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课件资料 > 导航

关于两小儿辩日的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3-05-08

关于两小儿辩日的教学设计11篇。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是老师,打磨教案是教师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教案可以充分的展示教学目的和重难点,怎样才能更好发挥的指导作用呢?编辑为您精心准备了“关于两小儿辩日的教学设计”的相关资讯敬请查阅,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关于两小儿辩日的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设计思路

这是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文言文故事,第一课时主要是了解作者孔子的生平,学习本文的生字,读准字音;第二课时重点分析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的生字。

3情感目标

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孔子,两个小孩)

二,介绍资料,了解背景知识。

1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学生甲: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学生乙:孔子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不少"卑贱"的杂活。后来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鲁国叔臣季氏赏识,做了鲁国司寇,才进入大夫的行列。

学生丙:孔子熟读古代文献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传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三,初读课文,纠正字音。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四,学生字。

1分小组学习生字。

2交流汇报。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平时你注意观察过太阳吗说说你的观察结果。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句意。

1。学生对照注释,自学课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组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

第一自然段: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1)游:在这里指游历说服,走访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2)小儿:小孩。

(3)其:指两个小孩辩论,争论这件事。

(4)指名读这一段话,试着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为什么争论。)

第二自然段: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第一个孩子的想法是什么读一读原文。

(2)始出:刚刚,开始升起来。

(3)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成解释的语气。

(4)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个孩子的看法。(他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5)再说说第二个孩子的想法。(他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第三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读一读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这。乎:助词,表示疑问,跟"吗"相同。

(3)说一说他有这样看法的理由。(太阳刚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4)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第二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2)说说他有这样想法的原因(太阳刚初升时阴阴冷冷,到了中午太阳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3)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为:说。

(2)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得多呀")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一个演孔子,两个演小孩儿,一人当旁白。)

关于两小儿辩日的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章。理解字词古今不同含义,如语气词“乎”“去”“汤”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知道孔子吗?请讲一讲。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孔子又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所为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两小儿讨论关于太阳的问题。)

附注:

(1)【原文】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知道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

(2)春秋·鲁·孔丘《论语·公冶长》:“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解释: 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从陈国逃往蔡国后,也没得到蔡君的重用,常发“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感慨,一天发现弟子宰予中午还在睡大觉,气得说宰予是朽木不可雕,弟子们赶紧来安慰孔子,孔子说今后听其言而观其行,好自为之

二.温习旧知:

1、教师指出需掌握的重点文言词语

(1)东游:名词做状语,向东;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4)去:距离。

(5)及:等到。

(6)则:就。

(7)此不为:是。

(8)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9)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指天气很热。

(10)决:裁决,判断。

(11)孰为汝多知乎:孰,谁,哪个;为,通“谓”,以为,认为;汝,你;知,通“智”,智慧。

附注:通假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例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曾子杀彘》)句中“女”就代表“汝”。

通假字的成因:(1)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少,反之,通假字越多。

(2)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白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3)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古书几乎都被烧光,到汉代,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住个读音,未记住其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就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附注:什么是通假字呢?古人在造字的时候, 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呢?有时候是有一定之规的;但是有一些字还在形成当中,没有一定之规,可能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 也可能使用一个同音字表示那个意思,这个同音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就叫做"本字"。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在当时,在一 般情况下使用"慧"表示智慧,但是,有时候也可以使用"惠"去表示,于是"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又例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天姥》)",按照 一般的情况,应该写成"裂缺",但是在古代,也可以使用“列"代替"裂"。于是"列"就成了本字"裂"的通假字。这个办法一直保存了下来,以致20世纪的 孙中山先生也按照这个办法写,如"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黄花冈》)" "唱"就是"倡"的通假字。

古人使用通假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原来的字,能够代表很多意义。后来为了减轻这个字的负担,便造了一个新字,可是,古书上还是旧字。在后来的人看来,那旧 字便是通假字,新字是本字。例如"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版"那个时候使用"板"。"板"可以表示木板,也可以表示印版。后来为了减轻" 板"的负担,专门造了一个"版"字表示印版,于是"板"成了"版"的通假字,"版"便是本字。

在多数的情况下,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因为通假字就是本字的同音字。可是,由于从古到今,读音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有的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不一 致。例如"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通假字"读"代替了本字"逗"。"读"音dú,"逗"音du。

复习通假字,千万不要离开课文去死记硬背,而要把它们放在句子当中去记忆,这样记忆才牢靠。下面列出常见通假字的表。根据通假字的读音,按照汉语拼音顺序排列,不按照本字的读音顺序排列。

2、特殊文言现象:

(1)、通假字:

为,通“谓”,以为,认为。

知,通“智”,智慧

(2)、古今异义:

去:(古)距离;(今义):离开所在地到别处

汤:(古义):热水;(今义):煮东西的汁液

(3)、省略句: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去人)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去人)远,而日中时(去人)近也。

3、教师总结文言直译的方法。

总结:留——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掌握规律。吾余为我,尔汝为你。

补——省略词句,定要补上。 换——古语白话,注意转化。

调 ——遇上倒装,调整语序。

三、以读促思:

1、教师配乐诵读课文,请学生听完课文后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两个小孩争论有关太阳距离人远近的问题,相持不下请孔子作评判,孔子也不能决断。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较长句子的合理停顿。划出两个孩子的观点及其依据的句子。

反馈意思: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那么大,到了中午就像盘盂那么大,这不是远的事物小而近的事物大吗?他是从视觉来判断;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天气比较凉,而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手放进热汤里一样,这不是热的事物挨得近暖和一些而离得远凉些吗?他是从触觉角度判断。两小儿采用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事物进行判断,难免意见不一致。

两个孩子的观点和依据虽不同,但他们都是从感官经验出发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的感官往往会误导我们。比如将一根筷子插入水中,从水面上看似乎筷子浸入水下的部分弯折了,这就是光的折射导致视觉的错觉。

3、实际上早晨中午太阳距离地球是一样的,大小也相同,为什么早晨较中午看起来大些,中午较早晨热些呢?

明确:早晨的太阳看起来大一些,中午的太阳小一些,实际上是一种视觉误差。因为,早晨太阳刚从地平线上升起来时,有山峰、树木等地面物体作对比,太阳就显得大一些;而中午的太阳高悬在空旷的天空,相形之下就显得小一些。实际上用仪器测一下,若不考虑地平线上大气折射的影响,早晚是一样的。至于地面温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太阳高度角。早晨,太阳斜射,同束阳光照射的面积大,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太阳辐射少;同时,因为斜射阳光通过大气层的厚度大,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多,再加上夜晚地面辐射散热,日出前后地面热量亏损到极大值,因此,早晨气温低,显得凉爽。而中午呢,一方面太阳高度最大,阳光直射或接近直射,热量集中,另一方面阳光通过大气的厚度小,太阳辐射被削弱得少,再加上地面热量盈余,气温已经升高,因此中午就热得多。实际上对于每秒30万千米的光速来说,早晨和中午日地距离的微小差别根本不会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多少。

4、两个孩子的观点虽是错误的,但他们身上有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么?

明确: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

5、孔子对两个孩子争论的态度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说说你从中得出的启示。

明确:孔子"不能决也"。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儿提出的问题,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对于文章结尾,孔子"不能决也",应让学生知道,许多自然现象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些普通的科学常识,但在古代由于科技不发达是难以解开的谜,所以孔子"不能决"是可以理解的。可见宇宙之大,知识之广,上下纵横,虽智者也不能事事尽知。孔子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因此,教学时不要把两小儿笑话孔子作为主旨去理解。

四、吟咏诵读:

1、诵读训练:各小组自由诵读,请带上你们的情感态度,读出文章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也读出你们对这个小故事的体会理解。

2、先配乐齐读全文一遍,然后指导学生背诵两小儿对话部分。

前两句说的是两种相反的观点,都用肯定的语气读;后两句说的是根据,有为自己辩护兼驳斥对方的意思,都用反问的语气读。

“我以”“一儿以”“此不为”之后,须作停顿。

“大如车盖”重读,“则如盘盂”轻读——使有对比色调。

“沧沧凉凉”轻读,“如探汤”重读——同上。

自由练习诵读,能大体成诵即止。

3、各小组推选一个代表配视频诵读。若哪位选手遇到困难自己的组员可立即支援。

五、总结归纳:

一、积累文言知识:

古今意义、通假字、省略句、省略量词、反问句、重点实词、文言断句。

二、启示:

1、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是无穷尽的,学无止境,我们要不断学习;

2、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有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实事求是;

4、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就不一致,因此要注意客观科学地分析事情。

三、学习方法:

扫清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归纳总结积累文言知识

以读促思探寻文本主旨 熟读精思成诵反复品位

六、拓展阅读:

盲人识日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至钟,自烛而至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导读:要想了解某种事物,一定要接触它、观察它,通过实践了解它。单凭道听途说,走马观花,只能是一知半解。

注释:[1]眇(miǎo):原指一目失明,这里指双目失明。[2]扪:摸。[3]揣:摸。[4]龠(yuè):古代竹制的管乐器,像笛,比笛短。

关于两小儿辩日的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2、能一段一段地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基础知识:

辩辨驳辩证辩护

故:原因,缘故。去:离。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教学重点:了解文章内容,准确断句,流畅朗读。

3、教学难点:字、词古今含义不同是学习本文的难点。

4、教学突破点:借助注释及前文积累理解词句。

教法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并且学习这个生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他们到底在辩论什么呢?

三、读通课文

1、试读,将读不准的字画下来。

2、指名分小节读,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和读错的语句。

3、学生齐读。

四、精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思考他们在辩论什么问题?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地方,然后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练习朗读课文。

3、组织交流。结合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点拨。

4、背诵课文,复述故事。

第二课时

一、指导学法,精读课文:

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纪昌学射》的?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二、研读课文,自学理解:

1、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2、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三、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其:为:也:

如:此:乎:始出:

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

(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四、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假如你是孔子,当然你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个小孩说些什么?现在我们就来表演《新两小儿辩日》。

3、四人一小组,分角色练习创造性表演。

4、组织交流,一小组表演,其他同学做评委。教师可参与表演。

5、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五、作业:

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

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资料索引与精华: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约公元前450—公园前375)所著,其中保存了许多先秦时代优秀的寓言故事、民间故事。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流传于世。

关于两小儿辩日的教学设计 篇4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

《两小儿辨日》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文言文,课文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儿在争论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本课的设计理念是:质疑释疑、合作探究、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及课文蕴涵的深刻道理。

二、紧扣特点说教材

《两小儿辨日》一课语言简洁,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多方面的启示。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对话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反复诵读,理解故事内容,并复述故事。能力目标:熟读成颂,积累文言文的语言,感悟文言文的魅力。学习课文通过对话描写,展开故事情节的表达方法。情感目标: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教学重点:这是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开始,应该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文意,解开“辨日”之迷。

三、说教法

由于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在词语、句式方法差别较大,学生学习时有一定困难。教学时,我坚持师生互动的原则,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练中创”。

四、说学法

1、质疑探究法

?学起于思,思源与疑。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导入时,我就让学生从课题的“辩日”进行提问,让学生主动探究。

2、读书入境法

?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在读中入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合作讨论法

?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团体协作能力,我多次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他们在多维互动的学习中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智力互补,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五、教学流程

(一)初读生疑

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借已学过的古诗词引出对“日”字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课题,导出问题“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为展开对课文的深入学习创设情景,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二)熟读成诵

作为文言文学习的开始,应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教学的重点。首先,把握好范读这一环节,通过教师声情并茂、流畅自如的范读,来激发学生的朗读的兴趣。同时,通过教师节奏分明的范读,把语句的停顿、词语的语气轻重选择等信息传递给学生。这样,引导学生听,体会交流,准确把握节奏和轻重音,为诵读乃至背诵奠定基穿?采用领读、伴读等形式,帮助学生把课文读通,并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伙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充分读,使学生熟读成诵。

(三)读中自悟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教学本课时,对于理解文意这个难点,可采取结合注释,反复吟诵,自悟文意的方法来突破。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诵读古文的能力,增强了感性认识,也为学生的理解从感性向理性上升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古文文意的自主感悟。引导学生结合注释,逐词逐句读,逐词逐句悟。通过诵读感悟,明白课文讲的是两小儿在争论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问题,以及他俩的看法截然不同的原因,从而对整篇课文有了总的整体认识。

(四)讲述拓展?

?当学生对课文《两小儿辩日》有了感性认识之后,上升到理性认识成了学生迫切的期望。因此,我设计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和续编故事,在学生讲述续编故事中,学生通过再造想象,填补和丰满了课文的空白。如:续编孔子听了两小儿的话后,孔子会怎样,有的学生说:“我想孔子会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有的学生说:“孔子会说‘虽然人们称我为圣人,说我博览群书,可宇宙无限,知识无穷,我也有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呀。所以我还要多看书多学习,多找资料丰富自己,使自己日臻完善。’”。这样的训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而且还丰富了文章的内蕴。也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超越了文本,超越了时空。

(五)辩论内化

通过以上几个环节,学生对课文有了自己的理解和一些独到见解,对“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一天中有无变化”会形成三种认识:其一,认为“太阳距离地球早晨远,中午近”;其二,认为“太阳距离地球早晨近,中午远”;其三,会有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认为“太阳距离地球一天内没有变化”。为此,根据三种观点,把学生分成三组进行辩论,在辩论中,张扬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创新品质。辩论结束,教师在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给学生播放《宇宙与人》的录像片,让学生到广阔的宇宙中,认识自然,追求客观真理,体现我们开放而鲜活的语文教学。

关于两小儿辩日的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能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

感知寓意,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具准备:

孔子图片、课件、学生搜集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出示孔子图片)你们知道这是谁吗?你对孔子有多少了解?

2、那么孔子是不是这样做的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小故事告诉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列子三篇》中的第三篇《两小儿辩日》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理解课题并质疑。

二、反复诵读,疏通文章。

1、畅谈感受,明确方向。

(1)初读课文,想想读后有什么感觉?(难读,有些词语难理解————)

(2)你打算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

(回忆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反复读,结合注释读明白,理解大意说通顺———)

(学生总结后,课件出示读书方法)

2、合作学习,疏通文章。

(1)根据刚才大家总结的方法再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可在需要停顿的地方画上斜线。

(2)读给小组同学听,还可以跟小组同学说说故事的大意。

3、检查读书情况。

(1)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评价。(教师可作适当点拨)

(2)齐读,读出古文的韵律美。

(3)说说课文的大概内容。

过度:大家已经熟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意,现在我们来解决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好吗?(课件出示问题)

三、品读课文,感悟寓意。

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自学课文,可在书上圈圈、点点、写写。

2、小组交流自学所得

3、全班汇报交流,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4、怎样理解“笑”字。

5、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大意。

过度:两个小孩为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而争论不休,你想身临其境感受一下这样的场面吗?

6、分角色朗读课文。

7、尝试性背诵,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四、联系实际,读写结合。

师:大学问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这么简单的问题不能决也,难怪两小儿笑曰:“熟为汝多知乎?”故事讲完了吗?

1、想一想,假如你是孔子,你会怎样想,怎样说呢?把你的想发泄出来,如果你想用白话文写,你自然是一件驾轻就熟的事了,如果你也想感受一下古人说话的韵味,可以用文言文写。

2、学生写话。

3、交流汇报,师生评价。

4、此时,你认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感悟寓意,超越文本,升华主题。

1、孔子不能解决两小孩提出的问题,难道孔子真的没有学问吗?那为什么解决不了?

2、那么时至今日,我们是否能很好的会大量小孩提出的问题呢?

(学生读课外搜集的有关这方面的材料)

3、听了这些材料,明白了两小儿争论的结果怎样了吧?

4、尽管两小儿的看法都不正确,但我们从中也受到了很大的启示,说说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了怎样的启示?

5、《两小儿辩日》不仅辩出了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两个小孩,也辩出了一位实事求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孔子,这是什么,这不是知识,这是知识下面再加一个太阳(板书:智),这是智慧。

人生需要知识,但更需要智慧,让我们记住《两小儿辩日》中那两个智慧的小孩和哪一位智慧的孔夫子吧!

6、在音乐的伴奏下,诵读全文,结束课文。

关于两小儿辩日的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课堂实录】

一、从题入手,营造学习氛围

师:带有“日”字的诗句,你能说出一两句吗?生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生2:日照香炉生紫烟。

生3:日长风暖柳青青。

师:胸中有积累,出口自成章,好。今天我们学习“两小儿辩日”,“辩”字中间是“言”,意思是——生抢答:争辩(辩论)。

师:争辩什么呢?(板书:?)自己读读。

二、初读课文,感受文言文

师:读了,有什么感觉?

生1:有点拗口。

生2:读不太懂。

三、指导学法,读中理解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第一次接触,有难度很正常。听老师读读,感觉感觉。(师范读,生自发鼓掌)

师:谢谢大家。其实,文言文本身就蕴涵韵律美,要是读上十来遍的,也能读出味儿来。

师:你发现跟读现代白话文有什么不同吗?

生1:你读得比较慢。

生2:停顿的地方多。

师:悟性真好!读文言文就要慢点,要注意停顿。想不想感受感受?好,根据大屏幕上的停顿提示,自己读一读。(生各自练读)

师:会读哪句了?展示展示。(一生读)

师:不错,找到感觉了,跟他学。(又一生读)

师:有点意思了。大家读。(评议,互相启发)

师:“盂”这个字见得少,怎么读?你怎么知道的?(一生说查字典找到的)

师:治学就要这样严谨。不过,我喜欢先猜一猜,上面是个“于”我猜可能读yú。我还猜出了它的意思——

生:下面是皿字底,可能与器皿有关。

师:对,大胆猜测会让你的阅读更快乐。当然最后别忘了像他一样小心求证。

师:边读边猜,慢慢试试。(生一边读一边理解)

师:边读边猜还是有不懂的,那说说。

生:“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是不是我开始出去,太阳就近些?

师: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好啊,看看,这句话的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回答)

师:你从哪个词知道孔子去问原因?“故”就是原因,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到注释中写了。

师:看注释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方法。

四、重点研读

师:两小儿辩日,孔子问其故,不能决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小组合作学习)

师:到底是什么问题呢?

生:是关于太阳离我们远近的问题。

师:对这一问题,两小儿的看法截然相反、针锋相对!说说。

生: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到中午离人远。

师:“去”就是——

生:“去”就是距离,注释中有。

师:现在,你掌握这个方法(指看注释)了。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应该说“日中时去人远”,说意思时,你能比照前文添上,不错。比照法也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继续说。

师:能用课文中的句子亮出双方的观点吗?找到了吗?齐读。

师:一大一小,请用轻重读出太阳的变化。要据理力争,反问句要读出自信。

师:另一小孩呢?(教学同上,略)

师:辩得热闹,我们分两大组辩一辩。(师根据板书用手势提示关键词)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一段动画,想请大家配配音,有信心吗?先自己试试。(生背课文)

五、深化理解

师: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孔子不能决的难题已不成其为问题。课前不少同学查了相关资料。我用文言文来提问:孔子不能决,汝能决否?你能用文言文作答吗?试试。

生:吾能决也。

师:从感觉难读,到能用文言文对答,为自己喝彩吧!

师:一日之中,远近一也。多简单!孔子还号称什么“多知”呢!你有不同看法吗?

生:因为孔子那个时代没有望远镜之类的仪器,科学没这么发达,他当然不可能知道。

师:哦,你的意思是看问题要联系当时的历史条件看。有道理。

生:可以说学无止境吧,因此才会有多知的孔子也不知道的事。

师:有见地,我领教了。我真得重新考虑了,我想起孔子曾说过“知之为知之——生抢答: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师:他做到了!

师:那对于你们的同龄人“两小儿”,你怎么看?

生:两个小儿能够去观察、去思考,还敢于辩斗。

师:正所谓“疑则进也”!正因为有当日他们的“不知”,才有后人的探索,才有今日我们的“知”。说得好啊!你们从刚开始的难读,到读出这么多感悟,真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六、拓展作业

师:走出课堂,我们还大有可为。(出示练习)你来选做:

1.乐于分享的你,可将故事讲或背给周围的朋友听;

2.善于积累的你,可结合大家的发言,记下你的点滴感悟;

3.善于表达的你,可坐上时空穿梭机,当一回孔子之师;

4.爱思索哲理的你,去读读《列子》(如:中国古籍经典漫画版)吧,那里有更多寓言故事。

【评析】

这堂课对我们语文教师如何上好文言文将有颇多的启迪,至少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正确把握了文言文教学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中总目标的第二条强调:“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文言文就是实现这一条目标的一个途径。《课标》还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刘老师这堂课中学生的表达最后用文言来回答,可以看出这堂课是比较成功的。

第二,把读落到了实处。语文课堂就要有朗朗的书声。现代白话文尚且离不开朗读,何况是学生没有一点基础的文言文呢?我认为,只有读到了位,语感训练才会落到实处,学生在一堂课中才会有收获。据统计,这堂课中不同形式的读共有22次之多,学生读得兴趣盎然,自然也就收获不少。

第三,注重了课程资源的运用。学生读了这篇课文后,自然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太阳到底什么时候离我们最近呢?刘老师让学生事先查找资料,这样,学生豁然开朗。刘老师没有忘记语文课的特点,不像有的教师那样把语文课上成太阳知识汇报课。这是很难得的。

第四,注重了学法指导。如教“盂”时,运用汉字的构字规律让学生去猜,猜读音、猜意思。再如指导学生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帮助理解文言文等。不过,我认为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要发挥教学机智,随机应变。在板书中,刘老师先设计“故”与“不能决”,再把“远”和“近”插进去,这是好事。但是,之前有一个学生在谈感受时已经说出了这个问题,我想教师如果适时把“远”和“近”板书上去更好,不一定要严格按自己的设计进行,可以随机变通。

【对评析的评析】

这个评析,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一是用课程标准去衡量一堂课。让教者与听者知道如何用课程标准去指导我们的教学。像这次评析,用课程标准中文言文的相关要求去衡量。这样,教者与听者也就会明白课到底好不好,好与不好表现在什么地方。

二是体现学科特点。在很多评课中,我们常常发现游离于学科特点之外的评课,如讲普通话如何、板书如何、教态如何等。虽然这些也是评析的内容,但不是主要内容。它们是每一堂课都应达到的要求,是共性而非个性。这次评析,旗帜鲜明地提出语文课要重视读,以提高学生的语感的观点,对教者与听者都是有启发的。

三是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可以是优点,也可以是不足之处。当然,不管是什么样的看法,都要言之在理。这就要求评析者自己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不然,提出的看法不服众,对于教者与听者也就没有好处了。

关于两小儿辩日的教学设计 篇7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作者/李声智 周振珍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课。教学目标1.能根据课后注释尝试疏通课文,了解故事内容并简要表述。2.掌握阅读古文的基本方法,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做到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3.抓住文中关键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并学会阅读浅显的文言文。教学重点创设“辩斗”的对话形式,指导有感隋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教学难点1.理解词句意思,做到准确断词断句。2.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并尝试活用文本语言进行“辩斗”,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教学过程一、师生谈话,导入课文,激发欲望1.同学们,在科学课上我们已经知道,无论是在早上,还是中午、傍晚,太阳离我们都是一样远。就是这样一个今天看起来很简单的科学知识,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却有不同的看法,到底是什么看法呢?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争论太阳远近的这篇课文——《两小儿辩日》。(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句子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学生自读,教师相机指导。3.以前我们讲过,要读好文言文,特别要注意恰当的停顿。(大屏幕展示原文以及停顿符号。师范读,学生尝试读出句中的停顿,尽量做到有节奏、有韵律。)[设计意图:在本篇文言文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三篇文言文,掌握了一些读文言文的方法,所以教学时要充分给足学生自读的时间,在停顿上给予一定的指导,确保目标的落实。]三、二读课文,理解字词,感知内容1.要想真正把文言文读好,我们还要理解文言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意思。2.学生交流学习方法,然后按照方法自己尝试理解,实在不会的.可以相互交流。3.全班交流。预设教学的生成点:(1)“车盖”和“盘盂”谁大,能否用手势比画?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含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的意思。(板书这两个词)(2)“沧沧凉凉”和“探汤”是形容什么的?请你用一个词语形容夏天的天气,用一个词语形容秋天的天气。说说你的理由。指导中差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含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的意思。(板书这两个词)(3)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讲了什么。(不要求按照白话文一句一译地说。)[设计意图:抓住四个词语进行检查,使得字词教学扎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带动关键句子意思的疏通与检查,让学生明白“远近”与这四个词语的关系。]四、三读课文,聚焦“辩斗”,读懂内容1.刚才我们读了课文,并且大部分同学都能准确说出课文主要内容。你们说说,两个小孩在争论什么?2.分别指名读出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说出他们的观点是什么意思。(根据回答先后板书“近、远”和“远、近”)3.两个小孩都有道理吗?(分别指名读出孩子的理由)4.虽然都是一个太阳,但是两个小孩看到的、思考的角度不同,观点也不一样。两个小孩谁也不肯认输,用课文中的词语就叫——辩斗。5.“辩斗”是什么意思?请问这里的“斗”是含有“打斗”的意思,还是含有“斗嘴”的意思?6.请同学们将小孩的观点与理由合并在一起反复读,做到熟读成诵。(此处可以采用引读法,一部分学生读前半部分,一部分学生读后半部分。)7.请两位同学上台来“辩斗”。(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8.教师扮演小孩和学生一起“辩斗”。预设教学过程:师: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注意反问句的读法)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师:此言差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做摇头动作)生:此言差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师:汝错矣!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快速激动)生:汝错矣!近者热而远者凉乎!9.同桌“辩斗”。[设计意图:紧扣“辩斗”一词,和学生读中辨,辩中读,读读辨辩,亦读亦辩。学生不仅感受到文言文语言的精练,还能背诵这篇古文中的主要句段了。]五、续补话语,领悟中心1.两个小孩争论不止,孔子赞成谁呢?(读:孔子不能决也。)2.“孔子不能决也”是什么意思?3.大家都知道孔子是当时最有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两个小孩是怎么说的?(读句子:孰为汝多知乎?)4.“孰为汝多知乎”是什么意思?这是一个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两个小孩的笑声中含有什么?(指导朗读这句话)5.你们觉得孔子听了后会生气吗?他会怎么说?(可以用孔子的话,也可以用现代语言来续补。)孔子曰:知之为知之……子曰:三人行……子笑曰:学而时习之……[设计意图:领悟文本中蕴含的道理,教师要少灌输,多让学生领悟,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明白。]六、文白对读,短文推荐,感知语言魅力1.教师一段一段地读白话课文,学生一句一句地读或背课文。学生尝试相互对读。2.你发现了文言文和现代文有什么不同吗?(简要感知)3.推荐:在我们班的QQ群共享文件里有《夸父逐日》《扁鹊治病)《疑邻盗斧》几篇文章,希望回家读读。[设计意图:文白对读故事内容,其目的:一是让学生淡化对课文内容的关注,重点关注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二是考虑部分学生可能不会用现代语言表述(或翻译)文言文的意思,从而规范学生的语言。几篇《列子。汤问》中的浅显故事,其现代文学生已经学过,读一读,能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作者单位:湖北潜江市后湖小学)

关于两小儿辩日的教学设计 篇8

《两小儿辩日》是苏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本文通过两小儿辩日使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说明知识是无止境的,要学会独立思考,勇于探索质疑,敢于挑战权威,学习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七年级学生虽然接触了部分文言文,但要独自理解一篇文言文还有困难。因此,根据本教材的`内容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读懂课文,感悟深刻道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七年级学生从具体形象到抽象逻辑过渡的思维特点,本节课我运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小组管理,适时展示”的新课改教学模式和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了突出重点,我主要采取“创设情境法”、“质疑探究法”的教学方法;为了解决难点,我采用了“情境品读法”、“合作讨论法”等学法,放手让学生组织参与活动,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

设疑导入,出示目标。

首先,我设计了猜谜语的导入方式。多媒体课件出示“日”字象形文字,并让学生猜测所对应的现代汉字。这样既设置悬疑,激发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

其次,检查学生对本课文学常识及重点字词的预习情况。

参考预习情况,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1、读通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读懂课文,感悟深刻道理。

(二)先学后教,自主翻译。

为了较好完成学习目标,我设计了相对应的自学指导。首先出示自学指导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个读、PK读、师范读、小组赛读、配乐读等多种方式读准课文,并鼓励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

其次,出示自学指导二:再读课文,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并标记疑问。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课件直观展示课文动画。合作探究部分,通过独学(自主翻译)、対学(同桌分享课下注释和积累词汇)、组学(小组讨论)等方式,最终由组长负责确定本组最后翻译。在质疑环节,先由学生提出疑问,并由其他学生释疑,教师再根据情况点拨补充。小组通过抽签确定顺序,并派代表展示。展示后,随机挑选学生作为评委评分,并说明理由。

以组为单位积累分数的竞争机制,直观的课文动画展示,使学生在紧张有序的活动中,基本掌握了文言文翻译方法,突出教学重点,完成学习目标一。

(三)演课本剧,深化理解。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目标二,我设计了课本剧环节。假设你现在是一位现代少年,穿越时空来到遥远的古代,遇到两小儿和孔子,他们请你裁决。以小组为单位,排演《新编两小儿辩日》。要求使用现代白话文,并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小组对抗比赛的活动形式,吸引了学生兴趣和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气氛,掀起本节课的高潮。

(四)当堂检测,总结中心。

出示自学指导三:三读课文,检测总结。经过以上环节,学生带着自己理解回归课文,通过思考“两小儿在“笑”什么?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感悟?”这两个问题,以填空题的形式归纳中心,水到渠成地解决本课难点,完成目标二。

我采取了直观、系统的的板书设计,及时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便于学生掌握理解。我的板书设计是:

关于两小儿辩日的教学设计 篇9

课件出示: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三人行,必有我师。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4、学而不思则罔(wáng没有,无),思而不学则殆(dǒi危险)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8、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9、人不知而不愠(yǔn发怒),不亦君子乎?

1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检查学生的积累情况(指名让学说背诵或说句子意思)

师小结学生的学习情况,表扬学生肯动脑理解能力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识文言文

1、告诉学生以上10个句子都是两千年前的古人说的,我们把古人写的文章叫文言文(板书)。

2、今天我们一块儿学习一篇文言文《两小儿辩日》,课件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读通课文:

请同学们自己把这篇文言文反复读几遍,要求能读准文章中的每一个字音,学会课后的三个生字。

学生自由读课文 (课件打出课文内容)让学生说说读后的 感受,如学生提出难读拗口,师安慰并告诉学生读好文言文的方法。哪位同学愿意读课文,给同学们作个示范,让学生评价该生的读书情况,师也给予充分肯定。如学生读得好就请该生领读,师领读文中的一些长句子,否则教师范读后领读,学生齐读。

2、理解课文意思,概括课文内容:

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并自定完成目标的方法。

学生发言。

老师还可以提供一些学古文的方法,……,同学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去理解文言文,可以自学,也可以找同伴合作,如果需要老师帮助,可以举手示意,老师随时为你服务。

学生自学,老师随机辅导。

课堂交流: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学习的收获好吗?

学生可一句一句说句子的意思,(在学生说句子意思的过程中师对一些文言词提示学生单独理解,然后课件打出带注释的原文,让每个学生练习说句子的意思。)也可以简洁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明白道理

1、学生质疑,师也可问问“也、乎”这些词的意思。

2、引导学生审题,理解“辩”及围绕太阳在辩论一个什么问题:太阳究竟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让学生理解课题。

3、同学们快速阅读两小儿辩论的内容,完成填表内容。

4、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练习,师巡视发现用文言文内容和用自己的理解语言填写的学生。

5、指名两种不同填写表格的学生,上台分别与大家交流,进一步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出示课件分组朗读,使所有学生理解两小儿的观点及辩斗理由。

7、创设学习情景,让学说在体验中学习语文:

⑴ 师引导学生理解第一节的“辩斗”一词,让学生分辨与“说”和“吵”的区别,从生活积累中感受“辩斗”的气势,为语感训练作准备。

⑵ 两两合作模仿古人进行辩斗。

⑶ 指名一组进行辩斗表演(请一组同学来模仿进行一场辩斗,其他同学认真听对同学的表演发表自己的看法。)

⑷ 老师、学生共同评价学生的表演。

⑸ 再请一组学生表演,师做评价后,请一组同学用现代语言进行辩斗。

⑹ 让学生体悟文中包含的人文精神:

(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我们要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认识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思考,会有不同的结论,要客观科学地分析事物。)

8、面对两小儿的争论,孔子怎样?(课件出示:孔子不能决也,理解意思。)

9、了解孔子吗?能否根据平时的阅读或所查的资料来介绍孔子呢?让学生自由介绍。如不会师说没关系,老师查到了一些,大家一起看看。(课件出示资源共享……)

10、孔子这个古代博学多才的大家,面对两小儿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问题没有随意表态,你认为他的态度可取吗?(他实事求是,不怕露丑,值得我们学习)

11、孔子的态度两小儿怎么表现,引导理解最后一句话。你对两小儿的言行有什么看法?

12、今天我们是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能对古人的争论作个判断,给一个明确的观点吗?启发学生尝试用文言文回答

13、引导学生课后探究问题:这属于天文学方面的科学问题,课后可以上网或查阅科学书籍或问地理老师或自己做实验去探究问题证明自己的观点。

14、分角色朗读。

四、总结学法,迁移运用

我们运用这些方法在2分钟内学习一则寓言故事。课件打出《守株待兔》文言文,检查学习情况。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老师这里提供了2则寓言故事,同学们课后采用课堂上初步掌握的学习古文的方法去学习寓言故事。另外《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对我们启发很大,课堂上还没有会背诵的同学课后熟读成诵,其他同学可将这则故事讲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或小同学听,把他们听后的感受就写在书后空白处。

关于两小儿辩日的教学设计 篇10

教材简析: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的是孔子在路上遇到两个小孩儿在争论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远,什么时候离人近。双方各持己见,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儿笑话。故事体现了两个小孩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同时也体现了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这篇文言文不仅叙述事情层次清楚,而且还蕴含着道理引人思考。

学习这则文言文的目的:让学生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理解故事的内容,引导学生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并受到一些启发。

设计理念: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因此,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要多读精讲,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感受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帮助学生学会“盂、孰、汝”3个会认字和“盂、孰”2个会写字。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小儿辩日》是一篇古文。(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齐读题,理解:“辩”——争辩、辩论,“日”——太阳。

学生质疑: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他们在争辩太阳的什么呢?

【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通过对“辩”和“日”字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课题,提出问题“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教师范读课文。(语速较慢,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便于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意思)

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

2、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提出朗读有困难的地方,老师帮助解决难读的语句。

3、读课文,对照课后注释、查字典,自己尝试弄懂课文中句子的意思。

4、学生复述故事,老师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席点拨。

5、反复诵读,共同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关于两小儿辩日的教学设计 篇11

教材简析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修订版教材六下的一篇文言课文。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既渗透了要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并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借助《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环节

课前师生合作背诵(《论语》中的名句)

①师:“三人行”,生---必有我师焉。

②师:“知之为知之”,生---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③师:“学而时习之”,生---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④师:“子曰:人而无信”,生---不知其可也。

⑤师:“子曰:朝闻道”,生---夕死可矣。

一、以“辩”为眼,初识“辩日”

1、听音写字:bian(第四声)。同学们,中国的文字是世界上最美也最有趣的文字。大家看,两个“辛”之间加上一个部首可以构成几个不同的字?

2、我们今天学的课文中有一个“辩”字,《两小儿辩日》,结合预习课题中的“辩”你是怎样理解的?

“日”字什么意思?这个课题是什么意思?

质疑:辩论的结果怎样呢?谁又参与了这场辩论呢?现在就让我们进入课文的学习。

3、这是一篇文言文,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文言文?(《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你是怎样学习的?

交流文言文学习方法。

师:我们今天就可以用这些方法学习。谁能介绍一下《两小儿辩日》的作者和出处?

生介绍列子和《列子·汤问》。

二、读通课文,掌握断句

1、生自读课文

师:把书打开,我们先来试着读一读课文,争取读得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地方就多读几遍。

2、生练读课文,指一生读课文。

3、师范读:同学们在断句方面存在困难,老师给大家范读一下,认真听,看看你的停顿是不是和老师一样呢?

4、找一生读,师评价。

5、学生再练,齐读(课件出示全文断句)

三、理解课文内容--“辩日”

1、师:读得真好。现在看书,结合书下注释和你自己查阅的资料,想想你都读懂了哪些内容?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可以提出来和大家交流。

2、生读文思考,并小组交流。

3、师生交流共议: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辩斗:辩论,争论。东游:向东游学。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师:关于这句话,你还了解什么?

预设:全文总起句,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出场人物有三个:孔子和两个小孩。孔子的生平。(大屏幕适时出示孔子像,屏幕介绍: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后世尊称为圣人。)

师:听了同学老师对孔子的介绍,再读读这句话,你又读出了什么?(孔子虚心,不耻下问;两小儿的辩论很精彩,连孔子都被吸引了。)

师引:这是一场__________的辩斗。(激烈、精彩、引人入胜)

指导朗读:你想怎样读这句话?指读,评价,自读。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以:认为。去:离。日中:中午。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到了中午时候远。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而中午的时候近。

师引领学生理清两个小儿的观点。板书:

日始出日中

一儿近远

一儿远近

师:课文中有一个小孩的话没有直接说,你能变成和第一个小孩一样的句式吗?生说(大屏幕出示: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指导朗读:结合你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你持一个观点,另一个人非和你对着干,你说东,他非说西,你会是什么样的状态呀?(很着急想表白自己,不服,想用观点压住对方,想找人评评理。)

假设你们是两个小儿,你能辩一辩吗?练习一下。点两组学生角色对话,点评,让生注意语速快点,观点咬字清晰些。再练习。

师:这真是一场__________的辩斗。(针锋相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近者大而远者小乎?

一儿曰:日初出苍苍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理解:及:到。盘盂:盛东西用的器皿。探汤:把手伸进热水里。拓展“赴汤蹈火”,理解汤的意思。

“及其”,教师追问怎么知道意思的?(联系“及”的意思)课件出示“车盖、盘盂”。

理清两个小孩各自的理由,师板书:

日始出日中

一儿近远

大(如车盖)小(盘盂)

一儿远(苍苍凉凉)近(如探汤)

师:他们分别从什么角度说的?(视觉和感觉)

一个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一个认为初升时离人远。同样的事物,两个小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看来,看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果也就不一样。

指导朗读:他们各自有自己充分的理由支撑观点,讲起话来自然理直气壮,胸有成竹。

师引读:一儿曰__________,指一生读。

点评,师再引:一儿曰________,再指一生读。

这是比喻句,把比喻成什么慢点读,反问句应语气强些。

找两生分角色读,反复读几遍,层层深入,语气渐强。

师:这真是一场________的辩斗。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决:判断。孰:谁。汝:你。知:知识。整句话的意思说,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多呀?

师:孔子不能决也——这是这件事的结果。孔子不能决,你能决吗?点生说。师课件出示图解,中午和早上一样远。

师:孔子被尊称为圣人,是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形象何其高大,可是面对两个小儿关于太阳远近的辩论,竟然不能决也。这简直……

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从“两千多年前,人们的科学还不够发达,对于宇宙的探索还不够深入,不知道情有可原。”“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很了不起。”“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就是渊博与孔子,也一定有自己不知道的知识。)

师:你们能从客观的角度上公正的看问题,非常了不起。那么你们说,两个小孩的笑是嘲笑吗?为什么?

谁能读出这种天真?

生读,点评;师范读,齐读。

四、多种角度思考“辩斗”结果

两小儿辩日,这一辩,辩出了什么?

1、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

2、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

3、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果就不一样。

4、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

5、两小儿天真活泼。

师:这一辩,真是令我们受益匪浅啊!让我们有感情的再读读这篇课文。

生齐读。

五、拓展延伸,背诵课文

1、出示《揠苗助长》原文,生借助注释理解主要内容。(机动)

2、推荐阅读《列子汤问》中的故事。如《掩耳盗铃》《愚公移山》《郑人买履》等。

3、试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两小儿辩日

日始出日中

一儿近远

大(如车盖)小(盘盂)孔子不能决也

一儿远(苍苍凉凉)近(如探汤)

相关文章

  • 3月3日爱耳日小班教案11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相信老师对写教案课件也并不陌生。写好教案,课堂教学更有效,怎么样教案课件才算不错呢?栏目小编搜集了“3月3日爱耳日小班教案”相关主题资料,现在分享给您,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时间:05-01 爱耳日小班教案    
  • 关于体育教学设计模板(通用11篇) 作为一名优秀负责任的教师,正式教学前就要准备好相应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可以帮助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想要写出一篇教学设计咋写呢?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关于体育教学设计模板。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时间:01-28 体育教学设计    
  • 大班教案健康日1500字(通用11篇) 下面,我们为你推荐大班教案健康日。优秀的老师不仅懂得教育学,更懂得孩子的心理学,在选择教案教学方法时,必须充分注意如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教案是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整体安排,是课堂教学的基础。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时间:04-18 大班教案    
  • 世界地球日教学设计篇二 通过一个文档可以将每个人的认知形成统一,范文的作用在这里就体现出来了,分析优秀范文对写作来说尤为重要,有没有关于范文写作的好的途径?为满足你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世界地球日教学设计篇二”,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一、班会目的:1、通过活动,唤起学生对日益遭受破坏的地球环境的清醒认识,从小树...
  • 关于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11篇 课件之家主题栏目精选:“信息化教学设计”,敬请访问。...
    时间:02-02 信息化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