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货进入中国,大量商行开放

海盗的名声,因为《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的上映,得到了最为有力的拯救。当索马里作为一个国家为海盗提供“大后方”的国际报道为世人所知后,整个世界的好奇心再度被激起。

甲午战争后,沈葆桢之孙沈翊清赴日阅兵,西乡从道(注:日本明治时期的陆海军大将、元帅)告诉沈翊清:“日本海军能有今天,实在不敢忘记令祖的赠言,惜其人已不在。且贵国任事者不能竟其遗志,实在可惜。”

海军还是海盗,从乔治·安森开始,界限并不是很清楚。

1856年《巴黎宣言》之前,西方国家雇用海盗或纵容海盗行为已呈常态。当时提到打击海盗,恐怕说的只是打击那些“个体户”。

1667年,亨利·摩根(HenryMorgan)受英国驻牙买加总督委托去“抗击西班牙人”。这位威尔士浪荡子把海洋当成了渔场,他“自由”地攻击多国船只,洗劫沿岸村镇,其中包括巴拿马城。所到之处,他指使手下把无辜市民吊起来拷打,直到他们供出藏匿财宝之所。西班牙人曾要求在北美和加勒比水域出现的船只,必须事先征得他们同意。这一要求让其他国家不知所措,于是,众多船队就以反抗西班牙人的名义,像海盗一样运作起来了。

麦克雷(EdgarMccrea)在《美洲海盗史》中写道:“在新世界的殖民地确立以后的头一百年时间里,海盗、奴隶主、私营武装船队甚至政府海上巡逻队之间的差别非常微妙。有时候,彼此完全混淆不清。这段时间里,武力就是海上的公理。当他们国内的政府彼此交战时,或者当政府相安无事,殖民地的水手都可以大捞一把。”1671年,传奇式海盗亨利·摩根抢劫巴拿马城,当时英国和西班牙刚刚签署完《马德里条约》。西班牙第一次承认了英国在加勒比的殖民地,后来,两国都同意对海盗进行打击。

摩根后来怎样了呢?1674年,他获得了英王查理二世的表彰,获骑士勋章,并被指派为牙买加副总督,名下地产超过六千公顷。

尤其是战争时期,有钱人经常投资海盗船,让其袭击敌方的船只,然后瓜分赃物。这个英国海上传统,一直可以追溯到弗兰西斯·德雷克爵士(SirFrancisDrake)的时代。1696年,苏格兰人威廉·基德(WilliamKidd)和英王的侄子贝拉蒙公爵成立了一个集团,这个集团的核心内容就是:操纵海盗船只,袭击任何国家的商船,获取战利品。据此,英国至少有六名最有权势的人投资了这个集团,其中包括英国海军大臣,甚至国王本人也可以分10%的利润。利益几乎让人血脉贲张:只要基德船长一年内捕获两条大船,前期总共投入的六千英镑就将滚成一百多倍的大雪球。更加激励基德的是,如果他夺取的战利品超过了十万英镑,大家集资购买的“冒险”号就将全部属于他了。

基德捕获的第一条商船是“圭达格”号,上面装有上等衣物、丝织品和宝石,价值四十多万英镑。这艘船是美国船只,船员都是莫尔人和一些基督教徒。狡猾的基德事先挂起了法国旗帜,待“圭达格”号上的军官出示法国文件时,基德旋即升起英国国旗,宣布对方为合法战利品——1695年,英法两国处于交战状态。在抵达马达加斯加之前,基德又捕获了另外一艘船,手风甚劲。漫长的航海生活,最终使其部属发生了哗变,基德的回程时间差不多晚了两年。这其间,东印度公司投诉说,“圭达格”号实际上是莫尔人的船只,也就是说,基德犯下了海盗罪。

被等待折磨得有点儿焦急的幕后投资者们动怒了,可能也以为他带着大家的投资逃跑了,于是宣布基德为海盗。但基德本人以为,仍然可以在英法两方之间都游刃有余。1699年7月1日,他在波士顿港被自己的投资人之一贝拉蒙公爵逮捕,并押送回国审判。1701年5月24日,他被执行绞刑。

在基德被绞死的第二天,国务大臣索默承认自己在其船上有投资。但他又声明:“这件事情本身并没有什么违法之处。该船所有的投资人都损失了他们的投资,没有分得任何利润。”

与历史上诸多统治者一样,清廷对科学的态度谨小慎微。进入19世纪后期,西方世界由于工业革命和科学理论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崭新的时代。但对中国的统治者来说,从秦汉到清朝,最大的科学是“五德终始论”,听起来像“伍德斯托克”。此理论认为,王朝依据五行轮回,各自对应不同的颜色:从女真的黑,到民国的青……每个王朝的最后阶段,统治者的全部精力都放在制止这一法则生效的工作上。

当时的中国,忽视基本科学的精神随处可见。西方人认为,中国人日常生活时间概念很模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至于对年代的记录则有独立的一套“模糊数学”。比如用甲子纪年,六十年一个轮回。这个时间段基本就是一个人生命的有效长度,客观上暗示一个人只需关心此生此世。当然,加上皇帝的年号,即便是相同的天干地支年号,后世也能明白具体的年份,只不过需要简单的计算。

且来看看当时的中国人给西方来客的印象吧。一位外国传教士和一个中国人谈话,后者宣称自己住在九十里外,最终传教士发现,实际上这个中国人说的是来回九十里。有一次,一个驿站的邮差在规定时间内没有跑完规定的六十里,他抗议说,自己跑过的路段绝对不止这个数目。长官重新测量,发现是八十三里。

让外国人疑惑的距离丈量方式还有很多。英国商人阿奇博尔德·立德

(ArchibaldLittle)通过长江三峡时,有一段里程顺水标注九十里,逆水就是一百零二里了。在平地,一里说成两里是寻常的事。比较陡的地方,一里说成五里;很陡峭的地方,一里等于十五里。

不管是如何丈量距离,通过一定空间需要一定时间,这是常识。1880年底,清政府因收回伊犁的问题准备与俄国开战,运输兵员和粮草辎重成了大问题。李鸿章的老部下刘铭传经天津进京觐见,向朝廷递呈《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提出“自强之道,练兵、造器固宜次第举行,然其机栝则在于急造铁路”。建议借用外资,先建清江浦(位于江苏淮安府,为漕运总督驻地)经山东至北京一段,以利漕运。这是清廷官员第一次正式提出的建筑铁路构想。

1866年,英国公使请求建筑一条短途铁路,以便把海运至吴淞的货物经铁路运至上海,遭到清政府的拒绝。1875年,英商怡和洋行控制的“吴淞道路公司”将铁路器材从英国运至中国,开始自行筑路。1876年6月,英国人先修成上海至江湾段,7月初该路段正式通车,轨距七百六十二毫米,钢轨每米重十三千克,由一台“先导”号机车牵引客货车辆。建筑期间,沿线居民强烈反对外国人在本国土地上修筑铁路,并捣毁“公司”的江湾办事处(这实际上得到了官方的默许)。开行不过一月,列车不慎轧死一位在铁轨上的行人,更是引发群众事件,“公司”被迫停驶列车。在此背景下,1876年10月,清政府积极运作,与英公使签订了《收买吴淞铁路条款》。但“公司”方面仍继续筑路,直至12月1日,上海至吴淞全线完工通车。

相关推荐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