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将左宗棠赏识的人中,有这样一个人:他少年时不好读书,一心尚武;青年时发愤向学,诗文俱佳。他随左宗棠抗击沙俄,收复伊犁,左宗棠称其为“文武兼资”,时人将他比作岳飞再世。他就是文武兼修的晚清名臣——张曜。

张曜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小长得虎头虎脑。父亲是读书人,常教他读书识字,可张曜对这些全然不感兴趣。后来,他入了私塾,依然不爱读书,既不能识文也不能断字。张曜最喜欢摔跤打仗,常召集一帮孩子,分成两队,在他的指挥下开战,俨然如两军对垒。他还常常招人来比试武功。因他身材魁梧,力量极大,总是赢家,别人只能甘拜下风。

眼看张曜一天天长大,身体越来越壮,文墨却一点儿不通,成了名副其实的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壮汉。这样的人要想通过科举谋差肯定没戏。此时,张曜的姑父蒯贺荪正在河南固始县任县令,他父母便让他到姑父身边谋个差事。

咸丰三年,张曜来到河南固始县。当时,蒯贺荪正被捻军弄得焦头烂额,见他一身腱子肉,正是当兵的好材料,便命他为团董,带兵大仗。

张曜自幼喜欢打仗,这儿正是他的用武之地,因此干得十分起劲。这年,他因智退捻军有功,深得钦差大臣僧格林沁的赏识,后又以御捻护城有功而被咸丰帝此号霍钦巴图鲁。此后,张曜又经历大大小小多次战役,功勋卓著,擢升知府、道员。咸丰十年,他因大败陈大喜、张凤林所部捻军,被升任为河南布政使。

在清朝,布政使俗称藩台,是管理全省民政与财政的官职,乃二品大员。此官职一般由文人担任。当时,大清官场倾轧严重,就有一名御史刘毓楠对此不服,上奏弹劾张曜乃一介武夫,“目不识丁”,不能担此重任。因着刘毓楠的弹劾,张曜只能降为总兵。

清末官场一向重文轻武。眼看着自己的大好前程毁在“目不识丁”四字上,张曜很不甘心,也很后悔小时候不好好读书。

老话说的好,只要想学,什么时候都不算晚。经历了这次打击的张曜,下决心发奋读书,学出个名堂来让众人瞧瞧。可上哪儿找老师呢?这时,他想起了自己的妻子。

说起张曜的妻子,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女中豪杰。

早年,张曜在姑父蒯贺荪手下领兵打仗,屡立战功。姑父见他挺有出息,便决定亲上加亲,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这位妻子不仅长得眉清目秀,而且知书达理,聪明能干。她熟读四书五经等儒家典籍,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张曜在做知府、道员的时候,来往文书、奏折全都由妻子批阅答复;官场上的繁文缛节、礼尚往来,也都是妻子教他应对,是张曜身边不可或缺的贤内助。

既然身边就有这样一位现成的老师,不如就让她教自己读书吧。

妻子听完张曜的想法,对他说:“要跟我学,可以,但有个条件。必须要行拜师之礼,正经八板的学。”张曜听了,满口承应。他让妻子坐在孔夫子的牌位前,行三叩首之礼。从此,每当公务闲暇之时,妻子就教他读文学史。每当妻子摆出老师的架子,他就躬身听训,不敢稍有违敬。张曜还特地刻了一个“目不识丁”的印章,随身携带,以此鞭策自己。

在妻子的教导下,张曜有了很大的进步,从一介武夫变成了满腹经纶的儒将。在驻军宁夏时,张曜远望贺兰山雄奇之景,日日吟诵,留下了一部《河声岳色集》。在收复伊犁时,左宗棠多次夸他“文理斐然”。看来,这都是他妻子悉心教导的功劳。

光绪十二年,张曜调任山东巡抚,兴修水利,治理黄河,百姓称颂。他将这一切都归功于妻子,还常常当着属下的面夸赞妻子的能力。一次,他与属下闲聊时问他们:“你们怕老婆吗?”属下介笑称“不怕”。这位巡抚大人当即大怒,“你们好大的胆子,竟然连老婆都不怕!”在张曜心中,老婆如同老师一样的可尊可敬。

光绪十七年,张曜病逝于山东巡抚任上。山东人民感念张曜治水有功,在济南大明湖畔为他修建了一座祠堂,人们说他化作了黄河水神“大王”,年年前来拜祭。张曜能得如此殊荣,身后那位老师贤妻有莫大的功劳。一座祠堂,不仅是他本人的荣耀,也是对他妻子的的夸赞。

相关推荐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