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有一句话:“大人懒了,小孩子有勤快了”,这句话不无道理。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有时候也可以“笨”一点,不必太聪明。如果学生一遇到困难,教师就迫不及待地帮学生“铺路搭桥”,一显教师“知之者”的魅力,学生就会懒得动脑筋,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学生耐挫力下降,过分依赖教师。如果教师在教学时敢于说“我不知道!”“我也没办法,你再试试”,就会激发起学生继续研究、战胜挫折的欲望。

如:一次教学“24时计时法”。在学生给计时法起名后,我“傻呼呼“地问:“日常生活中多用12时计时法,那为什么电视上还要标19:00,而不标晚上7:00呢?”

学生们争先恐后抢着来帮老师:

“其实标‘晚上7:00‘也可以”

“不好,假如是外国人,看不懂中文怎么办?”

“那就英文、中文都标上。”

“这样就太长了,在画面上占了很大的位置。”

在学生的多番“开导”下,老师终于“恍然大悟”:“我懂了,还是24时计时法好,标上19:00,中国人、外国人都看懂,很简明。”

教师的装笨,给学生留下尽情挥洒的自由空间。在这种高涨、和谐的“互帮互助“氛围中,学生自己体验、揣摩着24时计时法的优点。

又如,一道简便计算题:2.56×36+25.6×6.4。

出示题目后,教师提问,这道题目能进行简便计算吗?你们可以小组讨论一下。

反馈时,有学生回答:能简便计算,用乘法分配律。

老师楞在那里,装作不可思议的样子:“瞎说,乘法分配律要有相同的因数才行,现在明明没有相同的因数呀?”

学生都忍不住笑出了声,智慧之门在笑声中开启——

生1:老师,我反对您的意见,如果把2.56×36改写成25.6×3.6,不就有相同的因数了吗?

生2:把后面的25.6×6.4改写成2.56×64也可以。

教师脸上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哦,原来是这样。”

不难看出,教师通过一个“明知故问”的问答,“煽风点火”,促进了学生内在思维的暴露。教师“笨”了,学生就变得聪明了。

仔细想来,我这个老师,虽然“笨”了点,却也当的值啊。正是因为“笨”老师的出现,才引出了学生们的积极主动学习的热情,也更点燃了他们战胜自己的信心,才涌现出了众多的钻研者。其实,能够让学生掌握要学习的东西,做老师的”笨”一些又何妨?

以往的时候,教师的考虑在前,安排得当。同学们因为习惯了老师的帮助,过于依赖老师的引导,懒散的习气逐渐的形成,自身能力也没有得到发挥,做事的效率也大大降低。而现在,一个“笨”老师的出现,将学生们的依赖思想彻底的消灭。他们自身的主动性得到了完全的展现。

这正如我们的教学,现在提倡以学生的学为主体,教师的教为主导;淡化教师的作用,强化学生的主体的发挥。同学们的目标明确了,有了学习的动力了,我们的老师“笨”一点,又何妨?岂不是能够更好的达到教学的效果?

燕子去来,岁月流金。身边的人有的出了名,有的成了家。唯有我仍是两袖清风,昼耕夜读不辍。但看着我教育园地里的小树一天天长大,枝繁叶茂,桃李芬芳,我仍是情有独钟,做“笨”老师的痴心不改。

相关推荐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