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教案 > 导航

小学说课稿范文三年级

发表时间:2022-12-26

[实用教案]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教师的发展才能更好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您知道什么样的教案才能算得上优秀吗?也许"[实用教案]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就是你要找的,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68、69页例1。《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法和万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儿童的年龄特点,创设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口算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观察周围世界的习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用价值,并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注重算法多样化与算法最优化的运用,尊重每一名学生的独特感受,同时也让每一名学生都获得不同的成功体验。本课内容的一个知识生长点就是表内乘法,将整十、整百、整千数和一位数相乘转化成表内乘法来进行计算,以此来渗透转化的学习方法。为学习乘法估算和笔算乘法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经历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过程,理解算理,学会口算方法。

(2)、在数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乘法计算问题,解决问题,感觉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4)、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算理,掌握算法。

教学难点:由算理想算法。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本着体现计算教学新理念的原则,重视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为学生搭建平台,逐步地去感悟哪种口算方法最优化,逐步熟练地运用口算方法并能有效地进行迁移。本节课教学的主要思路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提出多位数乘一位数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通过观察、比较、类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属于计算教学,计算教学往往枯燥乏味,而机械的训练更使学生厌烦,导致学生对学习数学失去兴趣。首先创设游乐园这个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关注、更积极地参与下面的教学活动;然后提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数学问题,锻炼学生的提问及解答问题的能力,情景图是和儿童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生的学习素材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蕴藏着许多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愿望。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生根据主题图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所以解决同一问题的策略也各不相同。因此,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给他们充分的时间空间思考、交流,在交流中探索10乘几的口算方法,肯定鼓励学生的独特想法,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迁移类推,发现规律。

学生在9乘几的基础上计算10乘几,再由10乘几推出几十、几百的数乘一位数,使学生自己能够发现并得出整百、整千的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再呈现一组有规律的乘法算式,通过观察、比较、类推出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简便算法,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4、课堂反馈,检查效果。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1)基本练习;(2)解决问题,这些练习既重视基本训练,又注意了综合性训练,层次比较鲜明,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练习设计,体现了练习的坡度,把握了练习的难度,使得绝大部分学生能当堂达成目标。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 观察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

1、导入:师:大家喜欢去游乐场玩吗?现在我们一起去游乐园玩一玩。

出示主题图:

2、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从图中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3、大家看到小精灵聪聪的话了吗?一起读。(生提出问题时,让2名学生说出算式)

第二、解决问题,探究算理。

(一)探究10乘几的算理

师:小精灵聪聪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出示例1的第(1)题:坐旋转木马每人2元,9人要多少钱?10人要多少钱?(问题写在纸上,用幻灯放映)

2、学生独立思考进行计算。(齐读题目,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再解决第二个问题)

生汇报,老师板书:2×9=18(元)(你是怎样想的?)

2×10=20(元)

3、探究10乘几的算理

师:2×10没有乘法口诀,你是怎样想的?(前后桌四人为一组说一说你的想法,看看哪一组想到的的方法最多)

学生的回答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9个2的和是18,再加上一个2是20。(2×9=18,18+2=20)

(2)看成10个2相加来计算 (2+2+2+2+2+2+2+2+2+2=20)

(3)2×10表示2个10相加,所以是20。(10+10=20)

(4)用1乘2等于2,再在2的后面添上一个0。(板书:1个十×2=2个十 )

老师把4种算法都板出来

4、你最喜欢哪一种?说说理由。(优化算法)

师: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再试试,看看哪种方法最简便。

5、练习(每人一张答题卡)

3×10 5×10 10×8 6×10 4×10 10×7

展示,并让2名学生说算法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10乘几的算理算法的理解。

(二)探究20乘几的算理

1、出示例1的第(2)题:坐碰碰车每人3元,20人要多少钱?

2、学生齐读题,自己解答,汇报,老师板书:20×3=60(元)

3、探究20乘几的算理

师:你是怎样想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的回答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将20×3看成2×3=6,再添上一个0,就是60了。(即2个十×3=6个十 )

(2)因为10个3是30,所以20个3是60 (20个3相加)

(3)20×3表示3个20相加,(20+20+20=60。)

把算法板出来

4、你最喜欢哪一种?说说理由。

(三)口算练习,小结算法。

1、口算400×5=

师:我们来看这个算式,看谁的反应最快。老师板出题目,生说算法。(让几名学生说算法)生汇报,老师板答案。

2、做一做: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师:有没有信心接着下面的挑战。

30×9= 300×9= 3000×9= (写在纸卡上放映)学生说答案,老师在题卡上写出答案。

师:大家是用什么方法算得又对又快?

让学生在体验中,优化自己的口算方法。

3、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板课题:口算乘法)我们通常把这类题目转化为表内乘法来计算,先把题目看作表内乘法,计算出积后,再看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质疑。

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69页,认真看一看。有不明白的吗?

5、请同学们看课本68页的主题图,谁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提出一个用乘法计算的问题?(3名学生说)

第三、巩固练习,掌握应用。

1、做练习十五第一题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71页,练习十五第一题,自己把得数写在课本上,看看谁写得又对又快。

先全班独立口算,在课本上写得数。展示一名学生答案,并让学生说出3个算式的想法。

2、做游戏:我出你答。

师:现在我们做个“我出你答”的 游戏好吗?老师说算式,你们说答案。(师说两个)

师:谁来说个算式大家答?(2-3名学生说)

同桌两人玩游戏,每人说两个算式。

3.做练习十五第2题、第3题。(先让学生观察图中的数学信息,再解答)

(1)读题后,独立计算。

(2)学生汇报。

(3)你是怎么想的?

第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编辑推荐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反思精选


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准备好教案是保证教师成功开展教学活动的先决条件,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教学思维拓展和发散,一份好的教案写多少字合适呢?以下“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反思”由编辑为大家收集整理,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反思 篇1

【1】《小虾》是北师大版第七册第四单元可爱的小生灵主体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一篇写小虾生活习性的文章。通过作者观察小虾吃食、打架等细节的描写,突出了小虾有趣、脾气不好两个特点,抒发了作者对小虾的喜爱之情。

语文课标中强调阅读就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同时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有所悟。在教学时既要有知识的传授,又有方法的指导、能力的培养,更有做人的指导、情感的体悟,各方面应灵活交融、不着斧凿,才能达到知、情、德、行的完美统一。

本着对课标的理解,我在教学本课时,从小虾的有趣和脾气不好入手。抓住有关的句子和词语,引导学生以情为主,细加体会,畅所欲言,强调从整体理解课文,既不脱离课文又不限于课文,注意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珍视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将探究发现的阅读主动权、空间占有权、时间支配权还给学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第三自然段主要写小虾的有趣。我在讲本段时,主要是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喜爱小虾的之情。在充分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再通过学生的表演,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第四自然段主要讲小虾脾气不好。在处理本段时,我通过多媒体向学生直观演示小虾生气的样子,使学生从视觉感官上能直接感受到小虾生气的动态,再通过朗读,使学生和文本之间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那在本课的教学中,当然还存在一些不足。课堂上学生比较活跃,应该适当的稳定一下课堂气氛,在进行下面的环节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2】《小虾》一文的教学,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读写结合的方式

课文是北师大版三年级第四单元可爱的小生灵中的一篇课文。文章第三自然段写的是小虾非常有趣,是文章的重点段,也是教师执教的重点,它是通过写小虾吃食很小心来说明的。文中具体写了小虾吃食是怎样小心的:先然后接着再直到、才等词语,把小虾吃食的有顺序的动作写得生动、具体,突出了小虾吃食很小心。为使学生体会这段话是如何写具体的,我先用不同形式的读理顺文章,再找出表示顺序的词,并告诉学生:有顺序地说话能使人看得清楚听得明白。最后让学生用这些表示顺序的词语说一段话,学生在充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后说:放学后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引导学生以读段训练为重点,着重注意一段话里面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这样既承接了三年级的字词句的训练,又为以后的习作打下了基础。这一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又提高了能力,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创新的天地,从而也为夯实写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小组学习的方式

本课第三、四两个自然段结构相似,第一句都是总写小虾特点,后几句都是围绕这一特点具体写的。教学时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第三自然段,在体会了小虾有趣的特点之后,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小虾脾气不好的部分,学生在学习中采用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独立品悟的基础上彼此交流。这样不仅深入理解了小虾的脾气,还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还有几点体会值得在今后的教学中学习借鉴:

一、抓住重点

本单元的主题是可爱的小生灵,教学重点之一是激发学生仔细观察小动物的兴趣,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在教学中我还应该多注重从学生情感上培养他们对小动物的喜爱。作者怎样知道小动物的可爱?是长期仔细观察的结果。正因如此,作者才把小虾的样子、吃食、脾气写得活灵活现。我们在学习中不仅要学习作者写文章的方法,更要知道作者是怎样写出来这篇文章的。如果课堂上激发了学生观察小动物的兴趣,那么在写作时他们自然会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

二、学会备课

平时我们的备课通常是面对一篇文章先读一遍,再看看教参和参考资料,然后就开始备课,最后在教学时把教参要求的内容讲出来。通过这课的教学,我知道了备课时不要着急看教参,要以读者的角度去反复读文,想想文中哪些地方打动了你,教学时要把这种感受也让学生体会出来。另外每一课的教学都要对照课标要求,想一想这课教学要落实哪一点,用什么方式方法去落实。备课点子应打在研读教材上。教师在读文章时要能把握作者的思路,把握编者的思路,领会其意图后,再从内容上设计教案,从表达方法上设计教案,从而达到真正备课的目的。

【3】这篇课文是一篇写小虾生活习性的文章。通过作者观察小虾吃食、打架等细节的描写,突出了小虾有趣、脾气不好两个特点,抒发了作者对小虾的喜爱之情。

我在教学本课时,从小虾的有趣和脾气不好入手。其中第三自然段主要写小虾的有趣。我在讲解本段时,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中心句、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是如何围绕中心句具体展开描写的。然后再展开想象,品读课文,感悟作者喜爱小虾之情。三是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再通过学生的表演它们吃东西的时候非常小心,总是先用钳子轻轻碰一下食物,然后迅速后退,接着再碰一下,又后退,直到觉得没有危险了,才用两个钳子捧着食物吃起来。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四是展开想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再让学生采用这种学法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并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质疑,解决问题。

在本课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在这篇文章中,小虾吃食时的动作描写,很好的表现了小虾吃食时的谨慎。可是,我却只停留在了抓住几个写顺序的词语上,到底作者怎样生动地刻画出小虾吃食的过程,我并没有透过我的教学让学生去体会到。小虾吃食的与众不同正是这篇课文的精妙之处,如果能让孩子体会出来,那孩子去写自己的作文时,他们一定能比较容易感受到抓住特点来描写的方法了。在教学中,孩子们的朗读,反映出我自己的阅读教学没有让孩子真正理解,没有把小虾的有趣之处让孩子发自内心的感受到,所以,读的不理想。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反思 篇2

在执教《理想的翅膀》这堂课后,学校老师给予我了很多中肯的指点,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意见。本次授课与以前相比有了一些进步,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下面我就对本节课做以下总结。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为学生们创设情境,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达到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目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较注重评价的多元化。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所以那每一位学生的答案或朗读的方式就会有着自己的特色,有着自己的独特性,而这种独特性无疑是应当得到尊重的,因此在给予学生评价时,也应当注重对他们个性的尊重。例如:学生读课文时,有的语速较快,有的语速较慢,无疑这是由个人性格决定的,不能简单的用对或错加以评价。对于语速较快的学生,我给予的评价是说:你的风筝真活泼!;而对于语速较慢的同学,我则会说:你的风筝真悠闲。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同时又激发了学生朗读和回答问题的兴趣。本堂课总起来说比较流畅,环节安排也较为合理,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小组讨论的环节。实施时,我将问题提出后,接着就请同学们进行讨论,中间没有个孩子们自主思考,形成观点的过程,影响了讨论的效果。从这点可以看出我在教学经验方面的欠缺,所以今后我更要用心钻研教法,争取早日成熟起来。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反思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熟读成诵;能联系上下文,借助图像理解望而生畏、卵生、破壳而出等词语。

2、在熟读的基础上说出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恐龙及其特点,领悟课文是怎样把它们的特点给写具体的。

3、借助媒体完成恐龙自述,要求用第一人称作自我介绍,把自己的特点说清楚。

教学重点: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说出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恐龙及其特点,领悟课文是怎样把它们的特点给写具体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一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齐读课题),这些词语你会读吗?第一行,你来!(读得真有感情)谁来读第二行?(更棒了!)第三行,你来!(词语的意思也读出来了,真不错!)最后一行谁来读?(读得真好听!)我们一起来读读!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约在2亿年前,地球上曾被一种强大的爬行动物所主宰,他们就是恐龙

2、(出示第一段)谁来读?读后你知道了什么呀?点红重点字词。指名朗读,突出两亿年以前很久远。

3、恐龙大约生活在地球上那时恐龙足迹当时地上走的、天上飞的、水中游的都是恐龙,他们主宰着当时的地球,在森林、沼泽地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生活着。来,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一段,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景象。你们想不想看看两亿年以前恐龙到处漫游的情景呀?好!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走进两亿年前的恐龙世界,来认识他们,了解他们。播放一段恐龙录像。

4、朗读指导:真是太精彩了,我们再来读读这一段,谁会来读好它?要读出恐龙在森林、沼泽地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生活着。我们一起来试试。

[反思]:恐龙是学生心目中最神奇的一类动物,但毕竟是在地球上消失了几千万年的史前动物,离学生的生活十分遥远,于是我播放恐龙的电影,既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又形成了良好的知识储备。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恐龙的种类很多。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恐龙呢?请你轻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你从这一段中找出了哪些恐龙的名字,用笔轻轻地画出来。

2、交流讨论:雷龙梁龙剑龙三角龙

3、再来读读这一段话,在这么多种恐龙中,你对哪一种最感兴趣呢?

4、小组讨论交流:为什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5、全班讨论交流:谁愿意把你最感兴趣的恐龙介绍给大家?随机出示句子:

(1)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

A:能说说你的理由吗?(看图)这只雷龙长得怎么样?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它?庞然大物。从哪些地方能看出它是个庞然大物呢?

B:(看图)我们来看,一头大象大约46吨,雷龙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到底有多重,你们来算算,可见它真是个庞然大物

你能通过朗读,用你的声音把雷龙是个庞然大物给读出来吗?

小朋友,课文中把什么说成雷鸣一般?听过打雷的声音吗?那是什么感觉?小朋友想不想听一听雷龙的踏步声呀?好,仔细听。课文把它的踏步声比作雷鸣一般,再一次说明它是个庞然大物

也难怪人们给它取名雷龙哪个小朋友还愿意来读?你们听听,他描述的这只雷龙大不大?(指名读)

还有谁愿意把你最感兴趣的恐龙介绍给大家?

(2)梁龙的身体很长,从头到尾足有二十多米,走起路来,好象是一架移动的吊桥。

A:(看图)这只是梁龙,它有什么特点呢?谁来说说?看梁龙真的很长,到底有多长呢,书中是怎么说的?出示文本,你从哪些词语中读出它的身体很长?二十多米有多长呢?我们的一间教室有7-8米,那么20多米大约有(三)个教室那么长,如果不写20多米,就很长好不好?课文通过举这样一个数据,打了这样一个比方,让我们一下子明白了梁龙有多长。这么长的身体在走路,真象一座移动的吊桥。喜欢梁龙的站起来一起来感受一下它的长。

B:谁愿意再来读介绍梁龙的句子,把梁龙的长给朗读出来?老师的眼前仿佛真的看到了一架移动的吊桥。读得真棒!谁也来试试?

你还想介绍哪种恐龙呢?

(3)剑龙的背上插着两排三角形的剑板,尾巴上还有四支利剑一样的尾刺。

A:剑龙长什么样呀?谁来说?(出示图片),看,这就是剑龙,我们为什么叫它剑龙呢?谁知道?出示文本,剑龙象利剑一样威武,谁来读一读?两排三角形是告诉我们剑板的(数量和形状)四支利剑一样的尾刺又是把什么比作什么?说明尾刺怎么样?你能把它的锋利读出来吗?剑龙外形看起来很厉害,其实呀,它的性格特别温驯呢!

B:喜欢这种剑龙的同学来读读这句话。

这一段中还有一种恐龙,谁要来介绍的?

(4)三角龙的脸上有三只大角,一只长在鼻子上方,另外两只长在眼睛上方,每只角都有一米长这样的脸型,让任何动物都望而生畏。

A:你知道为什么叫它三角龙吗?引读句子。

B:看图,它的每只角都有1米长,1米有多长?一看到三角龙,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它的脸上有这样长的三只角,你们看到这样的脸有什么感觉?是呀!三只这么长的大角,长在脸上,让人不害怕才怪呢!所以课文中用了哪个词语?望而生畏

所以任何动物看了都这就叫望而生畏

C:你能把这可怕的脸型介绍给大家,让我们每个听的人都感受望而生畏的感觉吗?谁来试试?

3、除了书上提到的这些恐龙,你还知道有哪些呢?

你看,雷龙的身体那么大,剑龙呢,身上有剑板和尾刺,梁龙的身体那么长,三角龙呢,脸那么可怕,你们觉得恐龙的形态怎么样?所以说出示图和第一句,小朋友们看,恐龙的种类很多,形态更是(千奇百怪)。读一读,板书:种类多形态千奇百怪

4、来,让我们拿起书本,再好好地认识这些不同种类、形态千奇百怪的恐龙。

[反思]: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了解恐龙的种类。既要充分地利用媒体,又要突出语文课的特点,所以我先以雷龙为例,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抓住语言文字,通过反复朗读,再听听雷龙的踏步声,从而感知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事物的方法,并了解雷龙的特点

三、学习课文第三五自然段

你还了解恐龙哪些方面的知识呢?自读第三五自然段。

指名说说。随机出示段落。

1、恐龙的亲戚。

哪一段会告诉我们?指名读第三段。哪些动物是恐龙的亲戚呀?

鱼龙翼龙他们长什么样?(看图)读读句子

他们属于恐龙家族吗?(不是,鱼龙和翼龙他们和恐龙的关系很近,但不属于恐龙家族)

过渡:书中除了给我们介绍了这些恐龙的外型,还告诉了我们什么?快速读课文4-5自然段找一找。

2、恐龙的食物

从哪一段中寻找答案?

自读这一段,谁已经知道恐龙吃什么了?大都数恐龙是吃但有些恐龙是专门吃肉的,比如我们书上介绍的霸王龙。

谁了解这一种恐龙,来给大家介绍介绍?出示句子:霸王龙给你的感觉怎么样?(看图)这只霸王龙长相怎么样?(说说脑袋、牙齿、身体)请用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这是一只凶猛的霸王龙。听出来了,这霸王龙确实很凶猛啊!

我们了解的恐龙的种类又多了一种。

3、恐龙生育后代

你从哪一段中知道的?

A.恐龙是卵生的,这就是恐龙蛋(点图),恐龙就是这样来繁衍后代的,除此之外,你从这一节中还知道了什么?理解破壳而出。出示图片

B.这些恐龙还都是尽责的父母。

小结(小游戏):猜猜我是谁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恐龙以及它们的亲戚?(雷龙梁龙剑龙三角龙鱼龙翼龙霸王龙)你们真的认识他们吗?好,那我们就来做个小游戏,轻松一下,好吗?游戏的题目是猜猜看,请你来描述这种恐龙的形态特点,也可以说说它的食物、生育后代等,如果同学听了你的介绍能猜出这种恐龙的名字,说明你的介绍成功了,你真的认识它了。能猜出的同学也真的认识它了。

[反思]:通过学生喜欢的游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从而轻松快乐地掌握了本节课的一些重点和难点。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两亿多年前,恐龙曾是地球上主人,同学们刚才在大屏幕上也看到了许多种恐龙,可是今天我们为什么看不到恐龙的身影呢?请同学们读第六自然段。

1、这些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引读)

2、读了这一段,你想知道什么呢?(为什么会突然神秘地消失?)请你们来猜猜他们突然消失的原因?科学家门也作出了种种猜测,比如恐龙突然神秘地消失了,有的科学家推测是地壳在6500万年前发生剧烈运动,改变了地球上的气候和环境,恐龙不能适应这种新环境就灭绝了;还有的科学家推测那是因为有颗小行星撞击到地球上,导致大气中聚集着厚厚的灰层,遮住了太阳,地球上变得寒冷无比,从而导致恐龙灭绝。

3、不过这些还只是猜测,真正的原因到现今为止谁也不知道,还是一个未解开的谜团。(出示句子)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要解开这个谜,还有待我们同学将来用自己的智慧去探索。

[反思]:让学生融入了课文情境,吸引了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

五、复述课文,练习说话。

我是----------龙,我的身体

[反思]:这节课,我设计了我是龙的说话练习,准备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说说。这也是学生们乐衷的,把自己的感想在讨论区交流。

六、布置作业:

感兴趣的小朋友,回家可以(出示作业)

1.把你所知道的恐龙的知识介绍给你的爸爸、妈妈和朋友。

2.课后继续查找有关恐龙的图片、模型或文字资料,然后展示给你的同学。

说不定若干年后,我们中的某些同学会成为恐龙专家,揭开恐龙世界的许多未解之谜。

总评:说真的,上《恐龙》这课我的心中有点虚,因为在课堂内外的交流中,我发现孩子们对恐龙比我了解得多。你看他们手中有厚厚的精美的恐龙画册,家中有恐龙的动画片,房里有恐龙的模型玩具,一位学生竟有满满一盒子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恐龙,他都能如数家珍般叫出它们的名字、说出它们的特点来,令我佩服不已。这节课给我最深的体会是:必须在扎实双基的同时创新教学,让师生共同享受课堂生命的活力。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反思 篇4

语文课是紧密联系生活这个大课堂的,在这一堂课中我幸运地获得了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捡着了这一只死了的美丽的大蜻蜓,若是活的我还肯定没这个机会了。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喜爱动物是他们的天性,他们源于对小动物的热爱,发自内心愿意接近、*近文本,学生的情感在一见到蜻蜓的刹那间已流淌出来了,他们抑制不住这份心中的激动,在一边听着老师的介绍内容,一边已慢慢踱步安静地朝前围拢过来。看清了蜻蜓的全身,同学们一个个都张开了大嘴,都感受着自己此刻对蜻蜓不一样的心境,亲眼看到蜻蜓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能保持平衡、调整方向的尾巴一节节的,又细又长。他们看着都忍不住亲手摸一摸蜻蜓那像花边一样的膜状的翅膀。用手扇动翅膀飞舞,看着这一只仿佛活了的大蜻蜓,同学们都不禁想起了蜻蜓点水款款飞的美丽情景。感受着蜻蜓的美丽身影,同学们学习课文热情高涨,读书感情把握较好,挖掘人物内心的思潮更深刻这一切都得感谢这只大蜻蜓的到来。

《放飞蜻蜓》一文,这些虽普通但无比可爱的字眼饱含情感,不仅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实践,更是真情的流露、灵性的涌动。学生用心倾诉,是心灵深处真正的独白。

纵观全文,兴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内部动力。作为一名教师,要设法去调动他们的兴趣,不断让他们感受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寓教于乐,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不是负担,而是享受,从而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果。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反思 篇5

一、教材分析

《海底世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七单元的一篇关于海洋的常识性课文,它从海底的声音、海底动物的活动特点、海底植物、海底的地形和矿藏等几个方面,介绍了这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神秘世界,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海底世界对于学生来说是个神秘的领域,既好奇又向往。如果我们只是照本宣科,那么中低年级的孩子学起来就会觉得枯燥乏味。为了更好地解决教学重难点,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创设情景,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感知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了解海底世界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的特点。

五、教学策略

1、充分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如:海面与海底的对比;动物们的声音;活动方式等)

2、设计多种形式的读,并配以音乐,使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中去感受海底世界的美。

六、教学资源

1、多媒体课件2、教师推荐的网页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说说大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

2、那么大海深处又是怎样的呢?你们想知道吗?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放视频录象)欣赏海底世界。

3、看完录象,你想说些什么?

4、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神奇的海底世界吧!(板书:海底世界)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课件)看看这些字词你们会认吗?谁来试一试?(指名认读)开火车认读。注意正音:烁、属是翘舌音;缩、私、贼、藻是平舌音;旅的声母是舌边音;官、峡、窃、甲都是三拼音。

3、请大家默读课文,在书上找一找能概括海底世界的特点的词语,把它画下来。(板书: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三)、精读课文

1、从哪儿可以看出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呢?同学们,让我们快快潜入课文中的海底世界去仔细看看吧!(轻声自读课文)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根据学生汇报的内容走)

(1)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时候,海底依然是宁静的。

A、依然还可以换什么词来理解。课件理解波涛汹涌。

B、那么,海底是否一点声音也没有呢?也不是。海底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只是我们听不到而已。

窃窃私语是什么意思?(形容谈话的声音很小)跟你的同桌窃窃私语一下。

C、动物们在窃窃私语些什么呢?我们用水中听音器来听一听(播放课件)。

你们听到各种声音了吗?有的像蜜蜂一样那是动物们在窃窃私语哪!

D、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出窃窃私语的语气来。指名读,评价。

E、海底里静中有声,多么奇异啊!(轻音乐)听老师读这一段,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种奇异的景象。

(2)海底动物各有各的活动特点。

A、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学生思考: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动物的活动特点?请画出来。(海参、梭子鱼、乌贼和章鱼、贝类)

B、它们是怎样活动的?同桌一起读一读再演一演。(课件演示)

C、海底的动物们多么有趣呀!还有哪些潜水员有更新的发现?

(3)海底植物的差异也是很大的。

A、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植物的?请在相应的词下面画横线。(色彩、形态)

B、哪两个四字词语突出的表现了差异也是很大的?请在相应的词下面加上小圆点。(多种多样、各不相同)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差异也是很大的?(举例、对比)

C、学生朗读思考,讨论交流,教师检查点拨。D、学生朗读体会。E、学生有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4)海底有山峰,也有峡谷。这里富含稀有金属。

朗读体会海底地形的奇异、矿藏的丰富。3、小结

可见,海底真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其实,海底世界并不止是这些,海底是一个神秘的世界,海洋学家们也在不断地探索、研究,同学们如果有兴趣还可以通过上网去了解更多的海底知识,探索更多的海底奥秘。(有感情朗读全文)

(四)、欣赏写法,练习仿写片段。

1、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指名有感情朗读。

2、四人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能将各种动物的活动特点,清晰的显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读了这段文字,既有总体印象,又仿佛来到了海底,看到了各种动物活动时的情形。

3、学生讨论交流,相互启发。4、指名学生谈体会。5、师生共同小结。

(1)先用一句话写下要说的主要意思。

(2)紧紧扣住第一句话,从不同的方面分别写。(3)可以用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方法具体的说明或描写。

6、学生模仿这段话的写法练习写一个片段。7、指名读一读自己写的片段,教师组织评价,以鼓励为主。8、学生四人小组里交流自己所写的片段。

《海底世界》教学反思

网络是当今时代的代名词,互联网正以惊人的速度飞入寻常百姓家,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看到了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看到了它对语文教学产生的深刻的影响,然而,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怎样才能有机地整合呢?在此之前,我一直都是雾里看花,而这一次执教了《海底世界》后,我顿时豁然开朗了一些。

一、整合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语文教学情境。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产生强烈探求欲望的敲门砖。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提供丰富的图像及声音信息,这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见,创设良好的情景是学习语文的必要条件。

《海底世界》是一篇常识性的阅读课文,它以生动的笔法,从光和声两方面描述了海底的景象,从动物、植物、矿物三方面介绍海底的物产,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这篇课文具有一般阅读课文的共性,也有其个性。海底,对于学生来说,是个神秘的领域,海底里的生物、矿物,学生更是闻所未闻。课文中所描写的漆黑的深海星光闪烁,动物们在窃窃私语,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等,学生都不清楚。因此,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就很大。如果按照传统教学,难免枯燥、抽象,学生肯定不感兴趣。而运用现代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从互联网上找到、截取并制成了具有生动、直观的视频录象,播放海底里奇形怪状、色彩鲜艳、瑰丽无比的珊瑚和那些见也没见过甚至是听也没听说过的形态各异的鱼儿,学生一定会不由自主地发出惊叹。利用视频的播放创设情境,再通过形象的画面理解自然过渡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更容易被调动起来。(教学时我忽视了这一点,课始利用静态的海面创设情景,学生的积极性不高,结束时播放视频,学生的兴趣才被激发。)

二、整合能有效突破知识难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海底世界》一文的重难点是理解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三年级的学生还是处于思维、理解能力的培养阶段,对这些概括性强的知识并不能深刻地理解。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就以突破这些教学难点为内容,把学生带入神秘的海底,亲耳听听奇妙的声音,亲眼看看丰富的物产,从而有效地突破难点。

1、化虚为实,启发学生对课文重点词句的理解。

如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学生对海面上波涛汹涌,海底却依然宁静不太理解,通过课件的演示,学生不仅理解了波涛汹涌一词,而且也理解了课文内容,而后,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以加深理解。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通过课件中动物声音的播放,把课文中一行行独立的词句形象地连贯起来,生动再现,再通过朗读去体会窃窃私语一词,边读边体会语言的生动。

2、化静为动,强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领悟。

学生对第四自然段中举例描写的几种动物:海参、梭子鱼、乌贼、章鱼、贝类的样子、特点和活动方式都不是很熟悉,于是,我借助课件演示了各种动物的活动方式,使它们栩栩如生,趣味盎然。这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当然,这一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教学调控能力欠缺,评价方式单一,缺乏语言文字的训练等,我将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不断努力,在课程整合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反思 篇6

本文采用文包诗的形式,通过讲述李广将军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拈弓搭箭,把白羽箭深深射进石头中的故事,表现了李广将军的力大无穷与神勇无比。课文创设了古诗所描绘的情境,描述了有关飞将军的神奇故事,为学生深入浅出地了解古诗的意思,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文包诗的教学,自己一直认为应是以诗为主,文诗对照,循文悟诗,相得益彰。

这一设计,我个人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1、时间调控不够适当。课堂中,对文中语句的品评时间花费多了,导致文诗对照理解的时间少了。老师的语言似乎噜唆了一点。

2、教学中,实践活动充分了,但学生的自主学习尚要强化。当孩子处于愤悱之际,应充分给予读书时间,引导其深入思考,不必急于告诉。

3、当孩子对文本的解读不够准确时,教师应随机启发、引导,及时予于纠正,并捕捉这一生成点,使其成为课堂的亮点。

总之,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探究、摸索。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

《李广射虎》教学反思

常熟市周行学校小学部祁静

2008年4月8日,我参加了学校辅导组举行的课改展示研讨活动,并承担了语文课文包诗《李广射虎》的教学展示任务。经过精心的准备,终于顺利完成教学任务。针对这节课的教学实践和体会,我作如下反思:

(一)围绕教学的目标,设计课堂完整的方案

在本课教学中,我设置了以下两个教学目标:1、诗文并茂,领悟意境,理解《塞下曲》及在文章中所蕴涵的意思。2.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阅读、感悟,鼓励个性化的阅读和表达。我紧扣本课教学目标,由古诗《塞下曲》引出主人公李光将军,通过引导学习第二自然段,对飞将军李广作简单介绍,初步形成李将军神勇无比、力大无穷的将军形象。再将古诗与课文三、四自然段内容结合,让学生掌握文包诗的特殊写作体裁和古诗所蕴涵在文章中的意思,激发学生对李广将军产生敬佩之情。后通过《出塞》的延伸,加深学生对李广将军的进一步认识。最后,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回家作业。整个教学过程力求完整紧凑,始终围绕课堂预先设置的目标展开教学。

(二)根据教材的特点,安排文字扎实的训练

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语言文字的训练。本课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的实际特点,安排了学生不同形式的朗读训练,安排了学生进行想象、表演、质疑、体会、赞美、背诵、设计等方面的针对性训练,安排了(),任()怎么()也()。的句式训练。这样的教学既完成了本课教学确定的目标,也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重视方法的渗透,体现语文阅读的价值

本堂课中,我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看录象、听风声、想画面、圈动词、演动作、赞将军、诵古诗、学提问、说句子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到位的读、专注的听、正确的思、严谨的问并合理选择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机智地采取灵活应变的策略,及时进行课堂调控,让收获阅读教学的快乐和进步。

(四)借助有效的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课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努力通过丰富的评价方式,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愿说,敢说,会说。

当学生表现积极时,我的评价注重激励性,如:你的声音真响亮!感谢你的朗读,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好孩子!加油,老师相信你能行!真不错,你已经养成了边读边想的好习惯!你的确很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关心,很有思想和个性!当学生出现障碍时,我的评价注重引导性,如李将军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仔细阅读这段文字,老师相信你能找到答案。边读边练习李将军射虎的动作,老师相信你能表演得很出色的。假如你把这些动词读得再流利一点,紧凑一点,那么李将军的动作一定会更连贯更迅速当学生学习到关键处时,我的评价注重针对性,如你的想象很丰富,但注意一定要联系课文的实际来说,不要脱离学习的主题。我们不仅要学会积极的提问,还要学会像某某某一样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李将军看到的这只猛虎,就像是我们学习上遇到的难题,我们不能害怕,要向李将军学习,勇敢去克服它。这样的激励,学生会情绪高涨,个性也会随之得到张扬,最终实现学生知识与思想精神的同步提升。

(五)创造施展的舞台,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平台,更是学生展示才能的舞台。听疾风的声音后学生描画紧张可怕的故事情境,读圈出的动词后学生表演射虎的精彩,访表演的学生后知坚持训练的不易,找重要的标点、词语后学生读出人意料的结果,配悠扬的伴奏后学生深情诵古诗课堂,就会时时是学生施展才能的机会,处处是学生展现能力的舞台。

(六)运用现代的媒体,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

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用生动的情境打动学生、吸引学生,激发他们走近文的愿望,诱发他们接触文本的渴望,会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本课教学中,我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借助录象、录音、音乐、图片、文字等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努力创设出李广射虎这个故事的背景,给学生带来形象真实的课堂情境,为课堂增色不少。

(七)注重课堂的延伸,开阔学生有限的视野

在本课教学中,我根据教材实际,适当补充了对飞将军李广的介绍资料,补充了王昌龄的《出塞》及古诗所表达的含义,让开阔知识的视野,引导学生不拘泥于课本所学,开辟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天地,不断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对语文作品的阅读产生出更加浓厚的阅读兴趣。

(八)塑造个性的课堂,形成自我独特的风格

在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索中,我虚心吸收他人的成功之处、优秀之处(好的课件、好的思路、好的训练),但我始终坚持这样的信念:自己的课堂,不能完全拘泥于传统的枷锁,要坚持自我创新,要寻求自我突破。我在与孩子的对话中,争取运用富有个性的话语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争取提出独特鲜活的见解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让孩子喜欢我的课,让我成为孩子心目中一位有个性的语文老师。

深刻的反思后,我也拾取着许多的遗憾:个别词语(影影绰绰、没、不是而是)的理解不到位,李广将军在将士们心目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及其他存在的时代意义的引申,板书设计的不够精益求精,等等等等,都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研究,寻求教学上的不断攀登。

让反思伴随我实践,让遗憾激励我完善,如叶老师所期望的:让自己的教学风格更加成熟!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反思 篇7

教学反思《寓言两则》

《寓言两则》是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古时候有个人盼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就将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浅显,主要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来领会课文内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做,不可急于求成

一,导入

寓言是三年级的学生首次遇到的新的体裁,所以一上来,我觉得有必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寓言,让学生知道在这则小故事中包含着一个道理.并让学生说说平时看过或听过的寓言故事,让学生从现实的例子中真正理解寓言二字的含义.即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然后通过学生说的例子中导入我们要学习的一则寓言《揠苗助长》.学贵有疑,我大胆地让学生针对题目去质疑,然后帮助学生归纳出要解决的问题,并打上问好,让学生做到心里有数

二,以读感知,以演促演

这则故事很精彩,通过演的方式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让学生通过真实的演来掌握道理.但是要能演好却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因为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文中人物的心情,语气,动作,把自己当做文中的农夫,才能很好的通过演出再现课文的内容.所以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我反复让学生进行朗读,每一次都有不同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感悟课文.在阅读中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师生交流,在交流中共同成长.例如:宋国有个农夫,他巴望着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就天天到田边去看.可他总觉得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心里十分焦急.在这一小节中我主要想通过反复的读让学生自己理解农夫那时候的心情,然后让学生自己通过自己的朗读来想象农夫会怎么看,会怎么想,会怎么说,为最后的表演做一个铺垫,让学生在表演中有话说.每一小节都能这样读演结合,以读促演

这样一次一次的阅读与小表演的结合,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学生真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大纲》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学生自主学习,既避免了教师的烦琐讲解,又培养了他们独自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活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

三,重视字词教学

这是一课时的教学,所以识字,写字也十分重要.这堂课,我充分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来丰富识字教学.让学生自己来为生字找朋友,真正的把生字运用到生活中去

四,不足之处

课堂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比如对于学生的回答评价语言少,总感觉到只有那么几句可可以表扬的话,还有在读的层次设计上要有所把握

整堂课我就是从以上几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让学生真正地做学习的主人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反思 篇8

这则寓言是家喻户晓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勾勒出了古代一个可笑的人物形象,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在本课的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插图,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读懂课文。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设置了较多的问题去引导学生朗读。朗读是理解课文的最好手段,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再现了当时的场景,理解了人物。在对情节的深刻体悟中,读出理解、读出个性,解读文本。但是在设疑的时候忽略了一个问题,没有抓住重要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问题比较琐碎,导致没有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其二,词语的理解不够到位,没有深入细致的让学生理解分析。可以采用逐字理解或表演说话等方法让学生明白透彻。

第三,综观全堂课,教学设计不够新颖,能吸引学生的成分比较少,可以采用读完课文后,让学生对本故事进行表演,以进一步理解词语,理解课文。同时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抓住课文的内在联系,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利用多种辅助教学,学生在轻松,愉悦,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年级的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喜欢做各种游戏,在学中玩,玩中学.在创设教学情境,呈现教学内容等方面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氛围,使学生自然地,主动地将自己的情和感融入到学习中.本节课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比较满意

在设计导入新课学习生字等环节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认知特征,设计了讲故事,闯关游戏,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富教于乐,达到了学习最佳境界

利用多媒体创设课文情境,激发了学生读文的兴趣,支持了学生的想象

自主学习拓展练习中,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更好地做到因人而异,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

我给老农取个名这一环节以学生的疑问为契机,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拔苗老农的名字.学生外引相关经验,内联课文内容,兴致盎然.从课堂交流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从寓言内容出发,同时又超越了教材本身,将个体自身的相关语文经验融入其中.于是,白费力,贾聪明,胡涂,辛急,大傻一个个富有想象力,充满灵性的名字就这样诞生了,让我们不得不由衷地赞叹:同学们可真聪明!我们有什么理由抑制这一朵朵创新的小花呢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寓言是一种用比喻性的故事来说明道理的文学作品,大都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含有讽刺意义和教育意义。《拔苗助长》是一篇含有深刻寓意的课文。就二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认识能力,要理解文中的寓意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课堂必须创设一种与学生生活体验直接联系的场景,让学生去体验、感悟,从而明理。

语文学习应时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把语文带到生活中。本片段的教学,通过让学生回忆自己参加拔草的感受,利用已有的经验体验劳动的辛苦,再让学生演"筋疲力尽"可谓水到渠成。这样的教学,唤醒了生活场境在头脑中留下的表象,沟通了书面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引发了学生与语言文本的对话。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实现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叶澜教授也指出:"只有关注学生的潜在性,才会促使学生实现智慧和才能的发展。"在这里我摒弃了以往教学寓言时,把隐含的寓意用语言向学生描述的做法,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演、去说、去感悟、去体验,让学生的思维尽情地拓展。在轻松、愉悦的表演中、笑声中,他们的潜能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挖掘出了生活中许许多多的类似"拔苗助长"的现象,受到了深刻的启发和教育,这些是我始料不及的,但这又仿佛是必然的,因为我给他们的不仅仅是翅膀,还给他们展翅腾飞的空间。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我想说,给学生一个空间,学生就能释放潜在的才能,在课程改革的课堂中,"教教材"只会令课堂产生窒息,"用教材教"才能凸显课堂的生机与活力。我们应抛开一切杂念,做课改全心全意的拥护者,去追求教学合一的境界。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反思 篇9

教学反思

在语文的教学中,如果把表演带入课堂,一改学生被动阅读的地位,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动手,主动参与阅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语言文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有利于展示学生的才华。在教学《菩萨兵》这篇课文中我尝试着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使学生学得愉快,学有收获。

具体体现在:

1、以演代讲。教学中我设计了学生喜欢的演一演的形式,让学生来演一演藏民当时的所想所言,深切地体会当时藏民们的心理、神态、语言,不知不觉化解了菩萨兵这一难点。特别你们是菩萨派来的吧这一句符合人物特点的话,虽见平常,却可见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之深。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想像,把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与诠释,通过表演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如请学生演一演藏民见到红军会怎么做,怎么说,这就需要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从多个不同的侧面去思考,拓展思维的空间。在学生独具匠心的表演中,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尝试合作学习。学生的个体学习是基础,小组合作学习、师生合作学习可以发挥课堂教学的群体功效,为学生成功学习提供帮助。在让学生演一演时,让学生四人小组分角色试着演,既发挥了集体的功效,又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让一部分不善表现自己,或胆怯的学生也得到训练。

3、引导学生参与评价,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表演之后,让学生评一评演得怎么样,在评的过程中再一次引导学生感悟了课文,进一步探究学习,把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次。在愉快的评议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及感悟文本的能力。

在语文的教学中,如果把表演带入课堂,一改学生被动阅读的地位,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动手,主动参与阅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语言文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有利于展示学生的才华。在教学《菩萨兵》这篇课文中我尝试着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使学生学得愉快,学有收获。

具体体现在:

1、以演代讲。教学中我设计了学生喜欢的演一演的形式,让学生来演一演藏民当时的所想所言,深切地体会当时藏民们的心理、神态、语言,不知不觉化解了菩萨兵这一难点。特别你们是菩萨派来的吧这一句符合人物特点的话,虽见平常,却可见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之深。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想像,把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与诠释,通过表演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如请学生演一演藏民见到红军会怎么做,怎么说,这就需要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从多个不同的侧面去思考,拓展思维的空间。在学生独具匠心的表演中,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尝试合作学习。学生的个体学习是基础,小组合作学习、师生合作学习可以发挥课堂教学的群体功效,为学生成功学习提供帮助。在让学生演一演时,让学生四人小组分角色试着演,既发挥了集体的功效,又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让一部分不善表现自己,或胆怯的学生也得到训练。

3、引导学生参与评价,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表演之后,让学生评一评演得怎么样,在评的过程中再一次引导学生感悟了课文,进一步探究学习,把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次。在愉快的评议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及感悟文本的能力。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反思 篇10

课题:天外来客陨石

教学目标: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有关陨石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天文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有关陨石的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他是一块沉睡的物体,还没有被生命唤醒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1请同学谈谈你认识的石头。

2板书课题

二、品读课题,说说你想知道什么。(在书中找答案)

三、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四、指名检查读文。

五、初读课文以后,你对陨石有哪些了解。(抓住重点词句学习课文)

六、理解他是一块沉睡-----这句话的含义。

七、为什么说陨石是信使。什么是信使?陨石会带来什么信息?

八、看着陨石图片,你想对陨石说些什么?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类似于科普文学的小课文。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向学生们讲述了许多关于陨石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并不是直接告诉读者的,它通过儿童化的语言和文学表现手法将知识融于文学之中,因此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这些小知识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没有一节一节推进室学习,我让学生们抓住重点词句,谈理解,谈收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可能做到全面,因此,我抢同学们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我进一步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这样引导学生读书,从书中寻求答案。从具体的词句中体会,有了这样的体会,再加上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知道朗读就能一气呵成。

天外来客陨石

说它是石头也行,

说它是星星也行。

它的确是一块石头,

也的确是一颗星星。

它曾沿着自己的轨道,

在宇宙的海洋里航行。

当它和大气接触的时候,

就放射出耀眼的光明。

落在地球的怀抱,

像一盏熄灭的灯。

它是一块沉睡的物体,

还没有被生命唤醒。

它含有丰富的铁和镍,

所以才这般坚硬。

它无声地告诉我们,

星星是由物质组成。

它沉默着,那么安静,

是不是回忆着来时的旅程?

宇宙派它来做信使,

我们真想知道它过去的行踪。

关于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00字汇总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老师在上课时会随身携带一份好的教案。写教案是教师的一种创造性劳动。你是否提起教案摸不着头脑呢?于是,课件之家编辑为你收集整理了关于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感谢您的参阅。

关于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五册P5860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数一数、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2.体现合作竞争的教学思想,培养独立探询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解他们的特征。

教学难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得出和验证。

教具、学具:课件、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钉子板、皮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藏在我们教室中的数学知识。在教室里你能找出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吗?(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我们这节课我们就研究长方形的特征。(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二:探索新知

1、探究长方形的特征

(1)猜想。

你觉得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

(2)验证。

同学们的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一下呢?请同学们6人一组,互相讨论,利用桌子上放着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钉子板、皮筋、等材料,分组研究长方形的特征。要求:利用这些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动脑筋,想办法,研究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角有什么特点。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最多来证明这个结论的对错。如果你有了发现,请你先悄悄的说给同学们听听,过一会在说给大家听听,好吗,做任何事都要大胆尝试。

学生相互讨论、动手操作、各自有了结论后交流汇报。

生1:我们用直尺量的方法,发现两条长边都是12厘米,两条短边都是9厘米,因此我们认为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也相等。

生2:我们也是用直尺量的,虽然量的结果不同,但也发现两条长边一样长,两条短边也一样长。

生3:我们用铅笔去比的。先比出第一条长边有多长,并在铅笔上做记号,再去看另一条长边是不是也这样长,再用同样的方法比一比两条短边。结果我们也发现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也相等。

生4:我们把长方形对折,可以看到两条边完全重合,说明两条长边相等,换个方向对折,又可以看到两条短边也相等。(生边说自己的方法,边演示自己的操作)

看来我们用不同的方法都证明一个结论,那就是―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也相等。这就证明了我们刚才的猜想是完全正确的。

那么长方形角有什么特征呢?

生:我们都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的,通过比,得出4个角都是直角。

师:同学们想的办法都很好,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数一数、比一比发现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为了使用方便,有必要把两组对边区别开来,咱们分别给它们一个名称,谁知道叫什么?(如不知老师说明:长、宽并板书)

2、探究正方形的特征

老师真为大家感到高兴,大家真是太棒了,那么同学们,你能猜想一下正方形的边和角由什么特征吗?

关于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楚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2、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

教具准备:每人一张口算纸一张空白的九九乘法表。

教学过程:

一、小组交流,整理知识。

1. 师: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第六单元7、8、9、的乘法口诀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进行整理和复习,现在给大家一段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3.师:同学们整理得非常全面,有的小组补充的也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针对这些内容来进行复习。(板书课题)

二、巩固联系,发散思维。

4. 发给学生一张空白的:九九乘法表,写出45道乘法算式。(不写口诀,只写算式)

5. 计时算。

67= 94= 39+8= 99=

64+6= 23-7= 37= 48=

56= 79= 83= 43+20=

75= 64= 98= 78=

85= 59= 77= 26=

我用了( )分( )秒,做对了( )题。

师:做这些算式应注意什么?

生:略。

6. 填空。

( )十二 ( )十二

( )( )=( ) ( )( )=( )

( )( )=( ) ()()=()

()二十四 ( )二十四

( )( )=( ) ( )( )=( )

( )( )=( ) ( )( )=( )

( )三十六 ( )三十六

( )( )=( ) ( )( )=( )

( )( )= ( ) ( )( )=( )

7. 填上合适的数。

( )8〈 33 ( )5〈 42

6( ) 〈 24 8( )〈 73

7( ) 〈 64 ( )9〈 44

(三)、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1. 一辆小汽车最多可乘5人,一辆大客车最多可乘的人数是小汽车的9倍,大客车最多可乘多少人?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 我们班参加游泳小组的有6人,参加乒乓球小组的人数是游泳小组人数的4倍,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略。

学生独自列式解答。

3. 学校评选优秀绘画作品,一年级评出4份,二年级评选的是一年级的2倍,三年级评选出9份,四年级评选的比三年级多6份,五年级评选的是二年级的4倍。

根据以上的信息,让学生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进行解答。

(四)课堂小结:

同学门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

你有哪些收获?

请大家对自己或自己小组的表现做一个简单的评价。

关于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3】

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起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

进率,学习用刻度尺量线段(限整厘米)。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厘米和米不多,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缺乏明确的认识。不过学生一般都

有一根20厘米长的小尺子,从尺子上可以看到厘米。所以教材想从厘米讲起,然后再讲米,以

及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材采用出示实例的方法,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学习量线段的长度。

教材注意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1厘米、1米大致

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

度的方法(限整厘米),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课时安排:2课时

1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0页例1~例3,练习三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

整厘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把11厘米长和10厘米长的纸条,分别横着和竖着贴在小黑板上,举起来让学生观察看哪根

纸条长哪根纸条短。学生一般会认为竖着的纸条长,这时教师可以提问:

怎样才能知道究竟这两根纸条哪根长呢?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一把米尺,要知道

两根纸条的长度可以用尺去量一下。然后开始量纸条的长度,用红粉笔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把横

放的纸条的长度标出来,用白粉笔把竖放的纸条的长度标出来。分别告诉学生从0刻度到红色

标记这一段是横放的纸条的长度,从0刻度到白色标记这一段是竖放的纸条的长度。然后提问

哪根纸条长?(横放的纸条长。)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要知道一个东西的长度只凭眼睛看往往是不准确的,需要用尺去量。接

着再问:

要想知道我们用的铅笔的长度该怎么办?要想知道粉笔的长度该怎么办?

对,要想知道一个物体的长度,要用尺来量。如果要量像铅笔、粉笔这些比较短的东西,可

以用厘米作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厘米,学习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新课

1.认识米尺。

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生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的线叫刻度线,然后提问

你们的尺上有几种刻度线?

有哪些数字?

每个数字都对着哪种刻度线?

尺的左端的刻度线对着几?对着0,这叫做尺的0刻度。

之后,教师在尺上边比划边告诉学生:

从0到1的长度是1厘米,从1到2的长度也是1厘米每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

米。

2.认识1厘米、几厘米。

(1)初步认识1厘米、几厘米。

教师在米尺上从0指到1,说:刚才我们知道了从0到1是1厘米。

再从0指到2,从0指到3提问:那么从0到2是几厘米?从0到3呢?让学生在自己的

尺上先找到0刻度,再在尺上指出1厘米、2厘米、3厘米的长度,要说出从哪儿到哪儿。

(2)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

①先让学生在自己尺上指出1厘米的长度,然后让学生打开教科书,说明例1下面的那条线段的

长度就是1厘米。

②教师拿出一颗图针,也让学生拿出一颗,与1厘米长的线段比一比,通过比使学生看到图钉

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③让学生在尺上比一比自己手指的宽度,看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④让学生用手指比划一下1厘米的长度。

教师小结:我们认识了厘米,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那么怎样用厘米作单位去县物体的长度呢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尺量物体的长度。

3.用厘米量。

(1)估量纸条长度。

教师出示5厘米长的那根纸条,同时让学生也拿出比较短的那根纸条,说:刚才你们量过自

己的食指大约有1厘米宽,现在估计一下你们拿出的纸条是几个食指宽,也就是有几厘米长。

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讲解:你们估计得对不对,我们可以用尺量一量,那么怎样用米尺量

一个物体的长度呢?

(2)用尺量纸条。

①教师边示范边讲解:量时,先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尺上的

刻度几,这根纸条就是几厘米。现在这根纸条的右端对着5,那么它就是5厘米。

②让学生看例3,把纸条的长度填在书上的括号里。

③让学生照老师的方法量自己的纸条。学生量时,教师要注意巡视,看学生是否把尺的0刻度

对准纸条的左端,对于不正确的量法要加以纠正。

④启发引导学生说说量纸条的方法。

课间活动。

三、巩固练习

教师: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厘米,会用尺量纸条的长度了,那么量别的物体长度的方法是不

是与量纸条一样呢?是的,不论是量什么物体的长度都要把尺的0刻度对难要量的物体的左端

,看右端对准尺上的刻度几就是几厘米。下面我们就来做几个量物体长度的练习。

关于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4】

乘法的估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0页例2,练习十五第4-7题

目标预设:引导学生体验估算的过程,初步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流程:

一、提出问题

1、用多媒体幻灯片逐一出示各种图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图片内容是:邮局邮票出售处,有的邮票一枚80分,有的邮票一枚60分。

百货商店鞋柜,一双旅游鞋78元,一双皮鞋164元。

电*售票处,日场一张电影票15元,夜场一张电影票20元

小袋鼠蹦跳一次约2米,小袋鼠蹦跳33次。

文具商店柜台,每盒图钉120个,每包日记本25本。

2、出示课本第70页主题图:三年一班29个同学去参观航天航空展览,门票每张8元。

只带250元钱去,够吗?

二、尝试解决

1、先请学生猜猜带250元够不够?再请学生思考怎么知道我们猜得对不对呢?

2、同桌商量

3、介绍解决方法

4、教师小结:我们已经学国整十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我们可以把29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来估算。因为8乘30等于240,所以8乘29的积比较接近240,可见带250元够买门票。

三、扩展引申

估计下列几道乘法算式的积大约是多少?

32x6=49x5=218x4=581x2=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说明各应看成几百或几十。说明因数是三位数时,只要看成最接近的整百数即可。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70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答案。

结合订正答案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过程。

2、用上课开始时呈现的几个问题情景和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估算结果,找出答案。

3、请学生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的估算例子。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开头我们碰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的?

2、上这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我们应尽可能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

关于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5】

教学内容:P1例1、P2例2口算乘法

教学要求:掌握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的方法;并能正确、迅速地口算。

教学手段:幻灯片、小棒、口算卡等及操作。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表内乘法口诀(可用口算卡进行)。

2.50是几个十700是几个百

3.8个十是多少24个十呢24个百呢

4.5个2是多少

二、新课教学:

1.P1例1

(1)引导学生摆小棒:每堆摆两捆(每捆10根),摆3堆。

(2)启发学生议论: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

用加法算:20+20+20=60

用乘法算:20X3=60

(3)引导学生看实物,理解算20X3的思维过程:3个2是6,3个2捆(2个十)是6捆(6个十),6捆就是60根,即3个20是60。结果与加法相同。

2.小结:求3个

关于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乘法的含义,帮助学生了解相同数连加用乘法算式来表示更简便。

2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点:乘法算中各部分的名称的认识。

教学准备:彩球图、小鸭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计算下面各题。

2+2+2=3+3+3=4+4=5+5+5+5=

1.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请一人口说答案。

2.让学生观察各个算式中的加数有什么特点?(加数相同)

教师:像这样几个相同数连加,我们还可以写成另一种形式,我们今天继续学习的新知识乘法。(教师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二)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2。

(1)出示彩球图

依次出示3束气球圈,出示一束时,教师问:一束有几个气球?(5个)

再出示一束时,问:有几个5?(2个5)

当出示第三束时,问:现在共有几个5?(3个5)

要求3束共有多少个气球?用加法和乘法分别应该怎样列式?

学生分2人一组进行讨论。

教师把学生讨论的结果出示:(用加法算:5+5+5=15,用乘法算:53=15或35=15。)列完算式,让学生把乘法算式读一遍。

(2)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因数因数积(边板书边跟老师齐读并牢记)

教学例3

出示小鸭图

指导学生看清图意,明确求一共有几只小鸭?

要求用两种方法求,指名一学生板演。

校对答案。

体会并小结:用乘法算式表示简便!

三.练习巩固

做一做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同桌校对。

2.练习九第5题

要求同桌小朋友合作完成:(1)两人各选1小题,独立完成。

(2)互说图表示的意思和算式的意义。

练习九第6题

写出乘法算式,指名学生上台板演。

以开小火车的形式读出乘法算式。

3.练习九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校对,并个别说说为什么这样写?

文字题:(1)3个8相加,和是多少?

(2)一个因数是8,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多少?

(3)两个因数都是5,积是多少?

要求,列出算式,不计算结果。

练习九第十一题

指导学生看清图意,以72为例解释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这样做?

四.作业:1练习九第9、10题

2.《随堂练习》

关于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68页例3、例4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习题,练习十七的第3、4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加深对毫米、分米的认识,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张7厘米长的纸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米=()分米1分米=()厘米

1厘米=()毫米1米=()厘米

二、新课

1.教学例3。

教师将纸条发到每个学生手中,让他们量一下纸条的长度是几厘米。对量得不正确的加以指导。

教师:这张纸条的长是7厘米,如果改用毫米作单位,该怎样表示呢?(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板书:7厘米=(70)毫米

教师:你们是怎样想的?(可让学生先讨论一下,然后再各抒己见。)

可能有的学生用数的方法,有的用进率推算出来的。只要是正确的,教师都应予以肯定,但要让学生明白:用进率推算比较简便。

2.教学例4。

让学生打开书,看一看写字台的高度是多少厘米,然后合上书。

教师:这个写字台高多少厘米?谁能说一说用分米作单位怎样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启发学生想出: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是8个10厘米,就是8分米。

教师还要说明: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正、反两方面都可以用。

3.做做一做中的习题。

先让学生自己做,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七的第3、4题。

1.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重点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2.第4题,教师巡视,重点观察第2小题。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第2小题应该怎样做。使学生知道:只有相同长度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

如果有时间,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思考题。该题答案是:两个铁环连在一起长70毫米(40+40-5-5=70),三个铁环连在一起长100毫米(40+40+40-5-5-5-5=100)。

关于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8】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第三册课本第92-9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使学生能结合已有的经验用一定(肯定)、可能、不可能描述一些简单事件的可能性,并能简单地说明理由。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让学生初步获得学习的成功感,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能对一些事件的可能性做出正确判断。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知

1、螃蟹赛跑。

(课件展示),看!螃蟹选手们已经来到了起跑线上,要开始赛跑比赛。小朋友猜猜看,你认为哪一只螃蟹跑得比较快?(学生说出不同的意见。)

2.引入课题。

师:现在你们有不同的意见,这是很正常的。事实上,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些事情是肯定的,它们一定会发生,或者不可能会发生;有些事情是不能肯定的,它们有可能会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这就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板书:可能性)。

二、活动体验,深入探究

过渡:那么哪些事件一定会发生,哪些事件不可能会发生,哪些事件可能会发生呢?这里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找一找其中的规律。首先,我们一起来做摸球游戏。

一摸球游戏

1、任意摸一个,全是红球。

(1)小朋友,袋子里面是什么颜色的球?(出示装有六个红球的透明塑料袋)

大家看到了,袋子里装的全是红球。现在老师把它装进一个布袋里,如果请小朋友从这个袋子里任意地摸一个球,注意:任意摸一个,就是不看口袋里,用手在口袋里把球搅拌一下,然后随便摸出一个。那么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呢?

指名学生来摸球(要求摸出后说说摸到的球是什么颜色),摸出后再放进口袋。

(2)(几人摸后)师:如果继续任意摸一个,会摸出什么颜色的球呢?能确定吗?为什么?

(3)小结:因为袋子里全是红球,(贴画)所以任意摸一个,摸出的一定是红球。(

教你写课件: 三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梢、赤、溅、糟、糕、撅 辫、却”,辨析“辨 辫 辩 瓣 ”4个形近字,能用“兴奋”和“骄傲”两个词语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继续巩固边读边思的阅读习惯。能联系诗歌内容,想像眼前出现的情景。

4、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步感受诗歌所反映的童真与童趣。

重点难点:

1、认识本课4个生字,辨析“辨 辫 辩 瓣 ”4个形近字,能用“兴奋”和“骄傲”两个词语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雨后小兄妹戏水时的快乐。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1、小朋友,在夏天,常常会出现雷雨,雷雨过后,会有怎样的场景呢?请你想象一下,再用一两句话简单地说一说。

2、出示课题:雨后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著名作家冰心奶奶写的一首小诗。这首诗写的也是雷雨过后的一幕场景。

3、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诗歌,整体感知。

谈谈你听了课文后的感受是什么?

2、学习字词。

(1)学习生字:梢、赤、溅、糟、糕、撅 辫、却

①开火车读

②教师正音:“糟”平舌音,“撅”注意字音, 读准确。

③出示:撅的笔顺

书空,重点指导右边“厥”的笔顺。

(2)比一比,再组词。

3、深入读诗,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了孩子们的快乐?

①自己轻声读诗歌,找到关键字句子想想意思。

②集体交流,教师随即出示句子:

场景一

①齐读句子

②找到关键词语,谈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了孩子们的快乐?

预设答案(“快乐得象神仙“,神仙没有烦恼,说明这些孩子也没有烦恼,很快乐。)

③板书:神仙 快乐

④朗读指导:读出快乐的语气。

课后小结

三、复习巩固

1、小结:这节课我们初读了全文,扫清字词障碍。并从关键句中的关键词领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读准生字新词。

3、指名读课文,教师正音。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模板


闲谈莫论人非,静坐常思己过。教案是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在教学方案的设定上,要做好学生们引导,常需要做到温故知新。我们写教案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格式呢?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

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利用计算器计算:

386+179=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的。

(先按“386”,屏幕上显示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179”,屏幕显示179,按“=”,显示结果565。)

试试ce键有什么功能?(清除)

自己试试看:

26×39= 312÷8=

l、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

看清数,别摁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0。

2、计算。

54+46= 60×2=

198÷49= 50+30=

38×79= 201+99=

计算后说一说你怎么算的这么快?(并不是任何时候用计算器计算都是的,像可以直接口算的、能简算的题目,就不需要使用计算器了。)

3、做一做练习。

让学生在小组内做一做,然后同桌做一做。

二、观察发现

1、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说说你为什么做的又对又快。

观察上面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什么规律?

生畅所欲言。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大胆猜测,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答案吗?

9999×5= 9999×7= 9999×9=

师总结:碰到9999乘9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三、练习

做一做。练习30页的第11、12题。

第11题用比赛的方式进行,以巩固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

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课文第33页的内容及第34页的“练一练“)

教学重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合理地对数据进行估算。

教学关键:

联系实际,灵活处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2.能与同学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品格,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学具准备:

同桌准备一张报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实物投影呈现图片。

略。(图片可以是课文主题图,也可以自选)

教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建筑物吗?你有什么感想?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 提出问题。

教师:你能估算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二、 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 让学生认真观察体育场座位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能坐多少人。

(1)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

(2)小组交流,让每个同学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估算的结果数据。

(3)由小组派代表反馈交流结果。

由于图中没有具体数据信息,也没有呈现体育场的四周看台,所以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得到较准确的数据结果,只要有合理的估算方法,教师就应该予以肯定。

学生1:从图中看出每小块看台大概有50个座位,这个体育场可能有30个看台,大约有1500个座位。

学生2:把体育场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每个方位大约坐1000人,4个方位,大约坐4000人。

学生3:体育场的每一排座位数大允是20xx人,估计这个体育场有30排,大约共6000个座位。

以上估算的方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和表扬,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2.出示具体看台数据,进行估算。

(1)幻灯呈现

这个体育场共有28个看台,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2)理解数量关系,列出解答版式。

引导提问:

①这个体育场一共有多少个看台?

②每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根据课文插图,说出准确数)?

③整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可以用什么算式表示?

从而板书:12×6×28或72×28

(3)估算版式结果。

一般情况下,学生把72看成70、28看成30来估算。

即:70×30=2100

(4)小结:一般情况,估算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把数据估算成整十、整百的数,方便计算。

三、课堂活动

课文第34页“练一练“的第1题。

题中要求估计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学生有多种方法,可以将报纸折一折或圈出一块,在知道这一块的字数的基础上再得到整版的字数,也可以数一数某一行的字数与总行数,然后相乘得到整版的字数。

四、巩固练习

课文第34页“练一练”的第2-4题。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简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包括结绳计事等远古计数方法、算筹的简单知识、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器、和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史。展示人类伟大的创造过程和聪明才智,体会到人们为了方便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

2.使学生知道计算器上的各个功能键的作用,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利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正确使用存储运算键。

【教学策略】

1.计算工具的介绍可以结合第25页的阅读材料进行,使学生对计算工具的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2.算盘的介绍具有丰富的文化传统教育因素,学生可事先查阅资料,介绍算盘的发展过程和曾经广泛使用、对亚洲国家的影响等辉煌历史。

3.介绍电子计算器时,重点在向学生介绍常用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时,可利用学生手中的计算器,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各个功能键的作用。在弄清如何计算,和存储键如何使用等重难点时可运用电脑课件进行实际的演示。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来上一节数学课。同学们都知道,数学总是离不开计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计算工具。(板书课题: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计算工具

你都知道哪些计算的工具?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介绍?

生可能会答:计算器、算盘……

设计意图:学生课前通过预习,查找资料。课一开始即让学生展示自己所了解的计算工具,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习兴趣。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有重点的请学生介绍如绳结、算筹等使用的方法,从而进一步使学生体会计算工具发展的过程。

1.远古计数:

师:看来同学们的知识都非常丰富,但有关计算工具的知识还远不止这些,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人们就用什么来计数?(板书:远古计数)

生回忆:手指、石子、结绳或在木棒上刻痕来计数。

2.算筹:

师:这种方法只能计数,而不能清楚的表示出计数级是什么事情,人们开始想一些新的办法来计数。这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计数方法——算筹。(出示课件)

(板书:算筹)

师:介绍算筹:我国古代人用算筹计算。算筹是用271根木棍或竹子制成。在多媒体白板上展示。算筹是如何用来计数的。有数位,哪一位表示几就用小棍来表示。一个竖棍就是1,二个就是2,五个就用一个横棍来表示……空格表示零。

3.算盘:

师:后来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算盘作为计算工具。七八百年前,算盘已经在我国广泛使用。出示实物。

展示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下面每颗珠子表示1。一档共表示多少?表示15。因为我国古代是15进制。现在是满十进一。所以算盘后来游船到日本、朝鲜等国。进行了改进。就是老师手里的这个算盘。上面是1颗珠子。一档表示多少?一档表示10。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特别实用。他计算数目较大和数目较多的加减法,更为简便。

4.计算器:

师:我们现在最常用的计算工具是哪一个?

生:计算器。

师:你在哪里见过计算器?

生可能回答:菜市场、早市计算菜的价钱。超市计算物品的价钱。……(学生介绍)

师:拿出你手中的计算器,同学们可以互相看一看,你们的计算器各部相同?因为根据各种不同的需要,所以有科学专用的计算器,有最简洁的计算器……但他们的功能都大致相同。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手中的计算器,让学生对计算器的大小、模样、作用有初步的了解,为下一步具体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打下基础。并引起探索的兴趣。

5.电子计算机:

师:接下来科技又向前推进,人们又发明了什么?

生:电脑。微机。

师:电子计算机。(出示课件)

生看课件: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

师: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计算工具会更加先进。就等着在座的各位,你们这一代人去实现。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演变史,认识算筹、各种算盘,了解算盘计数,让学生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中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课件的展示快捷,而且本身它就是电子计算机,展示现代科技的发达。并引导学生,科技不会停滞,未来更先进的计算工具就等着你去发现,发明。

三、计算器的认识和使用

师: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使用计算器。拿出你们的计算器。你认识哪些功能键?他们都是干什么的?自己按按试试,琢磨琢磨。

生摸索,尝试各个键子的作用,发现了就说出来。

师根据学生的发现,引导全体学生学习。跟着老师的指示尝试。

师:还有date表示日期,老师刚才听见有的计算器有声音,你知道如何去掉音乐和声音吗?自己琢磨琢磨。

师:电脑展示各个功能键的名称。边出示,边讲解。

师:现在我们就来用你手中的计算器进行计算。尝试一道加法:4468+1792=

生进行操作。然后说出结果,并说明输入过程。先输入4468,再输入加号,输入1792,再输入等号。

结果就出现了。(师可用电脑课件实际演示计算过程。)

师:尝试减法、乘法、除法和小数计算。32010-8925=126×39=312÷8=

6.34-4.7=

生进行操作,输入数据,并说出计算结果。

师:计算综合算式。复习运算顺序。当计算6396÷(520-438)时,怎么办?

生讨论方法。可以用纸记录下来,再接着算。可以……

师:我们来学习存储运算键的使用。M+表示存储数据,m-表示删除数据,mr表示提取数据。我们来尝试一下。输入520-438,算出结果,输入m+进行存储,然后输入6396÷,再输入mr进行提取,输入等号。

师:重新演示一遍,以巩固。出示一道题目,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计算,并找一名同学到电脑上来演示。边演示边讲解过程。

设计意图:认识计算器,我选用自主探究法,让学生自主了解计算器各个功能键的作用,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探究计算规律,尤其是存储功能键的使用更是有趣又有难度。既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也可以端正学生对待计算器的正确态度,懂得合理地利用它。

四、练习应用:

师:看来同学们都会使用计算器,那我们就借助计算器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

1.闯关游戏:

(游戏规则:1、以小组为单位,共闯两关,两关都过即为获胜。2、每关开始以老师口令为准。)

2.寻找方法速算:

25×4×8=13897×16×0=99+199=155555÷5=

五、拓展延伸: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计算工具,你还想了解哪些有关的知识?课下同学们可以到网页中继续去了解计算器的相关知识。

【板书设计】

计算工具的认识

1.远古计数

2.筹算

3.算盘

4.计算器:m+存储m-删除mr提取

5.计算机

新课标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计算工具的认识》教案三篇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直线、射线、线段、角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对这些概念进行辨析,使学生进一步明晰直线、射线、线段、角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的网络结构。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活动能够区分线段、射线与直线,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体会线段、涉嫌与直线的区别与联系,会用字母准确读出线段、射线和直线,会数简单图形的线段。

2.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掌握三种线的读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手电筒,直尺,毛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一根毛线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如果说我把这根弯曲的线拉直,你可以看成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

生:线段

师:哎,线段,好了,老师把整个它记下来。线段是我们以前碰到过的,对吧?那谁来说说看线段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说出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是直直的、可以度量、不可以无限延伸)

师:谁来画一条线段。抽生黑板上画线段其他同学认真观察看他在黑板上是怎样画的。

一生学生画线段,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师:谁看清楚他是怎样画的线段?

生1:他是先画的一条线,再画的两个端点。

生2:他是先画了一个端点,然后画的一条线,最后在另一个地方画的端点。

师:哎,他是先画了一个端点,然后画的一条线,最后在这个地方画另一个端点。但是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先画两个端点,然后画线连接两个端点。因为,我们一般让点来确定我们需要画线的位置,两点确定一条线段。

师:哎,到现在我们就只知道这些有关线的知识了吧。那现在请大家看大屏幕。

二、探究新知

(一)直线的教学

课件出示

师:这是两条直直的线,给它们表上号,上面是1号,下面是2号,哎,仔细看这两条线,几号线是线段?为什么你叫1号线为线段?

生:因为1号线有两个端点,有一条直的线,不能无限延伸。

师:那我们找找看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儿?教师先点出一个端点这是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在那儿?

师:好了,那你看2号线,它也是直直的,但是呢,刚才它在向两边怎么样啊?

师:哎,它在往两边一直走一直走,那你看左边有个小鸭子走啊走,然后说了一句话,我们一起读一读下鸭子说的话,好吧,预备起

生:我怎么看不到头呢?

师:他说我怎么看不到头呢?什么意思啊?也就是说这条线一直在往左边不断的怎样教师用手势比划延长?

哎,你们真棒,都知道无限延长了。对无限延长就是怎么样啊,不断的延长延长延长无限延长下去对吧。那你们看在另一边也有个小动物,他也说了一句话,我们一起读一读,预备起

生:我怎么也看不到头呢?

师:我怎么也看不到头呢?什么意思啊?

生:就是也在无限延伸

师:哎呀你们说的太好了,说明右边也在无限延伸,左边也在无限延伸,右边也在无限延伸。两边都在做无限延伸。那你知道数学上像这样的直直的,两边都能无限延伸的线叫什么吗?

好了,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线叫做直线,我把这个记下来。板书直线

师:请你仔细观察,直线和线段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一样的)?那他们之间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线段有两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直线两端可以无限延长,线段不能延长,

师:哦,他说线段有两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直线两端可以无限延长,线段不能延长,同意吗?

生:同意

师:还有吗?教师引导可以度量吗?

生:线段可以量出长度,直线不可以。因为它是无限延长的

师:说的太棒了,那我们说直线不能度量,两边没有端点,可以无限延长,那如果我要画直线的话,是不是可以一直画下去,永远都画不完啊?

生:是

师:那怎么办?谁能帮我画一条直线?

抽生黑板上画,其他同学在下面仔细看

师:他画的可以不可以,是不是直线?那我也画一条可以吗?师边说边画我这样子画可以吗?

师:认为我这样子画可以的举手,(多数同学同意)认为我这样子画不可以的举手(个别几个)学生之间的辩论,用毛线表示说明(教师再画几条非横着的线)哎,那我们现在能不能说出直线的特点了,一起说一下好吗?

师生:直线是一条直的线,没有端点,可以无限延伸。

(二)射线的教学

师:好了,为了奖励你们呢?请仔细看大屏幕,2号线又发生变化了,请仔细看。播放课件现在2号线变什么了?

生:变成线段了。

师:哎,2号线变成线段了,但是又出现了3号线和4号线。大家悄悄安静地想一想,3号线和4号线和线段、直线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那3号线和4号线和线段之间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那它和直线之间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你知道数学上把线是直直的,有1个端点,另一端可以无限延长的线叫什么吗?板书射线这个你们也知道啊,厉害啊,我先记下来啊。

师:那你能根据我们刚才所说的射线的特点和刚刚我们画直线、线段的经验,画一条射线吗?

请一位学生黑板上画,其他同学在下面迅速画一条自己喜欢的方向上的射线

(三)生活中的线

师:哎,到这儿啊,刚才你们在说这些线的时候,老师就在想,那生活中到底有没有这些线呢?(学生举例,教师播放课件)

师:那好这是物体里面我们找到了线段,那平面图形里面呢?三角形、长方形那个地方看可以看做是线段?

师:哎,这是生活中的线段,那生活中有射线吗?生活中什么我们可以的看做是射线?(学生举例,并用手电筒照射灯光,说明由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

(四)总结提升

师:生活中的线我们也找到了,看来大家对线段、直线、射线都了解了啊?那我就考考你们,(播放课件)这是一张线段、直线、射线的表格,请你快速思考,他们端点个数、延伸情况、度量情况的不同和共同点。同桌先说一说,抽生说、齐说

(五)角的教学

师:哎呀,表格通过你们的共同努力填完了,但到底懂了没有,我要考考你们了,请你准备好尺子、铅笔和练习本。请听题:有一点射出两条射线,或者说由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形成(组成)图形是什么?请你画出来。学生动手画一画

找2生到黑板画

师:画好了坐端正。你们和黑板上画的一样吗?一样在什么地方?板书角都是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师:那我们刚刚所说的线段(直线、射线)都研究的是什么?

生:线

师:那你看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了几个内容?对了,就是(线与角)两个内容。那你看黑板上两个角,都是锐角,我们为了区分这两个角,就需要给他们做个标记,讲解角的标记这个角我写了一个几?

师:对,我们怎么写呢,记作,斜斜的直直的,后面写1,读作角一。那这个我标记个2,怎么记啊。所有同学举起自己的手,一起和老师写这个角的记作。斜斜的、直直的,后面写个2,读作角二。会写了吗?

师:那请你把你刚才画的角做个标记。是不是只能写1啊?生活动

师:回顾一下,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了几个内容?

三、练习提升

师:看来大家这节课都学的不错,那我们就做几道闯关题好吧?

生:好

师:请看第一关,观察与联想

(判断题,要求孩子们说出错的原因)

第二关线的联想:过一点画直线,时间1分钟。

四、回顾整理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5

师:前面的课中,我们已经知道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就能形不同的角。(同时教师演示并在黑板上出示下面各角)这些都是通过旋转而获得的角

师:在旋转的过程中,你有什么疑问?

生1:如果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转到这个位置学具演示两条边平平的,还是角吗?

生2:如果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转到这个位置:学具演示这还是角吗?

师:这两个问题很有价值,那么它们到底是不是角?先讨论第1个问题,请大家谈谈己的观点。

生1:我认为不是角,因这里是平平的,不尖了。

生2:我也认为不是角,因为它看上去好是一条直线。

生3:我反驳他们的意见,请问两位同学,角是怎样形成的?

生2: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

生3:那么请问你看到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了吗?(面的同学纷纷点头)再请问两位同学,角还可以怎样形成?

生1: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就形成不同的角。

生3:那么这个图形不是这样旋转而成的?那怎么就不是角了呢?

师:你们为的发言好不好?

生:好!

师:你们说好,不具体,好在那里?

生4:他能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尤其是运用数学概念来分析、判断遇到的问。

师:他能自觉运用已经学过的角的定义来解决今天的问题,就是好!

生5:我还有理由说明它是角,我们刚刚学过量角器,我认为这个角是180度,大家请看,量角器上这个180度的角就是这样的。

师:你也朝这方面努力了,还有没有其他意见?(生摇头)对呀!面对新生事物,我们应该仔细分析,小心别,不要因为人家长得比较特殊就拒之门外。

那么,是角吗?认为是角的请举手。(大多数同学举手)认为不是角的请举手(有四五个人举手)好,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想法。

生1:我认为是,从刚才的讨论中我发现这个图形也是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形成的,而且是旋转了一周,所以,我认为是角。

生2:从定义出发判断是对的,但还是有点疑问,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而这里只有一条射线,怎么是角呢?(生1挠头思考)

生3:我补充,因为这两条射线重合了,其实是有两条射线的。(很多学生点头)

生2:喔,我明白了!

(教师肯定同学们的意见,并将这两个角贴到黑板上。)

师:看着这么多的角,(生在下面窃窃私语)们在下面议论点什么?

生1:我们是在议论这么多各种各样的角,看着有点眼花。

师:很乱?你现在最想干的是什么?

生1:我最想把它们进行分类。

生2:我还想知道每个角的名、度数。

师:今天我们就通过角的分类来进一步解这些角。(教师板书课题:角的分类)观察一下,怎么分类?(学生陷入沉思)

师:我们每个人的信封中都有像这样的9个角,大家动手,按自己的想法进行角的分类。

教师观察分类情况。

A:(大多数学生分成3类)将直角、平角、周角放一堆,当作一类,再将锐角放一类,钝角放一类;

B:(部分学生分成5类)将三个特殊角分为三类,再将锐角放一类,钝角放一类;

C:个别生将角从小到大排列,不知如何分类。

师:请A种分类的同学板演,并说明分类想法。

生1:我认为这几个角比较特殊,放在一起,还有的这些角比直角小,归一类,比90度大的也归一类。

师:刚才老师观察了一下大家的分类情况,发现大家都对这几个特殊角特感兴趣,这样吧,我们先来研究这几个特殊角吧。教师把三个特殊角移至黑板上方:

师:对这几个特殊角,你已经有了哪些了解?

生1:我知道他的名称:直角、平角、周角,我还知道直角90度,平角180度,周角360度。(同时教师板书)

板书:直角平角周角

1直角=901平角=1801周角=360

师:知道的还真不少呢,谁还有补充?

生2:我还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平角是直角的两倍,周角是平角的两倍。

师:对,他们之间是有一定的系的,现在我邀请一位同学上台感受一这三个特殊角,想不想亲身体验一下他之间的关系?

学生1上台体验,教师喊口令:左手侧平举,向右转、再向右转,向后转。每次转动后问:左手所处的位置与最初的位置成什么角?

生响亮地回答:直角、平角、周角。

师:还有谁想上来体验一下?(生纷纷举手)看来大家都想感受下,那么我们一起来。不请注意我们一向提倡玩中学,玩中悟,希望玩好后谈谈它们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全体起立,左手侧平举

生1:两个直角加等于一个平角的度数,两个平角相加等于一个周角的度数。

生2:平角的度数是直角的两倍,周角的度数是平角的两倍。

生3:周角的一半是平角,平角的一半是直角。

师:哎呀!你们的语言真丰富啊!剩下来的这些角你准备怎样分?放在这个方框中哪个位置比较合适?为什么?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交流情况反馈:

学生1上台演示:将锐角放在直角下面,将钝角放在平角下面。

师:(指着直角锐角一列)这些角叫什么?

生1:(挠头)错了,这些角不是90度,不能放在一起。(思考)

生2:将锐角放在直角左边,钝角放在直角右边。这些(指锐角)比直角小,放在左面,这些角(指钝角)比直角大,放在右面。

师:他分得好吗?

生:好!

生3:我知道他好在哪里了,他是从小到大排列的,很讲究次序。

生4:(一个迫不及待的声音)老师我还知道,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角大的角叫钝角。(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师:关于钝角、锐角还有什么补充吗?

生3:我有补充,钝角还要比180度小。

师:(指着上表格)通过同们的介绍和我的观察,我也发现了一个规律:直角、平角、周角每种角只有一个,而锐角、钝角每种角只有三个。

(有的学生不假思索地马上点头,大部分同学沉思片刻后叫起来:不对、不对,不止三个。)

师:锐角到底有几个呢?我们一起来用学具摆摆看。请大家摆一个锐角,再大、再大、再大、摆一个尽可能大的锐角,(学生中现了钝角)看一看谁摆的锐角有问题,锐角最大要---

生异口同声:比直角小。

生1:(一个兴奋的声音叫起来)锐角一共有89个!

生2:对呀!从1度数到89度,正好是89个。

(看表情,全班学都同意这个观点。此时,教师一声不吭,保持着沉默。课堂一下子沉下来。同学们反而认真思起来,过了一会儿---)

生1:我认为有无数个,我是这样想的,厘米下面可以分成毫米,毫米下面还可以分成微米,微米下面还可以分成纳米。所以我认为1度还可以分,如0.1度、0.2度(生点头同意)

生2:老师,也可以把一度的角对半分,(师借助画图演示将一度角平均分成两份)再把一半对分。

:再可以分一半的一半,一半的一半,这样分下去看不清了,怎么办?

生3:可以用放大镜,放大镜不行了,用显微镜,显微不行了用电子显微镜

师:你们知道的真多,一起说锐角有---(生:无数个!)那么,钝角有几个呢?想一想,老师会让大家怎么摆,会问什么问题?

生:老师会让我们先摆一个钝角,再摆一个尽可能小的钝角,但是最小要比直角大,再摆一个尽可能大的钝角,但是,最大要比平角小,我认为钝角也有无数个。

师:今天这节课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生1:锐角、钝角有无数个。

生2:刚开始看到黑板下面那么多各种各样的角,都晕了,现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师:这要感谢谁呀?

生分类!

师:角的分类上完了,你还有问题吗?

生1:(急不可耐)老师,那张表格中在平角和周角中间空着一块,比平角大而比周角小的角叫什么角?

生2:比角还小的角有吗?

生3:比周角大的角还有吗?

师:你们的问题给老师一个启发,既然比锐角小的角,比周角大的角都是一个未知领域,我们就应秉着科学的态度,不能给它框死。(擦去上面表格中左右边线)知识无限延伸,像大海,我们所学的只是大海里的一滴水,真是学无止境。

师:同学们这种敢于质疑的态度真让我感动,关于角的学问多着呢!若感兴趣,下课还可以讨论,也可上网收集有关资料。

(同学们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空间。)

这节课的教学与以往相比,我作了三个改变、一个突出。

角的分类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四年级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原课题为角的和差。考虑到本课的重点是知道周角、平角、直角的度数和锐角、钝角的度数范围,能识别这角。通过对角的分类,能准确地认识直角、平角、周角、锐角、钝角,故改名为角的分类。同时也考虑到分类这一现象生活中到处可见,把学习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活和经验基础上,让数学带上生活味,能让学生有事可想,有话可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又渗透了一种分类的思想。

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的教学与以往相比,我作了三个改变、一个突出。

角的分类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四年级第一学期的学内容,原课题为角的和差。考虑到本课的重点是知道周角、平角、直角的度数和锐角、钝角的度数范围,能识别这些角。通对角的分类,能准确地认识直角、平角、周角、锐角、钝角,故改名为角的分类。同时也考虑到分类这一现象生活中到处可见,把学习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活和经验基础上,让数学带上活味,能让学生有事可想,有话可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又渗透了一种分类的思想。

角的分类一课改变了书本上角的认识顺序(先认识周角,再介绍平角、直角)。本课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原有对角认识基础上,呈现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等图形。在分类思想的指导下,三个特殊角同时出现,形成了一个知识模块,通过模糊的一问:你们对这些角已经有了哪些了解?又形成了问题模块。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这一模块中如鱼得水,充分展示和发展他们的思维与语言达能力。

角的分类一改传统课中学生没带问题走进课堂,不带问题走出课堂的状况。如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学习: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转和位成一直线时,旋转一周时,是否是角?课的最后利用空白艺术,勾起学生提问的欲望,增强问题意识。学生经过学习讨论得出了角的分类表,在这张表中两边都空着,在周角与平角之间也空着,空白之处最能引起人的遐想,而且能够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产生问题。这时学生都按捺不住好奇提出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空间。

角的分类一课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创设情境,突出让学生在思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学生已经认识了角,也认识了动态的角但平角、周角的出现还是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相冲突的。又如:认识锐角、钝角的个数是无数个又与学生现的知识(数的学习局限在整数范围)相冲突。教师紧紧抓住这些冲突要素,使学生的思维形成相互碰撞,使整个过程成为认真思辨、积极探究和自我建构的过程,成为情感体验的过程。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6

本次四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调研检测,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分四大部分;计算、概念、操作、解决问题。从整个卷面看,学生掌握情况良好。下面逐一进行分析:

第一部分:计算

计算有三道题,包括口算、用数式计算、脱式计算。整体比较好。脱式计算时,同学们都能按照一定的方法算。有个别同学学习习惯不够好,不能认真仔细的做,由于粗心计算不准确。

第二部分:概念

测试中的二、三、四都属于概念部分。考察的内容包括除法、角、混合运算、平行和相交、找规律、观察物体这几个单元的知识。其中,二题的3小题不计算,在()添上〈〉=学生错的较多。主要原因是这道题考察学生的运算律、除法的性质、减法的性质,学生一看题不计算也不认真思考,所以没有判断对。另外5小题属于植树问题,错的人数也比较多。

第三部分:操作

这部分分为三小题,大部分同学掌握较好,存在的问题是有些同学画出角后,没有标处角的符号和度数,还有的同学没有标出垂直符号。

第四部分:解决问题

4小题植树问题,学生没有理解了题意,算成两头植树。5小题两种方法有些同学用分步算、综合算,同一种思路算成了两种方法。

本次测试,整体情况较好,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做题时,要培养学生规范的数学。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7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教师的教学观念在不断更新: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然而,在教学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是,教师简单浅显地提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入预先设置的圈内,学生按照预先步骤一步一步进行学习。往往造成是教师清楚要教什么、为什么教和怎么教,而学生却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么学。学生的学习缺少方向,缺少动力,缺少方法,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是难以得到发挥的。这正是长期以来教师习惯的教学方式,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阻碍了学生主体的发展。

在二十一世纪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人类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数字化、信息化,信息决定着我们的生存,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是导致教育领域彻底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它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手段、方法、模式甚至教学思想、观念、理论,乃至体制的根本变革。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目前学生总是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而信息化教育(即教育信息资源的利用和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最根本的特征就是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一种自主、实践、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

一年来,我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强等特性,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下面就《计算工具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设计,谈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及思考。

教学案例:《计算工具的认识》

第一部分:自主探究阶段:

(一)导入

师:同学们,咱们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数学总是离不开计算。那从古至今,人类都有哪些计算的工具呢?它们发展的进程又是怎样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初步认识、了解计算工具。(板书: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

师:你都知道哪些计算的工具?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介绍?

生:计算器、算盘

师:看来同学们的知识都非常丰富,但有关计算工具的知识还远不止这些,老师也搜集制作了一个网页,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击,去了解计算工具。

(学生4人一组在教师制作的网页上进行浏览,查找有关资料。)

师:通过在网上学习,你又对计算工具有了哪些了解?

(学生结合网页内容进行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有重点的请学生介绍如绳结、算筹等使用的方法,从而进一步使学生体会计算工具发展的过程。)

师:再给几分钟时间,同学们可根据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查阅。感兴趣的问题可两人讨论。

第二部分:了解应用阶段:

(一)认识计算器

师:那我们现在最常用的计算工具是哪一个?你会使用计算器吗?

(学生介绍)

师:那位同学愿意出一题大家帮忙算一算?

(二)练习应用:

师:看来同学们都会使用计算器,那我们就借助计算器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

闯关游戏:

(游戏规则:1、以小组为单位,共闯两关,两关都过即为获胜。2、每关开始以老师口令为准。3、遇到困难可使用求助热线进行帮助。)

第三部分:拓展延伸阶段: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计算工具,你还想了解哪些有关的知识?

课下同学们可以从老师制作的网页中继续去了解,或者从互联网中查找资料进行下载,我们来办一个相关的展览。

反思:

《计算工具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由被动接受向自主获取知识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是来源于教师和书本:教师讲什么,书本中教什么,学生就接受到什么。这大大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而现代教育技术具备了大容量储存教学信息的优势,它可以穿越时空的界限,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及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提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这一思考,我有意识在本节教学的第一部分安排让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的资料,进行汇报,之后根据自身情况继续查阅的环节。在这一过程之中,网络的信息量大、选择性强等特点体现得尤为突出,它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大了知识的容量,并且为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等自身差异,彻底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的地位,掌握学习的绝对主动权,自己驾驭学习的进程,与此同时也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由指令性操作活动向自主探索实践转变

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是先由教师来介绍计算器的一些按键功能,在逐步的通过一道一道的题目计算来巩固。然而,当今社会的信息化环境注定,学生已不再是、也绝不可能是一张白纸,这就决定了小学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是对经验现象的逻辑归纳和引申。因此,小学数学教学更要向学生提供探索、讨论、实践和解决问题的各种机会。

而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在于能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他将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

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考虑到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已有使用计算器的经验,就设计了一个闯关游戏,在游戏的进程中去解决计算器使用的一些重点,如:按顺序的两步计算、不按顺序的两步计算等,并在其中贯穿所谓的求助热线,加强对有困难学生的引导。

整个探究实践活动中,问题是开放的,目标是明确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自由的,结论是待定的,学生始终是积极主动的,只是在自主的运用,其思维也在解决不断出现的问题的过程中被深化。教师教学的基本方式已不是指令性的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而是引导,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给学生思考和发展留下充分的空间。

三、小组合作式学习方式的尝试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在教学中,通过网页搜集整理资料和计算机设计闯关游戏这两个环节中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的价值,特别是后一环节,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在加强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的同时,学生将主动承担任务,如:读题、计算、键盘输入等,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可贵的是,合作学习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拥有成功的体验。

以上只是自己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其中难免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师。一方面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教师要勇于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化为教学行为,特别是要改变长期形成的、习惯了的旧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积极创设有充分从事数学探究活动的机会,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

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5篇


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 篇1

一、让问题的提出更加合理

《找规律》是在学生对生活中某个物体或图形的排列,一个模糊认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所以问题的提出应构建于学生原有的经验基础上,让学生在探究问题中发展,根据听课老师的记录,在这节课中我共提出了37个问题,其中记忆性问题21个占57%;推理性问题12个占32%;常规性管理问题1个占3%;创造性问题3个占8%;无评判性问题,从中也可以看出我在教学中能注意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但对于一节探究、合作学习的课,记忆性问题占了问题总数的57%,说明我仍偏重于模仿与记忆的学习活动方式,偏重于一问一答的信息反馈。问题的提出不够合理,与这节课的课型要求有所背离。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索。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这节课,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形成了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由于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高密度的交互作用,使教学不仅仅只是体现一个认知、探究、交流、决策的过程,同时还体现了一个交互与审美的过程。

三、让每位学生都有发展的机会。

这节课我就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优势。根据听课老师的记摘,在这节课中我进行了8次课堂巡视,其中4次参与了学生的讨论、交流。两次分别对三名学困生进行了重点辅导。巡视时关注面较广,目的性明确。但一位听课老师提出一个现象,一位学困生在前半节课中共举了两次手,未被老师关注,之后再没举过手,后来问他为什么?回答是:反正也不会提问到我。学生的态度似乎有些不已为然,其实蕴含着不满。说明我们教师在课堂中不应忽略个体差异、害怕问题暴露,相反应充分重视、关爱学困生,让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

几点建议:

1、规律已有些许经验,教材从联欢图找规律入手,而后面的练习又设计了摆一摆,意味着让学生先看图再操作,是否与布鲁纳的表象模式理论(动作-图形-符号)相违背。能否直接给学生一些长方体与圆柱体的学具,让学生摆一摆,从中找到规律,这样更能激发兴趣,且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2、教学例1时是让学生观察图形选择后面一个应该是什么?此环节与例3中让学生观察图形后涂一涂的内容相类似,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将它们安排在衔接的两个环节中是不是更理想呢?

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 篇2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新教材人教版的内容。而省编义务教材中内容编排体系让是学生在学习二(上)年级学习千克的基础上,本学期再来学习克的认识。但人教版实验教材在内容的安排在二(下)年级将二个内容集中学习。基于对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省编教材二(下)克的认识为基本内容,并借鉴和吸收人教版新教材的设计思想和内容。教学中首要的难度来自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物体的关注,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甚至颜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对于重量的本质性的关注则较少,有的也相对较为间接。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一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二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重量关注和经历轻重的体验比较少,三是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力求体现以下二个方面:1、在比较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重量的关注;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

因此,教学设计中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为: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并沟通克与千克的联系,知道1000克=1千克,并知道它们的区别。2、.在建立重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执教后,对本节课进行了反思.

(一)、反思之一--审视这节课的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学生对对概念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充分地经历、体验、探索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新教材中把千克与克这两个重量单位放在一起进行教学,是充分地利用学生对克、千克基本上是一张白纸的情况下,将这两个重量单位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认识和建构,来完成概念的形成。事实证明,学生只要对其中的某一个重量单位掌握了,那么另个一个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因此,整个教学环节,从1克到十几克、几十克、几百克,最后到1000克,将克与千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克与千克作为一个整体在重量体系中加以构建,这样就可能使概念教学较为丰富与深入。

(二)、反思之二--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想像、推理、猜测、判断等心智的运动,挑战自己的思维。如上课伊始的情境中,让学生举例说一说很重很重的物品,很轻很轻的物品,而这些物品到底重多少,你能说一说吗,不仅引发学生进一步对轻重的关注,更调动已有的有关重量单位的知识经验,尽管学生没有说出吨等知识,但为教师的下一步教学实施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当学生建立1克概念以后,要建立1千克的概念,十几克到几十克再几百克这个重量的序列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来加以建立。从教学实施中看,教师出示了一组表示有重量序列的物品,让学生猜测,进行有依据的合理性的猜测。学生在初步关注到物体的重量有重有轻后,让学生大胆估计这些物品的重量这一环节中,尽管学生估出来的重量与实际不符合实际标准答案,但相差并不是很大,但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了想知道这一物品实际重量的强烈需要,从而带出物体重量单位的一个简单序列,而序列的意图在教学中主要就是让学生最初步但也是最真实地感受到物体的轻重,同时为建构1千克这一概念埋下伏笔。

(三)、反思之三--本节课,为了引起学生对重量的关注,所创设的情境比较开放,因此对组织实施的教师的要求较高,特别是课堂教学的艺术与调控要求高。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学生竟然会将问题的解决带着个人的感情色彩,选择成绩优秀的同学,还有的学生只关注到同学的个子的高与低,这些都是我本来没有想到的。课堂上,终于有学生在教师的千呼万唤的引导下,将问题的焦点锁定在物体的轻重上。

(四)、反思之四--教师鼓励性的语言学生的学习提供情境场。教师的评价会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而激励会让学生更投入更有效地学习。课堂上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逐步接近标准答案,好胜心理的激发,提出有质量的问题,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情绪都离不开教师语言的激励。这节课中,教师对课堂上随时出现的学生的情况进行了积极的评价,这种动态地生成性的评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积极的思维和积极的情感。如,当教师想让学生猜一大包味精重多少时,有学生情不自禁叫起说已经知道答案了,教师连忙接话,问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兴奋地说是上课前偷看的,教师灵机一动让他俩兴致勃勃地写到黑板上去,非常自然非常和谐地生成了下一环节的内容,学生也得到了鼓励。在教师的鼓励下,不时学生提出了有质量的问题,如学生问:为什么一包味精用克作单位,另一包用千克作单位呢?

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 篇3

《买电器》

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我创设“五一”国美电器搞活动这一现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根据所提供的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如“电视机和冰箱一共多少元?”“冰箱比电视机贵多元?”,学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这节数学计算课没有局限于只要求学生们算对得数,而是让学生们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完整的过程,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关注了个人努力的成果,既注重了算法多样化的策略,又提出了算法优化的思考,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也获得了较充分的体验。

不足之处:

1、在探究算法和算理时,应多一些直观形象的实例结合起来,给学生建立更深的数学模型。

2、小部分学生在作业中出现了如:列竖式对错位,没有写结果的错误等计算错误,课后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 篇4

这节课是二年级下册教科书第七单元的最后一个内容《整理和复习》。整个单元是万以内的计算,有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有几百几十加减法的笔算及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估算内容。我把这节课分为三个部分进行复习,分别是口算、笔算、估算。在教学后,我及时进行反思,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教学思路清晰,学生能清楚地知道这节课所复习的内容

这节课开始我就明确告诉学生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使学生能清楚知道自己的学习任务。复习每一个内容时,我都先让学生先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先做题,让他们自己先进行一个复习,然后再帮助学生进行整理,我们在口算、笔算时要注意什么呢?让学生能先根据刚才所做的题自己小结出应注意的问题,学生自己通过做、实践后得到的结论印象会更深刻。

二、教学题型多样

在这节课中,有直接让学生口算的题,有个人比赛、判断正误并改正、列竖式计算、找近似数、估算及解决问题的内容,形式多样。这个单元主要是计算,我通过各种形式的题型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内容理解和掌握得更好。

 三、自主探索与小组交流相结合

在复习课时,我仍然注重学生个人自主探索及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学生们口算,自己独自笔算;而对于估算的难点内容我会让学生先相互交流、讨论,在小组里先说说,这样好的学生可以引导、带动其他的学生,更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 篇5

1、对开放性探索材料运用的思考

由于找规律在前3册教材中都有出现,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如果还是按照原来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容易使学生产生疲惫感,丧失学习的激情,从而不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在学习了3册的规律知识后,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找规律的能力,所以我认为应该相信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一定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本节课笔者对教材进行了处理和整合。由一道具有开放性的填空题引入,通过学生的解答,延生出丰富的教学内容,从而展开教学。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创造的规律有许多是老师事先也没想到的。学生在此活动中,主动活跃地参与其中,积极动脑,开拓了思维,效果也不错。当学生感受到学习是自己的事的时候,或这件事是他们愿意做的话,学习的效果是事半功倍的。

《课标》提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这道开放题答案的不唯一性,每一个人都可以创造出一条规律,哪怕是最简单的,这能够让更多的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特别是后进生。同时,有能力学生所创造的规律也是对大家的一种激励,一种触动和挑战。激发学生挑战难题的斗志。这一点从学生在相互辩论第⑤、⑥种是不是规律时,从刚开始的谁也不认输,到后来的心服口服,我们可以感受得到。

2、关于预设和生成的思考

成功的预设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基础。我们的备课要从着重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预设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生活有怎样的体验、解读会有哪些感悟、探究会有哪些答案、练习会出现什么错误......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肯定、鼓励、引导、矫正等等。成功的预设需要教师对学生已有水平的正确把握,尤其是随堂课,学生每天的情况都在变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每天具体情况进行备课,这样更有助于从实际出发,使每个学生每天都进步一点点。从本节课来看,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理解是到位的。课前教师预设出现的几种规律,学生都有出现,但学生比老师更厉害,也出现了几种老师没有想到规律。当学生为⑤⑥是不是规律而争辩,出现与原来预设不同的情况,我们就要改进预设。笔者通过让学生找证据说服反方,把球踢给学生,让学生去寻找正确答案,而不是根据原先教案,要求学生把图形转换为数字。学生在辩论、反馈中,教师在仔细倾听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通过确认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抓住学生的回答,把图形转换为数字更方便这种方法渗透给学生。教师在此过程中就要发挥组织、引导作用,通过倾听、重复、确认,把学生个体的思考转变为班内共享资源,及时引起学生认识上的共鸣。

3、对如何更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的思考

这是一堂随堂课,事前没有经过试教,因此还存在许多不成熟的地方。所以在时间方面掌控的不够好。由于担心时间问题,笔者在处理探究规律这个环节中,显得有些仓促。在巡视中教师也发现了一些其他的规律甚至有个别学生还没来得及画。在相互辩论中,也未能让学生充分发挥。由于学生在探究规律中花了不少时间,最后的练习显得很匆忙。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上也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课堂上动态生成时,有时我们往往会因为时间强行将学生引入我们预定的轨道,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任其发言,又会拖延时间。那么如何把握度,如何因势利导。这些都需要笔者在今后多下苦功,积累更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才能做到高屋建瓴,甄别优劣,选择恰当的问题作动态生成的课眼,引导教学进程,让课堂教学在健康有效的轨道上发展。

关于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模板9篇)


一名合格的教师在准备教学内容时都会提前准备,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不是越详细越好,照抄教科书上内容,不仅耗时费力,应用性也不强。要怎么写才可以写出具有灵活性和创新性的教案呢?以下是课件之家编辑精心收集整理的关于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带给大家。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关于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能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2、用加减混合计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图意,正确列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第1题。

课件演示:池塘边有几只小鸭子在游玩,其中6只在池塘里嬉戏,3只小鸭子赶过来跳进了池塘,玩了一会儿,其中有4只小鸭子上岸回家了,剩下的仍在嬉戏.

你能把看到的数学问题讲给大家听吗?

学生根据画面内容独立填写算式并算出得数。

交流:为什么要“6+3”呢?(因为3只小鸭子赶过来,和原来的6只合起来就9只了。)

为什么又要(-4)呢?(因为4只小鸭子回家了。)

2、第2题

师:小狗、小猫、小羊和小猪手上都拿着妈妈给它们的一把钥匙,身后是它们的家。钥匙上都有算式,只要算出得数就能打开自己的家。你能帮它们找到家吗?

(1)用线把算式和得数连起来

(2)投影交流

3、第5题

出示图

1、谁能看图说出几个数学问题/

2根据画面内容独立填写算式并算出得数。

学生交流计算过程。(重点说说计算顺序)

同时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和做文明乘客的思想教育。

二计算练习

小朋友们计算得这么快,大家来比一比,看谁又快又对,好吗?

1、比赛计算第4题

2、出示第6题:横行、竖行上的三个数相加,各得多少?

独立填在书上

反馈、评价、订正

3、出示第7题

同桌比赛,边指格子边报得数看谁算得快。

三、书写练习:第3题

1、指导学生写算式的格式

2、独立完成

四、拓展练习:拿钱币活动

每人拿出4张2角纸币,8个1角硬币,一个5角硬币。

思考:要拿出8角钱,你能想出几种拿法?

操作。

交流汇报,投影显示所有拿法。

五、课堂小结。

关于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例1、例2和课堂活动第1,3题以及练习十二第1题。

【教学目标】

1.学会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学会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操作、分析、概括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

【教具准备】

月饼图、题卡、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出示单元主题图

1、观察图画,说出图意,列出算式。

2、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遇到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相机引入课题: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二、复习引入新课

谈话:中秋节快到了,在中秋节的时候,我们都习惯要吃什么?(月饼)

(1)如果有8个月饼,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多少个?学生口答后,追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8÷4=2(个)](2)如果现在有80个月饼,平均分给4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得多少个?同时出示月饼图。

三、探索新知

1、提问你是怎样列算式的?学生回答后板书:80÷4

2、学习计算方法。

(1)小组合作,尝试计算。

(2)全班汇报计算方法。

(3)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点拨。

3、巩固练习:口算卡片。

四、学习例2

1、分析题意月饼图,学生观察。让学生明白要把这36个月饼,平均分给3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得多少个月饼?

2.怎样列算式学生回答后板书:36÷3。

3.探索算法提问:试试看,你能计算出36÷3的得数是多少吗?

(1)小组讨论,探索计算方法。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汇报讨论结果:①看图分一分。先分整盒的月饼,每组1盒(10个),再分单个的月饼,每组2个。两次合起来每组一共分得12个。②竖式计算。抽生板书:结合分月饼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先分3盒月饼,就用被除数十位上的3(30)去除以3商是10(1个10),就在商的十位上写“1”(表示1个10)。30减30得0,这里不需要写出来。再分剩下的6个月饼,把被除数个位上的6移下来,去除以3商2,写在商的个位上(表示2个1)。6减6得0,表示全部分完。

4.及时巩固练习竖式计算69÷3=86÷2=48÷4=独立完成后,再集体订正。

五、提高练习完成课堂活动第3题。

要求:先独立计算,再小组讨论。提问:比较每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六、课堂小结

(1)你在这节课里,有哪些收获?

(2)在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3)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

关于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篇3

一、教学内容分析

《元角分的换算》讲的是人民币的单位,分与角、角与元之间的进率,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时。用人民币购买商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学生也常常会遇到买门票、食品、玩具、学习用具以及交费等实际问题,掌握元、角、分之间的进率能使学生清楚的知道“应该找回多少钱”。因此,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材56页的例题重点教学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对照着人民币的实物图,引导学生一分一分地数,一角一角地数,结合生活经验,认识“1角=10分”、“1元=10角”。因此教学重点是认识人民币单位间的十进关系,领悟这种十进关系和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相同.教学难点是说出几元化成 几角(几角化成几分),或几角聚为几元(几分聚为几角)的想法。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教学最初,我想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平时独立使用人民币购物的机会应该很少,对人民币的面值大小和人民币单位之间的进率应该是比较陌生的,所以我做了一个前测,只出了3个小题。

(一)、前测试题:

1、在○里填上“>”“<”“=”

1元○1角 1角○1分 1元○1分

2、老师要把1角钱换成几分几分的硬币,

你应该给我( )分才和我的钱同样多。

3、1个生字本5角钱,你有1元钱,售货

员阿姨应该找给你多少钱?

(二)、测试结果:

第三题的正确率是100%,都知道要找回5角钱。第二题正确率是43.75%(

32人受测,14人正确),18个出错的学生给我几分的都有。第一题是65.63%(

32人受测,21人正确),11个出错的学生都填的“=”。

(三)、测试结果分析:

通过测试我了解到学生很清楚1元=10角,证明平时有这个购物积累。有一些孩子不清楚1角=10分,我想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分”已经使用得越来越少了,学生缺乏这方面的购物经验。对于学生不知道1元大于1角,1角大于1分,而填等于号原因有两个,一是不知道人民币三个单位的大小,还有就是受到了“数字1”的干扰,没有考虑后面单位的大小。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一)、知识与技能 :

1、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理解单位的大小。

2、掌握元、角、分之间的进率:1元=10角 1角=10分。

3、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实物引导学生在换钱的游戏中体会出元、角、分的进率。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灵活思考,从多角度、采取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活动设计

(一)、在换钱的游戏中,体会元、角、分的进率。

⑴ 认识1角=10分

①师:(举起1角纸币 )这是…,我想把它换成以分为单位的零钱,你能换给我吗?

②生思考换钱,老师找典型的收上来几份,追问学生为什么给老师这么多?

③当孩子已经知道1角=10分之后,再把没有反馈的换法也一一说出来,巩固角与分之间的进率。

⑵认识1元=10角

因为在前测中学生对1元=10角已经很清楚了,所以我直接借助课件一角一角地数,数到10角是1元,然后创设了一个让学生用1元钱买一瓶8角钱的酸奶,问要找回多少钱的情境。从而引到换钱的游戏中,问学生把1元换成以角为单位的零钱有多少种换法。

⑶1元=100分

探究1元=100分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领悟人民币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和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是相同的。因为把1元换成100分太麻烦,所以我利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了元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

2、进行简单的换算

第一层次的练习我设置的比较简单,只是单名数之间的转换,(如:7角=( )分等)我注意引导学生说出 “你是怎样想的?”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了 “可以这样想”的填空 ,(可以这样想:1角=( )分 7角就是( )个10分 就是( )分)最开始扶着学生理解,慢慢过渡到独立思考。

3、学数学用数学

第二层次的练习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用1元钱买学具,你打算怎么花掉这1元钱。在这个活动中,即巩固了1元=10角的进率,又让孩子体会出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我还适机地对学生进行了不乱花钱的教育。

我自己认为本课的设计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做到了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体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防止了学生死记硬背,课堂气氛是轻松的、和谐的。

关于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得出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7、6加几。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3~104页8、7、6加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的欲望

(录像出示8个小朋友去公园买门票,然后,又来了5个小朋友的情景。)

1.教师创设情境:星期天上午,天气非常好,小文、小丽、小明等8个小朋友到公园去玩。他们来到公园门口,正要买门票,又来了他们的5个同学。这时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应该买多少张门票?他们想请同学们帮忙算一下。同学们想帮这个忙吗?先在小组里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2.小组合作讨论。

3.小组汇报交流。

生1:我们是数的,数了数这些小朋友一共有13个人。

生2: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第一次来了8个人,然后接着往下数,9、10、11、12、13,一共有13人。

生3:我们是把后来来的5个小朋友中的2个人先和8个人凑成10个人,10个人再加上剩下的3个人,一共是13个人。

生4:我们是把8个小朋友分成5个小朋友和3个小朋友两组,然后把这5个小朋友和后来来的5个小朋友凑成10个人,10个人再加上剩下的3个人,一共是13个人。

教师小结:同学们想出的这几种办法都不错,这4种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

二、动手操作,自我感悟,探求新知

1.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如果用计算的方法,应该怎样列算式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5。

师:8+5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小棒摆一摆。

小组汇报交流,由于学生有了9加几的基础,所以很容易想到用凑十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我们小组先摆了8根小棒,又摆了5根小棒,然后从5根小棒里拿出2根放入8根小棒里凑成了10根小棒,10根小棒再加上剩下的3根,就等于13根小棒。

教师再请几个小组说一下他们是怎么做的。

教师根据几个小组汇报操作的情况,边板书边小结:同学们真聪明,都想到了从5根小棒中拿出2根,跟8根小棒凑成10根,10根小棒再加上剩下的3根,就等于13根小棒,这种方法真不错。

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由于有了9加几的基础,所以其他方法,如数数法、接数法便不再出现或很少出现。

2.师: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计算出了8+5=13,现在我们不摆小棒,只看算式,你能计算出8+4、7+6、6+5的结果吗?

学生汇报,因为计算8加5时,学生用摆小棒的办法研究过了,所以用凑十法计算这三个算式应该没什么问题,教师这时应多让几个学生说想法。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小结凑十的方法:同学们刚才都是把8、7、6分别凑成10,然后用10再加上剩下的数,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共同研究的主要内容8、7、6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师板书课题)

巩固内化,发散思维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自己想出了做8、7、6加几的题的方法,这种方法跟我们学过的9加几的方法有什么关系?(一样)那老师这里有一道题目8+9,看哪个同学想到的方法最多?

学生汇报:

生1:从9中拿出2,与8凑成10,10加7等于17。

生2:从8中拿出1,与9凑成10,10加7等于17。

生3:我想因为9+8=17,所以8加9也等于17。

教师对这3种方法都予以肯定,并特别表扬第3种方法。教师渗透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教师用课件演示9+8=17想的过程和8+9=17想的过程,以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的迁移。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圈一圈,算一算。

2.(课件出示)1路公交车上原来有6个人,又上来了7个人,这时车上有多少人?

3.(课件出示)小兔找家:每个小兔身上有一个算式,每个小屋上有一个得数,学生做对后,小兔子就能回到自己家。

4.(课件出示)写算式。根据图中情景,写出算式,看哪个同学写得又多又好。

关于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篇5

预习要求:

看一看教材第3页的“拼一拼”内容,做一做练习一第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向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2、通过观察、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的一些特征;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通过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的美。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送给大家一首歌,我们一起来听听歌中唱的到底是什么呢?(多媒体播放少儿节目《大风车》的主题歌,播放完时适时提问:你们喜欢风车吗?)其实,风车是长方形变成正方形之后,才折成的。不仅这样,生活中还有很多由平面图形组成的干变万化的图案呢。你们想当那个把图形变得很神奇的魔术师吗?好,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了平面图形的拼组。下课之后,大家就都会成为魔术师了。(板书课题)

二、折一折

(1)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征。

首先,我们来看看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请看幻灯)同学们按照要求把你手中的长方形折一折,折完后,你发现长方形的对边怎么样?(对了,对边重合,即对边相等)那么,邻边是否也相等呢?(对角折一折,试一下)我们一起来看屏幕演示。再来看看,正方形的边怎么样呢?(幻灯出示)大家把正方形沿着虚线向对角折,再对边折,你们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怎么样?(都相等)好,我们再来看屏幕。

归纳:同学们有的用观察法,有的用比较的方法,得出: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对边相等;长方形邻边不相等,正方形邻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问:你能把长方形的纸变成正方形的纸吗?这样折一折、剪一剪就变成正方形了,能说明理由吗?

(2)小组合作制作纸风车。

我们在课前说过,纸风车是由长方形变成正方形之后才完成的。你们会做风车吗?(幻灯出示风车图案)接下来,老师就和你们一同来学习。请注意看(播放视频)。

通过视频,我们可以按如下步骤做:先准备一张长方形的纸,根据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我们将长方形的长与宽相等再裁下,(幻灯片演示制作步骤)然后我们将正方形的对角各折一下,沿折痕剪向中心,但中心部分要留有余地,之后我们将出现的八个角每隔一个向中心折一次,再用铁丝串好并固定,纸风车就可以在风中转动了。

问:风车的制作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图形?怎样让一张纸变成风车呢?动手做一做,再玩一玩自己的风车。

小组互评,展示学生作品。

好了,我们先把纸风车放一边,看看还有哪些平面造型可以拼摆出来。请看这辆小汽车(幻灯出示),它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三、拼一拼

刚才大家表现得非常好,那你们想玩拼图吗?

(1)下面,就请用你手中的2个长方形拼一拼,看看你们能拼出什么图形。(学生完成后幻灯展示答案)

(2)再来用4个同样的正方形拼一下,又能拼出什么呢7

问:至少用几个相同的小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3)大家都这么聪明,那你们能摆出六边形吗?

(4)好,接下来就请大家用手中的9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比一比,看谁拼得又快又好,开始!(幻灯展示答案)

(5)现在,老师也难不倒大家了,那么,我就想考考大家的眼力如何,请注意看(幻灯出示用小棒拼成的平面图形)。

①最少用几根小棒能拼成两个三角形?

②用12根小棒能拼出什么图形?

③你能用老师给的4个三角形拼出正方形吗?

(教师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奖励)

四、拼图大比赛

(1)教师指导学生拿出学具袋,让学生运用自己手中的所有材料去发挥想象拼图,可以自己拼,也可以和组员合作拼出自己喜欢的图形。比一比,看谁拼得又好又快,且有创意。

(2)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自己评价或者互相评价。

(3)组织学生完成练习一第4题,鼓励学生积极动手,教师相机指导。

五、总结

今天,小朋友们自己动手拼出了很多美丽的图形,当了一回小魔术师哦!希望同学们回家后,能够继续发挥你神奇的魔力,拼出更多美丽的图案来。

板书设计

平面图形的拼组

长方形对边相等

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关于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篇6

复习要求:

通过复习20以内的读写、数序大小、组成和序数的含义,使学生加深对数的理解。

复习重点:

20以内数的组成。

复习过程设计:

一、复习读数、写数、数数、数序

1、教师出示数字卡片,指名学生读20以内的数。

2、教师报数,学生写数,如十九(学生写19)等。

3、学生一个一个地数,从7数到15。

4、两个两个地数,从2数到20。

5、填数,练习二十三的第1题。

学生在书上填,并指名学生口答,后集体口答,检查学生熟练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的情况。

二、复习20以内数的组成

1、问: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什么位

2、出示计数器,教师在计数器上表示11让学生读出这个数,并问这两个1表示的意思相同吗为什么

指2名学生回答。

3、问:谁会在计数器上表示13'这个数

指一名学生演示,然后问学生13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子。

4、学生做教材第118页的第2题。

5、师生对口令(11一20各数的组成)

如1个十和5个一组成几十二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等。

三、复习序数的含义

1、出示教材第116页的第3题,先让学生口答,再在书上填写。

(1)从左边起,红珠子是第几个

关于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在愉快的教学气氛中通过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中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形体的名称并能识别.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想象和表达的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探讨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物体,培养学生观察、探索的能力.

教学难点

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激情导入,初步掌握认识物体的方法.

(一)谈话引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小朋友,一只小猫和一只小狗,你们欢迎他们吗?

1.出示图片:小猫和小狗

2.小狗说:谢谢大家.小猫说:在学习前我想提一个问题,你们能记住我们吗?

请快想想,怎样才能记住我们.

(二)学生讨论

1.如何记住一只小猫?又如何记住一只小狗?

2.学生反馈:小猫矮矮的、胖胖的、黄色的猫.

小狗高高的、瘦瘦的.

3.小结:要记住它们的特点.

二、活动二:练习分类

小狗说: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物体想请你们帮个忙,给它们分类.

(一)出示图片:物体分类

(二)分组讨论

1.四人分小组讨论,边发表意见边演示课桌上的物品.

2.学生演示自己不同的分类方法.出示图片:分类方法一、分类方法二

三、活动三: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小狗说: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物品好吗?

教师板书:认识物体

(一)认识长方体

1.出示图片:长方体

2.小狗问:它是什么样子?

3.每一名同学从自己口袋里拿出一件一样的物体,看一看,数一数有几个面,摸一摸每个面一样大吗?每一个面是什么形的?起个什么名字?

4.学生反馈长方体的形状特点

(1)有六个面;

(2)有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有的四个面是长方形,还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四个面是一样大的,还有两个面一样大.

教师板书:长方体

(二)认识正方体

1.出示图片:正方体

2.小猫问:这个物体是长方体吗?

有什么特点?

与长方体有什么不同.起个什么名字?

3.学生分小组讨论

4.学生反馈正方体的特点

正方体六个面,六个面都是正方形.

教师板书:正方体

5.你是怎么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6.在你的生活中哪些东西是长方体?哪些东西是正方体的呢?

四、活动四:认识圆柱体和球

(一)认识圆柱体和球

1.出示图片:圆柱体、球

2.小狗问:你的桌面上还有什么物体呀?它们有什么特点?

3.学生小组讨论

4.学生反馈

圆柱体有两个面是圆形的,球上没有一个平面.

教师板书:圆柱、球

5.生活中那些物体是圆柱体的?那些物体是球体的?

关于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篇8

[教材简析]

教材安排了三次统计活动,让学生学习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初步认识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例题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动物生日聚会的情境提出问题,体现生活里需要统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接着通过分类理一理,出现象形统计图,使学生认识它,并依据它描述分类整理的结果;然后学生自己动手,分类整理花的朵数,并引入简单的统计表,让学生用数据表示分类整理的结果。想想做做让学生调查本小组的小朋友各爱吃哪一种水果,统计爱吃每种水果的人数,填入统计表。这样安排,意在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并通过亲自实践,经历和体会整理简单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己喜爱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经历数据整理的过程,

学习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能进行有序观察和有条理地思考,体验与同伴的合作

[教学重点]:

1、通过实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

2、通过实例,认识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

3、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感受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

4、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题。

关于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学会物体进行分类方法。

教学具准备:

学具袋(6袋不同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1.感知分类。

教师出示书柜,把手中的书本非常整齐的摆放在书柜中.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老师是把一样的物品放在了一起。

[从生活引入,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激发学习兴趣。通过看录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学生相互叙述,使叙述在观察、思维、想像、交流中初步感知分类的方法。]

2.明确分类。

揭示概念:像老师这样,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板书课题)

教师再出示一个书柜,比较乱,书和练习本放在一起了,让学生谈一谈观看这样的书柜的感受.进一步明确分类的意义.

[通过学生观察,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意义,分类使生活更方便了,同时感受到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就有数学。]

二、巩固发展,体验分类。

1.摆一摆。

出示书柜,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相应物品分类摆放在柜台里。

学生汇报物品是如何摆放的,教师从而明确分类的必要性──通过分类使每种物品看得更清楚了,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方便。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分类中初步体验分类的必要性。]

2.分一分,完成做一做。

(1)教师出示很多水果和蔬菜,说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类活动。

[为学生提供做的机会,通过亲手操作进一步体验分类。]

(2)小组活动,组内互相交流是怎样分的,体验分类的方法。

通过分一分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作用。

[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3)汇报交流

教师在巡视中指导,同时注意西红柿的分法,及时纠正错误.

3.练习,练习六13题。

(1)第1题

启发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并说一说是怎样圈的?为什么这样圈?

(2)第2题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

启发说出:前、后4辆车是同一类的。

(2)第3题

教师说明题意,学生互相交流,使学生明确其中一个与其它三个不是同类。

[通过学生独立练习,加深对分类的理解和体验,同时渗透集合思想。]

4、补充练习

(1)每组一袋物品,明确要求:先议一议怎样分,哪一组分得又快、又准确。然后汇报说明。

(2)出示很多蔬菜和水果,请小组同学分类.然后派代表汇报.最后对容易出现错误的西红柿要进行指导.

[补充练习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练习,使学生体验分类的技巧。]

5、拓展练习

出示9张卡片,要求学生分类。学生进行汇报。(可出现两种分类的标准)。教师小结:分析事物要从多角度去看。

相关文章

  • 关于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00字汇总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老师在上课时会随身携带一份好的教案。写教案是教师的一种创造性劳动。你是否提起教案摸不着头脑呢?于是,课件之家编辑为你收集整理了关于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感谢您的参阅。...
    时间:12-25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 三年级数学下册一位数除两位数教学反思 课件之家栏目推荐你阅读“三年级数学下册一位数两位数教学反思”等专题内容。任何人如果不能教育自我,也就不能教育别人。教师应当在课堂伊始就准备好自己的教案,教案让老师的教学过程更科学有效,上课需要的优秀教案你们知道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数学下册一位数除两位数教学反思”欢迎你的品鉴!...
  • 最新通用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课件之家专题“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推荐内容。教育必须立基于道德与智慧。当一堂新课即将开始的时候,老师是很有必要准备一份教案的,教案方便教师使用并且提高教学效率,写教案时要特别注意哪些地方呢?以下内容是编辑特地整理的“最新通用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 教你写课件: 三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梢、赤、溅、糟、糕、撅辫、却”,辨析“辨辫辩瓣”4个形近字,能用“兴奋”和“骄傲”两个词语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继续巩固边读边思的阅读习惯。能联系诗歌内容,想像眼前出现的情景。 4、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步感受诗歌所反映的童真与童趣。 重点难点...
  • [精品]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模板精选 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每一步行动,都会深刻影响自己的学生。教案要组织教材和考虑教学方法,初步构思整个教学过程。教案可以帮助老师有条不紊地完成教学任务,关于写教案你有哪些心得?考虑到你的需要,课件之家特地编辑了“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模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