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教案 > 导航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反思

发表时间:2023-04-21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反思2500字精选。

我们陆续为大家整理了唐雎不辱使命教案反思。万事提前做好周全的准备,是很有必要的,越是新手老师越看重教案的存在。教案是教学课程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保障。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反思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2、掌握重要词句,培养学生朗读理解能力。

3、学习唐雎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教学重点】

重要词句,文意理解。

【教学设想】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传统课文,也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出自《战国策》。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例如《核舟记》等来说,这一篇在文字上有些难度,《战国策》又是以记言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上应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过,即使是古文也可以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但是,有些涉及到专门性知识如历史知识的地方,教师则必须讲解、点拨到位。其次,在古文的教学中仍然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安排不同要求的读书,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染。

【教学方法】

加强诵读,从整体文意的把握来帮助理解文中的具体字、词、句,从对文中关键字词句的确切理解来帮助掌握整体文意,双向互动地学习古文,探讨唐雎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晏子使楚等故事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战国策魏策》中的一篇文章《唐雎不辱使命》。说的是公元前230年到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读注释,了解《战国策》。

二、初读,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首先请四位同学来朗读课文的四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为下一步顺畅地朗读全文做准备。

以长句为例,读准节奏。

选择例句,指导朗读语气。

分角色读,注意人物对话语气。余生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读完后,请两至三位同学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注意不要求字字落实。

参考答案:这篇文章写的是秦王嬴政向安陵郡挑衅,以换地为名想挑起战争。安陵郡的大臣唐雎出使秦国,表示愿意牺牲自己来刺杀秦王嬴政,终于使秦王嬴政屈服。

三、诵读,把握性格与主题

一生读课文。

学生找出表现秦王嬴政在唐雎出使前后的不同态度的句子,唐雎的表现的句子,认识二人性格,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参考答案:

1、秦王表现:秦王不悦──秦王怫然怒──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2、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不畏强权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英雄。

第三小节是全文的重点段落,作者在这里进行了精细的描写,同时,这一节也是情节发生逆转的关键段落。请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这里重点解决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和怀怒未发,休浸降于天这两句的意义,以及夫专诸之刺王僚也苍鹰击于殿上的意思。

齐读夫专诸之刺王僚也苍鹰击于殿上,欣赏排比句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并作练习,尝试在其后加上唐雎之刺秦王,(引原文或参考原文)再连起来齐读。

参考答案:唐雎之刺秦王,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四、演读,读懂气节与精神

学生表演,余生在点评中获取新的认识。

小结:结合全文说说:为何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五、延伸思考

思考、讨论:唐雎的这种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六、巩固与积累

1、背诵课文第三节的排比句。

2、在课外查阅有关刺客的知识或故事,尤其是文中提到的三人:专诸、聂政、要离的事迹。

【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秦王不悦──秦王怫然怒──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骄横狂妄色厉内荏)

唐雎:唐雎之刺秦王,将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沉着镇定坚强无畏)

文章主题:赞颂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反思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文言字词。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3、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

学习字词,训练朗读,分析人物语言、神态,了解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

口述大意。

教法

朗读法、练习法、讨论、点拔法。

课前准备

了解战国时的历史背景和《战国策》。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中国历史上不凡凛然正气的伟丈夫,他们有的富贵不能淫,有的贫贱不能移,有的威武不能屈。今年内天我们来学习《战国策。魏策》中介绍的一个英雄人物(板书:唐雎),他针锋相对,挫败了骄横欺诈的秦王蠃政,堪称我国古代外交史上的大手笔,为后人景仰。他不辱使命(补写课题),为我们铭记。释题。学习注解⑴。学生介绍战国时的历史背景。(略)

二、整体感知

1、全班试读。

2、师生正音。师范读。

3、生自由读,画出难解词句。

教师强调文言文学习应注意的问题: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

出示题单㈠,练习(没有提到的补充在题单空白处)。

4、分男、女生两组分别找出唐雎、秦王说的话,作上记号,以备朗读。请一名女生读叙述的话。(注意语气的轻重,揣测人物心理)──分组读。

5、请两位男生朗读对话,不读叙述的内容。

6、请学生说课文的大意(不是逐句翻译)

7、疏理层次:出使背景

针锋相对地斗争:抵制骗局。用士之怒反击天子之怒。

斗争胜利。

(板书)

三、探究问题(见题单二)

四、延伸

举出我国历史上“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越多越好),用简要的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五、作业

见题单。

反思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反思 篇3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传统课文,也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出自《战国策》。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例如《曹刿论战》等来说,这一篇在文字上有些难度,《战国策》又是以记言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上应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过,我个人认为,教学时也不必把文字的难度想像得太大,毕竟初中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要相信他们是有相当学习能力的,即使是古文也可以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但是,有些涉及到专门性知识如历史知识的地方,教师则必须讲解、点拨到位。其次,在古文的教学中仍然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安排不同要求的读书,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染。

据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尝试运用探究的学习方法,从整体文意的把握来帮助理解文中的具体字、词、句,从对文中关键字词句的确切理解来帮助掌握整体文意,双向互动地学习古文,探讨唐雎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的设计如下:

第一步:导入。

引题:《战国策》又叫《国策》,是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说客,又叫纵横家)的言论、活动的史书,以记言为主,分为十二国策。西汉末年,由刘向校正并定名。

今天我们来学习《战国策魏策》中的一篇文章《唐雎不辱使命》。说的是战国末年,在野心勃勃的秦王羸政已经消灭了韩魏之后,弱小的安陵郡同强大的秦国斗争的故事。

第二步: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首先请四位同学来朗读课文的四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读后,教师运用投影将本课中的生字词打出,全班齐读或指名读,为下一步顺畅地朗读全文做准备。接着,齐读课文全文,注意不要有读破之处。

正音的工作结束后,请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下来,准备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交流。

读完后,请两至三位同学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注意不要求字字落实。

[参考答案]这篇文章写的是秦王嬴政向安陵郡挑衅,以换地为名想挑起战争。安陵郡的大臣唐雎出使秦国,表示愿意牺牲自己来刺杀秦王嬴政,终于使秦王嬴政屈服。

第三步,质疑及交流。

讲解1:前面我们说过,这是一篇描写强弱斗争的文章,刚才在自读时,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文章中有表现秦国强大而安陵弱小的语句呢?

[参考答案]①秦国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②秦王不悦,于是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因解释为因此,于是;秦王不高兴,安陵就要派使臣去,可见安陵之弱。③秦王嬴政当时尚未统一六国,却在文中自称天子,说自己一怒,就要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可见秦国之强。(前两点学生基本上能够说出,第三点教师可做些点拨)

这个思考题的回答要求引用原文,教师可适当点拨。回答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第一、二两节的内容,包括字词的意思进行质疑,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或相互讨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其中,教师应重点点出安陵君其许寡人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这两句话,组织同学们讨论,掌握意义。

讲解2:秦国强大而安陵弱小,秦王嬴政又说自己一怒,就要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显然,战争已经一触即发。如果打仗,弱小的安陵绝不是强秦的对手,所以出使秦国的唐雎的表现就成了关键。这时,唐雎有哪两个表现呢?请依据原文回答。

[参考答案]唐雎先是说了一段话表示愿意牺牲自己来刺杀秦王嬴政,而后挺剑而起,做出动作。

第三小节是全文的重点段落,作者在这里进行了精细的描写,同时,这一节也是情节发生逆转的关键段落,在学生对这一节有了比较清楚的整体感受以后,请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后让学生对这一部分进行自由质疑,或说说有哪些出彩的句子。

这里应重点解决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和怀怒未发,休浸降于天这两句的意义,以及夫专诸之刺王僚也苍鹰击于殿上的意思。同时,由于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历史了解不多,教师可补充有关古代著名刺客的知识。

第四步,发展训练,体会文意。

齐读夫专诸之刺王僚也苍鹰击于殿上,欣赏排比句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并作练习,尝试在其后加上唐雎之刺秦王,?(引原文或参考原文)再连起来齐读,体会这样说的气势,以及在秦王面前这样说的效果。

[参考答案]唐雎之刺秦王,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练习完成后,请学生跳读课文,找出表现秦王嬴政在唐雎出使前后的不同态度的句子,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参考答案]①秦王表现:秦王不悦一秦王怫然怒一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②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不畏强权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英雄。

学生分析完作者的写作意图后,再次齐读全文,连贯、完整地感受整篇文章。

第五步,延伸思考。

思考、讨论:唐雎的这种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面对不良风气,面对歹徒,应当怎样有勇有谋地斗争?当国家有难,比如在台湾问题上有人挑起战争;比如说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之时,你应当怎样做?答题时教师注意点到为止,不要上纲上线或偏离课文。

第六步,家庭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三节。2.在课外查阅有关刺客的知识或故事,尤其是文中提到的三人:专诸、聂政、要离的事迹。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教学设计的实施,应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建议将以上内容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附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

秦王:秦王不悦一秦王怫然怒一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唐雎:唐雎之刺秦王,将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文章主题:赞颂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反思 篇4

【教学目的】

1、积累常见的文言字词;

2、通过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唐雎不畏强暴的精神。

【教学重点】

字词及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四、讲解字、词、句

五、归纳重点词语的用法

1、因

2、其

3、以

六、齐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七、由学生复述课文

八、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

九、思考、讨论问题

1、找出表现秦王嬴政前后不同态度的句子,想想秦王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2、文中的三怒各有什么具体表现?你觉得在当时的环境下,谁的怒更厉害?

3、秦王如果不改变主意,唐雎会怎么做?为什么?

4、秦王和唐雎的性格怎样?

十、课堂练习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反思 篇5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训练点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

学法指导

1.在诵读中,把握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弄清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形象。

2.排演课本剧,培养能力。

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难点:课文如何扣住不辱二字在选材上有所取舍的。

解决办法:

1.做好课前预习,在知识结构中梳理以前学过的知识,精心设计复习题,做到温故知新。

2.指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最好利用多媒体手段,放映本文课本剧,创设情境,把枯燥的文言文变得生动有趣。

3.对于疑点的处理可以和扩展本课内容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古代服饰,《我的一九一九》电影光盘。

师生互动设计

1.排练课本剧。

2.讲故事比赛。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重点应该放在学生对课文的朗读、疏通和整体把握上,初步领悟《战国策》说理周密、笔锋犀利的语言风格。

(二)整体感知

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

(三)教学过程

1.作者、背景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前2K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然后正音正字。

弗f雎jū怫f跣xiăn抢qiāng傀guī祲jn缟găo挠no谕y

3.同学反复读,可按照每行为一组的顺序举行朗读比赛,以此激发学习读书的乐趣。

(方法:从第一个同学起,读错时,该生坐下,下一个同学接着读,最后读完全文统计读书人数,以人数少者为优胜。)

4.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间可以讨论。

5.疏通文意后,可以排演小话剧《唐雎舌战秦王》。第一课时做准备工作,主要任务是熟读课文,理解内容,为此我们有如下问题等待解决。

(1)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

全文共四段,可以分三个部分。第1段为第一部分,叙述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第2-3段为第二部分,写唐雎和秦王面对面的斗争。第4段为第三部分,写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气所折服。

(2)对疑难词句的辨析。

①五百里之地:方圆五百里的地方。

②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副词,表示希望,命令等语气,此句意思是:希望安陵君能答应我。

③虽然:这里是虽说如此,但是与现代汉语里的虽然不一样。

④错意:错,通措。翻译为:打他的主意。

⑤色挠:是说秦王被唐雎所逼,气焰受挫,面色沮丧。

⑥长跪而谢之:秦王挺身跪起向唐雎道歉。

(四)总结、扩展

本课注重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疏通了文意,使大家对《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有了整体的感知。在战国时期有很多士,这个特殊的阶层流传下来许多故事,如毛遂、蔺相如、晏子等,课下可搜集一些。

(五)布置作业

认真阅读,逐句翻译,以小组为单位编写剧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战。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战国策》论证说理周密严谨,笔锋犀利。综论形势,无不纵横捭阖;指陈利害,无不锋芒毕露。《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写了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有鲜明的个性,使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今天我们就在翻译课文的基础上,编写课本剧《唐雎舌战秦王》,然后选择演员表演一下,大家看怎么样?现在以小组为单位编号。(教师随时指导)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为第二课时,活动安排旨在完成素质教育目标1和2。

(二)整体感知(略)

(三)教学过程

课本剧

教师指点:第一场秦王要与安陵君易安陵,只派个人传句话来。故事开头就暗示着秦王恃强凌弱的蛮横态度。读时注意把握语气;第二场秦王口称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后来传话的口气却很强硬,分明想并吞。安陵君虽然对秦王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秦王碰了钉子,不高兴,就进一步说明秦王换地是假,吞并是真。所以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对于秦王的虎狼之威,唐雎镇定自若,成竹在胸,当秦王妄图以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所谓天子之怒来慑服唐雎时,唐雎安安详详地回答了一句臣未尝闻也。接着又提出布衣之怒的威力来对抗秦王。读时,注意表现出唐雎的沉着、机智、敏捷。

第一场

[安陵国]

秦国使者(傲慢地):我们国君打算用五百里的土地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

安陵君(为难地):我应该谢谢大王赐给我恩惠,用大的换小的很好,虽然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

[使者回到秦国,向秦王禀报,秦王大怒,消息传到安陵国,安陵君怕得罪秦国,派唐雎出使秦国。]

第二场

[秦国朝廷]

秦王(怒气冲冲地):我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为什么不听从我?况且秦国灭亡韩国灭亡魏国,可安陵君却凭借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一个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想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他的领土,但是他违抗我的愿望,岂不是小看我吗?

唐雎(凛然地):不,不是像您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封地,并且守住它,即使拿到一千里土地来,也不敢交换,何况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您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

唐雎(直视秦王):小臣不曾听说过。

秦王(威胁地):天子一发怒,将有百万人死亡,血流千里。

唐雎:大王曾听说平民发怒吗?

秦王(不屑地):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唐雎(正色地):这是庸人发怒的样子,不是说志士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有一道白光直冲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老鹰在殿堂上搏击。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的有志之士,他们胸怀愤怒还没发作的时候,天上就降下了征兆,加上我就有四个人了。如果志士真的发了怒,将会有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天下的人都将穿上白色的孝服。今天的情况就是这样。(说罢)拔出宝剑站了起来。

秦王(顿时脸色沮丧)挺身跪起向唐雎道歉道:先生请坐,哪至于这样!我懂了,韩魏灭亡而安陵却凭着五十里的地保存下来,仅仅是因为有您唐雎先生在啊。

(四)总结、扩展

这节课,我们上得很活跃,同学们在编写剧本过程中,不仅把握住了人物形象,而且还在某些地方加进了自己的创新。在《战国策》中有许多故事都值得一读,在士阶层,除了唐雎不辱使命外,还有蔺相如、毛遂、晏子等人。他们都智勇双全,为国家利益,不畏强暴,以弱抗强,最后获胜。我希望同学们课下搜集一下这方面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另外,《战国策》里还有许多成语故事,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都寓意深刻,也希望同学们读一读。

(五)布置作业

1.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2.说说下列句子里加点的词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表示什么语气。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2)而君遂寡人,轻寡人与?

(3)岂直五百里哉?

(4)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5)与臣而将四矣。

(6)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3.找出本文和《公输》里表示人称的词,说说它们各自的使用场合。

答案:

1.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1)呢(质问的语气)。

(2)吗(质问的语气)这两个语气助词,不仅表现秦王一股骄横的语意,而且有问罪责难的意思。

(3)岂哉,哉是呢的意思,有反诘语气,写出了唐雎的凛然正气。

(4)吗,说明不是普通的疑问,而是恫吓。

(5)了,含有既激愤又警告的语气。

(6)罢了,活画出秦王轻蔑的语气。

3.《唐雎不辱使命》里表示人称的词有:寡人、吾、君、公、臣、先生。

《公输》里表示人称的词有:夫子,子,臣,我。

第三课时

导入新课

经过两课时的学习,我们对课文内容更加熟悉。今天我们再上一节综合复习课,使所学知识更加系统化。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为跟踪检查课,主要任务是检缺补漏,巩固素质教育目标的完成情况,进一步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在此基础上,注重培养同学们的能力。

(二)整体感知

本节课从字、词、句子以及听说方面都进行训练,整课时以学生活动为主。

(三)教学过程

1.检查上节课的作业。

2.把学生们搜集来的故事当堂交流。

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等,教师可进行补充,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利用幻灯片在银幕上打出短文内容),内容如下。

螳螂捕蝉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予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译文参考:吴王打算攻打楚国,警告他左右的臣子说:有胆敢劝阻我伐楚的,就处死!有一个年轻的侍从官想劝阻却又不敢,就藏着弹丸,带着弹子,来到后花园里转游,露水浸湿了他的衣服。有三个早晨都像这样。吴王说:你过来,为什么自讨苦吃把衣服弄湿成这个样子?他回答说:后花园里有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爬在高枝上悲伤的叫唤,喝着露水,并不知道螳螂在它后面;螳螂曲起身子,弯起了前肢,正要捉蝉,却不知黄雀在它后面;黄雀伸长脖子正面啄螳螂,却不知道弹子、弹弓在它的下面。这三个小动物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考虑它的身后边潜有祸患。吴王听了说:太好啦!

于是放弃了他出兵的计划。

简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作为成语已经被人们传布很久,其中道理也早已被人所接受。但是,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的人现在不是还很多吗?不是还有一些人步螳螂之后尘吗?

3.讲完故事后,做一组综合能力训练题,试题可以制成幻灯片,课上放映试题如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的意思。

弗()敢__长()者__错()意__怫()然__免冠徒跣()()____以头抢()地__休祲()__缟()素__色挠()__

(2)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①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②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③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④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盲外之意是什么?

⑤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参考答案

(1)f不敢。zhăng忠诚厚重的人,也指年高有德行的人。cu放在心上。f发怒的样子。guānxiăn摘下帽子,光着两脚。qiāng撞地。jn吉祥和凶险。găo穿丧服。no屈服的神色。

(2)①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②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③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④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⑤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四)总结扩展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课文在材料剪裁方面也别具特色,凡和中心无关的材料,一概略去不记,直接记叙唐雎会见秦王时的对话。这一点《战国策》文常多夸张之辞,有的与史实不合,可以研究一下本文有无这方面的疑问。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反思 篇6

【教学设想】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2、掌握重要词句,培养学生朗读理解能力。

3、学习唐雎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4、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重难点】

重要词句,文意理解。

【教学时数】

总计4课时(含课文预习1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通读全文,预习课文,过程略。)

(第二课时:串讲课文第1、2自然段。)

一、导入

1、介绍《战国策》:《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2、简述时代背景: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二、研读课文

师生共同研读课文第1、2自然段,课文串译。

结合课下注释,逐字逐句串讲课文。

三、学生再读课文,同桌间互相译读课文

四、读文巩固,力求当堂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如上,串讲课文第3、4自然段,详细过程如上。)

(第四课时:理清全文思路,作业。)

一、导入新课

二、复习,理清全文思路

1、学生分角色读课文。

(叙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

2、教师以句子为单位读一段课文,每读一句,学生就跟着集体杂然地翻译文句。

3、教师从二、三段中找出几个难句请学生口头翻译。如: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4、找出表现秦王嬴政在唐雎出使前后的不同态度的句子,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①秦王表现:秦王不悦──秦王怫然怒──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②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不畏强权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英雄。

第三小节是全文的重点段落,作者在这里进行了精细的描写,同时,这一节也是情节发生逆转的关键段落。请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这里重点解决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和怀怒未发,休浸降于天这两句的意义,以及夫专诸之刺王僚也苍鹰击于殿上的意思。

齐读夫专诸之刺王僚也苍鹰击于殿上,欣赏排比句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并作练习,尝试在其后加上唐雎之刺秦王也,

(参考:唐雎之刺秦王也,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5、每个同学以表现了(或写出了、反映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如: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表现了秦王的外强中干;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写出了秦王盛气凌人、以强凌弱的心态;

挺剑而起反映了唐雎不畏强暴、宁死不屈。

三、延伸思考

思考、讨论:唐雎的这种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四、巩固与积累

1、背诵课文第三节的排比句。

2、在课外查阅有关刺客的知识或故事,尤其是文中提到的三人:专诸、聂政、要离的事迹。

【作业练习】

1、本文生字词听写积累。

2、见课本192页,第二题,选做2个小题。

3、翻译下列句子。

虽千里不敢五百里哉?

布衣之怒抢地耳。

虽然弗敢易!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反思 篇7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训练点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

学法指导

1.在诵读中,把握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弄清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形象。

2.排演课本剧,培养能力。

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难点:课文如何扣住不辱二字在选材上有所取舍的。

解决办法

1.做好课前预习,在知识结构中梳理以前学过的知识,精心设计复习题,做到温故知新。

2.指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最好利用多媒体手段,放映本文课本剧,创设情境,把枯燥的文言文变得生动有趣。

3.对于疑点的处理可以和扩展本课内容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古代服饰,《我的一九一九》电影光盘。

师生互动设计

1.排练课本剧。

2.讲故事比赛。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教学过程

1.作者、背景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2.全班齐读,然后正音正字。

弗f雎jū怫f跣xiăn抢qiāng傀guī祲jn缟găo挠no谕y

3.同学反复朗读,可按照每行为一组的顺序举行朗读比赛,以此激发学习读书的乐趣。

4.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间可以讨论。

5、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全文共四段,可以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叙述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

第二部分(2-3)写唐雎和秦王面对面的斗争。

第三部分(4)写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气所折服。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

总结、扩展

本课注重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疏通了文意,使大家对《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有了整体的感知。在战国时期有很多士,这个特殊的阶层流传下来许多故事,如毛遂、蔺相如、晏子等,课下可搜集一些。

布置作业

认真阅读,逐句翻译,以小组为单位编写剧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战。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战国策》论证说理周密严谨,笔锋犀利。综论形势,无不纵横捭阖;指陈利害,无不锋芒毕露。《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写了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有鲜明的个性,使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一下。

教学过程

分各色朗读课文。

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3、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4、本中怎样体现秦的强大和安陵的弱小?

5、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6、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盲外之意是什么?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7、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8、文中秦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秦王:骄横、狂暴、狡诈、阴险落架。唐雎:有胆识、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布置作业

认真阅读,逐句翻译,以小组为单位编写剧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战。

第三课时

导入新课

《战国策》论证说理周密严谨,笔锋犀利。综论形势,无不纵横捭阖;指陈利害,无不锋芒毕露。《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写了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有鲜明的个性,使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今天我们就在翻译课文的基础上,编写课本剧《唐雎舌战秦王》,然后选择演员表演一下,大家看怎么样?现在以小组为单位编号。(教师随时指导)

明确目标

本节课为第二课时,活动安排旨在完成素质教育目标1和2。

整体感知(略)

课本剧

教师指点:第一场秦王要与安陵君易安陵,只派个人传句话来。故事开头就暗示着秦王恃强凌弱的蛮横态度。读时注意把握语气;第二场秦王口称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后来传话的口气却很强硬,分明想并吞。安陵君虽然对秦王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秦王碰了钉子,不高兴,就进一步说明秦王换地是假,吞并是真。所以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对于秦王的虎狼之威,唐雎镇定自若,成竹在胸,当秦王妄图以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所谓天子之怒来慑服唐雎时,唐雎安安详详地回答了一句臣未尝闻也。接着又提出布衣之怒的威力来对抗秦王。读时,注意表现出唐雎的沉着、机智、敏捷。

第一场

[安陵国]

秦国使者(傲慢地):我们国君打算用五百里的土地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

安陵君(为难地):我应该谢谢大王赐给我恩惠,用大的换小的很好,虽然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

[使者回到秦国,向秦王禀报,秦王大怒,消息传到安陵国,安陵君怕得罪秦国,派唐雎出使秦国。]

第二场

[秦国朝廷]

秦王(怒气冲冲地):我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为什么不听从我?况且秦国灭亡韩国灭亡魏国,可安陵君却凭借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一个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想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他的领土,但是他违抗我的愿望,岂不是小看我吗?

唐雎(凛然地):不,不是像您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封地,并且守住它,即使拿到一千里土地来,也不敢交换,何况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您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

唐雎(直视秦王):小臣不曾听说过。

秦王(威胁地):天子一发怒,将有百万人死亡,血流千里。

唐雎:大王曾听说平民发怒吗?

秦王(不屑地):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唐雎(正色地):这是庸人发怒的样子,不是说志士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有一道白光直冲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老鹰在殿堂上搏击。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的有志之士,他们胸怀愤怒还没发作的时候,天上就降下了征兆,加上我就有四个人了。如果志士真的发了怒,将会有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天下的人都将穿上白色的孝服。今天的情况就是这样。(说罢)拔出宝剑站了起来。

秦王(顿时脸色沮丧)挺身跪起向唐雎道歉道:先生请坐,哪至于这样!我懂了,韩魏灭亡而安陵却凭着五十里的地保存下来,仅仅是因为有您唐雎先生在啊。

总结、扩展

这节课,我们上得很活跃,同学们在编写剧本过程中,不仅把握住了人物形象,而且还在某些地方加进了自己的创新。在《战国策》中有许多故事都值得一读,在士阶层,除了唐雎不辱使命外,还有蔺相如、毛遂、晏子等人。他们都智勇双全,为国家利益,不畏强暴,以弱抗强,最后获胜。我希望同学们课下搜集一下这方面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另外,《战国策》里还有许多成语故事,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都寓意深刻,也希望同学们读一读。

布置作业

1.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2.说说下列句子里加点的词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表示什么语气。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2)而君遂寡人,轻寡人与?

(3)岂直五百里哉?

(4)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中学范文网 WWw.F215.com)

(5)与臣而将四矣。

(6)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3.找出本文和《公输》里表示人称的词,说说它们各自的使用场合。

答案:

1.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1)呢(质问的语气)。

(2)吗(质问的语气)这两个语气助词,不仅表现秦王一股骄横的语意,而且有问罪责难的意思。

(3)岂哉,哉是呢的意思,有反诘语气,写出了唐雎的凛然正气。

(4)吗,说明不是普通的疑问,而是恫吓。

(5)了,含有既激愤又警告的语气。

(6)罢了,活画出秦王轻蔑的语气。

3.《唐雎不辱使命》里表示人称的词有:寡人、吾、君、公、臣、先生。

《公输》里表示人称的词有:夫子,子,臣,我。

第四课时

导入新课

经过两课时的学习,我们对课文内容更加熟悉。今天我们再上一节综合复习课,使所学知识更加系统化。

明确目标

本节课为跟踪检查课,主要任务是检缺补漏,巩固素质教育目标的完成情况,进一步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在此基础上,注重培养同学们的能力。

整体感知

本节课从字、词、句子以及听说方面都进行训练,整课时以学生活动为主。

教学过程

1.检查上节课的作业。

2.把学生们搜集来的故事当堂交流。

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等,教师可进行补充,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利用幻灯片在银幕上打出短文内容),内容如下。

螳螂捕蝉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予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译文参考:吴王打算攻打楚国,警告他左右的臣子说:有胆敢劝阻我伐楚的,就处死!有一个年轻的侍从官想劝阻却又不敢,就藏着弹丸,带着弹子,来到后花园里转游,露水浸湿了他的衣服。有三个早晨都像这样。吴王说:你过来,为什么自讨苦吃把衣服弄湿成这个样子?他回答说:后花园里有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爬在高枝上悲伤的叫唤,喝着露水,并不知道螳螂在它后面;螳螂曲起身子,弯起了前肢,正要捉蝉,却不知黄雀在它后面;黄雀伸长脖子正面啄螳螂,却不知道弹子、弹弓在它的下面。这三个小动物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考虑它的身后边潜有祸患。吴王听了说:太好啦!

于是放弃了他出兵的计划。

简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作为成语已经被人们传布很久,其中道理也早已被人所接受。但是,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的人现在不是还很多吗?不是还有一些人步螳螂之后尘吗?

3.讲完故事后,做一组综合能力训练题,试题可以制成幻灯片,课上放映试题如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的意思。

弗()敢__长()者__错()意__怫()然__免冠徒跣()()____以头抢()地__休祲()__缟()素__色挠()__

(2)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①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②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③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④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盲外之意是什么?

⑤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参考答案

(1)f不敢。zhăng忠诚厚重的人,也指年高有德行的人。cu放在心上。f发怒的样子。guānxiăn摘下帽子,光着两脚。qiāng撞地。jn吉祥和凶险。găo穿丧服。no屈服的神色。

(2)①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②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③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④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⑤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总结扩展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课文在材料剪裁方面也别具特色,凡和中心无关的材料,一概略去不记,直接记叙唐雎会见秦王时的对话。这一点《战国策》文常多夸张之辞,有的与史实不合,可以研究一下本文有无这方面的疑问。

相关文章

  • 最新小学英语 教案2500字精选 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身为教师应当在教学前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提前做好安排,把一节课的内容上完,那么你知道如何写一篇高质量的教案吗?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最新小学英语 教案,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时间:01-21 小学英语教案    
  • 最新小学课程教案2500字精选 课件之家精选专题推荐:“小学课程教案”。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当一堂新课即将开始的时候,老师是很有必要准备一份教案的,好的教案需要前期大量的准备,你会从何处下笔去写一篇教案呢?经过整理,我们为你呈上最新小学课程教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时间:01-26 小学课程教案    
  • 最新悯农舞蹈教案2500字精选 课件之家精选栏目推选:“舞蹈教案”。教师的威信首先建立在责任心上。将准备的内容归纳总结,写成一份教案是不错的选择。教案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主要表现。对于教案你知道如何才能写出彩呢?下面的内容是栏目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悯农舞蹈教案,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时间:01-06 舞蹈教案    
  • 济南的冬天教学教案2500字精选 小编向大家提供了济南的冬天教学教案,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教案课件既关系到教学步骤,也关系到教学的课程标准,因此老师会仔细规划每份教案课件重点难点。只有写出好的教案才能充分展现出教学意图。...
    时间:04-19 济南的冬天教案    
  • 教案精选: 地理初中教学设计2500字 不要忽视对学生上课的整体关注,在老师教学时,教案的作用就非常明显了。教案能帮助老师解决在课堂中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教案精选: 地理初中教学设计2500字,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本课时学习目标或学习任务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