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司马光是我国历史上久负盛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一生为官清廉,是一代名臣。同时,司马光曾花费了十五年的时间编撰了《资治通鉴》一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那么,司马光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北宋政治家司马光

司马光在幼时便十分的聪慧,启蒙的时间很早。等到司马光七岁时,他就能背诵《左氏春秋》一书,还能理解其中深刻的涵义,被当时的人称为神童。当然,司马光这么聪明跟他自身出众的天赋和努力是分不开的。公元1038年,年仅二十岁的司马光高中进士,从此步入了仕途,最后官至图龙阁大学士。

司马光在朝为官期间一直严于律己,清正廉洁,尽心辅佐皇帝。宋仁宗期间,司马光被任命为同知谏院。在担任这一要职的五年时间里,司马光曾上书多达一百七十多份,向皇帝提了许多有利国家发展的建议。皇帝也认为司马光是真心为了国家的,便将其调任至中书省。

在王安石为宰相,实施新政时,司马光并不赞同王安石的变法,于是离开朝廷长达十五年之久。在这十五年里,司马光一心整理资料,编撰《资治通鉴》,不再过问朝廷中的政务。《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本编年体的史书,里面包含了十六朝代,近一千多年的历史。而司马光之所以能够写出《资治通鉴》一书这与他的博学多闻是分不开的,且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时环境极其的艰苦,专门开辟了一间地下室来写书,甚至为了编撰该书司马光耗尽了自己所有的钱财。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司马光生于公元1019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和政治家。司马光为人刚正不阿,清正廉洁是北宋时期少有的清官。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就是由司马光主持编撰的,此书对后世而言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除此之外,司马光在民间流传最广的莫过于他砸缸救人的故事了。

司马光砸缸的雕像

司马光是陕州夏县人,其父是被誉为一代名臣的司马池。出生在书香门第的司马光,从小就展露出了他不凡的智慧。幼年时的司马光,有一日与其他众多小朋友在自家的后院玩耍。这个年纪的小朋友正是好动贪玩的时候,有一个小朋友爬到了院子中的一口大缸上面。大缸之中盛满了水,看着就非常的危险。

忽然间,小朋友一个不小心,扑通一声掉进了水缸里。水缸的水很深,个子小小的小孩掉在里面肯定是会被淹死的。周围的小伙伴们都被这突然间发生的事情给吓傻了,有的开始哭泣,有的边哭边跑向大人们求救。这些小朋友中,只有司马光很镇定,他知道水缸太深了,自己肯定是不能将小朋友拉出来的。司马光环顾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块大石头,于是司马光抬起大石头,猛地向水缸砸去。水缸在大石头的撞击下,很快就出现了一个大洞,水缸里的水哗哗的流了出来。等到大人们听到声音赶过来时,掉进水缸里是小朋友已经被司马光救了出来。司马光砸缸救人的行为,获得了大人们的一致夸赞。

遇事沉着镇定,司马光用他的智慧挽救了小伙伴的生命,值得所有人学习。

司马光的故事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为国家呕尽心血,是一代名臣。民间关于司马光的故事除了流传最广的司马光砸缸救友的故事外,还有一则非常有名的故事,那就是司马光剥胡桃的故事。

司马光石雕

在司马光小时候,大概只有六七岁左右的样子,有一日,他想要吃青胡桃,但很可惜他怎么也剥不下青胡桃的皮,司马光很是着急。他的姐姐见司马光不能将皮给剥下来,便想要帮忙。但是他的姐姐也不会剥,无奈之下,司马光只能拿着青胡桃不知所措。

过了一会儿,司马光家里的女佣看到司马光拿着一个青胡桃,就明白司马光是想吃胡桃,但又剥不了皮。于是,女佣便将司马光手中的青胡桃拿了过来,打了一盆热水,把青胡桃放进了热水之中。青胡桃经过热水的浸泡,就非常容易剥下皮来。

司马光的姐姐路过时,看到司马光已经拿着胡桃在那吃了。姐姐很是好奇,于是就问青胡桃的皮是谁剥的。司马光看了看自己手中的青胡桃说:“青胡桃的皮是我自己剥下来的,只要将青胡桃放进热水里浸泡一下就可以了。”姐姐听后十分的高兴,认为司马光是一个聪明的小孩子。但司马光的父亲听到两人的对话后,非常的生气,训斥他:“你怎么敢说谎。”原来,女佣帮助司马光剥青胡桃皮的事情,被在门口的父亲看得一清二楚。

经过这件事后,司马光再也不敢撒谎了。等到司马光成人后,他还将这件事记录下来,时刻提醒自己做人要诚信。

司马光的儿子

北宋名臣司马光与其妻子张氏,一直相敬如宾,恩爱非常。两人结婚三十多年,但张氏一直没有为司马光产下一男半女,张氏心中一直很愧疚。但司马光一直安慰张氏,最后两人过继了司马光大哥司马旦的次子,并取名为司马康。

司马光影视剧照欣赏

司马康生于公元1050年,其亲生父亲为司马旦,后因其弟司马光夫妇两人一直未有子嗣,司马旦将自己的次子司马康过继给司马光。司马康在司马光的教导下,日益聪慧。司马光为了劝勉自己的儿子司马康,特地写了《训俭示康》一文。在文中,司马光现身说法,告诫司马康应该节俭持家。在司马光的精心教育下,司马康为人正直,温良恭俭。入朝为官后,清正谦洁,奉公守法,是一代贤臣。

司马康在公元1070年即宋神宗熙宁三年,高中进士。在司马光辞官回家主持编撰《资治通鉴》时,司马康成为司马光的助手,负责校对文字。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资治通鉴》能够成功编撰,也有司马康的一部分功劳。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对后世而言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它是后人进一步研究古代历史的宝贵资料。

司马康入仕以来,仕途顺遂,先后担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郎等职,最后官至右谏议大夫。司马康于公元1090年即元祐五年因病去世,他那时年仅四十一岁,可以算作是早逝了。

司马光的成就

被誉为一代名臣的北宋司马光,他为北宋这一王朝贡献良多,视北宋的兴亡为己任。那么,司马光的成就有哪些呢?司马光最主要的成就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他在政治上的成就,二是他在学术上的成就。

编撰《资治通鉴》的司马光

先来说说司马光在政治上的成就吧。司马光在其二十岁那年就高中进士,从此踏入了仕途。司马光曾多次向皇帝上书,提了许多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建议。后因与王安石政见相左,一气之下辞官回家。公元1085年即宋神宗元丰八年,宋神宗因病去世,其十岁的幼子赵煦继位,史称宋哲宗。因宋哲宗年幼,朝政便被当时的皇太后把持。皇太后一直都是反对新政一派的人,于是她召已经六十七岁高龄的司马光回朝主持大局。司马光不顾自己的年迈,毅然回朝接受任命。司马光上位后,立马废除了与新政相关的法律法规,然后恢复旧法。司马光日以继夜的工作,直至耗尽毕生的心血,于公元1086年,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八岁。

司马光在学术上的成就,一直都是有目共睹的。他先是主持编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这是后人研究古代历史的宝贵资料,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司马光一生博闻多识,笔耕不辍,除了《资治通鉴》一书外,他还有其它许多著作。比如散文《训俭示康》、被称为《资治通鉴》的姐妹篇的《稽古录》以及《潜虚》等一系列文学著作。

司马光的著作

北宋的司马光不仅是有名的政治家,他更是一名文学家,一生著作颇多。那么,司马光的著作有哪些呢?在现今比较有名的有《资治通鉴》、《稽古录》和《潜虚》等一系列著作,这些著作都是珍贵的历史资料。

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先来说说《资治通鉴》这本书吧,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里包含了十六个王朝的兴衰更迭,近一千三百年的历史,是现今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司马光为了编撰《资治通鉴》一书,耗尽了自己的心血,共历时十九年。

《资治通鉴》共294卷,300万字左右。其主要内容以国家的政治、军事这两方面为主线,再加以国家的经济、文化和人物评价等辅助内容,司马光希望后人通过阅读该书,能够关心国家兴亡,同时警示统治阶级要吸取前人的教训,好好治理国家。

《稽古录》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可以算是《资治通鉴》的姊妹篇。该书一共分为三部分,共二十卷,记录了从远古到宋英宗时期历朝历代的大事件。《稽古录》语言简洁明了,简单易读。历朝历代对该书的评价都很高,明代大哲学家朱熹认为儿童读完六经后就应该去读《稽古录》一书。

《潜虚》一书则是司马光所写的一本哲学著作。司马光在即将要完成这本书的时候因病去世,留下了无尽的遗憾。《潜虚》是司马光仿照汉代扬雄的写作手法,以五行为基础,义理、图式、术数等为主要内容。

相关推荐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