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劲光在东北战场

长春位于东北腹地,伊通河畔,是京哈、长图等东北境内各铁路线的交通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所以,直至1948年初,东北战场上,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时年1月,中共中央军委统一全国各战略区部队编制,东北民主联军改此称谓,简称东野)已牢牢把握了战场主动权,解放区的面积已占东北整个面积的97%,人口占了总人口的86%。蒋介石急忙乘专机亲赴沈阳,向坚守东北的嫡系卫立煌、郑洞国等面授机宜,指着鼻子叮嘱,必须“集中兵力,重点防守,确保沈阳、锦州、长春,相机打通北宁线”。然而,使他远没想到的是,他飞离沈阳三天后,被称为“坚冠全国”的长春市就解放了,并且兵不血刃!

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战争。

若干年后,军史专家撰写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战史》中称:

长春从长围久困到和平解放,是人民解放军战争史上兵不血刃解放具有坚固设防大城市的一个成功范例,为以后采取在军事压力下争取和平解决守城之国民党军,提供了宝贵经验。

这一战例,在萧劲光身经百战的军事生涯中,也是别开生面的一页。

陆上孤岛,城外城

1948年3月,东野攻克四平,收复了相邻的十几个城市,切断了北宁(北平至辽宁省会)、中长铁路(全称中国长春铁路)。长春,就孤悬在松辽平原上了。但是,蒋介石仍然不放弃。他亲自下令,命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郑洞国率领两个军约十万人防守长春,以“牵制共军,寻机待变”。

当然,志在东北建立“犹如汉高祖之汉中”的中共中央领导人更清楚长春的重要。几个月来,毛泽东与东野司令员林彪数十次电报往复,大部分是争论如何解决长春问题。在经过若干次探讨后,林彪接受了毛泽东的批评和指示,拟定了“用两至四个月的时间,对长春实行较长期的围城打援,然后攻城”的方案。6月7日,中央军委电复东野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桓、参谋长刘亚楼,批复同意这一方案。任务由东野副司令员兼第一前线指挥所司令员萧劲光等承担。

萧劲光是5月底从南满抵达长春的。这时长春外围战役已结束,郑洞国及其十万部队已被人民解放军第一、第六纵队等部包围。萧劲光到后,按照东北局的部署,在距长春市区东南五十里的李家屯设立了东野第一前线指挥所,以随行的辽东军区机关人员为主,组建了指挥机关。指挥班子由辽东军区、吉林(东满)军区、松江军区主要领导组成。萧劲光任司令员,政治委员萧华,副司令员陈光、陈伯钧,唐天际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解沛然任参谋长。6月初,东北局下达了攻打长春的总方针:久困长围,政治攻势,经济斗争,变短时间内大部队强攻为小部分主力与独立师久困长围。

萧劲光清醒地意识到这将是一场特殊的战斗。经请示东北局批准,将第一前线指挥所改称第一前线围城指挥所(简称围城指挥所,后改称第一兵团),并在吉林市召开了师以上干部会议,部署了围城工作。

这时,长春城内郑洞国及新七军军长兼警备区司令李鸿、第六十军军长曾泽生等,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坚守准备。城内的工事,不能说不齐备。十几年前,日本帝国主义一手扶持起来的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曾在长春建都。为达到长期占领的目的,日军在市区挖掘壕沟、坑道,修建了大量永久、半永久性的工事。市内建筑,从布局到构造,都充分考虑到军事意义。尤其是市中心的关东军司令部、大兴公司、中央银行等大楼,都是米把厚的石墙、钢筋水泥屋顶,一般炮弹打不透。市内各主要街道宽度都在六十米以上,便于发挥火力,且都有坚固的地下坑道连接。国民党军进入长春后,又进一步加强、增修了工事。据称,仅中央银行周边就修筑工事一百多处。所以国民党的喉舌中央社宣称,“长春防线坚冠全国”。城内的兵力约十万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属于国民党中央军嫡系的新七军,二是从吉林市调来的原滇系部队第六十军,第三部分是保安部队及收编的地方杂牌部队。年初,郑洞国临危受命抵达长春后,将这三部分编在一起,称中央军第一兵团,并兼任司令。基于这些条件,加上有解放军不可企及的空中优势,长春虽孤悬在大片解放区中间,开始国民党军并没有危机感。直至5月份,东野第一、第六纵队和三个独立师团团包围了长春城,西郊的大房身机场守备队被歼,机场跑道被破坏,他们才引起重视,意识到局势的严峻。郑洞国原本不愿到此就职,行前曾私下与人戏称“是不归路”。看来,要不幸言中了。

东野参加围城准备会议的师以上干部,大都是经过二十多年战争风雨的老红军、老八路。近年来又在东北战场经历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等一系列艰苦战斗。任务一下达,个个摩拳擦掌,信心百倍。大家充分发言,各抒己见,苦战两个通宵,拟定了围城方案。会议决定第一、第六纵队主力后撤整训,以第十二纵队第三十四、第三十五师,第六纵队第十八师,以及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等五个独立师等部,共十万人接防围城。为明确任务、方便指挥,及时有力地反击敌人突围,以长春东北的伊通河和长春西南的火车站为界,将围城地区划分为东西两部分。独立第六、第八、第九师及第十八师部署在东部地区,由围城指挥所直接指挥;独立第七、第十师及第十二纵队,在西部地区,由第十二纵队司令员钟伟指挥。围城指挥所发布命令:为完成攻击长春的战略任务,决定对长春进行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的围困。总的任务是:断绝敌人的粮柴,禁止行人出入。控制机场,不使敌人空运,扰乱敌人空投,并积极歼灭出扰之敌。寻敌之弱点,逐步压缩敌人,完成攻城战役之各项准备……同时决定,6月22日前,所有部队依部署抵达指定位置。

士气高昂的东野官兵行动迅速。一声令下,22日中午,十万大军全部到达指定位置。各部队按照指挥所下达的任务,从不同方向展开,在长春城外方圆五十里的地面上形成一个环形封锁区。为了反击敌人突围和出击,围城部队实行纵深梯次配置,在第一、第二线阵地上均构筑了坚固的工事。在封锁机场的阵地和西铁路口敌人主要突围方向上,都特别部署了战斗力较强的主力部队。

要做到封锁严密,交通、通信尤其重要。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的。没有装备器材,缺少施工工具,各部队都自行解决了。短短几天的时间,封锁区就建起了围城的纵横双层电话网,做到了围城指挥所、纵队、师均有两条线路,各师与团、团与营纵横联络干线最少一条,团与团、师与师也都有电话联络。粗算一下,共用铁丝七万余斤、电杆七百多根,架线一千零七十九里。与此同时,调动一切力量修桥补路,使整个封锁区内道路畅通,确保部队机动行动。

围城甫始,城内国民党军虽然觉察到了面临的危险,但仍然很嚣张。为了固守待援,不时派出小部队袭扰、抢粮,刺探情况。对此,围城指挥所有明确的方针:如果兵力在一个师以下,原地迎击粉碎;如一个师以上,则抓住敌人,诱敌深入,调动机动部队歼灭。实践证明,这一方针是极其有效的。在围城开始至9月的三个月时间里,城内国民党军大小不等的部队突围三十多次,由于解放军监视、把守严密,无一次得逞,且被击毙、俘虏三千多人。

严密的包围圈,坚不可摧,成了不可逾越的城外城。

不放一粒粮食、一根草进城

长围久困是军事斗争,但最尖锐、最直接的还是经济斗争。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是首要任务,也是关键环节。在部署围城工作动员会上,萧劲光斩钉截铁地提出:“从部队按照部署到位开始,再不准放一粒粮食、一根草进城!”

部队到位后,各单位都立即在通往长春市区的各个交通路口,设立了检查站、检查哨。严格行人检查,禁止粮食、蔬菜、燃料、牲畜等一切生活资料进城,断绝了城内外一切人员商贸往来。为了做到封锁严密,万无一失,真正卡住敌人的脖子,政治部主任唐天际亲自出面与地方协商,成立了军地联合对敌斗争委员会。以此名义把驻地贫苦群众组织起来,参加经济封锁斗争。

对经济封锁,临危受命的长春市市长尚传道似乎有所预料。3月份上任甫始,他就不讲价钱地买下了中央信托局长春分局储存的全部十万斤大豆。接着,又对全市存粮进行了普查。调查结果是,全市各方面存粮,包括私人自存的,加在一起,可以维持到7月底。当时这个结论并没有公布。5月下旬,东野包围长春城,特别是实行经济封锁后,这一消息不胫而走。很快,党政各部门都知道了,市民也知道了。立足未稳的国民党第六十军更感到心里没底。长春城内有点慌神了!

1234

相关推荐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