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山氏女歌》的传说,最早出现在《吕氏春秋·季夏纪·音初篇》:“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日:候人兮猗!”

这段记录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大禹带着一队随从,到南方各地巡视,当来到涂山时,遇到了涂山女,涂山女对大禹一见钟情,深深地爱慕上了大禹,大禹因南巡任务繁忙,未能接受涂山女的爱慕,带着随从继续南行,大禹离开了涂山,离开了涂山女,也带走了涂山女的一片思念。

大禹走后,涂山女丝毫未减对大禹的思念、痴情的涂山女,除了派自己的侍妾在涂山的南面守候大禹外,自己还编了首《涂山氏女歌》来抒发内心的情感。

这首歌全部只有“候人兮猗”四个字,前面两个字是等候人的意思,后面两个字只不过是由感慨而生出的叹语,是并无实际意思的虚词。但正是“兮猗”二字的吟咏回旋,高下往返,表达了涂山女对大禹的急切思念之情。通过拉长演唱,充分体现了远古时代早期歌曲的特征。古人说:“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两个虽无实意,但却蕴含着丰富感情的字,正是“言之不足”、“嗟叹不足”后的咏歌声。闻一多先生说得好,这种声音“便是音乐的萌芽,也是孕而未化的语言声音可以拉得很长,在声调上也有相当的变化,所以是音乐的萌芽。那不是一个词句,甚至不是一个字,然而代表着一种颇复杂的含义,所以是孕而未化的语言。”

涂山女最终是否再次遇到大禹,史料未曾记载,我们也无需深究。但那涂山女婉转柔曼的吟唱,为以后情歌的发展,开创了有益的先河,这却是我们后来人所不应予以忽视的。

相关推荐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