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小学课件 > 导航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发表时间:2023-02-08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怎么写。

课件可以很大程度上带动课堂的气氛,使得教学不死板。每个负责的老师都会花很多时间编写课件。有专门针对编写课件展开的课程吗?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怎么写,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设计理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指出,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简单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运算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教材分析: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的。本课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后进行教学的,它包含两部分,即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的方法。平均数的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打下基础,新教材明显地加重了对平均数意义理解的份量,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既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本节课从实际生活出发,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统计中,引导学生从数据处理分析的角度把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用平均数进行比较,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和特征,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学情分析: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又直观、简明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成绩等。对于这些名词术语,学生经常听到,并不陌生,但其真正含义、在统计中的作用以及计算方法,学生却并不明白。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但是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字,只能代表这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和平均分还是不一样的,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不同,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就是教学的难点。

教法:

引导法、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学法: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汇报展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从孩子们喜欢的拍球(乒乓球)游戏入手,把全班同学分为男生、女生两大组进行比赛,让孩子们自己设计比赛的规则,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通过孩子自己想出的比赛方法,能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孩子。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学生可能会想出选代表来参赛,我们先在男、女生中各选择一名代表来参赛,此时,在规定的10秒时间内决出胜负,哪一个队获胜了,老师就想方设法去激将另一只代表队,逼着他们再去添加补充比赛规则,如:两队再各增加3名队员来比一比拍球总数谁更多?如果哪一个队获胜了,老师就乘机去安慰弱者,加入到弱者队,这样弱者队拍球总数就会增加,就可能会反败为胜。这样另一队就会觉得比赛不公平,两个队的人数不一样,人多的队拍球总数就可能会多。矛盾就这样又一次的被激化了,孩子们就会在比两队的总数不公平的时候慢慢地想到比两队的平均数。这时,我们这节课的课题就会被很自然的引出来了。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平均数既然可以决出两队的胜负,那我们到底怎样才能求出他们两队各自的平均数呢?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集思广益,一起来探究一下求平均数的方法有哪些?在小组合作之前,告知学生可以借助老师准备的学习单。学习单上有条形统计图,可引导学生先画出条形统计图,再去想办法求每队的平均数。通过小组合作中同学间的讨论交流,让学生学会与他人交往,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分享同伴的成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求出来后,我继续引导学生:这个平均数代表什么呢?我们该怎么认识理解这个数?我们求出来的平均数和这组数据中的数有关系吗?有怎样的关系呢?通过4个问题引发学生进一步积极的思考,从而得出平均数并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它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它会比这组数据中最小的数大一些,比最大的数小一些,会在他们中间。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平均数的意义是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为此,我会将平均数和我们在之前学习除法运算时所学到的平均分进行对比教学,进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4、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来例举生活中那些时候会用到平均数,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通过“小明过河会有危险吗”、“少儿歌手比赛算平均分”、“打把游戏”的生活情境问题,使学生们的思维得到碰撞,更进一步的体会到在现实生活中,数学知识应用要灵活,在考虑数学因素的同时,更要全面分析、考虑其他的相关因素,从而做出准确的选择和判断。

四、板书设计:

平均数不一样多移多补少一样多524=13先求和再均分:总量总分数=平均数平均数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它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板书是教学知识点的浓缩再现,梳理整合本节课我拟通过以下简洁的板书突出重点,促进增强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识记。

五、作业:课后拓展延伸。

让同学们调查全班同学的身高及体重,算出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

这个作业的设计,既可以巩固新学知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及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再次感悟平均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Www.Gsm600.COm

编辑推荐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范例


在写课件的时候,重点是设计精彩的教学过程。每个老师都需要仔细规划课件课件。那么您知道什么样的课件才能算得上优秀吗?也许以下内容“四年级数学说课稿范例”合你胃口!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一、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原通用教材六年制小学课本《数学》第八册第73页例1~例4。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能运用小数的性质化简小数,能根据实际需要不改变原数的大小,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

三、学具准备:

同桌的两名学生准备用硬纸条做的米尺一把;长短不一的纸条(长度要大于5分米);剪刀一把。

四、教学过程:

师:[板书:0.6元0.60元]0.6元、0.60元各表示多少钱?说明了什么?

生:0.6元表示6角钱,0.60元也表示6角钱。说明了0.6元等于0.60元。

师:很好,[板书:0.6元=0.60元]

师:[板书:5、50、500]“5、50、500”是三个大小不同的数,谁能添上不同的单位名称使它们所表示的量相等?

生:5元、50角、500分。

生:5分米、50厘米、500毫米。

生:5米、50分米、500厘米。

师:同学们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现在我们选其中的一组来研究。

[板书:5分米50厘米500毫米]

这三个数量相等吗?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纸条,再拿出自己用硬纸条做的米尺,第一大组的同学在长纸条上量出5分米的长度,剪下来,第二大组的同学在长纸条上量出50厘米的长度,剪下来,第三大组的同学量出500毫米的长度,剪下来。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量得很好,请每个大组交上来一张剪好的纸条。[教师依次把5分米、50厘米、500毫米长的纸条对齐贴在黑板上]你看出了什么?

生:我看出了三张纸条一样长。

师:对,这说明了5分米=50厘米=500毫米。

[教师在黑板上的5分米、50厘米、500毫米中间添上等号]

师:谁能把5分米、50厘米、500毫米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小数?

生:5分米是0.5米,50厘米是0.50米,500毫米是0.500米。

师:[板书:对齐上面板书的5分米、50厘米、500毫米,分别在它们的下面写上0.5米、0.50米、0.500米]0.5米、0.50米、0.500米相等吗?为什么?

生:相等。因为5分米=50厘米=500毫米。

师:[板书:0.5米=0.50米=0.500米]

师:我们再来比较0.3和0.30的大小(见图30)。

请同学们拿出印好的两个正方形,用阴影分别表示出0.3和0.30。

[同时请一名学生在幻灯片上的正方形中分别画上阴影,表示出0.3和0.30]

师:[教师巡视]很好,同学们都画完了,请看幻灯演示[用抽拉片将两个正方形中的阴影部分重合]同学们看出了什么?

生:0.3等于0.30

师:[板书:0.3=0.30]请同学们观察0.3和0.30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0.3和0.30都是小数。

生:它们的整数部分都是0,十分位上都是3。

生:它们的大小都不够1。

生:它们的大小相等。

师:再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0.3是一位小数,0.30是两位小数。

生:0.3的百分位上没有0,0.30的百分位上有0。

师:同学们说得都对,它们最主要的相同点是大小相等,最主要的不同点是0.30的百分位上有个“0”,现在看看这个“0”在小数的什么地方?

生:这个“0”在小数的最后面。

生:这个“0”在小数的末尾。

师:对,这个“0”在小数的末尾。今天我们专门来研究小数末尾的“0”。

[教师指着板书的等式0.3=0.30]从左往右看有什么变化?

生:小数的末尾添了个“0”。

师:从右往左看有什么变化?

生:小数的末尾去掉了“0”。

师:它们的大小变了吗?

生:它们的大小没变。

师:请同学们再看前面板演的等式。

0.5米=0.50米=0.500米

从左往右看小数的末尾怎样?

生:小数的末尾添上了“0”。

师:从右往左看小数的末尾怎样?

生:小数的末尾去掉了“0”。

师:它们的大小变了吗?

生:它们的大小没有变。

师:[再指着第一次板演的等式0.6元=0.60元]请同学们从左往右看,再从右往左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它们的大小怎样?

生:从左往右看小数的末尾添上了“0”,从右往左看小数的末尾去掉了“0”,它们的大小没有变。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好,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小数的性质”。

[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打开书第74页看第二段,谁来读?

生:[读]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师:[在黑板上出示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性质分几部分内容?请你讲一讲。

生:分两部分内容,一是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二是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很好!学习小数的性质有什么用途呢?请同学们看第74页第三段。[看完后请学生回答]

生: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把小数化简。

师:对,怎样化简小数呢?

[出示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

生:把0.70末尾的零去掉。

师:[板书:0.70=0.7]105.0900这个小数化简时只能去掉哪里的“0”?谁上来指一指?

生:只能去掉小数末尾的“0”。

师:[板书:105.0900=105.09]

下面我们进行巩固练习(做练习十九第2、3两题)。

1.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3.90 0.300 1.8000 500

5.780 0.0040 102.020 60.06

2.化简下面的小数。

0.40 1.850 2.900 0.50600

0.090 10.830 12.0000 0.0750

[学生做练习,教师巡视、辅导,然后集体订正,及时反馈矫正]

师:学习小数的性质还有什么用途呢?请看课本第74页第四段,看完后回答。

生: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

生:可以把整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

师:对,[出示例4]

例4 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生:0.2=0.200

生:4.08=4.080

师:很好,根据什么可以这样改写?

生:根据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怎样把“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呢?

生:在“3”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3个“0”,3=3.000。

师:很好,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就能把整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下面我们进行练习(做练习十九第4、5两题)。

1.用“元”作单位,把下面的钱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两位的小数。

3元2角 18元 6角 1元零3分

2.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的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5.4 30.04 7 8.01

13 4.87 0.9 185.34

[学生做练习,教师巡视辅导,集体订正]

师:[挂出小黑板]我们再进行下一项练习。

3.把左右两边相等的数用直线连接起来。

0.300 2.08

0.003 2.80

2.080 0.030

2.800 20

20.00 0.3

[请一名同学在小黑板上连线]

师:为什么0.003不和0.030连接起来呢?

生:因为0.003和0.030不相等。

师:对。请同学们再看下一道判断题。

4.判断(对就打“√”,错就打“×”)。

小数点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

[请一名同学在小黑板上判断]

师:这位同学打的是“×”,错在哪里?

生:应该是: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而不是“小数点&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之一


备课写课件可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为了学生更好的吸收学习内容,老师都会准备一份课件。怎么把课堂节奏和课件节奏同步?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之一》,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第一、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有助于计算教学。李老师很好地把握了学生学习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教学目标。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计算题中的一部分,因此具有计算题的普遍特征,学生较易掌握,但枯燥、乏味。如果只是一味地讲、练,学生的兴致会提不起来,学习就显得很被动。而王老师的情景创设比较成功。课一开始,就将学生的学习欲望激了起来。让学生在主动中探索,在快乐中求知。超市购物活动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要求。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近数学。而且真切地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真谛。然后运用学生最喜爱的闯关题和抽卡比大小游戏,不断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成为本课的特点。

第二、从知识与技能方面来看,李老师创设了现实超市购物情景,让学生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有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正确进行计算,并能用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而这样的教学是建立在旧知迁移的基础上的。而这种情境的创设,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的数学”引入到“教材中的数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能为探究新知识服务。另外,教学完小数加减法后,老师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数位对齐就是小数点对齐,让学生在做中,说中发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在愉悦中学数学、用数学,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情感态度上来看,李老师开展了一连串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新知,让学生在明白了算理,掌握了算法的基础上进行闯关游戏。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总结收获,巩固新知。

1、讲清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如讲解例题:53.40 - 49.80学生不大容易讲出算理,但通过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的方式,针对错例,有学生说出了错的理由,学生比较自然的说出相同数位没对齐或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减等。

2、关注学生学习,强化学生自主学习,促进三维目标的落实。整节课着重关注的学习过程,注重挖掘利用学生练习中生成的错误,注意面向全体,倾心聆听学生的发言,给他们改正错误,成功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剖析错误,从而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让所有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3、注重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在本节课中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数学感悟。

4、石老师的课挖得深、挖得透,努力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

石老师的课让人看到了课中的挖掘思维含量,拓展延伸学生的思维空间。她的课就在于不只让学生知其然,更让学生自主探究出所以然,引导学生探究出法则背后的知识。学生的思维总是在老师的设疑中步步深入,学生经历了刨根问底、追本溯源的思考过程,这就是科学的探究过程,就是在研究科学、自主建构知识。李老师的课挖的透,还在于问题设计得好,问题设计的有空间,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所以,这样的问题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开发和锻炼。

5、和谐的师生的关系。

课堂是学生的,就要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去研究、思考、发现。数学不在于学到多少知识,而在于真正使学生思维受到锻炼和启发。本节课,李老师几乎没有讲,她所做的只是在关键处设疑和恰当的总结,引着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学生始终处在探究的主体地位,所以,学生真正得到了锻炼。老师讲得少。

热门课件: 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设计


好的课件和教学思路,绝不是埋着头想就能出来的,写课件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从事的事情。我们要如何写出一份令人印象深刻的课件呢?以下“热门课件: 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设计”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教材分析】

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文章以精炼的笔墨,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健儿和观潮人群,描写的重点又在水军和健儿的水上表演,江潮之盛和观潮者之众,都衬托了重点描写的场面,写得十分生动形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提高审美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本文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壮丽,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通过描写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儿的不凡风采。学习它,可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

【教学重、难点】

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提高审美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帮助学生背诵。

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借助工具书识记生字词,反复朗读课文,直至熟练背诵。爱好美术的同学可以通过绘画展示文中美景,也可选择与美文相配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读。

2、教师准备:小黑板或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一)导语:同学们,大自然奥妙无穷,她可以点悟人的灵性,激发人的活力。同学们想不想与大自然来一次亲密接触啊?人与自然亲近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人直接投入其中,身临其境,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这种方式叫旅游;另一种是通过阅读名人大家的文章间接感受自然美,接受自然的恩惠,如同在高明的导游指点下把江山美景尽收眼底,这种方式叫神游。不知同学们旅游了哪些地方?(生说)神游过什么名胜?可否去过钱塘江看到钱江涌潮?(生答)没去过的同学别遗憾,老师把这一奇观下载了下来,想不想先睹为快啊?现在就让我们与钱塘江大潮来一次亲密接触,感受一下号称“壮观天下无”钱江涌潮吧!下面请同学们眼观耳听心悟,之后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感受。

(放视频)生看后谈感受,师给以评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点拨]同学们,眼见了实际的大潮算是我们去旅游了一次,下面再让我们走进南宋词人周密的《观潮》中去神游这一“天下之伟观也”的钱塘江大潮,感受周密那笔卷惊涛,墨泻江潮的杰作。请同学们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2、品读课文,结合注释探究交流,弄懂大意

3、小组合作质疑问难

4、师点拨,考查,出示投影上的内容

[教师导学]

1、从“既望”看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2、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略不相睹()略不沾湿()

虽:虽席地不容闲也()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皆:皆披发文身()皆出酒食()

3、解释划线的词语。

既而渐近()倏而黄烟四起()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1、生研读课文,设计问题,质疑答疑,可自主探究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附可能会探究的问题)

A、《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探究学习]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B、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探究学习]“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C、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探究学习]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作者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D、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探究学习]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2、班上答疑,品词析句,感悟语言美

3、有感情的朗读,把通过品读、研读感悟的东西,再通过朗读读出美感来。(教师要适当指导朗读)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针对学生提的问题,老师提出学生没有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交流

[问题一]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明确]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

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问题二]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同学争论)

[明确]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冒险活动,你能从中举例吗?(生争先恐后的说,象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神舟7号飞天等都能表明现在的我们更是具有挑战性。)从中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更使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五、拓展延伸

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谈。可以是知识与能力,也可以是获得了某些学习方法,或者是情感得到哪些升华等。

六、课堂总结

1、学生谈收获:

2、教师结束语:

本文是一篇在艺术上很有特点的写景记事佳作,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语言简练。描写十分生动,既用了比喻、夸张等描写手法,而且也用了简洁的白描。

七、布置作业

可找学生布置。老师布置的起参考作用:

1、熟读课文,选择喜欢的背诵。

2、有能力的同学课后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八、板书设计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3500字


写课件有利于教师弄清楚教材内容。在每次上课前,教师就要准备好课件。写课件真的不难吗?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数学说课稿3500字》,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我选择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第一课时亿以内数的认识。

2、教材地位与作用: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数的读写认,而本单元则是在以前学习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的读写并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这一单元是在小学阶段对整数学习的最后一课。对以后学生在学习中接触大数,并计算大数奠定了知识基础,而且初步感知大的数目。

3、教材的编排特点:a.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大数,产生学习需要。b.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自主探索。

本节课的学习,不仅是学生对数认识的一次扩展,也进一步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学习,能加强学生对数据实际意义的理解,会用数学的眼光分析身边一些数据的意义,这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一般具有接触面广、独立性增强、善于观察和发现、乐于动手操作等特点,而且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已经系统的学习过万以内的整数。结合学生的这些特点,我会做一些课前准备,一是准备了《亿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课件;二是准备计数器、游戏卡片等教具。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内容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使学生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使学生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学会读、写亿以内的数;

2、掌握亿内数的数位顺序表,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3、认识数级个级、万级、亿级,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亿以内的数。

教学亿以上数的读法与写法。

难点:1、读写数位较大的数目。

2、理解“十进制”计数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会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大数对于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创设具体教学情境,让学生对大数获得丰富感受,注意放手让学生探索,理解大数的读法后,通过独立练习,小组合作交流训练,达到熟练程度。

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对于数位、数级,十进关系等知识,应该让学生牢固掌握,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发现,去体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密切了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收集大数的习惯和能力,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学法:学生主体参与;动手操作;多向交流;教学游戏

五、教学理念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打基础。遵循儿童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必须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师精心组织下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亿以内数的规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成功的体验。

数学教学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应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新知识能力,培养学生敢于自主学习、尝试新知的研究学习。小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为其独立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可能。为此,在教学“延伸性、迁移性知识”时,我直接让学生自己自主尝试、积极探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发现和总结,给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间、时间,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发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学前准备:口答:一千里面有10个百,一万里面有10个千;口述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2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利用课件出示20xx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图片)你们会读这些数吗?瞧,这些数比以前学习的万以内的数更大,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更大的数,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请学生拿出计数器,一千一千地数,当数到10个一千时问: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多少?(一万)强调:千位上的10个珠子怎么办?

2、请学生10个10个地数,当数到10个一万时问:是多少?利用计数器问:怎么表示10个一万?

3、照这样继续数下去。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10个一千万是多少?。师: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都是计数单位。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即十进关系)

4、把所学数位按数位顺序表排列起来

亿级万级个级

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万万万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1381900000表示8个千万

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起每4个数位是一级,分为个级、万级和亿级。

(三)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1、拿出作业本上的最末题

(1)让学生自由读(2)小组交流讨论,该怎样读,为什么

(3)反馈,老师做引导,而后总结读作:八千四百五十万七千六百

A、从高位读起B、按照个级的读法,每一级的数读后加读‘万’或“亿”

(4)思考:怎样去分辨这个数是在个级或万级?

目的在于明确在读数之前必须先分级,有助于简单的读数。

2、读数:

13819000各自读,交流

分级-从高位读起-按照个级读法,只是在后面加读级名最好在数位顺序表上体现,或进行分级。

2496640700085000300

先各自读,将其读法写下来,而后集体交流读法

按照四位分级的原则,我国的读数法则是:(1)四位以内的数,按照数位顺序从高位读起。

(2)四位以上的数,先从右向左四位分级,然后从最高位起,顺次读出各级里的数和它们的级名。(3)如果一个数末尾有“0”,末尾的“0”不读;每一级末尾的“0”也不读;其他数位上,不论连续有几个“0”,只读一个零。例如30500804500,读作三百零五亿零八十万四千五百。

(四)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1、六千八百五十万四千二百学生尝试写数-交流-确定方法(分级,借助数位顺序表)

2、三千零八万一千五百六十九万三千六百七十二万三千一百一十二

学生练习后,指名到前板演,而后讲评,最终得出写数的方法:先分级,从高位写起,某一位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写0占位。

3、讨论:

什么时候写0,写几个0

(五)复习巩固

(六)全课小结:说一说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运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和同学交流你课前收集的这些更大数的实际意义。

练习设计了5道题,2道读法题,2道写法题还有一个思考题。最后是回顾整理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评价。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通用


成功偏爱那些提前做好准备的人。对每位老师来说,写好教授科目的教案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只有下功夫,刻苦钻研、持之以恒,铢积寸累,在教案编写过程中,教学水平就会不断提高。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我们的编辑特意搜集并整理了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整除的意义,理清除尽和整除的关系;理解和掌握约数和倍数的意义,了解约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判断一个数能否被另一个数整除,会根据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根据信息进行分类、总结、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会进行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判断、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渗透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并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交流、对话的意识,积极探索的精神,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整除的意义、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约数和倍数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交流生活中的数学信息

师:(拿着数学课本)问这是一本?

生:数学课本

师:数学就是关于数的学问,我们的身边有数吗?

生:有

师: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生1:我有7本书。

生2:我有3个好朋友。

生3:我们班里有26名女同学。

2.根据信息组成应用题。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数学信息,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课件出示)

A组B组

(1)35张圣诞贺卡(8)共用去6.6元

(2)每本练习本2.2元(9)平均分给11个同学

(3)有5个同学给灾区捐款(10)共捐了15.5元

(4)小红每天读2页课外书(11)已经读了24页

(5)买了4枝同样的钢笔(12)共用布15米

(6)小东参加三门考试(13)共考了273分

(7)做7套同样的校服(14)小明带32元钱买钢笔

师:请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选择两条相关的信息组成一道简单的应用题,并列式计算。(学生伴随轻音乐读题思考)同桌的同学可以互相说一说。

师:谁来说说看,你先择的是哪两条,求的是什么?怎么列式?

生1:我选(2)和(8)求的是可买多少本?列式为6.62.2=3

生2:我选的是(1)和(9)求的是平均每人得到几张贺卡,列式为3511=32

生3:

共得到7道算式,分别是:6.62.2=33511=3215.55=3.1

242=12324=82733=91157=21

[学生的学习材料来源于学生自己,并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找准知识的生长点。这样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状态,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着兴趣,学生乐于继续学习下去,而无须教师强迫学生学习。]

二、自主探究

师:请同学们观察以上这些算式,并根据算式的特点分类,分好后小组交流。

(学生自己分好类后小组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类的?

师:为了方便,老师给它们加上序号。(分别给7道算式加上序号)

①6.62.2=3②3511=32③15.55=3.1

④242=12⑤324=8⑥2733=91⑦157=21

生1:我将②和⑦分为一类,①为一类,③④⑤⑥分为一类,第一类是有余数的,第二类的被除数和除数都是小数,第三类的除数都是整数。

生2:我也将②和⑦分为一类,①③④⑤⑥分为一类。第一类是有余数的,第二类是没有余数的。

生3

师:从同学们的分类中可以看出:分类的标准不同所得的答案也不同。那我们先选择其中的一种分类来研究。(课件出示)

师:(先择②和⑦分为一类,①③④⑤⑥分为一类)这位同学他是按是不是除尽来分类的,那什么叫除尽?什么又叫除不尽呢?

生:商是有限小数的就是除尽,商是无限小数的就是除不尽。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观察、分析、比较和分类,在头脑中建立了小数除法、有余数的整数除法和没有余数的整数除法三种类型的除法的表象。学生的分类,恰当地提供了学生学习新知的素材资源,使学生乐学、会学。]

三、归纳特征

师:我们再来仔细观察这些除尽的算式(①6.62.2=3③15.55=3.1④242=12⑤324=8⑥2733=91),看看这些算式还能不能再分分类,你准备怎么分?

生:①6.62.2=3和③15.55=3.1分为一类,因为这里面有小数,④242=12、⑤324=8和⑥2733=91这三个算式分为一类,因为这三个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整数,而且没有余数。

师:我们可以将(学生分类后)指着整除的一组算式:象这样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整除而且没有余数我们就称它为整除(板书整除)(课件出示)

师:那我们仔细地观察整除和除尽有什么关系呢?

生:除尽的范围比整除的大。

师:如果我们用一个大圈来表示除尽,那整除就是其中的一个小圈。(课件出示集合图)

师:你还能再举出一些整除的算式吗

生1:42=2。

生2:305=6

生3:28070=4。

师:整除的算式实在是太多了(在整除的小圈后加)那我们能不能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来概括整除算式呢?

生:用ab=c(板书)

师:是不是要加个什么条件呢?

生:b0(板书),因为b=0,除法就无意义了。

师:如果a、b、c都是整数(板书),且b0,那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b能整除a。

[教师先从圈中拿去除不尽的除法算式,再将这些能除尽的算式进行分类,揭示出整除的算式。这样以集合圈的形式,渗透整除和除尽的关系。在学生找出了整除算式的特征后,教师请学生再举一些这样的算式,让学生再次感悟和应用整除算式的特征,并体会象这样的算式有无数个。并通过用一个含有字母的算式来抽象概括,既让学生感悟到用字母表示数的简便,又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的整除的概念。]

师:如153=5,我们就说15能被3整除,或3能整除15。谁来说说这几道的(指着黑板上的几道整除算式)?

生1:242=12我们就说24能被2整除,或2能整除24。

生2:324=8我们就说32能被4整除,或4能整除32。

生3:2733=91我们就说273能被3整除,或3能整除273。

师:我们一起看看书P49的练一练1。(课件出示)

生答

[教师针对内容的特殊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直接说明、学生模仿。不容忽视的是,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记忆和模仿还是必要的。在教师揭示了数的整除的概念后,通过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说、请学生说和学生自己任选两个算式说给同桌听,到一起其说等多种方式让学生通过读来区分两种说法的区别,自我感悟。]

四、感悟关系

师:我们已经知道整数a除以整数b(b0),除得的商是整数而且没有余数,我们就说数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篇2)

《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现在是在未认识整除的情况下直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节课带给我的感想是颇多的,但综观整堂课,我觉得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我只有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不断地完善思路,最终才能有所悟,有所长。下面就说说我对本课在教学设计上的反思和一些初浅的想法。

比如在认识因数、倍数时,不再运用整除的概念为基础,引出因数和倍数,而是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目的是减去整除的数学化定义,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虽然课本没出现整除一词,但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基础。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求一个数的因数,在学生已掌握了因数、倍数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对学生而言,怎样求一个数的因数,难度并不算大,因此教学例题找出18的因数时,我先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会结合自己对因数概念的理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意识),然后在交流中不难发现可用乘法或除法来求一个数的因数(列出积是18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数是18的除法算式)。在这个学习活动环节中,我留给了学生较充分的思维活动的空间,有了自由活动的空间,才会有思维创造的火花,才能体现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

新课标实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探究、研究和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独立思考、交流探讨,学习研究,与学生平等对话,在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前进。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篇3)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学习平面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尤其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蕴含着转化的数学思想。对学生以后学习推导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体会:

一、遵循猜想验证推导应用教学过程。

在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以前,我先出示了一道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应用题,一些学生脱口而出,列出算式,我问他们根据是什么?学生回答:是猜的。数学结论必须通过验证才有它运用的价值,才能让人心服口服。接着,我让学生动手量、剪、拼、摆去研究,发现它的普遍规律。学生先用面积测量器量,然后又利用手中的材料,沿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再拼成长方形,由此研究发现拼成后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充分体现转化的数学思想,归纳、验证得出公式。整个过程由学生参与,验证猜想公式的正确性。使学生得到一种直观上的证明。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公式的认识。使学生在运用公式时既知其当然,又知其所以然,对知识的应用达到了认识过程的最高境界。

二、注重合作交流,追异求新。

本节课教师尽量为学生说、想、做创造恰当的氛围,创设必要的情境、空间,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合作交流,增长才干,提高能力。学生在剪、拼的过程中,有的沿高剪下一个三角形,有的是剪下一个直角梯形,拼成长方形,方法之多样,令老师惊讶。在小组讨论中,学生能说出自己的奇思妙想,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也体现了集体的智慧。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篇4)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把教师教学生原版知识变成教学生学会探索知识,教师首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学习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观察、讨论、合作、探究学习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设计是从学生大胆猜想、实验感知、观察讨论到概括总结,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而设计。具体表现在:

1、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大胆猜想。

通过创设猴王分饼的故事,让学生猜测一组三个分数的大小关系,为自主探索研究分数的基本性质作必要的铺垫,同时又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科学验证。

在学生大胆猜想的基础上,教师适时揭示猜想内容,并对学生的猜想提出质疑,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在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验证性质时,通过创设自主探索、合作互助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自行选择用以探究的学习材料(如:用同样的三块橡皮泥,3人分1块、6人分2块9人分3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猜想结论的正确性,最后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整个教学过程以猜想验证完善为主线,每一步教学,都强调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3、让学生在分层练习中巩固深化。

在练习的设计上,力求紧扣重点,做到新颖、多样、层次分明,有坡度。第1、2题是基本练习,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并全面了解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第3题是在第1、2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第4题通过游戏,加深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这样不仅能照顾到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而且有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反思教学的主要过程,觉得在让学生用各种方法验证结论的正确性的时候,拓展得不够,要放开手让学生寻找多种途径去验证,而不能局限于老师提供的几种方法。因为数学教学并不是要求教师教给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篇5)

数学也是一种文化,《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前言中明确指出: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践行并彰显数学的文化本性,让文化成为数学课堂的一种自然本色,我们着眼过程与凝聚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1.数学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于她的认识已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如今,与其说数学是一些结论的组合,毋宁说她更是一种过程,一种不断经历尝试、反思、解释、重构的再创造过程。因而对于圆的特征的认识,我并没有沿袭传统的小步子教学,即在亦步亦趋的师生问答中展开,而是将诸多细小的认知活动统整在一个综合性、探究性的数学研究活动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分享等,引领学生经历了一次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整堂课,发现与分享成为真正的主旋律,而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恰恰在创造与分享的过程中得以自然建构与生成。

2.承认数学是一种过程的同时,我们也应清晰地意识到,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学,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凝聚并积淀下了一代代人创造和智慧的结晶,我们有理由向学生展现数学所凝聚的这一切,引领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的博大与精深,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基于此,教学伊始,我们选择从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引人,引发学生感受圆的神奇魅力;探究结束,我们介绍了中国古代关于圆的记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最后,我们更是借助解释自然的圆和欣赏人文的圆等活动,帮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中不断积累感受、提升认识,努力使圆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润于学生的心间,成为学生数学成长的不竭动力源泉。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篇6)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趣味性。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让学生感受到掌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测量的需要,感受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价值。本节课的设计,本着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为主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创设矛盾的情境,让同学们用直尺测量实物具体有多长、多厚,从解决身边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探寻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教学中,我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数、画,学生对1毫米的实际长度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并且通过手势帮助学生形成1毫米的表象,接着通过看一看、数一数,使学生的直观的认识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厘米=10毫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轻松和快乐。分米的认识也是通过先估计,再让学生在实际测量动手操作中得出10厘米就是1分米。再让学生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然后在生活中找长度是1分米的物体。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通过练习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实际测量能力。在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后,进行小组分工,学生兴趣盎然,他们用不同的形式测量自己喜欢的物品,或者是身体的某一部分,精心地做记录,在测量中体会了不同的长度。对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从模糊到清晰,实现了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在大量的实践中获取了新知,体会了测量不同的物体要用不同的单位。通过学生用手比划、数、画、量物体的长度,加深对分米的认识。测量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测量能力。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篇7)

一、教材分析:

《植树问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中的内容。这一单元内容就是植树问题,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有两端栽、两端不栽、以及环形情况、方阵问题等。

二、设计理念:

这节课的设计,解题不是主要的教学目的,主要目的是从实际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考过程中,逐步发现隐含于不同的植树情形中的规律,经历模拟植树,发现规律得出数学模型然后运用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主要任务是向学生渗透一种思想,一种在数学上、在研究问题中都很重要的思想-----化归思想,就是将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发现在线段上三种不同情况植树问题的规律,并建立数学模型。

2.让学生经历和体验使用画图的方法探究规律的过程。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三种不同情况植树问题中段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2.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情境引人。

让学生从身边美观的景色中体验等距栽树的美观,同事也让学生注意到了树与树之间的距离就是间隔。开门见山,把本课的学习方法直接介绍,让学生清楚画图策略的作用,为接下来的学习分散难点。

(二)在探究中找方法

我通过提出学校要在跑道一边栽树,可以怎样种?让学生当设计师随意种树,模拟植树,经历植树的动态过程,呈现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让学生通过直观动态的探究和表格数据的观察对比,发现规律段数与棵数的关系。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探究方法的铺垫。更为后面课时:两端不栽、以及环形情况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在方法中找规律

在学生呈现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并发现段数与棵数的关系后,我着手教学例一:(学校要在长5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通过帮助学生把示意图提炼成线段图,让学生继续运用画图策略经历探究问题并列式解决问题,最后归纳得出:要解决问题,首先要知道段数怎样求,才能运用段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

(四)在规律中化归解题。

在完成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后,渗透化归思想,让学生运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其他的生活问题,(1.出示: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两边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2.园林工人沿一条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两端都种),一共种了36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少米呢?)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为学生沟通数学与生活。

相关文章

  •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3500字 写课件有利于教师弄清楚教材内容。在每次上课前,教师就要准备好课件。写课件真的不难吗?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数学说课稿3500字》,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我选择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第一课时亿以内数的认识。2、教材地位与作用...
  •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00字精选 根据课件的节奏,老师也可以轻松掌管课堂的节奏,教师在教学之前需要提前准备好课件。你知道课件的写作模板吗?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00字精选》,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遵照《课标》的要求和四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
  •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通用 成功偏爱那些提前做好准备的人。对每位老师来说,写好教授科目的教案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只有下功夫,刻苦钻研、持之以恒,铢积寸累,在教案编写过程中,教学水平就会不断提高。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我们的编辑特意搜集并整理了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学设计2500字系列 作为一名优秀负责任的教师,在开始教学前就要认真规划好相应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究竟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设计呢?你可以读一下编辑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学设计,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时间:01-27 小学四年级教学设计    
  •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范文 根据课件的节奏,老师也可以轻松掌管课堂的节奏,如今的教师对课件应该都不陌生。你是否也想编写出一篇优秀的课件?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范文”,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教学内容:教材第36页例7、“练一练”,第39页练习六第16~21题,思考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找乘积是1的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