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教案 > 导航

大班教案

发表时间:2023-01-04

[收藏]大班科学转起来教案反思模板。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老师在上课时会随身携带一份好的教案。写出的教案要便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完美的教案呢?课件之家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大班科学转起来教案反思,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大班科学转起来教案反思(篇1)

设计意图:

一次,班里一个爱好摄影的孩子从家里带来了照相机的三脚架,这引发了孩子们的极大兴趣。有孩子问:这照相机的三脚架稳吗?照相机会倒下来吗?为什么不能做成两脚架呢?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站起来的物体。于是,我想到可以收集生活中的各种材料,让幼儿设法使物体站起来,以此激发孩子们对生活中各种站起来的物体的关注与思考,并感受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这个活动有三个大环节:第一环节,以轻松的站起来游戏导人,丰富幼儿的体验。第二环节,尝试使物体站起来,其中又分两个小环节:(1)操作与交流方法;(2)按归纳出的三种方法将作品分类放置。第三环节,寻找生活中站起来的物体,将幼儿探索出的使物体站起来的方法与生活中各种站起来的物体相联系,感受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环节的安排上我们力求互有承启,小步递进,以有效达成目标。

目标:

1.尝试让物体站起来,感受使物体站起来的方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愿意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自己的发现。

3.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准备:

1.媒体准备:游戏音乐mp3。

2.经验准备:幼儿喜欢玩站起来的游戏。

3.材料准备:剪刀、扭扭棒、木质积木、塑料积木、雪花片、塑料圆环、泡沫板、游戏棒、拱形纸片、手工纸、卷筒纸芯、木夹、书、三个呼啦圈、八幅图片(东方明珠塔、花瓶、帐篷、屋顶、相机三脚架、路牌、支撑大树的三脚木桩、相架)。

过程:

一、游戏:站起来

师:孩子们,让我们跟着轻松的音乐玩喜欢的游戏站起来吧。

(随着音乐每小段的自然休止,教师报出数字指令,让幼儿做站起来的动作。如教师报数字3,孩子们就立即两腿站立并加一只手伏地,或者两手撑地加一条腿站立,另一条腿腾空抬起。)

师(小结):大家用了各种动作使自己站起来、站得稳,真棒!

(析:在轻松的音乐中,幼儿听着教师的数字指令,参与站起来的游戏,为下一环节探索使各种材料站起来的方法做好经验方面的铺垫。)

二、尝试使物体站起来

(一)操作与交流

1.简单认识材料。

师:看到大家玩得那么开心,桌子上那么多材料也想玩站起来的游戏。这些东西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吧。

指导要点:(1)请幼儿走到操作桌前看一看各种材料,并与同伴自由说说材料的名称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初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2)提醒幼儿在接下来的操作中小心使用剪刀、游戏棒等尖锐物品。

2.探索让各种材料站起来的方法。

师:想一想、试一试怎样帮助这些材料站起来。

指导要点:(1)鼓励幼儿在帮助一种材料站起来后,再去尝试帮助其他更多材料站起来,使幼儿在有限的操作时间里操作更多种类的材料。(2)在幼儿能用一种方法帮助某种材料站起来后,鼓励幼儿探索更多方法帮助此材料站起来,拓展幼儿思路。

3.交流与小结。

师:你让什么站起来了?你是怎么让它站起来的?

指导要点:根据幼儿叙述的方法,将基本方法概括为三类(有的物体可独立站起来;有的物体可找与它一样的物体帮忙站起来;有的物体可找与它不一样的物体帮忙站起来)。例如:

幼:我把书打开,书本就能独自站在桌面上了。

师:原来有的物体是可以自己独自站立的。

幼:我把两片雪花片插在一起,雪花片就站了起来。

师:一片雪花片找到了和它相同的朋友帮忙,互相一插就站起来了,真棒。你还尝试过什么方法也能使雪花片站起来吗?

幼:我用剪刀把卷简纸芯剪出两道口子,将雪花片插在纸芯的口子上,雪花片也站起来了。

师:你帮雪花片找了和它不一样的纸芯朋友帮忙,还使用了工具剪刀,使纸芯有了小小的改变,这样也能帮助雪花片站起来。

幼:我用扭扭棒把三根游戏棒绑在一起,像照相机架子一样,游戏棒就站了起来。

师:你帮游戏棒找来了和它不一样的朋友扭扭棒来帮忙,结果三根游戏棒一起站了起来。

师(小结):有的物体是可以自己站起来的;有的物体找来了和自己一样的朋友帮忙,站了起来;还有的物体找来了和自己不一样的朋友帮忙,站了起来。

(析:幼儿在游戏中尝试了用各种肢体动作使自己站起来,在这里教师引导他们将方法迁移到帮助生活中的各种物品站起来中,并拓展幼儿思维,鼓励幼儿尝试多种方法。)

(二)送物体回家

师:请你们用小科学家亮亮的眼睛找找看,哪些物体是自己站起来的,请把它们送到第一个家。哪些物体是请和自己一样的朋友帮忙站起来的,请把它们送到第二个家。哪些物体是请和自己不一样的朋友帮忙站起来的,请把它们送到第三个家。

师(小结):我们成功地将这些物体送回了家。小科学家们的眼睛真亮!

(析:鼓励幼儿按之前总结出的使物体站起来的三种方法,将众多作品分别送回三个家,了解幼儿是否已理解这种分类方法。)

三、发现生活中站起来的物体

师:生活中也有很多站起来的物体。看看你的作品和哪张照片像。

幼:我的作品是用扭扭棒把三根游戏棒绑在一起,让游戏棒站起来了,它和图片上东方明珠塔的底部、照相机的三脚架、还有撑帐篷的架子都很像。

幼:我的作品是用长方形积木撑住一本书,和图片上的相架很像。

师(小结):其实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站起来的方法和我们想出来的办法差不多,说明我们很会动脑筋。那就让我们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到生活中再去找一找、看一看更多用各种方法站起来的物体吧。

(析:本环节引导幼儿将自己的作品与图片上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从而发现站起来的方法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使源于生活的教学最终又服务于生活。)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是我上过的一堂公开课,活动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活动设计层次清楚,由易到难,一环扣一环的完成了整个教学活动。活动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参与性和操作性。课堂氛围很活跃,孩子们一直都非常快乐。

第一次探索中,我刻意介绍了辅助工具,但我感觉介绍得有点多,反而让孩子感觉有点茫然。我觉得应该简单介绍(或带过)辅助工具的介绍。可能这个一环节收到的效果可能会好一些。

第二次探索中,我只是适当引导了幼儿怎样帮纸宝宝站起来,有很多孩子都做到了。不过我们如果在这时能制作有立体感的动画。效果一定会更好,更能激发幼儿想帮助纸宝宝的愿望。

第三次探索中,我以魔术方式出示了楼房,孩子们都很激动,也很新奇。通过观察和孩子们自己的拆卸,孩子们知道了这些普通的纸都可以做成漂亮的模型,很好的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孩子们做出来的模型也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做出了很多我没有想到的,我想如果我做的模型能再丰富一些,孩子们一定可以做出更多更好的模型。

大班科学转起来教案反思(篇2)

游戏目标:

1、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探索来了解电池的特性和用途。

2、引导幼儿学习正确安装、使用电池。

游戏准备:

1、各种废旧电池、电珠、电线各若干,正确安装电池的操作图示。

2、铁丝、毛线、记录纸、笔等若干。

游戏玩法:

1.将一根电线连接在电池上(一边连接在+上,另一边连接在-)。

2.把电珠连接在+上,屈,老师.教,案,网看一看电珠是否亮了。

3.运用铁丝、纸条、毛线等物品做实验,看看电珠是否亮了。

4.记录游戏结果。

活动反思:

活动主要分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让幼儿通过自由选材进行电珠发亮实验,知道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导电材料;第二环节是通过利用电池数量进行电珠发亮实验,初步培养幼儿辨证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的意识,从而得出电池数量与电珠发亮程度关系的正确结论。

活动开始以引起幼儿探索的欲望为切入点,我注重创设活动环境,让幼儿自己动手,自己去发现。激发幼儿思维的热情,产生想学、爱学的欲望,辅以我的简评、奖励,使孩子们增加了自信心。

当孩子们认识了电池的正、负极符号后,我又对孩子们说刚才我们知道了电池有正负极,那怎样才能用两节电池让小灯泡变亮呢?孩子们早已按耐不住了,迫不及待地要动手操作,我便把机会让给孩子自己动手探索,通过操作,幼儿都知道把正负极相连,接上电池,使电路接通,小灯泡就亮了。看到孩子们都连接对了,我又用激励的口吻对他们说你们能用两节电池接上电线,让小灯泡亮起吗?

通过孩子的独立探索、亲自尝试,在解决问题、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孩子能自己从不同角度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活动中,教师不是主宰安排者,而是一旁的鼓励者、引导者,允许孩子失败与尝试,突现个性化探索。面对教师提供的丰富的尝试材料,孩子们大胆的使用,利用其特征去尝试,在尝试中得到成功,孩子们的自信心得到了增强,从而敢于尝试、乐于尝试并能够在尝试中获得成功。

大班科学转起来教案反思(篇3)

活动背景:

最近,我班新添置了一些游戏棒,彩色的木棒一下子就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不断创新,除了游戏棒传统的玩法以外,他们还玩出了拼图、叠高、搭建等新玩法。一次,我发现班上一个叫崔雨轩的小男孩正试着把一根木棒竖起来,因为游戏棒比较细,他尝试了许多次都没有成功,但他的行为却启发了我,让我萌生了设计一堂科学探索活动《让彩棒站起来》的念头。

以一个成人的知识与经验来说,崔雨轩小朋友想把一根这么细的木棒竖立起来的话,显然是很困难的,但是用三根同样的棒子尝试三角撑,木棒的却是可以竖立起来的。而且三角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用非常广泛,比晾衣架,麦克风架、房屋建造时的楼梯,农民种植蔬菜时搭的架子,固定新种植的高大树木都要用到它,甚至现在最先进的登山鞋都用到了三角撑。当然幼儿没有必要去弄清三角撑的原理,因为这太深奥了,它包含了几何、物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大人尚不一定完全能弄清楚,何况是五、六岁的孩子呢?因此,把我设计意图放在了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这一点上,使他们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初步了解三角撑在我们周围生活中的用途。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玩棒的过程种尝试用三角撑的方法架起木棒。

2、初步引导幼儿用统计的方法记录操作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1、彩色木棒若干(用一次性筷自制)、台布5块

2、统计表5张

活动过程:

一:自由玩棒

1、导语:今天我们一起来玩彩棒,看谁玩的方法多,方法好。(幼儿自由玩棒,教师参与)

2、提问:刚才你是怎样玩棒的,用了哪些方法?(幼儿讲述)

二、想办法竖棒,并记录(统计表附后)

1、导语:小朋友玩棒的方法可真多,现在请你们猜一猜,如果不用任何东西帮助,彩棒能够站起来吗?(幼儿自由讨论)

那你们就去试一试,然后把你尝试的方法和结果记录在这张表格的第一次操作格里。

2、幼儿尝试、操作,并记录

3、分组汇报导语:你们让彩棒站起来了吗?;文.章出自屈,老师教.案网]用了几根彩棒?

三、再次尝试,启发幼儿用三角撑方法架起彩棒。

1、教师启发幼儿用三根彩棒互搭竖棒,要求不用任何支撑物,把彩棒竖起来。

导语:请你们试着用三根棒架起来的方法,让它们站起来,并把这次的结果记录在表格的第二次操作格里。

2、幼儿操作,教师参与。

四、展示记录表,讨论活动结果,引出其生活用途。

1、展示五组记录表,幼儿分组汇报。

2、小结,引出其生活用途

导语:小朋友真棒,不用任何东西帮助,就让彩棒站起来了,工人叔叔把这种方法叫做三角撑。这种方法在我们的生活中用到的地方可多啦,比如麦克风、照相机的架子,晾衣架,农民伯伯种蔬菜时搭的架子,新种的高大的树木要用三脚撑的方法帮它巩固,就是在盖高楼的时候也要用到这种方法。

五、活动延伸:

1、继续探索、尝试各种让彩棒站起来的方法。

2、寻找、发现生活中的三角撑。

活动反思:

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大班科学转起来教案反思(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剪、折、粘训练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和思维敏捷力。

2、让幼儿自主探索使纸站立的方法,激发其对纸探索的欲望。

3、培养同伴间的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

幻灯片、 剪刀每人一把 、双面胶每组两卷、 纸篓五个 、展台一个、城堡模型一个、手工纸若干张活动过程一、 故事导入(幻灯片出示)1、师:来,老师给小朋友们讲一个故事。

小纸片生来扁扁的,非常孤独它好想像小鸡一样站起来,来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美!

2、故事后提问:小朋友小纸片想干什么呀!(站起来)(评析:利用幻灯片中的形象画面,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欲)

幼儿讨论

1、师:小朋友想想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使它站起来?

2、幼儿自由讨论3、师:小朋友有那么多好办法,下面大家试一下。看谁的办法最多。

三、幼儿自主探索活动

1、幼儿第一次探索(1)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2)分享探索成果。

2、幼儿第二次探索(1)再次投放材料--剪刀和胶水师:今天还请来了两位好朋友给大家帮忙,剪刀和胶水,大家用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和卫生。好,下面咱们看谁的办法最多。(幼儿操作,师指导)(2)分享成果(评析:这两次探索活动的进行,使孩子们自发地感受到了纸片的站立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第一次探索:只投放了纸片,使幼儿感受到用折的方法能使纸片站立;第二次探索:又投放了辅助工具剪刀和双面胶,幼儿感受到可用粘、剪使纸片站立。对这两次探索的结果都做了展示,幼儿间相互分享,使孩子们感受到了成功,使其更有信心进入下一环节,而且两环节后的幼儿小结,幼儿也清楚的表达出来了。)

3、幼儿第三次探索(1)出示城堡,幼儿感受纸的变化。

师:今天老师还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一处美丽的景观,一所城堡,小朋友观察一下它是由什么做成的?

(2)幼儿讨论。

(3)教师提出问题,幼儿操作。

师:城堡中的每一个模型都是由一张纸变成的,下面请每一个小朋友来拿其中的一个模型,把它变成一张纸师:你们是怎么变出来的?他们现在变成了什么形状?

师幼小结:长方体变成了长方型,圆锥体变成了扇形,他们是由几张纸变成的?这样小纸片又扁扁的了。

小纸片又提要求了,它们说请小朋友再想办法使他们站起来,请每组五个小朋友合作把它们拼成一个漂亮的模型,看哪个组能使纸片站的好,组合得漂亮。

4、幼儿合作制作成型的纸站立模型,教师指导。(每组投放篮子,篮子里有剪好的圆形和长方形及正方形供幼儿用。)5、参观作品。幼儿讲解,相互分享。

(评析:城堡环节中幼儿通过拆合纸片,进一步感受纸片的变化:一张纸片可以变多种形状,幼儿在拆做的过程中有了亲身的探索体验,而且请幼儿将拆开的纸片重新站起来,请每组五个小朋友重新组合漂亮模型,当时考虑到每位幼儿手中只有一个纸片造型,他们在组合小组模型时有些单一,于是在最后这一环节我又在每组投放了纸,供幼儿组合模型装饰用。在合作制作模型环节,也体现了幼儿间的合作能力,同时,在此过程中训练了幼儿在美工方面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小结:

小朋友们表现真棒,不但想了好多办法使小纸片站起来了,而且还用它们组合了漂亮的模型,纸片站立的奥秘多不多?好咱们去告诉别的小朋友这个秘密好吗?

(评析:这是一节科学教育活动。整个活动的设计都充分考虑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教育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紧紧围绕教育目标进行,而且是由浅入深逐步深入的一个教育过程。通过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玩纸的兴趣。)

大班科学转起来教案反思(篇5)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

2.在制作三脚架中能发现问题并乐意解决问题。

活动重难点:

通过操作和记录,发现、总结最少用三根棒就能稳稳地支撑起物体的科学规律。

活动准备:

1.学具:棒子有ppR管、筷子、铅笔、吸管;球类有乒乓球、海洋球、丁丁球、玻璃球;线有金丝线、牛筋、毛茛、松紧带等。

2.教具:大记录纸一张、ppT。幼儿记录用的铅笔和记录纸。

3.音乐、字卡三脚架

活动过程:

一、试一试用几根彩棒能把橡皮泥顶起来

1.师:今天叶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两样东西,是什么?(彩棒和橡皮泥)

2.教师顶球,激发幼儿兴趣。

我想把彩球顶起来,怎么都不行。请小朋友来帮帮忙好吗?

3.幼儿操作记录,教师指导。

请小朋友分别用不同根数彩棒去试一试,看看可以用几根彩棒将彩球牢牢的撑在桌子上,并把操作结果记录在表格上。屈,老师.教,案,网(出示记录纸)上面一行是你用了彩棒根数,你觉得可以用1根彩棒可以将彩球牢牢的撑在桌子上,你就在上面写上1,再试一试,如果成功了可以画上自己喜欢的符号,可以打也可以画笑脸。试一次,记一个,这样小朋友就不会漏记了。看看可以用几根彩棒将彩球牢牢的撑在桌子上)(放音乐)

4.展示记录纸

5.师:你是用几根彩棒把橡泥顶起来的?分别请幼儿试一试。

(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你是怎么橡泥顶起来的?)

二、寻找最方便最稳固的方法三根彩棒去把球顶起来。

1.请小朋友观察演示桌上不同将球顶起来的方法,问小朋友真棒,用了不同的方法把球顶起来。看了这些方法后,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引导幼儿发现用最少根数的是最科学、最方便的)

2.幼儿一起尝试用三根彩棒顶起球的方法。(放音乐)

3.小结:都成功了吗?你们都用了又方便又稳固有科学的3根彩棒把橡皮泥牢牢的撑在桌子上。其实我们只要把彩棒围绕一个中心,然后将彩棒下面分分开,围成一个三角形,就可以撑起东西了。人们根据这个发现做了很多有用的架子,你们觉得这样的架子可以叫什么名字?(引导幼儿为这样的架子起名字)(孩子的想象都很丰富,他们为架子取了很多名字,而且都很贴切,能与它的特征相吻合,其中就不乏叫它三脚架或三角架的,这使得三脚架这个名字的出现也很自然。)

三、介绍各种三脚架

1.我们生活中还有好多三角架。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播放ppT)

2.用课件演示各种三脚架。

四、做一做三脚架,把各种球顶起来

1.这些三脚架真神奇。你们想自己动手做个三脚架吗?现在老师给你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棒子有ppR管、筷子、铅笔、吸管,和金丝线、牛筋、松紧带,想办法做一个三脚架将乒乓球、海洋球、羊角球、丁丁球、玻璃球顶起来。有信心吗?

2.幼儿操作再次尝试,教师指导。(放音乐)

你成功了吗?你在做三角架的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

3.展示三脚架

小结:今天小朋友都自己做了三脚架,回家我们再找找用其他材料来做有用的三角架,好吗?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大班科学转起来教案反思(篇6)

活动背景

纸是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品,幼儿平时都接触过,也比较熟悉和喜欢,便幼儿对纸的认识仅仅是一些感性的经验,扁扁的绝版如何通过幼儿的帮助站起来,如何通过幼儿的帮助变成漂亮的模型……针对这一情况我设计了这节教育活动,目的是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体会帮助别人的快乐,也为幼儿创设一个能充分探索、尝试、感知的空间以激发幼儿对纸探索的欲望。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自主探索使纸站立的方法,激发幼儿对纸探索的欲望。

2、发展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反复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体能探索成功的乐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重难点

幼儿能自主的探索出纸宝宝站立的方法。

活动准备

1、各种纸片若干、积木、发圈、夹子、双面胶、固体胶等辅助工具。

2、 展台一个、纸制楼房模型一个。

活动过程

1、故事导入:出示纸宝宝不高兴的表情,告诉小朋友纸宝宝是因为自己不能站起来,所以不高兴,请小朋友帮助它站起来。

2、 幼儿首次探索:幼儿依靠辅助工具帮助纸宝宝站起来。

3、 幼儿第二次探索:幼儿讨论后,不依靠辅助工具让纸宝宝自己站起来。

4、 幼儿第三次探索:出次楼房请幼儿观察、拆卸后,请幼儿自己用双面胶和固体胶自己做出纸宝宝站立的模型。

5、 参观作品,幼儿自己讲解,相互分享。

6、 小结:请小朋友把纸宝宝站立的奥秘告诉别的小朋友和自己的爸爸、妈妈,还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出更多的让纸宝宝站立的漂亮的模型。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是我上过的一堂公开课,活动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活动设计层次清楚,由易到难,一环扣一环的完成了整个教学活动。活动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参与性和操作性。课堂氛围很活跃,孩子们一直都非常快乐。

第一次探索中,我刻意介绍了辅助工具,但我感觉介绍得有点多,反而让孩子感觉有点茫然。我觉得应该简单介绍(或带过)辅助工具的介绍。可能这个一环节收到的效果可能会好一些。

第二次探索中,我只是适当引导了幼儿怎样帮纸宝宝站起来,有很多孩子都做到了。不过我们如果在这时能制作有立体感的动画。效果一定会更好,更能激发幼儿想帮助纸宝宝的愿望。

第三次探索中,我以魔术方式出示了楼房,孩子们都很激动,也很新奇。通过观察和孩子们自己的拆卸,孩子们知道了这些普通的纸都可以做成漂亮的模型,很好的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孩子们做出来的模型也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做出了很多我没有想到的,我想如果我做的模型能再丰富一些,孩子们一定可以做出更多更好的模型。

大班科学转起来教案反思(篇7)

活动目标:

1、尝试使用多种辅助材料让硬币浮起来,大胆猜想并进行验证。(重点)

2、能够让沉下去的物体通过改变形状后浮在水面上,学习记录沉浮实验结果。

(难点)

3、体验做实验的乐趣,感受物体的沉浮变化。

活动准备:

ppt、一元硬币每人一个、记录表、彩笔、装有清水的透明盒子、塑料瓶盖、积木、纸船、泡沫、橡皮泥、抹布、抽纸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师:大班孩子会在科学区做很多实验,今天老师也带来一个有趣的实验。

出示硬币,提问:请你们猜一猜如果硬币放进水中会沉还是会浮?

教师验证幼儿猜想,硬币会沉入水中。

二、幼儿观察并讨论记录表的使用,记录自己的猜想

1、提问:有什么办法能让硬币浮在水面上?

2、出示材料引导幼儿讨论,提问:请你们猜一猜它们能不能帮助硬币浮在水面上?

3、出示记录表,提问:请你们想一想记录表怎么使用?

小结:第一列是材料,第二列记录猜想,第三列记录实验结果。

讨论上下箭头代表含义,提醒幼儿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来表示沉和浮。

4、展示记录表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幼儿第一次探索,感受辅助材料可以帮助硬币浮起来

1、实验要求:不要洒水弄湿衣服,每种材料都动手试一试,做好记录。

2、动手操作,验证结果,并进行记录。教师观察幼儿操作,引导幼儿发现沉浮原因。

3、展示记录表,互相交流发现,问:你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呀?

小结:硬币借助积木、大瓶盖、泡沫会浮起来。有些小瓶盖尽管自己能浮起来,

但却不能帮助硬币浮起来;纸船开始会浮起来,也能帮助硬币浮起来,但是吸水后就会沉下去。

四、幼儿第二次探索,探索橡皮泥帮助硬币浮起来

1、出示球状橡皮泥,提问:你们认为橡皮泥放在水中会沉还是会浮?

教师进行实验,球状橡皮泥会沉入水中。

2、提问:橡皮泥也想帮助硬币浮在水面上,你们有什么办法?

3、幼儿实验,教师观察幼儿操作。

4、请实验成功的幼儿交流自己的经验:(1)捏的薄薄的(2)不能进水(3)轻

轻地平平的放到水面上,轻轻地放上硬币

五、幼儿第三次实验操作让橡皮泥帮助硬币浮起来。

小结:有些物体原来不会浮在水面上,但改变形状后就会浮起来,如:橡皮泥。六、播放视频,提升经验

铁块也是通过改变形状后浮在水面上;生活中还可以借助木头、救生圈等让自己浮在水面上;引发幼儿思考为什么潜水艇可以浮在水面也可以沉到水底?(潜水艇可以自己吸水、排水)

活动延伸:幼儿在科学区尝试制作潜水艇模型。

课后反思:

我把本次活动分为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五个部分,分别为:猜测硬币沉浮现象—激发兴趣、试一试——用多种辅助材料让硬币浮起来,感受物体的沉浮变化、说一说——分享交流自己的发现、二次探索一一提升幼儿的生活经验、生活运用一一活动延伸。

第一部分:猜测硬币沉浮现象(分为两个环节)

第一环节猜测硬币沉浮现象,并尝试用多种辅助材料让硬币浮起来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本环节我先通过谈话、提问、现场演示,充分激发幼儿好奇心。

第二环节猫想、操作、引发幼儿探索的欲望,然后通过启发性问题“谁有好方法能让硬币浮起来?老师带来的材料中哪些能帮助硬币浮起来?”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第二部分:试一试一用多种辅助材料让硬币浮起来,感受物体的沉浮变化,这一部分是突破重点的关键。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找答案并引导幼儿操作验证猜想结果。

第三部分:分享交流

通过现场操作,幼儿对自己的翁行了现场验证,并将结果记录下来,对操作材料进行分类,互相分享、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随后教师进行小结:通过这个小实验我们知道能帮助硬币浮起来的材料有……不能帮助硬币浮起来的`材料有……原来我们可以借助一些会浮的材料来帮助它,硬币就会浮起来了,有些小塑料瓶盖尽管自己能浮起来,但却不能帮助硬币浮起来,一旦吸水后就会沉下去。

第四部分:第二探索,通过操作知道改变某些物体形状也可以帮助硬币浮起来(如橡皮泥)

最后活动延伸:

活动的最后让幼儿带着问题回家进行探索,获取相应的知识经验为下节教育活动做铺垫。

活动中孩子们的参与性非常高,积极分享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对科学活动感兴趣,喜欢当一名“探索者”,在探索环节中大部分的幼儿能安静的当一名探索者,认真操作、验证、记录,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个别幼儿验证后发现自己的验证结果和猜想一致十分开心的和同伴进行交流这影响到了小朋友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应在探索活动前提出相应的活动要求,在这个环节中我没有明确活动要求。

孩子们在实验、分享环节中能积极交流自己的发现和已有经验,完成操作体验到了实验的成功感。但在整个活动中我没有设计合作的环节,这样缺少了幼儿合作的机会,应培养幼儿的合作学习。

因为孩子们即将升入小学应注意加强幼儿之间的讨论、交流,扩大他们的信息量。与此同时引导幼儿多听听别人的想法,让他们在与别人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共同做事,发展交往、协作能力,为升小学班做准备。

这是我环节中缺少的地方也是需要调整的地方。在二次探索的环节面对橡皮泥,孩子们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尝试用团、压等方式将橡皮泥的形状进行改变,但是放入水中后还是会沉下去,在这个环节我引导的时候主要是提示幼儿改变橡皮泥的形状没有给孩子更多的提升,可以提示幼儿变成小碗、小杯子等,开拓孩子对形状的了解。

在幼儿回答问题时幼儿应是活动的主导,在这个环节中我却是主导,没有让孩子们用语言过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发现,在活动中老师应多引导,孩子会发现问题,会提出问题:应鼓励孩子能够用已有的经验或新的观察来回答问题:相信他们的能力,放手让他们去做:我也愿意与孩子们一起寻找答案。

大班科学转起来教案反思(篇8)

活动目标:

1、通过安装电池的活动,了解一些电池的基本知识和安装电池的基本常识。

2、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发展幼儿的探索兴趣。

3、了解电池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益处和危害,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各种电动玩具:汽车、飞机、电子琴等。

2、不同种类的电池(充电电池、手机电池、纽扣电池等)小电灯泡、铜线。

3、有关电池正负极、不同种类电池的幻灯片、正确安装电池的视频。

4、废旧电池回收桶。正负极的符号图片+-

活动过程:

一、玩没有电池的电动玩具,引导幼儿发现电动玩具没有电池不能动。

1、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去科学探索。

2、师:探索活动室有好玩的电动玩具,现在小朋友可以玩你们喜欢的电动玩具了。

3、幼儿自由的玩电动玩具。

4、师:小朋友,你们的电动玩具他们动起来吗?(不能)为什么不能?(因为他们没有电)怎样就有电了呢?(安装电池)

二、幼儿给电动玩具安装电池。

1、师:安装电池后就能动吗?请小朋友给电动玩具安装电池。

2、幼儿自由的进行安装,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幼儿安装电池的情况。

3、幼儿安装好电池后再次玩电动玩具。

三、帮助安装错误的幼儿,引导幼儿了解电池的正负极并认识正负极的标志。

1、教师针对安装错误的幼儿进行引导,师:刚才电动玩具不能动是因为没有电池可是现在安装了电池为什么还是不能动呢?谁知道为什么?(电池没有安装对或电池没有电。)

2、师,说的对,现在我们先来认识电池再来学习如何正确安装。(引导幼儿发现安装电池后电动玩具还不能动是因为电池的正负极安装不正确所致)

3、播放幻灯片。师:杨老师告诉你一个秘密(幼儿和老师一起在黑板前坐下来);电池有正负极。小朋友请看,有凸起的一端象带着一顶小帽子的就是电池的正极,在电池正极的边缘通常都会有一个符号,一般用+号来表示(出示+号图片)。没有凸起,平平的一端就是电池的负极在电池的边缘都会有一个符号,用-表示(出示-号图片)。引导幼儿了解电池上正负极的标志。

4、我们知道了电池的正负极,现在,我们看看应该怎样安装电池?

5、师:刚才谁的电动玩具动起来了?谁能给大家说一说你的电池是怎样安装的?请安装正确的幼儿描述自己的安装方法。

6、师,你的玩具刚才动了吗?(没有!)哦,原来是这样。你也把你的安装方法向大家介绍一下吧。

7、播放正确安装电池的视频,师:小朋友,老师把正确的安装方法方法拍了下来,请小朋友看一看和他说的一样吗。(幼儿观看安装视频,再一次学习电池的正确安装方法。)

8、师:现在,请小朋友按照刚才视频上的正确安装方法正确安装电池让自己的电动玩具动起来!各组的小组长给有困难的同伴给与帮助。

9、幼儿在正确安装电池的情况下再次玩电动玩具。教师对还不能正确安装电池的幼儿给予适当的帮助。

四、幼儿分析电动玩具不动的原因(电池没有电),并学习实验电池是否有电的方法。

1、教师出示另外一个电动玩具(内装电池没有电)师:小朋友,我有一个好玩的电动玩具快来看看是什么啊?(想)出示电动玩具,师:他可以又唱又扭屁股滑稽得不得了,请小朋友热烈欢迎跳舞娃娃给我们表演!我的电动玩具有电池并且是正确安装为什么还是不能动呢?(电池没有电)

2、师:小朋友你有什么办法能够知道电池没有电?

3、师:今天,杨老师就来教你一招我用一个神秘武器来检验。(引导幼儿认识小电珠,它拖得长尾巴是用铜线做成的。)教师演示用小电灯泡和铜线实验电池是否有电(将小电珠底部的小凸起和电池正极的凸起亲密接触,将它的长尾巴和电池的负极亲密接触如果小电珠亮起来了就说明电池是有电的,反之则说明电池没有电。)

4、师:瞧,小朋友这边还有很多电池我们就用刚才杨老师的方法来检验哪些电池有点哪些电池没有电。请幼儿动手操作,引导幼儿将有电的电池和没有点的电池分放在两个篮子里。

5、师,现在我们知道了要想让电动玩具动起来,首先要安装电池,并且要正确安装,还要安装有电的电池。

6、刚才有没有谁的电动玩具正确安装以后还是没有动的吗?你猜猜看会是什么原因呢?(电池没有电了。)好,那现在就请你试一试是不是电池没有电了?请个别幼儿实验,并给玩具换上有电的电池。

五、观看幻灯片了解电池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益处和危害,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1、师:小朋友,有电的电池我们可以安装在玩具里那刚才我们检测出没有电的电池怎么办呢?

2、出示电池污染的幻灯片。师:你知道吗?一节节的废旧电池如果乱扔就会污染我们的土地和水,把小小的电池说成是污染小炸弹一点也不过分。所以我们不能把废旧的电池随意乱丢。这样会污染我们的环境。

3、出示废旧电池回收处理的幻灯片。师:我们应该把日常的废旧电池收集起来,给专门回收废旧电池的工厂,经过那里的叔叔阿姨专业的处理废旧电池就不会污染我们的环境了。

六、看幻灯片认识不同种类的电池及用途。

1、出示电池宝宝:小朋友大家好!我是电池宝宝,电池家族里还有一些你们不常见的电池,现在就请你们和我一起来认识一下他们吧!

2、教师出示不同种类的电池引导幼儿认识并想一想,说一说哪些地方需要这些电池。(手电筒、钟表、遥控板,计算器,剃须刀等)

七、自然结束

1、小朋友,现在我们带着我们的玩具出去在玩一会儿吧。

活动反思:

新纲要告诉我们: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教师要敏锐地察觉幼儿的喜好,把日常生活的内容拓展为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陶行知先生也提出生活即教育。他认为,有什么样的生活,便有什么样的教育,他主张用生活来教育。年龄愈小,愈需要这种生活教育。

在科学活动《让玩具动起来电池》的产生、实施过程中,我更是感受到了生活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的重要性。

一、生活是科学活动产生的起点。

电池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十分普遍,幼儿经常能够接触到它。而对于电池的神奇力量,幼儿感到很新奇,也很有趣。他们喜欢去探究电池的各种秘密。

为了激发他们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他们乐于尝试、勤于动手的习惯。我设计了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较强的科学活动《有趣的电池》。通过让幼儿认识电池和不断地探索,一步步地揭开电池的各种秘密,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认识电池并学会安装电池的方法,并渗透了电池的环保作用,让科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二、生活让科学活动充满了趣味性。

对于幼儿来说,课程就是能引发他们积极投入其中并能引导他们获取指向全面和谐发展的有益的经验的一切活动。因此,幼儿园课程不是死板的知识体系,而是包含了系统知识的现实生活或与现实生活相关联的一切活动。幼儿园课程的趣味性并不只意味着课程能让幼儿能有兴趣和积极地投入,还意味着课程对幼儿有挑战性,能引发幼儿持续的关注。什么样的课程内容具有趣味性?越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越具有趣味性。贴近幼儿生活意味着适合幼儿的需要和兴趣,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充分利用了幼儿周围的活生生的生活事件、生活场景及对幼儿和重要影响的人员的价值。对幼儿来说,对世界的认识首先是对周围生活情景的感知。

《让玩具动起来》预设的幼儿学习目标有三方面:第一,引导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尝试操作,了解电池的外形和简单的功能;第二,通过尝试、操作、探索,学会正确使用电池的方法;第三,让幼儿学习用语言来表达操作结果。

活动开始前,我准备了电池和电动玩具,及一些有关的操作材料,幼儿进入活动室,看见桌上放着一大堆电池,探索的欲望随之而来。在我的要求:看一看、试一试,看看这些有趣的电池;里面有些什么小秘密?后,便各自玩起来了。我一边给幼儿讲述各种电池,使他们认识电池,了解其形状、大小、用途,感受电池的有趣之处;一边激发幼儿进一步的尝试和探索:给各种电动玩具和物品配上合适的电池。

孩子们纷纷分散活动开了。他们各自拿了一件电动玩具,开始寻找合适的电池,进行尝试活动,个个积极地动手、动脑,有的单独干,有的与小伙伴合作安。他们的神态是那么投入。幼儿在玩,在操作,在投入;他们边尝试、边操作,边议论;活动室里摆弄玩具的声音和幼儿的议论声夹杂在一起对于孩子们发现的问题,我引导幼儿再一次尝试、探索、思考,关于电池的探索活动就这样一环扣一环地进行了下去。这不仅仅是一次社会生活的实践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生活化的学习手段不仅激起了孩子的兴趣,更萌发了孩子积极主动探索实践的欲望,使孩子们在身临其境、亲身体验中习得知识、获得能力、发展思维。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是立足生活,以生活为背景,让幼儿在生活中不断拓展经验,发展积极的情感,发展必要的技能。

三、生活让科学活动找到了支撑点。

当孩子获得了一些知识经验之后,我们会鼓励他们将之运用到生活中去,让孩子体验到知识运用的成功与快乐。孩子习得的知识与经验也只有回归到生活中去,才能获得真正运用知识的机会,才能获得成功的快乐。培养一个会运用知识,会生活的人,才是我们教学的真正归宿。

为了把新知识新经验再应用到实现生活中去,我安排了一个电池回收的环节。我说:刚才,我们给玩具安上了电池,可是那废旧的电池该怎么办呢?能不能随便扔掉呢?有的说:我们应该把废旧的电池扔到垃圾筒里。有的说:我们应该把它送到收废旧东西的地方。听到孩子们的回答,我说:废旧的电池里面有一种有害物质,时间长了对空气、土壤都有危害,所以废旧的电池不能和普通的垃圾一样扔到垃圾筒里,应该送到回收站去。当然,仅仅一个简短的电池回收环节并不能代表孩子真正已经掌握了所有的知识、会运用知识,更多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们运用已有的经验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真正做到科学经验从生活中来,再用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检验,再发现新问题,引发新的认识过程。

生活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对幼儿而言,生活是重要的学习内容,也是重要的学习途径。幼儿的一日生活、与幼儿有关的社会生活及幼儿的游戏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要善于从幼儿的生活出发,利用幼儿身边的人和事,利用幼儿熟悉的环境,以适合幼儿的方式,去组织我们的教育活动,生活是科学的源泉,探索是快乐的学习,我们要让科学回归生活,把探索还给孩子,这是我在实践中获得的实实在在的感悟。

大班科学转起来教案反思(篇9)

活动目标:

1.能仔细观察,感知各种物体在空中都会自由下落。

2.通过动手操作,探究物体的下落速度跟重量、形状与掉落方向有关,学会做记录并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发现。

3.对物体下落的现象产生兴趣及探索欲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每组相同的普通纸两张,大小相同的黑卡纸一张,橡皮泥一盒,积木一块,石头一块,剪刀一把,笔一支,记录表一张。

活动过程:

1.教师引导幼儿探索物体都有下落现象。

(1)教师引导:教师手里拿着一块积木,提问如果松开手会怎么样,教师操作,并用多种方式抛、扔。提问,所有东西都会这样吗?

(2)幼儿试验:请小朋友运用多种材料试一试,看看和刚才的猜想是不是一样。

(3)幼儿分享结果,教师总结。

2.比较不同物体下落的速度。

(1)提问:刚才你们都扔了那些东西?它们落下来的速度一样吗?哪些快哪些慢?

(2)请个别幼儿上来示范,教师引导要在同一高度松手来比较。

(3)幼儿再次操作,并将结果记录在纸上。

(4)教师将结果贴在黑板上展示,请幼儿回答发现了什么,幼儿猜想为什么有些速度快有些慢。

3.探究物体下落速度与什么有关。

(1)教师引导幼儿正确操作,比较普通的纸和黑卡纸的下落速度不同,请幼儿回答发现了什么,验证速度与重量有关。

(2)幼儿操作,不增减东西,怎样使两张相同的普通纸掉落的速度不同,再交流讨论。验证速度与形状和下落方向有关。

活动延伸:

将材料投放到区角内,鼓励幼儿运用不同的材料对生活中的落体运用现象进行新的设计,尝试改变物体下落的速度。

活动反思:

1、第一个环节没有让幼儿充分体验物体都是下落的,示范的时候关于如何抛和最终结果这两个指令不明确。这个环节只作为初步感知,不应该占活动的大部分时间。

2、第二个环节比较时,应让幼儿在五中材料中随意选择两者进行比较,如果五种比较则很难有明确结果,也浪费时间。在幼儿操作之前我引导幼儿应该在同一高度松手来比较,但是幼儿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都这么做,有的根本没有两两比较就凭感觉写结果,幼儿较乱,应该让幼儿上来分享他是怎么比较的,也可以让幼儿将下落的过程画下来。

3、材料选择:用纸来做实验每次都受空气阻力会导致速度不同,而且形状不固定。应选用重量相同形状不同、形状相同重量不同的材料来比较,这样更加能控制变量,要先从幼儿最易认同的经验来探究。材料投放的时候应随着环节的递进一步步投放,不应所有的都放好。

4、科学活动目标应该是让幼儿学会怎样探究,而结果并不是很重要。

5、第三环节应该让幼儿操作之后再得出结论,挑战幼儿原有经验。

大班科学转起来教案反思(篇10)

活动设计背景

物体的膨胀是指物质遇热、水或气体膨胀的性质。这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孩子对物体膨胀的现象在生活中遇到过,但是对于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的经验还不是很系统,很科学。因此在学前班开展“物体的膨胀”的科学探索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整合、梳理、提升这方面的知识经验,还可以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的观察,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这也是我们所提倡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是一种启蒙教育”理念。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感知物体膨胀的现象,初步了解物体膨胀的条件。

2、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

3、学会比较观察的方法。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幼儿能理解“膨胀”的条件。

2、让幼儿学会观察物体的方法。

活动准备

幼儿操作材料:干的木耳、银耳、压缩海绵、气球、冷水、水杯。

教师操作材料:1、用水泡过的黄豆和干黄豆。

2、木耳、银耳、粉条、玉米若干。

3、瘪的乒乓球、透明杯若干、开水瓶、酒精灯。

教学过程:

随着音乐进

一、导入活动、比较干黄豆和水发黄豆的不同。

师:昨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泡了一些黄豆,现在,我们来比一比泡过的黄豆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师:用水泡过的黄豆大了,因为黄豆遇水会变大,这种现象叫膨胀。膨胀就像变魔术一样,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体的膨胀。出示课题:物体的膨胀。学生跟读。积累词汇。

二、出示目标:

1、通过小朋友动手操作,知道物体膨胀的现象。

2、了解物体膨胀需要的条件。

3、在生活学习中学会比较观察的方法。

三、感知物体膨胀现象

学生操作

1、猜一猜

师: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一些有趣的礼物,谁来猜一猜它们怎么能膨胀

2、做一做

教师操作

学生观察比较

小结:用热水泡很快膨胀了,而小朋友泡的东西膨胀的慢一些,原来温度也能影响物体膨胀的快慢。

3、感知某些物体遇热膨胀的现象。

(1)出示玉米粒问:这是什么?请你摸一摸,有什么感觉?怎样才能使玉米变成爆米花?为什么?让学生品尝。

(2)老师给你们变个魔术,出示粉条让学生说是什么?老师操作。

课堂小结:象木耳、银耳、玉米、气球等有的遇热能变大,有的遇水能变大,有的遇气能变大,这些都是物体的膨胀。

四、利用物体膨胀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1、现在我们知道有些物体遇热能膨胀,有些物体遇水能膨胀,有些物体遇气能膨胀,今天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愿意帮忙解答吗?

昨天老师不小心把乒乓球踩瘪了,小朋友和你的号朋友一起帮老师想想办法,怎样才能让它鼓起来,为什么?

师启发,学生说、教师操作、学生观察。

五、说出生活中的膨胀现象。

师:你们真聪明,物体的膨胀现象真的给我们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生活中还有许多膨胀现象你们都见过那些?

1、学生说

2、看书本

3、看短片

六、全课总结

今天,小朋友知道了有些物体遇热能膨胀,有些物体遇水能膨胀,有些物体遇气能膨胀,生活中的膨胀现象有很多,如果小朋友还有新的发现再来告诉大家吧!

七、知识延伸

回去把装满水的矿泉水瓶放在冰箱的冷冻层里,两天后再去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

教学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结束后,总的来说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这次活动的成功依赖以下几方面:

一、选材从幼儿的兴趣入手。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活中的膨胀现象很多,幼儿一直不会用一个合适的词语来说明这个现象,幼儿总以为吸水后膨胀的物体是长大了,他们主动花钱买来遇水膨胀的球球儿告诉老师说,是球球儿长大了。这说明幼儿对物体膨胀是感兴趣的,在课堂上幼儿的积极性很高再次证明选材是成功的。

二、活动目标制定科学、明确,内容紧扣目标,几个环节紧密相连,一个环节解决一个问题,教学环节清晰,探索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我始终将目标明确手心,在整个活动中,通过实验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感受并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并获得相关经验,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三、教学设计遵循了幼儿的年龄,符合〈纲要〉精神,让幼儿在玩中学,这节课成功地把幼儿无疑获得的经验转为了有意的科学探索。难点突破轻松有效。

四、活动中我的教态亲切,整个活动中幼儿都是愉快的,师幼关系融洽,作为幼儿探索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最后我在活动结束后留了知识延伸作业,实验的结果让学生对冷膨胀有点认识。

活动中也有不足之处,教师驾驭幼儿、驾驭语言的能力有待提高,语言不够精炼,不够艺术,不够严密。这都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学习提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