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课件资料 > 导航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模板

发表时间:2023-05-13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模板精选(4篇)。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各个方面全面分析和探究“我的母亲教学反思模板”,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教案写作是老师们经常讨论的话题。写教案的过程可以帮助教师形成上课的教学框架结构。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模板【篇1】

备课时,我深刻领会新课改精神,几易其稿,力争以最佳效果向大家汇报。从实施情况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

首先,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改精神。课前预习,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生字词、文学常识,并且让每个学生提一个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这些小任务促使学生主动认真地自学课文。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时,必然要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在上课过程中,我以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推动课堂进程,引导学生自己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我只作点拨和归纳。在拓展延伸阶段,我让学生相互讲发生在自己与妈妈之间的生活细节。这既让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加深了解,又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是良好的。

其次,落实了“四基”。我没有放弃字词、文学常识这些基本知识,而是把它们放到了课前预习里面。这样做既促进了学生自学,又使课堂内容更集中紧凑。在上课过程中,我始终抓住“培养学生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情感及形象”这一教学目标展开。不论是开始的导入,还是后面的母亲性格分析,儿子对母亲的爱,都让学生找到相关的细节,并加以诵读品味,进一步感受细节的表达效果。可以说基本技能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学生的能力,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再次,实现了新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德育目标都得到较好的落实。学生通过这一堂课,切切实实懂得了运用细节描写的重要性,并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在情感方面,我通过让学生听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寻找母亲的感人细节、诵读表现母子情深及失母之痛的段落、欣赏感人图片“非洲1962”、听我讲唐山大地震中的故事等手段,不断调动、积累学生的情感。后来,在听我讲唐山大地震的故事时,十多个同学在下面抹眼泪,其他同学及老师也眼圈红红。学生讲自己与妈妈之间的生活细节时,也声音哽咽。我在点评时,也深受感动,几乎说不出话。可以说,这一节课让师生都受得一次情感的洗礼。经过这一次情感的洗礼,大家更加热爱父母,热爱生活。

最后,充分落实了教材编者的设计意图。此篇课文是“体验情感”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编者在课后的“思考探究”中强调了“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表现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要求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文中细节。我在教学过程中,正是围绕“情感与细节”做文章,层层推进课堂。以归纳母亲性格品行为纲,串起所有细节,做到了整体把握与局部分析的较好结合。

但是,由于经验不足,能力有限,此次公开课仍然存在不足。比如开始时有些紧张,以致自己抛出的一个问题在后来的课堂推进过程中忘了顺带解决,实在遗憾——其实只是在讲解母亲对“我”的影响时提一句话就可解决。

范例二在这个世界上,母亲是与我们的生命联系得最紧密的人,母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母亲的言行举止,无不对我们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们能在文中描述他们所感受到的母爱,但却说不出母亲的性格在哪些方面影响了自己。我百思不得其解。为此,我找了学生谈话,向他们了解家里的情况,结果情况不容乐观。

垦区地处偏远,文化信息传播渠道不够通畅,数学生的父母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有些甚至连小学都没毕业。他们整天忙于劳作,饱尝生活的艰辛,因而越发不忍让孩子受苦,极少让孩子参加劳动。这不但没有让孩子们学到他们那种吃苦耐劳的好品格,也没有把孩子教育成一个勤奋好学之人。而有的父母则热衷于玩乐,整天无所事事,不是去喝酒,就是去赌博,根本无暇顾及孩子和家人,他们的这种行为,能让孩子们学到什么呢?长此以往,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岂不丧尽?要想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必须创造一种文化的氛围,人人都读书,人人都知书达礼。惟有这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由此,我更加意识到自己肩上所肩负的重担。我一定尽自己的能力,让今天的孩子成为有文化、有道德、有修养的人,造福下一代的子孙。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模板【篇2】

《我的母亲》课后反思湖州四中沈旦在12位选手中,我想我是最幸运的一个,不仅自己上了课,而且因为是第一个上课就有了静心听11位同伴课的心情和时间。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学到了许多东西,也引发了我许多思考。“怎样的课称得上好课?”“我的这堂课与他们的距离在哪里?”这些问题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之中。

反思一:王曜君老师的话好像是说给我听的。从教有7个年头了,“教师眼里要有学生”这句话也听了不知多少遍,但上完这堂不算成功的课之后,王特的这一句“教师眼里要有学生”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之中。反复地回顾这堂课的每一个细节,最大的遗憾是:华茂如此优秀的学生竟没有在我的课堂上展现他们的才华。究其根源就是“我的眼里没有你(学生),只有它(教案)”。

我想就两个片断谈谈这份遗憾:

片断(一),在引导学生品读“母亲与家人相处时,作者感受到什么?”

这一环节时,第一位学生就一下子把母亲的性格全说出来了,当时我的心里就一惊,接下去怎么办?情急之中就随便敷衍了一句让他坐下了,为了让课堂能沿着自己的预设进行下去,便请了另一位学生谈母亲一方面的性格,并没有让第一位学生具体地谈谈自己的感受。此时我发现他那失望的眼神,而且在之后的讨论中他很少举手。这应该是一位语文素养很高的学生,但是正是我的“无视”打击了他的积极性,可能也打击了许多学生的积极性。

片断(二),在进行“用文中5—7段的相关内容仿照例句,说出胡适的心声。”

这一环节时,站起来两个学生都用8—12段的内容来回答,很明显学生对这一环节的要求没有明确,然而课堂上因为急于赶时间,并没有引导学生回到前一部分进行重新的思考,而是寥寥带过,没有让学生的思维在这一环节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施展。我也错失了让课堂呈现精彩的机会。以上的两个片断留给我深深的遗憾,这不仅说明我教学机智的薄弱,更说明我在课堂上没有真正地把学生装在眼里,放在心上,始终考虑和关注的仅仅是自己的教案。我想只要我们在课堂上能始终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思维发展的进程,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对语文课的兴趣,也一定会呈现活跃而生动的课堂生命力。

反思二:曾有一位老师这样说:“课不新就不要拿出来。”是的,循规蹈矩、平平淡淡的课有什么必要给人看呢?反思我的课确有独特之处,但与几位优秀者相比,真的很难说出一个“新”字来。首先,文本解读不够独特深刻,解读的角度也不够新颖。没能真正体现教师的个性解读,也就没能更高的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这堂课仅围绕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来体验和品读,过于平面和肤浅;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进入课文的设计也较直接。然而,我虽认识这一点,却因为自身解读能力的限制,让学生还是始终停留在文本的浅层进行阅读和感受,最终使这堂课显得平淡无奇。由此我深感一名语文教师提高自己文本解读能力的重要性,这真是任重而道远。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深入地钻研教材,更要广泛地阅读来丰富自己的内涵、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只有这样,在课堂上才会出现教师独特而深刻的解读,才能引领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的情感。其次,主问题的设计不够新颖,缺乏深度。整堂课围绕两个问题展开:“在作者的心中这是一种怎样的做人训练?”“母亲与家人相处时,作者感受到什么?”显然这两个问题形式的区分度不够,难度不高,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这样就很难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对第二部分的品读也就达不到一个高潮。然而,在这堂课整个准备过程中始终找不到一个最佳的主问题,我想课堂呈现的一些不足就是问题的设计不佳造成的。

看来一堂课的成功关键是问题设计的成功,真正成功的问题设计应该是新颖而有深度的,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思维兴趣,能真正起到“点燃”和“碰撞”的作用。以上是我对这堂课的一些并不成熟的反思,一方面是为了梳理自己在这段时间里的一些思想碎片,能让自己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更清醒地走好每一步;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机会能得到同行们的指点和帮助。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模板【篇3】

20xx年3月19日,我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讲了一节语文生本汇报课:《我的母亲》(作者:胡适)。

我个人感觉《我的母亲》还没有完全放开,其实事实也是这样。出于对课本重点的考虑,还是先让学生分析课本一半时间,课外拓展一半时间。如果完全放开,课内知识可以用三分之一的时间,课外知识可以用三分之二的时间,这样学生的阅读量就会很快上来。

课后领导说:“活而不乱,把传统课堂与生本课堂的优点有机融合,打造了全新的高效生本课堂。”老师说:“有思想、有高度、有方法,确实让我们学了不少知识。”学生说:“连校长都知道我写的诗好,真高兴!”附学生原创诗:

骨肉情

诗/刘信志 20xx级2班

骨肉亲情千世缘,母爱如瀑剪不断。

母亲宽容皆为我,我身为子怎偿还?

如果您认为我只会吹牛,那就错了。我是由这节课的比较理想想到了另一节课的不理想。两节课的相同之处是:同样的内容;同样的老师。不同的是: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教学方法。3月15日我在一班用师本法讲《我的母亲》,不成功;3月19日我在二班用生本法讲《我的母亲》,很成功,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原来因为这之前我详细备了课,特别是了解了许多关于胡适的材料,3月15日那天,我在一班按照正常进度讲《我的母亲》,拓展了知识,拔高了内容,因为把课备细了就总想一吐为快,讲着讲着就刹不住车了,都是详细备课惹得祸。下课铃响时,我和学生都长舒一口气:终于讲完了。我讲得好累,学生听得好疲惫。

我边往二班走边想:生本前我也是这样讲课,生本后学生怎么就突然不适应了呢?啊,知道了。原来是生本七周学生已渐渐习惯了说自己想说的,听自己想听的教学模式,突然换成老师“一言堂”,他们就都蔫蔫的了。当学生习惯了生本,对老师的“一言堂”是多么没兴趣。所以到3月19日讲生本汇报课时,我毅然推翻了这之前的师本讲法,坚定不移的用了生本法讲《我的母亲》,虽然课堂上会增加很多不可预知的情景,但我和我的学生们还是成功了。

同样的老师,同样的内容,就是因为在不同的班级采用了不同教学方法,便产生了云泥之别,这怎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学生好学的教育,才是绿色无公害教育,这正好诠释了生本教育的内涵。

当学生习惯生本之后,学习是那样简单。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模板【篇4】

曾有一位老师这样说:“课不新就不要拿出来。”是的,循规蹈矩、平平淡淡的课有什么必要给人看呢?反思我的课确有独特之处,但与几位教师相比,真的很难说出一个“新”字来。

首先,文本解读不够独特深刻,解读的角度也不够新颖。没能真正体现教师的个性解读,也就没能更高的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这堂课仅围绕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来体验和品读,过于平淡和肤浅;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进入课文的设计也较直接。然而,我虽认识这一点,却因为自身解读能力的限制,让学生还是始终停留在文本的浅层进行阅读和感受,最终使这堂课显得平淡无奇。由此我深感一名语文教师提高自己文本解读能力的重要性,这真是任重而道远。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深入地钻研教材,更要广泛地阅读来丰富自己的内涵、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只有这样,在课堂上才会出现教师独特而深刻的解读,才能引领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的情感。

其次,主问题的设计不够新颖,缺乏深度。整堂课围绕两个问题展开:“在作者的心中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母亲与家人相处时,作者感受到什么?”这两个问题难度不高,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很难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然而,在这堂课中始终找不到一个最佳的主要问题,课堂呈现的一些不足就是问题的设计不佳造成的。看来一堂课的成功关键是问题设计的成功,真正成功的问题设计应该是新颖而有深度的,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思维兴趣,能真正起到“点燃”和“碰撞”的作用。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的一些并不成熟的反思,一方面是为了梳理自己在这段时间里的一些思想碎片,能让自己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更清醒地走好每一步;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机会能得到同行们的指点和帮助。

编辑推荐

[参考]我的母亲教学反思汇总


本文为课件之家推荐专题“我的母亲教学反思”相关内容。

十年树木百年人,老师恩情比海深。一日为师终身父,毕生难以报师恩。每个老师都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教师的教案应结构完整,体例规范,语言流畅,文字工整。到底怎么样才能写好教案呢?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我的母亲教学反思”,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篇1)

〖把课堂还给学生·注重学生拓展思维能力的提高〗

我在语文教学中,也注意打开学生的思维,不但但是停留在课文的学习,有些课文的拓展也是很有价值的。比如在教授新课《我的母亲》一课时,学生被文中的母亲深深感动着,这时,我不失时机的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母亲,他们畅所欲言,发自内心的说着对母亲的感激、爱与理解,一堂课的拓展,竟然增进了母子感情。确实,语文的学习不单单是知识的学习,更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各种能力提高的过程,这样的语文学习怎能没有好的学习效率呢?

〖开放式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

学了《我的母亲》一课,安排学生从课外书、报、刊物上搜集母爱的事例,写一则读书笔记,组织一次“感受亲情”的交流活动等。学了诗歌单元,要求学生尝试写诗,或为相片配上一首小诗。

〖语文教学是构建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窗口·平等互动,和学生一同成长、放飞心灵〗

教学《我的母亲》一课后,我领着学生走进“心灵剧场”,让他们回忆、讲述自己曾经历的真情故事,再去描绘将来自己要向谁付出真情,以什么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真情。学生说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说着说着,许多同学竟流下了真情的泪水。一位学生这样说道:“我长大了,要研制一种新型的化妆品,送给我们的刘老师,这种化妆品不但能使老师的皮肤更加白嫩,还能祛除老师脸上的色斑,让刘老师永远年青美丽。”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纷纷发言,有的深情的回忆了自己最难忘的一位老师,有的说长大后要报答母校,让母校变得更美更好,有一位同学还即兴朗诵了饱含深情的小诗……此时的教师摆脱了“师道尊严”、“长幼有序”的传统束缚,放下架子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此时的学生在绿色的课堂上畅所欲言、无拘无束。让我们如父母珍视儿女一般珍爱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给学生一个轻松和谐、平等对话的语文课堂,让他们在绿色的课堂上舒枝展叶,茁壮成长吧!

〖新课程下作文教学之我见·降低作文的难度,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许多作文教学不必在指定的作文课上完成,可以在教学一篇课文之后,感觉学生被课文内容深深感染,学完后仍然对文章的内容回味无穷时,引导他们写一篇作文,让学生的激情与自己的实际生活适时结合在一起。例如我刚刚教学完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一文,同学们对文中所记叙的事件感触相当丰富,各抒己见。于是我就顺势说:“同学们,你对哪一件事感受最深刻呢?你在母亲的呵护下,是否也有过作者的某种经历和感受呢?如果有你就写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让自己十几年的感情一泻千里吧!”在这样的诱导之下,学生就会轻松地拿起笔,如轻云流水一般完成一篇出色的作文了。这样做比起划定一个圈子后再强迫学生去感受生活来完成作文的教学方法就得心应手多了,学生也就不会有为了作文而无病呻吟的沉重压力了。

〖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说的生活化〗

譬如我在教学《我的母亲》时,同学们在感悟了胡适的母爱后,我说:“同学们,你们能说出你们母亲最让你感动的事吗?”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讲出自己的母爱,娓娓道来,颇为感人。这不仅让同学们体悟了亲情,也训练了口语表达。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个性,为师与生、生与生的交互活动创造了条件,不但使语感互补后达到了最高程度的“真”的境界,更使教学活动变得充满生气和富有竞争力,让学生乐此不疲。

〖探究性阅读教学探微·充分利用阅读反思和批判进行探究性阅读〗

学完胡适《我的母亲》后,可设问:试对胡适母亲的教子方式作点评论。这些问题的探究,势必引导学生进行深刻的反思,从而受到熏陶和教育,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十分有意义的。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篇2)

备课时,我深刻领会新课改精神,几易其稿,力争以最佳效果向大家汇报。从实施情况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

首先,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改精神。课前预习,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生字词、文学常识,并且让每个学生提一个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这些小任务促使学生主动认真地自学课文。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时,必然要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在上课过程中,我以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推动课堂进程,引导学生自己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我只作点拨和归纳。在拓展延伸阶段,我让学生相互讲发生在自己与妈妈之间的生活细节。这既让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加深了解,又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是良好的。

其次,落实了“四基”。我没有放弃字词、文学常识这些基本知识,而是把它们放到了课前预习里面。这样做既促进了学生自学,又使课堂内容更集中紧凑。在上课过程中,我始终抓住“培养学生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情感及形象”这一教学目标展开。不论是开始的导入,还是后面的母亲性格分析,儿子对母亲的爱,都让学生找到相关的细节,并加以诵读品味,进一步感受细节的表达效果。可以说基本技能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学生的能力,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再次,实现了新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德育目标都得到较好的落实。学生通过这一堂课,切切实实懂得了运用细节描写的重要性,并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在情感方面,我通过让学生听歌曲《母亲》、寻找母亲的感人细节、诵读表现母子情深及失母之痛的段落,不断调动、积累学生的情感。学生讲自己与妈妈之间的生活细节时,也声音哽咽。我在点评时,也深受感动。可以说,这一节课让师生都受得一次情感的洗礼。经过这一次情感的洗礼,大家更加热爱父母,热爱生活。

最后,充分落实了教材编者的设计意图。此篇课文是“体验情感”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编者在课后的“思考探究”中强调了“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表现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要求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文中细节。我在教学过程中,正是围绕“情感与细节”做文章,层层推进课堂。以归纳母亲性格品行为纲,串起所有细节,做到了整体把握与局部分析的较好结合。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篇3)

我先后在八年级11班、12班实施了《我的母亲》一课的教学,教学后感概良多。

本课教学分为四个步骤,即走近母亲──认识母亲──诉说母亲──善待母亲。

教学重点为概括文中的母亲形象,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体会母爱,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教学难点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教学,从学生的学习体验看,我对这一教学设计是较满意的,尤其是对诉说母亲这一环节的设置,两班截然不同的反应证明引导学生体验母爱这一环节的设置是很有必要的。具体教学中,我抓住重点,顺利地引导学生分析母亲形象,成功地在品味语言中引导学生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并进行写作点拨。我很好地突破了难点,做到以学生为主,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学生能大胆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我也能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对于课堂意外,我能及时进行处理,但因时间紧,又因教学机智不足,处理伧促,效果不大如意。

在12班授课时,到诉说母亲一环,我期待着出现类似11班的情形:阎维文的歌打动了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几位主动站起来诉说母亲的学生说得情真意切,我和学生沉浸在一片感动之中,一部分学生还低头抹起了眼泪。

歌曲欣赏后,意外发生了:女生琳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心理很不平衡,我妈妈不爱我。我心里咯噔了一下,这答案有点让我措手不及,我试图引导其感受母爱,尤其是在这公开课的节骨眼上。你为什么这样说?据我了解,琳妈妈也很关心她,因为担心她学坏还来过几次学校。她总说我这里不好,上里不好。你一点也感受不到母亲的关爱吗?我反问道。只有一点点,那个星期天,我睡到十点钟,妈妈给我留的早餐被弟弟吃掉了,。起床后,我黑着脸,妈妈又出去给我买回了面包,扔过来狠狠地说:吃吧,欠了你的。同学们都笑了,我有些沉不住气(公开课的压力),她还感受不到母亲的关爱,于是我请出和她同村的菲,请她从旁观者的角度说说琳母是否爱琳,菲娓娓道来:琳的妈妈一见我就说琳的种种不好,我就说琳的种种好,从言谈中我觉得她妈妈是爱琳的,下课铃已响,我有些烦燥地打断了菲的发言,布置了作业。

下课了,但我觉得这一课书的教学对12班而言不能说结束了。对于课堂意外,我处理伧促。追根塑源,是我在备学生(尤其是特殊的学生,如对母爱的方式不理解的琳)时备得不够充分,不够到位,对学生课堂上会出现的情形估计不足。如果我在琳说我妈妈不爱我时,顺势问你觉得妈妈怎样做才是真的爱你?引导学生明白不同的母亲,因为性格素质不同,会有不同的母爱方式,不同的母爱方式却有着一个共同的情怀──无私奉献爱的全部。作为儿女,不能认为享受母爱是理所当然的,而应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做一些感谢母亲的事。这样处理效果会更理想。结合12班实际,我增加了一课时(一从不同的母爱方式,多角度看母爱;二交流亲情作业;三佳作欣赏《母亲,你是我一生的感动》)。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篇4)

教学目的

1、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教学重点

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设想

1、安排两课时。

2、方法:自读、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莫泊桑说:“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出现在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胡适先生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读读这些文字,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面加粗字注音:

文绉绉(zhōu)绰号(chuò)庶祖母(shù)吹笙(shēng)摹画(mó)眼翳(yì)舔去(tiǎn)侮辱(wǔ)

2、解释下列词语:

责罚:处罚。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质问:责问。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仁慈:仁爱慈善。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品质?

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

一是对我的管教;

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

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

具体说来,写对我的管教,主要写了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在学习方面,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在做人方面,除了写每天早晨对我的教育外,重点写了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的重重责罚。写母亲对我的管教,表现了母亲对我既严格又慈祥及她“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写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当家之难,主要写了三件事:

⑴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通过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

⑵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质。

⑶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刚气”的一面。

2、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

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了自己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总的来说,作者在前三段想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这样看来,前三段实在不是闲笔,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另一原因是,这篇课文选自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篇5)

《我的母亲》是苏教版八年级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其单元的主题是至爱亲情,因此,本课以学生的阅读活动为主,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感情活动中体会、理解、感悟母爱亲情,本教案把“领悟至爱亲情”确定为第一教学要求,把“分析四件事例把握母亲形象”和“截取法的应用”确定为第二、第三点教学要求,基于新课改精神,我尽量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紧密结合,相互渗透,不放弃字词,文学常识等基本知识,也兼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更要突出母爱与爱母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考虑到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①概括母亲形象,学会截取法;

②体会母爱,培养学生对母亲感悟的理解。教学难点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我抓住重点,按照导入母亲——感知母亲——研读母亲——探究母亲——理解母亲,顺利地引导学生品析母亲形象,成功地在品味语言中引导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整节课堂,学生能大胆说出自己的问题体验。

本节课的教学手段以多媒体为主,多媒体制作讲究实效,不摆花架子,不代替学生的阅读,不限制学生的思维,不束缚学生的想象,在讲授这节课前,我和同学科的老师对这一课进行了集体备课,达成了共识,课堂采用“先学后教”的方式,课上注重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展开思维,去体会、理解、感悟、反思,在阅读方法上加以引导,设计了粗读、细读、精读、联读的阅读活动。旨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不是由教师包办。

课堂教学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需要我们为师者切实思考,比如,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上课前能主动认真地阅读课文,从而减少课堂上阅读的时间,效果会更好,我想以后的工作中,真的应该在提高课堂效率上下功夫。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篇6)

教学本文时,我有意突出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如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换位思考、拓展延伸、发展其健康的个性等方面都作了有益的尝试。如课前让学生做好预习课文、查找相关资料等准备工作,不但培养了学生主动搜集整理资料、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还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第一节课开课时的故事导入,不但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气氛,还唤起了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奠定了学习新课的感情基调。第二节课合作探究的几个问题,就是在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的基础上,由教师整合了学生发现的问题的结果。这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深入思考,善于质疑的能力。

特别是第三课时的学习,尝试性的运用了拓展迁移的方法,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开来,让学生在“鉴赏母爱”、“畅谈母爱”、“体悟母爱”、“抒写母爱”等环节的学习中,学会由此及彼,换位思考,感悟形式多样的母爱,不但水到渠成的培养了他们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感,还潜移默化的帮助他们形成了尊重父母、关心家人、珍惜幸福的人生态度,很好的完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另外,在主题探讨方面,我也大胆的引领学生做了尝试性的努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于这篇散文涉及的内容很多,思考的角度不同,得到的启示也不同。对此,我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结合现实去思考与实际相符的东西:①作者是一位教育家,通过对自己单调乏味的童年生活的描写,是否也间接的批判了传统教育的一些弊端?写母亲早期对“我”做人方面的教育的描写,是在揭示家庭教育对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说明了父母的言谈举止对孩子的心理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长期的,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最直接、最深刻的。②“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可见,对孩子正确的教育方式应该是严爱结合,以“严”导其行,以“爱”温其心,方能使其健康成长,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思考,既体现了教师合理引导的重要性,也体现了语文要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特点。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篇7)

〖把课堂还给学生·注重学生拓展思维能力的提高〗

我在语文教学中,也注意打开学生的思维,不但但是停留在课文的学习,有些课文的拓展也是很有价值的。比如在教授新课《我的母亲》一课时,学生被文中的母亲深深感动着,这时,我不失时机的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母亲,他们畅所欲言,发自内心的说着对母亲的感激、爱与理解,一堂课的拓展,竟然增进了母子感情。确实,语文的学习不单单是知识的学习,更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各种能力提高的过程,这样的语文学习怎能没有好的学习效率呢?

〖开放式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

学了《我的母亲》一课,安排学生从课外书、报、刊物上搜集母爱的事例,写一则读书笔记,组织一次“感受亲情”的交流活动等。学了诗歌单元,要求学生尝试写诗,或为相片配上一首小诗。

〖语文教学是构建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窗口·平等互动,和学生一同成长、放飞心灵〗

教学《我的母亲》一课后,我领着学生走进“心灵剧场”,让他们回忆、讲述自己曾经历的真情故事,再去描绘将来自己要向谁付出真情,以什么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真情。学生说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说着说着,许多同学竟流下了真情的泪水。一位学生这样说道:“我长大了,要研制一种新型的化妆品,送给我们的刘老师,这种化妆品不但能使老师的皮肤更加白嫩,还能祛除老师脸上的色斑,让刘老师永远年青美丽。”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纷纷发言,有的深情的回忆了自己最难忘的一位老师,有的说长大后要报答母校,让母校变得更美更好,有一位同学还即兴朗诵了饱含深情的小诗……此时的教师摆脱了“师道尊严”、“长幼有序”的传统束缚,放下架子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此时的学生在绿色的课堂上畅所欲言、无拘无束。让我们如父母珍视儿女一般珍爱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给学生一个轻松和谐、平等对话的语文课堂,让他们在绿色的课堂上舒枝展叶,茁壮成长吧!

〖新课程下作文教学之我见·降低作文的难度,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许多作文教学不必在指定的作文课上完成,可以在教学一篇课文之后,感觉学生被课文内容深深感染,学完后仍然对文章的内容回味无穷时,引导他们写一篇作文,让学生的激情与自己的实际生活适时结合在一起。例如我刚刚教学完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一文,同学们对文中所记叙的事件感触相当丰富,各抒己见。于是我就顺势说:“同学们,你对哪一件事感受最深刻呢?你在母亲的呵护下,是否也有过作者的某种经历和感受呢?如果有你就写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让自己十几年的感情一泻千里吧!”在这样的诱导之下,学生就会轻松地拿起笔,如轻云流水一般完成一篇出色的作文了。这样做比起划定一个圈子后再强迫学生去感受生活来完成作文的教学方法就得心应手多了,学生也就不会有为了作文而无病呻吟的沉重压力了。

〖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说的生活化〗

譬如我在教学《我的母亲》时,同学们在感悟了胡适的母爱后,我说:“同学们,你们能说出你们母亲最让你感动的事吗?”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讲出自己的母爱,娓娓道来,颇为感人。这不仅让同学们体悟了亲情,也训练了口语表达。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个性,为师与生、生与生的交互活动创造了条件,不但使语感互补后达到了最高程度的“真”的境界,更使教学活动变得充满生气和富有竞争力,让学生乐此不疲。

〖探究性阅读教学探微·充分利用阅读反思和批判进行探究性阅读〗

学完胡适《我的母亲》后,可设问:试对胡适母亲的教子方式作点评论。这些问题的探究,势必引导学生进行深刻的反思,从而受到熏陶和教育,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十分有意义的。

〖跟着“感觉”走〗

《我的母亲》一文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因为他是我们笔下最熟悉的人物,陌生的是因为文章中的母亲是胡适之母。于是我从熟悉入手发问:“同学们,如果让你们写《我的母亲》且体现母亲的教育之恩你会如何写?”自然学生轻松应对,且如出一辙,“写母亲如何教育我的事情。”“那好我们就一起读一读课文,看看文中是否也写了这些内容呢?试到文中找一找。”很快学生将文中母亲教子的内容找到了,与此同时他们在其中又有了新的发现,文章写这一内容的仅是5、6、7自然段,自然在他们的脑海中生发出一些疑问,如何教子之例,还有其他内容可写?这样以来自然又促动了学生主动去探索文章余下的内容,进而从中明确了教子方法除了有“言教”还有“身教”。由此,学生既认识到了文章的选材特点,又掌握了文章的写法,更为重要的是打破了那种“语文课就是一路走来循规蹈矩的从头到尾的那种所谓分析课,概括段意, 归纳中心的一些说法。”

〖给语文课堂教学加点“作料”·注重教学氛围的营造,激发学生的兴趣〗

执教《我的母亲》时,我让学生吟诵孟郊的《游子吟》、唱《烛光里的妈妈》,使一种真挚的亲情萦绕在课堂上,来调动他们的学习激情;执教《春》,我配上《春之声》的乐曲来朗诵,从中体味散文的描写美、意境美和哲理美……

〖结合教材内容,以模仿做训练点〗

例如胡适的《我的母亲》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事件表达母亲对子女的爱,用质朴、生动的语言表达这种爱。这样的训练对加深作品的理解和提高口语水平会有很大帮助。

〖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

语文教师的语言应是精彩的、灵动的、语文教师应具有语言禀赋,在上《我的母亲》一课时,一开场用准确、优美而精彩的语言介绍胡适成长经历,又指出胡适成功原因并说清楚是件很困难的事,但他成功的一生,离不开母亲早年的教育和对他一生的激励。教师如沐春风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张弛有度的节奏给人极大的审美愉悦,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说服力,抓住了学生,征服了听众,使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篇8)

教材分析

二、复习

1、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

课文写了母亲这样5件事情:

⑴学习上的督促,叫我早起,“催”去上学;

⑵聆听教诲,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⑶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⑷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⑸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三、探究活动

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求统一答案,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四、情感延伸

1、母爱如三月的春风曛得人昏昏欲睡,犹如夏夜的凉茶让人精神倍爽,又是母爱又是絮絮地唠叨让我们不能理解,我们都能理解母爱吗?母亲爱子女的方式不同,多数的母亲都是说教式的爱,一件事说起来三遍四遍,我们嫌母亲烦,不能理解,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或者你有事不能理解母亲的做法,请你说一说。

2、母爱如水,母亲是源,无论你奔腾到哪里,身上流淌的,依然有不尽的源头之水。我们每天都和母亲生活在一起,你长这么大,母亲为你做的事有哪些你忘不了?

3、母爱可以使你在痛苦中得到安慰,在孤独中得到欢乐,在失望中得到希望,在冷落中得到幸福。母爱是无任何条件的,就连小动物的母亲也会保护自己的宝宝,请听下面的故事。(播放《黄鼠狼妈妈找食物》)

(老师打出课件后,播放了一个深情而又荡气回肠的歌颂母亲的曲子《烛光里的妈妈》,创设了很好的氛围。然后让学生换位思考。)

动物如此,我们人类呢,在奥地利发生啦这样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

2002年2月23日,位于奥地利西南部阿尔卑斯山的费拉茨谷地发生拉一起雪崩,一对正在滑雪的母女被大雪埋葬。当她们历尽艰辛爬出厚厚的雪堆时,却又面临着新恩的危机:由于她们身上都穿着银灰色的衣服,救援飞机很难发现她们的踪影,随着时间的推移,饥饿、寒冷和恐惧纷至沓来。母女俩开始了艰难的自救,然而无济于事,她们的努力换来的是更严重的困难,她们昏迷了。当女儿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躺在医院里,她起先还以为是梦,但医生告诉她这是现实,她昏迷在雪地里,被雪崩救援人员发现紧急送到了红十字医院。医生还不无沉痛地告诉她,真正救她的其实是她的母亲!救援人员在她母亲的遗体旁发现了一块染满鲜血的锋利的岩石切片,而她母亲的左手动脉被切开了。救援人员正是因为看见了雪地上那道鲜红的长长的血迹才发现下面有人……

医生的话还没有说完,女儿就痛哭起来。她一直以为做清洁工的母亲是极其卑微的,甚至曾以母亲的卑微为羞耻,但是在这一瞬间,他发现母亲原来是如此伟大!在这次雪崩灾难中,在迟迟得不到救援的生死关头,母亲以一种感天泣地的行为,用自己动脉里流淌的鲜血为女儿指引了生命的方向!女儿终于心痛地明白,自己原来一直都拥有着一份人世间最珍贵的财富,那就是比血更浓的母爱!

同学们,故事中的母亲用生命保全了女儿,希望我们能从中悟道爱的真谛。假如你是那位母亲,体会一下当时母亲会怎么想,怎么做,请说一说。

4、母爱是清凉的风,是遮雨的伞,是滴落的泪,是甜甜的吻。母爱是“三春晖”,是任何“寸草心”也难以回报的恩情,是人间最圣洁、最伟大、最无私的亲情。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健康地成长,母亲有多大的功劳啊。

有谁知道母亲节是那一天?

生: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

五、小结

也许,我们的母亲没有领袖的丰功伟绩,没有明星的光彩夺目,没有科学家的渊识博学,没有英雄的豪言壮语,没有文学家的鸿篇巨著。但母爱如天大,同时又小得只能住在我们的心里,母爱是可以撑天的支柱,也是我们想拥抱的温暖。我们永远爱着您--妈妈。

六、拓展训练

有一个叫小兰的女孩,身患重病,家里无力为她治疗,但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小兰住进医院,获得治疗。她的母亲会怎麽说?(学生自由发言)

母爱是无偿的,但在很多故事中也会有许多陌生人无偿的献出他们的一片爱心,除了母爱,生活中,我们还需要什么样的爱?

五布置作业

以“母爱或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篇作文。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篇9)

在这个世界上,母亲是与我们的生命联系得最紧密的人,母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母亲的言行举止,无不对我们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们能在文中描述他们所感受到的母爱,但却说不出母亲的性格在哪些方面影响了自己。我百思不得其解。为此,我找了学生谈话,向他们了解家里的情况,结果情况不容乐观。

垦区地处偏远,文化信息传播渠道不够通畅,数学生的父母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有些甚至连小学都没毕业。他们整天忙于劳作,饱尝生活的艰辛,因而越发不忍让孩子受苦,极少让孩子参加劳动。这不但没有让孩子们学到他们那种吃苦耐劳的好品格,也没有把孩子教育成一个勤奋好学之人。而有的父母则热衷于玩乐,整天无所事事,不是去喝酒,就是去赌博,根本无暇顾及孩子和家人,他们的这种行为,能让孩子们学到什么呢?长此以往,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岂不丧尽?要想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必须创造一种文化的氛围,人人都读书,人人都知书达礼。惟有这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由此,我更加意识到自己肩上所肩负的重担。我一定尽自己的能力,让今天的孩子成为有文化、有道德、有修养的人,造福下一代的子孙。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篇10)

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因时代背景的原因,造成学生阅读困难,再加上作者是开国元勋,学生理解其情感有难度,想从文中获得人生经验与生活思考也不易。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紧扣文本,理解内容为教学重点:母亲的品格,母亲对“我”的教益,进而再理解字里行间的情感。

课上完后,有太多的遗憾。正如区教研员张秋艳老师所言,品析重点段落,可从多角度入手,不要仅仅局限于“词语含义或作用”;可以大胆设计,“母亲的品格”完全可以放在第一课时学习;有经验的教师一定要有“对比阅读”设计,一定要进行拓展阅读,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同时还要注意读书方法的指导;依然要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一定要落实到具体学习活动中,教学设计处处要围绕学情展开等。

其他同事的建议:三案撰写要严谨;教学环节再调整,避免头重脚轻;还是威严多于亲切;尝试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还需继续探讨。

最近这两三年,总觉得自己的课堂教学到了瓶颈期,读书、学习、集体备课等各种形式,也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为此,苦恼了很长时间,而今,似乎找到了出口。对于教学,还是没有真正打开自己,总是说摆脱过去的经验,实际上还是没有真正打开自己,没有从零开始,还是被经验惯性所控制,问题依然是问题,困惑依然是困惑,几年来,停滞不前倒成了常态。

教学越久,越想回归最初,做一名“语文人”。怎样才能达到期望的课堂?既能“教文”,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又能“育人”,传承民族文化,培育良好道德。怎样才能把学习语言、发展思维、提升核心素养结合在一起,落实到每一节语文课上,落实到每一个语文学习活动中?梦寐以求的是自己的语文课堂能具有大气、灵动、丰富性,带给学生优质的语文教育,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对于阅读教学,我认为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一直追求课堂上教学生学会阅读,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以教师或集体的解读代替学生活泼泼的感悟,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实践下来,总是不尽人意。

还得继续修炼,继续前行。

王志芳

xx年10月31日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篇11)

《我的母亲》是八年级下册的一篇写人叙事的文章。

在课堂内容的设计上,我没有想展现太多的东西,只把理清思路作为重点,以此引出对母亲性格特征的把握。深刻感悟母爱这一永恒的话题,并在这样的氛围中,很快进入情境。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二环节是学生对文本的读与品及交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能结合具体事例和相关细节细细品读母亲的形像,并能较为深刻地把握这个形像。但是存在许多缺憾:

首先,文本解读不够独特,解读的角度也不够新颖。教师的个性解读缺少力度,也就没能更高的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由此我深感一名语文教师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多阅读,深入文本,查阅大量资料至关重要。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深入地钻研教材,更要广泛地阅读来丰富自己的内涵,只有这样,在课堂上才会出现教师独特而深刻的解读,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能力。

其次,由于学生紧张,课堂交流不够,很多学生不敢大声地将自己的想法讲出来,不能很好地与他人分享。我想课堂呈现的一些不足就是问题的设计不佳造成的。看来一堂课的成功关键是问题设计的成功,真正成功的问题设计应该是新颖而有深度的,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思维兴趣,能真正起到“点燃”和“碰撞”的作用。

第三环节口头表达训练:我最想对妈妈说

这个环节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更多地去理解自己的母亲,去爱自己的母亲,把对妈妈最想说的话表达出来。孩子们发言不够大胆,表达感情过于拘谨,因此起不到预期的效果。

课堂上我表现的比较轻松。当然,也存在不完备的地方,如学校要求的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大胆与泼辣欠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培养有待提高,这些还需要在以后的课堂上与学生们一道努力去做。

我的祖国我和我的祖国教学反思通用4篇


课件之家相关专题:“我的祖国教学反思”。

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我的祖国我和我的祖国教学反思”,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教师的谆谆教诲如春风,面对新的教学内容,一定要编写一份教案。教案可以保证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运行科学、有效。

我的祖国我和我的祖国教学反思 篇1

说实话,这节课我很早就相当熟悉了,它描写了宋庆龄在读中学时,针对一位美国学生提出的中国“被历史淘汰了”的言论所做的辩驳,表达了宋庆龄爱国的情怀。

正因为自己太熟悉了,所以觉得很简单,就没有提前准备,就这样一直推到了上个星期天,当我真正深入了解这篇课文时,才发现并不向我想象的那么简单。这篇课文的出彩之处就是宋庆龄说的那两段话,怎样才能把这两段话讲解清楚并做到层次分明,让听课的老师一听就能明白呢?当时很困惑也很慌乱,怎么写也不满意,直到周一中午,思路才出来,但是成稿之后才发现教案设计的很乱,知识过于琐碎。所以我认为我这节课上的不好原因有以下几点:

1、准备时间不充分,修改不到位,没有和有经验的老师在一起交流;

2、没有深入了解文本,只体现了一个表面;

3、在语文课上,功夫下的不够深,缺乏新的教学理念,缺少学习的精神;

以上就是我上课的前后过程,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弥补缺点,让自己有所进步!

我的祖国我和我的祖国教学反思 篇2

今天,我与学生学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一课,是第一课时。在课中,我觉得有三处处理得比较好。

其一是学生字“肖”时,我让学生交流了“肖”的另一个读音,并组词。学生知道另一个读音读“xiào”,也会组词“惟妙惟肖”。我就告诉学生在读“xiào”时,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像,一个指相片、图像,比如“肖像”。马上,有学生提出异议,认为不读“xiào xiàng”应该读“xiāo xiàng”。我没有立即下定论,而让他们去查字典。结果一查,发现字典上果然是读“xiào xiàng”。于是,我说,老师也一直以为是读“xiāo xiàng”。老师在课前也去学了生字,在查字典时,发现这个词读错了,就纠正了过来。我想,通过查了字典,你们也应该记住这个词的读音了吧。以后我们读词,可不能想当然,要勤查工具书。

其二是在让学生交流“逝”的字义时。一位学生说,“逝”表示死。另外一位插嘴说:“是用于表示对死者的敬意。”我知道她查了字典,但对这句话,她可能不是完全理解。于是,我说:“通常我们会说某某人死了,某某动物死了。而如果是我们敬仰的人死了,我们会说逝世。那么死,还有哪些说法,分别用于什么人?”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牺牲,用于英雄与烈士。”“驾崩,用于皇帝。”“圆寂,用于寺庙里的法师。”……我说:“同学们,你们看,对于死,有这么多词来说。可见,我们祖国的语言是多么丰富呀。我们平时要多注意积累与辨别,用好祖国的语言文字。”

其三是在学第2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自读课文,提问题。一位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他的同学不离开波兰,而肖邦却要离开呢?”问题提出后,我问其他学生:“谁能回答这个问题?”没有人举手。于是,我肯定这位学生提了个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由于临近下课,我就把问题存着,让学生课后好好去研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我想在下一节课上,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学3、4自然段,了解肖邦在国外所做的事,从而让学生明白肖邦很有音乐才华,他的工作就是创作与演出音乐。他的音乐给波兰人民以信心与力量,他是用音乐在救国。从而让学生明白肖邦如果待在国内,一定会遭受迫害,所以他不得不离开波兰。

我的祖国我和我的祖国教学反思 篇3

字字句句都是情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学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在学习师友送别部分,孩子们都很动情。有一个孩子忍不住说道,作者真有才,把离别场景写活了。我一想,这样的细节描写正是我们班孩子的习作软肋于是让他们说说文章好在哪儿?

生1:你总说我们的文章干巴巴的,现在我知道了要注意描写人物的动作,紧紧地握住捧过回首望了望等这些写得很传神。

生2:作者还描写的了埃斯内尔送别时说的话,抓住语言来描写。

生3:作者的语言描写值得学习,只写了老师的话,而没有像我平时作文那样一问一答,特别罗嗦,像流水帐,现在我知道了语言描写不一定要一问一答。

生4:作者没有一问一答,但描写了肖邦的反应:感动地点了点头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等,让我们觉得情意深长。

师:是啊,此时无声胜有声啊!为了指导好背诵,也为了体会情感,我说,作者的文字总是包含着情感的,看看作者描写了送别的几个小场景,能读出其中的情感吗?

说实话,这几个小场景,在教学资料上有:告别亲人离华沙,师生咏唱送别曲,老师叮嘱送礼物,肖邦接杯登车去。可是孩子们的概括更让惊讶:歌别、话别、礼别、目送。我问为什么会想到这样概括的。一个孩子居然说,你以前教我们学送别诗的时候说的啊!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情在歌中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话别情深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以物寄相思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满目皆情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突然发现,学生的思维走得比我远。

我的祖国我和我的祖国教学反思 篇4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一首朦胧诗,也是一首深情的爱国诗歌。诗人舒婷将个体的我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中,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全诗四节,共有四个意象群,涌动着摆脱贫困、挣脱束缚、走向新生的激情。诗歌先抑后扬,呈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读来使人荡气回肠。怎样教学这首诗歌?根据这首诗的特点,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朗诵上。因为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使“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得到不断积淀与升华,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因此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品后读,读品结合。教学设计上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朗读。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用心去读,反复去读,用心去感受。以读带品、以读促品是本课的所采用的重要的学习方法。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个人读、自由读、集体读等不同方式的朗读,促使学生抓住诗中形象,理解诗歌感情,领悟诗歌内涵。比如开头教师诵读让学生初步进入诗歌的情感世界中,然后让学生与文本亲密的接触是为了让学生感知文本和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然后再通过朗读想象画面,让学生在仔细玩味诗歌语言的同时感知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在分析的过程中灵活让学生个独,齐读,分句读等,并且落实诵读技巧,推动学生理解文本。

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引领学生从品析诗歌的意象入手来感知诗人情感的变化,从而梳理出诗人的情感脉络。

体会情感美的两个方面:

一是情感由深沉悲痛到激昂热烈的变化美;

二是对祖国生死相依、荣辱与共的赤诚美。所以在分析情感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体会到了意象的新颖与准确。

三、充分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思维。

领会诗人移注在形象上的主观情感,体会舒婷的诗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的特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然后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探究这首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从而理解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四、课堂环节的设计合理。

整堂课我设计为聆听诗意、品读诗意、感受诗意、延展诗意四个环节,各环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联系紧密。但是,在教学活动中,我始终觉得在以下方面做得还不够好:

1、环节设计过多,各个环节的衍接过渡上显得有些粗糙,过渡不够自然。由于各环节过于紧凑,有些环节流于肤浅,由于太注重读的指导,致使课堂计划的意象指导没能更充分的落实,课堂调控能力还需加强。

2、学生自己站起来展示的勇气不够,缺少那种争先恐后、跃跃欲试的感觉。当然这也说明我个人的调动力度和对学生激励力度还没要达到我预想的效果,缺少形式多样调动。

总而言之,我这堂课的整体设计是想以读促教,以读促学,但效果与预想还稍有差距,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这也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诗歌教学的难度,我将会在诗歌的教学上继续摸索、探究,寻求更有效的方法,以提高我诗歌教学的质量。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精选12篇


工作中常常需要撰写不同类型的文档,可以在正式撰写之前参考一些有价值的范文,范文不仅节约时间,还能防止我们走弯路。你有培养起阅读范文的意识吗?我们的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荷叶母亲教学反思精选12篇,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精选 篇1

①准备到位

上课之前准备充分,亲手制作课件,一张一张地慢慢充实起来,在这个过程中逐一搜集素材,甚至为了克服教室投影仪色彩失真的不利条件动手PS图片作为背景。教案也是在参考了有限的资料后独立设计的(相关资料不多,因为本文07年才进入人教版七年级上的教材)。这样细致的备课过程使自己对教材足够熟悉,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环节清晰连贯,内容交代清楚,展开完整。没有出现拖堂、冷场、中断这样的尴尬情景。

②多媒体运用实效和美感并重

坚持独立制作多媒体课件,兼顾实效性和对学生美的震撼,尤其是为白莲红莲命运的对比设计了一组美轮美奂的全景大图,直观展示了雨打白莲、白莲飘散、荷叶挡雨、红莲无恙这几幕在文章中4、5自然段表现得的最为让人动情的画面。此外,教参上写的祖父说家中开了三蒂莲的时候正好大家庭里面添了三个姊妹是“花瑞人祥”,这样的过于书面甚至带文言色彩的词汇实在难于让学生理解,于是笔者寻找资料,对比众多信息,查到了多条有关三蒂莲的新闻和相应的图片,择优使用。同时,又发现有材料说三蒂莲的出现概率竟然是百万分之一,虽然难于证实,但是,这种情况出现极少应该是可以肯定的。物以稀为贵,由此向学生说明这样的稀罕物儿出现了,在老人的眼里肯定是非常吉祥的事情,怪不得他过了多少年都记得,也就很容易说通了。

③真情动人

笔者在教学设计中不仅仅选用配乐朗读,缓缓将学生领入课文的情境中,还在讲授结束后播放《母亲是最美的春天》这首优美抒情,词曲皆极为扣题的歌曲。升华了主题,更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共鸣。不少学生跟在后面哼唱,有的则动笔记下来歌词,真正做到了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

④师生互动率性、深入

在预案中精确设计了多处互动环节,在教学中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尤其是让学生自己找出最喜爱的原文中描写莲花、荷叶的语句这个部分,学生认真地做了,很快就能够发言,富有感情地朗读出自己选择的好句好段,并且独立分析的有声有色,比设想中的效果还要好。在播放完歌曲后,已经临近下课,笔者即兴问学生母亲为你们付出了这么多无私的爱,你以后要怎么回报她呢?学生都很激动,纷纷发言,有的想为母亲做点小事,有的认为自己好好学习就是最好的行动、最好的回报。笔者总结,不管你想做的事情是大还是小,都请你记住今天说的话哦。在会心的笑声中,这一堂课圆满结束了。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精选 篇2

在学生充分发表完意见后,我开始给学生讲我自己儿时因顽皮而故意让妈妈在晚上到处呼唤我,寻找我的一件事。我为自己儿时的不懂事感到后悔,今年正是我母亲去世三周年,离她的祭日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

深深的内疚和对母亲的思念使我在讲述时情不自禁地掉下泪来。当时的情景立即感染了所有的学生,教室里鸦雀无声。我能感觉到孩子们都在认真地聆听我的讲述。讲完后,我马上播放毛阿敏演唱的《烛光里的妈妈》,让同学们在充满深情的歌声中回忆自己对妈妈说过或做过哪些现在令自己很后悔的话或事。可爱的孩子们都是哽咽着回答问题的,他们都回忆起了自己对妈妈发脾气和因顽皮惹祸令妈妈生气伤心的情景:有个学生回忆起自己不听妈妈话故意在家玩火,差点酿成大祸而惹妈妈伤心的事,现在为自己当时的顽皮自责,觉得对不起妈妈;还有个学生回忆起自己因和妈妈赌气,听到妈妈呼喊故意躲起来不理睬,让妈妈着急的事,现在感到很后悔;特别是刚才发言“心烦”的同学们更是愧疚不已,他们真正体会到了有妈妈在身边,能经常听到妈妈的呼唤和唠叨其实是很幸福的。

这时我立即让同学们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母亲的呼唤都是母爱的流露,是亲情和关怀的表示……”这样升华课文主题,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精选 篇3

一、成功经验

流程清晰,先整体感知,后精读赏读。在精读环节,有教师示范,启发学生通过抓本体和喻体的相似处找到事物的特征,结合全文整理句子,理解句子深层含义。

二、失败的原因

教学是一种遗憾的艺术。这次《荷叶母亲》的疏漏之处就有:如(1)表达含混。备课组长提到:在给学生提出问题时,语速缓慢些,提问两遍。这一项作为本周亟待整改的地方。(2)字词处理欠当。这节课字词部分超时了。原因在于:(1)字词较多,不但有新授,还顺带复习了上一课的部分内容;(2)第一次在课上使用磁性粘贴的田字格,经验不足。以前都是在黑板上自己画田字格,今天为了落实集备精神,第一次在课上字词环节用上了这个新式武器。方便倒是方便,省得画格了每次,可没意识到四个格子在一联啊!本课有四个学生容易写错的字,我自己示范写了一个,另外三个叫学生上来写,以便更好的反映学情。没想到第一个学生写的太慢,写完不对,用手抹去,又反复改了两回才下来,第二、三个学生呢只有在后面干站着看的份儿。耗时较多。

下次,我可以自己直接板书,或是让学生课前写好,上课我再将其贴在黑板上让其他同学纠错。这样,即使有错,改正耗时恐怕也较之前要少得多。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调整吧。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精选 篇4

在学生感悟文章情感的基础上我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感悟深深的母爱。首先我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大家发言热烈,看来他们对自己妈妈的了解还是很深的;其次,我让学生说说你观察了一天妈妈后有哪些发现呢?“早上洗衣、做饭、送我上学,然后上班。下班回家,辅导我作业、煮晚饭、洗碗筷。晚上织毛衣……”我引导学生说说妈妈的一天过得怎样?大家不约而同地说“辛苦!”

然后,我乘机问:“妈妈那么辛苦,可你为妈妈做了什么呢?”好多学生都沉默不语。看来好多学生心里产生了惭愧。接着我再问,“你知道妈妈平时最喜欢什么?”。“你的妈妈知道你平时最喜欢什么吗?”通过回答,同学们明白了自己平时对妈妈的关心较少。纷纷表明自己今后要多关心妈妈,让妈妈少操心。那怎么关心呢?我让同学们谈了一些具体做法:妈妈下班回家,给她递上一杯茶,作业自己独立完成,给妈妈做小帮手,帮妈妈捶捶背。吃饭时,给妈妈夹菜。平时认真学习,让妈妈少操心……

通过学习本文,同学们明白自己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培育,作为子女对待长辈应该尊敬、孝顺。而且体现在每天每时每刻。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精选 篇5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基本符合散文诗的文体特点,以品析为主,以对学生的语言训练为基础,教学目标完成情况较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现总结如下:

一、与学生互动不够。

课前我与学生的沟通较少,因此敢于主动发言的同学不多。而对于回答问题的同学,我没有及时地予以鼓励,造成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二、对学生的诵读指导不够充分。

在我范读的时候,应该提示学生有意识地模仿我的语速、语调,再结合对课文的初步理解朗读一遍,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走进文本。本文是要求背诵的篇目,课堂上应反复诵读,课文的主旨段在品析之后可要求学生背诵下来,其余段落可选背。

三、课文集美环节形式大于内容。

此环节本来是要求找出文中直接描写红莲的段落,从中选句子,形成一篇先描写后抒情的微型美文。我提示学生可以找与环境、心情、红莲情状相关的语句,范围太大,学生反而不好把握,其实只要找出能体现本文主旨也就是直接描写红莲的句子就可以了。

四、课文品析不够深入,变式较少。

我指导学生从炼字用词、修辞手法、情感表达、写作手法等方面品析课文,让他们找出自己欣赏的语句,朗读并说出其妙处。显然,这种做法并不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学情特点。教师应给出示例,让学生掌握赏析文字的方法,也可采取替换式,让学生感受本文典雅优美的意境。同时,不要囿于单纯的文字赏析,也可从本文象征手法的妙用、三条线索之美、托物言志的作用等方面入手,使学生深入文本。

课堂教学是遗憾的艺术。这堂课虽然有不少瑕疵,但是在评课老师的批评分析中,也让我逐渐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出口,从而避免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再出现类似的问题。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精选 篇6

荷叶,莲花的叶子。文题之所以用“荷叶母亲”,是因为文中作者借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的情景书写心中的感触,抒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文章语言清新自然,隽永淡雅,显示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以前教课,我都是采用解题、了解作者、梳理情节、划分段落、归纳中心等传统教学模式,讲得多,分析细,结果往往是老师累、学生烦、效果很差。

在讲授《荷叶母亲》这节课时,我决心把课堂交给学生,按照“朗读——探究——发现”这样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去感受这篇课文的文质之美,探究诗文的构思美,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层次。

新课程强调学生要“读”,朗读、诵读、默读、精读……总之要多读。在课堂上,我加强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运用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借助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感受到语言文字表达情意的表现力,又提高审美情趣。

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感悟出荷叶对红莲的荫蔽也就是母亲对儿女的庇护,从而清楚地认识借物抒情的写法。在课堂上学生动脑还动手,运用同类写法发表个性化的见解,抒发对母亲的爱。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角色转变成了组织者、引导者、启发者,要求尽最大可能尊重学生学习的个性。这堂课之后,我自己觉的轻松,学生也学的愉快。我深切地感悟到,做为教育者,要跟上时代步伐,转变教学观念,使教与学成为一种生命的活力。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精选 篇7

在讲授《荷叶母亲》这节课时,我按照初读感知品读悟情抒写感恩这样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去感受这篇课文的文质之美,体会浓深的母子深情。

首先,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幅荷叶荷花的简笔画图片,然后问学生由图片会想到什么诗句或者想到什么话语,从而引入课题,介绍冰心。

接着让学生听录音朗读,注意把握字音、语调、节奏、情感。听完之后交流感受。在学生交流感受这一环节,有一些预习比较充分的学生还谈到了对主旨句的理解,但是这只限于个别学生而已20__最新《荷叶母亲》教学反思20__最新《荷叶母亲》教学反思。由于把握不准时间,让学生天马行空扯远了。所以导致在进入第三环节品读美文,体悟情感时,有些内容重复分析以至于花费了不少时间。

我是用下午的第三节课,由于担心拖堂,会造成学生的急躁不安,影响课堂效果,于是把学生读书的时间缩短了。这一做法,我觉得违背了学生的学习意愿,应该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自己悟,这不仅把读的时间还给了学生,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我发现能力。

而我觉得本节课比较成功之处在于:

让学生在品读语言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出荷叶对红莲的荫蔽也就是母亲对儿女的庇护,体会诗歌中的浓浓母子深情。明白借物写人的写法。学以致用,课的最后环节设计让学生抒写诗句,感恩母亲在他们动手写一写母亲时,放音乐背景《烛光里的妈妈》渲染情境,让学生抒写对母亲的感激和赞美之情。在这一环节,用不到5分钟的时间,大多数学生都能写出几句优美的诗句来歌颂母亲。

在以后的路途中,肯定还会有失误和不足,希望各位同仁能给予帮助和批评指正。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精选 篇8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符合散文诗的特点,以品析、感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为主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目标完成情况较好,但是一节课总会有一些瑕疵,现总结如下:

1、与学生互动不够。

课前我与学生的沟通较少,因此敢于主动发言的同学不多。而对于回答问题的同学,我没有及时地予以鼓励,造成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2、对学生的诵读指导不够充分。

在我范读的时候,应该提示学生有意识地模仿我的语速、语调,再结合对课文的初步理解朗读一遍,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走进文本。本文是要求背诵的篇目,课堂上应反复诵读,课文的主旨段在品析之后可要求学生肖诵下来,其余段落可选背。

3、课文集美环节形式大于内容。

此环节本来是要求找出文中直接描写红莲的段落,从中选句子,形成一篇先描写后抒情的微型美文。我提示学生可以找与环境、心情、红莲情状相关的语句,范围太大,学生反而不好把握,其实只要找出能体现本文主旨也就是直接描写红莲的句子就可以了。

4、课文品析不够深入,变式较少,

我指导学生从炼字用词修辞手法、情感表达、写作手法等方面品析课文,让他们找出自己欣赏的语句读并说出其妙处。显然,这种做法并不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学情特点。教师应给出示例,让学生掌握赏析文字的方法,也可采取替换式,让学生感受本文典雅优美的意境。同时,不要囿于单纯的文字赏析,也可从本文象征手法的妙用、三条线索之美、托物言志的作用等方面入手,使学生深入文本,课堂教学是遗憾的艺术。这堂课星然有不少瑕疵,但是在评课老师的批评分析中,也让我逐渐找到从而在以的坐教学中再出的略。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精选 篇9

本文有两个学习目标:1.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2.理解小诗意思,画出课文中诗句的解释,懂得孝敬父母,知恩图报的道理,能背诵古诗。在精读感悟这一环节里,我按层次设计了两个大问题,每个问题里有三个小问题。第一个大问题即对1——3自然段的理解是重点。学生对这个问题汇报得相当不错,而且连我没想到的,他们都说出来了,很细很透彻。读得也十分棒!理解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知道了作者热爱母亲、思念母情的情感。

由于第二个问题品析第4——5自然段没完成,所以也就没让学生利用书中的语句去解释古诗的意思。也没能让学生互背互查古诗了。先完成了对重点段理解的作业。但我深信,学生在第一课时熟读课文中就已经把故事背下来了。意思也在文中能找到。只是因为我在导学案设计精读感悟问题时不太合理造成的。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精选 篇10

《荷叶母亲》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以亲情为主题,写出亲情的真挚。《荷叶母亲》,这是一篇借景写人,托荷赞母的散文。文题之所以用“荷叶母亲”,是因为文中作者借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的情景书写心中的感触,抒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文章语言清新自然,隽永淡雅,显示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教学设计的时候,主要抓住“朗读美文”和“体味深情”两个环节,引导学生反复细读,让他们自然理解作品的情感。实际教学中,得失兼之,反思总结如下:

在讲授《荷叶母亲》这节课时,我按照“初读感知——品读悟情——抒写感恩”这样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去感受这篇课文的文质之美,体会浓深的母子深情。

首先,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幅荷叶荷花的简笔画图片,然后问学生由图片会想到什么诗句或者想到什么话语,从而引入课题,介绍冰心。接着让学生听录音朗读,注意把握字音、语调、节奏、情感。听完之后交流感受。在学生交流感受这一环节,有一些预习比较充分的学生还谈到了对主旨句的理解,但是这只限于个别学生而已。由于把握不准时间,让学生天马行空扯远了。所以导致在进入第三环节“品读美文,体悟情感”时,有些内容重复分析以至于花费了不少时间。我是用下午的第三节课,由于担心拖堂,会造成学生的急躁不安,影响课堂效果,于是把学生读书的时间缩短了。这一做法,我觉得违背了学生的学习意愿,应该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自己悟,这不仅把读的时间还给了学生,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我发现能力。而我觉得本节课比较成功之处在于:

让学生在品读语言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出荷叶对红莲的荫蔽也就是母亲对儿女的庇护,体会诗歌中的浓浓母子深情。明白借物写人的写法。学以致用,课的最后环节设计让学生“抒写诗句,感恩母亲”在他们动手写一写母亲时,放音乐背景《烛光里的妈妈》渲染情境,让学生抒写对母亲的感激和赞美之情。在这一环节,用不到5分钟的时间,大多数学生都能写出几句优美的诗句来歌颂母亲。

一、好的方面

①准备:上课之前准备充分,认真制作课件,这样细致的备课过程使自己对教材足够熟悉,教学环节也流畅。

②拓展:在理解文章情感后,又阅读了冰心的诗《纸船》,加深学生对冰心作品的理解。

二、不足之处

1、与学生互动不够。课前我与学生的沟通较少,因此敢于主动发言的同学不多。而对于回答问题的同学,我没有及时地予以鼓励,造成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2、对学生的诵读指导不够充分。在我范读的时候,应该提示学生有意识地模仿我的语速、语调,再结合对课文的初步理解朗读一遍,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走进文本。本文是要求背诵的篇目,课堂上应反复诵读,课文的主旨段在品析之后可要求学生背诵下来,其余段落可选背。

3、课文集美环节形式大于内容。此环节本来是要求找出文中直接描写红莲的段落,从中选句子,形成一篇先描写后抒情的微型美文。我提示学生可以找与环境、心情、红莲情状相关的语句,范围太大,学生反而不好把握,其实只要找出能体现本文主旨也就是直接描写红莲的句子就可以了。

4、课文品析不够深入,变式较少。我指导学生从炼字用词、修辞手法、情感表达、写作手法等方面品析课文,让他们找出自己欣赏的语句,朗读并说出其妙处。显然,这种做法并不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学情特点。教师应给出示例,让学生掌握赏析文字的方法,也可采取替换式,让学生感受本文典雅优美的意境。同时,不要囿于单纯的文字赏析,也可从本文象征手法的妙用、三条线索之美、托物言志的作用等方面入手,使学生深入文本。

课堂教学是遗憾的艺术。这堂课虽然有不少瑕疵,但是在评课老师的批评分析中,也让我逐渐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出口,从而避免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再出现类似的问题。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精选 篇11

《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是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里的第九课。今天上午我执教这一课的第二课时,整节课讲下来,发现有以下不足:

时间掌握不当,前面有点松,后面有点紧。课堂上在第一环节复习回顾里,我让学生做完基础达标,里面两个题,一个是看拼音写词语;一个是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填空。小组汇报结果时,前进组里的那个有智力障碍的学生也积极兴奋地进行了参与合作,我让她回答了她力所能及的问题著名的“著”不是“注”时并表扬了她,全班同学也给予了她热烈的掌声。给予了她自信,但却浪费了点时间。在第二个环节精读感悟的第一个大问题上浪费了时间。由于进步组学生不能及时领悟母亲的恩情除了缝衣,还涉及在生活中其他什么情谊时,组员陈美言几次重复是缝衣,组长及其他成员也没补充。于是我就这个问题注重了对学生的多元指导。我认为语文就是生活,就是社会。

这篇课文是亲情篇,体贴父母、孝敬长辈、知恩图报本就是我国的传统美德,现在的儿童在温室中长大,母亲对他的爱视而不见。所以我认为学习语文不能专从书本上学那点滴知识,而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联系自己母亲对自己的爱来体会孟郊的爱。因此,我就生活中的母爱进行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母亲表现出来的点点滴滴,全方位让学生去体会母亲对孟郊的恩重如山,情深似海,伟大而无私。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通过小组汇报一涌而出。课堂上挖的有点深了,时间悄然无声地从指间溜走了。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精选 篇12

作为一名新教师,每一次公开课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因为对冰心的喜爱所以选择了《荷叶母亲》这篇文章。荷叶,莲花的叶子。文题之所以用“荷叶母亲”,是因为文中作者借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的情景书写心中的感触,抒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文章语言清新自然,隽永淡雅,显示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过程中,得失兼有,下面做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处:

在讲授这节课时,我决心把课堂交给学生,新课程强调学生要“读”,朗读、诵读、默读、精读……在课堂上,我加强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运用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借助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感受到语言文字表达情意的表现力,又提高审美情趣。以读带思,用朗读声贯穿整个课堂,使学生在朗读中,去感受这篇课文的文质之美。在反复对文章重点段落的反复朗读中,体味文章的情感,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层次。

与此同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感受文章的美,体会语文的美,在讲课的过程中,配和柔和动人的音乐。如在引入新课时,教师在讲述汶川大地震时候一位母亲为了救自己的孩子而牺牲自己的故事的同时,配以舒缓感人的音乐。学生听读文章的时候,也有背景音乐的伴奏,使学生在音律和文字美中,迅速进入文章。在本课结尾学生做练笔的时候,播放《烛光里的妈妈》,升华学生的感情,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此外,在本节课的讲述中,我试着改变语文教学中解题、了解作者、梳理情节等传统教学模式。在适当的时候,把作者介绍引入课堂教学中,使得学习作者不只为了单纯的机械记忆,而将文学常识的讲述变为进一步推动学生兴趣,加深课文理解的一个环节。

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感悟出荷叶对红莲的荫蔽也就是母亲对儿女的庇护,从而清楚地认识寄情于景的写法,并且通过阅读题目巩固着一写法。在课堂上学生动脑还动手,运用同类写法发表个性化的见解,抒发对母亲的爱。

二、不足之处:

以上对课堂的一些可取之处进行了分析,但本节课也着实存在着许多不足。首先,在准备阶段过于急躁,一心所想的是自己想要的效果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实际的教学能力。所以在教学设计时忽略了文本重点,在组里老师的帮助下一而再再而三的进行了修改,才使得最后的教学较成功。

其次,在授课时与学生的交流及配合欠妥,对于学生的回答需要一定的时间消化,不能迅速的做以反映,并加以引导。这也说明了我的应变组织能力有待提高,相信这一点会随着课堂经验的提高而改善。自己通过这次的公开课,以后也会注意这方面的锻炼。

三、创新和改进

在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角色转变成了组织者、引导者、启发者,要求尽最大可能尊重学生学习的个性。这堂课之后,我自己觉的轻松,学生也学的愉快。我深切地感悟到,做为教育者,要不断探索适合的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观念,使教与学成为一种生命的活力。

未来如果再上这一课,我会更加注重情感和美景的融合。如果能把这样一篇优美的小文变成学生能够借鉴模仿的范文,更有价值,若能够多举例类似的文章,更能让学生顿悟。如史铁生的《合欢树》。

四、总结:

本文的教学效果总体不错,源于有预案,工作细化。但实践起来发现,还是有许多地方考虑不周。知不足,而后改,希望能促成教学的一点一滴的进步。

[荐]习作我的理想教学反思系列4篇


文档的好坏是由我们自己来决定的,首先想到借鉴一下别人的思路。范文能够避免大部分的错误。怎么去搜索一些好用的范文呢?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荐]习作我的理想教学反思系列4篇,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习作我的理想教学反思(篇1)

上完第三组口语交际课《我的理想》,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课堂上的欢笑与泪水并存,是我讲课以来很少有过的现象。这不禁让我百感交集。这堂课有精彩之处,但更有缺憾之处。印象最深的,是学生向我打开心门,坦诚自己理想的时刻。那一时刻,我和听课的老师全被感动了。像这种完全和学生融为一体,无所顾忌地进行心的交流、情的感悟,其实是语文课必须得有的一种状态与特色。但遗憾的是,我很少把学生带进这种状态。所以,当我看到学生们对我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时,我惊呆了。我看见听课的老师也很惊异。我们竟然都被这些学生引领着一起流泪,一起欢笑。学生们的真情流露,让我看到了未来,也让我更深刻地意识到了语文课的重要。

回顾这堂课,过程其实很简单,我先是以聊天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了英雄的理想,再解读了与理想有关的名人名言。然后在学生的要求下,用风趣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理想故事。也许就是这个故事,舒缓了学生对老师前来听课的紧张感,课堂气氛开始活跃,很多孩子举起了小手开始争先恐后的发言。

杨肖首先说她想当一名医生。原因是前几年奶奶患青光眼没钱治病,当奶奶向爸爸和伯伯借钱时,他们竟然都不答应,理由是奶奶年纪大了,用不着治了。结果硬是把奶奶给拖成了个盲人。杨肖希望自己快点长大,治好像奶奶那样没钱的病人。杨肖说完后泪流满面......我们为她的孝顺鼓了掌。教室里有许多孩子也流泪了。为杨肖苦命的奶奶。

黄洁婷的理想是当一名心理医生。原因是这个社会上有太多的抑郁症患者,他们动不动就自杀或做出其他过激的行为,她想拯救这些痛苦的生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她的堂妹是智障儿童,因为在学校表现不好,低年级时经常被老师请家长。有一次她也被堂妹的老师叫去,老师那天说的话让她几年都忘不了。黄洁婷希望自己当心理医生后能改变堂妹的现状,使她不再受别人的歧视和嘲讽。她说着说着就哽咽了。

还有想当音乐家的孙世博,说他的爸爸去世了,妈妈也远离他。他是爷爷奶奶拉扯大的,从小他就很喜欢唱歌,想有一天能谱写出动听的乐曲来感谢爷爷奶奶对他的照顾。我要他即兴演唱几句,他唱起那首《龙的传人》,唱着唱着,也许想起了伤心事,泪珠大颗大颗的往下滴。我给他擦眼泪,抱住他的脑袋,心酸酸的。继而慌张起来,这节谈理想的口语交际课应该是激情昂扬的,怎么被我上得这样悲催了?

在教室里气氛略显伤感的时候,王金勇同学站了起来,他说长大后想当烧烤店老板,因为他喜欢吃烧烤。我问他还有没有其他理由,结果他想了一会,一本正经地说另一个理由就是他家世世代代都爱吃烧烤。听者无不哈哈大笑。

后面还有几个学生谈各自的理想:作家、医生、飞行员、宇航员、清洁工和厨师等等,他们说的也很生动朴实。这节口语交际课,孩子们的表现是相当出色的。我之所以百感交集,是通过这堂课更加了解了我们的学生,他们天真调皮的外表下,有着一颗真诚纯良质朴的心灵,他们在享受无忧童年的同时,也在品尝着人生的悲凉与无奈。

真的感谢这些孩子。跟他们交流往往能收获到成人世界无法企及的纯真、可爱与深刻。回顾这堂课,最大的缺憾是,因为我过于专注地倾听孩子们发言,以至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总结实现理想的途径,导致这堂课结束得有些仓促。这说明我缺少一定的教学机智,还没有足够的应变能力来把握课堂的生成机会。不过,我还是很感动,为这些幼稚纯真的心灵。

通过这堂课,我更加明白语文教学不仅仅只是教会学生写字读书作文,更重要的是启发他们说真话,表真情,引导他们做一个善良真诚和有责任感的人。而作为一名老师,也必须要用大爱和慈悲的胸怀来感染学生。“我现在对他们好,他们将来就会对社会好。”这是我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习作我的理想教学反思(篇2)

《品德与社会》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教育的重要课程。它指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课程本身就充满了美。但是,如果我们老师在教学中不注意发现美、享受美、创造美,思想品德课就会变成枯燥、乏味的代名词。

从教以来,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首先要让自己的课处处充满美。一堂充满美的课,会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心愉悦,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我的理想》这一课是六年级思品教材的一篇课文,着重让学生知道人生需要理想、理想的作用以及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上得不好容易变成一堂乏味的说教课,怎样让这一课美起来,我经过了仔细研究和反复推敲,事实证明这堂课上得比较成功。现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处

1、开头、结尾美。一首《我的未来不是梦》在课的开始就给学生营造了学习氛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由歌词导入显得分外自然;课的结尾在歌声中把真心诚意的祝福送给学生,赢得了学生的阵阵掌声,也把课堂再一次推向高潮。

2、课堂语言美。无论是导入语、结束语还是过渡语,我都经过精心设计,力求以最美的合乎教学内容的、精练的语言展现在学生面前,切忌啰嗦、随意。再美的语言都离不开教师的激情讲演,我努力做到普通话纯正,上课有激情,语言抑扬顿挫。

3、欲擒故纵的'设计美。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对教材进行认真地研究,仔细阅读教参中的“教材分析”,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我采用先让学生说理想,再让学生填理想树,这种欲擒故纵的方式让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教材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即:理想包括学业、事业、家庭、休闲等许多方面,而不能片面的理解为只是学业和事业上的。这样设计,使这节课从一开始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4、从学生身边找素材美。 在讲理想对人生的促进、激励作用时,教材内容理论性强,显得枯燥乏味。我决定从学生身边的人说起,播放了几张我班运动会上学生奋力拼搏冲向终点的图片,让学生说说他们的奋斗目标以及这一目标对运动员的作用。接着又展示了一些名人名言,让学生分析这些名人之所以取得成就就是因为理想的激励。一个枯燥乏味的大道理因为和学生的生活联系的紧密而变得生动有趣了,学生们很自然的就接受了。

5、结论自然达成美。本课重点是理想的实现途径,我采用先情境后结论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对一系列情景材料的阅读分析自己去感悟,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讨论探究,从而明白理想的实现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艰苦奋斗、脚踏实地,需要对人生进行规划,有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理想。这样的方法比先告诉学生结论再分析材料效果好了很多,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二:反思不足

本课围绕理想进行教学,学生谈自己的理想时容易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我没有乘机进行教育,说明课堂教学机智欠缺,以后要加强学习,不断改进。

习作我的理想教学反思(篇3)

一、认真分析了教材和学情,确定好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体会理想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立志为将来报效祖国、奉献社会努力学习”这一具体要求,制定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二、优化了教学理念。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的教学理念是这样的:

1、注重活动,淡化说教。充分利用活动资源,在生动活泼的场景中让学生获取知识,明确现阶段我们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

2、关注认知,强化体验。如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体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祖国面貌所发生的变化以及还存在的问题,培养其爱党、爱国的情感和历史使命感,使教学内容得以内化。

3、重视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由于在经历、知识、生活范围上相近,学生互动式学习,更容易使他们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讨论中接受教育。

4、突出探究式学习,通过谈“我的理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完成课后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合理采用了有效的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教材的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基于本学科、本框题的特点,以及学生感性思维能力较强、理性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文字、图片、图表等有关资料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亲身体验、感悟、理解、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通过集体和分组讨论,让学生明白实现个人理想的重要性,有助于突破难点,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2、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了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小组合作法、总结反思法、课后实践活动等方法。

四、教学过程落实有效。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目标达成效果好。

五、存在的不足。

1、时间安排上,出现了前松后紧的情况,所以造成后面的教学内容结束得有些仓促。

2、引导学生上,还不够全面。提问学生时,总有一部分学生举手作答,可另一部分学生却没有主动,这时却只是关注那部分举手的学生,而忽视了其他的学生。

总之,在新理念、新方法的指导下,本节课,我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演示、活动探究、集体讨论等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地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以后我会汲取成功之处的做法和经验,把自己的不足之处尽力改掉,期望有更大的进步。

习作我的理想教学反思(篇4)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习作是以《我的理想》为题,要求介绍我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老实说,备课过程中并没有感觉这个作文如何难写,因此在指导的过程中只注重了对“理想”含义的指导和“如何产生这样的理想”的指导。具体如下:

教学前,我布置学生自读习作要求,查字典明确“理想”含义,查资料搜集理想名言,名人为理想不屈奋斗的故事,为学生正确理解“理想”含义,受到名言集名人故事的熏陶教育,从而反问自己有没有理想,是否该树立较为远大、有益于他人的理想,即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又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了铺垫。

教学伊始,学生便交流对理想含义的理解——理想,是对未来的想象和希望,是切合实际的可实现的,不同于幻想、空想,有益于他人的理想才算是有意义的。接着,他们结合名言及名人故事分析理想对于人生的导航作用。教学进入重要环节,围绕三大习作要求导写。他们谈及自己的理想,当教师、当医生、当兽医、当导游、当作家……言谈中充满自信自豪。问及产生理想的原因,有的学生有些茫然,似乎忆不起其中原因,或不知如何表述。思考了一会儿,几个“写作高手”,陆续举手发言,我便及时小结板书:产生理想的原因——一件事、一个人、一句话、一本书、一种爱好……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发言者便越来越多。

在谈及“实现理想的方法”上,忽略了指导。因此在批改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很多学生以一句“好好学习”作为万能公式,写得空洞而肤浅。仔细反思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习作,我决定在讲评的过程中加大这一点的指导力度。引导学生分别从“反思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三个方面进行思考描述,要根据不同理想,不同职业、工作特点具体而实在的谈自己实现理想的打算、方法。要让孩子们对这篇文章写些什么、怎样写更加了于心胸,在修改中改出更好的文章。我满怀信心的期待着………

看来,如何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我们真的要思考很多很多……

相关文章

  •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精选12篇 工作中常常需要撰写不同类型的文档,可以在正式撰写之前参考一些有价值的范文,范文不仅节约时间,还能防止我们走弯路。你有培养起阅读范文的意识吗?我们的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荷叶母亲教学反思精选12篇,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①准备到位上课之前准备充分,亲手制作课件,一张一张地慢慢充实起来,在这个过程中...
    时间:05-02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    
  • [荐]习作我的理想教学反思系列4篇 文档的好坏是由我们自己来决定的,首先想到借鉴一下别人的思路。范文能够避免大部分的错误。怎么去搜索一些好用的范文呢?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习作我的理想教学反思系列4篇,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上完第三组口语交际课《我的理想》,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课堂上的欢笑与泪水并存,是我讲课以来很少有过的现象。这...
  • 我的妈妈大班教案4篇 本文为课件之家推荐专题“我的妈妈大班教案”相关内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桃李芬芳,其乐亦融融。每一份教案都是老师的心血。就是在书写教学方案的时候,应该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那么你有没有了解过教案呢?我们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我的妈妈大班教案》,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时间:03-08 我的妈妈大班教案    
  •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模板4篇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身为老师是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的,借助教案能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我们在开始写教案之前,要做什么准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带给大家。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时间:04-25 理想风筝教学反思    
  •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精选 充分利用创设音乐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景,从教案中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方法。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您是否在想该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栏目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荷叶母亲教学反思”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时间:04-19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