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赵勇锋:以分数为导向,语文课注定落寞

耗时3年研制的“汉语能力测试”将于10月试点实施,教育部考试中心相关人士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测试的实施和推广,潜移默化地提升参试者对母语的认同和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在此背景下,关于母语水平下降的担忧再次被推到台前。面对语文课在“中小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名单上名列榜首的现状,众多业内专家不断地呼吁,反思现行的语文教育。“到底语文应该教什么?怎么教?”

用“轰轰烈烈而又孤单寂寞”来形容中小学语文课的现状,可以说再合适不过。一方面,针对语文教学的讨论名目繁多,语文课改一浪接一浪,语文教材换了一套又一套,然而效果却难以令人满意。语文课在中小学仍是长期不受孩子们欢迎,甚至有学生戏称语文课等于“睡觉+打鼾”。语文课为何如此落寞?如果带着这个问题去咨询身在一线的语文教师,便会发现些许缘由:考分。

语文教育的功利性使语文课变得无足轻重和没有趣味。俗话说,“分分,学生的命根”。对学生而言,在中高考中取得满意的总成绩才是制胜之道。而语文学科的功底需要日积月累,且语文学科考试成绩的偶然性相对较大,很多时候即便付出了努力也未必能考好。因此,很多家长都会认为,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在语文学科上,不如在其他学科上见效快。正是出于这种应试策略的考虑,久而久之,很多学生淡漠了语文课。

而语文教师也无法逃脱考分的遥控。很多时候,讲课生动精彩、备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未必能出成绩。然而,“分分”更是“老师的命根”。为了提高教学成绩,语文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始终贯穿“考试重点”,以“庖丁解牛”的精神将一篇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在这种情况下,再优美的文章也毫无美感,汉语到处流淌的诗意也荡然无存。于是,一面是学生不重视语文课,一面是语文课了无生趣、乏善可陈。在这样的夹缝中,语文课堂又怎能不令人昏昏欲睡?

面对语文课的尴尬现状,真正需要反思的是现行的语文教育,尤其是语文学科的考查内容和考核方式。至少,当王蒙再去“试水”高考试卷,请让他及格,当原作者遭遇以其文章命题的阅读理解,请不要让他惨淡收场。此外,教学方式也需反思,教师应该多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的怀疑精神与独立思考精神。至少,孩子们不应该一看到小蜜蜂,就只想到农民伯伯。不能让孩子们从小学到高中,经历了12年的母语教育后,连四大名著都不知道。


相关推荐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