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教案 > 导航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上册人教版

发表时间:2023-02-06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

知识是要自己像开矿一样去取来的。每一位老师都希望自己能写出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利于增强教学工作的科学性,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该如何下笔写好教案呢?你也许需要"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这样的内容,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一、导入

1.上课前请同学读两段话(课件出示第一、二小节)

2.那么庐山云雾底有什么魅力吸引了这无数学者,诗人的呢?

(板书:庐山云雾 )

二、初步感知美

1. 现在同学们就开始欣赏这篇美文吧!特别对描写云雾见风姿的句段,细细地读一读。想一想你感受到的庐山云雾是怎样的?WwW.GSm600.COm

2. 自由朗读课文

4.浅谈感受 、朗读了庐山云雾之美文,你感受到的庐山云雾是怎样的呢?

5.读课题 现在就让我们带着不同的感受读一读课题

三、品味美

(一) 教学第三自然段 多么令人神往的庐山云雾啊!它的一大特点即是————(瞬息万变,趣味无穷)

1. 就这两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 是不是真得如此呢?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第三自然段,细细品味,看谁能真切感受其中的真味。

3. 出示黑板,指名读

4. 哪些地方体现了庐山云雾这一特点呢 刚刚……转眼间

① 雾来时…雾去时…雾浓时…雾稀时

雾来时,好壮观;雾去时,好轻悠;雾浓时,遮住万般秀色;雾稀时,给山川披上外衣。

将原文改成这一段话,你认为怎么样?

(什么东西也飘飘悠悠的)

5. 指名读

6. 老师请大家欣赏云雾那迥异的风格,相信观后你会读得更好

7. 齐读:怪不得老舍爷爷在观赏完庐山云雾写下了这样几句话,瞬息万变万万变,忽隐忽显,或浓或淡,胜似梦境之迷离。现在让我们溶入这多变的云雾里,一起来享受这份无穷的趣味!

(二)感受云雾的多情

1. 过渡:这奇异的云雾,特别喜欢光临牯岭,一年365天,就有197天与它朝夕相处,说起牯岭也有个故事:有位英国游客在炎热的夏天来到庐山观赏云雾住在牯岭,清凉的雾气沁入肌肤,老外连声说coll,coll,山民虽不知其意,但猜出可定是赞美,于是就将这coll变为岵岭。这令老外也连声说“凉快”的庐山雾,能引起你哪些丰富的联想吗

?认真读,你脑中一定会出现别具韵味的岵岭云雾图。

2. 生自由读 1`

3. 指名说联想(解决冉冉升起、团团相彻、浮游荡漾)

4. 导说

是啊!这多情的云雾,怎能让住在岵岭的人感到单调呢?

他时而————时而————时而————时而————(仿照第三自然段)

5. 齐读:同学们,有没有信心通过朗读将在场的所有老师带入这牯岭云雾之中?

(三)欣赏云海的多彩

犹如仙境的山镇古岭真令人流连忘返,但这不是最壮观的。 因为最壮观的要算大天池等地的云海。瞧!这就是云海的两张画。

1. 出示图画(根据第五自然段内容所画的二幅画)

你能从第五自然段中找出与每幅画对应的内容吗?指名读

第一幅 每当雨过天晴……变成了云海上的小岛

第二幅 特别是太阳……竞相开放

2. 你喜欢哪个景观,就选读那个片段,再看看老师的画你认为与课文内容比起来哪儿

还不够美的。

3. 讨论交流

重点体会“俯瞰、万顷白云、绚丽动人、银涛要浪、斑斓”等词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4. 对比读两个片段

四、深化美 1`

1.读了这么美的课文,老师忍不住写了一首小诗 配乐读诗

风起如涛静如纱,来去浓稀各不同。

青峰秀岭云中裹,恍若身在仙境中。

2.齐读

3.导读课题

这就是叫人神往的——————也令所有人着迷的——————

延伸阅读

小学教案模板范文语文六年级通用


勤于给一棵棵稚嫩的幼苗松土、浇水、捉虫,园丁终将迎来争奇斗妍的春天。对于教师,写教案是很有意义的,编写教案时,要遵循教材内在规律,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你知道教案的写作模板吗?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小学教案模板范文语文六年级通用,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战争场面。)教师描述:1662年2月,民族英雄郑成功率领军队打败了荷兰侵略者,收复了台湾,为中华民族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就是郑成功。

二、质疑问难

通过课前《郑成功》的预习,你有什么问题吗?

三、自由网上学习

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真爱动脑筋。下面你就确定一个或几个感兴趣的问题上网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根据需要你可以独立研究,也可以和别人合作学习。

(在学生上网学习的过程中)大家在网上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有了感受和体会,可以打开“自由论坛”这一窗口,把它写下来,与同学一起分享。

四、交流学习成果

1、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学习的收获。

a、宝岛台湾:

引导学生自由发言,感受台湾的美丽富饶。

(利用网络教学的功能显示学生打开的网页)

过渡:是啊!宝岛台湾多么美丽、多么富饶,它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可在明朝期间被荷兰殖民者强占了38年之久。此时,你们有什么想法?在1662年,郑成功驻军厦门时,就下定决心收复台湾。听,他在说(网络出示句子)教师范读。

谁也想读一读?指名读;多么慷慨激昂的话语啊!一起读。(齐读)

b、收复台湾:

过渡:那郑成功是怎样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呢?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感受体会郑军官兵的神勇。)

让我们回到1662年硝烟弥漫的台湾战场,感受一下郑军官兵的神勇。(播放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战争场面,并配以文字录音。)

看了刚才的画面,你想说什么?

引读课文第6自然段:多开心,多痛快呀!曾经残酷奴役台湾同胞的荷兰侵略者们得到了应有的下场,台湾同胞个个 ,他们 ,高山族的酋长也送来 ,郑成功为了表示感谢,也回赠给他们 。

这一天,是台湾的不眠之夜,街头巷尾。

“载歌载舞”什么意思?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载歌载舞?(自由畅谈)

(如果学生没能就具体事情说,教师引导:你能具体地说一说吗?)

说得真好,大家都能留心生活,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c、建设台湾:

过渡:除了这些内容,你从网上还了解到了什么?

引导:郑成功是怎样建设台湾的呢?

(利用网络教学的功能显示学生打开的网页)

d、除了收复台湾、建设台湾以外,你还了解到其它关于郑成功的资料吗?(引导学生全面感知郑成功的情况,从而对郑成功其人有正确全面地评价。)

五、小结学习

1、学到这儿,你知道为什么称郑成功为民族英雄了吗?

2、今天,我们在网上学习的收获可真不少!我们已经深刻地了解了郑成功。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郑成功的纪念馆,去瞻仰这位民族英雄的雕塑(出示郑成功的雕像)。看到郑成功,你想对他说什么?

3、课文的最后一段话表达了我们共同的心声,谁来读一读。(网络出示句子)

4、是啊,这位令世人景仰的民族英雄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来,我们一起读。

六、延伸课外

1、今天,我们运用网络学习了郑成功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2、在这个网站上可以查找到你需要的内容,大家课后可以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继续登陆网站学习研究。

“在儿童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作为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已初步具备了学习语文的能力,但他们仍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年龄阶段,这就需要以各种方式来激发、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如果只有老师空洞的讲解,不仅信息少,效果差,还会严重影响学生对本课知识探究的兴趣。所以我在教学中中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文字资料,还收集了大量的图片资料,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氛围中主动建构知识结构。“质疑问难,确定任务——上网浏览,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合作学习——激发情感,延伸学习”的教学模式,让我的教学如虎添翼,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教案6篇


教师的工作是激发学生对人生无限的好奇心。将准备的内容归纳总结,写成一份教案是不错的选择。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开展教学工作,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好的教案模板是什么样的呢?课件之家的编辑收集并整理了“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教案”,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教案 篇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有一个美丽的星球,它是人类的家园,是太阳和月亮的朋友,它就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节课,请同学们放声齐读课题。

二、揭示课题。

过渡语: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作者是从这几个方面去描写地球的,其中我们学习了地球可爱这一部分,知道了地球的可爱是它外表的美丽,它是我们生命的摇篮,是给予我们生命的母亲,是这样吗?还围绕课题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比如说地球为什么是渺小的,地球上的资源有限吗?没有了地球,人类真的别无去处吗?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看看大家是否有新的发现。在读的过程中,请拿起笔,边读边勾画批注,留下思考的痕迹。好,开始吧!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小结:大家刚才读得很认真,请每个同学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问题自由组合分研究小组来学习好不好。我这里有几个牌子,请各小组长把牌子领去,现在我们分组学习。

2、小组合作学习。

过渡语:在学习之前,老师提一个小小的建议,在同学们到一块儿去的时候,同学们先别急着去说,先应读书。为了节省时间,你们那一小组可以先把有关的内容齐读一下,然后再结合实际,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说说自己的理解,现在同学们可以去自己的小组交流。

小结:刚才我听到了朗朗的读书声,也听到了议论纷纷,现在我请各小组的代表来汇报学习情况。

3、小组汇报。

(1)为什么说地球是渺小的?(同宇宙比小。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很小。)

小结:两点原因,同宇宙相比,地球很渺小,人类活动的范围更小.

(2)写渺字。

看我写渺小的渺字,看出来了吗?在我们的眼中,庞大的地球与茫茫宇宙相比,它小得就像一粒沙子。

(3)谁来把写地球渺小的句子读出来。指名读。为了说明地球的渺小,作者把什么同地球作比较,这就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为了说明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很小,作者又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呢?(列数字)请大家齐读这段话,仔细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

小结: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同学们,这看似庞大的地球,其实就像一叶扁舟,你们知道吗?这一叶扁舟,却乘载着地球上整整60亿人口啊!这个问题我们解决了吗?(擦掉问号)。同学们很能干,通过自己读书,自己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

过渡语:小舟虽小,却为我们人类提供了生存的各种资源,这种资源真的是很有限的吗?平常我们打开开关,就能用上电,水龙头拧开就有水哗哗地外流,为什么说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呢?

(4)为什么说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呢?请同学们看黑板上的这段话:地球上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物枯竭。(齐读)

(5)现在请你们说一说地球上不可再生资源为什么变得很有限?

小结:作者用这样几个词把要表达的意思一层一层表达得非常清楚。

(6)谁能把这几个词通过朗读把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指名读。谁还想试试。

小结:用心在读书不错。同学们,你们看作者是用举例子的方法,以矿物资源为例,说明了地球上不可再生的资源是有限的,那么对于可再生资源,作者又是怎样介绍的呢?

(7)全班同学把第4自然段的第一句话齐读一遍。

小结:好!刚才在读书的时候把本来读得很重,本来是什么意思?(原来,原本)

可再生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的,事实又是如何呢?我在课前搜集了一些相关的资料,你们想听听吗?

老师读资料1:拿水资源来说,。

(8)同学们找到书中相关的一句话,指名读。

(师在黑板写滥用和乱用)

(9)比较滥用和乱用的意思。

小结:而且是没有目的地胡乱使用,可见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人类愚蠢的行为和由此带来的后果吗?

师读资料2。

(10)人类的这些行为你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愚蠢)为什么?(因为破坏了自然资源,最终受害的是我们人类。)

小结:是啊,地球就像一位无私的母亲,把她所拥有的一切都给了我们,可是人类的野心和贪婪已经使地球母亲不堪重负,遍体鳞伤,体无完肤,让我们再来看看第4自然段第二句话。

(11)自由读因为人们威胁。结合老师提供的资料和实际认真体会一下。给我们人类带来的灾难和威胁。反复指名读。

小结:平平常常的一句话,我们联系实际,加上想象,负隅情感,再读的时候,感觉就不一样了,是这样吗?那么第二个问题就解决了。

(12)指名读宇航说的这句话。全班读。

(13)同学们,你们现在知道了宇航员为什么说这句话的原因吗?(生:因为人们随意)

板书:破坏。

小结:因为人们随意破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用品,再加上地球本身又是渺小的,所以宇航员才发出这样的感叹。

过渡语:宇宙不是大得很吗?再说还可以搬到别的星球上去居住呀!刚才是哪个小组研究这个问题,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14)齐读第6自然段。

(15)文中提到了一个40万亿公里,用宇宙飞船去应走多少年,猜猜看,我告诉你,坐宇宙飞船航行,要走4万2千年,就是说到有那么一天,地球没有什么地方可供我们人类居住,再也没有资源可供我们人类享用了,当你们的爸爸妈妈含着眼泪把你们送上宇宙飞船,希望你们到别的星球去另立国家的时候,就是把你们送上了长达4万2千年的里程,你们能到达吗?如果有长生不老的药,我们有那么多的燃料供宇宙飞船航行吗?(没有)

(16)请大家再把第6自然段读一遍。擦掉别无去处的问号。

(17)齐读板书中的我们这个地球

小结: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至今为此,有100多位宇航员有幸去过太空,当他们伫立太空,回望这个生养他们的地球的时候,他们都会在心里发出同样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18)读到这里,我要问你们,为什么发出这样感叹的是遨游太空的宇航员,而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却没有发现,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我们生活在幸福的家庭中,父母从来不让我们喝被污染的水,所以我们不会发现。)

小结:这正像一首诗中描写的那样,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很多时候,我们愚蠢的行为,正是因为我们视野的狭窄。

过渡语:由于环境的破坏,地球上每天有100多种生物灭绝,10多亿人在烟尘和灰尘超标的空气环境中生活,有260多种挥发性有毒物质毒害我们人类。

我们不仅同作者一样从心里喊出这样几句话,

(19)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请全班同学起立从心里呼喊:只有一个。

(20)指名读课题。(要求同学读出不同的感受。)

小结:这是发自肺腑的呼喊。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读。只有

(21)当你面对伤痕累累的地球母亲,当你面对这位饱经沧桑的妈妈,你想对她说点什么?

总结:我们这么去想,我们也应这么去做。同学们,你们深情的呼唤,我仿佛看到了地球妈妈含泪的微笑,善待地球,保护地球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我们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四、总结全文。

1、总结写法。

2、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地球,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说说你的想法,写一篇短文。

资料1:

拿水资源来说,全球竟有50个国家严重缺水,20亿人饮水困难,大家算一算,20亿人将占全球人口的几分之几,三分之一。在发展中国家,因缺乏安全用水而导致的疾病有50多种,平均每天发生与水有关的病65万起,每天要夺去2.5万人的生命。现在全球有90%的树种,80%的森林,三分之一的哺乳动物和20%的鱼类濒临枯竭,甚至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同学们找到书上相关的一句话,谁给我们大家读一读?

资料2:

人们乱砍森林,造成水土流失,洪水泛滥,给人类自己造成巨大损失。

过渡放牧,造成草原沙化,原先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变成荒无人烟的戈壁滩。

蛇成了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以致鼠害严重,每年仅我国就损失粮食几十亿斤。

我国的藏羚羊的皮毛非常珍贵,被人们称为软黄金,由于人们乱捕乱杀,已濒临灭绝。

江、河、湖、海受废物、有毒化学物、泄油及其他污染物造成的祸患正在威胁人类。鱼类、海洋生物减少,甚至有些湖成为死湖。人们喝了被污染的水,光拉肚子病例每年就有10亿人类的这些行为你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愚蠢)为什么?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教案 篇2

【设计理念】:

本设计着眼于在语言环境中整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通过精读、质疑、讨论、感悟达成目标。做到以读为主、读中有思,思中有悟,思的悬念从读中生,悟的结果从思中来。使学生经受语言的历练和环保意识的熏陶。

【教学要求】

1.了解有关地球的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自觉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2.理解关键词和重点句,会用“渺小”、“至少”造句;

3.学习课文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的方法;

4.熟练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地球的未来和我们息息相关。我们不仅要了解地球,更要懂得保护好地球。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只有一个地球”(板书课题)。

1、多媒体幻灯片展现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

2、学生看图后结合课文自由描述。教师相机点出地球的美丽壮观。紧紧抓住:晶莹透亮、纱衣等词理解。

3、出示第二张幻灯片: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4、读句,用自己的话赞美地球的外观。比如:地球真是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地球真是可亲可爱。地球在宇宙中就像一颗灿烂的明珠……

5、板书:美丽壮观。

过度: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和蔼可亲?课文围绕课题概括地写了哪几方面?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导归纳:一、美丽壮观、小;二、资源有限;三、不能移居。(板书)

二、解读探究。

(一)理解“小”。

1、自由读1、2两节,哪些词突出小意。

2、分析讨论。幻灯片呈现原句,抓住“只有、一叶扁舟”理解地球的体积小,面积小。加强个读、齐读,读中体会小。

3、学习对比、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4、幻灯片呈现原文:地球表面积是5.1亿平方公里,而人类生活的陆地大约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抓住数字,分析人居陆地面积,以及人多而面积小,通过强烈的对比,感受人类活动的范围小。

5、小结:综合两者深彻体会地球之小。

(二)理解“资源有限”。

1、自由读3、4小节:从哪两个方面说明资源有限?

2、学生读后回答,教师板书:自然资源、再生资源。

3、理解自然资源有限。

①自由说,抓住“节制”和资源形成的年代久远理解:不加限制的开采,使得有限的自然资源逐渐枯竭。板书:开采。

②理解“慷慨”:地球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和蔼可亲,无私奉献。

4、理解再生资源有限。

①出示原文: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至少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 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齐读一遍。

②理解“再生”。学生举例说明。本来再生的资源为什么不能再生?

③总结原因:抓住“本来”一词,除去读,加上读,对比感知本来的作用。从而体会遭到毁坏的资源不再再生。

④出示幻灯片:灾难图片图景触目惊心!学生有感发言。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讲述环境受破坏的严重性。

⑤再读原文。提升情感:地球的易碎性。板书:毁坏。过度:有人说,浩瀚的宇宙无穷大,人类难道不可以移居别的星球吗?比如火星、月球。

(三)理解不能移居。不能移居的原因是什么?

①出示原文: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公里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个读:每句是什么意思?

②分析讨论:抓住第一句中“至少、没有适合”;第二句中的“不能指望”理解双重否定的含义:地球是人类生活生存的唯一星球。突出“唯一性”。齐读加强共鸣。

③学生举例加以论证。火星、月球等其他星球目前不可能有生命的存在,人类不可能移居它球。

三、提升情感。

1、出示原文:“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为什么宇航员发出这样的感叹?“可爱、易碎”怎么理解?

2、学生结合学习所得解答:地球美丽而可爱,和蔼可亲;资源遭受无节制开采而面临枯竭,再生资源遭受肆意毁坏和化学药品的侵害已不再再生,地球已经千疮百孔,太容易破碎了!

3、个读,比读,读出因为美而爱,因为破碎而痛惜的情感。再齐读一遍。

4、由衷地大声疾呼: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强调“我们”。(幻灯片展现破碎的地球)

四、增强意识。

我们有哪些补救措施了?学生纷纷举例。

五、回顾板书,总结板书。

板书:建设家园、珍爱地球。

六、作业设计。

以“读《只有一个地球》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评选好文章在校园网站上发表。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七步诗》,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指名背诵《长歌行》。

二、学习《七步诗》

1、导言:同学们从《长歌行》中不仅领略了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比喻,更使我们受到了有益的启发,那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名句不时地激励我们珍惜时间,不断努力。今天我们将要赏析的这首诗的创作经过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和诗名吗?(板书题目及作者)

2、解诗人及创作经过。

(1)曹植(公元192232年)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子建,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沛国谯县人,有政治雄心。他的哥哥曹丕当皇帝后,他受排挤、迫害,终生遭受软禁。

(2)请学生介绍这首诗创作的经过。

3、(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4、放声朗读这首诗。(自读、互读。)

5、学习向导:(跟随学习向导自学本诗。)

(1)读一读《七步诗》,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3)记下不懂的问题,画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了的,在全班讨论交流。

(4)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

6、自学,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学习。

三、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动画版的课文插图)出示《七步诗》动画插图,教师配乐朗诵,学生看、听、思考,这首诗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按照学习向导中问题的顺序,依次进行汇报,交流自学情况。(再次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向导)

3、(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

甲组:汇报诗句的意思。

拿来豆子煮豆羹,滤掉豆渣成为了豆汁。豆秸锅下燃得旺,豆子锅里哭啼:咱们本来是同一个跟上生,你为什么迫害我这么急!

乙组:主持开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环节。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丙组:以朗读作为主要的回报形式。教师提供相应的音乐录音。

汇报的形式力求多样

4、教师参与环节:同学们设计的汇报形式真是太精彩了!我也想借此机会出几道题,考考大家。(出示多媒体课件练一练)

练一练:

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5、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七步诗》全诗用比喻的手法,用同根生长的豆和豆秸,比喻同胞兄弟。锅下燃烧的豆秸,比喻诗人的哥哥魏文帝;锅里的豆比喻受害的诗人自己。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相互排挤斗争的残酷现实。)

6、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四、拓展创新训练。

1、教师导语;这首诗中蕴含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是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为曹氏兄弟为了争夺王位而不顾及兄弟情谊的做法而惋惜,更使我们深深地同情曹植的不幸处境。今天让我们运用我们的智慧与才能重新演绎这个故事吧!

2、学生分头准备。

3、进行汇报表演,考查学生对这首诗思想内涵的理解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预习《出塞》一首诗。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教案 篇4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文中,女儿以回忆的方式真实地记叙了父亲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故事。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如果通篇串讲,不但使文章特色荡然无存,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其效果也会事倍功半。因为文章篇幅较长,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化难为易,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将本课教学作为两课时处理。第一课时重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并以被捕前、被捕时这两部分的课文内容为重点,由坚决体会到李大钊说话时的毫不犹豫;态度的坚定;留下的决心;由不能轻易、哪能离开体会到不到最后关头,他是不会离开的;由现在是什么时候多么重要体会到李大钊把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相对被捕前和被捕后这两部分,将被捕时这一部分做弱处理。通过让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方式再现当时的情景,体会人物的内心。第二课时,在学生理解被捕后这部分内容、体验情感的基础上,抓住父亲外表的变化来组织学习,两课时有详有略,不拖泥带水,一气呵成。由此可见,长文短教的关键是选择好教学的切入口,即确定重点,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进行突破,而不及其余。重其所重,略其所略,把厚书读薄,把薄书读厚。

在一遍遍与文本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李大钊是一位慈爱的父亲,他爱孩子,爱家庭,他是平凡的,可亲的。可当他面对工作,面对凶残的敌人时,他却能处变不惊、坚贞不屈,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他又是不平凡的,他更是一位伟大的人。我被文章中所涌动着的人性的美所深深打动。我想,教学本篇课文要引导学生去感受一个平凡人的不平凡的一生。

20xx年4月28日,是李大钊先生逝世80周年的纪念日。不仅仅是学生,甚至还包括我们自己,对李大钊都是知之甚少: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仅此而已。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情感积累,与文本的情感内涵相距甚远,再加上文章篇幅较长,学生很难被文章打动。因此,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文本的特点,紧扣文中的重点词句,从作者的视觉出发,挖掘文中人性最美好的内涵,让学生感受到李大钊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他爱孩子、爱家庭,他是平凡的,是可亲的,他是一位慈爱的父亲;可当他面对工作,面对凶残的的敌人时,他处变不惊、坚贞不屈,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他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基于以上考虑,我们的教学设计力求拉近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李大钊作为一名平凡人的伟大的内心世界。

文章篇幅较长,但语言平实,极具感染力。文章的布局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安排材料,首尾照应,整体结构的严谨体现了本文的写作特点,同时产生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另外,作者对场景的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对比描写也为文章增色不少,使读者能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真情实感。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文本的宝贵资源,应该在教学中予以充分的重视和落实。

基于以上的两个方面的思考,我们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将本课教学作为两课时处理。第一课时重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并以被捕前、被捕时这两部分的课文内容为重点,引导学生体验情感。第二课时,在学生理解被捕后这部分内容、体验情感的基础上,揣摩、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读写结合。

[教学预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针对课文的特点,借助课外资料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在读书体悟中,感受李大钊不仅是一个普通的父亲,更是一个伟大的人,并从中受到熏陶与感染。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前后照应的写作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李大钊言行的重点语句,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在读中加深对人物的了解,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

1、创设情境,挑起学生的读书欲望,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

2、搭建平台,拉近时空距离,以文本为载体,让学生、教师、作者之间情感交融。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师生谈话,单元整体导入。

2、读题质疑,导入新课。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4、师生交流资料。

5、学生默读课文,围绕自己感受很深的地方作批注。6、集体交流被捕前、被捕时这两部分的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集体交流被捕后这一部分。

2、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感受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对表达感情所起的作用。3、读写结合。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后反思

上了教研课后,有同事说:这下子心情紧张过后该轻松了吧。其实不然。这节课备课评课过程中,有很多的东西值得我学习,也有太多的东西令我思索。

把这样的老课文拿来教学,我首先从人性的角度去解读文本,让学生在咀嚼涵咏中感受人性光辉。因此,普通人的情感成为我和学生对话的平台。我从亲情、父亲这个角度提醒学生去解读李大钊,这个定位告诉孩子李大钊是活生生的人,是有血有肉的人,这样能较好地把握人性的特点。

教学这样的课文教者首先自己要感动,然后才是如何让学生感动。不仅仅是学生,甚至还包括我们自己,对李大钊都是知之甚少。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情感积累,与文本的情感内涵相距甚远,再加上文章篇幅较长,学生很难被文章打动。课堂上我安排了一段资料的介绍,以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渲染情境。我也沉浸其中,因为我被李大钊的人性光辉感动着。

这是一堂平实的课。从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再到学生批注阅读。学生批注阅读的过程中我两次提醒学生,表面看来是打断学生的思维,实际上是因为我发现学生的批注都是口号式的大话,作为老师要真正为学生导学导法,引路引法。指引学生深入地去读,深沉地去思考,这即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又鼓励了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此文教学属于难度系数比较高的。篇幅长、远离学生的生活背景,教学时必须选准着力点,抓住单元的主题和主要训练点。我选择的切入点是:哪些言行打动你?课前预设在具体交流时寻找相应的联系点,辐射点,上挂下联、有取有舍,重锤敲打的是第7段,弱处理被捕时段落,但在具体操作时对课文的结构没理清楚,学生回答问题有点混乱,教学时可以更明确分段。

第7段的情感挖掘还不够深入。我启发学生由坚决体会到李大钊说话时的毫不犹豫;态度的坚定;留下的决心;由不能轻易、哪能离开体会到不到最后关头,他是不会离开的;由现在是什么时候多么重要体会到李大钊把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可是先前对于局势严重的理解,这里缺少一个铺垫,学生对当时所处的背景不了解,对于理解后文我哪能离开?有困难,学生的情感也就没能激发。

朗读的指导上还可以更细些,在感受李大钊毫不犹豫地留下这部分课文时,在体验情感的基础上,抓住父亲外表的变化来组织学习,,可以加入引读等多种形式的读,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读。

长文短教的关键是重其所重,略其所略,把厚书读薄,把薄书读厚。虽然选择好教学的切入口,即确定重点李大钊的哪些言行打动你?,但是我没有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进行突破: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因而后面的教学中,我自己教一步,学生学一步,停留在大方框里。

上课的时候,我的思维、语言与课堂现场的状态不同步。我在情感上比较着急,患得患失,对于学生的回答没有及时点拨,没有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比起课文中李大钊先生面对敌人,面对死亡能依然镇定从容,胸怀如此宽阔,那我自己的那点得失又算得了什么呢?

从准备这节课,上这节课,评课中我学到了许多,感悟到了很多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2、了解词的大意,感悟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谦逊的作风。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比较毛泽东与陆游的词,理解时代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审美情趣不同,所以词的思想内涵也就明显的不同,这是理解本课的一个难点。

教学准备:

图片、音乐磁带

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比较毛泽东与陆游的词,理解时代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审美情趣不同,所以词的思想内涵也就明显的不同,这是理解本课的一个难点。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同学们,我们在上一册中已经学过《墨梅》、《竹石》、《石灰吟》这三首古诗,同学们还会背吗?在学习这三首古诗时,我们接触到了中国诗词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那就是――托物言志。谁能解释托物言志是什么意思?对,就是借助对一件是物的描写、歌咏来表现作者内心的思想与情感。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毛泽东的一首咏梅词。

二、自主阅读,以读悟情

请同学们反复地读读课文,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在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带着饱满的感情来读课文。每个人在小组内读,小组推荐人读给全班听,最后大家齐读。

三、交流讨论,激趣导学

结合具体词句,充分交流见解;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自己来解答问题。教师相机点拨,使学生理解词中的深层含义。

1、风雨、飞雪、悬崖、百丈冰等词语烘托出了梅花生长的自然环境,表现出梅花坚韧不拔的性格,风雨与飞雪的并存点出了梅花盛开的季节是早春,这也为下片赞颂梅是报春使者做了铺垫。

2、从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可以读出梅是报春的使者,却不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了梅花谦逊的作风。

3、从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可以读出百花盛开之时,梅花却无比欣慰地飘落从中,表现了梅的豁达与无私。

四、由情导读,因读成颂

1、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对这首词有了深入一步的了解,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象画面,有感情地读。

2、播放网上下载的名家配乐朗诵,让学生学习朗读的技巧。

3、播放音乐,让学生自己配乐朗诵。

五、对比阅读,深入感悟

1、阅读陆游咏梅词,简介创作背景。

(乾道二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受到了卖国派的打击,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职位。在山阴寂寞地度过了四年,便开始了西行万里的远游。作品里风雨交加的黄昏、孤独绽放的梅花,正是陆游受打击后心境的写照。)

毛泽东主席在读陆游的咏梅词后,填词一首,却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乐观自信的胸怀。郭沫若在读了毛泽东的词后也和词一首,写道曩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鲜明地写出了两首词中梅花的不同形象与两位诗人的不同心境。

2、再读毛泽东的咏梅词,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试着画一画,并给自己的画写上一个题目(引导学生自己给画命题时要有创意,有文采)

3、展示网上下载的为本试所配图画及音乐,有感情地背诵咏梅词。

六、作业:

1、读读背背陆游的咏梅词。

2、搜集毛泽东诗词,为下节课的演唱、朗诵会做准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词的大意,感悟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谦逊的作风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比较毛泽东与陆游的词,理解时代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审美情趣不同,所以词的思想内涵也就明显的不同,这是理解本课的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1、各小组分别派选手登台表演,评委为其打分,并说出评分理由和依据。最后评出最佳小组和最佳赛手。

2、请小评委们登台表演,接受全班同学的评价。

3、教师予以总结。

进一步拓展,请同学们课外阅读背诵中国古代的诗词曲赋,制作精美的摘抄本,在以后的班会客上交流赏析。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教案 篇6

一.揭题,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出示课题,思考,从题目看,课文应该写些什么内容?(出示图片)板书:苇

2.那么这篇课文写的是这些内容吗?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遍课文。板书:人

3.小结:是的,课文表面上写的是苇,实际上是为了写苇区的人民宁死不屈的抗敌精神。板书:苇人

二.初读课文,提出难懂的句子。

1.自由朗读课文,(随机检查一组的朗读)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课文中有些句子比较难懂,含义较深,如果一时不明白,可以作上记号。这是一篇选学课文,同学们在读的时候可以看看竖线旁的提示,它能帮助你们理解课文。

2.交流有哪些难懂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感悟理解所提句子。

师:要想弄明白句子的深刻含义,同学们平时会用些什么办法呢?(抓重点词,联系上下文,

反复朗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是最重要的。

1.人好象寄生在穿来穿去。

①这句话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读读第一段,谈谈你的理解。

②(人与苇的关系十分紧密)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寄生)

真好,你能抓住重点词来理解。那么人们在苇里穿来穿去干什么呢?(打苇、晒苇、编苇席

)是的,在和平的时候,人们依靠苇生活,那么在战争时期,人们在苇里穿来穿去又会干些什么呢?再请同学们快速地看看课文,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③小结:是啊,我们联系上下文知道了在战争时期,这片芦苇掩护着人们与敌人周旋,与敌人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战斗,正是由于长期以来深深地扎根在苇草之中,白洋淀的人们因此与这片土地产生了不可分割的真挚感情。

④让我们一起在来读读第一段,感受一下苇和人的紧密关系。(齐读)

2.关于苇塘

敌人的炮火

如果单纯是苇

(请同学们每人选择一句理解,去跟自己的好朋友讨论一下,看看哪些同学交流的认真而又表达的清楚流畅。)

①关于苇塘

(是的,这句话一方面写出了这儿是苇的海洋,有美的风景,另一方面还写出了这儿流传着许许多多英雄的传说,有着许许多多不平凡的英雄事迹,涌现了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指生读评价齐读

②敌人的炮火

(同学们理解的很深刻,是的,敌人的铁蹄一次又一次地践踏着这片土地,但白洋淀的人民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抗击敌人的侵犯,保卫了自己的土地,从而使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一次又一次地恢复了生机。白洋淀的人民真了不起。该怎么读好这句话?自由练读指生读评价愿意读的站起来读

③如果单纯是苇

谈理解。

名胜是什么意思?举例说说。这普普通通的苇也能称为名胜吗?换句话说,白洋淀之所

以成为名胜,是因为哪些原因呢?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同桌讨论指生说)

小结:是呀,白洋淀之所以成为名胜,不仅因为这儿有英雄的传说,英雄们的壮举更赋予了苇崇高的品质,从而是这儿成为人人敬仰的圣地。

四.领会过渡句的意思。

通过刚才的读书,我们已经知道白洋淀到处是苇,但课文紧接着还告诉我们

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

1、请同学们找到这句话划下来,想想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2、讨论

3、既然是一句过度句,那么它后面又会引出怎样一个故事来呢?请同学们读读这个故事,等会儿请你简单地介绍一下。

4、在这个故事当中,哪部分最让你感动呢?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当时那悲壮的场面吧。请同学们拿起课本。

5、引读。

师:正当妇女们用自己的孩子掩护了带枪的干部,惊险地闯过一关时(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了。面对凶残的敌人,面对敌人盘问他是否是八路时,他坚定地吐出了两个字(生:不是)

师:敌人当然不肯罢休,企图从他的嘴里知道村里有没有干部,我们的这位英雄毫不犹豫的又蹦出了两个字(生:没有)

师:敌人听了恼羞成怒,凶残的本性霎时显露,敌人残忍地砍断了他半边脖子,还在追问他是不是八路,只见他歪着头,鲜血不断地喷涌出来,流在胸膛上,艰难而又坚定地说(生:

不是)敌人近乎是歇斯底里地喊叫起来了,可是我们的这位英雄最后回答他们的还是两个字(生:没有)面对这一悲壮的场面,妇女们再也忍不住了,她们强忍着泪水,一齐扯着嗓子喊起来(生:没有,没有)

师:他被敌人杀死了,倒在冰上,血冻成了鲜红的一滩,他的血是坚定的,他的死是刚强的。

你听,这位英雄还在回答,妇女们还在大喊,全中国人民都在呐喊(生齐读:没有话吧!)

7、出示这声音话吧!

这声音指的是什么?仅仅指的是没有、没有的声音吗?那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

在我们身边,一代代穿下去的又是什么呢?(小组讨论)

8、小节:是的,这声音是震天地、撼日月、泣鬼神的声音,这声音是采蒲台人民宁死不屈的精神,这决不是一般的否定的声音,而是一种中华民族的骨气。

9、请同学们也挺起腰杆,让我们再来读读这简短有力的话吧!(齐读)

10、学到这儿,我们应该理解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的真正含义了。(指生说)

(赞扬采蒲台人民在敌人的血腥屠杀面前,敢于以高昂的斗志回击敌人,粉碎敌人的阴谋,这种宁死不屈的精神是最好的。

五.写体会,谈感受

同学们,老师现在的心情很不平静,我想大家可能也都很激动。我们的心中一定都涌起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仇恨。我们一定会有许许多多的话要说,那么,就把你积郁在胸中的怒气,把你对英雄们的敬仰通通倾吐出来吧!

1、学生写体会,谈感受(提示只写一个方面:敌人、英雄、自己)

2、小结:说的多好啊,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心声,虽然抗日战争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是侵华日军的罪恶却不能因时间的流逝而被抹去,让我们:牢记历史,勿忘国耻让我们永远记住白洋淀人民那宁死不屈的声音(生齐读:没有,没有话吧)

关于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汇总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每位老师都应该致力于提升撰写教案的水平。教案也侧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不必为写教案而烦恼了!请阅读由小编为你编辑的关于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汇总,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关于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新世纪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55页

【教材分析】

数学教学内容应该是与现实密切联系的数学,能够在实际中得到应用的数学,即现实的数学。新世纪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这部分教学内容,恰恰具备了这样的特点,应该说它是学生对比的完整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之前,除法、分数的认识,为学生认识比搭建了坚实的台阶,比的意义和化简比的学习,为比的应用铺平了道路,平均分方法的掌握和对平均分结果特点的理解为学生能够自主研究比的应用提供了策略上的可能。而且比的应用的研究,也将为学生后续知识正比例的学习积累重要的感性经验。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通过动手操作和数形结合等方式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发展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最终解决问题。

(2)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问题解决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对数学产生良好的情感。

(2)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感悟数学文化的魅力。

【教学准备】

小旗,水杯、水、筷子,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奥运圣火已经点燃,奥运盛会即将在北京召开,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为奥运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今天我们也做一回奥运小使者,把奥运精神带进幼儿园。现在我们有一些印有奥运会会徽的小旗想要送给幼儿园的小朋友。

[设计意图]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1.幼儿园有两个班,要把这些小旗分给这两个班,你觉得怎么分比较合理呢?为什么?

学生可能的答案:人数相同的情况下平均分,因为这样每个人分到的会同样多。

2.经调查,大班有30人,小班有20人,这回如果我们还把这些小旗平均分给这两个班,你觉得还合理吗?为什么?

学生可能的答案:不合理,因为每个人分到的就不一样多了。

怎么分合理呢?请你静静地想一想,先和同桌说一说,再和全班同学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可能的答案:按人数比30:20=3:2进行分配。

3、3:2表示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按比分的必要性以及初步沟通按比分与平均分的关系。

二、问题解决活动1:合作研究怎样按3:2这个比来分配

为了研究方便,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小旗。

(一)合作研究

1.合作要求:两个同学一组分工合作,每分一次,就详细记录下当次分给大班和小班小旗的面数,直到分完为止。(提示:记录时,不累计上次分得的小旗面数)

大班

小班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大班分得()面小旗

小班分得()面小旗

2.学生合作研究

3.教师组织反馈交流

u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收集约三种不同的分法,分步展示在投影上。

u四人一组交流讨论要求

(1)在组长带领下逐一分析每种分法,你们能理解这些分法吗?你有什么想法?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2)观察、比较这几种分法,你能发现什么?

插问:你觉得分一次至少需要多少面小旗?为什么?

也就是可以把5面小旗按3:2进行分配,那这一次是把几面小旗按3:2进行分配的呢?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预设:

分法1:每次分给大班3面,分给小班2面。

表扬:认真有耐心,十二次。

分法2: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分,分的次数明显减少。

表扬:很会动脑筋,在分的过程中及时进行了调整。

分法3:先按人数分给大班30面,分给小班20面,余下的再按比分。

表扬:很会联系实际情况,这种分法在实际生活中非常实用。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五个,其一,虽然是六年级的学生,但是动手操作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逐次分配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记录单能够恰好的保留学生最初的思维轨迹。其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其三,让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探索按比分的不同策略。其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反思能力,倾听习惯,使学生在交流中获得方法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其五,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能力

(二)验证

1.问题:大班和小班分得面数的比是不是3:2?你是怎么知道的?

大班

小班

分得小旗的总面数

人数

平均每人分到小旗的面数

30:20=3:2=36:24

2.师生一起小结:

(1)平均每人分到的小旗同样多吗?

(2)把这些小旗按大班和小班的人数比来分配是合理的分法吗?

(3)虽然不知道小旗的总面数,但是大家动手分一分,是否就能成功的把这些小旗按3:2进行分配?

[设计意图]正式打通人数比与小旗面数比之间的关系,深化比的意义。使学生初步体会按比分的本质:即每个单位分到同样多。

(三)当我们知道总数的情况下的按比分配

1.问题:如果有180面小旗,你打算怎样按3:2进行分配?你能想到几种方法?

2.四人一组交流,说说你想到的方法。课件配合演示

学生可能的答案:

方法1:按比逐次分配。

方法2:先求出一份是多少面小旗,再根据大、小班分别所占的份数,求出各应分得多少面

小国旗。

方法3:把比转化成分数,利用分数的意义求出大班和小班分到的小国旗的面数

3.小结:当我们知道总数的情况下,既可以逐次分一分,也可以算一算。可采用的方法就更多了。平均分能理解为按比分吗?按怎样的比分呢?

三、问题解决活动2:体验比的应用的广泛性

(一)问题情境

因为同学们表现得太出色了,老师带来了一个小礼物想要送给大家。请同学们认真倾听。边听边观察思考,你能发现什么?

(二)师生活动

1、看《小星星》演奏的视频

学生可能发现了水的体积和空着部分的容积竟然存在着一个比。

2、出示如下信息:

杯子的容积:320ml,杯子装满水敲击出的声音为1.

音阶

杯水的体积与空着部分的容积的比

2

29:3

3

25:7

4

23:9

5

37:27

6

1:3

3、提问:29:3表示什么意思?。

4、算一算2这个音所需的水量。

5、每位同学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音,计算出所需水量。

6、教师组织反馈交流

7、倒水演奏

8、小结:比与音乐的关系最早是由古希腊的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发现的,老师认为你们真的很了不起,是今天课堂上里最闪亮的小星。

[设计意图]通过比与音乐的关系,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体验比的应用的广泛性,培养学生的数感,感悟数学文化的魅力。

四、问题解决活动3(拓展练习):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

(一)情境与问题

花坛设计稿征集启示:

某小区修建了一个36平方米的正方形大花坛,决定在花坛中栽种菊花、兰花和月季,两种花卉的种植面积的比是2:3:4,每种花卉的种植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请设计出栽种的方法,并画出示意图?(菊花用黄色,兰花用蓝色,月季用红色)

(二)师生活动

1.提问:2:3:4表示什么意思?。

2.学生计算并根据比设计花坛。

3.教师组织反馈交流。

4.教师小结。

五、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受?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比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把一些事物按一定的比分的时候,可以用哪些策略?

3、你在生活中还能找到比的应用的例子吗?

【我的思考】

一、经历问题解决过程,体验策略多样性,感悟数学文化魅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以及数学科学自身的发展,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对数学课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但是都几乎无一例外的把问题解决作为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或非常规问题时,能够主动利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努力的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力图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这种能力将会在学生步入社会时,使他迅速的调整和适应新的环境。所以它也成为我们新《数学课程标准》的焦点。

使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不仅是能力培养的需要,还是一种心理发展的需要。每个孩子都具备解决问题的潜力并渴望能够在解决问题时获得成功。不能不说,问题解决的过程将使孩子面对智慧和心理的双重考验,但同时也会从中获得双方面的提升。

二、六年级的学生,还需要分一分吗

这个问题也曾经不断的困扰我。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后,我终于彻悟,在这里分一分与算一算具有同等地位。首先说按比分的策略我认为基本有两大类:(1)不数出总数,按比逐次分配,直至分完,结果即为按比分配的结果。(2)先数出总数,通过计算得出按比分的最终结果,在经过一次分配完成。而且第一种方法在不知总数又不方便得到总数的情况下很有实用价值。因此我设计了给幼儿园两个人数不同的班怎样合理分配小国旗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实际操作探究,从而解决问题。

分一分使学生切身体验到了比的意义深化过程。因为学生每一次都是在按人数比分配小国旗,每一次分得小国旗的面数比都是3:2,最后两班分别共分得小国旗面数的比也是3:2,成功地完成了人数比到小国旗面数比的深化,突破了教学难点。

3、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感悟数学文化的魅力。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数学家,但应当使每一个公民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学会数学地思考,即要实现数学教育发展学生数感的目的。当我们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时,一个数感发展好的学生能够自然地、有意识地把问题与数学联系起来,或者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和解释。这也就是主动地、自觉地甚至自动化地把数学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思维过程。

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发现了比与音乐的关系,他比任何人更早地把一种看来好像是质的现象声音的和谐量化。为此我设计了怎样利用比的知识,使玻璃杯敲出美妙音乐的有趣地问题解决活动。期望在这个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到比与音乐之间奇妙的联系。通过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让学生体会到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可以成为他们发现数学元素和研究数学问题的题材。

【网络研讨与评论】

编写组特约指导教师教材编委、特级教师钱守旺的主要评论:

l这部分内容,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的设计是有特色的。如果没有给出总数,怎样按3:2这个比来分配呢?面对这样的问题,很自然,学生首先要去理解这个3:2是什么意思呢?

l看了你的设计、又听了你的说课,我觉得前半部分设计还是比较好的。尤其是刚开始的引入部分,比较自然、新颖;操作活动的设计可能也更便于孩子操作。

l后半部分,活动:杯琴的活动建议演奏不必太做大。出于时间方面的考虑,把它做为数学文化介绍给孩子们就可以。如果做大,会占用很长时间。数学文化的渗透应适度,不要占时太长;教学应更多关注中、下的学生,不应过于重视形式上的东西,强化更基础的东西会更关注多数学生的发展。做为第一课时,应有一些基本的练习,书上的一些题目应穿插在我们的课堂教学当中。

l课堂热闹并不等于教学效果好,现在很多老师总是一味求新,其实这是一种偏差。

l尽可能在第一课时不要出现连比。

l这节课有两个方面还应该进一步地突出:那就是比与原来的平均分、还要联系比与分数之间的关系。

网友六年级的评论:

1.使学生经历了探索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

2.课程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操作活动的设计使学生在体会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同时,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网友林志杰的评论: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人才果然很有深度不管在教学教学水平还是在教研方面以及个人能力方面。

网友生洁的评论:

我非常喜欢送奥运小红旗这个活动,在数学教学中也体现了我们的政治人文,与生活结合非常紧密.音乐与比的关系这个活动非常新颖,相信学生都会喜欢,而且从此激发他们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网友尚待解答的困惑:

l如果有学生仅停留在平均分的水平上。教师该怎么引导他按3:2分?

l比的性质没有学,会不会影响比的应用?

l百分数和比是不是数?

关于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

一、教学内容

我讲授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49页例2《比的应用》,在本册教材中主要就是按比分配问题。

按比分配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平均分和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延伸。教材是采用把比化为分数,用学生前面已学过的分数的知识来解答。这样安排学生容易接受,不仅加深了对分数应用题的理解,还有利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为今后学习正反比例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学生情况

六年级的学生在分析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而本班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学习新知识,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请下载附件:《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比的应用》(本地下载在线阅读)

关于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

一、学习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进一步加深对正数、负数意义的理解,体会0是相对的。

2.会画折线统计图描述事物的变化情况。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正、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自主学习的乐趣。

二、学习重点

进一步理解正数、负数的意义以及对0的新认识,体会0是相对的。会画折线统计图描述事物的变化情况。

三、学习难点

研究问题时,会选择适当的量作为基准0。

四、教学建议

1.学生准备6张小楷纸。

2.教材中给出的是某市水文站发布的汛情资料,学生可能对其中的术语不熟悉,如,警戒水位、历史最高水位,需要教师通过相应的媒体、图片资料或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等,帮助学生理解。为了防止水患,一般在河流的堤坝上都有一个警戒水位,如果水的高度超过了警戒水位,就应提防小心,采取措施。历史最高水位,是指历史上达到的最高的水位,它往往比警戒水位要高。

五、参考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都知道每年的7月、8月是洪水多发时期。下面是某市水文站发布的8月1-7日期间,每日下午3时的汛情公告。

警戒水位42.00米

历史最高水位42.48米

8月1日水位41.80米

8月2日水位42.60米

8月3日水位42.35米

8月4日水位42.36米

8月5日水位42.00米

8月6日水位41.86米

8月7日水位41.94米

(二)引导探究

1.为了能更清楚地看清每天水位的高低变化,可以用什么统计图来表示?

2.讨论交流:

你准备怎么去画统计图?

3.在书上画出水位变化情况的折线统计图,并标明警戒水位。

4.那你还能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各个水位吗?怎么表示?

预设:

方法一:把警戒水位看做0米。

方法二:把历史最高水位看做0米。

完成书上的表1和表2.填写前可以让学生先说一说-0.20、+0.60、-0.68表示的意思。

5.反馈表格填写。

6.学生自主制成折线统计图。

制作前可以让学生说说,你有什么困难?

预设:负数的点怎么描?

负数的点的方法与正数的点的方法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是往下数,一个是往上数。

7.把上面的三幅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预设:三幅折线统计图的形状完全一样,是可以通过平移互相得到的。虽然每次的0点不同,但数的相对大小关系没有变化,所以折线统计图的形状是不变化的。

8.对于0点你有什么新的认识?

预设:0是相对的,可以人为规定0点。

(三)应用拓展

某班学生的平均身高为145厘米,其中小芳高142厘米,小胖高144厘米,小明高145厘米,欢欢高146厘米,苗苗高148厘米。

(1)如果把平均身高记为0,如何表示这5名同学的身高?

(2)如果把小芳的身高记为0,如何表示这5名同学的身高?

(3)分别把(1)(2)的结果制成折线统计图,这两幅统计图有什么关系?

预设:折线统计图的形状都是一样的。虽然参照的标准变化了,但他们五人的身高及其相互之间的大小关系是不变的。

(四)全课总结

学了今天这一课你有什么体会?

预设:在研究问题时,我们可以选择适当的量作为基准0。

六、补充练习

以下是小明5个单元的成绩。

84,85,81,89,80。

以下是王刚5个单元的成绩。

96,98,92,95,95.

(1)你认为他们分别以几分看作0比较合适?说说你的理由。

(2)制成折线统计图。

关于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

教学内容圆的面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6-1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圆面积的意义,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讨论,找出拼前圆形和拼后图形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2、能够利用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并能运用圆面积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估一估和探究圆的面积公式的活动中,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找出拼前圆的各部分与拼后图形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难点:运用圆面积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每组两个同样大的等分成16份的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创设情境。

投影出示教材第16页的农田喷水图。

2、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说说自己从图中发现的数学知识。

学生观察并讨论,然后教师指明回答。

学生甲:因为喷水头喷出水的距离一定,所以我发现喷水头转动一周刚好形成一个圆。

学生乙:这个圆的半径就是喷水头喷水的距离,也就是5米。

学生丙:这个圆的圆心就是喷头所在的位置。

3、教师对这些学生给予肯定。

师:请大家说说,这个圆的周长指的是哪部分呢?被浇灌的农田是属于圆的什么?

学生:农田边缘一圈是这个圆的周长,被浇灌的农田面积就是这个圆的面积。

师:说得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的面积。

(板书:圆的面积)

二、新授教学

1、教师:我们学习过计算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这个喷水头浇灌的农田面积,也就是这个圆的面积,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面积公式计算出来呢?

学生:不行,以前没学过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也没有可以使用的公式。

教师:那好,下面请大家估计一下,半径为5米的圆的面积大约应该是多少?

(让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估计圆的面积。)

2、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圆的面积。

教师:大家讨论了半天,也没有得到一个统一的答案,是因为我们没有一种统一的方法,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下面,我们就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计算一下。

(1)投影仪出示教材第16页的方格图,让学生看懂图意后估计圆的面积,可以讨论交流.

(2)反馈估计结果,并说明估算方法及依据。

学生1:我是根据圆里面和外面的正方形来估计的,外面正方形的面积为100平方米,里面正方形的面积为50平方米,那么,这个圆的面积大约在50---100平方米之间。

学生2:这样的结果范围太大,太不精确了。

学生3:我是用数方格的方法来估计的。我把这个圆平均分成4份,估出其中的一份大约为20平方米,那么,这个圆的面积大约为80平方米。

师:同学们的估计很有道理,但是还不精确。在实际生活中,往往要有一个精确的结果,我们现在就来研究圆面积的计算方法。

3、探索规律。

(1)由旧知引入新知。

教师:原来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学生:把它们转化成学过的图形。

教师:那么圆的面积公式可以可以由什么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转化得来呢?

教师质疑:圆的面积公式能不能也用分割拼摆的方法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推导出来呢?

教师:(1)圆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学生:圆是有曲线围成的图形,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

教师:如何能把曲线转化成近似的线段呢?如何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教师:沿半径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剪开拉直,你会发现什么?

投影:把3个等圆分别平均分成4份、8份、16份。拉开,看曲线的变化。

教师:继续分,32份、64份,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曲线越趋近于直的线段。

教师: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试着把圆分割、拼摆,转化成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

(2).学生拼。

教师: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沿着圆的什么分?为什么这么分?

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试着拼一拼,看一看能拼成近似的什么图形?

每小组选代表说一说:你们组拼成的图形近似什么图形?

学生1:我们小组把剪开的圆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把拼成的长方形放到实物投影上展示。)

教师:为了看清楚长方形的拼摆全过程,看电脑演示,边看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拼前是什么图形,拼后近似什么图形?

②拼前图形的面积与拼后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③拼后图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哪部分,宽相当于圆的哪部分?

同组互相讨论。把讨论的结果汇报一下。

3.推导公式。

(根据学生的发言,老师板书)

学生1:拼前是圆形,拼后近似长方形。

学生2:拼前圆的面积与拼后长方形的面积相等。

学生3:拼后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r),宽相当于圆的半径(r)。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展示学生推导的公式)

学生1: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

学生2:S=c2r

学生3:S=rr

学生4S=r2

教师:你们推导的公式是正确的,都有道理,但是学生4推导的最好。

板书:S=r2

教师:这说明求圆的面积只需要什么就可以了?

学生:半径。

教师:如果告诉我们圆的直径,那怎么办?

学生:先求出半径,r=d2

教师:如果告诉我们圆的周长,那又怎么办?

学生:先求出半径,r=c2

4、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应用。

教师:现在请大家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喷头转动一周可以浇灌的农田面积。

(1)学生独立完成。

(2)投影订正。

(三)巩固练习

1、一个圆的直径是10厘米,求它的面积。

教师:已知直径,怎样求圆的面积?

生:必须先求出半径,再求面积。

(学生独立完成,投影订正。)

2.一个圆的周长是6.28分米,求它的面积。

教师:已知周长,怎样求圆的面积?

生:必须先求出半径,再求面积。

(学生独立完成,投影订正。)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习了哪些知识?圆的面积怎么求?圆的面积与谁有关?有怎样的关系?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

课本第18页试一试1,2题,第19页练一练第1,3,4题。

板书设计:圆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圆周长一半半径

2

S=rr

S=r

关于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5页比的应用的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学重点:

利用比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比的应用的拓展练习。

教具准备:

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秋天到了,橘子园里大丰收,果农给幼儿园运来了一筐橘子,要分给幼儿园的大班、小班两个班级,你觉得该怎样分呢?

(大班分的多,小班分的多,一个班一半。)

师:一个班一半,就是平均分,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比来表示?

(1:1)

师:两个班级还可以怎样分?

(按人数分配,人多的班分多点,人少的班分少点。)

2、师:幼儿园大班30人,小班20人,把这些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按人数分配怎么分合理?多找几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明确:按照大班和小班的人数比3:2分。

(提供现实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题目:这筐橘子100个,按人数比3:2应该怎样分?

(这一过程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体验时间,学生会不断调整一次分配的数量,不断的产生新的解题的策略,理解按一定的比例来分配的意义。)

方法一:

大班小班

30个20个

30个20个

方法二:画图

100个

方法三:列式法。

(1)分数:3+2=5

1003/5=60(个)

1002/5=40(个)

(2)份数:3+2=510053=60(个)

10052=40(个)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比较合理。

(有上面小组合作的经验与发现,这次可以操作、画图、列式等不同的方法来分,从实践中发现规律,理解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

2、出示题目:这筐橘子如果是140个,按人数比3:2应该怎样分?

按照以上的方法解决,注意方法优化。

列式法:

(1)分数:3+2=5

1403/5=84(个)

1402/5=56(个)

(2)份数:3+2=514053=84(个)

14052=56(个)

3、小结:我们利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为小朋友分橘子的问题,其实比在生活中的作用还很多呢!

三、巩固新知:

1、独立完成:试一试。

小清要调制2200克巧克力奶,巧克力和奶的质量比是2:9,需要巧克力和奶各多少克?

2、试做练一练的2题,并说明理由。

一种喷洒果树的药水,农药和水的质量比是1:150.现有3千克农药,需要加多少千克的水?

明确:药水由农药和水混合而成。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能及时的发现不懂的,理解不好的问题,便于及时处理。)

四、拓展应用:

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都不错,现在有许多生活中的一些运用到比的知识来解决的问题,希望同学们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

(1)三个比的拓展:

蛋糕师傅制作蛋糕时,分别使用鸡蛋、白糖和面粉三种原料配在一起,三种原料的比:2:1:3,这样一个18千克的面团需要多少鸡蛋、白糖和面粉呢?

(2)周长中的比:

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60厘米,长和宽的比为3:2,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这一过程是比的拓展应用,让学生对比有更加深刻的认识,防止学生将比的应用知识类型化)

五、课堂总结:

师: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师:比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希望大家用你智慧的眼睛去寻找,去发现!

比的应用课堂实录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4页比的应用的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3分钟)

师:秋天到了,橘子园里大丰收,果农给幼儿园运来了一筐橘子,要分给幼儿园的大班、小班两个班级,你觉得该怎样分呢?

生1:给小班多分点,因为他们小!

师:爱护小朋友,真大度!

生2:给大班多分点,因为他们吃的多!

师:按照需求,很有道理!

生3:一个班一半,这样最公平。

师:一边一半,就是平均分,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比来表示?

生:1:1

师:还有其它的办法吗?

生4:按人数分配,人多的班分多点,人少的班分少点。

师:幼儿园大班30人,小班20人,把这些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按人数分配怎么分合理?

生1:按30:20来分。

生2:按3:2来分。

师:按照大班和小班的人数比3:2分。

(提供现实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

二、探究新知:(20分钟)

1、师出示题目:这筐橘子100个,按人数比3:2应该怎样分?

(这一过程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体验时间,学生会不断调整一次分配的数量,不断的产生新的解题的策略,理解按一定的比例来分配的意义。)

生1:

大班小班

30个20个

30个20个

生2:画图

100个

生3:列式法

(1)分数:3+2=5

1003/5=60(个)

1002/5=40(个)

(2)份数:3+2=510053=60(个)

10052=40(个)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比较合理。

(有上面小组合作的经验与发现,这次可以操作、画图、列式等不同的方法来分,从实践中发现规律,理解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

2、师出示题目:这筐橘子如果是140个,按人数比3:2应该怎样分?

师:按照以上的方法解决,注意方法优化。

学生的主要方法:列式法(板演)

生1:(1)分数:3+2=5

1403/5=84(个)

1402/5=56(个)

生2:(2)份数:3+2=514053=84(个)

14052=56(个)

3、师小结:我们利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实比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多呢!

三、巩固新知:(15分钟)

1、独立完成:试一试。

师:你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

2、试做练一练的1题。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能及时的发现不懂的,理解不好的问题,便于及时处理。)

四、拓展应用:

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都不错,现在有许多生活中的一些运用到比的知识来解决的问题,希望同学们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

(1)三个比的拓展:

蛋糕师傅制作蛋糕时,分别使用鸡蛋、白糖和面粉三种原料配在一起,三种原料的比:2:1:3,这样一个18千克的面团需要多少鸡蛋、白糖和面粉呢?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周长中的比:

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60厘米,长和宽的比为3:2,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师:为什么要将周长除以2呢?

(这一过程是比的拓展应用,让学生对比有更加深刻的认识,防止学生将比的应用知识类型化)

五、课堂总结:(2分钟)

师: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生: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本节课能够做到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促进用数学思想进行交流。通过观察、实践、比较、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解答实际问题,并形成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回顾本节课的授课过程,本次对课堂评价实效性的探索还是收到了可喜的效果。通过这节课的观察和记录,发现课堂语言缺乏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激励性评价语言,今后用富有感染力、充满真情的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热情地给予褒奖。同时注意数学建模的灵活性。在开展数学建模教学时,应该看重学生的参与过程,更多地表现活动的灵活性。这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

1、教材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比的应用》是属于数与代数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在明确这一理念的基础上来研究教材,不只是看本章节的教学内容,还要联系前面的相关内容,甚至是后面的相关教材,这样才能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也为下学期的正比例、反比例打下基础。

2、情境创设的趣味性,实用性。

好的情境创设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重要的是从现实出发,寻找身边的数学问题。本节课由橘农的一筐橘子引入,如何分给大小两个班级,不同的分配原则,特别是平均分的分法导入1:1的比,建立了分法和比的直接联系,为按人数比来分打下基础。利用按3:2给大班和小班分橘子,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问题中,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不是无源之水,数学就在身边。

3、建构模型的开放性、挑战性。

对于比的应用的相关内容,容易建构一定的解题模型,但是也要防止照葫芦画瓢似的学习情况的产生,这就需要题目的设置要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因此,在常规学习的基础上,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选择余地,激励学生去发现、去创新。重视了基础性,综合性,拓展性,练习的设置注意了有层次,有梯度,既有两个比到三个比,亦有总量不确定的情况,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要灵活,要理解算理!正如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数学学习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在这样的探索学习中,使每位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有不同程度的拓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探索成功的喜悦。

关于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6

更多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点击: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案例]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11册第三单元较复杂分数应用题例7开放式教学片段。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应用题。(出示例7:某工厂十月份用水480吨,比原计划节约了。十月份原计划用水多少吨?)

师生共同画出线段示意图(图略)

师:请大家结合线段图,开动脑筋,利用已有知识求出十月份原计划用水的吨数。(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学生各抒己见。)

生1:我用方程解,数量关系是计划用水的吨数-节约的吨数=实际用水的吨数,所以设原计划用水x吨,得方程x-x=480

生2:这样做是对的!而我列出的方程是x=480+x

生3:从线段图可以看出,实际用水的吨数相当于原计划的(1-)。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我认为也可以这样列方程:x(1-)=480

师:这三位同学都是从列方程的角度求出了解,你们还有其他的解法吗?

生4:我用算术方法解。从线段图可以看出把十月份原计划用水的吨数看作9份,实际用水比原计划节约,那么实际用水的吨数就是这样的8份,这正好是480吨。48089,先求每份的吨数,再乘9,就得实际用水的吨数。

师:对他的解法你们有什么看法吗?

大部分学生点头认同。

生5:我同意生4的解法,当然也可以这样列式:4808。先求出每份是60吨,这60吨相当于原计划用水的,所以再除以就是原计划用水540吨。

此时,学生的思维逐渐活跃起来,他们私下小声地议论着,过了一会儿,生6面带疑惑站起来说:老师,我也列了两个算式,不知对不?

师:你先说出来,让我们一起来讨论讨论。

生6:我的算式是4809和48098

师:对这两个式子,你们议一议好吗?

生7:这两个算式都是错误的。如果这两个算式是正确的,那么刚才列出的48089或4808就是错误的,而刚才的算式我们已经算过了,是正确的。

生8:我来补充,我也认为这两个算式是错误的。从线段图来看,480吨与9份显然不相对应,所以480除以9是没有意义的。

此时,生6略有所悟地点着头,表示接受。

生9:老师,我从上面的对应关系受到启发,480吨的对应分率是(1-),直接列式是480(1-)。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利用原有知识想出了这么多的解法。真了不起!你们对刚才的这些解法还有什么意见,或者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生10:老师,我还有一种解法。

此时其他学生都惊讶地看着生10,老师也为之一怔,但还是追问了一句:你是怎么想的?

生10:我列的算式是480。

师:对480你们理解吗?

生11:我能理解。这是变换了思考角度,如果反过来把实际用水的480吨看着单位1,那么原计划用水的吨数就是480吨的。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原计划用水的吨数就是480。

顿时,教室里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反思]

在题目本身不具备明显的开放性的情况下,教师善于挖掘解题策略的开放性,大胆放手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思考,让学生拥有自由的思考空间,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综观上面的教学过程,我认为主要体现了:

1、不唯解题模式,允许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自由地思考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教学,教师往往给学生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具体数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而上述教学片段,教师一开始就大胆放手让学生思考,没有任何束缚,没有任何限制,有的只是民主的氛围,自由的放飞,唯此学生才会不断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加之教师的相机引导,学生探究的兴致越来越高,思维也越来越活,不同水平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他们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找到了答案。尽管方式不同,但结果一样,这也正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的人本主义目标。

2、不唯师不唯本,允许学生自由地评价体验成功,获得自信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只有听讲的义务,而无评价的自由,唯师、唯上,这样大大地抑制了学生发表意见的愿望,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习质量。我们认为,只有积极思考的学生,才会提出不同的方案,才会评价别人的方法。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敢于解除对学生的束缚,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当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时,教师总是巧妙地把解答的包袱抛还给学生,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只是简要地搭条线然后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让学生自由地评价,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学生在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关于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1000字汇总7篇


想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准备工作要做好,教案要明确本课内容在整本教材中的价值。写教案有利于教师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一篇优秀教案应该包含哪些部分呢?下面的内容是我们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积累词语,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有感情地朗读,学习本文选材典型,主题深刻的写作特点。

3、学习本文倒叙的叙事方法,采用总分总结构,前后照应。

4、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倒叙的方法和选取典型材料。

教学用具:投影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理解“启蒙”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文,思考:这是一篇回忆启蒙老师的文章,看看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2、同学交流

3、指名汇报

课文记叙三件事,〈1〉老师组织学生举行抗日讲演比赛

〈2〉作文写字课受到老师申斥

〈3〉翻译官上的日语课特别宽容。

4、全文共分成三段。

三、再读课文,划出生字词,不理解的查工具书

1、生字lún féng rěn nüè jǔ

沦陷冯老师残忍虐杀规矩

jiè chì kuì mǒu xiá gǎng

惩戒申斥羞愧某些遐想岗位

2、理解:沦陷:(领土)被敌人占领。

虐杀:人而致死

惩戒:通过处罚来警戒。

申斥:斥责

遐想:悠远地思考或想象。

3、分段读文,体会文中流露出的对老师的感情。

四、作业:⑴熟练朗读课文

⑵思考书后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语句

2、改写文章最后一句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理解关键语句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二、学习课文

第一段:1、齐读

2、圈出课文表达“我”对老师感情的词语。

(板书:感激、思念)

3、倒叙开头

第二段是课文的重点内容。

1、作者共回忆了几件事?试用小标题概括

板书:讲演比赛(3-5)

受到申斥(6-7)

2、指三人分读(3-8)

〈1〉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每件事中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

〈2〉谈谈自己的理解

①“那时我还小”——————“从心里感到敬佩”

②“我感到羞愧”——————“编造出来的”

③“我心里还是服气的”———“很不用心”

④“从这种宽严之问”————“某些道理”。

重点理解句中:A“宽严”之问指什么?

(从学习祖国语言文字和学习日语两个角度谈)

B小学声会领悟到哪些道理?

(热爱祖国,仇恨敌人)

〈3〉学生质疑

3、指名读第三段,谈谈讲了什么?

(学堂的名字,位置,环境)

4、总结:这部分是课文重点,作者围绕对老师感激思念之情,选取三件典型的事例,有说服力。

第三段:

1、指名读

2、出示最后一句

既然我的老师们播下的种子在他们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了,为什么我们播下的种子不会在自己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呢?

⑴理解句子意思

⑵改写为不用问号的句子,句子意思不能变。

三、总结全文,学生质疑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并选取典型事例表达主题值得我们学习。

四、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五、课外练习

读了课文,你可能会想到自己一些经历,试写下来。〈〈我的老师〉〉

板书设计

难忘的启蒙

感思讲演比赛

激念热爱祖国

受到申斥(严)

仇恨敌人

翻译官宽容(宽)

关于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学生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2.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哺育、络绎不绝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

2.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思考练习第2题),明确古井教育人们怎样做人的问题。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新出现的字、词。

(二)一边读,一边想,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并划分结构段。

教学重点、难点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二)理解自然段内容,用归并法划分结构段。

教学过程

(一)自由读课文,通过查工具书读解生字新词,并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下来。再指名读课文,检查初读课文情况,并纠正误读,区别字形。

1.读准生字读音:

乳(rǔ)汁的乳,报酬(chu)的酬是翘舌音,要读准。

读准以下容易误读的音:

扁担(dn)的担,不要读成dān的音;

单薄(b)的薄不要读成bo的音;

一阵风能把她吹倒似(sh)的中似,不要读成s的音;

日子长着哩(li)的哩应读轻声;

提供(gōng)的供不要读成gng的音;

他们懂得(de)的得应读轻声,不要读成d的音;

不能总让大家出力气啊和多好的古井啊中的啊,应按啊的变调读,前者应读ya,后者应读na。

2.注意以下字形:

暮色的暮下边是日;

络绎不绝的绎不要写成泽;

六旬的旬与句,陶冶的冶与治不要相混。

3.提醒学生通过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以下词语:

熹微、歉意、陶冶、络绎不绝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

歉意:抱歉的意思。

陶冶: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络绎不绝:(人、马、车、船)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二)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古井的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古井?想一想各自然段的意思,分小组讨论,并解答;再由老师归纳,顺便把不懂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

关于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弄清课文的段落层次;写好本课生字

2.自学生字新词,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当你看到了课题的时候,你想知道些什么呢?(激发学生兴趣)

二.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新词(放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生字词

提示注意:

捻:声母是n

搓与撮读音相同

焙:读bi不能读成pi

2.质疑。(不理解的词语)

敏捷---动作等迅速而灵敏;

弥漫---充满、布满;

神采飞扬---形容人的脸上的神态焕发有精神。

四.学生按自然段试读课文,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1.交流分段情况。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试说各段大意。教师随机指导朗读并归纳分段。

3.同位同学互查朗读一遍

五.指导写字。

1.先观察字行,掌握间架结构;

2.突出指导,煞、茸部首约占字的三分之一;袄字左边是,不要写成

3.学生描红,临写。

板书设计:

14.碧螺春

煞汛焙袄搓捻撮茸

课题:14.碧螺春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个方面介绍碧螺春的;

2.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节)

教学重点: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

课前准备:茶叶,茶杯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通读课文

1.看看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碧螺春(师巡视)

2.交流并板书;

名称由来,采茶,焙茶,品茶

二.学习课文第4节

1.指名学生读。板书:美丽动人

2.美在哪儿?请划下来读一读。

3.有感情的朗读,(读得要美)

4.指名朗读,老师指导。(愉快、高兴的心情)

5.欣赏音乐,感受环境。

6.指名学生配乐朗读。

7.练习背诵(个别检查)

三.学习课文第5节。

1.读课文,看了茶的焙制过程,你有什么感觉?

板书:新奇

2.怎样感到新奇,怎样焙茶?请学生读一读有关描写的语句。

3.划出突出动作描写的词语。

板书:揉搓捺抓

4.学生作动作示范(演示)

5.体会动词的巧用,练习朗读。

6.这样焙出的茶才是上等的好茶。

四.学习课文第6节:品茶

1.自读课文,边读边想:怎样才叫品茶?

2.交流并板书:色香味形

3.分组品茶。

4.品尝也是一门艺术,好茶碧螺春连外国人也称赞。

关于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脍、趋、俘、铿、锵、押、.刑、囚8个生字。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天祥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3.帮助学生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詹天佑》一课,被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的事迹所感动。今天我们再认识一位杰出人物,他就是我国南宋时期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板书课题,图片)

二、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生字词,并自己读一读。

2、师出示生字词。(让学生个人读,全班读。)

3、请大家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事?(文天祥所处的时代,是蒙古族向南宋发动进攻和南宋政权日趋腐朽的时代。蒙古汗国改称大元,并在之后的四年中,大举南侵,先后攻陷了南宋许多地方。南宋的许多文官武将贪生怕死,不是弃城逃跑,就是不战而降。一时间,朝廷内外惊慌失措。)

4、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天祥是怎样做的呢?请大家划出来。(生读:在这危机时刻------抗元斗争之中。)师板书:变卖家产作军饷

征集义兵抗元

5、然而,(师读第四自然段)文天祥不幸被俘了。被俘后,他是怎样面对大元朝的威迫利诱的?(分组或叫人读5至8自然段)

6、面对大元朝的威迫利诱,文天祥是怎样做的?能用一个词概括吗?(生:宁死不屈)师板书:被俘后宁死不屈

7、交流:你觉得文天祥是个怎么样的人?结合课文说一说。(生:爱国、不贪生怕死、不贪图富贵、为民着想------)

8、但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却被元朝统治者杀害了!真可惜!不过,他的浩然正气,却千秋常在。请大家齐读最后一段。板书:浩然正气,千秋常在

三、感悟本文的写作特点,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四、巩固练习

找出课文中文天祥说的话,抄下来,读一读。

关于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篇5】

[教材解读]

童话故事《青蛙看海》讲的是一只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苍鹰的指点下,在松鼠的帮助下,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跳,最后终于到达山顶,看到了大海。故事寓意深刻,说明了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本课的情节用人物的对话展开,因此,有感情地朗读,积累相应的语言形式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课文内容表演出来。

3、在品读、想读、演读课文的过程中领悟,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重点、难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理解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实物投影仪、动物图片。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小朋友们,老师知道你们很喜欢童话故事,在童话故事里有许多可爱的动物,你最喜欢哪个,能模仿它的动作、声音吗?让大家猜猜它是谁?(学生游戏)

一、情境导入

大家模仿得真像,小朋友们,昨天呀,何老师接到一个电话,你们猜,是谁打来的?告诉你们,是中央电视台的金龟子,她说,大风车栏目要举办梦想成真童话剧大赛,你们想参加吗?想想演哪个童话故事呢?(生答)

好!我们就演《青蛙看海》吧。(出示课题,齐读)

二、一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个童话剧里有几个角色?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呢?赶快打开课本,认真读读课文。

这个故事发生在哪儿?(生答,师板画大山、湖泊、大海)

2、《青蛙看海》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美丽的地方,这部童话剧里有几个角色?(生答,师出示图片,边贴边引说:青蛙生活在湖边,苍鹰在蓝天上翱翔,小松鼠在树上快活地蹦跳。)

3、主人公是谁?

三、二读课文,抓住重点

1、我们来看看青蛙说了些什么,请小朋友们用画出青蛙的话,边读边画。(生画、答,师相机出示青蛙的话。)

2、你觉得哪些话比较难读,可以提出来。(生答)

四、三读课文,感悟表演

(一)学习青蛙的话

1、出示:我没有一双像你一样有力的翅膀,也没有四条善跑的长腿,怎么上得去呢?

(1)小朋友觉得这句话比较难,那我们来看看,青蛙在什么情况下说这些话的呢?(生答)

(2)苍鹰(移动图片)告诉青蛙要看到大海就要登上大山。看,这是怎样的山?(生答)

(3)小小的青蛙看到这么高的山,情不自禁的说引说:天哪,这么高的山!

青蛙说这句话时什么样儿?看看课文。引说青蛙吸了口凉气。吸了口凉气什么样儿?大家一齐演演。(齐演,指名演)

(4)现在,这句话怎么读?试试看。(指名读)

怎么上得去呢?意思就是上不去,我们要把这种肯定的语气读出来,谁再来一次?(指名读)

(5)现在读这句话不难了吧?是呀,当遇到难读的句子时,我们可以多读几遍,如果能加上动作、表情,那就更好了。(指名读,提醒加上动作、表情)我们一起读读吧。(齐读)

2、青蛙的这两句话小朋友觉得不难,相信你们自己能读好,谁来?(指名读)

出示:是啊,可是这山太高了,我上不去。

相机指导:注意,青蛙说这句话时很失望,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这有什么难的!

相机指导:青蛙开始有信心了,读得自信一点;你把这个!读出来了

(二)学习松鼠的话

青蛙跳上了台阶,他不停地往上跳,终于登上了山顶,看到了大海。青蛙能看到大海,对他帮助最大的是谁?是呀,小松鼠一直在关心、帮助、鼓励他,现在我们来看看松鼠的话。(出示)

自己读读,你喜欢哪句就读哪句?

学生读,相机点拨:

小松鼠多关心青蛙呀!

小松鼠发现了青蛙的长处,在启发、帮助青蛙呢!

小松鼠在鼓励青蛙。

我听出来了,小松鼠很高兴,在为青蛙鼓掌呢!(齐读)

(三)分角色读1~10小节

小松鼠对青蛙的帮助很大,其实呀,苍鹰也不错,他为青蛙指明了看海的道路。那苍鹰的话你读起来有困难吗?我们分角色读好1~10小节,(出示1~10节的人物对话),这次我们只读人物对话,要看清了,把你喜欢的角色多练练。(各自读、指名读)

我们一起来试试,第一排读苍鹰的话,二三两排读青蛙的,第四排就读小松鼠的吧。可以边读边加上动作演一演。

(四)学习11~12小节

1、小朋友们读得不错,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把人物对话读好了,童话剧的表演就比较容易了。(出示11~12小节)课文11~12小节没有人物对话,那怎么演呢?(生答)

2、那我们就要认真读读课文。(指名读)其他小朋友边听边想小青蛙在登山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

3、小青蛙在登山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累、渴)还有吗?

4、小青蛙一路上遇到这些困难,会怎么说?小松鼠又会说些什么?同座讨论讨论。一个扮演青蛙,一个扮演小松鼠。引:青蛙跟着小松鼠一级一级地往上跳(同座合作演)

5、在小松鼠的帮助下,青蛙登上了山顶,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美景?(播放大海的音乐)

6、小青蛙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小松鼠呢?

这时,苍鹰飞来了,看到了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

(五)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认真读了课文,想象了他们一路上怎么说,怎么做,这样我们演起来就比较容易了。下面我们就分小组把《青蛙看海》这个童话故事完整地演一演。商量一下,谁当导演,角色怎么分?(小组内表演,指名表演)

评:(引导从具体的动作、表情上说)

师:导演你满意吗?

你们这些导演呢?小演员呢?

这些建议都不错,谁再来表演表演。

五、总结:

小朋友们的兴趣很浓,表演得也不错,不过,我们就这样去参加比赛能获奖吗?我们还要认真读课文,想好动作,继续排练,等你们表演成熟了,我就帮你们拍下来,寄给金龟子。好吗?今天的作业就是自己找伙伴表演童话剧。

关于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篇6】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娓娓动听和身临其境两个词语造句。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成长渗透了多少师长的心血,不少同学热情讴歌过辛勤培育自己的园丁。著名作家刘绍棠在《师恩难忘》这篇文章里表达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这是一篇深情而朴实的文章。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一片尊师情。

二、初读课文

1播放课文录音。

2带着是一件什么事便作者难以忘记老师的恩情的这一问题自读课文。读文时字字入目,读准字音。

3.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姥姥念叨戛然而止引人入胜身临其境

4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

(2)卡片正音。

念叨炊烟茂盛邻近娓娓动听

歇脚往事心田滋润身临其境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学生通读课文。

2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小学一年级时的一位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都是如此)

3.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插图的意思。(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

四、理清课文脉络

1用提取中心段的方式分层。

课文哪几自然段是讲田老师怎样上课的

2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我到邻近的一所乡村小学读书。

第二段(第2一7自然段):教语文的田老师在讲课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4年都是如此。

第三段(第8一9自然段):我不忘老师的教诲之恩。

五.分段读课文

六、作业

1.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姥lao()炊chui()歇xie()

nao()cui()xi()

2填字成词。

身()其境()人入胜()生难忘

()()动听教()之恩戛然而()

3.认真诵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这一段简洁明了,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作者是回忆往事的?(那年)

(3)概括这一段的意思。

(4)用陈述语气读这一段。

2细读第二段(第2一7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段。

(2)、阅读思考,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①第2自然段的描写虽然简单,但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关于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5个字,能正确读写本课新词。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课文论述的方法,学习用列举事例的方法表现文章的中心的写法。

3、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知道做事不应该因小失大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通过五个具体事例进行论述的。

教学难点:

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板书”因小失大”这个词,提问: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因小失大”这个词蕴涵了怎样深刻的人生哲理呢?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因小失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2、反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3、指读生字,并给生字组词。

4、读一读本课的新词。

5、思考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三、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自读自悟,然后讨论课文的思路,初步了解议论文的表达方式。

四、作业

熟读课文。

写一写本课的词语。

板书设计

因小失大

不要为”哨子”花费太多

通过五个事例引出结论

不要因小失大

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头战象教案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伴随着教育方式的创新,学会编写教案是必要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重点、难点的确定与突破,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质教案是怎么写成的呢?小编花时间特意编辑了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头战象教案,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头战象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11个生字,掌握课文出现的新词语,理解“威风凛凛、优哉游哉、衰老、炯炯有神、浴血搏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最后一头战象在死前的变化及它所做的事情。

3、继续练习快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写中,体会村民对战象的友好、战象对村民的深厚感情和对逝去的战友的深切怀念,感受人与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

从课文的相关语句体会人们与战象以及战象对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教学准备: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作背景,对战象有一定了解;

2、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大象的相关资料,可以搜集其他关于大象及人与动物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能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复习导入,交流对大象的了解

1、孩子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关于大象的课文吗?(《与象共舞》)谁来说说大象都可以为人们做些什么呢?(生自由发言)

2、是啊,大象可真是人们的好朋友,可以为人们做这么多事情,但是,你听说过大象还能帮助人们战斗吗?这样的大象叫战象(板书:战象),今天咱们一起认识一头经历过战斗洗礼的最后一头战象(补充完课题:最后一头战象)。

3、齐读课题,简要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沈石溪被称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这篇文章写的是他在1969年到云南插队时亲身经历的事情。

4、再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文章都写了些什么吗?(如:为什么只有最后一头战象?最后一头战象怎么来的?最后一头战象怎么样了?写了最后一头战象的哪些事情?)孩子们刚才很会思考,提出了这些很有价值的问题,现在就自己去找答案吧。

二、速读课文,了解大意

1、快速阅读全文,思考刚才的提问,可在书上进行勾画。

2、学生阅读后解决简单的问题。

3、指名说一说课文写了战象的那些事情。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成为:英雄垂老──重披战甲──重临旧地──自掘坟墓。

三、再读课文,理解字词,扫除障碍

1、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或者你喜欢的语句,也可以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

2、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如:浴血搏杀、泣不成声……嘎羧为什么不搬东西,整天优哉游哉的?)

3、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4、自己阅读感悟后,小组再合作研读:交流感受特别深的地方,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准备汇报自主合作。

四、作业设计

1、继续朗读课文。

2、抄写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板书设计:

23、最后一头战象

英雄垂老 重披战甲 重临旧地 自掘坟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仔细品读,感悟战象的情感。

一、再读课文,说印象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了问题,并一起解决了问题。学到这儿,嘎羧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预设:可能有“善良”“怀旧”“坚强”“忠诚”“英勇”等,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可以做简单的整理,以便明确下一步的研读目标)

二、研读语句,细感悟

1、文中哪些语句的描写给你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请你快速读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品一品。(学生自由研读,教师巡视,了解学习情况,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

2、小组交流,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

3、集体交流

(1)从哪些语句感悟到嘎羧“怀旧”“善良”?

生读相应句子汇报

“第二天清晨,嘎羧突然十分亢奋,两只眼睛烧得通红,见到波农丁,呕呕地轻吼着,象蹄急促地踏着地面,鼻尖指向堆放杂物的阁楼。”

“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象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村子走了三圈。”

“它站在江边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2)汇报能感受到嘎羧“英勇”的语句。

“象鞍上留着弹孔,似乎还有斑斑血迹──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

为什么战象见到战斗过的象鞍那么激动?为什么战象披挂上象鞍又显得那么英武豪迈?

“嘎羧要走的消息长了翅膀似的传遍全寨,男女老少都来给嘎羧送行。许多人泣不成声。村长在嘎羧脖子上系了一条洁白的纱巾,四条象腿上绑了四块黑布。”

(3)从哪些地方又感受到这头战象的“忠诚”?

生汇报“战象走向百象冢,和并肩战斗的战友躺在了一起”部分。

(4)课文里还有令你感动、令你深思的语段吗?请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三、拓展延伸,促升华

1、此时你想用怎样的语言来赞颂嘎羧,赞颂这位可歌可泣的英雄呢?请写下你最深切的感受,写下你最诚挚的赞颂吧。(学生练笔,集体交流)

2、这篇课文与我们刚刚学习过的《老人与海鸥》一课有那些相同的地方?

3、 引导学生从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和课文都有具体的描写两方面进行比较,再次体验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文章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

四、推荐作品

像这样写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情感故事的文章还有很多,孩子们下去可以再看看《第七条猎狗》、《再被狐狸骗一次》、《义犬复仇》

五、作业设计

1、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小练笔:嘎羧告别村寨的场面,驻立江滩回想往事的情景,都十分感人。选择一个场景,想象嘎羧内心的感受,并写下来。

板书设计:

23、最后一头战象

善良 忠诚 英勇 坚强

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头战象教案 篇2

【教学方法】

1.关于大象,学生熟悉的可能只是它的外形和一般的生活习性,而对大象作为兵士参加战斗的历史可能知之甚少。课前,可以建议学生搜集关于战象的历史资料读一读,对战象的情况有所了解,以便理解课文,理解战象嘎羧的情怀。

2.课文篇幅较长,教学的重点之一是训练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教学时,可以规定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读完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然后,及时进行反馈交流,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讲述的顺序,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3.课文讲述的内容及蕴含的思想感情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问题,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如,“嘎羧要离开寨子时,为什么要披挂象鞍?”“嘎羧为什么要去打洛江畔?”“嘎羧离开村子前为什么要绕着寨子走三圈?”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小组讨论研究一两个问题,再全班进行交流,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和感受。

4.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对嘎羧行为、神态的具体描写,突出嘎羧的高尚情怀,这也是教学中要让学生领悟的一个难点。

【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日寇、凝重、华贵、英武、气概、焦躁不安、漫不经心、久别重逢、横遭不幸、震耳欲聋、浴血搏杀”等20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能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与同学一起探究解决。

4.学习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感受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

通过入情入境地品读,感受课文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人们与战象以及战象对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通过朗读感悟,感受嘎羧生命里最后的辉煌与庄严,感受战象嘎羧高大英勇的英雄形象,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准备】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作背景,对战象有一定了解。

2.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大象的相关资料,可以搜集其他关于大象及人与动物的故事。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大象图片)师:同学们,大象是一种聪明而具有灵性的动物,但是经过人类驯服后的公象,便可成为战象奔向战场去投入战斗。(展示战象图片)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中国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的《最后一头战象》,共同走进嘎羧丰富的情感世界。(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 指名两位同学分别读不同颜色词语,你们会发现这两块词语有什么不同?分别是对嘎羧动

作和神态的描写。我想如果同学们能抓住这些重点词语,一定会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

2、 同学们在课下对课文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预习,那些饱含深情的文字向我们描述了一个怎样

的故事?战象嘎羧在它生命的最后时刻,又给我们留下了哪几个感人的片段呢?

3、 学生汇报交流,我们可以用四字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一下。师板书:(英雄垂暮 披挂

象鞍 凭吊战场 庄严归去)

三、深入文本,感受嘎羧

那下面就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读读在对战象嘎羧的描写中,哪部分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哪些语句深深地打动了你,勾画出来,并在一旁写写自己的体会。

四、回读课文,拓展延伸

师:嘎羧离开打洛江,最后来到了埋葬战友们的百象冢旁,用它那一对铁镐似的象牙,挖了一天一夜,刨了一个大坑把自己掩埋起来,(齐读第22自然段)它死了,它没有到祖宗留下的象冢,它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躺在了一起,它如此坦然地面对死亡,完美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孩子们,课文学到这里,你们觉得嘎羧还仅仅是一头普通的战象吗?不,它是一位(学生说:忠诚善良、重情重义)的大英雄!

五、伴随音乐,深情总结

师:同学们,“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嘎羧就这样,带着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带着对战友的深深的怀念,走了!嘎羧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感动。它忘不了救回自己性命,并照顾了自己26年的村民,忘不了饲养员波农丁,忘不了这片曾经洒过热血的土地,更忘不了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沈石溪这样说过,“动物小说写的是动物,折射的却是人类的情感。”就让我们永远铭记这样一个特殊的名字——嘎羧,铭记这最后一头战象吧!(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呢?)老师这里有一首为英雄嘎羧作的小诗,我们就齐读一下送给英雄嘎羧吧!(课件出示小诗)

六、布置作业

频道小编推荐: |

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头战象教案 篇3

上周,我有幸参与了学校组织的的第七届高新杯优质课竞赛暨三课达标考核活动,通过这次活动,让我感触颇多。尤其是刘剑英老师《最后一头战象》一课,让我受益匪浅。

在教学中,刘老师通过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让每个学生都能从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新课标》提出教学内容科学合理的安排是良好的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在本课教学中,刘老师正确理解教材所表达的意图,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本年级学生特点创造性使用教材,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每个教学环节间过渡自然、合理。在课文伊始,刘老师让学生用概括小标题的方法来说说嘎羧在生命最后历程要求,做了哪几件事,并且提出用首先然后再最后回答,这样设计使整个教学思路清晰,有条理,也加强了学生句的训练,重视了语文的工具性。

语文课堂重视读的训练,在《最后一头战象》的执教中,刘老师设计了读,酝酿情感――读,感悟情怀――读,升华情感三个教学环节,在教学中,以读代讲,采用了指名读、齐读、默读、范读等形式进行读的训练,重视学生的体验感悟,在读的过程中,执教者根据本年段特点提出要求,如:读文要有一定速度。本堂课充分体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主动学习还表现在,教师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质疑,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学生的个性与学习智慧得到尽情展现,课堂真正成了师生智慧飞扬的舞台,值得我思考和学习。

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头战象教案 篇4

《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课文记述了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唆,自知生命大限以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战友的百象冢旁刨开一个坑,庄肃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本文的搏斗是篇幅较长,描写具体,情感真挚,发人深省,因此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课文内容,掌握词语摩挲,凝重.华贵,炯炯有神等词语的意思。培养快速读文的读书能力。

2.通过不同层次的读,感受文章饱含神情的语言,学习作者描写具体的表达方法。

3.在读文感悟中,体会战象嘎唆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教学体会:感受文章饱含神情的语言和体会战象善良,忠诚的情怀。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描写就具体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浏览读说印象

本文篇幅长达23个自然节,在为可伊始让学生浏览文章,从整体入手了解嘎唆的性格特点,找到切入文章的突破口,同时训练学生连读的能力。

(二)快速读重句子

文章层次清晰,其中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很多,我利用这种资源,抛开胡子.眉毛一起抓的传统学文方法。由重点好的呈现和感悟突出教学重点决话了难合作铺垫。

三.品味读谈感悟

文章的重点是体会嘎唆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我力求在不同层次的读中,感受嘎唆的人文光辉,我预设了自读,范读,同桌读,齐读导读句方法。同时学习作者描写具体的表达方法,突破难点。

四,选择读促升华

这一环节的读,一方面让我再一次明确文章的写作顺序,即英雄垂落手披战甲,战场凭吊,庄肃归去。另一方面训练学生正确,说到,有感悟的朗读课文,促进学生情感的积和升华。

五写体会情感]

课文应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我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动手的机会,本环节根据时间随机调整。旨在让我有所学,有所悟积淀一种人文态度。

教学设计特点:

1.长文短讲,以点代面,在研读重点句子中提高主题。

2.导读设计精练,体会学法指导,并巧妙运用文章的句子来勾连教学环节。体现教学时写的整合。

此类文章的教学我也是第一次尝试,设计和教学过程难免有不当之处,请各位多提宝贵建议。

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头战象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日寇、埋葬、阵亡、喘息、香蕉、皮革、凝重、华贵、英武、气概、伤感、苍茫、石碑、焦躁不安、漫不经心、久别重逢、横遭不幸、震耳欲聋、浴血搏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练习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并通过入情入境地品读,感受课文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最后一头战象教案教学设计精品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感受作者通过对嘎羧行为、神态的具体描写,突出嘎羧的高尚情怀的表达方法,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练习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1、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写作背景。

2、了解大象的相关资料,可以搜集其他关于大象及人与动物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交流对大象的了解。

1、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关于大象的课文吗?(《与象共舞》)谁来说说大象都可以为人们做些什么呢?(生自由发言)

2、是啊,大象可真是人们的好朋友,可以为人们做这么多事情,但是,你听说过大象还能帮助人们战斗吗?这样的大象叫战象(板书:战象),今天咱们一起认识一头经历过战斗洗礼的最后一头战象(补充完课题:最后一头战象)。

3、齐读课题,简要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沈石溪被称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这篇文章写的是他在1969年到云南插队时亲身经历的事情。

4、再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文章都写了些什么吗?

(如:为什么只有最后一头战象?最后一头战象怎么来的?最后一头战象怎么样了?写了最后一头战象的哪些事情?)

同学们刚才很会思考,提出了这些很有价值的问题,现在就自己去找答案吧。

二、速读课文,了解大意。

⒈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⑴读课文,每个字都读准,句子读通(不能一个词一个词读)。

⑵指名分段读。提出认真听的要求,评读。

⑶请5位同学比赛读,评议。

⑷学习生字:课文读好了,看课文中的生字是不是认识了。出示生字卡认读。读生字卡背后的词语。齐读。开火车读。看看生字回到课文中还会不会读。

⒉快速阅读全文,思考刚才的提问,可在书上进行勾画。

⒊学生阅读后解决简单的问题。

⒋指名说一说课文写了战象的那些事情。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成为:英雄垂暮──重披战甲──凭吊战场──庄严归去。

三、再读课文,理解字词,扫除障碍。

1、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或者你喜欢的语句,也可以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

2、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如:浴血搏杀、泣不成声……嘎羧为什么不搬东西,整天优哉游哉的?)

3、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4、自己阅读感悟后,小组再合作研读:交流感受特别深的地方,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准备汇报自主合作。

四、布置作业。

1、继续朗读课文。

2、写文中的生字,并摘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能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与同学一起探究解决。

3、学习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感受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练习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并通过入情入境地品读,感受课文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感受作者通过对嘎羧行为、神态的具体描写,突出嘎羧的高尚情怀的表达方法,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练习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1、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写作背景。

2、了解大象的相关资料,可以搜集其他关于大象及人与动物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了问题,并一起解决了问题。学到这儿,嘎羧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可能有“善良”“怀旧”“坚强”“忠诚”“英勇”等,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可以做简单的整理,以便明确下一步的研读目标)

课文写了嘎羧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在这最后一天中嘎羧都做了哪些事情?(预感死亡。寻找象鞍。绕寨三圈。怀念战友。自掘象冢)

二、研读重点语句,感悟课文。

1、文中哪些语句的描写给你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请你快速读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品一品,注一注。

(学生自由研读,教师巡视,了解学习的情况,参与学生的自主学。)

2、小组交流,汇报自己的学习的情况。

课文中对嘎羧的行为进行了具体的描写,从文中找一找,说一说对嘎羧的行为进行具体描写有什么好处?

3、集体交流:

(1)从哪些语句感悟到嘎羧“怀旧”“善良”?

生读相应句子汇报:

“第二天清晨,嘎羧突然十分亢奋,两只眼睛烧得通红,见到波农丁,呕呕地轻吼着,象蹄急促地踏着地面,鼻尖指向堆放杂物的阁楼。”

(从“呕呕地吼”“急促地踏”感受到战象看到象鞍时的急切心情。)

“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象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从“呼呼吹去”“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嘎羧见到象鞍时内心涌动的对辉煌过去的深深留恋与回味!)

“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村子走了三圈。”

(从这里感受到战象也已经对村寨和村寨的人们产生了依依不舍之情,它也没有忘记村寨的人们对它的救助,对它的无微不至的关怀。)

“它站在江边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久久凝望”看出它一定又看到了二十六年前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威武雄壮的战象们驮着抗日健儿,冒着枪林弹雨,排山倒海般地冲向侵略者;日寇鬼哭狼嚎,丢盔弃甲;英勇的战象和抗日将士也纷纷中弹跌倒在江里。“亲了又亲”的礁石,也许是嘎羧曾经奋力杀敌的一处战场,也许是曾洒满战友鲜血的一处伤心之地;“震耳欲聋的吼叫”,也许是嘎羧在深情呼唤战友们的灵魂,也许在诉说它对战友的深深怀念,也许在告诉战友,它也将来陪伴它们……这样的悲壮,这样的深情,这仅仅是一头战象吗?这是一位让人满怀敬仰的英雄,这是一位让人饮泪歌颂的英雄!从这些都感受到战象对战斗过的地方的留恋,同时也是对救它的'人们的感谢,也是对死去的战象的深深的怀念。)

(2)汇报能感受到嘎羧“英勇”的语句。

“象鞍上留着弹孔,似乎还有斑斑血迹──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

(从这里可以体会到当时战斗的惨烈,战象对战斗记忆犹新,披挂上象鞍有一种无比自豪的感情。通过对象鞍和嘎羧的简练描绘,深情地赞颂了嘎羧的英雄形象与气概)

为什么战象见到战斗过的象鞍那么激动?为什么战象披挂上象鞍又显得那么英武豪迈?

(可联系前面的威风凛凛,逐渐衰老和现在进行对比理解,教师的诱导,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战象对战斗对战友的无比怀念之情。)

“嘎羧要走的消息长了翅膀似的传遍全寨,男女老少都来给嘎羧送行。许多人泣不成声。村长在嘎羧脖子上系了一条洁白的纱巾,四条象腿上绑了四块黑布。”(从“泣不成声”“系纱巾”“绑黑布”可以感受到村寨的人们对战象已经有了难以割舍的情感,人们不能忘记战象在战斗中立下的赫赫战功,人们对战象的将要死去表达了极度的悲伤。顺势再巩固侧面描写)

(3)从哪些地方又感受到这头战象的“忠诚”?

生汇报“战象走向百象冢,和并肩战斗的战友躺在了一起”部分。

嘎羧为什么不回到祖宗留下的象冢反而是和战友们躺在了一起?

以下内容重点体会:

“嘎羧来到石碑前,选了一块平坦的草地,我们躲在远处,看着它的身体一寸一寸往下沉。”从这里你体会到什么?

“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嘎羧凝望着天空会想些什么?

(4)课文里还有令你感动、令你深思的语段吗?请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你对大象这种动物有什么新的认识?

三、拓展。

1、此时你想用怎样的语言来赞颂嘎羧,赞颂这位可歌可泣的英雄呢?请写下你最深切的感受,写下你最诚挚的赞颂吧。(学生练笔,集体交流)

2、这篇课文与我们刚刚学习过的《老人与海鸥》一课有那些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从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和课文都有具体的描写两方面进行比较,再次体验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文章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

3、推荐作品:

像这样写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情感故事的文章还有很多,课下可以再看看《第七条猎狗》、《再被狐狸骗一次》、《义犬复仇》。

相关文章

  •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模板8篇 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教案要明确本课内容在整本教材中的价值。教案的好处数不胜数,需要好好准备。一篇好的教案包括哪些要素呢?有请驻留一会,阅读课件之家的编辑为你整理的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模板,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 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说课稿精选 日常生活中有时候会需要我们进行文章的撰写,范文在我们学习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借鉴范文的创作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我们写作,写范文要注意哪些方面?下面是课件之家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说课稿”,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 六年级语文教学思考600字 在写课件时,一定从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从实际需要出发,要考虑课件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写课件是老师的基本工作,有值得借鉴的课件模板吗?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六年级语文教学思考600字,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今天,本着常态课的思想,给年段老师上了一节课。从基本理念、教学构思、操作过程等方面去审视《一...
  • 六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模板(集锦8篇) 课件可以作为以后上课的参考资料,课件要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写好课件都有哪些要点呢?我们的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六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模板,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学习目标1、了解和认识辩论,对辩论产生一定的兴趣,能积极尝试,参与辩论。2、写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要有真情实感,注意环境描...
  •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范文 根据课件的节奏,老师也可以轻松掌管课堂的节奏,如今的教师对课件应该都不陌生。你是否也想编写出一篇优秀的课件?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范文”,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教学内容:教材第36页例7、“练一练”,第39页练习六第16~21题,思考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找乘积是1的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