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记忆里小学三年级时戴的第一副尼龙手套给我印象最深因为在东北小孩子平时弹玻璃球扇啪叽上树爬墙头全是赤手。只有天冷了才会戴妈妈做的手套无论是用毛线还是棉花做的都是只分出大拇指的手闷子。也都是为了保暖加了料可以抵御三九严寒的。用现在眼光看起来土里吧唧的也不好携带。怕孩子贪玩看不住东西细心的妈妈们。大都弄根绳子系在手套边缘挎在脖子上不用时也不拍丢。

    俗语说“袖里乾坤大”小孩子们的手闷子秘密也很多。为了保暖妈妈做的手套都比小手大里面大都藏着宝贝。玻璃球、啪叽、小人书什么的。有点积蓄的家庭孩子的手闷子里还有可能装上几分钱。那时候下课我们看完电影《鸡毛信》不知谁带头玩起了“鸡毛信”的游戏就是先写好一个小纸条藏在一个人身上把“鸡毛信”藏好的同学让充当“鬼子”的收身。那时候同学们的衣服都有补丁大多藏在领子膝盖、袖口等补丁的缝隙里。我把小纸条藏在手闷子的里面混在被我抠出的窟窿里的棉花中赢了几次。秘密揭晓后大家的手闷子都遭了秧。

过了三九妈妈看我的手闷子里面被我掏得没剩多少棉花就剩下皮儿了。狠了狠心买了副尼龙手套把五个淘气的指头彻底分开。

    那年冬天我们小学上课是在小平房教室里面生着站炉子那几天特别冷同学们下课带着手闷子在还外边玩。我冷得回到教室里看着他们伸出小手在炉子边上烤火我就戴着尼龙手套和他们一起烤。还不时地用手摸摸炉子显摆。到现在还记得他们当时看我的那种羡慕神情我不顾手心的灼热一次次加长手套触摸炉子的时间没有注意空气中开始散发的气味直到他们瞪大眼睛。看着尼龙手套快速的烤化收缩惊慌失措的乱跑乱叫。我才快速脱下手心已经烤出好大的窟窿的手套看着手只是被烤得皮肤有点发红。拿着烧焦的手套心里很不是滋味。一想到回家被妈妈骂不得不忍着心痛把它丢进炉子里。那一天整个教室都弥漫着难闻的烧焦味道。

    回到家没敢说实话就说丢了。老老实实地翻出了手闷子让妈妈填上棉花把窟窿全缝上了。以至于长大后每次闻到烧尼龙的味道就想起了我的那副戴了不到一天的新手套。

相关推荐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