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夏,吴伯箫从北平师范大学毕业后来到当时的国立青岛大学(1932年9月国立青岛大学更名为国立山东大学),在校长办公室当了一名事务员。1935年,吴伯箫离开青岛,先后到济南和莱阳任教,暑假期间回到青岛,与老舍、王统照、洪深、臧克家、王亚平等创办《避暑录话》。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青岛危在旦夕,王统照要离开青岛去上海。吴伯箫当时正任莱阳乡村师范学校的校长。他感觉打起仗来,自己会流落到什么地方难以预料,便把自己大学毕业后6年来写的文章,剪贴成册,在他们分手前,就像托孤一样交给了王统照。他激动地握着王统照的手,说:你看有什么地方可以印就印,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印,就存在你手里吧。当时吴伯箫对自己作品的出版,并没有信心,所以连个书名也没有起。

1938年4月,吴伯箫长途跋涉来到延安,投身革命,对于托付给王统照代为保管的那个散文集子,他似乎早就忘到九霄云外了。

1942年夏天,有人对吴伯箫说:你的一本书出版了。吴伯箫听了一愣,心想:我会有什么书出版呢?那人说:上海一家杂志上还登了别人为你的书写的序言。那人还拿出那本杂志给吴伯箫看,上面果然登着《羽书》的序言,作者是韦佩,可吴伯箫并不知道韦佩是谁。当他读了序文的开头:伯箫此集存在我的乱纸堆里已两年半了这才恍然大悟,韦佩是自己的好朋友王统照。王统照以文章《羽书》篇名作为书名,正好适应抗日战争初期的形势。吴伯箫翻看着序文,为作品的问世而激动,更为朋友深厚的情谊而感动。

相关推荐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