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教案 > 导航

有关6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3-01-03

4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二。

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在老师上课前就得要准备好教案。想要写教案模板,不用太着急。教案该怎么写呢?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4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二”,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创设情景,帮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概念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能运用三边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难点

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应用三边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本节课件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回顾与思考、情境引入、三角形的概念、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练习应用、课堂小结、探究拓展思考、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 回顾与思考

1、如何表示线段、射线和直线?

2、如何表示一个角?

第二环节 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让学生收集生活中有关三角形的图片,课上让学生举例,并观察图片.

活动目的:让学生能从生活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感受到我们生活在几何图形的世界之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从而更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三环节 三角形概念的讲解

(1)你能从中找出四个不同的三角形吗?

(2)与你的同伴交流各自找到的三角形.

(3)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通过上题的分析引出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的表示方法及三角形的边角的表示方法.并出两道习题加以练习,从练习中归纳出三角形的三要素和注意事项.

第四环节 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

小编推荐

有关关于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课件之家相关栏目推荐:“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撰写一份合格的教案是老师的基本教学任务之一。在写教案时教师要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是否烦恼过教案该怎么写呢?经过收集,课件之家为您献上关于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关于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

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人教学,让学生感知两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立体图形各个表面的特征;再从众多不同的平面图形中分类,概括、抽象出不同的平面图形的一般特征,并能辨认、拼组。

学生状况

学生64人,其中一部分来自城镇,受过较好的学前教育,对四种基本的平面图形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基本能分清不同的平面图形,但对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还不了解。而另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所受学前教育较差,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还不够清楚明了,对它和立体图形的关系更是一无所知。

教学目标

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能根据它们的特征,并从具体的情景中辨别出这四种图形,初步运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培养观察、操作、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及初步的空间观念。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流程

一、活动一:借玩具小熊猫引入新知。

出示套在手上可以进行表演的玩具小熊猫,小朋友们,我是谁呀?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来玩玩,好吗?我还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的礼物,请你们从中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拿在手里,谁来告诉大家,你手里拿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自由回答。

让学生触摸物体表面,初步感知体、面的不同,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生1:摸起来挺硬。生2:滑滑的。生3:有的面平平的,有的面弯弯的

揭示课题:认识平面图形。

【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这里,教师将学生们喜欢的玩具动物小熊猫带进了课堂,将教师的语言转换成小熊猫的语言,让学生感到十分亲切有趣。再让学生触摸物体的表面,感知其不同,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活动二:感知面是从体得到的。

出示长方体,让学生试试能从长方体上找出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课件动态演示。再让学生从桌面上的物体中找出长方形。生答:从长方体上找到长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长方形。

师启发谈话:我们能从这些物体上找到长方形,那么能从它们上面找到其他的图形吗?请大家4人一组,找找看。让学生自主活动,通过观察、探索、合作、交流,从其他物体上找出其他图形。

结合学生汇报小组活动结果进行课件演示:

①从正方体上分离出正方形,揭示名称。

②从圆柱上分离出圆,揭示名称。

③从三棱柱上分离出三角形,揭示名称。

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明白体、面之间的关系。

一起出示四种图形,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并板书在黑板上的四座房子里。

【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但对体和面的关系理解得还不透彻,因此教师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揭示了体和面的关系。教师同时设计了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合作、交流,进一步体会体和面的关系。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学。教师拓展性的设问,也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空间和时间。】

三、活动三:用体描形。

小熊猫说:小朋友真能干,已经能从不同的物体上找到不同的图形了,那我们能不能自己想办法用桌上的物体来描这些图形呢?小朋友试试看。放手让学生思考探索合作交流,寻找用体描形的方法。

在黑板上展示学生作品,并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物体描出来的,描出的是什么。

师说:小朋友们,这些图形挤在一张纸上一点也不舒服,于是它们找到了四座房子,它们跳呀跳,跳到了我们的黑板上,想请小朋友帮它们分房子。小朋友愿意吗?(小黑板出示各种平面图形的卡片)点名请学生给图形按门牌分房子。

让学生评价结果。

【如何对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强化和巩固呢?教师首先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用物体描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接着,分房子的游戏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更增进了一步。】

四、活动四:实践运用

师(出示课本第36页第一题的图)说:图形在房子里美美地睡了一觉。第二天,它们来到花园捉迷藏。小朋友找找这里有我们认识的哪些图形。学生自由发言。

你们看这些图形都穿着白色的衣服,小朋友愿不愿意给它们穿上它们喜欢的衣服。请学生给课本第36页第一题的图形涂色。

让学生找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平面图形,想起来的就站起来说。

【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课标精神的体现。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供一些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题目,对知识进行强化巩固;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寻找身边图形的活动,使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

五、活动五:图形拼组。

小熊猫:小朋友玩得真不错,你们还能设计出新的玩法吗?生1:用图形拼各种物体。生2:用图形画各种物体

放手让学生分小组用图形进行拼组:可以用各种图形画,也可以用现有图形拼组,由学生自由选择。

有的学生拼出了一辆坦克;有的画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有房子、有花草、有小鸡,烟囱还冒着烟;有的拼出了挺奇怪的汽车,好长好长的车厢,他说,我要在这儿安我的家,我住这,小猫住这,等等,我们想到哪儿,马上就可以出发

拼好后,学生们离开座位互相参观学习。有的学生看见了别人的作品,很快就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修改自己的作品。可见学生的互相学习是多么的有效。在学生广泛参观的基础上,进行评价。

让学生各自说说自己用什么图形拼成了什么东西。

展示部分优秀作品,并说说用了什么图形拼成了什么物体。

【学生的教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在设计上采用了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并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活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创造欲望得到满足。在学生的作品中,我们能充分感受到学生那极其丰富的想像和不受拘束的创造。而这,无不得益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教学开放式的组织。教师让学生离开座位参观,给学生的互相学习提供了机会;再通过对作品的展示和评价,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六、活动延伸

小熊猫:我们今天认识了哪些新朋友?一起说说。想想和这些新朋友还有什么新玩法,想到的小朋友别忘了告诉我。小朋友再见!生:小熊猫再见。

【简单的课后练习,为学生提了了具有挑战性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评析

这是一节充满童趣的数学课。教师采用游戏活动的方式将教学内容进行组织,提供给学生愉快的学习环境,体现了课标提出的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大量的实际操作活动、小组活动,体现了课标提出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本节课教师还注重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比如:指导学生在课前收集各种形状的物体;在生活中寻找各种图形,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此外,教师也十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开放性地寻找图形活动和拼组图形的活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关于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一)初步了解学生数数的能力和认数情况。

(二)使学生初步了解分类的含义,初步掌握分类的方法。

(三)对学生进行爱学习、爱学校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了解学生数数的能力,初步掌握分类的方法。

难点:

学会分类方法。

课前准备

(一)教具:三幅教学图及1~10数字卡片。

(二)学具:10根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师谈话

同学们,我们今天开始上数学课。我们在数学课上会学到好多好多知识,比如:认识数字、认识图形、会计算等等。现在请同学们看一幅图。

(二)学习新课

1.初步建立方位概念。

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都有什么?

图的上面是什么?下面是什么?左边是什么?

右边是什么?中间是什么?

数一数:图的上面有几架飞机?下面有几辆汽车?图的左边有几个萝卜?右边有几棵白菜?中间有几只灯笼?

小结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不但能认真看图,还能分清上、下、左、右。今后我们看图、看书、做事都用得上这些知识。

下面请同学们做认识新朋友的游戏:说一说:你座位四周的同学都是谁?(要说清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是谁)

2.学习数数:

出示学校新学年开学图。

师说:这幅图画的是开学了,同学们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开始新的学习生活。大家仔细看看图上都画了些什么。

(1)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数数:

图上有几位老师?几个同学?(一组一组地数)一共有几个人?

图上面有几朵向日葵?几棵树?几只小鸟?(从左往右数)

(2)数周围的实物:

数一数你们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数一数教室里有几盏灯?几扇门?几扇窗户?

数一数自己的铅笔盒里有几支铅笔?衣服上有几个扣子?

3.学习分类。

(1)看书上图提问:

图上画的是什么?(铅笔和球)

为什么大球小球圈在一起?(大球小球都是球)

师说:大球小球都是球,是同类物品,所以圈在一起。铅笔是写字用的,和球不是同类物品,所以不和球圈在一起。

(2)出示图片:

请你们分一分,哪些是同类物品,学生回答后,教师圈上圈。

(3)学生看书上图:

师问:图上都画了些什么?(书包、小鸡、母鸡、公鸡和气球)

可以把哪些东西圈在一起?(可以把小鸡、母鸡、公鸡圈在一起)为什么?

师说:你们说得对!小鸡、母鸡、公鸡都是鸡,所以把它们圈在一起。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圈一圈。

4.了解学生认数的情况。

(1)看图回答问题:

师问:每个圈里画的是什么?有多少?它旁边的数是几?

(2)指名几名学生分别数出1~10实物的个数。

(3)教师带领学生打乱1~10各数的顺序数数。

(三)巩固反馈

(1)看数摆小棒:

教师出示卡片,学生摆出5根小棒。

教师出示卡片,学生摆出7根小棒。

(2)做拍手游戏:

教师出示卡片,同学们拍手表示。

教师出示卡片,,同学们拍手表示。

(3)做练习一第1题,把同类的圈起来。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数10以内的数。学会了把物品进行分类。这是为我们以后学习数学的一节准备课。(板书课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是新生入学后的第一节数学课。在这节课里要体现以下几点:

一、使学生初步了解学习数学的目的。通过看图、数数、游戏、动手摆实物来激发学习兴趣。

二、在这节课的开头设计了分清方位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会使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语,逐步分清方位。

三、在练习数数上,除了数课本上的图片还设计了数周围的实物。目的是不仅了解学生是否能抽象的数数。还要了解每个学生能否正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

四、在学习分类这个环节,不但要求学生能把同类的圈起来。而且还要求说出为什么这样圈。从而体现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关于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P17-18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比较活动,体验多少的比较方法。

2、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读法和作用,并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建立符号感。

3、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用“〉”、“〈”表示比较的结果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动物头像学具、﹤、﹥和1—5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发现问题

1、课件演示:动物乐园场景

师:今天,动物乐园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小动物们都到动物乐园帮忙,热闹极了。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动物?它们各有几只?

2、汇报交流。

学生:4只小鹿,5只小白兔,4只小熊,3匹马、3只猴子,2只小鸟。

3、动手操作。

(1)师:谁愿意用动物头像来表示你观察到的动物?请用学具(动物头像)表示出来。

(2)学生摆完,设疑激趣:来了这么多的动物,到底哪一种动物比较多,老师很想知道,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来比一比看。

①小组讨论:可以把谁和谁作比较?怎么比?比的结果是什么?

A、独立思考

B、小组交流

C、全班交流

②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和同样多;比多;比少。

(教学设想: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后,让学生自己在心里数一数,在班级汇报时说一说,在自己的桌面上摆一摆,引导孩子动脑、动口、动手全方位地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认识等号。(研究第一种情况)

(1)学生汇报:我把熊和鹿做比较。

师:那么这两种动物,谁多?谁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A:我用数的方法来比较。鹿有4只,熊有4只,所以鹿和熊一样多。

学生B:我用摆的方法进行比较,熊摆了4只,鹿也摆了4只,所以熊和鹿一样多。……

(教学设想: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方式。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围绕“谁和谁比?谁多?谁少?你怎么知道?”进行讨论,给学生思考、探索与表达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同时教师以儿童化的语言,以商量的语气、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们共同学习,能激发孩子更高的学习热情,使孩子们敢说、敢想、敢做、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参与课堂学习。)

(2)展示学生各种不同的摆法,比出好的,将学生引导到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课件出示)

(教学设想: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但算法多样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而是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地渗透、培植,只有在学生想法多样化、摆法多样化、说法多样化……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出现算法的多样化。)

(3)、认识“=”

熊有4只,鹿也有4只,我们就说熊和鹿的只数同样多,4和4同样多,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等号”)课件出示4=4读作:4等于4

等号

(教学设想:现在的孩子,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已经不同程度地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所以在认识同样多和“=”的过程中,应突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只要是学生能说的让他们自己说,能做的让他们自己做,能教的就让他们自己来当小老师,教自己的小伙伴。)

(4)找找动物乐园里还有谁和谁同样多,几等于几?(马和猴子同样多,3=3)

(5)举例:除了3=3,4=4以外,你还能举出别的例子来吗?根据汇报,师板书。(1=1,5=5……)看黑板上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等号两边的数一样)“两边相同用等号”

2、认识“>”、“

(1)认识“>”。

①汇报。学生A:我是把猴子和兔比,兔子有5只,猴子有3只,所以兔子比猴子多。

学生B:我是摆一摆知道的,兔子摆5只,猴子摆3只,多出了2只,所以兔子比猴子多。(课件出示一一对应的摆法)……

②引出大于号。

师:5比3多,在5和3的中间要用一个什么符号表示?等号行吗?“我们把这个等号变一变,”课件动画演示等号变大于号:把等号左边的口张大点,右边的口变小点,就成了大于号。(让学生体会到符号之间的联系)

③这个式子5>3怎么读?(5大于3)。用手势帮助我们记住大于号,课件演示:把右手食指和大拇指撑开,形成一个大于号,“大口朝左大于号”。

(2)认识小于号。师:5比3多,用“>”表示,那么3比5少,应用什么符号表示?课件动画演示:把大于号转个180度就是小于号。

三、练习与拓展。

(1)练习使用“<”“>”

师:其他的动物比较的结果怎样?小朋友们能不能自己完成?请同桌交流:说一说几大于几?几小于几?课件逐一出示

(2)引导发现: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

观察这些算式,用大于号和小于号时你发现了什么?(有的孩子说:口子大的朝大数;有的孩子说:开口朝左的是大于号、开口朝右的是小于号;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编顺口溜:“大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大口朝左大于号,大口朝右小于号,两边相同用等号”。)

(教学设想:记住“>”、“”、“

(3)揭题:我们今天认识了“>”、“

(4)课件出示书P18“做一做”第1题。

1.左图:两边各有几只灯笼,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2.右图:两边各有几只猴子,谁多谁少,几小于几?

学生独立填写,教师巡视,再讲评。

(5)游戏:排排队。请5位学生上来当数字娃娃1、2、3、4、5,小朋友们,你们能给它们排排队吗?

①按大小排队。(学生可以用数字卡片自己摆摆看,再交流)

②谁?谁最小?你能选出其中两个数比大小吗?(每个学生用“﹤”“﹥”摆摆看,看谁想的多?再上台汇报。)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刚才我们学习了比大小,下课后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或者回家看一看哪些东西和哪些东西可以比的?谁和谁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几等于几?”

(教学设想:整堂课的教学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一个问题情景,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从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关于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4】

海底世界数数

一、快乐的校园10以内数的认识

二、妈妈的小帮手分类和比较

实践活动找找周围的数

三、走进花果山10以内数的加减法

数学广场找规律

四、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

五、海鸥回来了11~20各数的认识

六、有趣的游戏图形与位置

七、小小运动会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数学广场简单组合问题

八、我换牙了统计

实践活动大蒜有几瓣

九、雪山乐园总复习

本册教材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选取学生熟悉的、新颖的、感兴趣的内容为素材,目的是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家庭、认识学校、认识社会、了解自然。使学生能观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会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

l学情分析

全班有40名学生,基础较差生7~10人,总体水平一般。纪律性较差,上课不会听讲。看情境图提问题及语言表达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针对这些情况,本人打算在本学期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能力。在平日教学中对学生严格要求,抓好常规训练,使全班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争取更大的进步。

l本学期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熟练地认读、写20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形成数的概念;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在比较数的大小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和对应思想。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形成估算意识。

3.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4.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5.通过简单的统计活动,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并从中知道简单统计的结果,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的方法,形成初步的统计观念。

6.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用2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探索、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了解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

7.在与同伴交流认数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合作意识。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和兴趣,初步喜欢学习数学,养成观察并提出问题的习惯。

8.在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关于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习惯。通过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使学生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人,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现在我们来玩一玩,好不好?

师一边拍手一边有节奏地说:小朋友,我问你,9和几凑满十?

学生:邵老师,告诉你,9和1凑满十

[评析: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为新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口令游戏不但复习了10的组成,也为学生探索8、7加几的算法提供了依据。]

二、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小号图。

(1)提问:这是一幅小号图,谁能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怎样列式?

[评析:让学生先说一说图意,再提出问题,旨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提问:8+7等于几?你能从图上看出来吗?在小组里说一说。

(3)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交流,可能会有下面的想法:

①一个一个数出来的。

②左边8个加2个是10个,10个加5个是15。

③右边7个加3个是10个,10个加5个是15个。

④两个盒子一共20格,现在空掉5格,就是15个。

⑤8+7=8+2+5=15。

⑥8+7=7+3+5=15。

学生在交流第②、③种方法时电脑动画演示小号移动的过程。

[评析:教师充分利用主题图的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8+7的计算策略。以上不同的算法反映了学生的三种认知水平:第①种算法表现出动作把握倾向,认知水平有待提高;第②③④种算法表现出图形把握倾向,这些学生对图形有较强的观察力和想像力;第⑤⑥种算法表现出符号把握倾向,这些学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认知水平较高。]

2、教学小棒图。

(1)小朋友想出了很多办法计算8+7=15,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小青椒和小蘑菇是怎样想的?

小青椒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的,请你们在小组里说一说,它是怎样想的?指名说一说。

动画演示,学生填出方框里的数。

(2)小蘑菇的想法和小青椒有点不一样,请你们在小组里说一说它又是怎样想的?指名交流。

[评析:设置一个帮助小青椒和小蘑菇的情境,让学生填出方框里的数,有利于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美德,同时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3)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小结:这两种方法都是凑十法。

3、(1)教学想想做做第1题。

请小朋友先用学具摆一摆,再计算。学生完成后交流。

(2)(电脑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下面我们来做个圈十游戏。先圈出10个,再计算。

(3)教学想一想。提问:不看图、不摆小棒,你们会这样想吗?请你在书上填一填。

提问:计算8+9还可以想哪些有联系的算式?

谁来说一说。学生可能想到:

①因为9+8=17,所以8+9=17。

②因为9+9=18,所以8+9=17。

③因为8+10=18,所以8+9=17。

④因为17—9=8,所以8+9=17。

[评析:让不同的学生表现不同的思维过程,使他们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同时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

(4)小结:我们计算8+9的时候可以想以前学过的算式,这个办法真不错。(电脑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你能很快算出这些题的得数吗?

学生口答。

[评析:通过题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较小数加较大数,可以利用学过的算式直接算出得数,同时体会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

三、寻找规律,巩固新知

1、电脑出示8加几的题目,学生口答,引导学生发现,只要把加上的数分成2和几,就知道得数是十几。小结:发现了这个规律,就会算得又对又快。

[评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让他们去观察、比较,从而发现8加几得数的规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思考的习惯。]

2、电脑出示7加儿的题目。提问:那么7加几有这样的规律吗?谁能很快算出这些题目的得数?

3、组织口算比赛男女生各派一名代表,其余打手势。

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提问:光会计算还不够,我们还得学会开动脑筋,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们看,面包房里有3袋面包,第一袋装了9个,第二袋装了8个,第三袋装了6个。幼儿园王阿姨要为班上15个小朋友准备点心,你觉得买哪两盒比较合适?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

小结: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且,只要肯动脑筋,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止一种。

[评析:教师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需要在具体的情境中,作出分析、估计和判断。问题解决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发展了求异思维,培养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总评:本课的教学,没有严谨的计算方法的讲解和反复的、规范化的算理语言的训练。教师允许学生用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形式思考,探索计算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学生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生动的和个性化的过程。

关于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6】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篇1

一 教学内容分析

《跳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34-35页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8”和“9”的加减法,同时,结合学生一些日常的活动,将解决问题的思想也渗透在计算的学习中。教材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加减法计算的需要,从而产生学习加减法计算的动机和兴趣。

二 学生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0-10并掌握了7以内的加减法,已具备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这个班的学生大部分上过学前班,数的组成也基本上知道;大部分的学生会看图说算式。所以这节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提出相关的减法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交流加减法算式,体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三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正确计算“8”和“9”的加减法。

(2)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列出不同的算式。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境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经历看到一幅图写出四个不同算式的过程,体验和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逐步养成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过程

活动一:说一说

上体育课了,有很多小朋友在一起跳绳。(课件出示)

1、同学们从图中可以发现什么数学信息?说说看。

4个男生和4个女生;1个戴帽子的、7个没戴的;3个穿裙子的、5个穿裤子的……。

然后完成有关算式: □+□=□

2.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图,你还能说出哪些加减法算式?(同桌合作,边说边写,教师巡视指导)

3.师生共同整理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看、说、写,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且有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活动二:画一画

(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初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意识。)

1.老师知道小朋友们都喜欢画画。今天,我们就和小象一起当一名小画家。请小朋友拿出准备好的学具(“小画家”卡),先看小象怎样涂方格,并帮它把算式填完整;再想还可以有哪几种不同的涂法和算式,请完成在卡片上。

2.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参与交流,并及时作出评价)

3.小结:

小朋友们真是又聪明又能干,不但方格涂得漂亮,而且列出了很多不同的加减法算式。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再展示一下自己的本领吗?好,现在我们一起来做课本35页的练一练。(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自己先涂方格,再列算式,然后小组再交流。不仅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还要学会交流,学会合作。】

活动三:练一练

(通过练一练,进一步巩固新知。)

1.说一说,填一填。(1题是开放型习题,只要学生的解释、想象合理,就应给予鼓励)

2.算一算(综合练习)

3.数学游戏:找朋友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找朋友的游戏情境中,轻松的练习并巩固了9的分解与组成。】]

活动四:试一试(34页的内容)

(通过“试一试”这一学习活动,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1.刚才小朋友表现得很棒。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看谁最聪明,大家愿意吗?

2.师出示卡片,指名口答。

如8+□=□或□-4=5(教师可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通过试一试,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初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活动五:数学故事

课件出示第35页八戒吃瓜图

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看图编故事。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总结:

这节课,小朋友们都表现得很好。回家后,把你今天所学的本领告诉爸爸、妈妈好吗?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篇2

教学内容:

实验教材第一册16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掷双色片,学习用“|”和数字来表示所统计的红蓝双色片数目。

2. 用红蓝双色片摆出5以内数的各种分拆,从无序到有序,并能用方法进行记忆,培养学生合作、观察、归纳、整理及有序思考的能力。

3. 对投掷结果的可能性进行猜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

用红蓝双色片摆出5以内数的各种分拆,从无序到有序,并能用方法进行记忆,培养学生合作、观察、归纳、整理及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学难点:

可能性的猜测。

教学准备:

红蓝水笔各1支,同桌一个一次性杯子,10个双色片。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学会表达

1. 明确要求

今天我们一起做个游戏“掷双色片”(板书课题)先了解一下游戏的规则:你们的桌上有一些圆片,圆片的一面是红色的,另一面是蓝色的,当你们看到红色的圆片就用红笔记录圆片的个数,当你们看到蓝色的圆片就用蓝笔记录圆片的个数,明白要求了吗?

2. 学习记录

(1)教师在黑板上逐一出示图片,学生记录(边记录边反馈)

小结:我们可以用“|”也可以用数字来记录,当哪一种颜色的圆片没有时,我们用0来记录。

(2)这些题是什么意思呢?(书16页题1)

学生讨论、交流。

(3)学生练习并反馈

想不想自己掷、自己记?同桌一人掷一人记,圆片任意拿,每人两次。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二、动手动脑,发现新知

活动一:分组活动,感受新知

1. 同桌合作,一人掷一人记(第1、2组掷3个圆片,第3、4组掷4个圆片)

2. 学生汇报各种情况,教师板书于可移动的卡片上。

3. 观察并整理

这么多的情况老师一下子记不住,你们有没有好办法?

学生整理汇报,教师移动卡片。

4. 你们能把这些全都记住吗?你是怎么记的?

学生交流方法

(1)左边一列的数字越来越小,右边的一列数字越来越大。

(2)两个好朋友一块记,如:1和3、3和1都组成4。

5. 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一记。

6. 对口令:拍拍手,我出3,你出几?(师生、生生)

活动二:独立尝试,整理记录

1. 如果有2个或5个双色片,会有哪些不同的投掷情况呢?你能有规律的记录下来吗?学生独立解决。

2. 反馈板书。

3. 小结。

4. 对口令。

活动三:深入探究,有序思考

1. 小丁丁在掷7个圆片时,总会遗漏几种,于是他想出了一个不重复、不遗漏的好办法,你们看:(出示8行同色的双色片,师翻转第二行的第一个圆片;翻转第三行的第二个圆片),接下来他会怎样翻呢?

2. 学生上台翻转圆片。

他翻得对吗?有什么秘密?

3. 请你们为小丁丁记录刚才的结果。

4. 如果没有图,你能记住吗?学生尝试记忆。

三、回顾总结,提出要求

1.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 想知道10个双色片的投掷情况吗?回家后试一试,并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一记。

四、故事激疑,猜测验证

1. 听故事,想原因

从前有个穷人,他只有10枚硬币,财主十分看不起他。穷人说:“我出10枚硬币,你也出10枚硬币,你掷3次,落地后如果硬币的正反面相同,那我的硬币就送给你,否则你的硬币就送给我”财主答应了,可他试了一次又一次,最后输了很多钱,而穷人却得到了很多钱。小朋友,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2. 探索原因

小组4人,共20个双色片,每人掷1次,并记录结果。

师生统计各种结果出现的次数。

3. 观察,比较:哪些掷的结果经常出现,哪些掷的结果很少出现?

得出结论:同一色的情况较少出现,中间几种情况出现的较多。

师小结:全部是红色的和全部是蓝色的结果很少出现,所以那个财主总是输。其实这里面还有更深奥的秘密,希望你们长大后能揭开这个秘密。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通过人人参与口算方法的指导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推理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通过分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班来了同学们非常熟悉的朋友,你们想知道是谁吗?(挂图出示喜羊羊和灰太狼)他们想和同学们比一比,看谁聪明。有信心战胜喜羊羊和灰太狼吗?

2、那同学们可要做好准备,看看它们出了哪些什么的问题:

我们先来看第一关:小小神算手。

同学们真的很聪明哦,闯过了喜羊羊的第一关。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关:小小玩具店。

五一期间,喜羊羊的玩具店开张了,懒羊羊也来到了玩具店,想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出示玩具)可是懒羊羊在买玩具时却遇到了问题。(出示喜羊羊说的话,生自由读一读)你们能不能帮助他?那么该怎样列式呢?(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算式)

二、合作探讨,解决问题

1、这道题你会算吗?应该怎样算呢?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给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大家可以用小棒摆一摆。(学生分组讨论,师参与讨论)

2、汇报交流算法。

3、同学们真聪明,也非常的有爱心,用自己的学具帮助懒羊羊解决了问题,自己还学会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真不简单。

4、巩固练习:书本练习十第1题

57-3= 99-6= 89-7=

65-4= 48-5= 26-2=

5、美羊羊也遇到了难题,你们还愿意帮助她吗?该怎样列式呢?

(学生说算式师板书算式)

6、这道题怎样计算呢?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7、汇报交流算法。

8、练习:(书本练习十二第2题)

30-10= 50-20= 76-40=

38-10= 57-20= 95-70=

三、加强对比,理解算法

1、小结:刚才大家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懒羊羊遇到的问题,大家比较一下, 35-2=33,35-20=15这两题一样吗?(生:不一样。)它们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都是把35分解成30和5,减一位数从个位上减,减整十数从十位上减。)

2、小结:这就是我们这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板书课题)

3、巩固练习:

四、游戏练习,巩固新知

1、同学们你们真的很聪明,那就请同学们用所学的知识帮助老师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好吗?

前两天,我去逛书店,看到了一本自己非常喜欢的书,价格是26元,可是我只带了10元钱,同学们知道我遇到什么难题了吗?谁能帮我解决这个难题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谢谢你,明天我就再带上16元钱去买这本书。

你们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但战胜了喜羊羊,而且还帮老师解决了问题,真是令人佩服!

2、玩“爬楼梯夺智慧星”的游戏。

教师任选两组学生进行比赛,根据口令同时接力做题,先做完的小组拔智慧星。

(先选出一名学生当主裁判,其余学生当副裁判,然后请参加比赛的两组同学做好准备,按要求进行比赛。最后由主裁判带着大家集体订正,评议)

五、分享收获,感受快乐

这节课你们表现的这么出色,学得又都很认真,肯定有不少收获吧!能把你的收获说给大家听听吗?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口算过程。

2、会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经历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的的探索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仔细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方式: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研讨 教学准备:课件或挂图、小棒、教学图片。

教学过程:

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创设

1、 口头完成教师出示的有关数的组成习题。

2、学生动手操作摆小棒 复习: 3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 )……

教师谈话引入,创设情境:蓝灵鼠是我们学习的好伙伴,今天他又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和我们一起摆小棒。大家看他是怎么摆的?课件出示与教材图相似的小棒图(先出示30根小棒,再出示5根小棒)现在,你也像蓝灵鼠那样自己摆小棒。

引导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摆的。 设计学生喜欢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探究与体验

1、仔细观察,说出图意,提问并解答。左边摆了30根小棒,右边摆了5根小棒,一共摆了多少根小棒?列式是30+5=35

2、学生按教师要求和同桌举例认识加数、加数、和。

3、学生按图进行操作、交流、表达,然后汇报交流。

4、举例认识被减数、减数、差。

教师提问:根据你的操作,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解答?先组内说,再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汇报追问怎样算出的,并板书:30+5=35

教师讲解加数、加数、和。让学生重复这些内容,举例说说。

回到情景图,教师边演示边提问,还剩多少根?怎样列式计算?你是怎样想的?交给学生讨论 。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算理。

讲解被减数、减数、差。方法同上。 教师放手学生自学,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操作、讨论、汇报。在相信学生能力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情感。

实践与应用

学生按要求完成练习。

自主小天地:学生把自己编的题写在书上

完成练一练的1、2、3题(可采用多种形式练习)第2题,要求学生看图说题意,并列式计算。

第4题 对口练习:可采用教师和一名学生先做示范(可加、可减)再让同桌进行练习。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练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永远保持旺盛的精力来参与学习活动。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篇5

教学内容: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比较熟练的进行口算。并了解加、减发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在根据数的组成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展思维能力和口算能力。

3、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的事物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2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 ),8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 )。95里面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81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1、出示32页情景图。

2、提问: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回答:梳理问题

(1)一共有多少个桃?

(2)一共有34个桃,去掉框里的30个,还剩多少个桃?

3、怎样列式?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30+4 = 34-30=

提问:30+4等于多少呢?你是怎样想的?34-30呢?

(1)先想一想。

(2)小组交流。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算法。

(3)指名小组汇报。

结合学生回答小结:根据看图,数出来的;用小棒摆出来的;根据数的组成来思考的。34+4就是把3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34;34-30就是从34里去掉3个十,还剩4个一,是4 。

4、解答“试一试”。

提问:4+30等于多少,你又可以怎样算?

(1)先想一想。

(2)小组交流。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算法。

(3)指名小组汇报。

4个一和3个十和起来是34;因为30+4 =34,所以4 +30=34。

谈话:“34-4”你会算吗?填在书上,并轻声地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指名回答,结合学生回答适当补充。

5、介绍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1)介绍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名子,在每一个算式中每个部分也都有各自的名子。在加法算式30+4 =34中,相加的两个数都叫做加数。两个加数相加的结果叫做和。

(2)介绍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减法算34-30=4,减好前面的数叫做被减数,减号后面的数叫做减数,减法算式中的得数叫做差。

(3)指名说出算式4+30=34,34-4 =30中各部分的名称。

三、巩固练习,深化应用

1、 “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图,让学生说图意。

(2)根据图意,列出四个算式。

(3)说说每道算式表达什么意思。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独立完成,再说说怎样想的?

提问:根据60+3 =63你能想到其他三个算式吗?

3、“想想做做”第3题。

先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想的,集体核对结果。

4、“想想做做”第4题。

根据表中第一行的名称说说左表用什么方法计算,右表用什么方法计算。

5、“想想做做”第5题。

先了解“相邻数”是什么意思,再写数交流。

6、“想想做做”第6、7题。

先说说每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再自己独立完成。

同桌交流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关于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7】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数一数(共1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帮助学生初步认识1-10各数,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积极举手发言,认真倾听同学发言等。3.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爱国主义和环保意识的教育。教学重点:指导观察方法,培养观察兴趣。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按要求观察。(课本2.3两页的主题图)1.看第2页的图,这是一个美丽的乡村小学,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大家来看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呢?谁能告诉大家,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些什么?2.仔细观察这幅图,看看图上到底有哪些东西。汇报的时候要说清楚,个数是1的是什么,个数是2的是什么,个数是10的是什么?3学生独立观察。二.汇报。1.生按1、2、3……的顺序汇报,师板书1、2、3……个数是1的有……红旗、教学大楼、老师、操场、风向标、气温箱、足球个数是2的有……双杠、跳绳、门柱个数是3的有……石凳、帽子个数是4的有……垃圾箱、国旗护栏问:你是怎么知道有4个垃圾箱的?个数是5的有……高楼、个数是6的有……花、大树、个数是7的有……小鸟、个数是8的有……小树个数是9的有……女同学个数是10的有……男同学(允许学生说10以上的。)2.指板书,这些数你能数一数吗?3.能完整的说有1个什么,2个……同桌互相说一说。4.谁上来说给大家听。(要求其余学生认真听,说对了要拍手。)三.讨论。刚才小朋友们都很能干,现在你能找一找,我们教室里有些什么吗?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等一下来汇报。四.汇报。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五.小结:这节课小朋友的表现都很棒,现在你能说一说,你学会了哪些本领吗?今天我们数了美丽的乡村小学里的人呀、花呀、树呀、鸽子呀等好多东西,还数了教室里的`门和窗等等东西,放学后,你们还可以数数在家里或其他地方看到的东西。板书设计;数一数12345678910教后录:这是一年级学生入学学习的第一课。为了使学生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一上课,运用了轻松的谈话方式唤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上下来之后感觉基本学生对这一知识都掌握得较好,更重要的是通过让学生大量的说1——10在身边的发现,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更浓了。第二单元:比一比(共3课时)第一课时:同样多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页内容及“做一做”,练习一的1~4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2.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知道“同样多”的含义,知道多、少的含义。教学难点: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实物投影仪,小兔头、小猪头、砖头、木头图片。学具准备:铅笔.橡皮.梨片.苹果图.三角形.圆片.花朵片各若干。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听故事,提问题故事:三只小猪长大了,要离开爸爸、妈妈自己生活了。他们各自盖了一间小房子。大哥盖了一间草房子,二哥盖了一间木头房子,小弟盖了一间砖头房子。房子盖好了,他们高高兴兴搬进了自己的小屋。可是有一天,来了一只又饿又渴的大灰狼,他先来到大哥的房子前,使劲一吹,大哥的草房子给吹倒了,大哥逃到了二哥家里。可大灰狼又使劲一吹,结果二哥的木头房子也给吹垮了。没办法,哥俩赶紧逃到小弟家里。这次不管大灰狼怎么吹,砖头房子一动也不动。后来,三只小猪一起动脑筋赶走了那只坏透了的大灰狼。三兄弟都竖起大拇指说:“还是砖头房子最坚固。”这一天,天气可好了,河里的小鱼高兴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咦!为什么那边的草地上那么热闹!小鱼“哗啦”跳出水面一瞧,哦,原来三只热心的小猪在帮他们的邻居小兔盖最坚固的新房子呢!他们你搬木头我搬砖,干得可欢呢!小房子很快就盖好啦!那边的石桌上放着许多好吃的,肯定是热情好客的小兔招待小猪的。(一)、教学“同样多”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三个猪兄弟》。教师放录音《三个猪兄弟》,请学生听后回答(一边看书一边回答):1、三个猪兄弟为什么要帮小兔盖房子?渗透德育:教育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好客。2、图上有几只小兔?每个小兔搬多少砖?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兔头图片、砖头图片。3、一只小兔搬一块砖,有没有多余的砖头?有没有多余的小兔?一只小兔对着一块砖,没有多余的小兔,也没有多余的砖头。我们就说:小兔和砖头同样多。(板书:和同样多。)学生模仿说一遍。不要求学生和老师说得一模一样,只要能完整说明意思即可。4、图上还有哪些物体同样多呢?(随意比较)(二)、操作(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第1题)1、师引导学生摆“同样多”。教师摆六块橡皮后,要求学生把铅笔和橡皮摆得同样多。指1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摆,其他学生在课桌上摆。最后学生看自己摆的和投影仪上摆的是否一样。2、全班学生独立摆“同样多”。在梨片(5个)下面摆苹果片,摆的梨片要和苹果片同样多。摆好后回答:梨片有几个?一个苹果片对着一个梨片……,有没有多余的?梨片和苹果片怎样呢?(三)、教学“多些、少些”1、图上有几只小猪?一共有几根木头?(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猪头图片、木头图片。)2、一个小猪头对着一根木头比,最后有没有多余的小猪头?有没有多余的木头?是小猪头多还是木头多?谁多谁少?学生交流后请小组长代表回答。教师板书:多、少。教师说明:木头多、小猪头少,我们还可以说木头比小猪头多,小猪头比木头少。学生模仿说出谁多谁少,谁比谁多,谁比谁少。3、图上还可以比什么?(随意比较)(四)、操作(“做一做”第2题)全班同学动手操作,1名同学到投影仪上操作。1.第1行摆5个△,在△下面摆○,△要比○多1个。第2行摆几个○?2.第1行摆4朵红花,摆的黄花比红花少1朵,第2行摆几朵黄花?二、运用新知1、第1题:左图是猴子多,右图是骨头多。(避免学生产生思维定势)2、第2题:学生观察,看到公鸡和鸭子虽然摆的一样长,但疏密不同,进而判断摆的密的鸭子的只数多些,而公鸡只数少些。3、第3题:学生在观察到第一排蛋糕同样多的基础上,只需比较两盒中的第二排。第二排多的就多些,反之,就少些。4、第4题;此题是在同一排中比较多少,当第5次循环出现珠子时,只出现了一个黄色珠子,所以黄珠多而红珠少。介绍你的方法。三、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比一比”,知道在比较时,一定要一个对着一个比,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板书设计:和同样多多少第二课时:长、短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页,做一做及练习一5、6题。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学生通过操作学会一般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爱护学具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难点:掌握多种比较方法,会间接比几个物体的长短。学具准备:十二袋不同的物品。两支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铅笔。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感知物体有长、有短1引导观察谈话: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2交流、汇报(1)问:你发现了什么?(2)小组交流(3)学生汇报。学生可能说出:三支铅笔,一支是红色,一支是白色,一支是绿色;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有扣儿,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蓝色等。(设计说明通过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板书:长chang、短duan二、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1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3小组汇报。学生可能说出:(1)看出来的。(2)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3)两头儿都不对齐。如图:从而比出物体的长、短。……(观察、比较的方法不同,会得出不同结论,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比物体长短的方法,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一端对齐。5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短的认识,培养学生言语表达能力。)三、反馈练习1教师谈话:现在,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的游戏,你们可以自由结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2学生活动。学生会比学具、跳绳、胳膊、手、脚等。(学生结组活动,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比长短,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四、巩固练习1投影出示练习

关于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8】

《认识钟表》: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钟面和电子表面,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正确地读、写整时时刻。

2、经历操作、讨论、交流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合作精神,发展数感。

3、建立时间观念,学会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具、学具:教学课件、钟表和钟表模型

教学流程

本课我主要由五个教学环节来完成

一、激趣导入。

1、创设情境。

(1)猜谜: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声哒哒似战鼓,提醒人们争朝夕。(创设情景,有效的课堂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根据出主题图设题提问。

提问:你能说出你自己的作息时间吗?你怎么知道的呢?(看挂钟或电子表。)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电子表面。

(1)观察钟面和电子表面:学生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观察的对象,可以观察钟面,也可以观察电子表面,互相讨论、交流意见,教师参与共同研究。

(2)学生交流、反馈(得出以下几种答案)。

钟面:①有1~12个数字(点击闪烁)。②有2根指针,长针和短针。(身体又细又长的叫分针;身体又粗又短的叫时针。)

电子表:①由数字表示时间。②中间有2个点会闪烁。

(开放式的课堂,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学生自主、有效的获取知识,学生掌握知识也就更加扎实。)

2、认识整时。

(1)课件依次出现“我的一天的生活”。

观察画面,说一说我接下来的一天是怎样安排的?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观察、交流。

学生互相评价,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描述任何事物时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学生的评价客观、真实。培养学生的自主评价能力。)

(2)认识钟面上整时刻。

①观察钟面,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充分交流

③引导学生小结:我们在看钟面时不仅要看时针,

还要看分针,如果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④反馈练习。出示模型钟:说说这是几时?你是怎样想的?

(设计此环节引导学生思考、观察、探究中发现知识。)

(3)认识电子表的整时刻。

1、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可以自行完成,也可以小组讨论完成。

2、教师:说一说你是怎样认识电子表上的时刻的?

3、引导学生小结:在电子表上,如果点的后面是2个0,前面的数字是几就是几时。

4、反馈练习。

出示模型钟:这个时刻用电子表的方式来表示,该怎样写呢?

(强调:电子表表示的整时刻时,点的后面是2个0。)

5、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用两种方法来表示整时刻。一种是文字表示,一种是电子表的形式。(小结加深学生对时间两种表现形式的理解)

三、知识延伸。

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起床的时间是6时,看动画片的时间也是6时呢?(得出一天有早晨、上午、下午和晚上,初步感知时针每天转2圈。)

2、练习十六第3题。

(1)提问:

①钟面上现在是几时?

②再过1小时是几时呢?

(2)反馈(教师演示课件):分针转一圈,时针走一格。(4时)

(3)学生独立认识其余钟面时间。

3、实践活动:小组合作设计一份合理的作息时间安排表。

(这个实践活动体现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之一的关注发展和关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情感体验。

你能说出妈妈一天的作息时间吗?她的作息时间和我们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会这样呢?(体现有效教学的特征,关注“全人”发展。)

五、小结。

师:学习了这节课后你有什么收获?懂得了什么道理?希望通过这节课大家不仅能认识钟表,还要懂得珍惜时间,和时间一起赛跑!应用较少的时间做更多的事情。

(渗透有效教学的内涵,节时高效。相机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课后总结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作为一名刚刚踏上数学教学之路的我来说,整堂课的设计和实施免不了会有许多不足。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师能够给我批评指正,我虚心接受,并将努力改善。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关于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9】

一、创设情境,直接导入

师:小朋友,今天小明没有带小棒,老师准备借一把小棒给他,你们猜猜大约有多少呢?

生猜

师:猜得真多,到底谁猜对了?怎么办呢?

生数(师展示)

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探索过程

1、探索

(1)摆

师:小朋友,你们带来了多少根小棒?不说出答案,试着摆一摆,怎样就能让别人一眼看出你有多少根?

生摆。

(2)说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摆法跟大家说一说?其他小朋友认真听一听!

生说。

师:还有与他不同的摆法吗?(师根据学生的说,作好展示)

师:小朋友真不错,想了这么多摆法,咱们来评一评,谁的摆法最好?为什么?

生评。(奖励)

哪些小朋友的摆法跟他一样?请举起你的小手。哇,这么多聪明的小朋友!

(3)学

师:想知道小明是怎么摆的吗?咱们一起去看看!谁说说他是怎么做的?你认为他这种做法好吗?为什么?你们也能像他这样做吗?与好朋友合作绑一绑!

(师顺手拿一捆)问:你们绑的这一捆就是1个几?这个十里有几个一?

2、读数

(1)看,小明摆的是多少?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现在你知道11是怎么合成的吗?

关于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利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学习过程中,体验“面在体上”实现对平面图形的进一步认识,发展形象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发展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建立空间观念。

4、通过设计拼组图形的动手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对图形产生好奇心,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

使学生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学生用:四种立体图形、四种平面图形、剪刀、纸。

教师用:四种平面图形、课件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感知“面在体上”

1、导入新课。

(出示由各种平面图形拼成的小汽车。)

师:小朋友,你知道这辆漂亮的小汽车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吗?请你来认一认、指一指。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教师将学生回答后的图形贴在黑板上。

师:今天我们就是要来认识这四个图形。

据了解,虽然没有正式的学习过平面图形,但是学生们在生活中都已经认识了这四个平面图形。因此在设计时,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并考虑到他们现有的起点,出示了一辆由各种平面图形拼成的汽车,让学生找出自己认识的图形。引入新课。

2、感知“面在体上”。

A、分给每组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

师:小朋友,现在这四个图形就藏在你们桌上的那些物体里,请你把它们都找出来好不好?并说给你组里的小朋友听一听,你从哪里找到了这些图形?

各组合作操作。

小组汇报。

从长方体上找到上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圆柱上找到了圆;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

课件演示──面从体上分离的过程。

教师小结。

课件演示。

师:从长方体上找到上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圆柱上找到了圆;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

这一过程的设计主要是考虑到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平面图形”这一抽象的概念,对他们而言在理解上有很大的难度。因此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充分感知到今天学习的图形原来是从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中来的,是立体图形中的一个面。

B、师:老师想把这四个图形从这些立体中搬下来放在纸上,你能帮我想想办法吗?

(生:沿着表面的边缘描出图形。)

师:那就请你们画一画,四人小组中,一人画一个图形。画完后,请你把它剪下来。

学生动手操作。

师:那你说这四个你刚剪下的图形和我们以前学习的立体图形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生:立体图形不只一个面,这些图形只是一个面;立体图形能站立,平面图形不能站立。)

这一过程的设计是在前一环节“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面从体上来”并且在想办法搬的思考过程中,在画的过程中,让学生具体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不同之处。

教师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图形只是一个薄薄的面,像这样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平面图形。(板书:平面图形)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数学”不如“做数学”。学生对动手操作都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和参与意识,以上设计的操作情境,是为了使学生的思维发端于动作,以动诱思,以思促动,帮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面在体上”。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但对体和面的关系理解得还不透彻,因此我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更好的揭示了体和面的关系,帮助这一环节的教学。

(二)动手操作,认识平面图形

1、认识长方形。

师:我们先来认识长方形,请你从学具袋中找出长方形。请你看一看、数一数、折一折,组内讨论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

(生:有四条边,四个角,对边相等,其中两条边较长,两条边较短。学生的说明可能不完整,老师进行引导。)

课件演示长方形的这些特征,老师进行小结。

这一过程通过看数、折、看等活动,让学生自已发现长方形的特征。

老师改就手中长方形的位置,请小朋友认一认还是不是了,得出,无论怎么放都是长方形。

让学生认识各种位置上的长方形,让学生感知具有以上特征的就是长方形。

师: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吗?(学生说)

看生活中的长方形,课件演示。

让学生感知图形就在身边,从生活中来。

请你用6根小棒搭一个长方形。

学生展示。

进一步帮助学生感知长方形的特征。会用6根小棒搭长方形的学生一定已经掌握了长方形的基本特征。

2、认识正方形。

出示正方形,请学生从学具袋中找出正方形。

师:请你用刚才的方法试一试,然后说一说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生:有四条边,四个角,四条边都相等。学生的说明可能不完整,老师进行引导。)

课件演示正方形的这些特征,老师进行小结。

老师改就手中正方形的位置,请小朋友认一认还是不是正方形,得出无论怎么放都是正方形。

师: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吗?(学生说)

看生活中的`正方形,课件演示。

请你随意用几根小棒搭一个正方形。

3、认识三角形。

出示三角形,请学生从学具袋中找出三角形。

师:请你仔细观察,然后说一说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生:有三条边,三个角,学生的说明可能不完整,老师进行引导。)

课件演示正方形的这些特征,老师进行小结。

老师改变手中三角形的位置,请小朋友认一认还是不是三角形,得出无论怎么放都是三角形。

师: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吗?(学生说)

看生活中的三角形,课件演示。

4、认识圆形。

出示圆形,请学生从学具袋中找出圆形。

师: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圆形的吗?(学生说)

看生活中的圆形,课件演示。

出示一个球,这个是不是圆呢?这是一个球,它跟我们今天学的圆有什么不一样呢?(摸一摸:圆是平平的,球是鼓鼓的;球还可以拍,圆不能拍。)

这一过程设计中的小组活动在本课中非常重要。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观察、探索、合作、交流,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学。动手操作在这一过程中也必不可少。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很具体形象,只有让他们自己动手去试,去发现,那样得到的知识才能被他们所接受和更好的理解。

(三)巩固深化,进一步加强认识。

师:老师这里有很多的图形,请你在看见它时,大声的喊出它的名字。

课件出示各类图形(平面的与立体的)。

这一过程的设计为了避免练习的枯燥,我采用了这一形式和方法。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熟练认识这四个平面图形,同时学生在练习时也很有兴趣,就好像在喊自己的朋友一样。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你又认识了哪些图形?下面我们要和这些图形朋友说再见了。老师报一个,请你找到它和它再见,把它放回学具袋里。

这一过程是检验学生是否已认识了这四个图形,同时也养成学生整理学具的良好习惯。

关于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00字汇总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老师在上课时会随身携带一份好的教案。写教案是教师的一种创造性劳动。你是否提起教案摸不着头脑呢?于是,课件之家编辑为你收集整理了关于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感谢您的参阅。

关于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五册P5860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数一数、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2.体现合作竞争的教学思想,培养独立探询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解他们的特征。

教学难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得出和验证。

教具、学具:课件、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钉子板、皮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藏在我们教室中的数学知识。在教室里你能找出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吗?(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我们这节课我们就研究长方形的特征。(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二:探索新知

1、探究长方形的特征

(1)猜想。

你觉得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

(2)验证。

同学们的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一下呢?请同学们6人一组,互相讨论,利用桌子上放着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钉子板、皮筋、等材料,分组研究长方形的特征。要求:利用这些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动脑筋,想办法,研究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角有什么特点。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最多来证明这个结论的对错。如果你有了发现,请你先悄悄的说给同学们听听,过一会在说给大家听听,好吗,做任何事都要大胆尝试。

学生相互讨论、动手操作、各自有了结论后交流汇报。

生1:我们用直尺量的方法,发现两条长边都是12厘米,两条短边都是9厘米,因此我们认为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也相等。

生2:我们也是用直尺量的,虽然量的结果不同,但也发现两条长边一样长,两条短边也一样长。

生3:我们用铅笔去比的。先比出第一条长边有多长,并在铅笔上做记号,再去看另一条长边是不是也这样长,再用同样的方法比一比两条短边。结果我们也发现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也相等。

生4:我们把长方形对折,可以看到两条边完全重合,说明两条长边相等,换个方向对折,又可以看到两条短边也相等。(生边说自己的方法,边演示自己的操作)

看来我们用不同的方法都证明一个结论,那就是―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也相等。这就证明了我们刚才的猜想是完全正确的。

那么长方形角有什么特征呢?

生:我们都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的,通过比,得出4个角都是直角。

师:同学们想的办法都很好,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数一数、比一比发现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为了使用方便,有必要把两组对边区别开来,咱们分别给它们一个名称,谁知道叫什么?(如不知老师说明:长、宽并板书)

2、探究正方形的特征

老师真为大家感到高兴,大家真是太棒了,那么同学们,你能猜想一下正方形的边和角由什么特征吗?

关于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楚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2、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

教具准备:每人一张口算纸一张空白的九九乘法表。

教学过程:

一、小组交流,整理知识。

1. 师: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第六单元7、8、9、的乘法口诀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进行整理和复习,现在给大家一段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3.师:同学们整理得非常全面,有的小组补充的也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针对这些内容来进行复习。(板书课题)

二、巩固联系,发散思维。

4. 发给学生一张空白的:九九乘法表,写出45道乘法算式。(不写口诀,只写算式)

5. 计时算。

67= 94= 39+8= 99=

64+6= 23-7= 37= 48=

56= 79= 83= 43+20=

75= 64= 98= 78=

85= 59= 77= 26=

我用了( )分( )秒,做对了( )题。

师:做这些算式应注意什么?

生:略。

6. 填空。

( )十二 ( )十二

( )( )=( ) ( )( )=( )

( )( )=( ) ()()=()

()二十四 ( )二十四

( )( )=( ) ( )( )=( )

( )( )=( ) ( )( )=( )

( )三十六 ( )三十六

( )( )=( ) ( )( )=( )

( )( )= ( ) ( )( )=( )

7. 填上合适的数。

( )8〈 33 ( )5〈 42

6( ) 〈 24 8( )〈 73

7( ) 〈 64 ( )9〈 44

(三)、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1. 一辆小汽车最多可乘5人,一辆大客车最多可乘的人数是小汽车的9倍,大客车最多可乘多少人?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 我们班参加游泳小组的有6人,参加乒乓球小组的人数是游泳小组人数的4倍,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略。

学生独自列式解答。

3. 学校评选优秀绘画作品,一年级评出4份,二年级评选的是一年级的2倍,三年级评选出9份,四年级评选的比三年级多6份,五年级评选的是二年级的4倍。

根据以上的信息,让学生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进行解答。

(四)课堂小结:

同学门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

你有哪些收获?

请大家对自己或自己小组的表现做一个简单的评价。

关于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3】

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起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

进率,学习用刻度尺量线段(限整厘米)。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厘米和米不多,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缺乏明确的认识。不过学生一般都

有一根20厘米长的小尺子,从尺子上可以看到厘米。所以教材想从厘米讲起,然后再讲米,以

及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材采用出示实例的方法,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学习量线段的长度。

教材注意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1厘米、1米大致

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

度的方法(限整厘米),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课时安排:2课时

1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0页例1~例3,练习三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

整厘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把11厘米长和10厘米长的纸条,分别横着和竖着贴在小黑板上,举起来让学生观察看哪根

纸条长哪根纸条短。学生一般会认为竖着的纸条长,这时教师可以提问:

怎样才能知道究竟这两根纸条哪根长呢?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一把米尺,要知道

两根纸条的长度可以用尺去量一下。然后开始量纸条的长度,用红粉笔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把横

放的纸条的长度标出来,用白粉笔把竖放的纸条的长度标出来。分别告诉学生从0刻度到红色

标记这一段是横放的纸条的长度,从0刻度到白色标记这一段是竖放的纸条的长度。然后提问

哪根纸条长?(横放的纸条长。)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要知道一个东西的长度只凭眼睛看往往是不准确的,需要用尺去量。接

着再问:

要想知道我们用的铅笔的长度该怎么办?要想知道粉笔的长度该怎么办?

对,要想知道一个物体的长度,要用尺来量。如果要量像铅笔、粉笔这些比较短的东西,可

以用厘米作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厘米,学习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新课

1.认识米尺。

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生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的线叫刻度线,然后提问

你们的尺上有几种刻度线?

有哪些数字?

每个数字都对着哪种刻度线?

尺的左端的刻度线对着几?对着0,这叫做尺的0刻度。

之后,教师在尺上边比划边告诉学生:

从0到1的长度是1厘米,从1到2的长度也是1厘米每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

米。

2.认识1厘米、几厘米。

(1)初步认识1厘米、几厘米。

教师在米尺上从0指到1,说:刚才我们知道了从0到1是1厘米。

再从0指到2,从0指到3提问:那么从0到2是几厘米?从0到3呢?让学生在自己的

尺上先找到0刻度,再在尺上指出1厘米、2厘米、3厘米的长度,要说出从哪儿到哪儿。

(2)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

①先让学生在自己尺上指出1厘米的长度,然后让学生打开教科书,说明例1下面的那条线段的

长度就是1厘米。

②教师拿出一颗图针,也让学生拿出一颗,与1厘米长的线段比一比,通过比使学生看到图钉

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③让学生在尺上比一比自己手指的宽度,看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④让学生用手指比划一下1厘米的长度。

教师小结:我们认识了厘米,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那么怎样用厘米作单位去县物体的长度呢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尺量物体的长度。

3.用厘米量。

(1)估量纸条长度。

教师出示5厘米长的那根纸条,同时让学生也拿出比较短的那根纸条,说:刚才你们量过自

己的食指大约有1厘米宽,现在估计一下你们拿出的纸条是几个食指宽,也就是有几厘米长。

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讲解:你们估计得对不对,我们可以用尺量一量,那么怎样用米尺量

一个物体的长度呢?

(2)用尺量纸条。

①教师边示范边讲解:量时,先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尺上的

刻度几,这根纸条就是几厘米。现在这根纸条的右端对着5,那么它就是5厘米。

②让学生看例3,把纸条的长度填在书上的括号里。

③让学生照老师的方法量自己的纸条。学生量时,教师要注意巡视,看学生是否把尺的0刻度

对准纸条的左端,对于不正确的量法要加以纠正。

④启发引导学生说说量纸条的方法。

课间活动。

三、巩固练习

教师: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厘米,会用尺量纸条的长度了,那么量别的物体长度的方法是不

是与量纸条一样呢?是的,不论是量什么物体的长度都要把尺的0刻度对难要量的物体的左端

,看右端对准尺上的刻度几就是几厘米。下面我们就来做几个量物体长度的练习。

关于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4】

乘法的估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0页例2,练习十五第4-7题

目标预设:引导学生体验估算的过程,初步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流程:

一、提出问题

1、用多媒体幻灯片逐一出示各种图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图片内容是:邮局邮票出售处,有的邮票一枚80分,有的邮票一枚60分。

百货商店鞋柜,一双旅游鞋78元,一双皮鞋164元。

电*售票处,日场一张电影票15元,夜场一张电影票20元

小袋鼠蹦跳一次约2米,小袋鼠蹦跳33次。

文具商店柜台,每盒图钉120个,每包日记本25本。

2、出示课本第70页主题图:三年一班29个同学去参观航天航空展览,门票每张8元。

只带250元钱去,够吗?

二、尝试解决

1、先请学生猜猜带250元够不够?再请学生思考怎么知道我们猜得对不对呢?

2、同桌商量

3、介绍解决方法

4、教师小结:我们已经学国整十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我们可以把29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来估算。因为8乘30等于240,所以8乘29的积比较接近240,可见带250元够买门票。

三、扩展引申

估计下列几道乘法算式的积大约是多少?

32x6=49x5=218x4=581x2=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说明各应看成几百或几十。说明因数是三位数时,只要看成最接近的整百数即可。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70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答案。

结合订正答案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过程。

2、用上课开始时呈现的几个问题情景和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估算结果,找出答案。

3、请学生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的估算例子。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开头我们碰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的?

2、上这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我们应尽可能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

关于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5】

教学内容:P1例1、P2例2口算乘法

教学要求:掌握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的方法;并能正确、迅速地口算。

教学手段:幻灯片、小棒、口算卡等及操作。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表内乘法口诀(可用口算卡进行)。

2.50是几个十700是几个百

3.8个十是多少24个十呢24个百呢

4.5个2是多少

二、新课教学:

1.P1例1

(1)引导学生摆小棒:每堆摆两捆(每捆10根),摆3堆。

(2)启发学生议论: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

用加法算:20+20+20=60

用乘法算:20X3=60

(3)引导学生看实物,理解算20X3的思维过程:3个2是6,3个2捆(2个十)是6捆(6个十),6捆就是60根,即3个20是60。结果与加法相同。

2.小结:求3个

关于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乘法的含义,帮助学生了解相同数连加用乘法算式来表示更简便。

2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点:乘法算中各部分的名称的认识。

教学准备:彩球图、小鸭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计算下面各题。

2+2+2=3+3+3=4+4=5+5+5+5=

1.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请一人口说答案。

2.让学生观察各个算式中的加数有什么特点?(加数相同)

教师:像这样几个相同数连加,我们还可以写成另一种形式,我们今天继续学习的新知识乘法。(教师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二)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2。

(1)出示彩球图

依次出示3束气球圈,出示一束时,教师问:一束有几个气球?(5个)

再出示一束时,问:有几个5?(2个5)

当出示第三束时,问:现在共有几个5?(3个5)

要求3束共有多少个气球?用加法和乘法分别应该怎样列式?

学生分2人一组进行讨论。

教师把学生讨论的结果出示:(用加法算:5+5+5=15,用乘法算:53=15或35=15。)列完算式,让学生把乘法算式读一遍。

(2)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因数因数积(边板书边跟老师齐读并牢记)

教学例3

出示小鸭图

指导学生看清图意,明确求一共有几只小鸭?

要求用两种方法求,指名一学生板演。

校对答案。

体会并小结:用乘法算式表示简便!

三.练习巩固

做一做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同桌校对。

2.练习九第5题

要求同桌小朋友合作完成:(1)两人各选1小题,独立完成。

(2)互说图表示的意思和算式的意义。

练习九第6题

写出乘法算式,指名学生上台板演。

以开小火车的形式读出乘法算式。

3.练习九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校对,并个别说说为什么这样写?

文字题:(1)3个8相加,和是多少?

(2)一个因数是8,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多少?

(3)两个因数都是5,积是多少?

要求,列出算式,不计算结果。

练习九第十一题

指导学生看清图意,以72为例解释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这样做?

四.作业:1练习九第9、10题

2.《随堂练习》

关于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68页例3、例4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习题,练习十七的第3、4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加深对毫米、分米的认识,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张7厘米长的纸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米=()分米1分米=()厘米

1厘米=()毫米1米=()厘米

二、新课

1.教学例3。

教师将纸条发到每个学生手中,让他们量一下纸条的长度是几厘米。对量得不正确的加以指导。

教师:这张纸条的长是7厘米,如果改用毫米作单位,该怎样表示呢?(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板书:7厘米=(70)毫米

教师:你们是怎样想的?(可让学生先讨论一下,然后再各抒己见。)

可能有的学生用数的方法,有的用进率推算出来的。只要是正确的,教师都应予以肯定,但要让学生明白:用进率推算比较简便。

2.教学例4。

让学生打开书,看一看写字台的高度是多少厘米,然后合上书。

教师:这个写字台高多少厘米?谁能说一说用分米作单位怎样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启发学生想出: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是8个10厘米,就是8分米。

教师还要说明: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正、反两方面都可以用。

3.做做一做中的习题。

先让学生自己做,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七的第3、4题。

1.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重点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2.第4题,教师巡视,重点观察第2小题。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第2小题应该怎样做。使学生知道:只有相同长度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

如果有时间,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思考题。该题答案是:两个铁环连在一起长70毫米(40+40-5-5=70),三个铁环连在一起长100毫米(40+40+40-5-5-5-5=100)。

关于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8】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第三册课本第92-9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使学生能结合已有的经验用一定(肯定)、可能、不可能描述一些简单事件的可能性,并能简单地说明理由。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让学生初步获得学习的成功感,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能对一些事件的可能性做出正确判断。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知

1、螃蟹赛跑。

(课件展示),看!螃蟹选手们已经来到了起跑线上,要开始赛跑比赛。小朋友猜猜看,你认为哪一只螃蟹跑得比较快?(学生说出不同的意见。)

2.引入课题。

师:现在你们有不同的意见,这是很正常的。事实上,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些事情是肯定的,它们一定会发生,或者不可能会发生;有些事情是不能肯定的,它们有可能会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这就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板书:可能性)。

二、活动体验,深入探究

过渡:那么哪些事件一定会发生,哪些事件不可能会发生,哪些事件可能会发生呢?这里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找一找其中的规律。首先,我们一起来做摸球游戏。

一摸球游戏

1、任意摸一个,全是红球。

(1)小朋友,袋子里面是什么颜色的球?(出示装有六个红球的透明塑料袋)

大家看到了,袋子里装的全是红球。现在老师把它装进一个布袋里,如果请小朋友从这个袋子里任意地摸一个球,注意:任意摸一个,就是不看口袋里,用手在口袋里把球搅拌一下,然后随便摸出一个。那么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呢?

指名学生来摸球(要求摸出后说说摸到的球是什么颜色),摸出后再放进口袋。

(2)(几人摸后)师:如果继续任意摸一个,会摸出什么颜色的球呢?能确定吗?为什么?

(3)小结:因为袋子里全是红球,(贴画)所以任意摸一个,摸出的一定是红球。(

有关二年级数学教案7篇


教师不仅教导学生好好读书,更是教导学生好好做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是十分有必要进行教案准备工作的,教师实现教学成果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教案作指导,好的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在这里,你不妨读读有关二年级数学教案7篇,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二年级数学教案【篇1】

学习内容:“分梨”的问题

学习目标:

1.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2.尝试学会用逆推的策略解决问题。

3.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发现、欣赏并学习同伴身上的优点。

4.提高加减乘除的口算能力。

学习重点:用逆推思维解决问题。

学习难点:用逆推思维解决问题。

学习过程:

1.老师考勤学生,点名。

2.认识新同学,每个同学进行1分钟介绍自己。

3.学生自由组合选择座位。

4.讲解解决“分梨”的问题:一只篮子中有若干梨,取它的一半又一个给第一个人;再取其余一半又一个给第二人;又取最后所余的一半又三个给第三个人.那么篮内的梨就没有剩余,篮中原有梨多少个?

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⑵小组内交流

⑶反馈交流,老师引导启发思维。

⑷小结策略:逆推的解题策略就是从结果倒着推回去,在逆推过程中总数是不变的,我们要能找出关键条件,即最后得到的数量入手分析。

5.学生尝试独立解决对应例题的反馈练习:一只篮子里有若干梨,取他的一半零一个给第一个人;再取余下梨的一半零一个给第二个人;最后只剩下2个梨。问篮子里原来有多少个梨?最后集体交流反馈。

6.进行扑克牌“24点”小游戏。

二年级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编制6的乘法口诀,并理解口诀的含义。

2、使学生掌握6的乘法口诀,能熟练地用6的口诀进行计算。

3、并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概括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6的乘法口诀,用口诀正确求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直接报得数,并指名说说你用了哪句口诀?

2、列式计算:1个5 3个4相加 5的2倍

3、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5的乘法口诀,这节课我们将学习6的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6的乘法口诀。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2)1次可以坐6人,2次可以坐多少人?3、4、5、6次呢?出示表格,让学生自己填写。

坐的次数 1 2 3 4 5 6

人数 6 12

(3)一次可以坐6人,是几个6?怎样列出乘法算式?你能说一句口诀吗?

根据提问依次板书:

1个6 1×6=6 一六得六

提问:“一六得六”表示什么意思?(1和6乘,积是6)

(4)2次可以坐12人,是几个6?用乘法算怎样列式?请你们编出一句口诀。

根据提问依次板书:

2个6 2×6=12 二六十二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乘法算式:2个6比1个6多几?所以第二句口诀的得数比第一句多几?

(5)3个6、4个6、5个6、6个6相加,各是怎样列乘法算式?可以编怎样的口诀呢?请学生按次序写一道算式,编一句口诀,把35页上的乘法算式和口诀填完整。

(6)让学生说出每道算式和相应的每句口诀,老师依次板书算式和口诀。并指名说出每句口诀表示的意思。

(7)引导学生比较。

6的乘法口诀一共有几句?这些口诀从上到下按顺序排列后,每句口诀的积都比它上面的一句多几?为什么会多6?

(8)请学生把口诀齐读一编。

再请大家边轻声读边试着背背看。

(9)试背口诀。

A、师生对口令,开火车说口诀。

B、请学生齐背口诀,再指名背口诀。

2、教学“想一想”。

(1)出示“想一想”6×2=( ) 6×5=()

(2)口算出结果,并说说各用哪一句口诀?

3、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6的乘法口诀,应用6的乘法口诀,能很快地算出6和几乘积是多少,我们根据一句口诀可以算出两道算式。

三、完成“想想做做”。

1、完成“想想做做”。

(1)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2)比较每组两个算式有何特点?讨论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

(1)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6的乘法口诀还有几句?可以用哪些乘法算式?

3、完成“想想做做”。

4、完成“想想做做”。

出示第5题,学生讨论交流,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完成“想想做做”。

独立列式、口算、集体订正,指名说说你为什么用乘法算?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45-46页

教学目标:1、a组学生能在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 数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

2、b组学生在a组学生的基础上,能更进一层地认识到线段的由来,知道每两点就能画出 一条线段,尤其是四个点能画六条线段。

3、c组学生在b组学生的基础上,能更深层次地理解线段有长有短,并能通过折知道线段的 长短。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的两个端点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 比较红、黄短线的长

师:①小朋友,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根线,一根是弯的,一根是直的,你知道哪哪根线比较长?

②小朋友 意见这么多,谁说的才是对的呢?有什么办法来比较出这两根线的长短呢?

生:把弯的拉直就好了。

师:他的意见好不好?那老师就拈住这根线的两头,拉直了贴在黑板上,把黄线也贴在黑板上。

现在两根线都是直直的了,谁来说说哪根线更长呢?

生:不能比较

师:那有什么办法让我们一眼就看出哪根线长?

这个办法好不好?好,我们就把这两根线的一头对齐,现在你能比较出来吗?

对啊,红色的线从这里开始(点一点),到这里结束,黄色的线从这里开始到这里结束了?到这里结束(点一点),所以黄色的线比红色的线长。

2、 揭示线段概念

象这样直直的,有长有短的线,我们把它叫做线段。(板书:线段)齐读线段

(指着线)现在谁来说说哪条线段比较长,哪条线段比较短。

3、 直观判断

师:(出示较长的线段)

小朋友,老师这里还有一条绿色的线呢,你们看这是不是线段呢?为什么?怎样可以让它成为一条线段?

师:这是不是线段?不管这些线段位置怎么变,但它们都是线段

4、 举例得出线段表示法

师:其实在我们的周围许多物体的边都可以看作是线段,看我们数学书封面的这条边从这点开始直直的到这点结束也是一条线段,你能跟老师一样也来找找看吗?同桌一起找。

学生举例:注意让学生用手摸摸找到线段,并比较一下长短,刚才我们找到的许多物体的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那这些线段都是一样长吗?

师:看来线段不仅是直直的,而且有长有短。那象刚才同学们找到的很多物体的边,比如课桌面的边,窗户的边我们能把它拿下来象毛线一样贴在黑板上吗?

所以我们画线段来把它边式出来:因为线段是直直的,所以要先画一条直直的线,又因为线段有长有短,所以我们要在线段开始的地方点上一点,表示线段从这里开始。再在线段结束的地方点上一点,表示线段到这里结束。这两点就叫做线段的两个端点。

5、 画线段

师:老师刚才画了一条线段,你能象老师一样也画一条吗?画线段除了要用到铅笔,还要用到什么?为什么要用直尺?如果我们身边没有没有带直尺,那你还能利用其它工具来画吗?

生练习画线段

展示:1、请你说说你利用什么工具来画的?

2、说说他画得怎么样?

强调:一定要画直,并且别忘记点上两个端点。

二年级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 初步体会除法运算与生活世纪的密切关系.

2 、学会用2到5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感受用乘法解决除法的简便性.

3 、体会乘法,除法的互逆关系.

4 、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建立“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

拓展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认识和运用的空间.

教学准备:

课件、教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刚才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鞭炮的声音。

师:对了,爱睡觉的小熊今天起的特别早,原来阿!小熊开的店今天开张了, 它的好朋友小猴和小虎也来为他的新店开张来祝贺了。你们想不想去看看?想。那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好不好?

电脑出示课件主题,板书:小熊开店

小熊请我们进去了,我们来看看小型的店里有些什么东西?那位小朋友跟大家说说(电脑出示课本主题图)

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看看你都收到了那些数学信息?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二、问题探究

小猴想买4辆坦克送给它的表姐、表哥、好朋友和它自己,可是小猴总也算不出他要付多少钱。这下可把小熊给难住了,小朋友你们愿意帮助小熊吗?

1、算一算:买4辆坦克要多少钱?

1)独立思考

2)独立列式

3)交流汇报

4)汇报:4×5=20(元)或5×4=20

2、20元可以买多少辆坦克?

1)独立思考

2)独立列式

3)交流汇报

4)汇报:20÷5=4

3、深入探讨:20÷5还可以怎样计算呢?

独立思考,个人汇报

小猴,小狗都买到了坦克,他们可高兴了,你们高兴吗?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了,在4*5=? 20/4=5 中你发现了什么?

4、

三、体验感悟

1、老师的问题

现在老师有个问题,要靠靠大家,我有12元钱,如果要买铅笔盒,可以买多少个?买皮球呢?

1)独立思考,列式计算 2)学生反馈

3)将答案写到书上

4)解决“买什么东西,正好用完24元?”

引导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2、学生的问题

互动活动:小组内提问、解答,说说所用的口诀

四、实践应用

1、 试一试(提醒大家边想口诀边计算)

1)独立尝试 2)交流,说说所用的口诀

2、 练一连

1)小鸟回家

出示该题图片,引导学生读懂图意,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并订正。

2)蚂蚁搬家

出示该题图片,引导学生读懂图意,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并订正。说说所用的口诀

3)动物搬家

出示该题图片,引导学生读懂图意,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并订正。比比看,那个队做得快!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第27页

板书设计

4×5=20(元)或5×4=20 口诀:四五二十

20÷5=4 口诀:

二年级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能感知除法的意义,感悟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2、能根据具体的除法算式正确选择乘法口诀求商,并能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用除法解决的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能根据具体的除法算式正确选择乘法口诀求商,并能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

教学难点: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用除法解决的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具、学具:视频展示台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例3情景图。

观察图,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教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揭示课题)

二、学习新课

1、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说图意

2、小组讨论

⑴怎样列出算式?

⑵怎样求出商?

3、反馈。你是怎样想的?

4、完成书上的空。

三、小结

这节课小朋友们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课堂活动

1、书上80页课堂活动。

摆一摆,填一填

⑴63根小棒平均分成7份,每份几根?

⑵63根小棒每份9根,可以分几份?

⑶72根小棒平均分成8份,每份几根?

⑷56根小棒每份7根,可以分几份?

2、练习十六第1题。填表。

小马拉车。学生独立完成,填在书上。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六第2题。

二年级数学教案【篇6】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引出乘法,介绍读法和写法。

师:4个2相加可以写成乘法算式:42=8或24=8

师:比较一下,用加法算和用乘法算有什么不同?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发现:用乘法算比较简便。

教师:4×2读作“4乘2”。2×4读作“2乘4”。

让学生齐读2遍。

2、认识乘法各部分名称。

师:在一年级学习加、减法时,同学们都知道了它们各部分的名称,你们想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

师:“×”叫乘号,乘号两边的数都叫乘数,乘得结果叫积。请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说一说2×4=8这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说完后,师板书。

再让学生互相说一说,4×2=8这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三、巩固应用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2页“试一试”中的练习题。

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让学生认识小鸡被分成5组,每组4只,要求一共有多少只,既可以用加法算,也可以用乘法算。

接着,让学生在书中填写。

最后,让学生讨论:求5个4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通过全班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乘法算比较简便。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知识,是怎样学习这些知识的?

引导学生说出:知道了相同加数相加,用乘法算比较简便,知道了怎样读写乘法算式,知道了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等。

二年级数学教案【篇7】

教学方法

1、通过学生说一说、做一做突破教学难点,在“说”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的理解,并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2、通过学生观察、自主学习来突破重点,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根据2 -6的乘法口诀求商,接下来老师想看看你们的算说的能力了:看图说算式。点击课件出示练习。

2、同学们真棒,那么,你们能根据乘法算式说出除法算式吗?(点击课件出示练习)

小结:观察这几道乘法算式:他们都是关于什么的乘法口诀呢?这节课我们继续一起来学习用7 、8、9的乘法口诀求商。

设计意图:由简单的、有提示性的问题引入,采用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回顾了所学知识,而且为学生搭设了中间问题,起到了桥梁、铺垫的作用,为学习新知打下了基础,并为学生顺利解决后面问题提供了保障。

二、教学新课:

同学们真棒,今天老师请来一位电影明星,他为人聪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爱开动脑筋,排除困难,同学们猜猜他是谁?(喜洋洋)

今天喜洋洋不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还给我们带来许多宝物呢?但同学们必须开动脑筋,闯关才能取得宝物哦。

同学们再过一个多月就是“六一儿童节”,那么同学们你们是怎样庆祝的?看来同学们都很会庆祝哦﹗看,老师和同学们为了欢度这个节日正在布置教室呢?看看他们多开心呀,咦,同学们都带来了什么?(点击课件,个别举手描述)(引导学生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出图中的大意)

(一)观察教学情景图,学会搜集信息

从上往下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那些关于数学的信息呢?(引导学生说出两个已知条件,)

1、我们做了一些彩旗。

2、做了49颗星,平均分给7个小组。

3、带来了27个气球,每9个摆一行。

(二)根据信息提出适当的问题

根据上面的信息,你想帮他们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①做了49颗星,平均分给7个小组,这题缺了什么?(问题)那么谁帮他加上问题呢?②我们做了多少面彩旗呢?你知道吗?请同学数彩旗?出示课件,这图是什么意思?(7个8是多少)那有多少面彩旗?教师板书:7×8=56(面)

(三)根据问题解决问题

1、二年级的小朋友能够根据图片整理信息提出问题那我们就一起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好不好?

出示“有56面小旗,挂成8行,”课件这道题可以解答了吗?(不能)缺了什么?(问题)请同学们给它添上个问题?

“有56面小旗,挂成8行,平均每行几面?”这个问题,你们是怎么想的呢?教师要引导:我们该怎么列式解答呢?)

板书:56÷8=( )你们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小组讨论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把充分的学习时空交还给学生。

2、要是挂成7行呢?板书56÷7=( )让学生自己解答。

通过观察发现什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也许有的说,第一个数相同(也就是被除数相同,)有的说,后面两个数相反了(也就是除数和商交换了位置)小朋友们观察得可真仔细,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我们都用了七八五十六同一个乘法口诀,有人想说什么的吗?(引导学生说出根据一个乘法口诀我们可以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或者被除数相同的话,他们可以使用同一个乘法口诀,那是不是所有的乘法口诀都可以列出两个不同的除法算式呢?

请看下一个问题:

3、同学们我们回顾刚才第二组同学提出的“做了49颗星,平均分给7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多少?”(你是怎么列式解决的?)请你们在练习本上算出来。

49÷7=( )

根据除数是7.你想到了什么口诀(七七四十九)

思考:这个口诀你能列出两个不同的除法算式吗?(因为他们两个数字都是相同的。

4、做一道“篮球比赛”的练习题。

二(1)班同学有的正在布置教室,还有的正在操场上呢?同学们他们正在做什么?出示“篮球比赛”的练习题。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

同学们学的真好,喜洋洋给我们送礼物来了?打开第一个宝盒。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在“说”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的理解,并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实践应用:(第二关)

1、师:下面老师要检查一下同学们是不是掌握了今天所学的知识。

练习:摘苹果老师的肚子饿了,我们有苹果吃了,你们谁能帮老师把苹果摘下来呢?谁摘得多?

2、请同学完成书上第38页的做一做。

基础练习:第3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师:(将学生作业投影交流)仔细观察每组题,通过练习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每组中有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它们使用的都是同一句乘法口诀。

师:同学们真聪明。通过学习我们知道用一句乘法口诀不仅能写出乘法算式,还能写出两道除法算式,乘法和除法它们是一对好朋友,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继续学习。同学们学的真好,喜洋洋给我们送礼物来了?打开第二个宝盒。

设计意图:让小组充分发挥作用,以点带面,以面带点,让小组里的每个孩子思维都能得到发展。学生说得有道理,答案正确,就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四、巩固练习(第三关)

1、小兔身上的号码与河中每块石头上算式的商、河对岸蘑菇的号码一致时,小兔才能过河采蘑菇。(出示课件)

2、游戏:小鸟回家,吹泡泡,谁再棒。(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除法,并应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五、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你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吗?

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不仅解决了数学问题,而且还进一步熟练了用乘法口诀来求商。在以后的除法中只要大家能够熟记口诀,就能很快算出除法的商了。

课件范文: 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案推荐


因而编写教案并不是知识的罗列,而是设计好教法与学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在上课之前必现会准备好上课教案,教案可以体现教师的教育机制。教案如何编写快速又保证质量呢?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课件范文: 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案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材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景,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教学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摆一摆等方法,形成表像,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建立等分活动与除法的联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数学思考的能力。

1、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首先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平均分就是把总数分成同样多的份数或每份同样多。在总数中分走同样多的几部份,也就是几个减数相同,这样用除法计算比较简便。

2、在实际操作中理解除法的含义。通过摆学具我们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也用除法计算。

3、通过看一幅图,列两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的练习,沟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4、知道了除法的含义,记住了2~6的乘法口诀,那么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就比较容易了。求商时,根据乘法和除法的关系,先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再想用哪一句乘法口诀。

5、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除法含义是紧密相联的,除法的含义有两种,一是把总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二是表示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因此,除法应用题就有两种数量关系。这两种应用题的相同点都是除法含义,用除法计算,都已知要分的总数。不同点是其中的一个条件不同,问题不同,列出的算式不同,单位名称也不同。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难点、关键:通过动手操作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计算应用题。能正确迅速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例4,做一做,练习三1、2、题。

教材分析:

除法的认识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之上的。为此,教材中把对除法的初步认识设计在平均分的后面。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而我所说课的除法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并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教材中特别注重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创设一个生动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教材能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来编写内容,先比较抽象地了解除法的含义,再到具体地写除号、除法算式以及读除法算式等等。

学情分析:

除法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在明白“平均分”含义和会平均分的基础上,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学习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知识,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方法:

游戏参与法,动手操作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盘子。

再出示题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可以放几个?

提问: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

学生独立分竹笋,然后汇报分的结果。

小结: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

教师:像这样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或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等,都是属于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板书课题:除法)

二、探究新知

1、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那今天我们学习除法,除法的符号是“÷”。

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2、出示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

教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

①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②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③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12÷4=3

④教师再让学生回忆刚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让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⑤教师: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再互相说一说。

3、出示:15÷3=5

教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5除以3等于5)

请一个同学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5)

这一节课学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3页的做一做。

通过让学生平均分、写算式,再次体会除法的意义和巩固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2、完成教科书第15页练习三的第1、2题。

练习时,可以增加一些除法算式卡片,以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同时,注意采用“开火车”“接力赛”“抽卡游戏”不同形式组织练习,让学生在愉快的练习活动中掌握知识。

四、全课总结

五、布置作业:

课本15页的第3题,先摆一摆。

板书设计:

除 法

12÷4=3

除号

读作:12除以4等于3。

通用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


课件之家相关栏目推荐:“下册教案”。

一位优秀的教师要有一颗无私奉献的心。教案是老师讲课重点的汇总。教师写教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一篇好的教案是怎么写成的呢?栏目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通用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通用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 篇1

1、对开放性探索材料运用的思考

由于找规律在前3册教材中都有出现,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如果还是按照原来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容易使学生产生疲惫感,丧失学习的激情,从而不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在学习了3册的规律知识后,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找规律的能力,所以我认为应该相信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一定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本节课笔者对教材进行了处理和整合。由一道具有开放性的填空题引入,通过学生的解答,延生出丰富的教学内容,从而展开教学。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创造的规律有许多是老师事先也没想到的。学生在此活动中,主动活跃地参与其中,积极动脑,开拓了思维,效果也不错。当学生感受到学习是自己的事的时候,或这件事是他们愿意做的话,学习的效果是事半功倍的。

《课标》提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这道开放题答案的不唯一性,每一个人都可以创造出一条规律,哪怕是最简单的,这能够让更多的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特别是后进生。同时,有能力学生所创造的规律也是对大家的一种激励,一种触动和挑战。激发学生挑战难题的斗志。这一点从学生在相互辩论第⑤、⑥种是不是规律时,从刚开始的谁也不认输,到后来的心服口服,我们可以感受得到。

2、关于预设和生成的思考

成功的预设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基础。我们的备课要从着重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预设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生活有怎样的体验、解读会有哪些感悟、探究会有哪些答案、练习会出现什么错误......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肯定、鼓励、引导、矫正等等。成功的预设需要教师对学生已有水平的正确把握,尤其是随堂课,学生每天的情况都在变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每天具体情况进行备课,这样更有助于从实际出发,使每个学生每天都进步一点点。从本节课来看,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理解是到位的。课前教师预设出现的几种规律,学生都有出现,但学生比老师更厉害,也出现了几种老师没有想到规律。当学生为⑤⑥是不是规律而争辩,出现与原来预设不同的情况,我们就要改进预设。笔者通过让学生找证据说服反方,把球踢给学生,让学生去寻找正确答案,而不是根据原先教案,要求学生把图形转换为数字。学生在辩论、反馈中,教师在仔细倾听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通过确认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抓住学生的回答,把图形转换为数字更方便这种方法渗透给学生。教师在此过程中就要发挥组织、引导作用,通过倾听、重复、确认,把学生个体的思考转变为班内共享资源,及时引起学生认识上的共鸣。

3、对如何更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的思考

这是一堂随堂课,事前没有经过试教,因此还存在许多不成熟的地方。所以在时间方面掌控的不够好。由于担心时间问题,笔者在处理探究规律这个环节中,显得有些仓促。在巡视中教师也发现了一些其他的规律甚至有个别学生还没来得及画。在相互辩论中,也未能让学生充分发挥。由于学生在探究规律中花了不少时间,最后的练习显得很匆忙。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上也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课堂上动态生成时,有时我们往往会因为时间强行将学生引入我们预定的轨道,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任其发言,又会拖延时间。那么如何把握度,如何因势利导。这些都需要笔者在今后多下苦功,积累更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才能做到高屋建瓴,甄别优劣,选择恰当的问题作动态生成的课眼,引导教学进程,让课堂教学在健康有效的轨道上发展。

通用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每一句6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熟记6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计算。

2.通过观察、分析6的乘法口诀,初步培养学生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

3.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乘法口诀形成的过程。能通过合作、交流编制乘法口诀,且能利用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编制乘法口诀,初步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并养成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6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及在交流、合作中整理口诀的过程。

教学难点:对口诀的记忆;在解答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关系。

课前准备:口算题卡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1.课前留用六块三角形拼图的作业,展示作品。其中,有六人贴的是小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6的乘法口诀》

二、编写口诀:

1.贴黑板上,一幅图是几块三角形?二副图呢?六幅呢?将结果填在书上格子里。

2.说一说你是怎么填的。

3.一格表示一个6,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吗?2格表示多少?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吗?3格、6格呢?在书上写算式。

4.看着算式编口诀,写书上。

三、记忆口诀:1.仔细观察6的乘法口诀,你发现了什么?

(1)乘法算式中的两个因数是口诀前2个数,积是最后一个数。

(2)两个因数,小的在前面。

(3)口诀从一六开始,第一个数字每次增加1。

(4)提问:为什么会相差6?相邻两句口诀得数相差几?

2.读一读6的乘法口诀,并记一记。

3.师生问答,同桌问答。(对口令游戏)

五、巩固提高

1.书上做一做,练习题十四。

2.数蚂蚁游戏。

教学反思

查阅了很多教学资料,又参考了

赵启泰老师讲解的有关《7的乘法口诀》一课的教学流程的安排,制定了教师在课堂中组织指导学生同伴互助、自主管理的研究展示课题后,我在校课题实验教师展示课大赛中,比较成功地执教了《6的乘法口诀》。

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了拼、看、填、式、编、背、用七个教学流程。主要是让学生用六个三角形独立在家拼出美丽的图案,在课堂上展示给大家看。从中选出了六条小鱼图,让同学们看着图填表格。对应表格结果,写算式看乘法算式编口诀看口诀填算式对口令、背口诀利用口诀作计算、数蚂蚁。我开展三次同伴互助学习的过程,分别在写算式、编口诀和背口诀。基本实现了我课题研究的目标:孩子正在学会自主管理自己的学习。

这个既是精心设计又是意外出现的上课形式体现了以下优点:

1、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了创造,将拼摆作为作业提前留回家完成,既节省了课上时间,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

2、课堂给了学生一个宽广的发散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同伴互助中合作编口诀、背口诀,从而发现每一句口诀的含义。而且,还将练习题变成了数蚂蚁的游戏,孩子在一只蚂蚁六条腿,两只蚂蚁十二条腿的游戏中,提高口诀的应用和记忆,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3、在设计上,有些环节设计的跨度比较大,能让学生大胆猜想,使学生能主动地去发现、探索、体验,在能力的培养上取得了较大的收获。知识的获得完全依靠学生,主体地位比较突出,同时也注意到学生的观察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如口诀几句等,很好的体现了课改的新理念。师生之间的亲和力也比较强。

本课中也存在以下问题:

1、要更有效开展教师在课堂中组织指导学生同伴互助、自主管理的研究课题,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到位。本节课中,在编口诀和背口诀的同桌互相交流中,教师的评价语言欠缺,没有提到调控作用。

2、摆小棒的活动,进行的效果不强。课上只让学生拼摆两个由六个小棒拼出的图案,然后同桌互看共四个,相继说出口诀。只练习了一六、二六和四六三句口诀,完全可以更多一些。

通用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 篇3

千以内的隔位退位减法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减法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千以内的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一个知识点,课中安排了一个例题一个试一试及想想做做。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应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探索笔算减法中隔位退位计算方法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进一步发展自主探索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是探索并掌握隔位退位减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理解隔位退位减的算理。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要理解并掌握这一知识,确实有一定难度,特别是理解隔位退位减的算理,针对这一难点在进行教学204-108时作了如下设计:

请三位同学分别表示个位,十位,百位,选择自己小棒的根数。

请三位同学组成204。

请三位同学把减去108的过程表演出来。

使学生发现个位上只有6根小棒,怎么减8呀,怎么办呢?意识到去借,但马上学生发现十位上是0,也没有啊?这时学生想到让百位借给十位,十位再借给个位。在借的过程中让学生说一说每个数位上数的变化,说清是几减几,是怎么回事然后在让学生把演示过程与算理说了一遍: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1,十位不够减向百位退1,于是个位是14-8=6,十位是几减几呢?通过学生的讨论、争议,学生明白了十位应是9-0=9,百位是1-1=0(不写),再用竖式算一算.

教材上在教学了204-108后就安排了试一试1000-537=。如果按照教材这样教学,我认为学生虽然能够理解千以内的退位减法的算理,但如果让学生在刚刚理解算理后马上就完成1000-537=,(这样需要三次退位且十位和百位都是0千位才能退1后才能计算的题目)势必难度有些颇大,所以我通过对教材的研究,并结合我班学生特点,教学时作了如下的处理:

针对新授的内容进行巩固。先出示403-158=(发现学生计算很正确,并且计算过程说得很清楚)再出示300-228=请学生试一试.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算理,能够熟练的解决类似的问题,为下面的研究做铺垫.这时出示教材中的题目:1000-537=(有了上面的学习,学生再来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非常轻松,无非就是计算减法时,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1,十位不够减向百位退1,百位也不够减向千位退1.....)

我认为这样安排始终是围绕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把本节课教学的难点细化逐层突破,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面向全体,又照顾了中差生,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氛围中,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和快乐,同时也进一步发展了学生自主探索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通用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 篇4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册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能力目标:结合具体情景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教材分析:本节课学生在学会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初步认识包含八个方向的简单路线。教材在内容的呈现上都是力求借助学生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活动中进行探究性、体验性的学习。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我们学校地处城区,学生的早期教育比较好。学生又在上册的学习中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有了一定的感知和认识,也能用有关东南西北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为此,本节课的学习正是建立在学生这些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与运用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说一说,我们上学期学过哪些方向?再说一说位于自己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二、新授

1、引入。师:在生活中,除了听说过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之外,还听说过哪些方向词?(板书: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现在我们就来认识这些方向。

2、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什么,并说出它们的方向。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学校这个位置,用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说一说体育馆、商店、医院、邮局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教师先让学生4人一组说一说,再由教师指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学生口头回答后,教师让学生填在书上,并让学生在图中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标出。

教师让学生观察剩下的4个建筑物所在的方向与以前所认识的方向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顺着教师所指的4个方向观察)发现剩下的4个方向分别在学校的斜方向的位置上。也就是在两个方向的中间。如:图书馆在北面和西面的中间。

教师让学生讨论后说一说少年宫、电影院、动物园所在的方向。学生讨论后回答:少年宫在西面和南面的中间,电影院在东面和南面的中间,动物园在北面和东面的中间。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样描述方向真是太麻烦了,请大家分别给这4个方向取名字。小组讨论后,将所取名字写在书中的建筑物的旁边。学生讨论后得出:图书馆在学校得西北面。少年宫在学校得西南面。电影院在学校得东南面,动物园在学校的东北面。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如何得出这些名称的。

教师让学生多说一说这4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最后教师总结。

在教学中应该纠正学生北西、北东、南西、南东等错误说法。师生共同制作方向板,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指导,先将8个方向的点找出,并将北的方向给出,再让学生自己写出剩下的7个方向,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方向。

教学过程

3、试一试(小组活动)

(1)利用方向板说一说教室里8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2)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小组活动后,指名说一说。使用方向板时,教师应让学生注意方向板中的方向应与现实中面朝的方向相符。

三、练一练教师出示地图,让学生说一说这是哪个国家的地图,地图的形状像什么?在地图上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可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在观察地图时,教师让学生注意面朝北的方向标。借助中国地图,对学生进行识别方向的训练,教师说出一个方向,让学生在图中将其指出。教师让学生懂得中国的首都是北京,并在图中指出北京的位置。再让学生在中国地图中找出家乡的位置,并说一说家乡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家乡的什么方向。教师让学生自己思考书中的几个问题,并将答案填在书上,学生做,教师巡视。(每道题不止有一个答案)。

最后,还可以利用中国地图,问问学生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请其他学生回答。

四、实践活动让学生带上表格及方向板到校园中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表格中。观察地点面朝方向西北方向东北方向西南方向东南方向观察后,到班级交流观察的结果。

五、你知道吗?读书中的一段话后,说一说自己对指南针的了解,再让学生回家去找资料,查找有关指南针的知识,增强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六、小结这节课,同学们都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呢?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再请一名同学来说一说。

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是一堂让学生体验感知的课例,让学生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进一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正确的方位坐标。并鼓励学生通过某一物体来感知不同的方向以及用这些方位词描述身边熟悉的东西的位置。在现实的活动情境中让学生充分地探索、体验、辨认。

案例点评:

结合方向位置在生活中的表现和反映,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这节课最大的特点是:这四个方向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自主探索获得的。教师为学生只是提供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亲自进行观察、猜测、讨论、交流。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给定的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用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 篇5

1、注重情境导入,结合生活实际。选择了一些生活化素材,为儿童提供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数学问题,对数学知识产生亲近感。

2、师生角色转变,自主、合作、探究。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说:儿童有着强大的驱动力和创造力,教师的任务就是管理和引导他们。把他们的驱动力和创造力用于值得从事的活动中。本课通过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研究的精神。

3、及时给予评价,感受成功喜悦。在本课学习的各环节中,当学生完成某些有探索知识的任务,或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某一问题后后,教师满腔热情给予肯定、鼓励,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

4、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评价,除了是否能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否愿意与同伴合作解决、能否表达问题的大致过程外,还要注意考查学生是否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提出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本课里,缺乏对学生发现与提出数学问题的指导。希望能在今后的教学中做得更好。

通用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 篇6

这节课是二年级下册教科书第七单元的最后一个内容《整理和复习》。整个单元是万以内的计算,有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有几百几十加减法的笔算及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估算内容。我把这节课分为三个部分进行复习,分别是口算、笔算、估算。在教学后,我及时进行反思,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教学思路清晰,学生能清楚地知道这节课所复习的内容

这节课开始我就明确告诉学生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使学生能清楚知道自己的学习任务。复习每一个内容时,我都先让学生先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先做题,让他们自己先进行一个复习,然后再帮助学生进行整理,我们在口算、笔算时要注意什么呢?让学生能先根据刚才所做的题自己小结出应注意的问题,学生自己通过做、实践后得到的结论印象会更深刻。

二、教学题型多样

在这节课中,有直接让学生口算的题,有个人比赛、判断正误并改正、列竖式计算、找近似数、估算及解决问题的内容,形式多样。这个单元主要是计算,我通过各种形式的题型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内容理解和掌握得更好。

 三、自主探索与小组交流相结合

在复习课时,我仍然注重学生个人自主探索及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学生们口算,自己独自笔算;而对于估算的难点内容我会让学生先相互交流、讨论,在小组里先说说,这样好的学生可以引导、带动其他的学生,更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通用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 篇7

二年级数学下册《千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今天上午上了《千以内数的认识》第一节课,从课堂气氛上来讲,这节课比以往所有的数学课都活跃,学生看到计数器,高兴地不得了。在发计数器之前,我强调了上课纪律,说谁要不听老师的话,下一次就不发给他了。这一招很奏效,课堂纪律很好。

我带领学生从1数到10,让学生感受了满十进一,又从10数到100,一十一十的数,学生明白了90以后要进位,应是100了,这些都是对一年级的知识进行复习,学生兴趣很浓。接着我让学生一百一百的数,数到900的时候,有的同学数到1000,我感觉对以前知识的复习还是起了很大作用,学生已经接受了满十进一。接下来我又让学生拨了125这个数,让他们看一看百位,是为,个位上的数字分别是几,做了125里面有几个一百几个十几个一的练习。最后拨了808和880,让学生通过拨珠,认识这两个数在数位上的不同,做了练习的第一题,学生自己拨珠,拨的很正确。

二年级的,在上课纪律上比一年级强很多,他们能够有条不紊的和老师完成一项,并且在活动中个个表现得很棒,以后在数学课中我应该多多穿插这样的小活动。当然,在这节课中。学生对千以内数的读法写法还没有落实好,应该再通过自主练习巩固。

通用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 篇8

《乘加乘减》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能选择适当的方法列出乘加和乘减的算式,并能分两步口算出结果。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多样化的数学思考。我将教材进行了重组,力图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中,通过图文信息的刺激很自然地激发起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乘加乘减的本质意义和算理,启迪学生思维。但是我个人能力有限,也正如应老师说到的,我感觉这节课在算理上太强调了,而解决问题的中心就显得不够突出了。另外,在学生如何理解2+44上,本是想让学生通过这个图就能理解的,我没想到学生会不赞成这样的算式,梁老师的一说也给了我不少的启迪,让我受益非浅。

这节课,我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教学形式,在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遗憾的是,形散而神不散这样的境界,是让我感到望尘莫及,也是我该努力的方向。

要使学生处于愉快的学习情境中,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就要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获得自信。教师要善于运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让学生感到老师时刻在关注着他。这就需要老师有足够的亲和力,富有童趣,能与学生融合在一起。教师还要善于运用语言的艺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作出积极正确的评价。我的这节课评价显得重复,单调。长此以往,学生的积极性很容易挫伤。因此,正如王老师的建议,多看少儿节目,多听少儿广播,增加评价机制,同时也能更有效地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我注重让学生在体验中不断地提高,通过图文使学生学会观察,思考,理解,放开了让学生想,却显得有些散,课的主次目标也欠考虑周到,今后的教学中该引以为戒。

相关文章

  • 有关二年级数学教案7篇 教师不仅教导学生好好读书,更是教导学生好好做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是十分有必要进行教案准备工作的,教师实现教学成果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教案作指导,好的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在这里,你不妨读读有关二年级数学教案7篇,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学习内容:“分梨”的问题学习目标:1.调动学生学习数...
    时间:01-01 二年级数学教案    
  •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其五 写课件时要去学习大量的参考资料,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写课件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你是否在寻找合适的课件课件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其五,欢迎你的品鉴!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圆柱体积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柱体积,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讨论等数学活...
  •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 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让课堂要生动有趣,在规划设计教案的过程中一定要确定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成绩和课业的完成情况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对于编写教案还有什么比较疑惑的地方吗?编辑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时间:12-28 小学二年级教学反思    
  • [课件借鉴] 二年级上册数学花园教学设计1篇 教学内容: 花园 教学目标: 1、结合全体情境,提出并解决与倍有关的数学问题,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问题的活动,进一步体会倍与乘、除法运算的联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含义。 教学难点: 倍的逆向思考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今天的天气真不错,老师带...
  •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精选 课件之家内容专辑推荐:“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敬请浏览。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案已经成为教师授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优秀的教案,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沟通。您是否需要整理好的教案范文呢?为此,课件之家编辑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