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代发明的故事

牙刷的发明

刷牙是一个好的卫生习惯。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重视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牙齿疾病的国家。最早的牙刷也是中国人发明的。

据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远在公元前13世纪的殷商奴隶制社会,古人就对口腔疾病有了比较详尽的记录。但限于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把牙齿患病的原因统统归于鬼神困扰,自然也就不会想到用刷牙来防治牙齿疾病了。

中国人在两千多年前就懂得保护牙齿的重要。 《史记·仓公传》中就指出引起龋齿的原因是“食而不漱”, 《礼记》中也有“鸡初鸣,咸盥漱”的记载。不过,单凭漱口是不能将牙齿上的污垢、食物残渣等完全去掉的。因此,古人又想出了用手指或柳枝揩齿来清洁牙齿的办法。

在敦煌壁画中有一幅《芳度叉头圣图》的画,上面画着一个和尚,为了清洁牙齿,正蹲在地上,左手拿着漱口的水瓶,右手中指在揩他的前齿。这说明,至少在唐代,我国人民就有了揩齿这种卫生习惯。柳枝揩齿是用牙刷刷牙的先驱。到了宋代,有人主张每天至少要揩齿两次,早晚各一次。考古发现,在辽代应历九年(公元959年)的古墓中,有2排8孔的植毛牙刷。

豆腐的发明

豆腐是中国老百姓喜爱的一种食物。看似平凡的豆腐却有着不平凡的来历。据说豆腐的发明和古人求仙有关。

我国是最早种植大豆的国家,也是最早利用大豆制成豆腐制品的国家。

豆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两汉时,淮河流域的农民已使用石制水磨。农民把米、豆用水浸泡后放入装有漏斗的水磨内,磨出糊糊摊在锅里做煎饼吃。煎饼加上自制的豆浆,是淮河两岸农家的日常食物。农民种豆、煮豆、磨豆、吃豆,积累了各种经验。人们从豆浆久放变质凝结这一现象得到启发,用原始的沉淀法创制了最早的豆腐。

相传汉代淮南王刘安始创豆腐术。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封地在淮南。他曾召集大批方土炼丹、制药、求仙。方士们懂得化学知识,改进了农民制豆腐的方法,采用石膏或盐卤作凝结剂,洁白细嫩的豆腐就制作出来了。五代时期,市场上已有豆腐售卖。据当时的《清异录》记载,人们呼豆腐为“小宰羊”,认为豆腐的白嫩与营养价值可与羊肉相提并论。古代泰安城里多豆腐作坊,夜间全城磨轮辘辘,豆香四溢。安徽的八公山豆腐、湖北的黄州豆腐、福建的上杭豆腐、河北正定府的豆腐、广西桂林腐竹、浙江绍兴腐乳都是古代有名的豆腐制品。

豆腐有南豆腐、北豆腐、老豆腐、嫩豆腐、板豆腐、圓豆腐、水豆腐、冻豆腐、包子豆腐等种类,都是豆腐的鲜货制品(包括豆腐干、豆腐皮、豆腐脑等);豆腐的发酵制品,有臭豆腐、乳腐、长毛豆腐等,这些都是我国人民传统的副食品。

方便面的发明

华裔日本人安藤百福是当今公认的方便面的发明者。但在他之前,方便面早巳在中国风行,那时它的名字叫伊府面。

清代有一位扬州知府,名叫伊秉绶。他喜欢吃面条,厨子投其所好,善于烹制面条。伊知府喜爱结交朋友,家里常年宾朋满座。朋友们品尝过伊家的面食后赞不绝口,纷纷效而仿之。味鲜色美的面条就这样盛行开来,并冠名为“伊府面”。

伊秉绶的家厨根据扬州油炸面的制作工艺,用刀将面皮切成条状,晾干后,盘成一定形状,最后再放入温油中炸成金黄色。夜宵时,只要把这种面加上佐料,放到水中一煮即可招待客人。据悉, “伊府面”不但可炒、可焖,也可以煮成汤面。

后来,伊知府告老还乡,回到福建老家,这道美食也随他传到了福建。如此一来, “伊府面”的美名越传越广,并传人了民间。经过历代高厨不断改进, “伊府面”的制作工艺日益娴熟精湛,并成了后来盛行的方便面的雏形。

现代人以为方便面是日本人发明的,其实,方便面的正宗老家是中国扬州。

麻将的发明

前些时的麻将“申遗”让更多人开始关注这种古老的游戏。它和西方的扑克牌游戏一样,起源于人们的航海活动。

航海家发明麻将

郑和下西洋带领的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长年在海上航行,许多随行将士因生活单调枯燥、思乡,精神萎靡不振,甚至积郁成疾。郑和了解后非常着急,认为必须制作一种娱乐工具,给将士们解除烦闷。

经过冥思苦想,郑和就地取材, 利用船上的毛竹做成竹牌,刻上文字图案,制定游戏规则,放在吃饭的方桌上供四人同时娱乐。

在文字图案的确定上,为了迎合将士们的心理和航海的实际,郑和同样动了一番脑筋。比如:红“中”代表中原大地。中国的帝王偏爱红色基调,特意将“中”字设置成红色。因为航海名义上是经商,故竹牌刻上“发”字,发多少财?“一万”“二万”“三万”……“九万”。将士们的日常主食是烙制的圆形大饼,吃多少饼?“一饼”“二饼”“三饼”……“九饼”。遇到风平浪静时,将士们也常捕鱼来改善伙食,捕多少条鱼?“一条”“二条”“三条”……“九条”。船队在海上航行,将士们整天看到的是一片白茫茫的沧海,故竹牌中设置了“白板”。

东南西北话风向

郑和当年航海使用的是帆船,所以最关心的是风向,故竹牌刻置了“东”“南”“西”“北”风。长年的海上航行,人们感受最深切的是季节冷暖的变化,干脆就刻上“春桃”“秋菊”“夏荷”“冬梅”四朵花来代表一年四季。

郑和发明的这种新式竹牌娱乐工具,士兵们一学就会,很快在将士中推广开来。大家都把玩这种游戏叫“打竹牌”,名称不太雅。郑和思索再三:既然这种游戏能够“麻痹”将士们的精神,那就叫做“麻将”好了。

筷子的发明

筷子是一种文明的餐具,是整个东方文化的一种象征。关于筷子的发明,其实远不止“大禹筷子”这一个传说。

在使用筷子之前,我们的祖先同样也经历了用手抓饭吃的过程。但热粥汤羹又如何抓取得了呢?于是不得不随地折取一些草茎木棍来帮忙。

筷子,可谓是中国的国粹。它既轻巧又灵活,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我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史记,宋微子世家》中有“纣始有象箸”的记载。纣为商代末期君主,以此推算,我国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筷历史了。先秦时期称筷子为“挟”,秦汉时期叫“箸”。古人十分讲究忌讳,因“箸”与“住”字谐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语,所以就反其意而称之为“筷”。这就是筷子名称的由来。

大禹与筷子

这个传说流传于东北地区。说的是尧舜时代,洪水泛滥成灾,舜命禹去治理水患。大禹受命后,发誓要为民清除洪水之患,所以三过家门而不入。他日日夜夜和凶水恶浪搏斗,别说休息,就是吃饭、睡觉也舍不得耽误一分一秒。

有一次,大禹乘船来到一个岛上,饥饿难忍,于是架起陶锅煮肉。肉煮好后,因为太烫无法用手抓食。大禹不愿等肉锅冷却,所以砍下两根树枝把肉从热汤中夹出,吃了起来。从此,为节约时间,大禹总是以树枝、细竹从沸滚的热锅中捞食。如此久而久之,大禹练就了熟练使用细棍夹取食物的本领。手下的人见他这样吃饭,既不烫手,又不会使手上沾染油腻,于是纷纷效仿,就这样渐渐形成了筷子的雏形。

大禹在治水中偶然产生使用筷箸的最初过程,使当今的人们相信这是真实的情形……

促成筷子诞生,最主要的契机应是熟食烫手。上古时代,因无金属器具,再因兽骨较短、极脆、加工不易,于是先民就随手采摘细竹和树枝来捞取熟食。当年处于荒野的环境中,人类生活在茂密的森林、草丛、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过于树木、竹枝。正因如此,小棍、细竹经过先民烤物时的拨弄,急取烫食时的捞夹,蒸煮谷黍时的搅拌等,筷子的雏形逐渐出现。这是人类在特殊环境下的必然发展规律。从现在筷子的形体来研究,它还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

相关推荐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