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出生地是哪里

众多周知,著名的民族英雄、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号称“国姓爷”,这段历史大家都很清楚。郑成功原名郑森,字明俨,号大木。明朝末年,少年时曾跟随归顺当时偏安福建的南明小朝廷的父亲郑芝龙觐见南明唐王隆武帝,很受皇帝器重,赐姓朱,名成功,自此“国姓爷”的名号便传开了。然而鲜为人知的是,郑成功其实是在日本出生的,是个中日混血儿,这段传奇经历还要从他的父亲郑芝龙说起。

郑成功画像

郑芝龙年轻时为了生计在澳门为舅舅黄某做事,经常来往于南洋一带。有一次他乘坐一艘荷兰人的商船到日本平户贸易。不料到达日本后遇到台风,便滞留下来。这期间他寄居在当地的田川小姐家中,一边清理货物,一边等待风向转变。这期间他与年长他两岁的田川小姐朝夕相处,两个年轻人很快便坠入爱河。田川小姐在海边的一块大石头边生下了儿子,这便是后来的郑成功。不过就在郑成功满月之时,郑芝龙匆匆回国,此后成为闻名东南亚的海盗巨寇,常常神出鬼没,行踪不定。郑成功便一直寄养在日本平川的外婆家,直到郑芝龙归顺南明,生活才安定下来,才将郑成功接回福建老家,接受正统的儒家传统教育,这时候郑成功已经七岁了。

后来郑芝龙又把田川氏接到福建,并在族谱上将田川氏改为翁氏,正式成为郑氏家族的一员。郑成功长大后一心反清复明,与清军几次殊死搏斗,极大的阻碍了清军南下的步伐,清军对郑成功恨之入骨,在攻克福建厦门后,丧心病狂的清军将郑成功的母亲凌辱致死,至此郑成功与清军结下血海深仇,他以厦门金门为基地,抗击清军。兵败后,退居台湾,与清朝化海峡而治。

如今,一些别有用心的日本人利用郑成功出生在日本,生母是日本人这一事实大肆宣传,说什么郑成功是日本人,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的台湾是日本的固有领土,甚至以此为依据在国际法庭上请求什么仲裁。这一荒谬的说法遭到全体中华子孙的一致反对。

首先郑成功是个坚定的反清复明者,他年轻时归顺南明小朝廷,并被南明皇帝赐姓朱,封为“国姓爷”,并且率领军队与清军作战,就是不甘心做清朝的臣民,就是认为自己是大明汉族子孙,而不是什么日本人。郑成功从小接受的是儒家教育,忠君爱国,不事二主,这就决定他不可能承认自己是异族人,而自可能是大明臣子。

郑成功的生母田川氏被郑芝龙接回福建老家,并被郑氏族人接纳,在族谱上改为翁氏,这就说明郑氏族人接纳田川小姐是中国人,才按照中国人的习俗将她的名字写入族谱,并且按照中国人的传统女子出嫁后从夫居,田川氏便是福建妻子,自然也就是中国人,所以郑成功是地道的中国人。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按照明朝的官职建立了平南王府,子孙也是按明朝汉族习俗不断发,穿汉服,并按照明代制度在台湾推行改革。后来清朝在与郑经谈判时,郑经提出的条件最关键的一条便是“不断发、不易服”,后来谈判破裂后,郑经提出划海峡而治,从中国脱离出去,像朝鲜越南等清朝藩属国那样向清朝纳贡,遭到康熙帝的断然拒绝,这说明康熙帝一直将台湾视为中国的固有领土,所以现在有人说郑成功是日本人,台湾是日本领土,当然是别有用心的歪理,是不足为信的。

向天再借五百年是为郑成功写的吗

郑成功这么一位民族英雄却英年早逝,郑成功面对着复国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心中忧郁,政务繁多,心力交瘁之下于1622年逝世,享年39岁。郑成功正是在自己的黄金年龄逝世的,让他的心中充满着不甘,他还有太多的未尽事宜没有完成,可是面对着生命的逝去他只能发出向天再借五百年的无奈叹息。

郑成功雕像

郑成功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确是非常的精彩,可以说他的一生都在战场上过的,小时候跟随父亲战斗,长大后自己战斗,他的一生都在战斗,只是他虽有凌云之志奈何生不逢时。

朝代的更替是历史的必然,郑成功处在一个历史更替的时代,他又选择了一个没落的历史朝代,这也注定了他悲剧的一生。

郑成功一生的梦想就是恢复明朝的统治,可是这个梦想真的只是一个梦了。

郑成功英年早逝,虽然有着万千的不甘可是却也无力回天。

假设,郑成功没有早逝,而是在收复台湾之后以台湾为根据地继续和大清朝战斗,我相信康熙年间台湾是不会被大清收复的,可是,也仅仅是延缓,最终,台湾也必将成为大清版图的一部分。

郑成功没有向天借来五百年,可是这样的结局对他来说却是最好的。他的使命已经完成了,至于其它的都是不可违的天意了。

郑成功英年早逝虽然让人唏嘘不已可是郑成功的功绩却使他千秋不朽,郑成功向天再借五百年也是少了。郑成功已经被历史记下了,我相信不管过去多少年郑成功这个名字都会被人们记住。

郑成功后人今何在

根据相关记载记录,郑成功共育有十个儿子。分别是郑经、郑聪、郑明、郑睿、郑智、郑宽、郑裕、郑温、郑柔、郑发。清朝康熙年间,郑成功的儿子们都为清政府所效力,在朝廷中,担任四品官职。郑成功的长子是郑经,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时,命令郑经在厦门驻守。

郑克塽剧照

郑成功去世后,郑经继承了父亲的职位。郑经达到台湾,继续执行父亲在台湾的政策,郑经为了保证粮食的生产,鼓励百姓大量开垦荒地,并且让手下的士兵和台湾当局的百姓一起进行劳作。除此之外,郑经在台湾设立了一套行政规则,并且效仿明清时期的朝廷在台湾设立六部,负责管理台湾当局的个中事务。郑经继承了父亲治理台湾的策略,在台湾设立学堂,鼓励百姓的子女免费入学。郑经启用陈永华作为政事处理顾问,陈永华在治理国家方面有很出色的才干,他建议郑经在台湾大范围内,多多开垦农田,进行庄稼的种植,陈永华了解台湾的作物生习性,建议郑经鼓励百姓大量种植甘蔗,进行蔗糖的生产。台湾四面环海,地理位置的优越带来了海产物的丰富,郑经在台湾沿海海域修建了堤坝,用于发展晒盐行业。并且,为了不让外敌入侵,郑经鼓励百姓在空闲时候,学习武术加以强身健体。在郑经的治理下,台湾各行业的发展蒸蒸日上,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1681年郑经去世后,次子郑克塽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后来归降清朝后,居住在北京直到去世。

郑成功后代资料

历代的皇帝,都希望自己能够早日开支散叶,子女多多益善,尤其是儿子。也许,你觉得我将郑成功与历代皇帝做比较不合时宜。但却不然,请仔细听我说来。

郑成功肖像

但是后代多,也并非一定是件很好的事情,从康熙帝身上就深深印证了这个道理,康熙帝寿命较长,后宫嫔妃也多,他一生中有50多个子女,儿子更达到了30多个,但大部分都被自己亲手处决、流放、圈禁了,剩下来的个个都是明争暗斗,为的不过是皇权,是地位,是权势,与父亲、与亲情是丝毫关系也没有的。

首先,我们来看郑成功的人物性格,他一直是一个自诩聪明和清高的人,他认为时势造英雄,他没成功,只是没有天时地利,人和这点他是有的。

中年的他,日子过得也较为安逸,但内心的寂寞和空虚,却是与日俱增的,他一直没能放弃心中的那对权势的欲望,于是他想既然天时地利,我没有,那么我就用人和去造,福建的那些日子,平静,舒适。他与夫人、爱妾恩爱有加,繁衍的后代数量虽不能比拟康熙大帝,但对于当时人均育儿数来说,还是比较高的,他的一生中,也是有十来个子女的。

但,郑成功临死的时候,亦没有饶过他的长子,郑经,只因为他违背了他的愿望,背叛了明朝,投向了清朝,郑成功在临死前依然念念不忘要处死郑经。伴随着郑成功的逝世,郑氏一族逐渐没落下去,子孙后代分散、大隐于江湖。

郑成功打井解决了什么

明末年间,台湾被荷兰殖民者所入侵,他们在台湾省内实行严酷的暴政和统治,给台湾人民带来了痛苦生活。

郑成功雕塑

郑成功等待时机,想把荷兰殖民者赶出台湾。为了保证军队的战斗力,郑成功在厦门一带进行军事演习,当时,加上清军入关,郑成功一面借机收复台湾之时,又要准备抗清运动。士兵们每天要进行高强度的军事训练,对水的需求量特别大,所以,郑成功下令,在士兵们驻扎地区打打井。井打了很多口,但是一滴水都没有,士兵们不得已要喝苦苦涩涩的海水。缺水这一问题已经很严重了,如果士兵们没有生活用水保障,日常训练将受到严重的影响。郑成功每天十分着急,不知道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一天早上,郑成功看到不远处积聚了一堆蚂蚁,这个现象引来了郑成功的猜疑,如果没有水,蚂蚁如何生存?或许,这个地方会有淡水资源,郑成功越想越兴奋。便命令士兵在蚂蚁聚集处打井。过了一会了,地下水冒出来了,郑成功和士兵们看着珍贵的水资源,心里格外开心。郑成功迫不及待地喝了一口井水,丝丝凉凉非常甘甜。这下,郑成功解决了士兵们饮水问题。

原来,蚂蚁的触角可以感觉到湿润处,因为有地下水,蚂蚁才会来此积聚。正是因为郑成功善于发现,善用运转大脑,才能发现地下水的存在。现在,这口井,依然存在,井水依旧甘美清凉。

郑成功陵墓介绍

郑成功陵墓位于福建省南安县水头镇,后人为缅怀郑成功一生的丰功伟绩,便为他立下陵墓以示怀念。

郑成功陵墓

郑成功的陵墓占地面积大约有998平方米,郑成功陵墓朝向为坐东向西,陵墓呈风字形,郑成功的陵墓位于第二排中间,在他的墓前,有一个高达14米的一对石化表。郑成功墓看起来十分宏伟壮观。众所周知,古人建墓,为了彰显生前的辉煌成就,会修建大量的石头雕塑,比如石狮和石马等等。郑成功墓前,有一对坐着的石狮子,并且有9对石夹板,其中有一块上面书写着郑成功去世的时间。1929年,曾在郑成功墓中发现他生前的配饰,比如玉带,包括残留的衣服、靴子、头发等都被发现,其中衣服上的花纹依稀可辨,玉带共有17块,大小和样式各不相同。后人为了祭奠郑成功,在他墓前修建了供桌,以及墓碑,墓碑上刻有郑成功的官职以及后人的名字,已经记录到郑成功第七代子孙。

1662年,郑成功在台湾去世,郑成功去世后后人将他葬于台南洲一处,七年后,郑成功子孙将郑成功遗体从台南运回了郑氏墓地中,和他一起回来的还有长子郑经。后人为了缅怀郑成功一生的成就,将他的墓地建造的非常宏观,后来郑成功墓遭遇了两次被盗的经历。1962年是郑成功收复台湾300年纪念日,福建当局拨款对郑成功墓进行了重新修建,在1982年,郑成功墓成为了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推荐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