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

在60年代,毛泽东曾多次这样谈及:当时党内有同志说我打仗的方法不高明,是照着两本书打的,一本是《三国演义》,另一本是《孙子兵法》。其实,打仗的事怎能照书本去打?那时,这两本书,我只看过一本——《三国演义》,另一本《孙子兵法》,当时并没看。那个同志硬说我看过。我问他《孙子兵法》共有几篇?第一篇的题目叫什么?他答不上来。其实他也没有看过,从那以后,倒是逼使我去翻了翻《孙子兵法》。[29]

[附注]《孙子兵法》,又名《孙子》,相传为春秋末年孙武所撰。现存十三篇。是中国和世界最古老的兵书。曹操曾为它作注和编“辑要”。

后来,在1960年12月25日,毛泽东在他67岁寿辰时,在与部分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聚餐时的谈话中也谈到了。他说,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先后受到过三次大的处分。“那时我没有事情做,走路坐在担架上,做什么?我看书!他抬他的担架,我看我的书。他们又批评我,说我凭着《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指挥打仗。其实,《孙子兵法》当时我并没有看过;《三国演义》我看过几遍,但指挥作战时,谁还记得什么《三国演义》?统统忘了。”[30]毛泽东对他自己的学习抓得很紧。他在长征途中,有一次因随身带的书看完了,到一个村子驻扎后,他对警卫员讲:“你去给我弄部《水浒》和《三国》来。”警卫员找到一户读书人,说要借个“水壶”和“仨锅”用。老先生看了看他,知道他是为穷人打天下的红军,就把自已正用的水壶借给了他,并说家中没有三口锅,只有一只,自家每天都得用,实在腾不出来。警卫员谢过老先生,提起借来的水壶兴奋地去见毛泽东,一进门就说:“主席,水壶拿来了,仨锅没找到。”毛泽东抬头一看,禁不住笑了。他把警卫员叫到身边,耐心地告诉他:“我要的不是烧水的水壶,也不是烧饭的大锅,而是中国的古代名著《水浒》和《三国演义》。这是两部古书。”说罢,又拿来一片纸在上面写出来,交给了警卫员,告诉他今后注意抓紧时间学习,干革命可不能闹笑话呀![31]

4月,彭德怀和杨尚昆率领的三军团的先头部队十一团在团长张爱萍指挥下夺取了北盘江畔白岑的一个大渡口,准备从这里过河。索尔兹伯里在其著《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写道:毛泽东在白岑渡河时说了什么,没有文字记载,不过他的胸中一定涌起了对祖国往事的回顾,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历史感吧。这时,他身在白岑,与诸葛亮安息的地方孔明冈相距不过一二英里。在白岑,毛泽东有没有花上一两个小时拜谒他所敬仰的大英雄的安息之地呢?没有文字记载说明他去过,可要使人们相信他没有去过也是不可能的。[32]

5月5日上午,红军主力在皎平渡渡金沙江前夕,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来到设在金沙江边崖洞里的作战指挥室,研究渡江部署。毛泽东面对挂在壁上的十万分之一地图,用红铅笔在地图上比划着,对作战参谋们风趣地说:“你们看,龙云的部队被我们调到贵州去了,现在万耀煌的第十三师又要听我们‘指挥’了。你们知道三国时代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吗?我们现在借用蒋介石与万耀煌的矛盾,把主力部队调到这里来过江,将来也让后人写一段故事吧!”几天后,红军一、三军团和担任掩护的红五军团都分别全部渡过了金沙江。[33]

毛泽东一到安顺场,立即赶往渡口,向刘伯承、聂荣臻了解战斗情况,研究渡河问题。他还沿着渡口的沙地,边走边观察大渡河的情况。中午,中央首长在先遣部队司令部吃饭,席间端上缴获来的米酒。毛泽东首先端起大碗米酒,向先遣司令和干部战士们祝贺胜利。接着向刘伯承详细询问彝海结盟的情况。他说:“诸葛亮七擒七纵才使孟获心服。你怎么一下子说服了小叶丹呢?”刘答:“主要的是我们严格执行了党的民族政策。”毛泽东又问:“你跟小叶丹结拜,真的跪在地上起誓吗?”刘答:“那当然,彝人最讲义气,他看我诚心诚意,才信任我们。”毛泽东爱打破砂锅问到底:“那彝人下跪是先跪左腿呢,还是先跪右腿呢?”这个问题刘伯承可没有注意,他被问住了。[34]

[附注]小叶丹,彝族头人。后被红军任命为中国彝民红军沽鸡(基)支队长。当时刘伯承是红军总参谋长。

七擒孟获,见《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至九十回。记诸葛亮于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6年)率军南征,对孟获采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战略;曾七次圭擒孟获,又七次释放,而令其信服。又:“七擒孟获”和孟获此人均不见《三国志》,仅见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孟获,系当地民族领袖。据东晋常璩《华阳国志》,他后来还在成都蜀汉中央政权做御史中丞。

毛泽东对抗大教职员的学习抓得很紧,他常说:要当先生,必须先当学生。记得在一次校务办公会议上,他对大家讲:“我们要来一个读书比赛,看谁读的书多,掌握的知识多。只要是书,不管是中国的、外国的,古典的、现代的,正面的、反面的,大家都可以涉猎。但不能一目十行,三国中那个庞统能一目十行,我是从来不信的,那是神话。读书先是粗读,有个大概的印象,然后是复读,重温一下重要章节,也叫精读。在这个基础上再写点读书笔记,问几个为什么,联系实际思考一下周围的事情。这样才能防止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35]

[附注]庞统(179—214),字士元,东汉末期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与诸葛亮齐名,号称“风雏”。被刘备任为军师中郎将。后从刘备人蜀,在围攻维县(今四川广汉北)时,中流矢死。庞统一目十行故事,不见于《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出处不详。

1936年。

9月8日,毛泽东就国共两党合作事,致信当时任国民党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信中说,国共合作,“国人皆曰可行,不信先生独为不可行,是则国共两党实无不能合作之理。《三国演义》云: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弟与先生分十年矣,今又有合的机会,先生其有意乎?”[36]

[附注]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源自《三国演义》第一回开篇语:“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10月25日,毛泽东就促进各方抗日统一战线事致信当时国民党绥远省省主席傅作义,信中说,“目前情势,日寇侵绥如箭在弦上,华北长江同时告急。但国内统一战线粗有成就,南京当局亦有转向抗日趋势,红军主力之三个方面军已集中于陕甘宁地区,一俟取得各方谅解,划定抗日防线,即行配合友军出动抗战。”[37]

[附注]“箭在弦上”,见《三国演义》第三十二回《夺冀州袁尚争锋,决漳河许攸献计》。曹操取冀州,俘陈琳。操谓之曰:“汝前为本初作檄,但罪状孤可也,何乃辱及祖、父耶?”琳答曰:“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

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讲了春秋曹刿论战的故事。他说,这个战役“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却同时是说的战略防御的原则。中国战史中合此原则而取胜的实例是非常之多的。楚汉成皋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等有名的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38]

[附注]曹刿论战,见《左传middot;庄公十年》。曹刿,即曹沫。公元前684年,齐、鲁两国战于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曹刿指挥战事,待齐军三鼓,士气衰竭,始下令反击,获大胜。

楚汉成皋之战,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为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203年,楚霸王项羽在成皋地区屡败汉军。但后来,刘邦利用楚将曹咎主力军在汜水半渡时,大破楚军。

新汉昆阳之战,公元23年,刘秀以兵三千在昆阳(河南叶县北)击溃王莽主力四十二万。

袁曹官渡之战,公元200年(汉建安五年),曹操军数万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东北)打垮袁绍的几十万军队。

吴魏赤壁之战,公元208年(汉建安十三年),曹操军十余万在赤壁为吴将周瑜和刘备的五万联军打败。

吴蜀彝陵之战,公元222年(蜀汉章武二年),吴将陆逊率军数万在彝陵大败蜀汉刘备大军,歼灭八万。

秦晋淝水之战,公元3g3年(晋太元八年)秦军九十万南侵,东晋将军谢玄等率军八万在淝水(淮河支流,在安徽寿县附近)击溃秦军前锋部队二十五万,致使秦军全线崩溃。

23

1937年。

7月,毛泽东写作了《实践论》这部重要著作,他在文章中说:“《三国演义》上所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我们普通说话所谓‘让我想一想’,就是人在脑子中运用概念以作出判断和推理的工夫。”又说:“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39]

[附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见《后汉书middot;班超传》。原作。不入虎穴,不得虎子。此处或系源自《三国演义》第七十回《猛张飞智取瓦口隘,老黄忠计夺天荡山》忠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1938年。

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作题为《论持久战》的长篇讲演。在讲演中他列举了许多以少击众、以弱胜强的战例,他说:“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影响到优势劣势和主动被动的变化,观于强大之军打败仗,弱小之军打胜仗的历史事实而益信。中外历史上这类事情是多得很的。中国如晋楚城濮之战,楚汉成皋之战,韩信破赵之占殳,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等,外国如拿破仑的多数战役,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内战,都是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而获胜。”[40]

[附注]晋楚城濮之战,公元前632年,晋为阻止楚军进入黄河流域,在城濮(今山东濮县)作战。战争开始时,晋军面对优势的楚军,主动退却九十里,然后看好楚军薄弱的左右两翼,予以打击,获得大胜。

韩信破赵之战,公元前204年,汉将韩信率部数万人攻打赵国,在井陉(今河北井陉县东)背水为阵,同时遣兵抄袭赵军大本营。一举击溃赵军二十余万。

拿破仑指挥的战争,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拿破仑曾多次与英、普、奥、俄和其他欧洲国家作战。他的部队在数量和装备上虽常处于劣势,但由于采取了高明的战术,经常战胜对手。

10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期间,毛泽东对贺龙说:“中国有三部名小说:《三国》、《水浒》和《红楼梦》。谁不看完这三部小说,不算中国人!”贺龙连忙说:“没看过,没看过,不过我不是外国人。”毛泽东又问徐海东:“海东,你看过这三部小说没有?”徐海东说:“《三国》看过,《水浒》也看过。这《红楼梦》嘛,不知是什么意思,没看过。”毛泽东笑着说:“那,你算半个中国人!”[41]

徐海东去华中新四军就职前向毛泽东辞行。当说到在马列主义学院读了一些书时,接着说道:“只是你说的那三部小说还没有看呢!”“什么三部小说?”毛泽东已经忘了,当他知道后,哈哈大笑起来。[42]

1939年。

1月2日,毛泽东为《八路军军政杂志》撰写了发刊词,他指出:“从前人说:读诸葛亮《出师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孝。今天我们应该说:凡看见或听见中国军队不记旧怨,而互相援助,亲密团结而不感动者,其人必不爱国。在这里那些‘发国难财,吃磨擦饭’的人物,应该引起一点反省吧!”[43]

[附注]从前人说:读诸葛亮《出师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孝。”据1926年夏丐尊所译《爱的教育》(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后记就录有此句,但出处不详。

诸葛亮《出师表》,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驻军汉中,准备北伐,临行上此表,恳求刘禅励精图治、亲贤远佞。表中文句精辟透彻,诚挚恳切,似从肺腑中流出,感人至深。

李密《陈情表》,李密(224—287),蜀汉末年任大将军主簿、太子洗马。蜀汉亡,家居。晋初,征召到洛阳做官,再三辞谢,并且写了一篇《陈情表》,以祖母年老体弱,“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为由,恳求免召。晋武帝为之感动,准其请求。有关李密和《陈情表》,详见东晋常璩《华阳国志》。毛泽东评述诸葛亮出师未捷,见于他在若干史传上所做的眉批和密圈罗隐的诗上。一次是读《南史middot;梁武帝纪》(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在有关文字旁曾用红铅笔写下唐朝诗人罗隐在《筹笔驿》中的诗句:“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筹笔驿(今四川广元市城北筹笔乡)为古地名。传说诸葛亮率兵出征,曾驻过这个地方,并在这里运筹决策,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出众才华的颂扬和钦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未能实现初衷,用尽其才,未能光复汉室深感惋惜。毛泽东写此批注,一方面表明他对梁武帝这个历史悲剧人物的理解和同情,另一方面也是他内心世界的自我表露。

罗隐七律《筹笔驿》是:“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毛泽东乃在这首诗的标题前划着三个大圈,每句诗末都划着圈,在第一句旁划着曲线,从第三句开始,一路密圈到底。

罗隐(833—909),唐末文学家,字昭谏。颇有文才,因讥刺时政,十考进士而不中,逐改名为隐。散文集有《谗书》,鲁迅说它“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

1941年。

1月,我国历史上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事变之后,在如何对待蒋介石和国民党反动派的问题上,党内产生了不同的意见。有的同志主张从政治上、军事上立即全面反击。毛泽东说:“皖南新四军军部被歼一一这是蒋介石杀我们的一刀,这一刀杀得很深。许多人看了这种情形,都非常气愤,就以为抗日没有希望了,国民党都是坏人,都应该反对。我们必须指出,气愤是完全正当的,哪有看到这种严重情形而不气愤的呢?但是抗日仍然是有希望的,国民党里面也不都是坏人。对于各部分的国民党人,应当采取不同的政策。对于那些丧尽天良的坏蛋,对于那些敢于攻打进步军队、进步团体、进步人员的人,我们是决不能容忍的,是必定要还击的,是决不能让步的,因为这类坏蛋,已经丧尽天良,当一个民族敌人深入国土的时候,他们还闹摩擦、闹惨案、闹分裂。不管他们心里怎样想,他们是在实际上帮助了旨本和汪精卫,或者有些人本来就是暗藏的汉奸。对于这些人,如果不加以惩罚,我们就是犯错误,就是纵容汉奸卖国贼,就是不忠实于民族抗战,就是不忠于祖国,就是纵容坏蛋来破坏统一战线,就是违背了党的政策。

说到此,毛泽东话锋一转,说:“三国时期,荆州失守,蜀军进攻东吴,被东吴将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打得大败,其原因就在于刘备没有区分与处理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在谋略中没有抓住主要矛盾,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确定的战略方针是‘东联孙吴,北拒曹操’。曹刘是主要矛盾,孙刘是次要矛盾。孙刘的矛盾是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所以当孙权数次讨荆州时,诸葛亮总是一再推诿软磨,而不硬抗,直到最后才让出荆州的部分地方。刘备不了解这一点,派了根本不执行‘联吴为根本,争夺荆州要有理有节’方针的关羽去驻守荆州。关羽这个人虽然斩华雄,诛颜良、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擒庞德,威震华夏,但孤傲自大。刘备封‘关、张、赵、马、黄’五虎大将时,关羽怒曰:‘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当孙权派诸葛瑾为儿子向关羽女儿求婚,以结秦晋之好,共伐曹操时,关羽却勃然大怒,说:‘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诸葛亮)之面,应斩汝首!再休多言。’诸葛瑾抱头鼠窜而去。孙权便攻占了荆州,孙刘联盟瓦解。刘备见关羽被杀,荆州丢失,遂起兵攻打东吴,众臣苦谏都不听,实在是因小失太。正如赵云所说:‘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诸葛亮也上表谏止说:‘臣亮等切以吴贼逞奸诡之计,致荆州有覆亡之祸;陨将星于斗牛,折天柱于楚地,此情哀痛,诚不可忘。但念迁汉鼎者,罪由曹操,移刘祚者,过非孙权。窃谓魏贼若除,则吴自宾服。愿陛下纳秦宓金石之言,以养士卒之力,别作良图。则社稷幸甚!天下幸甚!’可是刘备看完后,把表掷于地上,说:‘朕意已决,无得再谏。’决意起大军东征,最终导致兵败身亡。”

13

毛泽东由此总结刘备的失败,“其原因就在于刘备没有区分与处理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在谋略中没有抓住主要矛盾。”“曹刘是主要矛盾,孙刘是次要矛盾。孙刘的矛盾是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所以,毛泽东认为,只有“抓住主要矛盾,分清主次与轻重缓急,先曹后孙才是大局为重的上策。”毛泽东通过分析《三国演义》这段刘备兵败身亡的历史故事来给大家以启示,很快统一了全党同志对皖南事变的认识。[44]

[附注]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见《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陆逊营烧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阵图》。

杀颜良、文丑事,见《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救白马曹操解重围》,第二十六回《袁本初损兵折将,关云长挂印封金》。据《三国志middot;魏书middot;武帝纪》,文丑非关羽斩,此处从《演义》说。

刘备封五虎大将和关羽孤傲自大这段见《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玄德进位汉中王,云长攻拔襄阳郡》,按“五虎大将”和关羽所语均不见于史传。

诸葛亮上表劝阻刘备东征,见《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急兄仇张飞遇害,雪弟恨先主兴兵》,此表均不见于《三国》陈志和裴注。

秦宓(?—226),三国蜀汉官员,少年时就以才气知名。刘备取益州后,任从事祭酒,曾劝阻刘备伐蜀,下狱。后释放。诸葛亮主政时,担任别驾、大司农。

1942年。

4月,毛泽东建议身旁警卫员多看《解放日报》,并教导可看小说。那时,延安出版了《三国演义》。毛泽东说:“《三国演义》很有意思,你看看人家是怎么打仗,怎样布置兵力的。[45]

据朱霖回忆,“毛主席曾号召我们:做干部工作的同志要看《三国演义》和《水浒》,我看后得益匪浅。”[46]

5月23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作结论发言,他号召“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47]

[附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原句见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注《汉晋春秋》所引张俨《默记》的《后出师表》:“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但《三国演义》第九十七回《讨魏国武侯再上表,破曹兵姜维诈献书》所载《后出师表》,乃改“鞠躬尽力”为“鞠躬尽瘁”,尔后多为通用。

1943年。

11月,毛泽东在招待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说:“我们共产党员,无论在什么问题上,一定要能够同群众相结合。如果我们的党员,一生一世坐在房子里不出去,不经风雨,不见世面,’这种党员,对于中国人民究竟有什么好处没有泥?一点好处也没有的,我们不需要这样的人做党员。我们共产党员应该经风雨,见世面;这个风雨,就是群众斗争的大风雨,这个世面,就是群众斗争的大世面。‘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那里的‘诸葛亮’。”[48]

1944年。

06月12日,据赵超构访向延安的回忆:晚餐以后,我们在大礼堂看戏。这是由此间的平剧研究院演出的,演的是《古城会》、《打渔杀家》、《鸿鸾禧》、《草船借箭》四出。和我比肩的,正是毛泽东先生。戏早已上演了,他非常有兴味地听、看,从始到终。对于《古城会》的张飞,对于《打渔杀家》中的教师爷,对于《鸿鸾禧》中的金老头,对于《草船借箭》中的鲁肃,他不断地发笑,不是微笑而是恣意尽情捧腹大笑,当演出张飞自夸“我老张是何等聪明之人”那一副得意的神情时,当教师爷演出种种没用的丑态时,当金老头在台上打诨时,他的笑尤其响亮。在这时,我理解到毛先生是和我们一般人所共通的幽默与趣味的。他并不是那些一读政治报告,便将趣味性灵加以贬斥的人物。他虽自谦“对于平剧没有研究”,但也承认:“很喜欢看看”。[49]

10月1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原题为《新四军的胜利出击》,毛泽东把它改为《新四军的胜利出击与中国的救国事业》。社论说:“华中的伪军,呼新四军为‘四老爷’,他们常常对着自己的枪说‘枪啊,我是替四老爷保存的。’”毛泽东在“呼新四军为‘四老爷’”之后,加上了“比之为赵子龙”几个字。[50]

[附注]赵子龙(?—229),三国蜀汉名将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刘备在河北时,即追从,以勇敢善战、端严谨慎著名。旧剧常以赵云为刘备四弟。由此以排辈行,呼赵云为四将军。

10月25日,毛泽东到延安中央党校作报告,在谈到审于问题时,他说,张飞在古城相会时,怀疑关云长,是有高度的原则性的。关羽形式上是投降了曹操,封了寿亭侯,帮曹操杀了颜良、文丑,你又回来究竟是干什么来了?我们一定要有严肃性、原则性。当然过火是要不得的,所以去年抢救运动,十几天,我们马上就停下来了。[51]

[附注]关羽、张飞在古城相会,见《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斩蔡阳兄弟释疑,一会古城主臣聚义》。

1945年。

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曾在重庆蒋介石主持的一次会议上,严正批驳了’国民党某些将领对八路军的诬蔑,并揭穿蒋介石的阴谋。本年中共中央“七大”的预备会议上,毛泽东又一次提到了这篇由雷英夫代叶剑英写的讲演稿。他在稿子封面写了标题:“一九四0年三月初叶剑英同志在全国参谋长会议上的报告”。在预备会上,毛泽东再次称赞了叶剑英,他说:“七大的工作方针是‘团结一致,争取胜利’。过去我们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包括蒋介石、国民党,我们都进行合作,搞了统一战线。”接着他举例说,既团结,又斗争,有理、有利、有节的方针,在全国参谋长会议得到了很好体现。“大家知道么,董必武同志为这场斗争取了个名字,叫‘叶剑公舌战群儒’,我说嘛,就叫‘叶剑英舌战群儒’,‘公’也好,‘英’也好,总之打了个大胜仗。’毛泽东越说越高兴,忽然发现有点跑了题,把身子略向后一靠,侧脸对身边的朱德说:‘舌战群儒,是叶剑英对革命的一大功劳。’”[52]

4月24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报告》谈到知识分子时说,“一个阶级革命要胜利,没有知识分子是不可能的。你们看过《三国演义》、《水浒传》。魏、蜀、吴三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的知识分子,有高级的知识分子,有普通的知识分子,那里穿八卦衣拿鹅毛扇子的就是知识分手。梁山?自没有公孙胜、吴用、萧让这些人就不行,当然没有别人也不行。无产阶级要翻身,劳苦群众要有知识分子,任何一个阶级都要有为它那个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奴隶主有为奴隶主服务的知识分子,就是奴隶主中的圣人,比如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我们中国的奴隶主也有为他们服务的知识分子,周公旦就是奴隶主的圣人。至于封建时代的诸葛亮、刘伯温,《水浒传》里的吴用,都是封建社会里的知识分子。”[53]

[附注]公孙胜、吴用、萧让,都是小说《水浒》里梁山聚义头领。公孙胜、吴用任副、正军师;萧让善写字,任起草文书等一行事务。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代表作有《形而上学》、《工具论》等。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古希腊哲学家。

周公旦,即姬旦,周文王姬昌之子,周武王姬发之弟,因封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曾佐周武王伐纣,又辅周成王(武王子)治理国事。因建立奴隶制各项典章制度,被称为孔子前的大圣人。

刘伯温(131—1375),即刘基。辅佐朱元璋建立明朝。他博通经史,才识过人,是民间传说里的诸葛亮军师式人物。

5月24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就选举问题对中央委员说:“不一定要求每个人都通晓各方面知识,通晓一个方面或者稍微多几个方面的知识就行了,把这些人集中起来,就变成了通晓各方面知识的中央委员会。中国有句老话: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54]

1946年。

12月1日,朱德六十大寿。毛泽东题词:“人民的光荣”,向朱德祝贺,晚上还参加了祝贺晚会,观看了京剧《捉放曹》和《定军山》。[55]

[附注]《捉放曹》,据《三国演义》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写曹操献刀谋刺董卓没有成功,逃亡回乡,途中在中牟县被捕,但县令陈宫却弃官与曹同奔,路遇曹父故友吕伯奢,在他家留宿。吕家磨刀杀猪款待,曹操闻刀声顿起疑心,杀死吕全家和吕伯奢,陈富怨曹操残忍,夜投宿时,题诗弃曹而去。

《定军山》,据《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占对山黄忠逸待劳,据汉水赵云寡胜众》。写东汉末年,曹操大军攻葭萌关,诸葛亮用激将法,命老将黄忠迎战。黄忠杀退曹军勇将张郃,攻占屯粮的天荡山,又以逸待劳杀死夏侯渊,夺取了要塞定军山。

1947年。

毛泽东撤出延安时,在问新四旅特点时,警卫排长阎长林说:“新四旅河北人最多。”毛泽东说:“河北人就一定打胜仗?三国时候,河北名将颜良、文丑,不是叫山西人关云长给杀了嘛!”

据阎长林回忆,在转战陕北的艰苦斗争的日子里,毛泽东充分利用行军打仗的间隙时间,在行军路上学习。他对战士们说:“你们的文化低,读理论书有困难,可以先看小说,引起读书兴趣,文化提高后再慢慢读理论书。小说的内容很丰富,有政治,有军事,有文化,有生活,看小说不仅能够增长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也能够提高分析和判断的能力。”接着毛泽东就由《水浒》讲了《三国演义》和《红搂梦》,什么借东风、七擒孟获、大观园等,说得生动有趣。[56]

6月中旬,一天,转移中的中央纵队在田次湾宿营。毛泽东、周恩来和任弼时等人坐在火堆前。毛泽东耳听木柴燃烧的噼叭声,仍然是若有所思的神情。“主席又在想什么?”周恩来小声问,谈心一般。“小时候我喜欢看《三国》,读起来就放不下。有一天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怎么书里的人物都是武将、文官、书生,从来没有一个农民做主人公?我纳闷了两年,种田的为什么就没有谁去赞颂呢?后来我想通了,写书的人都不是种田的人!”毛泽东继续说:“《三国演义》算我读到的第一本军事教科书吧。可也受了一点骗,许褚好像不得了。现在发觉算不得什么。我们警卫排的战士都是种田的农民,我看哪个都比许褚厉害。关云长就不如我们的彭老总!”江青在火堆一侧听到了,大声说:“我听说必成(周恩来)同志四岁读唐诗,九岁读完《三国演义》和《水浒》,而且能背诵许多精彩段落。”“是吗?”毛泽东望着周恩来:“我十几岁才开始读《三国》”,“是这样,我喜欢古典小说,不满九岁就读了许多,特别是《三国演义》和《水浒》”,周恩来坦然承认,似乎毫不经意地讲一件极普通的事实:“但是我就没想到那个问题:为什么没有一个农民作主人公?直到刚才我才想到,并且同时得到答案:写书的人都不种田!”任弼时叹服地望一眼周恩来———恩来是谈话的大师。[57]

[附注]许褚,东汉末期曹操部勇将。史传称他力大可以拖牛,“一手逆曳牛尾,行百余步”。归顺曹操后,屡建功勋,受宠信于曹操。因勇猛知名,军中号为“虎痴”。在陕北战场歼灭国民党军长刘戡时,彭德怀打电话问毛泽东:“刘戡这个龟儿子,主席要活的还是要死的?”毛泽东说:“《三国演义》里说,张飞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结果是击毙了刘戡。[58]

[附注]张飞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见《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救白马曹操解重围》。内称关羽斩颜良后,“操曰:‘将军真神人也。’关公曰:‘某何足道哉?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刘豫州败走汉津口》也同:“曹操急令去其伞盖,回顾左右曰:‘吾向曾闻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

1948年。

毛泽东喜欢看古装戏,听京剧。不同时别偏发不同的戏。转战陕北时,他爱听并时常唱几嗓子的是《空城计》、《草船借箭》。在西柏坡时,指挥三大战役,他休息脑筋的办法就是听京剧唱片。喜欢听高庆奎的《逍遥津》、言菊朋的《卧龙吊孝》、程砚秋的《荒山泪》。高兴了自己也哼几句《群英会》。[59]

[附注]《空城计》,据《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内称,马谡失街事后,司马懿乘胜兵取西城,诸葛亮的精兵良将均不在身旁,他于是将城门大开,自在城楼抚琴饮酒。司马懿见状,素知诸葛亮从来谨慎,疑有伏军,乃撤退。《草船借箭》,据《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按此等故事,不见于史传。

10月31日,毛泽东在10月25日和27日撰写了《蒋傅匪军妄图突击石家庄》、《华北各首长号召保石沿线人民准备迎击匪军进扰》两条消息由新华社发布后,于10月31日为新华社又撰写了一篇评论《评蒋傅军梦想偷袭石家庄》。在评论中,毛泽东写道:“蒋介石最近时期是住在北平,在两个星期内,由他经手送掉了范汉杰、郑洞国、廖耀湘三支大军。他的任务已经完毕,他在北平已经无事可做,昨天业已溜回南京。蒋介石不是项羽,并无‘无面目见江东父老’那种羞耻心理。他还想活下去,还想弄一点花样去刺激一下已经离散的军心和人心。亏他挖空心思,想出了偷袭石家庄这样一条妙计。”评论广播之后,傅作义的军队一枪未放便惊惶地撤回北平。不久,连保定驻军也撤回了北平。一纸书吓退了傅作义的大军。毛泽东唱了一嗓子京剧《空城计》,他的湖南腔唱京剧很有意思:“我正在城楼观山景,忽听得城外乱纷纷,旌旗招展空翻影,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唱罢,意犹未尽,又加一段《三顾茅庐》中诸葛亮的唱段:“我本是卧龙冈……”[60]

[附注]《兰顾茅庐》,见《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和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内称东汉末年,刘备经徐庶举荐,与关羽、张飞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重振汉室,共图大业,诸葛亮深受刘备感动,出山襄助。

123

相关推荐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