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教案 > 导航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发表时间:2024-03-11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精选。

以下是课件之家编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的部分工作,因此每天老师都会按质按时去写好教案课件。老师上课时要按照教案课件来实施。我们致力于为您提供更多的企业管理和创新经验!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篇1

自主整理合作交流综合实践

黄智慧一、汇报交流,梳理知识

老师:上课前,老师让学生把有关三维物体的知识整理成**或**。现在,让我们进行小组讨论并推荐一张**或一张**。让我们给你介绍一下。

每各小组在物理投影仪上展示自己小组的**,并向学生介绍。有出现下列图表等情况。

二、贴进生活,模拟应用

1、购买鱼缸的数学问题

老师:昨天,老师想买个鱼缸,发现了以下型号。

老师:请想象一下老师当时看到的三个鱼缸的形状?

s: 1号鱼缸看起来像个立方体

(众生抢着补充:没有上底面。)

2号鱼缸就像一个没有上下表面的扁平长方体。

3号鱼缸是一个高长方体,有点像圆柱,没有上下表面。

(众生争相补充:它的底部是一个正方形。)

老师:嗯,每个小组画一个鱼缸给其他小组看。

老师:工人叔叔在做鱼缸时应该如何切割玻璃?各种计划需要什么样的玻璃?选择一种鱼缸,想一想。

学生1:我选1号鱼缸。只需切割5片边长为6分米的方形玻璃。

生2:2号鱼缸需要的玻璃是:一块长9分米宽6分米的长方形玻璃,二块长9分米宽4.2分米的长方形玻璃和二块长6分米宽4.2分米的长方形玻璃。

生3:3号鱼缸要二种形状的玻璃:一块边长是5分米的正方形玻璃和4块长7.75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玻璃。

老师:观察三个鱼缸。你想知道什么?

生:哪个体积最大?

老师:鱼缸的水容量就是它的体积。如果不考虑玻璃的厚度,它的体积就是体积。

生:哪个鱼缸用料最少?

师:那就来计算一下它们的容积和用料面积吧,小组合作、分工计算。

反馈如下:

用料面积(平方分米) 鱼缸容积(立方分米)

1号鱼缸:6×6×5=180,6×6×6=216

2号鱼缸:9×6+(9×4.2+6×4.2)×2=180 9×6×4.2=226.8

3号鱼缸:5×5+5×7.75×4=180 5×5×7.75=193.75

老师:观察上面的数据。你的想法或问题是什么?

学生问:老师,以前学习的表面积相等时,立方体的体积就大。而这里为什么不是这样?**不对?

生答:以前学习的表面积相等是在所有面都计算的,今天计算的鱼缸只需计算5个面就不一样了。

老师:您认为老师应该买哪个鱼缸?

s1:我觉得最好选择2号鱼缸,因为它的底部比较大,适合鱼玩。

学生2:我觉得你选3号比较好,因为它占地面积小。

生3号:3号是好的,因为3号鱼缸比较深,适合各种不同习性的鱼。不同的鱼可以在深水和浅水中饲养。

生4:1号好,因为它方方正正,既宽阔又比较深,鱼比较容易找到喜欢的深浅之处,那里又相对较宽大。

学生5:我建议你不要买3号鱼缸,因为它又窄又小,鱼很难向前游。

生3(迫不及待地说):鱼可以绕着游。

老师:你能独立思考,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这很好。买房子的时候,也要考虑房子的大小等因素。

2、沙坑用沙中的数学问题

学校在操场旁的空地上挖了一个长6米、宽3米、深0.4米的坑,准备装沙子用作沙坑。它的旁边有一堆圆锥形的沙,底面周长是12.

56米,高1.5米。这堆沙够用吗?

(∏的值取3.14)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汇报)

生1:这堆沙不够用。因为沙坑的体积是6×3×0.

4=7.2(立方米),而这堆沙的半径只有12.56÷3.

14÷2=2(米),沙的体积是×3.14×2×2×1.5≈6.

28(立方米)。沙不够用。

学生2: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这堆沙子够了。因为已经有6.28立方米沙,而沙坑装满沙也仅需7.2立方米,不用装满就可以了。

生1:不装满一些会不安全。

生2:不对,6.28÷(6×3)≈0.35,可见,用6.28立方米沙来装这个沙坑可以装0.35米深了,应该是安全的。而且,在使用过程中,沙子不容易溢出到操场上。

生1:我接受你的意见。

三、综合实践,升华知识

老师:刚才我们复习了长方体、立方体和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老师这儿有一个铅球,怎样求出这个铅球的体积呢?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s1:我们可以先往鱼缸里放些水,但不能放太多,然后测量水的高度;然后把子弹放入水中,然后测量水的高度。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铅球的体积。

生2:我们组的方法与他们不同,我们决定用一个大口杯,装满水,再将铅球放进水中,收集溢出的水,用量筒一量就知道铅球的体积。

学生3:如果鱼缸很大,铅球又那么小,那么如果把鱼缸放入水中,水面上升很小,很难测量。计算铅球的体积并不容易。

生1:对,我们会选择一个大小适宜的鱼缸,或者玻璃口杯也行,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计算。

学生4: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试图找到计算球体积的公式,并用这个公式来计算。

师:你们的想法都很棒,下面就请同学用自己的方法动手实践,求出这个铅球的体积。老师为学生准备了一些借用的工具。

(用公式计算球的体积的那组同学用的是由老师提供的球体积公式:老师建议他们课后通过查找资料进一步搞清球体积公式的获得过程。) (学生实践后反馈,老师说明测量中有误差,数据略有不同是正常的。

)课后反思:

复习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使学生获得最佳发展。首先要注意的是,复习的每一个环节是否都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反思教学过程,可以肯定教学是成功的

实现知识的系统安排,综合运用知识,提高实践能力,落实注重学生发展的要求。

1、 注重自我安排提高施工能力

复习所学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是一个重要的目标。然而,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获得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和形成建设意识的能力更为重要。这种能力和意识必须在自我安排和积极建设的过程中获得。

本案例要求学生在课前对三维图形知识进行梳理

根据自我选择的标准和方法,可以根据立体图形的类型和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来选择立体知识的不同方法。凸现整理建构时学生的自主性,并且在课前完成整理和建构,增大了建构的空间,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在小组交流中调整,为全班交流推荐优秀作品时,体验和感悟了建构知识网的方法。这样,还学生一个自主整理的空间,让学生亲自去理一理知识,让学生试着自己去把知识纵向成线、横向成片,在“做”中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在“做”中学会整理建构的方法,获得整理建构的能力。

2、 转变机械实习提高应用能力

如果学生只能简单地代换通用参数或将习题设置为通用模式,那么学生的素质就不会有太大的提高。只有通过体验来解决问题,让学生不断创造,学生才会得到真正的发展。再者,《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纵观整个案例,改变原来那种学生纯粹的代公式等练习。“购买鱼缸问题”、“沙坑装沙问题”、“测量铅球的体积”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室内的生物角就有鱼缸养有鱼),是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欲望。

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将有助于理解“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而不是一种纯粹的代数据计算。

3、 转变教学方法注重实验操作

《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

重要方式。”、“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理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应改变榜样、示范、讲解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和交流的学习活动。

”因此,数学教学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案例中设计由看立体图猜测是几号鱼缸?数据分析需要什么样的玻璃形状?

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索身体的特点,丰富空间和图形的体验,帮助学生树立空间观念。看到这几号鱼缸数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建议先计算物料消耗和体积大小,然后计算物料消耗和体积大小。

对购买几号鱼缸、沙坑装沙情况,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会得到不同的答案,从而引起学生间的争辩,使课堂上学生间的争辩成为优化课堂教学的方式。特别是“求球的体积”这一环节,把动手实验搬进数学课,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篇2

课题:数格点算面积

陆秀成一、活动目标

(1)通过画图、列表、分析数据、寻找规律;

(2) 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发展思维能力,加深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

(3) 通过成功经验和克服困难的经验,增强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2、 活动重点:体验实践活动的过程,学会寻找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理解数学思维。

3、 活动难度:网格多边形的面积与其内部和边缘上的网格点数量之间的关系。

4、 活动过程:该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前活动

一.概念认识

格点多边形:方格网中的每个交点叫做格点(如左图中的点a、b、c、d、e…).显然,每一个小方格(如图中带阴影的小方格)就是一个面积单位.

如果一个多边形的顶点都在格点上,那么这个多边形叫做格点多边形(如图中的多边形abcde)

凸多边形与凹多边形:如下图a,把多边形的任何一边向两方延长,如果其他各边都在延长所得直线的同一旁,这样的多边形叫做凸多边形.而图b中的多边形不具备这种性质,称为凹多边形.

二.自主**

1.求下列多边形的面积

2.我们设格点多边形的面积为s,多边形内部的格点数为n,它的边上的格点数为l,写出下图中格点多边形的n、l

三。在网格纸上按图2画出不同的网格点多边形

1)画出两个满足条件n = 0的点阵多边形,并计算其面积s

2) 画2个满足条件n=1的格点多边形,求出它们的面积s

3) 画2个满足条件n=2的格点多边形,求出它们的面积s

第二阶段课内活动

一.对第一阶段活动的再认识

1.认识格点多边形

2.识别凹、凸多边形

3.归纳格点多边形面积的求法

4计算边上和多边形内部的晶格点数

2、 格点多边形的面积与边、内点阵点数的关系

*n=0的格点多边形中s与l的关系

在满足n=0的格点多边形中,s和l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你能表达吗?

活动2在n=1的格子多边形中s和l之间的关系

在满足n=1的格点多边形中,s和l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活动3 * * n = 2的晶格多边形中s与l之间的关系

观察上表,你又有了什么发现?

活动四自主时s与l的关系**n=3

1示范引线:绘制n=3网格多边形

2合作与交流:四人一组,画图研究n=3时s与l的关系

活动五猜想n=4,5,10,…格点多边形中s与l的关系

活动六归纳分析s、n、l三者关系

三.规律的应用

求下列多边形的面积

四.共同交流课内活动体会

第三阶段课后活动

活动一填写活动评价报告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报告

是的,又到春分时分,今日已是昼夜平分春色,这也意味着,我们的春天,转眼已经走到一半。不禁,有了些许淡淡的怅然。这岁序更迭啊,从来不会给任何人眷恋的机会。

我们甚至没有时间感叹,所以我们赶到下一个节气。

不经意间,我们走着,春天变得五彩缤纷,小草长势,莺飞。此时,正是春风和青江南岸。是春风习习,花草芬芳,新桃为旧符。

那些逝去的时光,随手捧着,充满了春天的清新气息,沁满了春天的阳光温暖。

这春风啊,总是来的那么急,那么声势浩荡,带着泥土松软的芳香,带着小河流水的哗哗声,还有桃花杏花梨花的艳。我们不需要刻意寻找芳芳,自己的眼睛里充满了春天,惊艳了原本平淡的生活。

这是春天,散步还是睡觉。一抬头,就会遇见一树花开。一低眉,便会遇见一行青柳。那些匆匆擦肩而过的路人,早已换上了薄薄的春装,让你眼睛一亮,心情舒畅。

沿河缓缓行走,总会有姹紫嫣红的花事,与你撞个满怀。那小小的桃花、玉兰粉、梨白、连翘黄,还有那些婀娜多姿的柳丝,瞬间让时间变得柔软,诗意盎然!

最爱,吹脸不冷杨柳风,斜风细雨不必还。沿着柳树路堤行走,踩在柔软的土地上,看着风吹着绿叶,看到开满鲜花的树枝,我的心也随风盛开。这淡淡的柳风,这长长的桃花水,如诗如画,是否也会陶醉你的眼睛?

经年的淡定,昔日的重逢,漫过春天静好的光阴,让沧桑了无痕。走在繁花似锦的陌上,清风徐徐,莺声燕语,该是多么惬意。心底,全是对这个世界的感动与喜欢。

随手落下的小字,亦是沾香带露,绿意莹莹。

它是春分,它把春天一分为二,使世界如此美丽。一半草色如烟,一半姹紫嫣红。平分处,春意灼灼,桃红柳绿,溪水潺潺,我听见了小麦拔节的声音,还有油菜花绽放的声音。

写一笔初见,落一笔惊艳。我想把整个春天,泉水如墨,粉如纸,融入我的生活画面。你是水墨画中最美的江南。

迎面而来,一定是春雨和暖。静好的时光,无风亦无雨。我一路坐在采集春花的地方,感受春分,暖暖的气息!在春风的深处,折一棵柳树,与你微笑,花开花落,让微风拂过眉毛和眼睛,我们形影不离。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重。

2、学习简单的比较物体重量的方法。

3、会用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重点:

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重。

教学难点:

会用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授引入

师:同学们,在节日里,爸爸妈妈会给我们买许多礼物,老师这里有些礼物,你能说出哪个玩具比较重?哪个玩具比较轻吗?

学生交流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较物品的轻与重

二、新授与探究

探究一:直接观察

1、气球和苹果比

2、小胖和小亚比

师:你知道这个苹果与这个气球比哪个重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交流

师:小胖和小亚比呢?

师小结:我们可以直接凭经验来判断。苹果重,气球轻。

根据图片看出小胖重小亚轻。

探究二:动手操作

1、比较下列物体的轻重、书上第42页中的2橡皮、吸铁石、小汽车等

为学生提供学具,动手操作

2、验证比较结果:可将这些物品悬挂起来

之后小结方法掂一掂等方法

师:数学书和文具盒比谁轻谁重?

学生交流,你是怎么比的?

师小结:我们可以用方法来比轻重。

探究三

1、小包装的酸奶,一包装3罐,大包装的酸奶,一包装6罐,4小包装的和2大包装的酸奶,哪个重?哪个轻?

2、4只羽毛球的重量和6个乒乓球的重量相等,都是24克,羽毛球和乒乓球哪个重?哪个轻?

小结:比较物体的重量,我们还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来判断

三、练习与巩固

练习一

1、判断轻重

棉花和小铁球

西瓜和葡萄

冰箱和电话

练习二

小木箱一箱可装4瓶汽油,大木箱一箱可装8瓶汽油。那么12箱小木箱装的汽油重量和6箱大木箱装的汽油重量,哪个重?哪个轻?

生:12×4=48(瓶)

6×8=48(瓶)

答:一样重。

师小结:比较物体的重量,我们还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来判断。

练习二

小组活动

请小朋友把带来的物品,用今天学习的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来比一比它们的轻与重。

小组交流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比较物体的轻重,在生活中我们常用看一看、掂一掂、算一算……来比较。

课后习题

五、课后作业

教科书P42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及验算方法的过程。

2、使学生了解验算的作用,并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3、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4、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数学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提高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及处理信息和探索发现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竖式计算及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启迪探究。

1、小朋友们,上个星期三我们学校开展了一项活动,谁来说说是什么活动啊?(爱心大义卖的活动)

2、你买了哪些物品呢?

3、小朋友们通过这次活动,献上了自己的一份爱心,真棒。

4、齐老师在星期天也逛了一次商场,摘录了一些商品的信息。(示信息)

5、谁来说说,你知道了哪些物品的信息?(学生汇报商品价格信息情况)

6、那么你最想买那两样物品呢?求一共要付多少钱怎样列式?(学生汇报购买情况)

二、自学互动,进行探究。

(一)探究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师摘录信息:老师想买两样最贵的,买一个遥控汽车和一个积木要花多少钱呢?

怎么列式?126+132 =

1、(1)你想怎么算,跟同桌说一说。

(2)生汇报多种计算方法(计数器算法、竖式算法)。

(3)生演示计数器算法。

(4)讲解竖式算法。

这道题在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2、探索验算:

(1)同学们算的对不对呢?我们可以来验算。

(2)怎么验算呢?将这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再算一遍。

(3)验算结果和原题结果相同,说明我们算对了。

三、作业练习,反馈探究。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3题填表

3、小结: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啊?(揭示课题)

做笔算加法时需要注意什么?

四、应用探究,培养个性

1、判断对错

2、探究图书馆借书问题(示P31例题)

3、示评选“文明班级”表格,算一算哪个班能获得“文明班级”称号。

4、算路程:从学校到公园走那一条路比较近呢?生算

5、许多小动物在玩套圈游戏,选择2个来算一算一共多少分?

五、系统回顾,延伸探究

1、小朋友们今天学得开心吗?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2、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我们平时要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篇5

作者:刘光瑞时间:2012-11-19 16:40:08

教学内容简单周期现象中排列规则的讨论录

教学目标 :

1学生能根据具体情况,正确计算出按周期律排列的物体或图形的个数。

2使学生积极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与交流的过程,实现用计算法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

三。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活的成功经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了解循环的特点。

〔要领指导〕在初步认识周期现象,能够发现排列规律的基础上,例2解决具有周期规律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周期特征。这里的“进一步”有两层意思:一是主动发现——自己在情境中找到摆放(排列)的规律。

二是自觉应用——有选择地使用一个周期里的信息,如一共有多少个物体、有几种不同的物体、它们的排列次序、每种物体的个数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要领指导〕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已经对用除法来解决周期现象中的排列问题这一策略的优越性有了直观的感知,本节课着重引导学生采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以下几个问题:1

把什么看作组?2.有多少组?

3.余数是几?表示什么?

4.每种物体分别有多少个?

教学方法是学生自主与合作相结合。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投影片,有条件也可以使用配套课件。

知识点 :

分析了简单周期现象的排列规律,通过计算确定了按周期规律排列的物体或图形的个数。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一、观察场景图,解决例2。

说说:兔子是怎样排列的?想想:18只兔子排成这样的几组?

计算:18只兔子中,有多少只灰兔和多少只白兔?

二、试一试

问题:如果有20只兔子参加跳高,应该有多少只白兔和多少只黑兔子?

一共有几组?余下几只?余下的2只是怎样排列的?

按照1灰2白的顺序排列的,所以余下的2只为1只灰兔,1只白兔。

三、练一练

第1题:棋子是按照什么规律摆放的?学生独立计算,交流结果。

第二个问题:瓷砖粘贴是按照什么规律?35块瓷砖里有多少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瓷砖?余下的1块是什么图形的瓷砖。

4、 综合练习:练习10,问题4-7。

洪泽县洪泽湖实验小学施广梅

内容提要:“终身学习”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等教育理念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突出数学应用价值,培养学生数学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对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动课目标内容表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校可以开展数学课外小组的活动,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开设数学活动课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其作用也是全方位的。

总的来说,它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全面提高。具体来说,数学活动课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加强数学教学的德育功能,使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此外,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开设也可以为普通数学课程改革提供经验和拓展思路。

如何做好小学数学活动课的设计?笔者做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活动目标的制订

数学活动课与一般数学课一样,同样要重视目标的制订,而数学活动课目标的制订,除了要达到全面、明确、系统等基本要求外,我认为数学活动课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完成性与激励性相结合

因为数学活动课主要是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活动有收益,价值在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因此,活动预设的目标,有些是绝大部分学生达到的,而有些不可能是绝大部分学生真正达到的活动结果,但教师要激励学生去努力达到它。因此,活动目标必须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既要有一般能“完成”的目标因素,又要有“激励” 的目标因素。

例如,在低年级一堂“拼一拼、数一数”的数学活动课中,我们可以制订出如下的活动目标:

1结合图形数量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完成性的目标)

2、通过动手操作,形象地看出当两个图形拼起来会出现第二个图形,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并渗透“整体不等于各部分机械叠加的和”的思想;(完成性的目标)

三。通过拼图游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审美情趣。(激励性的目标)

(二)统一性与差异性相结合

数学活动课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因此,活动目标对每个学生来说不是划一的,而有着明显的“弹性”,因此,教师既要适应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制订出统一的活动目标,但又要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允许学生在活动中取得不同的收获,获得不同的发展。如果片面追求统一目标的实现,往往会使一些学生对参与活动失去兴趣。

(三)显性与隐性相结合

小学数学活动课既要有显性的效益,又要有隐性的效益,活动目标不能局限于显性的目标上,而更多地应该着眼于给学生创设探索、表现和创造的机会,愉快身心,激发潜能。追求功利主义的知识目标往往智慧压制学生智慧的火花。造成拔了几个“尖子”,压了一批“苗子”,也很容易把活动课上成一般的数学课。

因此,活动课的目标必须注意显性与隐性的结合。

例如,在“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一堂活动课中可以制订出这样的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掌握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比如计算马铃薯的体积)并从中体验到发现的乐趣。

2、通过“阿基米德称王冠”的故事介绍,使学生受到科学家全身心投入科学发明的精神感染与熏陶。

三。培养学生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创新意识。

二、活动内容的选择

普通数学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比较规范,比较稳定。

而数学活动课内容范围广阔,其选择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小学数学活动课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有较强求知欲的特点。在具体选择上,除了考虑内容的教育性和科学性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趣味性

数学活动要充满儿童的兴趣,受到学生的喜爱。因此,活动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以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为前提,尽量追求新颖性、新颖性和趣味性。

有些内容本身不具有浓厚的趣味性,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包装”,以增强趣味性,如“用3、6、4、2四个数及+、-、×、÷或( )等符号,组成五个得数是24的算式”。这一题教师可以设计为“玩扑克抢24点” 的游戏,就充满了奇趣。

(二)拓展性

数学活动课的内容不受普通数学课程内容的限制,而是要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活动内容要从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入手,使学生从活动中拓展知识面。例如结合长方形面积和周长的教学,让学生在拼拼、摆摆、想想、算算的过程中,发现“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的长度越接近,面积就越大”的规律,从而拓展到“和相等的两个数,它们的差越小积越大”的新知识,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渗透了函数思想。

根据这一规律,教师可以选择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练习,即已知a和b都是大于零的整数,并且a和b的和是100。如果a和b相乘,最大乘积是多少?最小可以是多少?

(三)思考性

数学活动课的内容不但要生动有趣,而且必须富有思考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动”有所乐,学有所得。也就是说,活动内容要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索,启发学生的智慧。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数学活动课必须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中心,进行一系列的思维训练。

三、活动形式的选择

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形式是由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等因素决定的。数学活动课内容选择的灵活性决定了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活动形式应根据活动的目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选择。

活动课的形式应灵活多样。数学活动课的形式包括组织形式和活动形式

(一)组织方式

数学活动课要根据活动的目标和内容,采取相应的、切合实际的组织方式,以增强活动的实效性,其组织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班级活动。也就是说,全班学生都参加了非小学数学教科书中规定的大众化的有趣的数学活动和数学实践活动。

2、数学兴趣小组活动。即少数对数学有特殊兴趣和爱好的学生,开展有趣的数学活动和数学实践活动,并加以改进。

(二)活动方式

由于数学活动课打破了一般数学课的封闭模式,呈现出开放型的态势,因此,数学活动课的活动方式也是丰富多彩的,并在不断的创新之中。结合我的教学经验,本文主要谈以下活动:

1、游戏与扮演

游戏和游戏是数学活动课的主要活动。特别适合于中低年级。

游戏的方式有很多种,如数学接力赛、猜数游戏、猜数学灯谜、智力游戏等。日常生活中游戏的方式层出不穷,可以加以改造,移用于数学活动课,突出“玩中学”、“乐中教”的特点。一般地,小组游戏比个人的游戏效果佳,它不仅为小组成员提供了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机会,而且避免了在个人游戏中只有那些能力强的学生始终获胜的问题,如果所有的学生都能按能力分组,那么大家就都有成功的机会。

表演是一种实践活动,它使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并从事与这个角色相对应的活动。如可以让学生扮演顾客与售货员,开展“小小超市”的数学活动等。表演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增进情感交流。

2、讨论与交流

讨论与交流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人,同学间亲密协调,身心愉悦,在和谐的气氛中讨论探索,交流信息,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也可以以班集体为单位,群策群力,融教与学为一体,既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又有利于多向反馈,更好地发展个性。

3、操作与制作

操作与制作是一种动手、动眼、动口、动脑多种器官参与的活动,它体现活动课“做” 中学的特质。

动手操作不仅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通过动手操作能将某些规律性的数学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促进学生进一步开展思维活动;数学活动课的操作内容很多,如几何图形与形体的拼一拼、搭一搭、剪一剪、叠一叠等。操作是中低档数学活动课的主要活动方式。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研究发现,矩形的面积与其长宽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系。

2、通过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科学方法。

3、发展学生个性,在小组调查、研究、探索的过程中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 竞争意识。4整合和开发校内外学习资源的新课程思想。

【重点】

1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小组的集体力量,全面开展相关研究资料的收集活动。

2、在研究中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大小与它的长、宽之间存在何种紧密关系。

【难点】

1以学生的生活、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学生:每人一根20厘米长的铜丝、围绕研究主题做好有关资料收集(观察生活中有关房屋建筑、查阅有关房屋建筑的书籍、利用inter***搜索有关**资料。)。

教师:围绕研究课题收集整理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 设计“我的房子”。

(1)各小组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房屋设计” 的**资料。

(2)组织学生在“我的房子”主题下独立设计自己心中的房子。

2、设计作品展示。

(1) 每组评比推荐1-2部最佳作品参与选课。

(2) 每一位设计师都介绍他作品的卓越之处。

(3) 全班同学选出3-6部最佳作品。

3、找设计作品的共同特点。

(1) 组织学生观察分析:这些房子有门窗。

(2)引导设计者说明这样设计的理由。学生应运用生活知识和经验,了解窗户的功能,如通风、通风和阳光。

二、小组合作研究

1、揭示研究课题:房间的采光

(1) 学生分析:房间采光与窗户的关系:大窗户,多采光;窗户小,房间的采光就少。

(2)从生活中举例说明房间的采光与窗户存在的这种关系。

(3) 学生总结:房间的照明量与窗户的大小有关。

展示规则1:房间采光量与窗户面积的大小有关。

2、实践**:

(1)窗户的面积和窗户的哪些因素有关?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用窗框、周长、长、宽

(2) 生活中许多方形窗户的面积与其长宽密切相关。

①小组实验: 每人用一根20厘米长的铜丝围成不同的长方形,将得到的实验数据填在统计表中,最后再仔细观察、研究数据,交流自己的发现。

《房间的采光》实验数据统计表

第_____小组实验组成员

实验时间:

长方形的长 (cm)

长方形的宽 (cm)

长方形的周长 (cm)

长方形的面积 (c㎡)

我们的发现:

②集体交流研究心得。

有关实验小组在投影仪上出示统计表,对照数据说明自己的发现: 这些数据中,长变化了,宽也变化了,面积也变化了,但是周长没有变化,都是20厘米。

③总结规律: 在周长不变的情况下,这个长方形面积的变化与长、宽的变化之间存在的规律:周长一定,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的差距越小,面积就越大。

三。研究活动总结:谈谈在本次研究活动中取得的成果和获得的知识。

三、活动延伸:

1.考虑采光因素,房屋在室外设计了窗户,应考虑其它条件。学生们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想法:坚固、美观、通风、防盗、清洁

2对教师收集的有关窗户设计的资料进行欣赏和评论。

三。窗户设计竞赛(每人拿出一张16k的白纸)如果这是一面墙,你打算如何设计窗户?小组合作或独立完成。

4、集体评审。

(1)各小组推荐一幅作品。

(2) 设计小组介绍了这项工作的优点。

(3)各小组为作品评分。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重。学习简单的比较物体重量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游戏、实物的操作,学习比较的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游戏的过程,激发儿童对轻重比较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或体验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教学难点:

通过亲身体验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猜物体的轻与重

师:小朋友,今天你们带来了好多好玩的玩具,那让老师看看有哪些啊?

生:小汽车、变形金刚等。

师:那现在老师手里的这两样玩具哪个重?哪个轻呢?(随机拿取学生手中的两样玩具)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轻与重的关系。

板书:轻与重

二、探究新知

(一)用观察(眼睛)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师:现在让我看一下,小巧和小胖在干什么?

生:玩跷跷板。

师:你们看一下,谁重谁轻呢?为什么?

生:肯定是小胖重,小巧轻。小胖的一边已经跷下去了,而小巧跷到上面去了,肯定是小胖比小巧重。

师:你们这是用什么方法比较得出的?

生:看。

师:你们真聪明,有些物体可以仔细观察比较,用眼睛就可以观察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二)用手掂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出示小亚手拿气球和苹果的图片。

师:你现在能告诉我们小亚手中的物体,哪个重、哪个轻吗?

生:气球轻,苹果重。

师:好,现在老师拿来了这两样玩具,你们能告诉我哪个重,哪个轻吗?(从学生带的玩具中拿两样差不多大小的)

生:右手重,左手的轻。

师:到底是不是呢?你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得出呢?

生:可以用手掂一掂的方法。

师:好,请一位小朋友上来试一试。

师:拿出两样不同大小的玩具,请学生猜一猜、试一试,哪个重、哪个轻?(注意老师拿的时候,大的轻、小的重)。

师:你们的答案和上面的小朋友答案一样吗?师:现在,你想告诉我们一些有关比较轻重的知识了吗?

小结:比较物体的轻与重,有些物体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眼睛)直接就可以得出,有些物体可以通过用手掂一掂的方法得出,不能光看大小就来判断谁重谁轻。

三、巩固练习

(一)比一比

1、请学生看物体,告诉同桌的好朋友,谁重谁轻?

2、老师出示一些比较容易看得出轻与重的物体,例如一本书和一个骰子等。

(二)猜一猜

1、请学生相互之间拿出自己的小玩具,交叉进行比较轻与重。

2、教师巡视,指导。

四、拓展新知

(一)用橡皮筋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1、出示海绵、吸铁石、胶水、夹子、玩具车。

师:你们看一看,那样物体最重、最轻?

师:你们知道小丁丁是怎么比较的吗?出示课件。

小丁丁用同样的橡皮筋将海绵、吸铁石、胶水、夹子、玩具车等挂起来。

师:你们说这个方法怎样啊?你们现在看着这幅图,能告诉我们谁最重谁最轻了吗?为什么?学生讨论,小组合作。

生:吸铁石最重,夹子最轻。因为物体越重,橡皮筋就会拉的越长,所以吸铁石最重。

师:请你们根据这幅图,把这些物体从最轻到最重排一下,填写表格。

2、 小结:生活中,我们比较物体的轻重时,可以借助一些物体,达到比较物体轻与重的目的。

(二)小练习

1、师:请你们现在也学一学小丁丁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带的玩具进行比较,看看这个方法怎样?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的玩具也挂在橡皮筋上,进行比较。

五、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你对你今天的学习评价如何?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篇8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

魏翠清一、教学目标:

1将继续观察阴影长度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量记录,收集数据,使之简单化**。

2分析和理解太阳与物体、物体与阴影之间的关系,认识到太阳下物体的阴影是在变化的。

三。知道太阳光线沿直线传播,阻挡太阳的物体就会形成阴影。

二、教学重点:能较准确地测量、记录数据、通过观察和数据分析发现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随太阳位子的改变而改变的规律,得出太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 教学难点:了解太阳与物体、物体与阴影的关系(寻找规律)。

四、教学准备:

电杆、支架、粉笔、卷尺、记录单、直尺、方图、课件等。

五、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提出问题并决定你想研究什么——太阳下物体的影子。

2.活动:在阳光下观察阴影(信息收集)

① 展示竿子并讨论如何观察和测量太阳极的阴影。

②、课件出示测量方法。使学生了解测量和记录的方法。

[分组工作,比较哪个小组的测量速度更快、更准确]

③ 在室外观察、测量和收集数据。

第一次测量:每各小组将测量结果填写在记录表上。并将小组测量的数据立即报告给组长,由组长进行统计。

记录表1:(实验组组长)

记录表2:(实验组成员表)

方格纸:

三。对获得的信息进行了整理和分析,找到了初步的规律。

我们把表中的数据用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分析同一时间,不同的物体影子的特点。(老师示范画方格图。)

①、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图。把竿子的顶点和影子的末端用直线连接起来,再在小组里观察、比较图形,发现了什么?

第二次,测量阴影的长度,收集数据并做记录。(放在学生研讨中)

10分钟后第二次,测量阴影的长度,收集数据并做记录。

②、各组汇报、交流。同时,不同物体的阴影是不同的,我们

③、小结: 【记录表

一、二结合起来分析】

这三个数字都是三角形。它们外表相似,大小不同。

(课件演示三个图形重叠)

结果表明,太阳、极点的顶端和阴影的末端(太阳、物体、阴影)在同一条线上。

第三次测量阴影的长度,收集数据并记录。

(填好后即迅速回到教室)

4.使用以前发现的定律讨论和分析同一对象在不同时间的阴影特征。

每组选择一个极点。在不同的时间,它的影子有什么不同?

(小组根据测量数据进行独立分析、讨论和交流。)

6,总结:太阳的顶部,极和阴影之间的线始终在同一条线上。

换句话说,太阳光是直线传播的。

扩展:猜猜这棵大树有多高?

两小时后阴影的长度如何变化?

你认为阴影的变化与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有关吗?

组员用表

组员用表

组员用表

组长用表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篇9

【篇一: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营养午餐》教学案例(陈倩影)】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营养午餐》教学案例陈倩影

[研究背景]

随着小学数学新课标的推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现实的、多样化的、有趣的,探索性学习活动应该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数学学习由被动向主动、枯燥向有趣、单一向丰富的转变,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新课标中安排了“综合实践活动”这项新的内容,目的是提供发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机会,以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是可上可不上的附属课,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就一定要上好数学实践活动课。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要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就要注重应用,内容开口要小,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的数学现实和教材的进度,易于学生操作。如果学生熟悉选材,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对生活是有用的,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营养午餐》是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的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实践活动之一,通过本节课教学,旨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材设计意图 ]

“营养午餐”是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课题,熟悉的是学生每天都必须接触,陌生的是学生对于什么样的搭配才是合乎营养标准的“营养午餐”还没有达到科学合理的认识,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在学生群体中比比皆是。

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围绕午餐的营养问题设计了几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首先是民主路小学为学生提供的三种午餐菜谱;其次,营养专家介绍了10岁儿童营养午餐的两个基本指标;然后让学生们合理搭配他们喜欢的午餐。最后,通过统计、排列和组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一方面使学生综合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相关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另一方面通过了解各份菜中热量、脂肪、

蛋白质含量和营养午餐的一些基本指标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偏食和挑剔的问题,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案例描述]

一、日常饮食交流,引入新课

1、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课堂交流,让学生说出自己日常生活中午餐食谱(吃什么菜),教师有针对性地**相关菜餐**。

2、教师提问:你们觉得你们平时吃的菜味道如何?(好),在你们心目眼中“营养的午餐”应该是什么样的?

3、待学生反馈后,教师引导:我们生活中的每天都在汲取营养,从科学课上我们已经知道了,营养的主要指标是三项暨热量、脂肪和蛋白质。我们同学们刚才所举的这些菜是不是都是有营养的?

这三个主要指标在何种程度上真正具有营养价值?围绕这些问题,我们今天就来开展一次数学活动,一起走进“营养午餐”(课件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数学来自生活,数学应用实践更为生活服务!为此,教学活动以日常生活的饮食现象为载体进行引导,旨在培养学生的“生活数学”观点,同时又让数学课堂显得自然、贴切。

二、出示菜谱,认识营养指标

1、课件显示菜谱和**让学生认识以下三种菜谱并作出选择(此时要进行统计) a:炸鸡排、鸡蛋西红柿、香菇油菜 b:猪肉粉条、家常豆腐、香菜冬瓜 c:辣子鸡丁、土豆烧牛肉、韭菜豆芽

2老师:我们刚才谈了三个主要的营养指标。刚才介绍的三种食谱的主要营养指标是什么?我们先来看看(课件显示)

蛋白质”这三种指标在什么程度时才算是营养的吗?(我不知道)。 营养专家熊博士也来了我们班。 让我们听听他对我们说的话吗?(课件**营养专家熊博士录制)

10岁左右的儿童每顿午餐应摄入不少于2926千焦耳的热量和不超过50克的脂肪。

【设计意图】营养的菜谱有许多,我们不可能例举出所有的,所以我们以“三种午餐”菜谱为依托进行教学,从对各种菜肴中“热量、脂肪”两大指标数据的比较中认识“营养”,同时让学生在营养专家熊博士的话语中真正了解“什么样的菜肴是营养的”。

三、运用指标,学会判断

1、刚才大家听了熊博士的介绍,我们知道了自己此时获取的热量和脂肪两大指标,我们能用这样的标准学会判断刚才老师提供的午餐是否符合营养标准吗?2学生们根据热量和脂肪两个指标判断并反馈结果

午餐a符合营养标准,午餐b脂肪过多,午餐c热量不达标。 3、教师小结:

判断午餐的营养,不仅要看热量,还要看脂肪。只有这两项指标不超标,才算是营养午餐。

4让学生结合以上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判断午餐。 【设计意图】开展“学生判断午餐营养指标是否达标”的活动意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技巧以服务日常生活,进而让学生能够自觉做到“不偏食、不挑食”。

四、配餐实践,锻炼技能

1、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营养午餐的标准,如果今天的午餐只有三个菜,你能运用所学知识配出比较有营养的菜谱吗? 2、让学生进行配餐实践,教师课堂指导

三。班级反馈菜品结果,从以下5种合格的交流中选出

(1,4,10)、(1,5,10)、(1,6,10)、(1,7,9)、(1,7,10) (1,8,10)、(1,9,10)、(2,4,9)、(2,5,7)、(2,5,9) (2,5,10)、(2,6,8)、(2,6,9)、(2,8,9)(3、

5、10) (3、8,9)、(4,5,6)、(4,5,7)、(4,5,9)、(4,6,8) (4,8,9)、(5,6,8)、(5,6,9)、(5,8,9)

4老师的问题:在上面的配菜中,哪个方案的蛋白质含量最高?(当然,学生的配菜计划可能并不全面,如上图所示,在教学中应以学生的配菜计划为准)。

5如果你被要求从上述菜式中选择一种,你认为哪一种是最好的?请简单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开展“学生根据指标搭配营养午餐”活动是学生技能的再提高,在培植学生应用数学观点的同时更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排列组合,同时训练学生严谨的学习风格。

五、统计结果,巩固知识

1学生反馈后,班级统计完成如下**

(2) 并对学生的选择作了简单的分析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提供的配餐方案进行简单的分析统计是为了呼应开课前的教学引入活动,同时也是为更好巩固和发展学生统计能力提供一个平台,还有就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的饮食习惯,为后期的常规管理提供原始数据。

六、总结提升,延伸教学

1、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看到有些很胖或很瘦,至少说明这两种人的营养补充是不科学的,你们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对这两类人群的餐肴进

行分析吗?请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课后讨论交流。

2、我们在教学中既学到了什么是营养的午餐指标,同时还进行了厨师般的配菜训练,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好好地运用这一技能,真正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服务,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我们饮食,不要再以个人喜好去选择餐肴了!

3、布置实践作业:请结合自身家庭实际拟定一份《家庭一周健康午餐菜肴记录表》。

【设计意图】数学应用技能最终要回归到日常生活,所以在课堂结束之际设计了“分析偏胖偏瘦两类人群饮食”和“制作健康食谱”的课外活动,为延伸课堂教学找到了载体,更为学生技能的巩固发展提供保障??真正实现了数学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发展学生技能,服务日常生活。 [课后反思]

《营养午餐》一课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围绕午餐的营养问题而设计的一节数学综合实际活动。在教学设计上,我主要围绕以下几点进行探索: 1、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尝试教学法,以“激趣—尝试—讨论—再次尝试—总结提高”为主线。

创设学生喜欢看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午餐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为主题,通过交流和讨论,提高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以小组活动的形式,通过合作、总结,结合安排、组合、图表,完成对营养午餐更深层次的理解、理解和改进。通过最后的访谈和总结,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数学思想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2在学习方法上,鼓励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对营养专家指出的一些关于合格营养午餐的指标,不是以命令式、指导式的形式提出来,而是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想象中的午餐”与“科学的午餐”的冲突,产生对“什么才是合格的营养午餐”有求知欲望的前提下,让学生自行探索认知。接着通过“小小美食家”与“小小营养家”的讨论交流,使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在营养午餐的合理搭配上达成共识,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水平,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主张,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3、在课堂的组织形式上,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游戏”“小采访”“讨论交流”,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课堂更具生活化,趣味化。通过引入兴趣、巧妙的问题,在学生熟悉的场景中引入话题、提问,在学生愉快的交流中解决问题。

【第二部分:六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设计

《确定起跑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政治公众人物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一卷75-7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可以了解椭圆田径场的结构,学会如何确定起跑线。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通过活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探索的乐趣,感受数学在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教学过程:

一 、课前谈话:(3分钟)

同学们,不久前,银川市举办了一个小型晚会,我们学校的运动员们努力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你们都看到比赛了吗?(学生回答)老师也看了一些比赛,但是老师和学生必须上课,许多精彩的比赛都错过了。

今天,我要带你去看一个小型运动会。

[设计意图:课的开始通过师生对话,谈谈同学们身边发生的大事,合理利用课前的几分钟,就犹如奏响了课堂教学主题曲的前奏。既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也可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心理安全的状态下进入学习活动。

]二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5分钟)

1场景介绍:小动物运动会。

(多****)四只小兔子从同一条起跑线起跑 ,分四个道次沿椭圆形跑道跑一圈,再回到同一个终点,谁先回到终点就为第一。

师:同学们对这场比赛有什么看法吗?你能做些什么来使比赛公平?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运动会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活动,是真实的、自然的。

课的开始在这样一个学生熟悉的活动中设计了一场不公平的比赛,让学生在**的同时也发现了比赛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问题。学生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发表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学生提出把起跑线往前移等等。

激发了学生**问题的欲望。]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命题、公理、定理的含义;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2.过程与方法:结合实例让学生意识到证明的必要性,培养学生说理有据,有条 理地表达自己想法的良好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公理化方法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

重点与难点

1.重点:知道什么是公理,什么是定理

2.难点: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讲解:前一节课 我们讲过,要证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 出 一个反例就行了.这节课,我们将探究怎样证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

二、探究新知

(一)公理教师讲解:数学中有些命题的正确性是人们在 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把它们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原始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公理.

我们已经知道下列命题是真命题:

一条直线截两条平行直线所得的同位角相等;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在本书中我们将这些真命题均作为公理.

(二)定理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举反例来说明下面两题中归纳出的结论是错误的.从而说明证明的重要性.

1、教师讲解:请大家看下面的例子:

当n=1时,(n2-5n+5)2=1;

当n=2时,(n2-5n+5)2=1;

当n=3时,(n2-5n +5)2=1.

我们能不能就此下这样的结论:对于任意的正整数(n2-5n+5)2的值都是1呢?

实际上我们的猜 测是错误的,因为当n=5时 ,(n2-5n+5)2=25.

2、教师再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a=b,那么a2=b2.由此我们猜想:当a> b时,a2>b2.这个命题是真命题吗?

[答案:不正确,因为3>-5,但32<(-5)2]

教师总结: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用观察、验证、归纳、类比等方法,发现了很多几何图形的性质.但由前面两题我们又知道, 这些方法得到 的结论有 时不具有一般性.也就是说,由这些方法得到的命 题可能是真命题,也可能 是假命题.

教师讲解:数学中有些命题可以从公理出发用逻辑推理的方 法证明它们是正确的,并且可以进一步作为推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这 样的真命题叫 做定理.

(三)例题与证明

例如,有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 80”这 条定 理后,我们还可以证明刻画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命题:直角 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教师板书证明过程.

教师讲解:此命题可以用来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因此我们把它也作为定理.

定理的作用不仅在于它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而且可以作为进一步确认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

三、随堂练习

课本P66练习第1、2题.

四、课时总结

1、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为 真命 题的命题叫做公理.

2、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它们是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

五、布置作业

相关文章

  • 综合实践活动确定主题教案如何写 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该对自己的学生负责。教师的教案编写,是教学中的必要一步。一份好的教案,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写好教案有哪些关键要点呢?推荐你看看以下的综合实践活动确定主题教案如何写,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确定主题”环节教学设计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究教学模式”研究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师范学...
  • [教案]综合实践教案之三 讲台上,书桌旁,寒来暑往,春夏秋冬。教案是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教案有助于新手老师更有效率的完成教学任务,该怎么利用教案来完成对课堂的掌控?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综合实践教案之三》,欢迎大家参考阅读。活动目标:1、知识目标:能根据玩具编童话故事、歌谣等;完成调查问卷表。2、能力培养:培养学生搜...
  • 综合实践教学思考其六 此刻你正在撰写工作需要的文档吧,范文模板永远是我们的好帮手,在范文中寻找其整体构思,我们在开始写范文时需要注意什么呢?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综合实践教学思考其六,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本节课教学思路很清晰从观察屋顶的横梁和柱子引出课题《抵抗弯曲》,引出研究抵抗弯曲能力跟哪些因素有关,接着设计实验研究纸...
  • [热搜课件] 综合实践教案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每个老师都会为了能顺利开展课堂而准备好教案,教案能够让课后反思写作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提高。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呢?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 综合实践教案”,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东西,每位老师应该设计好自己的教案课件。若...
  • 综合实践教案怎么写 幼苗需要土壤的滋养,学生需要教师的爱护。作为教师会为即将到来的教学任务准备教案,教案应当在教材关键部分标明注意点和易错项。教案主要是写哪方面的内容呢?以下“综合实践教案怎么写”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教学目标:1、通过扮演医生、护士等角色,帮助学生了解医护人员的辛勤劳动,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