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课件资料 > 导航

寒食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3-05-08

寒食教学反思精选。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教案是每个教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教学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需要教案,写教案时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课件之家编辑为您准备了一份涵盖多个方面的“寒食教学反思”范文,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寒食教学反思【篇1】

《寒食》是唐朝诗人韩翃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描写了暮春时候长安成白天满城飞花,皇家花园柳枝随风轻摇的曼妙春色,傍晚皇宫分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的情景,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独特迷人风光。

这首诗在备课时,我遇到了多元解读的困惑,一个是对诗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借古讽今寓意的点拨,它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及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一个是对诗中绚丽春景、独特节日习俗的解读,诗句写出了唐朝寒食节市井民情,赞颂皇恩浩荡。在课堂上,该如何引导学生欣赏这首诗呢?我从两个方面入手,最终确定诗句品读的角度。

首先,我查阅了作者韩翃的资料和《寒食》的写作背景: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作一首《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著有《韩君平诗集》。看这一段介绍,与诗句“借古讽今”的寓意相背离,可见,作者作诗的原意也只是描绘一幅春景图,展示一种节日的氛围。

然后,我打开教学用书,逐句阅读,结合本单元节日习俗的主题,教学重点不言而喻,教学品读的取舍也明朗起来。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形象大于思想,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里。寒食节习俗初为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等风俗,诗的后两句描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烛光点点,轻烟袅袅,皇宫和王侯贵戚的府邸中别是一番盛景。所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鉴赏这首诗,没有必要也不应该把自己的主观理解强加给学生,只需带领学生关注感受诗文的形象,指导学生抓住诗中典型形象,可以使学生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东西。在品读“飞花”“御柳斜”“传蜡烛”“散入”等佳词妙句中,提升对语言的感受力和鉴赏力,在“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中提高想象力。

课堂教学需要取舍,源于教学内容解读的取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开展有价值地阅读,努力提高语言的鉴赏力和表达力。

寒食教学反思【篇2】

诗人陆游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之遗恨;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却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这是何等深厚真挚的爱国情感啊!

诗人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之所以那样激动不已,不仅仅是因为自己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悲苦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由此可见,陆游的'“悲之切”和杜甫的“喜之狂”表达了相同的强烈的爱国之情。在教学时,我着重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不同情感,培养、涵育学生的爱国情怀。

本课的两首诗在语言上并没有什么难懂之处,所以,根据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引导学生依靠工具书查阅注释,反复吟诵,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诗意。如《闻冠军收河南河北》一诗,让学生说说杜甫“喜欲狂”的原因是什么,从哪些词语和诗句看出杜甫的高兴、喜悦。再如《示儿》一诗,让学生初读诗句后说说从诗中体会到什么,是从哪些词语、诗句只能够体会到的。

寒食教学反思【篇3】

旅次经寒食,思乡泪湿巾。

音书天外断,桃李雨中春。

欲饮都无绪,唯吟似有因。

广陵寒食夜,豪贵足佳期。紫陌人归后,红楼月上时。

绮罗香未歇,丝竹韵犹迟。明日踏青兴,输他轻薄儿。

草香沙暖水云晴,风景令人忆帝京。

还似往年春气味,不宜今日病心情。

闻莺树下沉吟立,信马江头取次行。

凤城春色晚,龙禁早晖通。

旧火收槐燧,馀寒入桂宫。

莺啼正隐叶,鸡斗始开笼。

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

客舍愁经百五春,雨余溪寺绿无尘。

金花开处鞦韆鼓,粉颊谁家斗草人。

水上碧桃流片段,梁间新燕语逡巡。

坟冢遍青山,高低占原谷。

向来路已荒,今迷问樵牧。

涉水到云林,隔岗闻近哭。

沃酒白杨下,悲风何飋飋。

寒食空江曲,孤舟渺水前。

斗鸡沙鸟异,禁火岸花然。

日霁开愁望,波喧警醉眠。

繁华泣清露,悄悄落衣巾。

明日逢寒食,春风见故人。

病来羞滞楚,西去欲迷秦。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胭脂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寒食教学反思【篇4】

以往的古诗词教学中,在朗读这个环节,我总喜欢让学生听录音朗读或是到网上下载一段视频朗诵,觉得这样很方便学生模仿。王老师在评课时告诉我,这种方式不好,她说诵读古诗就是一个语言感受过程,语言感受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过程,每个人对诗歌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用一种朗读代替了不同学生对诗歌丰富多彩的理解。就像有人说的“欣赏一首诗,便是在创造一首诗。”正如一千个人读《红楼梦》就会产生一千个林黛玉一样。学生加入自己的情感经验把文字这原本抽象的符号用每个人独特的朗读表现出来,这是多么有趣的有意义地再创作啊。

一直以来对古诗词的教学,侧重的是应试,以为只要学生会背诵会默写就可以了,殊不知那是死记硬背,因为学生对诗歌内容不理解,在做理解性默写题时往往会出错。在这次活动中,上课老师对诗歌内容深度、广度上的挖掘很值得我学习。比如胡晓光老师的《行路难》一课,让学生说说最欣赏的一个词,学生深入到诗句中,从“塞、满、闲来”等字词中品读诗歌,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就具体而微了。再比如王忠老师上《过零丁洋》一课,在上课伊始,告诉学生文天祥参加朝廷考试时,南宋皇帝看到文天祥的字是“宋瑞”,龙颜大悦,以为是天降祥瑞,事实上文天祥一生的理想就是安社稷、济苍生,这样的开场,既介绍了背景又有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当学生明了了此时此景,通过具体的字词走进诗人的内心,感受着诗人此刻的心跳,再背诵诗歌,是明明白白的也是惬意的。

很多古诗,都有诗眼。通过诗眼,我们能领略整首诗的神韵。那如何指导学生通过抓住字眼来感悟古诗的神韵呢?在教学本篇课文《过零丁洋》时,我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我从诗中找了“叹”字,让学生品读:作者“叹”的仅仅是自己个人的孤苦伶仃吗?在品读中学生感受到作者“叹”的还有兵败被俘、国势衰微、身世坎坷、孤立无援,叹无以报效国家。兰宇香老师上《行路难》一文时,抓住一个“难”字,让学生寻找诗中哪些字词与“难”字有关,以此张本,学生在兴味盎然的品读中理解了诗歌。正因为抓住了古诗的诗眼,使得古诗教学增加了探究的内容,师生对文本的解读更有深度,教学的趣味性变得更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了很大提高。

以往的古诗词教学经常是指导学生解词释句、朗读背诵的枯燥的教学模式,本次活动让我对古诗词教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要让自己的古诗词教学有所突破,当然需要在备课的时候能够沉下心来,仔细揣摩古诗内容,多查阅相关资料,努力做到吃透教材。只有这样,才能上出高质量的古诗教学课。

寒食教学反思【篇5】

《寒食》这首诗描写了暮春时候长安城白天满城飞花,皇家花园柳枝随风轻摇的曼妙春色,傍晚皇宫分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的情景,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独特迷人风光。

本案设计做到以下两点:

1、把握课型特点,自主解读诗意。

诗情体验和感悟的基础是对诗意的准确理解。“诗词诵读”课型特点是以诵读为主,提倡在诵读中领悟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课前预习、结合文后注释,在自主感悟和同学的讨论中去整体感受诗意,不作一对一的直译,在字词的理解上不“锱铢必较”。

2、遵循年段特点,合作鉴赏诗文。

高段的诗词诵读教学,教师不应该止步于引导学生对诗情的体验和感悟,还要适当的引导学生鉴赏诗词。本课的鉴赏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对诗情的多元解读。对《寒食》一诗,自古以来就有两种看法。有的认为这是首讽刺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及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有的认为这是首摹景诗,选点典型,写出了唐朝寒食节市井民情,赞颂皇恩浩荡。既然诗的主题没有定论,教者在教学中没有必要也不应该把自己的主观理解强加给学生。只需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解读诗文,学习多元解读的方法即可。鉴赏关注的第二个方面是感受诗文中的形象。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形象大于思想”(高尔基),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之中,发而为诗,因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教学中指导学生抓住诗中典型形象,可以使学生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东西。鉴赏关注的第三点是佳词妙句,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对佳词妙句的品评中提升对语言的感受力和鉴赏力。

寒食教学反思【篇6】

《寒食》这首诗描写了暮春时候长安城白天满城飞花,皇家花园柳枝随风轻摇的曼妙春色,傍晚皇宫分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的情景,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独特迷人风光。

本课的鉴赏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对诗情的多元解读。对《寒食》一诗,自古以来就有两种看法。有的认为这是首讽刺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及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有的认为这是首摹景诗,选点典型,写出了唐朝寒食节市井民情,赞颂皇恩浩荡。既然诗的主题没有定论,教者在教学中没有必要也不应该把自己的主观理解强加给学生。只需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解读诗文,学习多元解读的方法即可鉴赏关注的第二个方面是感受诗文中的形象。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形象大于思想”,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之中,因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教学中指导学生抓住诗中典型形象,可以使学生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东西。

鉴赏关注的第三点是佳词妙句,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对佳词妙句的品评中提升对语言的感受力和鉴赏力。通过课堂展示后学生的表现,我认为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课后慢慢想来,这节课成功主要得益于课堂教学中把新课标中的新理念作为教学的基本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

寒食教学反思【篇7】

《寒食》是唐朝诗人韩翃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描写了暮春时候长安成白天满城飞花,皇家花园柳枝随风轻摇的曼妙春色,傍晚皇宫分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的情景,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独特迷人风光。

这首诗在备课时,我遇到了多元解读的困惑,一个是对诗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借古讽今寓意的点拨,它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及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一个是对诗中绚丽春景、独特节日习俗的解读,诗句写出了唐朝寒食节市井民情,赞颂皇恩浩荡。在课堂上,该如何引导学生欣赏这首诗呢?我从两个方面入手,最终确定诗句品读的角度。

首先,我查阅了作者韩翃的资料和《寒食》的写作背景: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作一首《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著有《韩君平诗集》。看这一段介绍,与诗句“借古讽今”的寓意相背离,可见,作者作诗的原意也只是描绘一幅春景图,展示一种节日的氛围。

然后,我打开教学用书,逐句阅读,结合本单元节日习俗的主题,教学重点不言而喻,教学品读的取舍也明朗起来。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形象大于思想,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里。寒食节习俗初为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等风俗,诗的后两句描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烛光点点,轻烟袅袅,皇宫和王侯贵戚的府邸中别是一番盛景。所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鉴赏这首诗,没有必要也不应该把自己的主观理解强加给学生,只需带领学生关注感受诗文的形象,指导学生抓住诗中典型形象,可以使学生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东西。在品读“飞花”“御柳斜”“传蜡烛”“散入”等佳词妙句中,提升对语言的感受力和鉴赏力,在“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中提高想象力。

课堂教学需要取舍,源于教学内容解读的取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开展有价值地阅读,努力提高语言的鉴赏力和表达力。

拓展阅读:《寒食》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畔、御、侯”等3个字,会写“畔、莺、啼、御、暮、侯、隔”等7个字。

教学重点: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寒食》。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书写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寒食是古代一个传统节日,清明前的一两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年寒食节时的长安城什么样?

二、学习《寒食》一诗

1、自读,读准字音

2、指导学习第一句

出示:春城天处不飞花

(1)把诗句划分成词语

春城/天处/不/飞花

(2)想想每个词的意思,不会的怎么办?(查字典、看注释)

(3)把词语连成句子,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3、照样子自学后三句

4、检查出示(斜……御柳……汉宫……)

5、指导朗读

(1)想象一下,春天满城飘柳絮什么样?

(2)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6、有感情地朗读。

三、小结

今天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四、布置作业

背诵《寒食》。

寒食教学反思【篇8】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说过:“人间佳节唯寒食。”(邵雍)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

此诗只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绘,并无一字涉及评议。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迷人风光。把春日的长安称为“春城”,不但造语新颖,富于美感;而且两字有阴平阳平的音调变化,谐和悦耳。处处“飞花”,不但写出春天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而且确切地表现出寒食的暮春景象。暮春时节,袅袅东风中柳絮飞舞,落红无数。不说“处处”而说“无处不”,以双重否定构成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春城无处不飞花”写的是整个长安,下一句则专写皇城风光。既然整个长安充满春意,热闹繁华,皇宫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见了。与第一句一样,这里并未直接写到游春盛况,而剪取无限风光中风拂“御柳”一个镜头。当时的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所以特别写到柳。同时也关照下文“以榆柳之火赐近臣”的意思。

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日暮”两句正是写这种情事,仍然是形象的画面。写赐火用一“传”字,不但状出动态,而且意味着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轻烟散入”四字,生动描绘出一幅中官走马传烛图,虽然既未写马也未写人,但那袅袅飘散的轻烟,告诉着这一切消息,使人嗅到了那烛烟的气味,听到了那得得的马蹄,恍如身历其境。同时,自然而然会给人产生一种联想,体会到更多的言外之意。首先,风光无处不同,家家禁火而汉宫传烛独异,这本身已包含着特权的意味。进而,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则是“五侯”之家。它使人联想到中唐以后宦官专权的政治弊端。中唐以来,宦官专擅朝政,政治日趋腐败,有如汉末之世。诗中以“汉”代唐,显然暗寓讽谕之情。无怪乎吴乔说:“唐之亡国,由于宦官握兵,实代宗授之以柄。此诗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见意,唐诗之通于春秋也。”(《围炉诗话》)

据孟棨《本事诗》,唐德宗曾十分赏识韩翃此诗,为此特赐多年失意的诗人以“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由于当时江淮刺史也叫韩翃,德宗特御笔亲书此诗,并批道:“与此韩翃”,成为一时流传的`佳话。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形象大于思想”(高尔基),此诗虽然止于描绘,作者本意也未必在于讥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读者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东西。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之中,发而为诗,反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比许多刻意讽刺之作更高一筹。

相关文章

  • 雾凇教学反思精选 《雾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全文共3个自然段,结构清晰。第一自然段讲在三九严寒之际,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了雾凇奇观。第二自然段交代了雾凇形成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由衷地赞叹...
    时间:12-25 雾凇教学反思    
  • 《匆匆》教学反思精选 日常里使用文字整理成文章的频次,可以让我们算是半个文字工作者,借助范文在写作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范文的构思更加值得参考,那么你想好怎么写范文了吗?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匆匆》教学反思精选,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一、语文课必须是语文的也就是要将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作为核心目标,这是非常科学、全...
    时间:05-08 匆匆教学反思    
  • 位置教学反思精选 如果你是一位文学爱好者那么“位置教学反思”一定不会陌生。教师,不辞辛苦育桃李,老师们经常开会研讨教案。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关注学生的状态。感谢您的阅读!...
    时间:05-02 位置教学反思    
  • 拼音教学反思精选 一名合格优秀的教师在任何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准备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流程要求。教师写教案,可以更深入的了解课标,更深入的挖掘教材,什么样的教案才能称之为规范呢?课件之家花时间为你编辑了拼音教学反思,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时间:04-21 拼音教学反思    
  • 《蚯蚓》教学反思精选 撰写文章是每日工作的常规操作,对范文的运用越来越得到普及了,你可以在网上准确搜索到想要的范文。撰写范文有什么方法是值得借鉴的呢?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蚯蚓》教学反思精选,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活动目标:1、通过观察、倾听、操作发现使幼儿知道蚯蚓外部特征生活习性及与人类的关系。2、...
    时间:04-16 蚯蚓教学反思