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小学课件 > 导航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上册

发表时间:2023-05-12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上册系列。

写教案时要着重注意哪些方面呢?教育是一朵云撞击另一朵云,一颗心碰撞另一颗心,身为教育工作者,常常被要求在课前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能保证上课时更为顺利,我们为大家推荐的这篇“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上册”文章内容深刻值得深思,感谢您的阅读!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上册(篇1)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1.《观潮》一课,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沛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这一环节的设计,充沛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因此课堂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上,主要强调学生的自读理解的能力,与上一课不同的是,我讲资料图片的欣赏放在入题之前,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以前就有一个具体的印象,这样,学生在初读置疑时就能结合自己脑海里对大峡谷的印象来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

3.在课堂一开始,就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这节课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这一问题调动起学生兴趣,打开学生相互交流的闸门,促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切实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主体位置。这么多问题,你认为先解决哪个问题比较合适呢?”这个问题帮助学生理清阅读的思路,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把学生从被动的“学答”地位提升到了主动“学问”的地位,为学生走向主体性、走向自主探究作了潜移默化的诱导。

4.直观教具照片,增强了阅读兴趣,从看照片感受课文内容,理解词句,做到了现实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作用。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不断提高阅读效果,同时培养了阅读能力。在教学《火烧云》这篇课文中,我觉得做得不足的地方有两点:第一,重点段落读的时间还不够。第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还做不够。

语文园地一

本次习作重在作文的二次生成。教学时以过程性评价或形成性评价为主,以终结性评价为辅。我认为,在开放的作文活动中,有利于学生唤醒自我、提升自我、解放自我──“我手写我心”。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用真实的笔触表现生活,表现自我。以生活为主线,要善于捕捉学生生活的资源,把学生生活中的资源,作为张扬学生个性的源泉。在现实生活中,养成学生乐于探究和勇于实践的精神,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良好个性品质。

5.在教学过程中,我感觉有许多环节没有把握好:如何带领学生品味字句,领会意境,获得美感?“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当学生的熟悉没有统一,或是没有达到教师认为的高度或深度时,教师不必端出正确的答案,更不必马上肯定一方,否定另一方。当学生有了新的见解时,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自主理解地基础上,真正体验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6.教学时,我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1)、凭借教材,实现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统一。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寻求新知。

3)、整合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教材与多种文本的有机融合。回过头来,再看整个教学过程。觉得还是有不少的缺点: 1)、以读为本,自觉得读得还不够到位。

2)、第一课时的容量比较大,所以在讲解完课文第一部分的时候,已经没有时间去让学会写生字了,所以在第一课时的内容的安排上不太合理,今后要多思考第一课时应该教什么,怎么教。,以读为本,自觉得读得还不够到位。

7.上课时,我主要围绕解决“这是一只怎样的蟋蟀?从课文中哪里看出来的?”这一问题展开,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这一问题来理解文本。反思这节课,虽然相较于之前的课学生的表现有了明显的进步,但还是出现了诸多问题,比如;1)、课前准备还是不够充分。2)、课堂不够紧凑。3)、还需要更加紧贴生活,回归自然。

8.学生在交流读书感受时,我参与其中,以一个读者的身份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这一问题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在学生情感升华、意犹未尽之时,可以鼓励学生继续查阅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

语文园地二

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学生在思想上受到了教育,懂得应该做到以诚待人,并从具体事例中知道以诚待人应该怎样做.从这节课来看,学生积极较高,平时不愿说的现象在这一堂课得到了一定的改变。但是,还不是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有的同学在课堂上仍表现得不感兴趣,别人交流讨论的时候只是在一旁默默地听,不知道怎样发言。

9.本册教材的教学建议提出要让学生“积累语言,向课外延伸”。因此,在本课教学我设计了“让学生背诵描写花园变化的句子”这一环节,让学生多积累语言。课外拓展练习,我又让学生想象,后来巨人的花园会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小组互说,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课下又布置了写话练笔,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达到了积累语言来应用的目标。

10.教学永远是一项遗憾的劳动,每次课后自己总能够从课堂中发现不足之处。如上课一开始我让学生找出重点句理解,不很妥当。如在学生了解文中三个孩子寻找和认识幸福后,再交流对幸福含义的理解,这时对课文中重点句理解就水到渠成。总之,教学本课后,我深深地认识到:我们不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还要教给孩子们做人的道理,让学生的人生更为灿烂,更有意义!11.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过程。读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方法,这节课我也是十分重视读的,除此之外,我还运用了多种方法。在文章结尾处安排小练笔,让学生写下要对小鸟说的话,一开始我还担心学生会无话可写,没想到学生滔滔不绝,写了很多,有安慰小鸟的,有赞美小鸟的„„学生各有各的想法,效果挺不错。

12.本堂课的教学课文是《小木偶的故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童话故事趣味性强,学生理解课文并不难。因此我本打算教这课时,采用以下教学流程: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分角色读课文,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积累词语,丰富语言---展开想象,续编故事。但是为了调动学生情趣,我把中间的分角色读课文,变成演童话。其实学生就是需要点拨的精灵,他们内在的潜力无穷大,只要调动了学生的热情,又何愁学生不爱学语文呢?能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中学到各种语文知识,让学生深深地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这是我们语文老师所追求的语文课堂,也是我们理想的教学方式!

语文园地三

按语文园地三的要求,我安排了口语交际──讲童话,可以讲自己编写的童话,也可以讲课外读到的童话。当时大部分学生都是讲课外的,我没意识到有何不妥。其实现在回想,当时我就应鼓励他们多讲自己编的。在他们讲完童话故事之后,我就趁热打铁,简单的进行了作前指导,给了一些内容提示,就让他们动笔了。因为对“学情”估计不足,学生动笔之前,我也没严肃强调:一定是自己创编,严禁抄袭。我想这也是问题关键所在。另外,当初给了内容提示之后,我也不应着急,还应再给时间学生,让他们去想去编,而且一定要他们讲。后来的习作他们出现那么多人去搬去套去仿去改他人童话,估计是他们自己编童话故事时想不开去,苦于编不出编不好,于是他们为图省事,就走上“邪路”了。说来说去,应该是我在指导学生“想开去”方面做的工作不够吧。在新课程中注重学生的积累感悟。对于低年级的积累,可以从好词着眼,逐步提高到好句的摘录。一方面积累学生积累的兴趣,另一方面需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的方法做具体的指导。

13.反思这节课,我认为较好地体现了主题,达到了教学目标.到了中年段,理解词语和句子仍然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运用低年级所学的一些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方法,加强学习方法的迁移,比如: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的词句,一定程度上也达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白鹅在不同情况下不同的叫声, “三眼一板”指白鹅任何时候吃饭顺序都不变的规矩,这都要联系上下文才能理解。另外,为了引导学生理解白鹅走路的姿态,我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的净角出场的录像,把这些抽象的和学生生活距离比较远的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形象而直观地感受“白鹅”走路的高傲,就达到了一个直观,形象的效果。

14.学习本课的宗旨是让学生能从作者的描写中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并借作者的思路走一走,也来写写自己熟悉的鸡,鸭、鹅、鸟等。教学时,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比刚学的两只鹅的形象;在体会白公鹅的特点时,抓住两篇课文对鹅的步态的描写进行比较;我把在这教学过程中的重点落在比较两篇课文的写作方法上,利用插图与生活中实在的鹅,逐步引导学生看着插图发挥想象,然后对文本的写作方法的体会,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让学生动笔写起来,提醒学生在写的过程中,一定要有顺序,从自己所要描写的对象上,一定要通过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白公鹅》这篇文章通过描写一只白公鹅的所作所为,表现了鹅的“海军上将”的派头,表达了作者对白公鹅的喜爱之情。

15.反思这节课,学生们学得兴趣较浓,猫的可爱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完全归功于学生能抓住文中的语言文字,通过朗读进行揣摩体会。但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生怎样将一个事物的特点写具体方面收获甚微。这到底该怎么办呢?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实践与努力探索。16.在引导学生重点感悟了母鸡的母爱后,让学生比较老舍写的《猫》和《母鸡》在写法上各有哪些特点。在比较欣赏后,让学生进行改写,带着对母鸡的喜爱之情来写一写,随机出示老舍描写“猫”中的语句,让学生进行仿写,这一设计,我认为是本节课的亮点,突出了爱的主题,让学生从感悟文本走向自己的生活体验,很有必要。

语文园地四

这一组课文是关于对动物的描写,因此在教学时我积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我们生活中的小动物,发现它们的特点。通过对课文中所描写动物的认知,我让全班同学说出自己喜欢的动物,并具体说说不同动物的特点,还开展关于动物成语的积累比赛,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汲取知识。在教学中,我着重让学生根据已学课文进行仿写,同时使用课文中出现的写作技巧,对其中的精彩片段进行评议,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7.《长城》这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我感觉到,长城对现在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情感上,空间上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着力点放在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距离上,通过教学实践,我感觉到这种处理还是比较恰当的。课堂中我采用了回文教学的设计,引导学生理解“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句话。那么,这句话就成了我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句。接下来,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的伟大人民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这个句子。在教学中,学生对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层层递进,朗读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

18.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设置了“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处景点?”这一问题展开。让生边读边想,初步感知文的写作顺序。然后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在第一课时,我原本设计重点学习“长廊”部分,透过让学生反复读来体会语言的美以及感受长廊的美,但在实际引导时往往有所欠缺,而且读的时候,目标不明确,有几次纯粹是为了读而读,没有给学生明确的朗读要求。所以,在单纯的读中,学生并没有真正的体会到颐和园的美丽,这是我以后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19.课文4-9自然段介绍了秦兵马俑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先让学生自读描写各种兵马俑的句子,感受各种兵马俑的特点,用词语概括。然后组织交流,并把全班同学认可的词语写在黑板上相应的俑的下面。学生学习兴趣高,思维活跃,写了不少词。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环节过后,我让学生为你最喜欢的兵马俑作代言,这时学生的兴趣更高了,从他们的描述中,我清晰地感受到这样的研读是有效的,学生的阅读理解与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同时在理解表达的过程中一些形容人物的词得到了积累与运用。

语文园地五

语文园地以复习的形式出现,不像其他课文的内容有趣味。所以创设情境很重要。在本单元语文园地的教学中,我别出心裁地创设情景让学生们成立“导游团”带领外国友人游览“中国的世界遗产”,以此激发学生的乐趣,快乐学习。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通过努力创设口语交际情境,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达,提高学生的语言的表达能力。在习作过程中,注意出示范文,范文是一篇导游词。先通过交流景点的资料,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再读范文,体会其写法,进一步明确写法与要求。

20.本课教学主要采取了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疏通诗意,体会感情;二是让学生想象画面,体会当时的情景,从而融入诗境;在教学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理解诗意,体会情感的同时,拓展了各方面的能力。古诗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诗中的意境,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诗优美语言的感受、积累、内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孩子们用自己想到的方法来进行自主学习,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注重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把“爱的教育”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

21.在本文的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把 “美”这条主线,贯穿于课堂始终让学生在感知美、体会美、欣赏美、感受美、发现美的过程中,感悟到风景的自然之美,感悟到景人合一的和谐之美,感悟到朴实的为人之美。

22.1).充分的预习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前布置了学生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并画出难读的词和不理解的词语。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们到台上板书这些词的时候有很多学生都要写。这样,在课堂上就省去了不需要教师指导的读书画词的时间,从而相对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在教学中,对中心的理解始终蕴涵在课堂教学的始终,但是在最后的解题“跨跃海峡的生命桥指什么,是什么架起了跨跃海峡的生命桥?”的时候,显得很粗糙。因此我想,如果在这个问题“那涓涓流出的只是台湾青年5%的骨髓吗?”的处理中,可以挖得更深一些,花的时间可以更多一些,把李博士、海峡两岸医护人员对的爱心都理解得更透彻一些„„那在最后的解题中就水到渠成了。

23.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其训练目的在于巩固学生已经形成或者本单元获得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因此,我们也可以说,略读课文是课内检查或者巩固学生自主读书能力的重要凭借。所以,作为语文老师要敢于放手。针对这篇自渎课文,在实施上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明确本单元或者近几个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是什么,学生掌握了哪些阅读方法,这样有利于针对性地指导和训练。二是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去读去思考。当然,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必要的提示和指导是不可少的。学生课内读书提倡有目标的自主性,反对无目标的自由化,无目标“自主”不仅不能达到训练目的,还容易使学生养成漂浮的读书习惯。三进行有效地交流,有效地交流要做到四个适度:交流的内容要适度,教师的指导要适度,学习小组的形式适度,不同的学生目标的达成要适度。四要注意拓展。

24.这篇课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故事性强,文中令人感到意外的地方很多很明显,但教学中,老师并没有以“几个出乎意料”来组织教学。因为文章很美很感人,需要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的美好心灵的,并从中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一情感体验。最后通过“找快乐”、“说快乐”的说话训练,引导学生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的真切感受。这样的流程既体现了教学过程的简洁与整体性,又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较好地落实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同时,这样简简单单地教语文,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超越文本,读到文字里去,也能读出浓浓的语文味的。

语文园地六

《语文园地六》的内容比较多,“我的发现”我拓展了不少,教会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而教《过故人庄》时,虽然教学任务里没有要求学生理解诗意,但我觉得理解诗意是背诵古诗的最好方法。所以,我还是给出了部分难理解字词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了古诗。因为诗中的难写字较多,学生在默写中出现的错别字还是比较多的。口语交际是“感谢与安慰”,这次,我觉得最成功的一个环节是回到现实,你想要感谢谁?学生都很踊跃,在课堂上说出了自己的真心话。最大的问题当然还是习作。这次是看图写作,我觉得《胜似亲人》这幅图太旧了,图中人物的生活环境离学生实在是太远了。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根本就看不出图中的两个人是什么身份,为什么要抱在一起。但如果引导得太多,又很容易禁锢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得写作模式雷同,没有新意。这是一个问题,还是一问题是学生不会观察,在写作时抓不住重点,对图上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都太简单了,表达不出人物之间的真情。但在评讲后,有的学生学会了抓住细节描写,加上环境的烘托,突出了“胜似亲人”这个主题。以后在堂上写作时还是要多关注后进生,及时给予他们帮助。gsM600.COm

25.语文传承的是文化,她较之历史更添厚重,她比教学更显丰满。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的教学中,我极力用课文中生动鲜明的文字激活学生的思维,以真挚热烈的情感点化学生的认知,用凝练明白的语言愉悦学生的情操,启发学生的潜能。

1)、抓准切入点,紧扣“中华不振”,整体解读文本。2)、拓展文本,直面历史,引导学生树立报国之志。

结束了这课的教学,我静下心来,不断反思。激发学生的情感固然重要,但是在本课教学中如何让这种情感延续下去更重要。整堂课上学生带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去朗读、去感悟感觉还有欠缺。

26.我们常说学习是一个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评价一节好课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那就是看学生从这节课里学会了什么?从本节课看,教师教会学生的是品词析句,积累语言的好办法,带给学生的是阅读和言语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与技能的获得都是在愉悦的情境中,在教师与学生“零距离”的对话中完成和实现的。练习的设计是教师给学生创造的又一个语言训练的机会。既是对教学内容的一次小结,又利于搜集反馈学生的学习信息;悬念的设置,费时不多,但却是必要而且心须的,教师巧妙设计的两个联想题,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又点明了课文的中心内容,使整篇课文的教学成为一个整体。

27.上课伊始,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自主选择读书方式,调动了同学们读书的积极性。有的大声朗读,有的快速默读,有的小组合作读。教室里顿时响起了一片读书声,大家读得兴致勃勃。当学生对乌塔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以后,我再引导他们反复阅读和思考,并在课文中找出具体表现乌塔特点的语句,画一画,读一读。然后,分小组议论乌塔的种种特点,同学们讨论十分激烈。同学们各抒己见,各有各的道理。听着他们的发言,我感到欣慰与激动。虽然大家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但经过讨论,彼此互相启发,都增强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口头表达水平,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感悟,达到了教与学的目的。

语文园地七

《语文园地》的教学,既能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点,夯实基础,同时又能帮助学生揭示规律,拓展学习途径,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让语文园地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语文园地七》紧扣成长的故事的主线,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展示台),主线+展示台这一灵动的结构模式,让学生在充分的感知、体验生活,思索生活,理解生活的同时,体验到其中的乐趣。在“我的发现”板块,编者都以“对话”的形式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启发。在展示台板块,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阅读、口语交际、习作和综合性学习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因展示台的存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被调动起来,课内的知识向课外拓展延伸,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将会发挥得淋漓尽致。教师要做的就是大胆放手,引导学生去自己发现,去创造。

这次口语交际和习作是整合在一起编排的,提供了三个可供选择的活动角度:说、写自己或别人的成长故事;交流读《乌塔》的想法,写“从《乌塔》想到的”;讨论信中的问题,写回信。三个活动建议中都包含了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内容,都是以综合性学习活动为依托,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确定的,为学生深入地思考和交流成长中的故事或是成长中的问题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机会。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时,可以从以下两种做法中选用一种。

一种做法是引导全班学生共同交流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学生阅读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要求之后,商量一下对哪个话题最感兴趣,然后围绕这一话题展开深入的交流。

另一种做法是引导学生自由组合,从教材提供的三个话题中自由选择交流的内容,先在小组内充分交流,然后再全班相互交流。

习作的内容也应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准备写什么,交流一下各自的写作打算,然后学生分头习作。在进行习作讲评时,要兼顾教材中的三个话题,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另外,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练习写信,所以在讲评时应适当突出书信格式的学习,使学生通过交流了解应该怎样写信。

28.学习略读课文,老师要敢于放手,才有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我在课前就有意识地让学生先从自身去找长、短处,当学生知道了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自然就会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有更好的理解了。学生通过这个小故事的学习明白了:任何一个人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短处,也有自己的长处,每当遇见别人,我们就应该去发现并学习他的长处,而并不是发现他人的短处并去嘲笑、讽刺。

29.教学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对文中出现的新事物名称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他们也通过上网,知道了作者路甬祥。这些对上好这篇科普性文章是很有帮助的。课堂上,我主要让学生质疑、解疑,弄清课文内容。让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同时,静心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这节课上是相当踊跃的。科普性文章,老师在教学时对朗读的指导不必太过分要求,因为它不同于其他文章。但是,今天,我在教学中,抓住了课文第一段“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和另一句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着重进行了朗读的指导和点评。我认为这两句话,很生动地体现了作者的意图。学生在朗读时也是激情飞扬,自豪满怀。不知道这样的处理恰当否?

30.身处信息技术时代,学生们对电脑非常感兴趣,在本节课的最后,让学生发散思维,大胆创造,设计自己理想中的一栋电脑住宅。让学生从理解基础上迁移到写话上,不仅是对课文的提升与拓展,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写话水平。不足:由于本课是略读课,教学时间只有一课时,朗读不是很到位,对课文中精确词语的学习,不够深入,在最后环节,学生的想象力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只是简单说了一下大概思路,没有达到实用性的效果。

31.在教授这篇课文时,老师采取了“质疑课题”的方法,根据课题孩子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如:恐龙怎么可能飞向蓝天、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极大地激发出了孩子们阅读课文,寻求答案的兴趣。教了这课,我觉得语文课文的教学还需要大量补充课外阅读资料,让课文有关的内容和信息尽量地丰满起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触尽可能多的书面资料。

32.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是为了将来我们不用教学生就能独立学习获取知识。因此,在我们教学之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要有清醒的认识,你想教会孩子什么?为什么?实际上又教了什么?我们既要在教前有准备,又要在教学中有思考,教学后有总结,这样才能达到教与学的目的。

语文园地八

我们的奇思妙想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八单元的一堂口语交际课。开展这堂口语交际课的目的,一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二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既能言之有序地表达自己所设计产品的特点功用,又能进行行之有效的交流、讨“我们的奇思妙想”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八单元的一堂口语交际课。开展这堂口语交际课的目的,一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二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既能言之有序地表达自己所设计产品的特点功用,又能进行行之有效的交流、讨论。在本节课中我注重了以下几方面上好口语交际课:

一、创设和谐氛围,进行快乐交际

上课伊始我通过一个小物件的出示,猜猜它有什么功用,使学生回归现实生活,为学生进行交际训练创设愉快和谐的氛围,为交际创设一个良好开端。为了让学生说得自如,我力求以一个参与者投入到学生交流中去,并不断鼓励他们发言,让学生交流起来会更加无拘无束,更加快乐。

二、注重学生的交流合作

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学生的说非常的关键,那其中就包括学生之间的交流。为了让交流能更加地行之有效,我安排了“生产厂商”这一环节,让有相同想法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在交流倾听的过程中,学生的设计得到了完善,学会了在交流中获取资源的共享。

整个课程的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学生在介绍自己产品的过程中,他们的语言还未能有一个层次的提高,那就是把自己的产品所具有的特点功用等清晰完整地说出来。在学生表述能力的指导上,我做得还不够。另外,在学生分组交流讨论这一环节上也存在商榷的地方。大范围的分组讨论,动作是否过大,在时间的安排上是否合理?

口语交际灵活性较强,课堂上要把握的还有许多。我还将在此下大力度、大功夫,力求在今后的口语交际课中得以展示、提高和创新。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上册(篇2)

随着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了解,对新学习方式的尝试,我常常会想,我们到底应该给孩子一个怎样的语文课堂?

1、激励性评价拉近师生距离

在课堂上,我关注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每一次讨论,并适时做出评价。一节课下来,“预习高手”“未来的小记者”也随之诞生。

2、让孩子去展现自己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自主学习,去讨论交流,使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在交流中解决问题。因为我坚信:只要我们给孩子机会,他们会尽情展现自己!

同时,本课的缺憾也不容忽视,朗读训练在今后的.教学中仍需加强,指导要再深入一些。学生的交流**如果能达到一种白热化状态,效果会更好。

这些是我学习交互式学习方式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大家的帮助下的初步实践。在今后教学中我会继续学习、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上册(篇3)

本堂课我以祖母爱莲,剪莲两条主线,让学生感受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课堂中让学生从词中,从句中体会祖母对莲叶的喜爱,教师的情感带动学生的情感,从一次次深情并茂的朗读中体会到祖母对莲叶的这份爱。进而让学生从句中看祖母的动作、语言,想像祖母剪莲时的心情。

一、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写作方法。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是通过祖母种植荷花、剪送荷叶过程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细小细节表现出来的。教学中,我以这些细节描写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品质,探寻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方法,在理解感悟语言文字表达的感情的基础上,感悟作者抓住什么来写及这样写的好处,从而使学生明白写人可以从哪些方面写,怎样写。

二、读中悟情,领悟文章中心。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儿童自然也不会例外,这是一篇体现人与人之间真情的好文章,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应该顺应这一规律,通过多种手段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入境”,读出情感,理解课文内容便是轻而易举的事。教学中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去评读,让学生边读边评价,边理解词句的意思。学生对祖母关心别人的情感很自然的流露出来了,精神世界也顿时高尚了起来。

三、引导用段意合并法来概括文章的中心。概括能力是一项重要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初步概括感知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初步感知一篇简单的文章主要内容不是件很难的事,但面对越来越繁琐的文章大意,却显得束手无策。面对如此的生成,我及时调控自己的教学预设,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实实在在经历概括的过程,在“如何才能做到简洁“上下功夫,引导用段意合并法来概括文章的中心,让学生在过程中习得把握文章大意的方法。先教会学生先提取关键词,再归纳出段落大意,最后合并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就是我们最为常用的“段意合并法”。

当然,教学时也存在不足,如:教学中太过粗糙,不够精细。在分析理解“看了一会儿,她醒过神来,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这句话的时候,“最大的”也该重点讲解,让学生理解祖母那么爱莲叶,却把自己最大的荷叶剪下来送人,体会祖母的善良、大方,让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可自己却没有把握住时机,语文教学中还应再精,再深些。期待在以后的教学生活中,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上册(篇4)

诗歌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语感,关键在于创设情境,在读中感受现代诗歌的特点。所以在授课时要让孩子多发言,从发言中去发现孩子是否已经懂得从大量的材料中选取对自己有用的或是自己需要的信息。还要让学生去大声朗读,从读中去感悟讲解、分析,使孩子们对现代诗的想象奇,意境美,情感真的特点的体验在读中得到升华。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应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在语言实践中得到锻炼。为此在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品读诗歌,把握诗歌主旨。

二、加强诗歌朗读训练,在读中感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多读才能更好地领悟诗歌。教师要利用自读、分组读、男女生轮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读诗,进而感悟理解诗歌。四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理解诗歌的方法,在教学中应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以读促思,以读带悟,以读传情,为学生今后学习诗歌打下牢固的基础。

三、通过品读含义深刻的诗句,从中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扩展阅读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及反思


课件改革是一种创新。通过改造,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按要求,每个教师都应该在准备课件课件。如何让课件写得更加全面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及反思”,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

学习目标

①了解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和几种不同的构词形式,并能在平时自觉积累词语。

②背诵古人描写景物的诗句,并能在平时的读写中应用。

③增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培养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课前准备

搜集和整理曾经出游时拍摄过的照片,并回忆当时的情景。

口语交际

①这个单元,我们随李白欣赏了天门山,跟苏轼游览了西湖,南下游玩了富饶的西沙群岛,北上观赏了美丽的小兴安岭,还到东方明珠香港逛了一圈。你还去过哪些地方?你还想去那些地方?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入:风景优美的地方。

②大家去过的或想去的地方真不少!假如你去过那个地方,你能把观赏到的优美色向大家介绍吗?假如你最想去某个地方,能讲讲想去的原因吗?

③可是怎么向大家介绍呢?学生讨论,教师板书:

结合照片或图片说具体说清楚

语言生动形象

④生生交际。

可以与自己同座交流,也可以自由组合成小组进行交流。

⑤全班展示交流。

学生自由上台介绍,相互评说。

⑥拓展延伸。

a.祖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在游览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b.学生相互讨论,谈感想,出主意。教师鼓励学生当环保小卫士。

习作

①联系口语交际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有声有色地介绍了自己去过的地方,真让我们大开眼界。如果把它写下来,就会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了!可是怎么写呢?我们可以从刚学过的几篇课文中学到一些方法。

②教师联系本组课文具体指导。

按顺序写清楚

《富饶的西沙群岛》:海面海底海滩海岛

《美丽的小兴安岭》:春夏秋冬

《东方之珠》: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灯的海洋

让学生背背印象深的语句。

③学生构思,自主习作。

教师对有困难的同学个别指导。

④学生自我修改,同桌互改。

⑤请几个学生读习作,师生共同评点,肯定优点,指出修改方向。

⑥学生再次修改习作。

我的发现

①学生自由读文中两组句子,注意句子中加点的字。

②教师提问:读了这两组句子,大家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讨论交流,发现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里意思不同。

④引导学生查字典,了解深和封的多义。

海水有深有浅。深与浅的意思相反。

夜深了,老师还在工作。深久,时间长。

他收到远方同学的一封信。封封起来的或用来封东西的纸袋。纸包。

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封密闭。

⑤拓展延伸。封和深除了这两个意思外还有哪些意思?还可让学生举例说说,还有哪些字也有好几个意思。

日积月累

一、读读背背

①借助拼音自由读读列出的诗句。

②指名读。集体齐读。

③学生试着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④学生自由地背一背诗句,可以相互抽查。

⑤指名背诵。小组背诵。集体背。

⑥你还记得哪些描写景物的优美诗句?给大家背一背。

二、读读记记

①学生在小组内自读所列词语,并说说这些词语的构成有什么特点。

②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词语的构成特点。

AABB式:严严实实来来往往舒舒服服确确实实

ABAC式:不松不软又香又脆又唱又跳又说又笑

不慌不忙不紧不慢不知不觉不闻不问

③学生读读记记这三组词语。

④学生根据词语的构成特点,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看谁说得又多又准确。

宽带网

①引导学生通过图书、网络搜集反映祖国迷人景色、富饶物产的资料。

②指导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如:

风景类,物产类;

文字类,图画类,文字图画结合类;

③在大家搜集了比较丰富的资料以后,办一期可爱的中国手抄小报。

课后反思:

本单元学习的课文都是描写优美风景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介绍他们看过的和想看的优美风景,以导游介绍的形式,游客提问补充,形式很吸引学生。习作中要注意的一个是叙述顺序,另一个是要把此处风景描写的优美。所以一定要用上好词好句。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及反思【篇2】

活动目标:

1.感知水的特征,知道水是无色 无味 透明的 可流动的。

2.初步了解人类与水的关系。

3.懂得保护水资源,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活动准备:

(1)空间准备: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2)教学具准备:一次性透明水杯若干、牛奶、纯净水、豆子、水盆、PPT课件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谜语》

用手拿不起,用刀劈不开, 煮饭和洗衣,都得请它来.

2.出示图片《小水珠》:嗨!大家好,我是小水珠,小朋友们你们看到的水就是由我和我的小伙伴组成的。我呀有许多秘密,你们想不想知道呢?(想)那就一起去认识我吧!

二.认识水的特征。

1.水是无色的

教师出示一杯水和一杯牛奶,让幼儿只用眼睛看,(教案出自:幼儿园学习网教案网)说说它们有什么不一样,水是无色的,牛奶是白色的——水是无色的。

小水珠:哈哈,说对了,你们太厉害了,但我还有许多秘密。一起来看看吧。

2.水是无味的

教师出示水和牛奶让幼儿通过品尝来区分水与牛奶的不同——牛奶是酸酸甜甜的,水是没有味道的。

小水珠:小朋友们,真棒!我就是没有味道的。

3.水是流动的

教师引导幼儿通过晃动,将水倒到水盆里,幼儿观察得出结论——水是流动的

小水珠:你们真聪明,我也是流动的。

4. 水是透明的

教师出示花瓣让幼儿实验,花瓣在牛奶和水中的不同。(教案出自:幼儿园学习网教案网)牛奶中看不见花瓣,水中可以看的很清楚——水是透明的。

小水珠:我真是没想到啊!中五班的宝贝们:你们太棒了,我的秘密都被你们找到了。我是无色、无味、透明的、可流动的液体。

三.水的用途

1.教师:水有这么多的小秘密,现在小朋友们想一想:水有哪些作用呢?

2.观看图片

小结:水能洗澡、洗手、能浇花、能喝、能发电等等。

3.讨论:如果没有水会怎么样?

四.懂得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1.观看图片 (缺水的地方)

2.讨论:怎样节约用水?

如何保护水资源?

活动反思:

本节课没有达到我预想的目标,由于我的语言组织能力较弱,提出的问题禁锢了幼儿的思想,使之后面两个环节有点乱。

活动延伸:

设计“节约用水”的标志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及反思【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电脑住宅为人们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感受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设计心中的电脑住宅。

教学重难点

了解住宅中电脑的功能及如何工作的,想象电脑的神奇。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板书:

住宅

学生说说生活中的住宅是什么样的。

2、再板书:

电脑

学生质疑,如电脑住宅和我们普通的住宅有什么不同?电脑住宅的功能等。请同学们带着疑问阅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刚才的问题。注意读准字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2、简单说说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3、再次默读课文:

边读边想课文介绍了电脑住宅中的哪些设施?电脑各有什么功能?它们是怎样工作的?

三、细读探讨,想象表达

1、用实物投影仪出示表格,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填写。

(填写住宅大门外、门口、会客厅、厨房、卧室、浴室的电脑各自的功能、怎样工作的情况。)

2、交流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学习对应的段落,展示表格填写情况。

3、你们能用一个词语说说电脑住宅给你的印象吗?

根据学生所说板书:

神奇独特、舒适便捷

4、齐读最后一段。

5、老师很想去参观一下电脑住宅,哪位同学能为老师解说吗?请你挑住宅的一处进行解说。

6、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加上自己的想象,组织语言介绍电脑住宅中各项设施的布局、功能及使用方法。

四、拓展延伸

1、多媒体出示:

某公司正在举行设计未来的电脑住宅大赛,获得最佳设计者将有丰厚的奖励,假如你去参赛,你打算怎样设计电脑住宅呢?和同桌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2、评一评:

谁设计的是班上的最佳住宅。

五、作业超市

1、查一查:

收集有关电脑住宅所具有的其他功能的资料。

2、写一写:

把你感兴趣的电脑住宅设计写下来。

3、画一画:

按照课文的讲述顺序画出电脑住宅的示意图。

板书设计

电脑住宅

神奇独特舒适便捷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及反思【篇4】

科学活动会变的水

活动名称:有趣的水

班级:小班科学活动

活动目标:

1、 感受水的流动性。

2、 知道珍惜水,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3、 通过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4、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 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重点:知道水的特性。

难点:知道水的用处,爱惜水资源。

活动准备:一盆水、沙漏、拧紧盖子的空瓶子、吸管、扎有小孔的小提桶、海绵。

活动过程:

1、 引发兴趣、发现问题

游戏:水站搬家,引发幼儿玩水的兴趣。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把水搬到另一个桶里?

2、 猜想、探索

提问:你准备用什么工具来运?

3、 提出问题、进行解决

提问:猜一猜这里的那些工具可以让你成功?

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

4、 通过操作、进行验证

利用工具自己新手体验运水的乐趣与水是流动的这一特性。试验后一同总结哪个工具成功了为什么?提问:有孔的工具水在里面怎么样了?进行游戏二:漂流瓶把空的瓶子放到水盆中,让瓶子飘到对岸。进一步感受水流动的特性。

延伸:水对我们有那些用处?

活动反思:

我觉得本活动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本次活动,幼儿的参与性比较积极。在活动中幼儿能大胆的自主动手操作,从中体会溶解的现象。不足之处是胆小、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幼儿回答问题不够主动,使能力弱的幼儿得不到发展。在今后我们应该让每个幼儿都能体会到成功感,从而增强自信心。相信在这样的引导和鼓励下,幼儿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通用9篇)


课件有利于教师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的实践性教学文件。教师上课是一定要带着课件进课堂的,如何顺利写出一份课件呢?或许"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通用9篇)"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1

一、努力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他们学会一些学习方法,激发他们的兴趣,我请小老师范读课文,让学生评价,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和小伙伴共同学习,给他们充分的思考的时间,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二、以读为本,让书声回归课堂

阅读教学就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这篇课文语言准确,应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在理解叶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后,配乐和画美读,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在画爬山虎的脚的时候,不少同学一直找不准脚的位置,我也是让学生反复读相关的段落,找关键词,用心去读书。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2

《牛和鹅》一课,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六单元的一篇新课文,抽到这个课题的时候,内心的确充满了忐忑,没有教学参考书,没有现成的课例可以参考,如何确定学习目标,这个最基本的备课要素都让我觉得无从下手。接着我认真研读了下发的电子教材,和同事反复讨论,在协作组中通过集备,最终思路渐渐明晰: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童年生活”,选文内容指向童年生活中的多样情感体验,语文要素是学习批注阅读的方法,单元导语明确提出“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精读课文有示范批注,“交流平台”总结了批注的常用方法,所以围绕这个主题和需要掌握的语文要素,我进行了探索,整节课我有以下几个收获:

一、认真研读教材精准定位目标

确定目标首先要找到文本内容与语文要素内在的逻辑联系,怎样将阅读能力的训练置于学生阅读文本的真实困难中,让策略成为学生阅读的工具支撑并指向思维训练,最终使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发展,所以确定本课的目标是“1、学习课文的批注示范,掌握批注的基本方法:在哪里批注,怎么批注。2、学习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心情的.写作方法。3、通过批注阅读,了解课文内容,受到一定启示。”

精准的目标还要基于具体学情。虽然批注阅读在教材中第一次正式提到,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对此是零起点,将学生放在课程视野中去思考与推测,是了解学情的第一步。有了这一步还不够,所以一开始就设计了有目的的提问:“读了这么多遍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你们有没有勾画过生字词?在旁边写出词语的解释或者写出段意?”每一个问题都有明确的学情诊测意图。四年级的学生已经会一些简单的勾画批注;学生陌生的是“批注”这个术语和感悟式的批注方式;学生批注的基本习惯还有待规范。目标明确的提问帮助教师准确把握了学情,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二、运用批注方法体会文章内涵

我在教学中将课文的重点放在“我怕鹅,被鹅欺;金奎叔赶鹅,鹅被吓跑”这件事情上。我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设计始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后寻找出对牛与鹅的前后不同态度和改变的原因,学生运用批注方法划出有关语句进行感受,再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独特感受,而在整个课堂中教师一个很好的倾听者,只在适当的时候作一些小小的点拨和提示。此外通过对比朗读、自主感悟、揣摩心理,让学生感受到“我”当时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变化,然后说说自己经历过这件事,明白了什么。最后出现金奎叔叔的话,让孩子的体验和感受有一个理论的提高。从而揭示课文所蕴含的道理: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不能被固有的思想左右,只有找准了角度,才能正确地对待身边的人和物,正确地对待生活。

但课堂教学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由于备课时想把预设的目标都完成,导致课堂容量过大,最后对于理解文章揭示的道理这一环节有些流于形式、走马观花,对时间的把握也不是很到位,缺少灵活多变的教学经验,如何让课堂更高效,是我今后努力和方向。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3

《神圣的路程》讲的是马拉松运动的来历,是一个关于传令兵菲迪皮茨的英雄故事。菲迪皮茨在马拉松之战中,先是两天两夜日夜兼程到雅典城请求援兵,未果,失望返回,接着参加了艰苦的战争,最终战争取得了胜利。于是,他又在身体极度疲惫且受伤的情况下,用自己顽强拼搏的精神坚持跑到雅典城,将这个胜利的消息告诉城中的人们,最后自己倒在地上。全文共7个自然段,按内容可以分为两大部分:1-5自然段讲的是英雄的故事,6-7自然段讲人们为什么要纪念他以及怎样纪念这位英雄。

一堂课下来,反思整堂课的教学,我认为自己能够以学生为主体,比较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中我领悟到:当学生有兴趣时,当学生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他们学得最好。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教学本课时,力求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以自己饱满的教学激情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整堂课中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热情。满意之处有以下几点:

1、新课的导入:以一段大家熟悉而又振奋人心的刘翔雅典奥运会110米跨栏夺冠视频导入,学生兴趣盎然。之后,以一个问题在田径运动中有一种超长距离的赛跑项目,你们知道是什么项目吗?加之马拉松比赛的一些图片迅速切入课题,在上课伊始就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关键词的理解: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我抓住公元490年、马拉松平原、菲迪皮茨、斯巴达、雅典、波斯军队这6个关键词的理解和板书,让学生快速地了解了这个故事的时代背景以及马拉松平原、斯巴达、雅典之间的位置关系,只有知道了这些,学生才能理解这场战争对于雅典人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理解菲迪皮茨为什么会日夜兼程两天两夜不休息地去请援兵,才能更好地理解菲迪皮茨为什么那么拼命地一刻也不耽搁地跑去雅典城中传胜利的喜讯,直至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为后面学生对人物品质的深刻了解打下基础。

3、指导朗读:在学习第二件事浴血奋战时,通过对终于的理解,学生们认识到了这是一支(勇敢、坚持不懈、勇猛无敌、浴血奋战、以少胜多、所向披靡)的军队。所以在朗读中能把自己对浴血奋战这一部分的感悟很好地表达出来,孩子们读得斗志昂扬、热血沸腾。

4、扩展活动的安排:通过展示奥运健儿图片再配上教师的解说,使得孩子们更深一层地理解了勇敢、顽强的菲迪皮茨精神、马拉松精神和奥运精神。

5、板书的设计:在初读课文之后,我把马拉松平原、菲迪皮茨、斯巴达、雅典城等四个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通过对关键词的理解标出马拉松平原、斯巴达和雅典城之间的距离及位置关系。随着课文的不断学习,把课题神圣的路程和四个关键词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圏成五环旗的图案。这样,通过板书设计,既标出了主人公,又有马拉松之战地形图,还有着顽强拼搏的奥运精神,可谓是一举三得。

在本课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在这堂课上,整体感觉老师说的过多,学生的生成不够。在想像那两天两夜的日夜兼程,菲迪皮茨可能历经哪些磨难?这个问题上,老师的引导还不够,所以学生对英雄的举动没能有深刻的理解。

2、教学时对过程的评价太少,而且评价的方式也太单一。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4

观摩了在太原举办的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活动,心情始终难以平静,总有上课的冲动,总想尝试上出“常态的精品课”,尝试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在课堂上,把这次观摩活动的精髓,理论先行,将研究贯穿始终落实到自己的教学中。于是,选择了略读课文《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选科学小品文做公开课是要冒险的,尤其是《飞船上的特殊乘客》。一方面课文有数十个难以解释的专业术语,如宇宙射线、微重力、高真空、神舟飞船等等;一方面这些高科技的的信息离四年级的学生很遥远,学生缺少知识上的积累;第三,太空种子实验延续时间长、内容广泛,涉及到的植物种类、变化趋势多而复杂。如此多的内容,如此长的篇幅,为体现略读课言语的特点,如何在一节课内完成?这对于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我尝试在以下两个方面取得点滴收获:

一、深入解读,精心设计,是提高阅读实效性的前提

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尽管是略读课文,可是我不敢大意,因为我自己把课文默读、朗读了不下五遍,尽管我被文章有趣的内容所吸引,许多知识我是第一次看到,如“从太空中回来的茄子,种出来以后有的结的果实有的比篮球还大,有的却比鸡蛋还小”,如“太空葫芦。”但是仍然感觉到许多地方晦涩难懂,如“在浩瀚的太空。”带着这些疑问,我查阅了大量的文字、图片资料,从“神舟飞船”到“宇宙射线”,从“太空蔬菜”到“太空花卉”,尽可能多地穷尽太空种子研究的相关资料,丰富自己的积累。

对于此文,作为老教师的我尚且难以理解,更何况四年级的小学生?于是,当我以学生的思维再读课文时,发现了更多的难点、疑点、兴奋点。教学的思咱也豁然开朗:从神舟五号精彩回放中,分类引出对专业术语的理解;从对课文的梳理中,了解说明文的基本表达方法;从课文的探究中,感受科学的魅力;从对未来种子的畅想中,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欲望。如,借精彩的录像,引导学生区别“载人航天、神舟飞船、返回式卫星”、模糊理解“宇宙射线、微重力、高真空”,然后再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就容易多了。

二、目标集中,过程简约,是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的保证

“简单”是使教学走向真实、丰满的'有效策略。基于此认识,我将本课的目标集中在两点:

一是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生物科学取得的新成就,感受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的神奇作用,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及探索的欲望。

二是学习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初步学习说明文的基本表达方法。这两点既是目标,又是交织的两条线索──在明线“感受科学的神奇”中渗透语言文字的品味。比如我抓住中心句“小小的植物种子经过一番太空旅行,好像获得了“魔力”,可以有这么多美妙的变化和神奇的用途。”引导学生联系前后文,补充以丰富的图片资料感受种子经太空旅行后所发生的奇妙的变化──果实变大、味道变美、颜色变奇、形状变怪。正因为有了这些变化,所以它们有了神奇的用途:有的成为绿色蔬菜、有的成为药品原料、有的能美化生活、有的能促进环保。至此,我借“神舟七号”即将飞天的美好前景,引导学生奇思妙想:你想搭载什么种子?想让它们发生怎样奇妙的变化?有什么神奇的用途?于是便有了“我想让萝卜长得又白又胖,还有美容养颜的功效”,“我想让灵芝长得如荷叶那么大,让更多的人身体健康”。再如在理解“科学选育”中穿插对“筛选”的理解,在感受种子奇妙变化中领悟“魔力”。

正因为以“简单”为指导,以“常态精品”为追求,所以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可以从容地面对课堂的生成,在“加”与“减”的辩证中,学生的读书时间多了,思考时间多了,训练的时间也多了,语文能力的提高自在不言中。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5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古诗,不能限于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诗句意思的疏通,更应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

《出塞》的教学,我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加以解读,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以前两句诗的教学为例,我引导学生从征人和亲人两个方面感悟,力求做到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如引导学生从征人角度感悟时,在学生初读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后,我引导学生感悟:征人在边关的生活可能是怎样的?假如你是征人,面对这样的生活,你会作何感叹、作何感想?另外还注重抓住情感的共鸣点。

古诗所表现的生活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较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为了帮助理解诗歌,《出塞》教学中,我抓住人人思家这一情感的共通之处,从李白思乡到自己思乡的感觉,进而理解有家不能回无家可归永远永远不能回家的感觉,最后过渡到千百万人盼回家上,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6

《扬州茶馆》是朱自清先生的《说扬州》节选。朱自清是一位语言大家,他的散文以纯真朴实的风格见长,给人疏朗清新的感觉。这篇《扬州茶馆》,作者如一位老茶客,带着后生到扬州茶馆品茶吃点心。但由于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的关系,学生学习课文肯定遇到很多困难,就是老师也是不能一下子就弄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的,因此要上好这篇课文确实存在很大的困难的。难在朱自清先生写出的茶馆的韵味是向我们展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人文景观历史文化。于是在处理教材的时候,尽量营造一种情境,带引着学生由浅入深地钻研学习。

首先,出示馆这个字,让学生说出馆是什么意思,继而了解茶馆是一个什么样的处所,陈述品茶是我国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南方、北方茶馆数不胜数,茶馆在老百姓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其次,初步了解扬州的位置,同时温故扬字的写法;随后引出课文的出处,为下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力图表述清晰自然,一上课就要充分地吸引住学生。

茶馆不仅仅是品茶的地方,里面还有各种各样的小吃,于是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介绍了哪些小吃,学生的动作很快,找的也很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渐渐产生了兴趣,对七十多年前的茶馆有了一点粗浅的认识。作者不光抓香字来描写,更通过描写摆放零碎小食的物件和炒白果的过程,把已经久远的茶馆氛围直愣愣地铺展在我们面前,学生有一定的感悟,从而更能了解作者的写作特色。

作者在文中着重介绍了烫干丝和小笼点心这两类小吃。尤其是烫干丝,作者短短的一句话就把它的制作过程写清楚了,连用了8个动词,我放了一段视频,让学生边看边跟着做,之后再复述,边复述边做动作,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学生很容易说出烫干丝的过程。同时我再适时点出可以描写菜的制作过程来把一道菜写具体的。为了更好地掌握顺序与动作描写,我还设计了炒鸡蛋的动作,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效果不错。

但是在教学课文第三小节时,由于时间关系节奏比较快,因此没有细讲,尤其是动词只是以填空的方式匆匆带过,因此在写炒鸡蛋的动词时,学生就说的不全面,而且对于先接着然后再最后的顺序不甚明晰。再者,课堂上读的不够,学生的感悟也较粗浅,对于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还是不到位。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7

记得唐晓芳老师曾在区教研活动中说:语文应该化简单为复杂,化复杂为简单;并且语文课应该具有浓浓的语文味,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着重引导学生紧紧围绕文本语言展开学习,不能脱离文本,在课上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精心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关系的处理恰当,注意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个人认为木渎实验小学《牛和鹅》教案正是注重了这几点:

一、化复杂为简单,化简单为复杂

《牛和鹅》这篇文章内容涉及到动物,会受到学生的喜爱。特别是文章5—11自然段以孩子的眼光着重叙述了因为“我”看问题的角度变了,与牛和鹅的接触的情形前后比较变化明显,学生易于理解。这部分内容是文章的重点,是教学重点。这部分内容是具有鲜明写作特色的文本,教案中正是通过引导学生“学着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使学生进行很好的听说读写。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就是化简单为复杂。

针对文中我获得的启示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可能分析不透,教师就引导学生通过“通过反复读议课文,感悟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读有“自由读”、“同桌合作读”、“练读”、“引导抓住一系列动词体会,在朗读加深感受”等多种方式,同时借在读中比较金奎叔与我对鹅的不同态度、鹅对金奎叔与我的不同态度、我对牛和鹅前后不同态度启发同学间互相交流启发的基础上完成对文中启示的理解。这既是化复杂为简单。

二、直面学生,语文味浓

自始至终,教案着重注意了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立足文本,通过听、说、读、写来感受文本的特色,多角度,层层递进,创设情境,反复诵读:“学着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反复读议课文,感悟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词语”、“自由读课文5-11自然段,对感受深刻的句子加以批注”、“引导抓住一系列动词体会,在朗读加深感受”、“分角色读金奎叔与我的对话”、“找出象声词,体会到在“我”眼中,老雄鹅很可怕。练读”以及作业中的设计:小练笔、积累词句、摘录描写生动的语句。我认为没有对课文的深入解读,就不会对课文中心的把握。

三、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案看似简单,但是结构严谨,字里行间有意拉长学生有效思考的强度:第一课时中“根据学生质疑,梳理出若干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到第二课时“根据上课时学生质疑并梳理出的若干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引出本课的阅读话题。”和“自由读课文5-11自然段,对感受深刻的句子加以批注”。

一点浅见:

1.对学生的自读引导是可以的,但对于学生的个人郎读却不够突出,

2.作业中有小练笔,可是在教案中却没有体现这一预设,有些突兀。

3.第二课时的板书似乎简单了些,因为从教案中可以看到教师对课文的5—11自然段的解读是花了很多心思的,但在板书上没有体现。

以上是我的一点浅见,如有不当,请谅解。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8

《牛和鹅》通过记叙我们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的故事。借助金奎叔的话,告诉我们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本文的特点是故事性强,语言生动,童趣十足,但又蕴含一定哲理的文章。

课文的故事很有趣,学生很喜欢读;学生对作者对牛和鹅前后的态度变化,通过引导也不难理解,但是对于“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这句话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主体内容确定之后,我想,如何在导入时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又巧妙的与所教课题相结合起来呢?接下来就是精心的设计。我首先以讲神话故事的方式谈话导入,并相机引出本课课题,把题目中的牛和鹅以图片的形式呈现在黑板上,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课的教学中来了。

接下来我结合本单元目标要求:“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来展开教学。其实学生以前在学习中已经运用到了批注的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之前用到过的批注方法,再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文中出现的几处批注,并结合课文来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这样,先让学生明白了什么叫做“批注”,然后在引导学习课文1——7自然段中,讲解了三种批注的方法。接着让学生根据文中的批注,画出“我”怕鹅的语句,体会“我”见到鹅和被鹅袭击时的心情。我注重学生读书的方法指导,抓住关键句子词语,让学生在理解中、朗读中品味。先把“我”怕鹅的表现从文中筛选出来,体会朗读,再找出鹅表现的句子,来体会鹅的嚣张、霸道的样子,进行对比阅读体会,最后还原文本,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在这部分教学时,我设计让一名学生上台扮演小作者表演害怕鹅的环节,既增加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感觉效果很好。

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在学习了批注方法后,还要活学活用。在学习文章8——12自然段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运用批注法自学。这样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使教学环节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最后让学生用一句话概况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我在教学中将课文的重点放在“我怕鹅,被鹅欺;金奎叔赶鹅,鹅被吓跑”这件事情上。我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设计始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后寻找出对牛与鹅的前后不同态度和改变的原因,学生划出有关语句进行感受,再进行交流。此外通过对比朗读、自主感悟、揣摩心理,让学生感受到“我”当时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变化,然后说说自己经历过这件事,明白了什么。最后出现金奎叔叔的话,让孩子的体验和感受有一个理论的提高。从而揭示课文所蕴含的道理: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不能被固有的思想左右,只有找准了角度,才能正确地对待身边的人和物,正确地对待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明白道理。我觉得自己在引导学生读的方面下了一定的功夫,但是火候还不够到位,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入情入境的去读。课后的拓展活动是将书中的知识与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是深华,也是学以致用。整节课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总之,这节课的收获很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细细的品味运用。但课堂教学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学无止境,研无止境,我会在探索中,通过充分地挖掘教材,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突破教材中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扎扎实实学知识,简简单单学语文。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9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是阅读本课的难点。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说得十分清楚,这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

结合本课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讲的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效果。

首先,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提问:关于爬山虎的脚,你们想知道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于是,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叶子,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我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和孩子们一起表演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最后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本课的不足:

一是没有找到爬山虎,只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看,不够直观。如果提前让学生观察,寻找到爬山虎,效果会更好些。

二是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细致观察还不够,需要引导学生们也要做个有心人,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2

一、教材简析: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有趣的科普文章,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课文的重点部分是3至5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脚”,非常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向上攀爬的。通过读文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细致入微,而且是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 本文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在讲之前,我要求学生到学校操场去观察爬山虎,并写了观察日记《我观察到的爬山虎》。学生对爬山虎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对爬山虎的脚有了感性认识。

二、评价:

激趣导入采用猜谜语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较高。导思释疑教学方法的使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疑问,教师引导学生将问题一一解决,这三个问题恰恰是文章的中心问题,也是需要学生掌握的重难点。将课文重点段的背诵训练穿插于教学过程当中,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记忆力,也培养了学生积累语言的能力。

本次公开课的缺点也不少:比如在学生提出爬山虎的脚是小圆片的时候,与教师的预设爬山虎的脚是六七根细丝,相矛盾。教师此时缺乏教学机智,处理比较粗糙,在此处浪费了不少时间。

分析原因如下:

备课的时候,我会把要讲的每一句话都计入教案当中,然后把它们背过。在讲之前我会反复多遍地去背诵,恐怕漏掉其中的一句话。我相当关注每一张幻灯片中的细节,慎密地思考其中的过渡语。虽然讲课之前,我已经把课文内容烂熟于心,并且把教案在心中默念了许多遍了。但我仍然相当紧张,恐怕课堂上学生不能配合,或者不按照我的思路来回答问题。果然,在讲课的过程中学生所回答的与我设计的许多方面大相径庭,这些课堂生成的答案让

我不知所措,于是开始紧张起来,不知道该如何引导学生,思路也被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所打乱,于是整堂课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棒的”倾向,让学生们听不懂,也让听课的老师不知所云。课下领导和老师们给我评课的时候,找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这源于备课的拘泥于细节的完善而忽略了大的框架。课堂学生的生成是教师无法预测的,但是教师对所教内容的具体框架结构要做到心中有数,当学生的回答偏离主题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将学生引导到这个大环节中。关键是自己的备课,其中大的环节要清晰,无论学生如何变,万变不离其宗。当胸有成竹地了解了讲解中的关键问题的时候,那么细节就可以随意填充了。不论在课下想象的学生回答是如何变化多端的,当堂出现的问题一定是与你的预设有出入的,所以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回答,另一方面还不要被学生的回答所束缚。

将来改进的措施:

1、始终不渝地钻研教材,创新教学方法,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法。

2、多听课,多学习,容百家之长补己之短。

3、调节好自己的心理,在放松快乐的心理下教学,不要过度紧张。

4、备课不要过于精细,免得束缚自己的思路。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范文


课件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课件课件的编写是体现教师教学水平的方式之一,我们要如何写出一份令人印象深刻的课件呢?有请驻留片刻,小编为你推荐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第一课时

一、有趣的汉字:积累形近字

出示词语。

1.学生自由读一读、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2.汇报交流,明确:每组词语中加点的字都是形近字,它们的偏旁不同。

3.同桌合作记忆形近字。

4.拓展练习。

比一比,用下列形近字组词。

蓝()

篮()糖()

塘()完()

玩()炊()

吹()

二、词语超市:积累四字词语

1.学生默读三组词语:你觉得它们分别是描写什么?

2.讨论明确:第一组词语是描写山;第二组是描写水;第三组是描写植物。

3.学生自读自悟,体会词语描写的画面。

4.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选词造句。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词语。

如“惊涛骇浪”“波涛汹涌”等词语要读出磅礴的气势。

6.拓展:积累描写天空的四字词语。

三、读读想想:积累比喻句

1.学生自读教材中的四个句子: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讨论明确:

(1)比喻句及比喻词:这些句子都运用了打比方的写法,都是比喻句;但是它们的比喻词不相同,有“如”“似”“若”“像”“好似”“如同”等。

(2)体会比喻句的好处:运用比喻句能将事物描写得更形象、更生动。

3.学生选用不同的比喻词练习说话。

4.判断下列句子是不是比喻句。

(1)他长得好像他的爸爸。

(2)话音刚落,金币像雨点一样落下来,把他砸倒在地。

(3)他如同一只胆小的猫,蜷缩在角落。

四、写字板:归类写字

1.学生观察写字板中的六个会写字,发现它们的结构特点及写的时候应该注意的地方。

2.指名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3.自由写字练习。

4.写后互评。

五、阅读欣赏

1.学生自读短文《迷人的郁金香》,完成练习:

(1)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2)积累词语,补充“我的词语库”。

(3)找出你喜欢的句段读一读。

2.拓展:课外阅读描写花的文章。

第二课时

一、提前布置

1.学生准备:提前将这一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花仔细观察或查查资料,了解花的知识、特点(花的品种、产地,形状,开花的季节,花期的长短,花的生长环境、用途等)或养花的经验故事。

2.教师准备:布置教室环境,用花的盆景、图片、影片装饰教室。

二、课堂交流

1.欣赏导入。

2.学生小组活动。

小组内当解说员开展交流活动,介绍要点:

(1)清楚明白,抓住花的特点进行介绍;

(2)语言生动,让别人听懂、感兴趣;

(3)交流时可以一问一答,互动起来。

3.班级汇报。

小组代表在班级进行汇报,众生评价。

4.教师总结。

第三课时

一、明确习作要点:

在口语交际活动的基础上,把你介绍的内容写下来。也可以选择你喜欢的其他植物写一写。题目自拟。

二、指导习作

1.引导学生回顾口语交际课上你介绍的花;或者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植物。

2.介绍花时,可以学习课文《仙人掌王国》的总分写法,有步骤地介绍,抓住鲜明特点进行重点介绍。

三、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第四课时

一、引导学生自评

将你的习作读一读,重点修改不通顺的句子、标点符号,还可以增减一些内容,对文章进行润色。

二、引导学生互评

同桌之间或者好朋友之间交换习作,互相评价。

互评重点:发现对方习作的优点;帮他提建议,如错别字、内容方面等。

三、教师点评

1.教师评介本次习作的整体情况。

2.教师以两三篇不同程度的习作作范本,引导学生共同点评,教师作引导讲评。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课件的作用就是为了缓解老师的压力,提升教课效率,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备好一份课件。如何调整优化自己的课件呢?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篇1

新教材中《迷人的张家界》这一课描述的是新开发的风景区张家界的迷人风貌和丰富物产。但是课例是根据几位作家的名作精选而成的,文章确实把张家界的迷人描述的淋漓尽致,可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太大:语言风格不同,读起来有些绕嘴;无形中增大了课例与学生的距离。为了让张家界的风光更迷人,为了让课例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我精心设计了一堂语文实践活动课,让《迷人的张家界》真正迷住了学生。

一.预习激情、引导实践、拉近距离

为了让学生能真正读好书,读出张家界的迷人,读出几位作家的不同描述风格。我在预习时没有像以往那样让学生去预习,而是在初读的基础上激发情感,引导学生去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了解张家界,拉近与课例和张家界的距离。首先我把自己收集来的有关张家界的精彩片段整理几个积件,在学生初读时展示给他们:在他们的赞叹和惊叹中,我赶忙抛砖引玉这些只是张家界小小的一部分美景和点滴的知识,那里还有更迷人的美景和传说等待你去欣赏,去发现呢!(请你以任何形式把你收集的有关张家界的资料展现给大家:可以办个图片展;可以开个有关张家界神话传说的故事会;可以开个有关张家界风景区的新闻发布会;也可以去了解张家界的形成原因,从科学的角度给大家讲述你的新发现)。有了目标和动力孩子们热情高涨,纷纷走书店,串亲朋,找图书,扒资料看到一篇阅读课例引起孩子们这么大热情的关注我更激动:帮这个解决点问题,给那个出谋划策。(我深深体会到语文实践活动带给我们的决不是解决问题本身,而更在于整个过程给学生一个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语文学习少有的激情。)当看到一张张张家界的图片放在展台,当你听着一个个优美的神话传说,当你发现在备课时自己都没发现的有关张家界的相关知识,当你欣赏到学生少有的自信和热情,我高兴地知道张家界的已经离他们很近了。

二.学会朗读学会欣赏学会运用

孩子们对张家界有了较深的了解,我引导学生回到课例中再读课文就有了扎实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我和学生一起制定了三个学习目标:学会朗读、学会欣赏、学会运用。因为学生对张家界有了认识,所以在学会朗读这一步中有了感情基础。为了不让学生们感到又像以往那样学课文,我建议大家以组为单位开展读书比赛。教师不参与评比,只是提供朗读比赛的层次目标:熟读三无既无错字、无丢字、无添字;朗读三有既有感情、有声调变化、有快慢节奏。

通过朗读比赛,学生学会了这一课的朗读,也在比赛的实践中掌握了读书的基本要求,这无疑又是语文实践带给孩子们的收获。在此基础上我趁热打铁继续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全文中你认为哪个段落最迷人?(读读这一段,谈谈它的迷人之处在哪里?)文中各段描述在方法上有什么不同?(从描述角度、方法运用和用词造句等方面谈。)这样通过谈论、比较学生对张家界的了解加深了,对课例的迷人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为了进一步体现课例的例子的作用,我结合当前旅游热的现状,作为一个实践性作业布置给学生,引导他们把学到的东西大胆运用与实践:你也做一个小导游,写写你对张家界的了解,把它的迷人展现给大家(在班内开展一次争做小导游比赛)。假如你要说服你的全家去张家界旅游,请你设计一个旅游计划,把旅游的路线、旅游的景点介绍给你的家人。

这样整篇课文的学习始终贯穿在实践中,张家界的迷人,《迷人的张家界》都让学生在实践中真切的感受到、体会到。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我深刻感受到语文的学习根本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领悟语文学习的真正目的不是背课文,写作文,而是通过它的学习去更好地掌握知识,运用它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7个生字。

2.感受张家界迷人的自然风光,增强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3.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张家界迷人的自然风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1.导入:

你们喜欢旅游吗?你都到过哪些地方去旅游呢?那你听说过张家界,知道它在哪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迷人的张家界》这篇课文,跟随着作者一起来领略这迷人的自然风光。

板书:迷人的张家界

提问:从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你想知道些什么?

2.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

①检查生字词的预习

读生字组词:絮、劈、纤、杉、皆、锦、怡。

学生互相提示易错的地方

絮:注意读音

区分锦、棉、绵

提出不懂的词语,互相讲解。

②快速阅读全文,找出文中与课题相照应的句子。

(这次来张家界,我才真正领略了这仙境般迷人的景色,迷人的张家界,名副其实的人间仙境。)

板书:仙境般迷人人间仙境

这种写法称作什么?(首尾呼应)

③文章是什么结构?(总分总)怎样分述?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张家界的迷人景色。

板书:山奇、水秀、物丰

3.引导学生理解首句的作用

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找出课文中具体描写了哪些山峰?说说你快的方法。

小结:中心句的作用:提示全段的主要内容,承上启下,提示了张家界的奇山秀水和其间生存的珍贵动植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4.品读交流,有感情地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①品读奇山部分自由读2-4自然段,把你喜欢的部分找出来,与同学交流

A.重重叠叠的山峰一首优美的诗。写出山多、山高、山之千姿百态,美妙神奇。(总写)(反复读,读出赞叹的语气,相同句式的句子,要注意声调高低或语速成的快慢区别)

B.金鞭岩高出峰林之上'神鹰护金鞭'。(边读边想象)

C.我们来到在等待着出征的号令。既写出了山峰像将军一样威武,又给人一种动感。(个别读)要读出气势。

小结。

②品读秀水部分

清澈见底,纤尘不染的碧水中安谧静美的享受。

写出了金鞭溪的清澈、静美。(指导朗读)

③品读物丰部分

总结文章的表达方法:

A.总分总的结构

B.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5.情境再现

①播放介绍张家界的VCD,感受张家界的迷人。

②有感情地朗读你喜欢的段落

6.课外延伸作业:

(1)查阅有关张家界的资料

(2)学习本课的方法,以导游的身份介绍学校。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篇2

光阴荏苒,在迎接新课改的挑战中,一个学期又匆匆结束了。本学期,我们四年级语文教研组以新课改的理念为指导,以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疑惑为出发点,发挥教研组的“教科研主阵地”作用,立足实际,锐意进取探索课堂教学的科学方向,巩固发展教科研成果,全力配合教务课研处开展的各种教科研活动。虽无突出成绩,但也实实在在地走来。下面我将本学期的教研组工作简单总结如下:

一、加强业务学习,深化对新课标理念的理解;

1、学习内容紧扣《新课标》理念。本学期我组织全组教师学习《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超文本”理念与“大阅读”策略》、《新课程标准下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理性思考与诗意追寻》等多篇文章,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力求构建具有创造性、教育性、实践性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实践能力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养成。

2、学习形式多样灵活。理论学习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要求做好记录。提倡教师课外通过各种教学书刊、互联网等各种媒介学习新课程的有关理论知识,促进自身理论素养提高。一学期以来,全组教师每人所做读书摘记均在四十页以上。

通过学习,教师们对新课标理念的理解更加深入了。大家深深体会到:当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循守旧的教法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了。

二、加强教研实践活动,努力提高校本教研实效;

1、本学期由朱小敏老师执教《搭石》第一课时,探讨体现以人为本,体现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全组教师积极参与教案的设计,朱老师精心设计教案、认真试教,全组教师参与听课,课后大家积极评课,研讨氛围浓厚,肯定了研讨课为我们解决了一些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我们需要继续研究的新的问题。

2、继续完善集体备课机制。本学期集体备课的内容是第三单元,我们落实好集体备课内容,时间、中心发言人,定时开展集体备课,形成最佳教案,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尝试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力求突破时空限制。由于在校集体研讨时有限,我们把每次教研活动的有关内容贴的学校论坛上,要求教师积极跟贴回复。

三、开展各种学生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兴趣、才能;

1、为做好“大读写”课题的后续研究,检验学生的课外学习成果,同时也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学期我们开展了四年级段学生“课外知识与阅读能力竞赛”活动,通过活动,我们看到了“大读写”带给我们的丰硕成果,也看到了我们需要“后续研究”的一些问题。

2、元旦前夕,我们组织了四年级段学生“庆元旦,拔河比赛”,学生向我们展示了顽强拼搏的意志和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全体老师、学生都为这次比赛拍手叫好。

3、配合学校教务科研处开展学生作文比赛、写字比赛、手抄报比赛。

四、任重道远,存在问题有待解决。

本学期的教研工作虽然有些许成就,

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教研组的工作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1、集中业务学习因时间短,学习的内容有限,课余学习我们大部分的教师学习渠道单一,未掌握互联网资料的搜索技巧。

2、研讨课是最具实效的研讨手段,但是每学期只上一节课显然是太少了,评课方式单一,不能开展交互性评课,有少部分教师参与评课的热情不高。

3、集体备课并未真正体现集体智慧,操作方法有待改进。

4、乐于为教研活动挑担子的老师不多,特别是研讨课的执教老师难以确定。

本学期成就和不足都将是我们一个新的起点,我相信,在以后的教研工作中,我们全组教师将齐心协力,精益求精,努力使我们的教研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篇3

转眼间,一学期工作已经结束,五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也暂告一段落。现将这一学期五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努力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素质教育要求每一名教师都要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为此,我积极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积极发挥每一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真正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我努力鼓励学生敢说敢为,引导学生能说会做,不断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我认真备课、上课、辅导和批改作业。每一堂课我都精心设计,力求做到学生愿学。

二、课堂教学中,努力体现教育新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的主要阵地。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特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努力贯彻当前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创设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形成群言堂。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探究式课堂模式,挖掘教材与学生的尝试因素,引导主动探究,自主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此外,注重鼓励后进生,提供更多的机会给他们,使他们也能取得进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依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提高学生的知识积累。

在教学中,针对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我充分激发他们的古诗文诵读积极性,每天早上,我都坚持和学生一起诵读优美的古诗文,激发学生背诵古诗文的兴趣。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能力,我一直要求学生多读多想,并且要求学生在日记中写学完古诗、课文后的感受,鼓励学生大胆用文字或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四、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

学生的基本技能的形成以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为前提。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探究性教学的主体。注意发展学生的能力,强化好奇心,启发学生敢于想象,勇于质疑,鼓励学生多思多想,努力开发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五、教学中积极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认真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总之,经过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我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课堂教学方面也有一些进步。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开拓进取,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争取做一名更优秀的语文教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篇4

这是一篇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讲的是一个叫盘古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的故事,赞颂了盘古无私的献身精神。

一、开天辟地显“力大”

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找描写盘古开辟天地的句子,并反复读读体会体会。学生找到了第二自然段的倒数第二句,学生从“猛劈猛凿”这个词感受大盘古力大无穷,男同学甚至是边读边做动作,以此加深对“力大无穷”地理解。

二、顶天立地显“坚持”

天和地分开后,盘古随着天地的变化而变化,天每天升高,地每天加厚,盘古也跟着每天长高,而且历经一万八千年。在这个过程中,想象盘古会遇到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克服的呢?

学生结合原来所读过的神话故事,发挥想象,编造了一幅幅精彩的画面,由此可见盘古是多么坚持!

三、改天换地显“奉献”

默读第七自然段,用横线画出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学生开始很认真地进行默读,一会就动笔画了起来,请了一位平时不怎么爱举手的同学在小黑板上画中心句。别看她平时不声不响,画中心句还是信手拈来。全班交流,中心句是“临死的时候,他的身躯化成了万物”,那么他的身躯化成了哪些事物呢?

大概是由于这几个分句写得琅琅上口,句式一致,学生读来兴致盎然,发现这一段有九个“变成”了。我追问难道仅仅是这九样事物吗?学生一下子张开想象的翅膀:“牙齿变成了晶莹剔透的珠宝”,“头发变成了茂密的森林”,“汗毛变成了满天的繁星”…

在此基础上,我出示了古文版的这一段内容,学生更加读得摇头晃脑。我相机考考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些小家伙也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课文中没有的句子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得很形象。

这时,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盘古?学生结合课文马上回答:无私奉献的盘古,为他人着想的盘古。

是呀,盘古以他的身躯和神力改变了世界,虽然这只是人们的想象,但留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遐想。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篇5

《老师,您好》是一首抒情诗,赞美了教师事业的崇高和美好,抒发了孩子们对老师感激、热爱的思想感情。

我满腔热情地走进教室。开课了,我从九月十号教师节入手,请学生说说,你想将自己的祝福献给曾经教过你的哪位老师,为什么?你想祝福他什么呢?我让学生回忆教师对他成长的帮助,想让他们在心理上与课文内容、课文情感产生共鸣,为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情感做好铺垫。可是学生竟然对老师的奉献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我这时强忍住心中的不悦往下上。接着是请学生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句话最能表达老师对你的好,你就大声地读出来,我们要把这句话,或者这一节献给你心中最爱的老师我意在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注入到课文中去,使课文如同为他写的,加深他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对教师的感谢之情。可不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不高。然后我请学生读,说说你为什么选择这一句。在指名读、同桌读、小组读等形式的朗读训练中,大部分学生已能背诵。

一堂课下来,我有些难过。书读得好不好这倒是次要的,但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已很难找到。我不知道是因为我的课不够精彩还是他们对情的淡漠。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篇6

《蝙蝠和雷达》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讲述科学知识的老课文,本人想通过抓住蝙蝠探路和飞机夜航的秘密及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培养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同时,结合本人的研究课题,我认为如下几方面体会深刻。

一、激发认识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的老师”。它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执着地去探索。

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培养强烈的创造欲望。我注意把学生当作认识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例如:学习科学家的三次试验,我放手让学生小组学习,然后创设情景介绍概括。在了解了蝙蝠飞行的秘密后,学习雷达的工作原理时,也注意让学生同桌自学。并时时处处请学生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

二、开拓知识领域。

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入门不等于有了兴趣,就有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往往靠有关事物的启示,触发联想,从而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课前找资料了解蝙蝠,课后多看有关仿生学的知识,想象蝙蝠和雷达之间会有什么对话等练习形式,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我以为)

三、鼓励学生求异思维。

广博的知识是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但知识不等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知识转化为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而求异思维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思维形式。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思维方式来训练学生。例:学习段落第3、6节时,我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词语在理解蝙蝠的飞行特点和秘密这一中心。其次,在学习中,我还引导学生质疑、发问,从而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开拓思路,灵活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当然,教学中也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我相信,只有更好,没有。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探索,一定能找到创新思维教学更好的途径。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篇7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从而启发人们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本组教材也都是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的。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借助画图,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形象的画面。

喜欢画画是孩子们的天性。课上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图画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自己画画有时更能满足他们的欲望,发展他们的智慧,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形象的画面,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学生自由朗读描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的段落后,我让两个学生上台来根据书中的介绍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其他的学生在台下画,学生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他们边对照书中的介绍,边看书上的插图来画。3分钟后,我们先读课文,然后来检查自己的画,并且认真听着同伴的点评,有的说:“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应该是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有的说:“刚长出来的爬山虎的脚是嫩红的,可是它应该长在叶柄的反面,画在同一侧,位置错了。”……就这样画画议议,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位置、颜色就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2、利用实物,使学生从模糊的感悟走向清晰

语文是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积累知识,这样才能培育出会生活的人。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想方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

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爬山虎,课前,我准备了一些实物的爬山虎。上课时,在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关于爬山虎的叶子时,我出示了爬山虎实物给他们看。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知道了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长大了的叶子是嫩绿的、而且叶尖都是一顺儿朝下,基本上不重叠。这样的直观教具,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使得学生对于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也了解得十分详细。

在学习爬山虎的脚的部分时,让学生自己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后,再次出示了爬山虎实物,让学生仔细观察它的脚,并与作者描写的脚联系起来比较,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学生对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印象就更为深刻了。

3、通过表演,让文字活起来。

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细节的问题。学生面对课本的文字的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运用具有一些表演性质的行为,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文字活起来,更好地帮助学生的理解,从而拉近了他们与文学的距离,使他们在语文课上获得更多的审美情趣。

学习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墙的部分,我让学生先自读并提出不懂的地方。读完后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我引导他们梳理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细丝怎么变成小圆片的?为什么细丝巴住了墙,就弯曲呢?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然后分小组表演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再指名上台表演,演完学生就有了更真实的感受:当细丝触着墙的时候,细丝头上就变成了小圆片,这些小圆片就像吸盘一样,紧紧地巴住墙,由于“巴”产生的力量,使细丝弯曲,这样,细丝就拉动与它相连的嫩茎,嫩茎就在墙上靠拢并贴在墙上。这样就完成了“一只脚”爬墙的过程。然后它还会继续长出脚来,又把嫩茎拉一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学生通过自己表演,真实地感受到了“触、巴、拉、贴”这几个动作的连续性,而且深刻地体验到这几个动作的内在力量,同时还理解了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最后讨论把“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地往上爬”行不行?通过讨论,结合自己观察所得,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体会到作者用词精确性和观察的细致。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的成功之处是:结合本课的特点,调动同学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同学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讲的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同学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限度地发挥同学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发明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效果。

三、不足之处

孩子们读书的时候仍然不够大胆,没有兴趣,更谈不上什么声情并茂。多给孩子们朗读的时间,让孩子们能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需要很长时间的训练。绝对不能放松。其次,孩子们根本没有合作意识,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给孩子们创设协作学习条件和氛围,让孩子们具备协作意识,学会合作。其三,课时效率低下。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认真钻研教材,摸情孩子们的学情,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确实提高课时效率。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置换主角,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资料。接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设计问题:“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然后自主研读,交流收获。“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请同学们选取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哪些感悟和收获?”进一步引导发现,总结写法。最后拓展文本,课堂延伸: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篇8

《春联》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说明文,课文用精练的语言,生动地说明了春联的作用,种类、特点及读春联的好处.我在教学这课时反思如下:

优点:

(一)在课文的精读阶段,我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品读春联,领略中国语言文字的无穷奥秘,激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例如在分析春联“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的时候,我先带领学生感知描写的内容,再让学生体会从哪里能感受到春光是美好的?这样学生一下就抓住了重点词“芳草绿”、“杏花红”,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春的气息,同时有加深了对春联描写的内容的印象。

(二)另外对写春联的对仗、声律等知识的学习方面,我也作了灵活处理,让学生通过自学来给大家介绍春联的写法,了解对仗,然后归纳出八个字:字数相等、词类相当。并指导学生用所了解的写法来分辨几副混乱的春联,补充不完整的春联。这一活动是渐趋渐进的,课堂中整个教学的大步骤层次感是非常明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综合性及文化性。

缺点:

(一)白板技术不够熟练。我在操作白板时,有几次速度较慢,直接影响了教学的紧凑性,导致拖堂一分钟左右的时间。这还是归结于平时操作的机会少了,不能很好地驾驭白板课件。

(二)板书不够及时。例如学生在说出春联内容特点的时候,我没能及时书写在黑板上,而是事后找机会补上的。从中也能看出我备课还不熟,准备的不够充分。

(三)讲课内容存在错误。课堂练习时,我在让学生配对上下联,最后一幅对联学生说反了,我开始并没有发现,后来带大家读的时候才发现错误。说明我当时在备课的时候没有留意细节部分,较粗心,以后要吸取经验,避免再出现类似情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篇9

本课文字兼美,条理清晰、结构完整、描写细致、语言生动有趣,充满了童真童趣,感情真挚深厚,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童年时期执着的向往。

在教授本文的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看视频,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引导让学生把本文归纳为三部分即:期盼参加演出、饰老虎参加演出没有成功、寻找失败根源,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循着怎样演老虎这条贯穿始终的矛盾明线和以“我”排演、演出时“窝囊”的暗线,去探究演出失败的原因。

我在教学中,不断地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感受课文内容。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体验”。因此,在课中,我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排练前老师告诉“我”怎样表演—段,写得具体明确,作者仅用了“爬”“站”“叫”“扑”“追”“躺”六个动作把老虎怎么演写得具体明确。指导学生圈出动词,品味用词之准确。再创设情境:老师扮演故事中的老师,学生扮演文中的“我”,进行对话,使得文中的情境再现,通过这样的课堂设计,可以让学生学习如何把表演动作写清楚、写具体,并为“我”到底演的如何做了评判。

在教学中,我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我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体会“我”的心理变化。本文由于课文篇幅很长,情节一波三折,很多心理活动没有明显的“我想”做提示,学生们可能看不明白什么样的句子是心理活动,所以回答问题偏离了要达到的目标。

在本文的学习中,对于一些学生不明白的词语,为了节省时间,我都是将意思原汁原味味的告诉学生,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对于被动记忆的这些词印象不深刻,效果非常不好。

明白了自己的不足,所以我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指导学生按照事情发展过程找出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再用几个词总结归纳我的心理变化,最后完成课后题的表格,学习有梯度,由易到难。在生字的学习中,课前布置预习作业,预设一些重难点的字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查字典或网上或者其它方法,自己学习字词,相信教学的效果会更好。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课件


指导案例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身为新入职的老师,我们应该全身心写好一份课件。可能正在考虑如何才能写好课件呢!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课件”,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领会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节。

教学重点:

1、字词教学;

2、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教学难点:

领悟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教学挂图、课文录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步了解课文,理清文章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

老师简介钱塘江大潮的形成。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

(1)学习“潮、浩、沸、涨”,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学习“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学习“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

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四、作业

1、写生字。

2、练习朗读课文,体会钱塘潮的壮丽。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课件 篇2

1. 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 使学生初步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原因及有关知识。

4. 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 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6.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 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一) 初读课文,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自学生字、理解新词。

(三) 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四) 学生质疑,老师解难。

(一) 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点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 按时间顺序给第二段分层,并归纳层意。

(三) 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3、4自然段。

(一) 抓中心句,导入 新课。

1、 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

(1) 师引生答。

师:因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引导学生说出:“所以吸引了许多中外游人到这里来观潮。”

(2)“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看什么呢?“天下奇观”的“观”又是指什么?

2、 质疑。围绕第一自然段,你想知道什么?

3、 明任务。学习课文,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的事物的。

提示:第二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该怎样分层,层意如何归纳。(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2、 自读“潮来前”的部分,让学生了解“潮来前”钱塘江面的景象及观潮人的心情。

(1) 划线。用“——”和 “^^^^^”分别划出写“潮来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

(2) 听、悟。指名读,当读到“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德薄雾。”时,让其他学生说出潮来前江面的最大特点是很平静。当读到“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引导学生说出此时观潮人的心情非常急切。

3、 小结:此时的江面如此平静,人们翘首盼望,让我们共同观望潮来时的景象吧!

4、 电脑重现“潮来时”的景象。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心情又是怎样的?

5、 读“潮来时”一段,画出描写“潮声”、“潮形”的句子。

(1) 知潮声。

A.读描写“潮声”的句子。

B.出示投影。

a.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b.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

c.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读句子,你们感觉潮声越来越怎样?大到什么程度?

C.看电脑录像,理解“山崩地裂”一词。

D.此时观潮人的心情怎样?

E.再读“潮声”句读出声音巨大和人们惊喜的心情。

(2) 知潮形。

A. 读描写大潮样子的句子,出示投影。

a. 只见东边水天相接到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c.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员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d.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B. 分小小组,讨论体会潮越来越大,猛、近、快、高的特点。

C. 再次观看录像,感受潮的壮美景象。

D. 读出壮观。

(3) 知其序。作者按什么顺序来写潮声和潮形的?找出空间转换的词。

(4) 训其说。训练学生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出来。(可加上空间转换词练说)

(5) 3、4自然段中,你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6) 想象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6、 指导感情朗读并背诵3、4自然段。

7、 学习“潮来后”一段,知其余威,进一步理解潮势。

8、 自己读文,看“潮过后”的录像,说明自己的感受,体会作者的感情。

(2) 讨论理解“潮来前”江面很平静,与“潮过后”江面恢复平静,两个“平静”意思一样吗?

9、 师小结:本文有声有色的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由远到近地写出了它的变化。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写潮声,写得声势浩大;写浪潮,写得气势磅礴。总之,作者给我们形象生动地描给了一个壮观的场面。这场面的确是“天下奇观”。

(一) 总结全文。

(二) 总结写作方法。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课件 篇3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11课《观潮》,这是一篇绘景文,作者以事物原本的发展变化作为观察顺序,用人潮相对,动静对比的方法,写出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同学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本课要两课时完成,依照大纲要求,第一课时,在指导同学朗读课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同学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同时依据小标题给课文分段。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能用“逐渐”、“恢复”造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同学从中学习怎样积累资料;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让同学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因为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怎样注意积累资料”,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注意积累资料”,即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和积累资料的。“潮来之时”是文章的重点局部,所以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而讲读课文在语文基本功训练和重点读写项目的训练方面负担着最主要的训练任务,因此,编者将这课布置在这里,是在前两篇文章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它为例,让同学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的,在知识体系上,它与上单元的训练重点项目“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街接紧凑。同时也为下单元“内容中体会思想”奠定了基础。

二、说教法

在教学方法上,因为本课是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篇幅不长,但“天下奇观”的景象极为少见,因此,我将借助电教手段(录相、录像等)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即让同学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来体会潮来时宏伟的气势,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同学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同学“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学习,即引导同学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只有学会怎样读书,才干将一本死的教材读活,“自能读书”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对同学进行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四、课堂教学程序布置

(一)这节课我的教学思路是:“会文——入境——动心——吐情”即通过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再通过电教手段的辅助作用和对课文言语的细读入境界,进角色,通过边看边想,动之以情,最后又能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出对“天下奇观”的赞叹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通过以上四步的教学,要让同学逐渐达到培养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的目的。我的教学思路的依据是:1.符合儿童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事物规律;2.符合本课的教材特点;3.符合作者的思路。叶老常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二)课前准备:投影仪、胶片、放相机、电视机、录音机。目的是要用电化教学手段,协助同学入情入境,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缩短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1.导课

首先用解题切入的方法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1课,课题是什么?板题(11、观潮)“观”是什么意思?“观潮”是干什么?回忆2节学习内容,本课是写作者在哪儿观什么潮?钱塘江大潮在世人眼中是怎样的一种景观?(依据同学的回答板书:天下奇观)“天下奇观”四个字说明了什么?这个称号何时有的?从哪里知道?(理解“自古以来”一词)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向我们介绍这天下奇观的?(结合同学的回答板书,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

我这样导课的依据是大纲对四年级阅读能力要求的第一条、即培养同学理解题目的能力,懂得题和文的关系,养成读文先读题的习惯,学会以题目为线索去阅读文章,并能找出表达中心的词语和句子。同时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教学原则,让同学阅读课文,回顾写作顺序,完成教学思路中的“会文”。接下来由整体插入局部逐段分析。

2.逐段分析课文

(1)过渡学习第二段

过渡语: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一定壮丽、雄奇、令人神往,遗憾的是这么壮观的景象,老师却没有见过,你们见过吗?想不想去看看?好,那我们就做好准备?(带什么去?)老师建议大家带好两样东西:“眼睛”和“耳朵”。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说?(引导同学明白,要用心听、仔细看),现在做好准备了吗?好,我们现在马上动身,以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到达目的地。

设计这样的过渡语是为了下一步能带同学入境界奠定基础,其次以幽默的语言,告诉大家要用心听、仔细看,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接着教师利用文中的语言继续渲染气氛: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这时浪潮来了没有?关于潮来之前是怎样一番情景呢?书上哪儿告诉我们?

引导学习第二段,自由朗读第2小节,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江面平静,人山人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依照同学的回答教师板书,江面很平静。

这一局部是文章的非重点地方,且语言通俗易懂,教师略讲主要是让同学通过读之后,谈谈“潮来之前”的景观特点,使同学理解这些特点反衬了“潮来时”天下奇观的“奇”,接着引入下段的学习。

(2)过渡学习第三段

教师过渡: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期待着那激动人心的一幕,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放江潮来时的录音)请大家发挥耳朵的作用,用心听,一会儿告诉老师你听到了什么?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在文章哪儿详细告诉了我们?引导学习第三段(3、4小节),完成教学思路中的“入境”。

a.抽 2名同学来朗读3、4自然段,其它同学边听边思,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描写的?(板书、声音、形状)潮来时是先听到的?还是先看到的?为什么?声音是怎样变化的?自由朗读,用“____”划出有关词句。

检查学习情况,相机板书,“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理解“闷雷滚动、山崩地裂”。投影句子:“哪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齐读“哪声音”指什么?“山崩地裂”还可以用什么词来代替(震耳欲聋、地动山摇、山呼海啸……)?相比之下哪个词更能给人以惊心动魄的感觉?“颤抖”可否换成“抖动”、“震动”?(不行,颤抖是指短促而频繁的振动,幅度最小,用于此处较恰当),引导读这句,要读出排山倒海之势。请同学们依照由远到近的顺序把描写江潮声音的句子朗读一下(自由读、分组读)。

b.江潮由远和近滚滚而来,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大家想不想亲眼看看?好,不过老师呢要提两点要求,第一要用心听,仔细看;第二把你看后的体会告诉大家(师放录象)。

听录音、看录像、说感受,可以让同学对“潮来时”先有感性认识,随后再学习文章,易使同学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这种惊心动魄的局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是怎样描写的?轻声朗读文,用“……”划出有关词句。

检查学习情况,相机板书: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作者的观察顺序是什么?从远处看怎样?抽读相关的这句话:“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理解“这条白线”是什么。为什么是“一条白线”呢?“逐渐”是什么意思?能否用它练习说句话?再近些呢?抽读“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联系实际(如教室的高度等)理解“两丈多高”有多高,它怎么会是“白色城墙”?这与“线状”相比方何?再近些呢?抽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课件 篇4

《观潮》教学设计(送教课)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七册第八组的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作为最后一组课文的学习,要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来学习,有意识地检查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及相关的词语,特别是文中的四字词和成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3.能综合运用以前学到阅读方法学习本课,使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如:分清文章的主次;边读边想画面,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4.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事物的写作方法。

5.通过学习课文,激发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法学法:

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悟情。

六、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资料,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32课《观潮》,齐读课题,这篇文章描写的是钱塘江大潮。谁了解它,能把课前收集的资料向大家说说吗?

放映大潮录象,配上进行曲音乐,学生尽情地观赏。

看完之后,谈谈你的感受。

想知道课文是用什么语言描写这宏伟景观的吗?那就读读课文吧?

[说明:导入的设计,利用录象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谈观后感,接着问:想知道课文是用什么语言来描写这种景象的吗?这样就能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说说读懂了什么?理解天下奇观。

2.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线索。

快速浏览或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哪些部分是详细,哪些部分是略写。

[说明: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所以,初读课文后,要对课文形成整体的印象。]

(三)学习重点部分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1.默读3、4自然段,画出描写大潮的句子。

2.展示自己画的句子,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补充读,齐读。

3.再默读或小声读这些句子,说说,读着读着你仿佛看见了什么画面。

4.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同学听,用自己的语言说,尽量用上书上的重点词:闷雷流动、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横贯江面、白浪翻滚、白色城墙等。用多媒体投影这些词语。

5.指名说,评说,补充说。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学习用边读边想画面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并把想到的画面转换成口语,又进行了语言训练。落实了新课标的精神,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能力要在具体实践中训练才能形成。]

6.品味课文语言。

同学们,你们读了课文,能把想象到的画面说得这么好,除了你们的聪明才智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课文的语言美。

现在请你们再读读自己觉得美的句子,怎样读才能把你感觉到的美有感情地读出来。再说说觉得这个句子美在哪里。

读完后品读,评读,全班一起读,充分感受语言美,形象美。

7.学法总结。

⑴边读边想画面,把想到的画面说一说。

⑵品味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四)学习潮来之前,潮退之后部分。

课文除了潮来之时部分写得美,潮来之前和潮退之后也非常美,选择你喜欢的一部分学习,用刚才的学习方法。

1.找出喜欢的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画面。

2.展示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或说说想到的画面)。

(五)总结谈话。

1.同学们,钱塘江大潮是世上少见的伟大奇观,今天我们见识了祖国这么神奇、壮观的自然景象。你心中一定有一种情感在涌动,能不能用语言来抒发一下你心中的情感呢?(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学生抒情。

2.在体会作者表达方面,你能向课文学习什么?

(六)作业:

1.抄写课文生字、词语,按音序写。

2.抄写文中的四字成词,并自选两个词语造句。

3.背诵3、4自然段。

4.根据课文描述,画一幅大潮图画。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课件 篇5

1、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2、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3、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4、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赏析精彩的场面描写,体会精巧的结构安排。

1、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读准字音:

雷霆(tínɡ)杨诚斋(zhāi)艨艟(ménɡ chōnɡ)如履平地(lǚ)

倏尔(shū)一舸无迹(ɡě)善泅(qiú)僦赁(jiù lìn)

蒙ménɡ混过关柠檬ménɡ朦ménɡ胧艨艟ménɡ chōnɡ憧憬chōnɡ jǐnɡ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掌握正确的读音,听清节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1学生个人质疑字、词、句,全班讨论解疑。2学生二人合作翻译课文。

三、拓展延伸,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复习重点字词的解释和全文翻译2、积累与钱塘江潮有关的名人诗歌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3、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4、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学生齐读课文,逐段概括段意。

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之盛。

2、根据文章内容,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各段壮观的场面。

选四位同学描述,其余同学补充。

2、赏析“潮来溅雪欲浮天,潮去奔雷又寂然。”这两句诗,并请在本文中画出与这两句诗描写相一致的语句。

3、假如你是海宁市人民政府的秘书长,由你负责海宁市有关钱江潮申报“世界遗产”一事,由你起草申请报告,你打算从哪些方面谈起,申报理由是什么。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课件 篇6

农历八月中旬是钱塘江潮最壮观的时候,古往今来吸引了不少的文人墨客前来观赏。有一天迎来了宋朝的文学家周密,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这周密眼中的钱塘江潮是怎样的景观。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熟悉课文内容,注意以下问题:

⑴、找出文中的的生字新词,通过查工具书的方法掌握这些字的读音和意义。

⑵、用笔画出你在查阅了工具书后还不能理解的字、词和不懂的语句。

2、结合课文中的解释,帮助学生整体理解课文内容。

⑴、解决学生自学中的难字、生词和较难的语句。

3、请大家齐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请学生示范朗读文章,其他学生思考:

⑵、出具体写潮水的语句,读一读。

⑶、说说自己读后对钱塘江潮的认识。

2、默读课文其他段落,引导学生拓宽对“潮”的界定:

⑴、课文其他段落是写什么的?

②、吴中健儿溯迎弄潮;

③、江边喧闹的看客。

我们分别请同学来读写水潮和写人潮的语句,你来品味这两潮各自的魅力。找出文中写这两种潮特点的词语,用见简洁的语言概括两中潮的特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课件 篇7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3.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

学习重难点:

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2.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同桌对读生字词。

2.抽读生字卡,师正音。

(二)导学课文,理解字词。

1.学习第3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字词,并指导朗读。

①听师朗读第3自然段,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②读后提问。

③理解词语:人声鼎沸。

④总结学法:(小黑板出示)。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4.5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

①同学们还有哪些生字新词不能理解?

②师答疑。

3.同桌互相检查这些生字新词是否都理解了。

4.教师抽查并总结。

(三)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引导学生鉴赏。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

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

c.感情朗读。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

3.师生共同评价

七、全课小结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课件 篇8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1.今年农历八月十八,中央电视台和浙江电视台联合现场直播钱塘江大潮,同学们看了吗?你看到什么潮?感受如何?

2.对于钱塘潮,你还了解些什么?

3.生自由畅说。

三.播放录象。(从同学们刚才的谈话中看出,大潮汹涌的情景,大家记忆犹新,钱塘江大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想不想再看一次?让我们再次听听声音,看看画面,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四.教学“潮来之时”

2.自己读读3、4自然段,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觉得喜欢的,就多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好,待会读给同学们听。

3.学生自由朗读,师巡视指导。

4.学生自由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

▲那声音……颤动起来。(课件演示,比较句子,潮远,声大而闷,潮近,声巨而烈。指导朗读)

▲过了一会儿……沸腾起来。(模拟“沸腾”。“人声鼎沸”。读出“沸腾”感觉)

▲那条白线……横贯江面。(课件演示理解“横贯”“横卧”。指导朗读)

▲浪潮越来越近……飞奔而来。(课件演示,比较句子ABC。老师A句,小组读B句,全班读C句。自由读、个别赛读、齐读)

5.小结: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啊!正如课文预习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板书)

1.填空理解:

(1)自己读一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些语句连起来。

2.师生分读。(是呀,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声潮水的变化。我们一起读读,体会一下。)

六.指导背诵。

1.老师留下括号里的词语,你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4.小结:背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到钱塘江旁,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被称为(天下奇观)!

七.积累语言。

1.咱们学习的.这两个自然段中,词语非常丰富、生动,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下来?

2.开展比赛。(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反应快,很快站起来说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3.做读书卡。

4.分组领读。

八.运用语言。

1.同学们懂得了词语意思,不过,会不会用了呢?

九.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了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叙述方法,积累了好词佳句。学得不错。下节课……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课件 篇9

一、复习检查

二、拓展阅读

《海上日出》

第二、三自然段。

我早早起来看日出,看到了这样一番景象,按从天空到太阳再到海面的顺序观察,然后说说。

日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作者是怎样描写海上日出的过程的?

从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来写海上日出的过程:

时间空间

天没大亮天空一片浅蓝

转眼间天边红霞范围扩大

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

到了最后

《瀑布》叶圣陶

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山路忽然一转/啊

/望见了瀑布的全身/这般景象没法比喻/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站在瀑布脚下仰望/好伟大呀/一座

珍珠的屏/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苍龙峡游记》

去年暑假的一天,大雨过后,爸爸提议去莱芜八大景之一的苍龙峡游玩,我高兴地跳了起来。

苍龙峡位于莱芜市高庄镇塔子村西。一到塔子村口,就听见水声轰鸣,像打雷一般,我想:苍龙峡

一定快到了。果然,我们首先看到了一条河,河水混浊,浪花翻滚,自南向北,向一座拱桥牵去。

我们转过一个弯,来到石桥上,只见滚滚河水穿过桥洞,直泻而下,形成一个巨大的瀑布。桥下被

瀑布长期冲刷成一个巨大的瀑布潭,水流在潭中上下翻滚,像煮沸了一般。深潭两边,悬崖峭壁,

树木参天,使瀑布产生巨大的回声,震耳欲聋,还真有点仓峡雷鸣的气势呢!转过桥头,我们又

来到现瀑亭,亭子修在悬崖上,崖高潭深,令人头晕目眩。从亭上看瀑布,瀑布因撞击峡壁溅

起无数水花,就像是一辆巨大的铲雪机在不停地把雪推下万丈深渊,而深潭就成了一个永远也填不

满的大雪坑,

从观瀑亭下来,我们又参观了水帘洞,洞口很深,洞底流水汩汩,洞顶清水滴滴,不断地滴进脖子

里,凉凉的。穿过水帘洞,我们来到潭边,看到潭面上被瀑布击起一团团水雾,扑在我的脸上,亲

吻着我的脸颊,钻进我的脖子、袖里,好像同我嬉戏,我深深地陶醉在这大自然的美景之中了。

我正看得入迷,爸爸说:走,我们去看钓鱼的。说完,我们就来到下游水边,只见许多人在钓

鱼。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中垂钓,是多么惬意啊!

苍龙峡!真是梦中天堂,人间仙境啊!

1、小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苍龙峡的美景的

2、你知道莱芜有哪八大美景吗

莱芜八景(学生资料)

1.龙潭星现

位于莱城西北80华里处,有座照壁山。这里山峦起伏,群峰耸立,峭壁如刀斧劈,直立百丈。山

腰有龙王祠遗址,祠下是临绝涧漳。流水汇集龙潭,清沏如镜。山光树影摇曳水中,似九龙嬉

水,神奇幽兴。龙潭边,照壁下,树散凉气,草生冷风,石壁高耸,光线幽暗,不见天日。坐崖下

,仰望苍穹,即使赤日行空,天气晴和,繁星亦清晰可见,故称这一大奇观。龙潭星现即由此

而得名。

2.汶水西流

悠悠汶河,发源于源山,由东、北两大支流汇集而成。她滔滔东来,滚滚西去,纵贯莱芜,流向泰

安,再与东平湖、微山湖合为一股,蜿蜒数百里,最后入黄。

正是这条历史上有名的汶河,孕育了两岸迷人的景致醇厚的风情和灿烂的文化,她是一部读不完的

史诗,一幛阅不尽的画廊。

汶河美景,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各呈其姿。春天,河内清流涓涓,两岸草木峥嵘,宛若轻纱飘动;夏

天,雨多水涨,波涛汹涌,恰似野马驰骋;秋天,两岸细沙软软,中流微波潋滟,她象薄绢弄影;

冬天,堤外麦苗碧绿,河内水面冰封,仿佛银练铺陈。她有春的温柔,夏的奔放,秋的丰腴,冬的

稳重,色彩绚丽,娇艳可爱。

自古黄河西来,长江东去,九州江河均东流入海。然而汶河却以其大无畏的开拓精神和自

尊、自爱、自强、自立的个性,独辟蹊径,滔滔西去堪称一大奇观。

3.宫山夕照

宫山,原名新甫山,盘踞于新泰、莱芜之间,因其主峰犁铧尖为诸峰环抱,状似盛开的莲花,故

又名莲花山。因汉武帝曾来此求仙,在山上修建行宫,故名宫山。又因略低于东岳,又称小

泰山。巍巍宫山,气势磅大。若伫立峰巅,极目远眺,只见群山起伏,层峦迭翠。山下是毯杖壑

,西面是水寨溪与五云洞,北面是深不可测的千人洞,美景奇观,尽收眼底。群峰峻岭之中,有一

古刹腾云寺,这里有石狮、石碑、石塔,庙堂殿阁,错落有致,加之松柏葱翠古木参天,山峦

互抱,云水相接,好不壮观。夏秋时节,每逢雨过天晴,万物新洗。夕阳西下,彩溢霞飞。此时游

人在山顶漫步东行,可偶见奇景:旷野中,出现一五颜六色的光环,径达五六米,环内重峦叠嶂,

楼台亭阁,历历在目,游人影像,同映其中。此景宛若海市蜃楼,转瞬即逝。使有幸观赏者如醉如

痴,似神若仙,赞叹不已。遥想汉武当年,若有眼福领略此景,即使未有采到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

,也不致于扫兴而归吧?

4.仙人遗迹

出莱芜发电厂南门,沿路南行二百米,路西有条绿树掩映流水潺潺的溪溪谷底青石如铺,石面平阔

。站在路上即可看见古朴遵劲、超凡脱俗的仙溪两个大字。自此再沿谷而上,神奇的仙人足迹

与仙女拖带划出的石上隙痕便次第入目。这是便是为世人传颂的风嶷仙踪。

离此不的远的凤凰峰之阳有一石洞,名曰朝阳洞。洞内幽暗崎崛,深奥莫测;洞外景色秀丽,花香

鸟啭。明进士闽人陈甘雨题写的东鲁名洞,历历在目。此处石碑记载:安期生曾修炼于此

。《嘉靖莱芜县志》也载有:安期真人,秦人也。隐居是邑,住凤凰峰下修炼,遂以得仙。

传说,修炼于朝阳洞中的安期生,当时正值青春年少,常遵师傅之命去山下溪谷汲水。有一天黄昏

,安期生忽见一年轻美貌女子坐于岩石之上,两人不免言来语去,眉目传情。自此,安期生每次汲

水总遇见那女子。久而久之,竟也做起尘世间男女桃色之事来了。一次,师傅见他汲水长时不归

,下山寻看,恰巧遇上,气怒难遏,猛跺一脚回山而去这一脚竟入石寸许,留下了千载难泯的仙

人一足。那女子吃了一惊后,慌忙拖带逃走,一束柔丝腰带竟也在坚硬的石面上划出一道深深的

印痕。

如今,仙人已去,遗迹尚存。这个把现实与神话结合得天衣无缝的故事,将随着时间的流逝,永远

在人们当中流传。

5.二洞云连

二洞,一为伏龙洞,又名狂狐洞,位于城北两华里处的矿山中,洞中朝北,直入南去,深不可测。

一为朝阳洞,因洞内常有白色蝙蝠朝南,洞内凸凹不平,蜿蜒崎岖。洞前约有百米平台,并护以短

垣。

站在此处,极目远眺,四周重峦叠嶂,佳木葱茏令人心旷神怡。每逢阴雨之季,伏龙、朝阳二洞同

时生云,南云飘飘北去,北云悠悠南来。两云空中相接,阴阳相吸,合为一体,即降甘霖,堪称一

大奇观。

6.苍峡雷鸣

苍龙峡位于高庄镇的塔子村西,峡岸怪石嶙峋,山石断崖对峙。上有拱桥飞架,如长虹凌空;两边

峭岩如劈,似高墙矗立。峡东原有元代建的七级宝塔,西面有明代修的望峡楼阁。明朝亓诗教曾在

这里筑亭台建园林,清朝张道一也在此修乐饥斋。两壁悬崖上有历代达宫名人的摩岩石刻,如

醉石待月、云窝、桃林等。有的气韵浓洌,章法多变;有的刚柔相济,变幻无穷

;还有的于端庄稳健之中透出飘逸清丽之气,不失为莱芜石刻中的珍品佳作。

每逢雨季,大雨倾盆,瀑流直泻,似白龙骤下,直冲峡底。瀑落之处潭深数米,水涡急旋,浪花飞

溅。整个峡内烟波荡荡,巨浪滔滔。那飞泻的瀑布声,若龙声虎威,似惊雷远震,可闻数里。峡西

岸有一天然石洞,可容数千人。峡内怪石嶙峋,如人似兽,千姿百态。特别是东崖石缝中兀起的一

大溶碉,形若苍龙,每当天晴,斜阳东照,石龙倒映水中。待到波随风起,影随波兴,但见鳞光耀

眼,宛如龙动。纵观苍峡,桥显奇高,瀑有奇形,石呈奇状,涛发奇声,这真是大自然的杰作,令

人叹为观止。

7.矿山呈瑞

矿山,位于莱城西北二华里处,海拔近700米。山虽不高,但其丰姿秀色独特。山上松伯苍翠

,怪石嶙峋。山阴有伏龙洞,深不可测。山顶有清代博学文人张道一的书馆,他曾培养出众多金榜

题名的弟子,真可谓桃李满园万紫千红景色好,英才荟翠文韬武略栋梁多。

相传,这里由于地理条件的原因,春夏之际,阳光经过不同密度的气层,发生明显折射,常把地面

景物显现空中,出现奇异幻景。此景被认为是吉祥之兆。据说,每逢开科大比之年,山中便呈现此

景,是年当地应考者辄多捷报,故曰矿山呈瑞。这一传说虽无处考证,但足见自古以来,莱芜

就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而闻名于世。

8.棋山柯烂

棋山,座落在莱沂边境。南望峰峦起伏,宛若卧牛,山阴绝壁悬,如万马奔腾;西面,汶水倒流,

似银蛇折行。

棋山有两峰,惯称南大顶、北大顶。南大顶上有望海石。立其上望旭日东升,可

见远处银光似波,据说这是望到了东海。望海石西面的悬崖处有一石洞,这就是民间传说的雪蓑

洞。据说明代游士雪蓑沲鉴棋山时曾居于此洞,故而得名。棋山北大顶,是棋山的额头,现今

山顶存有民国初年当地百姓为御防土匪而筑的山寨遗迹。

两峰之间为棋子亚。在棋子亚北面峰岩上,有一块椭贺型砂石,酷似棋子。更有的趣的是

棋子石下有巨石一块,平展的石面上石缝纵横成格,形成一幅偌朋的棋盘。正是这天然棋盘引出

棋山柯烂一段动人的故事来。据说在很早以前,山脚下的棋山观村有一人上山打柴,来到棋子亚

,见有两位老者下棋。出于好奇,他便不声不响地站在一老者背后观看。因口渴,他随手端起老者

的一碗水喝了一口。谁知,喝后顿觉眼前忽明忽暗,似有白昼黑夜、春夏秋冬来去匆匆之感。等两

位老者弈罢离去,他才想起砍柴之事,然而回头一看,斧柄已烂。回到村里,竟无一人认得他,原

来人间已过百年。所以旧志诗云:

流水行去世代殊,石棋山上有樵夫。

至今传说樵柯烂,不识当年柯烂无。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课件 篇10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重、难点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课前准备搜集反映钱塘扛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

1、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这儿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观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吧?

2、是啊,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一个旅游胜地。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感觉它!

找到文中的一句话,是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么一个句子。(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句子: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现潮最好的地方。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着说一说吗?(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官镇)

◆“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题。

感觉奇观

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边默读课文边用“”划出最能感受到大潮的“奇特”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壮观、奇特。

a、点拨:“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句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感悟形象: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话是什么?眼看潮水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

b.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范读,朗读感受: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潮水的长。你懂“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潮头的高。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

潮水的气势猛、声音响。“齐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吗?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由远及近

欣赏课件:同学们都谈得挺不错的,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大家刚才想的一样呢?那就请大家一起凝神观赏这惊心动魄、壮丽奇特的一刻吧!

品读回味: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夫,我想大家会读得更好了,是吗?

如果你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启发学生与课文、作者、大自然对话)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扛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朗读:“潮来时”的三、四自然段。(语速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顿挫有力)更奇的还在后头!请往下读。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a.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b.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c“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4、品读“潮来前”的“奇”。

a.过渡:的确,钱塘江大潮还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当然,平时的钱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相盼。

b.引读:带着这种心情读好句子。(舒缓而又神秘、盼望的语气)

回归整体

激情;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第二课时

理清层次

1、回忆;上节课我们品味了那“天下奇观”所带给我们壮观的景象、奇特的感受,相信大家还历历在目!还记得一开始大家读了课文三、四两个自然段后,你们发现这里都是在写什么?一、二、五自然段又各写了什么?

分小组读段落。

2、点拨时间词,尝试分段。(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分段)

课外拓展

1、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

(共有5处,相机点拔比喻句的样式。如:好像、犹如、形成)

2、自主积累:自选感兴趣、欣赏的精彩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再次回放全文的课件,图文并茂)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4、练习课堂作业。

5、课外拓展:(任选一题)

查找:我国其他“天下奇观”的景点的资料和图片,相互交流。

研究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可以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汇报交流。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课件 篇11

教学目的:

引领学生感受钱塘海潮的奇伟磅礴,体味自然的伟力美、人的精神美和地域的风情美。

教学重难点:

讲述有关钱塘海潮来由的传说:忠勇的吴国大将伍子胥,因吴王夫差听信谗言疑心他谋反,被迫自杀。死后,其悲愤仍不可遏止,于是便乘着素车白马在钱塘江上奔腾吼叫,形成汹涌澎湃的钱塘潮。

二、范读,正音。重点读好文中比较陌生的字的读音。

三、个读、齐读,辨明节奏。重点读好文中几个长句的节奏。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四、练读,读注释,做练习。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五、译读,重点翻译第三段。

1。初步感知。齐读后,提问:文章题目叫“观潮”,那么作者看到了哪些画面?

2。细部研读。

(1)学生依据自己对四个文段的喜爱程度自由读。读到自己喜欢的文段时,大声朗读,尽量读出体悟到的情味;若对这一文段兴趣不大,可小声读或凝神静听。(2)具体分析课文。

找出表现海潮雄豪景象的关键词:“伟观”、“势极雄豪”。听读。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试将听到的语言转化为头脑中的形象。

品读,体味语言。请同学们找出自己特别欣赏、喜爱的语句,并简单加以评点。师点拨。如:银线,写出远眺海潮的形态、颜色、光泽。

玉城雪岭,“城”、“岭”表现出潮水渐近时,潮头之高大,如坚固的城墙、高耸的山岭扑面而来、连天涌来,其形状、态势让人心惊。“玉”、“雪”则写出了潮水翻涌,洁白如雪,晶莹似玉的浪花状貌,给人以美而壮观之感。吞天沃日,试换作“遮天蔽日”如何?“遮”、“蔽”只表现将天空、太阳遮掩住,虽然水势之盛也可想见,但偏于静态的状态描写。“吞”、“沃”则写出了潮头的翻腾、激卷,仿佛能将广袤无垠的天空包孕于口,似乎敢与太阳炙射大地的万丈光焰相抗衡,直上九霄冲荡日头,其动感、气势、情味均较“遮”、“蔽”更胜一筹。齐读这段壮阔浩荡的文字,试着将它背下来。

课外延伸,积累语言。我们熟知的大家们笔下的钱江潮如: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刘禹锡欲识潮头高几许?月山浑在浪花中。鲲鹏上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苏轼

播放音像材料视听结合,感受“交响钱塘潮”。

这是一场古代的水军演习,能说说它给你的印象吗?

请以“我看到了一场的水军演习”答问,并以文中关键词句证明你的看法。通过对语言分析得出:

这是一场船只众多、阵势变化多样、将士功夫过硬、声势浩大、战斗激烈、让人回味无穷的水军演习。请全体男生齐读此段。

蔚蓝的大海,蕴蓄着无穷的力量;滔天的巨浪,汹涌的海潮更是带来了大海深处的磅礴伟力,而8前我们的吴中好儿男们就上演了一幕精彩绝伦的弄潮表演。这样的解说,也许能代表大家喜欢这个文段的理由,不过粗略了些。——请具体说说这幅画面在哪些地方吸引了你。

如:披发纹身。原始,野性,张扬出勃发的生命力,极富地方色彩。争先鼓勇,溯迎而上。面对强劲狂暴的潮头,毫无惧色地争先主动迎击,谁说吴越之地只是婉约灵秀,在这些弄潮儿身上,我们分明看到的是豪气冲天的英雄本色。

由人多(车马多)、物价上涨、席地不容闲突出人们观潮热情之高。侧面烘托出江潮之壮美、表演之精彩。

小结:如果说海潮图是自然以它的壮美征服了我们,那么演习图和弄潮图则可说是人以它面对自然伟力的勇敢、自信、拼搏的精神和高超的技艺震撼了我们,更有那“满郭人争江上望”的观潮盛景构成了吴地特有的风俗人情,堪称地域的风情美。

三、用自己的话说课文。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课件 篇12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感受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按照观潮的顺序记述景物的写作方法。

有关钱塘江大潮的图片或录像。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教师从潮水的样子和声音等方面介绍。)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就一起去观赏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找一找答案。板书《观潮》

2、看过录像,你想说些什么?你有什么感受?(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语言)

1、看过录像,大家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美。这么美的景观用什么样的语言才能恰当表达呢?下面请大家读课文,评评作者的语言如何?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2、指导朗读,学生对作者的语言进行评价。

3、学生再读课文,自读自悟,看看读懂了什么。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的气势,这节课我们具体的去感受它的“奇特”之处。

1、生默读课文,用笔勾画出文中带“观”字的词语,并读读相应的句子,想想“观”字的意思。

作者在观天下奇观写下了可闻《观潮》,思考课文时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并将课文分成三部分。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观潮》一文是按_______、_______、写出了观潮的经过,课文重点写了_______,是按________的顺序写出泪来之时的_______和_______。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课件的作用就是为了缓解老师的压力,提升教课效率,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备好一份课件。如何调整优化自己的课件呢?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新教材中《迷人的张家界》这一课描述的是新开发的风景区张家界的迷人风貌和丰富物产。但是课例是根据几位作家的名作精选而成...
  •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课件 指导案例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身为新入职的老师,我们应该全身心写好一份课件。可能正在考虑如何才能写好课件呢!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课件”,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领会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
  •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及反思通用版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每天老师要有责任写好每份教案课件。写好教案,才能实现完整课堂教学,大家是不是在为写教案课件发愁呢?以下内容“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及反思通用版”是由小编给您提供的,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时间:04-15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范文(4篇) 身为人民教师要学会正确编写一份教案。一个有充满教学经验的教案是简短而实在的,教案应该包括什么内容?小编用心编写这篇“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范文”堪称是激励人心的文章之一,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 2023课件: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一、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独立自主地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学会多音字“卡”,完成课后练习.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乡村人们勤劳善良的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抓住文中的事例,通过作者的心理、情感表现,明白遇事要善于动脑思考,要勇敢、坚强。 重难点:目标中第2、第3本课安排2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