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五代十国之乱和之前的数次战乱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中央和地方的权力斗争。

遍观中华大地的战乱,从前到后有商灭夏,周灭商及后续,春秋战国,秦末,新朝末期战乱,东汉末期战争,南北朝战乱,隋朝兼并战争,隋末战争,五代十国,宋金战争,宋蒙战争,元末战争,明清战争,明末农民起义,民国战乱,抗日战争等。我们可以发现,除了中原王朝与周边的游牧民族和近代的外来殖民者的战争外,这片土地上的大多数战争都属于内乱。而内乱的诱发因素,又多是农民起义。比如秦朝的陈胜吴广起义、新朝的赤眉军、东汉的黄巾起义、隋末的瓦岗寨、唐末的黄巾起义、元末的红巾军、明末的李自成和张献忠、清末的太平天国起义。而最后的胜利者除了刘邦和朱元璋,又往往是旧官僚,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来定义一下什么叫做乱。百度给的解释是没有秩序。比如说,乱世就是政权的秩序混乱,各个地区互相征伐;乱伦就是不符合伦理的要求,这里的伦理就是人跟人之间关系的秩序。按照这样的解释,我们可以说,战乱就是社会不安定,各处征伐不断,没有合理的社会秩序。

那么,怎么样叫做有秩序,叫做太平呢?

中国古代从秦朝开始,就正式进入中央集权制。皇帝是一个帝国一个政权至高无上的权威,而官僚则是皇帝的代理人,辅佐皇帝代天牧民,即所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某个统治者通过宫廷政变、军事政变或者战争取代之前的统治者,然后通过祭天和登基仪式,可能还有大臣和百姓的劝进,诸如此类,最终他便称帝。而这之后他似乎就拥有了无上权威,就掌握了爵禄废置生杀予夺的权力。

那么,皇帝就真正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吗,他难道就不是肉体凡胎吗,他又凭什么统治几千万的臣民呢?

法国的孟德斯鸠将权力分为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那么我们来看看一个皇帝,理论上他的权力有哪些?首先他拥有人事任免权,即他让谁当官谁就能当官;其次他拥有司法权和立法权,即言出法随,圣旨即法律,君王说一不二;然后他拥有财政权,即规定臣民纳多少税的权力;然后他还有命令军队的权力等等不一而足。

也就是说,皇帝才是这个国家这个政权唯一的主人,完全支配这个政权的一切事物。而其他的大臣、皇子、外戚、功臣、平民百姓,都只是皇帝的臣民,皇帝的仆人。皇帝拥有一切的权力,他把权力让渡给大臣,于是大臣也就有了权力。这也就是朕给你的才是你的,朕不给你、你不能抢的原因。

由此,我们可以看见,在这样的一个政权体系下,只有皇帝才是至高无上的,皇子、宗室、外戚、大臣都是依附于皇帝而存在的。在这样的体制下,任何可能威胁到皇帝权力的事物都是不被允许出现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太子总是难得善终,权臣要么死要么造反的原因。在这样的中央集权制下,地方的权力是被压制的。各个地方的赋税上缴到中央,中央派遣官员管理地方,派遣军队驻守各地,藩王、太监镇守各地。而皇帝又通过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将各个地区的读书人纳入统治体系中,从而帮助皇帝统治各个地区。

当政治清明或者皇帝不昏聩的时候,或者中央政府有人有钱有军队的时候,中央集权的帝国体系是能够维系下去的。但是,当这套体系被打破,比如遭遇天灾人祸,民众缺衣少粮被迫起兵造反,或者外来入侵,或者军人起兵造反,或者大臣篡位的时候,皇帝的权力就不再稳固,中央集权也就遭到了破坏。

说了这么多,只是想给大家谈谈皇帝为什么拥有权力的问题。我认为皇帝的权力最开始来源于他的家族建立了一套秩序,建立了尊卑秩序,建立了军队、财政体系、官员任免规则。而之后的帝王,他的权力则是来自于自己的血脉以及臣民的认可、大臣和宗室的拥护。而这一种大臣的拥护,看似坚强,其实是水中月镜中花,并不牢靠并不现实的。一旦大臣不再认可,皇帝也就岌岌可危了。

那么,我们具体来看一下五代十国的问题。

我们知道唐朝亡于907年,被它的大臣梁王朱全忠灭亡的。多么讽刺,名字里带着忠诚的大臣覆灭了王朝。但是,这时候的皇帝其实已经是傀儡皇帝了。唐朝只是在907年伴随它最后帝王的死去而死去的,它的衰亡是一件又一件事情叠加产生的结果。

唐朝由盛转衰是因为安史之乱(755-763),但它的覆亡却是因为黄巢之乱(878-884),为什么唐朝经历了安史之乱这场伤筋动骨的战乱后却可以续命一百多年,而当唐朝经历了黄巢之乱后,却没有再活多少年就覆灭了呢?

安史之乱后期,唐肃宗称帝。在经过了8年的战争后,唐朝中央的力量遭到打击,而地方藩镇的力量加强。但是唐朝中央这个时候开始建立了直属于中央的神策军,保持了唐朝中央对地方的军事强势地位。与此同时,唐朝的经济重心南移,唐王朝对江南地区赋税的依赖性增强。中央政权有军队,有财力,有合法性,这个时期唐王朝只需要处理好削藩的问题。

而在地方上,则有卢龙节度使、魏博节度使、成德节度使这三大藩镇,以及一系列为了遏制这三大藩镇新设立的藩镇,以及一系列抵抗突厥、吐蕃的藩镇。通过一系列的制衡手段和削藩手段,唐朝中央政权和地方藩镇保持着平衡。

在漫长的削藩过程中,藩镇和中央政权反复拉锯,一点一点的消耗唐朝的实力。太监执掌神策军,废立皇帝;中央牛李党争;地方藩镇互相征伐、联姻层出不穷。

多年的战乱使得民众的负担加剧,直到黄巢起义,各地藩镇趁着平叛的名义,一点点做大,最终形成割据政权,变成世袭制。比如李克用是沙陀人,本来反叛过唐廷,靠着镇压黄巢之乱做大;朱温就更是黄巢部将,后来反叛黄巢投降唐朝,被封为宣武军节度使,根本谈不上什么忠诚;还有李茂贞,本来是神策军军官,后来被封为凤翔节度使。这些节度使都是在中央权威衰落的过程中靠着平叛、四处征伐一点一点建立自己的权威的。

而后来的后梁、后唐也面临着藩镇的问题。后梁的朱友贞想要削藩,把杨师厚的银枪效节军废除,结果这支军队投降后唐,后梁灭亡;之后后唐的李存勖想要削藩,魏博的军队就拥立李嗣源。后梁、后唐都存在骄兵悍将的问题。

而后面的后晋,建立和灭亡都是因为契丹的因素,但也有军队希望拥立皇帝而升官发财的原因;后周的郭威是黄袍加身;赵匡胤也是黄袍加身。这一时期,天子已经变成兵强马壮者为之了。

直到宋朝建立,将全国的精锐军队都集中到中央成为禁军,又把全国的赋税通过转运使转运到汴京开封府,还通过广开科举吸纳人才。种种方式使得地方没有了军队和金钱,不再拥有和中央对抗的力量。这样,中央集权的权威才又重新确立起来。

做个总结,五代十国之乱的根本原因是中央政权丧失了权威,不再拥有压制地方的军事实力、经济实力和其他实力,从而导致了割据政权的产生;同时中央和地方的平衡被打破,各个藩镇之间的平衡也被打破。最终,出现某一个或某几个实力强大的藩镇,它们之间进行兼并战争,最后的结局是确立新的中央集权制政权,产生新的皇族和统治者。


相关推荐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