彩笔、1把尺子、1块钉子板等

教学过程:

一、搭玩积木,体验形体

师:(媒体播放)春天来了,大自然多美呀!小白免想在这美丽的大森林里搭一座小木屋,怎么搭呢?小朋友,你能帮它设计一下吗?(学生小组合作,用台上的积木设计一座漂亮的小木屋)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问:你们在搭时小木屋时,用到了哪些形状的积木?请大家把积木按不同的形状分一分。

二、操作感知,建立表象

1、请摸一摸自己的积木拿在手里,看一看,摸一摸,跟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拿的是什么体,它的面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边摸边说)

2、问:谁知道圆柱的这个面是什么样子的?

(这一个面是圆圆的,平平的)

问:你有没有办法把它记下来呢?

3、师:请你用我给你们准备的工具(白纸、印泥、橡皮泥等)工具,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想用什么办法记下这些面,每个小朋友最好想得不一样,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办法多。(学生开始活动,并将自己组记下的面贴在板子上,然后展示在大黑板上。

4、你们觉得哪个组的方法最多,我们就请哪个组的小朋友来介绍一下他们的方法,好不好?

(指名学生演示、操作)

师:小朋友的办法真多!(用电脑演示,从长方体、正方体、三棱体上分别移下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图形,让我们来跟这些新朋友打声招呼吧!(生齐读图形名称)

三、巩固延伸,加深认识

1、请你说出我们教室里哪些物体面的形状是与这些图形是相同的。

2、再一起到小白免新造好的房子去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也是这些图形。(电脑播放小免的家,让学生寻找并交流)

3、师:小白免家门前有一块空地,它想围一块地种萝卜,小朋友能不能用上今天学的本领,帮小白免围围呢?围好后跟你的小伙伴说一说你围的是什么图形。

4、学生活动反馈

5、请你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三角形吗?请你试一试。

6、学生作品展示

7、师:现在许多图形都赶来开会了。(电脑播放)来了哪些图形,请小朋友用三种颜色的水彩笔给这些图形涂上颜色,统计好个数,填在表格里。(放轻音乐)

8、反馈:选两种不同的涂法在投影上展示

问:你喜欢哪一涂法?为什么?

教师小结:用一种颜色涂同一种图形看上去比较清楚。

9、请小朋友每人拿出一个长方体,在纸上度着画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四、全课总结、回归生活

今天我们学的这些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可见,请小朋友课后留心观察一下,把它记下来,然后与家人一起交流一下。

认识图形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4

[教材简析]: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二册《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本节教编排体现以下特点:

1、以动手操作作为主线。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材设计了大量操作的活动,以使学生在操作中逐步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2、在实际情境中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教材设计了一些活动,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图形,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发展应用意识。

[目标预设]:

知识目标:

通过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并结合相关的情境,让学生经历摸一摸、描一描等学习过程,体验面在体上、面从体来,感知

体、面之间的关系,经历从体抽象出面的过程,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

1、让学生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及圆的特征,并通过猜一猜等活动,让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辨认出这三种图形。

2、渗透分类统计的思想;

3、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情感目标:

1、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处处有用,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通过摸一摸、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等操作活动,使学生感知长方

形、正方形、圆形,经历从体抽象出面的过程,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难点:]

从物体表面抽象成平面图形

[设计理念]:

本节课我主要以让学生在快乐中求知,在操作中学习数学,在实践中应用数学为指导思想,力求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能够正确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深刻地体会面在体上。

[设计思路]:

本节课通过学生摸一摸、描一描、剪一剪、分一分、说一说、议一议、找一找、画一画、涂一涂、数一数,在具体的操作情境中经历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过程。体验面在体上,体验长方形和正方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悟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感悟面和体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想带你们到图形乐园去玩一玩,大家愿意吗?

(生:愿意。)

师:瞧,图形乐园到了。(出示:由圆柱、长方体、正方体、球等物体拼成的图形乐园)

师:图形乐园漂亮吗?她是用我们熟悉的图形朋友搭成的,谁愿意介绍介绍?(生:有圆柱、长方体、正方体、球。)

师:对,圆柱、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咱们的老朋友,它们呀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乐园里还有许多新朋友,你们想认识它们吗?(生:想﹗)

认识图形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5

[目标预设]:

知识目标:

通过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并结合相关的情境,让学生经历摸一摸、描一描等学习过程,体验面在体上、面从体来,感知体、面之间的关系,经历从体抽象出面的过程,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

1、让学生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及圆的特征,并通过猜一猜等活动,让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辨认出这三种图形。

2、渗透分类统计的思想;

3、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情感目标:

1、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处处有用,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通过摸一摸、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等操作活动,使学生感知长方

形、正方形、圆形,经历从体抽象出面的过程,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难点:]

从物体表面抽象成平面图形

[设计理念]:

本节课我主要以让学生在快乐中求知,在操作中学习数学,在实践中应用数学为指导思想,力求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能够正确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深刻地体会面在体上。

[设计思路]:

本节课通过学生摸一摸、描一描、剪一剪、分一分、说一说、议一议、找一找、画一画、涂一涂、数一数,在具体的操作情境中经历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过程。体验面在体上,体验长方形和正方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悟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感悟面和体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想带你们到图形乐园去玩一玩,大家愿意吗?

(生:愿意。)

师:瞧,图形乐园到了。(出示:由圆柱、长方体、正方体、球等物体拼成的图形乐园)

师:图形乐园漂亮吗?她是用我们熟悉的图形朋友搭成的,谁愿意介绍介绍?(生:有圆柱、长方体、正方体、球。)

师:对,圆柱、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咱们的老朋友,它们呀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乐园里还有许多新朋友,你们想认识它们吗?(生:想﹗)

师:小朋友,在我们的新朋友没有露面之前,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它们长的什么样儿?叫什么名字?它们喜欢做什么?它们的家在哪里呢?)

师:瞧,它们来了!这些图形你认识吗?(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

师:谁知道它们的名字呢!

师:你能跟大家说说吗?还有谁知道?今天,老师请来了许多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朋友和我们一起活动,大家欢迎吗?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象是创造的灵魂。在教学中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从内向外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和乐于探索。这节课由带领孩子走进图形乐园去玩这一生动有趣的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由熟悉的立体图形朋友引入,更是引起学生很大的兴趣和学习欲望,为本课的数学活动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另外教学中安排到小白兔家去参观和帮助小白兔围各种形状的空地这样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能主动参与学习。

二、引导探究、理解面从体出。

师:你看,它们正在和小朋友捉迷藏呢,他们呀,藏在了你们桌面上的积木上了,不信,你仔细地看一看,摸一摸,看谁先找到他们!

(生开始找。)

师:都找到了吧?谁来说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

(学生可能说:在圆柱上找到了圆形,在长方形上找到了长方形,在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

师: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所以呀,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平面图形。这些平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长方形最调皮了,它想从长方体上下来,单独到纸上玩一玩,你能想办法帮帮它吗?(生:能。)

师:请小组讨论一下,有什么办法?比一比,哪一组的办法多?

(生小组讨论)

组织交流。

师:你们小组想出了什么办法?真聪明﹗想不想自己动手把长方形请下来?(想﹗)

师:请小组合作,用你们喜欢的方法(生小组合作)

1、组织交流。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想出的方法都很好,老师也想出了一种办法,一起来看看行不行,(师拿长方体)我将长方体的一个平平的面靠紧黑板,用粉笔贴着长方体描一转,就把长方体的一个面表示出来了。我用的是描一描的好办法。(教师板书:描一描)小朋友们看一看这个描下来的面长什么样儿的?(学生:长长的、方方的等等)像这样的图形就叫做长方形。

师小结:刚才大家一起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表示出了长方体的一个面。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个平平的长方形和这个长方体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指个别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对了,平面图形平平的,它是长方体的一个面。那请小朋友们看一看,你的课桌上除了长方体还有其他哪些物体呢?你能从刚才那么多种方法中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在这些物体的面上找到其他不同的平面图形吗?(教师随机拿着正方体、圆柱体)试一试吧!可以自己找,也可以和同桌小朋友合作进行。(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指生汇报,边汇报教师边板书)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用什么方法找到了哪些图形图形朋友?你们看这些图形都穿着白色的衣服,小朋友愿不愿意给它们穿上它们喜欢的衣服。(学生涂色)

2、分一分。

师:每个人选出你最满意的作品,贴到黑板上,让大家一起欣赏。

师:小图形们挤在一起很不舒服,怎么办呢?(生:让他们分开站。)

师:怎么个分法?(学生分类,师板书长方形、正方形、圆。)

3、抽象图形。

师:刚才小朋友们通过观察,发现了这些图形朋友的家都在立体图形

上,还通过小组合作,想办法把这些图形朋友从立体图形上请到了纸上。(师演示从立体图形上分离出平面图形的过程,展示三个平面图形)

现在让我们和这些新朋友打个招呼吧,你想怎么跟你的新朋友打招呼呢?(学生可能说;你好,长方形、Hi,正方形Hello,圆形。)

[设计意图]:学生的语言交流对于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具有重要作用,为此,要重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尽力为学生提供思考与交流的机会。不管是说,还是检查、纠正,学生都有自己的空间进行交流。特别是以小组为单位请出正方形和圆时,学生有更广阔的空间进行合作交流。这些自由充足的机会,学生不仅培养了交流合作能力,而且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在自主探索、交流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从而产生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三、游戏教学,快乐体验

1、师:用自己的小手、胳膊或者整个身体来比划出这些图形。你可以一个人比划,也可以2人或者一个小组合作。想好比划什么图形?准备开始。

2、游戏:我说你想

师:老师想看看大家对我们的新朋友到底有多了解,我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指画一画。

四、联系生活,深入理解,体会面在体上。

1、师:象这样的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小朋友仔细看看我们的教室,你能在我们的身边找找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这些平面图形吗?(长方形、正方形教师用手势指着黑板上的平面图形提示)(学生思考,指生汇报)

(生:黑板的面是长方形。)

问:想想看我们的家里、大街上哪些物体上有这些图形?(生:电视机的面是正方形。)

师::物体小精灵也在自己的身边找到了一些平面图形,我们一起看看吧。(各种实物出现在大屏幕上)你能说说小精灵在哪些物体的面上找到了什么平面图形吗?(生:小精灵在门的一个面上找到了长方形。)

2、围一围

老师这儿有一个钉子板,你能在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吗?谁来试一

试?你能围一个正方形吗?你能围出一个圆吗?为什么不能?

3、折一折

拿一张长方形纸,对折一次,展开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拿一张正方形纸,对折一次,展开,你发现了什么?再对折、展开,你又能发现什么?

拿一张圆形纸,折一折,展开,还是圆形吗?

4、吃饼干。

师:今天,我还给大家带来了礼物--(生:饼干!!!)

师:对!看看这块饼干是什么形状?(生:正方形。)

师:谁能把它咬成长方形?(生:我来,我来!!!)

选几名代表,比赛。

师:谁能咬出其它形状?(生:我能!!!)

5、猜图形

师:今天这节课小朋友学得很好,老师要奖励给每个小组一份礼物,这是一个魔术袋,里面装满了各种图形,聪明的孩子能够蒙住眼睛都能知道自己摸到的是什么,你相信吗?(请一个学生出来示范)

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现在允许小朋友睁开眼睛,(教师用卡纸遮住圆,只露出一小部分)谁来猜猜是什么图形,你是怎样想的?

师:在猜一个,(教师用卡纸遮住长方形,露出一小部分)这次你知道是什么图形吗?

师:你们能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吗?(学生可能说:是正方形;也可能是长方形)

师:你们都想的很好,是经过了认真思考的。我们要想知道谁说得对,那就把卡纸拿开看一看。(教师展示)原来是长方形啊。看来,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不仅要会思考,还要注意全面地看问题。

6、拼图

出示各种图形组合成的美丽的图画。

师:小朋友看,这幅美丽的图画用就是我们的新朋友拼成的,你能说说它是由那些平面图形组合成的吗?(指个别学生汇报)

师:你也想用这些漂亮的平面图形拼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吗?小组合作进行吧,说说你们都用了那些平面图形。(学生随着音乐分组合作拼图,然后请小组展示并汇报)

交流展示。说一说,你拼的是什么?用了哪些图形?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动手描出物体的面一样长方形,感受平面图形是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来,体会面在体上;在钉子板上围长方形正方形,学生从中可以认识这种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把一个正方形饼干咬成长方形饼干,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形成表象;摸一摸、折一折的过程,是在观察、操作中认识这些图形;闭上眼睛想一想样子,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建立空间观念;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或圆形,在说中学生从抽象的事物又回到具体的实物上,进一步体会面在体上。整个操作过程从眼、手、口等感官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学生在参与操作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尝到学习成功的滋味,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联系生活,触类旁通。

师:今天,学到了什么?你开心吗?谁为今天这节课取个名字?

平面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学习了今天的知识以后,老师希望小朋友们以后仔细地观察,将你看到的告诉爸爸妈妈,好吗?下课。

[设计意图]:《课标》强调要注意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每种平面图形都是从生活中的实物抽象出数学知识。还有课外实践作业:跟父母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的面是今天学过的平面图形。引导学生不仅在课内学习中与生活联系,而且在课外实践中与生活联系。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能服务于生活。

认识图形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识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具准备:

1.6袋各种形状的物体。

2.图形卡片。

3.计算机软件、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情

导语:同学们,我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智慧爷爷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智慧爷爷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通过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二、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可能回答可分成这样几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3)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相机板书名称。

[通过动手分一分,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

2.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说出:

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认识图形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三角形、圆的形状和名称;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能辨认和区别出这两种图形.

2.使学生初步建立起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渗透分类统计思想.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在机器人图图的带领下来到了图形国,那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图形国里到底有什么宝藏呢?今天我们就继续跟着图图去游览图形国.

二、讲授新课.

1、初步认识三角形(继续演示动画认识图形).

(1)学生举例.还有哪些图形是三角形的?

(2)教师出示红领巾.问:红领巾的面是什么形状的?再拿出三角板、七巧板,问:它们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小结:这些大大小小不同的形状,都可以用这样一个图形表示△(画三角形),问:这叫什么形?(板书三角形)

(3)数一数三角形有几条边?用三根小棒摆三角形.(三生在前,学生分三组用三种不同长度的小棒)摆后问:这三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

教师归纳:从上边用小棒摆三角形来看,三角形的三条边不一定是同样长的.因此三角形的形状也不一定是一样的.

认识图形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8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第一册P32第四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4、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辨认和区别各种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生:(每个小组一份)鞋盒、牙膏盒、药盒、磁带盒子;易拉罐、铅笔、茶叶罐;魔方、骰子、小立方体10个;玻璃珠、小皮球、乒乓球。

师:课件、各种形状的实物若干、奖品、四种抽象出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出示讲台上的一些实物: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朋友,你认识它们吗?(学生自由说各个实物名称,师指出:它们都是同学们生活中的好朋友。

师:同学们,你们都带来了哪些朋友啊?跟你的小伙伴们大声介绍一下?其他小朋友仔细听,看看你们组里有不同的吗?

生分组活动:说出带来的东西的名称

师:大家带的东西可真多啊!看看这些物体,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吗?(鼓励质疑)。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物体(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

1、学具分类,初步感知

A、动手操作

师:你们看一看这么多物品中,有没有形状相同的物品呢?你们能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块儿吗?请每个小组里的小朋友共同动手分一分。

学生分组操作,师巡视(2分钟)

B、汇报反馈

师: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说你们分了几类?是怎么分的?(3分钟)

让学生边说边举起来让大家看。

师:他们小组是这样分的,和你们组是一样的吗?

C、小结概念

师:每种形状的物体它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你能给每类物体起个名字吗?

指名生回答,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规范各种名称,并板书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2、动手操作,感知特点

A、感知长方体

师:(举起球)看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请你也举起一个球,互相看看拿对了吗?

把你拿的球放回盒子里。师带领学生依次放回圆柱和正方体。

师:看看桌子上现在有的是什么样的物体?请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在小组里和小朋友说一说。(2分钟)

B、汇报反馈

师:谁能用响亮的声音告诉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的?你是怎么感觉到的?(5分钟)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规范语言名称。并板书:长方体:平面

C、感知正方体、圆柱、球。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现在你还想认识什么形状的物体,就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再向同组的小朋友说说你的感觉。

D、集体反馈各种物体的特征

师:哪个小朋友能来说说你认识的什么物体?有什么感觉?

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板书出各种物体的特征。每汇报完一种,老师请不是拿这种物体的小朋友找一个来看一看,摸一摸,验证了他的感觉后再板书。

E、比较

师:刚才小朋友们都发现了圆柱和球能滚,那他们滚的是不是一样的呢?

指名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能说清楚就要鼓励。

3、抽象思维,形成表象

师:这几种物体,如果去掉了它们美丽的外衣,你还认识它们吗?

课件演示:将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

师: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一样的吗?

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各种物体,它们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5、联系实际,拓展知识

师:说一说你身边的物体还有哪些是这些形状的?

三、基本练习,巩固知识

1、找朋友:小朋友们学得都很认真,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请4名小演员分别扮演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其余学生在桌上找出各自的好朋友举起来给大家看。(如生:我是长方体,我的朋友在哪里?余生响应)

2、摸一摸:请各小组将桌上的物品重新装到盒子里,盖上,由一个同学报图形名称,另几个同学摸,看谁摸得准。

3、数图形:电脑出示画有各种图形的灯片,师:现在请同学们数一数,在这幅图里,长方体用了几个,正方体用了几个,圆柱和球各用了几个,把数填在这张表里。引导学生进行统计,说出每种图形的名称及其数量。

4、搭一搭:在我们的生活中这四个伙伴儿随处可见,它们的用途可广了,现在我们就用这些物体做积木,搭一件你们最喜欢的东西,我们比赛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你们愿意吗?看看桌上的学具,可以先讨论一下,你们组里想搭什么?然后开始动手设计吧!

5、汇报:城堡、火车、楼房、.

四、总结

今天,我们和谁成了好朋友?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都可以见到它们,课后大家都留心去找一找吧!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了,小朋友们再见!

认识图形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9

(一)教学内容

包括两部分内容: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

我们充实了原义务教材第三单元认识图形的内容,增加了认识平面图形的内容。这一次将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结合起来进行编排,是为了使学生更全面、更好地认识几何形体。而且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我们把立体图形的认识编排在平面图形之前,并通过大量的、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使学生感知几何形体的特征,形成清晰的表象。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

4.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三)各小节的教材说明

1.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

(1)认识立体图形的编排特点。

教科书第32页,我们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举出了许多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实物――先进行简单的分类,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然后再抽象出其一般的几何形体,给出几何名称――教科书第33页,安排了两个做一做,是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感受、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在头脑里形成清晰的表象――使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辨认出这些立体图形,并能进行表述(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是这些形状的)。

(2)教学建议。

(2-1)通过操作、游戏等活动充分感知立体图形的特征。

①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因此,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经验。上小学后,随着儿童思维能力的提高,需要将这种感性经验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这里是学生学习几何概念的开始,认识每一个物体都应让学生摸一摸整体是什么样,局部是什么样,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活动,老师的引导很重要,但学生的活动更重要。可以通过大量的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体会感受物体的形状。例如,在教学实际中,有的老师设计了多个层次的活动,有睁着眼睛摸说特征,有闭上眼睛想图形并用手势表示,有睁着眼睛辨认物体,有闭上眼睛摸辨认物体等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物体的形状。

②而且在描述几何形体的特点的时候,学生的语言是非常直观和形象的。比如正方体是方方正正的;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球是圆乎乎的。这样的描述就可以了,老师不必要求学生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③在教材中我们设计了大量的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操作的活动,老师们应充分利用。教科书33页第1题,我们设计了推一推、滚一滚、转一转、搭一搭等活动,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充分感知各种物体的特征,如圆柱、球很容易滚动,球还可能在地面上转动,而长方体、正方体不易滚动,只能推动,搭物体时,两个平平的面搭在一起不容易发生倒塌。在教学中老师们可以设计丰富的操作活动,

第2题,是一个游戏。在学生已经充分感知了物体的特征并建立了几何形体的清晰表象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触摸在头脑中再现物体并根据已有几何形体的知识及表象进行辨认的一个活动。学生在听到几何形体的名称后,在头脑中就应有清晰、形象的表象,然后通过触摸在众多物体中辨认出某一形状的物体。学具、教具的选择很重要,摸的东西要在学生能够控制的范围内,要让学生能摸到整体,能摸到整体才能对物体有整体的、全面的认识。学具应选择小一些的,能够让学生摸到全部,尤其是学生闭上眼睛后如果不能摸到物体的全部,是很难进行判断和辨认的。

(2-2)注意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①在教学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例如,有的老师先让学生观察身边事物的形状,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收集自己身边的物体(如牙膏盒、魔方、易拉罐、小皮球等)。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初步感知概念,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空间。

②在数学掌握各种几何形体的特征以后,有的老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还有的老师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体会数学的应用。例如,在让学生感知球和圆柱的滚动的不同之后,提问:足球做成圆柱状的好踢吗?汽车轮子为什么做成圆柱状的?如果做成球形的会怎么样?学生在思考、解释日常生活中的这些现象时,自然而然地应用了所学的数学知识,体会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

(1)认识平面图形的编排特点。

同认识立体图形大致相同:教科书第34页,先利用立体图形的某个面引出平面图形,借助立体图形作为工具描画出平面图形――再分类整理,把相同形状的放在一起――抽象出其平面图形,给出几何名称――再通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感受、认识平面图形的特点(教科书第35页做一做第2题),在头脑里形成清晰的表象――使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辨认出这些平面图形,并能进行表述(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

(2)在教学中与立体图形的认识相同,老师应注意通过画画、涂色、拼摆等活动充分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

3.练习。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练习,有涂色的,有找图形的个数的,有拼摆的,等等。通过大量的、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几何形体的知识,我就不一一细说了,只有一道题要说一下。

老师们看一下教科书第37页第5题,用哪个物体可以画出左边的图形?请把它圈起来。左边是平面图形,右边是立体图形,是一道把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结合得很好的练习,让学生知道平面图形经常是某个立体图形的表面。在做的时候,尽量让学生不凭借实物,而是借助表象进行推理。如果有的学生有困难可以拿实物来画一画。第1、2、4行都很好判断,第3行怎么圈?老师们可以想一下,要不要圈球。一般的想法是,如果通过一些工具把球固定住,让铅笔始终垂直纸面,沿着球画大圆,就能够画出圆来,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确实很难画。不过我们认为理论上可行,数学上就应该认为能。如果学生圈出来是对的,但圈出来具体如何画就是一个问题了。在我们调查听课的时候,有一位学生圈了球,老师问他你能画出来吗?他说能,老师当时很惊喜,就问他:你是怎么画的?孩子回答的很精彩:用硬纸壳把球紧紧地包起来,往桌子上一竖,再沿着硬纸壳的边缘画,就是圆了。孩子很巧妙地将用球画圆转化为用圆柱画圆,解决了问题。老师们都知道转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数学中很多地方用到转化、化归的方法,我们的孩子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时候,不自觉地或者说自然地发现并使用了这一深刻的数学思想方法,可见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可低估。如果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学生就会让你惊喜的。

(四)小结。

由于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水平比较低,还不能进行严密的逻辑证明。所以小学阶段教学的几何是实验几何,很直观,不是严密的几何证明。根据小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只要通过活动、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几何形体的特点就可以了,不必要求过多的形式逻辑的推理。实际上,在小学的几何教学中应在同一层次上增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在面上进行扩展,让学生充分感受几何形体的特征,而不是加深难度。

可以在浅层次的知识上设计巧妙的活动,并从中挖掘出很浓的数学味来。例如,我们听过一些认识立体图形的课,在用立体图形的拼搭活动中,学生们很少用到球,老师们都会问:为什么不用球呢?学生们会回答:球呆不住,总滚球没有平平的面不容易搭稳等等。那么在球呆不住,总滚这个问题上,可以从几何知识的角度进一步深化。有一节课,一个学生搭了一个火箭发射台,他用4个长方体稳稳地托起了1个球,我们感到很惊喜。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没用到球,当老师发现这个男孩用到球后很高兴,就想给全班同学展示。由于学生们都是在小木板上拼搭的,教师在举起小木板给学生展示的时候,没拿稳,倒了。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关系,老师没有把球再放上去,就匆忙地下课了。老师们可以想一下,学生用4个长方体稳稳地托起了1个球,这一现象里蕴含了深刻的数学知识,球不总是呆不住,让它呆住是有条件的,在一定条件下球是能够呆住的,最少用3个支点确定一个平面就可以让球稳稳地呆住。学生虽然不能从数学知识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理解和解释,但在操作活动中不自觉地或者说是自然地发现并使用了这一几何知识。说明学生是有这种思路的,是可以在简单的操作活动中,在较浅的层次上,以直观的方式感受甚至理解较难的数学知识的。如果有时间的话,老师可以深入地挖掘。如把小球放上去,让学生观察这个结果,使学生对球在一定条件下是能够稳稳地呆住的,这一问题获得感性的认识。再引导学生想一想刚才那个学生是怎样让球稳稳地呆住的,大家也来动手试一试。这样就使学生在较浅的层次上对较难的数学知识有了直观的感受,并通过动手操作获得了初步的体验。

与前面提到的练习中的第5题一样,如何在浅层次上,设计巧妙的、学生能够操作、完成的活动,并在其中挖掘出很浓的数学味来,使学生对更深的几何知识获得感性的认识和初步的体验。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加深难度,提高要求。关于几何知识的教学就谈这么多。

认识图形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0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第一课时。

2、教材简析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5、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6、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二.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

(课件出示:平面图形)

学生尝试说说认识的图形名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

(板书:认识图形)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再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平面图形,丰富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提出要求: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

(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3)引导发现

(课件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平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

(通过看,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

(这一要求既有挑战性,也有探索性,同时具有操作性。)

(2)小组合作完成

(3)汇报、交流不同的方法

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

(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表达亲身感受,培养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

(通过这种做中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突破本课难点。实现数学学习的亲历性,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3、小结

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圆柱上找到了圆形。我们还发现,这些图形的面都是平的,并且只有一个面,所以,就把这些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4、游戏:我说你想

试试你掌握的本领。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指画一画。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课件及反思模板


本文为课件之家推荐专题“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课件反思”相关内容。

教案课件是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要的课件,因此想要随便写的话老师们就要注意了。要知道老师写好教案课件,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水平,如何写出一篇好的教案?下面是课件之家为你推荐的“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课件及反思”,欢迎您参阅读本网页!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课件及反思【篇1】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本册教材分为生活中的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实践活动四大内容。

(二)教学要求:

1、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境,通过数铅笔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生活情境,学生将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100以内加减法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根据具体问题,估计运算的结果;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通过购物活动,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元、角、分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结合购物情境进行简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能估测和使用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

5、经历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采,并能设计有趣的图案。

6、通过简单的调查活动,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和同伴交流。

7、在一些实践活动中,学生将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总体思路

1、在丰富多采的活动中,保证基本的运算技能。

2、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运算方法,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

3、结合生活情境发展学生的数感,发展估算意识和技能。

4、重视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解决生活问题。

5、重视调查活动,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6、陪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并与同伴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课件及反思【篇2】

2 姓氏歌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有关姓氏的儿歌,第一节通过问答的方式,告诉了我们一些常见姓氏的写法,第二节列举了一些中国姓氏。整首儿歌节奏感强,通过诵读极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是《语文课程标准》着力强调的基本理念。因此,本节课设计,教师以自主交流、游戏互动为方式,努力将学生的识字愿望与《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习独立识字。同时,在识字的过程中熟读成诵,这样不仅积累了姓氏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师生)

2.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百家姓》音频文件,学生进行跟读。

2.说说自己姓什么。在播放的音频文件中听到了吗?

3.揭示课题,并板书。

4.随文识字:姓。

(1)根据拼音读准字音,注意读好后鼻音。

(2)学生交流怎么记这个生字。(可以用部首+熟字的方法;也可以用形近字比较的方法。)

(3)组词。

(4)教师范写,学生书空。教师提醒写字注意点:姓的女字旁,横要写得短,注意避让,右边的生横画要稍微短些,第一横起笔在横中线上。

(5)生描红。

设计意图:开课伊始,节奏感强的《百家姓》诵读一下子让学生充满好奇,充满兴趣,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教学内容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顺势随文识写生字,有效地提高识字的数量和质量,也有效地促进了儿童语言的发展。

二、自主学习,了解儿歌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儿歌,找到文中的生字圈出来,遇到读不准的生字,请教老师或者同学,反复读几遍。

2.指名朗读,集体订正后齐声诵读。

3.小组合作。

(1)自由朗读儿歌,一边读一边想:儿歌一共几个小节?从中读懂了什么?把你的想法告诉小组同伴。

(2)还有不懂的地方,在旁边做上记号。

4.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5.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设计意图:儿歌内容简单,教师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小组合作,互动交流中获得对儿歌内容的大致理解,但是对于第二小节中出现的复姓,学生会有疑难,因此需要引导学生质疑,渗透学贵有疑的思想。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课件及反思【篇3】

[片断一]: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数?

生1:09

生2:0、1、2、3、4、5、6、7、8、9

师:今天,老师把这几个数字娃娃一同请来了。(电脑出示09数字娃娃)。看看这些数中哪个最大?

生:9

师:听老师下面的故事:有一天,09这几个数字娃娃做排队的游戏,9最大,理所当然当上了队长,于是,他就骄傲起来,看不起别的数字娃娃,它神气地对0说:你呀,没头没脸的,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和我比起来真是太小了。0听了,圆圆的眼里流出了眼泪,于是悄悄地走掉了。0走后,1又成了最小的,1也随之走掉了,可是不一会儿娃娃1牵着0的手走回来。(动画显示0、1走掉,又一起回来的情景)。娃娃1对队长说:队长,如果我和0站在一起,比你还要大。听了非常的吃惊。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数字娃娃1说的话对么?我们来看看数字1和0站在一起这个数怎么读?10是不是比9大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0的认识

出示课题:10的认识

评析:以童话故事引出数学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师必须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问题出发,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数字9见到数字10的疑问引出数学问题,引发了学生要思考的问题,使学生产生内在学习动机,为他们探索新知做了有力的铺垫。)

[片断二:]

师:同学们,10月1日是什么日子?

生:国庆节

师:,这天,小朋友们约到一起到动物园去玩,我们看到他们都看到些什么?(电脑出示动物园的情景),请同学们数一数。

生1:10只鸽子

生2:10只熊猫

生3:10棵翠竹

(师强调:大家数了9以后再添上一个就是10,10是9后面一个数。)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数量是10的物体?

生1:我有10支铅笔

生2:我家种了10盆花

生3:我有10个手指头

评析: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创生了教材中的主题图,把和平广场改为参观动物园,主要是考虑到农村学校中和平广场与学生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改为参观动物园后,使创设的数学问题与学生生活情景紧密联系起来,为学生的观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

[片段三]

师:老师这儿有10朵智慧花,准备分成两份,一份奖给今天表现好的男同学,一份奖给今天再现好的女同学,同学们想一下有有几种分法?同学们可拿出自己的小棒动手分一分。

(同学们开始动手分小棒,摆出不同分法)

师:谁想把自己的分法说给大家听?

生1:我认为男女同学都表现好,各分5朵。

(生答时,师板书)

生2:我认为男生表现好分6朵,女生分4朵。

生3:我认为女生发言积极应分7朵,男生分3朵。

(学生说出不同的分法,师一一进行板书)

评析:

学生的自主操作,提问,热烈地讨论,解答,使他们不仅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掌握了基础知识,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同时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一:师生对口令,师说1,同学们说1和9组成10。

活动二:同桌做游戏,伸手指。同桌互伸手指,伸出的手指数合起来是10。

活动三:找朋友,把19卡片发给学生,再请9位学生上台来,让他们到学生中去找朋友,使自己的卡片号与找的朋友卡号和为10。

评析:

这三个反馈练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把学寓于玩中。使学生在体会了做数学后,还可以高兴地玩数学,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课堂气氛中不知中不觉地吸取数学养分,亲自经历运用数学解决问题、设计活动的过程,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反思:

这节课主要是10的认识。《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在这节课中:

1、体现数感教学的主要内容,能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会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等。

2、在数概念数学中重视数感的培养。在教学中使学生旧的概念形成经历了一个过程:通过参观动物园回忆经历有关的情境和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使学生更深刻地把握数概念、建立数感。

3、《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课堂上通过帮老师分智慧花这个活动的创设,给学生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历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与他人的想法。

4、教师把游戏引进活动,也成为游戏的参与者,寓教学于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一定会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这节课中与老师对口令,与同桌互伸手指,自己在《找朋友》歌声中找朋友这三个活动具有恰当的衔接性、针对性,使练习的目的不仅关注了知识的教学,更关注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课件及反思【篇4】

设计说明

本文内容选自《三字经》,字数整齐,上下两节,每节四句。朗朗上口的诵读极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堪称识字小文典范。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是课程标准强调的基本理念。因此,本课设计以学生自主交流、小组互动为主体,努力将学生的识字愿望与课程标准理念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习独立识字,获得识字过程的丰富体验。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师生)

2.有关《三字经》的图片和视频。(教师)

3.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音频,激趣导入

1.教师引言:听,一群小朋友在诵读什么呢?(播放《三字经》的音频文件,组织学生认真倾听3遍。)

2.交流:你听清小朋友诵读的内容了吗?你能尝试着说一说吗?

3.播放《三字经》的视频文件(带有字幕),学生看字幕,跟着声音诵读。

4.教师引言:同学们,在刚才的视频中,你发现《三字经》开头一句怎么背了吗?(学生齐背)板书课文题目,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尤其对朗朗上口的儿歌更是充满兴趣,开课伊始,就利用多媒体手段先播放录音激发兴趣,再播放视频了解内容,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教学内容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儿歌,先圈出本课的生字,遇到不认识的借助拼音识字或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反复读几遍。

2.找学生试着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发现错误读音,集体订正后齐声朗读。

3.再自由读文,注意所圈生字的读音,多读几遍,注意三字一停顿。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汉字,多种方法读准字音,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为下一环节的集中识字奠定了基础。再次朗读时,教师注意提示学生三字一停顿,也是把握文本特点,为体会和理解文本韵律做好准备。

三、合作学习,识记生字

1.小组合作:拿出课前准备的字卡,同桌交流怎样又快又准地记住它们。

2.学生汇报:大声领读生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预设:

(1)之:字形像一个翩翩起舞的少女,点是她的头,横撇是她的身体,捺是她舞动的裙摆。

(2)初:本义是用剪刀裁剪布料(此处结合字理演变图)。记忆方法:用刀剪断脐带的胎衣,婴儿的新生就开始了,也叫人之初。左衣右刀就是初。

(3)性:左右结构。可以这样记:天生心善,是人的本性,所以左边忄,右边生字,合起来就是性。

(4)善:翘舌音,可用字歌记忆:小羊坐地上,张口说善良。

(5)习用字歌记忆:羽丢半边就是习。

(6)教:左右结构。多音字:jiāo(教书);jio(教师)。

(7)迁:半包围结构。用加一加的方法记忆并组词。

(8)贵:贝部,表示与钱物有关。本义:物价高,与贱相对。

(9)专:翘舌音,组词:专心致志、专注、专门。

(10)幼:组词:幼儿、幼虫、幼苗。

(11)玉:石头的一种,质细而坚硬,有光泽,略透明,可雕琢成工艺品。字歌:大王怀中一宝石。

(12)器:用具的总称。组词:器皿、器物、武器。巧妙记忆:一只犬四张口。

(13)义:组词:正义、情义、见义勇为、兄弟相拥,义薄云天。

3.出示字卡,多种方式认读:学生领读、自由读、开火车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小组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识字方法得到互补。在此基础上,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演示、资料补充,使学生对生字的字形和字义获得整体的认识。

四、师生互动,感知韵文

1.先学后教,理解第一节韵文大意。

(1)多媒体出示第一节内容,朗读理解。

①同桌配合,一人一句对读。要求注意字音,读得流利标准。

②同桌交流第一节意思,有困难的请教老师。

③自主选择喜欢的句子汇报自己的理解。

(2)多媒体出示本课相关画面,教师口述韵文大意。(预设: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只是成长的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教育孩子的方法最重要、最珍贵的就是专心。)

(3)学生结合课文,自主说出第一节韵文大意。

2.先教后学,理解第二节韵文大意。

(1)教师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第二节。(师生对读,拍手读,齐读。)

(2)导学:多媒体出示第一句,抓关键词,引导理解意思。

①在这一句中,请你找出一组反义词。(幼和老)

②教师导学:幼不学,老何为的意思就是小时候不好好学习,长大以后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没有知识,能有什么用?小朋友们能结合老师的解释把这一句完整地解释一下吗?(预设:小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老了就会不懂道理,也没有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3)多媒体出示第二句,结合图片理解意思。

①教师出示玉石和玉器的图片,解释:玉不经过打磨雕琢,是不能成为精美的玉器的。

②引学:人也和玉一样,要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请你和同桌一起说说这一句的完整意思。

设计意图:低年级教学中,理解文本大意不是重点,但是适当理解文本,感悟传统文化魅力是十分必要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先学后教和先教后学两种教学思路相结合的方法降低学习难度,引导学生轻松理解文本大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明确要领,指导书写

1.强调书写姿势:书写时要做到哪三个一?(胸离桌子一拳远;眼离书本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远。)

2.课件出示所有要写的生字宝宝:之、近、远、义、相、习、玉。(喜欢哪个生字宝宝就学写哪个字。)

3.师指导书写本课生字。

(1)观察例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语文书中的书写范例,看一看每一个笔画占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2)教师范写,学生边观察边书空。

(3)学生完成书中写字练习,先描红,重点看清难点笔画的写法,再练习书写。(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

(4)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予以指导。

(5)利用投影仪进行书写展评,鼓励学生多观察,掌握、辶的写法。

4.教师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聪明的小朋友们回家给爸爸妈妈背诵这篇课文吧!比一比谁背诵的《三字经》最多。

设计意图:采用明确姿势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课件及反思【篇5】

多年来没有教过数学了,这学期我接任了一年级的数学,最初打开一年级的数学教材,给我的印象是:它就像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习内容,每一道数学练习题都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把它表示出来,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大的挑战。责任促使我做好工作,无怨无悔的做好工作。这期间我灰心过,气馁过,但更多的是鼓起勇气,半学期过去了,很有必要小结一番。

一、我觉得做得较好的地方

1、课前备好课,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

2、不局限教材,要灵活运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重组。例如:教学第几,我抛开教材中静止的画面,利用教室中活生生的资源,让几个学生上来排队,全班同学来猜第5个小朋友是谁,然后让第5个小朋友跳一跳,看看和同学们猜的是否一致。

3、要信任学生,一年级的学生一样具有无限的创造潜能。只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他们的创造潜能是无限的。如教学6的组成时,学生不仅能总结出5种组成方法,还会把5种方法并成3种。

4、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如在教学分类时,学生通过对各种东西进行分类,发现可以按颜色分、按大小分、按用途分、按形状分、按材料分等。并能说出人按高矮来排队时,矮在前,高在后;人按男女分,上厕所时男的上男厕,女的上女厕。学生把分类思想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充分体验了分类的用途、好处。

5、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上课技能,加强师生交流,,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小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或帮助整理衣服。从赞美着手还要做好辅导工作,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二、不足与困惑

1、我虽然参加了过培训,看了较多的课改书籍,理论上明白该怎样做,但在实施中往往还会变样。虽然思想开放,也大胆尝试新的教法,但在课堂组织方面显得有点无力,秩序不是那么好,学生一声高于一声,做什么的都有,再好的教学设计也无法实施。

2、像好多课得准备很多的材料,但平时上课,自己本来就很忙,不可能一一去准备的。

3、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还不够。学校的有些设施也跟不上,像我们学校还算好了,有多媒体教室,但没有配套的课件等。

4、一年级学生起点不同是令老师们头疼的问题(这在我们学校显得更为严重,农民工子女较多)。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好生吃不饱,差生撑不了的局面。如何对不同程度的孩子因材施教呢?这又是一个头疼的问题。

三、几点思考

1、自己的教育观念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比如学生不懂的问题,有些学生站起来想解答,可是我们就是不让,偏要自己点一个学生起来讲;又如学生列出的式子是对的,但由于不合常规,而我一时没想透就不予肯定等(当然这有时我也怕考试不这样考),都暴露出自己的教学观念还跟不上学生的发展需要,还有待进一步学习提高。

2、要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其他人的观念,但家长对教师的做法未必理解。有些家长认为现在的孩子怎么质量这么差,计算都不如以前熟练了等,这些都是对课改要求不理解的反应。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课件及反思【篇6】

教学目标:1、能根据10以内一位小数从小到大顺序的排列表去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闭眼摸到所指定的相关的数。

2、进一步培养小朋友的数感。

教学片断:

在教学小朋友认识、熟悉这个表格后,组织了一个游戏

师:小朋友们,你们已经认识、知道了这个表格中的小数,而且也掌握了其中的许多规律,请小朋友们再闭上眼在脑中呈现一次表格,然后我们来做一个游戏。

(出示要求:同桌进行,生1闭眼,生2将生1的食指指到某个数上,然后说出相关的附近的一个数,请生1摸出来,看是否摸得准确,完成后生1、生2互换角色进行)。

生开始游戏――

反馈

师:你指的数是多少?另一生让你摸的是多少?

生:()

师:你摸准了吗?你是怎样摸到的?如果你失败了,那你知道你为什么失败吗?

生:()

反思:这是学生在认识小数并清楚10以内的小数大小顺序排列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小游戏,它能让小朋友摆脱枯燥、单调、乏味的小数大小排列教学,为培养小朋友的数感起到积极的作用,根据指定的数,闭眼摸附近相关的数,首先他必须准确的知道要摸的数是在指定的数的前、后、左、右在中间哪个方向出现,并且清楚是隔了几隔也就与是指定数相差多少,且闭上眼摸的过程也是小朋友静静思考、思维呈现的一个过程,这样的游戏既能调动小朋友的学习兴趣,又能进一步培养小朋友的数感。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课件及反思【篇7】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知道它的特征。

(二)使学生能辨认线段,初步学会画线段。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空间的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准备:

人手一根毛线、一张长方形纸、一把直尺、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想认识它吗?它的名字就叫线段。

(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二)新授

(1)初步感知

1、你觉得线段是怎样的?(生:直直的;一段一段的;弯曲的)

2、能不能想办法变出一条线段?

生尝试。

师(出示准备好的毛线):把毛线拉得直就出现一条线段。

请一生上来摸一摸。演示:这直的一段叫线段。

3、同桌合作:一个拉,另一个指出这条线段在哪里。

请两生演示。

一生想办法拉出线段,另一生指出:两手之间的距离就是线段。

演示,问:垂下来的这一段是不是线段?为什么?

4、小结:线段是直直的。(板书:直直的)

(2)认识端点

1、两头粘上去的叫做线段的什么?(端点)(师把毛线拉直粘在黑板上)

2、一条线段有几个端点?(两个)(板书:有两个端点)

(3)总结概念

现在,小朋友认识线段了吗?线段是怎样的?

让生记线段: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把线段印在自己的脑子里。

(4)找线段

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的边都是线段。小朋友找找看,看谁的小眼睛最亮?生:课桌边、黑板边(让生用手感知)

(5)折线段

1、指出白纸中哪些边是线段?

2、在白纸中折出一条线段。(折痕)

3、再折比刚才短一点的线段。

4、在这张纸中折出最长的线段。(摆擂台,让擂主说出理由和折的方法)

(6)小结

通过刚才的拉、折、指,你认识线段了吗?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课件及反思【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饮水思源的道理。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朗读中表达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

识字。

教学难点

使学生有兴趣地识字。

德育目标

初步懂得饮水思源的道理。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生字,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意图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谈话导入

师:老师今天要表现一下,看老师表现什么?

提问:老师画的是什么?

挖井是干什么的?

挖口井是件容易的事吗?

1、板书课题。

学习课题中的挖井两个生字。请小老师教读,全班跟读三遍。

2、齐读课题。

二、读课文,理解毛主席的生平事迹。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课文,认识生字。

师:你们想到瑞金沙洲坝去吗?但有几个生字淘气宝宝挡住了我们的去路,有谁认识它们?

多媒体出示:席导革命

师:生字宝宝认识了,我们就可以进入课文中学习。

(1)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学生认真听,要求给予评价。

师:在这个小村子会发生什么事呢?

师:淘气生字宝宝又出现了。

多媒体出示:战士

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士与土相近,但又区别。

(2)学习第二自然段。

生先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师:村子里的人发生了什么困难?

多媒体出示:

村子里没有井,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

师采取指名读、自愿读、男女比赛读的形式指导朗读。

师:这口井是谁挖的?

毛主席是个怎样的人?

多媒体出示毛主席画像。

齐读第二自然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毛主席是怎样带领战士挖井的?调皮的生字宝宝又挡住我们的去路,但没关系,是难不倒我们聪明的同学的!请同学们自己到课文97页中第三自然段找。

多媒体出示:解刻念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分组朗读。

师:为什么人们不会忘记毛主席毛主席?

多媒体出示井的图片及毛主席画像。

师配乐复述课文内容后,说:为了赞扬毛泽东,乡亲们在井边的石碑上刻了什么字?

板书:时刻想念毛主席

播放《东方红》的歌曲。师朗读《东方红》的歌词。

三拓展思维:

师:同学们知道克拉玛依的水是从哪来的吗?

生答,师小结。

师:你们想对引水工程的叔叔说些什么?我们有了水应该怎样做?

四巩固生字。

多媒体出示:忘挖井席导革

命战士解刻念

做对对歌游戏

师:这是谁?生:这是忘。

师:什么忘?生:忘记的忘。

五通读课文,整体感悟。

六作业:(三选二)

(1)收集有关毛主席的故事。

(2)收集有关引水工程的资料。

(3)怎样节约用水,写上一两句话。

回答:画的是井。

挖井是用来取水的。

挖井很不容易。

请小老师教读挖井两个生字,全班跟读三遍。

齐读课题。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指名认读生字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学生认真听,给予恰当评价。

学生汇报

学生认读战士生字。

学生观察发现士与土相近,但又区别。

学生汇报:村子里没有井,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

生答:毛主席。

生汇报后,交流识字方法。

生:因为他带领战士挖的井给村子解决了吃水的困难,所以村子的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生:时刻想念毛主席

听歌曲

生汇报:是白杨河的水......

生:谢谢叔叔,我们一定爱护水源,不浪费一滴水!

通读课文,整体感悟。

师在黑板上画井

板书课题。

初读课文,理解毛主席的生平事迹。

多媒体出示生字。

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士与土相近,但又区别。

师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采取指名读、自愿读、男女比赛读的形式指导朗读。

师小结毛主席的为人。

出示多媒体课件

板书:时刻想念毛主席

师朗读《东方红》的歌词。

师小结。

师提问。

板书设计

22吃水不忘挖井人

时吃

刻水

想不

念忘

毛挖

主井

席人

小学体育教案一年级教案集锦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身为教师为了上好课,要学会编写一份教案。教案可以梳理知识,明确目标,理清思路,很多新手老师对于编写教案都很头疼把?下面课件之家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体育教案一年级教案”,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小学体育教案一年级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学生能调动自己在幼儿园所学的滚动和游戏经验,做出3种姿势以上的前后滚动,学会变向接力跑的游戏,提高身体协调动作和平稳奔跑的能力,感受到体育活动的乐趣。

教学内容

1.滚动与滚翻:前后、左右滚动 重点:多种团身姿势协调的前后滚动方法

2.游戏:趣味绕垫赛跑 重点:平稳跑步和变向

教师活动

原地左右转

自编操1~6节

小游戏

1.检查学生服装。

2.宣布本课内容,发信号带领学生练习。

3.提要求并带领学生练习模

仿操。

1.听教师宣布课的内容。并认真练习队列队形。

2.听口令,进行模仿体会动作方法。

3.自己评价。

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引起学习兴趣,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

合作探究掌握技能

滚翻与滚动:

1.各种左右侧滚动

2.各种前后团身滚动

重点:多种团身姿势的前后滚动

1.带领学生做好头、脖等部位的游戏类准备活动。

2.引导学生回忆和表演在幼儿园所玩过的滚动方法。

3.指导并参与学生进行尝试性练习侧滚动和前后团身滚动的方法,提示学生观察教师滚动时身体的姿态。

4.组织学生分组练习与互评,巡回指导,并及时提示滚动技巧。

调节内容拓展能力

游戏:趣味绕垫赛

重点:跑步和变换方向保持平稳的姿态

1.讲解、示范游戏的方法和规则,提示安全注意事项。

2.组织学生分组先曲线绕物慢跑一次,明确路线后,再进行快速跑的练习。

3. 组织和参与学生比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欲望。

1.听讲解、看示范,知道游戏方法、规则和注意事项。

2.认真练习,体会变向时如何保持身体平稳,掌握变向绕物跑的动作方法。

3.能与本组小朋友团结合作,互相鼓励,争取比赛的胜利。

通过趣味绕垫赛游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体育学习的兴趣,发展奔跑和变向能力。

稳定情绪恢复身心

1.自编放松舞

要求:轻松自然、动作舒展。

2.师生共同小结。

3.师生道别。

4.放音伴,带领学生自编放松动作进行放松。

5.引导学生小结本课学习收获,安排回收器材。

6.师生互评。

7.伴着音乐节奏,既可跟随老师的动作,也可自编自己喜欢的动作与老师共同边唱边舞。

8.与老师共同小结,互评学习表现,并回收器材,与老师再见。

通过学生互评的方式对学习情况小结。引导学生将学会的一些滚动方法应用到生活中,留给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的空间。

器材:录音机一台,磁带、光盘;海绵垫40床、纸篓四个;小黑板4个(根据加、减法计算的得数绕过相对应的垫子)

小学体育教案一年级教案 篇2

一、认真上好体育课

课型:理论技能课。

学情分析: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知道要上好体育课,对今后素质提高的作用起到基。

础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过理论讲授,实践操作,使学生知道上体育课的要求及身体素质健康的好处与提高学生操作技能。

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

通过和谐教学,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交流,使学生感到学习愉快,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相关的《认真上好体育课》的主要知识点。

2、教师在授课时边讲授边示范,边指导学生学习。三、知识目标:

1、培养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意义。

2、掌握好课前、课上、课后的要求,为今后上好体育课打下基础。

教学的重点、难点:

1、掌握好课前、课上、课后的要求。

2、学好上体育课的心理素质,养成自我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教学资源与准备:

1、准备好相关教学资料及教材。

2、教师选用相关的教室及场地。

教学过程描述:

一、学生先整队,做徒手操,报告人数,师生问好。

二、学生听教师讲解内容。

让学生了解体育课是学生学习的必修课,掌握好上体育课的课前、上课、课后的要求;让学生知道体育课是由老师指导,大家活动、做游戏、跑等各种身体练习课。

三、教学的主要运用:

运用“讲述讲授”与“示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边看、边听、边练习,记住今后上体育课的要求。

板书:认真上好体育课

1、课前要求:

(1)缺席要请假,

(2)整理好服装,

(3)提前到上课场地。

2、课上要求:

(1)站队要快、静、齐,

(2)练习要认真。

(3)听讲课不要走神,

(4)上课要遵守纪律。

3、课后要求:(三不要)

(1)不要大量喝水,

(2)不要在天热时用凉水冲身,

(3)不要立刻吃食物。

交流评价与作业:

1、作业:

要识记上体育课的课前、课上、课后要求。

2、师生总结与评价。

3、师生再。

4、下课。

小学体育教案一年级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坐、立、行的正确姿势,要求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促进身体的健康发育。

教材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具和学具:

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每天都要坐在教室里上课,哪个同学来讲讲,你们在幼儿园是怎样坐着上课的?到讲台上来表演一下好吗?下面的同学想一想,你们在幼儿园时也是这样坐的吗?

(指定一个学生到讲台上示范坐姿,再组织学生汇报自己在幼儿园时是怎样坐的)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坐姿。

(1)师:刚才你们都说了在幼儿园里坐的样子,很好。今天,你们是小学生了,除了有椅子,还有供你们写字、放书包的桌子了。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坐呢?刚才几个同学说的都很好,坐的时候身子要正直。我们小学生上课时间长,还要听讲,坐时除了身子正直,不要趴在桌上外,两只臂膀可以自由下垂,双手放在腿上,双臂也可以放在桌上,但这时要注意抬头,挺胸。你们哪个同学会做?(教师请一学生上台示范)

(2)师:你们看到__坐的样子了吗?知道怎么做了吧?现在我来看看你们坐得怎样?(巡视学生坐姿,并随时纠正不当的姿势。接着出示坐姿图。请讲台上的学生回座位)

2、小结:

师:我们坐时就应该像刚才那个学生那样,身体要正直,抬头,挺胸,两臂下垂,手放腿上,或双臂抱住,平放桌上。这种姿势,就像一口钟一样纹丝不动,所以古人称“坐如钟”,意思是坐要正。

三、游戏

1、师出示游戏规则:请6个人上台,5把椅子,听音乐抢座位,谁先抢到,并且坐姿正确的为获胜者,没座位的被淘汰出去。

2、学生开始游戏。

3、评价。(集体评价)

四、拓展延伸

让学生回家观察家人的坐姿,看看谁坐姿。

五、总结下课。

小学体育教案一年级教案 篇4

一、主题设计

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结合一年级投掷轻物的教材内容,针对学生的学习实情,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入手,以创设导游带小游客参加“三月三”民歌节为一个活动主题,以投绣球为贯穿教学的主线,创设一个充满欢乐律动的情境,围绕“激趣──展趣──持趣”的主题环节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体验学的乐处;融“乐”“学”“练”于一体,使学生掌握一些浅易和简单的投掷技能,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并从中体验民俗风情,了解民族文化,达到“育人、育体又育心”的目的。

二、主题目标

①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相互合作学习的意识。

③发展学生空间感觉,体验自然挥臂投掷的方法。

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挖掘学生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模仿能力。

三、主题要点

①体验身体用力的顺序和感觉。

②自然挥臂动作协调。

四、器材准备

自制小绣球、录音机、标杆、图片、橡皮筋等。

五、活动程序

(一)“激趣”

①集合、互相问候。

②导入本课主题,预告本课游戏。

③创设情境:参加广西“三月三”民歌节盛会。

设想:教师是一名导游,迎接外来的小朋友参加少数民族地区的“三月三民歌节”活动。

导游:“广西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区,每逢三月三举行庆祝盛会,今天欢迎小朋友参加……”

④导游带领小游客们来到了大龙潭公园。

⑤欣赏自然风景(模仿穿小树林,过小溪,在草地上慢跑,小鸟飞等系列动作)。

(二)“展趣”

①参观民歌节里的表演。

导游:你看到的是什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呢?

a.相互说说,讨论;b.向导游说出所看到了体育项目或认识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c.发挥想象,模仿画图中的动作。

②导游手持绣球简单说出投绣球的典故。

引导:在民歌节里我们拿了这么漂亮的绣球,小朋友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你最愉快的心情呢?

③小朋友相互探索,并相互学习、体验不同姿势的投掷动作。(引导站立、蹲立、向上、向前、向后、向侧等各种方向)

④导游出示挂图,示范站立姿势、向前上方用力投掷绣球的动作,并说出自然挥臂动作连贯、协调的要点。

引导:投掷时你能体会自然挥臂用力的感觉及用力

小学体育教案一年级教案 篇5

学习目标: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正确的姿势行走。

学习内容:走的游戏——各种姿势的走

学习步骤:

一、愉悦身心阶段:

1、小干部整队,师生问好。

2、布置本课学习内容。

3、小游戏:快马加鞭。

4、复习广播操。

二、走姿训练阶段:

1、模仿各种不同动作的走。

师生以对话的形式边说边有节奏地模仿动作走,如:

①师:拍起手来?生:啪!啪!啪!

②师:吹起喇叭?生:哒!哒!哒!

③师:敲起鼓来?生:咚!咚!咚!

④师:打起枪来?生:叭!叭!叭!等……

2、体验各种不同方位的走。

在老师带领下随音乐节拍做各种不同的走,如:高重心的走、低重心的走、曲线走等。

3、讨论在日常生活中走的正确姿势。

①启发学生大胆地思考“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哪几种常用的行走姿势?”的问题,如:向前走、后退走、侧步走等。

②让学生回答:在什么情景中用后退走?什么场合用侧步走?怎样才能表现出“行如风”的姿势?

③从“人们的行走姿势是否一致?”等问题入手,老师做示范动作,让学生懂得不正确的走姿会给人流下不好的印象,会给自己的身体健康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

④在老师的指导下集体练习向前走、后退走、侧步走等动作。

⑤分组由小组长带领练习。

三、放松整理阶段:

1、放松舞步:

2、小结本课优缺点。

课的设计思路:通过各种形式的行走练习,可以纠正错误的行走姿势,养成行走的正确姿势和习惯,从而在练习中提高学生的体能。

课后记载:

小学体育教案一年级教案 篇6

一、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了解课文的表达方式。

2、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展开一定的想象,背诵课文。

3、学会关心别人,关爱他人。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5个生字的音、形、义,朗读课文。

2、难点:展开想象,尝试按课文的句式说话、编诗句。

三、教学准备

CAI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快乐识字

1、美丽的夜空挂满了亮晶晶的小星星,知道吗?这些小星星还会眨眼睛呢!不过,它只对聪明的孩子眨眼睛。(屏幕上出现夜空美景图并配有《小星星》的音乐。)

2、如果哪个小朋友能读准星星上面的词语,星星就会朝你眨眼睛。(屏幕上出现带拼音的词语。)

3、谁想当小老师带大家读读这些字?

4、如果拼音不见了,你还认识它们吗?一起来,试试看。(屏幕上去掉所有的拼音。)

(二)自由选读,体会诗境

1、(板书:是的眼睛)让我们来看看课文,自己读读。待会儿把你最喜欢的一句读给大家听。

2、最喜欢哪一句就读哪一句。(屏幕上随机出现相应的诗句及画面,教师随机点拨,指导朗读。)

①“露珠是小草的眼睛”引导学生联想:如果这可爱的露珠长在花儿的脸上,那它就是花儿的,如果露珠

长在树叶的脸上,那它就是树叶的——。

②“星星是天空的眼睛”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来感受、朗读。

③“湖泊是大地的眼睛”引导学生想象,这水汪汪的眼睛都映出了些什么

呀?白云映在眼睛里像,太阳映在眼睛里像,湖泊边的芦苇像。

④“灯塔是航船的眼睛”(课件演示)师描述:天黑了,浪睡了,大海静悄悄的,只有灯塔妈妈睡不着,睁着眼,看看有没有还没回家的船宝宝。

3、小草、天空、大地、航船都有自己的眼睛,我们小朋友也有一双亮晶晶的眼睛,每天,眼睛都在告诉我们世界的美丽。春天,我们会看到。冬天,我们会看到。这世界多美呀!假如我们没有了这眼睛会怎样呢?小朋友,闭上眼睛体会一下,这时你的心情怎样?

4、这位老爷爷就是一位盲人,他什么也看不见,多么不幸呀!小朋友,怎么帮他呢?(屏幕上出现课文中送盲人过街的画面。)

5、理解:“我牵着盲人过马路,我就是盲人的眼睛。”(屏幕上出示这句话,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三)朗读挑战,尝试背诵

1、老师很想跟你们比一比朗读,谁敢跟我比?不过,我在课前读了很多遍,可你们才读几遍,为了公平起见,老师再给你们一点时间,再读一读,信心十足了再举手。

2、学生自由练读。

3、师生比赛朗读,共同评价。(预计学生朗读会有各种层次,教师可相机评价,随机变换比赛方法,教师朗读后也可让学生评价,如学生夸奖老师后,老师还可传授朗读方法。)

4、学生尝试背诵。

5、播放一首有关《小星星》的童谣作为对学生的奖励。

(四)句式迁移,创编诗歌

1、昨天我在家里试着用课文中的这个句式作了两句诗呢,不过,我把它藏在画里了,聪明的小朋友,你们能猜出我作的诗句吗?(出示挂图)指名看图仿

说:是的眼睛。

2、(预计学生会有多种回答,教师以鼓励为主,适时调控,如有超越教师的思维范围的答案,只要合理便要及时肯定。)

3、你还能想象出什么是什么的眼睛呢?

4、像这样一句一句很美的句子合起来就是一首小诗呢!大家想不想作诗呀?这样吧,四人小组每人想一句,合起来作一首诗,怎么样?

5、小组合作作诗。

6、集体汇报交流。

(五)自选方式,课外延伸

为了让更多的人来欣赏我们写的诗,小朋友!可以将你的诗配上插图贴在你的床头,也可以写在卡片上送给你最喜欢的人,会上网的小朋友还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把你写的诗发到网上,让好多好多人都能看到你写的诗。

(播放《小星星》的歌曲,屏幕上小星星眨着眼睛,好像在和小朋友说再见。)

一年级数学数数教案精选


基于网友的需要,课件之家编辑整理了一年级数学数数教案,感谢您的浏览。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相信老师对写教案课件也并不陌生。只有将教案课件提前准备充分,才能完成前期设计的教学目标。

一年级数学数数教案 篇1

一、关于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一课时十几减9。

2、教材简析:20以内退位减法对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非常重要,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作为第一课时尤为重要,通过系统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为十几减几的学习构建基本的学习思路。

教学目标:

⑴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构建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本思路。

⑵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题目。

⑶感受20以内退位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⑷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探索与创造的快乐。

教学重点:

探究算法,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单一)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展现一幅幅带有活动情节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一年级数学数数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会用两两配对(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初步知道“多”、“少”、“一样多”的含义。

能力目标:能用规范的语言口述比较的结果,如“谁比谁多”、“谁比谁少”、“一样多”等比较性短语。

情感目标:让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

互动一(背儿歌)

叮铃铃,上课了。书放桌角,人坐正,认真上课我最棒。快快乐乐学数学,快快乐乐学——数——学。

第一阶段:创设问题情境,初步感知

师:国庆节要到了,小伙伴们准备用鲜花来布置校园。

出示:花与花盆图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师:花与花盆到底谁多谁少呢?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小巧和小亚进行比较呢?

板书:比较

学生可能的方法:数数、将一朵花种进一个花盆再比较(即两两配对)

媒体演示:一一对应

师:这种一个对应一个进行比较的方法就叫做“一一对应”

板书:对应

师:比较的结果是怎么样的,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从不同方面来说比较的结果,如:花少,花盆多,花比花盆少,花盆比花多,)

第二阶段:创设情景,参与操作,学会表达

师:张老师还准备了水笔作为国庆节活动的奖品,不过被粗心的小胖给弄乱了。张老师想请你们一起来看看,在你手中,笔与笔套比,谁多谁少呢?

(学生动手操作进行比较,得出不同结果,进行汇报)

【情景的创设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的兴趣,积极自觉地想办法进行比较活动。初步感受比的过程,因为笔和笔套在日常生活中总是配对出现的,所以在比较散落的笔与笔套的多少时,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使用这种两两配对的方式,从而初步感知了“一一对应”比较法在生活中的呈现】

师:比较的结果怎么样?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描述比较的结果,对于同一种结果,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话说一说】

形式

1、个别汇报——规范表达

2、补充表达——从不同角度描述比较结果

3、同桌互说——强化表达,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

第三阶段:在情境中练习,应用方法,熟练表达。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20页

学生边翻边说:翻翻翻,20页

【用口令的形式让学生重复要求,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完成要求】

师:小巧和小丁丁也在为国庆节做着准备。看看他们都在做什么。

(根据每幅图的内容比一比,说一说,练习用不同的话规范表达比较的结果)

形式:同桌互说,再个别汇报。

师:说的真棒!

【教师总结性的表扬,给与学生肯定,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体验】

互动二:轻松一下(放)

【针对学生年龄的特点,刚从幼儿园来到小学,对于课堂的35分钟会有疲倦,在的学习阶段后安排一次放松,既能调整学生学习的情绪,消除疲劳,又能让学生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下继续学习】

互动三:一问一答(收)

123(坐端正),小眼睛(看老师),小耳朵(安静听),(快快乐乐学数学)

第四阶段:游戏活动

1.抢椅子

出示三幅图(椅子数与人数比较,三种情况)

师:小朋友们想玩抢椅子的游戏,哪幅图适合来玩呢?为什么?

2.考考你的记忆力

出示四幅图,给学生2分钟的时间进行观察记忆。打乱次序提问,在某幅图中,谁多谁少。

【此游戏的设置既将记忆力,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融为一体,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游戏的情境下结束教学,学生沉浸在游戏的喜悦中,而对应比较的方法沉淀在学生的思维中】

一年级数学数数教案 篇3

一、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数学

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乐学、爱学。

本课按运动会的开幕→比赛→发奖→回家四个环节,用主持人“机灵狗”串成活动情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出“看开幕表演发现图形”、“看比赛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赛结束制作奖杯”、“运动员回家估算乘车问题”等四大环节,让学生自始自终置身于运动会情境中,积极而又自然的参与每个环节的学习,真正的感受生活,体验数学。

二、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团队合作与竞争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既能为学生提供参与交流的学习空间与平台,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本课的教学,我安排了两次合作学习,第一次是“生生互评”,让学生在解决了运动场上的数学问题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并互相评价;第二次是“利用图形制作奖杯”,根据各种图形,团队先设计构思出奖杯,然后分工贴奖杯。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学生参与面大,考虑问题策略多样化,合作学习促进了学生更加生动活泼的参与学习。

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现生活“数学化”

数学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本课教学的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渗透着生活问题数学化。如运动会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用它来作为知识的切入点,学生就会感到数学知识就在他们身边;如“乘车问题”,生活中经常遇到,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一问题,他不仅会觉得有趣,而且会有成功感。这些都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四、充分尊重学生,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

在引导学生观看小动物的比赛时,通过情境的再次创设学生争先恐后提出一系列的数学问题,解决问题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自主选择独立解决,在汇报交流时采用师生共同参与的评价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又充分挖掘了每个学生的潜能。

本节课借助了多媒体的声、色、光、动画等视听媒体优势创设富有吸引力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培养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欣赏美的能力。

一年级数学数数教案 篇4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一课时十几减9。 2、教材简析:20以内退位减法对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非常重要,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作为第一课时尤为重要,通过系统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为十几减几的学习构建基本的学习思路。

3、教学目标:

⑴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构建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本思路。

⑵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题目。

⑶感受20以内退位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⑷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探索与创造的快乐。 4、教学重点:探究算法,正确计算。

5、教学难点:理解算理,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单一)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多种方法中肯定有比较简便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师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同时给他们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间,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应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从而选取更优的方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比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习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说教学程序

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选择话题,通过灰太狼和喜羊羊童话愉快的情景与数学学科的联系,引出课题。 ㈡探究新知,构建方法。 1、解决“卖气球”问题。 2、解决“套圈游戏”问题。

3、解决“卖风车,猜字谜”问题。

4、小结计算方法,选取自己喜欢的比较简便的方法。

5、阅读课本,质疑问难。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动手实践,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在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掌握自己认为好的计算方法,自觉地构建退位减法的基本思路。 ㈢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通过由浅入深,形式各异的练习,巩固基本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㈣课堂小结,激励评价。

对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方面的情况作全面的总结;让学生结合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自评、互评,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不断进步。

板书要一目了然,能反映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主要体现学生得出的计算过程。设计如下:十几减九

15 – 9 = 6

根据新的教学理念,我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激发探究的热情,引导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组织学生广泛交流,呈现算法多样化,培养了创新精神和思维的灵活性,真正让学生经历在实际情况中提出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获得探索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不足之处,没有很好的激发学生算题多样化,拓开学生的思维。

一年级数学数数教案 篇5

一、说教材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中《有几瓶牛奶》一课。(点击)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有几瓶牛奶”的情境中教授9加几的进位加法。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前面的相关内容有本册教材第三单元《加与减(一)》中的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而本课又同时是为本单元的20以内数进退位加减法、及一年级下册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做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教学大纲和教材分析,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点击)

知识目标: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能力目标:通过组织摆小棒、数小棒、说一说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情感目标:通过创设“有几瓶牛奶”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制订了以下教学重、难点:)(点击)

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会运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

四、说教法说学法

(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利用效率,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宗旨,

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点击)

教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合作。

五、说教学过程

(点击)(教学过程是教学有效性的实施途径和保证,为了有效实施教学,我设计了如下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在开课时以谈话方式导入新课,问学生早上有几个人喝牛奶。我接着说:“小明家里有好多牛奶,你看!”并出示情境图(点击)。导入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要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充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并试着自己提问题—“一共有几瓶牛奶”。板书课题:有几瓶牛奶(板书),并用多媒体呈现问题。

2、自主探究,学习新知(点击)

第一环节,理解图意,列出算式。(点击)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解决一共有几瓶牛奶。学生在本册第三单元已经学过10以内加减法,列算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

第二环节,动手摆小棒。可以用多种方法,也可以同桌互相帮助合作,并试着讲一讲你是怎样计算的。我提出这样要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算法多样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学习。我在这个时候巡视班级,加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多种算法的探究达到了什么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去解决问题。

第三环节,汇报交流算法。(点击)说说看谁的方法最多、。”在汇报中,学生一般都能够首先想到用“一个一个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接着可能会有学生仿照这种方法“两个两个”的数等等。我可以说:“这些同学说的其实是一种方法,就是数小棒的方法,谁还有其他的方法?学生讨论。

第四环节,讲解凑十法。(点击)我用课件边演示边讲解“凑十法”,规范讲题语言,“我想将9凑成十,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加4等于14,所以9+5=14。”然后组织学生边摆小棒边讲题,采取的形式有自主练习和指名汇报,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和说一说的过程理解“凑十法”。在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凑十法”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这个算式用“凑十法”还能怎样计算?”学生在这里马上会想到还可以将5凑成十,我组织学生进行摆小棒和说一说的活动,采取的形式是自主练习、同桌交流和全班指名汇报。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让学生能够用“凑十法”正确的进行计算,同时检验学生对于“凑十法”的理解应用程度。针对算式9+5=,我提问“还有其他算法吗?”学生如果有其他方法就汇报,只要合理,就给予鼓励。

第五环节,介绍拨计数器的方法。我用计数器模型演示,先在个位上拨9个珠子,再在个位上拨5个珠子,满十进一,向十位进一。个位上剩下4个珠子,所以9+5=14。此处的教学目的在于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十进制,为一年级下册学习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基础。这部分只需要学生理解,不需要掌握。

第六环节,为了帮助学生能够运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在这里设计了两个小练习:9+3=;6+9=。

要求:用“凑十法”计算。

形式:自主探究,全班汇报、交流。

3、巩固练习,解决问题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我设计了由易到难的三道题目。)

(1)“圈一圈,算一算”。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巩固“凑十法”。

(2)“看图列示,解决问题”。目的是在解决问题中巩固进位加法。教学时先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鼓励算法多样化。

(3)“登山游戏”。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合作意识。

4、总结提升,复习小结。

总结本课的知识点,教师提问“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板书9加几的进位加法)学生总结计算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系统的构建,为此我把板书设计如下:)我的板书内容一目了然,重点突出。

说教学效果:

(最后,我来预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来进行的,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不仅让孩子们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他们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帮助孩子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一年级数学数数教案 篇6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它位于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第二册第六单元,先讲单元分析,再就第一小结第一课时进行教学设计。

在说课之前,我觉得很有必要剖析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

①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

②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③连加、连减、加减混和计算顺序的掌握。

这也正是本单元教材编排的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

本单元是本学期的重点单元之一,约占教学总时数的25%,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本单元的教学工作将有利于顺利达成学期育人目标,同时教材的编排凸显以下四个特点:

①是以学生已经掌握的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数的组成及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作为本单元新知识的生长点。

②计算按难易程度分三段编排:整十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③各小节教学内容的编排,分三个层次:以实际情景提供计算题,并呈现算法的多样化;让学生动手操作、理解、掌握算法;脱离直观手段,让学生思考算法。

④“用数学”是结合计算出现的,让学生体会怎样发现、提出数学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并且内容直接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

总之,教材的编排是由直观操作等依靠实物思考到脱离实物思考,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为进一步提高计算速度、培养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打基础。

介于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我认为本单元教学重点是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难点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根据国家新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数学学科育人要求,我拟定的单元目标是:①理解加减法的含义,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②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采用的教学策略有二:①打破传统教学计算时的“枯燥”、“机械重复”的缺陷,创设情景,把计算置入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给枯燥的计算教学注入生命与活力;②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节贯穿练习中,培养计算能力。

以本单元第一小节“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第一课时为例谈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57页例1,完成练习十的第1——4题。

二、教学目标:

通过直观手段,让学生理解、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探究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评价:

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

五、教法、学法:

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操作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题卡、学生备小棒。

七、教学流程:

1、创设情景,激情引趣。(3分钟)

2、合作学习、探究新知。(17分钟)

3、实践运用,发展能力。(15分钟)

4、独立思考、巩固新知。(5分钟)

(一)创设情景,激情引趣:

多媒体课件出示“公园花卉展”的主题图,问:你看到了什么?(有三种花,说出每种花的盆数)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拟分四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在“公园花卉展”的情景中,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全班学生交流后教师板书出问题)

第二环节:小组讨论先解决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讨论怎样列式?怎样计算?计算时是怎样想的?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第三环节:小组汇报讨论的计算方法:一个一个地数、按数的组成计算、想减算加、用十做单位计算、摆小棒看出来的……小组互评。多媒体直观演示,验证计算结果,并且让学生比较出那种方法最简便。体现算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学生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其余的问题。

第四环节:增加如“工人叔叔搬走10盆紫花,还剩多少盆紫花”,“红花和紫花的总数比黄花多多少盆”等整十数减整十数和加减混和计算的问题,学生思考计算并且说明理由。学生进行自评。

(三)实践运用,发展能力:

(以一年级综合实践课“小猪爬山”的故事为题材设计闯关活动),小猪和伙伴们结伴去爬山,如果遇到困难该怎么办呢?进行德育渗透。

第一关:计算并说说 40+20 3+2 6—4 5+4—7> 40—20 30+20 60—40 50+40—70。

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促进知识迁移和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第二关:看图写算式(旨在比较、对比整十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加整十数等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40+3和40+30。

第三关:集体闯关,每个小组一张题卡,用时少、正确率高为优胜奖。号召学生发扬团结协作精神。

对闯关活动进行小结,师评为主。

4、独立思考、巩固新知: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第1——4题。

创设情景,激情引趣:结合教材创设“公园花卉展”的真实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又对学生渗透爱护他人劳动成果的思想品德教育。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学生在“公园花卉展”的情景中,通过观察,发现并提出了多种数学问题,然后组织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再相互交流,这种安排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思考和合作交流中,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留给学生探索、思考、动口、动手的时间和空间,开阔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实践运用,发展能力:运用多媒体把“小猪爬山”的动画故事呈现给学生,通过连续的`场景和生动的画面引导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情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练习活动中运用计算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独立思考、巩固新知: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培养学生独立思辩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检查了本课时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一年级数学数数教案 篇7

各位专家领导:

早上好!

今天我将为大家讲的课题是《整理书包》,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做一些分析 。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的教学内容。这是新教材增加的一个新体系,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它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分类”中第二部分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学习了“整理房间”的基础上学习的又一种分类活动。学生在通过“整理房间” 的活动后,已经感知和体验了分类的含义及方法,学生能按指定的分类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这一内容的学习,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分类活动,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由于这部分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高。课本是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呈现教材,体现数学学习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给事物分类的过程中,体验活动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全体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难点: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关键: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处于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的位置,把学生当作是学习的主体,努力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经历分类的活动,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 进行学习,使学生在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中认识和体会到分类的必要性。在给定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让学生自主选择某种标准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活动,体验活动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学习,拓宽教学的时空。

(1)“分类”是一个学生实践性的活动,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亲自去整理房间,体会分类的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处,学会做一些事情。

(2)课后让学生去观察和寻找实际生活中运用到分类的一些现象,体会分类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当中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利用比赛、猜想,分一分等多个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是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 创设问题情境

一开课我就让学生进行了一个小比赛,请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拿出指定的物品就站起来,并让每一位学生对结果进行猜想,为什么有些同学拿得快。从而引入了这节课的内容。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行思考与观察,然后利用教材提供的内容,化静为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自主探究,构建模型

1、动手实践,分类整理书包

首先教师请大家把书包里所有的东西都放在桌面上,然后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在整理物品之前,最好先做什么?(学生会回答:给物体分类)接着就请同学们先分类整理,然后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教师对与学生的整理过程可以给予过程性。)

一年级数学数数教案 篇8

今天我对我上的《“加法”第一课时》进行说课,有以下几方面: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加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掌握了5以内数的顺序及各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是要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加法并探究加法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头列式,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数学意识。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但他们年龄小,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所以课程的设计就更应该充满趣味,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的认知提高一个水平。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熟悉的情境和操作演示活动,体会加法的意义;经历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抽象为加法运算的过程,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认识“+”号,会读加法算式,会根据直观图计算5以内的加法。

3.通过学生操作、演示、表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观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

4.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和游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和对数学的求知欲。

四、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加法,理解加法的含义,通过动手实践操作来突出重点。

难点:会用数的组成,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通过算法多样化的择优来突破难点。

五、教学过程

(一)凑数游戏,导入新课

与上课准备做得最好玩对口令游戏,复习数的组成,激发兴趣,做好知识准备;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这里分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从以礼物送给今天表现最好的小朋友说起引出花朵,然后大家一起来研究花朵带来的问题,然后让同学们观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第二步让学生动手操作。学习小伙伴一起摆圆片,通过动手操作,让同学们初步感受加法的意义,并领悟计算方法。这个环节中学生动手、动脑实践,多种感官并用,学习的过程化静为动、化难为易,思维水平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

提高。

2.认识加法

进一步强调把两个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认识加号,书空写加号,完成算式,读加法算式。从生活中发现加法。

3.理解加法含义。

第一层次,结合我们身边发生的事例让学生会说出加法算式。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第二层次,深化练习,利用课本第24页的主题图和做一做进行深化联系,让学生真正掌握加法及其意义。

(三)联系生活,丰富对加法的认识

课件播放,让学生说题意、列式、口头回答。拓展加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既可以巩固加法含义,更可以让学生对于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穿插“课中操”,放松心情,整顿纪律。

(五)全课小结,鼓励学生说。

(六)布置课堂练习,在练习中我发现了问题:学生会列算式,但是不理解大括号的意思,如果在前面环节中说说大括号表示的含义,学生在做题时就容易些。

本人在各方面存在不足,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师指出我这堂课存在的问题,提出宝贵的意见。

一年级数学数数教案 篇9

一、确立目标,分析内容――说教材

《猜数游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第三单元第四课34、35页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5以内加减法及0的认识,对加减法的意义有了初步了解,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通过猜数游戏归纳出6的加减法,让学生继续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习本节内容后,为后面加减法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学习好本节内容十分重要,它是本章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将制定以下三个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和操作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并正确计算得数是6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语言表达、动手操作和初步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生动活泼的情境和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学会6的加减法,突破方法是引导学生在游戏中,通过合作与交流使学生掌握所有的算式。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计算的熟练程度,突破方法是组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6的计算。

二、了解学生,因材施教――说学情

由于学生入校时间不长,尤其是正式上课时间才一个月,很多的习惯和学习方式还不能与老师的要求同步。所以,组织教学会占用老师很多的时间,影响上课的进度。从思维方式来看,他们的认识与思维方式仍处于直观形象的阶段,在抽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考的全面性方面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学生由于本课是游戏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从而产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预期学生是可以理解并掌握的。

三、遵循规律,合理运用――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但比起看屏幕和活动,学生活动更利于老师掌控一些。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活动引入。即复习5以内的加减法→活动引导学习有关6的加减法及6的组成→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得出6的组成的结论→教师总结→学生练习反馈

四、合理安排,循序渐进――说程序

本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构建高效课堂,面向全体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原则,为落实学生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互动探究的新课改精神,我在教学中主要设计了5个教学环节:组织教学、复习巩固、猜数活动、总结、实际应用。(教学过程见教学设计)

五、查漏补缺,自我提高――说反思

作为一名新调入青东小学的教师,第七周我上了一节汇报课,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将这一节课进行自我反思。

成功之处:

1、本节课最大的特点就是数学游戏贯彻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在游戏中激发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着孩子们主动地参与。

2、组织教学:我班的课堂组织教学在一个月时间的不间断的强化训练下,已经初见成效,学生基本能够参与课堂活动,学习的意识和积极性较好。学习时,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态度端正。

3、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及时给予评价。

不足之处:

1、教学设计:对6的加法的探索学生掌握加法的意义就行,但为了后面整个单元的内容有序学习,我又加入了探索规律这一环节。从教学效果来看,虽然使教学内容有了深度,但这部分教材的整合有些画蛇添足。更应该把这部分内容放到课后的练习或者思维练习中。因为占用了一定的时间,导致后面的练习没有完成,课堂环节不够完整严谨,练习的容量也有些小。因为练习少,所以少了些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

2、学生对6的减法基本掌握,但对减法的意义————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数,求另一个数,应用和理解都需要进一步加强。

3、基于对学生学习习惯的担心,对学生抓的过紧,课堂还不够活,有待于在以后的教学中从收开始到放,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艺术性要进一步提高。

一年级数学数数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

《买文具》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购物》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突出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认识人民币,解决实际问题。本节是本单元的第一节课,由于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教材中创设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情境——买文具,让学生在购物活动中初步认识人民币,理解人民币的功能。通过“买文具”、“认一认”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认识小面额的人民币,并对小面额人民币上的数字、图案等有初步的了解,然后进一步让学生掌握元、角、分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填一填”来了解人民币之间的兑换,以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重点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通过购物等活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理解人民币的功能。

3.培养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教学设想

通过“买文具”这一真实、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理解人民币的功能。然后通过看、拿、想、说、换、比等手段,加深学生对小面额人民币的认识。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断创设情境,让学生掌握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并且真正体会1元钱的币值,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将数学课与生活融合在一起。

教具准备

课件、图片、人民币、多媒体。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买过东西吗?今天,老师想带你们去商店看一看,你们愿意吗?(出示商店情境图)这个商店是卖什么的?(自由发言,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准确运用数量词)在商店里你都看到了什么?(自由说)这么多的文具你想买什么呢?(让一名学生说)那你用什么买呀?(人民币)你认识钱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咱们中国通用的钱——人民币(实物人民币)。

【借助文具商店这一情境,引出本节的主题——人民币,并揭示人民币的功能。】

二、小组合作,获取知识。

1.师:现在,你们想仔细去看一看吗?下面请每个小组拿出信封内的人民币,大家轮流看一看、摸一摸,你能发现什么呢?观察时小朋友们要互相谦让,有礼貌。

2.师:你都发现了什么,谁愿意说给同学们听一听?(主要引导学生从人民币的数字、面额、字样和各种图案说一说。)

3.个别发言,出示教材第68页“认一认”。

【这一步主要是让学生认识人民币,通过让学生亲自去看、摸,使学生对人民币有初步的了解,同时,凸现学生的个性思维及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购物活动。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人民币,现在我们就一起去买东西,看你会不会买?(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购物活动。)

1.小组合作:组长来当售货员,其他同学用课前准备好的人民币(课本后的彩图)购买自己想买的文具。

2.师:同学们的收获都不小,你能从你买的文具中选一种介绍一下你是怎么买的吗?(指名说一次购物过程。)

3.师:小朋友们,你们看,我这里有1张1元钱,我也想去买一些文具,你们愿意帮我去买吗?下面就请同学们用1元钱去买文具,你能买些什么呢?(小组继续购物。)

4.反馈,并板书:

1元

2角 找回8角

1角 找回9角

买文具 教师说课,标签: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小学数学说课稿,

……

运用课件演示元和角之间的关系,以及角和分之间的关系,并板书:

1元=10角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1元=10角,也知道1元钱能买哪些文具,你能独立完成第69页这些题吗?(学生独立试做。)

5.师:大家都完成了,现在谁愿意把你的展示给大家看一看。(实物投影反馈。)

6.师:在你的生活中,1元钱还可以买哪些物品呢?(同桌交流。)

【通过购物让学生初步理解人民币的功能,掌握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解决简单问题。

1.请学生来当售货员,老师拿一张5元的人民币去买一支钢笔,售货员没有零钱找给老师,由此创设一个需要兑换人民币的情境,然后让售货员自己去想办法。

【让学生体会到兑换的必要性。】

2.师:你在平时的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吗?你现在想不想让同学们帮你去解决呢?你可以找一位好朋友去兑换。

3.师:哪一对好朋友想把你们的收获告诉大家。(全班交流,并板书,用实物粘贴。)

5元 能换5张1元

2元 能换2张1元

5角 能换5张1角

……

4.独立完成教材第69页“填一填”第1题。

5.师:谁想把你做的展示给全班同学看。(实物投影反馈。)

【通过情境让学生体会到人民币之间可以兑换,也让他们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此类问题应如何解决,加强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五、练一练。(卡片)

2元=( )角 30角=( )元

4元=( )角 50角=( )元

3角+6角=( )角 2元+2元+1元=( )元

六、说一说。

师:人民币是我们平时生活中离不开的,在勤俭节约方面,爱护人民币方面,你是怎么做的?说给你身边的小朋友听。

七、实践作业。

访问或调查并记录:你对人民币还知道些什么?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评析

本节课学生是在购物情境中完成的,学生对情境非常感兴趣,本节课的任务也完成了,但是学生对人民币的感知还不够,在学生独立观察人民币后,让学生说一说时,教师的指导还不到位,学生说不出来的一些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来,比如人民币上的数字是什么意思,人民币上的图案都有什么,等等。接下来的购物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而且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地认识了人民币及元、角、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了人民币的功能,还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方式,将数学教学变成了数学活动的教学。

一年级数学数数教案 篇11

一、创设情境。

1、复习。

复习学过的0—9几个数。

2、教师讲故事。

通过教师讲故事,引出9认为它最大,就骄傲自满了。让学生想办法对,用所学过的数字,看看能不能拼成一个比9大的数。

二、学习新课。

1、出示挂图。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挂图,并说说从中发现什么。)

2、指名学生利用挂图数数。

3、引导学生理解图中的9个学生和1个老师共是10人。

4、利用现场人数进行教学。

(首排8人,再加上2人,就等于10人)

5、利用学生的双手进行教学。

6、利用尺子进行教学

(小黑板出示尺子)

7、教学书写10。

(1)教师书写10示范。

(2)完成课本第65页的写字练习。

(3)写给同桌看,互相欣赏。

三、课堂练习。

1、把10枝铅笔任意的分成两份。(指名学生回答如何分)

2、玩游戏。

(1)、教师说一个数字,学生应对一个数字,使两个数字的和是10。

(2)、教师先拍手,学生拍的次数与教师的次数和是10。

3、完成课本第65页的“做一做”。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4、完成课本第65页1-3题。

指名板演,教师抽出个别做得不太好的来讲解。

四、课堂小结。

学习了什么?这节课快乐吗?

板书设计

10的认识

评课:

对本节课的一些看法: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10,就一个10,应该说内容是比较单调、枯燥无味的,但是在通过精心设计,课堂气氛很高,教学效果较好,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对10的认识、和10的组成及10以内的数字结构。

本节课的亮点。

一、教材处理得比较好

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使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从复习到新授到练习都过渡得自然,在新授部分,教师通过观察挂图、现场人数、自己的双手等活动进行教学10的认识,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切身认识10;在练习部分,教师也设计了多种练习形式,有分铅笔,有玩游戏等练习,练习的多样性,能使学生从不同方面,理解、认识新学的内容,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评价处理得好。

评价有自评、互评、教师评。在这节课的评价中,教师发挥了评价的功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不断上升,学生参与度较高。如在学生答对题时,给予掌声鼓励;在学生表现得不错的时,教师很自然地竖起拇指给予表扬鼓励或是奖励小红花;在一些地方,如学生书写10时,写得不是很好,教师不是一口否认,而是挑个好看点给予表扬,再要求学生回去要认真练习写“10”。我认为这些评价是非常恰当、合理的。不像一些课堂整节课的评价很少,或是只要学生答对一个问题,就全班同学鼓掌齐说:你真棒或你真厉害。这样浪费时间不说,还会弄得物极必反。

三、数字故事导入,促使教学效果的提升。

教师利用小学生比较喜欢听故事这一特点,在两部分使用了编故事进行教学或练习,我认为,这样更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同时教师还通过故事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9自以为是,觉得自己很大很大,看不起别人这种骄傲自满的不良习惯。

四、教师的自身素质较好,具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师的素质包括:语言、板书、演示、智慧、评价等。我认为在这节课中,教师的良好素质在于他的语言、智慧、评价等这几个方面。整节课教师的语言生动,富有激情,可谓跌宕起伏,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评价做得也很到位。教师的组织能力也较高,从整节课的开始到结束,教师都能自然应对,不管是学生答对还是答错,教师都能做出恰当的处理,在分组齐读10的组成时,教师不断地竖起拇指,表扬这组好点,那组好点,形成组与组之间的比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最后齐读10可以分成5和5,教师的一个手势,更是把课堂推上了一个新的高潮,充分体现出了教师具有较高素质。更像一位台上的表演家。

值得注意的一些地方

一、游戏练习形式虽好,但是要注意练习的秩序,教师只有把握住课堂的秩序,才能使游戏练习为课堂教学服务,充分发挥出练习的巩固作用。如教师拍几次鼓,学生就应对拍几次才能和老师的凑成10,在中过程中,全班同学应对,出现混乱的现象。

二、在练习10的组成时,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彩色笔分成两个数组成10,在这环节中,我认为,当学生分完了,教师可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分法,多让学生展示展示自己的成果,肯定的学生的成果,让学生享受的劳有所获的感觉。这样学生更会自愿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三、在课的最后,教师可为今后的学习更大的数留下伏笔。如:今天我们学习了10,那么同学说说还会不会有比10大的数呢?-------------今后我们将继续学习这些内容。

一年级数学数数教案 篇1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中的“加法”教学内容。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四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加法》一课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次接触计算的问题,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5以内数的分解与组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能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数学意识。

2、 学情分析

本课虽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次接触计算问题,但是学生们大都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学生缺少的是对于加法含义的理解,说不清为什么用加法计算。面对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课程的设计就更应该充满趣味、问题设计有梯度,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的认知提高一个水平。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 通过操作演示,是学生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认识“+”这个符号,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

② 能通过操作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操作,表达使学生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4、教学重点:

掌握对自己合适、喜欢的计算方法。

5、教学难点:

能从不同计算方法中选择自己合适的方法。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和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情境演示法、小组研讨法,同时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质量。

三、说学法

古人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而给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素质教育也要求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这节课我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坚持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充分挖掘他们的创新思维。

四、说教学过程

1、复习铺垫

让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正方形卡片以及圆形卡片摆在桌面上后,分成两堆。引导学生复习1~5以内数的组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为下面的加法算式中得数的得出起到铺垫作用,从而完成新课的导入。

2、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分三个步骤进行。

(1)引导学生观察,初步感知加法的含义。首先通过电脑反复演示气球放在一起的过程,让

他们说一说自己的直观感受和体验,或者由老师一边做手势一边引导说,把气球放在一起就是“合起来”的意思。然后通过点子图加深学生对加法含义的理解:把3个点子和1个点子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个点子,用加法计算。点子图既突出了合并,又能使学生感受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且,还能体现出由直观情境向半抽象水平的过渡。

(2)学习加法算式。首先引导学生说出:由气球的数量抽象出要用数字3和1表示。然后教师说明:在数学上,要求一共有几个气球,就是要把数字3和1合起来,用符号“+”表示。教师再次强调说明:把3和1合起来,要用加法计算。最后教读加法算式。

(3)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就是把两只手的圆片合并在一起。这一步通过自己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巩固发展,在练习中提高

(1)发散联想,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①课本第24页“做一做”。②教师启发、引导,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能用加法算式表示的事例。这样做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游戏(红花配绿叶)。多种形式的习题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3)课本第25页松鼠玩耍图,通过动画演示引出算式3+2=□。

(4)课本第25页做一做。

① 通过读懂图意,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② 巩固5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可以根据图点数,在一个数的基础上接着数,也可以用数的组成的知识解决。

③ 通过对比4+1=5、1+4=5和1+3=4、3+1=4这两对算式式,使学生通过直观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为后面的教学做了铺垫。

4、总结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这里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归纳所学知识内容、学习方法,能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掌握学法。

5、布置作业

适量的作业可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6、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既体现了新知的形成过程,又突出了教学重点,简洁明了。

7、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采取情境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1)了解信任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间。

(2)指导小组学习,培养交流意识。

(3)发挥课件的动态立体优势,给学生学习的空间。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与反思1500字精选


编辑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与反思”。一个怯弱的教师决不能教出一个英勇的学生来,教案是教师备课的成果。教案不能脱离教材,要认真贯穿课标精神。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与反思 篇1

设计说明

本文内容选自《三字经》,字数整齐,上下两节,每节四句。朗朗上口的诵读极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堪称识字小文典范。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是课程标准强调的基本理念。因此,本课设计以学生自主交流、小组互动为主体,努力将学生的识字愿望与课程标准理念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习独立识字,获得识字过程的丰富体验。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师生)

2.有关《三字经》的图片和视频。(教师)

3.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音频,激趣导入

1.教师引言:听,一群小朋友在诵读什么呢?(播放《三字经》的音频文件,组织学生认真倾听3遍。)

2.交流:你听清小朋友诵读的内容了吗?你能尝试着说一说吗?

3.播放《三字经》的视频文件(带有字幕),学生看字幕,跟着声音诵读。

4.教师引言:同学们,在刚才的视频中,你发现《三字经》开头一句怎么背了吗?(学生齐背)板书课文题目,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尤其对朗朗上口的儿歌更是充满兴趣,开课伊始,就利用多媒体手段先播放录音激发兴趣,再播放视频了解内容,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教学内容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儿歌,先圈出本课的生字,遇到不认识的借助拼音识字或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反复读几遍。

2.找学生试着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发现错误读音,集体订正后齐声朗读。

3.再自由读文,注意所圈生字的读音,多读几遍,注意三字一停顿。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汉字,多种方法读准字音,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为下一环节的集中识字奠定了基础。再次朗读时,教师注意提示学生三字一停顿,也是把握文本特点,为体会和理解文本韵律做好准备。

三、合作学习,识记生字

1.小组合作:拿出课前准备的字卡,同桌交流怎样又快又准地记住它们。

2.学生汇报:大声领读生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预设:

(1)之:字形像一个翩翩起舞的少女,点是她的头,横撇是她的身体,捺是她舞动的裙摆。

(2)初:本义是用剪刀裁剪布料(此处结合字理演变图)。记忆方法:用刀剪断脐带的胎衣,婴儿的新生就开始了,也叫人之初。左衣右刀就是初。

(3)性:左右结构。可以这样记:天生心善,是人的本性,所以左边忄,右边生字,合起来就是性。

(4)善:翘舌音,可用字歌记忆:小羊坐地上,张口说善良。

(5)习用字歌记忆:羽丢半边就是习。

(6)教:左右结构。多音字:jiāo(教书);jio(教师)。

(7)迁:半包围结构。用加一加的方法记忆并组词。

(8)贵:贝部,表示与钱物有关。本义:物价高,与贱相对。

(9)专:翘舌音,组词:专心致志、专注、专门。

(10)幼:组词:幼儿、幼虫、幼苗。

(11)玉:石头的一种,质细而坚硬,有光泽,略透明,可雕琢成工艺品。字歌:大王怀中一宝石。

(12)器:用具的总称。组词:器皿、器物、武器。巧妙记忆:一只犬四张口。

(13)义:组词:正义、情义、见义勇为、兄弟相拥,义薄云天。

3.出示字卡,多种方式认读:学生领读、自由读、开火车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小组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识字方法得到互补。在此基础上,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演示、资料补充,使学生对生字的字形和字义获得整体的认识。

四、师生互动,感知韵文

1.先学后教,理解第一节韵文大意。

(1)多媒体出示第一节内容,朗读理解。

①同桌配合,一人一句对读。要求注意字音,读得流利标准。

②同桌交流第一节意思,有困难的请教老师。

③自主选择喜欢的句子汇报自己的理解。

(2)多媒体出示本课相关画面,教师口述韵文大意。(预设: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只是成长的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教育孩子的方法最重要、最珍贵的就是专心。)

(3)学生结合课文,自主说出第一节韵文大意。

2.先教后学,理解第二节韵文大意。

(1)教师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第二节。(师生对读,拍手读,齐读。)

(2)导学:多媒体出示第一句,抓关键词,引导理解意思。

①在这一句中,请你找出一组反义词。(幼和老)

②教师导学:幼不学,老何为的意思就是小时候不好好学习,长大以后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没有知识,能有什么用?小朋友们能结合老师的解释把这一句完整地解释一下吗?(预设:小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老了就会不懂道理,也没有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3)多媒体出示第二句,结合图片理解意思。

①教师出示玉石和玉器的图片,解释:玉不经过打磨雕琢,是不能成为精美的玉器的。

②引学:人也和玉一样,要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请你和同桌一起说说这一句的完整意思。

设计意图:低年级教学中,理解文本大意不是重点,但是适当理解文本,感悟传统文化魅力是十分必要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先学后教和先教后学两种教学思路相结合的方法降低学习难度,引导学生轻松理解文本大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明确要领,指导书写

1.强调书写姿势:书写时要做到哪三个一?(胸离桌子一拳远;眼离书本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远。)

2.课件出示所有要写的生字宝宝:之、近、远、义、相、习、玉。(喜欢哪个生字宝宝就学写哪个字。)

3.师指导书写本课生字。

(1)观察例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语文书中的书写范例,看一看每一个笔画占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2)教师范写,学生边观察边书空。

(3)学生完成书中写字练习,先描红,重点看清难点笔画的写法,再练习书写。(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

(4)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予以指导。

(5)利用投影仪进行书写展评,鼓励学生多观察,掌握、辶的写法。

4.教师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聪明的小朋友们回家给爸爸妈妈背诵这篇课文吧!比一比谁背诵的《三字经》最多。

设计意图:采用明确姿势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与反思 篇2

第一单元:数一数(共1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帮助学生初步认识1-10各数,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积极举手发言,认真倾听同学发言等。

3.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爱国主义和环保意识的教育。

教学重点:指导观察方法,培养观察兴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小朋友们请伸出你们的双手,你能从中发现什么数学秘密吗?

师:是啊,我们都有10根手指。请小朋友们互相数一数。

2、我们都能从1数到10,那么你能从10数到1吗?互相数一数。

3、介绍数的起源。

二、按要求观察。(课本2.3两页的主题图)

1.师:看第2页的图,这是一个美丽的乡村小学,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你能从这幅图中发现这10个数宝宝吗?找到后请小朋友说给同桌听。

2.反馈:那些东西可以用数字宝贝1来表示?还有什么也可以用1表示?请你指出来,说完整。

3、数到9个小女孩和10个小男孩时,引导学生用做记号的方法数数。

三.讨论。

1、师:1可以表示一面红旗一位老师,还可以表示生活的什么?其它数字呢?

2、师:如果我用一个圆圈表示图中的1朵花,那么6朵花就应该用几个圆圈表示?如果有8朵花呢?

三.练习。

四.小结:

这节课小朋友的表现都很棒,现在你能说一说,你学会了哪些本领吗?今天我们数了美丽的乡村小学里的人呀、花呀、树呀、鸽子呀等好多东西,还数了教室里的门和窗等等东西,放学后,你们还可以数数在家里或其他地方看到的东西。

板书设计;数一数

12345678910

课后反思:

导入部分师生互动比较新颖,能够很快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介绍数的起源使学生了解数的演化过程,增加学生的文化内涵。

在观察主题图时,学生能够很快收集到信息,只是不够全面,很多学生往往只是找到一个信息就急于表现,我就引导他们:你能找到更多的数字宝贝吗?从1找10。然后把你找到的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在反馈的时候,我就发现如果一个个反馈花费的时间太多,但是不这样又可能让学生信息的收集不全面。

后来我就安排了让学生回答:这些数字宝贝还能表示生活中哪些物体?刚开始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局限,还是从书上找,于是我就引导学生:1还可以表示1根手指,还有呢?然后学生的思维就拓宽了。

最后是用图形表示物体,这样就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慢慢转化。

在课堂常规方面,目前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因为我好几次发现有几个学生答非所问,或者当老师同学在说话的时候不能集中注意力听。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与反思 篇3

[案例]

师:小猴摆了个水果摊,生意可好了,你看他又只剩一盒桃和3个桃了。这时,小兔走了过来,看见又大又红的桃,就想买几个尝尝,就对小猴说:小猴先生,我想买9个桃。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小猴一共有几个桃?

生:一共有13个桃。

师:小猴有13个桃,小兔买了9个,还剩多少个桃?怎样列式呢?

生:还剩4个桃,13-9=4。

师:13-9=4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师:如果你是小猴,你怎样把9个桃给小兔呢?请小朋友拿出学具桃,摆一摆。

学生操作:先摆10个桃,再摆3个桃。

师:在13个桃中去掉9个桃,该怎么拿呢?你能为小猴想想办法吗?同桌小朋友合作,先拿一拿,再说一说。

交流。

师:你为小猴想了个什么好办法呢?

生:从盒子中拿掉9个桃,盒子中还剩1个,外面还有3个,一共还剩4个桃。

生:我是这样想的,小兔要买9个桃,小猴先把10个桃给他,让小兔还1给小猴,跟盒子外面的3个桃合起来,就是小猴还剩4个桃。

生:先拿掉外面的3个桃,还缺6个,就从盒子里拿走6个,还剩4个桃。

生:我是一个一个地拿,拿走9个,小猴就还剩4个。

生:我是二个二个地拿,拿了8个,再拿1个,小猴就还剩4个桃。

师:小朋友有这么多的方法,那么你能按照你的拿桃子的方法来计算13-9吗?

师:鲸大哥听到小朋友学得这么热闹,带着题目来到我们班级来考考大家,你们有信心做出鲸大哥的题目吗?

生:有。

媒体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教师把题目按顺序板书:11-9=2

12-9=3

19-9=10

师:鲸大哥带来的题目中还藏着一些小秘密,你们能把这些秘密找出来吗?小朋友可以小组合作共同商量。

学生合作说一说。

生:我发现前面是11、12、13、19排下来的。

生:我发现得数也是按照2、3、4、10排好的。

生:我发现都是-9。(师揭示课题:十几减9)

金合欢:我发现得数比个位上的数多1。

师:金合欢小朋友发现十几减9的得数比个位上的数多1,你们来检查一下是不是这样啊!

学生每道题都检查,发现都是得数比个位上的数多1。

师:那你知道为什么会比个位上的数多1吗?

学生交流。

师:金合欢小朋友真棒,她发现十几减9的得数比个位上的数多1,我们就把这个规律叫金合欢发现好吗?

生:好。

学生把羡慕的目光投向金合欢,齐说金合欢发现。

由衷地说出金合欢你真棒!

师:在计算十几减9时,我们可以用金合欢发现来算,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反思]

1、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本堂课一开始教师即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常见的买东西一事,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在练习中创设鲸大哥出题考考你的情境,引起学生练习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是适应时代的要求,创新意识要从小培养。在本课找规律一环节中,将小朋友发现的规律命名为金合欢发现,不仅使学生觉得数学的亲切,学生一下就能掌握十几减9中差与被减数的关系,提高口算速度,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激发了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因而在学习13-8时,除了出现跟-9同样的想法外,有一位小朋友竟说出因为13-9=4,13-8就等于5,我就顺水推舟问你怎么知道13-8的得数比13-9的得数多呢?,学生的回答令人佩服因为我发现拿掉的越少剩下的就越多。一年级小朋友能发现这个规律,真是难能可贵,当然这是经过动手操作后发现的结论,但如果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肯定不会有这么精彩的回答。

3、鼓励算法多样化。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新教材一改过去单一的想加算减方法,列出好多种算法。教学十几减9前,我还以为学生不可能把书上所列举的算法都发现,结果上课时出乎我的意料,非但这些算法学生都能想到,学生还能想出另外的方法,如两个两个数的,而且就先算10-9=1,再1=3=4这种算法,学生还能说出两种意思来。一种是在10个中间去掉9个,还剩1个,再跟3个合起来,就是还剩4个。另一种是要拿9个桃,先拿走10个,再还给他一个,跟3个合起来,就剩4个桃。虽基本思想是一样的,但后者是从珠算减9退1还1中变化得来的。对于学生出现的各种算法,本课中教师并不急于指出哪种算法更好,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做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与反思 篇4

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现实而又有趣的数学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过去的数学,对学生认识100以内的数,重视的适读、写数的技能训练,忽略了学生的生活基础。事实上,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100以内数的知识,这是学生学习100以内数的重要基础。在教学中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他们自身的知识背景出发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己尝试着读、写数,在此基础上我进行适时地指导,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的意义。

2、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这个年龄儿童的特点就是爱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学习方式。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过多地强调示范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是模仿性的。如今,我们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提倡让学生心神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本节课设计了几个结构性的活动,帮组学生建构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大量感知形成表象,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

3、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建立数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逐步发展数感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基本要求,良好的数感对估算策略的培养也是相当重要的。传统的数学教育对估计意识与数感的培养这一方面是忽视的,所以《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学生数感的培养。这一节课中,教师还是比较重视这一点的,我努力做到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数的意义,用数进行表达与交流,突出估数的意义,发展并丰富学生的数感。

4、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这一节课中,师生关系非常融洽,教师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在鼓励、等待、欣赏中,用内在的感召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欲望。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与反思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饮水思源的道理。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朗读中表达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

识字。

教学难点

使学生有兴趣地识字。

德育目标

初步懂得饮水思源的道理。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生字,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意图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谈话导入

师:老师今天要表现一下,看老师表现什么?

提问:老师画的是什么?

挖井是干什么的?

挖口井是件容易的事吗?

1、板书课题。

学习课题中的挖井两个生字。请小老师教读,全班跟读三遍。

2、齐读课题。

二、读课文,理解毛主席的生平事迹。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课文,认识生字。

师:你们想到瑞金沙洲坝去吗?但有几个生字淘气宝宝挡住了我们的去路,有谁认识它们?

多媒体出示:席导革命

师:生字宝宝认识了,我们就可以进入课文中学习。

(1)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学生认真听,要求给予评价。

师:在这个小村子会发生什么事呢?

师:淘气生字宝宝又出现了。

多媒体出示:战士

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士与土相近,但又区别。

(2)学习第二自然段。

生先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师:村子里的人发生了什么困难?

多媒体出示:

村子里没有井,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

师采取指名读、自愿读、男女比赛读的形式指导朗读。

师:这口井是谁挖的?

毛主席是个怎样的人?

多媒体出示毛主席画像。

齐读第二自然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毛主席是怎样带领战士挖井的?调皮的生字宝宝又挡住我们的去路,但没关系,是难不倒我们聪明的同学的!请同学们自己到课文97页中第三自然段找。

多媒体出示:解刻念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分组朗读。

师:为什么人们不会忘记毛主席毛主席?

多媒体出示井的图片及毛主席画像。

师配乐复述课文内容后,说:为了赞扬毛泽东,乡亲们在井边的石碑上刻了什么字?

板书:时刻想念毛主席

播放《东方红》的歌曲。师朗读《东方红》的歌词。

三拓展思维:

师:同学们知道克拉玛依的水是从哪来的吗?

生答,师小结。

师:你们想对引水工程的叔叔说些什么?我们有了水应该怎样做?

四巩固生字。

多媒体出示:忘挖井席导革

命战士解刻念

做对对歌游戏

师:这是谁?生:这是忘。

师:什么忘?生:忘记的忘。

五通读课文,整体感悟。

六作业:(三选二)

(1)收集有关毛主席的故事。

(2)收集有关引水工程的资料。

(3)怎样节约用水,写上一两句话。

回答:画的是井。

挖井是用来取水的。

挖井很不容易。

请小老师教读挖井两个生字,全班跟读三遍。

齐读课题。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指名认读生字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学生认真听,给予恰当评价。

学生汇报

学生认读战士生字。

学生观察发现士与土相近,但又区别。

学生汇报:村子里没有井,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

生答:毛主席。

生汇报后,交流识字方法。

生:因为他带领战士挖的井给村子解决了吃水的困难,所以村子的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生:时刻想念毛主席

听歌曲

生汇报:是白杨河的水......

生:谢谢叔叔,我们一定爱护水源,不浪费一滴水!

通读课文,整体感悟。

师在黑板上画井

板书课题。

初读课文,理解毛主席的生平事迹。

多媒体出示生字。

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士与土相近,但又区别。

师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采取指名读、自愿读、男女比赛读的形式指导朗读。

师小结毛主席的为人。

出示多媒体课件

板书:时刻想念毛主席

师朗读《东方红》的歌词。

师小结。

师提问。

板书设计

22吃水不忘挖井人

时吃

刻水

想不

念忘

毛挖

主井

席人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与反思 篇6

主题背景

让孩子们主动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审视现实生活,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然而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只重落实知识技能,忽视学生对数学现实价值的体会;学科教学界限分明,忽视知识间的联系、迁移、促进与渗透整合种种数学与生活分离,知识与实践脱轨的现象或做法仍普遍存在。下面就新课程一年级第一册(人教版)生活中的数的教学实践,谈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数学的应用性、生活性、开放性?如何在数学的课堂中渗透人文精神?如何在教学中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与能力的发展?等方面的一些做法与思考。

理念

让课堂成为孩子们生活的缩影

实践过程

[课前小调查]

我们认识了这么多数宝宝,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到处有数宝宝,请小朋友们从家里、教室里、学校里和平时的生活中看一看、找一找、问一问、想一想、记一记,什么时候或什么地方见到过、用到过数宝宝?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王国里的数宝宝为了迎接国庆,进行了一场比赛。每位数宝宝都要夸夸自己的本领高,夸自己在生活中的用处大,同学们想参加吗?【出示1、2、3、4、5、6、7、8、9、10这些数的卡通形象】比一比,哪一位小朋友夸数宝宝夸得好,数宝宝就和它交朋友。

二、生活中物体的数量。

1、比赛开始了,2宝宝最着急,它说:我的本领最大,小朋友的家里、教室里、学校里的好多事物都要请我帮忙。其它宝宝着急了,也叫道:我也一样)小朋友你想夸谁呢?

生1:我家有2台电视。

生2:我家有5个人,有4个房间,有6把椅子。

生3:我家房子在4层,有3台彩电,1个空调。

生4:我有2个小辫子。

生5:教室里有8盏灯,有4个电扇。

生6:眼保健操有4节。

师:数宝宝听了真高兴,你们真是我们的好朋友。可是0宝宝,为什么在伤心的哭呀?

生1:我家有0只小猫。

生2:妈妈给我买了5个苹果,我吃了5个,一个都没有了,是0个。

师:你的例子举得真好,0宝宝开心的笑了。对啊,数宝宝可以帮助我们来表示物体的数量,它们的作用可真大!

三、生活中的序数。

1、数宝宝听了小朋友的夸奖,它想来看看大家,谁来告诉它我们的学校在哪儿,教室在哪儿?

生:我们是南莫小学一(1)班的学生。

师:可是它们不知道你们的教室在哪里啊?

生:教室就在第一排楼的第1间,门口不是写着一(1)班呢。

师:哦,我明白了,你说的就是教学楼的第1幢的第1层的东面第1间,是吗?(教师把第字念得很重。)那谁能这样清楚完整的介绍呢?(生模仿老师的说法来介绍)

师:数宝宝已经到我们门口了,它不知道你坐在哪儿呀,请你告诉它,好吗?

生1:我的位置在第3组的第1桌。

生2:我的位置在第1组的最后一桌。

师:也就是第几桌?

生:第6桌。

同桌互相介绍自己在班级的座位。

师指导学生在新发的本子上写上组号、座号。

2、师:数宝宝还想去小朋友的家里参观,小朋友欢迎吗?(欢迎)

那好介绍一下你的家住在哪儿,要说得详细些,数宝宝才能找得到啊!谁先来?

生1:我家住在南莫教师新村4号楼201室。

师:你们能听懂杨伟的家住在哪里吗?给数字宝宝解释一下,

生(几名学生逐步补充完整):我想告诉数字宝宝,杨伟的家住在教师新村,他家是第4幢,201就是2楼的第1间。

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好,数宝宝全听明白了?

师:谁也能像刚才那样再来介绍自己的家在哪儿?

生:

师:大家想不想知道范老师的家住在哪儿?(想)

师:告诉你们,我家在教师新村3号楼302室。你们看我的家怎么走?请同桌互相说说,你们的想法是不是一样?

学生同桌互相说。反馈,请2个学生说。

3、小朋友喜欢过生日吗?数宝宝也喜欢过生日,它们也很想参加小朋友的生日,想叫范老师帮忙问一下你们的生日是几月几号?

生:我的生日是9月9号,我今年7岁。

师:范老师的生日你们知道吗?谁来猜一猜?(生非常涌跃)

师:范老师告诉你们吧,我的生日是一年的最后一个月的第15号,大家一起说我的生日是什么时候?(生大声:12月15日。)

师:那你们和同桌说一说你的生日就是一年中的第几个月的第几天?(同桌互相说)

师:数宝宝听了,太高兴了,它们说:我们的本领真大,小朋友的班级、座位、家庭住址、生日都要用到我们数宝宝。(学生都会心的笑了)

四、生活中的号码。

1、数宝宝想到你家过生日,怕万一迷路了,想请小朋友给它们留下联系电话。谁先来说说自己家的电话号码或手机号码?

生:我家的电话是8475698,我爸爸的手机是13862788568。

师:如果数宝宝在路上碰到坏人,她应该打什么电话?(生:报警电话110)

师:那你们还知道哪些常用的电话号码呢?

【生说(师同时介绍)火警电话、急救电话、天气咨询电话等】

师:我们的电话号码里都是数宝宝,数宝宝觉得自己本领大,能为人们做好事可高兴了。本来啊它们老是说自己的本领大,有时还会吵起来,可是自从它们一起组成了电话号码后,就觉得团结很重要。我们一起来表扬数宝宝的团结,好吗?(师生鼓掌)

2、数宝宝想给我们买生日礼物,一路上看到了好多自己的照片,你们看到过吗?

生1:我和妈妈去买菜,看见有数宝宝的照片,告诉我们多少钱1千克。

生2:我和妈妈一起买衣服,看见也有数宝宝的照片,告诉我们多少钱1件。

生3:钱上面也有数宝宝的照片。

生4:红绿灯上面有数宝宝,红灯不能走,绿灯可以走。

师:你说得真好!红灯停,绿灯行。我们一起来过马路,现在是红灯,10、9、1、0,好,可以走了。(学生开心的笑了)

师:数宝宝买好了礼物,看时间还比较早,想从车站去县建工大厦28层大楼看看,该坐哪辆车?

生大声:4路。

师:那你们回家乘几路车?

生:2路、5路

师:是啊,车上也有数宝宝的照片,在哪儿呢?

生:在驾驶员的前面,就是车的号码。

生:还有车后面也有号码。

师:这是我校张老师的摩托车车牌号(出示一辆车和后面的车牌号为苏F-B729),你觉得车牌号有什么作用呢?

生1;我觉得给车编号,便于警察叔叔管理。

生2:如果不给车编号,那丢了怎么办呀?

师:车牌号的学问可多啦,大家可以回家去问爸爸妈妈。现在我们也来是试试怎么编号。

五、用数字编码。

1、数宝宝听说我们学校要举行体育节,也想来为大家加油。出示学校跑道:我们先请数宝宝帮忙给跑道编上号。(师生编号)

2、每个运动员都有号码布,下面我们就为自己编运动号。

师指导:我们是一(1)班,先写上11,然后请1号小朋友站起来,你的号码是1101,前面是班级,后面01是1号。你们知道为什么要用0吗?

12号小朋友的号码怎么编?(讨论:1112)

3、请小朋友把自己的运动号码编在发到的白纸上。生编后,先指名交流,再同桌互检。

六、课堂作业:用数宝宝画一幅图画。(略)

七、课外作业:编数宝宝的故事,让爸爸或妈妈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等等。在生活中的数的学习中,我们根据学生课前的小调查所得的信息和平时在生活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有序地交流信息,使教学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其特色主要表现在:

1、延伸课堂空间,培养学生数感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建立联系。在本节课的实践中,引导学生联系自已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主动地观察分析生活现象,用数来表示身边的事物,说说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如自己家的门牌号、电话号码、生日、车牌号;运用数简明地表示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用数给路道编号、给自已编运动号等,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正是在与数的对话、沟通、交流中,学生的数感得以有效地发展。

在短短的四十分钟,一个小小的教室里,学生所交流的信息既有来自家里、教室里、学校里的亲身经历过的各种事物、各种现象中的数;更有在菜场里、马路上、超市里、体育运动中等各种生活经历中感受过、观察过的数,从而把课堂教学的触角伸向现实生活中广阔的世界,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无处不在,体会数在生活中的使用价值。

2、展开情节想象,体现人文特色

数学严谨、简明、抽象而缺乏情趣和人文色彩。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就必须让数学课堂充满人文特色。

表现一:数字不再是抽象的数,而是活泼可爱、有鼻有眼的、有自己本领的、有自己个性的卡通形象。

表现二:纵观整节课,把数在生活中的作用:数表示事物的数量、生活中序数、生活中数码,以一种富有趣味的故事情节加以串联,贴近学生心理和生活,从而使数学展现出多彩的、富有情感的面貌。

表现三;教师在课堂中的语言有情趣:如小朋友都来夸夸0宝宝,0宝宝伤心的哭了;自从数宝宝一起做人们的电话号码后,他们就再也不争吵了,变得很团结,让我们用掌声来表扬数宝宝。教师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角色使学生学得有趣、有味、有情。

表现四;学习的真正需要来自于学生的内心世界,当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有如此重要广泛的使用价值,他们的学习数学的内在动机被激发,学习的欲望不断强烈,这是学生的学习才是主动的,学习的效果是最显著的。

3、解决生活问题,发展综合能力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与反思 篇7

二、探索方法,解决问题

1、创设情境

电脑演示,教师讲述星期六那天是小白兔的生日,小白兔要请13位客人,所以小白兔准备了好多好吃的。你瞧,已经来了好多客人。

2、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师:小朋友,你能在图上发现数学问题吗?

学生看图思考了一会,纷纷举手回答。

生:小白兔要请13个客人,已经来了9个,还有几个没有来?

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怎么列式?

生:13-9=4

师板书13-9,并且提问:你还能提出别的问题吗?

生1:小白兔准备了17个蛋筒,吃了9个,还有几个?

生2:有14块蛋糕,吃了9块,还有几块?

生3:有15个气球,放飞了9个,还有几个气球?

随着学生的回答,师点击鼠标,一一出示问题。

师: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7-914-915-9

3、探究算法

师:13-9=4,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呢?你能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吗?

生1:我是这样想的,9+4=1313-9=4

师:不错,你很聪明。

生2:我也是这样想的。其他好多学生纷纷表示也是这样想的。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学生考虑好久,有一位学生举手:13分成9和4,13-9=4

师:也可以。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学生都沉默了,有的摇头,有的低下了头。

反思: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算法多样化可以张扬个性,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创新能力。它是学生不同思维水平和思维方式的自然展示。然而,多样化的算法千呼万唤就是出不来,这时该怎么办?算法多样化会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问题在哪里?

教学片段(二)

三、观察算式,发现规律

1、师:小朋友,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些算式,找一找,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1、都是减法。

生2、都是减9的。

师:还有吗?

学生沉默。

师:小朋友,你们仔细观察一下被减数有什么特点?

生:被减数都是十几。

2、师:对,这些都是十几减9。揭题:十几减9

3、师:除了这些,你还能说出十几减9的算式吗?

(指名回答,师板书算式)

师:谁能给这些算式排排队?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

11-9=2

12-9=3

13-9=4

14-9=5

15-9=6

16-9=7

17-9=8

18-9=9

师: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4、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讨论

5、全班交流

生1:11、12、13、14一个比一个大1。

生2:2、3、4、5一个比一个大1。

生3:都有一个9的。

师:小朋友,请你仔细观察被减数和差。同时教师用彩色粉笔标出被减数和差。

生:2比1多1。3比2多1。师追问:哪个2,哪个1?生:11的1,2是11-9=2的2。师小结:也就是差比被减数的个位多1。

师:你还有别的发现吗?

学生沉默。

反思:

在探究十几减9的算式的规律时,运用了小组合作的方法。学生热烈地讨论、质疑、交流,把自己真正投入到了学习中,在合作中领悟、发现了规律。在学习中,学生的积极情感得到了发展,合作交流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学生得到了全面、充分的发展。然而有没有必要要求学生找出所有的规律?在引导学生寻找规律时,教师能不能明确指出找找被减数的个位和差有什么规律?这样可以大大缩短探究活动的时间,可以较快地发现规律。但是如果这样,学生的能力培养、思维发展怎么落实呢?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也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但怎样才能两者兼顾呢?

教学反思:

课后,针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我反复思考,觉得在这些方面没有处理好。

没有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片段(一)中,在探讨13-9的计算方法时,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估计不足,以致于没有出现预期的算法多样化,只出现了想加做减一种方法。而教师没有及时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思路,一味地追问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其实,完全不必苦苦追问。应该让学生用学具来摆一摆,想一想,再与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算法,相互启发,激活思维。实现算法多样化也就水到渠成了。

课堂交流存在着障碍。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交流的过程。师生间、学生间可以进行动态的对话交流。这种对话的内容包括知识信息,也包括情感、态度、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等各个方面。对话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语言,可以是表情,也可以是动作。在两个片段中,不难看出教师焦急的情绪无意中感染、影响了学生。以致于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不愿说。其实,从课后了解的情况来看,并不是都不会。有的学生确实不会,有的学生不敢说,有的学生是不能正确地表述。如果教师能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就会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敢于争辩了。

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理念没有落实到课堂中去。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都显示出教师过分地注重结果。当学生的探究活动出现困惑时,教师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探索,而是急着给学生提供帮助,以得到正确的答案为目的。但是如果无视学生遇到的困难,一味地让学生自主探究,浪费宝贵的时间不说,也不利于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积极情感地培养。所以这也是一个难以把握的问题。

如果学生的表述意思正确,但不规范,该怎么办?怎么评价学生不规范的表述?是否要求学生要学会规范地表达?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与反思 篇8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知道它的特征。

(二)使学生能辨认线段,初步学会画线段。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空间的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准备:

人手一根毛线、一张长方形纸、一把直尺、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想认识它吗?它的名字就叫线段。

(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二)新授

(1)初步感知

1、你觉得线段是怎样的?(生:直直的;一段一段的;弯曲的)

2、能不能想办法变出一条线段?

生尝试。

师(出示准备好的毛线):把毛线拉得直就出现一条线段。

请一生上来摸一摸。演示:这直的一段叫线段。

3、同桌合作:一个拉,另一个指出这条线段在哪里。

请两生演示。

一生想办法拉出线段,另一生指出:两手之间的距离就是线段。

演示,问:垂下来的这一段是不是线段?为什么?

4、小结:线段是直直的。(板书:直直的)

(2)认识端点

1、两头粘上去的叫做线段的什么?(端点)(师把毛线拉直粘在黑板上)

2、一条线段有几个端点?(两个)(板书:有两个端点)

(3)总结概念

现在,小朋友认识线段了吗?线段是怎样的?

让生记线段: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把线段印在自己的脑子里。

(4)找线段

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的边都是线段。小朋友找找看,看谁的小眼睛最亮?生:课桌边、黑板边(让生用手感知)

(5)折线段

1、指出白纸中哪些边是线段?

2、在白纸中折出一条线段。(折痕)

3、再折比刚才短一点的线段。

4、在这张纸中折出最长的线段。(摆擂台,让擂主说出理由和折的方法)

(6)小结

通过刚才的拉、折、指,你认识线段了吗?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与反思 篇9

一、复习铺垫

师:小朋友们,大家好!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出示小猴图片)看小猴今天和我们一起学习数学呢!

(由小猴带来的口算题进行复习:10+1、10+3、10+5、10+7、10+8、10+6、10+4、10+2。学生口算后,教师将卡片有序排列在黑板一侧)

师:刚才口算的这些题,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是10加几的。

生:得数都是十几。

师:计算这些题,你为什么这么快

生:都是10加几,就能很快算出得数是十几。

二、学习新知

师:(出示图片)有一天,猴妈妈把摘的桃放在桌子上,让小猴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个,小猴看到这么多桃,馋得口水直往下流,哪有心思算呀,急得直抓头: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助小猴吗

生:愿意!

师:我们先来看,这些桃是怎样摆放在桌子上的

生:有一些桃摆在盒子里,还有些桃摆在桌子上。

生:盒子里有9个,盒子外面有4个。

师:用什么方法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个桃呢

生:用加法。

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生:因为是把盒子里的桃和盒子外面的桃合并在一起,所以用加法。

(师板书出算式9+4)

师:那么,怎样算出9+4的结果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探索,再和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生独立探索并与同桌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到得数的

生:我是数着算的,9,10,11,12,13。

生:我是先拿一个放到盒子里,外面还有3个,就是13。

生:我是先想10加4得14,再减去1就是13。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都算出了9加4得13,真聪明!刚才有同学说,;先把盒子里空着的一格放上桃,再加外面的3个,得13。哪个同学能到前面来演示一下

(师指名一生上台演示,并逐步对应板书)

师:为什么从4里面先拿1个放盒子里

生:这样就可以放满盒子,一盒10个。

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先算9加1得10,再算10加3得13。

师:刚才大家算得很好。我们再来看,小猴家的花园里栽了两种颜色的鲜花,

(师出示试一试图片,如下图)

(师引导生列出算式后)

师: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9+7。也可以在教科书上先圈出10个再填一填。

(生动手圈图并计算)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我是把9朵红花和l朵黄花圈在一起,再加上6朵黄花就是16。

(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板书思考过程)

生:我先把7朵黄花和3朵红花圈起来是10朵,再和剩下的6朵红花加起来是16。

师:这种想法也不错!

师:这两种计算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是先变成10再算的。

师:是啊!我们在计算时,既可以先把9凑成10,也可以先把7凑成10,然后再想10加几就方便了。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与反思 篇10

教学目标

1.在生活情境中激发学生数数的愿望,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认、写10,理解10以内数的顺序,学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2.初步孕伏10个一就是1个十的思想,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提问:(1)每个小朋友都有生日,谁来说说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日?

(2)我们祖国妈妈的生日又是几月几日呢?

谈话:再过几天就是10月1日国庆节了,全国各地都在欢庆祖国妈妈的生日。我们学校的小朋友也载歌载舞庆祝国庆。

二、讲授新知,感知数10

1.初步感知看图数一数。

提问:这幅图上画的是什么?(许多穿着各民族服装的小朋友在跳舞)

追问:究竟有多少个小朋友在跳舞呢?

先让学生看图轻声数一数,然后请一个学生上来大声数一数。

小结:同学们数得对!有10个小朋友在跳舞。

2.实物操作动手摆一摆。

谈话:如果按照图上的人数摆小圆片,一个小朋友摆一个,你们能不能用小圆片来表示跳舞的小朋友呢?

操作:同桌合作共同摆小圆片。(学生动手摆小圆片)

提问:按照图上的人数来摆,数一数你们摆了多少个小圆片。

小结:对!按照图上的人数来摆,桌上摆了10个小圆片。

3.实际应用看数说一说。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10这个数,愿意和10交朋友吗?让我们联系生活用10说一句话。(学生分小组活动)

交流:学生汇报用10说的。一句话,教师选择并加以推荐。如:

(1)我们两只手有10个指头。

(2)我们小组有10个小朋友。

(3)9月10日是教师节。

(4)早操排队时,我站在第10个。

4.临摹写数照着写一写。

谈话:10这个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不样,它是由1和0两个数字合成的。写10的时候要摆好两个数字的位置,先看老师怎么写左边一半先写1,右边一半再写0。(在田字格上示范)注意两个数字不要靠得太紧,也不要离得太开。(学生临摹写数)

5.小结: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朋友10。

(板书课题:10的认识)那么图画上的10个小朋友在唱什么歌呢?我们一起采听一听、唱一唱。(放歌曲《娃哈哈》)

三、巩固深化,掌握新知

1.想想做做第1题。

(1)读出直尺上的数,先从左往右读,再从右往左读。(小组活动,读给同伴听)

(2)同桌游戏:一人顺着读直尺上的数,另一人倒着读这些数。

2.想想做做第2题。

要求:拿出小棒,先数出10根放在桌上,然后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

提问:1根小棒表示几?而1捆又表示几呢?

最后说一说:10根小棒捆成一捆,一捆小棒有10根。

3.想想做做第3题。

(1)让学生数数一共有多少颗樱桃。学生可能会1颗1颗地数,也可能2颗2颗地数。

(2)要求同桌互相2颗2颗地数,在书上填数。

(3)伸出自己的左手,数数有几个手指;数数两只手一共有几个手指,在书上填数。

(4)说明:数数时,可以1个1个地数,也可以2个2个或5个5个地数。

4.想想做做第4题。

5.想想做做第5题。

(1)数一数,再填空。

(3)指导学生用第几只回答问题。

(4)分别指出10只小鸭和从左边数起的第10只小鸭。

6.互动游戏。

(1)准备:把0~10各数写在小卡片上(一张卡片上写一个数),发给每一个学生;并且做一些用于抽签的纸条,把问题写在上面。

(2)游戏开始,指定一个学生抽出一张纸条,并大声读出问题。凡是手中有符合问题答案的卡片的学生,立即站起来。比一比,看谁的反应最快。

抽签的纸条上写以下问题:

(1)比5大的数。

(2)比8小的数。

(3)6和8中间的数。

四、总结评价,完成作业(略)

教学反思

《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因此,教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让学生在动手、思维的过程中探索、创新。另外,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选择儿童身边最熟悉的事,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便于理解和接受。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活动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本课教学设计的主要特点是:引导学生在欢度国庆歌舞表演的情境中,通过参与看图数一数、动手摆一摆、看数说一说、照着写一写等学习活动,经历了初步感知物操作实际应用临摹写数等认识数10的过程。教学设计注意突出10的基数与序数意义,帮助学生理解10

的含义,初步形成10的概念。在想想做做的练习中,既渗透10可作为计数单位,又突出可以2个2个、5个5个地计数,建立按群计数的观念;通过读数和写数,引导学生掌握

010的顺序和大小比较,建立起相对完整的认知结构。用学生熟悉的鸽子引入,自然贴切,既吸引了学生,又进行了热爱和平的教育,把学生的注意力很顺利地引到主题图上

充分利用主题图所提供的资源,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从不同的起点数鸽子的只数和师生的人数,然后从中抽象出数10。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思维往往还要借助于形象直观的实物图像和实践操作的体验活动作为认识的基础,这样的设计适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从本节课的数学实践来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主动,教学效果较好。

.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与反思 篇11

2 姓氏歌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有关姓氏的儿歌,第一节通过问答的方式,告诉了我们一些常见姓氏的写法,第二节列举了一些中国姓氏。整首儿歌节奏感强,通过诵读极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是《语文课程标准》着力强调的基本理念。因此,本节课设计,教师以自主交流、游戏互动为方式,努力将学生的识字愿望与《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习独立识字。同时,在识字的过程中熟读成诵,这样不仅积累了姓氏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师生)

2.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百家姓》音频文件,学生进行跟读。

2.说说自己姓什么。在播放的音频文件中听到了吗?

3.揭示课题,并板书。

4.随文识字:姓。

(1)根据拼音读准字音,注意读好后鼻音。

(2)学生交流怎么记这个生字。(可以用部首+熟字的方法;也可以用形近字比较的方法。)

(3)组词。

(4)教师范写,学生书空。教师提醒写字注意点:姓的女字旁,横要写得短,注意避让,右边的生横画要稍微短些,第一横起笔在横中线上。

(5)生描红。

设计意图:开课伊始,节奏感强的《百家姓》诵读一下子让学生充满好奇,充满兴趣,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教学内容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顺势随文识写生字,有效地提高识字的数量和质量,也有效地促进了儿童语言的发展。

二、自主学习,了解儿歌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儿歌,找到文中的生字圈出来,遇到读不准的生字,请教老师或者同学,反复读几遍。

2.指名朗读,集体订正后齐声诵读。

3.小组合作。

(1)自由朗读儿歌,一边读一边想:儿歌一共几个小节?从中读懂了什么?把你的想法告诉小组同伴。

(2)还有不懂的地方,在旁边做上记号。

4.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5.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设计意图:儿歌内容简单,教师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小组合作,互动交流中获得对儿歌内容的大致理解,但是对于第二小节中出现的复姓,学生会有疑难,因此需要引导学生质疑,渗透学贵有疑的思想。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与反思 篇12

在上了美丽的家园一课后,我体会到本课教学成功和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今课改提到,数学教育首先应该关注学生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个有利于主动发展的教育氛围,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的时间和思考空间。课一开始,先让学生对美丽的田园一图进行观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发现了哪些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之后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这样教学,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去发现图上的数学问题,并能描述和解决,学习很主动。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在思考和创新的体验中构建了知识。而且在交流、讨论、探索的过程中增长了智慧。学生的主体性和思维的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综合能力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个性特征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二、有机渗透思想教育

充分利用教材中现有素材,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从中受到了多方面的教育,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课堂中,我除了让学生观察书本中的图,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问题、质疑,解决问题,还利用现有的饿素材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让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而且学生还得到了数学知识以外的环保教育,让学生的德、智、体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总之,上完这一节课,让我感受到教师不惜花时间给予学生充裕的思考、讨论、交流。我们的教学就会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案精选9篇


用教师的智慧,点燃学生的思想火花。作为教师要懂得规范的书写一份教案。老师通过教学方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去掌握教学过程当中的重点和难点。你在搜素优秀教案的模板吗?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案精选9篇"这样的内容,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案 篇1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书本知识为平台,从中挖掘出立体的多维度的思维空间,在了解学生基础上,教学设计的难度、广度、深度都进行了适度地拓宽。力求将节奏明快、流畅、层层有序递进、融数学、美学、艺术等为一体的场景展现给大家。如果用多元智能理论来解读本节课,预设的亮点为:

一、教师以构建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将数学思想(规律)以动作、声音、图画、操作、语言(有声、无声的肢体语言)等形式为载体,潜意识地传递给孩子,让孩子意会规律,符合一年级儿童的认知水平。

在找中,构建听、视、触、猜等综合的思维平台,巧妙地渗透了学习策略的指导,从而言传身教找规律的正确信息。同时融新课标理念于孩子的思维成长的每个环节。本节课你将欣赏到梅花透露春消息的诗意,这个过程实际属于多元智能理论中的暗示教学法(什么叫规律,怎样找规律及有序思维的学法指导)。

二、在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方面,数理逻辑智能(辨别、比较、归纳等)粉墨登场,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等参与合作,为学生找规律建模,共创情境空间,从而调动内潜的积极性。

三、练习中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为主角,共同把枯燥的书本知识打造成丰富多彩的生活知识,从而把本课推向艺术课堂的高潮。

教学内容:人教社新课标数学第二册88页例1~例2

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为直观图形的形状、颜色的变化规律,所借助的铺垫有:简单几何图形的认识、美术智能及生活经验。本课的学习能为将来循环的理解奠基,也能让孩子们体会到生活中有规律事物的美感和规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一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较为发达,对单层次规律的找寻较为容易,根据他们对单层次规律的过程探索,他们对图形的形状、颜色的视觉刺激和形象来建立多层观察找规律的模型,解决含多层次规律的问题。最后发挥他们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想象力和渴望展示的斗志,来解决多种多样的题目,实现形象──模型──运用模型──体验生活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学顺序为:例1、例2,由单层到多层次。

设计思路:

本课希望能够让孩子们全面有序的思考,聚焦某一点后,借助这一点的平台去完整的找规律,因此,围绕多层次观察的学习策略展开。我是这样设计的:

创设好的情境,让学生能最快的感知到规律,用有孩子们熟悉的跑步号令121引入,无意识感知规律──有意识感知规律──按规律发号令──这样的感觉就是规律,初步体会到什么是规律。体验规律的形成过程是多层观察学习策略理解的基础,也是建模的初步。借助设计联欢会会场,借助多媒体小旗的设计过程,体现形状──色彩──分组(每一组所包含的个数)的形成过程,聚焦各个不同的层次,从而更加有针对性的寻找规律。

让孩子们充分展示,体验成功,剩下的是设计交给学生,用多层观察法,尽量让他们独立的找出主题图的规律,顺着找,逆着找,说出是哪个层次有规律,是什么规律。

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和递进,利用师生互动,通过师摆生猜,生摆创作,让孩子们尝试用多层观察法解决既含形状规律,又含颜色规律的多层次规律。(例2)

不同层次规律的对比能让孩子们体会到规律的多种变化,让孩子们对单层和多层,2个2个一组的和3个3个一组的进行对比。

多层次的练习,多种感官的练习可以让孩子们更深刻的理解规律和创造性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练习分基本题目练习(包括逆向找规律)──生活(图画,声音,动作的规律)──多种感官表示规律──服装规律设计四个层次。

有效的总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孩子们自己去总结,去发现本课的知识和解决知识的方法,让孩子们意识到规律是在图画、声音、动作、颜色等多方面存在的,是很奇妙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提高合作交流的意识。

(3)情感目标:感受到数学的美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发现图形的简单(单层)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找出稍复杂的图形排列规律。(既含形状规律,又含颜色规律的多层次规律。)

突破方法:

多层观察的学习策略及尝试教学法。

教学流程:

一、生活中,我找一找(培养主角意识)

1.跑步号令121及相应的跑步动作引入,让学生发现有重复的地方,实为无意识感知,板书规律,让孩子们有意识根据规律继续发号令,感受什么是规律。

(点:由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程让孩子们聚焦动作和声音的重复上,由视觉听觉的刺激初步感知这样的感觉就是规律。)

2.这样重复至少三次以上,我们说这样的动作和声音是有规律的。板书课题规律。

二、学例1,我涂一涂(提供主角的展示空间)

(一)小旗规律的形成,体会多层观察的学习策略。

1.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我们一起来设计一个有规律的联欢会会场吧。

2.讲解小旗图:

(1)先画出小旗,引导出这是它的形状并板书。(第一层)

(2)涂上红色、黄色,引导出这是它的颜色并板书。(3)引导按多层观察找规律。

从形状上看,有没有变化?

从颜色上看,有没有变化?颜色变化的规律是什么?从左到右,从右到左呢?

如果分组,几个为一组?

(点:通过画图的过程体会多层观察中的三层,聚焦其中一点来找规律,有的放矢,有序全面的找规律,学习多层观察法的学习策略。)

(二)试一试,完成例1:

1.你能用这样的方法来继续布置联欢会会场吗?把正确的答案圈到书88页。

2.汇报交流:哪层有规律?是什么规律?(结合课件)

(点:给孩子们充分的空间,让他们尝试用多层观察法解决问题,能初步找到找规律的聚焦点,并能叙述出规律。)

3.回归主题图:你能从图上找到什么规律?板书:找。

三、学例2,我闯难关(展示主角形象)

(一)我们进入了游艺场,大家一起来闯关。

1.师摆生猜例2第1题。

你是怎么猜到的?引导用多层观察法。

(二)闯关2:

1.自己用红三角形,黄色的圆形和绿色的正方形创作规律。

2.汇报展示。引导:按多层观察发交流规律。

3.一生说摆的前几个,其余的猜下一个是什么,是怎么猜到的。

(点:交流合作,发挥集体的创造性。孩子们利用学习策略这个拐杖,结合以前的认知来尝试解决含多层次规律的问题,实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是逐渐深入的。既突破了难点,又实现思维的整和性)。

四、两道题,我比一比:(完善主角形象)

1.小红旗和例2第二题比较,它们的规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总结:(1)一个是2个2个一组,一个是3个3个一组;

(2)一个只有颜色的规律,一个既有颜色,又有形状的规律。

(点:对比,让孩子们体会到规律既可以是单层的,也可以是多层的既可以是2个2个一组的,也可以是3个3个一组的,体会规律的多样化。)

五、学会了,我练一练:(发挥主角潜能)

(一)基本练习:

1.请按规律填下去。

(既是对本课内容的效果反馈,也对人民币单元有了复习。)

2.89页做一做。

六、总结:

1.让孩子们自己来总结。

2.师:我们除了按照事物的颜色、形状来找规律外,生活中还有很多图画、动作、声音的规律,勤于思考、善于观察的孩子一定会发现这些奇妙的规律。

七、课间休息(感受生活中的规律):

多媒体出示生活中的规律(开合的小花,红绿灯等)

教师拍手的动作。

八、创作规律:

1.你还能想到你身上或者你身边有规律的事物吗?

2.你能用动作或声音或图画来自己创造一个规律吗?

(让孩子们体会到规律是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途径展示出来的,体会到规律的奇妙和数学的美感。3.争当服装设计师。给服装涂上有规律的颜色。

(点:分层次的练习让各个层面的孩子都有展示的空间,同时,让孩子们通过视觉、听觉多种途径体现规律的无处不在和趣味性,也巩固了对规律的认识。)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发现、经历、探究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

2、让学生充分发散思维,并能合理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4、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小红旗。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唱歌吗?老师想听你们唱《两只老虎》这首歌,愿意唱给老师听吗?不过,老师有个要求,看谁能边唱边跟着老师做动作。

2、师生一起做律动。

3、从我们刚才做的动作当中,你发现了什么?原来同学们发现这些动作是有规律的。(板书:规律)

4、其实我们生活当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老师也找了一些有规律的图片请同学们欣赏。

5、你发现其中的规律了吗?这些规律很容易就能看出来。但是有些规律很调皮,喜欢躲起来,今天大家就一起把它们找出来,好吗?(板书:找)

二、开放游戏,探索规律。

1、游戏的设置。

a、我们先来玩一个猜猜看的游戏。

看,这是什么?(小红旗)

b、师先贴1面小红旗在黑板上,再贴2面小红旗在黑板上。

2、游戏开始,尝试猜测。

a、你猜老师接下来会贴几面小红旗?给你们一点提示:老师想让这些小红旗有规律地摆放。先自己摆一摆,再和小组同学交流。

b、学生动手摆小旗。

3、继续游戏,不断探索。

a、学生汇报并展示自己的摆法。

学生可能的摆法:学生可能的摆法:

①1、2、3、4......

规律:每次都比上次多1面。

②1、2、1、2......

规律:1、2、1、2不断重复。

③1、2、4、7......

规律:1加1得2,2加2得4,4加3得7。

b、同学们积极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种摆法,真不错!想知道老师是怎么摆的吗?

师先贴4面小红旗,再贴7面小红旗在黑板上。

c、谁发现了老师这种摆法的规律?

4、游戏高潮,揭示规律。

a、谁来完整地说说老师这种摆法的规律是什么?

让学生充分、自由的表达他们所发现的规律。

b、按照这样的规律,你能继续往下摆吗?

三、看书,完成例2。

四、丰富游戏,巩固提高。

1、设置情景,激发兴趣。

其实小精灵聪聪早就开始研究一些数量上的规律了,他设置了三关难题,想考考大家,你们有信心接受他的挑战,闯过三关吗?

2、开始游戏。

第一关:第118页第4题,第6题,第116页的做一做。学生完成在题纸上。

第二关:第118页第5题。学生共同完成。

第三关:第118页的想一想。学生动手画一画并展示。

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三关全部闯过了!

五、小精灵明明看大家玩的这么高兴,也来了。她给大家带了一个按规律分组的游戏,愿意跟她一块玩吗?先请2名同学上台作为第一组,再请4名同学作为第二组,你觉得第三组应该有几个同学?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通过这些游戏,老师看到了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和开阔的思维!自然生活中,有很多奥秘都等着我们去探索,老师希望你们做个有心人,不断的去发现它们!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案 篇3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的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物品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格物体。

2、通过涂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通过找生活中的规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

难点: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教学准备

教具:教学课件

学具: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探究意识

1、师:小朋友们,有谁知道明天是什么节日?(六一儿童节)是呀,明天就是“六一国际儿童节”。我们学校准备举行一场联欢会,同学们听到这个消息可高兴了,都行动起来了,看课件演示:彩旗、灯笼和彩花。

同学们有的剪了漂亮的彩旗,有的做了美丽的灯笼,有的折了各种颜色的花儿,想把会场布置得漂漂亮亮的。可是你们觉得这些东西这样摆放好吗?(不好)为什么呢?(因为不整齐)

是啊,他们摆放得不整齐,如果能够按照一定得规律进行摆放,一定会更美丽的。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

二、感知规律——认识简单的规律

1、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谁的眼睛最亮,能够找出这幅图里藏着的规律。

(1)、四人小组讨论联欢上的规律。

(2)、学生汇报:

红旗的规律:黄红黄红黄红黄红……

彩灯的规律:黄紫黄紫黄紫黄紫……

花朵的规律:红绿蓝红绿蓝红绿蓝红绿蓝……

小朋友队伍的规律:男女男女男女男女……

学生汇报,教师课件演示。并说明找规律的方法,用虚线分一分,分成相同的几组。

3、教师小结,明确“一组”的概念

师:刚才,我们已经找出了彩旗、灯笼、小花和小朋友队伍的规律。像灯笼这样一黄一紫、彩旗的一黄一红、小花的一红一绿,和小朋友队伍里的一男一女,以及我们黑板上的两朵黄花,一朵红花,我们都把他们叫做一组。(板书:一组,齐读:一组)

当我们找到图形排列的规律的时候,只要找到一组是什么,在看一看是不是按照一组一组重复地排列(板书:重复),如果是我们就说他是有规律地排列。

3、教学例2

师:小朋友们真厉害,能够又对又快地找出图里的规律,有几只小动物们听说;了,都来了,他们想和你们交朋友,但是他们也带来了很多的数学问题,并要求谁能够帮他们回答这些数学问题,他们就和哪个小朋友做朋友呢?你们想认识他们吗?(想)那就一起看看谁来了:

课件出示小白兔和书本第88页的例2。

(1)学生尝试画一画。

(2)全班交流。

4、教学例3。

课件出示小猴子和例3。

(1)学生尝试图一图。

(2)全班汇报交流。

(3)完成课本89页上面的“做一做”

三、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1、画一画规律:

师:小朋友们的眼睛真是太厉害了,个个都是火眼金睛。小松鼠觉得小朋友太聪明了,于是他带来几道更难得题目,有信心完成吗?(有)请把你的小手拿出来,你能用你灵巧的小手图出美丽的规律吗?请你打开书本89页和水彩笔,完成下方“做一做”的第2题。画出你喜欢的规律,先想一想你想画怎样的规律,想好的小朋友可以开始画了。

①学生画规律,师巡视,并注意表扬动作比较快的同学和提醒速度(画好的同学坐端正,同时也要注意时间,比一比哪个同学的动作最快。)

②汇报展示:(选几幅有代表性的)请小作者介绍自己的规律(或者其他同学找规律,并说说下一个图形会是什么。)

四、游戏激趣,冲向另一个高潮

师:同学们觉得找规律好玩吗?(好玩)下面老师想和同学们再来玩一个更有趣的游戏呢,想玩吗?(想)

课件演示前两组图片,学生根据规律猜出下一张图片是什么。

五、生活中的规律。

师:同学们知道吗?规律不仅很有趣,而且还很漂亮呢?我们一起来欣赏规律的美吧!(课件出示)

师:谁也能像这样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呢?

五、总结延伸,拓展新知。

师:今天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能干,不仅学会了找规律(板书:找)小手还能画出美丽的规律,做出有创意的规律。有规律的事物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希望小朋友们课后能够多仔细观察,发现更多美丽的事物,下课。

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比较有趣,联系生活比较紧密的一个知识点,对学生来说,规律其实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但是由于平时没有这方面的意识,所以这一知识点对学生来说又是陌生的。所以教学时,我是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六一儿童节”联欢会的会场布置引入新知教学,既充分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也紧扣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学中我也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积极创设情景,以激发学习热情。本节课我尽量考虑低年级小学生爱玩好动的特点,设计一些比较生动有趣的情景,如:找联欢会会场中的规律、画一画、图一图、找规律游戏、欣赏规律中的美等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动中学,在乐中学。

二、面向全体,关注个体。班级的学生中有聪明灵活的优秀生,也有较迟钝缓慢的学困生,因此在课堂上我尽量照顾到学困生的需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优生带动学困生,帮助学困生,以达到全面发展。当然我也经常请一些学困生尝试回答问题,并给以鼓励支持,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三、紧密联系生活,学有用的数学。本节课我都是以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展开教学的,比如今天是5月31日,明天就是学生兴地“六一儿童节”,每年的儿童节学校都会举行一系列的活动来庆祝孩子们的节日,所以我就紧扣这个有意义的日子展开了教学,学生不仅学得开心,也觉得意义深刻。在比如“欣赏规律中的美”这一环节,通过欣赏生活中一些有规律的事物,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规律,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本来我想让学生有说说自己见过的生活中的哟规律的事物却不能在课堂中完成,所以只好留着让学生当成课外的作业去完成,当然我也相信学生一定能够很好的完成老师布置得作业的。

四、给与学习主动权,做学习的主人。本节课我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去探索规律,然后在集体的反馈中矫正,总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习,让他们真正做学习的主人。但是由于投影仪显示不够清晰等原因,课堂中也出现了各种不足的地方,如有些学生看不清图片的颜色,给教学带来一定得麻烦;在比如由于学具的不足,我只能把“摆一摆”的环节改成“画一画”,虽然学习目的同样达到了,但总感觉有些欠缺;另外由于我的一点紧张的情绪,把学生在操作时放点轻松的音乐让他们放松一下紧张的情绪的这一环节也给漏掉了,只有操作,没有音乐等等。这一系列的不足之处,都是由于本人的教学经验有限而引起的,这有待于以后不断地学习和改进。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的教案2

一、填一填。

1、的两位数与的一位数相差()。

2、8连续加8,和分别是16、24、()、()、()、()。

3、80连续减9,差分别是71、62、()、()、()、()。

二、计算。

76-4=93-30=56+9=34+20=

60+(14-7)=83-20+5=58-(26+4)=28+20+6=

37-4+5=38-(30+8)=50+17-7=67-8-50=

三、找规律填数。

1、1,7,1,7,(),(),(),…

2、1,3,5,7,(),(),(),…

3、0,5,10,15,20,(),(),(),…

4、60,59,58,57,56,(),(),(),…

5、20,18,16,(),(),(),…

6、1,11,21,31,(),(),(),…

7、8,12,16,(),(),28,(),…

8、6,6,6,7,7,7,(),(),(),9,…

四、认真想,找规律填一填。

1、8,3,9,4,10,5,(),()

2、1,1,2,3,5,8,(),()。

五、解决问题。

1、有24箱苹果。我每次运8箱。需要几次才能把苹果运完?

2、小亮擦了12长课桌,佳佳擦了6块玻璃,还擦了9张课桌。他们一共擦了多少张课桌?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的教案3

一、教学内容:

找规律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初步认识颜色,图形、物品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种颜色、物品及图形。

2、通过涂色、摆学具、布置教室等活动,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推理和动手操作等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涂色找出颜色的交替规律。

2、通过操作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加深对图形排列规律的认识。

难点:通过涂颜色而不是摆卡片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

四、教具、学具的准备:

教师准备彩旗和五角星,学生准备塑料片。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入。

师事先布置好教室,挂上彩旗和五角星。

导语:小朋友们最喜欢过什么节日啊?

生:新年、圣诞节、“六一”儿童节……

师:“六一”儿童节是我们小朋友自己的节日,马上就要到了,我们班准备开联欢会庆祝;所以老师打算用这些彩旗和五角星来布置一下教室,你们学得好看吗?(……)为什么你们会觉得这样挂好看呢?它们是不是随便挂的啊?(……)它们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挂的,是有规律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板书——找规律)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1、师指着彩旗:老师的彩旗还没挂完,要在这最后再挂上一面,你们猜猜,会是什么颜色?

2、生猜中颜色(黄色)。

3、师:为什么你们都猜黄色呢?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案 篇4

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1.找准起点。

找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新增内容,它蕴涵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可学生对于规律一词很难理解,理论的解释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徒劳无功的,但生活中却处处存在着规律,学生也时刻接触着规律,因而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身边感兴趣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2.确立目标。

(1)经历观察、猜测、操作、欣赏等数学活动,发现事物中隐含着的简单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交流与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体验数学的有序美。

3.策略选择。

本课教学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充分经历观察、猜测、操作、交流、探索等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规律的认识。

教学中让学生始终沉浸在庆六一的节日氛围中,充分利用教学具和多媒体课件的各自优势,让学生在可看、可玩、可想的事情中愉快地度过每一个有意义的数学活动。

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1.欣赏场景。

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为了庆祝小朋友这个快乐的节日,老师特意把教室装扮得漂漂亮亮的,你们高兴吗?请小朋友认认真真地、仔仔细细地观察一下我们的头顶上这些美丽的气球(红黄、红黄)和彩旗(红蓝绿、红蓝绿)你认为老师挂得怎么样,你能从中发现什么?

2.感受体验。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气球和彩旗,你们想不想也来挂一挂,把我们的教室装扮得更漂亮?

待学生挂上后,组织交流,揭示规律。

(二)动手实践,创造规律

1.分配任务。

师:现在我们的头顶上,中间挂满了彩旗,前后挂满了气球,但是左右两边(引导学生把左右两边也进行装扮)。

师:小朋友手上有3个▲,3个○,3个□和一条粘绳,你能用你心中的规律创造出一串漂亮的灯笼吗?

2.创作灯笼、打扮教室。

3.成果展示、抽象规律。

(1)介绍自己的灯笼,说说你是按什么规律创作的?

(2)走出座位,把你喜欢的灯笼记录下来(可以用声音、动作、图形或符号等表示它的规律)。

(三)巩固应用、解释规律

1.涂出规律。

2.找找生活中的规律。

(1)课件显示几张美丽的照片,让学生在欣赏中寻找其中的规律;

(2)让学生回顾一下生活中有规律的事件。

让数学为六一添光彩,让学生体会数学的无穷魅力。

让数学与学生进行零距离接触,让数学直接从学生的手指间诞生,真实体验一回做数学的感觉,体现主动创造这一人本理念。

展示自我,体验成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出不同层次的规律。在开放、互动的自评和他评中不断碰撞,提升自我。

数学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欣赏生活中常见的有规律的事物的美丽景象,体会规律无处不在,我们时时在接触规律、用规律,感觉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片段实录:

师:谁愿意把你记录下来的规律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我记录下来的是三角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正方形。

师:这串灯笼有规律吗?(并板书)

生:有!

师:如果还有图形,那接下来是什么?

生:接下来还是三角形、圆形、正方形。

师:是的,这些图形是按一定的规律重复出现的,那还有谁也这样记录的?

生:老师──老师──(有点不自信)我不是这样记录的,但我的规律和他的一样。

师:(疑惑)请接着说。

生:我是红黄蓝、红黄蓝、红黄蓝的。

师边板书边问:你说的规律和他的一样是什么意思,你能再说具体一点吗?

生:我

老师(另一生抢答):我的也是,(稍顿)我是ABC、ABC、ABC。

师:不愧是双语学校的,还能用字母记录,你能说说到底哪儿和他的一样。

生:我觉得画图,写字(指汉字)都很麻烦,我就用A代红三角形B代黄圆形、C代蓝正方形。

师:好家伙!

此时其他小朋友也好像有所顿悟,都投以赞许的目光;

生:老师,那用304、304、304记录也可以吧?

师:大家说呢?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案 篇5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找规律的第二课时,着重教学数字间的变化规律。这一课时教学的规律,不再是一组事物间重复出现的规律,而是相邻两项等差的规律。在教学时,首先出示情景图,在学生找规律巩固旧知的同时,吸引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然后,转入新知的探究过程,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引导学生找出以前规律的共同特点,然后将新规律与之进行比较找出其特点,抽象出数量间的变化规律。接着进一步抽象到数字间的变化规律,并引导学生掌握找规律的方法。最后,设计创造规律的活动,既让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又与教师形成互动,不仅有助于知识的反馈,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了新知。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加深难度,出示思考性的题目,促使学生动脑,拓展思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0~91页。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正方形卡片。

教学设计

一、激趣引题

小朋友们,小华在自己的生日时,亲自布置了自己的房间。你们看(电脑出示情景图),漂亮吗?房间中哪些是有规律的?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先出示情景图,吸引学生的注意,然后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巩固旧知。

小朋友们在小华的房间中找到了那么多的规律。看来,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是有规律的。我们今天就继续学习找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7。

a.规律有很多种,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我们刚才找到的规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朋友们真聪明,它们都是有一组重复出现的。

b.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你们看[电脑出示例7的(1)],你能找出这些图形的摆放规律吗?

拿出自己的学具摆一摆,把你找到的规律与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说一说。

谁来告诉大家这些图形的规律是什么?

[电脑出示数字]那么,后面应怎么摆呢?

[出示图形与数字]再往后你会摆吗?应摆几个?为什么?

c.小朋友们,刚才我们找到的规律与我们在小华房间里找到的规律一样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电脑同时出示房间中的规律和例7的(1)]

这些图形的排列规律并不是重复出现的,而是依次增加1个图形。

d.我们找到了这组图形的摆放规律。那么,这两组图形的规律大家能找出来吗?[出示例7的(2)、(3)]

四人小组共同用学具摆一摆,比比哪一小组最先找到规律。

哪一小组愿意将你们发现的规律告诉大家?(学生上台讲解,教师配合出示相应的数字与图形0)在学生明白原来学习规律的特点后,出示新内容,引导学生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发现新规律,并找出不同点。然后放手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探究,进一步了解这些规律的共同点。最后设计活动,仿照性地创造规律,巩固新知。

e.谁知道这三组图形的规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对,它们都是依次增加相同的数。

f.你能创造出一些像这样的规律吗?可以用学具摆,也可以在本子上画。

谁来展示一下你创造出来的规律?

投影器展示,并让学生说出规律。

2.教学例8。

a.大家看,这是小华创造出的规律[电脑出示例8]。

她创造的规律没有图形,只有数,你能找到规律吗?四人小组可以讨论一下。

谁把你找到的规律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发现这个规律的?那么,后面的数是几?为什么?[电脑出示每次增加的5和3,以及后面应填的数]

在例7教学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己探究例8的规律,并总结找规律的方法。最后,采用我来考老师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活动中积极思考,创造规律,将新知识逐步消化。

b.小朋友们这么快就找到了它们的规律。那你们知道这些数的排列规律与刚才我们自己创造的规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不管有没有图形,在数量上它们都是依次增加相同的数。找规律时,只要算出每相邻两个数的差就可以了。

c.你能创造出一些规律来考一考老师吗?大家可以研究一下,看谁创造出的规律最好。

学生说出自己创造的规律,教师板书,并与学生共同参与,一起找规律。

三、巩固深化

1.完成书上第90~91页做一做及第92页第4题。

要求学生说出规律和找规律的方法。

在完成基本练习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

2.出示第92页思考题。

比一比,谁是聪明的孩子,最先找出规律。

《找规律》教学设计二

课前谈话:

上课之前,先贴上老师为同学们准备的奖品小星星吧。

老师贴两颗星星。什么颜色的?(黄色、蓝色。)

你猜老师接着会贴什么颜色的星星?(生猜师贴)你猜对了吗?

再猜我会贴两颗什么颜色的星星?(生猜师贴)猜对了吗?

你认为现在我会贴两颗什么颜色的星星?先贴哪颗?

好了,老师还贴上一盒子星星,奖给善于思考、积极发言、认真倾听和学习快乐的同学,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每个小组每个同学都能得到星星,你们有信心吗?(有)

倒出信封里的学习材料,放在桌子上。

教学过程:

一、利用游戏,感知规律

1.不急着上课,咱们先来玩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动作接龙,看谁能按老师的动作接着做下去。

(1)口念:嘣嚓嚓嘣嚓嚓嘣嚓嚓动作:击掌拍肩拍肩击掌拍肩拍肩击掌拍肩拍肩

谁能接?他接得对吗?好,再来一组动作。

(2)口念: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前前后后左左右右

动作:在相应的位置击掌两次。

谁来接?一起接一次?

2.好,都会玩这个游戏了?你们是怎么想到这样接老师动作的?

对,像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就是一种规律。(板书:规律。齐读规律2字)这节课,我们就要用数学的眼光来寻找生活中的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引导探究,认识规律

1.师: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学校准备这样布置会场,一起来看看吧。

2.课件出示主题图。

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又发现了什么?

生说。

(1)课件逐步出示彩旗图。

首先来研究彩旗图中的规律。

a.猜一猜这面旗会是什么颜色?举起桌面上这种颜色的小旗。

都猜是黄色?看看对不对。

(点击鼠标,出现黄旗)。猜得真准!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小旗是按照红色、黄色这样的顺序一直摆下去的,所以红旗的后面是黄旗。

b.如果让你给彩旗分分组,好把彩旗排列的规律看得更清楚。你准备怎样分?谁来指指?

为什么这样分?(小旗就是这样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规律就看得特别清楚了。)

(2)课件出示彩花图和灯笼图。

师:彩旗的规律我们已经找到了,那么彩花的排列和灯笼的摆放又有什么规律呢?下一朵花下一个灯笼会是什么颜色?该怎么给它们分组呢?把你发现的秘密小声地告诉同桌。

(学生思考、交流。)

师:下一朵花是什么颜色的?举起你的发现。下一个灯笼呢?

生1:彩花是按绿花、红花、黄花这样的顺序一直排下去的,所以下一朵花是绿色的。

生2:灯笼是按紫、金黄、金黄这样的顺序一直摆下去的,所以下一个灯笼是紫色。

该怎么分组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击,出现正确分组。)

三、智力闯关,应用规律

同学们可真能干,一下子就找到了彩旗、彩花和灯笼排列的规律,接下来的智力闯关中也藏着规律,你能发现吗?横线上应该填什么?

请组长发学习材料说:有两关,不仅要闯过第一关,还要闯过第二关才算闯关成功。

电脑显示智力闯关,点击音乐和字幕。师问:准备好了吗?喊闯关开始,

学生在学习材料上做,集体订正时说说这样填的理由。

2.闯关成功了,都站起来,随着音乐轻松一下吧。

课件出示音乐,师生边唱边跳。

在我们的动作里,大家发现规律了吗?

生回答。

3.嗯,我们还可以用动作或者声音来表演规律呀?谁能想出一组规律来演一演?

生商量,表演。

四、联系生活,寻找规律

1.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真的是无处不在呀,有规律的事物常给人一种美的感觉,一起来欣赏规律的美吧。课件出示图片:麦当劳叔叔、长城、桥、刘翔等。

2.欣赏了规律的美,你能发现藏在我们身边的规律吗?

课件出示:找找藏在我们身边的规律。

生回答。(教室的天花板、地板、黑板上的奖品、自己的衣服。)

五、实践操作,创造规律

聪明的设计师都习惯运用规律来布置我们周围的环境,老师这里也利用规律设计了果盘和衣服。

现在请同学们当一个小小的设计师,用老师提供的材料按一定的规律先摆一摆,再贴一贴,相信你们能设计出比这更好看的果盘和衣服。

师边发材料边讲要求:

(1)组长安排好两个同学合作设计衣服、两个合作设计果盘。

(2)先摆出有规律的图案,再撕去材料反面的双面胶纸,贴好交给老师。

同桌商量,动手操作,设计图案,师巡回辅导。

展示作品,集体评价,表扬小小设计师。

六、课后小结

课件出示:智慧星、快乐星。

好了,快要下课了。请大家对照屏幕上的两颗星,闭上眼睛想一想这节课你会了吗?你快乐吗?如果你都做到了就伸出两个指头,如果你只做到了一样就伸一个指头。

生闭上眼睛想,伸出指头评价自己。

好的,同学们都诚实的对自己进行了评价,这也很好。下课后,同学们可以和自己的好伙伴一起去操场上、教室里再找找有规律的事物。

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通过涂色、摆学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体会规律的美和创造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能发现事物的规律。

教学难点:学生能自己创造出有规律的排列。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观察发现,引发规律

1.谈话:快到国庆了,老师准备用一组几何图形来设计黑板报的花边,请看?

教师依次出示:

提问:谁知道老师下一个将用什么图形来设计?

再出示:提问:现在你能猜出下一个是什么图形吗?

再出示:

提问:现在有谁知道我下面将用什么图形吗?你是根据哪几个图形的排列顺序知道的?

按照这样的顺序排列下去,第六个将是什么图形?

第七个是什么图形?

2.出示:

提问:按这样的规律排下去,下一个应该是什么图形呢?

出示同样都是第七个,为什么两个图形不一样呢?

3.揭题:

像这样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在我们周围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出示教材例1的场景图)再过几天,就是国庆节了,许多街道场馆都是张灯结彩花团锦簇,呈现出一派欢乐喜庆气象。

(1)提问:在这幅图中,摆放着几组物体?它们的排列有规律吗?

(2)问:这些物体都是按一定的规律摆放的。盆花是按什么规律摆放的?彩灯和彩旗呢?在小组里说一说

全班交流三种物体排列的规律时,让学生一边指图一边说。

(3)生汇报:让生把话说完整:

例:盆花每组2盆,是按照蓝花、红花的顺序排列的。

谁能像这位同学一样完整、准确地表述出来?(板书)

盆花:每组2盆:蓝、红

彩灯:每组3盏:红、紫、绿

彩旗:每组4面:红、红、黄、黄

三、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1、提出问题:在图中,我们看到8盆花。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自己试一试。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待大多数学生形成初步的认识之后,再组织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教师注意每一个小组交流的情况,发现学生采取的不同的策略,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全班交流。

引导:同学们已经在小组里交流了自己的想法,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意见介绍给全班同学?

学生小组可能提出如下的想法。

(1)画图的策略:○●○●○●○●○●○●○●○(○表示蓝花,●表示红花)第15盆是蓝花。

教师提问:你一共画了多少个圆?

(2)分类的策略:左起,第1、3、5......盆都是蓝花,第2、4、6......盆都是红花。第15盆是蓝花。

教师提问:其他同学明白这种想法的意思吗?(引导说出位置是单数的都是蓝花,双数的都是红花)

(3)计算的策略:把每2盆花看作一组,152=7(组)......1(盆),第15盆是蓝花。

教师提问:为什么把2盆花看作一组?算式中的每个数各是什么意思?根据余数是1为什么可以确定第15盆是蓝花呢?

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结合前面学生画的图解释:

○●○●○●○●......

强调:第15盆花的颜色和每组中的第几盆花相同?

3.比较反思:对于这几种方法,你有什么想法?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四、独立尝试,逐步优化解题方法

1.出示试一试第1题(彩灯图),学生尝试解答。

第15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

(1)展示学生不同的想法。

(2)引导学生针对计算的方法思考:每几个彩灯可以看作一组?153=5,没有余数说明什么?第17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

(3)比较这几种方法,说说感想。

如果有学生没有意识到计算的方法简捷性,可以提出第50个、第100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问题,加以引导逐步体会。

2.出示试一试第2题(彩旗图),学生你来提问我来答。

对于学生提问中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点拨。

发现、强调:余数与红旗黄旗的对应关系。问:余数是几时是红旗?黄旗呢?

余数是1、2是红旗。

余数是3及没有余数是黄旗。

四、课堂小结:

数学的伟大使命在于从混沌中发现秩序。像白天、黑夜的更替,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都是大自然中有规律的现象。

而我国的十二生肖属相也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它们每十二年是一轮。

2.指名一位同学说说:你今年几岁?属什么?

提问:今年多少岁的人与他属相相同呢?

同桌结合自己的属相互相说一说

五、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谁能来说一说,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

《找规律》一课是苏教版课程标准本的新增内容,它把常见的、有固定周期规律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现具体现象里的周期规律、对现象的后续发展情况作出判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教学活动,激发探索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这节课分为三大板块:第一部分是体会周期现象,发现其中的周期规律;第二部分是解决有周期规律的实际问题;第三部分欣赏大自然和生活中有趣的规律现象。

在第一部分,开门见山,直接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现实素材引入新课。学习材料所具有的吸引力是激发探索热情的重要因素,也是课堂成功的基础。在一图三题的教学中,教师用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问题悉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对数学文化的理解融入到欣赏环节。这里我沿着发现-学习-应用的重新选编欣赏片断,使欣赏有了更加深广的内涵。在优美的旋律中,回忆着日出日落、月圆月缺的昼夜交替、寒来暑往、春夏秋冬的季节更迭,也看到生活中我们曾熟视无睹的有规律的现象。体验数学之美、规律之美。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案 篇7

(一)使学生初步认识最简单的数列。

(二)教会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抽象出数列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使学生能用较完整的语言叙述数列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在认识规律的同时,并能按规律填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五)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和爱动脑筋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会找规律,按规律填数。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现规律。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按要求数数。

(1)一个一个地数,从四十数到五十二。

(2)两个两个地数,从二数到二十。

(3)五个五个地数,从五数到五十。

(4)十个十个地数,从十数到一百。

2.在横线上填数。

(1)3连续加3,每次加得的和写在横线上。

(2)6连续加6,每次加得的和写在横线上。

(3)48连续减4,每次减得的差写在横线上。

(二)学习新课

1.谈话。

师:今天动物园里召开运动会,有7只小兔参加了一百米赛跑,它们参加比赛的号码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可是教练员点名时,发现有两只小兔迟到了,这两只小兔子的号码各是多少呢?你们能猜出来吗?(此时学生十分兴奋,都想参与猜号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数列的规律,学习按规律填数。

板书课题:找规律填数

2.教学例1.

(1)出示:1471013□□

师:像这样几个数按次序排列起来的,称它为数列。

请学生跟读数列。

(2)探索:

师:从整体看,后面的数与前面的数比较,有什么特点?

生: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

师:每相邻两个数是怎样变化的?(在投影仪上演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生:前面的数加上3得后面的数。

师:相邻的两个数都相差几?

生:相邻的两个数都相差3.

师:刚才我们从整体和相邻的两数变化看,发现了这个数列的规律,我们可以用这样两句话来表达这个数列的规律: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相邻的两个数都相差3.(边说边板书)

师:先听老师完整地说一遍,看哪位同学能学老师说一遍。(指名说规律)

(3)填数。

师:谁知道迟到的两只小兔子的号码是多少呢?

生:(同桌互相说说后回答)是16,19.

(4)尝试练习

找规律填数:

a.37111519□

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

相邻的两个数都相差()。

□里填()。

b.15129□□

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

相邻的两个数都相差()。

□里填(),()。

3.教学例2.

(1)出示:按规律在横线上填合适的数。

01030________100

(2)探索:

师:从整体看,后面的数与前面的数比较,有什么特点?

生: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

师:每相邻两数的差都一样吗?算算看。

生:每相邻两数的差是10,20,不一样。

师:第一个数与第二个数之间相差10,第二个数与第三个数之间相差20,那么第三个数与第四个数之间相差多少呢?

板书:

生:相差30.

师:第四个数与第五个数之间相差多少呢?

板书:

生:相差40.

师:从整体和相邻两数的差的变化看,这个数列的规律是: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每对相邻两数的差总比前面一对相邻两数的差多10.(边说边板书)

(3)填数。

师:现在你们知道横线上的数是多少吗?

生:是60.

师:怎样计算?

生:用它前面的数30,加上它与前面一个数相差的数30,30+30=60.

师:想一想,怎样检验?

(4)尝试练习,找规律填数。124711□

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案 篇8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85~86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事物中简单的排列规律,理解规律的含义并能描述和表示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提高合作交流的意识。

3、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感受到数学的规律美,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理解规律的含义,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表述发现的规律,并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理解规律

(一)生活引入

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我们班要举行一个联欢会,你们打算怎么来布置自己的教室呢?

1、学生交流汇报

2、老师的想法也和大家的差不多(呈现例1的情境图中的上半部),你们看,漂亮吗?

3、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老师的设计有什么特点。

4、引导学生说出:彩旗、灯笼和花朵都是按一定的顺序来排列的。并指出:这样的排列就叫有规律的排列。

5、教师说明:一般来说,一组实物依次不断重复地排列(至少重复出现3次),我们就可以称为有规律的排列。

(二)点明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图形与数字的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最简单的规律(颜色)引入,让学生直观感受、理解规律的含义,为后面的“找”规律的教学打好基础。】

二、引导探究,寻找规律

(一)寻找彩旗的排列规律

1、找一找:让学生自己观察,去找一找彩旗的排列规律。

2、说一说:

(1)让学生说出彩旗的排列规律,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述:彩旗是按一面黄旗一面红旗的规律来排列的。

(2)教师提问:

①彩旗是每排几面就出现重复的?引导学生说出:每两面出现重复。

②那我们能不能把这两面看成一组,所有的这些彩旗都是这样一组一组的重复排列的呢?

③这一组中的第一面彩旗是什么颜色的?

3、圈一圈:让学生圈出彩旗重复的部分。

4、画一画:你能按照彩旗的排列规律再继续画出这样的一组吗?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比较详细、具体,先让学生自己去找小旗的排列规律,学会用语言表述规律,同时利用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一组”旗子在彩旗的规律性排列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对圈出、画出重复部分的操作活动,突出规律的“核心”,加深学生对于规律的理解,也为学生下一环节的学习做了充分的铺垫。】

(二)寻找小花、灯笼与小朋友的排列规律

1、圈一圈:让学生圈出小花、灯笼与小朋友排列中的一组重复部分。

2、说一说:

(1)让学生分别说一说小花、灯笼与小朋友的排列规律分别是什么?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语言表述的准确性与完整性。

(2)分别说一说:小花、灯笼与小朋友是把什么作为一组,一组中的第一个分别是什么?特别强调:灯笼是三个为一组。

(三)反馈练习

1、摆一摆:你能用手中的小花,按照书上的规律再摆出4个来吗?

2、补一补:课件呈现小朋友的排列图,从中去掉3个小朋友,让学生将空缺的人补上去。

3、涂一涂: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规律来涂色,完成P85的“做一做”。

4、我来摆,你来说规律:让学生每两个人一组,一人利用学具有规律的摆放,另一人说出规律(一人摆一次,说一次)。

【设计意图: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规律”,帮助学生通过对比性的分析,更全面、深刻地认识规律。并通过多角度、多形式的学习活动,将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将观察与推理相结合,促进学生不断加深对规律的认识与理解。】

三、数形结合,认知规律

(一)呈现例2的第(1)题,让学生先观察:

1、说一说:

(1)你发现了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2)你能圈出其中的一组吗?

(3)碗的排列规律与前面所学的规律有不同之处?引导学生发现:颜色上没有变化,但数量上有变化。而且数量上的变化规律还可以用数字表示出来。

2、试一试:

(1)你能将碗的数量上的变化规律用数字表示出来吗?请学生说出相对应的碗的下面的数字。

(2)完整呈现例2的第(1)题:

3、议一议:碗的排列规律与数字的排列规律相同吗?

(1)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理解:数字表示的是相对应的那种图形的个数,所以图形的排列有什么规律,数字的排列就有相应的变化规律。

(2)同时让学生感受:它们可以表示相同的规律,只不过形式不同而已。

(二)呈现例2的第(2)题:

1、让学生自己在书上完成填空。

2、说一说:图形与数字有什么排列规律?

3、完成P86“做一做”第1、2题。

4、如果再让你继续摆下去和写下去,你应该怎么摆?怎么写?能摆得完、写得完吗?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图形的变化规律来教学数字的变化规律,有助于学生认识规律中关系的多样化,在“数”和“形”之间建立起联系。同时引发学生的想象,从“看到”到“想到”,从“有限”到“无限”,不断丰富学生对规律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强化认知

(一)数学游戏

做动作,猜规律:

课件分步呈现每个动作,让学生跟着一起做。做了三组后,让学生猜下一个动作是什么。并说出这些动作的排列规律。

(二)基本练习

练习二十第2题。

(三)提高练习

练习二十第1、10、13题。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与基本练习,让学生在辨析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规律的认识与理解,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和归纳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提高练习,让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规律的表达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但背后体现的规律可能是同一个,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找规律就是要找到这些不同形式背后隐藏着的不变的东西。】

四、欣赏设计,总结延伸

(一)课件呈现:生活中的规律美

(二)学生自己设计一幅有规律的作品。

(三)全课小结:其实,在生活中处处都有规律带给我们的美,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做一个有心人,你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四)课外延伸:请每个小朋友在家长的帮助上,去寻找身边的有规律的事物,可以拍成照片,也可以上网去查找。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规律美,让学生切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自己设计作品,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创造美,并且通过课外延伸,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再次走进生活,培养学生发现与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与能力。】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案 篇9

请下载附件:1、《《找规律》》(共4页,本地下载在线阅读New!)

一、教材分析

此教学内容是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中《找规律》的第一课时。本课时让学生找的都是一些直观图形和事物的变化规律,还未抽象到数,所以我在课堂中结合了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让学生能在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中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为了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二、设计理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就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学生喜欢的六一联欢会为主线展开教学,通过布置联欢会场──填入场券──参加联欢会节目(节目是由一些找规律、藏规律等内容组成的游戏活动),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能力,以及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流程

请下载附件:1、《《找规律》》(共4页,本地下载在线阅读New!)

相关文章

  • 小学体育教案一年级教案集锦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身为教师为了上好课,要学会编写一份教案。教案可以梳理知识,明确目标,理清思路,很多新手老师对于编写教案都很头疼把?下面课件之家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体育教案一年级教案”,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时间:04-18 小学体育教案一年级    
  • 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精选一篇 课件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主要表现,现在的教师会越来越多的接触到编写课件。写课件需要具备哪些能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精选一篇",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1 古诗词三首《望洞庭》优秀教案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
  • 一年级数学数数教案精选 基于网友的需要,课件之家编辑整理了一年级数学数数教案,感谢您的浏览。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相信老师对写教案课件也并不陌生。只有将教案课件提前准备充分,才能完成前期设计的教学目标。...
    时间:05-01 一年级数学数数教案    
  •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与反思1500字精选 编辑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与反思”。一个怯弱的教师决不能教出一个英勇的学生来,教案是教师备课的成果。教案不能脱离教材,要认真贯穿课标精神。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时间:01-30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案精选9篇 用教师的智慧,点燃学生的思想火花。作为教师要懂得规范的书写一份教案。老师通过教学方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去掌握教学过程当中的重点和难点。你在搜素优秀教案的模板吗?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案精选9篇"这样的内容,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书本知识为平台,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