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元波

1368年明朝建立,徐达北伐的大军达到了河北通州,距元朝国都大都不远,也就一两天的路程了,攻下大都、抓住元朝的末代皇帝元顺帝指日可待。徐达偏偏在通州什么也不干,待了7天。7天时间,对于元顺帝逃跑而言,已经足之够也,元顺帝似乎明白对方的意思,果然在半夜打开建德门,跑了。

不久之后在元朝的上都开平,这一幕再一次重演:徐达把元顺帝围困在开平时,故意放开一个缺口,再一次让顺帝逃走。大将常遇春很生气,白白丢失了活捉元朝皇帝,立大功劳的机会。对此,徐达是这样解释的:元顺帝虽是夷狄之人,然而毕竟曾久居帝位,号令天下。如果抓到了,我们的主上怎么处置他才好呢?是要封他为王为侯呢,还是杀了他以出气。我认为主上两者都不会,所以故意让他逃跑,这样也最合适。常遇春后来回到京师向明太祖朱元璋打小报告,说徐达故意放走了元顺帝,明太祖朱元璋果然并未责怪徐达,实际上是默认了徐达的做法。

徐达故意放走了元顺帝,实际上是他揣摩透了明太祖的心思,替明太祖省掉不少麻烦,这从朱元璋早期封遥封元顺帝、赦免陈友谅的儿子陈理并封其为归命侯而不杀这两件事可以看出来,元顺帝在元朝那边可是被称为元惠宗的,同时也符合军事上的穷寇莫追的法则,一举几得,何乐而不为之?

日常生活中,有些事情,我们看起来似乎是一种故意之举,率性而为之,其实是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审慎决策。

相关推荐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