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关于幼儿园故事教学的几点思考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儿童故事资源请搜索儿童故事频道与你分享!


幼儿故事是以幼儿为欣赏对象的故事。幼儿故事主题单纯,内容浅显,情节生动,富有儿童情趣,是幼儿接触最多而又非常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幼儿故事,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可以使幼儿的心灵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可以为幼儿的行为、品德提供榜样。孩子经常缠着大人讲故事,故事就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孩子们的心。生动有趣、积极健康的故事,不仅能使孩子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而且有助于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所以,故事教学是幼儿园教育中的儿园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而目前在幼儿园的故事教学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制定的故事教学目标笼统、模糊。
目前很多教师在制定故事教学的目标时,往往很笼统、模糊。如“通过讲述故事,使幼儿明白小朋友要团结友爱”,“通过故事教学,发展幼儿的想象力”,“通过学习××词,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等。事实上,任何一种能力的培养,不可能通过一次教学活动就能完成。所以,目标太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就使得讲故事流于形式。
二、故事内容的选择过于单一。
幼儿园教师主要从语言教材中选择,.品德教育方面的故事内容选择得过多,翻开幼儿园的语言教材,不难发现教材中故事类型大多是品德教育方面的,其它领域特别是科学知识题材的故事非常缺乏。如小班教材中的故事《共伞》、《小铃铛》、《谢谢小猴子》等,都教育幼儿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故事情节变了但教育目的未变。在中、大班的教材中又有许多相同题材的故事
三、活动组织形式过于呆板。
许多幼儿园的故事教学,还停留在“教师讲故事——幼儿听故事——教师提问故事的名字、人物、情节与故事的中心思想”这种一贯的模式上。一讲故事,就是教师讲,幼儿坐着听,使许多本来很好的故事变得枯燥乏味,幼儿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地集中在故事上,教师要花费很多时间组织教学,因此,不能很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种传统的故事教学模式,还表现在教师使用的导语雷同化,提出的问题简单而又缺乏新意。往往是教师先说“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接着,讲一遍故事,然后让幼儿回答“故事的名字是什么”、“故事中都有些什么人”、“他们都做了些什么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等。如果幼儿回答不上来,教师就代为回答,然后,教师再将故事讲一遍。上述教学模式,早已为幼儿所熟悉,以致幼儿玩“幼儿园”的角色游戏时,将教师讲故事的上课情景模仿得惟妙惟肖。还有就是在故事教学中,启发式的方法运用得较少,使得生动的故事教学在教师的操作下成为一种幼儿机械的复述活动,这对培养幼儿积极思考的习惯是极为不利的。其实,有很多故事可以启发幼儿思考,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教师只要肯于下功夫,设计出一种生动活泼的、发挥幼儿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故事教学方法是不难做到的。那么,怎样才能做好故事教学呢?我觉得幼儿园的故事教学活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一、故事教学的选材要多样化。
故事种类很多,但并不一定适合孩子听。我们应选择那些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故事来讲。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选材也不应该一样,给二三岁的孩子讲,要选择那些主题明朗,爱憎分明,情节简单,人物单一的故事,而给五六岁的幼儿讲,则要选择情节比较复杂、曲折的故事,否则,给小的讲复杂的故事,他们听不懂,给大的讲简单的故事,对他们又没有吸引力。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儿童的视野越来越广。现在的孩子好学好动,一张嘴就是钢琴过了几级、电脑如何、麦当劳、肯德基、恐龙、地球超人、星球大战等,无所不知。因此,给幼儿提供的故事就不应只限于幼儿园语言教材上的内容,而应该选择一些具有时代特点、接近幼儿生活、题材广泛、为当今幼儿所喜爱的内容。如怎样对待自己的爸爸、妈妈,如何对待家中来做客的小朋友,如何同小朋友合作游戏以及反映现代科技发展水平,启发幼儿思维和想象,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等的内容。
二、改进传统故事教学组织形式。
1、将故事教学与音乐、美术等相结合
故事教学与美术活动相结合,其方式有排图讲故事、拼图讲故事和构图讲故事。如排图讲故事,即教师提供给幼儿一组顺序打乱的图片,让幼儿按照故事的情节发展给图片排序,并且按排好的图讲述故事。中班教材《小兔家的窗》,幼儿须按照其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季节变化,先是秋天,后是冬天,最后是春天里发生的事)进行排图。这种形式的教学对于培养幼儿思维的逻辑性、创造性,发展语言的连贯性有积极作用。故事教学也可以与音乐活动相结合,如给故事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幼儿的欣赏水平。此外,故事教学还可以与电视、录音等手段相结合,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
2、运用问题法进行故事教学
为改变导语雷同的现象,教师必须善于在开始讲故事时运用各种手段,吸引幼儿注意,引起幼儿浓厚的兴趣。导语一般可以采用开门见山式、演示式、承按式、提示式、情境式、演唱式、描述式、讨论式、游戏式和问题式。问题式最能调动幼儿情绪,在整个故事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但难于驾驭。关键在于教师必须掌握提问的时机和技巧。如采用重复启发式导入语的方法,步步引导,层层深入,在多种假设问题的启发下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中班故事《小羊过桥》,讲完故事后可以引导幼儿讨论:“小白羊和小黑羊为什么会掉到河里?两只小羊应该怎样做才能平安地过桥?当小朋友遇到这种情况时会怎么做?……”幼儿可以不拘一格地发挥自己的想象,这样的教学比模式化的提问效果更好。
三、让孩子开口说。
教师在给孩子讲故事时,身体语言是不可少的。因为孩子们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在认识上也多是感性认识,所以当你借助手势、表情、动作、眼神等身体语言表达故事意思时,可以帮助孩子理解故事情节,增强印象,并给孩子一种亲切感,因而你的故事也就更能受到孩子的欢迎。一个故事讲完了,可围绕故事给孩子提出几个问题。如:讲完《孔融让梨》这个故事,你可问孩子:“孔融把大梨送给了谁?”“孔融自己吃了个什么样的梨?”……这样既能帮助孩子记忆故事情节,锻炼思维能力,又可以使孩子开口,锻炼他的口语表达能力。而当孩子对你讲的故事有了一定的记忆和理解之后,你就应该让他自己试着讲述,忘了的地方给他提示,让他接着讲下去,这样无疑会鼓励他讲故事的积极性,天长日久,这对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关推荐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