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课件资料 > 导航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反思

发表时间:2023-01-26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及反思2000字。

作为一名优秀引领学生的教师,要学会写出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每学科都不一样,但都有一个基本要求,可以让教学工作能够更加的科学化。优秀的教学设计要怎样写才能写出来呢?为此,课件之家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及反思》,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

一、明确目标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三个故事间联系,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二、重点、难点、疑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教师点拨,突破难点、解决疑虑:

⑴分角色朗读全课,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表现了蔺相如、廉颇的什么品质?

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两人爱国的好品质。

⑵课文的三个小故事叙述了谁和谁的矛盾?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这些矛盾可以归纳为哪两种矛盾?

讨论、交流、点拨:叙述了秦国与赵国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敌我矛盾;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矛盾是个人矛盾。

⑶贯穿两种矛盾的中心人物是谁?(蔺相如)在这两个不同的矛盾面前分别采取了怎样不同的解决办法?

讨论、交流、点拨:对秦国敌我矛盾采取坚决斗争、针锋相对的解决办法;对同廉颇的内部矛盾采取顾全大局、求和、团结的解决办法。

⑷三个小故事间有什么联系?

讨论、交流、点拨:

师:三个小故事都各有中心,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蔺相如有完璧归赵之功,才会有渑池之会的随行。因此,哪是因,哪是果?

生:前是因,后是果。师:而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奇功却是廉颇与他失和之因,因此,哪是因,哪是果?

生:“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均是因。

⑸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下面的三个故事是因果关系:

第一自然段是下面三个故事的总的起因,如果没有这个原因,也就不会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而最后蔺相如忍辱退让,廉颇受感化,负荆请罪,主要是由于他们看到了大敌当前,有共同抗秦的爱国之心,这是促成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记叙将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将相爱国的好品质。

三、总结、扩展

本文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抓住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使读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下请同学们自读历史故事“刎颈之交”,进一步学习将相团结一致、全力合作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布置作业

1、形近字组词。

2、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3、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想。

可根据将相的高尚品质来谈感想,如果在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都能向将相学习,以班级利益、学校利益、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那么,我们一定会把国家建设得更好,成为真正的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2

一、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割据一方,相互讨伐。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亲自率兵来进攻孙权,势单力薄的刘备和孙权决定联合抗曹。刘备派诸葛亮帮助孙权作战,孙权的爱将,英俊潇洒、才华横溢的周瑜遇到了刘备的智囊诸葛亮,大战之前,他们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2、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⑴复习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

⑵分析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⑶讨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⑷评价书中人物。

二、完成目标

1、在自主学习平台测试区完成填空题、单选题和多选题:

⑴师提出要求:

为完成目标,请同学们先到校园网学习平台测试区口答填空题。

⑵师小结并过渡:

从同学们精彩的发言之中,我们弄清了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完成了第一个学习目标。接下来,继续做单选和多选题,学习方式是由两个人一组合作完成,电脑操作快的同学做题,操作慢的协助答题,时间五分钟。

⑶学生独立做题,师查看。

⑷辩析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过渡:老师在查看的过程中,发现同学们做的一个多选题出现的问题很多,下面请看一个同学的答案。

辩析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①亮懂天文,知三天内必有大雾,使借箭能实施。

②亮知地理,在对面不见人的大雾中,能把船停在江中最佳位置受箭。

③亮有一种通神的能力,能预测未来。

④亮知人,利用曹操谨慎多疑性格,使曹只放箭,不敢出兵。

⑤亮谋划周密,安排船只、配置、行船及受箭方式等非常巧妙。

⑸小结:正确答案是A、B、C、D,通过分析,知道草船借箭能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上网浏览,获取信息:

⑴关于《草船借箭》,同学们还想了解什么?关于诸葛亮及文中其他人物形象,相信大家一定很有兴趣探讨。下一个环节就是上网浏览,获取你想要的信息。时间8分钟。

⑵网站提供:

育才校园网──学生作品集──参赛作品──孙泽西的《三国风云》网页。

教师机E盘──言莉文件夹──三国视频。

3、在自主学习平台讨论交流区两个主题下发送帖子:

⑴接下来,请各位别吝唇舌,到自主学习平台讨论交流区发表独家观点吧。要求:独家发言或多人一组集体发言均可,时间7分钟。

主题1: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主题2:“我”眼中的三国人物。

⑵点评精彩帖子。

⑶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

三、总结

同学们通过两节课的自主学习,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更加喜爱了。希望大家课后继续阅读《三国演义》,争取人人都当三国通、人人都成三国迷。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3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诸葛亮凭借其聪明才智借箭成功,避开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教学重点

1、使学生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要引导学生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件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我在教学设计上紧扣“神机妙算”这一线索,让学生在质疑、探索、交流、延伸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鼓励积极的思维活动。

教学中,我一共安排了三次质疑:

第一次是在课的开始,出示课题后,我向学生简单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斗智情境,接着让学生针对课题质疑,这时,学生已设身处地地想:面对生死关头的诸葛亮借到箭了吗?怎样借的?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呢?此时学生所关注的无非是有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方面的问题,这是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的表现。

第二次是在理清文章思路后,让学生自读“借箭经过”部分后质疑,由于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所提出问题的思维价值也不尽相同,但这是他们自读后经过独立思考产生的疑问,学生思维的大门已经打开。通过师生共同梳理,筛选出带有共性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

1、诸葛亮为什么在第三天四更大雾漫天时去取箭?

2、鲁肃向周瑜报告为什么不提借船的事?

3、诸葛亮为什么认定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4、诸葛亮为什么叫人把船连起来、“一”字摆开,并用青布幔子和草把子遮住,又要擂鼓呐喊呢?

5、诸葛亮为什么先让船头朝西,后让船头朝东呢?

第三次质疑是在学生理解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对语言内涵的体味和对语言形式的深层理解,学生提出:

⑴诸葛亮为什么能做到神机妙算?

⑵十万支箭明明是骗来的,题目为什么不叫《草船骗箭》而叫《草船借箭》呢?学生的质疑逐渐有深度、有广度,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在分析、比较、归纳的过程中得到拓宽,受到启迪。

二、探索、交流

“质疑──解疑”是创造性自主学习的模式,而自主探索、相互交流、合作解疑是主体学习的充分体现。解疑的过程是读书讨论的过程。通过讨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慧,使他们的思维迅速发散与集中。在第一次解疑中,学生默读全文,用“──”划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学生经自主探索便能解决。第二次则需引导学生反复读“借箭”部分,讨论诸葛亮为什么那样安排借箭过程,学生说出以下原因:

1、诸葛亮在大雾漫天时借箭不容易被曹操发现。

2、鲁肃不向周瑜说借船的事说明他忠厚、守信用。

3、诸葛亮认定曹操不敢出来,说明诸葛亮了解曹操多疑的性格。

4、把船连起来、“一”字摆开,用青布幔子遮住,又要擂鼓呐喊是为了虚张声势、多受箭。

5、先是船头朝西,后船头朝东,一是为了多受箭,二是为了回去时顺风,跑得快。

这时,学生已理解到诸葛亮借箭成功是他知天、知人、知地的结果。学生的情感由对文章的喜爱发展到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敬佩,学生的思维也由定向思维发展到异向思维。在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能做到神机妙算”时,学生的思维开始发散,发言积极踊跃,得出以下结论:

⑴诸葛亮博览群书、知识广博。

⑵诸葛亮善于观察周围的人和事。

⑶诸葛亮能灵活巧妙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⑷诸葛亮做事考虑周全,安排巧妙。

通过讨论,学生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不是算卦算来的,也不是天生俱有的,而是在平时的生活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也正是在学生对诸葛亮的啧啧称赞声中激发了自身努力学习的斗志。而通过讨论题目为什么不叫《草船骗箭》而叫《草船借箭》这一问题,又训练了学生依据中心推敲、斟酌词句的能力。

三、延伸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常常是疑解为止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仅仅只能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如果我们的教育是把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放在首位的话,就不能被课堂时空所限,即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后,还应适时地将课内所学向课外延伸,以达到刺激学生不断产生学习需求的目的,从而使其主体地位在整个活动中得到充分落实。在学完《草船借箭》一课后,我拿出《三国演义》,说:“同学们,学完了这一课,我们对诸葛亮有了初步了解,但要想真正了解诸葛亮,仅凭这篇课文是不够的,我希望大家课后读读这本书,你便能从中找到更多的大案。”显然,学生平静下去的心又被老师的话激活了:诸葛亮还有什么神机妙算的事吗?周瑜还会设机陷害诸葛亮吗?不言而喻,同学们争相传阅,“寻根究底”的劲头不亚于课内。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4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结构严谨,以“借”为主线,写周瑜由于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过人。

选编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读名著的兴趣。

设计理念

《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部书之所以能焕发出如此隽永的魁力,其最吸引人也是最富生命力的地方在于塑造出了一系列血肉丰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我们应把小说所创造出来的成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通过语言在孩子们的大脑里储存下来,使这些人物形象能够活灵活现地、生动传神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通过品读活的语言使人物的形象丰满起来。这样诸葛亮运筹帷幄、胸有成竹、雍容大度、神机妙算的形象才会“立”在孩子的心中。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

3、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重点

感悟人物形象,从“草船借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难点

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特点,并通过读表现人物个性。

教学准备

1、推荐学生阅读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篇章。

2、把相关的句子制成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简介背景

1、板书课题,启示谈话:

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你知道四大名著指哪些书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节选自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谁来说说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

(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

2、简介时代背景:

课件出示: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已经初步具有默读能力,能在默读中体悟情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检查预习,巩固生字词:

⑴指读课文,正音:

“擂”,应读léi,不能读lèi;“丞”,读chéng,不能读céng;指导写字时,“忌”的上面是“己”不是“已”;“延”要注意与“廷”区别;“援”的右边是“爰”不是“爱”。“丞”字应提醒学生注意笔顺。

⑵结合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本课指周瑜因诸葛亮比自己强而忌恨他。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巧妙的用处。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写了哪些内容?

2、“草船借箭”这个题目的题眼是哪个字?围绕“借”课文讲了哪些内容?

(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线索。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引领学生概括内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四、品读借箭原因,感受人物特点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诸葛亮的才干怎样?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一般的妒忌吗?文中哪些词可说明请画出来。

(“挺”、“才”,指导朗读稍重些。)

3、自读第二自然段段:

⑴课件出示:

思考: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

⑵讨论、交流: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迫使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限”故意刁难,最后当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时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日后好加害于他,他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计来陷害诸葛亮。)

在学生整体感悟课文内容后,已经对人物形象有了初步了解。结合课始时代背景的介绍,他们能在字里行间洞悉人物的内心然后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4、周瑜的真正目的是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为什么不拆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5、周瑜居心叵测,诸葛亮运筹帷幄,请同学们体会他俩每次对话时,各人心里可能想些什么?他们在说话的时候会是什么表情?什么语气?试着读一读

6、分角色朗读1、2自然段,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边议边读,读后评价,通过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让文中人物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活起来。

五、设置悬念,布置作业

1、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只要三天就造好十万支箭,他答应的是否太多草率?他将怎样做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2自然段,体会周瑜、诸葛亮的不同心理。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切入中心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9课《草船借箭》。(出示题目)

2、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3、使周瑜自叹不如的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

“神机妙算”什么意思?

二、探究课文,感悟“神妙”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知天时:

课件出示:“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⑴创设语境,感悟朗读:

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②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

③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是怎样的心情呢?谁来读读。

小结: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⑵联系上下文,体会知天时:

①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也许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请联系上文,找到可以联系的句子

(指名回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②前两天没动静可不可以不写,直接交代: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多简练,这样改好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议论。)

引导学生议论、诵读原文,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小结: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对天气情况了如指掌。怪不得周瑜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懂地利:

诸葛亮算好了大雾天,那么他又是怎样找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呢?

⑴“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⑵“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⑶“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为什么?

(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妙不妙?

⑷“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长江水流方向向东,风向向东,因此船受箭归来才会顺风顺水,这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

(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3、识人心:

草船借箭的成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那就是诸葛亮十分了解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他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呢?

⑴“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箭好像下雨一样。”

(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⑵“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在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怎样理解诸葛亮的笑?”

仔细体味,反复品读,品出语言之美、语言之妙,也品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品出人物的精神、人物的内涵。

⑶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

⑷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怪不得周瑜长叹一声,说──

(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三、人物对比,升华感受

1、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提示后讨论交流)

交流预设:

⑴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⑵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⑶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2、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⑴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

⑵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

⑶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四、链接诗句,扩展文本

1、课文学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认为诸葛亮挺有才干?请你选用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诸葛亮。

(足智多谋、智慧超群、精明能干、知识渊博、神机妙算。)

2、后人借这件事写出了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课件出示: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3、指名朗读,背诵。

这首小诗精炼的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又赞美了诸葛亮的智慧,是对文本精妙的扩展和延伸。

五、总结拓展

通过学习,我们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么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他的本事从何而来,想知道吗?请大家阅读《诸葛亮全转》、《三国演义》的46等相关章节。

练习设计

1、回忆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先写了____,接着写了____,重点写了____,最后写了____。

2、歇后语连线:

张飞吃豆芽铁了心

诸葛亮吊孝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诸葛亮借箭装模作样

东吴招亲陪了夫人又折兵

张飞吃秤砣有借无还

周瑜打黄盖小菜一碟

3、关于三国的成语请读一读,再试着写出几个。

望梅止渴、三顾茅庐、味如鸡肋、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手不释卷。

教学建议

1、教学时,也可以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围绕题目质疑,如,“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根据质疑,学生自主读书,读熟课文,理解文章的脉络,大体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如,周瑜为何设造箭之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为什么能借箭成功,可采用读、议、演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情节。最后,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几个人物进行评价,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感受人物形象,特别是诸葛亮、周瑜的形象,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形象化的语言,是刻画人物形象的最好的载体,教学中,注意品读课文当中富有形象色彩的语言。把小说所创造出来的人物形象,通过语言在孩子们的大脑里储存下来,使这些人物形象能够活灵活现地、生动传神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

补充资料

死诸葛吓走活仲达

诸葛亮病危期间吩咐杨仪,死后不能发丧,做一个假诸葛亮木像放在车上,一切事务照常进行。

诸葛亮死后,遗体装在灵车上的一个龛里,由三百多精心挑选的将士护送,要运回成都。

司马懿催动大军追赶蜀兵,以为诸葛亮已死了。但是半途他犹豫了,会不会又中了诸葛亮的诡计!这时夏侯霸带着探子来报,五丈原蜀营已空无一人。司马懿听说后,半信半疑,率兵开向五丈原,果然蜀营空空。他唯恐蜀军撤走,赶紧带领人马向前追杀而去。忽然间蜀军掉头杀了回来,只见中军“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大旗飘动,四轮车上坐着一位活生生的诸葛亮!这可吓坏了司马懿,以为又中了诸葛亮的计了。于是勒马往回逃,魏军兵将丢盔弃甲,自相践踏。魏军一直逃跑了五十多里地。两个魏将赶了来,叫司马懿不要惊谎。司马懿停下来急问:“我的脑袋还在吗?”知道蜀兵已远去,他才放心了。司马懿到处探听蜀军的去向,而蜀军早已不见踪影。

后来司马懿得知,诸葛亮确实死了,蜀军已全部退回汉中。司马懿遇见的诸葛亮仅仅是木像而已,他这才后悔不迭。由此,蜀地便流行了一条谚语:“死诸葛亮吓走活仲达”。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5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名著,了解大势

1、教师介绍名著《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

2、师生合作介绍“草船借箭”前的三国形势,以及周瑜妒忌甚至要加害诸葛亮的表现。

二、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出示课题:草船借箭。

2、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问题:

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请用陈述句表达。

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2、给文章分段:

一(1~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说主要内容。

四、自读第2至第5自然段,指导感情朗读

1、找出这几段的特点。(以对话形式出现,且无提示语。)

2、根据人物对话内容,揣摩人物思想状况、性格特点,自加提示语。

3、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注意读出语气,探究人物特点。

(通过感情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五、读第6~9自然段,了解借箭经过

1、先说经过:

出示示意图(图略),自己读书,自己画图,说明理由(也就是因果关系。)

2、分析保证借箭成功的因素:

⑴雾的作用。(冬季,雾在四更最浓。)

⑵船的作用。(草人──雾中似人;相连──空隙较小,易于受箭,正反都可受箭。)

⑶曹操多疑之心。(不仅不轻易出动,令弓弩手射箭,不调六千名弓弩手,使箭更多。)

⑷士兵作用。(擂露呐喊,虚造声势,引敌射箭。)

⑸水的作用。(冬季刮西北风,使船回去时“顺风顺水”。这时文章第二次提“冬季”;等到曹军发觉时,船已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

总结: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诸葛亮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诸葛亮作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叫──“神机妙算”。而周瑜都没想到,当他知道这一切时,一定是──“自叹不如”。

第二课时

一、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关键的词语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学习,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1、要求学生划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讨论交流:

知天文: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⑴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吃惊)

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⑵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出示:

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⑶老师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几天不是没有动静吗?没动静有什么好写,完全可以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的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即清楚有简练。行吗?好吗?为什么?

(组织讨论,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⑷怪不得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不过他。”

懂地理:

⑴划出诸葛亮的借箭的路线,说说理由。

出示:

出示:

⑵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

识人心:

⑴识曹操:

出示: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他在笑谁?这是一种怎样的笑?

(笑自己的神机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这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⑵识鲁肃:

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请同学们仔细的讨论一下。

三、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特征

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而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课文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师生对话,体会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还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周瑜分别是个怎样的人。

重点: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什么是“军令状”?诸葛亮为什么要立军令状?在军队下的状书,不能做到就要受到军法处置。一是诸葛亮是为了顾全大局,二是诸葛知天天文、懂地理,已知道三天后必有大雾,可利用这一机会向曹操“借箭”,已“胸有成竹”。)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周瑜为什么高兴?妒忌诸葛亮挺有才干,暗藏杀机,下了军令状完不成那就要受到军法制裁。)

四、总结全文

草船借箭的成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谦虚礼让的大将风度。使得气量狭窄、妒才忌能、才气输诸葛亮一筹的周瑜不得不叹服。

出示: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6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边默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梗概,以及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知道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才智超群的人。

4、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从而体会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才智超群的人。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九课《草船借箭》。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

“神机妙算”什么意思?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老师建议大家用线划出写诸葛亮究竞“算”到了什么的句子。

二、学习课文

1、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生默读课文,思考。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完成这个问题。建议每个小组中的人员分好工:先是一人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中哪些材料与解决这个问题有关;读完课文后互相交流、讨论,一人准备汇报,其余同学准备补充。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⑴“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①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联系上文说说。“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②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议论。)

小结:“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⑵“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⑶“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军事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⑷“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小组讨论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提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把这些话写出来呢?”

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为什么?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样写,不仅使课文含蓄,而且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⑸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出示:

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⑹“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为什么?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

⑺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出示:“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2、出示讨论: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提示后讨论交流:

教师提示:根本区别在于,提到箭,周瑜想到得失什么,诸葛亮想到的是什么?由此你觉得两个人的真正差距是什么?

3、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⑴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

⑵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

⑶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⑷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要求用四个字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

足智多谋、智慧超群、精明能干、知识渊博、神机妙算。

题目“草船借箭”,箭是借来的吗?题目说“草船借箭”合适吗?

课题《草船借箭》说“借”合适吗?是借的吗?为什么?

出示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这首诗是后人用来赞扬诸葛亮的智慧的。引导学生齐读、背诵;同时指出:这首小诗精炼地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其中的“骤雨飞蝗”用来比喻曹军射来那么多的箭。要求学生课后把这首诗抄下来,背熟。

四、课外延伸

1、你还知道《三国演义》的那些历史故事?交流。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三国演义》。

反思

这节课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抓住“从哪里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条主线来展开教学,重点突出,能让学生通过读、思、议、说来体会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但是,感觉自己包得过多,放手让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都还不太够。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学生不到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因此讲解这样的文章,应该放手引导学生质疑,然后自主探究,我想,这样的教学会让学生真的有所收获。另外,高段的语文教学,我在帮助学生建立人物的文学形象上尚做得还不够好,需要今后努力。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7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体会人物的不同语气,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抓重点词句理解文章的含义,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读文、自悟与交流相结合。

4、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

显示有关重点句子的课件、《草船借箭》的录像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谋略之书,那么《草船借箭》就是谋略里的谋略,也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智慧之书,那么《草船借箭》就是智慧里的智慧。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了谋略,充满了智慧的故事,相信同学们一定会非常感兴趣,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一遍课文,并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基本训练

1、录像引出中心句:

观看一段录像,看完以后谈谈从录像中感受到了什么?汇报引出中心句。(出示课件)相机指导朗读。

2、探究问题:

既然说诸葛亮神机妙算,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并想一想,为什么你觉得这个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呢?然后小组或同桌交流一下。

3、汇报解决问题:

⑴知天象:

①一起来读读这段句子,谈理解。

②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来取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找一找(出示幻灯片)

③读句子,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④指名读这段话,交流感受。

⑤删改句子,讨论可不可以,使学生体会只要这样写才会让我们真正体会到诸葛亮是一个对天象很了解的人,感受他的神机妙算。

⑥齐读中心句(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⑵识人心:

①根据汇报出示幻灯片(诸葛亮笑着说……不让他们近前)。

②齐读这两段,指导读出笑的句子。

③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到底在笑谁。

指导学生体会出诸葛亮在笑曹操──讽刺的笑,轻蔑的笑;笑自己──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安慰的笑,宽厚的笑;笑周瑜──会心的笑,自豪的笑,并指导用不同的语气读。

④小结:

诸葛亮对所有的人了如指掌,使得他草船借箭成功,真是神机妙算,齐读中心句(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⑶晓地理:

出示课件,体会曹操知道上当了,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放回二十多里,感受到诸葛亮对地理位置也是了如指掌,更加体现出他的神机妙算。

4、分角色读文:

角色朗读课文6~9自然段,注意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

三、拓展升华

这篇文章反映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太多了,又太精彩了,不得不让我们佩服地说一句:“诸葛亮这是神机妙算!”当鲁肃了解了整个借箭过程之后对诸葛亮说了这么一句话:“先生真是神人也。”然后向诸葛亮讨教你这神机妙算是怎么来的,诸葛亮就告诉他。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下课后请同学们看《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答案就在第四十六回上。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7生字,并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诸葛亮、妒忌、都督、惩罚、呐喊、丞相、神机妙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研读文本语言,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从语句的前后联系中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难点

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理念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抓住课文的重点,摆脱通读通讲的毛病;注重展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从而促使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重视对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同时课件演示三国人物图片,在豪放、雄浑的歌曲声中把学生带入历史的画卷,让学生一下子就被古代文学的韵味所吸引。

二、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看过《三国演义》吗?你们都知道关于《三国演义》的哪些知识,能谈一谈吗?

2、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知识。

3、老师补充介绍: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是明代著名小说家罗贯中的作品。小说讲的是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为一方,争夺天下的故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船借箭》就是节选自《三国演义》。(板书课题:草船借箭)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自主选择读的方式来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也可以小组合作读。

2、思考自学提纲,到课文中找答案:

⑴课文中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⑵周瑜要请诸葛亮做什么?他有什么目的?

⑶诸葛亮答应没有?他为什么要答应?

⑷诸葛亮请谁来帮忙?怎样帮?

⑸箭有没有如期造成?诸葛亮采用了什么办法造的箭?

3、请同学按照提纲的提示,来复述课文。

四、请各个小组联系分角色朗读课文,然后请每一个小组汇报朗读

五、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

1、诸葛亮是如何神机妙算的?

2、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3、在草船借箭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表现出了怎样的性格?

第二课时

一、回忆引入

1、昨天,我们初读课文了,还记得课文的主要内容吗?请你按课文先写了____接着写了____重点写了____最后写了____的顺序,再说一说课文写了什么。

2\诸葛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课文用了哪一个词来概括了(板书:神机妙算)下面就请大家找出文章中能充分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读书体会,读懂的地方用“!”作标记,不懂的地方用“?”作标记。

二、精读分析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语句,读后在旁边写上批注。

2、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自己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3、全班汇报交流读书收获:

⑴围绕神机妙算先说说在阅读中产生的问题?

⑵围绕神机妙算谈谈读书的收获吧!

⑶教师随机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内容,如:

知天文:出示“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吃惊)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②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

懂地理:出示“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巧安排:出示“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识人心: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这么肯定。

三、总结拓展

随着研究的步步深入,我们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诸葛亮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足智多谋,智慧过人,他的本事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地上长出来的?那是怎么来的?想知道吗?真想知道吗?请大家课外阅读《诸葛亮全传》、《三国演义》第46回

板书设计

一定不敢(妒忌)造神机妙算

知天文懂地理

巧安排识人心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神机妙算、虚实”;理解带点词的意思。

2、指导学生分清事情前因后果,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分段,概括段意。

3、紧扣“神机妙算”,从天时,地利、人心及借箭过程体会人物特点品质。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1、正确读写生字新词。初读课文,理解“才干、推却、妒忌、推却、神机妙算、虚实、迟延。”

2、默读课文,按“起因→准备→《借箭》→结果”把文章分为四段,概括段意。

二、深学提纲

1、“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勾画诸葛亮神算“天时、地利、人心”借箭成功的重点句子,批注自己读书后的感受。

2、评价人物:

诸葛亮是一个()的人。

鲁肃是一个()的人。

曹操是一个()的人。

三、练习提纲

1、听写生字、新词,用“神机妙算”造句。

2、把《完璧归赵》缩写成150字左右的短文。

四、阅读迁移练习

同步阅读211页《火烧赤壁》:

1、按事情发展先顺序把课文分成四段。归纳主要内容。

2、烧赤壁的步骤是:

⑴_____

⑵_____

⑶_____

⑷_____

⑸_____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一、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二、抓住全文中心词“神机妙算”质疑

探究诸葛亮神算天时、地利、人心、借箭过程,体会人物特点。

1、质疑问难,筛选定标:诸葛亮神在哪里?妙在何处?他是怎样神算天时、地利、人心及借箭过程的?

2、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交给学生“前后联系,体会人物特点”的学习方法。

⑴找神算天文句子:

①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

②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四更时候……

⑵去掉第一天,第二天的描写,与课文对照,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⑶总结方法:找句子,前后联系体会“神”。

3、循法自学“神算人心”,精读精讲“笑”的含义。

⑴找句子:

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②“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改,我的看不清虚实……”

⑵探“笑”的含义:

①笑曹操(嘲笑)→生性多疑,上当。

②笑自己(自信、高兴、胜利)→算对了天,算对了人,让周瑜的陷害失算。

笑鲁肃(幽默、友善)→忠厚老实

⑶补写句子: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4、循法自学神算地利,精讲两面受箭的含义:

⑴找句子:

①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②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③曹操知道上了当,……顺风顺水……

⑵学生谈感悟后,老师精讲“两面受箭”的妙处。

①两面受箭,借箭十万支,保持平衡。

②顺风顺水,省去掉头时间。

5、再读借箭过程,列出借箭步骤,体会诸葛亮安排借箭过程的巧妙。

⑴第三天四更连船,驶向北岸。

⑵擂鼓呐喊,两面受箭。

⑶顺风顺水,驶回南岸。

三、回读全文,评价文中三个人物

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智慧超群)

周瑜:智谋过人妒贤忌能

鲁肃:忠厚老实守信

四、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相关文章

  •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系列9篇 今天,我讲《草船借箭》一文,“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把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多数学生就围绕xxx来提问题,这时我发现陈懿文的小手举得特别高,一直不愿放下来,我心里嘀咕:还会问什么呢?一定又是在乱说。可为了不打消他的积极性,我请他发言:“‘是需要经过别人同意的,而在这个故事中是曹操中了诸葛亮的计...
    时间:12-22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 小学语文《草船借箭》说课稿精选 课件之家栏目精选:“小学语文草船借箭说课稿”,欢迎阅读。职场生活总需要汇报工作的各种文章,大部分人会在范文模版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参考优秀范文的构思是写作的关键,你学会怎么编辑优秀的范文了吗?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小学语文《草船借箭》说课稿"这样的内容,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及反思2000字 大家都想写好文档,但接受专业的训练需要很高的成本,当我们遇到难题可以求助范文。我们可以学习那些范文的写作方法,优秀的范文哪些方面值得借鉴呢?有请驻留片刻,小编为你推荐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及反思2000字,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老教授是一位能给予他人真诚无私帮助的慈祥...
  • [最新]半截蜡烛教学设计及反思2000字精选 课件之家精选栏目推选:“半截蜡烛教学设计反思”。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半截蜡烛教学设计及反思。工作中会涉及大量文档,通常情况下我们写作都会参考相关范文。范文常具有“点石成金”的魔力。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 秋天教学设计及反思2000字(通用8篇) 作为一名照亮学生前方道路的教师,在开始教学前就要认真规划好相应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可以确保促进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教学。那么有哪些优秀的教学设计是能给我们参考的呢?下面,编辑为大家整理的“秋天教学设计及反思”,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时间:12-30 秋天教学设计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