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涵就像一台永动机,每天只有四五个小时睡觉,吃饭的时候也在看书

1987年4月22日,一个小男孩出生在东北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他的父母因为种种原因只读到了初中,但深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所以对家里这个唯一的儿子寄托了所有的梦想。他们给孩子取名王思涵,希望他将来是会思考、有文化内涵的人才。

小思涵从小聪明好学,天赋异禀。这让他的父母喜上眉梢,他们换班陪着儿子读书,孩子学什么他们就跟着一块学什么,即使有时候初中水平让这对父母力不从心,他们也咬着牙坚持陪儿子读书。

小思涵从小就很懂事。为了不让父母失望,他把自己想象成机器人,一个劲儿地读书学习。有时候,小思涵看见窗外欢声笑语的同龄小朋友,也会羡慕不己,他多么希望像他们一样,不用跳级,正常地学习和玩耍。可是一想到辛辛苦苦的父母换着班陪着自己读书,小思涵就忍不住质问自己:你怎么能不学呢?是父母起早贪黑挣钱供你读书呢!

王思涵读的是尖子班,看到班里同学每个人都用功读书,心无旁骛,他也就很少想别的事情。因为读书就是他的全部,唯有成绩可以回报父母这么多年的付出。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王思涵更明白读书意味着什么。就像父母常常念叨的那样,如果他们不是初中文化,挣钱就不用那么辛苦。王思涵从小就知道自己是这个家庭唯一的希望,唯有考上好学校,才能成功改变自己家庭的命运,才能让父母不那么劳累,过上好生活。

王思涵很努力地向这个目标奋进,有时候甚至忘了自己只是一个孩子,需要休息,需要玩乐。他的童年似乎不需要小伙伴,不需要玩具,不需要动画片,他就是一台学习的永动机,不知劳累地运转着。

除了学习,他每天只剩四五个小时睡觉,甚至连吃饭时也在看书。有时候,他学到深夜,连看一眼窗外的星星都是奢望。

付出多少是有回报的,除了天赋,王思涵用日以继夜的努力换来了神童的称号。小学读了三年后,10岁的王思涵就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东北育才中学少年班。

少年班是东北育才学校的超常教育模式。这个班每年在东北选拔11周岁以下智力超常、思维敏捷的优秀在校学生,最终选出约80个孩子进入育才学校学习。一年之后,再从中选出30个学生正式进入少年班。这些学生将用5年的时间完成中学6年的学习任务,在16周岁之前升入重点大学。

到王思涵的时候,这个少年班已经运作了18年之久。从它筹办伊始,向北大清华在内的重点高校输送了几百名优秀毕业生。王思涵能够考入这所学校,给他的父母带来了巨大的信心。

在这所中学,王思涵继续争分夺秒地看书做题,只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初中、高中6年的课程。获取这样的成就,是以无忧无虑的童年来交换的。后来王思涵自己也坦言,父母从小陪着他学,他除了有点聪明,还比别人多几倍的学习量。

这些年,他除了学习之外,基本什么都不会,生活中拘点点滴滴还得依赖父母。

2001年8月,只有14岁的王思涵高考成绩572分,超出分数线60分。这在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以《华商晨报》为首的媒体纷纷报道了他。

但当时谁也不能明白王思涵的心情,他本来是可以保送浙江大学的。浙江大学每年都会来育才招生,进浙大的少年班学习一年以后,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就读。然而从小就被父母给予厚望的王思涵,一心想读北大和清华,最终高考成绩有点偏差,未能如愿。

这个时候,沈阳工业大学的领导找到王思涵,许诺了包括减免学费在内的诸多优惠条件,这对于寒门出生的王思涵是颇具吸引力的。虽然他还是不甘心,一直想着他的清华北大梦,可是看看家徒四壁的境况,最终还是选择了沈阳工业大学的自动化专业。

王思涵的母亲接到责令退学的文件,感到天都要塌下来了

刚上学第一天,王思涵吓坏了。竟然有两百多个同学一起上课,黑压压的一片。老师根本不可能认识每一个人,即使你不听课,他也不知道。王思涵突然不知道该怎么学了。因为在中学的时候,班里只有14名同学,老师可以手把手地教。

手把手教学,正是针对智慧超常的学生的特殊教育,应该说,这种开小灶的教育方法对于王思涵取得优异成绩是有重要作用的。刚刚迈进大学的王思涵显然有点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他怀念自己在东北育才中学读书的时候,有什么问题老师都给他解答,还主动和他沟通学习情况。而在这里,老师讲完课就走了,他们不知道王思涵是谁,也不在意是否班上有这么一个神童的存在。

王思涵有点落寞,以前在班上众星捧月的感受荡然无存,本来就性格内向的他独来独往,默默地坐在角落里听课,然后默默地离开教室。在这个班集体里,他悄无声息,甚至班里很多同学都叫不出他的名字。

有时候,王思涵也试着融入这个集体,可结果总是无功而返。同学们海阔天空地说着什么明星、足球、国际新闻,但从小只关心教科书的他几乎什么都不知道,根本插不上嘴,后来索性不说了。大学的美好,他一点也没有体会到,生活对他而言,除了看书就是发呆。

而王家这十几年生活的全部,就是为了让王思涵能够好好地读书,因此,他的父亲很早就开始省吃俭用,每天早出晚归打两份工。因为奔波于生计,这个同样内向的父亲几乎没有时间好好和大学生儿子谈谈心说说话。

王思涵进大学以后,沈阳工业大学出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完全实现当初免学费的承诺。为了不欠学校一分钱的学费,王家卖掉了房子,搬进了一间狭小的出租屋。这就是王思涵现在的家,位于沈阳市铁西区重工街与十马路的交会处附近。在这仅有12平方米的小屋里,除了床和桌子外,剩下的就只有书了。

父母的辛劳,王思涵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虽然他不太适应目前的大学生活,但他依旧很努力,迫切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学有所成,让父母能够享享福。但就在他努力适应大学生活的时候,父亲病倒了。

多年的劳累让王思涵的父亲不堪重负。由于没有钱接受好的治疗,父亲最终离开人世,还来不及看见儿子戴上学士帽的那一天。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成了王思涵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也成了压垮这个孩子的最后一个原因。子欲养而亲不在。王思涵突然间觉得拼命学习的唯一动力没有了,这一切还有什么意义?

王思涵对学习的全部意义产生质疑,本来就对大学生活不太适应的他无心再学,成绩每况愈下,最终处于班上的末流。

虽然王思涵不愿意让母亲看见自己沉沦的样子,但是大学成绩单还是寄到了王思涵母亲手里。

我就不明白,你怎么学成了这个样子?王思涵母亲一直在责问自己的儿子。

王思涵缩在房间的角落里,不敢正视母亲的眼睛。他沉默了许久,还是告诉了母亲实情:爸爸去世后,我就学不进去了王思涵说着说着眼泪就流了出来,奶奶、姑姑、大爷也相继去世了,我觉得自己特别孤独、害怕。

亲人的去世对许多人来说都是一个打击,只是有的人能够坚强地面对,而有的人却会因此消沉。但对于王思涵来说,他还那么小,又远离亲人,亲人相继去世,遭到打击却得不到周围人的安慰,这就必然导致了他的日渐消沉。

她的母亲没有说话。这个家庭一直那么安静,家庭的成员几乎都不善言谈。

良久,母亲问:那你不是还有同学吗?

王思涵低声说道:老师上完课就走,同学也很少和我说话。

母亲看着这个瘦小的儿子眼神忧郁,完全没有同龄人的青春活力,便也默不作声了。

这个只有初中文化的中年妇女不知所措,她不知道心理学是什么东西,也不知道改变该从何开始,这么多年,她只知道不知疲惫地为这个儿子付出,指望他可以改变这个家庭的一切。这次,她错过了和儿子好好交流的机会。

王思涵无法解开心结,他在大学里拒绝参加一切活动,更因为背负着神童的名声,而现在这个样子只能遭到同学老师嘲笑,作为反面教材,他更不愿与老师、同学交流,一门心思地深陷在父亲离去的痛苦中无法自拔。

他只喜欢一个人在寝室看书。由于长期对周围的一切不闻不问,他越来越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更学不进去了。

这样恶性循环下去的结果,就是王思涵为了躲在寝室看书而旷课。最后,他的成绩已经无法挽救。

大一时,王思涵就有三门以上功课不合格,学校要求他在大二的盯候重修大一课程:此后的四年,他的各门功课陆续亮起红灯。在2005年的毕业考试中,除英语外,其他学科他选择了弃考。由于仅有一科合格,王思涵被学校责令退学。

辅导员让王思涵找家长,他就以各种借口瞒了过去,直到责令退学文件上要求家长签字,他才告诉了母亲。

得知儿子被责令退学,王思涵的母亲是无论如何也不愿相信的。她再明白不过,这么多年,她和丈夫为孩子付出了多少,甚至可以说,王思涵的父亲为了他能快点成才付出了生命。而儿子就是用退学的结果来回报自己。一时间,王思涵的母亲有种天塌下来的感觉。

母亲去学校找领导求情,王思涵所学专业的电气工程学院的宋院长明确表示不会更改这个结果,他帮这个矮小但执拗的母亲分析了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对大学的不适应、父亲的去世、自己主观学习性不强。他在大一结束时,就曾由于三门以上课程不及格,被所在学院要求留级一年。但他重修后仍然毫无进步,学校经过研究,决定不再给他机会,根据相关规定,他应该退学。

王思涵的母亲彻底没办法了。

在社会各界的请求之下,学校决定再给昔日神童一个机会

回到家的王思涵,总是偷偷跑回学校。

我可以保证,一定会认真学习,求求老师们了!面对老师们,王思涵边说边紧紧抱着教科书。

看着母亲因为生活的重压一天天苍老的背影,看着母亲难过绝望的眼神,王思涵内疚之极,他觉得对不起过世的父亲,对不起含辛茹苦的母亲。他继续像个永动机一样,开足马力学习,给自己安排了满满的学习任务,每天都刻苦复习大学的课程,希望学校能给他一次机会。

由于学校无意取消责令退学的决定,王思涵对母亲说:我不打算上学了,想一边打工一边参加自考。重新考大学很难,我有年龄问题,高考的难度也增加了,自考起码比再念四年大学快一点。

母亲问他:打工你能做什么?自考你学什么专业?

王思涵想了想:体力活,我做不了;脑力工作,我也没有文凭。自考嘛,会选择一个涉及文科少点的专业,因为跳级,地理、政治那些,我从来都没学过。

那段时间,国内著名教育学家宋凤兰老师正好来沈阳讲课,她也在关注王思涵的事情。有记者就此事采访宋凤兰,她认为是生理、智力和心理发展不和谐,导致了王思涵的今天。

王思涵的智力也许远远超出了他的生理,心理远不及生理发展,加上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光环下,没有经受挫折,承受能力低,所以遇到挫折自然会出现抵触情绪。另外,王思涵的心理素质与成年人差距较远,却要进入成年人世界,沟通不了,更加削弱了他的承受力。

宋凤兰还强调,超前教育实际是缩短了人的成长过程,但这种缩短必须按照人本身的规律来,人要经历的事情必须要经历,不能用一方面发展取代了多方面发展。

她说:我希望思涵为了自己,今后一定要站起来,但他现在就做出要边打工边自考的决定,还为时过早。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及时摆脱退学阴影。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教授刘慧也对王思涵事件中折射出的教育弊端进行了批判: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生存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不是培养出一个个会考试的机器。校方也应针对王思涵的情况,为其配备一个专门的导师,及时发现并纠正他成长中的问题,这也是在为我国超前教育研究掌握、记录下第一手材料。

随着媒体对王思涵所面临的困境的披露,社会各界有了广泛关注。时任辽宁省委副书记的王万宾作出批示,要求相关部门密切关注王思涵事件。

这位昔日神童又一次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但这一次,大家更多的是反思和包容。

铁西区民政局对家境困难的王思涵一家予以积极帮助,为其母亲介绍工作,帮助办理低保补贴。沈阳某汽车公司为王思涵提供助学岗位。众多社会热心人士为王家捐款,给王思涵的家进行了重新翻修。

社会各界纷纷表示对王思涵的同情,并恳求学校再给他一个机会。

面对各方舆论压力,沈阳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王哲当即表示:王思涵回到学校重新上学了,而且现在各方面都表现得非常好,学校也希望他在新的环境里重新开始。

2005年9月,王思涵重返校园,在沈阳工业大学辽阳分院读书。和当年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今年18岁,和大一的同学没有什么年龄差距了。

王思涵每两周回家一次,而且是坐火车往返,还要再倒汽车,从学校到家需要两个多小时。

为了节省车票钱,王思涵的母亲从来没有送过儿子。但母亲一天天看见自己的儿子发生变化:衣服全自己洗,再也不把脏衣服带回家;每次回家还争着做饭:在学校也学会节省,每顿只打一个青菜,舍不得花钱吃肉这些细微的变化让她很欣慰,因为眼前这个儿子比当年那个神童真实得多,也成熟多了。

但是,想到儿子的性格,王思涵的母亲多少还是有点不放心,忍不住嘱咐他:多和同学聊聊天,多参加点学校活动。

放心吧,妈妈,我已经长大了,我会珍惜大家给我的这个机会。

王思涵的母亲轻声哽咽:儿子变了,长大了

时至今日,王思涵过得还不错。过去的光辉归于平淡,他逐渐像个普通人一样正常生活。

相关推荐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