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谈恋爱专写情诗

贾樟柯出生于小县城,其电影也一直关注县城的兄弟,他说:“我不会忘记饥饿的滋味。那时候每天吃玉米面窝头,我妈骗我说吃了能长高。”贫穷的感觉刻骨铭心,这也形成了他日后电影的基本关注点。上世纪80年代,人们摆脱贫困,开始精神和文化追求。贾樟柯贪婪地大量阅读文学作品:“书摊上有尼采、萨特,有《走向未来》丛书;文学生活是一种集体回忆,我们读《星星》诗刊,读寻根文学,在书中兴奋地成长。”贾樟柯回忆,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路遥的《人生》,“这本书点燃了我,让我对自己的价值有了一种新的认定。”

整个中学时代贾樟柯都在录像厅里度过,通过看大量武侠片,他建立了一个孩子对于古代的想象,以及对古代民间社会的理解。此时他还迷上诗歌,阅读了大量朦胧诗。有一天,一群男同学决定成立诗社,因当天恰逢沙尘暴天气,诗社被称为“沙派”,一天能写16首诗的贾樟柯是“沙派”主力。他笑言,虽没谈过恋爱,但写的全是情诗,最后自己还刻钢板印了3本诗集,分送给同学。

“舞林高手”到处走穴

一部《黄土地》让他泪流满面

电影《霹雳舞》上映后,贾樟柯一连看了7遍,并自学成才成为县城霹雳舞第一高手,还跟着大篷车穿越黄河在集镇和乡村“走穴”。有趣的是,这时家里人还以为他在用功学习。高考落榜后,贾父很惊讶。贾樟柯当时打算做生意,但父亲坚持说“你还是应该接受高等教育。”贾樟柯感慨:“‘高等’两个字把我打动了,父亲最后把我送去太原学画,因为报考艺术专业对文化成绩要求较低。”

在太原,贾樟柯偶然看了电影《黄土地》并被深深打动,他流泪看完电影。贾樟柯说:“打动我的是那些我熟悉的风物,我看到我生活的土地竟被拍成了电影,那些我司空见惯的长满褶皱的脸,被放大后出现在大银幕上……从电影院出来后,我知道我这辈子一定要当导演。从那时起,我真正拥有了理想。”三年后,贾樟柯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来自山西临汾一个小县城的“霹雳少年”,开始用自己的镜头和独特的电影语言,关注变化中的中国,并书写属于自己的银幕传奇。

相关推荐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