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教案 > 导航

中班科学教案盐和糖的教案反思

发表时间:2023-05-04

中班科学教案盐和糖的教案反思11篇。

上课前准备好课堂用到教案课件很重要,就需要我们老师要认认真真对待。教案是教师展示自我教育教学能力的必要途径,写教案课件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本文将告诉您“中班科学教案盐和糖的教案反思”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班科学教案盐和糖的教案反思 篇1

设计意图

这节课主要是让幼儿知道各种物体都有影子,而且知道物体随光源的变化而变化。在本节课中我穿插游戏,活动将以动静结合的方式让幼儿去观察、寻找物体影子的特征。影子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感到非常好奇。设计本次活动将在幼儿好奇的基础上,把幼儿带到室外,让幼儿自己探索、观察、集中游戏的方式使其对影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我在本次活动中不仅要担当一个很好的引导者。更重要的是深入到孩子当中做一个参与者,鼓励幼儿共同合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探究问题的根源,充分让幼儿感受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活动目标

1、玩找影子的游戏,初步了解物体都有影子。

2、通过玩游戏,获取有关影子的具体经验,比如:感知影子的颜色、形状等。

3、探索影子的方位变化特点。

重点难点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影子的特征,并让幼儿有和同伴一起探索的兴趣。本次活动的难点是让幼儿知道影子的方位变化特点,影子随光源的变化而变化。

活动准备

1、活动前,我将有意识地带领幼儿开展踩影子、捉影子,积累关于影子的一些经验。 2、准备若干的粉笔和玩具用于最后的延伸活动,绘画影子。

3、时间安排在有阳光的日子。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激发幼儿兴趣。

“我有一个好朋友,我走它也走,我停它也停,我到哪,它到哪,紧紧跟在我身后,这是谁?”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用谜语设出一个疑问,一方面是使教学更有趣味性,二则是使幼儿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老师这里来。因为这次活动的地点是设在室外,各方面的干扰因素很多,容易使幼儿分散注意力。他们通过开动脑筋,从以前曾玩过的踩影子经验,可以得出答案——影子。第二步则是在“影子”一词引出后,老师引导幼儿“你去找一找哪些物体有影子”,孩子们带着问题去寻找,根据活动场的原有资源,可能会找到“大树、房子、滑梯”的影子,其间我也加入到其中的活动中,从而更好地和幼儿探究出物体都有影子。

二、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影子的特征。

通过上一环节,幼儿已经得知物体都有影子。在“阳光下,你的影子是什么样子的?”一个问题引导下,让幼儿在规定的范围内去探索自己影子的形状,作为老师,我要指导幼儿去发现影子的多样性。比如:站起来看一看,蹲下来瞧一瞧,摆个姿势,鼓励幼儿之间共同合作、共同讨论。在获得某些零散经验之后,我打算将幼儿集中在一起,共同去探讨本次活动的重点。“阳光下,你的影子是什么样子的?”我请几名幼儿来做一做,共同总结出影子的第一特征:不同物体影子不同。“有什么不同?”接着讨论总结出影子的第二特征:物体影`子可以随时变化。在解决完这两个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探索和讨论,发现所有影子的颜色都是黑色的。整个过程都是幼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自己直接亲身体验,获得的经验,重点问题在此得以顺利解决。

三、解决难点问题“找影子”游戏。

在游戏中探索影子的方位变化。主要是在光源不变的情况下探讨出影子在身体的哪一个位置。比如说:前面、后面、旁边。这里有两个问题贯穿整个环节:(1)让我们抱着太阳,就是面朝太阳,共同寻找,得出影子在身体的后面这一结论;(2)让我们背对着太阳,得出影子在身体的前面。在此基础上转一转身体得出影子在身体的旁边。这个过程,老师和幼儿一起探究,亲身实验,去发现共同得出方位变化。之后,幼儿又自由结合,自己反复去实验并与同伴交流。鼓励人人动口,积极参与,指导个别幼儿去验证刚才得出的结论。

四、活动延伸,绘画影子

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在纸上做绘画影子,这一记录很受限制。幼儿需要一个很大的空间来涂来画,所以我选择了地面绘画影子。在这里我给幼儿准备了各种玩具,他们可以随意去选择玩具或自己的影子去绘画。在此过程中也可以培养他们共同合作积极配合的这种精神。这个画我们将做为延伸活动的一个参照,中午、下午我们将继续对物体的影子进行观察、绘画,通过比较得出“影子随光源的变化时刻变化。

活动总结

这节科学课?会变化的影子?,我想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操作来探索影子的变化,在选择这节课时我觉得孩子们应该对影子不熟悉,而且他们对影子的变化用语言表达时,不会很清楚,这是自己的预设情况,通过自己的实际教学过程,我反思了一下,对自己预设的情况和实际的操作情况进行了简单的对比,总结出以下几点:

1、老师的引导

在孩子操作的过程中,老师的引导最为重要,特别是当孩子在探索影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前操作一下,对于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老师应该提前考虑周到,这样才能针对问题进行指导,例如:在探索影子的长短、大小问题上,教师可以自己操作一下,把自己演示的过程提上一个环节,先演示在让孩子探索,这样他们会在探索的时候对比着来操作,不至于其他小朋友乱操作或者是不知道如何下手。还有,孩子们在感觉影子的时候,老师的引导也很重要,可以让孩子在大屏幕前做一做手影,这样手的影子会立刻呈现在屏幕上,老师不用再用更多的语言进行描述了,所以老师的引导在教学活动中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引导不正确或是不到位会导致孩子的操作出现问题。

2、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科学探索课老师应该做足准备工作,应该为孩子提供很多的工具供孩子操作,我为了让他们探索影子,为孩子们准备了18个手电筒,这样两个孩子一组,这也是我故意安排的一个活动,除了探索影子的秘密,我想让孩子在这个环节中学会互相合作,由于自己的准备工作做得不到位导致了在取放物品时很乱,没有任何的秩序,孩子们不排队而且不知道礼让,所以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注重培养孩子的习惯养成,考虑问题在周到些,准备工作在到位些,让孩子在有序些。

3孩子的进步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孩子的前期经验是老师意想不到的,当我在提问:为什么会出现影子时,郭志贤的回答让老师太意外了,她说:"除了有阳光,还要有人,"是的,影子必须有两个条件:首先得有光,然后再是物体的遮挡,孩子的回答太精彩了,他们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使老师没有想到的,所以说孩子进步了,其实不光她自己,全班孩子在探索影子时,都发现了影子的不同变化,而且用语言表达出来,虽然语言不是很准确,但是能讲出影子的变化,这说明孩子进步了,通过本学期的学习,他们会发现物体的变化,也能自己探索,真的为孩子们提高的感到高兴。

活动已经结束了,但是值得老师去反思思考,我会根据自己的反思经验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让自己的课堂更有趣味,让孩子们更喜欢自己的教学课堂。

中班科学教案盐和糖的教案反思 篇2

一、设计意图

瓶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是幼儿比较熟悉的,瓶子的用途很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比较大的便利。但是我一直想要找一种特殊的瓶子,既是幼儿常见的,又是幼儿可以操作的。一次看见妈妈滴眼药时,女儿在旁边就非得要这个小瓶子玩。我心中便有了大概的构思。眼药水瓶不仅幼儿熟悉,而且比较小,便于幼儿操作。我通过设计瓶宝宝“小小”这个形象来吸引幼儿,利用“瓶宝宝喝水”这个情节来引发幼儿思考,通过幼儿的亲身实践,了解瓶宝宝的用途。

二、活动过程

(一)活动目标:

1 、通过看看、摸摸、捏捏感知瓶子的特性,尝试用瓶子吸水。

2 、了解瓶子的用途,学习用瓶和颜料为花朵染色。

3 、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4 、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眼药水瓶若干、各色颜料、清水,卡片若干张、四个量杯、抹布、多媒体课件

(三)活动过程:

1、导入:

老师带幼儿来到瓶宝宝乐园(点击课件,展示各种各样的瓶子),让幼儿说说你看见瓶宝宝乐园有哪些瓶子?

(评析:通过提问与展示,让幼儿了解瓶子的种类多种多样。)

2、 幼儿初次探索如何让瓶宝宝喝到水?

(1)老师点击课件,介绍小瓶子,并提问:小瓶子是怎样将水喝到肚子里的呢?”

(2) 老师提供了很多和小小长的一样的瓶宝宝,让幼儿来试一试自己的瓶宝宝能不能喝到水?

(3)老师提问:我们来看看谁的瓶宝宝喝到了水,讲讲自己的方法。(评析:通过课件中瓶宝宝“小小”的自我介绍,幼儿知道了小小是最小的,但却有自己的用处,引起幼儿的好奇,同时让幼儿思考:小小是怎样喝到水的?让幼儿自己去亲手实践,讲述自己的方法。)

3、幼儿再次探索用挤压瓶子的方法瓶宝宝能不能喝到水?

(1)幼儿按照挤瓶子的方法再去试一试。

(2)老师将挤压瓶子的方法编成一首儿歌,点击课件:挤一挤,挤空气;扁扁的瓶子放水里,轻轻放,慢慢吸,咕咚咕咚,把水吸。

(3)出示步骤图,幼儿边念儿歌边操作。

(评析:通过第一次的操作,幼儿知道用倒、灌的方式,小小虽然能喝到水,但是只能喝到很少的水,而用挤压瓶子的方法是不是能喝到水呢?幼儿带着这个疑问,进行第二次的操作。在这次操作中,幼儿明显看到用挤压瓶子的方法,瓶宝宝更容易喝到水。老师将挤压瓶子的方法编成一首儿歌,幼儿根据儿歌中提到的要点再次进行操作。)

4、幼儿第三次探索,为什么同样用挤压瓶子的方法,可瓶宝宝喝到的水却不一样呢?

(1)老师从幼儿第二次操作中,发现有幼儿的瓶宝宝喝到水多,而有的却少,这是为什么呢?

(2)请两名幼儿进行演示,得出结论:水多水少和幼儿挤压瓶子的程度有关。

(3)运水比赛:老师放音乐,幼儿用瓶宝宝吸水,再运到桌子中的杯子里,看哪一组运水运得最多?

(评析:从幼儿的操作结果中发现了问题,并把问题提出来,让幼儿自己演示,得出结论。在运水比赛中,幼儿能运用挤压瓶子的方法,让瓶宝宝喝到更多的水。)

5、 瓶宝宝用途

(1)了解瓶宝宝其他的用途(播放课件:滴眼药水图片。),

(2)瓶宝宝的新用处:小小要去参加化妆舞会,请幼儿帮助瓶宝宝制作新衣服。老师提供瓶子形状的卡片,上面用宣纸做的花朵点缀,请幼儿用瓶宝宝吸一点颜料,来为花朵染色。

(3)老师提出滴的方法:慢慢的挤,一滴两滴,幼儿进行制作。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通过播放课件,让幼儿了解瓶宝宝小小的其他用途,为下面的滴画作铺垫,在为瓶宝宝设计新衣服的环节中,提醒幼儿滴的方法。)

6、结束:幼儿展示自己为瓶宝宝设计的衣服。

教案反思:

在经过两次的教研活动,我对科学活动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并且我也将这种新的尝试加入到了这阶段的科学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对于这种的活动更加的喜欢,参与的积极性也更加高。科学活动还有很多的方式可以让我们来学习、来研究,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我们应该多关注活动是否能够吸引幼儿的兴趣,更多的要从幼儿的角度出发。

中班科学教案盐和糖的教案反思 篇3

教材分析:

“鸟”是动物世界中的一个大家族,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小鸟, 也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但是对鸟的种类和鸟类的特征了解甚少。通过本次活动让幼儿认识、观察了解几种鸟类的特征。学会关心、照顾小鸟,建立与小鸟的亲密关系,产生喜爱和保护小鸟的情感。

活动目标

1.认识、观察几种鸟类的特征,知道鸟类是人类的好朋友。

2.能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观察鸟类,学习观察的方法。

3.了解爱鸟周的日期,愿意爱护、保护鸟类。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森林里的鸟不同的声音。

2.各种鸟的图片。

3.各种鸟自我介绍录音。

活动建议

1.欣赏鸟鸣,激发幼儿观察、了解鸟儿的兴趣。

(播放录音)幼儿聆听清脆悦耳的鸟鸣声。请幼儿倾听这是什么声音?小鸟是怎样唱歌的?幼儿模仿小鸟的叫声。

2.介绍几种常见的鸟,了解他们的特征。

(1)介绍自己收集的鸟类图书

请幼儿说说自己带来的是什么鸟?它是什么样子的?你喜欢它什么地方?在幼儿讲述过程中,鼓励幼儿大声完整地讲述。

(2)出示啄木鸟的图片

提问:这是什么鸟?他的头上有什么?身上有什么?翅膀和尾巴是什么样子?是什么颜色的?幼儿有序的讲述啄木鸟的特征。

3.教师继续出示麻雀、喜鹊等各种鸟的图片,幼儿能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观察鸟类,说出它们有哪些共同特点?让幼儿认识其他几种常见的小鸟。

小结:鸟的身上长满了羽毛,大多都有圆圆的头,硬硬的嘴, 有两只翅膀,都没有牙齿。

4.组织幼儿讨论:鸟类和人类的关系

讨论:为什么说鸟类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如果我们人类总是捕杀鸟类,大自然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小结:没有鸟,世界会变得一团糟,有了鸟类和我们相处,我们人类就能生活得非常愉快。因为,鸟不但回吃虫子,还会做窝和保护森林,有的鸟羽毛很漂亮,可供人欣赏,有的鸟声音很动听,可供人聆听—所以,我们人类应该和鸟类共同生活,友好相处,并要爱护鸟类。

5.播放PPT,了解鸟类面临的灾难。

(1)设置情景:信鸽送来探测到的面临危难照片,大家一起商讨研究。

(2)图一:小鸟正受农药的侵害。

提问:小鸟怎么了?为什么会死?飞机上喷洒的是什么?

小结: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但杀死了害虫,而且有毒的农药也把小鸟给毒死了。

(3)图二:小鸟受污水的侵害。

提问:小鸟怎么了?脏水那里来?白天鹅什么会边成黑天鹅的?

小结:工厂里排放污水,使白天鹅变成黑天鹅的,使鱼儿毒死了, 小鸟吃了有毒的鱼就死了。

(4)图三:森林遭到破坏,小鸟无家可归,面临捕杀的危险。提问:小鸟为什么会哭?

小结:森林被砍伐,小鸟失去了家,还面临着被枪杀和捕捉的危险。

(5)幼儿讨论怎样保护小鸟。

引导讨论:我们的小鸟面临的危险太大了,让我们想想办法,怎样保护小鸟?

6.知道“爱鸟周” ,愿意爱护、保护鸟类。

鸟类中的大部分都对人类是有益的。他们有的可以捕杀害虫, 有的可以捕杀鼠类。他们对农业、对森林和果园都有益处,所以鸟类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国家在每年的4 月底到5 月初的一个星期, 在全国开展“爱鸟周”活动。号召全国人民都来保护、爱护鸟类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特别高,因为这是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只是个别孩子对这方面的知识欠缺,但是在活动中,他们能充分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来参与活动,我个人认为,这节课还是成功的。

中班科学教案盐和糖的教案反思 篇4

小 蜗 牛

活动目的:

1、观看课件,引导幼儿围绕情节,结合生活经验展开讨论,感受努力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懂得坚持的重要。

2、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以境激情,引发幼儿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活动准备:

1、课前使幼儿了解蜗牛,知道蜗牛的一些基本特征;

2、课件:《小蜗牛》 活动过程:

一、点击课件,出现小蜗牛,谈话引出主题

师:你们瞧,这是谁啊?它的表情是怎么样的?它为什么不开心呢?(幼儿猜想)那到底是为什么?还是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观看课件,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展开讲述

1、第一次观看前半段,“从蜗牛艰难地攀爬到被螳螂从树上打落” 引发情感体验:小朋友,你看懂了吗?看了这个片子,你心里有什么感觉?(幼儿讲述)噢!你们看了以后都觉得很难过!是什么事让你们觉得很难过呢?(幼儿讨论)那还有些什么事让我们觉得难过呢?让我们再来看一次!

2、第二次观看前半段,(幼儿边看,教师边讲述重点段)(1)自主讨论:蜗牛想做一件什么事?它为什么想要爬上大树?(爬上高高的大树,看地更远!)一路上发生了什么事?遇到了哪些困难? 根据幼儿回答逐一打出相关图片,并提问讲述。小动物超过它(为什么它总是被小动物超过呢?)小蜗牛是怎么爬的,我们来学一学吧!(幼儿与教师表演爬得很慢、感觉很累)它的速度这么慢,想要爬上那么高的一棵大树,容易吗? 那它有没有停下来呢?(虽然它总是被小动物超过,可它还是继续爬)喝露珠(它为什么只喝一点露珠?)小蜗牛连一点吃的东西都没有,多可怜呀!写信(小蜗牛在给谁写信?它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小蜗牛,你会?你们在难过、伤心、一个人很孤单的时候,最想告诉谁?怎么说?)用树叶当被子(小蜗牛连被子都没有,可怜吗?)被螳螂打落(螳螂看起来是怎么样的?它把小蜗牛怎么样了?)(2)点击课件,同时出现五幅图片,引发幼儿情感体验:

师:小蜗牛想为梦想努力,可是却碰到了这么多的困难,最后还被螳螂一掌打了下来,这时候,它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3)激发讨论: 那它会继续下去吗?这样吧,我们和旁边小朋友互相讨论讨论!(教师参与幼儿的讨论)师:讨论得怎么样了?谁愿意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你认为蜗牛会不会继续努力?为什么?

3、在幼儿充分辩论的基础上,观看后半段录像

(1)师:我们现在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小蜗牛到底继续下去还是放弃了呢?让我们接着看下去;(2)提问:

小蜗牛被谁救上来了?小蜘蛛会对它说些什么?(如果你是小蜘蛛,你会对小蜗牛怎么说?)请个别幼儿上来学小蜘蛛,对小蜗牛说一说鼓励的话,小蜗牛听了小蜘蛛的话,是怎么做的?(一边唱歌,一边前进)原来小蜗牛选择了继续努力,最后怎么样了?(爬上了树顶,成功了!)

三、经验迁移,懂得坚持的重要,培养抗挫心理

师:你们看,小蜗牛遇到了这么多困难,都能坚持下去,那你们以后碰到困难,会怎么做呢?(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师小结:对,做什么事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就能象小蜗牛一样,获得成功!

四、体验成功的喜悦,为小蜗牛的成功祝贺,点击课件,出现小蜗牛的笑脸

师:你们瞧,小蜗牛现在的心情变得怎么样了?(变好了!开心了!)你们的心情呢?(很高兴!)那就让我们带着好心情去给小蜗牛祝贺吧!教学反思:

好喝的牛奶

活动目标:

1、了解牛奶的生产过程。

2、知道牛奶营养丰富。活动准备:

牛奶广告一个、牛奶生产流程图、各式牛奶若干。活动过程:

一、看看、说说、鼓励幼儿喜欢喝牛奶

1、一起来看广告。

2、这是什么广告?

3、学说广告语。

4、喜欢喝牛奶吗?说理由。

5、你们都喝过什么牛奶?

6、这些牛奶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二、牛奶从哪里来

1、牛奶是从哪里来的?

2、出示牛奶生产流程图:奶牛场奶牛-------擦洗乳头------吸奶管道------牛奶生产厂-------送到超市。

3、幼儿根据流程图简单回忆讨论。

三、游戏:买牛奶

1、小朋友当顾客,去三家牛奶店买牛奶。

2、买牛奶的时候应该怎么说?怎么做?

3、游戏开始。

4、和老师分享。教学反思:

我们的树朋友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树木,能用各种方法观察和比较各类树的不同特征。

2、与同伴交流、探讨中,加深对树朋友的亲近感和喜爱之情。活动准备:

事先选择便于幼儿观察的老干部局树林子,测量粗细的标尺。活动过程:

一、认识树朋友,感知各类树的不同特征。

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树,你能向我们介绍认识的树朋友吗?(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经验描述自己知道的树朋友)

2.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隔壁的老干部局,去那里的树林子认识下各种各样的树朋友,让我们出发吧。

3.带领幼儿来到树朋友身边,认识树林子里的树朋友。(说说树的名字,对于幼儿不认识的树木,教师给予介绍。)

二、我们的树朋友

1.引导幼儿用直接接触的方法,集体观察树朋友的特征。(如用脸颊贴一贴树皮,用手摸一摸树皮,看看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闻一闻树和树叶的气味,等等。)

2.重点选取两颗树进行粗细的比较,先引导幼儿进行目测,后教师用标尺进行测量验证。

3.树会呼吸吗?有心跳吗?爱吃什么? 4.你还想了解树朋友的什么?

三、夸夸树朋友

1.这里还有许多树朋友,它们都很可爱,请你们每个组找一棵树朋友。2.幼儿分组寻找自己的树朋友,用各种感官感知树的特征。3.引导幼儿边观察边和同伴交流树朋友的特征。

4.个别小组比一比,你们的树朋友有什么地方一样,什么地方不一样? 5.引导幼儿以夸赞的口吻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树朋友。(教师小结,树是人类的好朋友,有净化空气,防风固沙,减弱噪音等功效)

6.我们怎样和树交朋友?(带领幼儿用茶杯接水,给树朋友浇水。)活动延伸: 带领幼儿与老干部局的护林员结对,开展“护林小卫士”活动,每组认领一棵树进行养护,经常带领孩子们给树浇水,清理树林子里的垃圾等。

教学反思:

一、活动目标:

好玩的沙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沙子的特性,培养幼儿探索周围物质世界的兴趣。

2、让幼儿在亲身体验、观察、实践中学会比较和判断。

二、活动准备:

沙池;铲子、印模、筛子、漏斗、小喷壶、小水桶等工具。

三、活动过程:

1、谈话激趣:

教师:“今天老师准备了很多工具,我们一起到沙池去玩沙好吗?”

2、教师交代注意事项:“不扬沙,不用手揉眼睛。”

3、引导幼儿在玩沙的过程中探索沙子的特性: ⑴沙子看上去是什么样的?(一粒一粒的,细小的)

⑵沙子摸起来有什么感觉?用力抓一把,把手打开会怎么样?(摸起来感觉有的粗粗的,第一幼儿教育幼儿教育网有的细细的;用力抓会从手指缝里掉下去,打开手沙子就散开。认识沙子是松散的。)

⑶把沙子放在漏斗里、筛子里,有什么发现?(沙子是松散的,很快漏光了。)

⑷水倒在沙子里,怎么不见了?(水渗透到沙子里了。)

4、比较干沙与湿沙的不同:

⑴湿沙摸上去什么感觉?(软软粘粘的)⑵抓一把湿沙放在漏斗里,有什么发现?

⑶分别用干沙和湿沙来印模,有什么发现?(干沙不容易成形,容易塌掉,湿沙容易成形。)

⑷讨论为什么湿沙比干沙容易成形。

5、了解沙子的用途:

讨论:沙子有什么用处?它给人们带来哪些好处?(沙坑、沙包可以用来给运动员训练;沙漏可以用来计算时间;粗沙和水泥用水搅拌后可以砌房子;可以做沙球当打击乐器;可以制作沙画等。)

6、延伸活动:

提供一些工具和辅助材料,让幼儿玩沙,巩固幼儿对沙子特性、用途的了解。

教学反思:

颜色变变变

活动目标:

1、通过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做实验,从而知道两种颜色加到一起会变成别的颜色。

2、通过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记录实验结果。

3、通过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做实验,发展幼儿大小肌肉动作。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1、一瓶黄颜色的水。每组三个透明的小缸,分别装有红、黄、蓝色三种颜色及棉签等

2、记录材料每组一份,涂色纸若干。

3、魔术师帽子。情境准备:魔术天堂

经验准备:认识颜色、熟悉叶子、橘子、茄子的颜色和及气球的画法。活动过程:

1、情境导入:以看魔术表演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小朋友们看看,我是谁啊?告诉你们,我是一个魔术师。我会变魔术!你们相信吗?”

“那你们先看看老师这有瓶什么颜色的水?”(黄色。)

“好了,小朋友仔细看清楚了,魔术师要开始变魔术咯!千万不要眨眼睛哟!”

教师摇晃瓶子,变变变,请幼儿观察。

“好了!我们一起来喊一二三,好不好?一,二,三,变成什么颜色拉?”(绿色)

教师揭开谜底,将蓝色和黄色混合就会变成绿色。

“谁看出魔术师是怎样变魔术的呀?他怎么变?最后怎样?”

2、幼儿动手操作,探索颜色的变化。

你们想成为魔术师嘛?你们想不想也去变一变呢?”老师为每组准备了红、黄、蓝三种颜色,请你们随便选两种颜色混在一起调均,看看,蓝和红两种颜色合在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呢?黄和蓝两种颜色又会变成什么颜色呢?然后把你的操作记录下来。

教师讲解操作时注意事项。

现在,请小朋友也来当魔术师,好不好?不过当魔术师有个小小的要求:不能把颜料涂在衣服或者桌子上。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操作,并注意引导幼儿记录操作结果。

3、说说颜色的变化.你们用红和黄两种颜色变出了什么颜色的?还有哪一组和他们是一样的?同样的方法:红和蓝手拉手变出了什么颜色?蓝和黄手拉手变出什么颜色啦?

幼儿说一种,教师就出示一张调色卡。红+黄=橘黄 黄+蓝=绿 红+蓝=紫 念儿歌:红和黄手拉手,变出橘黄色画橘子; 黄和蓝手拉手,变出绿色画叶子; 蓝和红手拉手,变成紫色画茄子。

4、通过涂色游戏,发展幼儿对颜色的感知力。

*我们也用红、黄、蓝三种颜色变出你喜欢的颜色的气球来装扮我们的教室,好吗?

最后把幼儿的作品粘贴在主题墙“我变的颜色”。会变的颜色

颜色 + 颜色

我的猜想

探索结果 教学反思:

小瓢虫

活动目标:

1、感知瓢虫的外形特征,了解瓢虫有益虫也有害虫。

2、学会与同伴合作探究,体验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组织幼儿捉小瓢虫,为瓢虫拍照片,作为幼儿观察的材料。

2、PPT课件,教师与幼儿一起准备“瓢虫的家”纸筒、瓶子、塑料袋放大镜若干。

活动过程:

一、观察瓢虫的外形:

1、演示课件《小瓢虫》,引导幼儿有顺序的观察,身体的形状、头、身体、腿

教师和幼儿小结瓢虫的外形:身体的形状是半球形的,有一个黑色的头,六条腿。

2、把捉到的瓢虫分别放入透明的瓶子里,让幼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师:请你看一看捉到的瓢虫长得和图片上的瓢虫一样吗?哪些地方一样?哪些地方不一样?

教师与幼儿个别交流。

师:你看到的瓢虫有几颗星?头部的颜色与身体的颜色一样吗? 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与同伴交流。师:数一数,瓢虫身上圆点的数量各是多少?

3、师:找一找瓢虫的硬壳下面有什么? 引导幼儿发现瓢虫的翅膀,并数数看有几对。

4、师:找找瓢虫的腿在哪,看有几对? 用不同方法发现瓢虫有六条腿。

5、课件二,引导幼儿有顺序的观察瓢虫。

二、看画册进一步丰富瓢虫的知识 介绍画页中的瓢虫,三、讨论益虫与害虫的区别

引导幼儿从外形和食物上区别瓢虫是益虫还是害虫。老师小结

四、在自然角饲养一些昆虫,搜集有关昆虫的知识,或布置一面昆虫墙饰。

五、课外延伸:鼓励孩子和家长一起查找有关昆虫的照片。带孩子去大自然中找昆虫、捉昆虫。

教学反思:

美丽的菊花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和爱护花卉的情感。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了解菊花的特征及用途。活动准备:

各种菊花的图片资料。菊花盆载等。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参观菊花展或图片展。这是什么花?

2、引导幼儿观察各种形状和颜色的菊花。引导幼儿从花、颈、叶上观察花的特征。

“请小朋友仔细看看、闻闻、说说菊花是什么样的 ? 教师小结

3、引导幼儿讨论菊花开放的季节及与人们的关系。育 & 婴 „„ 会 菊花在什么季节开放?

在那里能看见菊花?人们为什么要种这么多的菊花?

4、教师教育幼儿爱护花草。

5、延伸活动:

教师引导幼儿在区域活动时画菊花。

贴、画、捏“菊花”用不同粗细的毛线,剪刀,橡皮泥,卡纸等。教学反思:

豆宝宝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豆,知道其生长过程

2、了解豆类食品,知道其丰富的营养价值。

3、激发幼儿对豆宝宝的兴趣,产生种植的欲望。

4、运用各种感知觉,培养幼儿对豆宝宝的喜爱之情。教学重点:

1、认识各种豆,知道它们的生长过程、外形特征及不同之处。

2、了解豆类食品,知道其丰富的营养价值。活动准备 课件;

各种豆:蚕豆、黄豆、绿豆、赤豆; 一株实物黄豆,4只小布袋。活动过程

一、认识各种豆,了解各种豆的生长过程。

1、边看课件边讨论黄豆的生长过程。

(1)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可爱的朋友,看看是谁呢?(2)教师出示一棵实物黄豆带领观察

2、观看课件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认识绿豆、蚕豆、赤豆。提问:它是谁呀?是什么样子的?

3、、游戏“请你站起来”,巩固对豆的认识。

二、运用感知觉,了解豆的不同之处。

通过玩一玩、摸一摸、捏一捏、压一压感知豆的不同。提问:

1、刚才小朋友们玩了这些豆豆有什么发现(硬硬的,滑滑的,会滚动)

2、你最喜欢哪种豆?为什么?

三、介绍豆类食品,知道其丰富的营养价值。

1、提问:你们平时都吃过哪些用豆做出来的东西?

2、欣赏课件:豆制品(教师带领幼儿边看边讲)

3、简单介绍其他豆类。

4、、幼儿品尝各种豆制品。

四、活动延伸:种植豆宝宝。

师:你们想不想自己来种豆呀?现在正是种植蚕豆的好季节,那我们一起去种植园种豆吧!

教学反思:

丰收的果实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果实的奥秘的兴趣、知道水果长在藤上或是树上 2.幼儿能通过操作区分鲜果和干果 3.了解秋季是果实丰收的季节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幼儿用准确的汉语来表达 教学难点:能正确使用记录卡 活动准备

1.一种水果的大头饰,水果篮若干

2.魔法袋,秋季水果(苹果、葡萄、梨子„)干果(巴旦木、核桃、葡萄干)

3.电子琴、水果幻灯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教师:“头戴一个水果挂饰,让幼儿猜猜今天班里来了一位朋友是谁?” 小朋友猜到后,和水果小朋友握手,欢迎新来的朋友。

(二)展开部分

1、教师和小朋友相互认识后,老师 给小朋友带来许多礼物,但要求小朋友用魔法袋自己摸而且要猜是什么?

2、老师叫小朋友一个一个上来把手伸进魔法袋里摸一摸,猜一猜是什么?小朋友猜到是核桃、杏干、红枣等

3、教师问小朋友这些干果长在什么地方?并出示一些幻灯片,让小朋友看看图片,小朋友可以眼见为实

4、老师带来自己在农民伯伯家摘来的水果让小朋友品尝,吃完还要告诉老师水果的味道是酸的还是甜的?

活动延伸:教师把水果和干果混合放在一个大盘子里,并给每位幼儿发一张记录卡,往水果超市送水果,每一送一种水果在记录卡上做一次记录。

(三)结束部分

带小朋友到水果全家福去参观水果,并用汉语说出水果的名称 教学反思

捡干果

活动目标:

1.通过看、摸、说等感知活动,激发幼儿为水果干果分类的兴趣。2.在活动过程中,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分类的能力。

3.引导幼儿认识常见的水果和干果,了解其主要特征,能区分并分类。活动准备:

果实图片(人手一份)、篮子、实物果实、水果和干果盒各6个、活动过程:

(一)导入:

出示篮子,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指导语:“大家好!今天我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神秘的篮子,想知道是什么吗?让我们一起来倒数5个数吧!”5.4.3.2.1哇!有好多好吃的果实呢!谁来说说都有什么?有葡萄、苹果、开心果、橘子、核桃、花生„„真多呀!。

(二)展开:

1.调动生活经验,了解主要特征。

提问:在生活中你们吃过这些果实吗?谁来说一说苹果吃起来有什么感受?摸起来又是什么感觉呢?请你来摸一摸。教师出示核桃,谁来说说核桃摸起来有什么感觉呢?他的壳怎么样?吃起来像苹果一样有很多果汁吗?

小朋友谁来说一说,果篮中的果实,哪些像苹果一样吃起来味道甜美,有很多的果汁呢!(葡萄、橘子)哪些像核桃一样外壳坚硬,吃起来干燥少汁呢?(开心果、花生)总结:像这些皮很薄、吃起来有很多果汁的,它们是水果。像核桃、花生、开心果,它们的外壳坚硬,吃起来干燥少汁,这些都是干果,我们一般吃它的种子。

(1)第一次用实物分类。

指导语:“篮子里的果实也放乱了,你们能帮忙分类吗?”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提问: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总结:今天小朋友不但认识了干果和水果,而且能根据它们的特征进行分类,分的都很准确。老师发现每一位小朋友都表现得非常棒!

2.出示加工而成干果食品--葡萄干、红枣,引导幼儿知道这也是干果,是叔叔阿姨经过加工而成的。

瞧!这是什么呀?(葡萄干、红枣!)老师不知道把它放在水果篮里,还是放在干果篮里呢?它们是水果还是干果,为什么?

小结:葡萄干和红枣它们都属于干果,是人们用晒干、烘干等方法把它变成干果。所以他们都属干果,我们要把它放在干果的盘里。

4.画册:《捡干果》 让幼儿做画册找出干果。

三、介绍干过的营养,教育幼儿多吃干果。

四、小结 教学反思:

需要什么车

活动目标:

1、了解马路上常见车的名称和用途,尝试分类和归类。

2、认识各种特殊功能的车,能记住特种车的求救号码。

3、在游戏中遵守交通规则,争做文明的小司机。活动准备:

汽车图书、停车场、小车子、统计表。活动提示:

一、大图书--各种各样的车子(价值分析:通过出示大图书,在情境中使幼儿猜猜各种各样的车子,并且以游戏的形式,待幼儿全部猜出后,把大图书送给他们。)

1、出示一本大图书:师:这里有一本有关汽车的书,想送给大家。但是必须回答我的问题才能赢得大图书。

2、创设情景,请孩子们根据情景说说什么车子来了,答对了,教师就向前跨一步,直至走到小椅子。

(1)卡车:秋天到,秋天到,果园果子成熟了,什么车子来帮忙?(2)大巴士:秋天到了,小朋友们打算去世纪公园秋游,到底乘什么车子去公园呢?请选择:

1、大巴士;

2、小轿车;

3、卡车

(3)出租车:先观看车子的局部,这是什么车子?我们什么时候需要它?

(4)120救护车:在十字路口,小明看到了红灯停下来,可是,这时候一辆车子没有停下来,穿过红灯向前开了?这是为什么?

„„„„

3、幼儿答对了,教师将大图书送给小朋友,把它放在教室的资料区,大家一起来收集车子的资料。

二、停车场(价值分析:创设停车场的情境,结合统计,请幼儿对停车场上的车子进行分类和归类。)

1、这是什么地方?(引导幼儿观察停车场的标志P)

2、介绍停车场:在停车场里有许多车子,我们一起来数一数,一共有几辆车子?

3、停车场里的车子有什么不一样?请孩子们交流自己的发现,做画册把停车场里的车子开到适当的位置。

小结:停车场里有各式各样的车子,有公交车、警车、救护车、出租车、邮政车、卡车等等,它们都是有用的车子,帮助我们做各种事情。

三、我是小司机(价值分析:以音乐游戏的形式,请幼儿来做小司机,在游戏中体验遵守交通规则,做文明小司机的乐趣,在最后按照车牌来停车。)

1、小朋友做小司机,每个小朋友选择一辆车子,听着音乐在马路上行驶,教师扮演交通警察。

2、提醒幼儿根据信号遵守交通规则,文明开车。

3、问题讨论:当红灯时,发现有几辆车子没有停下来,这是怎么回事?(消防车、警车、救护车等它们有特殊的任务,看到红灯可以不用停。)

4、时间不早了,小司机要下班了,大家看看车子后面的牌照,按照自己的车牌号码来停车,在椅子背上寻找相应的号码把车子停在停车场。

小结:小司机们辛苦了,大家都是文明的小司机。

四、课外延伸

让家长带孩子玩碰碰车,感受玩碰碰车的乐趣。教学反思:

收红薯

一、活动目标:

1、知道红薯生长在土里,是块状根。

2、了解红薯的多个品种以及不同的食用方法。活动准备:

1、活动前组织幼儿观看挖红薯,引导幼儿感知红薯,工具:铲子、铁锹等。

2、课件《收红薯》,红薯若干。

3、幼儿画册

二、活动过程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种吃的东西,它是长在地底下的,它会是什么呢?请大家猜一猜。

鼓励幼儿大胆猜测,加深“红薯是长在地底下的”印象。

2、出示红薯,了解红薯。师:你见过红薯吗?(见过)

你见过的红薯和老师的一样吗?(一样或不一样)你见过哪些不一样的红薯?哪里不一样?(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大胆表述)

老师小结:红薯是长在地底下的块根,它的蔓又细又长,叶片为绿色,带锯齿,叶脉紫色,红薯有许多的品种,有红心红薯、紫薯、白薯。

3、师:红薯是长在地底下的块根,它是怎样长大?又是怎样把他挖出来的呢?

观看课件《收红薯》,帮助幼儿了解红薯的种植、生长、收获。观察红薯的蔓等。

4、幼儿讨论红薯的外貌特征和组成部分。

5、幼儿选择各种红薯看看外衣是什么颜色?幼儿回答 然后切开红薯看看是什么样色?

总结出红薯的种类:红心薯、紫薯、白薯。

6、说一说红薯的吃法:

师:红薯除了蒸熟吃还有什么吃法?(幼儿自由表达)教师小结:

7、红薯的用途:看画册

师:红薯除了蒸着吃还能加工成什么?(自由回答)

师:红薯对身体有什么好处? 自由讨论后师幼小结。

三、课外延伸

请家长和孩子一起用红薯制作食品,体验其中的快乐。教学反思:

动物怎样过冬

活动目标

1、幼儿了解动物的过冬方式,重点了解冬眠和换毛这两种过冬方式,并知道这两种过冬方式的代表性动物。

2、幼儿通过观看多媒体、自主探索的方式,初步了解动物们过冬方式的原因。

3、激发幼儿探索的积极性和热爱大自然和动物的情感。活动准备

1、跳舞的音乐一个。

2、自制小刺猬的家、小青蛙的家

3、ppt:小刺猬睡觉、小青蛙、小博士、小兔子、迁徙和储存粮食

4、两个房子的大挂图:其中一个贴上刺猬和青蛙。

5、各种小动物的图片(蛇、蝙蝠、刺猬、蜗牛、蚯蚓、乌龟、狮子、狐狸、狗、羊、鸡、鸭、兔)

6、小动物的图片牌若干。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老师作小白兔的动作,提问幼儿:你喜欢什么小动物?

2、在音乐中,跳一段动物舞蹈。

二、重点掌握冬眠和换毛的过冬方式:

1、出示下雪天的ppt,“哇,下雪啦!动物宝宝们,我们可以出去堆雪人啦!我们到小刺猬家叫小刺猬出来玩吧!”

教师做敲门动作:“咚咚咚,请问小刺猬在家吗?我们一起出去玩吧!”再次出示小刺猬睡觉的ppt,录音“嘘,别吵,小刺猬在睡觉呢,他不吃不喝,一直睡到春天才出来玩儿呢!”

2、“哎,算了,小刺猬在睡觉呢,我们还是去小青蛙的家找小青蛙玩儿吧!”教师敲小青蛙的门:“咚咚咚,请问小青蛙在家吗?我们一起出去玩吧!”出示小青蛙的ppt:“谁啊,别吵,我在睡觉呢,我要睡到春天才出来玩呢!”。

3、“哎呀,怎么回事啊?怎么都要睡觉啊?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教师抛出问题,请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

4、“哦,原来他们是在冬眠啊!那他们为什么要冬眠呢?”请孩子说一说。

a、白天他们睡觉吗?

b、他们在睡觉的时候吃东西啊? c、他们要睡多长时间呢?

5、出示ppt,解释什么是冬眠。

老师:“那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冬眠?”放ppt 小博士:“大家好,我是小博士皮皮,你们知道吗?小刺猬和青蛙都是冷血动物,天气越冷,他们的体温也就不断地下降。有的动物体温只有几度,甚至0度。为了自己不被冻死,像青蛙、刺猬这样的冷血动物就钻进泥土里、洞里,不吃也不喝,整整睡上一个冬天。这就叫冬眠,等到第二年春天才出来活动。你们明白了吗?”

提问:请小朋友说说动物为什么要冬眠?(他们都是冷血动物;还有一个原因是什么?)(听一遍青蛙的话)

青蛙说:“真冷啊!我不像小鸟一样有温暖的羽毛,如果不冬眠,我就会冻死的!”

6、出示动物图片,“又谁呢?请小朋友说一说他们当中什么动物是通过冬眠的方式过冬的呢?为什么?并让小朋友学一学动物冬眠的动作。

7、“小白兔,白又白·····”小朋友猜一猜小白兔是怎么过冬的呢?

8、放ppt。小兔子:“大家好,我是一只可爱又美丽的小白兔,冬天到了,为了使自己更加暖和,我要换上厚厚的毛,就像给自己盖上了一层厚厚的被子,这样冬天就不冷了。小朋友,你知道了吗?”

提问:兔子是怎么过冬的呢?(兔子身上短短的毛慢慢脱落长成了长长的、厚厚的毛)

9、提问:还有哪些动物要像兔子那样需要在冬天换毛呢?

10、请孩子上台来把动物送到冬眠和换毛的家里去吧!”(请个别孩子上台送)

11、请幼儿思考除了冬眠、换毛,动物还有什么过冬的方式?(鼓励幼儿大胆表述)

12、观看ppt:简单了解另外两种过冬的方式:迁徙、储存粮食。

三、结束部分:音乐游戏。孩子戴上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牌,冬天来了,小动物是怎么过冬的,就来到哪个家里。

“春天来了,我们一起里跳舞吧!”“冬天到了,小动物们快点选择一个家吧!”请几个孩子说一说,你是什么小动物,我是怎么过冬的?

“春天又到了,我们一起出去玩哇吧!”结束活动。教学反思:

好玩的磁铁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磁铁,了解磁铁能吸引铁质的东西。2.尝试运用磁铁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相关问题。3.增强好奇心,提高动手能力。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人手一块磁铁,每组数种材料(内有积木、塑料管、雪花片、回形针、钥匙、硬币、小剪刀、瓶盖、布、纸制小鱼等)。

2、经验准备:幼儿在区域里操作磁铁多次。活动过程

一、引出磁铁,激发回忆,调动已有经验。1.出示磁铁,引出课题

老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出示磁铁),你们认识吗? 你玩过吗?磁铁会做什么?

2.鼓励幼儿探索活动

老师: 磁铁特别好玩,你会发现它有许多的秘密,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好多东 西,请大家猜一猜,再试一试。

提问:磁铁能吸住什么东西?不能吸住什么东西? 小结:磁铁会吸铁制品,磁铁会吸铁,平时,我们也叫它吸铁石。磁铁能吸住铁制的东西,吸不起来的就不是铁做的。

二、解决问题——动脑筋、想办法 1.创设情境,鼓励幼儿解决问题(1)打捞铁钉

一个粗心工人把他的铁钉丢到金鱼缸里去了,现在请小朋友想办法把它打捞上来。(不能直接用手)

(2)我们的学具盒盖上之后总是自己张开,怎样让它盖得更牢固呢?(3)妈妈缝衣服时,一不小心针掉在了地上,找来找去怎么也找不到,十分着急,请小朋友帮忙想办法。

2、看教师自制磁铁玩具——游泳的小鱼,让幼儿更深的体验磁铁的本领。

(1)出示范例,教师演示游泳的小鱼。(幼儿感到很好奇。)(2)引导幼儿探索:怎样使小鱼动起来?(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自由讨论。)

(3)总结:用一个订书钉订入小鱼的底部,然后用磁铁隔着纸板去吸,此时小鱼会按磁铁移动的方向动起来,就好象小鱼在跳舞。(让幼儿进一步了解磁铁隔着物品能吸铁的特性。)

三、幼儿4人一组,运用曲别针、卡纸和小磁铁,自制磁力小玩具——利用经验,发挥想象,锻炼动手能力。

四、看幻灯片,了解磁铁的其他用途,幻灯片内容包括门吸、磁力火车、磁力画写板、文具盒、磁力起重机等。

四、延伸活动:

让孩子找一找家中什么物品上有磁性。教学反思:

微波炉真方便

教学目标:

1、熟悉微波炉的基本结构,了解安全使用的方法。

2、感受新技术产品给生活带来的方便。活动准备:

1、微波炉、幼儿自带适合微波炉加热的食品,玉米等。

2、科学画册 活动过程:

一、我家的微波炉 请幼儿说一说家里的微波炉帮我们做些什么。

二、试一试,真方便

1、出示微波炉,引导观察微波炉的构造,有定时器、火力选择器、炉门玻璃转盘、旋转圈、烧烤 架、专用容器等。

2、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爆米花,大家共同品尝。

3、指导幼儿合理使用微波炉,体验成功的乐趣。

4、提醒幼儿注意安全用电。

三、讨论

1、使用电器时,应注意什么。

2、引导幼儿看画册,《微波炉真方便》,说一说图上的食品哪些可以用微波炉加热,应选择什么样的 器皿。

四、课外延伸:

在家里,家长与孩子一起体验家用电器给生活带来的方便。教学反思:

中班科学教案盐和糖的教案反思 篇5

【设计意图】风、雨、雷、电这些自然现象常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遇上下雨天,孩子们大多只能在室内活动,有的孩子便抱怨,下雨天太不好,不能让他们在外面游戏、追逐和玩耍;而望着外面的雨,孩子们又有一种冲动,想去接接雨滴、在小雨中奔跑、踩踩地上积的雨水……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让其初步了解雨,感受雨带来的乐趣,我们设计了这个活动,让幼儿在雨中嬉戏、玩耍,充分地去感受、去观察、去发现,培养他们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事物,让他们体验到发现的快乐。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雨天里寻找快乐,体验和感受雨中游戏的乐趣。

2.使幼儿通过和小雨一起玩,初步了解雨。

3.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1.教师事先了解天气情况,选择一个小雨天进行此活动。

2.幼儿自带雨伞、雨衣、雨鞋等雨具,并学会使用这些雨具。

3.幼儿每人带一个废旧的盒子、杯子、瓶、罐等盛雨水的容器。

【活动过程】

1.让幼儿谈谈雨天的感受,说出喜欢或不喜欢下雨的理由。

师:你喜欢下雨天么?为什么?

2.幼儿讨论雨天里能做哪些好玩、有趣的事情,想出既淋不到雨,又能和雨一起玩的办法。

(1)幼儿到小雨中和雨一起玩。

①幼儿自己穿上雨鞋、雨衣,打开雨伞(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到雨中自由玩耍(幼儿可根据自己的意愿独自玩、两三个人或几个人一起玩),教师进行观察。

②在幼儿充分感受、自由玩耍、观察发现的同时,教师给予恰当的引导。例如:雨是怎样落下来的?落在那里?落到的地方变成什么样了?将雨伞转圈,伞面上的雨水会怎么样?尝试伸出小手去接接雨点,看有什么感觉?手会怎么样?用小脚踩踩地上积的雨水等等。l③幼儿讲讲自己是怎样和小雨一起玩的,以及在雨中有什么样的发现。

师:刚才我们每个小朋友都很开心地和雨一起玩,而且有很多发现,我们来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

(2)幼儿再次和小雨一同玩耍。

利用辅助材料――盛水容器,进一步和雨玩耍,如"雨点在歌唱…'收集雨水"等游以往遇到雨天,教师便组织一些室内活动,一般只想到雨天带来的不便,而忽视了.为教育作用,甚至在孩子们被雨所吸引,注意力转移,想去和雨玩耍、想去尝试时还去制止他们。本活动却充分利用了我们身边常见的自然现象,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点,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通过看、听、摸、踩等多种尝试,让孩子在愉快的玩耍和自我探索中了解雨。

教师可以根据雨的大小不同(如大雨、中雨、小雨、毛毛雨等),将活动进行两次甚至三次,让孩子们在尽情玩耍的同时,积累更丰富的生活经验。当然在狂风暴雨及雷电的天气是不宜进行此活动的,但可以引导幼儿讨论这种天气带给人类的好处和危害。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中班科学教案盐和糖的教案反思 篇6

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认识前与后(空间)设计意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科学领域中指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空间方位的辨别,是指人对客观物体在空间中所处位置关系判断,能正确区别空间位置关系是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选择了《认识前与后》这一活动,数学由于其学科特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和枯燥。而游戏是孩子最感兴趣的学习方式,好奇心和想象力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动力。为了激发孩子强烈的学习动机,利用玩具和游戏寓教于乐,是幼儿最容易接受、最乐于参与的一种学习模式。而幼儿每一次玩游戏,可能都有不同的玩法,不同的点子,无形中就培养了灵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我在设计活动的时候,以游戏贯穿整个活动,目的在于让幼儿在游戏中边玩边学习,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活动目标:

1.能以自己或客体为中心区分前后方位。

2.能用前后方位词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能按指定的前后方向运动。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动物头饰、多媒体课件

2.环境创设:营造森林情境。

活动指导:

一、以自身为中心区分前后。

*提问:鼻子在身体的前面还是后面?屁股在身体的前面还是后面?

二、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前后。

(一)游戏“找方向”。

1.引导语:请小朋友做猫宝宝,老师做猫妈妈。“猫妈妈”拍拍手,“猫宝宝”就到老师的前面来。“猫妈妈”跺跺脚,就到“猫妈妈”的后面去。

2.组织幼儿根据教师的指令行动并说说自己躲在教师的前面还是后面。

(二)游戏“捉迷藏”

师播放课件,请幼儿找出并说出“动物”躲藏的准确位置,准确运用“前面”、“后面”的方位词进行描述。

(三)进一步理解和运用方位词。

1.组织幼儿到“森林”玩,引导幼儿听命令行动。

如:躲到大树后面,走到大树前面等。

2.引导幼儿边念儿歌《排排队》边出活动室。

教学反思:

能以自己或客体为中心区分前后方位,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时,我利用提问的方式引入,孩子们听到“鼻子”、“屁股”这些身体部位时,都觉得很有趣。一下就调动了孩子们的兴趣。接下来的游戏“找方向”,更是让孩子们过足了瘾。听着老师的指令寻找方位,他们必须集中精力,才能确保不会找错方向。接着以游戏“捉迷藏”,请幼儿找出并说出“动物”躲藏的准确位置,准确运用“前面”、“后面”的方位词进行描述。为了加深活动的难处,我在设计幻灯片时,动物和躲藏的物体都是相近色彩的,如,乌龟是绿色的,那么它躲藏的物体,我选择了绿色的帽子。这样,孩子们在了适当的孩子们认真的观看着幻灯片,寻找小动物躲藏的位置。寻找小动物的时候,就会很认真,而且会为自己找到小动物感到高兴。本次活动,幼儿充分体验、感知“前后”方位的空间位置关系;通过交流讨论、教师梳理、游戏等形式,帮助幼儿理解其相对性、可变性,最后通过游戏“躲猫猫”把学过的“前后”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课题组评议:

整个活动下来,游戏化的形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引起小朋友们的注意,拉近了幼儿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在导课部分能够充分调动小朋友们的积极性,使幼儿能够注意倾听。在课中,多次运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感知前后,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使幼儿在玩中学、乐中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孩子们的参与意识。通过幼儿的参与,让孩子们用眼观察、用口表达、用心思考的方式更好的使教学进行下去。本次活动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师幼互动、生生互动良好,达到了预设的目标。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鸡蛋浮起来

活动目标:

1、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让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2、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

活动准备:

1、前期幼儿经验:知道有些物品会浮于水面,有些物品会沉在水底

2、鸡蛋、水杯、糖、盐、味精、水、抹布

活动过程:

一、师幼一起回顾已有沉浮经验:

教师:小朋友,星期天大家都在家和爸爸妈妈做了有关沉浮的实验,那么谁能来说一说你的实验结果呢?

二、变魔术“鸡蛋浮起来”:

1、提问:有没有小朋友把鸡蛋放在水里?那么鸡蛋放在水里是沉还是浮起来呢?

2、请幼儿做实验——鸡蛋沉入水底

3、教师假装变魔术,出示一杯放了盐的水,放入鸡蛋,鸡蛋浮出水面。

4、提问:为什么小朋友放的鸡蛋沉在水底,老师放的鸡蛋浮在水面上?

5、教师:我在水里加了一样神秘的东西,你知道是什么吗?

教师出示盐、糖、味精

提问: 我就是往水里加了这三个好朋友中的一个,你们猜猜是谁呀?今天我不告诉你们,让你们自己去发现!

三、幼儿尝试实验

教师将幼儿分为9组,每组四个鸡蛋、四个杯子、一个搅拌棒,四杯水,进行实验,每桌放置三种调味料。

实验结果:鸡蛋在盐水里可以浮起。

1、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在水中添加东西进行实验

实验后讲述“你在水里加了什么,你的鸡蛋怎么样了?”

实验得出结论:在水中放入盐可以使鸡蛋浮起来,放入糖和味精不行。

2、换水后共同在水中放入盐,进行搅拌,再放入鸡蛋,观察结果,体验成功的快乐。

实验后得出结论,放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使鸡蛋浮起来。

四、延伸活动:

教师:“放了盐的水能让鸡蛋浮起来,那人可不可以浮起来呢?”

请幼儿回家和父母上网查资料,将自己查到的结果带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奇妙的盐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

2、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知道水有浮力,有关于物体沉浮、溶解的初步经验。

2、物质准备:教师:装有温水的烧杯一个,熟鹌鹑蛋一个,搅拌棒一支,盐一杯。记录表一张,视频《死海的秘密》

幼儿:每人装有同量温水的杯子3个,熟鹌鹑蛋,糖、盐、味精各一份,搅拌棒一根,记录表一张,彩笔一支,毛巾1条。

活动过程:

一、魔术“蛋宝宝浮起来”导入,激发幼儿好奇、探究的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好!我是一名魔术师,今天为大家表演一个魔术。你们看,这里有一杯水,我还请来了一位神秘的小客人。”(出示鹌鹑蛋)

(1)夏天到了,蛋宝宝要到水里去游泳,扑通一声跳下水,蛋宝宝怎样了?(蛋宝宝沉在水底)

(2)不好了,蛋宝宝不会游泳,怎么办呢?别着急,我来想个好办法,让蛋宝宝在水中浮上来。这是我的魔术粉(盐),我要把它倒进去,用魔棒搅一搅。

(师往杯子里倒入魔术粉,用搅拌棒慢慢搅拌,边说“变变变”直至蛋浮起来)

蛋宝宝怎样了?(浮起来了)

二、是什么魔术粉让蛋宝宝浮起来?引发幼儿猜想与假设

1、请你猜一猜,我是用什么来做魔术粉的?

(幼儿自由发言,教师从魔术粉的颜色、形状等方面提示幼儿)

2、刚才大部分小朋友猜的是盐、糖、味精,边说边出示图卡边贴在大表格上,我的魔术粉就藏在它们中间,那么你认为魔术粉是谁呢?(幼儿讨论)

3、教师出示记录表,介绍记录猜测的方法。(教师请幼儿将猜测结果用对、错符号的方式记录在表格上)猜测记录后后鼓励幼儿相互交流。

三:幼儿实验,验证猜测结果

1、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想法,怎样做才能知道你猜的对不对呢?

2、教师介绍每位小朋友盒中有3杯水,蛋宝宝在什么地方?桌上的魔术粉有哪些?(提示幼儿看清魔术粉标记图)

3、请小朋友将每一种魔术粉倒进相同标志的杯子中试一试,轻轻搅拌,看一看发现了什么?每一种实验后马上记录在表格上。

指导重点:观察指导幼儿轻轻搅拌,引导幼儿间相互观察、交流试验的结果,感受新奇发现的乐趣。(讨论交流分享)

请做完实验的幼儿将表格粘贴到前面。汇总结果到大表格。

四、交流试验结论,1、说一说水里加入什么魔术粉使蛋宝宝很快浮上来?

2、为什么水里加入盐蛋宝宝就能很快浮上来呢?盐增加了水的什么力呢?

五、播放PPT,揭开《死海的秘密》

1、师:地球上有一个神奇的地方叫“死海”。古时候,罗马有个统帅抓了一群俘虏,想把他们放到死海里淹死,可是过了一会儿,沉下去的俘虏漂到了岸边,一个都没死,这是为什么呢?……

2、幼儿观看视频“死海的秘密”。

3、提问:你发现了死海的什么秘密?

在死海里的人为什么不沉下去呢?

结论:(因为死海里含有大量的盐,是普通大海海水含盐量的七倍。)

4、教师与幼儿总结:原来,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才能使沉在水下的蛋宝宝浮上来。

师:你们不仅救出了蛋宝宝,还发现了盐的秘密。盐的作用真奇妙,它还有许多奇妙的用处等我们来发现,等你找到可别忘了告诉其他小朋友哦。

科学活动奇妙的盐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设计是基于幼儿对水的浮力特性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在认识调料和发现溶解现象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目的是使幼儿通过实验,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并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开展科学活动教师的预操作非常重要。在活动进行之前,我为了使幼儿观察盐增加水的浮力效果明显,于是使用了约1/3杯的调料粉,通过操作,我发现分别放进去之后,不仅盐水里的鹌鹑蛋浮起来了,味精溶液里的鹌鹑蛋也浮起来了,原来味精里也含盐。为了减少材料带给幼儿的干扰因素,我有精心挑选了无盐味精,经过反复操作,我选取了刚好能使蛋富起来的盐量,在此基础上,再投放同样量的味精和盐,问题解决了。我还选取了材料较软的木质搅拌棒,并在每组材料中添放了备用的鹌鹑蛋,以备不时之需。

在材料的设计上,我们为了减少幼儿间的材料干扰,精心制作了像小簸箕一样的操作盒,里面放置贴有三种调料标签的三杯水,标签的高度正好是水位线,另外一一对应摆放贴有同样三种标签的调料盒,这样幼儿一目了然,对应投放为幼儿操作提供了方便,避免了干扰。

在活动设计上,开始部分情景魔术“救救蛋宝宝”很快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教师在示范操作的同时还适时地向幼儿提出了操作要求,我还鼓励幼儿大胆猜测,支持不同的想法。在实验过程中,当我发现有位幼儿放在盐水里的鹌鹑蛋没有浮起来时,耐心和幼儿共同寻找原因,当发现原来是鹌鹑蛋破了时,及时为幼儿更换了好的鹌鹑蛋,达到了预期的实验效果。在得出结论部分,我请幼儿将表格以叠压的方式显现操作结果,便于幼儿观察得出结论。教师的启发式提问也很重要,如:你发现了什么?——水里加入什么蛋宝宝浮起来?——为什么水里加入盐蛋宝宝就能浮起来呢?——盐增加了水的什么?这样层层递进的方式帮助幼儿梳理知识点,一步一步向目标靠拢。当幼儿在盐增加了水的什么?这一点仍有一点小困惑时,我又适时视频“死海的秘密“从而用另一途径加强了对这一现象的认知。

活动结束后,我并没有认为这是真正的结束,有全面观察了所有幼儿的实验结果后,发现有一位幼儿盐水里的蛋没有浮起来,于是我把她找来一起找原因,发现也是蛋破了,我们有更换了一个好的,问题迎刃而解。体现了教师关注每一位幼儿的教育理念。

这次活动仍由一些遗憾之处,例如教师为幼儿提供发言的机会不够充分,在座位的摆放上要更加有利与幼儿间的相互交流与探讨,这也说明了教师在教育观念上还要大胆放开,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这也是我今后仍需努力改进的地方。

中班科学教案盐和糖的教案反思 篇7

活动目标:

1、进一步培养幼儿的爱心和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让幼儿懂得砍伐树木对人类、动物造成的危害。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画有小鲤鱼的两副不同的图。

2、画有小鸟的两副不同的图。

3、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1、师幼一起听音乐做律动以激起幼儿的兴趣。

2、出示画有小鱼的第一副图(小鲤鱼在水里高兴的游玩),问幼儿:这副图上都有一些什么?小鲤鱼高兴不高兴?

3、出示第二副画有小鲤鱼的图(水污染),问幼儿:这副图和上面那副图有什么不同?

4、通过比较引出以前学过的故事《伤心的鲤鱼》

5、幼儿讨论:(1)鲤鱼为什么伤心?

(2)怎样才能不让鲤鱼伤心?

(3)怎样爱护水资源?

6、出示画有小鸟的第一副图(小鸟快乐),问幼儿:小鸟高心吗?师总结:小鸟在树林里又是唱歌又是跳舞非常快乐,可是过了一个月树林变成了这个样:出示画有小鸟的第二副图(树林被砍伐),问幼儿:小鸟在干什么?(哭、小鸟很伤心)

7、组织幼儿给这两副画有小鸟的图起个好听的名字,幼儿自由发言(小鸟哭了、伤心的小鸟------)最后老师以《伤心的小鸟》为名。

8、组织幼儿为小鸟想办法,怎样才能使小鸟高兴?对表现好的幼儿奖励“森林小卫士”帽子。

9、教师总结。

10、组织幼儿在展版上为小鸟画家,结束本课。

活动反思:

在这两次活动中可以看出孩子的积极投入、享受探究的过程,并乐于分享自己的探究结果。整个活动实现了“玩中学、”“做中学”以幼儿自由发现、自主探索为活动核心,基本做到孩子在前,教师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操作在前,结论在后。

中班科学教案盐和糖的教案反思 篇8

一、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是沉的,哪些是浮的。

2.能够动手操作实验,记录结果,并大胆讲述出自己操作的过程与结果。

3.喜欢参与到实验中,乐于去探索物体的沉浮,

二、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喜欢参与到实验中,尝试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不同方法。

2.活动难点:能够动手操作实验,并大胆讲述出自己操作的过程与结果。

三、活动准备

1.盛水的大玻璃缸、各种能沉浮的物品(小木块,勺子,橡皮,小石头,泡沫板,海洋球等)

2.记录物体沉与浮的图标。

四、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实验导入老师分别将两样东西放入玻璃缸中,请幼儿观察。

师:这两样东西放入水中会怎样?引入活动,激发兴趣。

(二)基本部分

1.观察材料,猜测物体沉浮想象,师:这里都有什么啊?如果把这些东西放进水里面它们会怎么样呢?

2.动手操作,验证物体的沉浮现象并记录结果。

(1)出示观察记录纸,教师指导记录的方法;

(2)教师示范操作并做好记录;

(3)分小组让幼儿们自己操作,自己探索物体的沉浮,并对沉浮作好记录。

3.交流讨论结果各组展示并讲出自己的操作结果,教师与幼儿们一起进行验证。

(三)结束部分总结:根据物体的沉浮现象,教师与幼儿们一起进行分类,哪些是沉下的的,哪些是可以浮在水面上的。

五、活动延伸与艺术领域美术相结合,折一些纸的小船和幼儿一起探索让沉下去的物体浮在水面上。

活动反思: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教师时刻要为幼儿的探索认知创设一个宽松、和谐、自由的环境氛围,让幼儿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认识物质的性质。本次教学活动通过看一看、尝一尝、动一动,幼儿从亲身体验中,对水的概念从形象到抽象的提升,让幼儿在活动中自始至终都是“实验者”,知识在孩子们的实践中自然就形成了。

中班科学教案盐和糖的教案反思 篇9

活动目标:

1、学习耐心、细心地进行试验,并注意仔细观察实验结果。

2、积极主动地参加实验活动,探索自然界的秘密。

3、通过实验,观察水的内聚力现象和表面张力现象。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硬币、玻璃杯、回形针、皱纹纸一张,盛水的器皿。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的形式,激发幼儿探讨水的秘密。

教师:今天,老师请小朋友来猜一个谜语,看看谁先猜出来。

老师出谜面:“一种东西真奇妙,无形无色无味道,动物植物离不了,竹篮装它全漏掉。

教师:为什么你觉得是水呢?水有这么多特点,它还有一些什么秘密呢?你知道吗?今天让我们来做两个有趣的实验,揭开它的秘密吧!

二、交代实验的步骤及要求。

1、教师:小朋友看这是什么?老师先将玻璃杯里盛满水,然后将这些硬币一个个轻轻地放进玻璃杯中。放一个后引导仔细观察一下,玻璃杯中的水有没有溢出来。

2、教师:你在刚才的实验中看出了什么?引导幼儿学会用完整的话来表达。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在玻璃杯中盛满了水,然后放入硬币,发现水没有溢出来。

三、幼儿看老师实验,引导幼儿互相交流。

玻璃杯中装满水了吗?玻璃杯中的水有没有溢出来?仔细观察杯口,杯口的水是什么样的?为什么玻璃杯中装满了水又放了许多硬币,水才高出杯口,但却没有溢出来呢?引导幼儿回答,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自己的想法。

教师小结:老师装满水的杯子的杯口上是平的,并没有高出杯口,放入硬币后,杯子里的水高出了杯口,水确没有溢出来。

四、交代实验二的步骤及要求。

1、教师出示回形针:

教师:这是什么?回形针放在水里会怎么样?

2、教师进行试验将回形针放在水里,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

教师:“回形针怎样了?怎样可以让回形针不掉下去呢? 教师小结:从刚才的实验中看出,回形针放在水里,水掉下去了。

3、教师再进行试验,看老师先将回形针放在纸上,然后将它们一起放进水盆里,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引导幼儿回答。

4、幼儿互相交流:你观察到什么想象了?

教师:纸怎样了?回形针呢?为什么纸沉下去了,而回形针却浮在水面上了呢?

教师小结:放了纸在水里,水有表面张力,所以回形针就不会掉下去,表面张力支撑着它浮在水面上。

5、引导幼儿观察幼儿用书,了解水的这两个秘密在生活中的现象。

发放幼儿用书,引导幼儿观看书,了解水的表面张力。

五、最后总结。

教师:请小朋友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做水的实验,进一步了解水的秘密。

活动反思: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幼儿对水非常感兴趣,本次活动幼儿的积极性都很高,能大胆尝试运用各种操作材料进行操作,在活动中,我先让幼儿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满足了幼儿的好奇、探索,希望尝试的欲望,强调了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中班科学教案盐和糖的教案反思 篇10

活动目标:

1、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初步获得物体沉浮的概念。

3、用简单的表格记录物体的沉浮现象。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木块、塑料块、磁铁、糖纸、玻璃球若干。

2、物体沉浮实验前后对照表。

活动过程:

1、拿出一个木块,让幼儿猜一猜,如果把它放进水里,它会沉下去还是浮在水面上;再把它放进水里,请幼儿观察。

2、把其它的物体都放进水里,请幼儿观察那些物体会沉下去,那些会浮起来。

3、请幼儿实验。实验前,先请幼儿猜一猜结果。并且做标记。然后与实际结果对比。

4、小结: 比水轻的物体会浮在水面上,比水重的物体会沉下去。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幼儿发现沉浮现象。我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操作来获得经验。幼儿的积极性很高。

精选阅读

糖和盐不见了小班教案(11篇)


课件之家的编辑希望您能阅读一下“糖和盐不见了小班教案”相信它会给您带来不少启示。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但老师也要清楚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行的。教案是为加强教育教学团队建设和职业发展提供的有效支持。希望本文能为您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助力!

糖和盐不见了小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溶解的现象,学会观察比较易溶解和不易溶解的物体。

2、学会使用符号做观察记录,对溶解现象有好奇心,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引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饮料,请小朋友们和喝一喝,再告诉你的好朋友,你喝到的饮料是什么味道的。(幼儿讨论)

2、现在请小朋友说说你喝到的饮料是什么味道的?(甜的)为什么?(个别幼儿回答)

3、小朋友说饮料是甜,因为里面放了糖。那你们有没有看到糖呢?糖到哪里去了呢?

(二)示范操作,展示溶解现象。

1、探索糖的溶解。

饮料中的糖到底去哪里了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舀一勺糖放入水中,看,糖到哪里去了?(幼儿回答)

2、探索盐的溶解。

老师这还有盐,你们谁愿意上来试一试,看看盐会不会躲到水里?(个别幼儿上来操作,指导幼儿通过搅拌让盐溶解。)

(三)组织幼儿进行探究实验,比较易溶解和不易溶解的物体。

1、介绍材料,提出操作要求。

2、幼儿实验,教师提醒幼儿注意在实验中观察将米、珠子、盐、糖放到水中的变化。

3、分享交流实验结果。

活动反思

活动主要让孩子们观察糖在水中溶解的过程及所发生的变化,并能用语言表达其发现。对溶解的现象产生好奇,并愿意思考还有哪些物质能溶解的问题。活动开始时让孩子们来看看,外观是怎么样的;尝一尝,味道怎么样?孩子们都尝出是糖的味道。接着引发孩子们思考:如果把糖放到水里去会怎样呢?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的过程,孩子们感知了溶解这个概念。在组织交流时,幼儿都知道糖在热水里先溶解,课堂氛围较好。活动中通过孩子们的相互讨论还想出了雪、冰块、盐、奶粉等易于溶解的物品。回家后爸爸妈妈们也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做一下溶解的实验,激发孩子们自己探索的欲望。

糖和盐不见了小班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在班级开展主题活动《小司机》的过程中,幼儿认识了许多交通工具。教师发现他们对汽车特别感兴趣,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了自己的玩具汽车,一有空就和小伙伴一起观察、讨论,对汽车的每一个部分都观察得很细致。针对幼儿的兴趣,设计了《车轮不见了》这一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幼儿胆去探索,坚持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知道圆形物体能滚动,探索车轮的特点。

2、培养幼儿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活动准备:各类图形(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供幼儿操作的废旧物品、玩具汽车、美工区的材料、录音机、音乐磁带。

活动指导:

1、动手操作,投放有车轮和无车轮的玩具汽车,让幼儿自由选择一辆玩具汽车,玩一玩、开一开。

2、谈话,请小朋友一起想一想、说一说。

a.刚才你玩什么车?发现什么?

b.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车跑起来?

3、幼儿自由探索。

(1)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许多材料,引导幼儿把各种形状的物品都试一试、滚一滚,找一找,找出适合当车轮的材料。

(2)讨论:

a.幼儿互相说说自己拿了什么物品当车轮。

b.幼儿互相比一比谁的车轮跑得快,为什么?

c.说说球能不能当车轮,为什么?

3、教师小结:因为象球一样的车轮会到处滚动,不好掌握方向,而象滚筒一样的车轮只能向前后滚动,能更好的掌握方向。

4、分组活动:汽车制造厂各区

材料准备:

a.撕贴:提供各色蜡光纸、胶水、图画纸,让幼儿撕贴车辆,并从各种形状的图形中找出正确的图形做车轮。

b.泥塑:提供橡皮泥、泥工板,引导幼儿搓、捏出汽车的形状。

c.找车轮:提供小不同的无车轮卡纸汽车、小不同的各种图形卡纸、胶水,让幼儿按照车辆小的不同来找出相应小的车轮。

提出要求:

a、把自己制作好的“汽车”放到“停车场”内。

b、引导幼儿在各个活动区自由操作。

5、讲评:幼儿互相参观作品,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一辆“汽车”。

评价:

本次活动是从幼儿兴趣的话题中延伸而来,教师及时捕捉幼儿的关注点,并与幼儿一起收集各种有关材料展开一次有趣的探索活动。活动形式宽松自由。教师始终处于观察、引导的角色,鼓励幼儿胆、主动去探索他们想知道的问题,在必要时给予幼儿一定知识经验的支持。活动过程中,幼儿之间的互动非常积极,由于材料丰富、有趣,幼儿自始至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整个活动宽松、自由,幼儿不仅玩得开心,并在玩中获得丰富的知识经验。

糖和盐不见了小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喜欢听故事,知道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2、知道一些小动物要冬眠的常识。

活动准备:

制作动画片《小熊不见了》。

活动过程:

1、设置悬念,引起幼儿欣赏动画片的兴趣。

叙述故事开头:冬天来了,森林里下了好大的一场雪。清早,小松鼠蓬蓬兴高采烈地去找小熊嘟嘟。“嘟嘟,我们一起去堆雪人吧!”咦,小熊家静悄悄的,小熊哪里去了?

幼儿自由讨论小熊去哪里了。

2、欣赏动画片,了解小熊究竟去哪里了。

提问:小熊去哪里了?小松鼠蓬蓬找到他了吗?

3、再次欣赏动画片,知道故事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提问:故事里小松鼠蓬蓬除了去找小熊的,还去找谁啦?

故事里还有谁?还有谁也不见了?找到不见了的小蛇克克和小刺猬贝贝了吗?

怎么办呢,几个小伙伴去找谁问的?

嘟嘟、克克、贝贝为什么都不见了,知道答案了吗?

4、小结:在冬天,有一些小动物要避开寒冷,躲在洞里睡觉,直到春天才醒来,我们不要打扰他们喔。

活动建议:

在语言区提供头饰,供幼儿分角色表演。

活动评价:

1、喜欢看动画片,能说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故事的大致情节。

2、知道小熊、小蛇、小刺猬他们要在冬天睡觉。

活动反思: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幼儿的语言学习应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字的兴趣。

糖和盐不见了小班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1、观察糖在水中溶解的过程及水在口味上所发生的变化。

2、愿意思考并积极探索常见可溶物在水中溶解的现象。

3、对溶解的现象产生好奇,并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二、活动重点难点

观察糖在水中溶解的过程及水在口味上所发生的变化。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三、活动准备

1、每人一小杯水,,一块方糖。

2、用于搅拌的汤勺。

四、活动过程

1、观察方糖溶解的过程,引起兴趣。

教师:桌上有什么?(方糖)。

教师:糖是什么样子的?(了解访方糖的特点)

教师:如果把糖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幼儿大胆猜测)

先让幼儿尝一下水,明确水是没有甜味的,然后让幼儿将方糖放入水中,观察糖在水中的变化,幼儿自由表达和交流自己的发现。

2师幼讨论糖溶解的现象。

教师:你们刚才看到方糖放到水里怎么样了?

教师:方糖真的没有了吗?猜一猜,它到哪里去了?

教师:水应该是什么味道的?(让幼儿再次尝一尝水的味道)

3、教师联系其他溶解现象,拓展幼儿经验。

教师:除了糖,你还知道有什么东西像糖一样,在水里会“化掉”呢?

教师:这些饮料是什么?拿出各种事先冲好的各种饮料,引导幼儿猜测。

每组幼儿自由选择一种饮料粉进行尝试。

糖和盐不见了小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观察糖在水中溶解的过程及水在口味上所发生的变化。

2.愿意思考并积极探索常见可溶物在水中溶解的现象。

3.对溶解的现象产生好奇,并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每人1小杯水,1块方糖。

2.用于搅拌的汤匙。

活动过程:

1. 观察方糖溶解过程,引起兴趣。

教师:桌上有什么?糖是什么样子的?如果把糖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幼儿大胆猜测)。

先让幼儿品尝一下水,明确水是没有甜味的,然后让幼儿将方糖放入水中,观察糖在水中的变化,幼儿自由表达和交流自己的发现。

2.师幼讨论方糖溶解的现象。

教师:你们刚才看到方糖放到里怎么样了?

教师:方糖真的没有了吗?猜一猜,它到哪里去了?

教师:水应该是什么味道的?让幼儿再次尝一尝水的味道。

3.教师联系其他溶解现象,拓展幼儿经验。

教师:除了糖。你还知道什么东西像糖一样在水里会化掉呢?

教师:这些饮料是什么?拿出各种事先冲好的各种饮料,引导幼儿猜测。

每组幼儿自由选择一种饮料粉末进行尝试。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观察颗粒状的饮料,溶化时水的颜色变化状况。

糖和盐不见了小班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溶解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科学现象,孩子们知道糖化了、雪化了……但是对于溶解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却是模糊的,不确定的。大班幼儿已有了一定的观察、操作、记录、分析以及推理的能力,并且对科学现象有浓厚的`探索兴趣。本节课就是引导幼儿通过实验来感知、理解物体溶解的速度与物体的形状、大小以及水的温度有关系

活动目标

1、愿意思考并积极探索常见可溶物在水中的现象。

2、观察糖在水中溶解的过程及水在口味上所发生的变化。

3、对溶解的现象产生好奇,能够大胆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重点难点

探索可溶物在水中溶解的现象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

吸管 水杯 白砂糖 大米 水 水彩笔 任务卡

经验准备:

幼儿已会“搅”的动作

活动过程

1、导入

①师:小朋友们好,我是陈老师,今天陈老师给每位小朋友都带一瓶神奇的饮料,现在请小朋友们尝一下,然后告诉我你们找到是什么味道呢?

幼:没有味道

②变魔术引导幼儿说说水的味道有什么变化。

师:现在我来给小朋友变一个魔术,小朋友们再来尝一尝水的味道有什么变化?

幼:变甜了

师:那你们知道他为什么会变甜吗?

幼:因为往里面加东西了,加糖了。

教师总结:糖放进水里,搅一搅会消失不见,这种现象叫做溶解现象。

2、幼儿动手操作

①认识材料

师:那小朋友们想不想自己来做一杯神奇的饮料?

幼:想

师:那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我们都需要哪些东西吧,小朋友们仔细看哦,我请举手的小朋友们来回答一下。

幼: 杯子、吸管、大米、糖

师:小朋友们真棒都认识

②示范如何操作实验

师:首先我们有两个水杯,面前有两种材料,一个水杯里面放一种材料。由习惯几天假吧。轻轻的搅拌,看看哪个可以消失不见溶解哪个没有消失不见没有溶解。

③请幼儿动手操作

师:每个小朋友都有两个水杯,小朋友可以从桌子上拿两种材料,放进你的水杯里,一个水杯里放一种材料,然后用吸管进行搅拌,看看哪种材料是可以溶解的那种是不能溶解的。

师:小朋友们要记住水杯里面有水,小小朋友一定要小心,不要把水洒到衣服上,用吸管时也不可以往别的小朋友身上戳,要轻轻的握住水杯进行搅拌哦。那请小朋友认真等待老师给你们发材料。

师:那你们做完实验以后举手老师给你们发任务卡,任务卡上面有什么?

幼:大米、糖、笑脸、哭脸

师:那一会儿,小朋友做完实验就可以去收,然后老师给你们彩笔你们就可以就可以在任务卡上面联系那怎么连呢?仔细听老师说。如果你放进去糖和大米它溶解了消失了那你就把它跟笑脸儿连起来,如果它没有溶解没消失不见,那你就跟哭脸连到一起。知道了吗?

幼:知道了

师:那小朋友们可以开始操作实验了

幼儿一边操作实验教师一边巡回指导

3、活动延伸

师:老师悄悄告诉你们哦。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好多东西。是可以想糖放进水里一样消失溶解的,也有很多东西像大米一样,是不能溶解的,小朋友回家以后可以跟爸爸妈妈一起去观察一下,然后来幼儿园后分享给你们的好朋友,看看哪些东西可以溶解哪些东西不能溶解,好不好。

幼:好

师:他这节课到这里就结束了,小朋友们表现的真棒,给自己鼓鼓掌吧。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我主要设计了一些简单、明确、的问题,来突破活动的重点与难点,活动中教师提问,如何能够引起幼儿的兴趣,是很重要的。

通过本次活动,我也发现并总结了不少小问题,如操作时提醒幼儿看好杯子,注意力要集中。口语上也要注意,在幼儿知道了那是溶解的现象时,教师在后面的讲解时就要用上溶解一词并且总结一下操作结果。整个过程的课堂气氛还是比较安静,应该更积情一点提高整堂课的积极性。幼儿的参与性比较少。另外,在本次活动中我选择一些幼儿回答问题,但幼儿比较胆小、怯懦,所以幼儿回答问题十,比较磕巴声音比较小,不自信。使幼儿得不到发展。活动中还可以设计一些比较有深度,但是经过思考后肯定可以回答出来的问题,适当地请幼儿勇于尝试回答问题,我想每个幼儿都有自身的优点和长处,在活动中我们应该让每个幼儿都能体会到成功感,从而增强自信心。相信在这样的引导和鼓励下,幼儿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操作实验的环节,可以使用多种材料,让幼儿自己尝试动手操作。让幼儿自己思想,想自己动手。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老师尽量地支持幼儿,鼓励幼儿,老师可以让做完的实验先放在幼儿的面前,等幼儿做完任务卡以后,再把实验材料收回。这样可以更好的让女儿观察实验结果。

教师问随便成什么味道了没有等幼儿直接回答,直接代替了幼儿回答,这里教师的有效提问应留给幼儿探索的空间,可以提示和鼓励幼儿回答问题。在最后也应总结本节课实验结果,也可以适当的提问幼儿还有哪些东西是可以溶解的,哪些是不能理解的,让幼儿根据平常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如:豆子、石子等物体不能溶解,如:食盐、等物体是可以溶解的。让幼儿回家后可以和父母一起做实验一起操作后再来告诉老师,此处的灵活性很大,这需要在将来的教学中善于积累经验。

糖和盐不见了小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现象

2、愿意参加科学活动,能用简单的语言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伴。

3、通过玩玩、讲讲发展幼儿的思维,激发求知欲。

【活动准备】

1、每个幼儿一个杯子,一根搅拌器。

2、白糖、盐、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苹果片、橘子瓣等)大豆、红豆、绿豆、小石子,沙子等。

【活动过程】

1、告诉幼儿今天老师带来了好多东西,引起幼儿观察与学习的兴趣。

1)观察教师实验:

教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白糖,让幼儿观察白糖放进水里怎么样了?

(看不见了、溶化了)

2)教师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小石子,让幼儿观察小石子放进水里怎么样了?

(还能看见、不溶化)

问:请小朋友想一想,你平时见到的什么东西放进水里也能溶化?(盐、果珍、奶粉等)

教师小结:有的东西放进水里能溶化,变得看不见了,而有的东西放进水里不能溶化。

2、让幼儿做小实验(任选一种)

1)介绍活动材料,让幼儿知道实验材料的名称。

盐、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片、红豆、绿豆、大豆、小石子、沙子等。

2)让每个幼儿试一试,选择一种材料放进水里,观察结果如何。

3)交流实验结果:知道有的东西放进水里看不见了,溶化了,有的东西不溶化能看得见。点击浏览该文件

3、提问个别幼儿

请个别幼儿说一说你把什么东西放在水里了?怎么样了?

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小朋友。

【活动延伸】

教师继续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物质溶解于水的现象,鼓励幼儿多做小实验,通过实验掌握更多的知识。

糖和盐不见了小班教案 篇8

小班优秀语言课详案《大怪物不见了》

活动目标:

1、运用课件,帮助幼儿理解故事,了解"大怪物"的秘密。

2、引导幼儿发现物与形的对应,培养其不怕黑夜的勇敢品质。

活动准备:

幼儿园准备:多媒体设备一套(包括笔记本电脑、音响、投影仪、投影屏幕)、小黑板2块执教教师准备:故事课件、操作教具(图片和剪影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创景设疑,引入活动:

(出示宝宝,打招呼)T:宝宝今天想和小朋友一起来聊一聊关于"晚上"的话题。

T:谁来说说晚上是怎样的?

(出示黑夜场景)根据幼儿回答小结:晚上天上有星星、月亮,不开灯,四周就会黑黑的、暗暗地。

T:在黑黑的晚上你心里会感觉怎么样?

过渡:和很多小朋友一样,我们宝宝也非常害怕黑夜,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为什么害怕黑夜。

二、观看课件,了解故事:

(一)分段讲述故事:

故事讲述1:

晚上,宝宝舒服的躺在他的小床里睡觉。夜里醒来,看见屋里有个黑黑的大怪物。一阵风吹来,大怪物动起来了"哎呀不好,大怪物要来吃我了。"宝宝害怕极了。

T:宝宝夜里醒来,看到了什么?

一阵风吹来,大怪物还会动,宝宝觉得怎么样?(引导幼儿模仿宝宝害怕的表情和动作)

T:宝宝看到大怪物很害怕,你们猜他接下来会怎么办?

根据幼儿回答小结:遇到害怕的东西或者事情,我们可以找人帮忙、可以勇敢面对-----你们想的办法真不错!宝宝也想了个好办法。我们一起来看看。

故事讲述2:

宝宝慌忙拿起电话。

T:你们猜宝宝这时会打电话给谁?他会说些什么呢?

宝宝慌忙拿起电话报警。(追问:警察局的电话是多少?)"小狗警长快来呀,我家有个大怪物!"故事讲述3:

小狗警长赶来一看,哈哈哈地笑起来,小狗警长说:"宝宝别害怕,我陪你睡觉,天一亮怪物就会不见了。"天亮了,宝宝起来一看,哪里有怪物呀,原来那只是衣架上的一件大衣呀!

T:天亮了,大怪物还在吗?宝宝晚上看到的到底是什么?

小结:原来根本没有大怪物,宝宝看到的只是挂在衣架上的一件大衣。

(二)完整欣赏故事过渡:刚才我们看到的是发生在宝宝身上的一个关于晚上的故事,让我们再完整的来欣赏一遍吧。故事的名字就叫"大怪物不见了"。

(点击课件链接)小结:看了故事我们知道了,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根本就没有大怪物。只是天黑了,由于没有了亮光,很多东西都会变得暗暗的、黑黑的,看上去有点吓人而已。

三、游戏:大怪物不见了(集中课件游戏)T:看,天又黑了,宝宝又想睡觉了,可他的房间里还藏着许多像大怪物一样的东西,让我们一起帮宝宝找一找、看一看它们到底是什么东西,一起来告诉宝宝让他别害怕好吗?

(个别操作游戏)

1、直接点;

2、点点说说;3、4、5幼儿为主。

T:知道了这些黑黑的东西是什么了之后,宝宝就不害怕了。你们看这里还有许多黑黑的东西,(教师示范,冰激凌在哪里)在你们的椅子背后也有很多宝宝家东西的图片,请你拿出来仔细看一看、找一找、贴一贴,一边贴一边告诉宝宝它是什么,叫宝宝别害怕。

总结:你们的本领可真大,让宝宝家黑黑的大怪物都不见了,宝宝说要来谢谢小朋友呢。

(运用课件,宝宝说)谢谢小朋友,现在我知道了世界上根本没有大怪物,我看到的黑黑的东西,其实只是我家的一些用的、吃的和玩的东西,我再也不怕黑了,谢谢大家!

T:原来怕黑的宝宝现在变勇敢了,卢老师相信在座的小朋友也都知道了晚上根本没有大怪物,黑夜并不可怕;也都会和故事里的宝宝一样,做个勇敢的不怕黑的小朋友。

糖和盐不见了小班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用摸、闻、观察等方法,感知水果的外部特征。

2、能用相应的词汇描述水果的颜色、形状及味道。

3、品尝水果,喜欢吃各种水果。

4、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5、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活动准备:

水果实物、神秘箱(自制)、PPT课件。

配套课件:小班科学课件《水果点点名》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出示PPT礼物盒

宝贝们,今天老师给宝贝们准备了礼物哦!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礼物盒图片)

1、展示所有水果图

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水果?

(葡萄、梨子、西瓜、猕猴桃、杨桃、菠萝、火龙果)

2、分别出示水果图片,说出它们的颜色和形状(像什么)。

小班数学教案《水果点点名》含PPT课件

三、探究水果的吃法

宝贝们,刚刚我们认识了,观察了,也触摸了这些水果宝宝,现在我们一起来探究水果宝宝的正确吃法(出示打开水果的图片)。

四、活动结束,品尝水果

一起品尝,说一说水果的味道。

活动延伸:

宝贝们,在我们生活中除了蔬菜,水果也是非常重要的哟!我们在家里面也要多吃水果哟!它可以让我们的皮肤会变得白白的,眼睛亮亮的,我们身体长得高高壮壮的。?

活动反思

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糖和盐不见了小班教案 篇10

小班优秀音乐教案《泡泡不见了》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轻松愉快的情绪,初步学习在间奏处控制不唱。

2、通过吹泡泡的游戏动作,记忆歌词,学唱歌曲。

3、大胆参与歌唱活动,体验用吹泡泡动作表示间奏音乐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师带幼儿一起玩过吹泡泡的游戏

2、吹泡泡的工具一份

活动过程:

1、教师吹出一串串泡泡,激发幼儿活动兴趣引出主题

2、引导幼儿回忆吹泡泡的情景,学习5、6句歌词

教师:泡泡到哪去了?

我们来喊一喊它:泡泡×|泡泡×|(泡泡抓泡泡抓)

引导幼儿说出"泡泡不见了"。(边说边做动作)

3、幼儿完整学唱歌曲

教师范唱歌曲1-2遍,在间奏处用吹泡泡的动作表示

教师:泡泡唱了一首好听的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通过动作帮助幼儿回忆歌词

教师:你听到了什么?(吹呀吹泡泡有大又有小飞呀飞上天飞呀飞上天)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有节奏的念歌词并做出动作。

教师带幼儿听琴按节奏念歌词

重点练习在间奏处用吹泡泡的动作表示

幼儿学习演唱歌曲2-3遍

幼儿歌唱过程中,教师用歌声、动作提示幼儿,注意逐步退出,鼓励幼儿自己大胆跟琴唱。

4、结束活动:教师吹出许多泡泡,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由结伴演唱歌曲。

糖和盐不见了小班教案 篇11

活动目标:

1.观察糖在水中溶解的过程以及所发生的变化,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2.对溶解的现象产生好奇,能主动思考"糖怎么不见了"的问题。

3.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糖、透明杯。

活动重点、难点:

理解溶解现象。

审美元素:

幼儿通过实践操作,了解糖在水中溶解的过程以及所发生的变化,激发幼儿对溶解这一科学现象的兴趣。同时也培养幼儿耐心、细致的探究品质。

活动过程:

1.出示糖让幼儿观察,激发幼儿兴趣。

师:桌上有什么?糖是什么样子的?(白色的,小颗粒状)如果把糖放在水里会怎么样?

幼儿观察、猜想。

2.请幼儿观察溶解的过程。

师:现在我们把糖放入水中来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

师:你们看到的糖放到水里怎么不见了?它真的没有了吗?猜一猜,它到哪里去了?水变成什么样子?尝尝看。引导幼儿讨论溶解现象。

师小结:糖放入水里后就慢慢融化,溶解在水里,水会变得有些混浊,喝到嘴里甜甜的。

3.引导幼儿联系其他溶解现象,拓展幼儿经验。

师:你还知道有什么东西像糖一样,在水里会"化掉"呢?(盐、饮料果粒)

4.教师总结。

今天小朋友又学到新本领了,知道了糖会溶化在水里,水会变甜,回到家里我们还可以用盐、饮料颗粒继续做实验好吗?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对引导幼儿好奇心、独立思考、表达等习惯是非常有益的。但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还有待改进,本次活动可以进行分组教学,以此来增强幼儿的竞争意识。

[荐]小班科学教案白盐和白糖900字精选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师的付出。在上课之前,老师也是必须要准备好的。教案有利于教师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如何写教案才能避免千篇一律呢?课件之家的编辑收集并整理了“小班科学教案白盐和白糖”,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小班科学教案白盐和白糖【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糖和盐的名称、特点及用途。

2、能比较出糖和盐的简单相同点和不同点。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糖、盐、杯子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通过尝的方法让幼儿了解里面装的是什么水)

1、出示两杯水问:你们知道这两个杯子里放的是什么?

2、请幼儿来尝一尝,并说一说杯子里的是什么水?

二、引导幼儿观察糖和盐。(通过操作培养幼儿善于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

1、请幼儿根据生活经验,说说糖和盐是什么样子的。

2、请幼儿打开纸包,看看纸包里是什么?想想用什么办法知道?那一包是糖,那一包是盐,糖是什么样子的,盐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想方法自己去试一试用自己的方法来知道。

请幼儿将糖和盐倒在水里,用筷子轻轻搅拌,待糖和盐溶化后。问:糖和盐到那里去了?

三、了解糖和盐的用途。(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

你们知道糖和盐有什么用吗?(家家户户烧菜离不开它们。工厂很多地方也要用到盐。)

四、比较糖和盐。(培养幼儿对事物的观察能力)

糖和盐什么地方是一样的?什么地方是不一样的?

小结:糖和盐都是白颜色的,一颗一颗亮晶晶的它们都能溶化到水里,它们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糖和盐的味道是不同的因此它们的用途也是不一样的。

小班科学教案白盐和白糖【篇2】

活动目标

1、能主动观察、了解橙子和橘子的外形特征,比较出它们相似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培养孩子探索的欲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橙子和橘子若干。

2、集体记录观察表两张(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活动过程

1、我知道的水果。

师:我们一起认识了许多水果,你都知道现在冬季有哪些水果吗?

鼓励幼儿畅所欲言,介绍自己知道的冬季盛产的水果。

2、观察橙子和橘子并进行记录。

(1)橙子和橘子,实体出现。

师:我带来了两种好吃的水果,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好吗?

师:这是什么呢?(橙子、橘子)

(2)教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找出它们相似的地方。

师:我们来找一找它们相似的地方,都有哪些?你可以用手去摸一摸。

教师请幼儿下位置观察,分成3组。

(3)教师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将幼儿所讲的内容在大表格中进行记录。

小结:两种水果的颜色都是橘黄色的,里面的蒗也都是一粒粒的,尝起来都是甜甜酸酸的。

3、引导幼儿观察橙子和橘子,观察它们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并记录。

(1)师:刚才,我们找到了他们许多相似的地方,现在我们来找一找它们不一样的地方有哪些?并且把它记录在记录表格中。

(2)幼儿观察并记录。

(3)师请个别小朋友上前介绍记录表,并将幼儿的发现记录在大表格中。

小结:虽然它们都是水果,可是它们却有着不同的地方。橘子的皮只软软的,是可以用手剥的,而橙子的皮是硬硬的,是需要用刀切的。

小班科学教案白盐和白糖【篇3】

设计思路

根据小班幼儿学习数的特点来看。孩子学数比较形象、直观。因此,设计了这一教学活动。让幼儿通过教师所提供的特定材料来感知“1”和“许多”,使幼儿在愉悦的气氛中感知数概念。并通过游戏“找蛋”“还蛋”来感受帮助别人的快乐。

活动目标:

1、愿意参加游戏,感受帮助别人的快乐。

2、感知 “1”和“许多”。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老师扮鸡妈妈,幼儿扮小鸡。

2、活动场地布置许多树、草(草内有若干鸡蛋和一只鸭蛋)。

3、一幅《母鸡生蛋》图,鸭木偶一个。

活动过程:

一、找蛋

1、老师和幼儿一起唱歌曲《母鸡下蛋》。

问:鸡宝宝你们听见了什么?

2、师:哎呀,我生了好多好多的蛋不知道掉到哪里去了,请你们帮我找一找。

幼儿找蛋。

二、还蛋

1、引导幼儿发现其中有一只不同的蛋。

2、师:这一只蛋怎么不一样的?和你们手里的蛋有什么不同?(颜色、大小)它不是妈妈生的?会是谁生的?

3、鸭妈妈找不到自己的蛋会怎样?

4、请鸡宝宝把鸭蛋还给鸭妈妈。看看鸭窝里有没有鸡妈妈生的蛋。

三、玩蛋

1、玩蛋宝宝。(幼儿随意的在地上摆弄滚动)

2、师:请鸡宝宝把蛋放到篮子里,你给我一个,你也给我一个-----。现在我的篮子里有多少蛋?(许多蛋)。

四、画蛋

1、师:咯咯嗒,咯咯嗒谁在生蛋呀?(出示《母鸡生蛋》图)原来是这只鸡妈妈要生蛋了,看看它生了几只蛋?

2、师:咯咯嗒,咯咯嗒它又要生蛋了,我们一起把它生的蛋画下来。

3、教师和幼儿一起把画贴在墙上,请小朋友以后再来给鸡妈妈画蛋。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奇妙的盐之二


老师,我们身上散发的智慧之光,永远闪烁着您亲手点燃的火花。上课前,教师都必须写好课题计划与教案。教案有助于教师更流畅地进行教学。教案到底应该怎么写?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奇妙的盐之二,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实验操作发现盐溶解于水会增加水的浮力的现象。

2.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杯子若干,盐,小苏打,白醋,搅拌棒,土豆片。

活动过程:

一、自由探索。

1.这是什么?(教师出示一个土豆),我把它切成了土豆片,现在我要把土豆片放到水里去,你们猜猜会怎样?

2.把土豆片放到水里会怎样呢?我们来试一试。

3.我这还有三杯水,我又要把土豆放到水里去,这回会怎样呢?(幼儿回答教师验证)

二、引导发现。

1.为什么这个杯子里的土豆片会浮起来呢?

2.老师帮你们准备了一些东西,看看是什么?你是怎样知道的?

3.你们每人拿一个杯子,先放土豆片,再放盒子里的东西,记住绿颜色标签的杯子里只能放绿颜色盒子里的东西,红颜色标签杯子里只能放红颜色盒子里的东西,蓝颜色标签杯子里只能放蓝颜色盒子里的东西。看看土豆怎样了?

4.不管你的土豆片有没有浮起来,我们来听听你在实验的时候都发现了什么?

5.现在请你们再拿两个不同颜色标签的杯子,想个办法让土豆片浮起来,每个杯子里只能放一样东西,要不你们就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东西让土豆片浮起来了。

三、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为什么他们也放了盐,可是土豆还是没有浮起来?他放了很多盐,土豆片才能浮起来,你们再去试试。

有趣的纸中班科学教案反思1500字11篇


教案课件既关系到教学步骤,也关系到教学的课程标准,每个人都要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要知道教案课件也是老师上课实施过程程的依据,怎么才能快速写好一份优质教案课件?以下为课件之家编辑为大家整理的有趣的纸中班科学教案反思,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有趣的纸中班科学教案反思【篇1】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膨胀现象,知道物体遇水膨胀。

2.会用比较的方法观察事物。

3.萌发对物体膨胀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物体的膨胀现象,知道物体遇水膨胀。

难点:比较的方法观察事物。

活动准备:PPT课件

做实验物品:干黄豆和湿黄豆;每桌一份胖大海、压缩面膜、茶叶、黑木耳观察瓶;穿线面膜(压缩面膜穿或绑上线)若干,塑料瓶或玻璃瓶,水;可乐和曼妥思糖果。(实物的东西需要老师们自己准备,不好准备的可用同类物品代替,老师们上课的时候随机安排即可)

活动过程:

一、观察发现膨胀现象

老师带来了什么?这粒黄豆长得怎么样?

小结:黄豆长得小小,圆圆的。今天老师把黄豆带来是变魔术的,我们来当小魔术师了,本来小小、干干的黄豆变大了,这种从小变大的现象叫做“膨胀”。

猜猜看小黄豆怎么会膨胀变大呢?

观看课件PPT,准备一碗黄豆,让他咕嘟咕嘟的喝饱了水,然后小黄豆就变大了,可是刚才你们有没有看到我的小黄豆喝水呢?没有

黄豆喝一会会水是不行的,原来老师手里有两颗豆子,一颗干豆,一颗喝饱了水的黄豆。

小结:原来是因为黄豆遇到水,吸水膨胀就会变大。

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喝水后也会膨胀变大的。

二、比较体验膨胀的有趣和有用

1.感知各种材料的膨胀现象介绍材料,它是什么?(看PPT中的材料图片)

看看图片中的东西有没有你认识的,看看它们是什么。

看来小朋友们都没又猜出它们是什么东西,那么我就让它们都喝饱水,让它们膨胀发生变化,过会大家过来仔细看,喝过水之后是不是就能知道是什么了。

用眼睛看,同样颜色的可能是同一种东西。

用手摸一摸,用鼻子闻一闻,不可以用嘴尝,判断瓶子里的东西和图片上的哪个是一样的,仔细的观察比较哦。把找好的同样的东西放在相对应的图片上面

比较与对应,哪两个瓶子中盛放着同一种材料,膨胀前和膨胀后有什么不同?

第一个闻了闻,是茶叶的味道;

道白色摸了摸,像湿巾纸,打开看是面膜,妈妈会用到,刚才大家都没猜出来,可以打开看看,原来那么小的圆圆的一个东西,膨胀后打开看是一张面膜;

第三个是木耳,拿出来看看形状像小耳朵,摸在手里感觉软软的,同时我把没有喝过水的木耳拿出来,看看比较摸起来有什么感觉的不同,用手摸了之后就会发现,没喝过水是硬硬的,喝过水的是软软的,平时幼儿园都吃过;

大家都没猜出第三个是什么,这个就是这两天我经常喝的东西,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胖大海,是一种中药,喉咙痛的时候可以泡水喝。对喉咙好。

原来生活中的东西就是这么奇妙,喝过水之后都会发生奇妙的变化,有的原来是干干的,喝水之后是潮潮的,有的小小的变成大大的,有的由硬硬的变成软软的。

小结:第一个是茶叶,本来是蜷缩着的,泡水后就伸展开来了,像是小树叶,黑色的是木耳,本来是硬硬的,吸水膨胀以后变得软软的。咖啡色的是胖大海,是一种中药,喉咙痛的时候可以泡水喝。白色的是面膜纸,吸水膨胀以后就像面具一样可以敷在脸上,用来美容。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的东西会吸水膨胀。

三、利用膨胀原理做游戏

现在瓶子里有面膜,收不能碰瓶子,只能拉绳子,这根带线的面膜能不能把瓶子拎起来,你们觉得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呢,怎么会失败了呢?

我们先让小朋友们来试试,四个人一张桌子,拉一下面膜,看看能不能提起来瓶子(失败)

然后我们让它们喝饱水,喝水膨胀是需要时间的,我们要耐心等待。

观察变化,有没有变大。

在瓶中放入水,再一次试着用带线的面膜把瓶子提起。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教师给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引导幼儿大胆想象、自主操作,充分体现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教学从严格掌控到逐步放开,幼儿探索的思维空间和学习自主权逐渐扩大,也体现了教师教学的规范性和严谨性,更体现了幼儿在做中学、试中学、想中学的主体性。

有趣的纸中班科学教案反思【篇2】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通过自身的活动,尝试发现身体各部分的关节,并知道它们的名称和各自的作用。

2.发展幼儿的尝试精神和大胆的说话及口语表达能力。学习“关节”一词。

3.教育幼儿平时要注意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关节。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对科学探索感兴趣,体验积极探索带来成功的心情。

【活动准备】

皮球、筐、关节活动小人,人体图一张,纸夹板、纸夹长臂、线绳、水彩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发现关节,感知关节的重要性。

出示皮球,问可以怎样玩,讲一讲可一拍球、滚球、踢球、投篮等,介绍一些规则,检查鞋子裤子。提出要求玩球时看看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动起来了?。

1.幼儿分散尝试活动。

活动后提问:你刚才玩了什么?身体的哪个部位动起来了?

2.小结:小朋友刚才玩的时候手、脚、腰、肩等部位动了起来,为什么我们身体的各个部位会这样灵活地运动呢?学习关节一词。

3、游戏“机器人与小精灵”。两名幼儿一个扮机器人将纸夹板用线绳绑住膝关节,双臂套纸夹长臂。一个扮小精灵,教师扮发出口令。两人分别取放筐里的球,看哪一个人先取胜。

引发讨论:为什么小精灵取的快,机器人取的慢?教师与幼儿共同总结;人体如果没有关节行动起来很困难,有了关节活动起来很灵活方便。教育幼儿要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关节。

二、引导幼儿发现认识关节

1.引导幼儿寻找身体上的关节,小朋友试着找一找,你身体还有哪个部位有关节?在人体图上做标记。如:有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膝关节、踝关节、髋关节,等等。

小结:原来,我们身体许多部位都有关节,它们的部位不同,名称也不同。

2.听口令活动各自的关节,幼儿感知自身的关节。

3、安装活动小人,用活动小人摆一摆做动作。

活动反思:

本活动是以认知为主导,以肢体活动和讨论交流为表现形式的活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在游戏“机器人与小精灵”活动中,他们不仅活动了身体,认识了关节的作用。幼儿通过观察“关节娃娃”的弯曲动作,能较快地知道,身体能够弯曲的道理,了解关节的作用和名称。最后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巩固和进一步理解关节。同时也让幼儿懂得除了要会保护自己的关节外,还要懂得不去伤害他人的关节。

有趣的纸中班科学教案反思【篇3】

活动目标

1、探索运用多种材料制作小喷泉,初步感知喷泉的形成。

2、运用多种方法探索发现孔的大小与水柱之间的关系。

3、大胆分享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感受其中的乐趣。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重点难点

1、探索运用多种材料制作小喷泉,初步感知喷泉的形成。(重点)

2、运用多种方法探索发现孔的大小与水柱之间的关系。(难点)

活动准备

瓶子若干(盖子另放,有的有孔、有的没孔)针管、塑料袋、牙签、气球;瓶盖有大小两个孔的饮料瓶;装水的整理箱5个。音乐喷泉和水幕电影的视频。《high歌》音频。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1、提问:你见过喷泉吗?喷泉是什么样的?

2、小结:小朋友在广场、公园都见过喷泉,有的向高处喷,有的喷泉是向四周喷的,有的喷泉是旋转喷的。还有音乐喷泉,它会随着音乐的高低起伏而变高变低、变长变短,还有水幕电影,喷泉的水会形成一道幕布,上面会演出电影。这些都是人工喷泉。

3、提问:你知道喷泉的水是怎么喷出来的吗?

4、小结:每个人工喷泉都有一个泵,它给一个足够大的力,让水从小孔里喷出去,这样我们就看到了美丽的喷泉。

二、探索用多种材料制作喷泉的方法。

1、观察材料,引导幼儿猜测:哪些材料可以做小喷泉?该怎么做小喷泉?

2、幼儿尝试制作喷泉。

3、分享交流制作喷泉的方法。

(1)幼儿展示自制小喷泉。

(2)请幼儿介绍自己制作喷泉的方法。

4、小结:小朋友刚刚做了许多小喷泉,有的小朋友是一个人做的,有的小朋友还会和别人合作。有的小朋友用塑料袋、有的用针管、有的用气球、有的用饮料瓶,都是把水装进这些容器里,这些容器上还要有孔,给一个足够大的力,让水从小孔里喷出来,这样我们的小喷泉就做好了!

三、探索孔的大小与水柱的关系。

1、观察新的材料,提问:瓶盖上有什么?如果用这个瓶盖做喷泉,大孔喷出的水柱和小孔喷出的水柱一样吗?大孔喷出的水柱是什么样?小孔喷出的水柱是什么样?

2、幼儿将自己的猜想记录在纸上“猜想”一栏。

3、幼儿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并将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操作”一栏。

4、分享交流,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1)对于结果不同的幼儿要请他当场验证。

(2)记录结果不全面的幼儿,请他当场试验,引导幼儿发现喷泉向上喷才能发现小孔的水柱又细又低,打孔的水柱又高又粗。

5、教师小结:出示记录图,你们看到大孔喷出的水是什么样的?小孔喷出的水是什么样的?依幼儿回答,教师记录。四、音乐喷泉表演。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随音乐的高低起伏进行喷泉表演。

活动总结:

本次科学活动是在学习了《指南》之后设计的,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选材取自于孩子们常见的喷泉,幼儿都熟悉,但却不一定明白其中的原理,这样有生活经验的基础,又有探索的空间,孩子们很感兴趣。整个活动中孩子们都在演绎着科学家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模式,先猜想,再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总结。老师只是把问题抛给孩子,孩子们便循着这一线索探索起来,每个孩子都是活动的主体,都在积极的参与探索,尤其在最后表演自己的音乐喷泉,都特自豪。相信他们以后会爱上科学探索活动的。

有趣的纸中班科学教案反思【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获取有关磁铁的直接经验,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2、了解磁铁能透过纸板、木板、玻璃板来吸引铁或铁制品的现象。

3、能够手眼协调地做磁力游戏。

活动准备:

1、教具:磁铁、磁性物品、铁制品与非铁制品、黑板二块。

2、学具:人手一块磁铁、每桌一篮物品、小精灵胸牌人手1个、玩具若干、小毛巾、沙等

3、场景:布置神秘王国

活动过程:

(一)以小精灵到神秘王国引题

小精灵律动进场

(二)小精灵到神秘王国探秘:

1、神秘王国到了,小精灵玩一玩,试一试,什么玩具最好玩;

2、小精灵自由分组进入神秘王国探秘:

①小动物比赛

②小蛇跳舞

③钓鱼

④分类盒:牙签、大头针等

3、组织小精灵入座,进行提问:(小树叶音乐)

师:到了神秘王国,你玩了什么玩具?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秘密?

4、小结。

(三)介绍磁铁的特性:

“磁铁宝宝”介绍自己的`特性:我是铁,但我有磁性,能吸铁和铁制品,所以我也叫吸铁石。

(四)幼儿分组动手操作、交流,进一步感知磁铁的特性。

(五)教师提问,巩固对磁铁的认识。

1、磁铁还有个名字叫什么?

2、磁铁能吸木珠吗?铁杯吗?

3、磁铁能将铁钉、牙签分开吗?

4、缝衣针掉在地上了,什么办法能找到它?

5、塑料球、皮球、铁球,用什么方法区别铁球?

6、磁铁能吸到什么?

(六)活动评价:

师生共同评选最佳小精灵队,发奖杯。

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并不是把现成的科学结论告诉幼儿,而是使幼儿成为渴求了解世界的探索者和发现者。我们的科学教育,就是要提供丰富的材料,营造宽舒的心理环境,在做中学,在做中思考让幼儿在探究中惊异科学,在持久、深入地探究过程中建构科学经验。对于中班幼儿来说,磁铁并不陌生,老师贴挂图时经常用到。在孩子们的眼里,磁铁是很神秘的东西,有着神奇的力量。磁铁能够吸铁的特性决定了它备受幼儿青睐。

有趣的纸中班科学教案反思【篇5】

活动名称:《有趣的昆虫》

年龄段:中班(上册)

领域:科学

活动目标:

1.认识蟋蟀、螳螂,观察比较它们的外形特征,了解其生活习性。

2.能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与人们之间的关系,大胆交流自己的发现。

3.喜欢探究昆虫的秘密,知道爱护益虫。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5.对科学探索感兴趣,体验积极探索带来成功的心情。

活动重点:了解蟋蟀、螳螂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活动难点:仔细观察蟋蟀、螳螂间的异同,并能大胆分享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在生活中见过螳螂、蟋蟀;

(物质准备):1.画有螳螂、蟋蟀的记录板6块、表征圆点若干;

2.课件、蟋蟀叫声音频、蟋蟀

3.展示板

(空间准备):幼儿围半圆螳螂前腿有大刀一样的武器,头呈三角形,这是蟋蟀没有的;而蟋蟀能发出好听的叫声,螳螂却不能。

(二)幼儿操作、记录,并分享交流蟋蟀、螳螂的相同之处。

过渡语:但我们也发现了它们身上有相同的地方——各自有翅膀和腿,到底有几对翅膀和几条腿呢?请大家一起数一数、看一看,用贴圆点的方式记录下来。

(观察要求:2名幼儿为一组,观察、表征蟋蟀与螳螂腿和翅膀的数量,请一名幼儿把大家的发现与表征进行分享)

提问:谁来分享一下你的发现?它们的腿有几条?翅膀有几对?

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小结:刚才小朋友用了最短的时间把螳螂和蟋蟀翅膀、腿的数量观察的又快又准确,发现原来蟋蟀、螳螂分别都有6条腿、2对翅膀,都会飞,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昆虫”。

三、引导幼儿讨论、交流,进一步了解蟋蟀、螳螂的生活习性。(播放视频)

提问1:你知道蟋蟀、螳螂生活在哪里吗?(鼓励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自由交流各自想法)

提问2:蟋蟀和螳螂各自有什么本领呢?它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吗?(播放视频)

小结:螳螂生活在田地里、草丛里的植物上,有自身的保护色,能吃掉苍蝇、蚊子、蝗虫等多种害虫,它是益虫,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蟋蟀生活在土穴里、草丛里或者砖块的下面,喜欢在夜里出来活动,喜欢“打架”,能发出好听的叫声,吃各种农作物、树苗、蔬菜和水果等,是害虫。

过渡语:通过观看视频,我们又了解了蟋蟀和螳螂更多的小秘密,其实,生活中还有好多小昆虫,春天到了,它们也开始出来活动了,希望小朋友在生活中多去观察、探索更多昆虫的小秘密,有时间一起分享你的发现。

延伸活动:

1.鼓励家长引导幼儿有意识地在生活中认识、了解更多的昆虫,探索、发现其中的秘密。

2.在科学区,投放其它相关昆虫的标本,供幼儿观察、学习。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从幼儿兴趣出发,结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逐步深入,既满足了幼儿发展的需要又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但是,在活动中也有个别环节由于知识性强而导致部分幼儿难于理解。如何把幼儿掌握知识的环节游戏化,更好激发幼儿的兴趣,将是下一个主题中应探索的课题。

有趣的纸中班科学教案反思【篇6】

一、活动目标:

(一)通过对磁铁的探索初步认识,发现磁铁能吸住铁的东西。

(二)通过对磁铁的实验操作,引起主动探索的兴趣,培养幼儿对磁铁的探索兴趣。

(三)通过对实验的操作记录,学习实验记录的方法。

二、活动重难点:

(一)活动重点:通过对磁铁的初步认识,发现磁铁能吸住铁的东西。

(二)活动难点:通过对实验的操作记录,学习实验记录的方法。

三、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1、每组一筐操作材料:内有(磁铁、回形针、螺丝钉、硬币)、(纸张、玻璃球、塑料玩具、泡沫)等。

2、迷宫及附有磁铁的小动物

3、每人一张记录表。

四、活动过程:

(一)、教师通过魔术表演导入,激发幼儿好奇心探索兴趣。

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变个魔术。(事先准备一个磁铁小人,操控磁铁使小人翻滚跳跃)。

讨论:小人为什么能跳舞?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小人下面有一块铁片,随着塑料板下面的磁铁移动而移动。小人就能跳舞了。

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与讨论

(二)、教师引导幼儿尝试操作,使幼儿发现并提出问题

1、教师介绍材料,引导幼儿初步探索磁铁的特性。

教师:小人会跳舞,有趣吗?(有趣)。老师给小朋友准备许多东西。(介绍铁制品和非铁制品)。请你拿着磁铁去吸一吸筐里的东西,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

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探索,努力发现问题。

2、幼儿自由操作探索。

3、教师引导幼儿交流、分享发现教师: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努力思考,积极回答问题。

(三)、教师引导幼儿再次操作,尝试记录

1、教师出示记录表,先示范记录,再指导幼儿记录。

教师:看看老师是怎么记录的。等会老师请小朋友们来记录。(教案出自:)磁铁能吸住哪些东西?不能吸住哪些东西?并把探索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

幼儿在教师的示范中懂得记录方法

2、幼儿再次操作并尝试记录。

3、教师引导幼儿进行交流教师:被吸住的东西是哪些?是什么做的?没被吸住的又是什么做的?

幼儿在教师引导下思考,积极回答问题。

4、教师小结:铁制品能被磁铁吸住。

(四)、磁铁游戏

1、教师以玩魔术的口吻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磁铁真有趣,它不但会变魔术还会跟我们玩游戏呢。今天就让它带着小朋友们玩好吗?

2、教师介绍游戏材料及规则。

游戏规则:用磁铁在迷宫背面把小动物救出迷宫,中途不能用手碰动物。

游戏要求:在带蜜蜂等动物走迷宫时,把动物放送到迷宫的入口就不能用手碰到这些动物,只能用磁铁在迷宫下面移动带着动物选择正确的路线走出迷宫。

3、小朋友自由探索玩耍。

4、小朋友们进行逃生比赛教师:现在请两位小朋友们来比赛,看谁能在不影响游戏规则的同时最快逃出来。

五、活动延伸

教师:磁铁真好玩,因为它会吸铁,小朋友回家后也可以用磁铁碰碰家里的东西,找找还有哪些东西能让磁铁吸起来?磁铁还有什么秘密?

教学反思

活动评析:

1、引导幼儿自由探索,让幼儿有充分的操作时间,因此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而且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并不进行直接指导,而是强调让幼儿通过直接与材料的交互作用,去发现、思考、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

2、引导幼儿在操作的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并有目的地记录磁铁能吸住铁制品现象。引导过程一一转化为问题,因为问题情境对幼儿来说没有严格的约束,有利于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索。

3、在最后一各环节中,我们并不过分关注幼儿到底掌握了哪些磁铁的原理,而是注重幼儿在探索过程中的自信心、独立性及创造能力的培养。启发幼儿运用已有的关于磁铁的经验进行迁移、创造。

有趣的纸中班科学教案反思【篇7】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探索中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激发幼儿对转动现象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尝试用多种方法使物体转动,体验物体转动的乐趣。

3.初步感受现代化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关注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尝试用多种材料组合在一起探索物体不同的转动方法。

2.注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准备

1.第一次探索用的物品:笔、装饰扇子、小盆、纸碗、大小胶带、饮料瓶、呼啦圈、沙包、皮球、风车、小花伞等。

2.第二次探索用的物品:笔、塑料齿轮玩具、中间有孔的积木、废旧光盘、鞋带、有孔纸杯、筷子、吸管、透明塑料盒子,木质圆柱体积木,扭扭建构材料和螺母、小汽车模型、线轴和碳化积木等。

3.其它:整理箱,小筐子、桌子、小椅子、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环节

1.宝贝们见过有一种音乐盒一打开盖子,音乐一响就有一个小人儿在跳舞吗?

2.游戏“转动的音乐小人儿”

(1)介绍游戏玩法。

当音乐响起,宝贝们学着音乐盒中跳舞小人一起转动,音乐停止后请站在原地不动,当老师数数1-3之后还能保持不动的孩子为胜利者。

(2)师幼一起游戏。二、基本部分

(一)让幼儿探索各种物品转动起来的方法。1.介绍材料。

2.交代任务。游戏规则:

(1)当听到音乐响起,请小朋友们到材料自选区选择材料,尝试用多种方法将物品转动起来,可以体验多种物品的转动方法。

(2)当音乐停止后,请宝贝们拿上自己能转动的物品回到座位。

3.幼儿操作、探索,教师观察并指导。

4.交流与分享。

刚才小朋友们都尝试了让许多物品转动起来的方法,你们都成功了吗?谁愿意分享成功的秘诀?

(二)尝试探索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品组合在一起转动。

1.交代任务。

师:刚才小朋友们尝试了让一种物品转动起来的方法,现在老师要加大难度,你们敢挑战吗?请你一次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品组合在一起进行转动。

游戏规则:

(1)当音乐响起,请小朋友们到材料自选区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组合让物品转动起来。

(2)当音乐停止后,请宝贝们拿上自己能转动的物品回到座位。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并指导。

3.分享与交流。

(三)小结转动与生活的关系。

1.宝贝们今天发明了很多的转动,那你们还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转动?

2.生活中除了刚才小朋友们说的那些转动,请大家看看视频中你还能看到哪些转动?

小结:转动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方便和快乐。

三、结束部分:宝贝们知道了这么多有趣的转动,请宝贝们回去再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不一样的转动?

活动总结:

本节科学活动很好的完成了预设的前两个活动目标,孩子在操作探索中积极动手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充分激发了幼儿对转动现象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活动流程安排合理,由易到难、环环相扣,幼儿在尝试两次探索材料的转动方法中目标明确,而且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使幼儿在支持和引导、体验和探索中得到了满足。

第三个活动目标初步感受现代化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关注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中,孩子们了解了生活中有许多转动的物品,但缺少让孩子们知道如何利用转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关注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应该在最后给孩子们渗透相关的内容,使之更加完善。

有趣的纸中班科学教案反思【篇8】

一、活动背景

水是幼儿每天都能接触到的、熟悉的、喜欢的东西,我就抓住这一教育契机,注意创设操作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是幼儿变被动学习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二、过程实录

(一)活动目标:

1.在尝试活动中,了解水的特性。

2.能仔细观察,乐于尝试,懂得保护水。

(二)活动准备:

1.两个金鱼缸(一缸水内有一条金鱼,一缸米内有塑料彩球),一玻璃杯清水,每组一份菊花精、白糖、盐、沙、石子、红豆。

2.人手一只塑料小篮、有洞塑料袋、有洞小容器、半玻璃杯清水、一条毛巾。

(三)活动过程:

1、教师导入课题

(1)出示一杯清水

师:瞧,今天我给大家请来了好朋友——水。它的秘密可多啦,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水的秘密。

(2)幼儿猜猜水里、米里有什么。

师:小朋友看看这两个金鱼缸,一个缸内装水,一个缸内装米,你们知道水里、米里都有些什么东西吗?

幼:有的说水里有条金鱼;有的说水里有条金鱼在游来游去。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幼:有的说一看就知道;有的说透过水看到的。

师:看看米里有什么?

幼:有的说只有米;有的说什么也没有;有的说看不出。

教师从米里拿出塑料彩球。

小结:水是无色透明的,能看见水里的物体;米不透明,看不见里面的。

(评:以探索秘密引出课题,萌发幼儿的好奇心,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并以具体形象的猜一猜活动,让幼儿自己感受水是透明的。)

2、幼儿进行尝试操作。

(1)盛水

活动

师: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有洞的小容器、塑料袋、小篮、请你们选

一样来盛水,看看会怎样?

幼A:小容器里的水跑到了盆里。

幼B:篮子放到盆里时篮子里有水,拎起篮子水没了。

幼C:塑料袋里的水流到盆里了,盛不住。

小结:水会流动。

(评:提供材料,幼儿在自己的尝试操作中感知水会流动,教师及时肯定幼儿的结论,使幼儿有了成功的体验,为下一尝试活动奠定了基础。)

(2)溶解实验

师:请小朋友从桌上的白糖、盐、菊花精……中取几样东西放入你的清水中,再轻轻搅拌,看一看,你会发现什么?

幼儿尝试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水的颜色及实物在水中的变化。

建议幼儿相互交流实验结果。

师:谁来告诉大家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幼A:糖、盐放在水中没有了,沙子沉到了杯底。

幼B:菊花精放在水中,搅一搅后没有了,水变成了淡黄色,小石子还在水中。

幼C:糖、盐、菊花精放在水中都没了,水变颜色了,沙子、红豆、石子都在水里。

师:小朋友观察得可真仔细。

小结:糖、盐菊花精放入水中不见了,这几样东西被水溶解了。

师:生活中你还见到哪些东西能被水溶解。

幼:有的说果珍,有的说阿华田,有的说味精,有的说化肥,有的说感冒冲剂。

(评:提供多种材料,引让幼儿尝试操作,并引导幼儿自己观察、比较,讲述自己的发现。既为幼儿间的互动提供了机会,又使幼儿的主动活动得到了充分体现,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能力,也理解了溶解的含义。让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

3、引导幼儿保护水

师:水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也是小金鱼的家,看小金鱼在清水中游得多欢呀。可我们经常在电视看到一些河水发黑、发臭,鱼儿都死了,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所以我们怎样保护水呢?

幼A:不把脏东西丢进河里。

幼B:工厂里污水不能放到河里。

幼C:看到河里有垃圾把它捞上来。

幼D:让治污水的叔叔把水变干净。

师:小朋友的办法可真多,好了,现在我们把刚才水杯里的水倒到水桶里,可千万不能乱倒呀。

(评:教师适当引导,使幼儿了解水污染的危害,激发幼儿保护水,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新颖、有趣。幼儿从以往“教师示范,幼儿学样”的旧教学模式中摆脱了出来,真正成为科学活动的主人。我为幼儿提供多种材料,幼儿进行了两次主动探索尝试活动,认识了水会流动,有的东西在水中会被溶解。在活动中我没有进行一手包办,而是强调让幼儿直接操作材料,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满足了幼儿的好奇、探索、希望尝试的欲望,充分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了动手能力,发展了直观思维能力。同时在活动中师生感情融洽,幼儿专注投入,为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又由于我对每个幼儿的尝试活动都给予肯定、鼓励,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最后一个环节又增强了幼儿的环保意识。

在这一 活动中,我得到很多启示:一、在日常生活中,老师要善于观察,善于捕捉教育契机,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着手,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二、幼儿尝试精神的潜能是存在的,在设计活动时,应考虑到幼儿创造思维的发展,这样孩子们就能得到充分发扬创新精神,锻炼实践能力。

有趣的纸中班科学教案反思【篇9】

活动目标:

1.理解小蚂蚁发现“馅饼”并合作搬运馅饼的有趣故事情节,丰富词汇:雄赳赳气昂昂、气喘吁吁(重点)

2.能清楚地表达表现兵蚁、工蚁搬运馅饼的过程(难点)。

3.懂得团结起来力量大,体验分享的快乐。

4.理解故事内容,能认真倾听,有良好的倾听习惯。

5.通过讨论、猜测等多种方式,理解故事内容,感受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1、幼儿了解有关蚂蚁运食物的知识;

物质准备1、课件、2故事配乐、解放军走路的视频3、兵蚁、工蚁的道具

活动过程:

一、出示狮子和蚂蚁图片,通过猜想引发活动的兴趣。

提问:这是谁?大狮子发现了一小片香肠,它会怎么做呢?

小蚂蚁也发现了一小片香肠,它们会怎么做呢?

二、完整讲述故事,引导幼儿初步感知蚂蚁运馅饼的故事情节。

提问:1.小蚂蚁发现的“大馅饼”是什么?2.谁来说说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播放课件分段讲述故事,引导幼儿能清楚地表达蚂蚁分工合作运馅饼,懂得团结起来力量大。

(一)讲故事1.2段,理解小蚂蚁发现馅饼的情节

提问:

1.小蚂蚁发现了一片香肠,心情怎么样?它们是怎样向蚂蚁女王报告的?(教师扮演女王,引导幼儿来“报告”)

2.大狮子认为这片香肠不够填牙缝而没有吃,为什么小蚂蚁却说它一个“大馅饼”呢?(追问:蚂蚁和谁比起来很小?

(二)讲述故事3.4段,理解蚂蚁分工出发的情景提问:

1.蚂蚁女王给兵蚁下的命令是什么?保护馅饼需要带上什么?

2.播放解放军雄赳赳气昂昂的视频。丰富词汇:雄赳赳气昂昂

生活迁移:我们什么时候走路要这样?

3.蚂蚁女王给工蚁下了什么命令?

教师小结:原来不同的蚂蚁它们的分工是不一样的。

(三)播放音乐,讲述故事从5到7段,引导幼儿连贯地表达运馅饼的过程,理解体验团结起来力量大。

提问:

1.兵蚁和工蚁是怎样把大馅饼运回去的?

2.抬起大馅饼的时候工蚁们喊了什么?运馅饼的时候又喊了什么?

体验法感受喊口号更能让我们团结一心,齐心协力做事情。

3.生活中的小朋友齐心协力做过什么事情?(生活经验迁移)

4终于把大馅饼运回洞里了,蚂蚁们累得气喘吁吁,气喘吁吁是什么样子的?

(四)播放音乐讲述故事第8段,理解小蚂蚁分享馅饼的快乐心情

提问:1.参加舞会的小蚂蚁做了什么事情?2.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地方?

四、创设情境,引导幼儿扮演小蚂蚁发现馅饼、运馅饼的过程

重点引导幼儿一起合作、喊口号合作的情节,随舞会音乐结束活动。

五、活动延伸

投放“大馅饼”以及各种蚂蚁角色的头饰,引导幼儿进行寻找馅饼、分工、合作运馅饼的故事情节。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幼儿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情绪高涨,注意力集中,孩子们正是在我创设的这个宽松的语言环境中发展了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乐意与人交往。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连续性的过程,需要教师把幼儿语言的发展渗透到各个领域的教育中去,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有趣的纸中班科学教案反思【篇10】

教育活动目标:

1、了解小鸡的生长过程。

2、发展观察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对小动物有爱心。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教学时间:2教时第一教时

活动准备:

录音机、磁带、磁铁教具。

活动过程:

一、听录音:鸡叫提问:1、请小朋友听听这是什么声音?

2、我们小朋友是妈妈生出来的,小鸡呢?小鸡是从哪儿来的呢?

(鼓励幼儿开动脑筋,举手发言)二、听故事1、好刚才小朋友讲了很多,那么小鸡究竟是从哪儿来的呢,我请小朋友听一个故事"瞧,这是一群多么可爱的小鸡啊!毛茸茸的,他们,究竟是从哪儿来的呢?这是谁?它在干什么?这些小鸡是怎么出来的,请小朋友仔细听。哦,小鸡终于出来子,小鸡慢慢长大了,变成什么啦?"关,倒带。

2、提问:刚才,小朋友听了故事,现在,我们来想一想,小鸡是从哪儿来的呢?

幼:鸡妈妈生的。

师:鸡妈妈是怎么生的呢?

幼:鸡妈妈蹲在鸡蛋上,生出来的。

师:那么,蛋是从哪儿来的呢(母鸡生的)3、演示教具:母鸡生蛋→母鸡孵蛋→小鸡啄破壳出来了→变成毛茸茸的小鸡→小鸡长成公鸡、母鸡(环形圈)第二教时活动准备:

录音机、磁带、磁铁教具,狐狸头饰,鲜花活动过程:

一、听故事,了解鸡的成长。

1、鸡蛋怎样才能变成小鸡呢?(鸡要蹲在上面)对了,鸡妈妈用自己的身体来暖和这些鸡蛋,鸡蛋在妈妈身体下面很暖和很暖和,鸡妈妈要化好长的时间,这些鸡蛋里才能长出小鸡。鸡妈妈蹲在上面这叫什么呢?(这叫孵蛋)谁会用完整的话来讲一遍?(鸡妈妈蹲在鸡蛋上这叫孵蛋),小朋友都来学鸡妈妈孵蛋(动作)2、鸡蛋里长出了小鸡,小鸡看到外面很热闹,它们可想出来了,可是小鸡它怎么出来呢?(动作提示)(它用嘴巴把鸡蛋壳啄破,就出来了,哪个小朋友会说,小鸡是怎么出来的?小鸡啄破壳。

现在,请小朋友一边学习鸡啄破壳,一边说(动作,语言)3、小鸡啄破壳出来了,变得毛茸茸的,可爱极了。

小鸡每天要吃很多东西,你知道小鸡它吃些什么东西吗?(米、虫、菜)4、小鸡一天天长大了,变成什么了(公、母鸡)公鸡怎样叫?母鸣怎样叫?

二、总结:小朋友都知道小鸡是从哪里来的了,请小朋轻轻跟着老师说,母鸡生蛋→鸡妈妈孵蛋→小鸣啄破壳出来了→变成毛茸茸的小鸡→小鸡吃很多东西→又长成大公鸡和大母鸡→大母鸡又能生蛋了。

三、请个小朋友看图学说一说鸡的成长。

小朋友都道小鸡从哪儿来的了,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幼儿用书》这一次呢,小朋友要边看边说。

1、这是谁?它在干什么?

2、小鸡是怎么出来的?

3、小鸡变得怎么样?

4、小鸡长大变成什么啦?

四、游戏:"小鸡和孤狸"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有趣的纸中班科学教案反思【篇11】

活动目标

1、感知常见的可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有趣现象。愿意动手尝试泡发食品。

2、在活动探索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幼儿喜欢探究科学的精神。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常见的可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有趣现象。愿意动手尝试泡发食品。难点:在活动探索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透明玻璃杯两个,小碗幼儿人手一个;盛有温水的大盆四个,小碟四个,盘子四个;木耳、菊花茶叶若干;音乐磁带一盘。

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引起幼儿的好奇心。

今天老师和小朋友玩一个手指游戏,老师的手会变魔术

2、教师用手指游戏《变变变》,导入活动,

(一根手指头,一根手指头;变变变变,变成毛毛虫。……)

过渡:老师还有一个本领,我会把两个一样的东西变得不一样,你们信不信?”

3、出示两块大小基本一样的木耳,教师动手实验。

师:知道老师手里拿的什么?

幼:木耳。

师:这两块木耳一样大吗?

幼:一样。

师:待会儿老师要把它放在这两个杯子里,在一个杯子里倒上水,另一个被子里不放水,一会儿它们就会变得不一样了。小朋友猜猜木耳会变成什么样?

4、幼儿进行猜想,并说说为什么?

①木耳变大了;②木耳变小了;③木耳大小没变化;

(大部分幼儿说木耳会变大,因为它喝水就会长大了;向我们一样吃吃就长大了;水把空空的里面填满了……教师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和表述)

5、幼儿验证猜想结果,并观察比较干湿木耳的区别。

6、组织幼儿自主选择泡发木耳。

师:小朋友,老师有件事情想请你们帮忙,食堂的阿姨中午要做“木耳炒肉”,你们能帮阿姨泡一些木耳做菜用吗?

7、幼儿动手泡发木耳,进一步感知验证。(幼儿在等待验证结果时,启发幼儿进行生活经验联想:你还知道那些食物泡发后会发生变化。鼓励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8、师幼共同游戏:变呀变

请幼儿变成会泡发的食物原地不动准备,教师随音乐讲述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过程,幼儿随音乐变化动作,让自己越变越大,变到最大。(科学与音乐活动融合,引导孩子发挥想象,用肢体语言表现食品变大,动静结合,并能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9、幼儿动手冲泡菊花茶,品尝茶水。感受欣赏菊花在杯中开放,引起幼儿美的感受。

活动总结

这次活动总的来说效果比较好,幼儿对活动内容非常感兴趣,发言积极踊跃,当看到水中的木耳变大了后,他们都兴奋地拍起手来“变大了!变大了!”活动结束时好多幼儿还意犹未尽。我觉得活动效果比较好的原因和以下因素有关。一是活动贴近幼儿生活,从幼儿熟悉的一些生活物体(木耳、茶)入手,二是幼儿亲手验证感受变化,满足了参与活动的愿望。三是活动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进行。

中班科学教案教案反思汇总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写好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准备好了教案课件的前期工作,这样才能让课堂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怎么才能快速写好一份优质教案课件?今天课件之家的编辑给大家分享一下中班科学教案教案反思,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中班科学教案教案反思【篇1】

活动目标:

1、知道生活中废纸品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初步了解再生纸的制造过程。

2、乐于尝试再生纸的简单制作,体验制作的乐趣。

3、初步培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PPT《有用的再生纸》、再生纸操作步骤图

2、再生纸的制作视频、再生纸压模视频

3、教师和幼儿制作再生纸操作用具人手一套。

活动过程:

一、阅读绘本,引出再生纸。

1、师幼共同阅读PPT绘本《有用的再生纸》,引出再生纸。

2、通过谈话,回顾绘本的内容,介绍生活中使用再生纸的意义。

二、初步了解再生纸的制作过程。

1、播放制作再生纸的视频让幼儿观看,让幼儿了解再生纸的制作过程。

2、引导幼儿说一说,教师小结。

三、幼儿尝试制作再生纸,体验制纸的乐趣。

1、出示再生纸制作步骤图,让幼儿初步了解每个步骤的顺序。

2、教师示范制作再生纸,与幼儿一起说一说制作流程。

3、边播放再生纸压模制作流程视频,边让幼儿动手尝试,教师巡回指导。

4、教师:“孩子们,你们的再生纸做成功了吗?那我们制作再生纸的过程完成了吗?对了,还需要晒干,现在我们一起把再生纸拿到阳光下晒干好吗?”自然结束。

延伸活动:

请幼儿在晒干的再生纸上作画。

活动反思:

结合本园开展幼儿园劳动教育的研究课题,我选择了《科学活动:有趣的再生纸》活动参与幼儿园的教学竞赛。科学教育活动,尤其是环保活动相对其他活动来说知识性较强,较枯燥乏味,有些内容离幼儿的生活还比较远,要上好很难。综观平时对信息技术的实践应用,由于其是形、声、色、知、情、意相统一的产物,并运用了声音、图片、文本等多种技术手段,更直观、具体、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认知对象,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有着其他传统教育手段无法比拟的优点,因此将其应用到幼儿园环保教育活动中,对优化环保教育过程、提高环保教育的有效性能起很大的作用。

中班科学教案教案反思【篇2】

活动目标:

1、探索并尝试让纸立起来的多种方法。

2、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让纸立起来的方法。

3、增强探索精神,感受成功让纸立起来的喜悦。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纸、积木、盒子、胶水

活动过程:

一、引入

1、老师想问小朋友们一个问题,我们人为什么能站起来?

2、那小狗是靠什么站起来的?

3、我们的桌子、椅子是怎么站起来的?

4、这个盒子没有脚,它为什么能站起来?

5、老师这里有一张纸,纸能不能站起来?(教师将纸放在地上检验纸是否能立起来)

6、你们有没有办法让纸站起来?请你们来试一试。

二、操作探索

1、我请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样让纸站起来的?(请幼儿上来展示让纸站起来的方法,展示过程中用语言进行表述)

2、还有没有小朋友用的方法是不一样的?

3、(教师作一个小结,总结幼儿让纸站起来的各种方法)

三、再次探索

1、刚刚我们没有用到工具就让纸站起来了,你们都很能干,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工具,我们请这些工具来帮帮忙,让纸站起来。

2、现在我请小朋友来说一说,你用了什么工具?是怎么样让纸站起来的?(请几个幼儿上来展示让纸站起来的方法)

四、总结

教师总结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让纸站起来的各种方法

指导老师建议:

1、缺少幼儿的主动性。引入部分“人为什么能站起来”、“桌子、椅子为什么能站起来”实际上已经给幼儿提供方法。可以直接引入纸,请幼儿来想办法让纸站起来。让幼儿在探索之后来总结道理,而不是由教师来告诉他们这个道理。这个活动还可以将团队合作加进去。

2、活动顺序方面:第一次和第二次的探索可以换一下,有工具帮忙相对于没有工具要简单一点,最后可以再加上一个环节,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东西能够站得稳稳的,请幼儿来说一说这些东西站起来的理由,最后作个总结。科学活动最终的价值或意义要与幼儿的生活相关联。

3、材料准备上:盒子这个工具不是很好,盒子的可塑性不强,如果用胶水把纸粘在盒子上的话,就用到了两个工具,弄不清楚到底是哪个工具起到了作用。

4、教学点的问题:在幼儿把纸立起来的时候,可以让他们来比一比哪个更牢固,再来找一找牢固的原因是什么,使教学内容更深入一点。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下来,感觉自己的思路不是很清晰,面对幼儿各种各样让纸站起来的方法的时候,没有进行很好的总结,可能是事先在设计教案的时候,没有对可能存在的方法进行分类,考虑得还不够周全,导致在上课的时候觉得思路不清晰。在活动过程中,没有对“纸怎样才算是站起来”这个概念没有跟幼儿交代清楚,事先自己有在思考纸应该是不离开地面的立才算是站起来,脱离地面就是悬空的,不算站起来。但是在活动进行的时候,看到有些小朋友是用积木将纸撑起来,这张纸是横躺在积木上的。看到这个现象后我还是没有将这个问题提出来。设计教案的时候,我在考虑到底应该是先提供工具还是先徒手操作,在听了指导老师的讲评之后,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了。

中班科学教案教案反思【篇3】

活动目标:

1、运用各种感官观察小草,丰富有关小草的认识。

2、感知小草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学习有关小草的制作活动,体验创作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请家长带孩子到草地观察小草,获取一些小草的知识。

活动过程:

一、了解小草的特征。

1、前几天,我们都去草地上玩小草、看小草,谁来说说小草长在哪里?是什么颜色的?

2、幼儿相互介绍自己认识的草名字以及小草的根、茎、叶、花的颜色、形状等特点。

幼A:我喜欢狗尾巴草,因为它毛茸茸的,像小狗的尾巴。

幼B:这是蒲公英,它的叶子像锯子,花是黄的,以后会变成白色的小绒球。

幼C:这是一种可以吃的草(荠菜),可以包馄钝吃,白色的小花像满天星。

幼D:这小草断了,会流出“牛奶”来叫羊奶草。

评析:幼儿虽未完整的介绍根、茎、叶、花,但都能抓住小草的主要特征,这是难能可贵的,叙述中,有的幼儿用方言说小草的名字,这些有趣而直观的名字,教师没有否定它,而是改为大家根据小草的特点来讨论,给小草起个适宜的名字,再用口语表达。然后让幼儿用手按一按,光脚踩一踩,讲讲有什么感觉?再用鼻子闻,引导幼儿用语言来表达出来,就是让幼儿通过各种感官来感知小草。

3、找出你自己不认识的草去请叫别人。

4、让幼儿用手在草地上按一按,赤脚在草地上踩一踩,讲讲有什么感觉?

有的幼儿说湿湿的、滑滑的,有的说很舒服,就像走在地毯上,有的说脚地有发痒的感觉。

5、引导幼儿闻一闻青草的气味,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评析:这一系列的活动,教师是采用灵活和开放的原则,追随幼儿的兴趣,通过调动幼儿的视觉、触觉、嗅觉等各种感官去观察、学习、,把观察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幼儿,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二、了解小草的作用与人类时候的关系。

1、请养过家禽、家畜的幼儿说说,家禽、家畜每天吃的饲料是什么?草可以作哪些动物的食物。

2、观察草坪几周围的野草,想一想,人们为什么喜欢种草坪?

幼A:草坪看上去很平整、很漂亮。

幼B:有草坪的地方很舒服,空气新鲜。

评析:通过引导使幼儿知道草坪具有美化环境、净化空气以及固土、保湿等作用

3、让幼儿在草地里找一找,并用已有的经验谈谈草还是哪些昆虫的家,它们为什么选择草丛为家。

4、向幼儿介绍小草还可以当燃料、制造肥料、有些小草还能做药材。

评析:这主要是使幼儿了解到草与人类、动物、环境的生态关系,萌发爱护小草的情感,做出保护益草的行为。

三、了解小草的害处。

师:小草有这么大的作用,为什么人们有时还要除草呢?

幼儿A:小草和庄稼长在一起,营养都被小草吸收了,庄稼就长不好了。

幼儿B:花园里长出了杂草,花园看上去就不好看了。

小结:草的生长也需要阳光、空气、水分、养料,所以,庄稼地和花园里的草多了,就会影响庄稼和花的生长,就要把草除掉。

四、对小草进行创作活动。

1、将和幼儿一起收集的各种野草和野花进行盆景制作。尝试简单的插花艺术。

2、用自己喜欢的野花、草、叶进行粘贴活动。

3、用彩纸折制自己喜欢的花花草草。

评析:这一活动环节,通过美工活动自然而然帮助幼儿巩固对小草的认识,初步培养了幼儿的审美意识,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培养了创新能力。

课后反思:

1、小草是农村幼儿熟悉的植物,对中班幼儿来说,既要正确认识小草,又要了解小草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本活动教学内容容量较大,有一定的浓度和难度。正因如此,幼儿也因此有了更广阔的探索空间。所以活动的内容选择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又高于幼儿的生活。

2、整个活动遵循循渐进的原则,环环相扣,方法灵活,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陶治了情操。首先,教师把教学的地点由室内迁移到室外,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这使教学活动变得更新颖、开放、直观、生动,大大激发了幼儿观察的兴趣和愿望。第二,将知识的传授与娱乐、游戏相结合,淡化了教与学的界线,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第三,在活动的开始部分,教师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去观察、学习,把观察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幼儿。第四,整个活动中教师始终起着引导作用,使幼儿观察的目标更明确,针对性更强。

3、活动中教师充分尊重幼儿学科学的特点,重视幼儿学科学的过程,在幼儿自身主动探索中,发现小草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自始自终保证了幼儿学科学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幼儿再次探索的欲望。

中班科学教案教案反思【篇4】

活动目标:

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蚂蚁小实验活动。

学习观察记录的方法。

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科学":《蚂蚁找食物》。

果糖、糖果、饼干、果奶喝他幼儿喜欢吃的东西,纸。

参考【附】自制观察记录表人手一份,笔人手一份活动过程:

每人发一份观察记录表,笔一支,请幼儿做小实验,并在实验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实验一:蚂蚁爱吃什么?

--先请幼儿猜想:蚂蚁喜欢吃什么?把答案画在观察记录表上--和幼儿一起准备自己认为蚂蚁喜欢吃的食物,如树叶、草、糖、吃剩的饭菜等。

--实验方法:带领幼儿到蚂蚁常常出现的地方,把自己准本的食物放在附近。过一段时间就去观察蚂蚁喜欢吃什么,碧碧哪一种东西引来的蚂蚁最多,把观察结果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实验二:蚂蚁走的路线。

--实验方法:在户外的地上放一些蚂蚁爱吃的东西。等蚂蚁找到同伴搬运食物时,它们会慢慢排成一条线。试着用手指擦一下那条路线,看看蚂蚁会不会找到原来的路;再试着将擦的范围扩大,看看蚂蚁过多久才能找到原来的路,或者是否会找另外的路走。

--幼儿在记录表上记下自己的假设。

--引导幼儿进行实验、观察、记录。

实验三:蚂蚁来排队。

--实验方法:在纸上画出简单的图形,在图形轮廓上摆果糖。到户外把这张纸放在蚂蚁常常走过的地方,过一会儿看看蚂蚁会做什么,它们是否会绕着果糖排出图形。

--请幼儿在记录表上画出果糖摆出的图形并记下自己的假设。

--引导幼儿进行实验、观察、记录。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中班科学教案教案反思【篇5】

中班科学领域:让空气更干净

来源:淄博市张店区傅家镇中心幼儿园 徐婷婷

【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情况及其危害性。

2、培养幼儿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活动准备】

1、棉花、香烟、瓶子。

2、自制多媒体电脑教学软件。

3、自摄的有关空气污染的录像片。

【活动过程】

1、了解空气遭受污染的情况

(1)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可是现在空气质量发生了变化。请小朋友认真看录像,想一想这些事情对空气有没有影响。

(2)放映自摄录像片,请幼儿观看。镜头一:满天飞扬的尘土;镜头二:汽车、摩托车排出的废气;镜头三:工厂烟囱飘出的黑烟;镜头四:焚烧垃圾时产生的浓烟;镜头五:烧香、放鞭炮时的缭绕烟雾;镜头六:正在公共场所吸烟的人。

(3)讨论:刚才我们看到了很多污染的空气的事,这些事对人类有什么危害?

2、感知不洁空气对人体的危害

(1)现在我们来做实验,方法是现在瓶子里放一团雪白的棉花,然后把一支点燃的香烟放进瓶子。

(2)在等待实验结果的过程中,播放课件《人图上半身内部器官图》,重点突出呼吸道,显示空气在体内的循环现象及其过程。

(3)讨论:刚才我们看到了空气在人体内的“流动”过程,请你们想一想如果人吸进了含有尼古丁的空气,会有什么影响?

(4)向幼儿展示实验结果——瓶子及一部分棉花被熏黄了,请幼儿闻一闻瓶子里的气味,说说自己的感受。

(5)在屏幕上显示人体吸入被污染的空气后呼吸器官受损的情况。显示方法是设置一道黑色气流进入呼吸道,把整个呼吸道染成黑色。

(6)小结:如果我们吸入被污染的空气,就容易得感冒、气管炎、哮喘病,严重的还会导致肺癌,对我们身体危害很大。

3、鼓励幼儿学做“环保小卫士”。

(1)鼓励幼儿争当“环保小卫士”,制止那些污染空气的行为,让空气变得更洁净。

(2)幼儿操作鼠标,在自制多媒体电脑教学软件上找出污染空气的行为。

(3)引导幼儿讨论如何减少空气污染,保护身体健康。(如种植花草树木、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不随便乱扔垃圾)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留意观察日常生活中还存在哪些污染空气的事,并能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中班科学教案教案反思【篇6】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欣赏故事表演,从中感知、理解二等分。

2.在进行二等分的过程中,引导幼儿初步尝试运用尺子进行简单测量。

3.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头饰(狐狸一个、狗熊两个),点心一块,纸制图形若干(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尺子,剪刀等。

活动过程:

1.三位教师表演故事《狡猾狐狸分蛋糕》,请幼儿观看,激发幼儿二等分的兴趣。

2.幼儿运用纸制图形进行二等分。

(1)教师继续引用故事情节,引领幼儿熟悉操作材料,明白操作意图。

(2)幼儿自由进行操作。教师分别观察、引导。

(3)在幼儿等分成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进行不同的,分的方法的尝试(撕、剪、裁、弹)鼓励幼儿进行多次二等分。

3.在进行二等分的过程中,引导幼儿初步尝试运用尺子进行简单测量。

4.鼓励幼儿请教观摩教师尺子的使用方法,随意选择活动室的物品进行简单测量。

5.在幼儿充分尝试后,活动以狐狸认输自然结束。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中班科学教案教案反思【篇7】

活动背景:

幼儿对水有着浓厚的兴趣,孩子们喜欢玩它。选择幼儿熟悉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作为切入点,让孩子自己探究水与油之间的相互倾倒、搅拌、静止时的三种不同现象。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培养孩子反复实践、不断尝试、不怕失败的科学品质。

活动目标:

1.发现油和水互不相溶的现象。

2.用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

3.尝试用绘画记录的方式。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水、油每人各一小杯,备用的油和水。

2.筷子若干。

3.记录单、记录笔、黄色油画棒等。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引入:《你问我答》

1.小朋友提有关实验物品的问题,教师回答。

2.杯子里有什么?

像水一样会流动的,黄颜色的,爸爸妈妈炒菜是要用的“油”。这里还有一杯,这是什么?(水)

把水和油倒在一起,会怎样?

把水和油倒在一起,可能会怎样?

二、猜想记录

1.把幼儿猜测结果图出示在黑板上。

油会在水的哪儿?

2.统计幼儿每种预测结果人数并记录在黑板上。

3.简单介绍记录表。

4.幼儿记录并讲述自己的猜想。

三、进行实验

1.要求:认真观察,把你看到的记录下来。

为每位小朋友也准备了一杯油和一杯水,每个小朋友在小托盘中取一杯油和一杯水,注意轻一点不要弄撒了哦。

2.幼儿实验,记录。

把油倒进水里看一看会出现什么有意思的现象呢?(幼儿:油在水的上面)

3.幼儿验证预测结果教师记录。

油在水的上面,把黑板上刚才我们猜对的画一个勾。

4.搅拌后油在水的位置,教师出示第二组图片。

看一看这张图是什么意思?

幼儿:用筷子搅一搅。

猜一猜我们用筷子搅一搅油会在水的哪里?

5.幼儿实验并记录。

这里给小朋友每人准备了一张小卡片,还有油画棒,把你搅拌后发现的有意思的现象记录在小卡片上,我们黄色的油画棒表示油,蓝色的表示水,小朋友要记清哦。

四、交流、讨论

1.你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杯子里的油和水有什么样的变化?

(1)做完实验的小朋友来把你的卡片贴在黑板上。(2)谁来讲一讲,你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杯子里的油和水有什么样的变化?

2.教师小结:油和水这两个好朋友很奇怪,油总是在水的上面。请小朋友回去观察一下中午咱们喝的汤,爸爸妈妈炒的菜是不是油在上面水在下面。

五、提出新问题

有什么东西可以让油和水混在一起呢?

活动反思:

油和水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油和水混在一起到底会出现什么现象,这是在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但又不太注意的现象,我抓住这一现象,意在通过观察记录和实验操作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整节活动连接紧密,稳扎稳打。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大胆猜想并坚持幼儿自己动手探索、发现的原则,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能力,让幼儿在实践中感悟出真知,在细心的观察中发现“油和水”的奥秘。也培养了幼儿敢于质疑、乐于猜想的科学态度。活动达到教育目标。

有趣的纸中班科学教案反思7篇


教案课件也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就需要我们老师要认认真真对待。要知道写一份完整教案课件,会让学生更加高效掌握知识点。编辑选取了一篇极具参考价值的“有趣的纸中班科学教案反思”,希望本篇文章能够为您带来一些有用的参考价值!

有趣的纸中班科学教案反思 篇1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磁铁的基本特性2、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用途3、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二、活动准备:

木块 塑料玩具 钉子 夹子 瓶盖 别针 磁铁 纸板 沙子三、活动过程:

1.引题(情境导入)师: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很好玩的地方,但是去那个地方玩我们小朋友都要带上一样东西才能进去,我们看看我们要带什么东西进去?(教师出示磁铁)幼:磁铁师:现在小朋友们可以拿着磁铁进去玩了?你们看看会发生什么事?

幼:好师:小朋友看看为什么磁铁吸不住这个东西啊?

幼:因为它是木头的师:小朋友们真聪明,那你们看看磁铁为什么又不能吸住这个东西呢?

幼:因为它是塑料的师:小朋友,你们玩好了吗?现在时间到了,你们去找个位子坐下来,老师请小朋友说一说刚才磁铁都吸了什么东西啊?

幼:有钉子,有夹子,有瓶盖,有别针师:哇!磁铁的本领可真大啊!磁铁吸了这么多东西?那你们看看磁铁吸得东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啊?

幼:他们都是铁做的 教师小结:原来磁铁可以吸住铁的东西做它的朋友二、幼儿动手操作,发现磁铁隔物吸铁的特性师:现在老师再请你们来玩一个游戏,现在每个小朋友一个人拿一个纸板,把磁铁上面的东西拿下来放在纸板里,你们再玩玩看会发生什么事?

幼:好师:小朋友,你们说说看为什么这些东西在纸板上动起来啊?

幼:因为纸板下面有磁铁师:真聪明!老师告诉你们磁铁还有一个秘密就是它还可以隔着物体吸铁,但是这些物体不能太厚(教师可拿一本厚书操作一下)三、创设情境,让幼儿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用途师:刚才老师不小心把很多的别针掉进了这些沙子里,你们能不能帮助老师想想怎么能让它们出来呢!

幼:把他们捡起来师:但是这样太麻烦了,你们有没有更好地办法啊?

师:刚才我们刚刚学过了一个磁铁的特点,磁铁可以吸住铁的东西,别针也是用铁做的,那我们来试试看能不能用磁铁把别针吸出来!

幼:可以师:啊!原来真的可以啊!

师:小朋友,原来磁铁在我们生活中给了我们这么多的方便啊!

四、活动结束师:刚才我们知道了磁铁有这么多的本领,现在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去教室找一找磁铁还能吸住哪些东西好不好?

幼:好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自始自终都围绕着老师创设的环境进行,刚开始老师让幼儿了解“发现”一词,循序渐进,让幼儿有一个过渡的过程,这个活动基于幼儿在以往的活动中已有发现磁铁的经验,启发幼儿回忆有何发现。

有趣的纸中班科学教案反思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企鹅的主要特征和生活习性。

2、初步了解企鹅不怕冷的原因,激发幼儿热爱、保护它的情感。

活动过程:

一、教师用企鹅玩具进行情境表演,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1、教师:今天我们班上来了一位客人,你们看看它是谁?(教师出示企鹅玩具)

2、可是小企鹅刚刚告诉我它来这里有些不习惯,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3、引导幼儿说出企鹅的生活习惯。

教师:小企鹅生活在哪里?你怎么知道的?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和以前的常识试着说说企鹅的习性。

二、引导幼儿观察企鹅的外形特征。

1、出示图片,引导幼儿有序地观察、鼓励幼儿大胆表述出来。

(1)小企鹅长得怎么样?

(2)它们身上的羽毛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3)它们身上的羽毛哪里是白色的、哪里是黑色的?

(4)它的羽毛有什么作用?

(5)企鹅有翅膀,但是它会飞吗?为什么?

2、教师总结:企鹅是一种不会飞的鸟,羽毛很漂亮、很密集,除了肚皮是白色的,其它都是黑色的。

教师还没有总结的时候尽量让幼儿先自己去说出,因为这样的话就可以让幼儿自己先进行探索和了解。

三、幼儿观看有关企鹅的VCD,了解企鹅为什么不怕寒冷的原因。

1、教师:你们知道企鹅为什么不怕冷吗?“教.案来自:屈老师教案网”鼓励幼儿带着问题去看VCD。

2、鼓励幼儿观看VCD后大胆发言。

3、教师总结:企鹅身上有厚厚的脂肪,它的羽毛多而密,这样可以帮助它调节身体的温度,抵挡寒风。企鹅常常是一群群的生活在一起,如果冷的时候就由一些企鹅把另一些企鹅围起来取暖,然后再交换。

4、激发幼儿热爱、保护企鹅的情感。

教师:企鹅可爱吗?为什么?如果它的生活环境变了,企鹅会怎么样?我们应该怎么样保护它呢?

四、请幼儿模仿小企鹅的动作,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教师因势利导地引导幼儿发现,有利于他们真正理解科学、热爱科学,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孩子们在与同伴的交流互动中主动建构了新的知识经验。

有趣的纸中班科学教案反思 篇3

活动名称:《有趣的昆虫》

年龄段:中班(上册)

领域:科学

活动目标:

1.认识蟋蟀、螳螂,观察比较它们的外形特征,了解其生活习性。

2.能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与人们之间的关系,大胆交流自己的发现。

3.喜欢探究昆虫的秘密,知道爱护益虫。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5.对科学探索感兴趣,体验积极探索带来成功的心情。

活动重点:了解蟋蟀、螳螂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活动难点:仔细观察蟋蟀、螳螂间的异同,并能大胆分享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在生活中见过螳螂、蟋蟀;

(物质准备):1.画有螳螂、蟋蟀的记录板6块、表征圆点若干;

2.课件、蟋蟀叫声音频、蟋蟀

3.展示板

(空间准备):幼儿围半圆螳螂前腿有大刀一样的武器,头呈三角形,这是蟋蟀没有的;而蟋蟀能发出好听的叫声,螳螂却不能。

(二)幼儿操作、记录,并分享交流蟋蟀、螳螂的相同之处。

过渡语:但我们也发现了它们身上有相同的地方——各自有翅膀和腿,到底有几对翅膀和几条腿呢?请大家一起数一数、看一看,用贴圆点的方式记录下来。

(观察要求:2名幼儿为一组,观察、表征蟋蟀与螳螂腿和翅膀的数量,请一名幼儿把大家的发现与表征进行分享)

提问:谁来分享一下你的发现?它们的腿有几条?翅膀有几对?

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小结:刚才小朋友用了最短的时间把螳螂和蟋蟀翅膀、腿的数量观察的又快又准确,发现原来蟋蟀、螳螂分别都有6条腿、2对翅膀,都会飞,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昆虫”。

三、引导幼儿讨论、交流,进一步了解蟋蟀、螳螂的生活习性。(播放视频)

提问1:你知道蟋蟀、螳螂生活在哪里吗?(鼓励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自由交流各自想法)

提问2:蟋蟀和螳螂各自有什么本领呢?它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吗?(播放视频)

小结:螳螂生活在田地里、草丛里的植物上,有自身的保护色,能吃掉苍蝇、蚊子、蝗虫等多种害虫,它是益虫,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蟋蟀生活在土穴里、草丛里或者砖块的下面,喜欢在夜里出来活动,喜欢“打架”,能发出好听的叫声,吃各种农作物、树苗、蔬菜和水果等,是害虫。

过渡语:通过观看视频,我们又了解了蟋蟀和螳螂更多的小秘密,其实,生活中还有好多小昆虫,春天到了,它们也开始出来活动了,希望小朋友在生活中多去观察、探索更多昆虫的小秘密,有时间一起分享你的发现。

延伸活动:

1.鼓励家长引导幼儿有意识地在生活中认识、了解更多的昆虫,探索、发现其中的秘密。

2.在科学区,投放其它相关昆虫的标本,供幼儿观察、学习。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从幼儿兴趣出发,结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逐步深入,既满足了幼儿发展的需要又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但是,在活动中也有个别环节由于知识性强而导致部分幼儿难于理解。如何把幼儿掌握知识的环节游戏化,更好激发幼儿的兴趣,将是下一个主题中应探索的课题。

有趣的纸中班科学教案反思 篇4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探索中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激发幼儿对转动现象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尝试用多种方法使物体转动,体验物体转动的乐趣。

3.初步感受现代化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关注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尝试用多种材料组合在一起探索物体不同的转动方法。

2.注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准备

1.第一次探索用的物品:笔、装饰扇子、小盆、纸碗、大小胶带、饮料瓶、呼啦圈、沙包、皮球、风车、小花伞等。

2.第二次探索用的物品:笔、塑料齿轮玩具、中间有孔的积木、废旧光盘、鞋带、有孔纸杯、筷子、吸管、透明塑料盒子,木质圆柱体积木,扭扭建构材料和螺母、小汽车模型、线轴和碳化积木等。

3.其它:整理箱,小筐子、桌子、小椅子、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环节

1.宝贝们见过有一种音乐盒一打开盖子,音乐一响就有一个小人儿在跳舞吗?

2.游戏“转动的音乐小人儿”

(1)介绍游戏玩法。

当音乐响起,宝贝们学着音乐盒中跳舞小人一起转动,音乐停止后请站在原地不动,当老师数数1-3之后还能保持不动的孩子为胜利者。

(2)师幼一起游戏。二、基本部分

(一)让幼儿探索各种物品转动起来的方法。1.介绍材料。

2.交代任务。游戏规则:

(1)当听到音乐响起,请小朋友们到材料自选区选择材料,尝试用多种方法将物品转动起来,可以体验多种物品的转动方法。

(2)当音乐停止后,请宝贝们拿上自己能转动的物品回到座位。

3.幼儿操作、探索,教师观察并指导。

4.交流与分享。

刚才小朋友们都尝试了让许多物品转动起来的方法,你们都成功了吗?谁愿意分享成功的秘诀?

(二)尝试探索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品组合在一起转动。

1.交代任务。

师:刚才小朋友们尝试了让一种物品转动起来的方法,现在老师要加大难度,你们敢挑战吗?请你一次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品组合在一起进行转动。

游戏规则:

(1)当音乐响起,请小朋友们到材料自选区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组合让物品转动起来。

(2)当音乐停止后,请宝贝们拿上自己能转动的物品回到座位。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并指导。

3.分享与交流。

(三)小结转动与生活的关系。

1.宝贝们今天发明了很多的转动,那你们还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转动?

2.生活中除了刚才小朋友们说的那些转动,请大家看看视频中你还能看到哪些转动?

小结:转动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方便和快乐。

三、结束部分:宝贝们知道了这么多有趣的转动,请宝贝们回去再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不一样的转动?

活动总结:

本节科学活动很好的完成了预设的前两个活动目标,孩子在操作探索中积极动手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充分激发了幼儿对转动现象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活动流程安排合理,由易到难、环环相扣,幼儿在尝试两次探索材料的转动方法中目标明确,而且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使幼儿在支持和引导、体验和探索中得到了满足。

第三个活动目标初步感受现代化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关注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中,孩子们了解了生活中有许多转动的物品,但缺少让孩子们知道如何利用转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关注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应该在最后给孩子们渗透相关的内容,使之更加完善。

有趣的纸中班科学教案反思 篇5

活动目标:

1、能细致观察广玉兰树叶背面的特征,初步了解叶子背面绒毛的作用。

2、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细致观察广玉兰树叶并讲述特征。

活动难点:

初步了解(广玉兰树)叶子背面绒毛的作用。

活动准备:

广玉兰树叶和其他幼儿园常见的树叶若干,吸满水的滴管或眼药水瓶若干,面粉若干,《广玉兰树》的介绍视频。

活动过程:

一、游戏:“手心手背猜一猜”,引出叶子背面的话题。

1、教师:我们大家一起来玩“手心手背猜一猜”的游戏(两遍)。伸出你们的小手,看看手心手背一样吗?

2、今天有一个树叶朋友也想来玩这个游戏呢,我们来认识一下吧!(教师出示广玉兰树叶)

(策略分析:通过玩幼儿熟悉的“手心手背猜一猜”的游戏,不仅可以让幼儿的注意力较快地集中,也使导入活动能较好地切入叶子背面的话题。)

(幼儿反馈:游戏是孩子们爱玩乐玩的。所以,孩子们也把这种期待的快乐转移到了广玉兰树叶上。在老师出示树叶后,孩子们非常地惊喜和高兴,因为这是他们在日常活动中经常见到的和玩过的。)

二、观察广玉兰树叶,了解树叶背面的特点。

1、出示大小、颜色不一的广玉兰树叶,观察叶子的外形特点,请幼儿猜一猜树叶背面的样子。

教师:这里有好多的广玉兰树叶,我们看到的这一面(正面)是什么样子的?谁来猜猜它的背面会是什么样子?

2、请幼儿每人拿一片广玉兰树叶,仔细观察叶子的正面和背面,并交流观察中的发现。

教师:

(1)用小眼睛看一看,你看到叶子背面是什么样子的?

(2)用小手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你又有什么发现?和你的同伴说一说。(引出叶子背面的绒毛)

(3)老师巡回指导观察,及时肯定幼儿的发现。

(4)交流观察的结果。

老师同时小结:秋天到了,广玉兰的树叶有的是绿色的,有的是黄色的,还有的则变成了棕色。它的叶面很宽大,比较硬,叶子的边缘向背面卷起。广玉兰树叶的背面是棕色的,我们看到上面有很多厚厚密密的绒毛。

(策略分析:这是一个初步用感官感知的环节。因为秋天的到来,大大小小的广玉兰树叶有了不小的变化,所以,孩子们的观察就有了很多的点,如:大小、颜色、软硬、形状……本环节第一部分是看正面,猜背面,第二部分则是将树叶拿在手中仔细观察其特征。)

(幼儿反馈:由于有平日里经常捡拾把玩的积累,孩子们观察和讲述得都比较细致,说出了叶子的许多特征,如凸起的叶脉以及叶子背面密布的棕色绒毛等。)

三、通过实验间接了解叶子背面绒毛的作用。

1、猜一猜叶子背面绒毛的作用。

教师:广玉兰树叶背面有这么多小绒毛,那它们有什么作用呢?

2、通过小实验了解叶子背面绒毛的排水性和对粉尘的吸附性。

(1)幼儿做实验一:在叶子的背面用滴管滴水,观察水珠在叶片绒毛上停留的状态。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

(2)讲述实验结果。

(3)验证实验结果。请幼儿用手摸一摸叶子背面的绒毛,滴过水的地方和没有滴水的地方一样吗?

(4)幼儿做实验二:捏一小撮面粉撒在树叶背面的绒毛上,稍微停留后再抖干净。

教师:面粉有没有在叶子的背面留下痕迹?

(5)讲述实验结果。

(策略分析:本环节通过幼儿自己动手做的两个实验来了解叶子背面的排水性和对粉尘的吸附性,从而引申出下一环节叶子背面绒毛的作用。本环节依次通过幼儿动手实验、交流实验结果和验证实验结果构成。不仅较好地体现了幼儿与材料的互动,也使“做中学”有了更好的诠释。)

(幼儿反馈:做实验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孩子们在老师的提示下,依次按步骤实验,并兴奋地交流实验结果。但在实验过程中,因为有水又有面粉,而幼儿又不能像成人那样严格排除无关变量,所以第二个实验的结果显得不是太严谨。例如,面粉撒在刚滴过水的地方肯定是会粘上去,也肯定会留下印迹。)

四、讨论、了解树叶背面绒毛的作用

1、联系刚才的实验,请幼儿说一说叶子背面绒毛的作用。

教师:刚才我们做了两个实验,知道广玉兰树叶的背面因为有绒毛,所以不沾水,但可以吸住细小的面粉。那请你想一想,在大自然中这密密厚厚的绒毛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2、师幼共同观看介绍广玉兰树的视频,观看结束后提问。

教师:

(1)害虫能在广玉兰树叶的背面产卵吗?为什么?(了解广玉兰树极少产生虫害的原因)

(2)如果把广玉兰树栽种在灰尘比较多的地方,可以起到什么作用?(了解广玉兰树作为行道树有吸收灰尘、净化空气的作用)

(策略分析:本环节通过播放视频,让幼儿了解了叶子背面绒毛的真正作用,即避免虫害和吸收灰尘、净化空气,至此,树叶背面绒毛的谜底全面解开。)

(幼儿反馈:通过视频介绍,幼儿了解了广玉兰树作为常见的行道树以及观赏类乔木的优势,如高大常绿、极少虫害、吸收灰尘、净化空气……而这些都跟广玉兰树叶背面的绒毛有很大的关系。哈哈,孩子们真的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呢,原来这小小的绒毛有这么大的作用!)

五、拓展

1、出示各种树叶,找一找这些树叶的秘密。

教师:我们在广玉兰树叶的背面发现了这么多的秘密,那么其他的树叶呢?我们也来找一找他们的秘密吧。

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叶子进行观察比较,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2、老师小结:每片叶子都有他们自己的秘密,今天我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以及自己动手做实验,了解了广玉兰树叶背面的秘密。只要我们平时多注意观察,养成多动脑筋的好习惯,我们可以发现更多大自然的秘密。

(策略分析:本环节是经验的迁移。将幼儿对广玉兰树叶的关注迁移到其他的树叶以及更多的事物和现象中去,从而养成细致观察和积极探究的良好习惯。)

(幼儿反馈:幼儿对广玉兰树叶的关注意犹未尽,因此,在老师的拓展提问中,部分孩子仍然没有跳出“绒毛”的条框。但也有个别孩子关注到了叶子其他的如凸起的叶脉、叶子边缘的锯齿以及叶片两边的对称等信息,展示了较好的观察品质。)

活动延伸:

1、鼓励幼儿收集更多的叶子,了解叶子正面和背面共同的特征和不同的地方。

2、教师组织幼儿讨论并记录幼儿提出的关于叶子的问题,引发幼儿对植物的学习兴趣。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是一次认识“有趣的叶子”的生成活动,旨在细致观察广玉兰树叶的前提下,了解叶子背面绒毛的作用。活动的显著特点在于顺应幼儿的需求,抓住常规观察的盲点,交给孩子观察了解的方法,引发幼儿积极探究的愿望。本次活动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让幼儿初步了解树叶背面绒毛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活动,“借给孩子一双慧眼”,让孩子们养成细致观察、多动脑筋的好习惯,进一步激发幼儿对身边事物及科学现象主动关注的积极态度和亲近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本次活动,层次清晰明了,环节层层递进,围绕重难点层层剥茧,把握恰当。在活动中,幼儿情绪饱满,积极主动,较好地达到了活动的目标要求,效果良好。

一、幼儿需求与最近发展区的有机结合——活动内容的选择

如前所述,本次活动是主题“多彩的秋天”中“有趣的叶子”的一次生成活动。在观察、了解各种不同形状、颜色的叶子的活动中,孩子们对宽大硬挺的广玉兰树叶青睐有加,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他们在晨间活动、午后散步以及户外活动中,都有意识地收集这种树叶,拿在手中仔细的把玩。在对广玉兰树叶仔细观察的过程中,一些独具慧眼的孩子们发现了叶子背面的一些秘密。于是,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广玉兰树叶的背面的颜色和正面怎么会不一样呢?一面是绿色的,一面是棕色的。叶子背面怎么摸起来像绒布一样呢?叶子中间的筋(幼儿语:实为叶脉)为什么正面是凹下去的,背面是凸出来的呢?针对孩子们渴望探究的的需求,我设计了本次活动,选择了常见的广玉兰树的树叶作为认知、观察的对象。将“细致观察广玉兰树叶并讲述其主要特征”作为活动的重点,将“初步了解叶子背面绒毛的作用”作为活动的难点,让活动的重难点设置“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二、“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教学手段的运用

活动第三环节是通过两个小实验间接揭示叶子背面绒毛的作用。而实验则必须通过孩子们的实际操作来完成。在这一环节,老师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每个孩子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来进行探索。孩子们在“做”中“学”,也在“做中求进步”。

第四环节则利用电化教学手段,采用视频播放的方式来为幼儿揭开谜底,将实验与视频内容之间建立必然的联系,揭示叶子背面绒毛的真正作用。

三、层层剥茧,有的放矢——重难点的恰当把握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细致观察了解广玉兰树叶的特征并讲述,难点是了解树叶背面绒毛的作用。在第二环节,老师将“观察”贯穿始终,有的放矢,由浅入深。而第三环节和第四环节则围绕叶子背面绒毛的作用进行试验和视频的揭示。使幼儿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和视频的内容建立有机的联系。因为绒毛的排水性和绒毛本身的特点,所以害虫不能在树叶的背面产卵。因为绒毛对粉尘的吸附性,所以广玉兰树叶具有净化空气的作用。如此不断递进层层剥茧,幼儿终于在理解的基础上了解了树叶背面绒毛的真正作用。

四、逐步完善,不断进步——活动后的思考

反思整个活动过程,有亮点也有不足。幼儿园的科学教育相对于其他领域来说是严谨而具有科学性的,所以活动中小实验的操作也应当科学有效。而从现场反馈来看,因为无关因素控制不严谨,幼儿的实验有“走过场”的嫌疑。播放的介绍广玉兰树的视频因为直接从网上下载,内容并不完全切合本次活动,且视频音效不是特别理想,所以需要老师做另外的补充讲解。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因为老师的疏忽,常规交代不全面,桌面有水滴和面粉泼洒,操作常规有待改进。这些都将在以后的活动中逐步完善,不断进步。

有趣的纸中班科学教案反思 篇6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叶子

活动目标

1、发现并比较不同叶子的差别,有重点地说出叶子的特征。

2、能按不同条件给叶子分类,了解几种特殊的叶子,感受叶子的多样性和奇特性。

3、培养细致的观察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事先采集的叶子

2、不同的叶子实物和图片

3、分类盒、纸、笔

4、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1、分享交流采集叶子的成果。

(幼儿的桌上陈列有采集来的各种叶子)

教师:大家来相互说一说,你采集到了什么叶子,它是什么样的?

2、比较不同叶子的差别,有重点地说出叶子的特征。

(1)教师:这些叶子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说出叶子的不同之处,并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比较有关叶子。

教师小结:叶子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形状、大小、叶脉、边缘都不一样。

(2)教师:叶子有共同的特征吗?

教师小结:每片叶子都有叶肉、叶脉和叶柄。

3、给叶子分类

(1)教师:你会给叶子分类吗,看看谁和谁一家?为什么要这样分,给他们做个标记。

幼儿在分类盒中将叶子分类,并制作分类标记。

(2)请幼儿讲述分类情况。

4、了解几种特殊的叶子。

(1)了解可以吃的叶子。

教师:叶子可以吃吗?你吃过什么样的叶子?

教师(出示一些蔬菜):你吃过这些菜的叶子吗?你还吃过哪些菜的叶子?

(2)了解有特殊本领的叶子。

教师(出示盆栽含羞草、猪笼草和毛毡苔、合欢的图片):你认识这是什么植物吗?他们的叶子可有着特殊的本领。

教师演示、介绍这四种植物叶子的特殊本领。

5、总结性谈话。

教师:你看了那么多有趣的叶子,觉得大自然奇妙吗?大自然中是个神奇的大宝库,有许许多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发现。

活动延伸:

孩子收集不同的树叶,使孩子积累有关叶子的经验。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较高,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活动过程过度自然,各环节有序进行,基本完成目标要求,小朋友们也都很开心,但美中不足的是幼儿园里的树木种类不是很多,如果能多收集一些特殊的叶子让幼儿观察、从而认识更多不同的树叶应该会更好。

活动中能抓住幼儿的兴趣点,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能做到有的放矢,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老师作为引导者和倾听者的身份,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玩,会对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和那帮助。教育不断在更新发展,也正是因为一次次的总结经验,我们才能在其中得到培养,慢慢成长。

有趣的纸中班科学教案反思 篇7

中班上学期科学教案《有趣的滚动》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对滚动的物体发生兴趣,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喜欢参与游戏,体验,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上学期科学《有趣的滚动》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对滚动的物体发生兴趣,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2、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3、喜欢参与游戏,体验。

4、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

活动准备:

方形积木若干和球、木棍等各种圆的物体。

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操作材料,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1、出示一圆形物体,操作滚动。

小朋友,这是什么?它怎么样了?还有哪些东西会滚动呢?(幼儿自由发言)

2、幼儿自由选择物体,进行实验操作。

3、教师幼儿共同总结实验结果。

〈1〉你玩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玩的?为什么它们会滚动呢?

〈2〉引导幼儿讲述自己在玩中的新发现、新问题。

小朋友,在玩的时候,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启发式提问:它们滚得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二)幼儿再次自由造作材料,探索圆形物体滚动轨迹的不同。

为什么有的物体滚一下不动了,有的能滚很远。有的可以到处滚,有的却朝一个方向滚。为什么有的滚得很直,有的会拐弯。

(三)幼儿再次操作材料,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1、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进行实验操作。

2、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什么物体滚动的轨迹不同。

3、教师操作两种不同的形状的物体,验证幼儿猜想。

4、师幼共同交流实验结果:物体的滚动与它们的形状有关系,茶叶筒可以滚直是因为两头是一样粗的,一次性纸杯滚不直是因为两头粗细不一样。

(四)幼儿滚动自己身体

小朋友,我们的身体也会滚动,大家一起试一试。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还不够到位,太过于形式,幼儿没有探索到什么就收了,没有让幼儿真正在探索中去发现问题,可以利用PPT的形式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对探索产生更大的兴趣。

本文扩展阅读:滚动释义为转动体沿转动方向的运动称作滚动。也指的是物理中转动与位移的平面复合运动。

相关文章

  • 中班科学教案教案反思汇总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写好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准备好了教案课件的前期工作,这样才能让课堂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怎么才能快速写好一份优质教案课件?今天课件之家的编辑给大家分享一下中班科学教案教案反思,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时间:04-16 中班科学教案    
  • 有趣的纸中班科学教案反思7篇 教案课件也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就需要我们老师要认认真真对待。要知道写一份完整教案课件,会让学生更加高效掌握知识点。编辑选取了一篇极具参考价值的“有趣的纸中班科学教案反思”,希望本篇文章能够为您带来一些有用的参考价值!...
  • 糖不见了小班科学教案及反思(4篇) 这份“糖不见了小班科学教案及反思”是我认真打造的期待您的口感体验。教案是老师上课之前需要备好的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仔细规划教案课件。 优秀的教案课件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和技能。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解决你的问题别忘了收藏哦!...
  •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水的溶解》 学生所受的教育和教养程度,取决于教师所受的教育和教养程度。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让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为教学增光添彩;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你也许需要"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水的溶解》"这样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精品]中班科学教案反思1500字 课件之家栏目精选:“中班科学教案”,欢迎阅读。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人类的模范。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师借助教案能通晓教材的内容,有没有撰写教案的高效方法和技巧呢?也许以下内容“中班科学教案反思”合你胃口!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时间:02-13 中班科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