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开国大帝刘邦是怎样炼成的

刘邦本来是一介布衣,没有任何的才能,也没有读过书,甚至在参加起义之前,刘邦连个名字都没有。在当时,刘邦是非常有名的无赖,喜欢酒和女色,连他的父亲都一直叫他无赖。但是刘邦最后却成功的逆袭成为了汉朝的开国皇帝,一代名君,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色彩。那么刘邦是怎样炼成的呢?

刘邦剧照

刘邦,又被叫做汉高祖,是汉朝的第一个皇帝。也是中国的历史上,第一个一点高贵血统都没有的皇帝,在秦朝灭亡了之后,刘邦被封为了汉王,而项羽被封为了西楚霸王。后来,刘邦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天下,开辟了汉朝。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登位,成为了皇帝,京都定在了长安。

刘邦在登基了之后,为天下做了很多的大事。打定了汉朝在历史上的基础。称刘邦为一代贤君一点都不为过,对的起汉高祖这个名号。刘邦其实从来没有想过要当皇帝,他是因为一次偶然,被逼无奈,才走上了起义这条路,结果后面一发不可收拾,在这条路上走的越来越远了。

可能因为刘邦自己本来就是平民出生,所以在刘邦上位之后,对于平民百姓非常的体谅,很好的安抚了民情,秦朝那个时候留下来的烂摊子,被刘邦都收拾的井井有条。刘邦是怎样炼成的在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后人们来说,是非常值得借鉴的经验。

后人论汉王刘邦楚王项羽

刘邦和项羽是楚汉争霸的核心人物,历来都会被人比较。项羽作为一个原本处于优势地位的领导,却在最终败给了刘邦,让人感叹,同时,人们也针对二人的争斗过程进行了分析。刘邦取胜固然有偶然因素在,但是项羽没能抓住机会却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这主要取决于他们的性格和个人素质。

刘邦和项羽画像

刘邦在家的时候既不事农耕也不置产业,时常与朋友一起喝酒,并请他们回家吃饭,身上具有浓厚的游侠气,讲义气,为人慷慨大方,能与人有福同享。从他担任亭长一职以及后来的《大风歌》等诗可以看出刘邦年轻时读过书也练过武。当年起兵反秦时,大家都选刘邦为领导必然有他的个人因素在,能够让人信服。刘邦四十几岁才开始他的事业,先前拥有了比较丰富的人生阅历,看事情更全面,眼光也更长远,加上他个人的性格,很容易收服人心,具有较强的号召力。

在刘邦的个人素质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用人。他在军事、谋略、用兵等方面都有懂一点,又都不精,但他知道哪些人工于这些领域,就通过合理安排让他们在充分发挥所长,并给予充分的信任,有了功劳,也都毫不吝啬地进行奖赏,所以他的手下才会安心地忠于他。

由于从小跟着项梁四处征战,大局方针都是由项梁考量的,项羽也只是奉命做事,一旦项梁死了,项羽失去了高远的政治见识。项羽出生于楚国的没落贵族,不了解底层百姓的困苦,加上年少英雄,固执的相信武力,所以后来每占领一个城就会屠戮当地百姓,残杀士兵,而且刚愎自用,不听人劝。项羽在争夺天下时太过年轻,没有多少阅历,也未能充分洞悉人性,又缺乏智谋,只相信自己的亲信,不重要有才之人,对于其他有功之人也不进行封赏,过分的分配不公自然失去人心。

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是楚国的人吗

刘项楚汉之争时,一方是西楚霸王,而大家对刘邦的国籍却一直存在疑虑,是否真如有的学者所说刘邦是楚国人吗,如若不是那么刘邦到底是哪国人呢?

汉高祖刘邦剧照

历史上有记载,刘邦也叫刘季,是沛丰中阳里人,也就是如今的江苏徐州人,然而在当时的刘邦家乡是属于哪一国的呢?然而史书上对于刘备家乡的描述有这样一段解释,刘邦家中祖上原来是春秋时期的复姓士会,后来遇到三国分晋,他们便跟随魏国迁移到沛丰,住到了现在的家乡,后来秦王朝统一以后,他们家族便更名为刘姓。那么如此可见,刘邦是魏国人了。那么是否还有可能刘氏家族本属魏国,在战乱年代,刘邦降生时沛县已沦为他国之地了呢。这种情况也是极有可能的,那么会是楚国吗?前286年,齐灭宋,将宋地尽收,那么战国中期沛县便属于宋国,则刘邦也是宋国人而非楚国。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论点表示宋朝是由三国一同剿灭的,于是宋灭亡以后,宋地便由三国均分了,则沛县有可能分于楚国,然而齐王早年攻占了魏、楚的所有土地,此事发生在刘邦出生前,于是刘邦仍旧不可能是楚国人。此后的战争,多国联合攻占齐国,楚国也始终未参与其中,沛县当然也不曾属于楚国。那么答案就很明了了,刘邦不可能是楚国人。刘邦曾与项羽一同拜于熊心门下,即便奉楚君,但其自身也曾与西楚霸王争天下,不可能是楚国人。

弱小的刘邦是如何打败强大的项羽的

众所周知,楚汉战争中,刘邦最终打败了项羽,得到了大一统的汉室江山。不过很多人对项羽惜败的事情都无法理解,因为从家世背景、军事实力、人格魅力来说,项羽都远胜于刘邦,前者是一个真汉子,后者都是一个流氓小人的形象。其实,我们深究一下,也不难发现当中的缘由。

《鸿门宴传奇》刘邦和项羽剧照

从在性格和能力方面来说,刘邦更具帝王素质。虽然刘邦没有项羽骁勇善战,也没有项羽那样的气概,但是他为人宽宏大量,善于纳谏,懂得笼络人心,同时又工于心计、心狠手辣、阴险狡诈,有很高的政治眼光,最重要的一点是知人善用。项羽虽然是真英雄,但是器量狭隘,经不起失败,过分重情,刚愎自用,太多的杀戮和吝啬封赏下属使得他失去人心,同时他没有政治才能,不会用人。

刘邦顺应了时势,符合了新兴地主的利益,在占领的郡县,约法三章,采用符合百姓的政策,尽量让他们安稳,获得民心。项羽是旧贵族的后代,所代表的阶层已经落后了,对占领的地方进行屠城,杀戮过重,得不到百姓的支持。

刘邦采用了相对正确长远的战略,建立了关中这个根据地,有稳定的后方,就算被项羽打败,也能得到粮草士兵的支援,整个战略都是以关中为核心。而项羽放弃了关中如此重要的战略位置,任性地以彭城为都城,甚至还烧毁了秦皇宫。他对彭城没有进行有效的经营,作战混乱,作为流动型,分散作战力。

在外交上,刘邦积极与其他诸侯将军联盟,分化项羽势力,使得项羽处于孤立无援之境。张耳、黥布、韩信等人原本是项羽阵营的,但是后来都助刘邦一臂之力。项羽信奉武力,听不进别人的劝告,一位地让人服从自己,造成了其他诸侯的诸多不满,只要项羽一失势,就不可能再依附于他。

后人对汉王刘邦楚王项羽的评价

在用人方面,刘邦绝对是一把好手。他说自己没有突出的才能,在拟定战略和谋划布局方面比不上张良,在守护国家、安慰百姓、运送粮草方面比不上萧何,在带兵打仗方面比不上韩信,但是这三个人都能为我所用,所以得到了江山。但是项羽身边就范增一个,还是不可用的人。

黄秋生和任程伟版刘邦和项羽

性格方面,刘邦与项羽截然不同。其一,刘邦宽容大度、心性豁达,能容纳不同的人和事。他在当亭长时押送过犯人,当不断有人逃跑时,他干脆把犯人都放了,还与他们一同喝酒。在垓下之战前夕,刘邦没有把握打败项羽,但是他在张良的建议下以利益拉拢了英布、彭越、韩信等势力,最终合力打败项羽。反观项羽,心胸狭隘,为人吝啬。每次打完胜仗或者部下立功,他都不进行嘉赏,韩信就说他手里攥着的官印都快要从方的磨成圆的了。其二,刘邦冷酷无情,他被项羽追赶时,为了自己活命,三次把自己的孩子踢下车,登基后对待异性王也绝不手软。而项羽太看重情义、英雄气短,垓下之围都火烧眉毛了,不解决当下危机,只顾他的虞姬和乌骓马。其三,刘邦能屈能伸,早年还没发家之前,就被乡里人和父亲看不起,但是他依然喝着他的酒想着干大事业。项羽却在垓下兵败后不肯逃回江东,选择自刎。

政治素养方面,刘邦要比项羽高。刘邦有长远的眼光,能看清当时的局势,够腹黑,他先入的关,不杀投降的嬴子婴,收买当地民心,等项羽一来,知道自己的势力不足以抗衡,就立马拱手相让,送礼请罪。项羽在政治上显得很稚嫩,目光短浅、固执己见、自以为是。范增看出刘邦不一般,叫他提防,他却不听。后来进入咸阳,他杀掉子婴,烧毁秦皇宫,还屠杀咸阳城,先前攻下的城都被屠戮过,完全不得民心。

心理素质方面,刘邦面对失败,能够冷静思考应对,项羽心浮气躁,受到挫折就丧失斗志了。项羽曾经绑了刘太公威胁刘邦要煮了他,但是刘邦却用一句“我父亲即为你父亲”化解了。垓下之战,项羽大败,不肯听亭长的话过江东,全然没有要东山再起的想法。

鸿门宴中的楚王项羽和汉王刘邦

刘邦顺应民意举兵起义,辗转半年间人数就以过万。之后,刘邦一路势如破竹,进军咸阳,灭了秦朝,占领了关中。项羽听闻刘邦抢在他之前,占领关中,十分愤怒,于是率军向咸阳进军。

鸿门宴图片

项羽身边的范增看出了刘邦的野心,认定他会是项羽称霸之路的阻碍,于是趁机向项羽进言,要除掉刘邦,而当时的刘邦还无法与项羽一较高下,如果相争,刘邦必败无疑。

项伯与刘邦的谋臣张良是至交好友,于是连夜向张良通风报信,让其赶紧逃命。但是张良忠心耿耿,将此消息汇报于刘邦,并向刘邦献上良策,让刘邦向项伯表露他的忠心,并互相为儿女定下亲事。于是项伯跑到项羽面前,为其美言,将刘邦抢先一步占领关中的行为美化为是为项羽清除障碍,以待项羽的到来。就这样项羽放弃了攻打刘邦的计划。

第二天,刘邦于鸿门拜访项羽,亲自向项羽表示歉意。在宴席上项羽置范增的暗示于不顾,范增在焦急之下,传召项庄以舞剑之名行刺杀刘邦之实。但是项伯看出了舞剑的意图,也起身舞剑,保护了刘邦的性命。

项羽在刘邦一再地表示衷心之下,终于打消了对刘邦的怀疑,将刘邦放了回去。项羽如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就是自己的这次手软,为日后的败局埋下了伏笔。

而刘邦成功脱险于鸿门宴,这与刘邦的沉着冷静、随机应变的能力,还有项羽自身骄傲自大、盲目轻敌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相关推荐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