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教案 > 导航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3-07-07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XX字。

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完善好自己的教育方式,写教案写得不错的老师,教学水平也不会太差,教案有助于教师们探索教育和教学规律。你是否看过的优秀的教案模板呢?以下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六国论公开课教案XX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需要根据具体的课程和年级来设计,以下是一个通用的六国论公开课教案模板,可用于参考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六国联合抗秦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掌握六国联合抗秦的主要策略和措施。

3.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六国联合抗秦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六国联合抗秦的主要策略和措施。

3. 六国联合抗秦的案例分析。

三、教学步骤

1. 导入:介绍六国联合抗秦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重点讲解六国联合抗秦的主要策略和措施,并引导学生分析案例。

3. 拓展:通过学生回答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六国联合抗秦的可行性和效果。

4. 总结:总结六国联合抗秦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四、教学方式

1. 讲授式:通过教师讲解和演示,让学生理解知识点。

2. 讨论式: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式: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五、教学评价

1. 课堂参与度: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和讨论,评价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学生作业和考试,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3. 思辨能力:通过学生论文和演讲,评价学生的思辨能力。

4. 表达能力:通过学生发言和演讲,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教学资源

1. 课件:教师可以准备六国联合抗秦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2. 教材:教师可以使用相关的教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料。

3. 练习题:教师可以准备相关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精选阅读

关于六国论教案3000字模板


我们花时间为你编辑了关于六国论教案。解决方法灵活多变,在分析能力的要求上有相当的难度,教案就是上课的书面化表达。写教案的过程也是思维连贯发散的过程。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关于六国论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理解:弊、率、完、暴、速、再、数、礼、宜、故事、颠覆等词语的含义。

2、学习本文运用设分论点,并举例论证论点的方法。

3、背诵课文,领悟借古讽今、对比论证等写法。

学习重点、难点理解文章论证过程及方法。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作者简介:

苏洵,字,号,“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与儿子、苏辙并称“”,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故事:苏轼二十岁时到京师去考进士,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

“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喝,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全都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

同学们想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

简介写作背景:

1、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秧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盛的六国却日益衰落。强秦向东夺取六国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又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

2、北宋建国以后,对不断进犯东北、西北边境的契丹、西夏,一直采取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政策。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统治者每年都要向契丹、西夏纳币输绢以求苟安。针对这种情况,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评论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原因,说明“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讽谏北宋王朝以六国为鉴,不要为契丹、西夏“积威之所劫”,一味赂贿以求苟安,而要奋起御侮,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

解题:

1、六国,

2、战国七雄地图(见课本)

3、文体: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六国论》属于政论还是史论?

正音正字

暴霜露为国者小则得邑

思厥先祖父与嬴洎牧以谗诛

邯郸燕赵革灭殆尽

胜负之数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二、整体把握

速读课文,感知文体和文章内容,并梳理结构脉络

三、具体研习课文

研读第一部分

①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②本部分从几个方面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

③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研读第二部分

①这两段文字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

②用一句话概括第3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③本段怎样论述赂秦的危害?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④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⑤第四段中哪一句话能够概括齐国灭亡的原因?

⑥试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⑦请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⑧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研读第三部分

①第五自然段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②第六自然段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四、课文总结:

文言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与秦相较

二、古今异义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6、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7、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

三、词类活用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大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9、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10、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四、一词多义:

为: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以:1、不赂者以]赂者丧

2、秦以]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6、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7、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8、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3、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4、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5、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6、二败而三胜

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8、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9、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表承接的连词]胜之之势

10、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其: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

2、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4、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之:1、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2、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3、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或:1、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与: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亡: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向: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2、并力西向

犹:1、以地事秦,犹动词,好象)抱薪救火

2、良将犹在

始: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2、始速祸焉

终:1、终继五国迁灭

2、惜其用武而不终

兵:1、斯用兵之效也.

2、非兵.不利

3、其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得: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2、此言得之

五、文言句式

1、句: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洎牧以谗诛

2、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3、句:较秦(受赂)所得与战胜而得者思厥先祖父,暴(于)霜露,斩荆棘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之)以予人(诸侯)奉之弥繁,(秦国)侵之愈急

4、句:赵尝五战于秦(赵尝于秦五战)

关于六国论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了解史论中借古讽今的写法。

2.学习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

3.认识苏洵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弊在赂秦”。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史论,但它的针对性很强,带有明显的政论色彩,不同于纯粹论史的文章如卢照邻的《三国论》、苏辙的《六国论》。从这个基本点出发,可以确定:

教学重点是它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侵略者的妥协政策。

教学难点是它的史论内容,这是因为史论必须以史实为据,而它的叙史是高度概括的,这对历史知识不足的学生来说,肯定会有一定困难。

2.教学方法。

课文后的练习规定要背诵全文,自以采用诵读法为宜。

但这种诵读不是机械般反复进行的。根据本文内容和布局的特点,除了应有的诵读准备如正音、疏通文义、品味语气等而外,最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掌握文章的理路,因为只有掌握了理路才能加快记诵的速度,并给学生的自行领悟创造条件;其次,教师还要讲述一点必要的史实,用来拨疑解惑。这样的指导和讲述应当是十分精要的,不要侵占学生练习诵读的时间。

在完成诵读任务之后,为了使学生能进一步懂得文章立意和布局的道理,可以运用比较阅读法,将苏辙的同题文章拿来进行比较,让学生说说二者的异同。运用此法要注意两点:一是学生有较好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二是要认真做好准备工作,不得草率从事。

3.课时安排:用了课时教读。

预习安排

1.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粗知大意。

2.朗读课文,主要是读好第1、2段,要求读音正确,能读出一点语气。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概括介绍本文。

教师指出:本文属于史论中的兴亡论,一开篇就提出了“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意即六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以土地赂秦。这指的是战国下半期内的事,此前各国诸侯相互兼并,不存在“赂秦”的问题。秦自孝公(前361年至前338年在位)以后日渐强大,开始蚕食诸侯,才出现了“赂秦”的事。但也不是各国诸侯全都采用这种策略。从《廉颇蔺相如列传》和《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便可以看出,赵、魏两国统治者对秦的态度是不相同的。

问:试据《廉颇蔺相如列传》和《信陵君窃符救赵》说说赵魏两国对秦的不同表现在哪里。(赵采取抵抗的策略,魏则实行妥协。)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评价赵的策略的?(“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问:既然如此,赂秦的是哪几国呢?试据课文回答。(据“燕赵之君……”和“齐人未尝赂秦”,可知“赂秦”仅指韩、魏、楚三国而言。)为什么作者不指名呢?(这是史实,尽人皆知,无须指名。)

问:三国赂秦而另三国不赂秦,作者却说“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是不是以偏概全?(正因为有以偏概全之嫌,所以作者又提出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命题,这就变得全面了)。

问:由此可见,“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包含着两个分论点,请说说是哪两个?(“赂秦而力亏”和“不赂者以赂者丧”。)

问:文中哪一段是论证“赂秦而力亏”的?(第2段。)哪一段是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的?(第3段。)二者的顺序能颠倒吗?(不能。前者是主要的,后者是次要的。)

问:第4段该是结论了,作者的结论是什么?(“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积威之所劫”是什么意思?(长时期积累下来威势,即长期优势,这里是说“不要被敌方的长期优势所挟制”。)

问:“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是个别结论(针对六国而言)还是一般性结论?

结束语:正因为是一般性结论,由此又引出第5段,但此段涉及当时北宋的历史背景,留到下节课再说。现在我们已初步掌握了全文大意,可以练习背诵了。

二、诵读第1段。

1.诵读的准备。

①停顿:“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②语气:破灭之道也(肯定判断)

③补充史实:秦灭韩为前230年,灭魏前225年,灭楚前223年,灭燕灭赵前222年,灭齐前221年。“互丧”,先后相继灭亡。

④“率皆赂秦耶”:设问兼反问。提出此问的根据是齐、赵、燕三国未赂秦。

⑤“盖失……”两句,用解释语气读。

2.诵读练习及检查。

要求速背,只用3分钟(包括检查),因为前面正对此段的理路作过分析。

3.归纳本段大意:提出本文中心论点,即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三、诵读第2段。

1.诵读的准备。

(1)补充注释

①“秦以攻取之外”——秦在攻占土地之外。以,同“于”(让学生从旧课文中找出例子:“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中的“以”)。以,当释为“在

”,课文注为“用、凭着”,误。

②“较秦之所得……其实亦百倍”——“较”,直贯全句。“所得”,指受赂得地。“百倍”,极言其多,不是确数。全句意即秦受赂得地为攻战得地之百倍,诸侯赂秦失地为战败失地之百倍。

③厥——同“其”。先秦典籍中用得较多,以后不常用。作者这里是有意用古字。

④“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是形象的描述。秦在六国之西,不可能“四境”而至。

⑤然则——承上发下语,这里用法同“然而”,跟“可是”大致相当。

⑥判——形声兼会意。半,物中分。

⑦理固宜然——按理说,本当如此,即俗语“理所当然”。

⑧古人云——古人,指苏代。这话是对魏安釐王说的,当时魏安釐王接二连三地以地赂秦,苏代不同意这种做法。

(2)找出本段中的论断

(“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问:哪一个是主要的?(后一个。)说明理由。(照应开头“赂秦而力亏”。)“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跟这个论断是什么关系?(推论。)

问:引古人语有什么作用?(旁证。)

2.分层练习诵读及检查。

①开头至“固不在战矣”。提示:注意排比句式。行文先说事实后作论断。“则”,相当于“可见”。

②“思厥先祖父”至“而秦兵又至矣”。提示:议论文中亦可有形象的描绘。对比“先人”与“子孙”,包含着对赂秦政策的严厉批评。“今日”“明日”,极言割地之频繁;“五城”“十城”极言割地之多。

③“然则诸侯之地有限”至段末。提示:注意对偶句式、比喻写法。

3.归纳本段大意;论证“赂秦而力亏”的论点,指出韩、魏、楚三国灭亡的原因。

四、留作业。

1.背诵第1、2段,准备诵读第3、4段。

2.细读第3段,从中找出跟首段“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句话相照应的语句。

关于六国论教案(篇3)

一、学习目标

1、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辱的思想,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现实针对性,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和“以史为鉴共创未来”的与时俱进精神

2、通过听示范朗读和自由诵读相结合,找出并提出文言知识疑难点,在教师引导启发下,学生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总结文言实、虚词、活用情况和句式特点

3、了解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灵活多样的论证方法

二、学习重点

1、掌握“兵、弊、互、率、完、暴、弥、至于、颠覆、再、殆、速、智力、不行、当、礼、故事、”的含义;归纳多义词“得、非、或、相、势”的义项;掌握文中重要虚词“而、之、以、为”的用法;总结归纳本文特殊句式和用法

2、洞悉“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中心论点的内涵,了解苏洵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理清思路,弄清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三、学习难点

1、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文章“改造史例、为文造势、为文造情”的史论笔法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学流程

课前预习:

教师在简单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下提出如下预习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正文章中的字音、通顺熟练地读完全文

2、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理清句意,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基础知识,提出疑难问题

预习作业主要在夜自习上完成,同学在预习过程中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举手提问,让学生自己完成文言文的疏通意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讲课时教师除了补充些文言知识外,其他如实词、虚词、句式、翻译等文言知识均由提问学生(学生的覆盖面要大)、检查预习效果的形式来完成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2分钟)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

“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 原来苏轼行的酒令是( 嬴政并吞六国)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第一个大动荡、大碰撞,也是大融合时期七雄争霸并于秦,后世英杰多扼腕对这段历史,后人多有评说宋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苏轼和苏辙之父)就曾有过十分精辟的论述那就是《六国论》今天,就让我与大家一起来领略苏洵精辟与广博的分析

二、 解题、作者简介(3分钟)

1、六国: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为了独占天下,国与国之间经常进行战争六国就是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它们都被秦国一个个地击破而消灭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

2、“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散文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一般有两种,即政论文和史论文,政论文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史论文主要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提问:本文属于政论文还是史论文?

(史论文)

3、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诗书… …可谓是大器晚成”),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 (苏轼)、“小苏” (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联系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

三、通读全文,读准字音

请四个男生读课文,并请其他同学评价,纠正读音(5分钟)

易读错的字:

(1)弊在赂(lù)秦 (2)六国互丧(sàng)

(3)率(shuài)赂秦耶(yé) (4)小则获邑(yì)

(5)思厥(jué)先祖父 (6)暴(pù)霜露

(7)暴秦之欲无厌( yàn) (8)草芥(jiè)

(9)与(yǔ)嬴 (yíng) 而不助五国 (10)洎(jì)牧以谗诛(zhū)

(11)革灭殆(dài)尽 (12)胜负之数(shù)

(13)当(tǎng)与秦相较 (14)或未易量(liáng)

(15)下咽( yàn) (16)悲夫 (fú)

(17)为(wéi)秦人积威之所劫 (18)日削(xuē)月割

(19)苟(gǒu)以天下之大 (20)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gùshì)

四、整体把握文章论证结构(20分钟)

全班齐读课文,要求在读的过程中找出文章中心论点及各段的主要内容

1、提问:本文在开头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赂”何以使得六国破灭?

答:第一种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门见山,鲜明简洁!并且接着强调“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是正面解释由于贿赂秦国导致实力亏损,才是被消灭的根本原因

2、提问:联系课文后边的内容来看,“是不是所有的国家都贿赂了秦国呢?哪些国家没有贿赂秦国?“六国中“不赂者”因何破灭?(师补充介绍秦灭六国的顺序:秦灭韩——灭魏——灭楚——灭燕——灭赵——灭齐 )

答: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齐、燕、赵没有贿赂的国家是因为贿赂的国家而灭亡的,因为“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失去了强大的援助,不能单独保存自己对抗强大的秦国老苏似乎早已料到读者会有如此疑问,于是紧接着从反面阐述了“不赂者”丧的原因,通过设问消除了读者的疑问,使总论点稳固、周密、无懈可击,同时也形成了总论点下的两个分论点

3、提问:文章第三段围绕哪一个分论点展开?

答:第3段以“割城”为例,论证“赂秦”之弊紧承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写韩、赵、魏三国把祖先艰难得到的土地轻易拱手送给秦国,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从而论证“弊在赂秦”的论点

4、提问:文章第四段围绕哪一个分论点展开?

答:第4段,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事实,进一步论证“弊在赂秦”紧承第2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文中写齐、赵、燕三国虽“义不赂秦”,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从而论证“弊在路秦”的中心论点

5、提问:第五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作者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阐述什么样的政治主张?

答:第5段承上启下,提出“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的“积威之所劫”的政治主张

6、提问:第六段中作者为什么将六国的情况和北宋的情况做对比?师补充北宋当时的政治处境

答:第6段,借时讽世,借古喻今,讽谏北宋王朝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抵抗将六国的情况与北宋情况作对比,证明六国力量远弱于北宋,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点明本文主旨,即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历史与现实有时候是惊人地相似,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苏洵睹之心忧,忧而思救,一个“赂”字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复辙,于是写下了这篇醒世文章

7、总结:

五、局部研习文章

(一)第一、二小节:

1、提问:解释词义(1分钟)

(1)非兵不利 (2)战不善 (3)弊在赂秦 (4)赂秦而力亏

(5)破灭之道也 (6)或曰 ( 7)六国互丧 (8)率赂秦耶

(9)不赂者以赂者丧 (10)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教师补充 (2分钟)

非:

①不是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六国论》)

②不对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③无,没有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苟子·劝学》)

或:

①或许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②有人、有的人 或曰:‘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③有时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联系“莫”:

①没有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

②没有谁

2、提问: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故曰:弊在赂秦也什么句式?(1分钟)

答:典型的判断句式,也在古代汉语中只是表示判断语气的语气助词“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实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在古代汉语中用“亦”表示现代汉语中“也”的意思

3、提问:翻译“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分钟)

答:“而“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道:原因,联系“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余嘉其能行古道”

(二)第三小节:

1、提问:解释词义 (2分钟)

(1)秦以攻取之外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较秦之所得

(4)其实百倍 (5)则秦之所大欲 (6)固不在战矣

(7)思厥先祖父 (8)暴霜露,斩荆棘 (9)以有尺寸之地

(10)子孙视之不甚惜 (11)举以予人 (12)然后得一夕安寝

(1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14)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15)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16)此言得之

教师补充:(1分钟)

得:

①动词,得到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六国论》)

②适宜,得当 此言得之 (《六国论》)

③找到 至德不得(《庄子·秋水》)

④捕获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捕蛇者说》)

⑥看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

2、提问:翻译(7分钟)

(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3)则秦之所大欲,诸侯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4)思厥先袓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与人,如弃草芥(“以有尺寸之地”以字用法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的孤例,,但经常考举以与人,两种解释)

六、结语(1分钟)

苏洵这位充满忧患意识,关心国家命运的北宋散文家,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以六国为喻,反复申述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弊在赂秦”,其结果是削弱自己,强大敌人,最终导致自己的灭亡这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文章的论证结构和具体研习了文章的一、二、三段的文言知识,然而针对“赂秦而力亏” “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两个分论点作者又是怎样进行论述的呢?我下节课继续学习请大家做好预习工作

七、作业

1、整理本文的文言基础知识,包括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及用法

2、完成《学习与评价》(必修教材配套练习)语言基础及内容大意部分练习

关于六国论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理解:弊、率、完、患、暴、判、速、再、数等词语的意义。

归纳:得、非、或、相、势等多义词的义项,了解使动用法。

教学设想:

本文不同于纯粹论史的文章,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重点是理解它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及背景,整体把握课文,研习一、二段。

教学过程:

1.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四川眉山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在文学上取得显著成就,是经过一番刻苦读书、认真作文的过程的。据他自述,少年时,他不爱学习,到了二十五岁,才开始知道读书。自以为比伙伴们学得好,但后来取古人之文一读,才觉得古人的“出言用意”都跟自己大不相同,于是下决心将过去所写的数百篇文章全部烧毁。然后,将《论语》《孟子》、韩愈的文章取来,终是诵读,读了七八年,才感到古代文章确实写得好。时间一久,读之益精,自己胸中也“害然以明”,但还未敢自出其言。又经过一番努力,胸中之言日益多,甚至不能控制自己,只好将它书写下来。到了这时,落笔为文,才“浑浑乎觉其来之不易矣”。这就是历史上关于苏洵焚稿、勤奋读书、刻苦作文的美谈。

苏洵为文,成就显著。因此博得他同时代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著名文学家曾巩的好评。欧阳修指出:苏洵之文“博辩宏伟”。曾巩认为:苏洵之文“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

三人(三苏)之文章,盛传于世。得而读之者,皆为之惊,或叹不可及,或慕而效之。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徼,学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书。

(选自《苏明允哀词》)

2.导语设计: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

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3.听课文录音,介绍背景,了解写作意图。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几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苏洵生活年代(10xx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找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4.正音:

赂(lu)率(shuai,全都,一概)暴(pu,暴露)厥(jue,他的)

洎(ji,及、到)为(wei,治理)国者无使为(wei,被)积威之所劫

5.对课文进行整理把握。

明确:史论——叙述评论历史事实、总结历史教训、讽喻时政

一至三:对历史事实的描写与评论

四至五:对历史的总结与感慨

6.一、二段中重要词句: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互(交互,引申为相伴)丧,率(全,都,一概)赂秦也

盖(副词,表猜测原因)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秦以(相当于“于”,在)攻取之外

较(比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这)/实(实际上)百倍

思厥(其)先祖(祖辈)/父(父辈)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至于(到了……的结局)颠覆,理固(本来)宜(应该)然

此言得(符合)之(上面的道理)

[附]:秦灭韩:前230年灭魏:前225年

灭楚:前223年灭燕:前2xx年

灭赵:前2xx年灭齐:前2xx年

7.研习第一段:

提问: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问: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

明确:A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B不赂者以赂者丧。

问: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背诵第一自然段。

8.研习第二段。

提问: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

明确:A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

B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

问: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9.布置作业:熟读、背诵全文。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研习第三、四、五段,小结课文特色,完成练习。

1.齐读第三段。

A.重要词句:

迁灭:古代灭掉一个国家,要迁走该国的传国重器,如武王灭商,迁九鼎于洛邑。迁灭即灭亡。下文的“革灭”,革是除旧,也是灭亡的意思。

义(坚守正义,名作动词用)不赂秦

斯用兵之效(功效)也

至丹以荆卿(表示对人的尊称)为计

始速(招致,动词)祸焉

向(先前)使(假使)三国名爱其地

胜负之数(命运),存亡之理(道理)

当(应当)与秦相较(抗衡),或未易量(估量)

B.提问:找出段中表述齐国灭亡的一句话。

明确:“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明确:共同点——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

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

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

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提问: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齐读本段。

2.研习第四段,齐读。

A.重要词句

并力西向(进军),则吾恐秦人食之(结构助词,无实义)不得下咽也。

为(治理)国者无(不要)使(让自己)为(被)积威之所劫(胁迫、挟持)哉。

B.提问:前一层与上一段末句有怎样的关系?后一层有什么作用?

明确:上一段末句从消极方面来说,不该用什么策略;这一层从积极方面说该用什么策略。

以六国灭亡作结,自然引出一般性结论——历史教训

“有如此之势”——承上启下

提问: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呜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

悲夫——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政策。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之根源。

作用: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到连接作用,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由转移,引导读者理清思路。

提问: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明确: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齐读、背诵。

3.研习第五段。

A.重要词句:

而犹(还)有可(可以)以(凭)不赂而胜之(秦国)之(的)势。

苟(假如)以天下之大,而从(追随)六国破亡之故事,是(这)又在六国下矣。

B.提问: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本段议论的基础建立在作者自己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于历史,但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关于六国论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并能运用有关文言知识解读文言作品;

2、学习本文运用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3、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研习,学习审视历史,反思历史,接受和借鉴历史经验,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战国七雄,论富有,秦国比不上齐国;论兵力,秦国比不上赵国;论地域的辽阔,秦国比不上楚国。可是最后六国却全部被秦国一一灭掉。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就让我们来看一下苏洵对这个问题的的阐述。

二、简介作者:

苏洵,“三苏”,“唐宋八大家”。

三、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初步品味本文的语言之美。

四、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字词,小组讨论。

如不能解决,在课堂提出疑难,师生共同解决。

积累文中重点的实词虚词。

五、分析课文内容结构:

1、出示秦灭六国时间表: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燕、灭赵;前221年灭齐。

2、在文中找到六国灭亡的原因。

同学在文本中查找,归纳概括为:韩魏楚因割地求和(展示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而燕国因荆轲刺秦,赵国因李牧被诛,齐国因与嬴而不助五国。

3、由此请学生将六国分为两类:赂秦者,韩魏楚;不赂秦者,燕赵齐。

再让学生在文中找到两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不赂者”“失强援”。

由此学生便水到渠成地找到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六、分析苏洵写作此文的动机:

1、讨论六国灭亡的原因:你怎么看待六国的灭亡?

2、苏辙在《六国论》中提到“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指出六国背弃了盟约自相屠杀而导致灭亡;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提到“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指出六国没有爱惜百姓而导致灭亡;李桢在《六国论》中提到“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指出六国没有施行仁义而导致灭亡。

那么苏洵并非历史学家,见解未必准确,他为什么强调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因为“赂秦”呢?

3、展示“时代背景”:北宋中叶以来,辽和西夏逐渐强大,成为北宋王朝的严重威胁。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如1004年与辽订立“澶渊之盟”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1042年,宋又在辽要挟下,应允每年增纳白银10万两,绢10万匹;1044年,宋又与西夏签约,每年纳白银7万两、绢15万匹,茶叶3万斤。

4、结合北宋的地形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本文的写作动机:借古讽今,劝诫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以贿求和的方式而重蹈六国的覆辙。

5、明代诗人何仲默评价此文说:“老泉论六国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而卒以此亡,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

七、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1、欧阳修评价苏洵说:“吾阅文士多矣,独喜尹师鲁、石守道,然意犹有所未足,今见子(苏洵)之文,吾意足矣。”而清代学者储欣在《唐宋十大家全集录·东坡先生录》卷五中曰:“老泉论六国之弊在赂秦,盖借以规宋也,故激切而淋漓。”

2、请学生概括本文的语言风格并在文中找出能够代表这种风格的语段,诵读品味。

八、体会感悟:

《贞观政要》中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学过本文以后,你能从中获得什么启示?

九、课下阅读:

一门三父子同样都写过对于六国的论述,请课下查找苏辙的《六国论》以及苏轼的《六国论》,与本文作比较阅读,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关于六国论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击的思想。

2. 结合单元知识短文,学习有关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知识。

3.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对比方法逐层论证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它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以两副对联“:萃父子兄弟于一门, 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八大家. ”引入对苏洵的介绍。

二、作者介绍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 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 、“小苏”(苏辙) 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右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 《权书》10篇, 《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

三、解题

“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六国论》,谈谈六国灭亡的道理。分为两种:一种是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一种是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四、写作背景

作者所处的北宋王朝,对内专制集权,对外卑躬屈膝,内忧外患,始终不绝。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年年间,宋和辽与西夏开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外交上的妥协投降,北宋为求苟安,年年割地纳贡。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而这样沉重的负担,全落在百始头上。国难当头,矛盾尖锐,苟洵针对这样的现实写作此文,用于讽喻宋王

五、教授新课

1、听录音,校正字音

弊在赂(l ù)秦 思厥(ju é)先祖父

暴(p ù)霜露 如弃草芥(ji è)

洎(j ì)牧以谗诛 革灭殆(d ài )尽

2、把握文章论证结构

第1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本文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弊在赂秦”,接着从正反两个不同的角度,即“赂者”和“不赂者”,均受赂秦之害进行论证。“赂秦”的国家因“赂秦”而“力亏”;不赂秦的国家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不赂者以赂者丧”。最后总结,重申论点,“弊在赂秦”。

第2段以“割城”为例,论证“赂秦”之弊。

紧承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写韩、赵、魏三国把祖先艰难得到的土地轻易拱手送给秦国,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从而论证“弊在赂秦”的论点。

第3段,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事实,进一步论证“弊在赂秦”。

紧承第2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文中写齐、赵、燕三国虽“义不赂秦”,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从而论证“弊在路秦”的中心论点。

第4段承上启下,提出“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的“积威之所劫”的劝告。

第5段,借时讽世,借古喻今,讽谏北宋王朝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抵抗。

将六国的情况与北宋情况作对比,证明六国力量远弱于北宋,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点明本文主旨,即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3、研读课文第一段

1)、小组朗读第一自然段

2)、落实重要词句: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互(交互,引申为相伴)丧,率(全,都,一概)赂秦也

盖(副词,表猜测原因)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3)、问题

提问: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问: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

明确:A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B 不赂者以赂者丧。

问: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4)、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研习第二段

1、小组朗读第二段。

2、重点词语

秦以(相当于“于”,在)攻取之外

较(比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这)/实(实际上)百倍

思厥(其)先祖(祖辈)/父(父辈) 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至于(到了的结局)颠覆,理固(本来)宜(应该)然

此言得(符合)之(上面的道理)

3、问题

提问: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

明确:A 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

B 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

问: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三、研习第三段

1.齐读第三段。

2. 重要词句:

义(坚守正义,名作动词用)不赂秦

斯用兵之效(功效)也

至丹以荆卿(表示对人的尊称)为计

始速(招致,动词)祸焉

向(先前)使(假使)三国名爱其地

胜负之数(命运),存亡之理(道理)

当(应当)与秦相较(抗衡),或未易量(估量)

3. 问题

提问:找出段中表述齐国灭亡的一句话。

明确:“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明确:共同点——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

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

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

提问: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提问: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 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

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4. 背诵这两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已学知识

二、研习第四段

1. 齐读本段

2.重要词句

并力西向(进军),则吾恐秦人食之(结构助词,无实义)不得下咽也。

为(治理)国者无(不要)使(让自己)为(被)积威之所劫(胁迫、挟持)哉。

3.问题

提问:前一层与上一段末句有怎样的关系?后一层有什么作用?

明确:上一段末句从消极方面来说,不该用什么策略;这一层从积极方面说该用什么策略。 以六国灭亡作结,自然引出一般性结论——历史教训,“有如此之势”——承上启下。 提问: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呜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

悲夫——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政策。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之根源。

作用: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到连接作用,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由转移,引导读者理清思路。

提问: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明确: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三、研习第五段。

1.齐读本段

2. 重要词句:

而犹(还)有可(可以)以(凭)不赂而胜之(秦国)之(的)势。

苟(假如)以天下之大,而从(追随)六国破亡之故事,是(这)又在六国下矣。

3.问题

提问: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本段议论的基础建立在作者自己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于历史,但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4.背诵这两段

[布置作业]

1. 背诵全文。

2. 完成“思考和练习”。

[教学反思]

[板书]

大欲大患

固不在战 强弱

胜负

赂秦力亏 奉之弥繁 不战 韩 魏 楚

破灭之道 侵之愈急 已判

以地事秦

六国破灭 抱薪救火

非兵不利

战不善 齐人与嬴 终继迁灭

弊在赂秦 不赂秦者 不助五国 势所不免

以赂者丧 燕谴刺客 齐 燕 赵

(盖失强援 始速祸焉 智力孤危

不能独完) 赵失良将 战败而亡

用武不终

关于六国论教案(篇7)

 教学目的: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3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疏通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六王毕,四海一”,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过、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也许因为秦王朝过于短促,历二代便骤然灭亡,所以后人总爱在秦的暴灭上作文章,而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秦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以小胜大?或,六国何以由强趋弱,转胜为败?历史学家语焉不详,文学家往往指斥不当。

贾谊《过秦论》主要指责秦之过,但对秦的胜利(六国的灭亡)之因也作了简要的剖析:在六国,“争割地而奉秦”,使秦国“有余力而制其弊”;在秦国,“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横而斗诸侯”。这种剖析顾及斗争的双方,是辨证的;但分析不尽准确,因为并非这六个国家都争着割地奉秦。

历史的年轮又增加了一千二百余年,北宋策论大师苏洵注目这个历史课题了,于是有《六国论》出。

《六国论》是历史上第一偏不鞭强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文章,所以它具有历史的严肃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赂敌为安的悲剧结局,乃是有感而发,它具有现实批判的针对性(这一点,我们在学习课文中会进一步认识);它不足600字,言简意赅,机锋雄辩,又有很强的文学性。“三性”合一,使得本文兼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学生自读注释一)补充两副写“三苏”的对联: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三、阅读课文

学生先初读,扫清语音障碍;再齐读。

四、疏通字词

学生自译。补充(板书):

重要字词:率、厥、弥、判、速、洎、殆

词类活用:小/大则……、义不赂秦、却、礼、西向、日削月割

古今异义:其实、祖父、至于、智力、可以、故事

通假字:厌、当

特殊句式: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天下之大

一词多义:暴、与、犹、亡、始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完成练习二——四

二、分析课文

1、齐读课文

2、思考练习一。

3、提名思考回答: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两个分论点是?分别是就哪些国家而言的?文章的论证段落有哪些?哪一句是对历史教训的.总结?哪一句点明了.写作意图?

4、教师简析(参教师用书)

5、简介.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爱国之情

作者生于真、仁、英宗三世。其时,宋王朝虽然尚未疲弱不堪,但北有契丹(大辽),西有西夏,它们不断骚扰,国家不得安宁。1004年,大辽举兵攻宋,当时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辽在澶州打了一仗,宋军大胜。形势如此有利,真踪却一味求和,订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自此,抗敌卫国只气锐减,委曲求全之风日上。后辽又连连加码,宋均慨然应答。1044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而给西夏银、绢、茶。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苏洵是睹之心忧,忧而思救,以为这和战国六国以地赂秦相比,有国之而无不及,下场更加不堪设想,于是写下了这偏醒世文章。

所以,结合背景,我们能够更加体察到作者的一片爱国之情。

三、小结

本文立论鲜明,论证严密,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语言上,长短相间、整散交错。确如王安石云:“苏明允有战国纵横之学”。

文章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这样感情强烈的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洋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赂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

四、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比较阅读《过秦论》;

学习苏辙《六国论》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背诵中心论点句、.写作意图句;背诵全文

二、比较《过秦论》

1、都是史论文

2、都借古讽今,以史致用,都得源于作者的忧国情怀

《过》讽谏汉武帝施行仁政,防止重蹈秦朝施行暴政而迅速灭亡的覆辙;《六》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奋起抵御外侮。

3、论证方法:都云对比论证方法。

4、中心论点的提出:《过》卒章显志,《六》开门见山。

5、语言:同:多排偶句,句式整齐;长短相间,错落有致。

不同:《过》词采华丽,《六》浅显易懂。

三、学习另二篇《六国论》

一是苏辙的,见教材。一是李桢的(节选)

四、布置作业

写一篇作文,题目是“从历史看天下兴亡”

附:从历史看天下兴亡

1、各家关于天下兴亡的观点(高一年级)

《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记身

《谏太宗十思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出师表》:广开言路、亲贤远佞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阿房宫赋》:戒奢以俭

《邹忌讽齐王纳谏》:广开言路

《勾践灭吴》:励精图治,心忧天下,尊贤重士,法纪严明

《我们对于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针锋相对,寸利必争,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决不搞屈辱外交

《触龙说赵太后》:磨炼国君意志,培养能君主

《季氏将划颛臾》:君贤臣能且上下精诚团结

《寡人之于国也》:使百姓不饥不寒且得庠序之教,明孝悌之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方面都得到发展

《六国论》(苏辙):六国相互背盟败约而失韩魏之天下要冲

小编推荐各科教学设计:

、、、、、、、、、、、、

关于六国论教案(篇8)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理清思路。

2.了解六国破灭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今的意图,培养中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热情。

教法设计:

诵读法、分析讨论法

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

(一)说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武器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交替、一个接一个全都

3.思厥先祖父。 他们

4.子孙视之不甚惜。 看待

5.与赢而不助五国。 亲附、亲近

6.始速祸焉。 招致

7.洎牧以谗诛。 等到、及

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爱惜

9.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如果

10.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几乎

1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使.……退却

(二)找出文中古今异义词,并说出其含义。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它的实际数量

2.思厥先祖父。 祖辈、父辈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以致、以至于

4.后秦击赵者再。 两次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智谋、力量

6.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旧事、前例

7.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可以 凭、凭借

(三)说出下列句式特点。

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判断句

2.洎牧以谗诛/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被动句

3.赵尝五战于秦 介词结构后置

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定语后置

二、新课研讨:

(一)1.(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历史上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请齐读全文,思考文中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

明确:“弊在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作者排除“兵”“战”原因,归结到一个字“赂”上。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纲举目张。

2.明确中心论点之后,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后,接着从两个方面简要地阐释论点,一是从赂秦的国家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二是从不赂秦的国家说――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两点既是对中心论点的阐释,也是分论点。最后一句,回应开头,重申论点。(生读第一段,读出观点鲜明,肯定语气)

[热搜教案] 六国论教学设计其五


虽然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有所转变,准备好教案是身为教师必备的课程准备。及时更新教案能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的策略与方法,一份好的教案是怎么写出来的?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热搜教案] 六国论教学设计其五》,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教学要点]

1. 继续研习课文。

2. 掌握词类活用。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一、二自然段的背诵情况

1.指名背诵(3——5名)

2.分小组背诵一或二自然段

3.学生齐背一、二自然段

二.继续研习课文内容

(一).研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三段,注意读准字音。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1).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2). 牧以谗侏

(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4).胜负之数

2.学生参照注解自译第三段,随时质疑,教师解疑。

3.理清思路,引导学生背诵

问:本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几层意思,怎样论证的?

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明确:本段紧承第二个分论点“不贿者以贿者丧”来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分三层,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全面深入的论证。

板书:

(1) 齐国:与赢不助五国 反面

(2) 燕国:用荆卿为计速祸 正面

赵国:牧以谗侏用武不终

(3) 齐人勿附

燕客不行 胜负或未易量 反面假设

赵将犹在

学生顺思路背诵第三段

(二)研习四、五自然段

1.学生反复诵读四、五自然段

2.请两名同学试析这两个自然段

注意下列加点字词的的意义和用法

(1) 礼天下之奇才:名词活用作动词,“礼遇”“以厘相待”。

(2) 并力西向:名词做状语,“向西”

(3)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所,表被动的一种句式

(4) 日削月割:名做状,“日日”“月月”

(5) 苟以天下之大:假若,如果,连词

3. 问:第四段的中心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论述的?第五段是否多余?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明确

明确:第四段的中心是论史评古。作者先承上文之末的设想抒发感慨,如六国不贿秦而抗秦,必将大有作为,行文摇曳多姿,兴味无穷;然后承上启下,又回到史实,揭开病根,重申赂秦之弊,最后借题发挥,大声疾呼,告戒为国者,对敌要以此为训,敢于斗争。

第五段并非多余,是对现实抒发感慨,指出北宋“以天下之大”而重复六国赂秦破灭之“弊”的不当,这是中心论点的引申,亦是写作的本意所在——借古讽今。

提问:第五段或明或暗地做了多方面的对比,请同学说出几个来。

明确:第五段虽没有直接展开对比,但通过文字信息可知对比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六国与秦的爵位比较(“皆诸侯”)、实力比较(“其势若于秦”);当然,暗中说了宋与契丹西夏的爵位比较、实力比较,以及契丹、西夏与秦的比较。

4.学生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三.浅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1.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2.教师点拨

本文是史论,但不是进行史学分析,也不是就史写史,而是就史立论,以古鉴今。

对中心论点的论证,运用例证、引证、假设论证,突出的运用了对比论证。

运用了多种语言表达方式。

3.明确:

(1)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2)论点鲜明,论据严密

(3)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四、难点、重点分析

1.讨论:如果将第4段末句改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可有慎哉”,并删去第5段,文章也是完整的。这样做好不好?

提示:可以从作者意图、文章布局和思路、重要的论断等方面进行考虑。

方式:四人一小组。讨论后谁代表发言。

小结:六国灭亡原因各不相同,而以地赂秦者不过三国,作者巧妙地提出“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论断,这样就把灭亡的原因集中到“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上来了。至于为什么要“赂秦”,作者则直到最后才说出了最要紧的一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这叫做“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注意:苏辙同题文章中最紧要的一句是“不知天下之势”。)作者这样来论述问题是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北宋正是为辽、西夏“积威之所劫”而年年纳币。如果删去“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之故事”,就看不出这一点了,这是违背作者的意图的。其次,从布局上看,本文是从论史逐步转向论策的。因此从第3段开始,先肯定燕、赵的“远略”,接着又批评了他们的错策。循此继进,作者又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的战略:第一步,不赔秦,不附于秦,不派刺客,不杀良将;第二步,“以

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这样的设想是为下文“不赂而胜之”一语作铺垫的。这个总体的战略设想也是针对北宋朝廷说的。如果删去第5段话,上面这些话就变成无的放矢了。这种写法就叫做“借古讽今”。

2.本文的论证语言有什么特色?

分析:本文的语言除气势俊伟、古劲简练外,表现在论说语言的分寸感上。如“向使三国各爱共地,齐人匆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败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交,或未易量”,提出与上文所论史实相反的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虽为假设,但又不妄下断语,表现了作者论述语言的准确性与分寸感,恰到好处。

3.本文的论证虽然周密,但有些说理却欠妥当,你能找出来并加以分析吗?这样会不会影响中心论点的成立?为什么?

分析:本文中的某些论述欠妥,正好可以用来启发、教育学生不要盲目相信书本,而要敢于质疑,善于独立思考、动脑分析。

例如,课文第3段中论证燕国的灭亡是“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就是欠妥的。作者并没有抓住根本问题,而是撷取了一个偶然情况作为论据,把问题简单化了,难以令人置信。要知道,当时强秦灭燕,是历史的必然。只不过“以荆卿为计”加速了燕的灭亡罢了。从逻辑上说,作者是将必然的趋势当作或然的情况来论述,这在逻辑上讲不通,是违反客观实际的。所以说,这个论断是不妥的。再者,作者论六国灭亡,只论及赂秦的弊端及用武不终等等,却没有论及统治者的腐败无能这一根本问题,这是不全面不深刻的。当然,这是作者受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的结果。但正如本课“思考与练习一”中提示所说:“前人论史实,看法不一定正确,论述也不一定全面。但是本文能够抓住关键性的问题来论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就是说,作者能根据其写作意图,提出论点,进行自圆其说的论证。况且,作者撰写此文的本意是对宋王朝屈辱妥协的政策进行讽诫,同时也是对统治者的委婉进说。因此,本文虽有不确之处,但论证说理纵横恣肆,严密紧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战斗性,仍不失为一篇胜炙人口的政论佳作。

[课件]英语公开课教案精选


一名优秀的教师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设计出符合客观规律性的教学方案,并根据教学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撰写教案是为了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那么,一份好的教案该包括哪些内容呢?请你阅读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课件]英语公开课教案精选》,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对于您的需求尽心尽力精心编写了一篇“[课件]英语公开课教案精选”,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每位老师应该设计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同时在写教案课件时,设计内容需要让学生更快地理解各知识要点。

【活动目标】

1、学习表示小虫子的单词:mosquito ladybug

2、学习表达“你是否喜欢……”的方法:

Do you like …? &;am Yes,I do / No,I don’t .

3、感受并学习基本的疑问语气。

【活动准备】

1、本课所需磁带

2、本课所需图片

【活动过程】

一、复习旧知

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 Welcome to our Lucky English !

First,let’s see these two pictures .(出示蚂蚁、蜘蛛的图片请幼儿认读)

二、谜语导入

1、身体半球形,背着七颗星,庄稼喜欢它,捕虫最著名。(七星瓢虫)

2、小虫水里生,天生爱飞行,最爱吸人血,嗡嗡吵不停。(蚊子)

(老师提示小朋友们每种小虫的特点,请小朋友们猜一猜是什么动物,猜出后拿出图片展示。)

Today we will learn these two i ects .

三、多元感官学习活动

1、学习新单词:ladybug mosquito

a、视觉学习图片学习

教师出示图片,带领幼儿朗读单词,及时纠正发音,以便重点巩固。

b、动觉学习游戏“单词领地”

请幼儿根据老师的提示到单词领地里找单词。

2、学习新句型:Do you like …? ;am Yes,I do ./ No,I don’t .

a、视听学习磁带播放

播放磁带,然后暂停,请小朋友们注意听,小熊问了小兔子什么?小兔子喜欢吗?

小猴子问小猪什么?小猪喜欢吗?

然后老师再次播放磁带,请幼儿尝试跟读。

老师带领幼儿读句子,读出疑问的语气。

b、表达学习情景表达

---Do you like ant ? ( ider ladybug mosquito )

---Yes,I do . / No,I don’t .

C、音乐学习Let’s chant

教师播放Let’s chant,请小朋友们听录音,跟随录音的节奏一起朗读这首新歌谣。

美术大班公开课优秀教案1000字


一名优秀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准备好教案课件的前期设计,才能按质按量地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可以依托于教案的设定。网络上有没有优质的教案可以借鉴呢?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美术大班公开课优秀教案1000字,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美术大班公开课优秀教案 篇1

1、通过观察能创造性地表现不同的水果,培养孩子色彩表达力及想象力。

2、训练幼儿色彩对比配置。

教学重点、难点

1、各种水果玩具,盘子若干。

游戏玩法:幼儿玩买卖水果的游戏,买完水果可开水果宴会。

让幼儿在游戏中进一步认识各种水果,并通过拼摆出各种造型,了解其空间关系。

2、谈话活动。

“刚刚在游戏中你见过哪些水果?什么形状?什么颜色?”

“还有哪些你见过但游戏中没有的水果?说说它们的形状和颜色?”

3、自由组合活动。

教师选择几中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水果,自由组合。比如几种水果仅仅在一起,有的在大盘中,有的在盘子外,有的水果在上面,有的在下面······

鼓励幼儿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及其中的故事。

5、幼儿绘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1)勾画水果轮廓,在纸上画大、画满。

(2)把水果填上漂亮的颜色,图上背景色,注意色彩配置时的明度和冷暖对比。

(1)大胆使用对比颜色。

(2)鼓励幼儿边画、边想象、边说。

这节课成功的地方在于孩子们在水果的形状,颜色上都画得不错。

不好的地方1、在准备的时候应该准备点水果实物,可以让孩子品尝一下,这样更加深印象。2、在绘画这一环节与幼儿的互动不是很好,应该让幼儿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说一说。3、有个孩子问:“老师,怎么没有黄瓜呢?”说明我在准备上课时应该让小朋友区分水果和蔬菜。

如果重新上这节课,在准备上我会准备水果和蔬菜教具,过程说先让孩子区分它们,然后按我的这节教案来讲授,最后要展示孩子的作品。

美术大班公开课优秀教案 篇2

1、在粘贴、画画打扮天安门的过程中,知道北京是我们祖国的首都。

2、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进一步激发幼儿的爱国情感。

1、你们知道中国的首都是在哪里吗?

2、北京还有哪些著名的建筑?

3、小结:中国的首都是北京,北京有许多著名的地方:天安门、长城、鸟巢等。

1、我们知道10月1日是祖国妈妈的'生日,到处张灯结彩,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打扮天安门。

2、你们说说可以怎么打扮?

3、我今天为你们准备了许多材料,看看都有些什么?

4、一会儿就请你们一起用这些材料来打扮天安门,看哪个小朋友打扮的天安门最漂亮。

5、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2)鼓励幼儿大胆创作。

6、小结:在操作过程中,我们注意要用对称的方法来装扮天安门。

1、请个别幼儿介绍,你们是怎么打扮天安门的?

2、评出最佳的作品进行展览。

3、小结:你们把天安门打扮得真漂亮,祖国妈妈谢谢你们,你们帮她庆祝生日。

美术大班公开课优秀教案 篇3

活动背景:

淮剧又名江淮戏,由江苏盐城地区的地方小戏发展起来的,流行于上海、江苏、安徽部分地区,淮剧以他委婉、缠绵、细腻的唱腔深受人们的喜爱。由于网络的普及、电视节目内容的丰富,似乎使人们忘记了传统的戏曲,尤其是青少年知之更少,所以,从幼儿抓起,幼儿园适当增加以戏曲欣赏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能有效的发挥戏曲的艺术教育优势,陶冶幼儿情操,增强幼儿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其次,幼儿对戏曲也并不陌生,电视媒体、社区活动、爷爷奶奶不时唱上几句。从欣赏家乡戏曲入手,开展主题活动,能进一步培养幼儿爱家乡的情感.,有助于幼儿关心周围的人和事,拓展知识面。以了解和欣赏戏曲为主要目的,完全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纲要》的要求。

活动目标:

1、了解淮剧中老生、小生、花旦、丑角的外形及演唱特征。

2、能有情趣地模仿和表演,体验淮剧欣赏和表演带来的乐趣。

3、萌发热爱家乡地方戏曲的情感。

4、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活动准备:

1、淮剧服装一件(花旦)

2、幼儿表演的道具人手一套(老生胡须、水袖、化妆粉)

3、花旦、老生、小生及丑角的演唱片段ppt和演唱录音

4、到社区欣赏爷爷奶奶的淮剧表演

活动过程:

幼儿跟随老师模仿戏曲圆场步,随着咚呛、咚呛、呛、呛、呛的锣鼓音乐声进入活动现场。

一、欣赏淮剧服装,认识水袖。

教师展示淮剧服装,引导幼儿观察、并和现在的服装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老师提问:老师这里有一件漂亮的服装,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

幼儿回答:1.在电视里2、演戏的时候穿的3、在公园看到的4、古时候人穿的。

老师提问:这衣服和我们现在穿的服装有什么不同?

幼儿回答:1、面前绣着好看花2、没有领子3、没有钮扣4、袖子长长的、身子长长的5、色彩鲜艳等等

老师:这是古时候女人穿的服装,非常的漂亮,绣着好看的花,没有钮扣,胸前扎个结。袖子特别的长,袖口白白的颜色,我们叫它水袖,在舞台上表演的时候一甩一甩的,教师边说边表演。

二、组织幼儿观看PPT,逐一了解淮剧中老生、小生、花旦、丑角等不同角色的服饰、演唱风格、表演特征。

(一)播放老生、小生的演唱片断,师幼互动,共同讨论

1、欣赏后老师提问:录像里播放了一段戏,你看到谁在表演?他们穿着什么样的衣服?

幼儿:一个是老爷爷,一个是叔叔。

幼儿:穿着长长的衣服,脚底穿着厚厚的鞋子,带着帽子等等

老师:衣服颜色深一点,有长长的胡须的老爷爷在戏曲里我们称他老生;衣服颜色鲜艳一点,年轻的角色我们称他小生。他们都头戴官帽,腰间有什么?他们是怎样演唱的?

2、幼儿初次观看老生、小生演唱片段,幼儿观看不够仔细,回答问题不够全面,带着老师的问题再次观看小生、老生演唱片断一遍,师幼再次讨论,让幼儿将自己的感受、想法充分表达出来。

老生、小生表演时手扶玉带,走路一摇一摆。讨论中老师示范表演,并运用道具(胡须、玉带)让幼儿跟随音乐模仿表演。

老师:他们是怎样演唱的?

幼儿:有时唱的快,有时唱的很慢、很慢,老生声音粗粗的,和我们小朋友唱歌不一样,不用普通话,用的是我们盐城的方言。

3、老师总结幼儿回答的问题,告诉幼儿:像这种用我们盐城方言和我们刚才听的曲调演唱,通过不同的角色来表演一段故事,曲调委婉、动听,深受人们的喜爱,就是我们盐城地方戏淮剧。

(二)播放花旦的演唱片段

老师:淮剧中有许多角色,刚才我们欣赏了老生、和小生的角色的服饰、和表演,现在我们欣赏的又是什么角色?

幼儿齐声回答:小姐。老师更正:表演年轻的女子角色,称为花旦。

老师:花旦穿的衣服、表演又是怎样的?

幼儿:花旦的衣服漂亮,袖子长长的;表演的时候一甩一甩的;

幼儿:唱歌也是用盐城方言,不用普通话;唱歌声音尖尖的,很好听

老师组织幼儿用道具(幼儿每人两只白长袖)跟随音乐模仿花旦甩袖表演。

(三)、播放丑角演唱片断

1、讨论

老师提问:看了这段表演,你有什么感觉?

幼儿:好玩、好笑,好开心。

老师:在淮剧中我们称他为什么角色?

幼儿:小丑

老师:丑角是怎么化妆的,又是怎样表演的?

(画着白鼻梁,演唱时很滑稽,动作很可笑)

2、表演

请个别幼儿表演滑稽动作。

老师用粉拍个白鼻梁,表演丑角。(孩子们哈哈大笑)

三、综合表演老生、小生、花旦、丑角等角色

老师: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盐城地方戏淮剧,知道淮剧中有老生、小生、花旦、丑角等角色,不同角色的表演所配音乐也不一样,请小朋友们听清楚,根据不同的音乐,拿上道具,表演不同的角色。(提醒幼儿化装白鼻梁时,眼睛闭起来)

播放音乐,幼儿选择不同的道具表演。

四、、欣赏淮剧剧照,结束活动。

淮剧以它委婉、动人的唱腔,深受人们的喜爱,有的小朋友从小就学习唱淮剧,连外国人也学唱淮剧呢。(观看剧照)

老师:我国戏曲表演的种类很多,中央11频道每天都有戏曲节目,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一起欣赏。

活动反思:

这是一节成功的教育活动,在盐城地区优质课评比中获一等奖。本节教育活动一开始教师带领幼儿用戏曲里的圆场步,随着咚呛咚咚呛的锣鼓音乐声走进活动室,一下子就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接着引导幼儿观察戏。

美术大班公开课优秀教案 篇4

唐装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民间服饰,它款式独特,颜色艳丽,蕴涵着美好的意义。在民族文化共享的今天,唐装也走上了世界文化的行列,深受大家的喜爱,国内国外都有它的影迹,它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大班幼儿对成人的衣着打扮有着具有浓厚的关注点与模仿性。所以我们选择了唐装设计成为大班美术欣赏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欣赏、感受中国唐装独特之美和美好寓意,引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1、引导幼儿从色彩、图案、盘花扣三个方面欣赏唐装,感受唐装的美。

2、知道它是中国传统的民间服饰,初步了解唐装所包含的象征意义。

3、弘扬民族文化,引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唐装服饰若干、音乐磁带、唐装图案、盘花扣图片多媒体课件。

一、带幼儿观看唐装服饰展演,引起幼儿兴趣。

二、引导幼儿交流与讨论,了解唐装,喜欢唐装。

你们知道我们刚才看到的是什么服装吗?

你们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你们都喜欢唐装的什么?

三、引导幼儿欣赏唐装

1、从色彩上欣赏: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看了那么多漂亮的唐装,小朋友们说说唐装都有些什么颜色?(教案出自:教案网)哪种颜色最多?(鲜艳的颜色,以红色、暖色调为主),我们穿上颜色那么鲜艳的衣服心情会怎么样?为什么唐装都是以红色为主呢?(喜庆、热闹)

教师小结:红色是中国的颜色,是喜庆的颜色,代表吉利祥瑞的意义,过年过节、家逢喜事都要大量使用红色,因为只有热烈的红色才最能表达人们心中快乐的心情。

2、从图案上欣赏:(播放唐装图案多媒体课件。)

教师提问:这些唐装上的图案都是一样的吗?

它们都是些什么样的图案?

教师小结:中国的唐装图案以团花为主,花纹呈四周放射或旋转式纹样。有牡丹、梅、兰、竹、菊等花卉,也有福、禄、寿、双喜等文字图案,(教案出自:教案网)还有万字花、蝙蝠、石榴等图案。(教师边讲边出示相应的图片,便于幼儿欣赏不同的图案)这些图案都是中国传统装饰,用来象征吉祥、喜庆的符号。

3、从盘花扣上欣赏:(播放盘花扣图案多媒体课件。)

教师提问:这些扣子像什么呀?

和我们平时系的扣子有什么不同?

教师:这些是盘花扣,也叫盘扣,是专门为唐装设计的扣子,扣子由纽结和纽袢两部分组成,花状的造型象征着吉祥的祝愿。

四、让幼儿展示自己的唐装,相互欣赏,交流。

师:今天有的小朋友也把自己漂亮的唐装穿来了,我们请她上来说说她的唐装是什么颜色的,上面有什么图案,纽扣又是什么样的?

师:过年过节喜庆的日子我们最喜欢穿上漂亮的唐装,因为它代表着快快乐乐、开开心心、吉祥如意、幸福美满、团团圆圆小朋友们,我们相互说说祝福的话吧?

五、《时装表演》美丽的唐装。

美术大班公开课优秀教案 篇5

1、培养小朋友的观察能力和造型能力。

2、说说画画,表达对妈妈的爱。

记号笔、油画棒、妈妈的一张照片。

一、谈话引出活动,引导幼儿观察照片。

小朋友,你喜欢自己的妈妈吗?(喜欢)你的妈妈长的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围绕面部特征回答)刚才小朋友说的很好!今天,你们还带了妈妈的照片,我们看看照片上的妈妈是什么样的?(主要观察头发、衣着,加深印象。)

二、教师示范写生难点。

我们要给妈妈画长相,看着照片画也可以叫人物写生,人物写生分为头像胸像及全身三种写生。这次我们来画头像写生。就是主要画妈妈的头部。脸的外轮廓要大一点,鼻子也要大一点。(注意鼻子有鼻梁、鼻孔,不是一条线。)眼睛、耳朵、眉毛等是左右对称的。

三、交代要求、幼儿作画。

今天我们给妈妈画张相,送给妈妈。画的时候慢慢来,仔细观察,看一眼画一笔,把你看到的全画出来。完成后,边线用轻涂手抹法涂油画棒。(指导幼儿抓住脸的特征。并且要画得大,画得仔细。)

小朋友把画好的图片带回家送给妈妈。

美术大班公开课优秀教案 篇6

1.能用旧报纸撕出不同形状的窗户,并大胆运用简笔画的方式画出城市里忙碌的人们。(重点)

2.组合粘贴,展现城市忙碌的景象,体验合作创作的乐趣。

物质准备:黑色背景板、旧报纸若干、黑色勾线笔人手一支、固体胶若干。

经验准备:幼儿有撕房子的经验。

自由创作,体现出自己眼中的风景。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1.欣赏视频。

(1)师:今天,包老师带来了一段录像,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看之前包老师有一个要求哦,请你仔细看一看,录像里有哪些人,在什么地方?他们在干什么?

(2)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呀?(若讲不完整,提醒幼儿:在什么地方呀?你看清楚了吗的句式)

(3)小结:菜场里的阿姨忙着卖蔬菜、幼儿园的厨师忙着给小朋友烧菜、还有商厦的营业员在整理新到的衣服、银行的职员忙着办理业务。原来呀,城市里的每一个人都在忙碌着。

二、欣赏范例,掌握创作方法。

1.出示范例,示范撕窗户。

(1)看,包老师这里也有一座城市,这座城市里的房子有什么不同?(纸撕出来的,大大小小的,有的高,有的矮,颜色不同等)

(2)包老师这里就有一张纸,这么放,高高的房子真漂亮,如果横过来放呢?也很特别。这座房子呢?(可以撕出来)

(3)教师示范:边撕边讲,撕的时候要轻轻的,从上往下直直的撕下去。撕下来的纸要放回篮子里哦。

(4)小眼睛真亮,怎样才能撕出排列整齐又好看的窗户呢?请你和旁边的小朋友轻轻的讨论一下,然后告诉我。

(5)谁来介绍一下?你又有什么好办法?

(6)请一个幼儿尝试。

(7)教师小结并示范:包老师也用刚才那个小朋友的方法试一试。(教案.出自:.教案网.)先折一折,沿着折痕的地方撕,(看我撕了一个什么?)有的房子上有很多窗户哦,隔开一段在撕一个,最好呀,一幢房子上的窗户大小和形状都一样就更好看哦。撕下来的纸仍然要放在篮子里哦。

2.讨论忙碌的人。

(1)师:包老师想请你们猜一猜,这些房子里的人都在忙什么呢?

(2)幼儿猜测。(若幼儿讲出则直接点击并放大那幢房子上的人,问:这座房子里有谁?他们在做什么?)

(3)师:这真是一座忙碌的城市!

3.交代操作要求。

(1)师:今天呀,包老师也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一张纸,请你也来撕一撕、画一画忙碌的城市,完成后,请你把它贴在后面的板上,贴的时候把房子反过来,边边上都涂上胶水,贴在白色线上,一组上都完成后,请你们看一看、说一说你们那座忙碌的城市,等会儿包老师请一个小朋友来介绍一下。

(2)明白了吗?那就开始吧!

三、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1、教师指导幼儿撕纸,重点提醒幼儿直直的撕纸,撕出不同形状的窗户等。要将撕下来的纸放回篮子中。

2、发现完成了的小组,引导幼儿贴一贴。(胶水放在后面的桌子上)

四、展示作品。

1、重点介绍几个比较特别的城市:谁愿意来介绍你们合作完成的忙碌的城市呢?哇!他们的城市里还有xx在xx呢!真特别,你真棒!

2、我们生活的城市里有着这么多忙碌的人,请你回教室再和其他小朋友再一起说说吧!

美术大班公开课优秀教案 篇7

一、活动目标

1、了解版画制作步骤,练习用棉花团着色的技法。

2、发挥想象力完成版画后期制作,体验版画制作的乐趣。

3、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4、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各色颜料、棉花团、彩笔、剪刀、夹子、彩色复印纸、做好的模板若干、做好的版画若干、课件。

三、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昨天,老师采用了一种特别的方法,在很短的时间就做好了许多漂亮的贺卡。

2、教师出示贴有贺卡的小黑板,幼儿欣赏,并猜一猜制作方法。

(二)讲解做法教师播放课件,引导幼儿阅读版画制作步骤图,了解版画的制作方法。

(三)示范做法

1、教师以松树为例演示制作,演示前讲解:对于图形对称的,要用对折重叠剪的方法,挖剪轮廓。

2、教师示范:先在纸上绘出图形,用剪刀将图形沿线剪下,再将刻好的模板用夹子固定在彩色打印纸上,最后用棉花团蘸取调好的颜料,压印在纸面上,将模板取下,用彩笔绘图做装饰。

3、教师讲解后期装饰方法,引导幼儿说出用各种图形或线条进行装饰。

4、教师小结:像这样把模板放在打印纸上,用棉花团压印而成的画叫版画。

(四)版画制作

1、教师讲解注意事项

(1)教师准备好了模板,幼儿需要压印上色,并完成后期美化装饰。

(2)蘸取颜色压印时,注意不要弄脏手、衣服和桌面。

(3)颜色压印完毕,把夹子和模板取下交给老师。

(4)颜料没干前不要触碰压印的画面。

(4)轻轻的搬起板凳,五个人一组到指定位置。

2、幼儿到指定位置进行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五)作品展示

1、制作完毕,幼儿把作品展示给评委和听课老师。

2、鼓励幼儿课下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并与家长一起完成一幅漂亮完整的版画。

活动反思

在活动开展中,教师要多关注幼儿的经验、兴趣和需要,只有将幼儿生成的内容与教师的预设有机结合起来,并在动态中不断地调整,才能使活动更引发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幼儿自主选择废旧材料,运用剪、折、撕、画、贴等技能,充分锻炼了孩子的动手炒作能力和想象力,大胆自由表现,设计出各自的服装。教师在活动中作了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者无疑增添了友谊,培养了互相帮忙的美德。

美术大班公开课优秀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学会进行版面的排版,学习用线条、粘画、剪纸俩装饰版面。

2.了解报纸及一些广告纸的版面排版。

3.体会合作的快乐,学会相互补充。

活动准备:

1.大纸若干,笔、粘画,剪好的剪纸若干。

2.电脑课件,手抄报若干。

活动过程:

1.幼儿欣赏电脑课件,老师选一作品进行详细讲解。

老师:这张小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是什么形状?

老师;部分之间你最喜欢哪些?

老师:如果你来设计一部分,你会把它变成什么样子?用什么来装饰版面。

2.出示装饰的材料,让幼儿分解了解形状,并且自己说说准备怎样来排版。

3.幼儿合作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4.展示作品。

相关文章

  • 国殇公开课教案模板 用一生的精力上好一堂课,去启迪一代人的心灵。当要讲新课程的时候,老师都会带好自己的教案。教师让自己的教学思路在教案上得到描绘,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国殇公开课教案模板”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教学目的及要求1.体会《国殇》通过塑造和歌颂为国牺牲的英雄,表现出的强...
  • 大班优秀公开课2500字模板 大班优秀公开课的内容均为课件之家的编辑收集和整理的。文档是工作中十分重要的文件处理工具,写作前,我们不妨先去网上搜集相关的范文模板,学习范文可以先从文章的架构入手。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时间:02-13 大班优秀公开课    
  • 小班虫虫公开课教案模板 教育必须立基于道德与智慧。教案要符合教学过程将基于课本的知识以合理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教案是教师提升水平的一个助力,教案中都有什么内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班虫虫公开课教案模板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一、设计意图:我班幼儿喜欢并能积极参加音乐活动。为了进一步提高幼儿的听觉能...
    时间:04-16 小班虫虫公开课教案    
  • 「教案收藏」 《散步》公开课教案 成为一名好的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要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学生本身的接受能力,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具备的工具。教案可以协助老师更好的将教学核心表述出来。你是否正在为写教案而烦恼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收藏」 《散步》公开课教案 ”,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教学目标:1、品味本文富有表...
  • 公开课教学反思系列 一位好老师,胜过万卷书,教案可以有效的缓解新入职的老师上课紧张的心理,应当如何写教案呢?您所寻找的“公开课教学反思”已经准备就绪,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时间:05-12 公开课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