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画像

乾隆即位后,继续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以巩固国家的统一。这也是乾隆一生中重要的实践活动。他先后领导了10次重大军事行动:两次平定准噶尔之役,两次金川之役,以及平定大小和卓之乱,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缅甸之役,安南之役及两次抗击廓尔喀之役。因此,乾隆曾自我总结一生有“十全武功”,他自称为“十全老人”。

准噶尔部是我国西北地区的厄鲁特蒙古诸部之一。康熙中期以后,该部崛起,先后兴兵进犯喀尔喀、青海和西藏等地。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定和统一,康熙、雍正两朝都曾先后对西北用兵。康熙曾三次亲政噶尔丹。噶尔丹被击败后,他的侄子策布阿拉布坦在西北仍然拥有很大的势力,控制了新疆、西藏和青海等地。策布阿拉布坦死后,他的儿子噶尔丹策零继续统帅准噶尔部。由于清政府的军事打击,准噶尔部的进犯活动有所收敛。可是,到了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后,准噶尔上层贵族发生了争夺汗位的内乱。在这种情况下,乾隆趁机攻占了伊犁。

噶尔丹策零的外甥阿睦尔撒纳先是向清廷投降,后来又反叛。于是,清军第二次出兵,彻底清除了准噶尔部的反叛势力。

在平定了准噶尔部上层贵族的叛乱后,从乾隆二十二年到二十四年(公元1757-1759年),乾隆又进行了平定天山南路维吾尔族宗教首领,大和卓木与小和卓木的叛乱。准噶尔布赫维吾尔部叛乱的平定,使清朝政府直接控制的领土极大地扩展。为了加强对这些地区的管理,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清政府在惠远城设立伊犁将军,作为“总统新疆南北两路事务”的最高军政长官。在乌鲁木齐设都统,统辖塔城的驻军,在南疆喀尔喀什、叶尔羌、英吉沙尔、阿克苏等城设“办事大臣”或“领队大臣”,对当地实行军事统治。这些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的管理,对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发挥了重要作用。

台湾自郑氏归降后始归清朝统治。来自于本土的移民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努力,开辟了中央山脉以南的大片土地。随着移民的不断增加及对清朝直接统治的不满,先住民与清政府逐渐成为对立面。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北部的林爽文与南部的庄大田聚众成立秘密反清结社天地会,被强制解散后,林爽文以彰化为根据地,改年号顺天,联合庄大田一起发动叛乱。翌年,清政府派福康安出兵台湾,生擒二人,镇压了反清势力。

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0年)西藏发生内乱,蒙古后裔廓尔喀趁机入侵。清廷派巴忠为指挥官,率军征讨。巴忠为避免交战,力主议和。达赖与廓尔喀达成协定,支付岁币。于是巴忠向乾隆帝报告廓尔喀已降服。

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1年)为催迫达赖支付约定的岁币,廓尔喀再度入侵西藏。清廷派四川总督颚辉、四川将军成德出兵讨伐,久战无功。复命大将军福康安、参赞海兰察于青海出兵协同助剿。福康安率军一路直下,越过喜马拉雅山进入尼泊尔境内,直逼廓尔喀都城卡特曼兹。廓军奋力反击,双方数次交锋后达成协议:廓尔喀投降清政府,按时朝贡。

经过一系列的战争,满洲利亚(今中国东北部及黑龙江左岸沿海州一带)、蒙古、青海、西藏和由准部、回部构成的新疆地区,直接划入了清朝政府的统治范围内。朝贡国北起库页岛、朝鲜,东至琉球,南起尼泊尔,西至帕米尔高原,甚至东南亚的缅甸、越南、暹逻、西马来西亚亦都在清朝的势力范围内。

乾隆皇帝有“十全武功”,在文治方面也值得称道。他十分重视文化,在即位之初,便开始组织学者修史,编纂各种书籍。著名的有《国朝宫史》、《续三通》、《清三通》、《大清统一志》等数十种。到了乾隆中期,乾隆帝决定集中全国的藏书,编辑一步规模空前的丛书,一来可以笼络大批的知识分子,二来可以对民间藏书系统审查一遍。

乾隆意识到,广大臣民和百姓会因为惧怕以文字狱罪而滋生畏惧情绪。于是,他亲自反复进行解释,还以皇帝题词,赏赐图书、《总目》留名等手段奖励藏书者献出家藏秘籍。经过努力,到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从全国各地征求的图书已超过万种,大大充实和丰富了国家藏书。也就是在这一年,乾隆正式下令,开设四库全书馆。派出一些皇室亲王和大学士担任总裁,副总裁由六部尚书和侍郎担任。许多知名学者也先后被召入馆内,分别担任纂修、校对、整理等职。大才子纪晓岚是这部书的总编修官。加上总纂、总校等大大小小的官员,共有360人,再加上负责抄写和打杂的,先后共组织3800多人。

一个以整理古典文献为主要内容的编修《四库全书》的工作开始了。

《四库全书》的命名与我国古代书籍的分类有关。中国古代将书籍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经是指从古至今儒家的经典著作,如《诗经》、《论语》、《孟子》等;史,主要是指历史书籍,如《史记》、《资治通鉴》等;子,是指古代诸子百家学说和科技著作,如农学、医学、天文、历法、算法、艺术等;集,是指文学的总集或专集等。

要编修规模如此巨大的丛书,首先得把书籍收集起来,在完成这一工作之后,乾隆下令,组织学者对社会全部现存文献进行整理。为了达到防火、防潮、防蠹、长期保存图书的目的,四库全书馆开馆不久,乾隆便派人专程赶赴宁波,了解已有200多年历史的范氏天一阁的建筑情况,并依照其样式,在紫禁城、盛京故宫、圆明园、热河避暑山庄等处分别建造了文渊、文溯、文源、文津等内廷四阁。

四库全书馆的大小官员、差役不分酷暑寒冬,一方面竭力搜求、挖掘各种书籍,一方面细心抄写、校对。他们从两万多卷的《永乐大典》中把零星的材料一段一段地抄出,拼凑起来,恢复了500多部珍贵的文献。

四库全书馆的官员按前例,进行分类整理,花了整整10年的工夫,到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才编成了一部浩瀚庞大的《四库全书》,这部丛书共收录有3475部书,共有7 9万卷。

乾隆皇帝不惜工本,编成这样一部大丛书,保存了许多珍贵文献,本来是件好事,可是他处于阶级和民族的偏见,又借此机会销毁了许多图书。按清廷规定,凡是涉及明末清初历史而又不利于清朝的书籍,都被销毁了。甚至宋朝人谈到辽、金、元,提倡民族大义的书,也都被烧了个一干二净。被销毁的书中,有些还侥幸保存了一个书目,当时“存目”的书就有6700多部,93500多卷,没有留下书目而被清廷销毁的书,就无法计算了。

编修《四库全书》,使清朝成一代学风,创一代新学派,人才不断涌现。作为这一事业的主要主持人和开创者,乾隆皇帝作出的贡献是不可泯灭的。但,在支持编修《四库全书》的过程中,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保存和流传又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因各种罪名被销毁的图书,几乎跟《四库全书》的收书量大致相等,损失是惨重的,这是自秦始皇焚书坑儒以来,中国古代文化的又一次浩劫。

纪晓岚:祖籍河北省深泽县耿庄村。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中进士,被授为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因学识渊博为乾隆赏识。曾因为亲家两淮盐运使庐见曾有罪,而受到株连被发配到新疆乌鲁木齐,后召还,乾隆命他为《四库全书》总纂官,至乾隆46年完成,耗时10年。次年擢升为兵部侍郎、左副都御史、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乾隆即位之初,励精图治,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国家的统一等许多方面,都作出了重要建树,在以后的几十年里,国家安定,经济繁荣,国库充实,国家政权也出现了清军入关以来空前巩固和强盛的局面。但是,随着盛世的到来,乾隆逐渐陶醉在“盛世圣绩”的歌功颂德声之中。他开始了挥霍无度的享乐生活,在他的纵容和影响下,奢靡之风日长,吏治也日趋败坏,官员贪污,兼并土地的现象日益严重,自然灾害也频繁发生,广大农民的生活更加恶化。乾隆中期以后,清朝的统治虽然已达到全盛的顶点,但在其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

据统计,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到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的30年时间里,总共查办惩处的贪污大案多达21起。可是惩处归惩处,没治到根儿上,这根子就在于奢侈。乾隆本人就追求奢华,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出巡,每次出巡的花费都非常巨大,他效仿康熙帝,先后6次南巡,5次西巡;二是大兴土木,多处建造宫殿名园。这样一来,各级官员就得搜刮民财,因此而造成的贪污案件频繁发生,诸如赈灾款、国库银等都进了各级官员的私囊。

乾隆朝中期以后,实行议罪银制度。议罪银,顾名思义就是议罪罚银,以贪污官员自行缴纳赃银而代替法律行政处罚。意思就是缴纳罚款就免于追究,不坐牢也不受刑。针对的对象主要是犯有贪污行为的督抚等各级地方官员及富商。而且,罚款不是按统一的标准,而是按照等级和收入的多少来定,少则十余万两,多则数十万两。很明显,这一处罚对惩治贪官没有任何力度,因为官员贪污行径一旦败露,只需交银认罚,就可以不再接受任何处治。可以保住官职不说,对以后的升迁也毫无影响。因此,贪官们愈发肆无忌惮。乾隆朝前期,贪官还要被发配,到了乾隆朝后期,议罪银制度的出现,使贪污大案频繁发生。

到了晚年,乾隆宠信善于阿谀奉承的大奸臣和珅。

和珅原名善保,字致斋,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武官家庭,但他与弟弟和琳从小都受到较好的教育,十来岁时被选入咸安宫官学,接受儒学经典和满、汉、蒙古文字教育。和珅天资聪颖,勤奋努力,成绩突出,因而得到老师吴省兰等人的器重。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参加顺天府科举乡试,没有考中举人。同年,和珅继承祖上三等轻车都尉的爵位。不过,没有功名的和珅,后来却因颇有才学主管了许多文化、教育事业。

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23岁的和坤被任命为三等侍卫(正五品),成为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任御前侍卫的和绅,开始超速升迁。一系列官职列表让人眼花缭乱——先是升任户部侍郎、军机大臣、总管内务大臣又兼步军统领。没过多久,又升任崇文门税务监督、户部尚书、议政王大臣,文华殿学士等职务,成为权倾朝野的重臣。

在这些官职中,有一个看似平常但很能捞油水的,就是崇文门税务监督。崇文门税关是京城内唯一的征税关口,负责对来往商旅、官员及士子征税。和绅掌管崇文门税务工作以后,将税务收入供给内务府开销。乾隆朝晚期的时候,内务府已经入不敷出,和绅这样做,讨了乾隆欢心。接下来,乾隆给了和绅两大赏赐,一是赐和绅的长子名丰绅殷德。二是在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乾隆又把自己的小女儿孝公主下嫁给丰绅殷德。

这样一来,和绅和皇室联姻,使他在朝廷中的地位更加稳固,名副其实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更厉害的是,这时候的和绅兼管吏、户两部。朝中自亲王以下的文武官员升迁调补,都由他说了算。因此很多官员向和绅行贿,和绅也大肆贪污和索贿。官员向他行贿,钱从哪里来?当然不是从自己的俸禄里面拿,还是通过贪污所得,如果贪污败露,再向和绅行贿,求得自保。这是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作为朝廷第一重臣的和绅给百官树立了一个贪污受贿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和绅执政20余年来,贪污风行,使“时风为之一变”。

对于和绅的贪污受贿专权,以及他任户部尚书以后实行的议罪银制度,先后有两位官员上奏乾隆,进行揭露劝谏。

一次是在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的时候,监察御史曹锡宝弹劾和绅家仆刘全营私舞弊,日用奢华,衣服车马居室逾制。按大清律法,家仆聚财要罪及主人。和绅知道这事儿以后,当即授意家仆刘全,拆改居室,藏匿财物。这么一弄,当乾隆令官员核查时,当然查无实据。和绅没事,曹锡宝倒引火烧身,被处以参奏不实革职留任的处分。并且,乾隆认为,曹锡宝弹劾和绅,是受纪晓岚的指使,因为纪晓岚一向对和绅不满,故而借此来报复和绅。所以他斥责曹锡宝,说你本欲弹劾和绅,故以他家人为由,隐约其词,旁敲侧击。曹锡宝从此心情抑郁,没过几年就病死了。

另一次是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的时候,内阁学士尹壮图向乾隆参奏,诉说吏治的腐败,以及议罪银制度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他提出了诸多现象,譬如,各省的督抚名声狼藉,史治废弛,亏空也很严重。由此,尹壮图请求乾隆派官员前往各省各地调查,并永远停止议罪银制度。对于贪官要记过,免职,不再让其为官。尹壮图这谏言当然没有错。而乾隆是怎么表态的呢?他先是对参奏行为本身给予训斥。因为尹壮图的父亲和纪晓岚是同年考生,而尹壮图与纪晓岚的来往也很密切。因有曹锡宝一事在先,尹壮图弹劾和绅成了乾隆的心理禁忌。训斥完后,乾隆派官员同尹壮图一起到各地核查亏空情况。但和绅早早闻讯,又做了手脚,各地督抚在他的安排下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尹壮图等官员前往山西、直隶、山东、江苏等地核查时,根本查不到任何实据。尹壮图的下场和曹锡宝一样,受到革职留任的处分。

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正月初二,乾隆帝驾崩,嘉庆亲政。大学士刘墉等人纷纷上奏,弹劾和绅,例举和绅种种贪污恶行。以前有乾隆帝的庇护,嘉庆不能惩处和绅。如今早对和绅不满的他,终于等到机会了。于是仅过了十余天,在正月十五日,就宣布了和绅的20条罪状,紧接着就是查抄和绅的财物。

这些财产的名目大致有:黄金、白银、房产、地产、庄园、粮食、当铺、钱庄、古董、金银玉器、首饰、西洋进贡品等等。据有关学者统计,价值约在白银200万两左右。一些史书、笔记中的记载远远高于这个数字,最高的达白银8亿两。无论哪个数字是真实的,都可以显见和绅贪污数量的巨大。以至于他倒台后,流传着一条民谚:和绅跌倒,嘉庆吃饱。

然而,尽管嘉庆帝铲除了和绅巨贪集团。但是各级官员的贪污腐败已经是积重难返,直接导致各个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刘墉:刘统勋之子,祖籍江苏徐州丰县。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中进士。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开始外放做官多年。乾隆四十七(公元1782年)年,调回京师任左都御史,命在南书房行走,官至内阁大学士,刘墉为官清廉,擅长书法,工书,为清一代书法家,也兼及颜真卿及苏轼。其书法最初从元代赵孟頫入手,至中年方自成一家,以魏晋为师,笔意古厚。

相关推荐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