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教案 > 导航

六年级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3-04-15

六年级数学教案汇总10篇。

详细的教案中要包括画图的设计和课后分析等教学资料,教案要符合实际需要,内容和观点正确,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教案是老师的教学指南和备注,教师写教案时要根据实际需要而定,您知道教案具体应该怎么编写吗?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六年级数学教案”,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1

复习要点及要求:

(1)平均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统计表、统计图:了解统计表、图的种类,特点,制作方法,会分析统计图表。

建议:复习时忌机械练习,单调地填表、制统计图,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一些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应用统计知识,既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如: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出发,针对商场购物优惠方式多种多样的特点,让学生自己设计购物方案,选择最佳购物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统计知识的复习任务。

四、复习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落实教材要求,全面体现《课标》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要把复习与评价相结合,加强形成性评价,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使复习的过程成为学生自我反思,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和提高的过程。

3、复习时要注意着眼于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复习都得到提高,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2

六年级数学的课件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生活中有哪些变化的现象?这些现象可以用数学的方法表示吗?

(学生已经完成“课前准备”,选择几个学生回答)

2、师:在生活中,很多事物在发生变化。如:人的年龄、身高、体重在变,我国的人均收入、生产总值等等都在变化,象这样的会变化的量,我们都称为变量。

3、师:象这样的例子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变化的量”。

设计意图:学生预习后直接导入新课,加深对“变化的量”的认识,寻找生活中的量的认识,引起新课的学习积极性。本环节的课前准备是要学生独立完成。

二、进行新课,掌握变量。

1、请独立完成导学案的“学一学”。

2、师:小组交流刚才的自主学习的内容。并确定中心发言人。

3、小组进行自我展示。

(1)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表。

学生谈群学体会:人的年龄和体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人的体重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教师小结。我发现(体重)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设计意图:课本呈现出第一幅情景图,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更加清晰的了解年龄与体重的变化,能够回答问题,发现年龄与体重的变化情况,小明的体重随年龄的变化,学生先观察然后回答问题。

(2)沙漠之舟

师: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课件出示:出示骆驼体温随时间的变化统计图。)

A、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B、一天中,骆驼体温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C、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D、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E、每天骆驼的体温总是怎样变化的?

教学意图:通过教学第二幅情景图,认识有关沙漠之舟的基本知识,拓宽学生的课外知识面。读懂统计图,回答问题,通过问题,发现规律。这是本环节的教学目标,学生对于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已有基础。

3、蟋蟀与气温的关系

A、出示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关系的情境图。

B、你能用式子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吗?

生:气温h=t÷7+3。

C、理解式子中量的变化。

师:如果蟋蟀叫了7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如果蟋蟀叫了14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如果蟋蟀叫了28次呢?

你能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是怎样变化的?

小结: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这些量就是变化的量。

教学意图:这环节学生理解蟋蟀的叫声用关系式表示,大多学生通过书上的文字提示,都可以完成关系式,个别不行的,就个别辅导。

三、课堂巩固,加深理解。

1.说一说,一个量怎样随另一个量变化。

(1)一种故事书每本3元,买书的总价与书的本数。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长方形的长与宽。

2、小明到商店买练习簿,每本单价2元,购买的总数x(本)与总金额y(元)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 。

设计意图:我在这一课的练习设计上,没有太多的练习量,反而注重巩固课本上的练习。由难到易,重质不重量,希望通过补充练习提高后进生的课堂参与度,帮助部分学生的梳理知识。

四、全课小结,谈谈收获。

师: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象这样相关联的两个变量,一个量总是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谁还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

六年级数学的课件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象。

2、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

3、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认识到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的图象特点。

教学难点:

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根据正比例的特征来判断两个变量是否成正比例。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正比例要满足哪两个条件?

生:要满足两个条件

1、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增加而增加、减少而减少;

2、两种量相对应的比值不变。

师:请同学们在思考一下:y=5x,y和x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生:成正比例,因为y和x是两种相关联的量,随着x的变化,y也在不断变化,y和x的比值始终等于5.所以y和x成正比例。

师:看来对于成正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已经掌握,下面我们再思考一个问题:y和x成正比例,y是x的5倍,它们之间的关系能通过图画的到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教师板书课题:画一画)

(设计意图:复习上节课正比例的有关知识,导入本课。)

二、动手画图,理解含义。

填表,说一说表中两个量的关系。

一个数 0 1 2 3 4 5 6 7 8 9 10

这个数的5倍

(1)学生填表。

(2)学生汇报。

(3)谁能说一说这两个量的关系。

这两个量在不断变化,并且一个数增大,它地5倍也不断增大,但他们的比值不变。所以这两个变量成正比例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带领学生看懂图,明确图上横轴、纵轴分别表示什么,明确各点所表示的含义。为下一步在表格上描点,扫清障碍。)

三、试一试

1、在下图中描点,表示第20页两个表格中的数量关系。

2、思考: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生:所有的点在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设计意图:学生会很形象的看到所有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进一步体会当两个变量成正比例关系时,所绘成的图是一条直线。)

四、练一练

1、圆的半径和面积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师:因为圆的面积和半径的比值不是一个常数。

师: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上的图,看一看不成正比例的两个量所形成的的图形是不是一条直线?

(设计意图:从反方进一步证明成不成正比例的两个量,形成的图像不是一条直线。通过对比方式,再次验证结论。)

2、乘船的人数与所付船费为:(数据见书上)

(1)将书上的图补充完整。

(2)说说哪个量没有变?

(3)乘船人数与船费有什么关系?

(4)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3、回答下列问题

(1)圆的周长与直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2)根据右图,先估计圆的周长,再实际计算。

(3)直径为5厘米的圆的周长估计值为( ),实际计算值为( )。

(4)直径为15厘米的圆的周长估计值为( ),实际计算值为( )。

4、把下表填写完整。试着在第一题的图上描点,并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表格见书上)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练习,巩固所学。)

六年级数学的课件教案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将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能在方格纸上准确建立一个点和一个数对得对应。理解图形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2、过程和方法: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展示等活动,体会图形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研究图形的放缩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图形的相似。感受学习比例尺的必要性。 欣赏图形的美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出示照片:集体照

师:谢老师想把咱们班的集体照放进想框里,怎样把它放进去呢?(复制粘贴)

师:看着这张照片,有什么感觉?

师:是的,生活中有很多缩小和放大的现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投影出示课题:图形的放缩)!

二、笑脸图大变身

1、初步感受图形的放缩

师:(出示1张贺卡图片)这是一张贺卡,(边说,边操作,得到的三张贺卡)与原来的贺卡相比,怎么样?

生:一样(不一样)。

师:看完之后,你想说点儿什么?你认为哪一张跟原图最像?为什么?(记住和原图比:都是长方形的,是长变了还是宽变了?)

学生小组讨论,发言。

2、深入探究图形的放缩

师:为什么同样的贺卡,在进行了变化之后,有的与原图相像,有的不像呢?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这其中的奥秘。(教师出示将方格图照贺卡图片。)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并结合相关数据思考并分析:谁画得像?为什么?

请代表把你们刚才交流的想法与大家分享。

代表发言,集体指正。

师:看来只有长和宽都按照相同的比来画,才能画得和原图相像。

(说明: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适当的板书写出比。)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三幅图研究所画图的长和宽与原图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让学生体会只有按照相同的比来画,画的图才像。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它的实际意义。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领悟图形放缩的规律和奥秘。

三、画一画

师:有了图形放缩的经验,接下来我们要画一画。拿出自己的作业纸,自由设计图案,并将图形进行一次放大或缩小,画完后,在四人小组里面把你自己画的情况、画的方法向组内同学介绍一下,同时告诉大家你所画的这个图长和宽与原图的长和宽的比分别是多少。开始吧。(作业纸上分别有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

活动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集体展示、反馈。

【设计意图】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画图过程,培养了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学生在思考中去操作,在操作后再思考,不但形成了技能,而且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四、生活中的应用

师:今天我们大家一起研究了图形的放缩,请同学们想一想,你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会应用到图形放缩的知识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在生活中,把物体放大或缩小的现象是经常遇到的,学习并运用这些数学知识可以给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方便。

五、神奇的小猫

师:看来同学们是非常留心生活中的数学,现在,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到游戏中去体会图形的放缩。(出示探究活动)

师:这是一只名叫乐乐的小猫。根据我们学过的数对的知识,你能将表示小猫乐乐轮廓的点的数对正确的填写出来么?(可尝试标出相应的坐标图,便于找出具体的位置)

教师指名补充表示小猫乐乐轮廓的点的数对。

师:小猫家族中还有三只小猫:天天、晶晶和欢欢,(表格中呈现名称)请你根据具体的要求讲表示它们轮廓的点填写在表格中,并观察数对的规律,猜一猜:哪只小猫最像乐乐?之后通过在方格纸上描点、连线来验证自己的猜测。

学生活动、探索。

汇报展示(说一说你的猜测、依据以及验证结果)。

【设计意图】本环节结合具体的活动和实例,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了“神奇的小猫”的探究活动,通过在方格纸上画小猫图,以及讨论哪只小猫长得更像乐乐,使学生充分的感受到比例尺的广泛应用。

六、小结

今天我们在活动和游戏中体验了图形的放缩,下课后就请同学们到生活中继续去体验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

六年级数学的课件教案设计4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2.通过图形的放缩,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图形的相似。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做了一张贺卡,准备母亲节的时候送给妈妈们,这张贺卡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笑笑、淘气、小斌分别在方格纸上画了贺卡的示意图,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谁画的像。

1.出示图。

2.观察图,同桌互相交流。

3.汇报。

4.小组讨论:为什么同样大小的贺卡,却画出大小不同的长方形,而且有的像有的不像呢?他们是怎么画的?

5.小组汇报

笑笑:我画的图,宽1厘米相当于实际的4厘米,长1.5厘米相当于实际的6厘米。

淘气:卡片的长和宽的比是6:4、也就是3:2,所以,我画的图长和宽的比也是3:2。

小斌:只要长比宽长一些就行。

6.画的图的长和宽与原来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得出:只要长和宽都按相同的比(可以有两个意思,一是图中的长与实际的长的比和图中的宽与实际的宽的比相等,二是图中的长和宽的比与实际的长和宽的比相等)来画,画的图才像。长方形画成较小的长方形,首先可以量出原来的长和宽,再将它们的长和宽缩小相同的倍数,才能画的像。

活动二、画一画

把下面的图放大,比一比谁画得像。

1.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小组内交流。

4.汇报,全班交流。

活动三、探究活动

1.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交流,汇报。

六年级数学的课件教案设计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课前预习

1、预习书18页内容,尝试回答书上的问题

2、找一找其中的变量,想一想它们之间有没有关系?如果有,有怎样的关系?

3、仔细看书,看看哪些关系能够用式子表示?

二、课堂展示

活动一:观察并回答。

1、下表是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

观察表中所反映的内容,搞清楚表中所涉及的量是哪两个量?观察后请回答。

2、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3、说一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小结:小明的体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2—6岁和6---10岁是体重的增长高峰。说明这两个阶段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

4、体重一直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吗?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体重和年龄是一组相关联的量。体重的增长是随着人的生长规律而确定的。

1、教育学生要合理饮食,适当控制自己的体重。

活动二: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观察书上统计图:

1、图中所反映的两个变化的量是哪两个?

2、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同桌两人观察并思考,得出结论后,记录在书上,然后再在全班汇报说明。

3、一天中,骆驼的体温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4、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5、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6、 骆驼的体温有什么变化变化的规律吗?

活动三:某地的一位学生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有如下的近似关系。

1、 蟋蟀1分叫的次数除以7再加3,所得的结果与当时的气温值差不多。

2、 如果用 t 表示蟋蟀每分叫的次数,你能用公式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吗?请你写出这个关系式,全班展示,交流。

3、你还发现生活中有哪两个量之间具有变化的关系?它们之间是怎样变化的?四人小组交流你收集到的信息,选派代表请举例说明

4、 你还发现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中有哪些量之间具有变化的关系?

三、反馈与检测

1、连一连,把相互变化的量连起来。

路程 正方形周长

边长 购卖数量

总价 行驶时间

2、说一说,一个量怎样随另一个量变化。

(1)一种故事书每本3元,买书的总价与书的本数。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长方形的长与宽。

3、小明到商店买练习簿,每本单价2元,购买的总数x(本)与总金额y(元)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

四、全课小结:今天我们研究的两个量都是相关联的。它们之间在变化的时候都具有一定的关系。下一节课我们将深入研究具有相关联的两个量,在变化时有相同的变化特征,这样的知识在数学上的应用。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第12册42页4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

2.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水槽6套。

2、多媒体课件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平方分米,高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3.圆锥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课件演示:屏摹上显示一个圆锥体,将它的底面、侧面、高和顶点闪烁。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探讨新的问题-----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三)进行新课

1、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

教师:怎样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公式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圆柱------(转化)------长方体

圆柱体积公式--------(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借鉴这种方法,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较。

(1)提问学生:你发现到什么?(这个圆柱体和这个圆锥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

(板书:等底等高)

(2)为什么?既然这两个形体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求圆锥体体积行不行?(不行,因为圆锥体的体积小)

教师:(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是啊,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估计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指名发言)

的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

(3)学生分组做实验。

A.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b.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发现有什么倍数关系?

(学生发言: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

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

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谁来把这个公式整理一下?(指名发言)

(4)学生操作:出示另外一组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体积大小的比较,通过比较你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整理归纳:不是任何一个圆锥体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体积的。(老师拿起一个小圆锥、一个大圆柱)如果老师把这个大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这个小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吗?(不能)

为什么你们做实验的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呢?(因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呢?(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

(老师在体积公式与等底等高四个字上连线。)

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指名反复叙述公式。)

今后我们求圆锥体体积就用这种方法来计算。

(三)巩固反馈

1.口答。填空:

v(立方米)

v(立方米)

60

52

126

4.5

2.出示例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自己解决问题。

例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A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

B你是怎样想的和怎样解决问题。(提问学生多人)

C教师板书:

1912=76(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

3.练习题。

一个圆锥体,半径为6cm,高为18cm。体积是多少?(学生在黑板上只列式,反馈。)

4、出示例2:要求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思。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形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

(1)提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提问。并回答同学的质疑:3.14()1.2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先求圆锥的体积?得数保留整千克数是什么意思?.

5、比较:例1和例2有什么地方不同?

(1)直接告诉了我们底面积,而(2)没有直接告诉,要求我们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出圆锥体积;(2)例1是直接求体积,例2是求出体积后再求重量。

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圆锥体的体积,现在我们来解决有关圆锥体体积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

1、一个圆锥形沙堆,高是1.5米,底面半径是2米,每立方米沙重1.8吨。这堆沙约重多少吨?

2、选择题。每道题下面有3个答案,你认为哪个答案正确就用手指数表示。。

(1)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a立方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是()

⑴立方米②3a立方米③9立方米

(2)把一段圆钢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圆柱体体积是6立方米,圆锥体体积是()立方米

(1)6立方米(2)3立方米(3)2立方米

2、学生操作:

看看我们的教室是什么体?(长方体)

要在我们的教室里放一个尽可能大的圆锥体,想一想,怎样放体积最大?(小组讨论)

指名发言。当争论不出结果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数据:教室长12m,宽6m,高4m。并板书出来,再比较怎样放体积最大的圆锥体。

五: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书本44页第3、4、5。

板书: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例1:1912=76(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

例2:(1)麦堆的体积:

3.14()=12.56(平方米)12.561.2=5.024(平方米)

(2)小麦的重量:5.024735=3692.64(平方米)3693(平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教材第58-59页例2、例3和练一练,练习十三第1-5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合理、灵活地解答按比例分配的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勤于实践,勇于发现,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情景导入

老师这儿有一些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电脑出示:拉萨路小学学生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图片)

计算机教育是我们学校的特色,作为拉小的一员,你们想不想了解学校的电脑房是怎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呢?

【评析:从生活中引入按比例分配,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2.复习铺垫

我们学校1996年只有一个计算机室。

提问:请你们猜猜看当时有多少台学生电脑和教师电脑?

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电脑出示:1996年计算机房的条形统计图,48台学生电脑和3台教师电脑。)

提问:你们能不能用我们刚刚学过的知识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

(学生电脑和教师电脑台数的比是16比1。48:3=16:1

教师电脑和学生电脑台数的比是1比16。3:48=1:16

学生电脑的台数占教师电脑台数的16倍。483=16

教师电脑的台数占学生电脑台数的。348=

学生电脑的台数占总台数的。48(48+3)=

教师电脑的台数占总台数的。3(48+3)=

学生电脑和教师电脑台数的比是16:1。(电脑出示)

学生电脑的台数占总台数的。(16/16+1)

教师电脑的台数占总台数的。(1/16+1)

这两种表示方法有什么共同点?(都是把总台数看作单位1。)

小结:学生电脑和教师电脑台数的比是16:1,也就是说在电脑总台数中,学生电脑占16份,教师电脑占1份,一共是17份,学生电脑占总台数的,教师电脑占总台数的。

【评析:为后面学习按比例分配做铺垫。】

二、新授

1.教学例1(改编)

1998年我们面对四~六年级全体学生,开设了信息技术普及课,这时学校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又购进了一批电脑。

(1)出示1998年的条形统计图。

(电脑出示:学生电脑104台,教师电脑8台。)

提问:一个计算机房能不能放下104台学生电脑?(生:放不下了)对!因此学校又建立了第二机房。

你们说说看,每个机房可能有多少台电脑?你们是怎么分的?

我们学校没有平均分,而是根据需要,把第一机房和第二机房学生电脑台数按照6:7来分配。(电脑出示:第一机房和第二机房学生电脑台数的比是6:7)。

提问:你们能不能算算两个机房分别有多少台学生电脑?

想不想自己先试试?

学生尝试练习。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不同的算法。

104(6+7)6=48(台)

104(6+7)7=56(台)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突出板书:

104=104=48(台)

104=104=56(台)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提问:这两种解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小结:第一机房和第二机房学生电脑台数的比是6:7。第一机房电脑台数占学生电脑总台数的,第二机房电脑台数占学生电脑总台数的。把学生电脑的总台数看作单位1,用学生的总电脑=第一机房学生电脑的台数,用学生电脑的总台数=第二机房学生电脑的台数。

这题可以怎样检验?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8+56=104(台)

48:56=6:7

通过检验,说明我们学校第一机房有学生电脑48台,第二机房有学生电脑56台。

我们求出了两个机房的学生电脑台数后,可以用这样的统计图来表示。

(电脑出示相应的条形)

【评析:在现实情境中学习比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放手让学生尝试,通过对多种解法的比较,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按比例分配的理解。】

(2)小结并揭题

说明:我们刚刚解答的这个问题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出示课题:按比例分配)

(指第二种解法)解答这类问题可以根据已知的比表示的份数关系,找出各种数量占总数的几分之几,也就是把这个比转化为分数关系。(在课题下板书:比分数),可以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进行解答。

【评析:在学习例题的基础上揭示课题,自然、流畅。】

2.教学例2(改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2000年我校开始让学生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这时又对原有的计算机房进行了改造。

(电脑出示:2000年学校计算机台数情况的条形统计图。共有176台电脑。其中教师电脑20台。)

提问:看到这些数据,你能知道些什么?(学生电脑有156台。)

剩下来三个机房的学生电脑我们是这样分配的。(电脑出示:第一机房、第二机房、第三机房学生电脑台数的比是12:14:13。)

看到这些信息,你想进一步知道什么呢?那么三个机房分别有多少台学生电脑呢?自己算算看。

学生尝试练习。

板书:

176-20=156(台)

156==156=48(台)

(指第一步)为什么这步求出的是第一机房的学生电脑?

156==156=56(台)

156==156=52(台)

答:第一机房有学生电脑48台,第二机房有学生电脑56台,第三机房有学生电脑52台。

(机动,如有学生提出其它解法,如第二机房:48=56(台)等,要及时表扬,并进行讲解。)

【评析:解答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以及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电脑出示:相应的条形。)

提问:这道题要先把什么给求出来?

强调:当分配的总量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的时候,要先把分配的总量给求出来。

3.补充题

(1)今年暑假我们学校先把第一机房的学生电脑捐给希望小学,然后又购进了一些学生电脑。并将机房的设施进行了更新。

我们来看看具体情况。(电脑出示题目)

出示:学校原有156台学生电脑,20xx年学校先捐给希望小学48台学生电脑,又购进了57台学生电脑。然后计算机信息中心将三个机房的学生电脑按照1:1:1进行分配。每个机房各有多少台学生电脑?

提问:这题可以怎样解答呢?

根据学生回答,电脑出示算式:

156-48+57=165(台)

165==165=55(台)

答:三个机房各有55台学生电脑。

提问:165实际上就是求什么?(165的是多少?)

提问:按照1:1:1进行分配就是相当于把学生电脑怎样分?

(电脑出示三个机房的条形统计图)

说明:平均分也是一种按比例分配。

提问:这题是平均分还可以怎么求?(1653)

【评析: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拓展,让学生了解平均分也是一种按比例分配。】

4.延伸

提问:知道了三个机房分别有55台学生电脑,总共有165台后,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电脑出示:学生电脑教师电脑

165?

现在我们知道学生电脑和教师台数的比是33:7。你能不能求出学校有多少台教师电脑吗?

电脑出示:学生电脑教师电脑

165?

33:7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

166=35(台)

答:学校有35台教师电脑。

提问:这里我们已经知道了学生电脑的台数,所以要求教师电脑有多少台实际就是求什么?因此,要把谁看作单位1?

【评析:这个延伸练习,是为了防止学生思维定势,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5.比较

在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同学们对1996年20xx年间学校计算机房的情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汇总情况吧。

(电脑出示:各年段学生电脑和教师电脑总台数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提问:看了这张统计图,你有什么想法?

对!从这张统计图中,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1996年20xx年间学校电脑总台数在不断增加,呈上升趋势,说明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重视。

让我们一起来回首这几年学校计算机房的变化吧。

(配音乐,电脑出示:各阶段的机房照片。)

【评析: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的感情。】

三、拓展

1.调查学生家庭有电脑的情况。

人类已经跨入21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已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步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

那么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我们的家庭对计算机教育是否也越来越关注的呢?下面我们一起做一个小调查,好不好?

请五年前,也就是你们上一年级的时候,家里有电脑的同学站起来。(统计人数)

那么,家庭里没电脑的有多少人?

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怎样表示这一情况?(我们班家庭里有电脑的人数和没电脑的人数的比是几比几。)

它们的关系还可以用这样一个统计图来表示。

(电脑出示:1996年统计情况的扇形统计图)

请现在家里有电脑的同学站起来。(统计人数)

那么,家庭里没电脑的有多少人?

现在我们班家庭里有电脑的人数和每电脑的人数的比是几比几?

(电脑出示:改成20xx年情况的扇形统计图)

看到这些变化,你们有什么想法?

【评析:让学生通过观察扇形统计图,强烈感受到信息技术教育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不断发展。】

2.补充练习

老师这儿还有这么一个问题,你们会解决吗?

(电脑出示:学校把122张软盘按照两个计算机兴趣小组的人数分配给各组。第一兴趣小组有30人,第二兴趣小组有31人。两个兴趣小组各应分得软盘多少张?)

提问:用今天的知识能不能求出两个兴趣小组各应分得软盘多少张?

学生练习,电脑出示算式。

提问:这题的比没有直接告诉你们?你们是怎么想的?

小结:两个计算机兴趣小组分别有30人和31人,两个组人数的比就是30:31。把122张软盘按照两个小组的人数分配给各班,就是把122按照30:31来分配。

【评析:引导学生学会没有直接出示比的情况下,如何来解决比的应用的问题。】

四、课后练习

(设计方案)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按比例分配,生活中比的应用还是比较广泛的。那么你们能不能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呢?

我这儿有一个我们学校的计算机信息中心拟订的规划,准备将来再投资30万元,购进一批电脑。

(电脑出示:投资30万元,购进一批电脑)

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自愿组成小组,去了解我们本部、分部、分校的电脑配置情况。再根据今天学习的知识,帮助学校设计一个分配方案,根据需要,分配一下每部分可能需要多少钱?大约能买多少台电脑?并简要地说明分配的理由,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评析: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总评】:

本节课改变了原有的教材内容,结合学校特色,在学校电脑房电脑台数的变化这一素材中引发按比例分配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解题方法多样化,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合适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发展。同时也改变了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以条形统计图的方式出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形象直观地展示了学校电脑房的发展情况。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让学生学会分析统计图,并做出一定的预测,了解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第12册42页4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

2.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水槽6套。

2、多媒体课件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平方分米,高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3.圆锥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课件演示:屏摹上显示一个圆锥体,将它的底面、侧面、高和顶点闪烁。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探讨新的问题-----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三)进行新课

1、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

教师:怎样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公式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圆柱------(转化)------长方体

圆柱体积公式--------(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借鉴这种方法,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较。

(1)提问学生:你发现到什么?(这个圆柱体和这个圆锥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

(板书:等底等高)

(2)为什么?既然这两个形体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求圆锥体体积行不行?(不行,因为圆锥体的体积小)

教师:(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是啊,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估计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指名发言)

的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

(3)学生分组做实验。

A.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b.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发现有什么倍数关系?

(学生发言: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

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

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谁来把这个公式整理一下?(指名发言)

(4)学生操作:出示另外一组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体积大小的比较,通过比较你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整理归纳:不是任何一个圆锥体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体积的。(老师拿起一个小圆锥、一个大圆柱)如果老师把这个大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这个小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吗?(不能)

为什么你们做实验的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呢?(因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呢?(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

(老师在体积公式与等底等高四个字上连线。)

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指名反复叙述公式。)

今后我们求圆锥体体积就用这种方法来计算。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试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1--12页圆的周长。

【教学目标】

1、认识圆的周长,能用滚动、线绕等方法测量圆的周长。

2、在测量活动中探索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用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3、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能运用圆的周长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探索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2、运用圆周长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1、每小组一根小绳、一个米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片、计算器。

2、课件1:阿凡提与国王比赛A、B

课件2: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商的关系

课件3:祖冲之有关资料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说明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喜欢童话故事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阿凡提的故事。国王多次受到阿凡提的捉弄,非常恼火。有一天,他又想出了一个新招,想为难阿凡提。国王从全国精选出了一头身强力壮的小花驴要和阿凡提的小黑驴赛跑,并且规定小花驴沿着圆形路线跑,小黑驴沿着正方形路线跑。(课件出示小花驴和小黑驴赛跑)

50米

师:同学们看,比赛开始了--紧张的比赛结束了。今天的比赛谁获胜了?

生:国王的小花驴获得了胜利

师:可是,对于这场比赛小黑驴觉得很委屈,阿凡提也大喊比赛不公平。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他们的小毛驴跑的路程不是一样长。

师:那到底他们的路程是不是一样长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来判断一下呢?

生:量一量就知道了,

师:谁能说说正方形的周长和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

生: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有关系,周长是边长的4倍,

师:也就是说只要测出正方形的一条边长就可以知道正方形的周长,是吗?那小花驴围着圆形路线跑一圈的长度又是圆的什么呢?

师:有的同学反映可真快,对!这就是圆的周长,这也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圆的周长?同桌可以交流一下。

得出: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圆的周长。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发现测量圆的周长的不同方法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准备的圆拿出来,那圆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的长,同桌互相比画一下。

师:好,想一想圆的周长怎样测量?(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师:把你的好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上台交流测量的方法)

生:我们的方法是用线绕圆一周,然后量出线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生:我们小组觉得直接用米尺绕圆一周就可以读出圆的周长。

生:我们把圆沿着尺子滚动一周,这一周的距离就是圆的周长,

生:我们小组还有不同的方法,我们是用线量出圆周长的一半在乘以2,就可以求出圆的周长。

师板:线绕、滚动、拉直化曲为直

(2)探究发现圆周率和圆的计算公式

师:我们同学真是太棒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找到这么多的好方法。那我们能不能用这些方法测量出圆形跑道的周长是多少?

生:不行,圆太大了,测量不出来!

师:哦,太大了不容易测量。那大家看,老师画一个小圆,你能不能帮老师测量出来它的周长?

生:有些圆的周长没办法用绕线和滚动的方法测量出来

师:那咱们能找到一种更简便、更科学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师:我们知道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有关系,周长是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系呢?

生:圆的周长和圆的直径有关系,直径越长圆越大,所以周长也就越大,

师:有道理!那大家来猜一猜,周长和直径有怎样的关系?

生:周长是直径的2倍,生:他们一样长,生:我觉得这个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4倍)(3.5倍)

师:大家猜得可真起劲呀!那到底圆的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呢?怎么才能知道?

生:动手量一量,算一算,

师:说的真好,这可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动手做来验证一下。同学们想试试吗?每组拿出大小不同的三个圆,你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测量。听好要求:1、小组同学作好分工,选好测量员、记录员、汇报员。2、记录员要及时地把测量员测量的数据记录在书上的表格里。3、可以用科学计算器帮忙算一算周长和直径的商。

3、可以用科学计算器帮忙算一算周长和直径的商。

师:好,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

生:实物展台交流。

师:大家仔细观察分析,看能发现什么?

圆的周长

(厘米)

圆的直径

(厘米)

周长与直径的商

(保留两位小数)

生:我发现了这三个圆的大小虽然不一样,但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商都是三点几。

生:所有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师:看来大家的发现都一样,那我们再来看看电脑小博士是不是也发现了这样的规律?(课件直观展示三倍多一点)

生:圆不论大小,它的周长都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师:说得真好。圆不论大小,它的周长都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这是个固定不变的数,!你们的这个发现和许多大数学家的发现不谋而合,

师:人们通常把圆的周长和直径的这个比值叫做圆周率,用字母表示。(板书: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师:关于圆周率,大家都知道什么?你说,

生:我知道我国古代有个数学家较祖冲之好象和圆周率有关系,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有关的资料,大家想看吗?

看屏幕,这就是祖冲之,(课件介绍祖冲之)

师:我们通过圆的周长除以直径得到了也就是圆周率(板书:Cd=)你能通过圆的直径求它的周长吗?用字母表示出来。通过半径能求圆的周长吗?

生回答、师板书:Cd=C=dC=d

d=2rC=2rC2=r

三拓展练习,实践应用

(1)计算跑道的周长。

师:(课件显示比赛跑道的有关数据正方形的边长(即圆的直径)50米)现在我们知道了这个圆形跑道的直径,请同学们利用公式快速算一算,这两个跑道的周长是多少?看看国王和阿凡提的比赛到底是不是公平?(学生开始计算,知道比赛不公平)

(2)判断。

(3)巩固练习:

A、1.判断并说明理由:=3.14()

2.选择正确的答案:

大圆的直径是1米,小圆的直径是1厘米.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大圆的圆周率大于小圆的圆周率;

b.大圆的圆周率小于小圆的圆周率;

c.大圆的圆周率等于小圆的圆周率。

B、做P12下面T1:填表

T2:教师指名读题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题中要求的问题实际上是求什么?注意算式与单位。

四拓展练习课后延伸

师:阿凡提看到同学们帮他解决了这个大难题,非常高兴。可是,可恶的国王阴谋没有得逞,心里很不服气,他又冥思苦想出了个新花招,设计出了新型跑道,要和阿凡提再展开一场比赛

同学们想不想看看新跑道是什么样子

师:(课件出示新跑道)国王看到阿凡提毫不犹豫的答应了,心里真是乐开了花,心想,阿凡提呀,聪明人也有犯糊涂栽跟头的时候,我绕里面的小圈跑8字,不知要比你外面的大圈近多少路程,这个第一肯定是我的了。

师:请同学们课后去研究。

五、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Cd=C=dC=d

d=2rC=2rC2=r

通过观看课件中的有趣情景,激起学生探究圆的周长的欲望。

将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关系作为探究圆的周长的生长点。

体验测量圆的周长的各种方法,感受化曲为直的思想。

通过大胆猜测,培养发散思维。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由讨论,以及各种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探究精神。

培养严谨的态度。

让学生为我国古代的杰出数学成就而自豪

总结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并上升到符号层次来认识,把握更牢固。

及时应用,使学生感受圆的周长的作用。

基础性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圆的周长与直径关系的认识。

对引入问题的进一步拓展,给学生留下了关于圆的周长的悬念,激起他们深入探究的欲望。

【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通过巧设疑,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经过一翻探索、实验,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真正的领会了圆的周长的意义,知道圆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

学生能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用科学的态度学习。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7

综合应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是在第三单元“比例”之后安排的。旨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圆、排列组合、比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里的问题,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获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并加深对所学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

“自行车里的数学”主要研究两个问题: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一、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

这一部分由以下4个环节组成。

1、提出问题。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的熟悉两种不同型号自行车的图片,直接提问“蹬一圈,能走多远”,引出学生对自行车里的数学问题的研究。

2、分析问题。教材分两步呈现。首先,呈现了学生探讨如何解决问题的场面,提出了两种方案。

一,通过直接测量来解决问题,但误差较大。

二,通过车轮的周长乘上后齿轮转的圈数来计算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接下来,呈现了学生探讨如何解决第二个方案中的关键问题“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的过程。学生想到如果只凭观察是数不清的,要通过更精确的方法找出答案。学生根据“链条间的孔与前后两个齿轮的每个齿对应,前齿轮转过一个齿,后齿轮也一定转过一个齿”,判断出:前齿轮转的圈数×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转的圈数×后齿轮的齿数,解决了这个关键问题,从而理清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3、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数据并求解。首先,学生根据分析问题得到解题思路,建立数学模型:蹬一圈自行车走的距离=车轮的周长×(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接下来,学生分组收集所需要的数据,再代入数学模型,求出答案。

4、汇报交流。各小组展示并解释各自的研究过程和结果,再对各组的结果进行比较。

二、研究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在学生研究清楚了普通自行车行驶速度与其内部结构的关系之后,进一步让学生探讨变速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可以组合出多少种速度。教材先介绍了一种变速自行车的主要结构:有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接着提出问题“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再呈现学生“收集数据—建立数学模型—代入数据、求解—解决问题”的过程。最后通过一个问题“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的最远”,引导学生对各种速度的产生进行深入的解释。

【学情分析】

虽然12岁以下的儿童不允许骑自行车上路,但是很多六年级的孩子已经学会了骑自行车。他们对自行车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比如,前后齿轮大小不同,齿数也不同,用链条将前后齿轮连接起来。自行车的前后齿轮肯定存在一定的关系,因为由齿轮带动的前后车轮走的距离是一样的。学生可能对前轮齿数×前齿轮转数=后齿轮齿数×后齿轮转数有个大致的结论。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会将自己的理论进行定性的概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思考方法,并加深所学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活动,研究普通自行车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研究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的组合数。

教学难点:研究普通自行车的前后轮齿数与它们转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普通、变速自行车实物、测量记录表、磁力扣,指定部分学生课前测量结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出示普通自行车实物。

(二)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

1、以疑激趣。

大家知道这辆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2、分析问题,探索方法。

(1)交流讨论,提出方案。

方法一:蹬一圈,通过直接测量来解决问题。

方法二:通过车轮的周长乘后齿轮的圈数来计算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

师:请学生汇报预先测量好的数据。

学生汇报的数据各不相同。

师:学生汇报的数据各不相同,说明直接测量这种方法不太准确,误差很大。我们还可以应用多学过的数学知识,通过计算得出蹬一圈能走多远。

(2)找到关键问题,建立数学模型。

师:车轮转动的圈数,实际上是谁转动的圈数?(车轮转动的圈数实际上是后齿轮转动的圈数。

师: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呢?

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

师:怎样才能知道前齿轮转一圈时后齿轮转的圈数呢?

学生合作,观察填表,同时转动自行车的踏板,探究前后轮的转动规律。

踏板转一圈,是不是自行车的车轮转一圈?

生:不是,踏板转一圈,只是前齿轮转一圈,自行车走的路程跟后齿轮转动的圈数有关。

教师慢慢转动自行车的踏板,学生观察前后轮之间的传动关系并讨论。

生:链条间的孔与前后两个齿轮的每个齿对应,前齿轮转过一个齿,后齿轮也一定转过一个齿。

师:如果前齿轮转动2个齿,后齿轮怎么动?如果前齿轮转动5个齿呢?10个齿呢?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生:前齿轮转动一圈的长度就是链条走过的长度,后齿轮也要转动同样长度。所以前齿轮的齿数与转数的乘积就等于后齿轮的齿数与转动的乘积。

板书:前齿轮齿数×前齿轮转数=后齿轮齿数×后齿轮转数

师:前齿轮转1圈时,后齿轮转的圈数怎样表示?

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推理说明。

教师板书:前齿轮齿数×1=后齿轮齿数×后齿轮转数

后齿轮转数=《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

小结阶梯思路:自行车蹬一圈走的距离=《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车轮周长

(3)搜集整理数据,代入模型求解。

师:请大家把这辆自行车前齿轮齿数、后齿轮齿数以及车轮半径填入表格,并代入我们得出的相等关系式,求出答案。

学生分组汇报交流。

(三)研究变速自行车能变化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1、出示变速自行车实物。

师:仔细观察,这辆自行车分别有几个前齿轮和几个后齿轮?请分别数一数,填在书上的表格里。思考:可以组合出多少种不同的速度?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小组顺利活动。

学生汇报交流。

2、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得最远?

师:蹬同样的圈数,自行车走的距离和哪些数据有关?请同学们把课本上的表格填写完整,一定能有所发现。

学生独立填表格,交流讨论前、后齿轮数比和自行车走得距离的关系。

学生汇报:当前齿轮齿数:后齿轮齿数的比值最大时,自行车走得最远。

(四)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1、前齿轮齿数为48,后齿轮齿数为19,车轮直径为71厘米。

(1)你能算出蹬一圈,它能走多远吗?

(2)小刚家距离学校大约1000米,他从家到学校至少要蹬多少圈?

学生自主解答,指名汇报交流。

2、自行车里蕴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变速自行车的发明大大解决了我们面对不同路况的需要。自行车运动员在比赛时要经过各种不同的路段,你觉得在上坡时应该怎样搭配前后齿轮才省力?下坡时应该怎样搭配更合理?请大家在课外继续探索这个问题。

(五)课堂总结。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8

设计意图

《分数乘分数》一课是浙江省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分数整数、整数乘分数,理解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后进行学习的。分数乘法在掌握了法则以后,计算并不复杂,因此在本节课中我们力图体现让学生自己提出、验证计算方法,培养探究问题能力,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总体思路。

一、充分开放教学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整节课设计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提供了学生充分参与的机会。引入阶段,在情景的支持下让学生自己提出并确定学习、研究的材料;展开阶段,分两个层次让学生提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通过独立思考、合作研究来展示、证明自己的计算方法,使研究过程体现开放与自主,努力营造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交流与发展。

二、充分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与联系,使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分数乘分数》一课,从情景入手,把较复杂的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设计成用学生自己创造的方法来展示和验证,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获得和理解计算方法。课堂的展开阶段,从解决几分之一与几分之一相乘到两个一般分数相乘,力图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在探究算法操作验证交流评价法则统整等的一系列活动中经历分数乘分数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感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三、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体现《课程标准》精神,促进学生探索

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以分数乘分数这一数学知识为载体,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在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主动建构之上,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教学大纲上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研究,推导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进行展示交流。呈现多样化的算法,能较好地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和研究的乐趣,即使学生在理解掌握方法的现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情感与价值观。

教学目标

预设材料与教学路径预设学生活动备择方案

一、情境引入:

1、小明请小强到家里做客,请小强吃西瓜,先切了一半留给自己的父母,两人吃的各占了西瓜一半的一半,问小明吃了整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师:该怎么列式()

前面我们学习的是整数与分数与分数相乘,这题都是分数乘分数,你能写出这样的算式吗?

2、观察这些算式,认为哪一些算式算起来会容易些?

二、探索算法:

(一)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

1、请学生选择几道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乘法算式,尝试计算。

2、汇报计算情况,提出计算方法。

3、举例说明或验证计算方法及结果。4、小组内交流验证计算方法及结果。5、组际交流。

6、小结几分之一和几分之一相乘的计算方法:分子相乘的积作积的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积的分母。

(二)一般分数相乘

1、小组合作探究:

(1)猜想一般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2)请举例验证。

(3)准备汇报。

2、组际交流

3、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分数乘分数:分子相乘的积作积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的分母。

用字母表示:=(a0c0)

4、沟通所有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以前还学过哪些关于分数的乘法?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1、学生独立写出几个算式。汇总到黑板上。

2、学生观察得出:几分之一和几分之一相乘。

1、学生选择几道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的乘法算式,尝试计算。2、汇报计算情况,提出计算方法。(分子相乘的积作积的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积的分母)。

3、举例说明或验证计算方法及结果。

4、小组交流个体学习情况

5、组际交流可能出现的方法:(1)把分数化成小数计算

(2)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

6、学生按要求活动。

7、组际交流: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以)

(1)可以看作是

(2)画图:把长方形的纸先用阴影表示出,再表示阴影部分的,然后打开看一看得到的阴影是整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

(3)化成小数计算。(能化成小数的)

1、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并了解学生的计算及验证情况。

2、教师指导和参与讨论。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5~56页,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一1-4。

[教材简析]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先是教学被除数的分子能被除数整除的式题。教材让学生根据简单的实际问题列出分数除以整数的算式后,要求学生先在教材提供的示意图中分一分,再算出结果。由此,教材呈现了学生可能会想到的两种不同算法。通过不同算法的交流,既能使学生认识到计算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是多样的,又能使学生初步体会分数除以整数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试一试让学生进一步探索被除数的分子不能被除数整除的式题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分数除以整数,可以转化成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总结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借助操作进一步体会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明确当分数的分子能被整数整除时,可以用分子除以整数,而分母不变。第2题通过填空的形式,突出分数除以整数通常可以转化成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第3题让学生合理选择方法进行计算,有利于学生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

练习十一第1题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练习。第2题通过计算比较让学生感受分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联系及计算方法上的联系和区别,从而更好地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第3、4题是应用分数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分数除法与整数除法的内在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探究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会熟练进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探究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感悟算理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分数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

2.在探究中发现,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探索交流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和概括等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例1:量杯里有升果汁,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喝,每人可以喝多少升?

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2

提问:列式的依据是什么?

[评:首先引导学生根据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联系对整数除法的已有认识列出算式,并在列式过程中明确把一个分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也用除法计算。]

2.独立思考,讨论探究。采用画图的方法,联系已有知识,探究2的计算方法。

3.班内交流,感悟方法。

计算方法可能有:

①2==

通过学生自己讲解,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升是几个升?把升平均分成2份,实际上就是把4个升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升?

提问:从这个算式可以看出,分数除以整数可以怎样计算?(如果有学生认为分数除以整数,可以用分数的分子除以整数作分子,分母不变。先不要提出这种方法的局限性。)

[评:充分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在随后的教学中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优化算法,可以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②2==

请学生讲解计算方法时,重点明确:把升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就是求升的几分之几?

提问:从这个算式可以看出,一个分数除以整数,还可以转化成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怎样转化?(启发学生说出:分数除以整数,可以转化为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二、尝试比较,优化方法。

出示第55页试一试。

如果把升果汁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喝,每人喝多少升?

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算法计算。

[评:学生在尝试中经历失败,体悟各种方法的优劣,从而进行对比、优化,为形成共识奠定了充分的基础。]

通过计算使学生体会到第一种方法是有限制条件的,必须分子能被整数整除。而第二种方法在一般情况下都可以进行计算,可普遍使用。

[评:在鼓励独立探索和解决问题方法多样的前提下,突出小鸟卡通的方法。这是学生第一次感悟分数除法和分数乘法的联系,对继续教学分数除法有定向作用。]

组织交流,明确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即:分数除以整数,通常先要转化为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第56页练一练。

①第1题侧重要求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进行操作,并根据操作过程写出得数。

②第2题重点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③第3题鼓励学生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注意了解学生发生错误的情况.,将错误的解答方法写在黑板上,讨论产生错误的原因,集体订正。

2.练习十一。

①独立完成第1题,集体订正。

②完成第2题的第(1)题后,提问:每列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

要让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每组的两道题目中,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是乘法算式中的积,而除法算式中的商是乘法算式中的一个因数。

完成第(2)题后,通过比较进一步明确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评:第(1)题通过计算比较既有助于学生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又有利于学生感受分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联系;第(2)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除法与分数乘法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和区别,从而更好地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这一对比性练习,促进了学生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

③独立完成第3、4题。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应用知识,拓展知识。

四、课堂回顾,激励评价,

谈话:请同学们说说这节课你的收获,对这节课自己的表现自我评价一下。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10

知识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能够根据比的意义或者比的基本性质来判定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重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数能否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中有《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这一课题)看到这一题目时,有的同学可能会想比例是什么?比例和比有关系吗?如果有关系,会是什么关系呢?有什么区别吗?等等。这节课,我们就展开研究!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比例的意义

(1)课件出示“天安门广场升旗”图,同学们请看,这是在干什么?对,这是天安门广场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你知道这面国旗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吗?

(2)出示数据:看到这两个数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周长,面积,长宽的比)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5:10/3(板书:比)

(3)你还记得哪些关于“比”的知识。(求出比值)

(4)同学请看,这是其它不同场合用到的国旗,请分别算出它们长和宽的比值。(汇报.师板书)

(5)你有什么发现吗:(比值相同)这些国旗的大小相同吗?但比值相等,两个比也就相等,我可以用等式来表示:板书:5:10/3=2.4:1.6像这样两个比相等的式子,你还能写出几个吗?(汇报:板书)

(6)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哪位同学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例。(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这就是比例的意义,(板书:意义)

(7)说起比例,它必须是各两个条件,一个是……另一个是……

2.教学比例的判定

(1)课件出示: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比例的意义来判断一下下面这四组,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2)汇报:为什么20:5和1:4不能组成比例:要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看什么?

(3)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

板书:1:2=():()

师小结:像这样的比例能写完吗?只要比值是1/2就可以了。

(4)“比”和“比例”的区别

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比例和比有什么区别。

3.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刚才,我们知道了,比例有4个项,我们把外边的两个叫做外项,把里面的两个叫做内项。

(2)谁来说一说(1:2=6:12)这个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3)现在把内项和外项分别相乘,看看会有什么发现?(汇报,板书:外项的积=内项的积)

(4)检验

(5)师总结: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基本性质。

(7)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是否成比例。

(8)师: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我们既可以用比例的意义,也可以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9)练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判断)

12:6和10:51/2:1/3和6:4

1.5:3和15:0.32/5和12/30

汇报:

(10)师:五分之二和三十分之十二相等吗:(板书:2/5=12/30)它是一个比例吗?说出你的理由?(指出这个比例的内项和外项)

三.巩固练习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想一想,你填数的根据是什么?)

1.5:3=():4()/40=9/60

():4=9:()

四.课堂小结

延伸阅读

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课件汇总


教师像园丁,栽培着祖国的花朵。教案课件的编写是体现教师教学水平的方式之一,教案是一个老师辛勤工作的证明,你知道教案是什么吗?有请驻留一会,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课件,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10和9:15

(2)20:5和4:1

(3)5:1和6:2

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这节课我们要学习解比例。(板书课题)

二、新授教学

(一)揭示解比例的意义。

1.将上述两题中的任意一项用x来代替(可任意改换一项),讨论:如果已知其中三项,可不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说明理由。

2.学生交流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把它改写成内项积等于外项积的形式,通过解已学过的方程,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3.教师明确: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二)教学例题。

解比例2:7=16:x

1.讨论:如何把这个比例式变为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并求出未知数的解。

2.组织学生交流并明确。

(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改写为:2x=716

(2)改写时,含有未知项的积一般要写在等号的左边,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简易方程的方法求解。

(3)规范并板书解比例的过程。

(4)指导学生进行检验。

(5)看书质疑。

3.练习:课本P66练一练第3题。

4.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比例。想一想,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式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然后再解简易方程即可。

三、巩固练习

(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2)竞赛练习,提高学生做题兴趣。

课本P67页练习九的第4题。

(四人小组共同完成,小组长分配组员每人做一小题,做完后互相交换检查,看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准。)

(3)课本P67页练习九第7题。

(4)深化练习。

课本P67页练习九第5题。

(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共同完成)

四、全课小结

同桌互相说一说你今天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课本P67页练习九第6题。

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课件【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8页的例6,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2、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看懂线段比例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厘米=()毫米1分米=()厘米

1米=()分米1千米=()米

20米=()厘米50千米=()厘米

二、情境导入

1、谈话:同学们,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大约有960万平方千米。但这么辽阔的地域却可以用一张并不很大的纸画下来。

出示大小不一的中国地图,并提问:想知道这些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比例尺。板书课题:比例尺

三、自主探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1、出示例6,在学生理解题意后提问:题目要求我们写出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

2、探索写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的方法。

提问: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明确方法:先要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

3、揭示比例尺的意义以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谈话: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把图书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提问:这张长方形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启发:可以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4、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认识线段比例尺。

提问:我们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也可以写成1/1000。1:1000的意思是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的距离,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还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指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像1:1000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比例尺1: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表示。

0102030米

进一步指出: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

提问:从这个线段比例尺来看,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图上的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这与1:1000的含义相同吗?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先说说每幅图中比例尺的实际意义。同样长的实际距离在哪幅图中画得长?哪幅图中1厘米的图上距离表示的实际距离长?

2、做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各自测量、计算,再交流思考过程。

3、指出: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

②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如2.5厘米:1O千米,要把后项的千米化成厘米后再算出比例尺。

③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计算一幅图的比例尺时要注意什么?

六、课堂作业

做练习十一第1、2题,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比例尺

50米=5000厘米3米=3000厘米

5:5000=1:10003:3000=1:1000

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的距离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0102030米

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米

课前思考:

比例尺的含义比较抽象,必须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潘老师在导入部分想到了从地图的比例尺导入,我想是否可以再接着借用地图来理解?

导入设计修改如下:

1、谈话:同学们,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大约有960万平方千米。但这么辽阔的地域却可以用一张并不很大的纸画下来。

2、出示大小不一的中国地图,并提问:想知道这些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尽管这些地图的大小各不相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既按一定的比将实际情况进行缩小后得到的。

3、有谁知道这幅地图是按怎样的比缩小的?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你知道是缩小多少倍后再画出来的?让学生来分别介绍。

4、刚才同学们介绍的,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比例尺。板书课题:比例尺

课前思考:

比例尺是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的概念,正如潘老师教学目标中所说的这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在做练一练时,要让学生完整的说出比例尺的意义: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几分之几,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几倍?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千米?我觉得应该多让几个学生起来说说。

课前思考: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所以看了高教导的导入部分的设计后,我想这样的导入应该是更有效的,能为突破教学重点服务,能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在前面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时,就有学生谈到比例尺的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例子,所以我想这节课中,我们也可以补充把实物放大的比例尺,如:一个精密零件实际长度始4毫米,画在一幅设计图上是2厘米,求这幅设计图的比例尺。我们可以将两者相联系:图形放大或缩小写比时用变化后的长度比原来的长度,比例尺也是用变化后的长度比原来的长度,变化后的长度就是图上距离,原来的长度就是实际距离。这样可能更便于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平面图形是把实物缩小或放大到何种程度后画到平面图上的。

如何指导学生看懂线段比例尺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也值得我们加以重视。潘老师在课始部分设计的复习题要好好利用,并且可以再增加几题,如20千米=()厘米,3000000厘米=()千米等,要让学生能正确、数量地进行千米与厘米之间的改写。这样也能为突破难点扫除一些障碍。

课后反思:

课前我在钻研本课的教材时考虑到应该将前面学习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与比例尺的意义有机结合,这样也便于将新知转化为旧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可是今天实际教学时,我感觉自己没有借助例题6的学习将这两个知识有机结合,这样就造成有些学生在计算比例尺时,出现用实际距离比图上距离。关于线段比例尺的教学,我感觉结合数值比例尺把线段比例尺的含义讲清楚了,并将两种比例尺进行了比较,使学生体会到两种比例尺的内在联系。但还有一点说得不够清楚,就是关于线段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我只是在黑板上随手画了一下,没有介绍清楚,如:应向学生说明,线段比例尺一般应画连续的3-4段,每段必须是1厘米。线段比例尺与数值比例尺的转化也应补充一些练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两种比例尺的转化方法。

课后反思:

这堂课看似很简单,但上下来总觉得自己有些地方没有处理好。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在和学生总结归纳这点时,还应该让学生知道有时候比例尺也可以写成后项是1的比,如孙老师补充的这题:一个精密零件实际长度始4毫米,画在一幅设计图上是2厘米,求这幅设计图的比例尺。这时就需要把比例尺写成后项是1的比。由于课堂上没有让学生练习,所以在做补充习题的时候有一部分学生就有困难了。

这节课上每个比例尺所表示的意义我让学生说的比较多,因为两个班的学生表达能力都不是很好,所以一开始让学生说比例尺的意义时他们说的还不很完整。说多了,学生自然就说的很流畅了,关键还是在于理解。

课后反思:

在学生认识了比例尺,会求一幅地图的比例尺后,根据孙老师补充设计一个精密零件实际长度始4毫米,画在一幅设计图上是2厘米,求这幅设计图的比例尺。通过学生计算后,再小组讨论,这个比例尺是什么含义?与课本上常见的比例尺有什么区别?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比例尺有放大功能,也有缩小功能,让学生打开思路,不拘一格的从多角度来思考比例尺的意义。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上好一节课是需要很多准备工作的,认真专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资源,备课要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与认知心理,要不断磨练,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课后反思:

在自己进行课后反思时,我已习惯先学习组内老师的课后反思,和她们的情况对照再反思自己的教学情况,感觉收获会更大!

在这节课上,我还是结合例题,让学生体会比例尺的含义,说明:根据例题中的情况,可以写出很多比,但习惯上将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称为比例尺,这是约定俗成的,并结合比例尺的数据,让学生判断:如果告诉你一个比例尺,你能说出这是放大还是缩小吗?放大或缩小了多少倍?

在教学求比例尺的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书写格式,教学了两种书写格式:1、先列式再统一单位;2、先统一单位再列式。并对这两种写法进行了比较,学生普遍喜欢先统一单位再列式的方法。

本节课时间上把握不好,课堂上说比例尺的意义多了,导致相应的习题都是在自习课上完成。

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课件【篇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0页的例3,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37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在学生观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精神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及多媒体设备、两张照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3、化简比:

12:48:18

4、求下面比的比值:

12:48:185.4:0.94.4:4

说说求比的比值、化简比的方法

二、教学比例的意义。

1、教学例3

(1)观察、分析:呈现放大前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图2是图1放大后得到的。

师:你能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吗?

(2)比较、发现: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

师:你是怎样发现的?

(适当引导学生分别求出写出的比的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

(3)明确概念:这两个比相等,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

6.4:4=9.6:66.4/4=9.6/6

问:这两个等式表示的是怎样的式子?

揭示: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

(4)你能说说什么叫比例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例的意义)

(5)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2、学以致用

(1)学习比例的意义有什么用呢?(可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2)分别写出照片放大后和放大前的长的比和宽的比,这两个比也能组成比例吗?

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想的?由此可以使学生对比例意义的丰富感知。

(3)你能根据以上照片提供的数据,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

3、活学活用。

你能根据以上的理解,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说出为什么能组成比例。

(可以看他们的比值是否相等,也可以把两个比化简,看是不是相同的比)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再逐题说说判断的思考过程。

2、做练习九第3题。

先写出符合要求的比,再说清楚相应的两个比是否能够组成比例的理由。

3、做练习九第4题

独立审题,说说解题步骤,在独立完成。同时找两个同学板演。

4、做练习九第7题

(1)弄懂什么是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如240米是4分钟走的路程,所以240米与4分钟是相对应的两个量。

(2)分组完成,同时四人板书,再讲评。

四:补充练习:从12的因数中任意选出4个数,再组成两个比例式:

()︰()=()︰()

()︰()=()︰()

五、全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你理解比例的哪些有关知识?能和同学做个交流吗?

六、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的相应练习

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

6.4:4=1.69.6:6=1.6

6.4:4=9.6:66.4/4=9.6/6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10:12和25:30

因为10:12=5/625:30=5/6

所以10:12和25:30能组成比例:10:12=25:30

课前思考:

教材借助例题3中两张不同尺寸的照片的长与宽,来组织学生先思考放大前照片的长和宽的比,接着写出放大后的照片的长和宽的笔,然后探究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最后揭示比例的概念。这一环节处理结束后,教材又提供了这样一个问题的探讨:分别写出照片放大后和放大前长的比和宽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面对这些问题可能很多学生被搞得有点头晕了。在分析了教材和学生学习情况后,我想能否在这里做一些改动,让课堂适当开放些,如出示了例题3的两张照片后,提问:同学们你能写出几个不同的比吗?然后四人一组进行讨论,看看这些比有什么特点,能否有所发现。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很自然地引出比例的意义。

课前思考:

比例的意义是传统内容,教材上还是承接第一课时中的放大与缩小来得到两组比例。在教学方法上我还是比较倾向于采用潘老师的方法。分两次提问,每次提问后可让学生说说要我们写什么与什么的比?等学生弄明白要求后再写。如果放开,写比估计学生是可以得到的,但对这4个比的处理要复杂了。

第二,在比例的导入中,潘老师的设计是:

(2)比较、发现: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

师:你是怎样发现的?

(适当引导学生分别求出写出的比的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

我觉得上面的提问指向不明确,学生可能很难想到,是否改为:这两个比相等吗?你有什么办法证明?

第三:为了节省时间,是否可以将化简比与求比值的数据换用练一练中的题目,这样学生可直接根据复习中的结果进行判断。

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课件【篇4】

教学内容:教材第32页例2、例3,练一练和试一试练习六第6-11题,练习六后的思考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解比例的意义,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比和比例的意义,进一步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做第32页复习题。

让学生先思考可以怎样想。根据思考的方法在括号里填上数。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面的比改写成积相等的式子。(日答)

4:3=2:1.5X:4=1:2

3、引入新课

在上面两题里,第1题是求比例里的未知项。从第2题可以看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里另外一个未知数,这种求比例里的未知项,就叫做解比例。

现在,我们就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提问:你能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求出未知项X吗?自己先想一想,有没有办法做,再试着做做看。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教学例3

出示例题,让学生用比例形式读一读。

让学生解答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指名口答解比例过程,老师板书。

3、教学试一试

出示例3,提问已知数都是怎样的数。

让学生自己解答。

4、小结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指名四人板演。

2、做练习六第8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

3、做练习六第10题。

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4、做练习六第11题。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看能写出多少个比例。

四、讲解思考题。

提问:根据题意,两个外项正好互为倒数,你想到什么?

两个外项的积已知是1,你能求另一个内项吗?

五、课堂小结

这堂课学习的什么内容?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怎样解比例?

六、课堂作业。

练习六第6题(1)-(4)题,第7题。

家庭作业:练习六第6题(5)、(6)题,第9题和思考题。

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基本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学会评价他人,欣赏他人。

教学重点: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基本解题方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师:出示一张长方形纸,对折。(仔细观察,请说出一个比)

提问:仔细观察,请用一句话来描述下刚才的操作?

生: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

师:这种分法叫什么?

生:平均分配。(板书)

师:你能否用一个比来表示下平均分配?

生:1:1(板书)

师:这个比的前项后项有什么特点?(相等,都等于1)

师:如果我想取其中的一份,我可以怎样表达这一份?

生:

师:这里的2是什么?1是什么?

生:2表示总份数,1表示其中的1份数。

2、要求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按3:1分配。

提问:平均分配行不行?(不行)

学生操作。

提问:分成了几份?

再说出几个数?(、)

3、再次要求学生拿出8本书,按3:1分配,该怎么分?

学生操作。

4、通过刚才的几个操作你能想到什么结论?(一个数量可以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

板书(按比例分配)

二、新课教学

1、师:接下去我们来当一位小法官,事情是这样的:

小赵、小张合伙开了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年终时,共创利润440万元,你认为他们应该怎么分配这笔收入呢?(同桌商量)

商量结果:平均分配,4402=220(万元)

2、出示:如果当初他们在创办公司时,小赵投入的资金和小王投入的资金的比是3:1,那么一年后,用平均分配的方法合理吗?你觉得该怎样分配,请你帮忙算一下年终后他们各得到多少万元?

(1)同桌商量

(2)反馈汇报,指名回答

(3)统一意见:平均分配不合理。如果平均分配,肯定有人吃亏,有人不劳而获。

(4)解决该怎么分配,学生独立动手做。

(5)学生板演反馈:

A.440=110(万元)B.440=110(万元)C.4404=110(万元)

440=330(万元)440-110=330(万元)1103=330(万元)

3、出示:如果当初他们在创办公司时,小赵投入的实际资金是45万元,小王是10万元。年终后,他们的利润该怎么分配呢?

引导学生得到一个怎样的比例进行分配。

4、经过核算,他们发现,还漏算了一位朋友小李,他在当初创办公司的时候也投入了33万元,年终后,这笔利润他们三人该怎么分配呢?

引导学生得到三人连比进行分配。

三、加深巩固

1、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分配东西的时候经常要用到按比例分配,只要你留意一下,我们身边就有:

(1)你的体重()千克,通常人的血液与体重的比约是1:13,那么你的血液()千克。

(2)学校图书馆买来162本儿童故事书,按1:2:3分给低、中、高段学生阅读,你认为他们各年段得到多少本?

(3)学校把一块包干区按2:4:6分给401班、501班、601班,已知601班比401班多了200平方米,三个班各分到多少平方米?

(4)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8厘米,长与宽的比是2:3,那么长和宽各多少厘米?

板书设计:

2份1:1平均分配

4份3:1按比例分配

A.440=110(万元)B.440=110(万元)C.4404=110(万元)

440=330(万元)440-110=330(万元)1101=110(万元)1103=330(万元)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合集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每位老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教案是课堂教学成效的保障之一。这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的文章充满着灵感与智慧肯定是值得你收藏的,欢迎大家参阅本文!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篇1】

《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是在学生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明确了百分数同分数小数的联系的基础上教学的。学习这部分的内容是为后面学习百分数的计算和应用打下基础。教材联系了分数、小数互化的知识,突出“先把小数化成分母为100的分数再写成百分数或先把百分数写成分数形式再化成小数”这一转化规律和转化过程,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小数、百分数互化的简便方法。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百分数和小数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百分数与小数之间的互化。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和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渗透“事物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及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因此,结合本课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情况,我采取同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应用学过的分数、小数互化的知识进行迁移、类推,学习新知识。同时,让学生在尝试探究的积极活动中获取新知,发展能力。

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了以下几个主要的教学程序: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通过复习旧知激活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明确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以及小数点的移动规律,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为新知的构建做好准备。然后质疑,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二)大胆探索,学习新知。

教学中,运用转化的方法,不仅可以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且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将未知转化为已知,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探究如何把小数化成百分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

接着学生根据转化过程归纳小数化成百分数的规律,并进行巩固练习。

然后猜测百分数转化成小数的方法,并进行验证。

最后归纳总结小数与百分数互化的规律。

(三)巩固练习与全课总结

综观整堂课的设计,我力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尽可能地向他们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帮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让课堂真正焕发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知道什么是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能借助工具画图,能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能应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能借助工具画图,能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

教学难点:能应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些圆形物体和圆形纸片,圆规

学具准备:圆规、学具以及收集的一些圆形物体的图片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羊吃草的故事(猜谜)

有一个人在一片青草地上钉了一根木桩,用一根绳子拴了一只羊在那里。

先请同学们猜测一个字。再猜两个字的水果名

师:我们来看一看羊吃草的范围有多大?

(用电脑演示羊拉紧绳子旋转一周的情况,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原来羊能吃到的草的范围是一个圆。)

一、谈话导入

1、对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生活中,你们在哪儿见过圆形?

2、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些。见过平静的水面吗?如果我们从上面往下丢进一颗小石子,(电脑演示),你发现了什么?

3、其实这样是现象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欣赏)从这些自然现象中,你同样找到了圆吗?

4、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圆的奥秘,好吗?(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动手尝试,认识圆的特征

(一)、初步认识圆

1、说了这么多圆,看了这么多圆,你想不想亲自动手画一个圆?先动脑筋想一想,再用你手头的的。(问题就只工具动手画一画。(学生动手画圆)

2、引导学生交流所画的圆,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画要停留在借助什么来画的,不要作过深的追问)

3、比较:看看你所画的圆,和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交流:以前所学的图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

(二)、用圆规画圆

1、刚才有同学用圆规画出了一个圆,其他同学会画吗?请拿出准备的圆规,在白纸上画一个圆。

交流:谁来说说用圆规是怎样画圆的?或者说在画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指名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圆规的使用方法。)

要点:针尖要戳在纸上,另一只脚是笔,两脚随意叉开。

2、刚才大家画的圆有大有小,假如我要我们全班同学画一个一样大的圆,行吗?你有什么建议?

3、全班画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我们把两脚叉开4厘米来画一个圆。(画好的同学拿出剪刀,把画的圆剪下来。)

(三)、圆各部分名称

1、圆和其它图形一样也有它各部分的名称,请同学们打开书,把例2的一段话认真地读一读。

2、反馈交流:你知道了关于圆的哪些知识?

(圆心、半径、直径,分别用字母O、r、d表示。)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并要求学生在自己的圆上将个部分标一标、画一画。

3、完成“练一练”第1题。

出示3个圆,分别判断,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圆心、半径、直径的关系

1、学到现在,关于圆,该有的知识我们也探讨地查差不多了。那你们觉得还有没有什么值得我们深入地去研究?其实不说别的,就圆心、直径、半径,还藏着许多丰富的规律呢,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研究研究?大家手头都有圆片、直尺、圆规等等,这就是咱们的研究工具。待会儿就请大家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相信大家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另外,我还有两点小小的建议:第一,研究过程中,别忘了把你们组的结论,哪怕是任何细小的发现都记录在自备本上,到时候一起来交流。第二,实在没啥研究了,老师还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份研究提示,到时候打开看看,或许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生小组活动。

2、反馈交流:

要点:

(1)、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强调在同一个圆里)

(2)、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直径的长度也都相等。(强调在同一个圆里)

(3)、同一个圆里半径是直径的一半,r=2/d;直径是半径的2倍,d=2r。

(4)、圆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这些对称轴就是圆的直径。

还有其他的发现吗?学生可以自由说。

3、完成练习十七第1题。

学生自由填表,反馈交流。

三、应用拓展

完成“练一练”第2题。

(1)、读题,说说是怎样理解题意的。(注意说清直径是5厘米,圆规两脚叉开即半径应该是2.5厘米)

(2)、学生画一画,反馈交流。

四、全课总结

通过大家的探究,我们已经获得了许多关于圆的知识,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刚才的画面(课件再次显示)

平静的水面丢进石子,荡起的波纹为什么是一个个圆形?现在,你能从数学的角度解释这一现象了吗?

对,简单的自然现象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规律。其他一些现象中为什么会出现圆相信大家一定能解释了。其实,又何止是大自然对圆情有独钟呢,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没的化身,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感觉怎么样?

这不就是圆的魅力所在吗?

五、布置作业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篇3】

一、展示课前调查结果,全班交流汇报

1、谁愿意把你收到的有关人民币储蓄、教育储蓄及国债的相关信息和大家交流一下?

2、老师也收集到一些这方面的信息,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现行利率表(2)教育储蓄(3)国债、国库券

二、结合实例探讨方案

同学们:你们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为人父母者无不望子成龙。对于你们来说当前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呢?(学习)是呀,然而未来的教育花销可不是一个小数目,父母需要提前为你做准备。这节课就让我们运用储蓄的知识帮父母解决一个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实际问题。

1、首先请大家算一算,如果从小学毕业算起你大约还有多长时间才能上大学呢?

2、为了你们能顺利的走入大学校园,如果妈妈打算给你存10000元钱,供你上大学的话,你觉得从什么时间开始存?怎样存收益比较大呢?谁愿意说一说?(能说出你的理由吗?)

(1)独立思考,试一试。

(2)合作交流,议一议。

(3)再次汇报。

3、通过同学们的发言,看得出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明确以下几点(1)什么时间开始存,存期多长时间?(2)每一次存款的本金都是多少?(3)每一次存款的利率是多少?

(4)如果是教育储蓄的话,你还要注意每份录取通知书只能用一次,所以你一定要掐好时间。

4、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认真的算一算,到底怎样存收益比较大。每组的四名同学可以分别选择几种不同的方案进行计算,便于对比。

预设方案:

(1)教育三年+教育三年3377.24013377.24

(2)国债三年+教育三年3557.67013557.67

(3)国债三年+国债三年3740.53013740.53

(4)教育六年3456013456

(5)国债五年+教育一年3684.68013684.68

(6)国债五年+教育一年+定期半年+活期至少3906.990至少13906.99

(7)国债三年+国债三年+定期半年+活期至少3963.740至少13963.74

5、那么,现在你能给妈妈提出什么建议?你的根据是什么?

三、实际应用巩固练习

银行存款定期一年利率3.87%,到期缴纳利息税5%。

银行存款定期一年利率5.22%,到期缴纳利息税5%。

国库券定期三年利率3.14%,到期不缴纳利息税。

李叔叔在银行存款50000元,定期三年。如果是你,这50000元你怎么存?到期后能比李叔叔多取回多少元?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如何存款才能获得最大的收益,初步了解了合理理财。希望同学们帮助父母设计存款方案,并把你的理由讲给他们听。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篇4】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内容进行如下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本节教学内容分数除法中的解决问题,问题情境的数量关系表现为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要求这个数,这样的的实际问题,与上一单元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即数量关系相同,区别在于已知数与未知数交换了位置,因此我有意识地采用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二、学情分析:

我跟班上来的,对我班学生也比较了解,我班有47名学生,人数比较多,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也有一部分学生与其他学生差异较大,对数学学习缺乏信心,积极思考的习惯有待于培养。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关注更多的是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精选5篇


每位老师不可或缺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可以开始写自己课堂教案课件了。教案是课程开展的向导,写教案课件要具备哪些步骤?经过一番调研和整理课件之家推出了这篇“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希望您喜欢这篇文章请收藏并分享给您的朋友们!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 篇1

教学内容:课本P15页例2,及练习四的6—10。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解答。

教学难点:

辨析两次判断单位“1”有什么不同。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先说出下列各算式表示的意义,再口算出得数。

2、指出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应把谁看作单位“1”。

1)香蕉的筐数是苹果的。

2)香蕉的筐数的和苹果的筐数相等。

3)黄牛只数的等于水牛的只数。4)水牛的只数相当于黄牛的。

二、新课学习。

1、出示例2。

2、读题,分析题意。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明确这是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3、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

思考:要画几条线段?5/6和2/3分别是谁的5/6和2/3?单位“1”分别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画图。

4、确定每一步的算法,列式计算。

1)求小华储蓄的钱数怎样想?

思路:根据“小华储蓄的钱数是小亮的5/6,把小亮的钱数看作单位“1”,就是求18的5/6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列式:

(元)

2)求小新储蓄的钱数怎样想?思路同上。注意认清单位“1”

5、指导列综合算式解答。

6、总结今天所学内容和昨天的异同。

7、练习

1)完成课本P15页下的“做一做”。

2)指名说一说是怎样确定计算方法的。

三、新课小结。

1、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与前一节所学的一步应用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怎样判断计算方法?

四、巩固练习:P16练习四6、7。

五、作业。

完成练习四的第8—10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 篇2

设计说明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小数以及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与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以上认识,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以实际生活情境为载体,感知百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百分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引入课题和百分数意义的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都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通过课前对百分数的收集,使学生认识到百分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以实际生活情境为载体,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注重新旧知识的对比和迁移,体现类比的思想方法。

对比和迁移能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防止新旧知识混淆,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从而扎实有效地掌握数学知识。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设计中通过与分数的意义进行对比,明确分数的意义与百分数的意义的区别,更加突出百分数的意义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倍比关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课前收集的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资料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看了这段资料,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想?

引导学生发现百分数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师:你知道这些数叫什么数吗?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样的数?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像上面这样的数,如14%、65.5%、120%……叫做百分数。

2.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百分数的资料。

师:同学们收集到的百分数资料可真多啊!看来百分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那人们为什么喜欢用百分数?用百分数有什么好处?百分数有什么含义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数学课堂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 篇3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去梳理,使知识系统化。学生在主动参与解决实际数学问题中,掌握运用数学知识。

2、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含义,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能用圆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认识圆。

1、同学们画面中的这个图形叫什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圆的有关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圆的知识。你还记得这个单元我们都学了哪些内容吗?

2、在圆的认识里,你们知道了哪些知识?请拿出自己做的圆形纸片,在里面标出圆心、半径、直径,并用字母表示。

3、直径和半径之间有什么关系?(强调:同一圆或等圆)你还知道圆的那些知识?前面我们还学习了哪些对称图形?在这些对称图形中哪种图形的对称轴最少,哪种图形的对称轴最多?

4、看来大家对圆的认识都掌握得很不错,圆周长和面积是指哪一部分?摸摸看。

二、回忆所学的方法。

1、你是怎样求圆的周长?(量公式)是指什么?你还了解圆周率的那些历史?

2、你是怎样知道圆面积的?(数方格剪拼)

3、圆面积的推导实际用到了什么思想?(转化思想)

4、把圆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出示课件)

5、求圆面积有几种方法?

6、你能不能算出你手中圆形纸片的周长和面积。指名说算法。

7、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公式单位)

三、指导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半径是2厘米的圆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2)两个半圆一定能拼成一个圆。()

(3)半圆形纸片的周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

(4)把半径3厘米的圆等分成十六份,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多。()

(5)大圆的圆周率比小圆的圆周率大。()

2、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1)车轮为什么设计成圆的?

(2)运动场上为什么运动员不在一个起跑线上。出示课件:

(3)小羊能吃到草的面积有多大?

林业部门需要测量一棵古树树干横截面的面积,树干横截面是什么形状?可是又不知道它的半径或直径,总不能把这棵千年古树砍倒后量一量,你能不能帮他们想一个办法?

(4)一根长4米的绳子围了一圈后还剩0.86米,请你算算树干横截面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5)用篱笆靠墙围一个直径是4米的半圆形的养鸡场,求篱笆的长和占地的面积。

四、师生总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有怎样的收获?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 篇4

一、教材说明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苏教版]第十一册《圆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直径;理解并掌握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3、能正确熟练地掌握用圆规画圆。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自主发现、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具演示

(1)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找出圆并感知圆,得出其是平面图形。

(2)比较与其它平面图形的区别,知道圆是曲线围成的图形。

2、师生对话

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圆,教师课件演示,并注意与球的区别,设置车轮是圆形的悬念。

(二)、探索新知。

1、各部分名称介绍

(1)师画圆,生注意观察

(2)讲解圆心的定义,并让学生知道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3)知道什么是半径、直径,明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4)新授中的巩固:在圆内找半径和直径。(根据课堂变化出示课件巩固圆的知识)

2、画任意圆和固定圆

(1)生画一个任意的圆。

(2)继续画一个固定的圆,并剪下来。

3、操作与发现

(1)明确要求,分小组进行操作。

(2)学生通过画、量、折等方法,探索同圆内半径,直径的特征及二者间的关系。

(3)学生操作后交流,并将交流结果记录在发现纸上。

(4)学生反馈交流信息,师生共同评价。

(三)、新知巩固

1、基本练习,巩固本节课圆的知识。

2、发散性练习,提高学生对圆的认识。

(四)、运用实际

用本节课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课始留下的车轮问题。

(五)、根据课堂实际灵活进行总结或延伸。

四、课后反思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节课教师通过创设宽松、愉悦、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如导入中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如自我习作、操作表演、大家共赏,享受成功的愉悦,可激发学生探知的欲望。如让学生剪、折、画、量、议、找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会探索的方法。如通过学生评价教师、学生,师生平等相待,可解放学生的脑、手、眼,让学生大胆地想、放开去说、随心地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民主平等、开放自由、心心相映、情感交融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这样教学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置身于这样的学习情境之中,真正达到了让学生享受学习的意境。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 篇5

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到交集的含义,能借助直观图,体验利用维恩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设计集合图的活动,启发学生对交集部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生活情景的课堂再现,让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利用交集的含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图示的方式感受到交集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教法

本节课刘老师主要采用游戏法、直观演示法、讲解法、师生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的深入探究,进而将问题解决,达到教学目标。

学法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游戏、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方法来理解集合各部分表示的意义,根据集合图直观形象的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1、刘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利用猜拳和抢凳子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集合图的理解。

2、在游戏中引起矛盾冲突,提出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世界中出现碰撞,便产生了求知的火花,从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领悟问题存在的根源——重复。

3、借助呼啦圈套小朋友的方法,演示出集合圈的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集合图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4、借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的语数竞赛活动的情况,让学生充分探究集合的知识及解决问题的计算方法。

5、小组合作,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设计集合图,进一步加深对集合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6、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注重学生思维的拓展,让学生考虑到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多样性使所学知识得到了延伸。

总之,数学课不仅是让学生学数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欣赏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从欣赏和体验中去感悟数学道理、培养数学素养。本节课学生在学习活动的参与中,真正的做到了自主探索、不断创新,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与成功。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之四


老师的教诲像春风一样。一份优秀的教案是很多老师的追求,教师要明确教学方向就更需要教案,写好教案的基本方法都有哪些呢?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之四,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本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 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 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 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 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5. 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 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7.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 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第一单元 位置

单元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 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内容 位置(一) 新授课 新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 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重点 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我们全班有53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2、 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 新授

1、 教学例1

(1) 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__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

(2) 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 教学写法:__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2、 小结例1:

(1) 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 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3、 练习:

(1) 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 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4、 教学例2

(1) 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 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3) 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 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三、 练习

1、 练习一第4题

(1) 学生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2) 学生依据所给的数据标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

2、 练习一第3题:引导学生懂得要先看页码,在依照数据找出相应的位置

3、 练习一第6题

(1) 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 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 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 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四、 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五、 作业

练习一第1、2、5、7、8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精选8篇


俗话说,吐尽心中万缕丝,奉献人生无限爱。教师的职业生涯往往与教案息息相关,教案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如何将自己的想法在教案中清晰地展现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精选8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篇1)

一、教材说明;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一册《圆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直径;理解并掌握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3、能正确熟练地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操作步骤。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自主发现、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1)学生活动(边玩边观察)。

①球、球相碰玩具表演。②线系小球旋转玩具表演。

[教师要求学生将观察到的形状告诉大家,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圆形。这里,教师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玩具表演活动,既直观形象,又易于发现,进而抽象出“圆”。学生从“玩”入手,不知不觉进入学习状态。学习兴趣浓厚,乐于参与,利于学习。]

(2)师生对话(学生可相互讨论后回答)。

教师:日常生活中或周围的物体上哪里有圆?

学生:在钟面、圆桌、人民币硬币上……都有圆。

教师: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

学生用眼看一看、用手摸一摸,感觉:……闭封的、弯曲的。

教师(多媒体演示:圆形物体→圆):这(指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以前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共同特征,都是由线段围成的直线图形。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指圆)这种图形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教师(鼓励表扬学生):对,这个图形就是圆,你能说说什么是圆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这时,教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在脑子里想圆的形状,睁开眼睛再看一看,再闭上眼睛想一想,能否记住它。)

教师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并请学生回答:你还想认识圆的什么?学生说:还想认识圆的圆心、直径、半径……

[这里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互动,形象感知、抽象概括,帮助学生正确建立“圆”的概念。]

2、探索新知。

(1)探究——圆心

① 徒手画圆。

教师请两个学生一同在黑板上徒手画圆,然后请同学们评一评(3个人)谁画的圆好呢?……师生认为用工具画圆才能画得好。[师生共同表演、平等相待、大家评说、其乐融融。]

②用工具画圆。

教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工具画圆。学生画圆:a.用圆规画圆;b.用圆形物体画圆。[画圆方法任学生自选,既体现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又体现尊重学生(个性)、教学民主。]

③找圆心。

学生动手剪一剪、折一折,再议一议、找一找……自我探索发现圆的“圆心”。[教师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新知,培养探究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圆中心的一点叫做圆心,圆心用字母“O”表示。(学生在圆形纸片上点出圆心,标出字母。)

④游戏趣味题。

在操场上,体育老师在地上画了一个大圆,给同学们做游戏。老师说,不管你站在什么位置,都会派上用场。你喜欢站在什么位置呢?请你点出来。

[教师请学生边点边说明这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同时给予评说。如学生点到“圆心”,师评说:“你很有雄心,喜欢别人围着你转,将来必成大器。”如学生点到“圆内”,师评说:“你比较守规矩,喜欢在一定的范围内活动,将来不容易犯错误。”如学生点到“圆上”,师评说:“你做事很有规律,能够遵循原则,同时与‘上司’相处喜欢保持一定距离。”如学生点到“圆外”,师评说:“你很了不起,思维活跃,思路开阔,做事不愿受条条框框的束缚,喜欢创新,有开拓精神,将来定会大有作为。”……这样教学,生动有趣,其乐无穷,激励性强,学生乐学,学得轻松愉快、积极主动。学生对圆、圆心、圆内、圆上、圆外等基本概念能够有深刻的理解。]

(2)探究——圆的直径、半径及其关系。

教师:你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还想知道圆的直径、半径,直径与半径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篇2)

更多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点击: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教学内容:复习分数四则运算、倒数、比的概念和计算。

复习目标: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分数乘、除法、倒数、比的意义和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化简比与求比值的方法。

复习过程:

一、复习分数四则运算和比

1、复习分数乘除法的意义。

口答(课本第130页复习第1题)。

说出下面各式的意义。4440.754

课本第132页练习三十五第5题中的1、2题。

2、复习倒数的意义。

口答(课本第130页总复习第3题。)

下面各题做得对不对?若不对,请说明理由。

=,3的倒数是,1的倒数是,的倒数是4,0的倒数是0。

讨论:什么叫倒数?0为什么没有倒数?

课本第132页练习三十五第3题,第5题中的3、4题。

3、复习比的意义。

什么叫比?比的意义是什么?

求比值(课本第130页总复习第4题。)

思考:怎样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怎样化简比?

化简比(课本第132页练习三十五第4题。)

讨论: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二、复习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1、复习分数四则计算。

直接写出得数(课本第132页练习三十五的第1题。)

口答得数后提问:

怎样计算1+3

怎样计算0.5+1,1-0.15

怎样计算

怎样计算45,202

2、复习百分数、分数、小数互化。

问题:百分数、分数、小数之间的互化是什么?

3、练一练。

课本第132页练习练习三十五第2、6题。

4、讨论(课本第132页练习三十五第5题的5、6、7、题。)

5、小结。

课本第130页总复习第2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篇3)

教学内容:第1~2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1—7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出示复习题。(投影片)

(1)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2)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9个11是多少?8个6是多少?

(3)计算:

计算时向学生提问:这道题的什么特点?计算时把什么做分子?使学生看到三个加数都相同,计算时3个3连加的结果做分子,分母不变。

2、引出课题。

分数加法是否也有简便算法?今天我们学习分数乘法。(板书课题:分数乘整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出示例1,指名读题。

(1)分析演示:

师:每人吃块蛋糕,每人吃的够一块吗?(不够一块)接着出示如课本的三个扇形图。问:一个人吃了块,三个人吃了几个块?使学生从图中看到三个人吃了3个块。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答3个人一共吃了多少块?(教师在3个扇形下面画出大括号并标出?块)订正时教师板书:+ + = = =(块),(教师将3个双层扇形图片拼成一个一块蛋糕的图片)

(2)观察引导:

这道题3个加数有什么特点?使学生看到3个加数的分数相同。教师问:求三个相同分数的和怎样列式比较简便呢?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教师板书:。再启发学生说出表示求3个相加的和。

(3)比较和12×5两种算式异同:

提示:从两算式表示的意义和两算式的特点进行比较。(让学生展开讨论)。

通过讨论使学生得出:

相同点: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

不同点:是分数乘整数,12×5是整数乘整数。

(4)概括总结:

教师明确: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两算式的意义?(引导学生说出都是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2、教学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1)推导算理:

由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导入。

问:表示什么意义?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求3个的和。板书:+ +学生计算,教师板书:提示:分子中3个2连加简便写法怎么写?学生答后板书:(块)教师说明:计算过程中间的加法算式部分是为了说明算理,计算时省略不写。(边说边加虚线)

(2)引导观察:的分子部分、分母与算式两个数有什么关系?(互相讨论)

观察结果:的分子部分2×3就是算式中的分子2与整数3相乘,分母没有变。

(3)概括总结:

请根据观察结果总结的计算方法。(互相讨论)

汇报结果:(多找几名学生汇报)使学生得出是用分数的分子2与整数3下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根据的计算过程,明确指出: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约分进约得的数要与原数上下对齐。然后让学生将按简便方法计算。

(启发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学习总结、归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反馈练习:

(1)看图写算式:做一做、练习一第1题。

订正时让学生说出乘法中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2)口答列算式:

=()×()

3个是多少?5个是多少?

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3)计算:

先让学生讲每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然后教师提示:乘的时候如果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若乘得的结果是假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四)作业。

练习一5、6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篇4)

教学内容:

教材第xx、xx页相关内容及练习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解决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2.学会通过测量描述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并会根据描述在平面图上画出物体的具体位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掌握画图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难点:根据描述标出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共同探讨。

 教、学具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直尺、量角器等。

学生:直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交流例题x中有关台风的消息。

⑴同学们听说过台风吗?你对台风有什么印象?

⑵播放有关台风的消息:目前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离A市600km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A市移动。

师:听到这侧消息,你有什么感想?

启发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关注台风的位置和动态。

2.导入新课。

现在台风的确切位置在哪里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确定物体位置的知识。

[板书课题:位置与方向(一)]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台风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关注到确定位置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的展开作铺垫。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题例1

1.投影出示例题1。

学生观察情境图,交流从图中信息?

(启发学生观察时关注以下几方面的信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哪里;以哪里为观测点;图中台风中心的个体位置在哪里。)

2.交流确定台风中心具体位置的方法。

⑴让学生尝试说说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

⑵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引导。

提问:东偏南30°是什么意思?

(东偏南30°表示的是台风中心位置相对于A市所在的方向,也就是台风中心位置与A市的连线和正东方向的夹角是30°,即正东方向往南偏30°。)

⑶小结确定位置的方法。

提问:如果只有一个条件,能够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吗?

引导学生得出:要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必须知道两个条件,即物体所在的方向和物体在这个方向上距离观察点的距离,简单地说就是要用“方向+距离”的方法来确定物体所在的具体位置。

3.组织计算。

师:现在我们知道台风中心所在的具体位置了,那台风大约多少小时后到达A市呢?

学生独立计算,组织交流。

600÷20=30(小时)

(二)教学例题2

1.投影出示例题2。

提问:在例题1的图中,B市、C市的具体位置应该标在哪里呢?请你在例题1的图中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2.尝试画图。

⑴学生独立思考怎样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⑵小组交流作图的方法。

⑶尝试画图。

教师巡视交流,参与部分小组讨论,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3.组织全班交流。

投影展示学生完成的作品。

组织交流和评议,通过交流明白在图上标出B市、C市位置的方法。

B市:先确定方向,用量角器量出A市的北偏西30°(量角器中心点与A市重合,量角器0刻度线与正北方向重合,往西量出30°);再表示距离,用1cm表示100km,B市距离A市200km,在图上也就是2cm。

C市:先确定方向,直接在图上找到A市的正北方向,再表示距离,用1cm表示100km,C市距离A市300km,在图上也就是3cm。

4.算一算。

台风到达A市后,移动速度变为40千米/时,几小时后到达B市?

200÷40=5(小时)

5.总结画图的基本步骤。

交流:你们认为在确定物体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总结:

(1)确定平面图中东、西、南、北的方向。

(2)确定观测点。

(3)根据所给的度数定出所画物体所在的方向。

(4)根据比例尺,定出所画物体与观测点之间的图上距离。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和空间,体会在图上确定位置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价值和魅力。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20页“做一做”。

这道题物体所在的具体方向和距离都没有直接给出,需要学生自己测量和计算。

⑴让学生独立进行测量、计算、填空。

⑵组织交流。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测量方向的,怎样计算距离的。

2.教材第21页“做一做”。

⑴学生独立进行画图。

⑵投影展示,组织评议。

⑶交流画图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知道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关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在平面图上标明物体位置的方法是先确定方向,再以选定的单位长度为基准来确定距离,最后画出物体的具体位置,标出名称。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篇5)

教学内容:课本第6页的内容和练习二的第5—11题。

教学目的:

1、进一步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2、把下面的整数改写成分数。

2=()5=()14=()25=()

二、新授。

1、统一计算法则。

(1)到目前为止,你学会了哪些分数乘法的知识?分数乘整数以及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分别是什么?分数乘分数的法则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吗?为什么?

(2)请你试算一算: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

学生边展示计算过程,边阐述理由。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因为整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分数乘分数的法则也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因此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可以统一为一条,即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作分母。

2、书写形式。

(1)具体计算时,在碰到整数和分数相乘,可以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直接和分数的分子相乘,不必把整数化成分母是1的分数。

例如:

(2)计算时,也可以不把相乘的两个数改写成分子、分母分别相乘的形式,直接把整数或分数的分子与另一个数的分母进行约分。

例如:

3、做一做。

完成课本第6页下面的做一做题目。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的第6题。

2、练习二的第8题。

3、练习二的第10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练习。

练习二的第5、7、9、11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篇6)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冀教版

在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教案上册冀教版中,学生将学习一系列的数学概念和技能,包括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几何图形、统计与概率等内容。本篇文章将从整数和小数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在整数这个单元中,学生将学习正数和负数的概念,并会通过具体的例子理解整数的意义。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整数概念,比如利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可以用一条线表示数轴,然后将线分为正数和负数两部分,让学生在数轴上标出各个整数的位置。通过这种互动的方式,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在小数这个单元中,学生将学习小数的表示方法和小数与分数的转换。小数的概念对学生来说可能是相对抽象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含义。例如,教师可以用一个纸杯装水,然后倾斜杯子,让学生观察到水面的形状,从而引导学生明白小数是一种介于整数之间的数。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将小数转化为分数,从而增加学生对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的了解。

此外,在数学教案上册冀教版中,还有其他有趣的教学内容。例如,在分数单元中,学生将学习如何进行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并会通过一些生动的实例理解分数的运算规则。在几何图形单元中,学生将学习各种常见的二维和三维几何图形,并会学习如何进行计算。在统计与概率单元中,学生将学习基本的统计概念,并会通过实际问题的分析,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应用技巧。

总而言之,在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冀教版中,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特点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能力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篇7)

更多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点击: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1.=,把这个除法算式改写成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

2.35==15:()=():15

3.3吨是8吨的(),()米的是20米,()是20米的

4.20克盐溶解在100克水中,盐和水的比是(),盐和盐水的比是()。

5.乙数是甲数的,甲数与乙数的比是(),甲数比乙数多的数与乙数的比是()。

6.一台碾米机小时可以碾米吨,这台碾米机1小时碾米()吨,碾1吨米需要()小时。

7.米=()厘米时=()分350千克=()吨450平方米=()公顷。

8.实际产量比计划增长。那么()=(),()(1-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篇8)

教学内容:课本P19页和练习五。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渗透事物都是普遍联系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

教学难点:求倒数方法的叙述。

教学过程:

二、引新:开车、步行有前进倒退之分,那么,倒数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今天的内容老师想请同学们自己先来学学。

三、自学新课:

自学书本P19。并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叫倒数?

2)怎么求一个数的倒数?

3)是不是任何数都有倒数?小数有吗?带分数有吗?

四、讨论辨析:

1、什么叫倒数?

2、看下面四道题,你能说一些什么有关“倒数”的话。

3、存在倒数有那些条件

1)两个数。

2)这两个数的乘积是1。

4、能不能说80是倒数,1/80也是倒数?一个数能叫做倒数吗?

5、概括: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必须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6、总结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五、练习

1、判断下列各组数是否互为倒数,为什么?

和和和和

2、同座同学相互举出几组倒数。你怎么知道同学说的对不对?

1)5的倒数是多少?

2)所有的自然数都有倒数吗?1的倒数是几?

3)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

4)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4、完成课本P19页的“做一做” 。

5、辨析:求3/5的倒数,写作:3/5=5/3。

五、思考:0.2的倒数是多少?

六、小结。

请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七、作业:练习五3—8。

相关文章

  •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精选8篇 俗话说,吐尽心中万缕丝,奉献人生无限爱。教师的职业生涯往往与教案息息相关,教案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如何将自己的想法在教案中清晰地展现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精选8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一、教材说明;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圆的认识》二、...
    时间:12-31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 关于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1000字 教师燃烧着自己,却照亮着学生的未来,教师应该学会去编写教案。学生会在什么地方出现问题、出现什么问题,是教师在撰写教案时应该考虑到的问题。你知道写教案的时候应该重点注意什么吗?下面是课件之家的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时间:01-15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集锦 不仅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为了快速赶上教学进度,需要提前做好教案进行统筹规划。优秀的教案,不仅能让学生学到知识,而且能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写教案的时候如何才能够分析学生的认知呢?我们根据您的指导为您准备了一份“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的解决方案,相信你阅读本页面后有一些收获!...
    时间:05-03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5篇 好笋出好竹,好师出好徒,每当处于新的教学阶段时,老师都要准备好一份教案。 教案为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参考框架,如何提高写教案的能力呢?今天我们分享了一篇网络上选出的“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文章,敬请您收藏本网页网址以免遗忘!...
    时间:05-06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 小学六年级数学周长教案1500字汇总 每一位辛勤的老师,都甘充当学生进步的阶梯。作为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来制定合适的教案。对于教案的书写不要墨守成规,应该做到继往开来,更加具有现代化的精神。可以传授一些编写教案的心得吗?以下“小学六年级数学周长教案1500字汇总”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教材分析:这部...
    时间:01-13 小学六年级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