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小学课件 > 导航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

发表时间:2023-05-22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8篇。

课件对于教师掌握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有很大的帮助。作为教师准备好课件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各位老师都准备好自己的课件了吗?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1

长方形的面积是在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有一个感性认识及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求规则图形面积的第一课时,所以我把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在:

1、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理解并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经历获得新知学习的过程(不仅要让学生对新知识能知其然,更要让他们能从跟不上知其所以然);

2、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我的教学设计也就跟着三步走。

一、复习面积单位中引入如何测量面积。

让学生对面积的测量有一个动手试验的机会,体验面积是如何测量的,从中体验到用面积单位一个一个地去摆,再一个一个数,在现实生活中不方便,也不灵活,进而思考是否有更好的方法,比如知道长或宽等,能否利用一个什么计算公式,就能知道它的面积。适时引导学生从测量长方形卡片面积过程中的一些感受与想法中,对长方形的长和宽与面积的关系进行猜想,再想办法验证。

二、动手操作中验证长方形的长和宽与面积的关系。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长方形的长和宽与面积的关系进行观察、归纳、验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理解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让其知其所以然。

三、精心设计练习,将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设计在练习中,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练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练习中熟悉、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但考虑到本班学生层次比较复杂,所以我在设计练习时,层次难度逐渐上升,让不同层次学生在练习中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一定的发展。但作为年轻教师不管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经验总是有很多的不足。比如课始的导入,太过生硬,不够自然,也没有很好地帮助学生搞清哪里是物体或封闭图形的周长,哪部分是它们的面积,所以在后面的练习中求面积有学生就用求周长的方法在求。再如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导出,没有让学生好好体验物体或封闭图形的面积,再加上学生对正方形周长公式印象太深刻了,大部分学生对其面积公式也就想当然是4×边长,引导后,只有小部分反应过来正方形是长方形中特殊的一种图形,还应是长×宽,在这里正方形面积加上公式,基本上我是自己在那讲,引导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这也可以算得上这节课失败的其中一笔,也是对教材分析、理解得不够透彻,教学设计的不够到位的缘由。

总之,这一切还是要依赖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反思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三年级数学的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因此我也特别重视这一教学内容的设计,尽量使学生通过我的教学设计能够自己探索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能灵活应用。上完这节课,我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总结。

一、教学按照进程有步骤地实施。

按照教学设计一步一步地实施,学生们基本达到教学目的,能过探索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也能够正确地应用。

二、重视培养学生数学兴趣。

备课时我认真分析了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难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探索知识方面没有计划和方法,从日常学习情况看学生们比较懒惰,不能做到积极思考问题,总体看学习成绩比较差。因此,我在安排教学是有意的锻炼学生分析问题、探索问题、应用方法的能力。

在课上,我组织学生探索面积时,如果按照教材要求就应该直接出示表格请学生观察后填表。我觉得现在的学生实际情况很难观察出每行有几个与长的关系,有几行与宽的关系,所以,我在组织拼摆之后设计了一个这样的表格,让学生根据拼摆结果先填写,再去谈讨

每行摆几个摆了几行面积

每行有几个与长的关系,有几行与宽的关系。做这样一个铺垫,对于孩子们就相对容易一些。学生们尝到取得学习成果的喜悦,再思考问题就很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会调动起来。

除此之外,我还注重知识灵活性地运用,在推到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后,我又安排一个过渡环节,以几个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为基础,将练习与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结合起来。学生们在我的安排下,一步一步地得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在练习环节,我重视基础训练的同时,更加注意锻炼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利用组合图形很好地练习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也同时培养了学生空间观念。

三、出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力争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上课的时候不可避免的出现与

教学设计不一样的地方,其中有学生不能顺利达到教学预想的可能,那么,该如何处理?我想,针对学生的问题,赶快调整教学方法,尽可能地学会知识。在这节课上我就遇到这样的问题。

在我们拼摆出几种长方形之后,探讨每行有几个与长的关系,有几行与宽的关系时,学生们开始听不懂我说话,不知从哪儿去思考和回答,于是我放慢语速,再清楚地说一遍,然后利用手势帮助学生看清楚我问的问题与哪儿有关,学生就比较快速地回答上来。

在我们完成表格填写任务,思考:长方形的长、宽与面积有什么关系时,学生在我的手势提醒下也回答不出来时,我开始慌张,于是再次重申问题,学生们不知怎么思考,正在这时,我想到这个问题与上面问题的联系就请刚才回答问题的张境莹同学再把每行有几个与长的关系,有几行与宽的关系说一说,帮助全体同学思考。可就在这时,许志博同学再一次把大家带到另一个误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2,我当时恨死他了,怎么想到那儿了?我又一次不知所措,责备孩子不行,责备自己不是时候,于是,我赶快问:“我们现在推导什么呢?”同学们异口同声:“面积。”“对了,那刚才许志博说的是什么?是周长的计算方法。”在这时学生反应过来,重新思考得到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教学重点才得以突破。

四、面对学生漏洞进行反思提高自己教学水平。

上完这节课,暴露出一个个问题,回想起来,当然这些问题出现使我慌张的原因是我分析学生情况还是不够全面深刻,设计的教案没有完全符合学生实际,才会不顺利。这次的教训,我应该反省的是,以后在设计教案的时候提前预想以下学生会怎么回答每一个问题,如果回答不上过来应该怎样调整教学方法等等,尽可能多想一些,使教学进程顺利一些。

面对这节课,我觉得自己有点过高估计自己和学生的能力,才会造成被动,以后我应该扬长避短,发扬对数学教学的热情,设计新颖、实用的教案,克服自以为是的缺点,全面地分析学生。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反思

对教学情境的创设、知识的形成过程、采用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等的反思及自身教学过程中各方面存在的.问题。

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让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再贴近,我在导入新课时捕捉住生活中的几个场景,通过录像呈现出高楼、篮球场、游泳池的长方形块面,鲜艳生动的画面,具体可感的生活实际场景,引起了学生新知的欲望:是呀,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长方形的面积,这种办法在实际生活中太麻烦,也是行不通的。怎么办呢?这样就引出了一个数学问题:应该寻找一个简便地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

在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学生通过一次实验而发现的,是不能成为科学发现的结论,还必须通过“验证”这一环节,使学生明白在任何一种发现活动中,新的认识、新的结论不能盲目、划率地断言,必须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我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既渗透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态度。

改进措施

我反思了一下,觉得有可能是经过比较后,一些理解能力不是很强的学生也想采用那种公认的方法做,但做的时候又不仔细思考,也不是很理解,所以出错率就比较高了。另外在采用了“自主互助”的教学模式后,我在度的方面把握不好了,教师该强调的地方不敢多说了,导致学生的思路偏离得很厉害。听了周主任的点评后,受益匪浅,为我今后的道路指明了方向。

[2]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反思

长方形的面积是在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有一个感性认识及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求规则图形面积的第一课时,所以我把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在:

1、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理解并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经历获得新知学习的过程(不仅要让学生对新知识能知其然,更要让他们能从跟不上知其所以然);

2、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我的教学设计也就跟着三步走。

一、复习面积单位中引入如何测量面积。

让学生对面积的测量有一个动手试验的机会,体验面积是如何测量的,从中体验到用面积单位一个一个地去摆,再一个一个数,在现实生活中不方便,也不灵活,进而思考是否有更好的方法,比如知道长或宽等,能否利用一个什么计算公式,就能知道它的面积。适时引导学生从测量长方形卡片面积过程中的一些感受与想法中,对长方形的长和宽与面积的关系进行猜想,再想办法验证。

二、动手操作中验证长方形的长和宽与面积的关系。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长方形的长和宽与面积的关系进行观察、归纳、验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理解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让其知其所以然。

三、精心设计练习,将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设计在练习中,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练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练习中熟悉、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但考虑到本班学生层次比较复杂,所以我在设计练习时,层次难度逐渐上升,让不同层次学生在练习中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一定的发展。但作为年轻教师不管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经验总是有很多的不足。比如课始的导入,太过生硬,不够自然,也没有很好地帮助学生搞清哪里是物体或封闭图形的周长,哪部分是它们的面积,所以在后面的练习中求面积有学生就用求周长的方法在求。再如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导出,没有让学生好好体验物体或封闭图形的面积,再加上学生对正方形周长公式印象太深刻了,大部分学生对其面积公式也就想当然是4×边长,引导后,只有小部分反应过来正方形是长方形中特殊的一种图形,还应是长×宽,在这里正方形面积加上公式,基本上我是自己在那讲,引导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这也可以算得上这节课失败的其中一笔,也是对教材分析、理解得不够透彻,教学设计的不够到位的缘由。

总之,这一切还是要依赖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三年级数学的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因此我也特别重视这一教学内容的设计,尽量使学生通过我的教学设计能够自己探索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能灵活应用。上完这节课,我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总结。

一、教学按照进程有步骤地实施。

按照教学设计一步一步地实施,学生们基本达到教学目的,能过探索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也能够正确地应用。

二、重视培养学生数学兴趣。

备课时我认真分析了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难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探索知识方面没有计划和方法,从日常学习情况看学生们比较懒惰,不能做到积极思考问题,总体看学习成绩比较差。因此,我在安排教学是有意的锻炼学生分析问题、探索问题、应用方法的能力。

在课上,我组织学生探索面积时,如果按照教材要求就应该直接出示表格请学生观察后填表。我觉得现在的学生实际情况很难观察出每行有几个与长的关系,有几行与宽的关系,所以,我在组织拼摆之后设计了一个这样的表格,让学生根据拼摆结果先填写,再去谈讨

每行摆几个摆了几行面积

每行有几个与长的关系,有几行与宽的关系。做这样一个铺垫,对于孩子们就相对容易一些。学生们尝到取得学习成果的喜悦,再思考问题就很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会调动起来。

除此之外,我还注重知识灵活性地运用,在推到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后,我又安排一个过渡环节,以几个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为基础,将练习与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结合起来。学生们在我的安排下,一步一步地得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在练习环节,我重视基础训练的同时,更加注意锻炼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利用组合图形很好地练习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也同时培养了学生空间观念。

三、出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力争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2

本节课我通过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和学生们一起探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课件中不仅有动画而且插入音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调动他们学习的激情。

首先课件演示三种不同的三角形在争吵,(学生录音,把每个三角形说的话录下放入课件中)让学生判断他们在争吵什么,引入本节课内容。这样可以使学生的眼睛一亮,耳朵受到刺激,吸引珠学生们的注意力,很巧妙就把学生带到课堂上,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再次让学生观察每把三角尺的.内角和内角和,以及用两个一样的三角尺拼成一大三角形,它的内角和内角和是多少,利用身边的学具材料猜想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呢?提出问题,提出质疑,学生带着问题和质疑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时同桌两人一组测量三角形的内角以及计算三角形的内角和,并抽查小组上台把合作探究结果输入电脑表格一便统计和观察。但是由于需要帮助学生输入电脑,不能对每组学生的测量进行指导及询问,很多学生是运用180度这个结论来量的,不过还是有一组学生测量后得出结论是189°,有了误差。下面我就引导学生哪个角是180°,以致学生提出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撕下来看看能否拼成一平角,,师生共同撕拼一个任意的三角形,撕拼过程中学生不知如何下手 我对学生进行辅导。但是有时间的有限,不能让所学生都亲自感受一下这一撕拼的过程。但是课件上我运用动画演示,学生可以亲眼看到这一过程。

课堂练习我是通过一个游戏“挑战不可能”巩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运用课件展示了练习题的多样化,层次化,有易到难,并运用一些可爱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会后有主角“三角形”(音频)出题带到“荣誉殿堂”。游戏是孩子都喜欢,在课堂上设计一些游戏环节可以激起孩子的活力,调动他们高涨的情趣。但是我觉得这节课我设计的这个游戏只激起部分孩子的兴趣,如果把这个游戏设计成小组比赛或者男女比赛,看谁最终进入“荣誉殿堂”更激发学生的激情。

总之,本节课我和学生完成的教学目标,学生也能感受到课件不仅能播放图片,而且可以播放音频、动画。通过这节课我深刻体会到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可以开阔学生眼界,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教学重点难点可以清晰的展示给学生,可以增大课堂的容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是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多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以致提高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3

《24时计时法》教案

课前谈话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谈话导入后:

1、出示课题,齐读课题,认识计时法。

师:每一位主动学习的小朋友都会积极的思考,见到这个课题,你想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它与以前我们学过的什么有关?

生:时间、年月日。。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的就是这个范畴的内容,一天有几个小时?我猜想你是这样想的,今天我们研究与一天24小时有关的计时方法,其实计时法我们平时生活当中是有的。你今天几点起床的啊?

生回答时刻。

师补充总结:平时我们所说的7点起床、6点半起床等等这就是一种计时方法,那么今天我们要研究的24时计时法和我们平时生活中的计时方法一样吗?这是我想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你还能像老师这样提出有什么问题来吗?

生:24时计时法怎么计?24时计时法有什么规律?还有别的计时法吗?

——

师:对,同学们出来的问题都有道理,像这样提出问题的意识很重要,像这些提出的问题就非常棒,这些问题我们在课堂上慢慢解决好不好啊?有没有哪个同学说我想尝试着去解决一下?有人愿意想说说吗?这样贸贸然让大家来说可能说不出来,那大家今天就跟着老师一起来解

决,不断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好不好啊 ?

二、认识24时计时法

1、出示两个钟面认识24时计时法的由来

师:老师先让大家来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东西(示图两个钟面),我们看到几个钟面?你知道老师为什么让你看两个钟面吗?

生:第一个钟面到第二个钟面过了多少时间? 师:你是说第一个钟面时针转一圈是多少个小时。生:——

师:那老师为什么还要给你看第二个钟面?(生答不出)师:你们说一天时针到底要转几圈呢?我就想用左边这个钟面表示时针转的第一圈,你们知道时针在第一圈从哪里开始转呢?

生:12 师:然后恩?把手指伸出来我们一起数,从

12、然后呢1、2、3——12 OK,这是第一圈,你们知道时针一天要转两圈,那么接下来还要转第二圈对不对?我们就指着右边那个钟面,从12开始,走,1、2——12 OK,这一天24个小时钟面要转2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现在的时刻呀是9点10分,你们说是在左边那个钟面还是在右边那个钟面呢?

生:左边。

师:在第一圈还是第二圈? 生:第一圈。师:为什么是第一圈?

生:因为第一圈是早上的12点到中午的12点。师:是早上还是夜里呢?

生:夜里的。师:那第二圈呢?

生:第二圈是中午的12点到夜里的12点。

师:同意吗?说的真好。也就是说王老师说现在的时刻刚刚的9点10分,就应该在左边第一圈对不对?你们今天王老师上完课以后啊,老师要乘坐公交车进城,我准备中午2点坐车,你说中午2点应该在哪个钟面上,生:右边。

师:我在市里逛商场,准备下午的4点回家,下午4点在哪?用手指着那个4。OK,如果路上不堵车的话我在下午的6点就回家了,下午6点在哪?

生:在右边的钟面上,第二圈。

师:老师整点回家的话,可以7点前回家看新闻联播了,7点在哪?。你们都知道新闻联播是什么时候看吗?

生:晚上7点。——

师:到底是不是晚上7点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电视画面是写的这个时刻吗?(播放新闻联播片头)到底是6点半还是7点?哪里写了?

生:右上角。

师:画面上写的是什么?怎么没有“晚上7:00”呢?怎么没有7啊?解释一下。

生:下午的时间都要加12小时的。

师:是这样吗?你们平时看电视,电视的右上角显示的时刻都是下

午或晚上的时间加12上去的,是不是?哪你会反过来看吗?见到这个19点你能不能知道就是晚上的几点吗?怎么样?谁减12?真的都是减12吗?这个19到底是怎么来的?是从哪里数过来的啊?

生:从中午12点开始数过来的。——

师:这样不方便看,我们把刚刚那个钟面找出来(出示两个钟面图)。他说的13在哪?左边还是右边?2的位置呢?3 的4 的。。然后就是,然后就是。。。哦!原来是这么来的哦,他的这种计时方法与我们平时学的计时方法有不同没有?哪里不一样?我们平时见的右边那个1都怎么叫?叫下午1点的,现在我们不叫他下午1点了叫什么?原来下午的2点叫做什么?。。。有什么特点呢?把我们的这一天24个小时不是一个钟面一个钟面来了,而是一路的这样数上去了,是不是?这样数11、12、这样一直数到多少?能不能数到25?原来就是这个样子!大家明白了?王老师再给你看样东西,也是非常能够说明问题的。在这里,(看视频)注意看和听哦!怎么样?懂了吗?像这样的一种方法它就叫24时计时法。告诉你旁边的人懂了没有,什么叫做24时计时法。给你同桌说一下。

生起来全班交流下。

既然大家都懂了那我们写一写怎么样?我们把刚刚那个时刻写下来好不好?写啊哪里?

板书:19:00,这个19点他是24时计时法的,这个19点他就是什么?

生说。。到底是晚上 7:00还是早上7:00?为什么要强调晚上7点?

师:就写7:00行吗?

生:不行?不写晚上还以为是早上7:00呢!——

师:哦,原来是这样,那这样看来一天有几个7点啊?所以要写晚上7:00,这种计时法叫12时计时法,又叫普通计时法。所以这个点我们通常要写上晚上7点,才能说清楚是天黑的那个时刻,那么这个19:00要不要呢?为什么不用?

生:不用。——他有没有把早上7点和晚上7点区分来?

我们往前写一个怎么样啊?假如“早上7:00的话,(7:00、早上7:00)那么上面写什么呢?我们打开电视看到的是什么面?这时候我们看(下面的),“早上7:00、晚上7:00”都是“7:00”怎么样?很容易搞混。但是我们这种(上面7:00、19:00)24时计时法呢?他把第一圈里面的7点就叫做7:00,他把第二圈里面的7点就叫做19:00了,你说这个计时方法好不好?这就不容易混淆了,所以这种计时方法在生活当中应用是非常多的。还在什么地方看过?

生说自己的所见,师实时评价。老师也找了一些,要不要看看啊?(出示24时计时法的地方)学生交流想法,说说各是什么时刻。

师:24时计时法他有他的好处,这种计时方法最大的好处就是不易混淆,还有什么好处吗?你看我们这种还要写早上还要写晚上,你说我们晚上看电视的时候那个屏幕上还要写晚上7:00,你说啰嗦不啰嗦?外国人来我们中国看电视他看不懂,不认识汉子啊更不认识晚上这两个字了,所以这种方法国际通用啊,很多时候都要用24时计时法。

三、互换

同学们看,我们黑板上就写了两个时刻是不是少了点啊?要不要再写一些?但是可以写很多哦,你给同桌说一说,还能写那些?

师:如果我上面写20:00,下面就要写晚上8:00。如果写什么就要写什么,你给你旁边同学说一说,小组内说一说吧!

师:我们来写一写吧!你觉得最关键的要写什么?你觉得那一个一定要写上?并说出理由,生:24点。师:为什么?

生:24:00是一天的开始。

生:24:00是前一天的结束,今天的开始。

写最后,师:哪为什么你刚刚为什么说又是一天的开始又说是一天的结束呢?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生:因为当晚上的时候呢就是前面一天过去了,后面一天又开始了。师:哦,他说24点的时候啊咱们这一天就结束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他的意思就是说今天的24点,就是明天的。。(开始)0点。师写“24:00”,下面写“夜里12:00”

师:还写哪个?还有哪个?到底从几点开始我们减12的?。。从13:00这个位置我们要不要写上去?为什么要?

生:因为数到12点时,下一个不是1点,而是13点。生:——师:对了,我们写上13点,写在哪里?

师:我们也写一个上午的。我们写个现在的时刻好不好啊?9:55怎么样?

生:如果写9:55,那么12时计时法就是上午9:55.师:前面还有个位子,要不要写一写今天是从什么时刻开始的?7点前面是6点,6点前面是。。。然后呢?然后。。直到学生说到0点。

师:好!0.点是这样子的0:00,,它是什么时候?下面怎么写?(夜里12:00)

我在写一个时刻啊!

师:20点你懂吗?20:20你懂吗?我怀疑你不会,你肯定会把它说成。就错了,生:晚上8:20.。

师:对不对?怎么还有20分呢?怎么没减12呢?你8是哪来的? 生:20-12 师:后面的20要不要也减去12呢?

生:不要。师写“晚上8:20,你觉得这个地方要不要给同学们讲一讲啊?要小心啊!不能出问题啊!

生说,师鼓励,给些掌声!谢谢!师强调两个20的意义。可以列个算式吗?怎么写?生说师写20-12=8,同学们理解的了。现在不知道那几个问题大家是不是清楚了?什么叫24时计时法清楚了吗?脑子里有没有概念?这种计时法跟我们生活中的普通计时法有什么不同?清楚了没有?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人们为什么要用这种计时方法?有没有他的好处?

师:你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

生:24时计时法转化成12时计时法时用前面的几时减去12就可以了,后面的分就不用减了,还要写上早上还是下午或晚上。

师:对啊 很有好处的啊!现在是不是真正都掌握24时计时法了吗?要不要动笔来试试做做练习呢?

师:我说一个时刻你能不能很快的知道是什么时刻?师说24时计时法时刻让小时用12时计时法表示出来。

师:好,听好了哦!老师可要说了哦!(提示学生上面写一行17:00下一行写成12时计时法的形式)17:00 21:00 21:21(现在的时刻)

生动笔写出并汇报。师实时的统观全班,查看学生的完成情况并给予肯定。

师:接下来我们反过来玩,同学们想不想也出题来考考老师呢?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让老师说成用12时计时法,出难一点的题哦!出完题后要写出标准答案啊!同桌交流谁出的好!

生:说题,师让其他学生来帮助完成。师:这些都太简单了,推荐一个有难度的来吧!生:21:50 师:晚上9:50 这个环节视学生出题的情况来灵活安排。让学生说出来,对了没有?谢谢你哦!你在真够朋友,你简直就是在帮我啊!

学生纷纷提出问题。共同解决。我们要学的知识大概就是这些了!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片子很有意思的啊!你愿意看吗?

师;出示介绍地球1小时活动,知道吗?世界的一个组织建议大家

每年的3月最后个一个星期六倡议大家、政府、机关呢个人都统一熄灯一个小时。具体的时间是这个时刻20:30—21:30,要求全球都在这个时刻熄灯一个小时,你知道是几点吗?懂吗?今年3月28号呢大家都参与了这个活动。

王老师去上海学习行程。王叔叔坐火车去北京时间。

师:这个题目看懂不重要,我更愿意跟你分享的是这样两个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它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非常容易让我们算出王叔叔在火车上到底走了多长时间!从9:00到15:30。几个小时?其实很容易用减法来做是不是?

生:6小时30分。

师评价学生的计算,并说说计算的方便。

四、总结

1、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过程的学习过程,用一句话说说这节课的感觉吧!

生:———— 板书:

24时计时法

0:00

7:00

x:xx

13:00

19:00

20:00 20:20 24:00 夜里12:00 早上7:00早上x:xx 下午1:00下午7:00 晚上8:00 晚上8:20夜里12:00

20-12=8 10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4

平均数作为一个统计学上的概念,在生活中的应用是无处不在,同学们在以往的生活中是有一定的接触的,在三年级的时候曾经简单的涉及到过。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难,重点是体会理解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老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给孩子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要变听数学、看数学为做数学,关注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关注孩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关注孩子对学习过程的经历和体验。因此,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本节课在设计之初,是要将平均数的比较和用部分的平均数去推测全体的情况结合在一起上,用一个相同的可以连续的情景进行过渡,中间还涉及到一个新的概念步幅。实际在上下来以后,发现如下问题

1、用部分来推测全体情况的实际体验过后,没有及时进行提炼,学生对这一体验所获得的经验比较模糊,没有形成清晰的概念。

2、在两组同类数据要进行比较时,由于个数的不同,直接进行总数的比较没有意义,所以要转化成平均数来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我发现其单位往往是复合单位,不像小时,吨,升等单个单位。

3、在学生讨论的时候,涉及到只有架次没有具体的时间不能比时,应该及时的追问,总数不能比,那怎么办?应该及时的总结学生的发言。

4、在列出21633=721(架次) 56427=806(架次)时,应该让学生来说一说算式的含义,渗透强化平均数的概念。在比较721<806时,渗透比较两个数的单位必须是相同的。

5、从局部推算整体的讨论中,知道五一十一的平均起降次数,可不可以推算出五月和十月的总体起降次数?这里应该加强过渡铺垫,通过平均数能否算总数?十一的平均数代表的是十一7天期间的一般水平,由于十一期间是假期,乘客的流量相对平时较大,所以用十一的平均数来推算十月的总流量的误差太大,不适用。那么,用十月普通一个星期的平均数可以吗?也不行,应为在十月里有一个7天的假期,假期后的流量会有明显减少,普通星期的平均数去推算十月,误差也会很大。那么用6月的一个普通星期的平均数可以吗?可以,应为6月是普通月,流量比较稳定。最后推测出的结果误差小。

6、每一个平均数的算出都要说出它的含义,要体现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7、在第一部分平均数的比较时,缺失一定的巩固练习,最好再有一些的数据的特点,可以渗透移多补少的思想。

8、在讲授步幅时,对于步幅这一新的概念没有做到详细的解释。应当在出现步幅的概念是,先问问同学们对步幅的认识,从他们已有的认识出发,一步一步的引导出具体步幅是从一只脚尖到另一只脚尖或者一只脚的脚跟到另一只脚的脚跟之间的距离,叫做步幅。

9、本课的定位缺少与单元目标之间的沟通,本课是应用平均数来解决问题,那么在本课中,应该体现出本单元中所有涉及到的概念,比如说移多补少,平均数,求总平分等等。重点对平均数的比较和用部分推测整体的体会,要进行适当的强调,和应用这两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10、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每一环节之间的衔接,我的引导语如果能有更明确的指向性和目的性那就更好了。每一环节之间要有有效果的总结,来体现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在最后总结回顾本堂课内容的时候,就会减少出现学生左耳进右耳出的现象,避免冷场。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5

事先再细致的设计,没有实践终究难发现不足。先谈谈我上完研讨课的总体感受吧:根据以往的经验,我特别担心学生不思考只等着老师告诉他答案,课堂上又是“安静得很”,好像只有我在演“独角戏”。因为孩子们一看见有众多人来听课就不发表意见或是一让探究就静静地等着,这些一贯表现让我有些忐忑。

如何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众目睽睽之下也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呢?我灵机一动就利用了本班学生的显著弱点:爱挑毛病、发现错了才去思考。所以在教学上我采取了 设疑——观察——总结——练习中纠错——强调易错点——再练习 的教学模式。虽然在评课的过程中,有教师认为总结性的环节不太完整,没有加上前提条件,比如:板书“时针转动到第二圈后,用原来的时数+12”,不能讲了一个例题后就总结出“原来的时数+12”的不完整规律。这样就直接导致了学生把“早上6:30”转化成“18:30”。可我却有不同的收获。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6

本节课是教学“除数是一位数除法”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掌握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仅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更是下节课“除法估算”和后面“笔算除法”教学的基础,因此这一内容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本节课教学内容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数和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由于学生前面已经有一位数乘整十数与整百数口算的基础,多数学生应用知识的正迁移已经知道了口算除法的方法,因此本节课我主要是采取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

从学生汇报的结果看,多数学生都是应用的“添0法”,还有少数学生则应用的“做除法想乘法”的方法。从课堂效果看,学生都是从简单的算法上想方法计算,没有想到利用除法的意义来理解算理。因此在教学中我则增加了利用教具进行展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

由于本节课教学内容较简单,在后面的练习设计中,我则采取了不同形式的连续,如:记时比赛、夺红旗、„„,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达到了巩固练习的训练要求。

总之,从《课堂作业》的反馈情况看,学生口算正确率在98%以上,只有少数个别学生存在错误。在后面的教学中,我更关注的是在保证口算正确率的基础上提高速度,即口算练习常抓不懈。

在本单元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能用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整理统计的数据,并能对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运用统计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统计图——横向条形统计图。

引入新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再次经历统计的过程,并在小组内制作出自己设计

的例1主题图统计图,代表展示以后我提出:这个统计图还可以怎样画?学生很快就想到了好可以横着画,自然的进入新课的教学。

在教学横向条形统计图我重点让学生认识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学生由于已经认识了纵向条形统计图,所以读图并不困难。教学时我将重点放在“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和“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知道怎么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数据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1.营建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在新课程标准已经指出,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是感觉——知觉——思维、智慧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以往的教学只重视前者,忽视了后者,因此使多数学生感觉学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使课堂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学生的学习是被迫的。新课程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并把它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而新型的师生关系落实在课堂上,首先应该给学生以自尊,让学生在拥有尊严的环境下愉快地学习。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健康的人格,良好的行为品质,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比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师生间始终保持着一种朋友式的合作关系。课堂气氛是和谐的、宽松的。例如:“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认识24小时记时法,行吗?”“你们觉得这位小朋友是一位称职的播音员吗?”„„„老师宽松的语言和语气,轻松的教学环境对学生是莫大的安慰和鼓励。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培养和良好行为的习惯的养成就这样渗透到课堂教学的细微之处。

2.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生生互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面向“未来”、重在发展。新课程改革强调评价重心逐渐转向更多关心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索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关注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在这堂课中,也包括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到,面对我的学生我不做指出不足的老师,而做能够帮助与关心他们的好朋友,用激励的语言,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供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努力后获取成功。

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应努力转变教学方式,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应该从欣赏每一个孩子,鼓励每个孩子做起。学生做好事,有进步要鼓励,学生做错了,退步了,更应鼓励,鼓励其找出问题根源,重新迈进。我想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3.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改编教材备课,上课。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处理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教师个性的教材知识。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师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这也是课程改革的意图之一。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这一点:

课一开始,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切入普通记时法,使得学生更深地了解普通记时法,并为后面更好地区分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作了铺垫,接着安排了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电视节目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感兴趣的现实场景中,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探索认知阶段,我首先出示敲响新年钟声,时针指着12,说明了旧的一年结束了,新的一年来临。并切合钟面的演示,时针转了2圈,引导学生感知一天中有24个小时,能更直观地认识24时记时法。另外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间?这样可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体会24时记时法的实际用处。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上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体会集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并运用集合的数学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从中获得数学学习成功的体验,点燃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

1、选取学生熟悉的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我在不改变例题呈现形式的前提下,把例题统计表中的名单换成本班学生名单,他们感到十分亲切,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涨。

2、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作用,培养学生交流、纠错的能力。

教学时,我设计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计算出第二小组的人数,然后在组内进行交流。交流中,不同的解法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在经过交流思考后,学生不仅找出了问题,并改正了错误。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作用,还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和自我纠错的能力。

3、重视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课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重视发散学生的思维是本节课最成功之处。

在学生认识了韦恩图以后,我非常关注学生根据韦恩图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法。

在最后的课堂练习中,除了完成教材设计的两题,还增设了两题发展学生思维的拓展题,帮助学生灵活应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7

gsM600.cOm

在学完平均数这一内容后,我出示了一个开放题,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我设计了一个表格,内容是三个同学三次的数学成绩:小明(第一次:63第二次84第三次90)小红(第一次:82第二次78第三次80)小强(第一次:96第二次81第三次66)。请判断这三个同学中,哪个同学的数学成绩比较好。我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解决问题,然后全班交流。

以下是同学们的一些想法。有同学认为小明的学习成绩好,因为他的数学成绩一直上升。而小红的成绩没有上升,小强就更不稳定了,虽然他的平均分是最高的,但是他的学习成绩会一直往下降。他说完后,我及时问同学们他是选择一个什么角度来判断的,同学们说出进步和退步趋势。有的同学按照平均分数来判断认为小强的成绩好,我也及时给予肯定。

还有一些同学认为小红的三次成绩比较稳定……同学们越说积极性越高,思维越活跃,课堂气氛十分热烈,甚至有的同学用到了其他比赛中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的比赛规则。我对同学们的各种想法都及时进行了评价和鼓励,并让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在数学和做人方面有哪些收获?如何评价自己、同学、老师在这节课中的表现?同学们认识到了对待一件事情,不要片面的去看,要从多角度分析,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8

总的来说今天这节课的内容不是很难,在学生已经知道“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的基础上来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的换算,课本通过两个例题分别演示了如何从低级单位转化为高级单位,从高级单位转化成低级单位。而本课最主要强调的还是学生在转化时的想法,基于本节课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现在的学生学习很被动,只是作表面文章。一道题目他会知道怎么解答,但真正让他们说说每一道题是怎样想的,为什么呢?他又说不清,或又辞不达意;又或者有同学能有条理地说清楚了,但大部分学生不能谦虚地倾听,而是觉得只要知道结果就行了。我觉得孩子从小就应该养成完整简洁的语言描述能力,这样既搞清楚做题的思路,又能够加强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一举两得。所以像今天这节课,我先作个简单的引导帮助学生说,然后由他们自己有条理地进行表述。比如 :在教学“6厘米以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这样一道题目,我先让学生说说答案,然后说说自己的想法,我这时适时给出一个想法的概框“因为1厘米=10毫米,6厘米就是___个___毫米,就是___毫米。”让学生自己练说。

本单元练习时会出现一些要小朋友填入合适的长度单位,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平时不太注意生活中的事物,再加上刚刚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因此这样的题目是一个很大的薄弱环节,有的小朋友甚至会直接拿尺子去测量图中所给出的实物图,真是让人啼笑皆非。这就要求老师时时提醒小朋友到生活中找一找,哪些东西可以让我们来进行估测,不至于错得太离谱。适时给予一些小小的练习补充,以更好地掌握本课的知识。

相关文章

  • 最新通用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课件之家专题“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推荐内容。教育必须立基于道德与智慧。当一堂新课即将开始的时候,老师是很有必要准备一份教案的,教案方便教师使用并且提高教学效率,写教案时要特别注意哪些地方呢?以下内容是编辑特地整理的“最新通用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通用版 经过搜索整理,我们为你呈现“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通用版”,本文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需要我们认真写好每一份教案课件。而写出优秀的教案课件,也能提升老师教学水平。...
    时间:04-21 三年级下册教案     下册教案    
  •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通用版8篇 课件是老师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选择公正的课件内容,是备课的必要条件,你知道课件怎样写才合适吗?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通用版8篇》,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今天上了《伙伴》这节课,故事中有很多细节都令人感动,孩子们在把握课文大意上没有什么难度,教学...
  • 通用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教师备课时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来编写教案。合理安排的教案是教师上好课的必要条件,教案的逻辑应该怎样安排呢?根据您的需求我们帮您找到了以下有价值的资料:“通用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 教书育人,功德无量,无论教龄长短,任何一位老师都要编写好教案。一般好的教案常常能为老师在课堂上教课效率提高做出帮助,如何在设计教案中让内容更直观呢?现在请大家一起来阅读这篇揭示“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内涵的文章,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