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教案 > 导航

《落日的幻觉》教案

发表时间:2023-05-22

[课件]《落日的幻觉》教案。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帮助教师营造更加活跃轻松的教学内容,您一定也对写好教案很感兴趣吧!以下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课件]《落日的幻觉》教案”,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迅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欣赏重点语段,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落日很美,甚至可以用”色彩绚丽,变化多端”来形容,其实这是我们对落日的幻觉.

唐代诗人王维有诗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博大。但落日真是这样吗?(多媒体展示) ——落日是扁的!

落日怎么会是扁的?难道古人观察错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落日的幻觉》,走进美丽梦幻的夕阳。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静听,积累字词.然后请大家谈谈听到哪些内容。

2、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学生独立完成课后表格填写。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3,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

明确:逻辑顺序

三、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阅读课文第2——5段内容,思考问题。)

1、 第2段主要运用 描写 的表达方式,这样写的好处是生动、形象,使文章文学性、可读性更强。

2、 作者在第二段描写了日落时的哪些景象?

第二段首先用一句话概括,告诉我们日落的景象同样壮观、美丽、神秘而迷人。为什么这么说呢?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描写。一是太阳好像变大了,而且颜色深黄、殷红。二是它的外形,接近地平线时也像变成扁的了。三是有云时会看见灿烂的晚霞,无云时则会出现另一种美景: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会出现迷人的紫光。

这些描写,像日落时太阳变大、颜色深红但没有热度、有时会出现晚霞等,我们不少人都有体会,而有些现象则不太容易观察到,可适当引导学生要勤于观察。

3、 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属于 过渡句 ,在内容上起着 承上启下 的作用。

4、第4段中“1871年…… 10倍以上。”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举例子、作比较 增强文章的可信度,鲜明有效地说明了短波光散射比长波光强。

5、第5段中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什么?

“由于地球表面……暗弧上的亮弧。” (第5段开头部分)

6、这四段内容在解释落日的各种幻觉现象时主要遵循什么顺序的?

由现象到原理的逻辑顺序。

7、本文的结构安排有怎样的特点?

文章先从日常生活写起,并引用古诗文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然后在说明前使用描写的表达方式,用一段文字来描写日落时的种种景观,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在此基础上,逐段说明这些景观背后的科学道理。文章说明部分的顺序,既照顾了第二段的描写顺序,同时也考虑到科学原理的复杂与简单,所以是从颜色以及与颜色有关的暗弧、亮弧,说到太阳的外形以及大小。

8、比较:体会每组两个语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第一句用的是双重否定句,强调每个观赏日出的人都会赞叹;第二句是一般肯定句,缺少这种强调的意味。

2.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我们的古人也留下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

第一句是反问句,强调古人也有这种情感,语意重;第二句是一般肯定句,只是客观的说明,没有强调意味。

四、课堂拓展延伸:

文章最后一段作者没有说明原因,同学们能不能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说明其产生的原因?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一篇文学性、知识性均很强的说明文。我们在了解了有关落日的幻觉的科学原理同时,也充分领略了优美文学语言的无穷魅力。此外,我们还了解了一些说明文的常识,课后要好好消化。

作业:写一篇描绘日出的小短文

板书设计:

幻觉:深黄、殷红 暗弧、亮弧 紫光 变扁 变大

落日

原理: 散射 大气层密度不同 眼睛叠合 折射

扩展阅读

三亚落日教案模板11篇


教师是传递文明火炬的使者。为了学生更好的吸收学习内容,老师都会准备一份教案。在教案中,应明确写出本课的难点是什么及突破难点的措施和方法。如何让教案在课堂中合理的发挥?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三亚落日教案模板11篇”,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三亚落日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借助计算机网络,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这是一篇写景短文。作者运用活泼、清新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象,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点明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第二自然段介绍三亚洋溢着热带风情的自然风光。第三、四、五自然段生动地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

课文语言清新,是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的好教材。教学本课可侧重在网络环境下,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功能,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帮助学生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对象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于写景、状物一类的文章已不再陌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字的推敲能力,但对于南方三亚的自然风情尚缺乏感性的认识。因此,教学中采用现代媒体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一个有效的环节。再者,学生具备了计算机操作能力与初步的上网能力,能自己上网浏览与搜索,也能利用网络社区的论坛等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为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教学解决了最根本的问题。

四、教学媒体设计:

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浏览信息,并通过科建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的广播、监控、求助等功能进行交流。

(1)提供搜索引擎,帮助学生搜索资料。

(2)开放论坛,学生可以在论坛上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学习方法的交流,遇到困难可以发帖求助,让老师和同学帮助共同解决。

(3)屏幕广播,把优秀的观点通过论坛和屏幕广播的方式展示出来,共同赏读。

五、教学策略及教法分析

本课学习注重教与学相融合,注重学生自主性学习与协作性学习相结合。

1、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通过设计的powerpoint(结合具体的课文语言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写作方法,积累语言,并引导学生通过自由上网查找资料,开展课外阅读和课题研究,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和开放性。

2、小组协作学习:对某一问题经过学生互相讨论、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实现全面认识,体现协作性。如学习三亚日落的情景时,学生通过科建多媒体教学网络,充分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协作学习能力。

教法设计:

1、复习,情趣导入:以课文中心句为切入点,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将学生带进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以三亚风光系列图片为引子,图文结合,学习第二段课文。首先出示三亚风光总图,结合阅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其次,通过屏幕广播白鸥、椰子树、细沙的图片及文字,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感悟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感情;再者,通过朗读,品味课文余音。

3、通过系列文字片,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课文第三段。这段课文是理解上的难点,教学中,通过设计对比式的文字片,引领学生咬文嚼字,逐步品味作者表达的内容、情感、手法,认识写法、积累语言。在实际操作中,给学生充分的发言机会,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培养学生协作精神。

4、阅读结尾,情感升华。学习本段是全文的归结,以你想用什么话语赞赏为话题,让学生利用科建多媒体教学网充分释放自己的理解,掀起阅读的高潮。

5、总结全文,布置作业。行至结尾,仍留有余音,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组织学生网上搜索、欣赏优美的三亚风光及从光、色、日、霞四个字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网上查阅资料,进行课题研究。通过因特网络在不同知识点之间进行转换,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了大量的信息,使教学容量大为增加,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六、学习评价设计

1、测试的形式和工具:(1)课堂问答交流,朗读、网络展示(2)评价量规

2、评价量规:

(1)理解课文第二段内容,根据课件内容,结合课文对白鸥、椰子树和细沙的描写,展开对三亚神奇而又瑰丽画面的想象,展开描述并在网上交流(20分)。

(2)在对比文字片的引导下,认识作者笔下的夕阳的孩童、灯笼、跳水员等形象及海天一色的奇观,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积累并应用语言(20分)。

(3)利用网络,熟练展示自己喜欢的语句(积累语段)及与同学交流观点(30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0分)。

(5)利用网络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收集三亚落日的图片、影象资料并与同学交流、评议等(10分

三亚落日教案【篇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认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景的课文,题目是:2三亚落日(板书)

(出示中国地图)谁能从地图上找到三亚?

三亚在海南岛的最南端。本是观看日出的好地方,课文却特意写了三亚落日,在三亚看到的落日与我们这儿看到的落日有什么不同呢?

二、范读课文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美妙绝伦硕大无朋收敛涨溢

赤朱丹彤热带风情悄然无声笑颜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赤朱丹彤溅出收敛光芒硕大无比玫瑰

涨溢一盏蘸椰子树摇曳搔着醉醺醺

指名读,注意硕盏是翘舌音,硕的韵母是uo,搔是平舌音。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领会下列词语的意思:

赤朱丹彤:赤,红色;朱,大红色;丹,红色;彤,红色,本课指程度不同的红色。

硕大无朋:硕,大;无朋,没有什么可比得上。形容无比的大,

美妙绝伦:美好到了极点。

收敛:(光线等)减弱或消失、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

4、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

(第3~5自然段)

课文第1、2自然段分别写什么?

(在三亚看落酬艮有诗意,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

学生划分段落。

四、精读训练

1、轻声读课文,画出概括全文内容的一句话。

讨论交流。(板书:真右诗意)

你是怎么理解真有诗意的?

(有涛情画意,能止人产生非常美好的想象)

2、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1)学生试读。

(2)指导读好真有诗意、美妙绝伦、一点也不......逊色等词句,(要求读出喜爱、赞美之情)

(3)范读、齐读。

五、指导书写

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生字,提示:

溅、涨:左中右结构,三部分要写得紧凑。

芒:亡下结构,亡不要漏掉点。

敛:第二画是、,第七画是-。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听写生字词:

2、齐读第一段。

二、精讲第二段

过渡:在三亚看落日怎么有诗意?三亚是个怎样的地力?

1、(出示三亚风光图)自由读这一段,图文结合,想一想:你从这段中读懂了什么?

2、集体交流。

(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很美;作者非常喜爱三亚的热带风光。)

(板书:热带风情)

(1)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三亚很美?在有关语句下做上记号。

交流:

①蓝透子、碧玉般、玉屑银未般、金灿灿等词写出了海、椰子树、细沙的色彩美和形状美,

②挺拔俊秀等词突出了椰树的姿态美。

③低翔和摇曳等写出了白鸥、椰子树的动态美。

(2)结合课文对白鸥、椰树和细沙的描写,展开对三亚神奇而又瑰丽画面的想象。

(3)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的喜爱之情?

①浓浓、金灿灿、软软等叠词的运用:

②蘸、搔拟人化手法的运用。

③真让人担心、谁都想等心理描写。

(4)三亚的海那么蓝,鸥那么白,树那么秀,沙那么亮,怎能不让人喜爱至极呢?齐读第二段,读出喜爱之情。

(5)指导背诵。

三、精读第三段

过渡:三亚的风采神奇而又瑰丽,在这样的地方观落日,的确真有诗意,下面我们一起去欣赏夕阳滑落的景象。

1、自由读第3、4自然段,体会太阳滑落前与滑落时景色的不同。

2、交流:

(1)在第3自然段中、作者把太阳比作什么?

(板书:像孩童)

投影映示:

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

①哪些地方写出太阳像个快乐的孩童?

(红扑扑、抖落、溅出)

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鲜明生动,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③想象夕阳的孩童形象及海天一色的奇观。

④指导朗读。要求抓住关键问语,读出对此种景象的无限喜爱。

(2)读第4自然段,画出描写夕阳滑落过程的语句。

(悬在海与天的边缘--在海面蹦跳--轻快入水)

①投影映示: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厂光芒,变得温和起来,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

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a、轻声读这组句子,比较哪种写法好,好在哪里。

b、指名说。

(第二种写法好、用比喻的方法,把夕阳的颜色美和形状美具体、形象地写出来了)

(板书:像灯笼)

c、指导朗读第二个句子。

②读夕阳在海面蹦跳的句子。

a。你怎么理解句中的再一次?

b、作者又一次把夕阳比作了什么?

c、想象夕阳在海面蹦跳的情景。

d、指导朗读。

③投影映示:

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落下去了。

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

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

美姿势人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a、分组读两个句子,比较两句话:写法的不同。

B、第二句话运用了比拟的方法,好在哪里?

c、指名说。

(把夕阳完全落下时的情景写得十分细致,而日写活了。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板书:像跳水员)

d、想象夕阳滑落的情景,

e、齐读第二句话。

(3)作者在写夕阳滑落的情景时还写了我是怎样看落日的,找一找有关语句。

(不敢眨眼、生怕、瞪大双眼)

为什么要写这些?

(突出作者对三亚落日景象的赞赏和惊叹,同时也从侧面突出了落日的美妙绝伦)

3、通读本段,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指名读,再抄下来。

4、指导背诵第三段。

四、总结课文

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象,包含着作者对这自然景观的喜爱和赞美。

让我们再次欣赏三亚落日的神气景观。

播放课文录音。

三亚落日教案【篇3】

辨析词语,积淀语感

片段一:蓝蓝的天与蓝蓝的海融成一体,低翔的白鸥掠过蓝蓝的海面,真让人担心洁白的翅尖会被海水蘸蓝了。

师:这句话中的蘸字能换成浸吗?

生:不能。因为蘸是指翅尖只要轻轻碰到海水就能变成蓝色,而浸是指要全部浸在里面才能变成蓝色,时间要很长。

生:用了蘸可以让人体会到海水非常蓝。

片段二: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浮)在海与天的边缘。兴许是悬得太久的缘故,只见它慢慢地下沉(下落),刚一挨(碰)到海面,又平稳地停住了。

师:(指名读)请注意文中带点的字,如果换成括号里的字,有什么不一样?

生1:悬是说明太阳没有*近海面,离海面还有一段距离,而浮说明太阳下面的边缘已接触到海平面。悬还表明这轮太阳置于天与海之间,无所依托,静静地悠闲地停泊在半空中。

生2:下沉显得很有力量,慢慢地压下来,具有不可阻挡的气势与力量。下落显得速度很快,刷地一下就下来了。夕阳落下去是有个过程的。下沉比下落更准确,更有力量。

生3:挨是*的意思;碰表示太阳与海面完全接触。挨让人感到亲密,碰让人觉得生硬。如果换用碰字,我似乎还听到了轰的声音,而太阳落下去的过程是静静的,毫无声息的。

师:同学们的分析得真深刻,体验得很到位。这就是作者用词巧妙之处,每用一词都是十分讲究。给读者以无限的品味与咀嚼的空间。结合刚才的理解,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

【教学反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语言与思维是同构共生的关系。语文教学的核心是什么,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直觉、理解和感悟能力。通过语言的训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言语的积累与感悟。通过上述的教学过程,在特定的语境里,学生在言语经验与心理机制的积极作用下,潜心会文,通过换词辨析,细细推敲,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与精妙,同时,他们还感觉到了词语的份量、温度、音质与可亲近性。这些都是如水在口,冷暖自知鲜明而生动的语感积淀。

三亚落日教案【篇4】

[设计理念]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设计以此为立脚点,强调阅读的个性化,让学生在美文的熏陶中有独到的感悟,并在有所积累的前提下有所表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体会课文的意境。

2、感情朗读课文,初步感悟抓景物的形状、颜色来描写景物及景物变化的方法。

3、能在读熟、读懂课文基础上创造性的练习说话,写导游词提纲。

[教学具准备]

水彩笔、纸、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在以前我们学过了巴金爷爷的《海上日出》,知道日出非常的美、壮观。其实日落也很富有诗意的,它一点也不比日出逊色,夕阳滑落的景观可谓美妙绝伦!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日落的文章。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2遍。

(二)教师配乐范读全文。

(在舒缓、优美的钢琴曲伴奏下,教师美读全文,并要求学生)

1、标段落号。

2、喜欢的段落前做个记号。

(三)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要求:

1、不添字、不漏字。

2、喜欢的句子、段落多读几遍。

(四)生字抄写练习。

1.教师在田字格内范写溅、盏

2.学生在下发的作业中描红。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画出作者描写的三亚景物有那些?。

2、用简单的线条画出蓝天、海水、白鸥、椰树、细沙。

3、学生根据有关段落作画。(要求学生用简笔画作图)

4、评画。

(注意是否能画出蓝蓝的天、蓝蓝的海、低翔的白鸥、碧玉般的树冠、玉屑银末般的细沙。)

5、感情朗读有关反映画面内容的句子。(最好要读出作者在细沙上行走的感觉以及作者的感受)

(六)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感情朗读。

2、出示本节的自学目标。

①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②边读边想象夕阳滑落的过程,画出描写夕阳滑落动作的词。

③教师出示一组动词。

悬、入水、颤动、停住、下沉、蹦跳、收敛。

3.教师演示有关夕阳下滑的动画(课件),边演示边出现相关的动词。

4.按照词在文中的顺序,让学生讲讲落日的过程。

(七)做小导游。

1、编写提纲,分小组互相讨论,准备提纲。(教师简要指导)

2、学生试演。(要求用上课文中学到的你认为优美的词语或句子)

3、出现学生讲的不熟练的地方,让学生再读课文的有关段落。

4、套入导游词的有关格式,让上来演示的学生带上导游证

5、在多名学生中评选海南三亚十佳导游,并现场颁发证书。

(八)课外延伸。

1.教师小结,用上课文最后一句。

2.向提供学生关于海南三亚的一个网址、一本课外书。让学生进一步去学习,去探究。

(九)课外作业。

回去向父母介绍三亚落日。要求用上美妙绝伦、风情、逊色、惊讶等词。

三亚落日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品味,感受三亚落日的美。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天,老师继续带着你们到三亚观赏那富有诗意,美妙绝伦的日落的景象,你们愿意去看一看吗?

二、精讲第二段

过渡:在三亚看落日怎么有诗意三亚是个怎样的地力

1、(出示三亚风光图)自由读这一段,图文结合,想一想:你从这段中读懂了什么

2、集体交流。

(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很美;作者非常喜爱三亚的热带风光。)

(板书:热带风情)

(1)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三亚很美?在有关语句下做上记号。

交流:

①蓝透子、碧玉般、玉屑银未般、金灿灿等词写出了海、椰子树、细沙的色彩美和形状美,

②挺拔俊秀等词突出了椰树的姿态美。

③低翔和摇曳等写出了白鸥、椰子树的动态美。

(2)结合课文对白鸥、椰树和细沙的描写,展开对三亚神奇而又瑰丽画面的想象。

(3)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的喜爱之情

①浓浓、金灿灿、软软等叠词的运用:

②蘸、搔拟人化手法的运用。

③真让人担心、谁都想等心理描写。

(4)三亚的海那么蓝,鸥那么白,树那么秀,沙那么亮,怎能不让人喜爱至极呢齐读第二段,读出喜爱之情。

(5)指导背诵。

三、精读第三段

过渡:三亚的风采神奇而又瑰丽,在这样的地方观落日,的确真有诗意,下面我们一起去欣赏夕阳滑落的景象。就在这蓝天碧海的映衬之下,三亚落日于是呈现出少有姿态。

1、自由读。注意做到:

口中有味你能体会到语言的美吗?你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这种美吗?

心中有形边读边想象落日色彩、形态之变化

下笔有神写出自己的独到体会来,可以品一个词的妙用,妙意,也可以品语言的传神,还可以品想象的奇妙以及作者情感的表露。

2、交流:方式:我来读_______,(读课文片断),(谈自己的读书感怀)

(1)在第3自然段中、作者把太阳比作什么

(板书:像孩童)

投影映示:

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

①哪些地方写出太阳像个快乐的孩童

(红扑扑、抖落、溅出)

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鲜明生动,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③想象夕阳的孩童形象及海天一色的奇观。

④指导朗读。要求抓住关键问语,读出对此种景象的无限喜爱。

(2)读第4自然段,画出描写夕阳滑落过程的语句。

(悬在海与天的边缘--在海面蹦跳--轻快入水)

①投影映示: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厂光芒,变得温和起来,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

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a、轻声读这组句子,比较哪种写法好,好在哪里。

b、指名说。

(第二种写法好、用比喻的方法,把夕阳的颜色美和形状美具体、形象地写出来了)

(板书:像灯笼)

c、指导朗读第二个句子。

②读夕阳在海面蹦跳的句子。

a、你怎么理解句中的再一次

b、作者又一次把夕阳比作了什么

c、想象夕阳在海面蹦跳的情景。

d、指导朗读。

③投影映示:

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落下去了。

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a、分组读两个句子,比较两句话:写法的不同。

b、第二句话运用了比拟的方法,好在哪里

c、指名说。

(把夕阳完全落下时的情景写得十分细致,而日写活了。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板书:像跳水员)

d、想象夕阳滑落的情景,

e、齐读第二句话。

(3)作者在写夕阳滑落的情景时还写了我是怎样看落日的,找一找有关语句。

(不敢眨眼、生怕、瞪大双眼)

为什么要写这些

(突出作者对三亚落日景象的赞赏和惊叹,同时也从侧面突出了落日的美妙绝伦)

3、通读本段,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指名读,再抄下来。

4、指导背诵第三段。

四、总结课文

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象,包含着作者对这自然景观的喜爱和赞美。

让我们再次欣赏三亚落日的神气景观。(自由读文)

三亚落日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描写落日语句,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感受三亚落日富有诗意的美景,体会作者对三亚落日的喜爱与赞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通过分析比较,了解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征描写事物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录像:《三亚风光》)

一、深情导入,诱情激趣

1、(引读课题)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三亚,去观赏——三亚落日;

2、如果你来到三亚,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什么?

(课件出示:第二段中描写三亚热带风情的几组词语,配上海边风光图)

浓浓的热带风情、蓝蓝的天,蓝透了的海水,低翔的白鸥,

挺拔俊秀的椰子树、玉屑银末般的细沙,金灿灿、亮闪闪。

⑴先自己美美地读一读,边读边在自己的脑海中想象那份浓浓的热带风情。

⑵指名感情朗读。

⑶谁来当一当三亚小导游,用这些词语给大家介绍三亚独特的风光(指名交流)。

3、的确,三亚的风光就像同学们描绘的那样神奇而瑰丽,在这么美的地方看落日,会是怎样的一番情趣呢?

⑴课件出示第一段(图文),指导朗读这一段。

⑵读中品味“真有诗意”、“美妙绝伦”。

二、品读赏析,沐浴日落美景

过渡:三亚落日真的这样美吗?那赶紧让我们亲自去感受这份诗情画意。

1、默读课文3——5小节,快速找出其中描写三亚落日的语句,初步感受落日的美。

2、交流找到的句子。

3、出示研读题:

△把你划出来的有关落日的句子细细地读,慢慢地品。

△想一想,哪些描写落日的语句最有诗意,可以和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4、品读㈠“孩童图”

⑴指读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美在哪里。

⑵(课件出示相关句子)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太阳像个快乐的孩童?

⑶课件出示落日图㈠,感悟夕阳的热烈,光芒四射。

⑷出示想象练说:

大海上溅出无数夺目的亮点,仿佛,又像。

⑸作者的想象多么有诗意啊,用了诗一般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太阳的这份活跃,这份热情。

活跃了潇潇洒洒地一天的太阳,从身上抖落下依旧赤朱丹彤,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在大海上它溅出无数歪着红扑扑的脸蛋,夺目的亮点。

毫无倦态,(先范读,再指导朗读,体会这段诗意文字)

5、品读㈡“灯笼图”

⑴指读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⑵出示句子比较。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a.轻声读读,比较两个句子,哪句好,好在哪里。

b、指名交流。

c、课件出示落日图㈡:主角登场了,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这是个怎样的落日?

d、这时的太阳光线是那样柔和,喜欢它的同学,一齐读读。

⑶夕阳在渐渐下滑,这是怎样美妙的一个过程呢?

出示辨析词语。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浮)在海与天的边缘。兴许是悬得太久的缘故,只见它慢慢地下沉(下落),刚一挨(碰)到海面,又平稳地停住了。它似乎借助了大海的支撑,再一次任性地在这张硕大无朋的床面上顽皮地蹦跳。

a、请你把这段话连起来读读,注意文中加点的词,能不能替换成括号里的词,有什么不同?

b、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之巧妙。

(比如让学生在黑板上画简笔图区分“悬”与“浮”的差别:“悬”是说明太阳没有靠近海面,离海面还有一段距离,而“浮”说明太阳下面的边缘已接触到海平面。

再如“下沉”显得很有力量,慢慢地压下来,具有不可阻挡的气势与力量。“下落”显得速度很快,“刷”地一下就下来了。夕阳落下去是有个过程的。“下沉”比“下落”更准确,更有力量。而

“挨”是靠的意思,若即若离;“碰”表示太阳与海面完全接触。“挨”让人感到亲密,“碰”让人觉得生硬。而太阳落下去的过程是静静的,毫无声息的。“挨”比“碰”更准确。)

c、小结:同学们的分析得真深刻,读懂了作者,这就是作者用词巧妙之处,每用一词都是十分讲究,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结合刚才的理解,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

d、引读:这时,人们都看呆了,惊讶得——(引导体会观赏者对日落的赞赏和惊叹,也从侧面突出了落日的美妙绝伦)

6、品读㈢“跳水员图”

⑴课件出示:落日图㈢及句子,夕阳是怎么入水的呢?作者为什么把夕阳比作跳水员?(弹跳,入水迅速)你觉得这是位怎样的跳水员?为什么?

⑵指导感情朗读这句话。

7、小结:

⑴(课件出示:三幅落日图),这就是三亚的落日,在作者的笔下写得如此栩栩如生,如诗如画,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引读:刚开始时,——,随后——,最后——

⑵你觉得这三幅图面能颠倒吗?这三个描写落日的比喻能调换吗?为什么?

8、其实在日落过程中,不光落日在发生变化,在它的感染下,天和海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课文是怎么来描写的?

⑴学生交流引读体会:谁醉了?大海怎么醉了?

⑵想象仿写。

这景色多美呀,多富有诗意,作者这里也用了诗一般的语言,发挥了充分想象。夕阳下,还有哪些景物也在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出示练说题)

夕阳映照下,海边挺拔的椰子树醉了,那飞翔的白鸥也醉了,还有那玉屑银末般的细沙

9、面对如此诗意般的美景,万语千言,凝成一句话——(出示第5节)

⑴齐读;

⑵其实不同的人肯定有不同的感受,你的感受是什么?(引导读出不同的感受);

⑶小结:真正的读书就是用心去读,读出自己的情感。

三、总结语

1、今天,我们一起领略了三亚落日那富有诗意的景色,亲身感受到了作者那发自内心的喜爱和赞美。其实风景无处不在,只要心中有“美”,善于发现,你就会发现——(课件出示罗丹的话)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

2、让我们用自己智慧的双眼去发现身边所有美好的事物吧!

四、作业

1、熟练背诵全文。

2、课后阅读巴金的散文《日出》,感受另一番情趣,或者观赏江阴黄山湖的日落景象,写写自己的所见所闻。

2、三亚落日,真有诗意。

三亚落日教案【篇7】

第二课时

一、齐读第一、二段。

二、精读第三段。

过渡: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在这样的地方看落日,的确真有诗意,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夕阳滑落的景象。

1、自由轻声读3、4自然段。

思考:两个自然段描绘了几幅日落的画面?

板书:像孩童、像灯笼、像跳水员。

2、在这三幅画面中,你最喜欢哪一幅?把它选出来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3、讨论评读要点。

第一幅:

⑴突出场面热烈壮观;

⑵抓住绘色、描形、摹态的重点词语,感悟孩童形象以及海天一色的奇观;

⑶体会作者喜爱之情。

第二幅:

⑴这时的太阳和第一幅比较,发生了什么变化?

⑵投影出示:

①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②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火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a.比较这两个句子,说一说哪个好,好在哪里。(第二种写法好,用比喻的方法,把夕阳的颜色美和形状美具体、形象地写出来了

b.齐读这一句。

⑶突出太阳的顽皮。

⑷理解硕大无朋。

⑸抓住大海颜色的变化原色--玫瑰色,体会景色的优美。(理解涨溢)

⑹突出太阳的轻快、敏捷。

第三幅:

⑴投影出示:

①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落下去了。

②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a.这两句写法有什么不同?第二句好在哪里?

(把夕阳落下的情景写得十分细致,而且写活了,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b.指名读这一句话。

⑵太阳入水悄无声息,水波不惊,消失得那么自然,要读出一种平静之美。

4、作者在写夕阳滑落的情景时还写了我是怎样看落日的,找一找有关语句。

(不敢眨眼、生怕、瞪大双眼)

5、为什么要写这些?

(突出作者对三亚落日景象的赞赏和惊叹,同时也从侧面突出了落日的美妙绝伦。)

6、读到这儿,同学们知道三亚落日的全过程吗?

出示填空。

金红一色收敛光芒慢慢下沉顽皮地蹦跳悄然地入水

7、日落是个完整的过程,想不想把这三幅画面完整地欣赏一遍?再读三、四自然段。

8、看到这么美的日落景象,我们不得不发出赞叹。

齐读第五自然段。

9、背诵第三段,愿背哪一节就背哪一节。

三、总结课文。

三亚的落日是那么美丽,作者描绘的语言是这样美好,你们想不想来赞美它呢?

板书设计:

2、三亚落日

像孩童

真有诗意像灯笼

像跳水员

三亚落日教案【篇8】

一、说教材

1、内容分析

《三亚落日》是现行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写景短文。作者运用清新活泼的语言,正确生动地描绘了三亚落日的漂亮景象,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漂亮风光的赞美的思想感情。本文层次清楚,词汇丰富,语言清新,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对三亚落日的深深喜爱和赞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情感熏陶、背诵积累的好教材。

根据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应以阅读为主的要求,结合课后四道练习题,我们不难看出编者选编着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结合课文学会文中的10个生字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二是继续进行朗读、背诵的练习,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品味中受到良好情感的熏陶。

本文安排在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把握了识字记词的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进一步丰富语言的积累,进一步把握写景文章的学习方法,提升体验文本的能力。本文篇幅不长,我预设用两课时完成以上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考虑到绝大部分学生没去过三亚,也没亲眼看到三亚的落日。基于以上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拟定基本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3)、情感目标:朗读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三亚落日的漂亮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指出: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别,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在教学实践中,任何僵化的教学目标都是不足取的。因此,以上预设的教学目标只是一个大致的教学方向,而不是课堂教学的教条。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要根据不同水平学生的实际和生成的教学情境,灵活调动教学目标的内容和达成的水平。

其中目标2是教学重点,目标3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也是第二课时的主要教学目标。

下面我重点讲讲第二课时的教学设想。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达成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不同水平的发展,本节课教学,我根据课文的特点,主要采用朗读指导法、情感感悟法

三、说学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向学生传授学法,让学生学会读书,这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读,引导学生认真地读,使之见于书,出于口,明于心,真正达到口诵心惟。所以,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主要在读画悟进行学法指导,加上学生间的讨论交流,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我力求体现以下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感悟文章的美言美景,在理解和体验文本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唤起自己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

根据这些理念,我设计本节课的基本教学流程为:

默读课文,感受日落画面

组织交流,指导朗读

品味语句,想像体悟

图文对照,指导背诵

1、默读课文,感受日落画面。在活泼轻快的音乐声中默读课文,看看日落的过程由哪几幅画面组成?估计学生能够找出日落的三个过程: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像一个动作优雅的跳水员。

2、组织交流,指导朗读。通过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描写?组织学生交流。结合交流,媒体出示相应的画面,再指导学生读出喜爱之情。

3、品味语句,想像体悟。主要抓住太阳的变化、海水的变化来帮助学生理解日落的三个过程: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像一个动作优雅的跳水员。

如第3自然段的学习,我是这样进行的:先理解第一句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学生不难回答像孩童。再进行研读:哪些地方写出了太阳像个快乐的孩童,估计学生很快就会抓住红扑扑、抖落、溅出这些词语体会到太阳像个快乐的孩童。为了让学生体会蕴含在语言文字中作者对夕阳的喜爱,我采用教师范读,学生想象并结合动作去感受夕阳孩童般的快乐形象。再指导朗读,抓住要害词语,读出对此种景象的无限喜爱,由此体会三亚落日那富有诗意的情景。

学习第4自然段其它两句比喻句时,我也将采用上述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如,我让学生画出描写夕阳滑落过程的语句,轻读想像,体会大红灯笼在硕大无朋的床面上顽皮蹦跳的可爱情趣,感受似跳水员轻快灵敏弹跳入水的日落情景。

三亚落日的全过程,我紧扣文中三句描写落日的比喻句,引导学生体会三亚落日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并穿插课件中相应画面的播放,通过引导点拨、朗读品味、想象日落时变幻奇异、瑰丽无比的大自然景象,从而深深体会到三亚风光美,在这样饱含诗意的地方看那么美的日落,使学生对作者情不自禁的赞叹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转化为发自肺腑的感受。

4、图文对照,指导背诵。课的最后,我将留5分钟左右,让学生先理后背,逐段击破,再连段成篇进行背诵练习,以竞赛加星插红旗来激励学生,提高背诵能力。让优雅活泼的日落画面定格在学生脑中,让诗意的文字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累,达到感悟理解品味深化积累运用之目的,为学生今后的阅读写作类似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完课文,进入第三个环节拓展延伸。我设想让学生观察我们这个地方的日出或日落景象,进行一次小练笔,学习作者用丰富的词汇,正确生动的比喻、拟人等写法,进行写作练习,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简洁、概括、重点突出的板书能给学生一目了然,加深理解。根据本课教学特点,我设计以下板书:

天空

像孩童

2、三亚落日像大红灯笼

像跳水员

大海

三亚落日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体会课文的意境。

2、感情朗读课文,初步感悟抓景物的形状、颜色来描写景物及景物变化的方法。

3、能在读熟、读懂课文基础上创造性的练习说话,写导游词提纲。

[教学具准备]

水彩笔、纸、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在以前我们学过了巴金爷爷的〈〈海上日出〉〉,知道日出非常的美、壮观。其实日落也很富有诗意的,它一点也不比日出逊色,夕阳滑落的景观可谓美妙绝伦!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日落的文章。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2遍。

(二)教师配乐范读全文。

(在舒缓、优美的钢琴曲伴奏下,教师美读全文,并要求学生)

1、标段落号。

2、喜欢的段落前做个记号。

(三)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要求:

1、不添字、不漏字。

2、喜欢的句子、段落多读几遍。

(四)生字抄写练习。

1.教师在田字格内范写溅、盏

2.学生在下发的作业中描红。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画出作者描写的三亚景物有那些?。

2、用简单的线条画出蓝天、海水、白鸥、椰树、细沙。

3.学生根据有关段落作画。(要求学生用简笔画作图)

4.、评画。

(注意是否能画出蓝蓝的天、蓝蓝的海、低翔的白鸥、碧玉般的树冠、玉屑银末般的细沙。)

4、感情朗读有关反映画面内容的句子。(最好要读出作者在细沙上行走的感觉以及作者的感受)

(六)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感情朗读。

2、出示本节的自学目标。

①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②边读边想象夕阳滑落的过程,画出描写夕阳滑落动作的词。

③教师出示一组动词。

悬、入水、颤动、停住、下沉、蹦跳、收敛。

3.教师演示有关夕阳下滑的动画(课件),边演示边出现相关的动词。

4.按照词在文中的顺序,让学生讲讲落日的过程。

(七)做小导游。

1、编写提纲,分小组互相讨论,准备提纲。(教师简要指导)

2、学生试演。(要求用上课文中学到的你认为优美的词语或

句子)

3、出现学生讲的不熟练的地方,让学生再读课文的有关段落。

4、套入导游词的有关格式,让上来演示的学生带上导游证

5、在多名学生中评选海南三亚十佳导游,并现场颁发证书。

(八)课外延伸。

1.教师小结,用上课文最后一句。

2.向提供学生关于海南三亚的一个网址、一本课外书。让学生进一步去学习,去探究。

(九)课外作业。

回去向父母介绍三亚落日。要求用上美妙绝伦、风情、逊色、惊讶等词。

三亚落日教案【篇10】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三、四自然段,体会作者大量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的好处。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景的课文,题目是:2三亚落日(板书)

(出示中国地图)谁能从地图上找到三亚

三亚在海南岛的最南端。本是观看日出的好地方,课文却特意写了三亚落日,在三亚看到的落日与我们这儿看到的落日有什么不同呢

二、自渎课文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浯:

美妙绝伦硕大无朋收敛涨溢

赤朱丹彤热带风情悄然无声笑颜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浯:

赤朱丹彤溅出收敛光芒硕大无比玫瑰

涨溢一盏蘸椰子树摇曳搔着醉醺醺

指名读,注意硕盏是翘舌音,硕的韵母是uo,搔是平舌音。

(2)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领会下列词语的意思:

赤朱丹彤:赤,红色;朱,大红色;丹,红色;彤,红色,本课指程度不同的红色。

硕大无比:硕,大;无比,没有什么可比得上。形容无比的大,

美妙绝伦:美好到了极点。

收敛:(光线等)减弱或消失、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

4.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第3~5自然段)

课文第1、2自然段分别写什么(在三亚看落日很有诗意,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

5、学生划分段落。

四、精读训练

1.轻声读课文,画出概括全文内容的一句话。

讨论交流。(板书:真有诗意)

你是怎么理解真有诗意的(有涛情画意,能止人产生非常美好的想象)

2.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1)学生试渎。

(2)指导读好真有诗意、美妙绝伦、一点也不逊色等词句,(要求读出喜爱、赞美之情)

(3)范读、齐读。

五、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了一只自由自在的海鸥,飞到三亚每一个美丽的地方,感受到浓浓的热带风情。现在我们来看看三亚的落日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

2、过渡:落日的景象真有这么美吗?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把描写落日的内容找出来。

二、品读感悟三、四自然段:

(一)理清层次,整体把握:

1、请观看课文精美的插图,耳朵倾听老师朗读,展开想象的翅膀,去享受、去感悟,然后思考:夕阳滑落的景象是由哪几幅画面组成的?作者将不同阶段的落日分别比做了什么?

2、生听师朗读三、四自然段。思考。

3、同座交流。

4、全班交流:

①第一幅画面:太阳离海面还有一段距离,比做快乐的孩童。

②第二幅画面:太阳挨近海面时,比做大红灯笼。

③第三幅画面:太阳投入海面时,比做跳水员。

5、自由朗读三、四自然段,整体把握日落全过程。

(二)通过讨论喜欢的语句深入感悟:

1、你最喜欢哪个画面呢?再读一读描写那个画面的句子,把你的感受批注出来。

2、交流自学感受,教师相机提炼:

①A提问:你为什么喜欢快乐孩童似的太阳?(抓住歪着红扑扑毫无倦态潇潇洒洒等词语感悟太阳的孩童形象。)

B指导朗读,先自由读,再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C质疑:太阳的笑颜指什么?(结合金红一色热烈一片,帮助学生体会当时的壮观场面。)

D学生齐读,要读出热烈的气氛。

②A你为什么喜欢大灯笼似的太阳?(引导学生抓住红灯笼这一形象的说法,体会太阳发生的变化。借助课件,体会阳光映照在海面上的动人景象。)

B出示:兴许是悬(浮)得太久的缘故,只见它慢慢得下沉(落),刚一挨(碰)到海面,又平稳地停住了。

轻声读这一句,比较原文用词和括号里的词哪种写法好,好在哪里。(第二种写法好,用比喻的方法,把夕阳的颜色美和形状美具体、形象地写出来。)

C针对学生的回答,理解词语收敛硕大无朋的意思。

D指导朗读,喜欢这一小节的可一起读。

(指出要放慢语速,把太阳的变化读出来。)

③A你为什么喜欢跳水员似的太阳?

B为什么把太阳比作跳水员?(引导学生想象跳水员敏捷的动作,体会太阳入水既快又轻的特点。)

C出示: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落下去了。

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分组读两个句子,比较两句话写法的不同。(原文把夕阳完全落下时的情景写得十分细致,而且拟人化写活了,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D指导朗读,要读出一种平静的美。

3、小结:这三幅优美的画面构成了落日的全过程,你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赞美它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落日的喜爱之情。)

三.总结全文

这美妙绝伦的落日景象让人赞不绝口,心中的千万感慨化为一句话就是(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节)。有时间的话,把自己喜爱的句子背出来,让落日美景永驻心间。

板书设计:

像快乐的孩童

2、三亚落日像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

像轻快、敏捷的跳水运动员

三亚落日教案【篇11】

教学内容:

小学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教学目的: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感受三亚的热带风情,初步了解三亚落日的美。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体会三亚是一个洋溢浓浓热带风情的地方,感受三亚自然风光的美。

教学流程:

一、古诗激趣,导入课题:

出示几句古诗:读一读,想一想,同学们会发现什么?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3)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4)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都是写落日的古诗句)集体齐读。

教师小结:落日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十分赞美的,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特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课:三亚落日,看三亚的落日又有怎样的特色。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课前,老师布置大家都预习了课文,能读通课文吗?我请五名同学每人朗读一节课文。

请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再完成填空:

三亚在我国的最南端,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素有“天然大温室”、“东方夏威夷”、“天下第一湾”之称。三亚的落日,一会儿像,一会儿像,一会儿像。在三亚看落日!

1、指名填空。原来,在作者的眼里,三亚落日的特色是?

2、请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诗意”的。

3、出示三亚落日风景图,欣赏美。

4、说说自己看后的感受。

三、细读评析第1自然段。感受三亚落日的“诗意美”

(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读出自己的感情。

(2)指名读,读后评价。朗读指导,重点读好:“真有诗意”“美妙绝伦”“一点也不……逊色”

“美妙绝伦”的意思是什么?

(3)多种形式朗读。

四、细读评析第2自然段。感受三亚落日的“迷人背景”

过渡:为什么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三亚到底是个怎样的'地方?

1、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出示)这里有几个生字,我们要读准字音。

指名读生字,一起读生字。齐读这个自然段。

2、“朗读便于记忆,默读便于思考。”现在,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在书上做出记号或写出自己的感受。

3、集体交流。

(1)你从哪些词语读出三亚很美?交流:

①“蓝透了”“碧玉般”“玉屑银末般”“金灿灿”等词语写出了海、椰子树、细沙的色彩美和形态美。

②“挺拔俊秀”等词语突出了椰子树的姿态美。

③“低翔”和“摇曳”等写出了白鸥、椰子树的动态美。

(2)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作者的喜爱之情?

4、指导朗读,读出喜爱之情

(1)蓝蓝的天与蓝蓝的海融为一体,低翔的白鸥掠过蓝蓝的海面,真让人担心洁白的翅尖会被海水蘸蓝了。

(2)挺拔俊秀的椰子树,不时在海风中摇曳着碧玉般的树冠。

(3)海滩上玉屑银末般的细沙,金灿灿亮闪闪的,软软地暖暖地搔着人们的脚板,谁都想捏一捏,团一团,将它揉成韧韧的面。(体会叠词在这里的用意。)

(这个自然段,不仅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就连结构都很严谨。)

5、指名配乐诵读,其他同学想象一下: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里面都有哪些美丽的景物?

6、欣赏三亚的热带风情。

教师小结:在这样一个地方观看落日,怎能不充满浓浓的诗意?而三亚风景的主角落日更是充满了诗意,令人遐想翩跹。等到下节课,李老师将带领同学们一起去领略三亚落日的美妙绝伦。

现在,我们来完成本节课的随堂练习:

五、出示随堂检测:

1、在文中的一二自然段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美不胜收()高大挺立()

2、选用课文中的一类生字进行填字成词:

逊溢屑丹溅敛玫瑰盏哦

飞珠()玉不()一顾出言不()()青妙笔

横征暴()()于言表()丽无比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蓝蓝的天与蓝蓝的海,低翔的白鸥蓝蓝的海面,真让人担心洁白的翅尖会被海水了。

由“担心”一词可以体会到。

4、将描写落日的古诗词填写完整:

(1)大漠孤烟直,。

(2)浮云游子意,。

(3)只是近黄昏。

(4)半江瑟瑟半江红。

[精品]三亚落日教案汇总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学生就像是老师的缩影,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能让学生更加快速地理解各知识点,教案科学性和条理性应该怎么做到呢?栏目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三亚落日教案,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三亚落日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认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课件、投影

第一教时

一、激趣导题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景的课文,板书:

2、三亚落日。

三亚在海南岛的最南端。本是观看日出的好地方,课文却特意写了三亚“落日”,在三亚看到的落日与我们这儿看到的落日有什么不同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⑴范读(要对学生提出聆听时的要求)

⑵学生自由练读。

⑶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题目一看就知道,怎样改变一下来概括主要内容呢?(这篇写景的短文,主要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象。)

⑷给课文划分段落。

提示课文那几小节直接写三亚日落的美景?3—5节可以作为一个段落。课文第一、第二小节分别作为一段。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由练读第一节。

2、指名读第一节,相机正音。

3、从课文第一自然段可以看出作者看三亚落日的总体感受怎样?理解“美妙绝伦”和“一点也不……逊色”的意思。

4、朗读指导:重点读好:“真有诗意”“美妙绝伦”“一点也不……逊色”等词。(要求读出喜爱、赞美之情。)

5、概括这一自然段段意。(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在三亚看落日怎样有诗意呢?三亚是个怎样的地方呢?

1、指名读课文。

2、三亚是个怎样的地方呢?是一个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的地方。

3、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三亚很美?在有关语句上作记号。

交流:

海:蓝透了

椰树:挺拔俊秀碧玉一般

海鸥:洁白

沙滩:金灿灿亮闪闪软软

4、小结:的确,三亚就像同学们描绘的那样,是一个很美的地方,是一个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的地方。你们看,那里的天和海蓝极了。(引读:蓝蓝的天与蓝蓝的海融成一体……挺拔俊秀的椰子树……沙滩上玉屑银末般的细沙……)作者抓住了海、椰树、海鸥等富有热带风情的景物来描写的

5、同学们,你们喜欢三亚的热带风光吗?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五、检查生字词

⒈出示生字词。

赤朱丹彤溅出收敛光芒硕大无比玫瑰涨溢

一盏蘸椰子树摇曳搔着醉醺醺软软悄然无声

2、指名朗读。注意“硕”“盏”是翘舌音,“硕”的韵母是“uo”;“搔”是平舌音。“悄然无声”的“悄”要读“qiǎo”。

六、写字指导

1、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生字,提示:溅、涨:左中右结构,三部分要写得紧凑。芒:—亡下结构,“亡”不要漏掉点。敛:第二画是“、”,第七画是“—”。

2、做课堂练习。

第二教时

一、复习导入

有感情读读第一、二自然段。

二、精读第三段

过渡:三亚的风采神奇而又瑰丽,在这样的地方观落日,的确“真有诗意”,下面我们一起去欣赏夕阳滑落的景象。

1、自由读第3、4自然段,体会太阳滑落前与滑落时景色的不同。

2、交流:

(1)在第3自然段中、作者把太阳比作什么?(板书:像孩童)

投影映示: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

①哪些地方写出太阳像个“快乐的孩童”?(红扑扑、抖落、溅出)

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鲜明生动,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③想象夕阳的“孩童”形象及海天一色的奇观。

④指导朗读。要求抓住关键问语,读出对此种景象的无限喜爱。

(2)读第4自然段,画出描写夕阳滑落过程的语句。

(悬在海与天的边缘——在海面蹦跳——轻快入水)

①投影映示: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厂光芒,变得温和起来,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a、轻声读这组句子,比较哪种写法好,好在哪里。

b、指名说。(第二种写法好、用比喻的方法,把夕阳的颜色美和形状美具体、形象地写出来了)(板书:像灯笼)

c、指导朗读第二个句子。

②读夕阳“在海面蹦跳”的句子。

a。你怎么理解句中的“再一次”?

b、作者又一次把夕阳比作了什么?

c、想象夕阳在“海面蹦跳”的情景i

d、指导朗读。

③投影映示:

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落下去了。

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人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a、分组读两个句子,比较两句话:写法的不同。

b、第二句话运用了比拟的方法,好在哪里?

c、指名说。(把夕阳完全落下时的情景写得十分细致,而日写活了。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板书:像跳水员)

d、想象夕阳滑落的情景,

e、齐读第二句话。

(3)作者在写夕阳滑落的情景时还写了“我”是怎样看落日的,找一找有关语句。(“不敢眨眼”、“生怕”、“瞪大双眼”)

为什么要写这些?(突出作者对三亚落日景象的赞赏和惊叹,同时也从侧面突出了落日的美妙绝伦)

3、通读本段,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指名读,再抄下来。

4、指导背诵第三段。

四、总结课文

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象,包含着作者对这自然景观的喜爱和赞美。

让我们再次欣赏三亚落日的神奇景观。

五、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综合实践活动:

之(1)组织学生阅读补充教材上的巴金《海上日出》。

之(2)从“光、色、日、霞”四个字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查阅资料,进行课题研究。

像孩童

2、三亚落日真有诗意像灯笼

像跳水员

三亚落日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读感知,初步理解课文内内容。

3、自主阅读,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教时第1教时授课时间2月日上午

课前准备挂图、课件、投影执笔人林中坤

教学过程:改进方法

一、激趣导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一篇写景的课文,板书:2、三亚落日。出示中国地图,介绍三亚的地理位置,指出三亚是观看日落的好地方,课文写的落日与我们这儿看到的落日有什么不同呢?

二、范读课文(要对学生提出聆听时的要求。)

三、初读指导

1、自主学习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利用工具书联系课文理解课文词语。(参考)

美妙绝伦硕大无朋收敛涨溢赤朱丹彤热带风情悄然无声笑颜

2、交流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赤朱丹彤溅出收敛光芒硕大无朋玫瑰涨溢

一盏蘸椰子树摇曳搔着醉醺醺软软

(2)指名读,注意硕盏是翘舌音,硕的韵母是uo;搔是平舌音。

(3)自主交流感兴趣的词语意思,教师视情况点拨:(以下词语意思必须掌

握:)赤朱丹彤悄然无声硕大无朋美妙绝伦收敛

3、指名读课文,及时纠正读错的字音、读破的句子。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

(3-5节)课文第1、2小节分别写了什么?(在三亚看落日很有诗意;三亚

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学生分段、简要说说段意。

四、再度课文

1、自由轻读,画出概括全文的一句话,然后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感悟、理解的(板书:真有诗意)

2、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1)学生试读。

(2)朗读指导:重点读好:真有诗意美妙绝伦一点也不逊色

(要求读出喜爱、赞美之情。)

(3)多种形式朗读。

五、写字指导

六、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2、读一读,再抄写4遍。

课题2、三亚落日教时数3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时第2教时授课时间月日上午

课前准备执笔人林中坤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带着你们到三亚观赏那富有诗意,美妙绝伦的日落的景象。

二、精读第二段

过渡:在三亚看落日怎么有诗意?三亚是个怎样的地方?

1、(出示投影三亚风光)自由读这一段图文结合,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集体交流。(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很美;作者非常喜爱三亚的热

带风情。)(板书:热带风情)

(1)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三亚很美?在有关语句上作记号。交流:

①蓝透了碧玉般玉屑银末般金灿灿等词语写出了海、椰子树、细沙的色彩美和形态美。②挺拔俊秀等词语突出了椰子树的姿态美。③低翔和摇曳等写出了白鸥、椰子树的动态美。

(2)结合课文对白鸥、椰子树和细沙的描写,展开对三亚神奇而又

瑰丽画面的想象。

(3)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的喜爱之情?(如:浓浓、金灿灿软软等叠词的运用。蘸搔拟人手法的运用。真让人担心谁都想等心理描写。

三亚落日教案 篇3

一、知识链接,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地处我国最南端的城市是哪一座吗?(三亚)2、能简单地介绍一下三亚吗?

3、小结揭题:三亚是祖国南海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祖国的最南端,本是观看日出的好地方,课文却特意写了三亚落日,在三亚看到的落日与我们这儿看到的落日有什么不同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到祖国的南疆——海南省的三亚市,去欣赏那里的落日景象。

4、课前已经预习过的同学请举手!那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检查? 学习生词

5、三亚的落日到底是什么样的?作者为什么要带我们去三亚看落日呢?快速浏览课文,找找文中作者对三亚落日的总的印象的句子,画下来。【出示】第一段。板书:诗意 美妙绝伦

像这种在文章开头就点明题旨,总体概括全文意思的方法,就叫总起句,又叫“开门见山”。

“开门见山”的开头方法,讲究的就是简洁明了,所以我们在运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言简意骇,能总领全文。

二、品读词句,潜心感悟

(一)过渡:在三亚看落日怎么有诗意?三亚是个怎样的地方?

1、【出示】三亚风光图 自由读第二段,图文结合,想一想:你从这段中读懂了什么?

(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很美;作者非常喜爱三亚的热带风光。)

2、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三亚很美?在有关语句下做上记号。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

(蓝透了)的海水(低翔)的白鸥 (洁白)的翅尖 (挺拔俊秀)的椰子树 (碧玉般)的树冠(玉屑银末般)的细沙

3、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的喜爱之情?

① 浓浓金灿灿、软软等叠词的运用:②蘸、搔拟人化手法的运用。③真让人担心、谁都想等心理描写。

4、三亚的海那么蓝,鸥那么白,树那么秀,沙那么亮,怎能不让人喜爱至极呢?齐读第二段,渎出喜爱之情。

(二)感悟美妙绝伦的落日景象

1、过渡:三亚的风采神奇而又瑰丽,在这样的地方观落日,的确真有诗意,下面我们一起去欣赏夕阳滑落的景象。在作者的眼里三亚的落日像什么呢?请大家仔细阅读第三、四自然段,完成填空。

【出示】:三亚的落日一会儿像( ),一会儿像( ) ,一会儿像( ) 。

2、学生朗读后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孩童 大红灯笼 跳水员

3、师:是呀!三亚的落日是善变的,相比较而言,你更喜欢它像什么呢?请找出有关的句子读读、想想、品品。

4、学生交流到喜欢落日像孩童的时候,相机【出示】语段:

它歪着红扑扑的脸蛋,毫无倦态,潇潇洒洒地从身上抖落下赤朱丹彤,在大海上溅出无数夺目的亮点。于是,天和海都被它的笑颜感染了,金红一色,热烈一片。

(1)指名读,哪些地方写出太阳像个快乐的孩童?

孩童是活泼可爱的,是充满生命力的。而“落日”虽不那么耀眼,但依旧发光,红色的落日依旧充满着活力,让人喜爱。作者抓住两者的共同之处,把落日当作孩童来写,通过“快乐”“红扑扑”“抖落”“溅出”“感染”“金红一色”“热烈一片”等词,绘声绘色的描绘出夕阳的“孩童”形象以及海天一色的奇观,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落日景象的无限喜爱。

(2)指导朗读:我们真得感谢作者的神来之笔,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如孩童般快乐的落日。孩子的灵动可以感染一切,三亚的落日也像孩子般用它的热情感染了大海,金红一色,热烈一片,读出这种快乐和热烈。

学生交流到喜欢落日像大红灯笼的时候,相机【出示】语段:

时光悄悄地溜走,暑气跟着阵阵海风徐徐地远离。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浮)在海与天的边缘。兴许是悬得太久的缘故,只见它慢慢地下沉(下落),刚一挨(碰)到海面,又平稳地停住了。它似乎借助了大海的支撑,再一次任性地在这张硕大无朋的床面上顽皮地蹦跳。大海失去了原色,像饱饮了玫瑰酒似的,醉醺醺地涨溢出光与彩,人们惊讶得不敢眨眼,生怕眨眼的那一瞬间,那盏红灯笼会被一只巨手提走。

A:(1)指名读(不要读括号里的词),说说在这段话里,作者把三亚落日比作了什么?

(用比喻的方法,把太阳比作大红灯笼,将夕阳的颜色美和形状美具体、形象地写出来了)

(2)小声读,请注意文中带点的字,如果换成括号里的字,有什么不一样?

(3)学生交流,师相机点拨字词间的区别。

(4)小结:同学们的分析得真深刻,体验得很到位。这就是作者用词巧妙之处,每用一词都是十分讲究。给读者以无限的品味。结合刚才的理解,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

B: (1)面对此时此刻醉人的景色,人们脸上露出了怎样的神情?

作者还抓住观赏者的神情,通过“惊讶”“不敢眨眼”“生怕”等词语,微妙的写出了观赏者对日落的留恋,进一步衬托出日落景象的美妙!

学生交流到喜欢落日像跳水员的时候,相机【出示】一组语段:

A.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落下去了。

B.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1)分组读两个句子,说说哪句话好?好在哪里?

(2)指名说。(第二句把夕阳完全落下去的情景写得十分细致,而且写活了,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3)齐读第二句话。

(4)“我”为什么要“瞪大双眼”欣赏落日呢?说明了什么?

(突出“我”对落日景象的赞赏和惊叹,同时也从侧面突出了落日的美妙绝伦。)

(5)读到这儿,能整理出三亚落日的全过程吗? 板书:收敛光芒→慢慢下沉→顽皮地蹦跳→悄然地入水

(6)三亚落日的美景真有诗意,让所有的人都为之惊叹,这样的美景值得我们再次回味,同位合作读一读三四段!

总结: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象,包含了作者对这自然景观的喜爱和赞美。你们想不想来赞美一下家乡日出或日落的情景?试着写下一、两段话。 下节课互相交流

三亚落日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内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体会其色彩美、形体美、意境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美丽景色的句子。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在对课文诗一般语言的朗读中品味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习惯养成:1.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

2.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激趣——引导——思考——讨论——感悟——迁移

教学准备:1、中国地图、小黑板、多媒体。

2、布置预习。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读感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3.自主阅读,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在我国的南部有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叫做三亚。(出示中国地图)谁能从地图上找到三亚?

2.三亚在海南岛的最南端,是观看日出的好地方,而我们今天要欣赏的是“三亚落日”,在三亚看到的落日是怎样的呢?(板书:三亚落日)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词语:(小黑板)

赤朱丹彤 溅出 收敛 光芒 硕大无比 玫瑰

涨溢 一盏 蘸 椰子树 摇曳 搔着 醉醺醺

(1)指名读。

(2)齐读。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同时弄清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预习了课文,你还懂得了些什么?

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具体描绘三亚落日美景的?(第3—5自然段)

2.这样,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部分?

四、精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画出最能概括全文的句子。(板书:真有诗意)

2.你是怎么理解“真有诗意”的?(有诗情画意,能让人产生非常美好的想象)

3.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1)学生试读。

(2)说说哪些词句在朗读时应特别注意?(真有诗意、美妙绝伦、一点也不……逊色)应读出怎样的感情?

(3)范读、齐读。

4.精读第二自然段。

(1)过渡:三亚是一座海滨城市,它地处热带,所以有许多独特的热带风光。看,这是一张三亚的图片(播放课件,学生观看)你们觉得三亚怎么样?

(2)三亚哪美?怎么美?我建议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有关的词或句子。再说说它美在哪儿?能讲出理由更好。

(3)全班交流。

(4)你能体会到作者对三亚的喜爱之情吗?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到?

(5)指导朗读:三亚的海那么蓝,鸥那么白,树那么齐,沙那么亮,这样美丽的景色在你的面前,你的心情如何呢?(喜爱、由衷赞美),读出这种喜爱、赞美之情。

(6)你们愿意把这幅热带风情图画下来吗?(学生画画)

五、写字指导,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生字,提示:

溅、涨:左中右结构,三部分要写得紧凑。

敛:第二画是、,第七画是-。

六、布置作业

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2、读一读,再抄写4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过渡: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在这样的地方看落日,的确“真有诗意”,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夕阳滑落的景象。

二、品读感悟三、四自然段:

(一)理清层次,整体把握

1.请观看课文精美的插图,耳朵倾听老师朗读,展开想象的翅膀,去享受、去感悟,然后思考:夕阳滑落的景象是由哪几幅画面组成的?作者将不同阶段的落日分别比做了什么?

2.同座交流。

3.全班交流:

①第一幅画面:太阳离海面还有一段距离,比做“快乐的孩童”。(板书:像孩童)

②第二幅画面:太阳挨近海面时,比做“大红灯笼”。(板书:像灯笼)

③第三幅画面:太阳投入海面时,比做“跳水员”。(板书:像跳水员)

4.自由朗读三、四自然段,整体把握日落全过程。

(二)研读自悟,积淀语感

1.在这三幅画面中,你最喜欢哪一幅?把它选出来读一读,说说为什么?

2.讨论评读要点。

第一幅:

⑴突出场面热烈壮观;

⑵抓住绘色、描形、摹态的重点词语,感悟孩童形象以及海天一色的奇观;

⑶体会作者喜爱之情。

投影映示: 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

①哪些地方写出太阳像个快乐的孩童? (抓住“歪着”、“红扑扑”、“毫无倦态”、“潇潇洒洒”等词语感悟太阳的孩童形象。)

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鲜明生动,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③质疑:“太阳的笑颜”指什么?(结合“金红一色”、“热烈一片”,帮助学生体会当时的壮观场面。)

④想象夕阳的孩童形象及海天一色的奇观。

⑤指导朗读。要求抓住关键词语,读出对此种热烈景象的无限喜爱。

第二幅:

⑴这时的太阳和第一幅比较,发生了什么变化?

⑵投影出示:

①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②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a.比较这两个句子,说一说哪个好,好在哪里。(第二种写法好,用比喻的方法,把夕阳的颜色美和形状美具体、形象地写出来了。)

b.引导学生抓住“红灯笼“这一形象的说法,体会太阳发生的变化。借助课件,体会阳光映照在海面上的动人景象。

c.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⑶ 出示:兴许是悬(浮)得太久的缘故,只见它慢慢地下沉(落),刚一挨(碰)到海面,又平稳地停住了。

a.轻声读这一句,比较原文用词和括号里的词哪种写法好,好在哪里。(第二种写法好,用比喻的方法,把夕阳的颜色美和形状美具体、形象地写出来。引导学生理解、区别。

b.学生体会后,齐读这一句,突出太阳的顽皮。

⑷理解 “顽皮地蹦跳”:这涉及到一定的科学常识。因为海面上水汽很多,太阳光透过水汽就发生了折射,所以产生了这种现象。这一切在作者眼里都成了太阳的顽皮。

⑸抓住大海颜色的变化“原色——玫瑰色”,体会景色的优美。(理解“涨溢”、“硕大无朋”)

⑹指导朗读。 突出太阳的轻快、敏捷。

第三幅:

过渡:长时间地看这一轮落日,觉得眼前的这轮落日何止只像一只大红灯笼,看着看着,这轮落日仿佛有了一份生机,有了一份情意。还记得李白的《送友人》吗?里面有这么一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出示)“故人”就是指下文的——跳水员。

⑴投影出示:

①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落下去了。

②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a.这两句写法有什么不同?第二句好在哪里?

(把夕阳落下的情景写得十分细致,而且写活了,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b.指名读这一句话。

c.太阳入水悄无声息,水波不惊,消失得那么自然,要读出一种平静之美。引导学生理解:她像跳水员,入海时是“水波不惊,悄然无声”,可见她是位技术高超的运动员。她的身材肯定非常苗条,如果身材肥胖臃肿,入水时就会溅起很大的水花,谈不上优美和赏心悦目了。

d.再指名读这一句话。齐读这一句话。

⑵作者在写夕阳滑落的情景时还写了“我”是怎样看落日的,找一找有关语句。(“不敢眨眼”、“生怕”、“瞪大双眼”)

⑶为什么要写这些?

(突出作者对三亚落日景象的赞赏和惊叹,同时也从侧面突出了落日的美妙绝伦。)

⑷读到这儿,同学们知道三亚落日的全过程吗?

出示填空:

金红一色→收敛光芒→慢慢下沉→顽皮地蹦跳→悄然地入水

⑸日落是个完整的过程,想不想把这三幅画面完整地欣赏一遍?再读三、四自然段。

⑹把自己喜爱的句子背出来,让落日美景永驻心间

三、总结全文

1、师引读:这美妙绝伦的落日景象让人赞不绝口,心中的千万感慨化为一句话就是——(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节)。

2、师:(点击课件)这就是三亚的落日!请同学们在画纸上把太阳滑落的景象画下来,如果有什么话要说,也可以写在旁边。

四、作业设计

三亚的落日是那么美丽,作者描绘的语言是这样美好,你们想不想来赞美一下家乡日出或日落的情景?试着写下一、两段话。

【板书设计】

像孩童

2、三亚落日 像灯笼 真有诗意

像跳水员

【教后反思】

《三亚落日》一课,我通过多种教学思路来让学生感悟落日的美妙绝伦。有现代教育技术地运用,利用多媒体展示三亚落日富有诗意的画卷;有朗读的训练,以读的训练促进对课文的理解;有重点字词的体味,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表达的逻辑……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学习,不仅领略到三亚的美景,也让学生走进情境之中,引起了学生内心的震撼与思考。我觉得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在强调个性化阅读的同时,我们仍可以立场坚定地“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落实“双基”,努力让学生能多读、多悟、多写、多思。

三亚落日教案 篇5

一、设计理念: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设计以此为立脚点,强调阅读的个性化,让学生在美文的熏陶中有独到的感悟,并在有所积累的前提下有所表达。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体会课文的意境。

2、感情朗读课文,初步感悟抓景物的形状、颜色来描写景物及景物变化的方法。

3、能在读熟、读懂课文基础上创造性的练习说话,写导游词提纲。

三、教学准备:

水彩笔、纸、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在以前我们学过了巴金爷爷的《海上日出》,知道日出非常的美、壮观。其实日落也很富有诗意的,它一点也不比日出逊色,夕阳滑落的景观可谓美妙绝伦!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日落的文章。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2遍。

(二)教师配乐范读全文。

(在舒缓、优美的钢琴曲伴奏下,教师美读全文,并要求学生)

1、标段落号。

2、喜欢的段落前做个记号。

(三)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要求:

1、不添字、不漏字。

2、喜欢的句子、段落多读几遍。

(四)生字抄写练习。

1.教师在田字格内范写溅、盏

2.学生在下发的作业中描红。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画出作者描写的三亚景物有那些?。

2、用简单的线条画出蓝天、海水、白鸥、椰树、细沙。

3、学生根据有关段落作画。(要求学生用简笔画作图)

4、评画。

(注意是否能画出蓝蓝的天、蓝蓝的海、低翔的白鸥、碧玉般的树冠、玉屑银末般的细沙。)

5、感情朗读有关反映画面内容的句子。(最好要读出作者在细沙上行走的感觉以及作者的感受)

(六)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感情朗读。

2、出示本节的自学目标。

①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②边读边想象夕阳滑落的过程,画出描写夕阳滑落动作的词。

③教师出示一组动词。

悬、入水、颤动、停住、下沉、蹦跳、收敛。

3.教师演示有关夕阳下滑的动画(课件),边演示边出现相关的动词。

4.按照词在文中的顺序,让学生讲讲落日的过程。

(七)做小导游。

1、编写提纲,分小组互相讨论,准备提纲。(教师简要指导)

2、学生试演。(要求用上课文中学到的你认为优美的词语或句子)

3、出现学生讲的不熟练的地方,让学生再读课文的有关段落。

4、套入导游词的有关格式,让上来演示的学生带上导游证

5、在多名学生中评选海南三亚十佳导游,并现场颁发证书。

(八)课外延伸。

1.教师小结,用上课文最后一句。

2.向提供学生关于海南三亚的一个网址、一本课外书。让学生进一步去学习,去探究。

五、教学结束:

课外作业。

回去向父母介绍三亚落日。要求用上美妙绝伦、风情、逊色、惊讶等词。

比例的意义教案课件精选


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语言也是一门课程,每门课的老师都会精心准备教案。教案能帮助教师系统化的完成课堂教学。根据你的需要,我们精心整理了比例的意义教案课件,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比例的意义教案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比例的意义。

技能目标:能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初步感知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

难点: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比的知识,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二、教学过程

1.比例的意义

(1)出示P40例1

操场上和教室里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

2.4∶1.6=3∶2

60∶40=3∶2

2.4∶1.6=60∶40

象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例也可以写成:=

做一做

1、下面那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6∶10和9∶15 (2)20∶5和1∶4

(3) ∶和6∶4 (4)0.6∶0.2和∶

答:(1)6∶10=3∶5 9∶15=3∶5 (2)20∶5=4∶1 (3)6∶4=3∶2

(4)0.6∶0.2=3∶2 ∶ =3∶1

所以,只有第一组可以组成比例为6∶10=9∶15

2、用图中4个数据可以组成多少比例?

答:2∶4=1.5∶3 4∶2=3∶1.5 3∶4=1.5∶2 4∶3=2∶1.5

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例?

拓展延伸

用8、12四个数分别作为比例的项,你能组成几个比例?

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例?

课后习题

一、填空

1、( )叫做比例。

2、两个比的( )相等,这两个比就相等。

3、把6×8=24×2改写成四个比例。

4、把7m=8n改写成四个比例。

5、根据8×9=3×24,写出比例( )

6、如果7a=6b,那么a:b=( ):( )。

7、如果9a=5b,那么b:a=( ):( )。

二、选择

1、下面的比中能与3∶8组成比例的是( )。

A.3.5∶6 B.1.5∶4 C.6∶1.5

2、甲数除乙数的商是1.8,那么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

A.9:5 B.5:9 C.1:8

3、下面的数中,能与6、9、10组成比例的是( )。

A.7 B.5.4 C.1.5

板书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例的意义教案课件 篇2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经,因此我进行了如下设计:复习了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值?求下面各比的比值.目的就是为新授进行铺垫,搭建脚手架,同时也为学生后面区分比例和比打下基础。

在新授这个环节里我设计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教学比例的意义,运用比例的意义进行的练习;第二部分是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的练习;第三部分运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行的练习;第四部分给出四个数让学生写出比例、和给一个乘法等式写出比例。

在第一部分里,我先让学生把相等的比写成等式的形式,为揭示比例的意义做铺垫。随着学生的汇报,教师有意识的将比值相等的比写在一行上,引导学生观察每两个比之间的关系,告诉学生像这样的式子叫做比例,给学生直观的印象。让学生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比例的意义后,及时组织练习。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运用了比例的意义,而且对比的性质也有一定的运用,培养了学生从多中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熟练运用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六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探究的能力,教师给了学生一个自学提示,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有顺序,有目的。在汇报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和基本性质时都让学生举例说明,达到全体学生都能理解的目的。比例和比的区别是小组内研究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学生能从意义、性质、名称上去区分,从而使学生正确的区分比和比例。

第三部分: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这样的题最能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灵活性。

第四部分:用四个数组比例,学生在组的过程中没有方法和顺序,那么,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去引导学生发现方法,总结规律,使学生不仅要把题做对,而且要善于总结方法,指导自己更好的去做题。有了这道题,在下一题中,让学生通过一个乘法算式改写成比例式,就稍微容易些了,让小组内交流方法,培养学生善于总结的能力。

在课堂小结中让学生说出本节课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有一个回顾过程,加深学生的印象。

课后练习中出了一个比灵活的开放题,目的是提高他们的综合用能力。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思维的空间。

比例的意义教案课件 篇3

教学内容:

补充有关比例意义、基本性质和解比例的练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进一步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3.通过练习,让学生在思考、交流中培养分析、概括能力,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措施:

帮助学生系统整理前几节课学习的数学知识;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练习过程中注重分析学生练习情况,加强课堂上对学习困难生的辅导。

教学准备:

上传补充练习

教学过程:

一、整理知识

1.提问: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和解比例这三部分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请你和同桌交流一下。

2.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

3.指名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将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

4.揭示课题:运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内容。(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判断。

(1)比例是一个等式。

(2)甲数和乙数的比值是2/3,如果甲、乙两个数同时扩大3.5倍,它们的比值还是2/3。

(3)比例的两个内项减去两个外项的积,差是0。

(4)任意两个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都可以组成比例。

(5)如果A╳9=B╳6(A、B均不为0),那么,A与B的比是3:2。

组织学生思考、交流,鼓励学生完整地说出自己的分析推理过程。

2.根据下面的等式,写出几个不同的比例。

3╳40=8╳15

(1)现在已知的是一个等式,等式左、右两边的两个数分别是写出的比例中的什么?

(2)你能有序地写出所有的比例,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吗?(学生独立完成) (3)学生交流思考过程,教师及时讲评:可以先把3和40作为比例的内项,写出四个比例;然后再把8和15作为内项写出另外四个比例。

3.判断四个数10.5、5/4、20/21、8能否组成比例?

(1)要判断四个数能否组成比例有哪些方法?(根据比例的意义或比例基本性质)

(2)你认为这里选择哪种方法比较方便?

(3)指名学生交流后,学生写出比例。

小结:如果给我们四个数,要让我们判断能否组成比例,一般,我们可以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比较简便。基本方法是先将这四个数从大到小排列,然后用最大数乘最小数,中间两数相乘,看看乘积是否相等,最后根据比例基本性质来写出不同的比例。

4.按要求组成比例。

(1)从2、10、4.5、9、5五个数中选出四个组成一个比例。

(2)从18的所有约数中选出四个组成一个比例。

(3)把8和9作两个外项,比值是1/2的一个比例。

(4)给5、8、0.4三个数分别配上一个不同的数,组成两个不同的比例.

逐个出示题目,学生练习之前先要弄清题目要求。

学生完成后进行交流,要求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及时评价。

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辅导。

5.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5:3=( ):1 2:0.5=12:( )

0.3/4=( )/32 7/9:( )=1/2:3/5

( )/12=3/18 ( ):4.5=0.4:9

先让学生根据比例基本性质来思考并求出括号中的数,然后请学生交流思考过程。

三、解比例

25:7=X:35 514: 35= 57:x 23:X= 12:14 X:15=13: 56

2、根据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

a. 96和X的比等于16和5的比。

b. 45 和X的比等于25和8的比。

c. 两个外项是24和18,两个内项是X和36 。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弄明白吗?

四、布置作业

补充相应练习

比例的意义教案课件 篇4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64——6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设计理念:

课堂教学中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发现成反比例量的规律,概括成反比例量的特征。努力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时空,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探究。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复习铺垫1、怎样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用字母怎样表示正比例关系?

2、判断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时间一定,行驶的路程和速度

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

3、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在什么条件下,两种量成正比例?

4、导入新课:

如果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两种量又存在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学生口答,相互补充

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3的表格(略)

学生填表

2、小组讨论:

(1)表中列出的是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2)你能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吗?

(3)猜一猜,这两种量成什么关系?

3、全班交流

学生初步概括反比例的意义(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填表

思考题中所提出的问题

组织交流,再次感知成反比例的量

5、抽象表达反比例的意义

引导学生观察例3和“试一试”,说说它们的共同点。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反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x×y=k(一定)

揭示板书课题。

学生填表

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初步概括

相互补充与完善

独立填表

交流汇报

学生概括

三、巩固应用1、练一练

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练习十三第6题

先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

要求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的思考过程。

3、练习十三第7题

先独立思考作出判断,再有条理地说明判断的理由。

4、练习十三第8题

先填表,根据表中数据进行判断,明确: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和宽不成反比例。

5、思考:

100÷x=y,那么x和y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6、同桌学生相互出题,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讨论、交流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说一说

填一填,议一议

讨论

相互出题解答

四、总结反思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课后你能与同学相互出题进行练习吗?

评价总结

比例的意义教案课件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32~34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目的:1、使同学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2、通过引导探究、概括归纳、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同学笼统概括能力。

3、使同学初步感知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判段两个数能否成比例,并正确的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教师把同学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局部的名称。

2、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同学求出它们的比值。

12:16 : 4.5:2.7 10:6

同学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问: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4.5:2.7=10:6)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比例的意义。

(1)出示P32例1。

每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分别是多少?指名分别算出一面国旗长和宽的比。

5: 2.4:1.6 60:40 15:10

每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都相等)

5: =2.4:1.6 60:40=15:10 2.4:1.6=60:40

象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例也可以写成: = =

(2)我们也学过不同的两个量也可以组成一个比,如:

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时间(时)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指名同学读题。

教师:这道题涉和到时间和路程两个量的关系,我们用表格把它们表示出来。表格的第一栏表示时间,单位“时”,第二栏表示路程,单位“千米”。 这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边问 边填写表格。)

“你能根据这个表,分别写出第一、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吗?”教师根据同学的回答,板书: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80:2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200:5

让同学算出这两个比的比值。指名同学回答,教师板书:80:2=40,200:5=40。让同学观察这两个比的比值。再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这两个比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相等,所以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组成比例。(板书:80:2=200:5)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指着比例式4.5:2.7=10:6提问: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引导同学观察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然后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并让同学齐读一遍。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需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假如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根据同学的回答,教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假如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以后再看。例如判断10:12和35: 42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先要算出 10: 12= ,35: 42= ,所以 10:12=35:42。(以上举例边说边板书。)

(3)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教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引导同学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最后教师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4)巩固练习。

①用手势判断下面卡片上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能,就用张开拇指和食指表示;不能就用两手的食指交叉表示。)

6:3和12:6 35:7和45:9 20:5和16:8 0.8:0.4和0.3:0.6

同学判断后,指名说出判断的根据。

②做P33“做一做”。

让同学看书,不抄题,直接把能组成比例的两个比写在练习本上,教师边巡视边批改,对做得不对的,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做的,看看自身做得对不对。

③给出2、3、4、6四个数,让同学组成不同的比例(不要求举全)。

④P36练习六的第1~2题。

对于能组成比例的四个数,把能组成的比例写出来。组成的比例只要能成立就可以。

第4小题,给出的四个数都是分数,在写比例式时,也要让同学写成分数形式。

比例的意义教案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知道比和比例的区别,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什么叫比?

2、求出下面各比的比值(小黑板)

12:16 1/4:1/3 和9:12 4.5:2.7 10:6

二、教学新课

1、教学比例的意义

(1)出示例1:同学们能写出多少个有意义的比?观察这些比,哪此能用等号连接?把能用等号连接的比用等号连接起来。这些式子都是比例,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是比例吗?

(2)归纳比例的意义

(3)2:5和80:200能组成比例吗?你是怎样判断的?

(4)完成第45页“做一做”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在一个比例里,有四个数,这四个数分别叫什么名字?

(2)请同们分别找出80:2=200:5和2分之80=5分之200的内项和外项。

(3)你们任意找一个比例,把它们的内项和外项分别乘起来,双可以发现什么?

(4)指导学生归纳后,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5)指导学生完成第一46页“做一做”第1题。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创意作业:

有一房间,窗子的长是6分米,宽是4分米;门的长和宽分别是21分米和14分米,你能用已知的四个数组成多少个比例?比一比哪个同学组成的多。

x

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省义务教材第十二册)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体会数学的规律美。

2、利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审美愉悦。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出示CAI课件(一张微型照片)。你能看出这是杭州哪一个景点的照片?的确,照片太小了,那现在老师将这张照片按一定比例放大一些,。由此出现一张平湖秋月的风景照。【诱发审美注意】

我们的祖国方圆960万平方公里,幅员辽阔却能在一张小小的地图上清晰可见各地位置。建筑设计师可将滨江四区的设计构想展示在一张纸上。这些,都要用到比例的知识,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关比例的一些知识。

二、 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 教学比例的意义

1、 8厘米

出示

6厘米

4厘米

3厘米

(1)根据表中给出的数量写出有意义的比。

(2)哪些比是相关联的?

(3)根据以往经验,可将相等的两个比怎样?(用等号连接)

教师并指出这些式子就是比例。

2、 让学生任意写出比例,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比例的意义。

3、 教师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比例也可用分数形式表示。

4、 写出比值是1/3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

(二) 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 比例和比有什么区别?

2、 认识比例的各部分

(1)让学生自己取。

(2)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

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板书: 8 : 6 = 4 : 3

内 项

外 项

(3)让学生找出自己举的比例的内外项。

( )

12

2

( )

=

(4)找出分数形式比例的内外项位置又是怎样的?

3、 出示 【启迪学生思维,展开审美想象】

(1) 这个比例已知的是哪两项,要求的又是哪两项?学生试填。

(2) 学生反馈,教师板书。

(3) 你发现了什么?

(4) 指导学生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并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

4、 用比例性质验证你所写比例是否正确。

5、练习 8 : 12 = X : 45

0.5

X

20

32

=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如何证明你的解是正确的?

(三) 小结:今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 巩固练习

1、下面哪几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4

1

12 : 24 和18 : 36

0.4 : 和0.4 : 0.15

14 : 8 和7 : 4

5

2

2、根据18 x 2 = 9 x 4 写出比例。【体会到数学的逻辑美,规律美】

3、从1 、8、0.6、3、7五个数中

(1) 选出四个数,组成比例。

(2) 任意选出3个数,再配上另一个数,组成比例。

(3) 用所学知识进行检验。

四、 实际应用

不久前,汪骏强家的菜地边高高矗立起一个新铁塔,这天午后,阳光明媚,邻居家刚读一年级的小明又拉着汪骏强来到铁塔下,玩着玩着,小明问道:“强强哥哥,这铁塔干嘛用?”“铁塔嘛,架设高压线用的,以后等电线架好了,可不能再来玩了,更不能攀登,高压线可危险了!”“那这个铁塔有多高压呀?”

同学们,如果你是汪骏强,你准备怎么办?

执教者 方 艳

比例的意义教案课件 篇7

教材分析:正比例的意义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浙教版第十二册第3单元的内容。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法、分数和比的知识等的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最后一个单元。教材通过实例说明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随着扩大;一种量缩小,另一种量也随着缩小。并且从具体的数据中看出: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扩大、缩小的变化规律是它们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商)总是一定的,写成关系式就是:xy=k(一定)

从而给出正比例的意义。通过正比例意义的教学,向学生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1、使学生掌握正比例的意义及字母表达式,会正确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

2、通过对比、观察、归纳、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正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能准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为了使学生掌握好反比例的意义这部分知识,达到以上的教学目的,突破以上教学重难点,教师采用迁移法、对比法、引导法、讲解法、联系法、自主探索法来进行教学。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学会利用旧知构建新知的方法、合作探究的方法、分析小结的方法等等。

第一部分:复习三量关系,为本节内容引路。

第二部分:新课从创设正比例表象入手,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观察、分析、概括,紧紧围绕判断正比例的两种相关联的两个量、商一定展开思路,结合例题中的数据整理知识,发现规律,由讨论表象到抽象概念,使知识得到深化。

第三部分:巩固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由此验证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帮助学生掌握判断方法。最后指导学生看书,抓住本节重点,突破难点。安排适当的练习题,在反复的练习中,加强概念的理解,牢牢掌握住判断的方法。合理安排作业,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总之,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力争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精神,使学生认识结构不断发展,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做到在加强双基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并为以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节课通过具体实例,借助事物表象,引导学生逐步了解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发现两种相关联量的变化规律。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探索规律的积极性,重视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练习设计,具有坡度,深化拓宽了所学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比例的意义教案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教 法:

启发引导法

学 法:

自主探究法

教 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5分)

1、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求工作效率

4、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成正比例的量。

5、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二、自主学习(8分)

自学内容:书上45页例1

自学时间:8分钟

自学方法:读书法、自学法

自学思考:

1、举例说明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成正比例的量要具备几个条件?

2、正比例关系式是什么?

(1)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个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例如底面积一定,体积和高成正比例。

(2)构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二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三是比值(商)一定

(3)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怎样用字母表示出来?

y/x=k(一定)

(4)不计算,根据图像判断,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厘米,那么水的体积是175立方米?225立方厘米的水有9厘米。

2、归类提升

引导学生小结成正比例的量的意义和关系式。

三、合作交流(5分)

第46页正比例图像

1、正比例图像是什么样子的?

2、完成46页做一做

3、各组的b1同学上台讲解

四、质疑探究(5分)

1、第49页第1题

2、第49页第2题

3、你还有什么问题?

五、小结检测(8分)

1、什么是正比例关系?如何判断是不是正比例关系?

2、检测

1、49页第3题。

六、堂清作业(9分)

练习九页第4、5题。

板书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个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关系式:

y/x=k

(一定)

春望的课件教案精选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优质的教案可以延续很多年不过时。教案点明了教学目标,即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怎样才能写好教案呢?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春望的课件教案精选,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春望的课件教案 篇1

一、猜猜他是谁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李唐有; 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二、作家作品

杜甫:唐代大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之为杜工部。“诗圣”。祖籍襄阳( 今属湖北),生于巩县(今属河南)。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风:沉郁顿挫。他的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

三、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起兵叛变,次年六月攻破潼关,长安沦陷。七月,肃宗继位。

八月,诗人从家中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捉住,带到长安。

《春望》这首诗写于757年,诗人触景伤怀。

四、学习方法点拨

学习古诗的方法初读:整体感知;再读:把握情感;三读:品味赏析;四读: 背诵全诗。

五、诗意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六、问题

1.首联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国都陷落,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丛生。描绘了一幅安史之乱后国破人亡的悲惨景象。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主旨)

这首诗通过眺望沦陷长安的破败景象,表现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的心情。

3.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由于感伤时政,久别思家,反而使诗人见花流泪,闻鸟而惊心,以乐景写悲情,表达了诗人忧伤国事、恨别思家的深沉感情。

4.赏析“溅”“惊”二字。

“溅”“惊”二字,在句中是使动用法,意思是因感时伤怀,加之思念家人,看到落花反而使我的泪水飞溅,听到鸟鸣反而使我心惊。

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此联历来有两种解释:(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流泪,闻鸟儿惊心;(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你赞成哪种解释,为什么?

我比较赞成第二种。第一个以诗人为主,注重描写个人情感和感受,但是不够表明此时的“悲凉和无奈”。第二个以花鸟的不常态表现,说明此时的悲怆和惊心。这是经典的拟人手法的应用,连花鸟这无意识之物都晓得此时的离别惆怅,诗人如何不动容。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连三月”写出战祸之长,“抵万金”写出家书难得。这两句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以平常语写出苦境真情,容易让人产生共鸣,成为千古名句。

7.“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表达的情感?

反映了作者对国破家亡的现状的忧愁,既思念亲人又叹息自己衰老的思想感情。

8.《春望》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情感的?

通过描写破败的春城,杂草丛生,花也落泪,鸟亦惊心。借景抒发作者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感。

9.本文最突出的写法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景中有情,后四句重在抒情,借事抒情,但情中也有景。

春望的课件教案 篇2

一 教材分析

该单元是围绕着爱国情怀这一主题来安排教材内容的。本单元总共5篇课文,选择了古今中外的不同文章和体裁来阐释爱国情怀这一主题,而《春望》这篇是通过我国古代诗歌来展示我国古代伟大诗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经被叛军安禄山占领,长安城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面对这样的情景,作者写下了这首诗歌。

二 教学目标

既然是是通过诗歌这种体裁来表现爱国情怀这这一主题,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抓住“诗歌”和“爱国”者两个重点来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体会古诗的韵律,领略古诗的音韵美,凝练美,意境美和含蓄美。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3,情感目标: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1个课时

三 教法和学法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习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积淀,所以在这堂课中我觉得应充分的贯彻老师作为辅导者,学生才是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在教法上,老师主要还是要通过讲授的方法来行课引导学生的学习,而学生在的学法上主要是通过诵读和讨论来学习这首诗歌,来体会诗歌中的爱国情感。

四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杜甫是学生已经接触过的诗人,所以我觉得在导入这个环节选择介绍作者来导进课文。一方面,先让学生说出现在他们对杜甫的一些了解,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相互学习和积累文学常识,而且还可以让老师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情况,再者课堂一开始的师生互动,能够使得课堂能够融洽些,学生也能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在学生回答完后,老师再对学生的回答的内容作总结和补充,提出学生要掌握的文学常识,并且抓住其中的一个要点来引入正课,而这个要点自然是要抓住爱国情感这个点来过渡到正课。

2,诗歌讲解

诗歌的讲解评析是课堂的主题部分,在这个部分我想不仅要讲解诗歌也要教会学生怎样的分析诗歌和记忆诗歌。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们要抓住个线索来分析这首诗歌,而在这里我想抓住情感这个线索来分析,在了解学习完字词后先让学生尝试朗诵一下这首诗歌,当然这时学生还没能很好的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所以就需要进一步的分析这首诗歌了,由此正式进入诗歌。所在这一部分我想有以下的几个部分。

(1)了解字词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等解决生字词:

抵:值 浑:简直 胜:承受 簪:zān

(2)初读诗歌及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引出把握诗歌情感这个线索。

(3)分析讲解诗歌

A.学生先结合课下的注解以及小组的讨论尝试翻译下诗歌。

B.请一为同学翻译下诗歌的首联和颔联

C.讲解诗歌的首联和颔联,确定首联和颔联的联系,首联:一幅国破后的衰败凄凉的画面 颔联:以“花”“鸟”作为主体的观画伤情。有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在分析诗歌的诗歌可将这一思想贯彻在分析中,首联是勾勒出了一幅衰败的景象,通过和学生一起的分析出这幅画面,而紧接的颔联我们可看到“花”“鸟”两个物象说到“花溅泪”“鸟惊心”那么就可由此提出问题:花为何溅泪,鸟又是为何惊心?这样两联的联系也就确立了。

所以在这里主要的提问有:1,首联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2,花为何而溅泪,鸟又是为何而惊心?

D.分析完两联之后可让学生朗诵首联,朗诵时可在脑海中勾勒出刚才的分析出的画面,然后再由勾勒的画面尝试背诵这两联。

E.请学生翻译诗歌的颈联和尾联

F.讲解颈联和颔联,确定这两句的联系。颈联:国家战乱,思念家人 尾联:一个频频搔头的白发老人的形象,颈联的结果。“白头搔更短”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战争的残酷的痛恨。所以以此作为连接点建立两联之间的联系。

主要的提问设计:1,为什么会“家书抵万金”;体现了什么?2,为什么会“白豆搔更短”?

G.学生根据两联之间的联系朗诵颈联和尾联,脑海中浮现一个频频搔首的老人形象,然后再由这个老人形象老尝试背诵这两联。

H.根据刚才的分析,尝试背诵全诗。

(4)探究感悟

A,分析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讲解互文修辞手法。

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两个部分,看似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情。

诗句理解:由于为国事担忧,为离别感到遗憾,花儿也不禁落泪,鸟儿也为此惊魂。

B,分析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的典型的爱国人物形象。

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这一细节含蓄而又深刻的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

(5)课堂总结

1,这是一首抒发(爱国情感)的诗歌,他刻画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他充满了怎样的情感,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来诵读这首诗歌?

2,本诗歌的名句是哪句,它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根据脑海中的画面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6)课后练习:再搜索一首杜甫表现爱国情感的诗歌,并对其进行分析,体会是怎样表现爱国情感的。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求简介扼要,要能清晰明确的反映教学的重点,所以在板书设计的方面,我选择板书各联描述的主要内容,并使这些内容能够建立起联系,使得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够浑然一体,而且通过这个板书能够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画面,而由这幅画面能够背诵出这首诗歌,做到所谓“诗中有画,花中有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首联:一幅国破的衰败凄凉的图画

↑↓画→观画

颔联:以“花”“鸟”为主体观画伤情

颈联:国事战乱,思念亲人

↑↓为什么“白头搔更短”

尾联:一位频频搔首的老人

春望的课件教案 篇3

教学要点:

①朗读②赏析③探究④拓展

教学难点:

①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②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情感

教学方法:

活动性阅读教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作者简介;

2、回忆以前学过的杜甫的诗歌;

3、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鸟语花香,长安城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二、赏析活动(读懂诗意、品味诗情)

1、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2、学生质疑,领悟全诗内容(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

三、探究活动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你能够说说自己的理解吗?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

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2、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课本的注解是:“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 “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其实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四、朗读活动(读出诗韵)

1、给学生2分钟左右,自由朗读;

2、老师范读;

3、学生试读;

4、由男生和女生分联交错齐读全诗;

5、集体朗读。

五、拓展活动

比较阅读—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2)《春望》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六、教师小结

七、作业

1、以“家书抵万金”为话题说几句话,你想说些什么?

2、根据老师教的赏析诗歌方法,自选一首你最喜欢的写景抒情诗进行赏析。

春望的课件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春望》集国优、家愁、人衰之情于一体,读后让人百感交集。诗人借景抒情,言为心声,真切动人的玑珠般的词句,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小学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的能力,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都较以前大大改变。因此,在教学这首诗时,本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培养他们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以期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⑵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2、过程与方法

⑴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⑵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促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三、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走进一位历史上的苦难诗人,爱国诗人,伟大诗人——杜甫的心理历程!

二、关于杜甫和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三、播放朗读课件,欣赏诗文。

四、学生自由诵读。

1、请学生自由的读古诗。

2、检查学生读诗的情况。

五、解诗意,悟诗境。

1、请生根据课前预习和朗读说说,诗人通过诗句,想要表达自己怎样一种情感,表现怎样一种情怀呢?

2、学生再次默读古诗,并且分组讨论交流。

3、学生根据讨论交流的结果来全班汇报交流。

(全诗表达出作者对祖国,亲人深切的爱!是爱国情,思亲情的完美体现。)

4、请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和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说说自己是从那些诗句体会到诗人的这些情感的?

5、小组讨论交流。

6、全班汇报。

(1)“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相机播放视频课件,带领学生和杜甫一同走进被叛军蹂躏的长安城。)

(2)通过课件的演示,你看到了那时的长安是什么样子的?那么,在你想想当中的盛唐时期的国都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3)诗人看到了如今的都城,想到了从前的都城,那么诗人此时此刻留下的泪水应该是怎样的泪水呢?

(悲愤的,愤怒的,伤感的,思亲的······)

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4)“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同学们,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诗句,感受诗人的这份情怀吧!

(5)、指导学生对诗句进行反复诵读!

(6)、教师根据学生的诵读情况进行朗读指导。

(7)、那么同学们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诗人的思亲之情的呢?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为什么在诗人看来,这一封薄薄的家书要比黄金万两还要重要呢?

(相聚的难,家书传递的难,得到亲人平安消息的难,这一切都是连日来的战火造成的。)

(8)、那么我们就一起来读读,将杜甫对家人的这种思念传递出去好吗?

学生自由练读,教师指导。

教师指名朗读,师生互评。

(9)、诗人思念自己的亲人,盼望着和亲人团聚,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呢?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的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10)、请生再次感受杜甫的满腔爱国情怀,教师播放配乐画面,请学生全篇诵读。

六、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此时

答:惊喜万分,归心似箭。

2、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答:忧国忧民,眷念亲人。

3、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杜甫却两次落泪,“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就是杜甫,他时时刻刻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人民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他的诗句写出的人民的心声,让我们一起去走进杜甫。——播放有关杜甫生平介绍的课件。

4、这就是爱国诗人杜甫,下面老师再向同学介绍几首杜甫的诗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布衾(qīn)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xiàn)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七、提升对杜甫的了解

诗人怀着满腔的爱国情怀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名字一定会随着他的诗句,随着岁月的流逝,越来越放出灿烂的光彩。最后,让我们齐读《春望》,送给杜甫!

[课件范本] 《画风》的教案范例


教师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其身上背负着艰巨而充满意义的使命。教师是相当有必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您知道教案里的大体框架吗?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课件范本] 《画风》的教案范例"这样的内容,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教材简说】

“画风”,这个题目引起了课本中的小朋友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一起画画,本来陈丹说:“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看了赵小艺的画后,陈丹却说:“我也会画风了。”三个好朋友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结果他们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

【学生分析】

学生喜欢宋涛,因为他敢想。善于提出问题;我们也喜欢陈丹,她敢于修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善于向别人学习;学生更喜欢赵小艺,你瞧她,“眨眨眼睛,想了想”,她敢于迎接挑战,善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我们的学生在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中,去体会课文中三个孩子的思想;去学习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想出别的、更多的画风的办法。

【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了解风吗?能说说你感受到的风吗?有风的时候,会出现什么不同的景象呢?风是什么颜色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画风》这个故事。

二、识字

1、粘贴三个小朋友的头像,说说他们的名字:

学生读课文找答案,教师在头像旁写上他们的名字。号召学生和他们三个做朋友,与他们三个打招呼,作简要的自我介绍。例如,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我叫×××,很想和你们做朋友。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打招呼、交朋友”的过程中就会认识“宋、涛、陈、丹、赵、艺”六个生字了。

2、想一想、找一找:

“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了。

3、用减一减的办法识字:

湿──显

三、写字指导

1、正确书写:

不要多笔画:“丹”字只有一点。“乌”字中间没有点,加迠就成了“鸟”字。“丝”字上边的两绞丝没有点。

不要少笔画:“忽”字下面的三点,不能少。“眨”左边是目字旁,不能少一横。“涛”字左边三点,右下还有一点。

2、美观书写:

观察结构特点:如,“显”字上小下大、上短下长;“忽、丝”二字上长下短。“杆、眨、涛”左窄右宽;“杆”左高右低,“眨、涛”左短右长。

比较借鉴:乌──鸟 丹──舟 涛──寿 陈──冻

示范:“艺”字草字头的横宜略长,下面的“乙”字“折笔”应尽量向左边斜,“弯”应写平,“钩”直上。

[课件必备] 美丽的花边教案


老师是酷暑里的浓荫伞,准备教案是身为教师良好的工作习惯教案有利于教师整理教学内容,捋顺教学思维。教案的逻辑应该怎样安排呢?小编特别为你收集的“[课件必备] 美丽的花边教案”,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设计花边,进一步认识平移的特点,初步感受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初步体验几何图形的美。

2、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提高学生学习创作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班级举行手抄报比赛。同学们都踊跃参加,设计出了不同的作品。

2、欣赏两张手抄报:丁丁的作品版面文字密密麻麻,冬冬的作品在每一个小板块之间有简单的花边,版面清晰而美丽。

3、提问:请同学们当评委,说说谁的作品更漂亮。为什么?

4、揭示课题。

讲述:同学们都感觉到花边把冬冬的手抄报变得如此美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丽的花边”。(板书)

二、实践操作

1、初步感知

出示例题图的花边。分组讨论:这几条花边有什么特点?猜猜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学生分组讨论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

①这些花边都是有一个独立的图案重复连续而成。

②可能是运用了前面学到的平移知识,通过图案平移得到这条花边的。

2、尝试操作

谈话:同学们对美丽的花边都有了初步的了解,想不想自己也尝试画出一条美丽的花边?

出示教科书“画一画”第一个图案,请学生尝试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交流。

展示不同水平的学生作品,请同学们评一评:谁的花边最漂亮?

互相交流:

在制作花边时,你觉得哪些地方最不容易画好?

请画得好的同学说一说自己制作花边时都注意了什么,有什么好的办法。

教师小结制作花边的方法:先找对应点,再连线。

4、再次操作。

提出要求:相信每一位同学都从别人那里学到了更好的制作方法。就用这些好方法,再来制作一条更漂亮的花边吧!

学生再次尝试,做教科书“画一画”第2个图案,教师巡视,注意对学困生的指导。

学生相互展示,评价自己的作品。

三、自主创意

1、欣赏作品(课前收集的花边)

2、评价总结

教师总结鼓励:平移在我们生活中的用处非常多,冬冬就是一个爱动脑筋、敢创作的的学生,所以他能把普普通通的手抄报,通过小小的花边装扮得非常漂亮。

3、开展小竞赛

①教师提出要求:下面请每位同学充分发挥想象,独立创作出一幅美丽的花边,我们来比一比,谁的心儿灵,手儿巧。

②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③展示作品

④总结评价

交流展示、相互评价各组创作的作品。

四、运用拓展,美化生活

谈话:五一劳动节快到了,我们想更换黑板报,还想装扮一下我们教室的门窗,课后,请同学们用自己创作的美丽的花边把我们的教室装扮得更加绚丽多彩,好不好?

五、全课小结

请学生说说本课的收获。

[课件范本] 美丽的鱼教案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在每一次上课前,老师都需要提前把教案准备好。教案有助于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怎样才能让教育生动有趣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课件范本] 美丽的鱼教案”,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活动目标:

1、了解鱼的外形特征,用流畅的线条和简单的图案大胆地装饰。

2、有序地在鱼头、身体、鱼鳍、鱼尾巴上进行装饰。

3、喜欢黑白线描画,能表现出自己的特点。

活动准备:

1、鱼的头、身体、鱼鳍、尾巴的图片和装饰好的图片各一份。

2、画有鱼的纸人手一张,记号笔人手一支。

活动重点:让幼儿理解黑白线描画。

活动难点:幼儿能用各种线条和简单的图案大胆地装饰。

活动流程:猜谜导入------回忆以往装饰情景------观察图片------师范画并将解要求------幼儿操作------作业展评

活动过程:

一、采用看图猜谜的形式引出主题。

师出示鱼尾的图片

提问:请小朋友看一看,猜一猜,这是什么?

师接着出示鱼的身体的图片

提问:请小朋友看一看、猜一猜,这是什么?

师接着出示鱼的身体的图片

提问:再请小朋友看一看、猜一猜,这是什么?

师依次出示鱼鳍的图片和鱼头的图片

再依次提问:请小朋友看一看、猜一猜,这是什么?

师:小朋友现在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什么?

幼:是一条完整的鱼。

活动实录:孩子们看到我依次出示了鱼的头、身体、和尾巴的图片让他们猜,孩子们反应很强烈,一下就猜出了是鱼身体的各个部分。

评析:我采用了看图猜迷的形式,让孩子们激起兴趣,从而引出主题。

二、师引导幼儿回忆给美人鱼装饰的情景

师:上次我们是怎样给美人鱼穿上新衣服的?

幼:把装饰好的鳞片贴在美人鱼身上的。

师:请小朋友回忆一下,我们又是怎样装饰鳞片的呢?

幼:运用简单的图片和各种线条来装饰的。

师:上次呢我们只装饰了鱼鳞,今天呀我们我们要把一整条鱼都要进行装饰。

活动实录:孩子们通过以前有数次地装饰图画,他们对装饰画都有了一些了解,还举例说出有哪些图案和线条来装饰的。

评析:孩子们回忆给怎样给美人鱼装饰的情景,让他们感知装饰画是用简单的图案和线条来装饰的。

三、引导幼儿观察图片、欣赏、了解线描画形象的图案,以及装饰特点,引导幼儿参照装饰的手法,自主的进行装饰画的活动。

师:今天我们要装饰的和以前的有些不同,请先看看图片,在想一下和以前的有什么不同?

师幼一起欣赏图片,然后作比较。

幼:颜色不同,以前是用各种颜色的笔来装饰的,现在只有黑和白两种颜色。

师:我们把这种用黑色笔再用简单的图案和线条的装饰画叫做黑白线描画。

活动实录:当我出示了线描画的图片,让孩子与以往的装饰画作了比较,孩子们不太理解,后来我提示了他们。

评析:我出示线描画的图片让孩子与以往的装饰画作比较,是让孩子们了解线描画的特点及含义。

四师对鱼精心装饰

师:刚才我们拼出来一条完整的鱼,现在我们要用黑白两种颜色来装饰这条鱼。

师:有序地将头、身体、鱼鳍、鱼尾巴进行装饰。(请幼儿说出各种图案和线条,幼儿说师进行装饰)。

活动实录:我和孩子们一起装饰鱼,孩子们说出可以运用的图案和线条,我在范画上进行装饰,然后让孩子变想边画。孩子们都踊跃的举起了手,都能勇敢的上来装饰。

评析:孩子们对装饰画的概念理解的都很透彻,能回答出如何装饰.

五、提出装饰要求,

师:我们装饰的时候⑴一定要细心,画线时不要超过边框。我们可以添画一些各种形状的水草,来丰富画面,增加装饰和美化效果。

六、幼儿操作

师在幼儿操作过程中,给予适当的语言指导和帮助,提高幼儿作画的水平。

活动实录:孩子们在装饰过程中兴致很高,对于进行了装饰,他们都想出了自己的装饰方法,然而我又鼓励他们要与别人不同的装饰方法.

评析:我对孩子进行一些语言指导和帮助,鼓励他们要与别人不同的装饰方法,来提高他们作画的水平.

七、展示并评价幼儿的作品

将幼儿的作品贴在墙上,组织相互观察欣赏,说出各自设计的鱼,并鼓励幼儿吸取别人的长处,画出更美丽的鱼。

活动实录:孩子们都把鱼装饰好了,然后将装饰好的鱼展示给大家看.

评析:孩子们相互观察欣赏,说出各自设计的鱼,使他们能吸取别人的长处,画出更美丽的鱼。

反思:通过本次活动可较好的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考虑幼儿年龄特点的同时也考虑到自身的优劣势,在范例的运用下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也是为了借助自己的优势弥补在言语方面的劣势.

相关文章

  • 春望的课件教案精选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优质的教案可以延续很多年不过时。教案点明了教学目标,即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怎样才能写好教案呢?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春望的课件教案精选,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一、猜猜他是谁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李唐有; 一腔君国,草堂...
    时间:04-25 春望课件教案    
  • 比例的意义教案课件精选 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语言也是一门课程,每门课的老师都会精心准备教案。教案能帮助教师系统化的完成课堂教学。根据你的需要,我们精心整理了比例的意义教案课件,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时间:04-19 比例意义教案课件    
  • [课件范本] 《画风》的教案范例 教师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其身上背负着艰巨而充满意义的使命。教师是相当有必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您知道教案里的大体框架吗?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 《画风》的教案范例"这样的内容,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画风”,这个题目引起了课本中的小朋友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
  • [课件必备] 美丽的花边教案 老师是酷暑里的浓荫伞,准备教案是身为教师良好的工作习惯教案有利于教师整理教学内容,捋顺教学思维。教案的逻辑应该怎样安排呢?小编特别为你收集的“ 美丽的花边教案”,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设计花边,进一步认识平移的特点,初步感受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初步体验几何图形的美...
  • [课件范本] 美丽的鱼教案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在每一次上课前,老师都需要提前把教案准备好。教案有助于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怎样才能让教育生动有趣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 美丽的鱼教案”,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活动目标:1、了解鱼的外形特征,用流畅的线条和简单的图案大胆地装饰。2、有序地在鱼头、...
诵这两联。

H.根据刚才的分析,尝试背诵全诗。

(4)探究感悟

A,分析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讲解互文修辞手法。

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两个部分,看似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情。

诗句理解:由于为国事担忧,为离别感到遗憾,花儿也不禁落泪,鸟儿也为此惊魂。

B,分析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的典型的爱国人物形象。

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这一细节含蓄而又深刻的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

(5)课堂总结

1,这是一首抒发(爱国情感)的诗歌,他刻画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他充满了怎样的情感,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来诵读这首诗歌?

2,本诗歌的名句是哪句,它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根据脑海中的画面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6)课后练习:再搜索一首杜甫表现爱国情感的诗歌,并对其进行分析,体会是怎样表现爱国情感的。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求简介扼要,要能清晰明确的反映教学的重点,所以在板书设计的方面,我选择板书各联描述的主要内容,并使这些内容能够建立起联系,使得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够浑然一体,而且通过这个板书能够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画面,而由这幅画面能够背诵出这首诗歌,做到所谓“诗中有画,花中有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首联:一幅国破的衰败凄凉的图画

↑↓画→观画

颔联:以“花”“鸟”为主体观画伤情

颈联:国事战乱,思念亲人

↑↓为什么“白头搔更短”

尾联:一位频频搔首的老人

春望的课件教案 篇3

教学要点:

①朗读②赏析③探究④拓展

教学难点:

①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②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情感

教学方法:

活动性阅读教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作者简介;

2、回忆以前学过的杜甫的诗歌;

3、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鸟语花香,长安城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二、赏析活动(读懂诗意、品味诗情)

1、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2、学生质疑,领悟全诗内容(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

三、探究活动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你能够说说自己的理解吗?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

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2、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课本的注解是:“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 “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其实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四、朗读活动(读出诗韵)

1、给学生2分钟左右,自由朗读;

2、老师范读;

3、学生试读;

4、由男生和女生分联交错齐读全诗;

5、集体朗读。

五、拓展活动

比较阅读—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2)《春望》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六、教师小结

七、作业

1、以“家书抵万金”为话题说几句话,你想说些什么?

2、根据老师教的赏析诗歌方法,自选一首你最喜欢的写景抒情诗进行赏析。

春望的课件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春望》集国优、家愁、人衰之情于一体,读后让人百感交集。诗人借景抒情,言为心声,真切动人的玑珠般的词句,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小学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的能力,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都较以前大大改变。因此,在教学这首诗时,本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培养他们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以期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⑵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2、过程与方法

⑴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⑵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促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三、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走进一位历史上的苦难诗人,爱国诗人,伟大诗人——杜甫的心理历程!

二、关于杜甫和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三、播放朗读课件,欣赏诗文。

四、学生自由诵读。

1、请学生自由的读古诗。

2、检查学生读诗的情况。

五、解诗意,悟诗境。

1、请生根据课前预习和朗读说说,诗人通过诗句,想要表达自己怎样一种情感,表现怎样一种情怀呢?

2、学生再次默读古诗,并且分组讨论交流。

3、学生根据讨论交流的结果来全班汇报交流。

(全诗表达出作者对祖国,亲人深切的爱!是爱国情,思亲情的完美体现。)

4、请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和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说说自己是从那些诗句体会到诗人的这些情感的?

5、小组讨论交流。

6、全班汇报。

(1)“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相机播放视频课件,带领学生和杜甫一同走进被叛军蹂躏的长安城。)

(2)通过课件的演示,你看到了那时的长安是什么样子的?那么,在你想想当中的盛唐时期的国都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3)诗人看到了如今的都城,想到了从前的都城,那么诗人此时此刻留下的泪水应该是怎样的泪水呢?

(悲愤的,愤怒的,伤感的,思亲的······)

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4)“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同学们,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诗句,感受诗人的这份情怀吧!

(5)、指导学生对诗句进行反复诵读!

(6)、教师根据学生的诵读情况进行朗读指导。

(7)、那么同学们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诗人的思亲之情的呢?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为什么在诗人看来,这一封薄薄的家书要比黄金万两还要重要呢?

(相聚的难,家书传递的难,得到亲人平安消息的难,这一切都是连日来的战火造成的。)

(8)、那么我们就一起来读读,将杜甫对家人的这种思念传递出去好吗?

学生自由练读,教师指导。

教师指名朗读,师生互评。

(9)、诗人思念自己的亲人,盼望着和亲人团聚,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呢?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的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10)、请生再次感受杜甫的满腔爱国情怀,教师播放配乐画面,请学生全篇诵读。

六、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此时

答:惊喜万分,归心似箭。

2、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答:忧国忧民,眷念亲人。

3、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杜甫却两次落泪,“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就是杜甫,他时时刻刻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人民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他的诗句写出的人民的心声,让我们一起去走进杜甫。——播放有关杜甫生平介绍的课件。

4、这就是爱国诗人杜甫,下面老师再向同学介绍几首杜甫的诗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布衾(qīn)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xiàn)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七、提升对杜甫的了解

诗人怀着满腔的爱国情怀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名字一定会随着他的诗句,随着岁月的流逝,越来越放出灿烂的光彩。最后,让我们齐读《春望》,送给杜甫!

文章来源:http://www.gsm600.com/jiaoan/15740.html

上一篇:【热】语文公开课个人教学反思集锦 下一篇:成语故事教学反思系列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