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教案 > 导航

关于短歌行教案

发表时间:2023-05-20

关于短歌行教案精选。

教师培育祖国的栋梁。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为优化教育打下基础。怎么样才能写出来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短歌行教案精选”,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关于短歌行教案(篇1)

1、 通过感知分析语言文字,再现诗中意境,品味其组成的宏大气势。

2、 了解两首诗的创作背景,结合诗中博大、生动、雄浑的意境展开联想,体会诗人壮阔的胸怀和豪情壮志。

作者对湘江秋景的描写、融情于景的抒发。

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形成的整首诗的情感基调的体悟。

这首词是语文诗歌阅读欣赏中的第一课。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毛泽东词作博大、生动、雄浑的意境 。

本课时以词的上片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这部分里作者将生机勃勃,明丽可爱的秋景和昂扬、奋发的革命精神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力求让学生体会到一个伟大人物的崇高情愫,深广胸怀和精湛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意象的感悟能力。

词,又称为长短句,是我国诗歌中的一种题材 ,萌芽与南朝,形成于宋,盛行于宋。它原本是配合燕乐( “燕”通“宴”)曲调的歌辞,但在发展中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每一首词都有词牌。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词的题目,可用可不用。不同词牌规定的 各种词调和词体,都有特定的字数、句数和格律。

“沁园春”是本词的词牌名,与词的内容无关。沁园: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联系《沁园春 雪》)。长沙是题目“长沙”是词的题目,和词的内容有一定的关系。

注意读音: 沁园春(qìn) 百舸(gě)  峥嵘(zhēng róng)

寥 廓(liáo kuò) 挥斥方遒(qiú) 浪遏飞舟(è)

四、写作背景介绍。

这首词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请同学们重温历史的画面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同学们了解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就可以更好的理解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革命精神)

五、播放录音,欣赏一下毛泽东的手迹,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

六、朗读、领会,品评、鉴赏。

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有语序倒装,有成分省略,要明白地读懂诗句的意思,我们就要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补充。本词的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是这样。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师:说得不错。我们叙述事情的习惯一般是先说时间,在说地点人物最后在说情节。

“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者其他的词语呢?

(生:不行。“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师:对。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辑毛泽东。诗人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可见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诗人身处险境仍然“独立寒秋”,坦荡从容。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下这三句,在来看一看这三句描述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独立寒秋图)

这在诗词中这叫“一逗领起”,俗称“领字”,是词学中的专用名次,一般上下阙都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

在朗读的时候 因为“看”是领字,所以要稍加停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还要注意关键字的重读,要情绪饱满,充满兴奋喜悦之情。

(师范读此7句)。现在大家再齐读这7句(生齐读)。

这几句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有谁能找出它有哪些意象?

前两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诗人是怎样看的?(生:放眼望去。)对,是“远眺”,(师演示)这写的是“远景”。

接下来两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诗人的视线又怎样?(生:收回来。)这是“近观”, 师演示。这写的是“近景”。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又是怎样看?写的是什么景?生:“俯瞰”,写的是“低景” (师演示)

“争”字活现出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击”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

“翔”字用的好吗?我感觉用游是不是好点呢?鱼儿怎么能在天空中翔呢?

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你想,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像在天空中游动,在天空中游动不是很像飞翔一样吗?

师:其实诗句里不光这些动词用得精练形象,在诗人眼里,山是万山,林是层林,江是漫江,舸是百舸,而且万山红就要红个遍,层林染就要尽染,漫江碧就要碧个透,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毛泽东同志用词是生动传神。

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师:最后一句总括了所有的景致:“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做了哲理性升华。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不是更应该竞自由吗?这实际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什么?

古人写秋多悲秋、哀秋,如大屏幕上所视几句都是作者在秋天中所抒发的忧愁之感。

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吗?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

毛泽东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他是一介普通书生吗?

生:不是。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杰出的政治家。

是的,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哪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 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境界开阔,气势磅礴,充满豪情。

古人云:“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

怪不得最后诗人不是顺势而问“秋光正好,何日再游?”而是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廊,向苍茫大地,谁 主沉浮?”一个“怅”字的含义是十分丰富的,课本注释说,它原指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其实,“怅望”不是一般的望,而是心有所思,心有所想的望,是心有所念,心有所忧的望,也就是说“怅望”这个词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天俯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

(三) 煞尾三句:

“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师:词人由大自然的胜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书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壮志豪情。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下片:

下面请同学们齐读下阕,思考一下下阕是如何回答上阕所提出的问题的。

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跟着是怎样回答的呢?

(一)“忆”--“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峥嵘岁月指的是什么呢?

不寻常的岁月。

那我想问大家一句那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两句在全词中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呢?

一般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在词中起承接过渡作用。词的上下片写法上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的想到以前同学携手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中,在此过度非常的自然,衔接也是非常的巧妙的。

大家在来看,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他回忆的这些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里?

这几句写出了同学们的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呢?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后面三句,指点江山,指点在这应当什么讲?(生:评论)江山呢?(国家大事)

激扬文字则指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这两句写出了他们对国家政局的关切,并积极参与变革社会的实践。

粪土当年万户侯。则是表明他们敢于斗争藐视一切反动派的气魄。

这三句向我们表明了他们的活动和志趣。

(前面我们也说过,“长沙”作为题目,与词的内容是有关系的。长沙是毛泽东早期的求学和革命活动的中心地方,在这里,有着许多的回忆,911年,毛泽东18岁时到湖南长沙,在此从事革命活动13年。1913年至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读 书,1918年与何叔衡等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四”时,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随后,又领导了驱逐湖南督军兼省长军阀张敬尧的斗争。1920年与何叔衡等创建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共产党成立后,他又组建了中 共湘区委员会并任书记。1923年离开长沙到上海、广州等地从事革命活动,到1925年回湖南湘潭从事农民运动。同年秋,他自韶山经长沙转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重游岳麓山、水陆洲、湘江这些读 书时经常与朋友游聚的旧地,追述往事,写下了这首词。

“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作者选用典型的事例,将往事化为触手可及的形象,将过去的岁月在很短的篇幅中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

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出水,江遏飞舟?”不是一般的游水嬉戏,也不是单纯回顾往日的友谊,而是用中流击水的气魄豪情给同伴们以期待和鼓励,是对革命前途的展望。

师:可能有同学又要问:下阕为什么不能直截了当地回答呢?譬如说:“承担大任舍我其谁,革命前途系于我辈。”“知识青年担当大任,仁人志士主宰沉浮。”这样不是更明白易懂吗?(笑问)我这两句诗写得比毛主席的怎样?(生:诗味不浓,像口号不像诗。)“稍逊风骚”是吗?诗歌讲究形象性,要把一个主观意念用具体的形象的画面来表现出来,而不是赤裸裸地说出来。这也是一切艺术的共性。毛泽东曾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像散文那样直说。”我这两句诗就太直白了,所以不像诗。

《沁园春长沙》中的包括词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中流砥柱”。词下阙通过写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了上阙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这样,上下两阙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归纳总结全词:

师:纵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通过学习,毛主席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沁园春长沙》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关于短歌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背诵本诗歌。

2. 过程与方法: 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3. 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2. 教学难点:①《短歌行》中,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② 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②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教学用具: 录音机、磁带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卷首词)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有多少英雄能够经得起历史的千淘万漉而流芳百世呢?曹操应该是三国时代留下了浓重一笔的人物,请同学说说自己所了解的曹操:

老师总结,并启发他们去联系:我们学过他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还有 《龟虽寿》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如曹操借刀杀祢衡杨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所以后人觉得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中曹操的白脸形象(在戏剧中白脸代表坏人),其实小说戏剧不一定能全面反映曹操的性格,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也许不像小说戏剧当中所描写的那样奸诈、阴险、嫉妒。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曹操,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作为政治家:曹操二十岁被举为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起兵讨伐董卓,先“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联军击败于赤壁。曾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实行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措施. 他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魏武帝.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联想起新中国开国领袖的《浪淘沙.北戴河》中“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词句说明曹操的内修文德外治武训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文如其人”,通过一个人的作品去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才是比较可靠的方法,《短歌行》是最能体现曹操诗歌思想艺术风格的代表作之一,这节课我们就试着通过《短歌行》去了解曹操.

2.写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想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喝酒到半夜,忽然听到乌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长矛唱 《短歌行》.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哪位同学先自告奋勇朗读一下这首诗呢?(请一学生朗读完后首先肯定她的优点:如声音洪亮,有激情,普通话很标准.大家再一起来听听磁带,听完后我会请同学起来回答朗读带读出的声音给你什么感受?和刚才这位同学读的一样吗?你觉得怎么读这首诗歌会更好?(明确:要把那种苍劲雄健,慷慨悲凉的感情表现出来)

(诗歌要多读才能体会出它的内在深韵,我们全班一起来朗读一下《短歌行》)

三.分析诗歌

1. 齐读诗歌

2. 同学对照注释,疏通诗意。(三分钟)

3. 分节解读诗歌:诗歌按照意思来分可分为四小节,每二行一小节,主要从思想内容、表达技巧来鉴赏。

4. 鉴赏第一节:

① 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小节,读的过程中思考本节曹操在对酒当歌之际,有着怎样的情绪,并请这位同学试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概括这情绪。(明确:情绪“忧”)

② 这位同学读得很有激情,当读到 “对酒当歌”时大家有没有联想起以前学过的一些有涉及酒这个字的诗词.(同学思考,集体发言)

请大家说说作者喝酒时发出的是怎样的感慨? (明确: 人生几何也就是人生短暂)

③ 作者忧愁的是什么呢?

明确:原文说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忧愁的是人生苦短.

④ 作者形容人生苦短的时候用了什么修辞? (明确:比喻 把人生比作朝露)

这个比喻的好处是什么?(明确:比喻的好处是形象生动)

⑤赏析:自古以来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大有人在.曹操开头也发出了时光短促,人生几何的感慨.但我们读过全传,就会感到,作者发此感慨,是因为他感到年纪已高,时日见浅,而眼下大业未成,匡扶济世之才又极为难得,是紧迫感,焦灼感使他这样, 实际上曹操又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

第一节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忧”字,“忧”到需要用酒来消解。“忧”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忧”。从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当时考虑的是要在他自己这一生中结束战乱,统一全中国。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忧,是隐含的是积极昂扬的精神。所以作者才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来来,举杯邀明月,与尔同销万古愁!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就用他的名字来作酒的代称)

5. 鉴赏剩下三节:

① 齐读余下三节,思考作者在其中写了什么内容,或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从诗歌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明确:对贤才的渴望。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可以看出。

② 这些句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明确:引用典故)

③ 这种引用典故表达技巧的目的是什么,好处又是什么呢?

大家可以边看注解⒁:“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一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文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大意是:爱人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纵然我没有去你那里,难道你就不能和我保持联系吗?嗣,意为继续;音,声问; 嗣音,继续相问,即保持联系之意.这里只用了前两句,后两句作者改为”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意为,只为你等贤才的缘故,我沉思吟咏至今.这一改动,由思慕情人变作思慕贤才,因求之不得而日夜沉吟,感情表达得更加深挚自然.”曹操浑然天成、天衣无缝地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选自《诗经小雅鹿鸣》。“雅”是宫廷乐曲歌辞,《小雅鹿鸣》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这句意思是“野鹿呦呦不停叫,在那野外吃青苹。我有高贵宾客,吹笙鼓瑟使宾朋欢悦。”这四句诗信手拈来,却与全诗融为一体,说明贤良才若来投奔我,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④请位同学分析一下文中其它有引用典故的句子

课文的注解⑹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势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注解⑺“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武王之弟,在历史上素有礼贤下士之美名,曾“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周公说他在洗头发的时候曾几次把头发湿漉漉地卷起来,吃饭时曾几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惟恐因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人才.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这几句气势是宏大的,意义是深远的表现出一种王者的霸气,根据我们刚才对使用典故句子的分析请同学们总结引用典故的的好处是什么 (请同学回答)(应用典故嘛,看这个典,我们会想到…..古典,典雅,作者引用的是诗歌,诗歌应该有什么特点:有文采,而且作者引用的诗歌的虽然只有经典的一两句,但却给读者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所以就增加了《短歌行》的内涵容量.

引用典故的好处是使诗歌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增加诗歌内涵容量

⑤同学就文中不懂的句子相互讨论一分钟,老师给予点拨。

明确:课文第三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呢?”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也表现曹操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说这种话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现,因为曹操不断在招揽人才,那么后来者会不会顾虑“人满为患”呢?(大家说会不会?) 所以曹操在这里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本句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铺垫的作用。

“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四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那就是“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所以曹操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屈驾来访.久别重逢,欢饮畅谈.

第四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是自然环境描写。相传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刘备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文官武将,月近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同时这也是社会环境描写。可理解为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也可理解为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邦无定土,士无定主.良禽择木而栖,忠臣择主而侍.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徬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没有丝毫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这恰恰说明曹操很会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象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最后四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表达作者思贤若渴的心情和对人才的尊重.

6.比兴手法:

诗歌采用一连串的比兴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思贤若渴的急切心情.如明明如月,以明月不可掇停,比喻得不到贤才的忧思不可断绝;乌鹊南飞中以乌鹊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择之意,流露诗人惟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诗末山不厌高等句子以山高海深比招纳人才的阔大胸怀,又以虚心对待贤才的周公自比,表示自己象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招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曹操作为一代英雄,有着统一天下的壮志,在本首诗歌当中作者开头就提出了人生短暂这个话题,正是因为人生的短暂,所以作者想在有限的时间之内作出一番事业,这也是他在《观沧海》、《龟虽寿》中所说的观点。联系东汉末年的时代背景,人民生活困苦,军阀混战,国家衰微,作为一个有统一天下壮志的政治家兼诗人来说,他心忧天下,因此决定了他的诗歌风格只能是悲凉的。另外,建安时期是一个追求建功立业的时代,所以他的诗歌一方面反映社会的动乱,一方面反映报效国家或建功立业,风格苍劲雄健,情辞慷慨悲凉,有力地表现了时代特色。后人将这种鲜明的风格称作“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

②建安文学

公元一九六年,曹操奉汉献帝移都许昌,改元 “建安”,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当时文坛领袖是“三曹”(曹操、曹丕pī、曹植)和著名的作家“七子”(孔融、陈琳,王粲càn、徐干、阮瑀yǔ,应瑒yáng、刘桢)和女作家蔡琰yǎn等,形成一个文学中心,建安年代并包括其后若干年的的文学创作,就称为“建安文学”

7.齐背诗歌,去体味悲凉慷慨的风格。

8.小结: 《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 总的来说,《短歌行》正象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在曹操的时代,他就已经能够按照抒情诗的特殊规律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这一创作经验显然是值得借鉴的。同时因为曹操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所以他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的高度艺术化的表现,也应得到历史的肯定。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奋图强,创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附:板书 《短歌行》

思想内容 表达技巧 风格

(第1节)对酒当歌,忧人生苦短 比喻(形象生动) 悲凉

(2—4节)求贤若渴,求天下一统 用典(典雅耐读) 慷慨

关于短歌行教案(篇3)

2.了解本文大量引用的诗文的意图。

教学方法:教师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工作,教会学生评点的方法,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间进行交流。

预习字词:魂牵梦萦(yíng) 忐忑(tǎn tè)不安 怯(qiè)生生

一、

导入:每个人都有乡土情结。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柯灵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离乱之苦,对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因此,在《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之际,柯灵是怀着真挚深厚的情感写下了《乡土情结》这篇散文。

二、 课上学生展示自己通过网络等手段查阅到的有关作者情况的介绍。

教师补充:柯灵(1909-),原名高季琳,浙江绍兴人。现代作家。原名高季林。少时因家贫失学,靠刻苦自学,走上了文学道路。1925年,在绍兴小学任教。1926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妇女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叙事诗《织布的女人》。1930年任《儿童时报》编辑。1931年冬到上海。从此,除1948年因受国民党政府迫害在香港生活一年外,一直在上海从事报刊编辑工作和电影、话剧活动。建国前曾先后编辑过进步报刊《文化街》、《民族呼声》、《读者生涯》等,介绍了不少延安文艺作品,建国前的主要著作有儿童诗歌《月亮姑娘》、童话《蝴蝶的故事》、短篇小说《掠影集》等。全国解放后曾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文化部电影剧本创作所所长,《大众电影》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上海影协党组成员兼常务副主席、上海电影局顾问等职。建国后主要著作有杂文和散文选集《遥夜集》,短篇小说集《同伴》、散文集《暖流》,电影文学剧本《腐蚀》、《不夜城》,根据夏衍的剧本改编的《秋瑾传》等。

1.古人讲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些“眼”有的关系到全篇的结构,有的关系到全篇的主旨、感情的转换,甚至是给全篇写作方法和风格定调子的地方,我们在评点时就要注意到。请同学们找找能帮助我们理解该作品的关键段落。

明确:文中第一节。该段提出话题,说明什么是“乡土情结”。该段多处引用古诗,引导读者想像具有特定意义的场景及体现乡土之思的具体行为表现,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思乡情结的久远。

明确:“童年的烙印”在人们乡土情结的形成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所谓“童年的烙印”就是童年时代留给人们的那些最深刻的记忆。文中它包括父母亲戚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四个方面。结尾的两个比喻形象说明了“童年的烙印”与自己不可分割的特点。

明确:第三段从少年离家写起,写了两种情况: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的生活被打发出家门。前一种人是主动出去闯世界;后一种人是被动地被打发出门,是现实的。

明确:紧接第三段按时间顺序写年少离家后的各种可能的遭遇:有的一无所有而回乡,有的流连在外;有的厌倦闯荡、锐气消尽,有的淡薄名利、渴慕归隐;有的穷困潦倒,有的春风得意。

5.谈谈引用韦庄、孟浩然、项羽等诗文的作用。

明确:韦庄的“未老先还乡,还乡须断肠”写出了离乡闯荡的人怕归乡的心态;孟浩然的“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写出不得志后的思乡之情和少年豪情的消灭;项羽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写出闯荡有成者志得意满,意欲回乡炫耀的迫切心情。

6.文中的第五节好像和“乡土情结”关系不大,请你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第五节写了战争、放逐等灾难引发的超越思乡情结的爱国情怀。这一段写的表面上看不是乡土情结,实质是建立在乡土情结上的,并且是对乡土情结的超越,表现了作者对仁人志士高尚情怀的由衷赞颂。也就是说作者把仅仅只是表现为对家的思念的乡土情结逐渐把升到爱国情怀的高度,是乡土情结新的时代内涵。

7.本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第六节)

明确: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升华了乡土情结的内涵,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

四、总结文章思路:

第二部分(2-6):按人的成长的时间顺序写乡土情结的形成、发展、表现及升华。

第三部分(7):归纳全文,点明主旨,升华主题。一方面强调乡土之恋不会消失;另一方面,又在鼓励祖国强盛的时代应有大展宏图的志向,极富时代气息。

五、布置作业,完成《学习与评价手册》相关内容,课后收集有关写家园之思的名句

---本文来源: 我爱语文[  ]欢迎光临最大的语文公益网站!---Article/Class14/sjgz/07/12881.html

[乡土情结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关于短歌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曹操其人其文

揣摩诗意,体会诗人抒发的人生短暂和求贤若渴,建立功业矛盾复杂情感总结曹操诗歌缘事而发,慷慨多气的特点

过程和方法:分层鉴赏,通过诵读体会情感

情感与价值:树立有担当,时不我待,及时建功立业的积极昂扬人生观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早在十年前,老师曾听过一首京剧韵味十足的通俗歌曲,歌曲名字叫《说唱脸谱》。其中有几句唱词,老师到现在还记忆犹新。这里为大家清唱一下:蓝脸的多尔顿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啊……。

为什么在京剧中,曹操为什么一定要是个白脸呢?(曹操这人太奸诈了。)奸诈是性情体现在言行上也体现在面相上。为了更直观地表现曹操的这种奸,京剧只能给曹操一个白脸。唯其脸白,才能把他的一个眼神和任何一个细微的表情都展现出来。但同学们觉得京剧中这种图谱化表现出来的曹操性格真实吗?(不真实)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曹操的作品《短歌行》,通过他的作品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历史人物的真实情怀。

二、走进文本

活动一、理解词句,揣摩诗意。

1、首先老师请同学们把诗歌自由诵读一遍,然后结合课下注释,揣摩诗意。教师走下讲台和学生进行个体交流,了解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问题的发现,存在两类:一类是对注释的推究;一类是注释之外的理解)教师应作如下准备:

①释题:“短歌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称,属《相和歌·平调曲》,原词已经不可知,现在流传下来最早也最为有名的就是曹操的这首《短歌行》。初中时我们学过长歌行,后人也有《琵琶行》,《兵车行》等诗歌。短歌、长歌,因歌词长短而区分。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②对酒当歌,当字理解。解释为“对着”,可以引申为听歌,唱歌。这是已然发生的行为。解释为“应当”,是能愿词,表明放歌是希望发生的一种行为。听歌时一种静态形象的呈现,与诗人内心涌动的丰富的情感不符;应当是一种希望,无论付没付诸行动,都是将来时的一种表述;只有一边喝酒一边唱歌这种现实中正在发生着的动作与诗人内在的情感互为表里。

③慨当以慷,意为慷慨。为何要把“慨”放前,“慷”放后。同时“当以”是虚词,既然没有表义功能,用在这里在哪方面发挥了作用?(这是词语间隔用法,当以无实义。慷慨意为充满正气,情绪激昂,现代汉语中有慷慨陈词一说。用在此处是慷慨而歌,形容歌激昂。这里为何是慨慷与诗歌的叶(和洽,和谐)韵有关。)教师安排学生对诗歌进行两遍对比诵读,通过读感受这一特点。同时教师总结词句理解方法,从诗歌韵律形式入手理解词句。

④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意为青色的您的衣领,让我心向往。曹操想人家的衣服了?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借代,用特征代整体。文化意蕴:周代学子穿着的衣服,学子是有才能的人。同时该诗出自《诗经·郑风·子衿》篇,这里看出曹操对贤才的思慕之情。所以这里青青子衿句,就有了让我思慕的贤才啊,我心中向往。此处从修辞和文化入手,揣摩诗意。

⑤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鹿儿发现美食,悠悠鸣叫。这种景象和嘉宾云集奏乐宴饮,在情绪和情景上有什么联系?情绪上,鹿儿发现美食,欢乐的鸣叫;宴会上奏乐喝酒,宾主尽欢。情景上,鹿儿性情温顺,喜群居,发现美食必聚食;宴会上嘉宾贤主聚会。这种通过景象或情感上的联系,引出诗歌后句的手法,在《诗经》中常用叫做“兴”。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例如《诗经·周南·关雎》鸟儿的关关叫声,在鸟儿之间在传达着什么信?求偶。教师总结方法,从诗歌表达手法入手理解诗意。

⑥明明如月,理解为明明者如月,明明者指的是明亮的皎洁的东西,它和月亮为复指关系,翻译时可译为明亮的向那月亮或者是月亮明亮。

⑦越陌度阡,枉用相存。(阡陌为田间小路。陌为东西走向,阡为南北走向。枉为屈就,用在别人身上,是敬辞,常可用枉临枉驾。用为虚词以。存,恤问也。——《说文》;臣乃市井鼓刀者,而公子亲数存之。——《史记·魏公子列传》)这句的主语是谁?枉为屈就,常可用枉临枉驾。能用在自己身上吗?用在别人身上,是敬辞。所以主语是别人。问候的对象就是我。相在这里不再是表示相互意,而偏指动作一方我。例如:例如: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⑧契阔谈讌,心念旧恩。“阔”为分离。现代汉语中有阔别家乡三十载之说。“契”为聚合之意。此处用为偏义复词,强调契意,聚合。此处从语境语法入手,揣摩诗意。

⑨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此句中厌何解?厌为满足,准确吗?请同学们对照课后注释,认真体会厌和辞之间的关联?结合典故,可知厌为辞意,指推辞,推却,嫌弃。完整义理解应为山不厌土方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此处从使用典故入手,揣摩诗意。

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予以解决,同时总结揣摩诗意方法。教师板书学生疑问,多媒体展现成果。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从修辞、文化入手,揣摩诗意。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从表达手法入手,理解诗意。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从语境语法入手,揣摩诗意。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从使用典故入手,揣摩诗意。

活动二、体会诗人情感。

1、对词句疑难的推敲,帮助我们完成了诗歌鉴赏的第一步,揣摩诗意。下面我们进入诗歌鉴赏的第二个阶段,体会诗人情感。

首先老师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诵读一下这首诗,其他同学完成以下任务。思考,在我们这首诗中,有一种情感反复出现,你能用诗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出来吗?动笔划出直接体现出这种情感的诗句。

同学们找到那个词了吗?我们一起读出来,忧。好,请一位同学把直接体现“忧”的诗句读出来,其他同学思考,诗人忧的是什么?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一般四言诗,以几句为相对较为完整的表意单位?两句。所以我们读时应读六句。)

教师明确:忧的是人生短暂,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

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如果落实将这种忧的情感,落实到词上,那些词体现了人生短暂之忧?

几何,朝露,苦多,难忘。老师简单划分一下这四个词。前三个词是直接体现情感的词,我们叫情语;后一个词,表现形象或物象,我们叫景语。

这里用朝露来表现人生短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在古典诗歌中我们给它一个专有名称,比,以彼物比此物。

教师总结:酒与情感紧密相连,高兴时酒可助兴,悲伤时酒可遣怀。酒的浓烈展示着情感的厚度。对酒当歌,抒发人生短暂的忧苦,一杯酒就把曹操忧苦的心境表现的更加厚重深沉。

那位同学能为大家有感情的诵读这六句诗?教师评价,突出慷慨悲凉的特点。

2、诗人还忧什么?忧贤才难得,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明月意为人才,何时可掇,表达对贤才难求的忧思。明月一定喻指人才吗?明月是古典诗歌中常出现的一个意象,你还知道哪些借月抒忧的诗句?

这些望月抒怀的诗句中有思乡,思国,思故友,思情人,表孤独的。为何在这里,一定就是喻指人才,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看看曹操抒发情思的对象是谁?分别抒发了何种感受?

教师明确:上文中,曹操思的青青子衿是贤才;鼓瑟吹笙,宴饮的对象是嘉宾。下文中枉用相存的是贤才。所以这里曹操借明月不可掇拾,表达贤才遥不可及,无法延揽的忧思。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意象具有多义性,对诗歌意象的理解要放到诗歌整体中去把握。

同时,同学们再来审视一下,曹操对贤才的情感可谓极其充沛:有对贤才的深切思念,有对贤才到来的欣喜和礼待,同时也有对贤才难求的忧思。在这里该如何把握呢?哪种情感才是曹操对贤才的主要情感呢?

教师明确:现实中贤才难得,所以忧是主要情感。因为难得,忧思难以排解,所以才会在想象中展现人才到来的情景,表达自己的喜悦。这是对忧的情绪的一种反向延伸。由此就将曹操渴求贤才的心情表现的充分。

哪个同学能给大家有感情的诵读诗歌的中间十六句,注意能够直接体现情感的情语和景语。直接体现情感的词:悠悠,但为,沉吟,从中来,不可断绝,心念久恩。表现形象的词:青青子衿,鼓瑟吹笙,明明如月,越陌度阡,心念旧恩。

3、一般来说,忧的情感让人情绪低落,为何同学们在自由诵读的时候,却声音洪亮,情绪昂扬呢?这首诗还表达了曹操心中的什么?理想,抱负和志向。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天下贤能的人才都归附我,隐含的意思是什么?天下归顺。与这种统一天下的壮志相连的是曹操广纳贤才的胸襟,那两个意象能体现这种胸襟?山和海。山容万物,海纳百川,这种壮景把壮志表现的淋漓尽致。初中我们学过曹操的哪些诗句展现了他的壮志?《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和《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此处还有一个人的形象和曹操联系在一起,他是谁?周公。这一人物形象表现出曹操什么特点?表现出曹操要以礼来待贤才,展现了他为天下操劳,鞠躬尽瘁的能臣形象。

哪个同学能为大家有感情的将这四句诗诵读一下?教师点评,突出气魄。

4、这里还有同学们值得探究的四句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种景象有什么特点?这里曹操在表现什么?

教师明确:景象特点,表现一种彷徨可依的处境。这是谁的处境?①贤士。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表现贤才无明主可择时的彷徨无依,和后文展现的广纳天下贤才的气魄,遥相呼应。表现出曹操对贤才的关切,更能激起贤才的投奔之情。②一般百姓心境。战争乱离,百姓彷徨无依。曹操渴望挽狂澜于既倒,招纳贤才,统一天下。这里是对曹操统一壮志的形象的进一步丰富和衬托,揭示出他统一天下的目的是挽救苍生。

教师总结: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本诗卒章显志。正是有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宏伟壮志,所以才会一扫前人抒发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正是有壮志才会想到人生短暂,更应当抓紧时间延揽天下人才及早及快建立功业。正是这种壮志让我们看到曹操不屈从于命运和时势的抗争,正是这种壮志让我们看到曹操真豪杰大英雄的本色。何以解忧?只有壮志。

教师明确,到此诗歌鉴赏的第二个阶段就完成了,那位同学能为大家将全诗有感情的诵读一下。教师评价,声音洪亮,中气十足。将感情放在那些最能体现的情语和景语上。

5、教师总结:人生不满百,长存千岁忧。我们忧青春已逝,时光短暂;我们忧生老疾病,亲友故去;我们忧年青时学业未成,中年时家庭事业不顺利;但这些忧不足以让我们徒然喟叹,只要有壮志雄心,我们还有什么可忧呢?请同学们齐声将课文诵读一遍,在同学们的诵读中,我们结束了课堂的教学,希望同学们在人生的大课堂中有大收获。

活动三、自我体验

多媒体展现课下作业:

1、对酒当歌,“当”解释为“对着”,“当歌”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听歌,一是唱歌。“当”也可解释为应当,“当歌”就是应当放歌。请从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探究其意。

2、以“少年壮志不言愁”写一篇命题作文

3、以“我与贤才”为话题,写一篇话题作文

三.板书设计

四、教学反思

关于短歌行教案(篇5)

《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诗歌,本单元安排的是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短歌行》是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的作品。诗中抓住“忧”字来写诗人为什么“忧”,如何解“忧”,从而表达希望能够招揽人才、完成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通过本课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鉴赏诗歌内容情感的方法,为以后学习诗歌及高考诗歌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渴望招纳贤才来建功立业的心情。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阅读,问题探究,学习运用比喻典故等修辞方式来表达感情的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曹操的“忧”的内涵,体会诗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现在已经完成了必修(一)的学习。学习了现代诗歌单元,有了一定的诗歌学习基础,初步掌握了读诗的基本方法,但是还未能形成系统的鉴赏诗歌学习方式。同时,本单元学习是高中第一次接触古代诗歌,诗歌语言上的障碍和时间上的跨度对他们来说都是学习上的困难。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讨,增强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据此,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自我感知课文内容及情感,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主旨。

2.讨论点拨法:从不同角度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主解决疑问,把握诗文内涵,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当堂记忆诗歌。

3.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及时总结,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更好地理解诗歌。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动思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根据新课标,结合本文特点,我设计具体学法如下:

采用形式多样的诵读方法:全班齐读,教师示范,学生默读,分组朗读等。

诗歌中字词理解,典故阐述等知识性内容,指导学生用勾画圈注法,明确知识点,落实诗歌理解。

从不同角度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主解决疑问,把握诗文内涵。

东汉末年分三国,三国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有大家熟知的刘备、诸葛亮、孙权、曹操等英雄豪杰。多少风流人物在这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又有多少盖世英雄在这里叱咤风云。但是作为三国鼎立中的代表人物——曹操却始终充满了争议性。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曹操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功过由人评说,今天,我们一同穿越历史,走近曹操,聆听《短歌行》,让我们看看,此时此地的曹操,到底是怎样的形象。

总结学生所说出的关于曹操的知识,全面了解曹操,用多媒体展示,分别有军事方面、政治方面和文学方面,重点介绍文学方面的成就,并介绍“建安风骨”,让学生初步感知曹操诗歌的整体风格。

乐府诗有“长歌”“短歌”之分,是根据歌唱时音节的长短的不同而区别的。长歌慷慨激烈、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短促、微吟低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学习本课,验证是否具有这些风格。

分组讨论:按照诗歌的组句形式,四句一韵,由八韵组成。全班分为八个小组,每组相互翻译指定的文句,找出本组指定的诗句中是否体现了“忧”,如果有,让学生指出如何体现;如果不单单是“忧”,也让学生进行自我探讨。

明确重点诗句,探讨诗句手法以及情感内涵,采用小组自我答疑形式以及教师补充来推进课堂。采用分析手法和情感的形式来组织课堂。

关于短歌行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曹操诗歌的特点及艺术风格。

能力目标:掌握诗中用典修辞手法及豪放风格。

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忧”而发奋、慷慨激昂的情绪;学会珍惜时间,树立远大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揣摩诗人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难点:鉴赏诗中用典、比兴及引用等具有特色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不知不觉又是冬季,让人想起毛泽东的《沁园春o雪》中的句子(师生共同背诵)自信之感由此可见,但是他似乎忘记了历史上还有一个人,也是能文能武的,他就是曹操。

二、知识交流(学生完成)

曹操文才武略: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郡人,是三国时候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年三十举孝廉,以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迁为济南相。后起兵伐董卓,复击灭袁术,袁绍。他实习“唯才是举”的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系列较为进步的措施,终于统一了北方。位至大将军、丞相、封魏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帝。曹操又很高的艺术修养。他的乐府诗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他统一天下的远大抱负和顽强的进取精神。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有很高的艺术性,他的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风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的启示,不仅为建安文坛的领袖,而且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三、整体感知

1、背景介绍: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权势力。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2、学生自由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语调,读出慷慨之情。试读,互相点评。

3、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大意,教师进行相关点拨,找到诗眼。

4、学生思想并讨论诗歌的内容层次。

明确:全诗可分为四层:前八句为第一层,诗人慨叹人生有限,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次八句为第二层,通过思念贤才、宴饮嘉宾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求才若渴的心情;再次八句为第三层,写对贤才的仰慕,想象贤士到来,畅抒情谊;最后八句为第四层,写贤才择主和自己希望搜揽人才以完成统一事业的宏伟抱负。

四、具体研习重要诗句:

1、提问: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的思想感情?

明确: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曹操虽然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也遇到了不少挫折和失败。他深感奋斗中的艰难,也因年岁增长,光阴流逝,理想尚未实而忧愁,所以才有人生苦短之叹。但这一“叹”不是无所作为者,蹉跎岁月者,不思进取的消极之“叹”,而是一位渴望得到贤才帮助以实现建功立业雄心的英雄之叹。“人生几何”“去日苦多”是进取中的忧叹,追求中的苦闷。表达了诗人抓紧时机,大干一番事业的强烈愿望,隐含着的仍然积极昂扬的精神。

2、提问: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

明确:这四句借用《管子o形解》中的话和周公“一沫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史记o鲁周公世家》的故事,来说明诗人自己一方面感到生命易尽,一方面则更加激励他及时建功立业的思想,渴望有更多的有才能的人来帮助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把自己认为很有表达特色的句子画出来。

4、品析所画出的句子并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然后自由发言。

明确:

(一)引用成句,不露痕迹。“青青子衿”二句,引自《郑风o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悠悠”,忧思绵长的样子,形容思念不已。“悠悠我心”后面原有的诗句还有“纵我不在,子宁不来?”本意是传达女子对情人哀怨和企盼的心情。这里作者暗用这两句诗意,比喻热烈期待所求贤才的到来。“呦呦鹿鸣”四句,引自《小雅o鹿鸣》,本意是写宴会上主人殷勤待客的盛况。这里表示对贤才的竭诚欢迎。这些成句由于注入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显得古朴深成、自然妥贴。

(二)诗歌采用连串的比兴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思贤若渴的急切心情。如“明明如月”二句,以明月不可掇停,喻得不到贤才的不可断绝;“乌鹊南飞”中以乌鹊喻指贤士;“绕树三匝,何止可依”则喻指贤士急于寻找可供依托的明主。诗歌以乌鹊的形象,寄予贤士尚在徘徊择主之意,流露出诗人唯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诗末“山不厌高”四句,以山高海深比招纳人才的阔大胸怀,又以虚心对待贤才的周公自比,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五、探究综合,迁移评价

曹操评价:英雄还是奸雄

1、也就是这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想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喝酒到半夜,忽然听到乌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长槊唱《短歌行》。(观看电影片段——曹操吟唱《短歌行》)

2、在《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如曹操借刀杀杨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所以后人觉得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中曹操的白脸形象(在戏剧中白脸代表坏人),曹操是一个奸诈、阴险、嫉妒的人。

3、面对这截然不同的评价,你是如何有什么看法?请以“曹公,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真情告白,字数100字左右,写得比较有激情。(交流)。

示例:曹公,人说你是治世之能臣也好,还是乱世之奸雄也罢,历史自有公论。你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你登高必赋,且多慷慨悲凉之句。景仰你,是因为你有一位英雄主义者的豪情壮志;敬佩你,更是因为你是人生的斗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吟哦你的诗句,磨砺着我万千豪情。

六、拓广积累: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卷首词)面对这个在历史大浪中的弄潮儿,你还能想起哪些他写的诗句,让你心潮澎湃,久久不息?

例如:

《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积累以前学过的一些有涉及酒这个字的诗词,张贴到班级博客:

七、知识拓展

豪放风格:创作视野较广阔,气象恢宏、雄壮。

练习:屏幕投影一些名句,学生判断其风格是否属于豪放。

八、课文小结:

不论何时,人才都是最重要的,所以在座各位同学要努力学好文化知识,我相信少年强则中国一定强!

九、布置作业:背诵全文并默写。

关于短歌行教案(篇7)

《短歌行》是建安文学开创者曹操的著名作品,也是汉魏诗歌的杰出代表。这是一首曹乐府诗歌,全诗运用比兴、典故等艺术手法,抒情与言志相结合,表现了曹操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一首,本单元要求学生学会欣赏诗歌意象,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文的基本特征是意象明朗、语言精炼、情感真挚。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教师应以点拨为主,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汉魏诗歌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忽视对诗歌大意的疏通以及对重点知识的讲解。

中国古典诗歌对于学生并不陌生,从小学到初中都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许多著名作品学生都能吟诵,所以都有一定的古典诗歌学习基础。但是,汉魏诗歌时代久远,语言精炼,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学习时不仅要熟读、背诵,还要了解诗歌特点,领悟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新课标就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的功能。”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新课标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大意、掌握诗歌意象、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依据]:单元要求: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意象的意义,把握诗歌的情感,初步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新课标》要求:在阅读鉴赏古典诗歌中,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表现手法,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教学重点:解读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意境;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依据]:新课标“诗歌教学应注重意象、意境以及诗歌的语言美。”(只有加深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才能更好的领悟作者的情感,只有加强对诗歌艺术手法的学习才能更好地领会诗歌的语言美。)

[依据]《新课标》要求:诗歌教学要以朗读指导为基础,努力提高学生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陶冶性情,提高审美境界。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主导,学生积极参与,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熟读涵咏,乘着歌声的翅膀远觞,超越时空,于千载之下和诗人达成心灵的默契,方乃培养读诗鉴诗的正确途径。)

“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叶圣陶【WWW.277433.cOm 正能量句子】

2)品读诗歌,领会感情;

3)欣赏意象,体会语言;

4)结合小结,拓展训练。

2、导入:话题讨论——中国古代帝王不同的“人才观”。

(通过对古代帝王“人才观”的讨论引出魏武帝曹操的对人才的重视,导入课文。)

[依据]《新课标》要求:“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还要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

学生边听边小声跟着朗读,在听读的过程中感受全诗的感情基调——“忧”。

2)在初步感知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后,带着“忧”的情感再齐读课文。

关于短歌行教案(篇8)

《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8课《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主要是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单元内容包括:《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是高一新生继必修1第一单元学习中国现代诗歌的基础上又一关于诗歌学习的阶段,而《短歌行》是魏时曹操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它虽然继承了汉代乐府的传统,但面对人生苦短却一扫两汉时期及时享乐的腐朽诗风,代之以新鲜的现实内容――政治理想的高扬,建功立业的欲望,强烈的个性,都体现了魏晋时代文人的创作风格学习它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及人生价值取向有着正面的教育意义。诗经>

“阅读鉴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主体,新课标对这部分的要求是学生能在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并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教学大纲和教材都强调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的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为主,教学重点必须放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这方面。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基本学情,特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诵读诗歌;

(2)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方法归纳等学习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体会并学习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根据教材内容及学习者特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获得学会学习的能力与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策略:

1.读法:反复诵读,教师指导,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3.设置问题,在学生对话交流的过程中适时穿插进朗读,使学生的感悟和理解与文本有效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关于短歌行教案(篇9)

【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和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希望能为学生学习古诗文提供一个一般性的样例(诵读熟悉-解决词句疑难-领悟思想情感-诵读巩固)。

【教学设想】

1、贯彻两个思想:诵读是基础,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

2、本诗的思想感情还是较明显的,但如何深入理解,却是个难点;应该通过分析曹操的生平、为人及写作背景来评析,给学生一些相关的补充阅读材料是必要的。

3、全课教学分为三块:

⑴ 初步体味(熟悉内容),

⑵ 深入体味(讨论分析其思想感情),

⑶ 巩固体味(诵读、听音乐)。

深入体味部分用三个问题来结构(你对诗中哪个句子有感触?忧、求贤各为了什么?曹操何许人也?)。

【教学步骤】

一、简洁导入

以前,我们学过曹操的两首诗歌──《观沧海》和《龟虽寿》。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胸怀天下、壮志凌云的英雄。我们来学习他的《短歌行》,进一步体会诗人的英雄气慨。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在《三国演义》第48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和众部将一起狂饮,他四顾空阔,心中大喜,与诸将讲述自己希望收服江南的雄心壮志。这时候,看到乌鸦向南飞去,他已经喝得大醉,拿起自己的槊豪情满怀地讲述自己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等历史丰绩,一边唱起了《短歌行》并要求将士和之。他的一位老部下刘馥认为其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栖?不吉利,他很生气刘馥扫他的兴,于是拿起槊就刺死了他。

也有人认为该诗作于曹操晚年,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53岁,年时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二、整体感知诵读熟悉──解决疑难

1、解决难懂的字词句(要求学生参看注解,提出不懂之处,一起解决。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如月明星稀,乌鸦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2、朗读全诗

三、讨论鉴赏

1、讨论分析名句。叫学生说说哪个句子对他有启发。(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⑴ 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对酒当歌,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在这四句诗中,诗人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的地步。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追求而愁,那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这个愁是追求中的痛苦,是远大理想还没有实现时所产生的烦恼,是一种积极的情感。

⑵ 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能突出地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

2、明确忧和求贤的思想情感内涵:

⑴ 提问:你以为在本诗第一段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忧)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呢?忧的是什么呢?(人生苦短)(板书: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⑵ 那么从本诗后三段来看,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呢?(求贤)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作者为了什么而求贤呢?(求贤才为己用,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

板书:

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3、解决忧和求贤的统一问题:

既然曹操那么忧,又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没有真的唯有杜康了呢,还要那么辛苦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还要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呢,还要去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呢,还要去周公吐哺呢?要做什么统一大业呢?岂不很苦吗?因为世上多的是享用人生的人,多的是庸庸碌碌但较安逸的人。(曹操何许人也?)

要求学生讲讲自己所知道的曹操。

(可以是对曹操的评价,也可以是曹操的人生态度,也可以是你知道的曹操的一些故事)

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板书:

英雄之慷慨悲歌

4、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⑴ 巧用典故。青青子衿二句,因子《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⑵ 巧用比兴。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

四、小结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啊,人生苦短,韶光易逝。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愤图强,铸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关于短歌行教案(篇10)

教学过程:

1.导入语:历史上的每一个著名人物都有人去评判,当然有的人说好,有的人说不好,而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诗的作者,有的人说他是治世能臣,乱世奸雄,也有的人说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而这个人确实是集英雄、奸雄、枭雄于一身,一个雄视古今的人物,同学们他是谁啊?(曹操)对!这个人就是曹操,在我们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曹操的《龟虽寿》、《观沧海》,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曹操的另一部作品《短歌行》,来看看曹操的人才观是怎样的。

板书:短歌行曹操

2.作者:说起曹操,大家都不陌生,而且也学过他的作品,那么就请同学来说一说曹操,好!同学们说的很对,说明老师以前讲的没有白讲,老师在明确一下,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代表作品:《龟虽寿》、《观沧海》。

3.背景:而我们今天所学的《短歌行》这首诗是写于建安十三年,当时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在赤壁之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乌鸦向南飞鸣而去,曹操由此创作了《短歌行》。

接下来给大家两分钟时间,读一读这首诗,明确字音并感受一下这首诗,哪位同学来读一下。首先我们来看标题《短歌行》,汉乐府的曲调名,乐府有“长歌”、“短歌”之分,四字句就称为“短歌”,其中“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题材。

我们来齐读一遍古诗,短歌行1、2

我们读完了这首是,我们能体会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

我想问同学们,我们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忧。文中直接表现“忧”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接下来我们就结合诗句分析思考曹操在“忧”什么?

1)“对酒……去日苦多”译。引导

明确:忧人生苦短,功业未成

人生苦短,人生就如同朝露一样易逝(比喻)

诗人只有借着杯中之酒来消愁解愁绪,那么我想问同学们,就真的能为诗人消愁么?

不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那么什么才能真正消解诗人的愁绪啊

人才,我们接着看

2)青……笙

忧人才难得,贤才难得

要想成就功业,必须有贤才的辅助,曹操在诗中表达了对人才的渴慕之情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表姑娘对情人的思念之情,曹操将此句嫁接到这里,实际上表达的是对贤才的渴慕之情,运用了“用典”这一艺术手法

用典:指在诗句中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任的成句,故事

作用:言简意丰,以少胜多,富有书卷气

3)“呦呦鹿鸣……鼓瑟吹笙”这一句诗人又假设人才如果来了,自己将热烈欢迎的场景

好,我们同学齐读第一节,注意读出“忧”的情感。

第二章的一开始诗人看到了明月,不由的“忧”从中来

这里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经时讲过,哪位同学来说一下),诗人在此处用明月比喻品行高洁的贤才,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之心,那么请问:为什么曹操如此渴求人才

思考半分钟

案:前面我们说到时间的流逝使曹操充满了紧迫感,但真正忧的并不仅仅是岁月的流逝,曹操知道时不待我,靠自己的个人努力是难以实现心中的“治世之梦”,所以要依靠人才,但人才如天上的月亮一样难求,所以曹操才会在这个问题上苦苦追求。

而接下来的四句“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是诗人想象贤才归来

“陌”、“阡”都是指田间小路,东西向叫“陌”,南北向叫“阡”,如《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

“枉”枉驾,屈驾。“用”以。“存”探问,问候

“契阔”久别重逢。“”通“宴”。“旧恩”指往日的情谊。

这四句是:客人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枉驾来访,主人久别重逢,欢快畅谈,念念不忘往日的情谊。忧思不绝,仰慕贤才。

最后八句同样运用了比兴和用典的手法

先用比兴的手法,“乌鸦”比喻“贤才”

“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接着运用典故,表明自己对贤才抱着来者不拒的态度,最大限度的接纳贤才,并借周公的典故,既表达了对人才的谦敬,又委婉的流露出其吞吐天下的雄心壮志(点拨学生注意,是人情感的变化)贤才择主,天下归心

齐读整首诗

小结:

《短歌行》是一首政治性很强的诗作,然而他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了浓郁的抒情意境当中,全诗巧妙地运用了比兴,用典等手法,来表达寓情于理,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人以貌似颓废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渴慕人才和一统天下之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最后,让我们再次齐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本诗。

关于短歌行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曹操及其在诗歌发展的中的作用。

⑵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2、能力目标:

⑴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一些技巧。

⑵培养学生借助注解,疏通、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⑶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

3、德育目标:

⑴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理想,珍惜学习时间,

⑵使自己锻炼成为一名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教学重点】

1、品味诗人在诗中表现出来的求贤若渴的思想。

2、学习诗中用典的流畅自然。

3、分析本诗构思上的深入细巧。

【教学难点】

诗歌在用典上如何跟主题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教学方法】

1、点拨法(对学生通过自读、自解、自悟等方式解读课文时留下的问题进行启发和点拨)

2、朗读法(让学生通过听、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讨论法(教师对文章内容进行激疑,开启学生思维,并由学生充分讨论后明确)

4、综合探究法(引导学生探究“古诗中的酒文化”)

【教具准备】

录音机和课文朗读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实施过程】

师:中国古代有四部非常有名的小说,也就是我们后来经常说到的四大名著。那么,这四部小说分别是什么呢?

(学生纷纷举手。)

生:我国的四大名著分别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承恩的《西游记》。

师:说得很好。看来大家的文学常识还是挺扎实的。那请问在座的同学有多少人看过《三国演义》。

(学生纷纷举手,反应强烈。)

师:好。《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中的经典之作,特别是它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是相当成功的,如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等。那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曹操这一个人。下面由哪位同学来介绍这一人物?

(学生小声议论,陆续有人举手。)

生1:曹操乳名阿瞒,字孟德。他曾率军镇压黄巾起义,后起兵讨伐董卓,又相继灭掉了袁绍和袁术,“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统一了北方,与吴、蜀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生2:曹操,东汉沛国谯郡人,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刘备等人视之为“汉贼”,后人评价为“一代枭雄”。

师:看来大家对《三国演义》都很熟悉,对曹操了解的也不少。历史上的曹操除了刚才同学们说到的之外,同时他还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他能文善诗。他的散文风格清峻、简约严明,被鲁迅称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其诗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语言质朴,气魄雄浑,格调慷慨悲凉,代表了“建安风骨”。下面,我们就来学他的一首非常有名的诗《短歌行》。

师:我们先来了解其创作背景。据考证,这首诗作于曹操的晚年,即东汉末年的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已经53岁了,年事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大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从中来”,苦闷煎熬。但他并没有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招人才,建功立业。

师:我们先来听这首诗的录音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播发录音。)

师: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感叹时光易逝,生命苦短,功业未成的苦闷和要求招揽贤才、建功立业的情怀。诗的总体基调是慷慨悲凉的,朗读时要把握好作者的这种感情。如开头八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前四句是作者感慨人生有限、生命易尽,情调感伤苍凉。读时应该语速缓慢,语气伤感低沉。后四句诗人慷慨高歌,借酒消愁,寄托忧思。读时感情要激昂慷慨。同时,该诗继承了《诗经》四言诗的特点,以四言为主。读时要把握好节奏,2/2断读,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下面就让大家自读这首诗。

(学生自读。)

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诗。

(某生举手朗读。)

师:(读毕,师生鼓掌)这位同学读得很好,基本能够把握准诗的感情基调。下面,我们再来听听录音朗读。听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小声跟读。

(播放录音,学生小声跟读。)

师: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诗犹是如此。诗歌要反复朗读,以读带解,从而体味作者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师:下面,我们就共同来鉴赏这首诗。全诗共三十二句,大家讨论一下应该怎样划分?

(学生积极讨论。)

生1:全诗可分为三层:1~8句为第一层,抒发诗人对人生地感慨,借酒消愁;9~25为第二层,表达诗人得到人才地喜庆心情;26到结束为第三层,抒发了诗人的胸襟抱负。

生2:全诗分为两层:1~25句为第一层,表达诗人对人才的渴求;26到结束是第二层,抒发了诗人要广招人才、一统天下的胸襟和抱负。

师:其他同学还有别的意见吗?

(学生没有异议。)

师:大家赞同哪种分法?

生:第一种。

师:好,既然大家都同意这种分法,我们就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分析课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体味诗人的思想情感。我们班共有三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层次,大家可以互相讨论、交流。待会,每组派一位同学来发言。

(各组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意见。)

生1:第一层前四句诗人借酒抒情,感叹人生苦短、生命易逝,情调有点悲凉。后四句诗人借酒消愁,慷慨高歌。

师:诗人在感慨人生有限的时候运用了什么手法?

生:运用了比喻,把“人生”比作“朝露”。

师:对。面对美酒本应放声高歌、及时行乐,但诗人却感叹年华易逝、生命易尽,就像早晨的露珠,太阳一出来就被蒸干了。诗人心中痛苦不堪,诗句带有明显的感伤苍凉的情调。

师:诗人说“忧思难忘”,他为何忧思?

生1:可能是因为生命易逝所产生的忧愁吧。

生2:依据文章的内容,诗人的忧思是因求贤若渴却求之不得和他功业未成却感人生苦短而产生的苦闷。

师:回答得很好。“忧思”是全诗的脉络,既解释了前面痛苦感叹的原因,又为后面诗人对贤才的渴求埋下了伏笔。“杜康”本是古代发明造酒的人,这里采用了借代的手法,是酒的代称。

师:一组的同学把这一层朗读一次。

(学生朗读。)

师:接着,请第二组的同学来分析第二层。

生1:这一层是诗人抒发对贤才的渴慕,表明自己对嘉宾的礼遇和思念。

生2:这一层采用了借喻和比兴的手法。“青青子矜,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是借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是比兴。

师:这一层作者就是用这样的手法来展开的。他活用了《诗经·郑风·子矜》里面的诗句:“青青子矜,悠悠我心。”本是表达对情人的思慕,这里借喻对人才的渴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以“明月”喻指“贤才”。作者面对一轮皓月,感慨人才如空中之月可望而不可得,何时才能为我所用。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下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人生感叹。

师:本文在用典上贴切自然。除了刚才我们讲到的例子之外,“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四句引用了《诗经·小雅·鹿鸣》,它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呢?

生:这本是宴请宾客的诗句,这里用以表示对贤才的礼遇。

师:这八句化用《诗经》的成句,以明己志,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尊重贤才的思想感情。化用前人成句自然严整,与诗歌主题浑然一体。

师:这一层点明前面忧思的原因,呼应了前文。

师:现在我们进入对第三层的学习。这一层的前四句该如何理解?请第三组的同学来回答。

生:明月当空星辰稀少,乌鹊展翅向南而飞。绕树飞了三圈,有哪枝高枝可以栖息。

师:这四句勾勒出一幅月夜乌鹊南飞图。作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乌鹊”比喻贤才,“乌鹊南飞”暗喻人才南流。“三匝”是“多圈”的意思,是个概数,不能翻译成“三圈”。“何枝可依”比喻贤才寻找归宿,但无所依托,表达作者的惋惜之情。

师:“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最后四句借用典故,表达诗人愿以山高海深的胸怀,效法周公广招人才,抒发了他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师:大家再把这首诗朗读一次,并试着背诵全诗。

(学生朗读。)

【布置作业】

课后探究性话题──本诗以酒开篇、借酒抒情。可以说在中国古代,酒与诗是不相离的。大多诗人喝酒必赋诗,有酒兴才能有诗情。最典型的是李白,他能杯酒诗百篇,他是诗的一生也是酒的一生。《归园田居》作者陶渊明,其诗也是“篇篇有酒”。酒与诗有着源远的姻缘,酒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其独特的地位。同学们可以就“古诗中的酒文化”为课题,就某一方面搜集材料,进行探究,写一篇小论文。

1、探究话题:古诗中的酒文化

2、方法指导:

⑴以4~6人为一小组,搜集相关资料。

⑵汇集材料,分析讨论,综合意见,写成一篇小论文。

相关文章

  • 关于小学绣教案精选 栏目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小学绣教案。根据教学要求老师在上课前需要准备好教案课件,老师在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不能敷衍了事。只有充分准备好教案课件的前期设计,才能很好地达成要求的教学目标设计。欢迎本文为大家提供参考!...
    时间:04-17 小学教案    
  • 关于安全教育教案精选 “关于安全教育教案”相关专题精选文章不容错过。根据教学要求老师在上课前需要准备好教案课件,因此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教案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展示窗口。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时间:05-05 安全教育教案    
  • 关于幼儿语言教案精选 教师用真诚的心去温暖孩子们,伴随他们成长,一般来说教案的水平也体现了老师教学的水平。教案的授课有利于分析学生的认知。感谢查阅课件之家的编辑为你推荐关于幼儿语言教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时间:04-05 幼儿语言教案     幼儿教案    
  • 关于动物教案设计精选 栏目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关于动物教案设计。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每个老师都要认真写教案课件。要知道写一份完整教案课件,会让学生更加高效掌握知识点。希望本页面内容能帮助到您!...
    时间:04-17 动物教案设计    
  • 关于幼儿教师教案精选 下面的内容主题为关于幼儿教师教案,是我们为你整理的。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通常老师都会认真负责去设计好。要知道一份优秀的教案课件应当与时俱进,还需包含各个知识点。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时间:02-24 幼儿教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