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小学课件 > 导航

六年级下册教学反思数学

发表时间:2023-01-13

六年级下册教学反思数学(精选6篇)。

作为老师应该对教学内容持有谨慎的态度。教案的详略多少由老师的习惯决定。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怎样编写一份适合自己的教案呢?以下是栏目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六年级下册教学反思数学,带给大家。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下册教学反思数学【篇1】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让学生明确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在练习中灵用公式进行计算。针对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合理利用教材。

对于圆柱体侧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严格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让学生在动于操作、观察发现中促进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轻松地理解掌握圆柱侧面面积的计算方法,以此来较好地突破难点。

2、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索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

3、讲解与练习相结合。

本节课,改变了传统的先讲后练的教学模式,使讲、练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让练习随着讲解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在练习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时,又很自然地进了“进一法”的教学,使讲、练真正做到了有机结合,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是有效的、实用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六年级下册教学反思数学【篇2】

《利息问题》教学反思

从学生的生活现状入手,提问他们对压岁钱的处理方式,令人吃惊的是没有一个人选择存银行。所以当即就布置双休日让家长带去存100元,自主操作,并利用所学计算电脑生成的利息是否正确。

由于已经布置学生昨天查好现在的利率状况,所以后面的教学很简单:讲解几个名词的意义,学生举例说说自己的理解,例题,练一练。其间绝大部分学生都是按照书上的表格,查询了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五年期的利率,按说作业已经完成了,但谭欣龙还查了三个月期、六个月期以及活期的利率,这种主动学习的精神一旦形成习惯,将会有无穷的活力,难怪这个孩子的数学总是那么拔尖。

这部分的内容有两个问题,一是计算。因为老教材还要算5%利息税,所以计算稍微有些繁琐,这样学生的错误率就高了。二是告知月利率时,学生不知道要乘月数。特别是告诉半年期利率时要乘0.5,而月利率时要乘月数,学生很是容易混淆,概念也比较难以理解。

六年级下册教学反思数学【篇3】

上周六的数学公开课上,和孩子们一起合作了《常见的量》这节课。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总复习中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容积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人民币单位的基础上编排的。教材主要利用刘翔和唐功红的比赛成绩导入。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量及其单位的实际意义。为孩子们学习化学、物理、立体几何奠定基础、建构能力!

通过课堂时间活动,我发现,孩子们在“上网百度搜索”情境下学习特轻松。从孩子的内心需求出发,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百度体育健儿中激发了孩子的兴趣,点燃了孩子的激情,营造了课堂氛围,有了以上动态生成,我更有信心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计量单位,及时唤醒孩子的大脑。让学生感受整理常见量的必要性。整理的欲望就会逐步传输到大脑深层。孩子的智慧会在整理方法中碰撞出火花,有了方法,我就放手让孩子们在小组整理、汇报交流中进一步感受常见量的实际意义和各自之间的关系。在各小组整理的基础上,老师做二次整理,一张完美的知识网展示在孩子面前,孩子们的脸上写满了合作的成果以及集体的力量。 “去百度搜索常见量问题”的环节成为知识的超市,孩子们在超市里自由的挑选喜欢的问题。滔滔不绝的理由层出不穷,智慧的补充波浪起伏,孩子们在愉悦的情境中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欣喜若狂。 孩子们在老师留出的空间里自由呼吸、自由对话、互助交流。为了孩子们的快乐成长,我想继续做下去!

六年级下册教学反思数学【篇4】

1、请学生估计一下,我们的教学楼有多高?(学生回答大概12米,有的说10米)板书:10米。

2、出题:教学楼的高度比后面专用教室的高度的3倍还多1米?你们知道后面的教学楼大概有多高?

讨论:教学楼的高度和后面专用教室的高度有什么关系?

生1:教学楼的高度是后面专用教室的高度的3倍还多1米

生2:教学楼的高度比后面专用教室的高度的3倍多

生3:教学楼的高度比后面专用教室的高度高得多。

2、启发:教学楼的高度和后面专用教室的高度是不相等的,你能找出他们之间的相等的数量关系吗?

学生交流讨论。

生4:10米减去1米,再除以3,等于3米。检验一下是对的。

生5;后面专用教室的高度*3+1米=10米

3、列方程

4、解方程

反思:

列方程应用题大概步骤大家都知道:是在顺向思维的基础上,找出相等的数量关系,设出未知数列出方程,然后进行解方程。其重点是列方程,难点是找出相等的数量关系。本节课也真是在这样的思路下进行教学的。有几个体会值得注意:1、为什么要列方程来解题,学生不知所以然,其实正如上面的生4的回答。也是可以的,但用方程可以降低思维的难度,为今后的代数打好底子。2、本节课教材上的内容比较简单,是西安的大雁塔和小雁塔的高度比较,和我的举例差不多。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通常用线段图等形象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题目中的相等关系。在今天的课堂上我没有涉及。在让学生找相等的数量关系时我给学生示范了一个文字分析法,比如:分析教学楼的高度比后教室的高度的3倍还多1米这句话,就可以这样转换成数学语言教学楼的高度比后面专用教室的高度的3倍还多1米

=*+

就是教学楼的高度=后教室的高度*3倍还+1米或者等号两边对调:

后教室的高度*3倍还+1米=教学楼的高度

这样的效果果然很好,起码让学生怎么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只是觉得后进生可能会不动脑筋,只会望文生义,没有真正弄懂数量关系。3、本节课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地方就是要让学生养成勤于检验的好习惯。

六年级下册教学反思数学【篇5】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8-39页,练习九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白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在前几天拍摄了几张照片,请同学们欣赏一下。(课件出示)

A、(长城缩小图)看得出拍的是哪个地方吗?(大小看不清)怎么办?(鼠标拖动放大)这两张照片相比,你能发现什么?

B、像刚才把长方形照片放大或缩小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以及大小都发生了变化,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认识图形的放大(出示课件)

说出两幅画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教师利用白板上的尺,先量出原来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再根据给出的条件把长方形放大。

接着小组讨论,汇报两幅画之间的关系。

总结学生的发现(课件出示书中的2句话)

教师小结: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板书:按2:1的比放大)

继续观察:2个长方形大小、形状上有什么变化?板书:(形状不变,大小发生了变化)

追问:这里的2:1,表示什么意思?比的前项指什么?后项呢?

可不可以继续放大?可以按几比几的比放大?(学生回答)

观察一下这些比的比值,有什么发现?(比1大)

认识图形的缩小(课件出示)

学生根据出示的问题,说出1:2的意思。

回答题中的所出示的问题。

教师用鼠标拖动长方形,使它缩小,用白板中的尺量。

让学生再观察,大小和形状有什么变化?

2、讨论辨析

出示课件(天安门图)

问:哪些图属于我们今天学习的放大与缩小,哪些图不是?

学生讨论后,回答说明理由。

由于有两副图看不清楚,用白板中的工具尺和学生一起量放大图、缩小图的长和宽,讨论与原来图长、宽的关系。

3、小结新知:

怎样将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呢?放大或缩小后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后进行小结:在对应的每条边都按相同的比放大(缩小),形状不变,大小发生了变化。

(三)巩固应用

1、课件出示例2

学生上来再白板上操作。其余学生画在书上。

观察3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形状不变,大小发生了变化)

2、试一试

课件出示,学生动手完成,做的快的同学在白板上画。

问: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动手量一量。

学生量书上的图,教师在白板上的图上量。

3、练一练

课件出示,学生动手完成,指名学生在白板上画,并讲解自己的想法。

4、练习九第1、2题

课件出示,学生可分组讨论,进行汇报。

汇报时由学生在白板上边做边讲。

5、补充填充题。(请学生上来在白板上做,其余学生在下面思考。)

(1)图形在平移和旋转后,()发生了变化,

()不变。

图形在放大与缩小后,()发生了变化,

()不变。

(2)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时,这个比的比值比1()。

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时,这个比的比值比1()。

6、你知道吗?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在深圳的世界之窗,就有许多建筑是将世界各地的名胜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进行建造的,还有冲洗照片,汽车模型制造,复印文件,绘制地图,观察太空的天文望远镜正是这些技术的应用,才使得我们的世界变得缤纷多彩,可见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多么的紧密。

(边说边出示图片给学生欣赏,利用链接方式,讲到哪链接到那张图片,并用今天的知识讲解。)

(四)全课小结

师:说一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教后反思:

这是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单元的第一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新授部分的两次教学过程,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我用白板课件上,感觉到师生间的互动性很强。

在开始部分,课件出示一幅长城图,但很小,学生看不清,学生要求放大,我用鼠标把照片拉大,在这种放大与缩小的情况下,提问把放大前后的两个长方形幅图相比较,他们有什么变化?,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很快的发现大小变了,形状没有变化。用电子笔直接在白板上放大和缩下长方形,学生感觉很奇妙,不再是以前在课件中设置的一种情况,现在任意拖动,任意变化,更加真实。

教学到根据一定的比画出原来图形的放大图或者缩小图时,让学生直接拿了电子笔到白板上去画,学生清楚地看出画图地过程,更容易发现学生中地一些问题,这部分学生很感兴趣,有了电子笔,教师也不需要握着鼠标不放,更不需要花很多地时间在制作课件上了,因为上课可以直接在白板上用电子笔操作,随机性强,学生说到哪就点到哪。最后欣赏现实生活中得缩小图和放大图,我采用白板中得链接得方法,边讲电子笔边点击链接,我觉得白板地教学使得课堂更加丰富、更加生动,师生间得交互性更强。

但由于白板、电子笔我们和学生才刚接触,所以上课学生上来用电子笔画图时,使用不熟练,浪费了一点时间。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听后感

黄老师上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课,是新教材中新增的教学内容,教学难点比较多,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黄老师的课堂借助电子白板展示了新课程一些教学理念,整堂课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难点也得到了有效的突破,课堂教学效果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

本课开始出示旅游时拍摄的两张照片,由图片过大、过小看不清,引出本课的学习,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沟通了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效引领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数学建构。老师借助电子笔拖拉图片,使图片放大、缩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二、关注学生数学语言的训练

本课的教学难点之一就是学生能准确地运用语言表达图像变化前后的关系,所以整堂课中,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反复的训练,以促使学生用语言进行思维的外化。

三、练习设计的精当

练习的设计,对本课的学习作了恰当的补充,对于学生思维的训练强度加大,体现了一定的张力,练习的层次性体现出来了。黄老师借助白板,让学生直接到用电子笔到上面画,不仅形象、直观,而且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六年级下册教学反思数学【篇6】

在本课中要讲两种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少百分之几)的思路。一种是根据百分数的意义。求实际造林比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实际比计划多造林的公顷数是计划公顷数的百分之几,用多的公顷数除以计划公顷数,把结果用百分数表示就得到所求的百分数;另一种是根据实际造林是计划的125%,用125%-100%就能得到实际造林比计划多百分之几。这种思路把要求实际比计划多百分之几首先转化成实际是计划的百分之几,这样一种思路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接触较少,或者在百分数前面有关内容的学习中还没有接触过。所以这样两种思路如果要在一课内完成,那就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因为第一种做法,比较容易找到学生新知的生长点,所以我们不必化很多精力,或者说我们可以重点通过比多比少的对比,帮助学生建立从百分数的意义这个角度去理解的模型。第二种思路是一种新的思路,它首先把比多比少转化成是百分之几,然后再根据与100%相比的结果,分别用百分之几-100%或100%-百分之几。学生可能对一会儿用百分之几-100%,一会儿用100%-百分之几比较难以理解,但我想只要结合具体的实际,学生也能理解的。因为一个是比100%少,只能用100%-百分之几,而比多时是大于100%,所以用100%-百分之几。

那么第二种思路的价值在哪里?为什么在根据百分数意义求解问题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学习先转化的思路。我想可能更多培养学生的一种思考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一种联想的习惯与能力。善于联想是数学学习中一种很重要的基本素养,能根据已知的联想到与已知条件有关的其它结论,这是数学抽象推理的一种重要载体。如果我们从这个层面去思考,那么我们更应该把第二种思路作为重点。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在例题出现前,先让学生说出百分数的意义,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已知百分数联想其它百分数,这样的设计应该是有道理的,但实际操作时一定要把握好度,不能过分拖泥带水,不能拔高要求,确保在最佳时间段内解决关键问题。

同时我想到针对今天的课堂实施情况,下一节练习课我们应该着重解决什么?从理清思路的高度把两种不同的思路进行对比。应该包括:同一种思路内比多比少的对比,像第一种根据百分数的意义求,应该突出百分数意义理解时的一个数相同(都是什么比什么少几或多几),另一个不同(即标准不同,单位1不同),一个是与多的哪个数比,一个是与少的哪个数比。第二种思路转化,同样转化后,一个比1多,一个比1少,所以分别-1与1-。不同思路之间的对比,一个是直接求,一个是先转化再求。通过不同层次的对比,帮助学生进一步清晰思路,完成知识构建。

以上仅仅是我的一些不太成熟的思考,可能过于偏激,也可能过于理想。感兴趣的老师可以少作浏览,如果对你的课程实施有一些帮助,我就非常满足了。当然最佳的,就是一起参与进来,谈谈你在这个教学时的酸甜苦辣,让我们一同分享教育的智慧与快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