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课件资料 > 导航

土地誓言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3-05-03

土地誓言教学反思合集(9篇)。

您了解教案的格式都有哪些要求吗?幼苗需要土壤的滋养,学生需要教师的爱护,制作一份教案是非常有必要的。教案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为了让您满意我们的小编精心制作了这个“土地誓言教学反思”,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文!

土地誓言教学反思【篇1】

借着韩老师的课题组和刘**名师工作室搭建的平台,我有幸于3月29日在泉子头中学执教《土地的誓言》一课,收获满满!

这一节课上下来之后,我心里已经有了大致的界定。听了其他专家同仁的评课以及给我的建议之后,我也对自己的课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有几个地方我认为处理得还不错。

一是成功的情境引入和视频播放既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家园”由“美丽丰饶”到“满目疮痍”的转变,渲染了氛围,强化了情感。

二是课堂的开放性、灵动性。教师的课堂引导,师生的追问、激励对学生而言是很有效的,因此学生的质疑才没有落空,才能提出不少有价值的问题,说出自己独特的感悟,有了自己个性化的品读。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得以畅达自然地发挥。教学设计也避免了面面俱到,处处分析,无微不至,只是牢牢抓住学生的重点疑问以点带面,逐步解惑,使教学思路清晰可感,起到管窥全豹的效果。

三是教学设计的即时生成性。一线教师都明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情况和因素都是无法事先“设定”的。因此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教师对教学的设计要像绘画一样既为自己的“教”更为学生的“学”“留白”,以便可以适时调整策略,满足新的情境和学生新的需求,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我的这一节课就对原来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及时调整,淡化了预设,注重了生成。如以我的泛读代替了录音泛读,虽然我的嗓音不如录音醇厚,语气、语调、节奏的处理也不如录音完美,但那种现场感和身边人的激情是无法比拟的。再如板书设计分成了两个部分:一是学生课前标题质疑的有选择罗列,二是三个解惑学习板块的成果展示,体现了学生问与学生答的统一,完全是学生的“原生态作品”。尽管不如原来设计的简明形象,但却是最真实的课堂。

课堂的遗憾在于我的课堂机智和临时应变能力不足!

具体表现在:复习检查部分没有根据学生实际灵活调整调整教学方案。我本以为学生已学过这篇课文,字词的积累和文章的朗读方面不会存在太多的问题。可学生的表现却让我大吃一惊,我以ppt打出本课易错易混的9个词语,让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逐一认读,但没想到,有6个词语学生都读错了。出于语文老师的习惯,我对这些问题一一纠正,并要求学生强化巩固,结果这一板块费时过多。韩勃老师在评课时建议我将这一板块灵活处理为在指导朗读时随文学词,以便为后边主体部分的展开节约时间。我觉得很合理,这样既能关注到基础知识的指导强化,也能弥补借班上课备学生不足的缺憾。

课堂机智的不足还表现在教学评价上。课堂上我有意识地注意了评价的多样性,比如让学生互相评价,这种做法是值得提倡的。但若是学生的评价无效的话,教师还可以机智地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再评价,再引导。不要怕费时或伤学生自尊,因为这也是课堂交流的重要部分,是走进学生心灵的有效途径,智慧的火花就是在这样你来我往的交流中产生的。

叶澜教授说:“只要是真实的课就会有缺憾。”刘艳老师也告诉我,不要怕批评。我知道了,真实与不完美才是课堂的存在意义!

下课铃声的响起,却是我反思的开始。我清醒地意识到教学这门艺术太深奥,我还在门外站立。跨越这道门槛是我一生的追求,决不敢马虎对待。我思,故我在!

土地誓言教学反思【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情感。

2、了解作者选择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特有的丰饶、美丽的景象。

3、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排比等表现手法。

教学步骤

一、播放《松花江上》的音乐,同时介绍背景

教师通过描述性和抒情性的语言展现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

二、扫清字词障碍

怪诞(dàn)亘古(gèn)默契(qì)污秽(huì)

炽痛(chì)嗥鸣háo)谰语(lán)

三、朗读理解

教师表情朗读,让学生充分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再让学生自由朗读,理解抒情散文所表现的家国之痛,民族之恨和爱国情感。

教师表情朗读,学生按要求听读课文。

要求:

1、感受文中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2、注意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把握和处理。

3、划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

学生交流各自的听读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才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

四、理解全文结构

第一段: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两段文字在结构上如双峰对峙,宛如对仗工整的一副对联。

五、问题研讨,品味语言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作者面对土地发出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誓言”。

2、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称呼,而后来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激动,就不满足于使用“她”,而改用“你”直接与土地对话交流,这在修辞上称作“呼告”,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中有类似用法。

3、这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试结合课文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表露的?

作者选择有特征的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但有人说有些段落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4、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

⑴“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作者为什么用“泛滥”,而不用“澎湃”、“涌动”等词语?

⑵“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⑶学生讨论后学法总结指导: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

①明确该词的本意;

②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含义。

5、者还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

(如借用比喻、排比等修辞,举例体会;还用了其他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等)

6、文中你还有什么问题?

六、反复朗读

选择最能打动你的句子,背诵出来,比赛看谁背得句子多。

七、作业

1、摘抄、背诵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2、你的家乡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它的情感。

3、课外背诵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土地誓言教学反思【篇3】

回来后静静地回味思考着这两节课。不同的导入,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原因何在?学生的回答中规中矩,表达的也是人之常情,但一节的情境是漫不经心,甚至有点嘻皮笑脸,整个教室的气氛热闹。一节的情境是严肃,甚至带有点庄严,整个教室的气氛悲愤。相对于教学《土地的誓言》,哪一种更为合适,自是不言而喻。因此我想到:课堂教学的导入要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本课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有

1、课堂的深度挖掘、细致品味仍未足够,虽然学生朗读课文及回答问题不乏闪光之处,但教师本人的“精讲”功力仍须深化提高。

2、课堂上学生虽然读的很多,但他们并不能真正地走进文本,同时教学思路和框架的设计有些机械、呆板,影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感受的产生。

3、教师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炼,点评学生答题还可更加简练而富于变化。

4、教态过于随便,不必要的肢体动作应注意避免,这也是年轻教师不够严谨的表现之一。

土地誓言教学反思【篇4】

之所以选择这样一篇文章,是因为两年前初读时它就深深打动了我。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全文字里行间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作者这种情绪的表露并不流于空泛,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得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得到热血的沸腾。这样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让人震撼!

我急于想让学生领会作者的这种感情,于是按照参考书上的建议,我把朗读当作主要的教学手段。第一节上课时,我采用了教师范读、学生散读、抽读等各种形式。几遍读下来,半节课过去了,学生对于文章的感悟仍然停留在思乡之情上,他们根本没有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一节课下来,我教给了学生什么,仅仅是朗读吗?即便是学生读出了感情,那也是我灌输给他们的,而不是他们自己领悟到的。

这时我又重新反思学校的“读、议、讲、练”模式,我是否真正把这种模式的精神吃透了?

因为初四的新课已上完,突然用初一的学生特别不放心,所以这种畏惧使我不敢放手,导致了第一节课的失败,好在我及时地作了补救,我让学生写出了上课的体会,以及对课文还存有的疑问之处。

纸条收上来一看,我不禁汗颜,我简直是扼杀了学生的能力。学生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其中特别有价值的,我整理了四页出来,有很多问题特别有深度,比如他们问:为什么以《土地的誓言》为题目,为什么不叫《誓言》,为什么不叫《故乡的誓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为什么“我要用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他们又问:“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开她”,为什么离开了,思念家乡为什么又不回去呢?他们还问,“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是什么意思?“红熟的浆液”,“燃烧的洪流”是什么意思?“草原的儿子”又指谁?“欢笑”怎会被“埋葬”?感情怎么会“泛滥”……

这许许多多的问题撞击着我的心灵。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在备课之初,校长让我多学学魏书生,让我敢于放手。其实就是让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我却一意孤行,走了许多弯路。

我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如果在课堂上能让学生自己通过反复研读,解决了哪怕是一个问题,那也是他们的思想与文本强烈碰撞出来的灿烂的火花,也比我来牵着他们的鼻子走要好。

于是,就有了今天这堂课的设计,我想语文教学应该有学生对于教材的个性化阅读和个性化见解。

“读、议、讲、练”模式就是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变学生被动、从属地位为主动、主体地位。学生不应仅仅是观众,也应走上“舞台”当“演员”。主体性的诠释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才能实现社会化、个性化的发展。

教语文归根结底必须让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其最关键的是要处理好教和学的矛盾,感动“学生”这个“上帝”,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能动性。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是否成功,是否有效,只能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学生只有主动学习,才能学到方法,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教师在组织领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致力于传授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掘他们的智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感谢学校领导给了我这次深入学习、认真反思的机会,我将沿着“读、议、讲、练”这条路子坚定不移的走下去,深入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为七里中学的语文教学增光添彩。

土地誓言教学反思【篇5】

这一节课,学生和听课老师反响都很好,虽然我自己并不大满意,甚至有些懊恼。不过细细想来,教学效果还是达到了预设的目标,学生们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乐于表现、敢于表达的精彩表现是课堂成功的体现。我觉得成功的课堂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悟出了多少。

本课堂思路是“读—品—悟”,预设的学习目标是“感知课文内容,领悟作者的情感;诵读课文,揣摩、品味本文精彩段落和语句;培养并提升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重点是品味语言,难点是领悟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这些都能在师生和谐融洽平等的教学活动中得以实现,且能面向全体学生,基于学生的需要而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得以突破。有几个地方我认为处理得还是不错的。

一是成功的情境导入和之后让学生谈感受,加深了印象,增进了情感,渲染了氛围,为学生走进文本做了很好的铺垫。此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思路逐渐被打开。

二是课堂的开放性、灵动性。教师的课堂引导、追问、激励对学生而言是很有效的,因此学生能提出不少有价值的问题,说出了自己独特的感悟,有了自己个性化的品读,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得以畅达自然地发挥。

三是在引导学生理解学这课的意义上,联系了现实生活,有拓展,有延伸,既有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还有对学生观念、情感上的引导,在历史与现实的切换中,加深了学习的效果,既读透了文本,又走出了文本。

四是越上到后面,师生越投入,越进入情境,可谓是渐入佳境。尤其后来谈对日本地震的感受时,一学生愤愤直言“活该”,更是让大家觉得课堂亮点之生成所在:孩子沉浸在民族之痛、家国之恨、历史之悲的情感体验中不能走出来,恰反证了课堂教学的成功。虽然这样的观点就当前看来似乎缺乏人道主义精神和人类基本同情心,需要进一步的正确引导,但在这么一堂课里,却有着极为自然合理的解释。

在课堂中,如何把自己的教学思路和学生的学习思路融为一体,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问题。在这节课里,当潘永明同学提出“为什么前面用第三人称而后来却用第二人称来写”的'问题时,我与同学们的讨论及拓展,是我比较满意的地方,因为这个环节正好体现了“教”与“学”的自然统一。 然而这一课,让我不满意的地方很多,当我从自我的角度去审视这一课时,发现了很多兴许是别人不好对自己言明的缺陷,当我在做自我剖析的时候,心情是沉重的。

第一,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我有时候不注视他们,顾左右而旁他,真不好。

第二,对学生还不完全放得开,总是下意识地去重复学生的问题或答案,深层的原因是对学生还不够有信心,生怕他们表达不清楚,达不到效果,其实这样,会让课堂填得太满。

第三,有时有些操之过急,问题抛出来之后,学生要有足够的思考时间,见同学们 安静的时间长一些,就忍不住提示了,其实如果学生不用思考就给出答案,反倒该怀疑问题的质量了。

第四,在教学机智上还要修炼。在有些地方,如一学生回答说这是一个“神圣”的 地方时,我没有做出评价,其实可以让她陈述一下她的想法,却因有人举手就错过了。

第五、语言还需要锤炼。如在最后表达对日本地震的看法时,临时组织的语言逻辑思维严谨不够,词汇简单而丰富不足。

如果我再上这一课,我要更从容些,更舍得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更注意观察学生。同时,自身的文化素质、语文素养的积累也将决定了课的厚度、深度和广度。

土地誓言教学反思【篇6】

抓住要点,迅速切入。整体把握课文时从题目入手猜读文章,带着精选的问题去激情读文章,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作者情感。问题设置精当,引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学生进入状态快,参与热情高。视频运用、语句赏析、分角色朗读,都直接服务于对作者情感的更深入理解。授课中,一条情感主线贯穿始终,抓住主要问题,不枝枝节节、牵牵绊绊,这是在整体设计上的成功之处。

合理使用多媒体手段。初一学生的认识水平与人生经历的局限,导致学生难以深入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在教学设计中,我预设了学生理解课文有难度的句子——“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涌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然后精心制作课件,将岩浆喷涌的场景以音画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能够迅速进入作者的写作情境中,可以很形象的体会到作者炽烈的情感。为了学生更深刻的感悟到个人命运同祖国命运休戚相关这一真理,在学习课文时通过大屏幕展示相关图片,请学生倾听歌曲《松花江上》,带起了学生的情感,感染学生,使其能更深入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达到了读者与作者的深入交流。我想这也是设计上的成功之处——多媒体的运用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无喧宾夺主、哗众取宠之嫌。

另外一点成功之处是能以教师自身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在授课中,我注意以自己充满深情的朗读和激情的讲解把学生带入了那个不太遥远但学生并不熟悉的年代,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但面面俱到难深入。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来看,品味语言这一目标的完成度就不是很高。根据初一学生的理解水平我设 计了由 老师示范到小组合作的方式,但对于精彩段落的品评还是有流于形式。尤其是对文中描写段落的分析实在是浮光掠影。

下课的铃声响起,却是我反思的开始。我清醒的意识到教学这门艺术太深奥,我还在门外站立。跨越这道门槛是我一生的追求,决不敢马虎对待。

范例七教学这一课,我是很有顾虑的,课文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处理不好,将很沉闷,生气全无。为了引起学生的共鸣,让文本的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我用多媒体设计了四个环节,以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为纲,从培养学的基本能力入手,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认为,这几个环节都有亮点,而且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如剥竹笋般达到教学的目标。第一环节,《松花江上》的旋律能让学生进入情境,引起共鸣。歌词内容简单明了,能让学生尽快感知内容。给学生一种学习这一课原来并不难的感觉。然后,用一组组图片直观的显示东北的丰饶美丽,再用百姓流亡的图片形成视觉反差。让学生进入课堂情境。第二环节这是顺势而来,学生能发现,有发现。说的自然就很实在,对文本的把握就很准确。对联的展示就是一个亮点。学生兴趣大大提高。第三个环节则是趁热打铁,重视了读,又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我要回家”的呐喊,成为这个环节的亮点。第四个环节,写誓言,在前面环节的铺排下就不在是空喊空号,而成为一种需求,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这是亮点,也是高潮。课后,学生意犹未尽,有个学生还把自己对课文的感知和自己的誓言写成了一副对联,给我看时,满脸都是没能有机会展示的遗憾。还有的学生说,我手都举酸了,老师都没叫我,是的,学生大面积的参与课堂,这是多媒体的参与激活了课堂,也激活了学生的想象与思维。让学生能听,能看,能想,能说,能写。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有效的,高效的。

土地誓言教学反思【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内容,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国情。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道德情感和价值观:让学生体会国土沦丧时有家不能回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感悟作者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难点

研析文中几个突出特点的关键语句。

教学过程

“读──讲──读──赏──读”。读书分三个层次:让学生熟悉课文,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深刻领悟作者表达的感情和文章遣词用语的妙处。夹在读书之中的“讲”与“赏”分别是指:“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理清文章的结构,“赏”,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运用实例赏析,体会作者选用词语和句子的妙处和所抒发的感情。运用此法,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精要的指点下,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自己体悟,加深理解。gsM600.coM

一、导入

课前3分钟熟读后听录音《松花江上》、《黄河》。

教师创设情景,板书课题,学生读学习任务设置。

二、诵读

1、生字词教学:生上黑板写生字、词注音并解释。

2、教师进行表情朗读生体会文中丰沛的感情。

3、生配乐朗诵,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使学生重复体会本文的诗意的情感。

4、放手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情感产生共鸣。

三、研讨

1、讨论:如何理解本文标题──《土地的誓言》?

2、分组讨论对文中几个难句的解释。

“我常常感觉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分组讨论后,每组推举一名同学起来回答问题。

3、找出文中写得最富有感情,最能打动读者的语句,体会课文浓郁的抒情性。

4、拓展思路:如何与侵略者作斗争?

教师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

(设计说明: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规定与鼓励并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学生总结:

通过本课学习,你体会、感悟到了什么?学生自我总结本课所得。

引导学生从形式(词语的积累,句段篇形式上的特点)到内容(句段篇的意思,文中的情感)进行归纳。

四、语言训练

教师出示习题,进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

(设计说明:以读引写,读写结合;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热爱──怀念──眷恋

土地誓言教学反思【篇8】

《土地的誓言》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近乎散文诗的文章,文中充溢的是众多的鲜明的意象和丰沛激越的情感。写于特定的时代,有着深刻的时代内涵,激荡着浓厚的爱国激情。我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设定为教学的重点。

这节课为了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情感,我播放了歌曲《松花江上》,并且出示日本侵略者屠杀中国老百姓的图片,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在悲凉的音乐声中,所有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了,我听见有学生小声的说“小日本鬼子真坏,真不是个东西!”。通过这画面、音乐,把学生们朴素的情感充分调动起来后,就能顺利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聆听作者的心声。我想我最初设计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只是让我没有预计到的是,这首歌比较长,占用了许多时间,如果我利用课前的时间就开始播放,也许就好些。趁学生还沉浸在悲愤的情感之中,我马上导入课文,走近作者,并播放了课文的录音,并且向学生提出要求:1。注意听准字音。 2、整体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3、划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去听读课文。

感情饱满的朗读使听者无不动情。教室一片沉寂,学生都沉浸在朗读所营造的氛围中。就在此时,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听读后的感受,或从中体会到作者蕴含于文中的情感。”问题一提出有许多学生都举起了手,我知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了,心里暗暗高兴。有学生说:“本文作者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有答“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有答“抒发了失去家园的悲愤之情”,有答“抒发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之情”,对这些回答我都给予了一一肯定。如此看来,学生已经走入文本,把握住了文章的情感基调。

接下来我要求学生选取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深情朗读。希望学生能在读中品味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蕴含于文中的情感。遗憾的是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表现并不如意,多数同学朗读时语调平平,缺乏感情,需要重读的地方也没读出重音来。虽然我也适时进行了朗读评析指导,但效果还是不能令人满意。其实学生朗读能力差的问题我早就注意到了,在平时自习或课堂上我也加强了这一方面的训练,可长进并不明显。我常在思考,我们的朗读教学要么就是齐读,要么个人读,顶多来个范读,方法简单,形式单调,不能不让人生厌。也许根据课文特点,来个分角色朗读、男女对读、接力朗读、挑战赛朗读等方法,更能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这将是我今后应更多关注的地方。

由于学生的朗读并不到位,我想也许是因为学生对文章理解不深造成的,所以我让学生先理清文章结构,明确本文的主旨后再去品读赏析。再次要求学生深情地朗读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的句子和词语,还要谈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并提示可从思想内容、修辞表达以及词语内涵等多角度去发现、品味。这个环节我要求小组合作完成,结果我发现只有部分小组在很认真的完成,有不少的学生并没有参与进去,倒把合作学习当成了学习之余的休息,这让我觉得小组合作学习难以保证活动的有效性,以后要注意这种形式的运用。我想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呈现的方式、学习的组织等。不用大事小事都合作,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合作学习的价值,否则这种合作学习就会浮于表面。

土地誓言教学反思【篇9】

文章不是无情物,每一篇文章无不跳动着作者的感情脉搏,无不蕴涵着奔腾的感情激流,无不凝聚着人类情感的五颜六色,无不是作者心灵的独白。好的文章大都是不平则鸣,是情动而辞发,作家往往是在情感冲动下进行创作的,他们给笔下的情景、人物注入了丰富的情感。因此,让学生去品味像《土地的誓言》这样的好文章,就得朗读,就得读出感情;要读出感情,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必须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只有把学生的感情调动起来,学生才能进入朗读的状态。因此在教授这篇文章时,我以读为主线展开全文,采用小组内互读、指名读、点评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但是,学生由于年龄所限,根本没有家国之恨,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所以对文章内容的感悟还比较肤浅。对部分句子的理解还不深刻,需要加强体会。

当然,在整节课中,学生之间互相评价还欠缺。

总之,要上好一节课总有缺陷,也许只有缺陷的课才是真实的课,我觉得应该在真实的环境下前进.

相关文章

  •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合集9篇 老师为了学生而奉献一生,身为老师是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的。教案,又称课时计划,通常以一节课为单位编写。课件之家收集并整理了“教师课后教学反思”,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时间:04-22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    
  •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合集9篇) 或许有不少人都曾了解过文章的创作,在撰写文档之前,我们可以找优秀的范文来进行参考。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范文可以提供很多参考建议,怎样去寻找到适合自己并且正确的范文呢?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黄山奇石教学反思,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低段教学以识字为主,但是我们的识字教学往往在字音、字形上下苦功夫,...
    时间:04-28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    
  • 【热】教师教育教学反思合集9篇 在进行的工作的时候,需要撰写不同的文档,写作能力的提升,与借鉴范文的关系十分密切,通过借鉴优秀范文,可以让我们的写作更具创意,那么在搜索范文时,有哪些注意事项呢?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教师教育教学反思合集9篇”,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在现代的教学中,我觉得此刻我体验最深的一条是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
    时间:05-02 教师教育教学反思    
  • [精品]小班语言教案反思汇总9篇 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在教学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有时候可能并不是学生不聪明,而是老师的教案并没有适用性。也许写出优秀的教案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难。以下是课件之家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小班语言教案反思,带给大家。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时间:04-20 小班教案    
  • [收藏]小学体育教学反思(合集9篇) 课件之家栏目推荐你阅读“小学体育教学反思”等专题内容。一个好老师会影响孩子一辈子。当老师面对教学难点的时候,可以详细的将一份教案做好准备,老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如何寻找能为自己提供灵感的教案范文呢?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小学体育教学反思"这样的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