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与朱元璋鄱阳湖水战失利,被困湖中。在经过1个多月的对峙后,陈友谅军粮渐绝,计穷力竭。于是孤注一掷,冒死突围。关于陈友谅之死,《明史陈友谅传》载:久之乏食,突围出湖口。诸将自上流邀击之,大战泾江口。汉军且斗且走,日暮犹不解。友谅从舟中引首出,有所指捴(zǒng,指挥),骤中流矢,贯晴及颅死。可见当时的情形,汉军在军粮断绝、被动挨打之际只能冒死突围。陈军且战且走,到了日落之时仍未能摆脱朱元璋的水军的追击。危急之中,陈友谅从指挥巨舰的船舱中探出头来,指挥部下突围,忽然不知何处一柄流矢疾飞而来,击穿了他的眼睛,并贯穿其头颅,一代枭雄陈友谅就这样当即死去。至于是谁把陈友谅射死的,当时并无明确记载。故在清初修《明史》时只说是流矢,乱箭也。这应该是元末明初当时人共同的看法。然而事隔近两百年后,明代嘉靖时期,开国功臣郭英六世孙武定侯郭勋在他所编撰的《皇明开运辑略武功名世英烈传》中,却说陈友谅是被他的先祖郭英一箭射杀的。这本官N代们为他们的先祖歌功颂德的白话通俗作品写道:友谅的船,且战且走,未及数里,那郭英、朱亮祖又截住了来杀。两船将近,张定边拈弓搭箭,正射着郭英左臂。好郭英熬着疼痛,拔出了箭头,也不顾血染素袍,便也一箭,中着陈友谅的左眼,透后颅,登时身死。其实郭氏家族,从郭英起,子孙三代与皇室联姻,本是权势显赫的勋臣国戚。而郭勋历任提督三千营、两广总督、京师左军都督掌团营,主管四郊兴建之事,被授予太保兼太子太傅之衔,并经常代表嘉靖帝行祭祀天地、祖宗之事。至嘉靖十八年,由于他编撰《皇明开运辑略武功名世英烈传》为其先祖郭英射死陈友谅之功造势,影响了嘉靖帝,争得了使郭英与徐达、常遇春等六王并列配享朱元璋太庙的殊荣,他自己亦被进翊国公加太师,地位和权势达到了顶峰,成为权倾朝野、威福莫比的世家贵族。对此一说,时人万历举人、明文学家沈德符所撰《野获编》里说,郭勋卑劣,侵冒射杀陈友谅之功,为其祖百计设谋,冀达上听,企图封赠世袭。沈氏仗义执言,难能可贵!与此同时,也有人站在郭勋一边,承认其祖上功勋。当时的郎瑛在其《七修类稿》中就是这样写的:元末僭窃虽多,独陈友谅兵力强大,与我师鄱阳湖之战,相持昼夜,势两性故事不两存矣。时,郭英、子兴兄弟侍上侧,进火攻之策。友谅势迫,启窗视师。英望见异常,开弓射之,箭贯其睛及颅而死。至今人知友谅死于流矢,不知郭所发也。《三世家典》这部书记载了郭英在鄱阳湖大战中的表现:上亲征伪汉陈友谅,大战鄱阳湖,相持连昼夜。英时疮未瘳,力疾乘海船鏖战,败贼于泾江口。当鄱阳湖大战之时,郭英已身负重伤,未及痊愈,但仍奋力乘船与陈军鏖战,于泾江口大败陈友谅。郭英带伤不下火线,其勇气可嘉。若说他以重伤之躯亲自于远处拉弓射死陈友谅,那就有些勉为其难了,可信度不高。况且,当时朱元璋的军队已在泾江口岸上对陈军进行围堵,在岸上击水军,弓箭就成了第一选择。因此说,那支要命的流矢最有可能来自岸上而不是尾追在后的船上。
相关推荐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