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解比例教案课件2500字。
传播知识,就是播种希望,播种幸福。教案的编写要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以教学目的。教案是教师努力理解,认真思考的结果。写好一份教案有什么要求呢?编辑特别为你收集的“数学解比例教案课件”,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数学解比例教案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了解比和比例的区别;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比的有关知识,说说你对比已经有了哪些了解?(2)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
2、总结几种比的化简方法
3、算出下面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
(1)3:5-----21:35(2)0.5:0.25-----1.8:0.9
二、认识比例
1、师:通过上面的计算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发现比值相等①3:5=21:35②0.5:0.25=1.8:0.9)
2、师: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比值相等的比,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3:5=21:35。
(课件显示:3:5与21:35同时闪烁,接着两个比下面的比值隐去,再用等号连接)
最后一组能用等号连接吗?为什么?(课件显示:最后一组数据隐去)
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一些式子就叫做比例
如:3:5=21:350.5:0.25=1.8:0.9等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比例,
板书:比例
(1)那么什么是比例呢?
教师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学生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
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课件先出示一组数:4、5、10、8
请你先写出比,再看这些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2、自主、合作探究
学生组成的等式可能有:4:5=8:10;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5=8:10
4:8=5:10
5:4=10:8
8:4=10:5
3、刚才我们先写出了比,然后再写出了比例,你觉得比和比例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归纳出:比例由两个比组成,有四个数;比是一个比,有两个数)
4、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5、发现规律
这些比例式中,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
自主、合作探究(小组交流)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6、验证: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师生共同验证。
(1)3:8=0.3:0.814:4=7:2
(2)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7、板书: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清楚的?
五、练习
1、基础练习:课后习题2、4题
2、拓展练习: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2)8:3=():614:()=():2
(2)写出两个比值都是5的比,并组成比例
(3)写出一个比例,使它两个外项的积是24
六、板书设计
比和比例
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a:b=c:d
|内项内项
外项外项
(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ad=bc)
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数学解比例教案课件 篇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五年级第十册第83页。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比例尺》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比和比例知识的延伸和应用,比例尺不是一把真正意义上的尺子,却是一个日常生活中极其重要的工具。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对比例尺的学习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和比例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对于常见的平面图和地图并不陌生,但对比例尺这个概念可能会有些生疏和抽象,课堂上将紧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经历比例尺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并能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2、能够根据比例尺知识求实际距离。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测量和画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情感。
四、教学要点分析
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难点:根据比例尺求实际距离。
为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将提供较大的探索空间和众多的动手操作时机,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硬生生地把知识强塞给学生。
五、教学策略设计
比例尺是人们约定俗成地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以往我们执教传统教材,是直接给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然后让学生求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要求化成单位相同再写比,这样的比就是比例尺。表面上看学生似乎已经知道了比例尺,但是比例尺为什么应运而生?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如何让学生经历比例尺的产生过程,青岛版教材创设了设计足球场平面图的情境,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体验到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绘制平面图时需要把实际距离缩小一定的倍数,既体现了新理念,又让学生有了更多自我体验和感悟的时间与空间。
有了以上的思考,就有了我第一次设计尝试,遗憾的是学生面对一个长95米,宽60米的足球场,没有意识到在纸上长要画多长,宽要画多长,按多少比在来画。从学生完成的作品来看,有3人用1∶1000来画的,有13人画出长的比是1∶500,宽的比是1∶300,两个比不同,导致学生画出的形状与原来足球场的形状不同。大部分学生画出了任意长和任意宽,组成一个长方形,标上实际距离。这种情况是不是学生缺乏一种体验,一种按倍数缩小并缩小相同倍数的体验,因此学生不能自动生成。以上的教学实践引起了我的反思,重新尝试第二次设计,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学生准备:尺子、山东省主要城市位置图
教师准备:一幅孙楠同学的照片、山东省主要城市位置图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生活原型再现:
师:(出示孙楠同学的照片)你们认识他吗?他是谁?
生:孙楠。
师:怎么可能呢?照片上的人这么小,怎么会是他呢?
生:是缩小了......
师:如果孙楠的眼睛不缩小,鼻子和嘴巴缩小了,那会怎么样?
生:不像他了,像丑八怪......
师:那怎样才能像他呢?
生:都要缩小。
师:一起缩小,是吧。如果他的眼睛缩小100倍,鼻子和嘴巴缩小10倍,像他吗?
生:不像,要缩小相同的倍数。......
(二)创设情境,以疑激思:
同学们都喜欢足球,踢足球要讲究战术,要研究战术需要设计足球场的平面图,下面我们就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设计出足球场的平面图。
出示:足球场:长95米,宽60米。学生作图。
(三)独立探究,合作交流。
1、通过学生讨论,引出学习要求。
(1)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长度;
(2)画出足球场的平面图;
(3)写上图上的长和宽的长度;
(4)分别写出图上长、宽与实际长、宽的比,并化简。
根据要求个人作图,完成后四人小组交流(重点交流你是怎么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选择你们组认为最好的,贴在黑板上。
2、学生小组学习。
3、学生汇报设计思路。
生1:我是把实际的长和宽都缩小1000倍,图上的长就是9.5厘米,宽就是6厘米,这样的长方形图就是足球场的平面图。
......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9.5厘米:95米=9.5:9500=1:1000
6厘米:60米=6:6000=1:1000
2)19厘米:95米=19:9500=1:500
12厘米:60米=12:6000=1:500
4、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师:1:500的比例尺,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500;
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500倍;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1:500;
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5米,
5、加深理解,拓展应用。
(1)在咱学校校园的平面图上,用15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长度60米,你能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吗?
(2)辨析:比例尺是一把尺吗?
(3)比例尺一般出现在什么地方?(地图上或平面图上)
(4)出示山东省主要城市位置图。
师:在这张地图上,你去过什么地方?
师:今年暑假老师准备去泰安登泰山,你能帮老师算一算烟台到泰安有多远吗?需要什么条件?
生:比例尺。出示比例尺1∶8000000
生:图上距离。
师:给你一把尺子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尝试解决。
交流:
生1:在这幅地图上,我用尺子量得烟台到泰安的距离是5.5厘米,根据比例尺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80千米,5.580=440千米。
生2:根据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8000000倍,可以用5.58000000
=44000000厘米=440千米
生3:根据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8000000,也可以用5.51/8000000
=5.58000000
=44000000厘米
=440米
生4:老师,也可以用方程来解。
解:设烟台到泰安的距离是x厘米。
1:8000000=5.5:x
x=44000000
44000000厘米=440千米
师:那老师如果乘坐每小时100千米的汽车,几小时就能到达?
生:4.4小时
师:可是老师以前去过泰安,是需要8个多小时才能到达的,这是为什么呢?
一时,学生都皱起了眉头陷入了沉思,经过片刻的等待,终于有孩子举起了手:老师,我们量出的图上距离是直线的,而实际的路线不可能是直的,汽车要走许多许多弯路的。
忽有一学生喊到:老师,如果我们通过飞机来计算,那肯定是准确的,因为飞机可是走直线的吧!......
板书设计
比例尺
(1)9.5厘米:95米=9.5:9500=1:1000
6厘米:60米=6:6000=1:1000
(2)19厘米:95米=19:9500=1:500
12厘米:60米=12:6000=1:500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创新特色
本节课在两个方面进行了创新设计:
一是情境导入,由于第一次设计时,让学生一进课堂就设计一个足球场的平面图,学生们不知道平面图要按照一定的倍数缩小,而且要缩小相同的倍数,缺少这种经验和体验,出现了任意画的情况。因此,二度设计时我选择了生活原型--从照片引入,学生对这种生活常识应该说不陌生,为画平面图做好了很好的铺垫。
二是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的过程。传统教材和现在的教材都是利用方程来求实际距离。我任教过多年,每次总感觉是把这种方法硬塞给学生。其实如果学生深刻理解了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的倍数关系,完全可以用算术方法做。之后,学生通过计算得到的实际距离与实际的路程是不一样的,由此理解了距离与路程的不同,比例尺在实际中得以应用。并且还想出了飞机走的是直线,学生创新思维火花的闪现是我始料未及的。
教学后记
上完课,我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经历了实践与理论的深思与探索,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1)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学习数学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只有在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才感到亲切,学得主动。通过课前展示学生的照片,学生对照片上的人是按倍数缩小了这种生活常识有了深刻的体验,再让学生来画足球场的平面图,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
(2)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只有体验过,理解才会深刻。让学生在画足球场的交流互动中,体验探究比例尺的产生过程,理解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对比例尺的意义理解是多方位的,个性化的。有了学生个性化的体验,才有了后面解决问题的个性化的表达。
(3)让学生密切联系了生活实际
数学来源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实际。本节课从让学生设计足球场平面图,到让学生计算老师到泰安的实际距离及需要的时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贯穿了整个教学的始终,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师简介
迟振凤,女,小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砚台市福山区西关小学教务处副主任。多年从事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以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为理想,坚持学习教育理论,潜心研究教法、学法;勤于反思,善于积累。曾获市优质课、省优质课。《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等两篇论文在《烟台教育》上发表。曾参与《四年级数学基础训练》、《寒假作业》的编写。
数学解比例教案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能综合运用比例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解比例。
教学难点:
解比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
2.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你用什么方法检验?
9:10和3.6:41000:0.2和10:0.002
:和:和
4.填一填.
(1)=
1.6脳()=()脳()
(2)5:=2.4:1.6
5脳()=()脳()
(3)8脳0.1=1脳
二探索新知
1.什么叫解比例?
(1)比例中共有几个项?有什么关系?
(2)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能不能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3)说明什么叫做解比例。
板书: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2.教学例2.
(1)出示课文例题和情境图。
(2)根据题意,描述两个相等的比。
(3)指出其中的未知项,说一说你想怎样解答。
(4)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5)汇报解答情况。
板书:
解:设这座模型的高度为X米。
X:320=1:10
10X=320脳1(问:根据什么?)
X=
X=32
或者:
10X=320脳1(问:根据什么?)
X=
X=32
(6)小结。
说一说你是怎样解比例的,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4.教学例3.
解比例=
过程要求:
(1)学生独立练习,求出未知项。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
解:1.5X=2.5脳6
X=
X=10
4.做一做。
5.课堂小结。
(1)说一说解比例的方法。
(2)你有什么不懂之处,与同学交流。
作业安排
完成课文练习六的第7~13题。
数学解比例教案课件 篇4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6~18页
教学目标:
1.结合不同规格的国旗的典型事例,经历认识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
2.认识比例,知道比例的内项和外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
3.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功体验,丰富关于国旗的知识,培养爱国旗、爱祖国的情感。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计算器、教师准备powerpoint幻灯片。
教学方案:
教学环节
教学预设
一、创设情境
1.在星期一上这节课。学生交流参加升旗仪式的感受。教师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国旗的教育。
(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充分,并在星期一来讲,选择时机恰当,引入课题自然,并加强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师:今天是星期一,老师刚才参加学校的升旗活动时,心中充满神圣感,谁给大家说一说,你在参加升旗仪式时,是怎样做的,心中有什么感受?
指名回答,必要的话,可请学生表演下升旗时的姿势。
师:国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每当升国旗时,我们心中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合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热爱国旗就是热爱祖国,维护国旗的尊严就是维护祖国的尊严,也就是保护自己的尊严。国旗对我们这么重要,你们想不想更多地了解一些国旗的知识呢?
生:想。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6页,自己谈一谈兔博士网站的内容。
学生自己读书。
2.让学生读读兔博士网站中的内容,然后,交流了解到的国旗知识。
师:从兔博士网站中,你了解到那些关于国旗的知识?
学生会,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机会。
二、认识比例
1.估计学校所挂国旗的规格。
师:我国《国旗法》中规定了的国旗,同学们估计一下咱们学校挂国旗是哪种规格的。
生:长144cm,宽96cm
学生估计不准,教师介绍
师:学校挂的国旗是第四种规格的,也就是长144cm,宽96cm。
板书:长144厘米,宽96厘米。
2.让学生计算学校所挂国旗长和宽的比,然后交流。
师:现在请同学们算一算这种规格的国旗的长和宽的比是多少?
学生自主计算,然后交流结果。
教师板书:144:96=3:2
3.引导学生由国旗长和宽的比类推宽和长的比。
师:国旗长和宽的比是3:2,不计算,你能说出这面国旗宽和长的比吗?
生:这面国旗宽和长的比是2:3.
师:这么快就能说出结果啊,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长和宽最简比是3:2,反过来宽和长的比就是2:3了,因为它们只是前项、后项交换了。
4.认识比例
(1)让提出写出国旗长和宽的比的要求,让学生任选两种规格的国旗,分别求出长和宽的比值。店堂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
师:真聪明。我们学校挂的国旗长和宽的比是3:2,那么,《国旗法》中规定的其他规格的国旗,它们长和宽的比是多少呢,请同学们任选两种,分别写出它们长和宽的比,并求比值。
学生自主计算,教师巡视。
(2)交流学生选择的规格和计算的结果,要给学生充分交流不同选择的机会。
教师真正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出新知识自然。
师:我发现同学们都算完了。谁来说说你计算的结果?
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长和宽的比:
(1)选择第一种和第二种
288:192=3:2
240:160=3:2
(2)选择第一种和第三种
288:192=3:2
192:128=3:2
(3)选择第一种和第五种
288:192=3:2
96:64=3:2
(4)选择第二种和第三种
240:160=3:2
192:128=3:2
(5)选择第二种和第五种
240:160=3:2
96:64=3:2
(6)选择第三种和第五种
192:128=3:2
96:64=3:2
●宽和长的比
同样有六种情况。
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进行板书。如:
(3)让学生观察大家计算出的比,说一说发现了什么,使学生了解到不同规格的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是相等的,进而得出: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写成一个式子。
师:刚才我们一起交流了各种规格的国旗的长、宽的比,那现在观察这些比,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长和宽的比都是3:2.
●宽和长的比都是2:3
●国旗的规格虽然不一样,但是长和宽的比值都相等(或都是3:2)。
●五种规格的国旗宽和长的比都相等。
师:同学们说得都对!《国旗法》中规定的五种国旗,它们长和宽的比是一定的,都是3:2.现在,我们任意选两个国旗长和宽的比,例如:240:160与96:64的比值相等,我们可以写成这种形式
教师边说边板书:
240:160=96:64
(4)教师介绍比例的概念、读法以及比例的项、外项、内项等,并让学生指分数形式去了解比中的内项和外项。
师:这个式子读作240比160等于96比64.在数学中,像这样师:这个式子读作240比160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板书:比例
师:这组比例,我们也可以把它写成这种形式。
板书:
师:(指着比例)在比例中,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教师边说边板书。
师:谁能在中,指出比例内项和外项?
生:240和64是比的外项,160和96是比的内项。
(5)让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国旗的长和宽或宽与长写出两种形式的比例,然后指名交流。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选择的国旗的长和宽或宽和长组成比例,并写成两种形式,并写成两种形式,指出比的内项和外项。
学生自主写比例,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说说你写的比例,并指出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可能出现:
●我写的比例是128:192=64:96,128和96是这个比例中的外项,192和64是这个比例中的内项。
●我写的比例是,128和96是这个比例中的外项,192和64是这个比例中的内项。
三、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
1.提出:把比例中的两个外项、两个内项分别相乘,你发现了什么?的要求,让学生用计算器计
师:同学们,大家已经认识了比例,比利是我们教学中一种非常特殊的式子,它的内项和外项之间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呢?现在我们以240:160=96:64这个比例为例,请大家借助计算器把它的两个外项、两个内项分别相乘,看看情况怎么样?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
师:谁来说说计算的结果以及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计算的结果是240乘64等于15360,160乘96也等于15360,我发现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师:你计算的结果和他的一样吗?
生:一样。
2.提出上面的结论是否具有一般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写出的比例验证。然后,交流学生计算的结果。
师:那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呢?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写出的比例也照上面的方法乘一下,看看结果怎么样?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
师:谁来说说你计算的结果,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我用288乘64等于18432,192乘96也等于18432,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我用192乘64等于12288,128乘96也等于12288,它们的乘积也相等。
3.师生共同概括比例的基本性质。先让学生说一说通过计算发现了什么,然后教师介绍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及分数形式。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师:通过计算,现在你们知道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到: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相乘的积就等于两个内项相乘的得数。
●在比例里,把两个外项乘起来,再把两个内项乘起来,它们的得数是一样的。
学生的语言可能不太规范,教师教后归纳总结。
师:同学们说得对,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请同学们观察分数形式表示的比例,两个内项相乘,两个外项相乘,实际就是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它们的积相等。
教师边说边画箭头。
四、练一练
第1题,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交流时,重点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比例,又探索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下面请同学们看18页第1题,判断一下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能够组成比例。
学生自己完成,全班交流,重点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第2题,让学生读书,弄清表格中数据的意思,在自己计算。
师:我们来看第2题,请同学们自己读题。
学生读题。
师:谁来说说表格中的几组数是什么意思?
●10点钟,1米长的竹竿影长是0.5米,2米长的竹竿影长是1米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完成(1)(2)小题。
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然后全班交流。
数学解比例教案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能够初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提高学生综合概括推理的能力.
3.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运用变化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正反比例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正反比例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昨天老师买了一些苹果,吃了一部分,你能想到什么?
(二)教师提问
1.你为什么马上能想到还剩多少呢?
2.是不是因为吃了的和剩下的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教师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三)教师谈话
在实际生活中两种相关的量是很多的,例如总价和单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和
数量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二、新授教学
(一)成正比例的量
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
1
2
3
4
5
6
7
8
……
路程(千米)
90
180
270
360
450
540
630
720
……
1.写出路程和时间的比并计算比值.
(1)
(2) 2表示什么?180呢?比值呢?
(3) 这个比值表示什么意义?
(4) 360比5可以吗?为什么?
2.思考
(1)180千米对应的时间是多少?4小时对应的路程又是多少?
(2)在这一组题中上边的一列数表示什么?下边一列数表示什么?所求出的比值呢?
教师板书:时间、路程、速度
(3)速度是怎样得到的?
教师板书:
(4)路程比时间得到了速度,速度也就是比值,比值相当于除法中的什么?
(5)在这组题中谁与谁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如何相关联的?举例说明变化规律.
3.小结:有什么规律?
教师板书:商不变
(二)成反比例的量
1.华丰机械厂加工一批机器零件,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如下表.
工效(个)
10
20
30
40
50
60
60
30
20
15
12
10
……
2.教师提问
(1)计算工效和时间的乘积.
(2)这一组题中涉及了几种量?谁与谁是相关联的量?
(3)请你举例说明谁与谁是相对应的两个数?
(4)在这一组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如何变化的?(举例说明)
3.小结:有什么规律?(板书:积不变)
(三)不成比例的量
1.出示表格
运走的吨数
10
20
30
40
剩下的吨数
90
80
70
60
总吨数(和不变)
100
100
100
100
2.教师提问
(1)总吨数是怎样得到的?
(2)谁与谁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3)它们又是怎样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运走的吨数少,剩下的吨数多;运走的吨数多,剩下的吨数少;总和不变
(四)结合三组题观察、讨论、总结变化规律.
讨论题:
1.这三组题每组题中谁与谁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2.在变化过程当中,它们的异同点是什么?
共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量也随着变化
不同点:第一组商不变,第二组积不变,第三组和不变.
总结:
3.分别概括
4.强调第三组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叫做不成比例
5.教师提问
(1)两种量成正比例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2)两种量成反比例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五)字母关系式
三、巩固练习
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一种圆珠笔
总价(元)
1。2
2。4
3。6
4。8
6
7。2
支数
1
2
3
4
5
6
单价(元)
1
2
4
5
10
支数
100
50
25
20
10
(1)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说出几组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
(3)每组等式说明了什么?
(4)两种相关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当速度一定,时间路程成什么比例?
当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
当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3.长方形的面一定,长和宽
4.修一条路,已修的米数和剩下的米数.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正反比例意义的对比,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要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关系还是反比例的关系,要抓住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这是本质.
五、课后作业
(一)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苹果的数量和总价.
2.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3.每小时织布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4.长方形的宽一定,它的面积和长.
(二)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2.种子的总量一定,每公顷的播种量和播种的公顷数.
3.李叔叔从家到工厂,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4.华容做12道数学题,做完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六、板书设计
数学解比例教案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尺,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2、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比例尺,能根据三个量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认识比例尺,能根据三个量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二.探究新知
呈现情境图
思考、讨论
笑笑家的房屋平面图
1、比例尺1:100是什么意思?
图上距离
2.比例尺=--------------
实际距离
3、量一量平面图中笑笑卧室的长()厘米,宽是()厘米。笑笑卧室实际的长是()米,宽是()米,面积是()平方米。笑笑家的总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在父母卧室南墙正中有一扇宽为2米的窗户,在平面图上标出来。
怎样求窗户的图上距离?注意比成相成的单位后再计算。
5、笑笑在本子上画自己卧室的平面图,她用8厘米表示自己卧室的长。
(1)图上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厘米?
(2)她画的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注意求比例尺时,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统一。
三.拓展应用
试一试
1.小明家在北京,他和妈妈要到上海去旅游。算一算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千米。
2.找一张中国地图,用箭头标出家乡的大致位置。
让学生自己尝试独立完成。
教师对困难的学生加以指导
练一练
一、填空。
1.(),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2.()∶()=比例尺,或=比例尺。
3.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4.比例尺分为()比例尺和()比例尺。
5.缩小比例尺一般写成()的比,放大比例尺一般写成()的比。
6.比例尺1∶500000表示图上1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的距离;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的()倍。
二、觖决问题。
1.一条水渠长25千米,在一幅地图上长50厘米。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
2.在一幅比例尺是1∶30000000的地图上,量出北京到上海是3.5厘米。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3.一个长方形广场的长是500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1∶20000的图纸上,长应画多少厘米?
4.一张设计图的比例尺是1/400,图中的一个长方形大厅长6厘米,宽4.5厘米。这个大厅的实际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5.在比例尺是1∶3000000的地图上,量的A、B两地的距离是60厘米,一辆汽车从A地开往B地,平均每小时行驶90千米,多少小时到达?
6.在比例尺是1∶3000000的地图上,量的A、B两地的距离是50厘米。如果甲、乙两列客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经过10小时相遇,甲客车每小时行76千米,乙客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7.在比例尺是1∶200000的地图上,量的甲、乙两地间的距离是10.2厘米。如果把甲、乙两地画在在比例尺是1∶300000的地图上,甲、乙两地间的距离是多少厘米?
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
数学解比例教案课件 篇7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教学难点: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填空
已知六年级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2。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2、口答应用题
六年级(1)班和二年级(1)班共同承担了面积为100平方米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平均每个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
口答:1002=50(平方米)
提问:这是一道分配问题,分谁?(100平方米)
怎么分?(平均分)
六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承担同样多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合理吗?
这样分还是平均分吗?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都不是平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配问题。(板书:分配)
二、讲授新课
1、把复习题2增加条件如果按3:2分配,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2、提问:分谁?(100平方米)怎么分?(按3:2分)
求的是什么?(求二年级1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六年级1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
3、思考:由如果按3:2分配这句话你可以联想到什么?
(1)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二年级的3/2倍
(2)二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六年级的2/3
(3)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3/5
(4)二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2/5
小组汇报结果
4、尝试解答:用你学过的知识解答例题,并说一说怎么想的?
方法一、3+2=51005=20(平方米)
203=60(平方米)202=40(平方米)
方法二、3+2=51003/5=60(平方米)
1002/5=40(平方米)
方法三、100(1+2/3)=60(平方米)
602/3=40(平方米)或100-60=40(平方米)
方法四、100(1+3/2)=40(平方米)
403/2=60(平方米)或100-40=60(平方米)
5、比较思路:这几种方法中,你认为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第二种,思路简捷,计算简便)说说第二种方法的思路?
①求出总份数
②各部分数占总份数的几分之几?
③按照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解答。
6、这道题做得对不对呢?我们怎么检验?
①两个班级的面积相加,是否等于原来的总面积。
②把六年级和二年级的面积化成比的形式,化简后的结果是不是等于3:2
7、练习
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3:2。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演示课件比的应用)下载
8、教学例3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1)讨论:这道题与前面所做的题有什么区别?
分配什么?按照什么来分?
怎样计算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
(2)学生独立解题
①三个班的总人数:47+45+48=140(人)
②一班应栽的棵数:28047/140=94(棵)
③二班应栽的棵数:28045/140=90(棵)
④三班应栽的棵数:28048/140=96(棵)
答:一班、二班、三班各应栽94棵、90棵、96棵。
9、小结:观察我们今天学习的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特点?
(已知总数量、各部分量的比,求各部分量)
怎么解答?
(先求总份数,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各部分量)
我们把具备上述特点,用这种特定方法解答的分配问题叫做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板书(补充课题):按比例分谁?怎么分?
板书: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
三、巩固练习
1、六年级(2)班共有42人,男、女人数的比是3:4,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2、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比是3:5:4。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36厘米,三条边的长度分别是多少厘米?
(1)还是按比例分配问题吗?(2)如果是四个数的连比你还会解答吗?
3、一个长方形周长是2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7:3,求长与宽各是多少厘米?
7+3=10207/10=14(厘米)203/10=6(厘米)
【错,要分的不是20厘米】
4、思考:平均分是不是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按照几比几分配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这种应用题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解答?
五、课后作业
练习十三2、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