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阳的全部世界是工作,有冲突之处,人挡杀人佛挡杀佛。这个家暴事件其实值得每一个事业、家庭失衡的所谓成功人士反思:事业的满足感真能取代家庭的幸福感?为什么榜样的光环下隐藏着黑暗的虚空?我们的伟大梦想是真的梦想,还是对疯狂的美化7我们的疯狂是真的激情,还是对软弱的逃避?

9月10日14:20,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在微博用中英双语发表了一段话:我向kim正式道歉,我对她实施了家庭暴力,造成了身体和心灵上的严重伤害,对孩子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我也向所有人道歉,我将深刻反省我的行为。

这是李阳美籍妻子kim在微博上发被家暴照片10天之后,李阳第一次回应这件事。

全世界几乎都在谴责他。各种极端的评价层出不穷,攻击从针对李阳本人蔓延到针对疯狂英语的理念与品牌顶着这么大的压力,李阳却开始高调地接受各路媒体的采访,接受来自不同角度的盘问。

哪怕在外人看来,这么做,也多少有点悲壮的意味。李阳这一生,都为了履行教育梦想而奋斗。用他自己的话说,娶妻生子都是为了做教育实验,现在他终于把自己也当成是一个家庭教育的案例,主动置身于显微镜下去供人分析。

如同人生跌到谷底、压抑到极点反而用一种另类方式爆发出来,而这种颇有置之死地而后生意味的行为,并不是李阳第一次尝试。

励志剧的后半段

李阳的人生本如励志剧。

他出生在江苏,父母因为支援新疆建设常年在外,直到李阳四五岁时才被接到父母身边一起生活。而父母的不耐烦与经常打骂使他从小就自卑。到了大学时李阳依旧十分懦弱,已经严重影响了他的精神状态。考试不及格,走路顺着墙根走

疯狂念英语成为李阳的救赎。这不仅提高了英语成绩,更让他获得了勇气与口才。他孕育出一个伟大的梦想,

让十三亿中国人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让中国之声响彻全世界。

如果不办公司,只作演讲,李阳一年可以轻松地拿一两千万的出场费。但他疯狂而伟大的梦想不允许他这样做。他成立了公司,招来更多的人和他一起去推广英语教育。他每年要坐三四百次飞机,奔波全中国,有时一天演讲三场。他忙得连睡觉、吃饭的时间都快没有。他的出场费都用来养公司,拖着一个大企业往前走。

或许李阳也知道,自己之所以更愿意投入事业,是因为事业能有效地带给他成就感。他在父母的家庭里,没有学会和人亲密相处,父母否定式的教育总让他感到不自信。于是在和妻子女儿的相处里,他也回避亲密。他最亲密的人是那些陌生人,那些听过他讲课的人,崇拜他,热爱他,又不必朝夕相处从而发现他的缺点。这令他觉得安全。

他一直想让疯狂英语从一个个人品牌转型,却一直收效甚微。现在,他正在计划着~个全新的超越。在这个紧要关头,李阳却看到,将自己事业拖入舆论漩涡的,正是那个十多年前可以和他一起一天录音十七八个小时的人,那个曾答应和他一起携手去改变中国未来的人,那个本应是他传奇人生的一个环节和佐证的人

只是,谁是种下因的那个人?

分歧

1998年,美国姑娘kim前往吉林~所中学考察,遇到在那里演讲的李阳,被他狂热的激情吸引,后来两人产生了感情。她想跟李阳生一个孩子,李阳忙不过来。

kim是典型的美国姑娘性格,想好了就去做,怀孕后,孤身一人飞回美国生下了女儿。第一次见到女儿,孩子已经两岁了,被教育得非常独立,这让李阳很吃惊。

做一对事业夫妻,进行教育实验的想法成为李阳对这段婚姻的定义。即使在公共场合,李阳也毫不避讳这种说法。

随后几年,二女儿李娜、三女儿李华相继出世。kim一个人照顾三个女儿。

她对孩子的良好教育,是对我最致命的吸引力李阳一直肯定妻子的家教,kim却觉得李阳忽略了她另外的重要身份,她是妻子,也是一个女人。

kim意识到,不可能靠等待等来李阳对家庭的重视,她开始争取李阳对家庭的关注或者说是尝试治疗李阳的工作狂症状:她设想过每个周末飞到李阳身边团聚,尝试过念叨、吵闹,两个个性都强硬的人甚至发生肢体冲突

而这次李阳当着3岁女儿的面动了手。kim认为,这种家丑,只有说出来,脱离正常轨道的李阳和快绝望的自己才能寻求到帮助。美式思维的kim报了警,并在微博上披露此事。

李阳式案例

事发后,李阳硬着头皮站在上海数百名孩子的母亲面前大讲特讲家庭教育问题,台下,听众的神情讳莫如深,当地报纸整版都是他的家暴门。

在这十面埋伏的困境中,李阳的人生仿佛循环回到了小时候:一个人在家时电话铃响了都不敢去接,如果是门铃Ⅱ自,他更会吓得从窗户逃跑;稍大一点,因为鼻炎去做理疗,仪器漏电了,他被烫了整整二十分钟,极端压抑自己个性的惯性让他不敢主动通知医护人员只是几十年过去,他不再是只会逃走的孩子。环境也不允许他逃走。这么大一个公司,成败系于他一人,他必须站出来。

查看更多励志的人的故事相关内容,请点击: 励志的人的故事

文章由儿童故事迷(http://www.gsm600.com/g/431124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 孤鸿林风眠
下一篇: 两回事
相关推荐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