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趣事

李清照的姨母在清明前给李清照做了一件衣服,让她在清明可以穿着去踏青。那天李清照穿上这件衣服来到街上,看到一个老者正在卖一本《古金石考》的古书,这可是李清照渴望了好久也没有得到的古书啊。她马上询问老者这本书的价格,老者称这本书好歹也要卖个三十两。可是李清照浑身上下找了个遍,也才找到十来两银子。

李清照画像

情急之下,李清照转身跑到当店,把她姨母做给她的那件新衣服脱下就当了,当了二十多两银子,凑上她自己随身带来的十两银子,全部给了买书的老者,买下了那本书。而此时,李清照身上只剩下一件薄薄的单衣了。

有一年重阳节的时候,赵明诚在外地做官,李清照写了一首《醉花阴》寄给丈夫。赵明诚收到之后,对妻子作词的技术十分赞赏。但他却又不甘屈居在妻子之下,于是关上门,经过三天三夜的闭门苦读,终于写出了五十阙词,并把他妻子的其中几句词也掺入进去。他把这些词拿给他的朋友陆德夫看。陆德夫看了之后,说:这些词中,有三句写得最好。赵明诚连忙问是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而这三句词,正是赵明诚加入他词作的李清照的三句话。

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都是文化人,经常在一起研究学问。他们常常玩一种小游戏,叫做赌书。就是一方出一段典故,另一方要说出折断典故出自哪里。赢的一方可以喝一杯茶,输的那一方不仅没茶喝,还要接受另一方的嘲笑。而事实上,赢的那个人通常是李清照,她赢了之后十分得意,导致把茶水都洒在了自己的衣服上。这就是清朝著名的诗人纳兰性德的诗句“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的典故。

青玉案李清照

李清照的青玉案第一句以“征鞍不见邯郸路”开头,所以后人又把这首词叫做《青玉案·征鞍不见邯郸路》,其中“青玉案”是词牌名。

李清照画像

征鞍不见邯郸路,莫便匆匆归去。秋风萧条何以度?明窗小酌、暗灯清话,最好留连处。相逢各自伤迟暮,犹把新词诵奇句。盐絮家风人所许。如今憔悴、但余双泪,一似黄梅雨。

据说,李清照在写这首词的时候,已经年过五十了,当时北宋王朝已经经历了靖康之变的丧乱,李清照也经历了丧夫之痛,她孤身一人,长期居住在杭州,弟弟李迒的家中。也就说,李迒已经是她唯一的亲人了。但是李迒经常要外出赴任,聚少离多,所以在无限凄苦和感慨之中,填写了“青玉案”这曲词。

这首词主要是沁人离别时作劝留所作,第一句中的“征鞍”就已经写明了这是一个即将远行的人,而“邯郸”属于河北省,此时这个地方已经被金人占领,所以说即将远行的人要去的地方很凶险,看不到前途。另一种说法,是“邯郸路”一词引用了黄粱一梦的典故,所以紧接着下一句,作者便有了对远行之人的挽留。用“何以度”来告诉远行人,其实她的意思是“不要度”。

而接下来几句,是作者对往昔日子的回忆,回忆结束了,用“留连”两字结尾,表达了她依依不舍的心情。

下阕主要写两人离别时的场景。每次分离,远行人都把作者新写的词反复诵读,并赞扬写得好。“盐絮”又再次引用了一个典故,是关于谢道韫的。东晋南北时期的谢家,几世风流,作者把自己和谢道韫相比,但那又有什么用呢,如今离别,两人都已经年老,除了留下的两行泪水,像黄梅时节的雨一样绵绵不止,就只剩下斯人的憔悴和两人的离愁别绪了。

李清照别是一家

古代的传统思念观念是很强大的,然而李清照的“别是一家”却向世人展示了保守的诗词从模糊的理解升级为理论性的理解。更是提出诗词中的词“别是一家”。打破了苏轼、欧阳修等人的以诗为词的保守观念。

李清照画像

李清照查阅数百年历史的诗词,先确定自己的词体,以故事性来说明词和歌唱之间的关系,后来又肯定歌词里边的协音律格,并说苏轼等人的词,没有格律而言。词是以歌唱的格律来对应、严律的写出来的。这是李清照词的创新和保守诗词不同的第一点,格律不同。

李清照后来着重开始针对内容提出改变,以前的诗词大多都是抒发感情和心里的感受或者是喻人、衬托等。她提出以“秦观为情致的代表”。主要是体现在内容上的柔情、思念、男女恋情等词的抒发来衬托“别是一家的内容”。

慢慢的李清照所作的词和传统的诗词有了很大的区别,虽然律调和内容得到了很大的变化,但是风格上还是和以前的传统保守诗词无异,李清照这个时候并不能做到真正的“别是一家”。李清照再次从所作的词风格上加以改变。从风格上改变就不仅仅是格律和内容,还有一些铺设性和衬托,叙事主要以文雅为主。

就这样结合“作词形式音律、内容和表达上的改变,李清照的别是一家终于与保守派所作的诗词大有不同”。体现出了词的艺术体型也为传统诗词开创了新章。

声声慢李清照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才女。她出生在一个富足的书香门第,无忧无虑开朗乐观、和丈夫赵明诚志趣相投恩爱有加;可是后来金兵入境,丈夫死去改变了清照的生活……从此她颠沛流离过着居无定所的日子,一曲《声声慢》足以道出清照晚期的愁苦心境!

李清照画像

这是一首赋秋词,赋秋就是赋愁啊!此时的清照经历了国家的危亡、故乡的沦陷、丈夫的离世以及与夫君共同收藏的金石书画的丢失,这样的愁是无尽的浓愁啊!词的一开始便用了14个叠字形象又婉转的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愁苦。虽然自己所有东西都丢失,但是清照依旧心有所求,迷茫地“寻寻觅觅”,最终发现自己周围已是一片“冷冷清清”罢了!内心凄凉、惨戚的愁苦情绪不由而生。才刚刚觉得天气暖和了却又变冷了,这种天气最容易激发忧愁的人的愁苦情绪啊!于是清照试图通过“三杯两盏淡酒”来舒缓内心的愁苦,怎料这几杯淡酒也抵挡不住黄昏时候的阵阵寒风!就在此时一排大雁从北向南飞来,这更是激发了清照对已经逝去的人事的的怀念心情跌落到了谷底!看见此时满地的残花想着自己从此以后只能独自守在窗前感叹世事,心中更是不尽的凄凉啊。这时候下雨了!雨水打在梧桐树上断断续续直到黄昏,这雨滴声一滴一滴的敲击着清照的心灵,此刻的心情怎么能够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呢!

李清照通过平实自然的语言,融情与景抒发了内心不尽的愁苦,这种愁苦是国家危在旦夕、人民流离失所的大愁啊!

李清照落日熔金

《落日熔金》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之一,词牌名是永遇乐,收录于《全宋词》。全词多用对比手法,描绘了作者在元宵节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词人晚年对往昔的追忆和怀念。

李清照《落日熔金》词意画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第一句描绘了黄昏时候落日余辉的景象,用“熔金”二字,形象地传达出太阳西下,余辉照满天边时候的意境。但是紧接着就问了一句“人在何处”,来了一个突然的转折,既表达了作者对昔日生活的向往,又表现出对故人的怀念。第二句承接上句,开始对春天景色的描写,但是当时并非暮春,而是初春。虽然染柳烟浓,但是还有梅花尚未凋落,所以又问了春意有多少呢?其中“几许”是个虚词,指代着当时春意不浓,词人似乎对此有所遗憾。第三句开始对南宋京城内的元宵佳节的盛况进行描写,但句末仍是以反问“风雨”来结束,作者意图在于用“风”和“雨”来表现自己的多愁善感,并借此来借指作者自身漂泊的身世。而第四句才开始正式写到她的个人境况。虽然词人晚年比较寥落,但因为她早已名声在外,所以仍有许多达官贵人的夫人来邀请她参加元宵盛会,但都被词人一一谢绝,表达了词人在饱经风吹雨打后平静如水的心态。

下阙开篇再写北宋旧京元宵的盛况,那个时候,京城繁华,而自己有太多的时间去游玩了,但偏偏作者最喜爱的,还是这个元宵节。之后接下去后描写了当时刻意的穿戴打扮,从另一个角度描绘出京城的繁华,也表现了作者对当时日子的怀念。最后两句,作者突然收回遐想,重返现实。如今,鬓角的头发已经开始花白,神情又布满了憔悴,当时自己无限向往的元宵佳节她已经提不起任何兴趣了,她宁愿倾听着别人的欢声笑语,去重温往日的美好生活。

全词表达出作者一种孤独寂寞的情绪,把当年和如今作为对比,突出作者现下凄惨的境遇,极富艺术感染力。

李清照的故事

在我国宋朝出现了长短句这一文学题材,后来成之为宋词。因为宋词的出现,顺理成章的出现了许多有名的词人,李清照便是其一。李清照在文学上的成就并非偶然,她生在一个文学艺术氛围极强的家庭,父亲是进士,母亲是状元孙女,这些无不为她文学修养提供了帮助。

李清照画像

李清照年幼时在开封生长,豆蔻年华之际,李清照嫁给了赵明诚。由于当时赵明诚尚在求学,夫妻两人并无收入,因此生活过得很清贫,好在二人很恩爱。过了两年,因为朝廷的党争,李家一部分家眷被遣回原籍。而之后党政愈演愈烈,牵连到了李清照,原本一对恩爱的夫妻被残忍拆散。李清照也只得回原籍找之前被遣回原籍的亲人。

公元1106年,党人之禁被解除,继而朝廷大赦天下。终于结束了分居生活,李回到开封和丈夫团聚。然而好景不长,次年正月,政治灾难又降临到了赵家的头上。赵明诚的父亲被革职,继而去世。李清照于是和丈夫一起告老还乡,开始乡下的生活。好在李清照和丈夫有共同的爱好,就文学和艺术,二人经常进行探讨的切磋。虽然和曾经奢华的生活有差距,但是也充满了笑声与趣味。清贫的生活两人也过的有滋有味。

后来赵明诚病故,李清照的生活难以为继,温饱都成了问题,于是改嫁 ,可惜婚后生活并不如意,因此导致了又一个悲剧。

相关推荐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