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教案 > 导航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

发表时间:2023-10-09

[精]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3000字。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当中的一部分,每个老师对于写教案课件都不陌生。要知道一份完整的教案课件,可以避免忘记教学过程的知识点。接下来小编为您详细介绍“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感谢您对本文的支持同时请妥善收藏!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篇1】

教学目标

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析文中之情,赏文中之景,披文以入情;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摹绘比喻、比拟、通感的修辞效果,同时寻踪文中的美点

教学重点

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了解作者对现实不满,寻求精神解脱和自由而又无法解脱的苦闷心情;通过品鉴景物的色调和情味,体会作者的喜悦和哀愁。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没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之前,先让我们一起联想一下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荷花娇艳的盛开着,面对此等美景,我国宋代的著名诗人杨万里赞叹道: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而周敦颐却看到了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的高洁品格!

描写同一事物却反差如此之大,这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 一切景语皆情语 ,写景是为了抒情,抒什么样的情?抒的是作者自己的主观感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

今天我们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看一看他给我们留下的这一篇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一看他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

二、简介作者和《荷塘月色》:

1、首先给大家介绍的是本文的作者朱自清,

提问:同学们对朱自清了解多少?以前我们学过他哪些文章?(要求学生各抒己见)

明确: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对于他,大家应当记得他的四个令人羡慕的闪光点:

(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

(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

(3)毛泽东曾高度的赞扬朱自清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

(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 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这源于他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对世情精细的观察和体验及朴实、忠厚、平淡、刚正的性格。

初中我们学过他的《背影》、《春》。代表作有散文与诗的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的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情文并茂的优美散文《荷塘月色》。

2、关于《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现代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素为读者所喜爱,尤其是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以后,更为人所瞩目。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 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那么在《荷塘月色》里的朱自清是怎样的人,他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这篇文章的呢?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的是这篇课文的朗读带。

三、播放朗读录音,入境,欣赏美感,体味感情。同时布置问题让学生思考

同学们可以暂时放下手头的一切闭上眼睛去欣赏一下这篇优美的散文,体味一下作者的感情,并且考虑以下问题

问题:

⑴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依据是什么?

⑵在各部分中划出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播放录音的同时在黑板上板书重、难点字词,录音完后引导同学一起解决。

四、整体把握课文;理清作者的行踪和思绪,揣摩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

1、让学生讨论并完成第一个问题,教师总结

刚才大家带着我的问题一起欣赏完了本篇课文的优美富有感情的朗读带,感觉怎么样?是不是感情充沛,语言优美啊?听完了录音后,我们开始进入文章的学习。首先,请同学们思考朗读前布置的第一个问题(问题略)

让学生讨论交流并找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教师总结

明确:作者的路线可总结为:出家门 走小路 观荷塘 观四周 回家门

(1段) (2~3段) (4~6段) (7~10段)

注:指导学生认识观荷塘为两个部分组成,但习惯上将其归为一部分即第四至第六段;同时认识作者的路线图为圆形。

2、让学生讨论并完成第二个问题,教师总结

同学们都知道在一般的写景抒情散文中写景大都是为了抒情,作者往往表达思想感情不采用直白浅露的方式,说什么 我的感觉怎么样啦 我的心情怎么样啦 而总是借助于形象,或借景抒情,或咏物抒情,或缘事抒情等等,这些文章中情感是文章的内质和灵魂。境是情境,物是情物,景是情景,事是情事,一切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打上了情感的烙印,作品以此而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学习这样的文章其实重点还要是放在分析作者的情感上。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我们的任务也不能脱离这个重点,接下来我们就来挖掘文字背后隐藏的作者的情感。

在听朗读之前我给大家布置的第二个问题,我想大家应该已经思考了,现在我们来结合我们刚才划分的层次讨论一下:

⑴ 学生集体讨论交流,并找个别学生回答

①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②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③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④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⑤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⑥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⑵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补充讲解

讲解:

①句放在了本文的开头十分的惹眼,直抒了作者的胸臆,这句被称为本文的 文眼 。那么什么是 文眼 呢?一句话简单地说 文眼 就是主题思想的聚焦点。一篇文章的 文眼 有时候是一篇文章的题目,有时在一篇文章的开头或结尾等等,这篇文章就是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奠定了本文的感情基调--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 颇不宁静 是关键词, 颇 字表明程度之深。作者不宁静的心绪是笼罩全篇的。那么作者为什么 不宁静 呢?这就要结合当时作者的社会背景来解释了:

[资料] 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 五四 以后,革命斗争深入,原来曾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的知识阶层也发生分化,有的高升、有的引退、有的堕落、有的前进。朱自清不满黑暗的现实,又没有勇气投入斗争。 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后,他处于极度的不安之中。关于朱自清当时的思想情况,他的夫人陈竹隐女士有过具体的描述, 大革命失败后,蒋统治了全国。佩弦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四顾茫然。 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他又在苦闷中彷徨了。他知道: 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但在当时他两条路都没有走,而是采取了逃避的办法。他先前曾说过: 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 他还没能摆脱这种思想,又顾虑着 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生活。

作者只是想用超然尘世的中和主义来排遣解脱自己的不安和彷徨。本文可以说是朱自清付诸行动的艺术表现。

②句 平常的自己 是怎样的?从上下文中可以得到解释:不自由。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都是不想做不想说而有不得不做的。 超出平常的自己 就是说自己是自由的。这是作者的一种去荷塘过程中的一种排遣。排遣了自己的一种不宁静的情绪,心情得以释放。

③句 且 字的意思同学们的解释是什么(找同学回答,教师总结)刚才这位同学基本上说出了它的意思,其实 且 在课文中可以理解为 暂且,暂时 的意思,这个字用在这正表现出作者怎样的的心态,是不是一种极欲逃脱现实,但又明知只是暂时解脱、不得已而为之的复杂心态啊,同时 受用 二字也点明了这段的感情基调--积极的、解脱之情

④句中 但 的效果强烈,热闹的蝉鸣蛙鼓反衬周围环境的寂静和作者内心的寂寞。作者在受用了荷香月色之后,心里又不宁静起来。 什么也没有 极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失落和空虚。

⑤句中联系上下文是由于这荷香月色不能真正的排遣内心的不宁静,所以才怀古思乡。同时这段中描写的古代江南采莲习俗的热闹、风流、有趣,正反衬出我们现实生活的死寂、冷酷、无趣。 无福消受 可不是作者的凭空的感慨,作者是有的放矢,他用这一句来暗示重新面对现实时的无奈和悲哀。这时作者的心情 又颇不宁静 了。

⑥句大家要注意的是 到底 二字, 到底 表示的意思是经过种种变化后最后的情况。江南是作者的故乡,毕业后作者又曾经在江南的一些地方任教,写下过不少赞美江南的文章。到了清华之后,常表达出思乡之情, 今晚 寻求佳境,意在摆脱 不宁静 的心情,但难以摆脱,身处烦忧,忆往怀旧,想借此超然于现实的重压之外,但这同样是不可能的。与 颇不宁静 遥相呼应。

总结:

刚才给同学们分析的是一些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他它在不同的部分中出现,代表了作者在不同的路线上的不同感受,在分析的基础上同学们能不能自己总结出本文作者的感情线索?作者的感情线索与他的行踪之见存在什么关系呢?请同学思考。(让学生讨论,并找学生归纳总结)

明确:由上面分析我们不难把握作者感情的脉博;在现实中(心里颇不宁静)的作者无法排遣心中的苦闷,因而要寻找感情的寄托。 出家门 时作者的心情是不宁静的,文章的第一句作者就说出了这种心情,正是因为作者自己的不宁静心情,所以才夜走煤屑路、游荷塘,去求宁静。文中划出的②③两句无论是想超出平常的自己,还是暂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都表达了作者对追求宁静的渴望,可以说是求宁静。那么,从刚刚我们分析的文中来看作者找到了没有?在什么地方找到了?第四句,作者对一切的热闹已经置身事外了,最后不免发出 我什么都没有 的感慨,可以说作者找到了宁静,是在在自然环境的美丽和理想生活的憧憬中作者找到了宁静,但这是暂时的宁静,当作者回到家门,又回到了现实,心中的烦恼依旧。作者又失宁静,第五句和第六句可以看出当时的作者已经是回到了现实,对那片刻宁静已经无福消受了。作者极力描绘了自然的美丽和古代社会的自由快乐,是借以抒发对现实的不满,漫步荷塘是为了排遣在理想与现实的对撞中矛盾的苦闷之情。

不宁静 求宁静 得宁静 失宁静

同学们注意一下作者的行踪路线呈一个圆形,可以说它是作者的空间之圆;同时他的情感变化也呈一个圆,它是作者的心理之圆,那么无论从这两者的哪一者来看作者最后的位置都回到了原位,同学们可不可以告诉我作者最终能找到他的宁静吗?答案是肯定的,肯定不会。

五、教师总结

以上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有的内容,我这节课主要给大家讲了几个问题:1、作者的一些背景情况;2、理清作者的行踪和感情线索,揣摩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并绘制了作者行踪和感情线索图

六、作业布置

1. 加强朗读(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导出 文读百遍其情自现 ),品味文章的4-6小节

2.思考课后练习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篇2】

教学要点

了解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

披情入境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诗中“月”的意象及其含义。

1.李白《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在这里,“月”成了诗人排遣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的一种载体。

2.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这里,“月”成了词人表达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

3.那么,在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里,“月”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二、理出心情(披情)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2.请三至五位同学说说自己找到的能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3.教师归纳总结: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郁闷)──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开朗)──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重新陷入郁闷)──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又引出新的郁闷)

如果我们把作者的郁闷当作心情发展变化的一个低点,把作者的开朗当作心情发展变化的一个高点的话,那么,上面的过程可以图示为

这样来安排心情发展变化的线索有(使行文富有曲折变化)的作用。

导致作者这些心情发展变化的原因分别是(见上图括号中文字)。

三、领会意境(入境)

1.作者是如何表现失眠的郁闷心情的?(一是借助对“月亮”的描写表现夜已深。二是借助对“孩子们”和“妻”的描写反衬出“我”的失眠)

2.作者是如何表现观月的开朗心情的?(一是借助对平时没有月光时路上的景象的描写反衬今晚月光下景色的宜人,从而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二是借助对自己在苍茫的月光下的独特感受的描写来表现独处的妙处,侧面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三是借助对荷塘、月光及荷塘四周的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她们搭配得恰倒好处,进而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

3.作者是如何表现冷清的郁闷心情的?(借助对“蝉声”和“蛙声”的热闹的描写反衬出自己的“冷清”)

4.作者是如何表现思乡的郁闷心情的?(借助对《采莲赋》和《西洲曲》的有关内容的回忆来表现江南生活的意兴盎然,从而引出自己的思乡之情)

5.小结:所谓“意境”,指的是外界的人事景物(客观)与人的思想感情(主观)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境界。这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越是天衣无缝、水乳交融,散文就越具有美感。《荷塘月色》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它具有一种意境美。

四、了解作者(知人)

朱自清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大学毕业后,又在浙江台州的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和浙江上虞的春晖中学任教过一段时间。而且在浙江的这一段时间是他人生中的辉煌时期。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他对江南的惦念之情。1页

后来,朱自清来到了北京,受聘于清华大学。虽然身为大学教授,但是由于子女众多,家庭负担较重,贫困和家庭琐事时时困扰着他。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他夜不成眠的原因,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他为何对独处之妙有如此深刻的感受。

五、了解背景(论世)

在创作本文之前,作者曾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干将。五四新文化运动热闹了一阵子之后,于1925年前后进入了低潮期。对此朱自清必然有所失落、有所彷徨。这一点也曲折地在《荷塘月色》中反映了出来。

六、布置作业

找出文中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在熟读的基础上领会其场面描写的美感。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篇3】

教学要点:总结4、5、6段,讨论第三部分的作用,概括主题。

一、 导入,检查背诵(抽查1~2名同学)

二、 总结4、5、6段,理解文中的情与景

1.提问:平常我们见到的写荷花的文章大多是浓艳明丽的,本文描写的景色却是素淡的,朦胧的。景语即情语,试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作者夜游荷塘是为了摆脱“心里颇不宁静”,追求刹那间的安宁。作者笔下的荷塘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在作者眼中,荷塘景色“恰是到了好处”,不浓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样的调和适中安逸。追求刹那间的安宁正是为了暂时忘却,分明曲折地反映了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荷塘景色越宁静、安逸,越反衬心里“颇不宁静”。作者把这种情感很自然地融入这月下荷塘的美景中。

三、 学生朗读第三部分,提问: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试结合语境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从全文看,这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刚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莲,这顺理成章。游荷塘没有使作者摆脱“不宁静”,于是作者又回忆历史,描绘出了一幅热闹欢快的景象,这不仅反衬出此时的静,更表现了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可是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历史只能想想而已。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西洲曲》是以谐音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犹如两幅画图,形成了“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是因回忆而勾起了乡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万分苦恼的心情。

四、 把握全文,结合背景,讨论作者“这几天心里”为什么“颇不宁静”?

明确:(1)对现实不满的愤激;(2)对政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3)表现了一种我行我素的闲适心情;(4)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五、 结合课后练习三,认真体会朱自清散文的特点,谈谈你对他的散文有什么看法。

六、小结全文:整篇文章作者以艺术的笔法,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图,充满了诗情画意。这清新、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正是作者的精神避难所。

第三课时板书: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

(1)对现实不满的愤激;

(2)对政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

(3)表现了一种我行我素的闲适心情;

(4)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篇4】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初中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作者眼中的荷花是高洁、朴素、庄重的,我们可以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两个句子体会得到。不知道同学们眼中的荷花是怎么样的呢?大家在月色下欣赏过荷花吗?有没有曾经觉得月色下的荷叶像舞女的群,荷花像明珠、像星星、像刚出浴的美人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欣赏一下那月色中的荷塘,月色中的荷花,并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看一下作者通过描写荷塘,有没有反映出《爱莲说》中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二、解题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夜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三、写作背景

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年蒋jie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jie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而写出此篇文章。

四、课文解读

通过预习,同学们能给课文划分层次吗?能讲出划分的原因吗?

全文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 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

第二部分(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

分析课文:在分析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找出作者写作的线索。

第一部分

1、“颇不宁静”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家里有矛盾?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作者面对黑暗的现实,希望反抗,但是又没有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希望解脱却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不是家里的矛盾,“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这里明显可以看见孩子安详地谁着,妻子在哼眠歌,一切都很安静,很温馨;在“带上门出去”中的“带”,有轻轻地将门从背后掩上,动作轻柔随意,保持环境的宁静。假如是有矛盾的话,关门是就不会那么轻,体现作者对家人的关心。

2、第二句可以看到作者希望排泄自己苦闷的心情,使自己心情得以平静。作者想起荷塘,给下文游荷塘埋下了伏笔。

3、“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这句从“已经听不见了”和“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体现了环境的宁静,更反衬出作者的“颇不宁静”,促使作者希望借助宁静的环境,而得到心里的宁静。

【小结】

本段中的“日日、渐渐、迷迷糊糊、悄悄”这写叠词,产生一种韵律美在语音的延长中,语意与情感也是绵绵不绝,令人回味的。

本段有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含义:“文眼”是揭示全文主旨的点睛之笔,也是组织散文结构的重点线索,是散文艺术构思的焦点。

哪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呢?————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部分(2~6)荷塘的月色 (文章的主体)

这一部分是按什么线索来写的?试把它整理出来。

路上(2-3段)——月色下的荷塘(4段)——荷塘上的月色(5段)——荷塘四周(6段)

第二段

1、小路有什么特点?作者在这一段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小路的呢?

曲折、幽僻、树多、寂寞是小路的特点,曲折和树多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幽僻又引出了寂寞。

作者用了对比的手法描写。白天(少人走)和黑夜(更寂寞)对比;没有月光(阴森森)和淡淡月光(很好)对比。

2、作者为什么用对比的手法来衬托月下的小路呢?作者就说“这条小路很少人走,加上又许多树,显得阴森森的,当有月亮的晚上就很好”,不就可以了吗?

这是关系到散文的艺术表现手法,作者通过对比就会更显得当天晚上的宁静与自己内心的寂寞。后面两句更通过对比,更显现出特殊的环境中的特殊的氛围,特殊的心情,“淡淡的月光”有一种朦胧感,这种氛围把以往阴森森的阴冷气氛打消,更能体现作者当时的心情。

3、作者在描绘景物时用了哪些叠词?景物的色调是怎样的?流露了怎样的心情?

蓊蓊郁郁、阴森森、淡淡; 淡淡,朦胧的感觉; 作者这里没有用上热烈、激昂的色调,突出他的淡淡的哀愁。

第三段 作者去荷塘的感受。

1、若把“踱”换成“走”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心里若有所思,若有所感,走路时不紧不慢,不慌不忙,慢条斯理,脚步井然有序,“踱”的这些性质,更能体现下面的“天地好像是我的”,作者在享受这一片自由的世界,在幽闲、超然中,淡淡三哀愁在若隐若现。若换成“走”字,则缺少了情景融合的神韵。

2、联系上下文,理解“平常的自己”是怎样的?现在的自己又是怎样的?

平常的自己苦闷、彷徨、想逃避又难以超然;我们从下面可以看到,自己现在是自由的人。

3、从现在开始作者开始发生了变化,本段哪一句最能体现作者心情产生了变化,并且得到暂时的解脱的呢?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里作者借助了宁静的小路,宁静的塘岸,开始排除烦闷、彷徨的心情。月色淡淡独步塘岸,似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作者成了一个“自由的人”。

作者真是一个“自由人”吗?

作者这里写得很超脱现实,应该说这是作者内心所渴望而在现实达不到的。越是超脱越是自由,便越显出作者在现实中的苦闷,在现实上作者并自由人。

4、“这是独处的妙处”这一句回应了上面的“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中的“爱独处”。

5、“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中“妙处”和“受用” 两个词,可以表明作者的心情有何变化?

从淡淡的哀愁到淡淡的喜悦,作者的心情开始融进了荷塘中。

【小结】这一段作者的心情开始得以解脱,从淡淡的忧愁到淡淡的喜悦。

第四段 月色下的荷塘

1、“弥望”——充满视野,满眼。 “田田”——多,连绵不绝。

2、第二句,采用了比喻,舞女的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相似,这个比喻是“多边”的,即它不仅表达了“荷”的高贵,还传达出它的标志,典雅,圣洁,飘逸,灵动,清峻等魅力,使叶子产生了动感,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亭亭”与前面哪个词相呼应?与“高”相呼应,因为叶子出水很高,才能清晰地看见叶子舒展的样子,作者才会联想到舞女的裙。

3、“层层”——高低有序。

4、“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本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拟人;拟人的运用可以回应上面的“舞女”, 荷茎象舞女,叶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颜,这样把整个舞女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5、“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本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格,为什么把荷花比喻成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呢?

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点缀着”的,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 白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碧天”里的“星星”相似; 荷花是“袅娜”、“羞涩”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态与色泽都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 。上面作者通过叶子、花,描绘了荷塘的形态美,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荷塘的动态美。

6、点理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把“清香”比喻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里作者使用了几种感官感觉?

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造成感觉的转移。

这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通感”。所以这句话作者同时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7、“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中的“颤动、闪电、霎时、穿过”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微风过处一刹那间,荷塘的整体形态,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这是作者观察仔细,用词的精妙之处。

8、“一道凝碧的波痕”,就给人一种船航行留下的痕迹的感觉,作者表达得生动传神。

9、“脉脉的流水”怎样理解?

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表现流水的静态美。“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是因为静静的流水更反衬出,动态中的叶子的美的姿态。

【小结】

从形态、动态、静态多个角度来反映荷塘的美。

作业:

1、分析5~8段作者感情的变化。

2、分析7~8段作者写江南旧俗的作用。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篇5】

一、教学要求:

1.基础知识:(1)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朱自清和他的散文;(3)通感的手法。

2.阅读能力:(1)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体会散文的语言特点,学习文中词语鲜明的感情色彩。

3.写作能力:写一段鉴赏本文语言美的文字。

二、教学重点: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含义,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交流研究性学习成果,检查自学情况,讨论课文的线索和结构,布置讨论题。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检查研究性学习情况(部分),以学生抢答,教师补充和订正的方式进行。

1.关于作者:基本情况: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江苏东海人,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又自称扬州人。原名自华,号秋实。生活经历: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早年从事新诗创作,内容多写小资产阶级的失意,也有觉悟青年对光明的呼唤。在清华任教后,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朱自清正直爱国,参加过五·四和一二·九运动,但阶级的局限使他长期脱离现实。抗战任西南联大教援期间,思想有较大转变。1948.8.12病逝前,谆谆嘱告家人,说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评价影响:《别了,司徒雷登》(毛泽东)赞扬他有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代表作品:著有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著作,大都收入四卷本《朱自清文集》(1953开明书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春》《绿》《荷塘月色》《灯影桨声里的秦淮河》《威尼斯》。兴趣识记:谁有什么办法把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一下子记牢?参考办法:朱自清目送父亲的《背影》在远方消失,《春》终于来到了,到处都是酽酽的《绿》,他先去观赏《荷塘月色》,再去泛舟《灯影桨声里的秦淮河》,最后来到了美丽的《威尼斯》。(情节串联法)

二、朗读课文,检查早自习自学情况:

1.播放朗读磁带。板书课题及作者:荷塘月色朱自清1927年7月,作于北京清华园指定三名学生接力朗读,教师正音。

2.抢答:词语解释幽僻(yōupì):幽静,偏僻(幽:深远的、隐蔽的)。蓊郁(wěngyù):树木茂盛的样子。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弥望:满眼(充满视野)看到。(弥:满)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袅娜(niǎo):柔美的样子。风致:美的姿态。①美好的容貌和举止②风味;风趣三、作品结构分析。

教师启发指导:《荷塘月色》共8个自然段,每段自有共独立内容,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从扣文题的主体文字与荡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来看,这8个自然段还是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的,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了有助于我们对内容的分析和对主旨的探索。

第一步,让学生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用语要简明、准确)。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

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4段荷塘美丽的景色。观荷塘

第5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第二步:综合、归纳。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26段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第1段是引子也应独立。第78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

这样分析,全文确实应划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四、小结写作线索。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结构分析过程中就可以得到解决的;这里,再小结一下。教法上由教师主述或由学生讨论均可。很可能学生在认识上有争议,教师应允许学生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有理,不出现科学性错误就行。

教师小结:《荷塘月色》的行文线索,很有特色,如同经、纬两条线穿织在一起。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好似一条经线,作者的游踪、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犹如一条纬线。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注:上段文字中加引号一句可作为板书)

五、找出直接抒情的语句,对其中有代表性的语句进行讲析,让学生反复体会。

分析直接抒情的语句(让学生按行文先后摘选)

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安静。

这是份量很重的一笔,可见文山情生。

起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提问)

不加掩饰直抒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欲排遣苦闷之情)。

至于为什么有这种情绪,学生一定很关心。因此,在此可以联系作者撰文时间启发学生讲讲有关大革命失败的情况(教师要帮助学生抓要点,防止说开而不可收),进而说明当时朱自清的思想状况:朱自清曾受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目睹过三·一八惨案的全过程(他那天参加了请愿游行)。他追求进步,痛恶黑暗的反动统治;他虽然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但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在大革命高潮时,他很兴奋,时时关注着南方的革命,渴望中国的统一和民主的实现。四·一二政变,给他的打击是沉重的,他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按他当时的思想境界(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见陈竹隐《忆佩弦》)是不可能毅然投入到革命洪流中去的。手中的笔是他寻求解脱的工具,《荷塘月色》的诞生是很自然的。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来概括、浓缩他当时的心绪是十分准确的。弄清这句的含义也有助于弄清他为什么要大写荷塘月色之美,要发思古之幽情了。

2.第3自然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是独处的妙处)

这一段抛开了写景,句句都在内心活动。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提问)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引导学生体会前两段与此段的内在联系:

①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情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的痛楚心态烦扰的思绪压抑不住,一定要说出来。只有在清冷的环境里独处才觉得是个自由的人,这其中不就蕴含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吗?

②从行文上看这一段似乎是游离出来的抒情段,但从时空上看,这一段与第2自然段是同步的。实际上,这情还是离不开景的,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处之情呢?

说明: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一句在分析时不能草率。

①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对这点,好认识;它与第2自然段有什么关系,则容易被忽略。这句是对去荷塘文字的一个接续,2、3段便浑成一体了(再次证明第3段并非游离出来的段落)。

②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他要追寻美来自我安慰,反映了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六、小结、布置作业。通过对全文结构的分析,我们对《荷塘月色》的内容、写作线索都比较清楚了;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我们对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情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欣赏《荷塘月色》奠定了基础。下一课时,我们将认真研读作品中写景状物的段落,欣赏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我们还要进一步体味作者是怎样把深沉、复杂的感情寄寓在景语之中的。请同学们课后背诵课文第4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解析第4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的。

2.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对生活化语言的巧妙艺术加工。

3.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体会本文中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复习提问。

1.集体背诵《荷塘月色》第4自然段。

2.请两位同学各背诵一遍第4段。

教师针对学生背诵的情况,正音,矫正语速上的毛病。

二、解析第4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的。

1.先写满眼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顺笔写及缕缕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和流水,层次井然,形象精确。这是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来写的。

(教师在讲述时要尽量引用原句,重点词语随手板书,如弥望、袅娜等等)

2.上面的分析,基本上抓住了第4段行文顺序特点,但细一研究,还可以看到作者的匠心:

①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

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回答,这就叫读进去。

估计学生很容易认为只是到了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才由静转入动。这种认识是肤浅的,是套用动静结合这一评语,缺少鉴赏力。

实际上,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物静而情动。花、叶、流水的人格化表现了景与情的交融,潜在的韵致也就流动起来了。作者把叶子比成亭亭的舞女的裙,说是静,却有动,也许叶子静静地铺展着,可喻体中的女郎是在旋着舞着的,否则,那裙裾怎能临风伞开呢?再如,朱自清先生用羞涩一词来形容待放的花朵,更是耐人寻味,不仅暗合古人对荷花绰约若处子的赞誉,更让读者浮想不已,既然羞涩于颜内心怕更怦怦吧!这动已溢于文字之外了。

(说明:上面这种分析,教师应当理解,但是不是要求学生也达到这个深度,要适情而定,不要脱离学生实际硬灌,能启发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重点还是抓词语在语境中的涵义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②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散文的神韵。

所谓可想,是指由可见引起的合理联想,把不可见的景物写得很有风采。

引导学生分析第4段的最后一句。荷叶田田,满遮荷面,塘水看不到;作者却断定那叶下的水脉脉有情,这是由于叶子的风致引起的合理想象。这是很精彩的一笔。

为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还可以启发他们从视觉嗅觉听觉这一角度来欣赏作者怎样描写荷塘,进而还能解决一个问题:第4段是人在景外还是人在景中(实际上是情景交融的问题)。三、关于通感问题。

这个问题可放在分析第4段时顺势讲解,不必讲通感的定义,只让学生认识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请学生分析这一句的比喻特点: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本体花香

(作用于人的嗅觉)喻体渺茫的歌声(作用于人的听觉)把作用于嗅觉上的花香错置到听觉上合理吗?合理:而且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形象生动。荷花的香味清雅宜人,立于微风中的赏花人嗅那馨香,时有时无,这种体验是真实的;听那从远处高楼飘来的歌声,时断时续,同样是真实的体验。这两个真实便把不同类的感官功能沟通了。作者在感觉上的体验是细腻而丰富的。这一句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

引导学生在第5段中找出有通感修辞现象的句子,并进行欣赏。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同梵娜玲上奏着的名曲。)

四、第5、6段的讲析。

这两段,应完全交给学生分析,教师不应再细说了,否则就会剥夺学生的必要的鉴赏机会。

这两段的阅读点,欣赏点似可放在对某些字词的品味上,也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其中极有感情特色的比喻句

例如: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精确在哪儿?

写月光照在荷叶荷花上,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新鲜欲滴的实感。

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里的比喻与拟人,准确形象,但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为什么不割爱此句,以使通篇流溢着美呢?

(引导学生从借景抒情的角度来思考,体会作者心中难以排除的哀愁,烦怨)

处理以上内容时,可采用讨论式,让学生多说,拓宽思路。渐而使他们认识到,读文学作品决不能停留在字面的识读上,要利用所学的语文基础知识参与评论,所谓鉴赏能力便是这样一点一点培养起来的。

五、收束部分。

思考题:《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是很高超的,美的语言,有丰富表现力的语言并不是靠词藻堆砌,靠粉饰来写就的,散文的语言美就要表现在语言的生活化与艺术化的统一上。例如: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这一句,除亭亭一词外,都是口语,叶子出水很高是写实的一笔,不需修饰已经达到准确了,但作者不满足摹形,他要传荷叶之神,于是抓荷叶的状态特征以裙作比,亭亭二字便成了点睛之笔,一位临风起舞的窈窕淑女的美姿出现了,那展开旋动的裙与硕大舒展的荷叶融合为一体,荷叶的动态美便跃然纸上,心形兼备。

好,课下就请同学们也找这样的例句进行欣赏,并写一段文字表述你的理解(一百余字即可)。作业:(略)

相关文章

  •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800字7篇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教案可以帮助教师解决课堂的重难点。教案的内容应该从哪方面编写?课件之家编辑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荷塘月色教学反思,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时间:04-17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 [参考]荷塘月色教学反思简短合集 生活中当我们有文档撰写的文书工作时,看看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效率,依照范文模板,我们可以轻松地填充具体内容。我们在写范文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荷塘月色教学反思简短合集,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 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时间:03-06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简短4篇 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备好一份教案。写教案是教师的一种创造性劳动。你是否对如何着手写一篇教案毫无头绪?以下是课件之家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荷塘月色教学反思简短 ”,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时间:02-01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 [收藏]关于荷塘月色教案通用7篇 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完善好自己的教育方式,想让课堂生动有趣,就必须要做一份优秀教案,教案体现了教学中的思维的灵光和教学中的得失,你知道教案分为几个部分吗?我们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关于荷塘月色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时间:04-24 荷塘月色教案    
  • 「课件收藏」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篇五) 一名合格的教师,其教学内容应当是被学生所理解的。身为教师,提前准备教案是起码的责任。教案一般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第一次写教案要注意哪些呢?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课件收藏」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欢迎你的品鉴!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3.结合语境,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