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的时候说相声的情景是这样的:两个小朋友,身穿小长袍,翻着白马蹄袖,下穿小青布鞋。上台一齐鞠躬,奶声奶气地说:这场是您表演?是啊。很是有趣。

一天,来了一个新老师,一听我们的词儿,立刻说:这哪行啊?一对儿十岁的孩子,穿上大褂,已经够老气的了,一上来居然说这场是您表演?太奇怪了吧!应该是这场是你表演?这多好。旧的相声逗捧之间互称您,你们说新相声,要互相称你,记住了吗?当时虽然小,也觉得这个观点很怪异。

两个小大人儿装腔作势地您来您去,是有点问题。但是真的你来你去了,就像小孩子说的话了?或者就像新相声了?

相声无非是逗乐,那为什么传统相声的规矩两个人之间还都要称您?

答曰:这不是相声的规矩,是北京人说话的规矩,是礼节。

侯宝林先生在自传中说:我们家是旗人(满族),家里的规矩还很大。例如你要看看街上的景色,只能站在门里朝外看,不能出门槛儿。那时他只有六岁,而他的家境也困难到只能每天搭铺睡,我就睡在一张小饭桌上。这日子可真难过。而在这样一个陷入困境的家庭中,规矩依然还是那么大。这是一种中国式的习惯性礼仪,无论何时何地,规矩当谨遵,礼数必不可少。

到现在为止,很多老年人都还津津乐道于旧京的礼仪,因为这种礼数,已经融化到旧京的风俗中去了,对于那些老年人来说,它是一种活生生的回忆。

我听过很多相声界的前辈回忆那些礼数,其中说的最有趣的,当属张文良,即查良燮先生。

那会儿旗人最讲礼节,比如称呼对方为您,就算是亲密的人,比如说,兄妹吧,之间也要称呼您。您吃饭。您喝水。有的时候打起来了,您不是东西!您才不是东西!都不是东西了,还您您的呢。

看来,称您不称你,无关乎相声的新旧,只关乎人的素质。

再举一例,相声中的矛盾及产生笑料,多因逗捧双方相互斗法而起。现在,往往逗哏的说出什么出格的话,捧哏的都大喊一声:打住!而相声前辈王长友先生有一段老录音,在逗哏的开始说大话的时候,王先生用那个特有的哑哑的嗓音平稳地说:我先拦您清谈。

这是一个多有么韵味的情境啊。

京剧、四合院、老城根、兔爷、礼数似乎老北京的一切都离开我们越来越远了。

我每次看那些为展现北京风情而拍的影视,都有夕阳下的钟鼓楼、东西城的老胡同、角楼下飞扬而过的那一片鸽哨声、房檐边上一阵一阵的槐花香、街市上的豆汁焦圈、公园里的象棋马扎然而所有的这些,都已被林立的高楼、宽阔的马路、如粥的车流和各地口音的普通话代替了。拆迁把老北京人都拆到了五环以外,也许老北京的那种安定平和又深文雅噱的文明,已经只存在于故纸堆中了吧。

查看更多纸上谈兵是不是成语故事相关内容,请点击: 纸上谈兵是不是成语故事

文章由儿童故事迷(http://www.gsm600.com/g/430294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 擦掉的名字
下一篇: 自由如莲徐徐开
相关推荐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